有一部电视剧还是电影,讲了一家人从改革开放前到现代的故事,其中小女儿命特别苦,有一个未婚夫?

  情幽幽,思切切。今年这个清明时节,于我非同寻常。

  这是敬爱的老父亲逝世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我们五姐弟相约,提前两天回老家,在坟前虔诚祭奠,慎终追远……

  父亲是1月30日20时,在弟弟家中安然仙逝的,走完了他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五六个小时前,我们才刚去看望过,老人家精神不错。没想到他走得那么快!

  父恩如山!失去了,才更觉重要;阴阳两隔时,才懂得珍惜。连着多日,悠悠往事,闪现眼前……

  夜阑人静。我捧出张扬妈妈编著的《笑对未来忆往事》,翻到《献给敬爱的老革命》一文,再次细读。这是2013年我遵她之嘱,为主要纪念周芝山爸爸逝世20周年所写。想到父亲生前比较亲近的那些老革命,尤其是魏姜钿(1923.1一1987.11)、周芝山(1921.3一1993.1)、蔡九成(1921.8一2004.9)等,此前都已相继故去,唯张扬老妈尚健在,不禁百感交集。

  “是时候该综合着写一写了!”我想,就以《献给敬爱的老革命》为母本,顺着原稿进行修改,穿插补充,增加图片,权作对这些革命前辈的一并纪念。

  时间回到2013年冬天。

  深受敬重的周芝山爸爸逝世20周年了。

  戎马会稽山的峥嵘岁月,也已过去64年。

  作为一个当年支持革命的农家后人,我一直思考着,该写点什么。

  于是,我搜索记忆库,翻看之前的材料、日记,还有张扬妈妈送我的4本革命回忆书籍。突击加班,深夜整理,就像父亲当年执行一项任务……

  一、在革命老妈妈家过节日

  中秋节。正在我想打电话,向张扬妈妈问安祝福的时候,手机响了,一看是小亮弟打来的。我马上感觉到,这是张妈妈的意思,这下我可是难为情了:德高望重的老革命,还这样记着我这个不是真正亲戚的小辈。果真,张妈妈要小亮向我父亲和全家问节日好……

  回想几月前的五一节前夕,也是小亮弟给我电话,说是他妈妈难得从疗养院回家,邀请我五一节过去聚聚。我一阵欣喜。

  风和日丽。这天下午4时多,我如约前往。小亮弟来青园小区门口接我。这是张妈妈几年前乔迁的新居,市里依政策安排的。她后来享受副省级医疗待遇。

  张妈妈微笑着,亲热地迎接我的到来。

  多年不见的老妈妈,一如我记忆中的模样。慈祥的面容,和蔼的神情,朴素的衣着,如寻常家庭的老人,平易近人。尽管已87高龄,但看上去仍不显老迈,行动自如,思维清晰,记忆力很好。言谈举止间,战斗一生的老革命者气质,久经沙场的长者风范,参悟人生真谛的睿智豁达,不时感动着我。

  张妈妈亲切地询问我家的情况。我告诉她,父亲虚岁89了,身体健康,只是听力明显不好,住在杭州我弟弟家。他一直很想念你们,不时会给我讲述马青司令、周芝山爸爸等领导金萧支队闹革命的故事,接着就会问我周爸爸他们的情况。

  张妈妈讲得最多的,是周爸爸的事,写回忆,出书,纪念。我体会到,这对一起出生入死数十载的革命夫妻,情感是多么的深厚与执着!她念兹在兹的,是抓紧将他们参加革命的史实,尽量多地整理出来,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给后人。

  “1983年8月省社科院离休后,我一直主要在做这个。”她说,“书已经出了四五本,主要是有关芝山他们闹革命、金萧支队的。我的时间不多了,现在想给自己出一本,已写到了解放后。”

  我知道,张妈妈15岁就参加革命了。一个小姑娘,不时冒险送信、送情报,最远的要走60多里路。16岁入党,不久即担任领导职务……与马青、周爸爸等转战会稽地区,解放后投身建设事业,迄今已70多年!

  她告诉我,因身体不大好,已在望江山疗养院住了3年,还是坚持着写。小便经常出血,要停笔。不拉血了,就继续写。主要靠“开夜车”,夜深人静,写到半夜12点以后。因为白天要查房,医护要干预。“不自由啊,时间不是自己的。这本书能否写好,看身体,出不了么也算了……”她笑笑说。轻描淡写的话语中,透着坚强意志、乐观精神,犹如战争年代在完成一项任务。

  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我明白,张妈妈是用生命在拼搏。她不是为了写自己,而是为着整理传存当年金戈铁马、烽火岁月的革命遗产。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种革命精神,无疑是值得学习、发扬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

  此次我特地带了相机,提议给张妈妈拍个照片。她很高兴,指指线背心对我说:“去换件衣服。这线衣有破洞的,家里穿穿的,不正规。拍照片,要形象好点的。”走到阳台拍照时,她又关照我,“拍半身好了,我下面的裤子破的”。啊!一个离休老干部,至今还保持着俭朴本色,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张扬老妈妈。摄于2013年5月1日。

  张妈妈特意准备的晚餐,很丰盛。拉我坐她身边。当然,也不是什么山珍海味,没有茅台佳酿,只有几瓶可乐饮料,不如平常人家的体面。但我感觉到,这是一个高档的家宴,体现的是一个老革命家庭,可贵的传统家风。

  她专门叫了儿子小亮、小女儿小萍两家,共6人来相聚作陪。大女儿小南一家,因有事未能前来。弟妹们对我都很热忱。尤其是张妈妈,不停给我夹菜,将鲈鱼、猪肉等最好的菜往我碗里堆,一如30多年前那样。

  临别时,张妈妈执意要送我一大串香蕉和一袋柚子。而且不让我推辞。说是带给我父亲吃,再三嘱咐我“代向你爸爸问好”。

  这个五一节,是我人生中过的特别有意义的。因为,我经受了一堂生动感人的革命传统教育课,特别值得珍藏……

  二、荣幸还有3个“革命爸爸”

  5月2日,我带着张妈妈给的水果,到弟弟家去看望父亲。他是2009年春来杭州长住的。

  听我报告了头天应邀去张扬妈妈家过节的事,老父亲眼放光彩,非常惊喜。不时地问这问那,想多知道些情况。关切地询问张妈妈身体好不好,有没代他问好,小亮他们怎么样……

  我家与周芝山爸爸家,本无亲戚关系。但其实,也真用得着《红灯记》里李铁梅的那句话:简直“比亲眷还要亲”。

  其缘由,在于当年的革命岁月。这样的“革命爸爸”,我至少有3个。除了周芝山,还有魏姜钿和蔡九成。他俩,都是马青、周芝山领导下的老革命。

  但在儿时,我只知道,有魏姜钿爸爸和蔡九成阿伯,这也仅仅因为有来往。但对周芝山爸爸,没什么印象,因为连父亲参加过革命的事也不知道。个中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民的淳朴实在。

  解放后,父亲一直担任生产队会计,白天下田上山忙农活,晚上队里开会记工分。他含辛茹苦,操心的全是我们七口之家的生计。平时他会与我说的,除了农活,还是农活。记得我高中毕业后务农,我偶尔看一会报纸(生产队订的浙江日报,放在我家),他就会说我:“好做生活去了!报纸看看有饭吃啦?”谁能想到,后来我竟真的是看浙报过日子了。这是后话。

  直到我上大学前,父亲都没提及过解放前参加过革命,只是会偶尔说起解放初我家受过“不公”。而这,也仅涉及魏爸爸、蔡阿伯。那时,他俩奉命率队在我家乡一带清剿蒋匪。劳动人民翻身作主,可村里竟不给我家入(农)会发证,还要管制、批斗我奶奶。无奈之下,一天清早,父亲偷偷溜出村,赶到县城求救。魏爸爸听了很是惊诧,责怪父亲为何不向上反映。

  后来,魏爸爸专门找了村负责人了解情况,警告说:李小秋(即我奶奶)是对革命有功的,不得乱来,不准动她一根毫毛。安慰我奶奶:“亲娘你受委屈了,你说吧,要怎么办。”谁知奶奶却替这负责人求情,说事情过去算了。魏爸爸先惊后喜,称赞奶奶“肚量真大!”

  20世纪50年代,魏姜钿爸爸在诸暨县公安局工作时留影。

  还有,因为周爸爸是“大领导”,距离又远。当年他们在我家乡打游击时,蔡阿伯或魏爸爸等人与我家的直接接触,相对要更多些。他俩还先后认我奶奶做“亲娘”,把我父亲当弟弟。且诸暨一解放,周爸爸便出任县长,政务繁忙,不久又到了杭州工作(离开浙大领导岗位后,接替后任全国人大委员长的乔石,任团市委书记)。而蔡阿伯家在诸暨城郊,魏爸爸家后来搬回老家泌湖乡樊家岭。距离近,往来便。

  后来父亲才告诉我,周爸爸在解放县城前,便将他托付给了蔡阿伯照顾。但因蔡阿伯后来有些曲折,受到不公正待遇,自顾不暇。直到1980年平反后,才有机会为我父亲的事奔走,提供证明材料。1984年10月,党和政府给父亲落实政策,认定为“三老”人员,颁发“在乡革命老同志”证,每月发一些生活补贴。

  因为这迟来的认可,老父亲将这本小红证视为至宝,用塑料袋包着,一直带在身边。偶尔,会掏出来给人看看。晚年的他,对这个证引以为豪:“这是年轻时,用生命换来的!我为金萧支队做事,差一点被打死……”

  父亲还珍藏着一件宝贝,就是张妈妈编著的《会稽山游击根据地记要》。这是1999年出版后,她送我的书。我在回老家时交给了父亲,谁知他竟一直保存着,而且用浙报包好封面。他到杭州居住时,只带了个放少量物品的木箱,里面就有这本书。2013年中秋后,为写纪念周爸爸的文章,我向他核证几个时间。他去箱底取出这书,交给我时说:“不要弄丢噢,用后还我!”

  我最熟悉的,是魏爸爸。瘦高个,铜狮眼,颧骨突出,威武刚正。家乡泌湖,人称诸暨的“小延安”。长工出身的他,1945年初参加革命并入党,曾任金萧支队诸北联络总站站长等职。文革中受冲击挨批斗,发配到一个工厂烧饭,恢复工作后在县水利局任职。自我懂事以来,我家与魏爸爸家往来最多。尤其是正月里,我会与堂兄走几十里路,去他家玩几天,像在自家一样随意。我叔叔中年病故后,经父亲提议,魏爸爸将大女儿许配给了我堂兄。把湖田坂的姑娘嫁进大山区生活,足见两家情缘之深厚。

  相对说,周爸爸是我最陌生的。直到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有幸考进杭州大学,父亲才向我郑重提及,说是自己曾经在他领导下做过革命工作。

  那是1978年春,改革开放新风拂面。我来杭求学前,父亲明确地嘱咐我:“到杭州后,你可去找个老革命,原来金萧支队领导人,叫周芝山,他肯定在当领导的。”并给我讲述了解放前,他和奶奶在周爸爸他们领导下做的一些事。原来,在战争年代,我家是金萧支队的地下交通站。

  我家还有这段光荣的秘史?!顿时,我感到十分惊奇。我问,那我叫他们什么呢?“你就叫爸爸、妈妈吧。”面对我的狐疑,父亲没有多想,肯定地回答。因为,他相信这些老革命。

  随着对历史的了解,和后来的交往,周芝山爸爸成为我深深敬仰的亲人。他与张扬妈妈给了我很多关心支持,直到现在……

  三、在那艰难的革命岁月

  老人善忆旧。进入垂暮之年,父亲回忆革命岁月的时候,渐渐多起来了。

  尤其是将父亲从乡下接来杭州长住后,每当我去看望,他就会不时地讲起来。甚至在难得陪他回老家时,他也会一路说给我听。有时神情严肃,有时又顾自笑出声来。

  父亲在家门口看报。他喜爱看报,关心时事。摄于2002年秋。

  也许是刻骨铭心吧,那些尘封于记忆深处的经历,父亲娓娓道来,连名字也不会讲错。说得最多的是,周芝山,马青,当年怎么怎么的;蔡九成、魏姜钿,如何如何;还有杨亦明、楼春阳、蒋明达和李志青等等……

  甚至于他们的形象特点,也能说出个一二。马青穿长衫,比较矮胖,眼睛很近视,戴顶帽子,睿智沉稳。周芝山白面书生,是个教书匠,眉毛很浓,眼睛乌亮,比他大4岁,如何足智多谋。他们指挥石璜缴枪、开元缴枪、枫桥战斗、奇袭陈蔡等。杨亦明是高个子,诸暨花明泉人;楼春阳,嵊县(今嵊州)石璜人,是同年佬……还有张扬,他见过的唯一的革命女英雄,娇小能干,嵊县人。

  我很佩服老父亲的记忆力。因为近些年来,我看过4本张妈妈送的书,其中得到了证实。

  往事岂能如烟。整理父亲的回忆碎片,参考并查阅相关的书籍史料,我梳理出以下的文字——

  (一)清明时节:不速之客夜敲门

  风云际会。父亲是1944年开始接触革命的。

  这年的清明时节。晚上10时许,19岁的父亲与爷爷从村外的纸厂收工回家,正在美孚灯下吃晚饭。那时,农户自己做土纸,挑到绍兴城去卖,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奶奶起身去开,见是4位陌生男人,说是做戏的,要到嵊县去,路过这里,想借个宿。

  嵊县是中国越剧之乡,做戏子的特别多。让进屋坐下后,奶奶端出刚做好的两大碗青馃,热情地招待他们。

  我奶奶很能干,热情好客。爷爷很忠厚,比较木讷。家庭属于明显的女当家型。都是一字不识。这青馃,本来是父亲他们清早要去做纸,当早饭的。

  奶奶家有两间楼房,便让他们住了一间。其中一个戴帽子的,朝我父亲招招手,“小兄弟,你过来”。问他读了几年书,父亲是干什么的,家里人有没当过伪职,等。次日一早,父亲起来时,发现他们早走了,床铺、稻草都收拾整齐。桌上的碗底下,压着5元钱。

  “这5元钱,当时可买100斤米哩。”父亲说,这些不速之客给了他们一个好印象。

  后来才知道,他们是共产党的人。其中一位是蔡九成阿伯。他们来我家前,还去过村里的几户人家。次日,他们还悄悄察看了我家的周围地形。

  我的家乡上培(现为上英村上培自然村),地处诸嵊交界,诸暨东南角的大山深处。方圆十多里中最大的村庄。

  上培确是地势独特。四面环山,中间一方较大的开阔地。除了外界从英坑翻越九曲岭进村的西面,其他三面不远,都是崇山峻岭。村西南的瓦箬岭口,有大片松树林,村北是一大排枫树,都是参天蔽日。

  据父亲说,当年曾有日本鬼子从英坑去嵊县,也没有进村。我记得,文革中两派武斗最烈时,“联总”最后撤到上培,被“红总”和支左部队包围……终因“联总”夜间转移,幸免劫难。

  村东北至东南面,均与嵊县交界,翻山过去10来里,分别就是嵊县的竹溪、宣家岗。宣家岗下去即到徐家培,至石璜、崇仁方向。嵊县再往东,就是“浙东小延安”——我四明山根据地。

  村西南面,过松树林下岭五六里,便是外邵、施家沿等村。再往前,至东白山,即是金萧支队在诸暨的主要根据地。

  村西面,翻岭下去就到英坑,出去就是泄头、上步溪,分别至孝四一陈蔡与东和一枫桥。村北面翻山,便到娄曹、东台,临走马岗(会稽山脉,方圆几十里的最高峰);峰那边是里宣、钟家岭等村,至枫桥。

  上培村一角。旧貌新颜,村口我家的老屋已被新楼房围住。

  由上可知,这是连接东白山与四明山一线的周边区域。群山连亘,茂林秀竹,堪为当年我游击队隐蔽斗争、藏龙卧虎之佳地。

  而我家,正好处在村庄西南角。出门就是村外,跑2里就上山,进出疏散隐蔽方便。家庭成员朴实厚道,父亲读过几年私塾,有些文化。或许正因为此,我家被金萧支队看中,选作落脚点。

  大约嫩南瓜好吃的时候,共产党的人又来了。他们认定奶奶一家人都靠得牢的,住了2夜。要求奶奶:以后这间屋晚上门不要闩,我们来就不用叫醒你们了。

  尤其是蔡阿伯,与我家接触多了,提出认奶奶做“亲娘”。不久,他专门带来香烛,说是一定要有个仪式的。并与我父亲结拜为兄弟。

  蔡阿伯老家是上步溪,离我村只有十多里路。他1943年冬参加革命,奉蒋明达指示,在家乡秘密建立情报联络站,并任站长。1947年起,先后任我党竹溪区、小东区区长。竹溪是嵊县的一个古镇。妻子骆芝英是演越剧的,嵊县徐家培人。蔡阿伯等在诸嵊边界活动,上培正是相对的中心点。

  2021年冬,我在蔡阿伯写的一些历史材料中,看到他曾多次提到上培这一带,如在“上培村吃晚饭”等。这些材料,是他的小儿子蔡晓星从诸暨档案馆找来的。在1986年10月30日写的材料中,蔡阿伯更是明确地说,“西岩乡上培村是我区根据地之一”。

  后来,共产党的人来往多了起来。大家跟着蔡阿伯叫我奶奶“亲娘”。他们往往神出鬼没,悄然来去。那间屋,楼上楼下都有床。床不够,就在搁板和地上铺稻草睡。清晨悄悄离开时,就又全部收拾好。有时,还把金条藏在稻草枕头下面,过几天才来取走。

  来的人多时,大部分隐蔽在附近山上,需要烧多少人的饭,会派人来通知。我奶奶做好饭菜,父亲用竹筒灌好茶水,一起挑上山去,半路有人来接。

  晚上,还会要父亲到村外去巡查放哨,嘱咐要特别注意竹溪方向,因为那里有日伪军的据点。交给一支电筒,教他怎么用,切忌拿在胸前照,保护自己。

  (二)“你入伍了”:做地下交通联络站

  1945年秋,日本投降。形势变化,我浙东部队奉命全面北撤。马青、周芝山、蒋明达、杨亦明等奉命留下,就地隐蔽、坚持斗争、积蓄力量。然而,国民党将矛头对准了共产党,而马青、周芝山他们,人少枪少,势单力薄,困难多多。

  1949年5月1日,浙东人民解放军司令员马青(右)与政委顾德欢,在枫桥庆祝南京解放大会上。

  农历11月底时,周芝山、蒋明达他们来了。叫奶奶准备了一桌饭菜。

  周爸爸给大家讲话:日本鬼子投降了,人民很高兴。但是蒋介石要反共,要消灭我们,形势更加严峻了,面临的困难更大了。我们要保存革命种子,依靠山区群众,逐步发展壮大。鼓舞士气,商议对策。

  他告诉父亲,你正式“入伍”了,教了他一些革命的道理。由此,我家正式成为金萧支队的地下交通联络站。父亲尽管有些怕,但仍很高兴,给革命做的事就更多了,在村外放哨,去外地送信。送信的地方,有钟家岭、上步溪、竹溪等,有近有远。

  1946年5月,正是汛期。一天,周爸爸交给父亲一个任务:送一封信到陈蔡的盘山小学,给学校姓陈的主管。当天返回报告。

  这是一次危险的经历。

  盘山小学系蒋鼎文创办。陈主管与蒋鼎文,是同学加结拜兄弟。而蒋鼎文是蒋介石的国军上将。

  父亲后来才知道,此信是要求陈主管,筹送多少枪支弹药。

  信是一张纸条,奶奶将它缝在父亲的夹袄里。父亲清早出发,冒雨赶路三四十里,找到盘山小学。谁知陈主管看了信,脸色铁青,一声不吭。午后父亲去向他告辞,他还是没吭声……

  返回时,雨依然很大。学校不远处必经的河上,桥面已被水流涨没。一位老师送父亲走到校外,看河水涨的实在太危险,劝他宿一夜再走。可父亲急着要回去复命,他收起雨伞,不顾一切冲过桥去。才过桥二三丈远,桥面便被大水冲走了。

  父亲与奶奶支持革命,“出名”了。上培被国军当成“毛匪的窝”,经常来村里突袭金萧支队,抲他们母子。他们不得不东躲西藏,晚上经常带被子和稻草睡到村外的坟地,吃了不少苦。

  有一次,我家遭到国军突袭,不但几位金萧支队的人生死难卜,父亲全家人也险些没命了。

  这天上午,魏爸爸、蔡阿伯等几个人正在我家楼上休息。突然,山上下来大队国军,迅速包围了村庄。几个国军闯进我家里搜查。然而奶奶不知哪来的沉着,像平时接待来客那样,热情招呼他们坐下喝茶,边让座倒水。

  但其中有一个士兵,端着枪往楼梯上走。情势非常危急。当他走到半楼梯时,奶奶急中生智说:“这位先生,楼上没有什么的,俺老太公重病在床,要传染的。先生嫑上去了,下来喝茶歇歇吧……”

  楼上,无处可撤的魏爸爸他们,已作好了拼杀准备。

  奶奶的连着劝阻,似乎提醒了坐在桌旁喝茶的班长。班长是杭州人,很机灵,站起身去用竹竿敲敲楼梯,叫这士兵下来……

  终于有惊无险。魏爸爸历此险境,认了我奶奶做“亲娘”。与小他2岁的我父亲结为兄弟。

  魏姜钿爸爸(后排左3)与诸暨县公安局同事合影。摄于1951年4月。

  关于这件事情,晓星弟后来专门给魏诸华发过一段话,讲述当时的情境。他说:“上培李小秋(即我奶奶)家被国民党(军队)包围并上楼搜查这一段,据我父亲生前讲,还要更加惊险。李小秋还有更机智的方法劝退国军,可惜那时我还小,父亲的原话已回忆不起来了。但有一点我还记得,李小秋劝退国民党士兵下楼后,那些国民党士兵在她家楼下吃饭,她还要秘密地把饭送到楼上给父辈的同志们吃。”

  魏诸华是魏爸爸的四女儿。2018年1月4日,诸华妹在收到蔡晓星的这段话后,转发给了我。她说,这是“晓星哥在看了我回忆爸爸的文章后,发给我的一条微信”。

  在这条微信中,晓星弟还说:“也许现在的年青人听到这样的事会觉得很平淡,但是那时的李小秋前辈,为了保护楼上的共产党人,不惜冒着牺牲自己和全家人的生命危险,和敌人斗智斗勇,最终度过了艰难险境。实在是让人钦佩。”

  2021年4月18日,我在诸暨约会了几年不见的晓星弟。提及这件事时,他说:“这个情节我印象蛮深的,我父亲老在讲的,当时相当惊险,楼下国民党,楼上共产党,只隔了层楼板,还要吃一餐饭,不好发出一点声响,一点破绽都不好露出来……如现在拍成电视剧,这个惊险、生动不好说了。”

  1947年,尤其是1948年,是最紧张危险的时光。国军调集兵力,疯狂围剿金萧支队。金萧支队坚定沉着,克服种种困难,积极发展武装,伺机主动击敌。支队长杨亦明没烟了,就要父亲去买,其他同志都睡了,他却坐在床上不停吸烟,思考……

  在这异常艰难的日子里,周芝山、杨亦明他们仍然不忘做群众工作。“我们共产党,金萧支队,背靠山区,面向城市,农村包围城市,对老百姓一定好。”还对父亲讲将来解放后的好日子,“要消灭茅草屋,家家住新房,户户有电灯,人人有土地……”这些话,父亲回忆起来,还是原汁原味。“真的,后来都实现了。”他笑着说。

  1948年初,蔡阿伯因叛徒出卖,在上步溪被国民党逮捕,关押在诸暨县城的看守所。周爸爸他们设法展开营救。

  一天,周爸爸要我父亲去县城看望蔡阿伯,交给一个笔套。奶奶杀了只鸡,煮熟,要父亲带去。父亲到县城的浮桥头,碰到一个人,主动上前来搭话。父亲告诉他:从上培来,叫陈锡灿,“要去看蔡九成,他是我阿哥”。这人便说,他叫骆均安,与九成很好的,可陪得去。他在旁边小店请父亲吃了中饭。到了看守所后,父亲趁看守离开不注意,就迅即将笔套交给了蔡阿伯。蔡陈伯看了里面的信后,递给父亲一样东西。这时,看守过来了,父亲冷汗都吓出……

  后来不久,蔡阿伯在被他策反过来的看守姚强、骆文龙帮助下,成功越狱,胜利归队。姚强、骆文龙加入了革命队伍。父亲说,姚强,就是后来的“姚跷佬”,因这年11月在东和乡古有贤村的突围中,他跳窗逃出,致脚伤残。我儿时,也曾见过“姚跷佬”牵只猴子,来上培做戏法赚钱,看望过父亲。

  到了10月,鉴于形势更加危急,周爸爸他们对父亲进行了保护。蔡阿伯奉命安排他到孝四乡去当国民党的乡丁,一可躲避风头,二可继续做工作。“这里面有他们的人。”父亲说,他也很用心,凡得悉陈蔡的国军要来抲金萧支队,他就会设法跑进山去通报。

  直到12月下旬,周爸爸、张凡和蔡阿伯等带领的几队人马奇袭陈蔡,“冲”了炮台(碉堡),大获全胜。蔡阿伯才打电话,通知父亲可以回家了。

  (三)迎接胜利:差点命丧“黎明”时

  黑暗终将过去,黎明渐在眼前。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会稽地区的革命力量,也在百折不挠中不断壮大。金萧支队英勇善战,转被动为主动,频频出击,攻乡拔镇,打了不少漂亮仗。

  1949年1月28日,枫桥古镇解放。4月23日,南京解放。

  1949年5月1日,在枫桥举行的军民庆祝大会会场。当天,浙东各界有1.5万人参加。

  5月1日,浙东军民在枫桥举行了隆重的万人庆祝大会,欢庆南京解放,并进行解放诸暨誓师。两个会场人山人海,摆着好多的枪,还有扭秧歌跳舞的,热闹异常,群情高涨,口号震天。父亲生平第一次见识这种大场景,深受鼓舞。

  马青司令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周芝山爸爸在分会场学勉中学作报告,宣布我大军已到杭州松木场了。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在女性军人很少的队伍里,张扬妈妈特别引人注目。“她娇小漂亮,干练精神,工作很有能力”,父亲回忆说,一手字也写得很漂亮。

  父亲是4月30日随蔡阿伯赶到枫桥的。想到革命快胜利了,他年龄也不小了,该依父母的心愿成家了。父亲向周爸爸提出:我要回家。

  周爸爸听了一怔。笑笑说,介艰苦的时光都过来了,现在怎么好回去的?马上要解放县城了,一起进城,享福去,继续干,城里姑娘多的是。他做父亲的思想工作,解放县城去,建设新社会……

  父亲毕竟是山区农民,朴实简单,留恋“草窝”。于是,周爸爸就将我父亲托付给了蔡阿伯,嘱他关照父亲家以后的生活。还表示要给他写个证明,以后好发“革命补贴”。父亲晚年在回忆这事时,曾笑着自我调侃:当时如果一起进城干下去,现在也是离休老同志了。

  5月6日,诸暨解放。周爸爸出任县人民政府首任县长。蔡阿伯为县公安部门负责人。

  可就在此后不久,父亲又遭遇了一次危险的经历。

  共产党浩荡进城坐天下,蒋匪军仓皇出城钻山林。匪首周富城、何步耀、杨士林等带着数百残兵,纷纷逃往山区来了。

  5月8日,蔡阿伯带了10多个人,赶到了上培。在我家吃了中饭后,分两队在村里休息。蔡阿伯对我父亲说,今天还有任务,蒋匪可能过施家沿、外邵,来上培。要他去村外站岗。

  正好是下雨天,雾非常大。忽然,父亲隐约看到,前面山上下来一长队人,穿蓑衣,戴箬帽,警觉起来。等这队人走到二三百米远的田塍路,他隐约判断出是蒋匪,即转身往村里跑,去报信。

  “站住!站住!”对方随即发现,大声命令。紧接着,“叭、叭、叭”3枪,子弹从父亲耳边擦过……

  蔡阿伯他们迅速撤出村外,和父亲往北方向转移。到了隔壁的娄曹村后,蔡阿伯又要求父亲:回上培去打探消息。约定在邻村的英坑碰头。

  惊魂未定的父亲,不肯回去,说刚才差一点没命了。但说管说,任务还得去执行。在蔡阿伯陪同下,父亲到嫁在该村的姐姐家,借了把锄头,腿上抹了泥,扮作山上干活的农民出发。

  回到上培后,被同村人陈淡夫看到,叫父亲到他家里去一下,说是有人要见他。陈淡夫是周富城手下的侦缉组长,曾替金萧支队做过事,帮助过蔡阿伯成功越狱。周爸爸曾通过蔡阿伯,要他暗中买过枪。他知道父亲的身份。

  想到差一点被他们打死,父亲不肯去。但拗不过陈淡夫,被拉着去了。原来,这是周富城要见我父亲。周富城坐在楼下的床里,透过蚊帐问我父亲:蔡九成是你哥吧。一只手从帐子里递出个小纸卷,“我这个头交给你,你让他交给周芝山”。他强调说:“一定要送到!万一路上被人抓了,就把它吞下去。”

  父亲顿感分量很重。天已墨黑,陈淡夫提醒他,他们部队已封锁了村子,只准进,不准出。村口有双哨,不远的庙里有机枪排哨。父亲只得摸黑绕道,悄悄沿村口田边的河走。实在没处走了,就从田坎往下跳。谁知田坎很高,头撞在石块上,跌伤了一只眉骨,留下了伤疤。他边抹血边赶路,沿溪下山摸到英坑。

  1986年冬,会稽地区的部分老革命在枫桥聚会留影。后排左2为蔡九成、右4为魏姜钿;前排右起:张扬、潘月英、蒋明达、杨亦明。

  村头狗大叫。从山边钻出来的蔡阿伯,看到父亲来了,高兴地叫着“阿灿,阿灿……”

  “看来,周富城已经走投无路了。他想联络周芝山他们。”父亲说,后来,周富城他们逃到王家宅、小坑一带时,向共产党缴枪投降了。此后在土改时,周富城被枪毙。

  后来,父亲奉母命成了家,一直留在村里当农民。他从解放初任生产队会计(互助社记工员),直至1980年代撤销社队改设乡村,完成历史使命。

  四、周爸爸一家视我为亲人

  星转斗移,光阴荏苒。

  1978年。在这个载入史册的“三中全会”之年的春天,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来到杭州大学读书。

  偌大一个杭城,茫茫人海。想找一个只知其名的人,我茫然无措。

  说来也偶然。班里有个女同学,杭州人。一次,我随意地向她打听周芝山的消息。没想到一问就中,“周芝山啊,知道。他是杭州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就住在我们的院子里”。原来,她父亲是南下干部,他们都住在思鑫坊。

  我一阵惊喜。6月12日,给周芝山爸爸寄去了一封信。信中介绍了自我,说了些他当年在我家乡干革命、打游击的情况。但心里并不抱多大希望。毕竟30来年过去了,一位大领导,还会认我这个大山里的农民后代吗?

  那时,正是深入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的岁月。周爸爸无疑是非常忙碌的。没想到,7月6日就收到了他的回信,说革命群众的后代能考上大学,很高兴!而且告诉了他的电话,邀我到他家玩。我喜出望外,马上写信告诉了父亲。

  龙翔桥附近的学士路北侧。有个高大的石库门,门坊上镌刻着“思鑫坊”3字,里面是成排的砖木结构院落,一幢幢的两层小洋楼。一个周日的上午,我冒昧地找去了,第一次见到仿西洋的民国建筑。直弄1号门口,坐着位老奶奶,是小亮弟的姑婆。她告诉我,这里就是周爸爸的家。

  正巧,周爸爸他俩都在家,正在楼上休息。尽管从没见过,但根据父亲的描述,我感觉如似曾相识:周爸爸还是浓黑的眉毛,炯炯有神的眼睛,特别有光;张扬妈妈略显发福了些。他们热情地叫我落座,慈祥和蔼地与我说话,让局促不安的我慢慢镇定下来。

  我叫他们“爸爸”“妈妈”——这是我第一次当面这样称呼。他们都笑着接受了。顿时,消除了我内心的尴尬与唐突。

  “我家乡是诸嵊交界的上培村,父亲叫陈锡灿,奶奶叫李小秋……”在作了自我介绍后,我谈了些家乡的情况和他们干革命的事。也许是年代久了,那时的情势又严峻复杂,他们似乎记不清这些。但不管如何,他们没显出怀疑的神色,也毫无盘问、质证的话语,只是简单询问了些上培一带的情况。还请我一起吃午饭……

  首次求见,这两位久经沙场的长者,省城当领导的老革命,没有半点官架子。对我这个不速之客的造访,随和客气,平易近人,让我意外。

  不久,学校放暑假。我在老家编制了一把靠背藤椅。返杭后的9月3日,将藤椅送去周爸爸家,还带了点笋干、黄豆和茶叶等。那时的我家,这些土货已经是最好的东西了,借以表达父亲的一点心意。

  第二次我去拜访,他们家里人对我更热络了。比我小几岁的小亮弟弟,与我谈《红楼梦》,邀我下围棋,可惜我什么都不懂。他姐姐小南、妹妹小萍,漂亮又聪慧,对我也很友好。

  后来,我就成了他们家的常客。逢星期天,有事无事就会过去玩。有时逛街逛到附近,也会上门去蹭饭吃。这对一个靠18.5元助学金过一个月的我,既是补充营养,又省了不少饭钱呵。

  2018年5月1日,张妈妈从疗养院回家小住,邀我去一起过节。这次大家庭团聚,周小萍(前左1)、周小南(前左2)、周小亮(前右1)3个小家庭都到齐了。图为餐后在酒店合影,老妈妈还是要我坐在她身边。

  1979年3月,我开始在浙江日报实习,常要下乡采访写稿。有些虚荣的我,羡慕同学戴手表,在采访对象面前更像个记者。那年月,手表是“结婚三大件”之一,非常紧俏。而杭州手表厂已在生产西湖牌手表,凭票限供,有钱也很难搞到。我向周爸爸求助,但没抱多大希望。

  5月17日,我带着父亲东凑西借寄来的60元钱,来到市委周爸爸的办公室。没想到不几天,他就告诉我,手表买好了。

  “24日傍晚,我上他家去取表,并吃晚饭。”我在日记中写道,只一个星期,就戴上了新手表,真的十分感激!个中,倾注着周爸爸对我的关心,饱涵着老革命的一片情谊!

  还让我忘不了的是,周爸爸张妈妈身体不大好,工作又忙,但仍很关心我的学习与工作。会不时问我有什么困难,希望我努力学习工作,要珍惜、争气……

  五、父亲与周爸爸31年后的紧紧握手

  1980年3月26日,寒假回杭的第3天,我带了家乡的冬笋去拜年。周爸爸心脏病发,住在医院。我在他家吃了晚饭后回校。5月3日(周六)下午,我过去,他们俩都因病在住院,便到医院去看望。他们仍关心地询问了我家的情况,都叫我吃了晚饭回校。

  10天后,父亲向生产队请了几天假,生平第一次来到杭州,催我快陪他去看望周爸爸他们。15日下午,我们冒雨过去,带了乡下刚出的笋干。张妈妈病体好转,下午去单位上班了,没碰上。在他们家的阿姨陪同下,我们到市一医院看望周爸爸。

  阔别31年后,父亲终于见到了经常在念叨的周县长,两只布满沧桑的老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周爸爸坐在病床上,与父亲回忆了些当年在诸嵊边界打游击的往事……

  “周县长样子没变,只是人更消瘦了。”回来的路上,父亲喟叹说,那个时候他们出生入死,太艰辛了。1948年最艰难时,魏爸爸的哥哥到东白山根据地去看望他。吃饭时,周爸爸叫他认:这些人中哪个是你的弟弟?当时大家头发胡子都很长,他竟然认不出亲弟弟!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在浙江日报。我记着周爸爸他们的教导,全身心投入工作中,去他们家的时间少了。但偶尔还会过去看望,报告自己的采编工作情况。印象中,最后一次到思鑫坊他们的家中,是我女儿三四岁时,我携妻女一起前往拜访。时值周爸爸在市一医院住院,我们就专门去医院看望。看着小孩叫他“爷爷好”,周爸爸非常高兴,嘱我们要好好培养……

  遗憾的是,直到1993年周爸爸逝世后,我才知道这个噩耗。此后一些年,我与张妈妈时有书信和电话来往,与小亮弟一直保持着联系。知道张妈妈身体还不错,也深为欣慰,并多有祝福。

  转眼到了2013年春节。想到父亲已虚岁89,决意给他做个90大寿,借机请老革命的后辈们一起会聚一下。

  正月初五(2月14日),父亲农历生日这天,我安排了5桌便宴。特意邀请了小亮弟偕夫人,在诸暨的诸华妹、晓星弟,到杭州的满江红大酒店相聚。难得一起与我父亲相见,大家都非常高兴,气氛热烈。他们3位老革命的后代,也是首次相会。他们热情地向老人家敬酒,拍照留念。父亲乐呵呵地笑着,询问他们长辈的身体情况,再三请他们代问好……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日子!此时此刻,我内心感到些许安慰。这也是我们都无血亲关系的4家子女,至今唯一的一次相聚,弥足珍贵。

  2013年2月14日,我们分散于诸暨与杭州的4家后人,在满江红大酒店相聚。左起:诸华妹,晓星弟,小亮夫妇,我们夫妇,一起与我父亲合影。

  这年,也正是周爸爸逝世20周年。清明节后,浙报工会组织春游,目的地是诸暨东白湖。东白湖原名陈蔡水库,因坐落于东白山下而得名,为省重点水利工程。新世纪前后,我的家乡西岩与孝四、陈蔡等乡镇先后撤并,设立东白湖镇。东白湖可是周爸爸骨灰撒洒、魂归战地的地方啊,我特地报了名。

  4月13日,春阳下的东白湖,碧波荡漾,青山苍翠,景美如画。我独自爬上近百米高的大坝,在坝上伫立良久。面朝茫茫湖面,远眺苍苍群山,寻找周爸爸、蔡阿伯、魏爸爸等当年神出鬼没的踪影,遥想他们出生入死的革命生涯,寄托我的缅怀追思……

  六、谨记胜利不易,赓续父辈情义

  时间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忽匆匆,各为生计自忙碌……

  相对说来,工作安家于杭州,老家就渐渐远去了。尽管心里记着在诸暨的两位“革命老爸”,记着父亲要我“有可能的话多去看望、走动”的嘱咐,但似乎很难发个兴去做。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做得很少,至今想来时有自责。

  1987年11月3日,离休才6年的魏爸爸因病溘然长逝,我闻讯深为震惊,匆匆请假赶去樊家岭,代父亲送他最后一程。这次去,汽车可直接开到这个自然村了。后来我才晓得,进村的“山岭成通途”,就是魏爸爸的功劳。他告老还乡后,老骥伏枥、热心公益。眼见着村民出入要爬岭翻山,他决意消除这个“千年之难”:主动去找村干部商议,四处奔波筹措资金,请来技工凿岩炸石,组织村民义务开路……这件惠及子孙的好事,广为乡邻传颂。

  我知道这个修路的故事,是在2017年。这年,是魏爸爸逝世30周年,诸华妹为了纪念父亲,开写回忆文章。我欣然赞同,全力支持。在帮助润色中,我有机会看到魏爸爸自写的宝贵史料。透过那些泛黄且有些破碎的稿纸,体悟革命胜利之不易,感受他曾经的出生入死、磨难冤曲,也益发佩服这些老革命,惊人的勇敢坚毅,对党的坚定忠贞……诸华妹精心写成的《追思父亲魏姜钿》,至今我一直收藏着。

  魏爸爸的夫人胡幼素妈妈,如今也已近九旬高龄,对我一直像自己的儿子一样。2021年夏天,我前去看望过一次,送上父亲的问候与祝福。作为人民老师,她孜孜倾心于教书育人,桃李芬芳。我与随行的诸华妹约定,胡妈妈90岁做寿时,一定要提前告知我,我要赶来敬贺。

  蔡阿伯1982年离休后,老而弥坚,尽心竭力,写材料、作证明、跑部门,积极为当年的革命战友(群众)落实政策而奔忙,功莫大也。 他几次要我父亲到他家里,一起回忆当年的艰辛岁月,聚话兄弟情谊。可惜,蔡阿伯自己的材料、照片等,晓星弟说家里后来全没了。

  直到在《浣江大地》杂志上看到《金萧勇士蔡九成》一文,我才对蔡阿伯有了更详实的了解,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金萧支队的老同志在诸暨相会。后排左1为魏姜钿,左3为蔡九成。前排右起:张扬、蒋明达、杨亦明。

  这本杂志是诸暨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会刊,是晓星弟2021年送我的。文史学者郦林春在文中,赞扬蔡阿伯“智勇双全、坚贞不屈、历尽艰险心向党”。全文4000多字,介绍了他的革命生涯和重要功绩,如筹建经营秘密联络站、买通日本军官筹送紧缺药品、机智策反看守越狱归队、深入虎穴成功劝降匪首等,十分惊险感人。

  记得多年前,蔡阿伯的女儿在城关开店时遇到点麻烦,我曾帮过一点忙。晓星弟后来在城关的市场做生意,我们见面联系就多了。2004年9月25日,蔡阿伯走完了他极不平凡的一生,享年84岁。他的老家(现为东和乡龙溪村),如今是诸暨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基地。

  “九成哥走了,我们没送着。他的夫人骆芝英,不容易,人也很好的,你有机会代我去看看她。”2016年9月6日,我带着父亲的嘱托,趁去诸暨的机会,特地前往她家中拜望。95岁的骆阿妈,因跌过一跤尚未痊愈,行走不大便,但清秀依然。她思维清晰,记得我们两家的那些事。不想2018年的正月初一,她也驾鹤西去。

  至于马青和蒋明达、杨亦明、楼春阳等老革命,父亲自来杭州居住后,也时不时念叨记挂他们,曾几次要我打听。眼见父亲日趋年迈,而魏爸爸、周爸爸和蔡阿伯相继仙逝,我感觉不能再拖拉了,应抓紧时间了却他的心愿。

  遗憾的是,2015年时,我从小亮弟处得到消息,前面两位早已不在了,后面两位也都体弱多病,长年住院疗养。杨亦明伯伯已经失去记忆,楼春阳伯伯身体相对好些,住在浙江医院。

  我在网上搜索才知道,蒋伯伯1938年春入党,历任多个领导职务,解放后,任建德地委副书记兼军分区副政委。1956年秋,转业到地质部工作,奉献于大西北的地质事业。1987年8月在京病逝,终年66岁。

  而当年赫赫有名的马青司令,也在1989年4月病逝于南昌,享年81岁。他在解放后,任绍兴地委第一副书记、专员公署专员。1951年初到杭,任省府办公厅副主任,次年赴京任粮食部加工局副局长。1958年调江西工作,先后在省府多个部门任领导职务。

  杨伯伯属于最高寿的,于2016年2月病逝,时年97岁。他1936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解放初到杭州后,曾先后在省公安厅、农林厅、农业厅等任职,于省畜牧局副局长岗位上离休。

  2015年10月,我终于联系上了楼伯伯的家人。重阳节后的周末,我与妻子陪父亲到浙江医院看望。楼伯伯坐在床上,插着氧气管,精神不错。他点点头记得我父亲,还能记起当年在上培一带革命的事。他的女儿楼慧玲,聪慧能干,热情地留我们在医院食堂吃午饭。半个多世纪后,父亲终又见到了这位老革命,回来的路上显得很高兴。

  今年2月下旬,偶然的机会,我找到了慧玲妹当年交换的手机号,联系上了她。我们加上了微信,时有交流。习惯写日记的她,正确说出了我们当年去看望她老爸的时间。那时,她正在成教大学教机电课。次年6月初,楼伯伯终因抢救无效而仙逝,享年91岁。

  慧玲妹在做志愿者,劝导人们骑电动车要佩戴头盔。摄于2020年夏。

  慧玲妹告诉我,楼伯伯解放初到杭州后,多年在省公安厅工作,写得一手好书法。因工作关系,很少拍照片。晚年仍是“很拼”的,倾心伏案撰写革命回忆录,出了好几本书。我手上的《烽火浙东》,是他写的最后一本,那是多年前张扬妈妈送给我的。

  传承父辈基因的慧玲妹,退休后忙于公益奉献,如当行风监督员、西湖区志愿者等。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积极参加防疫宣传、站岗值守,乐此不疲。

  七、“我们是靠共产党翻身的”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尤其是父亲这样几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亲历旧社会、新中国,曾冒险支持革命、历经酸甜苦辣,亲眼见证人民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历异常丰富,是我最重要最好的导师。

  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教导我,我们是靠共产党翻身的,靠邓小平上大学的,不能忘本。我们这种人家,不要说上大学、进省委机关报工作,就是当个兵也轮不着(我初中毕业后,牧牛一年半,再读高中,尔后务农5年。其间曾一次参军过了体检,2次推荐上工农兵大学,但均不成)。每当我回老家看望他,他总要问这问那。得知我提干升职称,即叮嘱工作要干好,嫑追求当官,凭本事吃饭,凭正直立世,稳当过日子……

  人世间,父母的关心爱护是最真挚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永远诉说不完。父亲热爱家国,勤劳正直,风雨辛劳一辈子,养育5个子女成家立业,在那个年代的山村,委实不易。更为不易的是,还在他47岁的壮年时,我瘦弱的母亲43岁就因故离世,他毅然不再婚娶,既当爹又当妈,孑然一身到老。这样甘愿牺牲个人幸福,而无怨无悔,足见父亲意志之坚强,令我们深深景仰!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孝。”进入晚年的父亲,无论是独自住在老家,抑或是到杭州生活,我总是设法安排照顾,弟弟也是颇有孝心,力求让他能过得舒心,长命百岁。但现在想来,实在是尽孝不够,憾之晚矣。

  党和政府也没忘记他这位有功之人。自给他落实政策后,每月发给一些生活补贴。近些年每逢重阳节,诸暨有关部门都会派人或来电慰问,给予5000元的慰问金。

  回首父亲的一生,先苦后甜,也算功德圆满。四世同堂,子孙数十,均较争气。晚年含饴弄孙,其乐融融。他自谓托党和政府的福,得近期颐之寿。

  2021年是我党成立100周年,党和政府对老革命进行了特别关怀。年初,省委组织部、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和退役军人厅联合发文,要求为“三老”人员改善住房条件,提升他们晚年生活的幸福感;加大关心关爱,“七一”节前,组织开展对部门管理服务的“三老”人员进行一次全面走访慰问。

  4月中旬,我在诸暨民政局了解到,全市在世的“三老”人员尚有26位,而原西岩乡只有我父亲一人。作为浙江省32个老区县之一,诸暨现有革命老区村288个。

  2021年6月30日,诸暨市民政局领导洪一爆同志(右2)带队,到杭州我弟弟家中,代表党和政府看望慰问父亲。

  感谢诸暨市住建局、民政局和东白湖镇,对父亲的这间百年老屋,按政策拨款补助,进行危房及适老化改造。上英村“两委会”非常重视,指定村干部具体负责。父亲自然是非常高兴,说是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

  6月30日,诸暨市民政局副局长洪一爆带队,专程来到杭州看望我父亲。他代表当地党和政府,向老人家表示亲切慰问,还送上慰问金,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生活情况,祝愿他健康长寿……

  八、历经世纪沧桑,慈父安然离去

  岁月倥偬,时光翩跹。

  “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正如村上春树所说,进入初冬后,父亲明显的衰老了。食量骤减,痰液增多,人也越发消瘦。到了年边,更是明显的衰弱,紧张得弟弟把他送进医院。检查了几天,结果如父亲自言“没有毛病的”,只是机体老化,“油灯耗尽”。

  今年1月30日,即父亲过了98岁生日的第3天。仍是时断时续的阴雨。上午,我们夫妻偕女儿一家,一起去看望他老人家。在床上朝里侧躺着的父亲,兴奋地在弟弟的帮扶下坐起身来。他笑着与我们招呼,认得我们6个人,还朝孙女说:“甲甲,你是我养大的呢。小时候在上培,经常拉着我的手说,去‘耍子,耍子’。”他还拉拉小曾孙的手,把两个红包分给两个曾孙。

  看着老人家精神不错,我们都判断,应该能熬过这个春节。我们希冀着,过了“年关”,便迎春暖花开,他会渐复元气……

  可是怎么也没想到,到了傍晚,情况显然不妙。当晚8时,在我们的陪伴中,敬爱的父亲在家中安然睡去,不再醒来。

  我们决定谨遵父亲遗愿,后事一切从简。何况,时值新春大节,叠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吃紧。

  我们相信,父亲会理解并支持。他生前曾多次与我谈及,平静地嘱咐:简单便是。历经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智慧开明的父亲,晚年更是乐观豁达,早已看开生死。甚至对我说,他会算的,还有多少时间好活。我总是劝他别乱想,“你要活到100岁,我们要给你做百岁大寿的!”他听了,只是笑笑。现在,活生生的父亲真的走了,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次日,农历除夕。雨止天晴,久违的太阳。早上8时,我们如约来到殡仪馆,恭送父亲化作青烟,升向天国……

  我知道,凡人总有这一天。可当这天真的来临,我们怎么舍得?!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十分悲痛,万分无奈。火化时,弟弟更是悲伤得哭倒在地……

  父亲与我们在一起。2018年五一节,我与妻子带着女儿女婿一家,到博养敬老院看望老父亲。父亲在杭生活期间,曾去敬老院住了四五年。

  为让亲朋好友快快乐乐度新春,我们强忍悲痛压下了这个噩耗。直至过了元宵节,于2月18日才发出我含泪撰写的代讣告——

  壬寅元宵后,春雨和雪飞。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泣告亲朋好友,慈父陈锡灿因年老体衰,于2022年1月30日晚8时在家中安然仙逝,享年98岁。

  父亲1925年1月28日出生于诸暨市东白湖镇上英村的贫苦农家。1944年,在中共领导的金萧支队引导下,与祖母一起支持并参加革命工作,家里成为金萧支队的地下交通站。父亲不时冒着生命危险,站岗放哨、送递情报等,直到诸暨解放。新中国成立不久,只读了几年私塾的父亲担任生产队会计(互助社记工员),直至撤社队改乡村,凡33年,勤勉秉公,恪尽职责,深受信赖。

  父亲自幼聪慧好学,勤劳质朴,耿直良善,乐于助人,传承勤劳、正直、善良、自食其力好家风。俭朴持家,为子女成长操劳一生,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家教严格,教导我们吃苦耐劳,踏实敦厚,自立自强,为国家培养了解放以来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要求我们行得正、坐得直、走得稳、看得远,凭本事吃饭,秉良心做人,敬业爱岗、对得起家国。

  1984年10月,党和政府给父亲落实政策,认定为革命“三老”人员,享受“在乡革命老同志”待遇。

  肖牛的父亲,就像一头老黄牛。他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是勤劳正直、稳健笃行、乐观豁达的一生,热爱党、热爱新社会、热爱集体坚定执着信仰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今,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大树没了,我们怎舍得父亲离去!我们万分悲痛与无奈!我们一定会铭记父亲的殷切教诲,继承遗志,永远缅怀父母的养育之恩。

  泣别目眷眷,伤心步迟迟。敬爱的父亲,您安息吧!

  子女:陈桂女 陈悟宪 陈芬茹  陈优宪 陈爱女

  小亮弟、诸华妹等得悉后,即表达沉痛哀悼。小亮弟后又给我打来电话,转达他老妈的哀悼和亲切慰问,询问后事安排,并委托小亮送花圈,要代为送老父亲最后一程。

  3月5日,是父亲的五七忌日。又是连绵冷雨后的好天气,晴空万里。我们早早赶到殡仪馆,办理手续。我捧着父亲的骨灰盒,在弟弟、表弟的伴护下,恭送父亲英灵回乡,安葬于母亲身旁。在诸暨城关的诸华妹,还代表全家送行,直至葬毕。

  叶落归根。平常坟墓,面朝村庄,青山作伴。墓碑两边刻着一副联:“青山芝兰茂,碧海瀚泽长”。愿天堂里,神佑天助,一路阳光!     

  清明时节雨纷纷。按乡下习俗,我们五姐弟等于4月3日前往坟前祭奠。真是苍天有情,连日的阴雨竟戛然而止,春阳明媚!

  “阿爹是个人物!”返回的路上,我咀嚼着姐姐说的这句话。老姐没文化,竟能作此总结。我想起,乡间也有这样评论我父亲的。

  其实,那些引导父亲支持、参加革命的爸爸、伯伯们,更是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值得铭记的不凡人物!    

  (2022年4月5日。杭州。)

}

《人世间》正是在这情、义与语之间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平衡,彰显了主题创作中重大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新高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世间电视剧观后感5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人世间电视剧观后感(一)

《人世间》以中国北方城市“光字片”社区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脉络,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

在儒家文化的浸染下,中国社会高度重视亲情伦理和家庭责任。伦理叙事传统十分符合中国老百姓观赏影视剧的习惯,能够很快唤起情感共鸣,具体框架包含家国同构的结构模式、宏大的时空设计和跌宕起伏的戏剧冲突等。中国最初创作电视剧的艺术工作者大都来自电影界,或者曾受到电影创作的影响。1990年电视剧《渴望》热播的带动效应,让伦理叙事传统在电视剧领域找到了更为开阔的表现空间。

在伦理叙事传统影响下,一批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以“家庭伦理+年代剧”的模式进入千家万户,获得众多好评。比如,《金婚》《闯关东》《父母爱情》《正阳门下》《平凡的世界》《山海情》等。《人世间》也是这样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作品。该剧编剧之一的王海鸰最擅长写“生活剧”,导演李路执导过热播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等。这样的实力主创团队勾勒出《人世间》极具中国味的生活日常图景。剧中的现实关怀和中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密不可分。

《人世间》通过一个家庭的半世纪,将国家、时代风云变幻的主题和家庭伦理道德主题合为一体,透过家庭伦理冲突和情感矛盾折射社会问题。这种“家国一体化”的叙事模式成为该剧的重要特色。《一江春水向东流》《天云山传奇》和《芙蓉镇》等都是此种类型的影视作品。

人世间电视剧观后感(二)

《人世间》以小见大、一叶知秋。该剧以“光字片”社区周志刚一家五口近五十年的命运变化,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将个人情感的悲欢离合与社会历史的沉重、浑厚交织在一起,既有内容上的历史感,又有情感上的感染力。

周家长子周秉义代表了从理想主义走向务实派的实干家,活跃在政界;女儿周蓉代表了活跃在文化圈的知识分子阶层;幼子周秉昆则是普通工人和私营个体户的代表,驻扎在基层人民中。周家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慈母严父。他们一家人的喜怒哀乐,串联起整个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成为一代中国人的命运写照。剧情一波三折、气势恢宏、视野广阔,具有史诗气质。

时间久、跨度大的时空设计,是展示重大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跌宕的影视剧必要元素。史诗的载体需要大跨度的时空设计来支撑。关于社稷变幻、命运浮沉,故事跨度没有数十年难以尽兴,这也是对传统戏曲、话本和小说的借鉴,《苏武牧羊》《赵氏孤儿》等均是如此。《人世间》共有58集,对重要时间点都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该剧不仅有一个流畅、成熟的故事链条,对于周氏一家人的人物刻画也十分出彩。

长时段、大容量的“家国一体化”结构足以支撑写实的广度,但是决定写实力度的关键还在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

《人世间》中,“光字片”社区有“仁义礼智信”五条巷子,本身就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个空间隐喻。该剧传承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传统,以夫妻之情、父女之情、邻里之情构成的仁爱世界化解现实生活中的苦难。周氏三兄妹的婚姻背后都有历史的后遗症和时代的创痛。周家大媳妇郝冬梅有不育症,女婿冯化成的日子过得胆战心惊,小儿媳郑娟前半生受尽了磨难……他们的婚姻最后都获得了周家父母和社区邻人的祝福。这些悲剧人物最后都以爱情抚平了过去的伤痕,每一段真爱背后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后来,周家发生变故,周母病重成为植物人。正是依靠“光字片”邻居的帮助,周家才度过了危机。

《人世间》中,引发矛盾冲突的更多是时代和人物性格造成的悲剧。普通人的苦难背后折射了社会问题和导演、编剧的反思态度。将社会反思与传统伦理情感、写实风格与言情段落相互交织,正是该剧成为一部有情怀、有温度、有品质的艺术作品的精妙之处。

人世间电视剧观后感(三)

电视剧善于展现日常生活,已有《平凡的世界》《金婚》《父母爱情》等珠玉在前,但《人世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将前述经典恢宏的史诗性与细腻的情感性融为一体,在经纬交织中熔铸出以光字片的历史命运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百姓生活的缩影。

《人世间》想要表达的是个人、家庭与群体、城市之间的同构命运。“光字片”是北方吉春市的边缘棚户区,这里有木材厂、酱油厂、拖拉机厂、军工厂等,居住的大多是新中国的第一代工人家庭。这些家庭里,有如周志刚这样的支援三线建设的建筑工人,也有“六小君子”这样的“工二代”,以及周楠、冯玥和周聪这样的第三代。它是光荣与梦想的同义词,也是困惑与艰难的近义词。电视剧从1969年周家子女上山下乡为故事起点,逐步展开了共和国50年发展演进的宏伟画卷,其中涉及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恢复高考、知青返城、改革开放、反腐倡廉等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和事件,而剧中这些工人群体家庭的历史命运也就随之跌宕起伏。这样,光字片就有了极典型的意义,成为了中国城市50年发展的一只“麻雀”,而电视剧也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故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故事”了。

在注重长时间跨度带来的历史深度的同时,《人世间》还从空间的角度拓展了故事的宽度。光字片犹如蒲公英的花托,随着光字片的人从这里出发,像种子向外飘散。随着周志刚,我们来到了四川三线建设前线的起伏大山中;随着周秉义,我们看到了生产建设兵团的雪山农场;随着周蓉,我们见到了贵州的青绿山水;随着骆士宾和水自流,我们见证了深圳的迅速崛起。多样化的空间通过人物关系的牵连为电视剧构造了一个蒲公英般的辐射与漂移状的故事世界,强化了电视剧容纳社会历史的能量级。从北方到南方的对角线既画出了剧中人物的种种命运,也画出了国家发展的变奏曲线和强弱声调。但最后,这些从光字片飘散在外的人们又都回到了这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去见证光字片的消失——这既是光字片老百姓几代人的期盼,也是以郝省长与周秉义两代共产党干部为代表的党和政府对百姓美好生活庄严的兑现。

《人世间》中的世界当然并不全然和谐美丽,也充斥着各种矛盾冲突、思想困惑和人性复杂,但难得的是这个世界中的人们始终没有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执着向往、竭力追求和相互扶持,从而让这一方人世间成为值得留恋的有情天地。

人世间电视剧观后感(四)

《人世间》放弃了传奇性,以身边人的视角来描写人物传情达义,塑造了可信、可爱、可亲的平凡人形象。

周父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这让他骄傲,在三线建设工作的几十年里与家庭聚少离多也无怨言。他有中国式家长的独断和望子成龙的期待,但绝非封建家长。在他的价值体系中判断人的标准就是“好人”。因此,当他确认了冯化成和郑娟是“好人”时,便与女儿、儿子冰释前嫌。

在做一个“好人”的前提下,周家三兄妹的性格人生各有色彩。哥哥秉义具有传统知识分子齐家治国和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情怀。在面临改变命运的历史机会时他选择了对爱情的忠诚;在面对自己家和岳父家之间的冲突时他选择了理解;在面对军工厂改革时他选择了迎难而上;在面对汹汹舆情时他选择了隐忍;最后他主动请命回到吉春完成了光字片的改造,实现了岳父和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讲党性原则的干部,但并非六亲不认的螺丝钉。从政治人格上看,他从岳父那里受教固然颇多,但不如说他更像曲书记。姐姐周蓉则明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无论是年少时与北京诗人通信恋爱,还是不告而别在贵州与冯化成结婚,又抑或是毅然与冯化成离婚与蔡晓光再婚等,都清晰地展现了她个性中的决然不羁与爱自由。弟弟秉昆具有他这个阶层常见的同情、宽容和智慧,更鲜明地体现了平民阶层的精神价值。面对陷入绝境的郑娟一家,他从同情帮助中萌发了爱情的火苗越烧越旺,即使面对全家的反对也义无反顾地要与郑娟结婚。他没有哥哥姐姐那样有本事,但他守住光字片的两间老屋照顾了妈妈也成了兄弟伙的主心骨,之后又通过开饭馆开书店买房子获得了成功,也获得了父亲的肯定。这个“老疙瘩”看似愚笨,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娃养,还为此失手伤人入狱十几年,但这就是一个普通人对做一个“好人”守护自己家庭的朴素信仰。

郑娟也是创作者用力刻画的人物。这个身世凄惨没有工作一辈子照顾家庭的柔弱女子,却有对爱的不顾死活。当她认定了秉昆之后,便不管不顾地付出。但郑娟显然不是刘慧芳,面对孙小宁对自己拥有的家庭的挑战,她毫无犹豫地对其进行警告。郑娟用一双手和一颗心守住了家庭,守住了幸福。所以周母对她说,自己得的秉昆的“济”其实是她郑娟的“济”啊。

电视剧还刻画了秉昆的一众小伙伴,以及老马、曲书记等高级干部。这些人物各具性格的弧光,也都有自己的价值和道德底线。即使骆士宾和水自流这样的人物也体现出了时代某个层面的辩证逻辑,同样具有审美价值,没有绝对的“坏人”。他们都在历史洪流中努力向前,为自己为家庭,也为城市为国家。他们身上的良善坚韧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身上最可宝贵的真义,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能稳步向前最坚实的根基。

人世间电视剧观后感(五)

《人世间》以无处不在的细节真实为故事的艺术真实铺就了底色,但更值得讨论的是,电视剧通过叙事速度和重场戏的精心配置极大增强了电视剧的艺术吸引力。

电视剧在50年里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节点展开,如1969、1971、1973、1976、1978、1980、1984、1988等,通过压缩和延展形成叙事速度的交错,同时也设计了大量的重场戏与之相呼应。电视剧开始的家人分别、枪毙犯人等就先声夺人。其后周父贵州见周蓉、回家见郑娟、周母苏醒等段落也感动无数观众。其中周家1980年过春节尤为精彩,堪称中国电视剧的华彩乐章。该段落短短七八天的故事却用5集时长进行描写。一方面是秉义岳父母在与周家相见的问题上一波三折。岳父母心机深沉的各种考量,秉义和冬梅两人夹在中间的无奈,省长突然生病秘书将茶叶送回导致的误会加深,周家的骄傲与失落,冬梅与母亲的公开冲突,秉昆和秉义、父亲的冲撞,秉义和冬梅开诚布公的讨论等,电视剧都细密地加以表现,将一个平民家庭与干部家庭之间因姻亲关系带来的立场价值冲突与情感动荡展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是周父带领一家人外出拜年的众生相。周父因儿子女儿考上北大的骄傲与炫耀之意,秉昆与郑娟的尴尬之情,邻里的羡慕嫉妒之言,人物的种种小心思微表情都通过镜头的捕捉和演员精彩的表演呈现在观众眼前,激发观众的日常经验与之共鸣,让人拍案叫绝。这一场戏不但充分展开了人物关系及情感反馈,集中了戏剧冲突,也鲜明地呈现了电视剧的价值取向:秉义和冬梅,周家与郝家反因此多了一分相互理解,而秉昆与父亲、秉义则生了罅隙,从而推动电视剧情节和人物继续发展。

这种通过叙事速度调控叙事表达,不断造成精彩段落的艺术手段是非常高妙的,需要大胆的艺术构思和娴熟的影像叙事技巧,当然也少不了演员高质量的表演。也正因为如此,《人世间》在对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表达中才韵味深长,极富情感张力和价值感染力,也就能避免观众的“倍速观看”。

人世间电视剧观后感相关文章:

}

《奋斗》是由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出品的电视剧,赵宝刚执导,佟大为、马伊?、文章、李小璐、王珞丹、朱雨辰等主演。该剧讲述80后,尤其是北京80后的青春情感和奋斗历程的故事,不仅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进去,还描写了六个刚毕业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奋斗。 该剧已于2007年5月16日在上海电视剧频道首播。

《女人不哭》是由广州东方明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都市情感剧,由澄丰执导,田海蓉、邓超、姚芊羽、贾乃亮、汤唯等主演。该剧讲述了章子君遭遇家变,带着弟弟妹妹通过开饭馆奋斗成酒店集团老总的故事。该剧于2006年10月4日在山东齐鲁电视台首播,2007年4月26日在安徽卫视独家首轮上星播出。

《镖门》是由由周劲翔任制片人,韩晓军执导,徐浩峰、曹逸鸣联合编剧,邹静之担任总监制。霍建华、贾青、李健、刘一含、王庆祥、倪大红等人主演。讲述了晚清到民国时期山西及北京镖门江湖的快意恩仇和镖匪间缠绵悱恻的生死绝恋。该剧已于2014年12月25日在深圳卫视、贵州卫视、东南卫视、陕西卫视上星播出,是中国电视剧史上最后一部“四星联播剧”。并于2015年03月荣获上海电视剧特播年会“品质大奖”。

《我是农民》是西安长安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出品的二十集伦理、励志、农村、剧情电视剧。该剧由武斐执导,富大龙、何苗、斯琴高丽等联合主演,于2006年6月5日播出。讲述几个年轻农民到大城市闯荡故事,几个年轻人既没有受尽磨难最后当上老板飞黄腾达奇遇,也没有城市里受尽欺负痛不欲生辛酸血泪,而就是非常写实“简单生活”,用导演武斐话说是不同于刘老根、马大帅等个别成功农民形象:“农民题材难就难它真实性,赵本山‘刘老根’、‘马大帅’是一些成功农民形象,然而大多数农民是最平凡地生活着...

《鸡毛飞上天》是余丁执导的都市商业剧,由张译、殷桃、陶泽如、张佳宁、高姝瑶、花昆、林伊婷等主演。该剧以陈江河和妻子骆玉珠的感情和创业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义乌改革发展30多年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陈江河跟着大伯陈金水四处闯荡,以“鸡毛换糖”建起鸡毛掸子厂,却被父亲拉回老家端起了“铁饭碗”,但之后因大伯力邀南下掌舵新开的袜厂而辞职,几年之后离开袜厂自立门户,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我的青春谁做主》是由赵宝刚导演,赵子琪、陆毅、王珞丹、朱雨辰、林园、张铎、白百何,葛子铭等领衔主演的青春励志剧,被称为《奋斗》姐妹篇。这是一个家庭里三个表姐妹的青春故事,她们在同一时间以成年人的身份走进社会,感受到社会的残酷。每人都发现自己要面对一个超高难度的命题,可她们不屈不挠,不但要用智慧给出完美答案,还要违抗父母的意志,个性和理想是她们前往的彼岸。

《当家的女人》是一部十八集电视连续剧,由张晓春担任导演,王茜华、孙涛、蒋宝英、戈治均等主演。该剧以安徽省宣城市向阳镇女农民企业家贡玉香为原型改编。该剧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10年为历史背景,围绕着女主人公菊香的曲折人生经历,透过几个家庭错综复杂的矛盾纠葛,展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进而揭示了中国农民在生存、生活、情感、观念上的变化。

《绍兴师爷》是由华策影视出品的,以清代绍兴师爷为题材的古装电视剧,由张子恩、朱建新执导,陈道明、方子哥、胡天鸽、颜佳、李丁主演。该剧讲述了一位匡扶正义、睿智精明、清正廉洁的绍兴师爷方敬斋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以及他周围一群师爷的人格行为及非官而官、寄人篱下、弄权幕后的复杂心态。该剧于1999年1月18日在北京六套播出。

《草帽警察》是杨亚洲执导的当代励志剧,由李晨、霍思燕、于越等主演。该剧讲述了一个叫刘五四的乡村合同警察十几年成长经历的励志故事。该剧于2015年2月12日在央视八套上星播出。刘五四在外出当兵三年后,复员回到家乡,面对迷茫的前途,他始终坚持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刘五四不甘只做一名窑工,通过考试当上了镇上派出所的户籍警。虽然只是一名合同制的草帽警察,每天周旋于邻里乡间进行调解工作、处理鸡毛蒜皮的小案件,但刘五四始终坚持着自己公平公正的为人处世原则,有些“一根筋”甚至是拧巴...

电视剧《温州一家人》由孙守刚,张子扬,刘为民,垄吟怡;胡剑谨担任总监制、既是金牌编剧高满堂的“工农商”三部曲所推出的第二部力作,也是《闯关东》、《钢铁年代》之后,孔笙与高满堂的第三度合作,通过温州一户普通人家的草根创业史,贯穿起改革开放30年的壮阔历程。全剧以温州人周万顺一家的命运沉浮,浓缩温州人创业奋斗历程,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代变迁。该剧于2012年11月10日在央视一套播出。

《大江大河》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SMG尚世影业联合出品,侯鸿亮制片,孔笙、黄伟执导,袁克平、唐尧编剧,王凯、杨烁、董子健领衔主演的当代题材电视剧。该剧根据阿耐所著小说《大江东去》改编,讲述了1978到1992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先行者们在变革浪潮中不断探索和突围的浮沉故事。

《正阳门下》是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电视台、大前门北京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励志电视剧,由刘家成执导,朱亚文、倪大红、边潇潇、李光复等主演。该剧讲述了一群生活在北京的普通百姓,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努力改变生活现状的故事。该剧于2013年8月8日在北京卫视上星播出。

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改编自作家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叶京担任导演与编剧,由佟大为、陈羽凡、白百何、文章、齐襄、果静林等主演。该剧讲述的是一群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生长在北京某军队大院的孩子们所共同经历的特殊年代的青春往事。

《大爱无声》是由洪丹强执导,傅晶、迟帅等主演的爱情剧。该剧改编自日本漫画家轻部润子的漫画《你的手在轻轻述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杨文军爱上聋哑女孩柳丝语,并最终克服重重阻力,组建家庭、孕育生命的故事。该剧于2011年5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八套首播。

30集电视剧《士兵突击》,改编自兰晓龙小说《士兵突击》,由著名导演康红雷执导、兰晓龙编剧,王宝强、陈思成、段奕宏、张译、邢佳栋、张国强、李晨等主演。本剧以军事动作、青春励志为题材,讲述了一个农村出身的普通士兵许三多的成长历程,不抛弃、不放弃,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侦察兵。该剧上映后引起热烈反响,获得第27届飞天奖、第24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等多个奖项。2013年,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决定向全国青少年推荐100种优秀图书、100部优秀影视片,《士兵突击》等23部电视剧榜上有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国电视剧讲一家人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