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丝的抹音应该怎样吹哪?

葫芦丝的基本功主要有三方面,即气、指、舌。

1、不提肩、不挺胸、口鼻通、不出声;气下沉、丹田功、音柔美、颤常用。

2、高音缓、低音急、轻呼能出筒音3

3、吹长音时要做到:音头不能软、音体不能板、音尾不能散。

4、学会气颤音的方法是:急缓交错、丹田配合。

5、对于慢曲换气的要求是:慢曲慢换、音断曲不断;慢曲快换、旋律更连贯。

6、对于快换气的要求是:口鼻都要通,吸气不出声。

7、对音量大小的要求是:

轻音不能浮,重音不能浊。

8、对音准的要求是:渐强起,渐弱收,音准关键在两头。

1、手形,一定要做到“不靠不翘”,勿高抬、指放平,松则快、孔按实正确手势。

2、关于按音孔的方法:初学用指肚,提高加指尖。

3、持乐器要端正,既稳固又放松。

4、叠、打、抹、滑的一般规律是:上行叠音,下行打,向上抹音,向下滑。

5、叠打与抹滑的主要区别是:快叠打,慢抹滑。

6、叠音、波音、指颤音的主要是手指开闭的次数:一叠、二波、三起颤。

1、断吐用“吐苦”,“嘟咕”用于连吐,做到舌指能同步,并且快板必清楚。

2、快板要慢练,慢板要连贯。

3、勤练“苦”,慢练“呼”,小舌也能打“嘟噜”。

4、要做到“吐苦”各占半,而且“苦”音要久练。

1、运用好基本功:气要通,指要松,舌要清。

2、练习新曲的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对、会、背、味。

①对:将乐谱及表情技巧符号吹对;

②会:能看谱连贯完整地演奏全曲;

③背:能背谱熟练地演奏;

④味:能体现乐曲的风格韵味及作者意图。

3、对于有难度的乐曲,要进行重复练习:

慢快慢快,简繁简繁,零整零整,看背看背。

4、针对在学校学生功课多,练习时间少的问题,可采用:平时多练,拙处勤练。

“平时”是指在不拿乐器的时间,手指随时都在活动,“吐苦”也随时练习。“拙处”包含相对笨拙的无名指、大指及“苦”音的练习。

}

  扬琴是我国遍布十分广泛的一种乐器。扬琴分为高、中、低三大部分音色,具有清脆、抒情、浑厚的声音。中国扬琴相比欧洲、南亚等地区来说更加优美细腻,民族性更强,不过,随着国内扬琴的不断发展和扬琴艺术家们的不断创新,扬琴也越来越国际化。

  扬琴属于击弦乐器,使用手中的琴竹来敲击琴弦是扬琴发音的基础,练习中更加强调左右两手的协调、配合性。从最初的只用琴竹来敲击单音,到后来出现轮音等技巧,再到现在的新技巧都使扬琴的演奏变得不再单调,扬琴学习中的演奏技巧也越来越丰富。项祖华教授说过:“竹法与指法组合技法的出现,是现代扬琴技巧发展的主要标志一。下面主要阐述扬琴演奏中的几种技巧。

  一、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

  轮竹是在扬琴乐曲中常用的一种演奏技巧,也算基本演奏技巧。扬琴是属于没有延长音的乐器,发音都是由点形成的,所以只有靠轮竹来延长音的时值。

  轮竹也称“轮音”,轮竹是靠手腕的灵活带动琴竹的颤动,两手交替弹奏出的一种紧凑的轮音。轮竹在演奏中的表现力非常丰富,拥有独特的线条美感,可以延续弹奏技巧不能完成的情感。轮竹的音乐表现也比较多,轮音变强时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热情奔放的感觉,相反也可以表现出温婉、抒情的一面。

  拨弦是所有国家的扬琴在演奏中都会用到的一种技巧。拨弦就是把琴竹翻转使琴竹头朝向自己,琴竹尾部对着琴弦,琴竹要处于倾斜状态,最好与琴弦角度为45度,主要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来捏住琴竹,其余两指则自然放松。拨弦技巧里面最常用的就是单拨弦。

  颤竹在扬琴演奏技巧中算是难度较大的一种技巧。听到“颤”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琴竹的颤动来使琴弦发音,它的另一个名称又叫“弹轮”。通过手腕一次性用力向下甩动的同时,大指下压,中指部位收紧,利用琴竹杆的自然弹力而产生连续密集的音点。颤竹分为单颤竹、双颤竹。颤竹最初是由民间艺人赵殿学创造出来的,但后来的发展和完善是由王沂甫教授所实现,他在文章中曾经说过:“颤竹是琴竹头触动琴弦之意。”颤竹的使用会产生一串快速、密集、轻盈、灵巧的音乐。

  揉弦是在演奏过程中需要一只手揉动琴弦,另一只手持竹弹奏的演奏技巧。揉动琴弦时通过先压后揉的方式来改变琴弦本音,大部分情况以小二度和小三度的和弦为主。揉弦时手靠琴码越近,出来的效果变化也就越大。

  滑抹音也是较难的一种演奏技巧,代表了扬琴演奏里创新技法的诞生,为扬琴演奏开辟了广阔天地。滑抹音除了用琴竹演奏以外,还需运用两种工具滑音指套和钢丝拨子。我国著名扬琴大师天津音乐学院郑宝恒教授通过借鉴古筝、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巧创造出了滑抹音,使扬琴的余音可以发生变化。

  二、扬琴常用的几种技巧在乐曲中的运用

  扬琴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丰富的演奏技巧,这些演奏技巧也成为一首乐曲的重要表现手段,技法不同,乐曲表达的内容、难度也会不同。本文通过演奏技巧在乐曲作品中的运用,对扬琴的演奏技巧有更深入的学习。

  (一)轮竹在乐曲中的运用

  乐曲《黄土情》中五连弹后面紧接着就是整段的轮竹技巧,轮音的力度和密度也比之前的五连弹更强。弹奏的时候注意力度和张力的变化,把握旋律线条的细腻性,两手交替轮奏要保持均匀,使轮出来的音力度相同,轮奏的音一定要密,听起来才更像流畅的线条。根据曲目要求用快速大幅度的双轮渐强推进情感。单轮、双轮再单轮的运用,刚好起到衔接前段铺垫后段的作用。曲目尾声也用轮音结束,轻轻地轮出低声部的旋律,给人一种撩人心弦、丝丝惆怅的感觉,也使作品更有意境。

  (二)拨弦在乐曲中的运用

  乐曲《木兰辞变奏曲》描述的是巾帼英雄花木兰替父从军拼杀疆场的故事。乐曲慢板的第二部分运用了拨弦技巧里面的单拨,就是一只手用琴竹拨弦,另一只弹奏下面的声部,给人一种多旋律的感觉。弹奏这一段要注意力度的掌握,避免拨到别的琴弦,尽量每个音的每根琴弦都要拨到,音效才更有立体感。

  拨弦过程中也要讲究身体上的表演状态,乐句之间靠呼吸带动手臂适当抬起,再落下拨弦,动作要大方、优美,更能体现音乐表演艺术的美感,表现出如歌如泣的感觉。拨弦清脆的音色再加上呼吸的控制,表达出花木兰上战场之前的依依不舍,委婉中带有一丝惆怅的慢板段落。

  (三)颤竹在乐曲中的运用

  张金堂改编的乐曲《大浪淘沙》中运用了大量的颤竹技巧。在第一大部分慢板多处用到左颤竹和双颤竹技巧。在乐曲中演奏颤竹时要求两臂和手腕放松只在一瞬间发力,弹奏左颤竹时音数是不定的,乐曲中颤竹基本为短时值,所以要干净、利落,音色明亮、清脆。双颤竹弹奏时要控制力度,不能忽强忽弱,节奏的把握也要准确,音色稍深沉。演奏颤竹的时候动作灵敏但是不能夸张。

  《大浪淘沙》曲风悠远流畅,描绘出江南秀丽的景色,再加上颤竹的运用变得华丽多彩,使本身只有长轮音和点的慢板旋律更加轻快,惟妙惟肖,使旋律线条单一的乐曲变得富有情感。

  (四)揉弦在乐曲中的运用

  在乐曲《苏武牧羊》第一段主题音乐中就运用到了揉弦技巧,虽然都是简单的单音,却因为揉弦的特点使旋律更加多样,使一开始的音乐就能特别清楚地体现出人物内心的感情色彩。第一段慢板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揉弦的音效准确的把苏武身在匈奴心在汉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别有一番韵味。

  所以在乐曲中对揉弦的要求就比较高,压揉时速度和力度的掌握都比较重要。在进行揉弦时演奏者需使用较大的力气按压琴弦,并且还要注意揉弦的位置,不能离琴码太远,揉弦时因要用较大的力气,所以时值的掌握也要注意,按压出来的音色要均匀。

  这种技巧既考验单手的独立性也考验双手的协调性,所以揉弦中一点细微的差别都需要演奏者细细的体会。

  (五)滑抹音在乐曲中的运用

  乐曲《竹林涌翠》描写的是云南少数名族的风土人情,乐曲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为了更加突出特点,所以运用了滑抹音技巧。

  主旋律开始的第一部分便使用了滑抹音,这段为全曲的主要慢板,利用滑抹音余音的曲线变化美来表现傣族少女婀娜多姿的舞蹈身姿。本段出现了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三种滑抹音技巧,让余音听起来更加多变而且充满诗意。这里弹奏的滑抹音又像是在模仿云南少数名族的乐器葫芦丝一般,使本来单调的旋律像葫芦丝吹出来的一样质朴悠扬。

  滑抹音跟揉弦技巧有相似之处,都是需要按压产生的音效。弹奏乐曲时需注意音准的把握,将滑音指套平贴在同一组琴弦上,不要碰到其它琴弦,滑音指套压弦不紧也容易出现杂音。

  项祖华教授创作的乐曲《林冲夜奔》是一首具有中国传统戏曲风格的叙事性题材乐曲,在第三大部分风雪段的最后一小节出现了滑抹摇拨技巧,这也是首次乐曲中运用到滑抹摇拨这个创新技巧。曲目讲述的是林冲在遭到迫害后风雪交加之时投奔梁山的故事,而使用滑抹摇拨技巧的段落正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滑抹摇拨技法也给《林冲夜奔》这首乐曲增加了旋律色彩和感染力,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综上所述,本篇论文通过笔者对几种技巧和技巧在乐曲中运用的探索和学习,对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技巧不光使扬琴音色有了更多变化,也是作为扬琴音乐表演的一种舞台表现。每一首不同的乐曲经过作曲家们的创作,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可以体现不同曲目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使乐曲更加丰富、饱满。论文中论述了扬琴演奏中的轮竹、拨弦、颤竹、揉弦、滑抹音等不同技巧,并将这几种演奏技巧在《黄土情》《木兰辞变奏曲》《大浪淘沙》等乐曲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

  以上关于“扬琴的几种演奏技巧与运用”的内容小编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用。更多乐器资讯请关注乐器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吹葫芦丝的基本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