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25岁一线明星弟弟22岁普通人,如果和姐姐多次出入机场被粉丝知道了会怎么样?

姐姐陈巧钗考入军队文职

2020年6月,戍边战士陈祥榕在边境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消息被媒体披露后,他被追记一等功。陈祥榕曾在日记中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感动了亿万国人。2021年12月9日是陈祥榕烈士20岁生日,无数网友含泪送上祝福,战友们给他的姐姐陈巧钗发起了视频通话。如今的她已穿上军装,正在续写弟弟“清澈的爱”……

◇ 少年丧父,“颠沛流离”的男孩一夜长大 ◇

我的弟弟陈祥榕生于2001年12月,比我小6岁,老家在福建省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有时会带上弟弟。记忆中,弟弟小学6年,读过的学校可能超过6个,有时在屏南,有时在湖北武汉,还去海南上过学。这样的生活,锻炼了弟弟超强的适应能力。有一次,我怜惜地说他“颠沛流离”,他笑着说那是“四海为家”。更多的时候,我和弟弟留守老家,跟着奶奶生活。

弟弟从小就乐观爱笑,一笑就会露出两颗可爱的虎牙。在武汉的时候,爸妈经营香菇生意。看到爸妈疲惫的样子,弟弟一放学就帮爸妈干活,还会哼几首蹩脚的流行歌曲,逗得爸妈哈哈大笑。

一次,弟弟和小伙伴玩游戏,手被玻璃划了很深一道口子。镇上的卫生所没有麻药,他的手被缝了十几针,却始终强忍着泪,没哭出声来。妈妈姚久穗很心疼,让他想哭就哭,他说怕妈妈担心所以不哭。

弟弟小时候常流鼻血,每次流血一摊一摊的,看着很吓人。他会仰着头,安慰周边的人:“我没事,只是习惯性流鼻血。”有时在学校流起了鼻血,看到同学惊慌失措的样子,他就淡定地说:“胆小鬼!我自己都不怕,你们怕啥?”

独立,有主见,勇敢,懂事,是大家对弟弟的评价。在武汉时,租住地的房东经营小卖部,对方喜欢外出打麻将,弟弟偶尔会帮房东看店,房东交代他:“想吃什么,可以自己拿。”但他一次也没拿过房东的东西。弟弟跟随爸妈离开武汉时,房东颇为不舍,送了他一大包零食。

后来,勤劳的爸妈远赴海南种植芒果,我和弟弟留守屏南。弟弟总是问我:“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呀?”我开玩笑说:“爸妈挣钱给你娶媳妇呢,急啥?”弟弟就赶紧给爸妈打电话:“爸爸妈妈,我不娶媳妇,你们回来吧。”

不久,爸爸真的回来了,可他是回来治病的。爸爸被查出罹患淋巴癌,那时正值芒果收获季,如果放弃将血本无归,所以妈妈留在海南照料果园,以换取医药费,没法回来。照顾爸爸的重担更多地落到了我们姐弟俩身上。

那会儿,弟弟刚进入初中,放学回来就守在病房。爸爸当时瞒着我们,只说是小病,我和弟弟也信以为真。弟弟时不时地向爸爸撒娇,和爸爸打闹。有时爸爸忍不住流露出疼痛的表情,弟弟看在眼里,满脸忧虑地悄悄对我说:“爸爸的病好像不轻。”我安慰他“没事的”,但他仍心事重重。后来我知道了真相,却不敢告诉弟弟。

爸爸的双腿经常疼痛难忍,弟弟就不停地给他按摩。晚上,我睡在病房的折叠床上,弟弟蜷缩在爸爸身旁。好几次半夜我蓦然醒来,朦胧中看到弟弟在给爸爸按摩双腿,我要起身,弟弟朝我摆摆手,悄声制止了我。我躺在那里,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爸爸患病前,我和弟弟不会做饭洗衣,他患病之后,我们俩都成了家务小能手,特别是弟弟,学会了炖排骨,还会给爸爸洗衣服。有时,小伙伴叫他出去玩,他一再推托说:“我要照顾爸爸。”我突然发现,弟弟一下就长大了。

我高考结束回家那天,看到弟弟孤零零地坐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我向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会我。半晌,他哑着嗓子说:“陈巧钗,你应该早就知道了吧?听说爸爸得的是很重的病,还不好治。”我们姐弟俩抱头痛哭,哭完后约定不能对爸爸表露出伤感。

后来,爸爸出院回家疗养,妈妈也收完芒果回了老家。一个雨夜,弟弟一回家就进了自己房间,家人都没有注意到他的异样。第二天一早,妈妈突然发现弟弟的手臂肿得老高,根本抬不起来,赶紧带他上医院检查,发现竟然骨折了。原来,昨晚他骑自行车放学回家时摔了一跤,虽然剧痛,但他想到爸爸的病,就忍了下来,不想给爸妈增添任何麻烦。

坚强的爸爸与癌症抗争了两年,最终没有逃脱病魔的毒手。爸爸去世时,弟弟读初二,我读大二。我悲伤不已,抱着弟弟号啕大哭,弟弟不停地拍着我的背,安慰我。

爸爸走后,弟弟变得沉默了,常常一个人发呆。记得在爸爸的葬礼上,弟弟也只是默默流泪,没有哭出声。亲友们说弟弟变得成熟了,只有我心里清楚,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根本无法与成熟挂钩。

终于有一天,弟弟翻出爸爸生前给他买的奥特曼玩具,突然大哭起来,哭得昏天黑地,把我们都吓住了。那天哭过之后,弟弟和我聊了很多,他一直对爸爸心怀愧疚,认为爸爸是为了我们才积劳成疾的。我劝慰他,生病是没办法的事,家人就是要互相付出,互相照顾。弟弟默默地点点头。

◇ 参军报国,千里之外弟弟也是“哥哥” ◇

从那以后,弟弟变得真正成熟了,在家抢着干活,对妈妈和奶奶非常孝顺,从来没有发过脾气。在我面前,他常常开玩笑说自己是“哥哥”。确实,他也像哥哥一样照顾我。

爸爸去世后,我们搬了新家。看得出来,弟弟很喜欢那个靠近卫生间的卧室,在里面比划着怎么放置他的东西,但当他发现我也喜欢那间房后,他马上就让给了我。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在我生理期身体不适时,他竟把一杯冒着热气的红糖水放在我面前。那一刻,我觉得弟弟就是个小天使。

弟弟上高中住校,我在省会福州市读大学,我们见面少了,经常电话联系。当时我大学的学费是一些好心人资助的,平时的生活费靠奖学金、助学金支撑。我发奋学习,寒暑假勤工俭学去打工,挣了钱就给弟弟买衣服鞋子等生活必需品,有时还买点零食。弟弟每次收到我寄来的礼物都很开心。

有一次,我们看到电视里的婚礼场面,弟弟说:“陈巧钗,你结婚的时候,由我来把你送到新郎手里。”我佯装生气地用抱枕打他,内心却充满了温暖。弟弟读高二时,有一天对我说,他想去当兵。我那时非常害怕家人分离,提出了反对,弟弟坚持说:“我崇拜军人,我就是喜欢当兵!”

2019年,弟弟高中毕业,报名参军。弟弟身高1.77米,体重130多斤,当时海南那边的征兵人员看中了他,想选他当礼仪兵。弟弟却想去“最能锻炼人的地方”,最好能“扛枪打仗”。屏南县人武部部长说:“新疆兵倒是有两个名额,但你这个学生仔长得白白净净的,可能吃不了那个苦。”弟弟说:“我一定会改变自己!”

后来,新疆兵的两个名额只剩一个了,弟弟很是着急,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他每天5点便起床跑步,回到家中吃过早饭,又跑步去集训地参加训练,不敢有丝毫懈怠。他着急,我也着急。我急的是新疆那么偏远,当兵两年才能回一趟家,而且我从网上看到一些新闻,觉得弟弟去边疆会面临危险,也担心他不习惯那里的气候和生活。我向弟弟表示了反对,弟弟却呛了我一通:“越是危险的地方,越需要军人保护,你这都不懂?”我分明看到,他眼里有光。

集训之后,弟弟变黑了,身体也更壮实。人武部终于把新疆兵的名额给了他。出发前,弟弟特意去看了他的初中老师陈臻苏,很自豪地告诉老师,他当上了边防兵,要上前线去。陈老师拍着他的肩膀,叮嘱他一定好好照顾自己,遵守部队纪律。弟弟给老师敬了一个军礼,老师湿润着眼睛笑了。这个场景成了陈老师永远的记忆。

弟弟马上要出发了,我们家给弟弟开了个小型欢送会,妈妈叮嘱弟弟在部队要吃苦耐劳,更不能当逃兵。我也接受了弟弟即将远行的事实,说:“你既然选择了要去新疆当兵,就好好当兵,好好干。”他立正回答:“我保证,一定会好好干,成为一名勇敢的军人!”

我带着弟弟去商场买衣服鞋子,弟弟看中了一双200多元的鞋,我选的却是一双100多元的。弟弟当时没提出异议,出了商场才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想退货重买,弟弟拦住了我,说“不用”。这件事,成了我永远的遗憾。

2019年9月11日凌晨5点多,我和妈妈送弟弟出征。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和我们的最后一面。

弟弟入伍后,一有空就会在规定时间打电话回家,还曾两次给妈妈写信,只是写下“亲爱的妈妈”后,就再无落笔。我知道,像大多数大男孩一样,弟弟羞于表达情感,他牵挂妈妈,也牵挂奶奶,却只在电话里叮嘱我照顾好她们。

弟弟第一次发津贴,一半转给了我,另一半转给了妈妈。我问他给自己留了多少,他说留了100元。我问:“100块怎么够啊?”“没事,这边不怎么花钱。”随后他又告诉我,说我做实习律师没什么收入,福州生活成本高,肯定钱不够用。末了,他用玩笑的语气说:“哈哈,你就把我当哥吧,我是家里唯一的男人,养活你们是我的责任!”

弟弟有时会跟我分享一些他的生活,比如过节的时候,他们偶尔会开篝火晚会。他告诉我,他有一个战友家是内蒙古的,养了很多牦牛,会给他们带很多牛肉,到时给我们寄点回来尝尝。在新兵连的时候,由于表现突出,他获得嘉奖,给我发微信说:“小弟不才,下连队之前,不小心拿了个嘉奖。”我能想象到他调皮的样子。一次我在朋友圈发我吃的菜,他说:“唉,你吃的什么啊,这都是猪食啦!”随即给我发了个小红包:“改善一下伙食,赶紧的!”

弟弟一直让着我,即使到了部队,也为我“撑腰”。一次,我跟妈妈闹了点矛盾,哭着打电话给弟弟“告状”。弟弟对妈妈说:“妈,您干吗把陈巧钗惹哭了?别惹哭她呀。”当妈妈表现出委屈时,弟弟就说:“您别耗费精气神了,把陈巧钗交给我,我来'教育’她!”这样一来,我和妈妈就都没有脾气了。

冬天的时候,舅舅、叔叔、阿姨他们都在海南,妈妈也在海南生活了十多年,弟弟当兵不久,妈妈就重返海南,她给我打电话畅想着未来,说最近芒果收成不错,等给弟弟娶老婆的钱攒够了,还要给他买辆车。我告诉妈妈,如果弟弟两年后想回来,我就带他在家继续上学,争取考个好大学;如果他想继续当兵,我们就多给他存点钱……

◇ 以身许国,姐姐含泪延续“清澈的爱” ◇

2020年6月底,弟弟已经半个月没有打电话给我,我也打不通他的电话。我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这天,小叔打电话让我和妈妈回屏南,说弟弟受伤了,要我们去探望。我和妈妈回到屏南,小叔才流着泪告诉我一个无法接受的噩耗——弟弟牺牲了。我们家的天塌了!妈妈晕倒在地,而我始终不愿相信,我亲爱的弟弟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我们当即乘飞机赶往部队,见到了弟弟的遗体,妈妈接受不了,再次晕倒。我也站立不稳,只能强撑着。弟弟的遗容那么安详,像在家时那样沉睡,只是不再发出让人心安的鼾声。我触摸到弟弟冰冷的脸,冰冷的手。我的手也那么冰凉,无法再温暖他;我温热的泪也无法再温暖他;我说的每一句话,他再也听不到了。我的弟弟,他真的走了。国人知晓弟弟牺牲的消息,是在2021年2月19日的新闻报道中。我也是从新闻里才知道弟弟为国捐躯的经过——

那是2020年5月初,有关外军越线寻衅滋事,班长李确祥和陈祥榕等人紧急前出处置。李确祥问年轻的战友:“要上一线了,怕不怕?”陈祥榕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他们赶到前沿后与对手殊死搏斗,坚决逼退越线人员。陈祥榕在日记中写道:“面对人数远远多于我方的外军,我们不但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还顶着石头攻击,将他们赶了出去……”

那次,弟弟还在日记里写下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班长孙涛问他:“你一个00后的新兵,口号这么大?”“班长,这跟年龄没关系,我就是这么想的,也会这么做的。”弟弟坚定地回答。

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我的弟弟和这些英雄的边防官兵,一起把青春、鲜血乃至生命留在了喀喇昆仑高原。战斗结束清理战场时,战士们在战友牺牲的现场看到,我的弟弟紧紧趴在营长身上,保持着护住营长的姿势!

弟弟入伍9个月就壮烈牺牲,我们全家无比心碎。领导多次问我们有何要求,妈妈说:“没有什么要求,也没有什么困难,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生活中,妈妈的痛苦却夜以继日,她试图站在弟弟的角度与痛苦达成和解。事实上,我内心的痛苦也深入骨髓,几乎每晚都梦到最亲爱的弟弟,梦到他小时候的样子。

我一遍遍地想,另一个世界里的弟弟,会要求我这个姐姐现在怎么做呢?我想不明白。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安慰好妈妈,瞒住奶奶,因为已80多岁的奶奶最疼弟弟,弟弟也最牵挂奶奶。

弟弟获得了很多荣誉,家里摆满了部队等有关部门授予的证书,我担心被奶奶看到,就让奶奶住到了叔叔家。我去看奶奶时,她每次都问弟弟的情况,我就骗她说,弟弟一直表现得特别好,现在被派到学校学习去了,还执行了特殊任务,这几年都不能够跟家里人联系,不能打电话。奶奶相信了,并为弟弟感到骄傲。

担心妈妈睹物思人,亲戚们把她接到了海南,我一个人躺在家里,整夜失眠。我想不通,我的弟弟才19岁,他甘心就这样离去吗?他不会觉得遗憾吗?有一天晚上,我披衣起来,走到外面,看着万家灯火,世界宁静而祥和,我突然想明白了。

我亲爱的弟弟,他一直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啊!他入伍前那么渴望当兵,他被录取后每天充满喜悦,说自己不怕苦不怕死。他的战友来看我们的时候,说我的弟弟从不喊苦喊累,做任何事都很积极,他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当兵。

很多人可能活了一辈子,都没明白自己该怎么活。弟弟年纪这么小,一直在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他舍生忘死,扑到去救他的营长身上时,他一定是遵从自己的本心,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我想,我也要尊重弟弟这个决定,然后,照顾好他在意的人。这是弟弟赋予我的使命和责任!

有时,我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或是坐在公共汽车里,看着繁华的街景,我就深深理解了那句似乎被人们说滥了的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我萌生了一个念头:把弟弟喜欢做的事情延续下去。

随着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我决定放弃在福州做专职律师的工作,报考军队文职。

我马上付诸行动,找来资料补习。然而,第一次考试,因处理家事牵扯了精力,成绩不理想;2021年,我再次报考,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高分录取。

2021年11月29日,福建省军区福州第九干休所举行新招录文职人员入职仪式,任命我为干事。国旗之下,我激动地说:“我想继承弟弟的遗志,作为文职人员继续为部队服务,也是对弟弟事业的另一种延续……”

12月9日的视频通话中,战友们为弟弟举行了简单的仪式,买了生日蛋糕和他爱吃的橘子。我哽咽痛哭,不忘叮嘱战友们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

如今,我在努力地学习工作,延续弟弟未竟的事业,这也是我喜欢做的事情。弟弟以身殉国,我以身许国,这是属于我们姐弟俩的义无反顾和无怨无!

}

赵丽颖复出,与郑晓龙导演现身北京某餐厅用餐,一时间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可见能出演郑晓龙导演的作品,即使对于一个顶级明星来说,也是件十分荣幸的事情。

那么郑晓龙到底是谁,也许很多人并不熟悉他的名字。

的确,和那些动不动微博粉丝千万的明星来比,忙碌如他,郑晓龙的微博只能由工作室打理。然而国民上下,从50后的爷爷奶奶到00后大学生,相信没有人没看过郑晓龙导演的作品,比如《渴望》,比如《金婚》,比如《甄嬛传》、《芈月传》。

郑晓龙三个字,可以和上乘影视作品划等号。

而如此扎实的大导演,却和普通人一样,有个小小的癖好,和他合作过的演员都知道,那就是“嗑瓜子”。

这样亲民的导演,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

01苦难是成长最好的助推剂

郑晓龙,1952年出生在北京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上海人,母亲是东北人。

郑晓龙在家中排行第4,他还有3个姐姐,1个弟弟。

郑晓龙从小在大院中长大。

郑晓龙的父亲并非一般人们想象中的严父,在郑晓龙小时候淘气不听话的时候,父亲没有一次打过他活骂过他,父亲只是一个劲的跟他讲道理,不停的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

小时候,最令郑晓龙印象深刻的是家中那几大箱子的藏书,在他慢慢开始读书、长大成人后,是那些父母亲的藏书,满足了他对知识的渴望,也成了他在朋友、同学面前引以为荣的资本。

到了读高中的年纪,郑晓龙一家的生活却因为那次国内政治运动,而改变了原有的平静。

郑晓龙的父亲曾担任某部宣传部长,后来被打成了“反革命”,因为有了这样定性的家属,郑晓龙只能离开北京,远赴北大荒建设兵团去插队。

16岁的郑晓龙,在去插队途中的火车站,为帮战友抢回属于他的粮票,出头打抱不平,结果肩胛骨被插了一刀,那刀足有7公分那么长。也因为这件事,郑晓龙被和劳改犯分配到一起,去最苦最累的基建班干活,上山打石头、放炮,没日没夜的劳动。

而即使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郑晓龙每天带着一本《辞海》,手不离书、书不离手,强烈的求知欲,催促着他抓住一切机会,实现对知识的渴求。

02 有梦想的人才能抓住机会

因为环境的恶劣和艰苦,更出于人的本性,郑晓龙曾逃跑过,但是被抓回去以后,会被捆绑起来批斗。

在逃亡了2次以后,第3次郑晓龙成功了。他在雪地里拼命的奔跑,终于扒上了一辆货车,从东北逃回了北京。

1970年,18岁的郑晓龙通过走后门,来到了河南某部队成了一名普通的士兵。

服兵役的日子依然是艰苦的,但比起插队要好很多,于是郑晓龙拿起了纸笔,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

由于他对文字的热情,当兵不到半年的郑晓龙就被指导员青睐,并安排他写全连的年终总结。

郑晓龙当然不会辜负这样的好机会,他从接到任务后就奋笔疾书,一写就是2个星期,两个星期他啥事都没干,最终完成了70多页的总结。

因为这次出色的完成任务,郑晓龙后来被调任到机关做宣传干事,专职从事部队的新闻报道工作。他写的文章还经常被刊登在军内外的报纸上。

而调职更让郑晓龙受益匪浅的是,他在机关图书馆,发现了大量的文学藏书,古典的现代的、国内的国外的都有,这些书籍让郑晓龙陷入了狂热的阅读之中,也是在这一时期郑晓龙完成了大量的文学名著的阅读。

1975年,郑晓龙被分配到了北京人民广播电视台农村部做记者。

虽然是农村部,但是这段做记者的经历,让郑晓龙得以亲自到一线去采访、回来再归纳总结写成稿件,一系列流程的完美结合,丰富了他的创作能力和也增加了实践经验和阅历。

1978年,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一天也没有复习过的郑晓龙,和台里的几个好同事、好朋友一起参加了高考。因为不懂数学,他们都缺考了这一科。

只是抱着检验一下自己真实文化水平心态的郑晓龙,没想到通过这一场高考,改变了命运。听同事们总结,写新闻的人,因为缺少文学底子,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干巴巴的,所以要上大学学学中文才行,所以郑晓龙报考了中文系,谁知这一考,他就考上了北京大学分校的中文系。

16岁的郑晓龙遭遇了最无奈的时代,相隔10年,因为他没有放弃,于是26岁的他又赶上了最好时代,郑晓龙开始了4年的大学生活。在大学期间,郑晓龙发表了小说《轻轻的敲门声》,还完成了一部电影剧本《两航归梦》的创作。

1982年,郑晓龙大学毕业,他没有再回原来的电视台,而是选择了当时新成立的,与文学最近的北京电视制片厂。

在那里,郑晓龙工作第一年就当上了文学部的主任,又过了半年,他被任命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

03美好姻缘,因共同追求不期而遇

1985年的春天,郑晓龙在南京参加一个小说的颁奖活动中,在那里他结识了妻子王小平。

当时的王小平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她优雅恬静的气质深深的吸引了郑晓龙,两人因同是文学爱好者,又同来自北京,一见如故。后来他们同游了南京的夫子庙、中山陵,还一起回顾了过往的知青岁月。

后来王小平知道郑晓龙是电视制片厂的主任,就把自己看到的适合改编成影视剧的小说推荐给郑晓龙。

1985年底,郑晓龙到海南拍摄电视剧,王小平在广东写稿,于是随他同去了。到了海南,王小平因为水土不服病倒了,郑晓龙一边忙工作,一边照顾王小平。看医生吃药不管用,郑晓龙还拿出当年做知青时从老乡那取得的偏方给王小平治病,后来王小平真的吃了偏方好了起来。

在海南期间,郑晓龙每次外景拍摄的间隙,会去采一些野花,回来后扎成花束送给王小平。剧组的工作人员都笑话郑晓龙,说他抠门,舍不得花钱买鲜花送人。郑晓龙却说,

野花更好,那是顽强生命力的代表,我希望小平也能像他们一样美丽坚强。

1986年,郑晓龙到西南边境拍摄电视剧,条件十分艰苦,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临行前,他对王小平说,这次要是我回来了,希望我们今生永远在一起。

当郑晓龙电视剧顺利拍完,凯旋而归时,因为火车晚点,王小平大冬日里在火车站等了他3个小时。王小平还花了半个月的工资,给郑晓龙买了一件厚实的大衣。两人一见面,爱情结局就已经锁定。

1990年,王小平决定出国深造,而郑晓龙在国内的事业正如火如荼,无奈为了各自的追求和理想,两人只能暂别。

1992年,郑晓龙和王小平在美国举办了婚礼。当时的郑晓龙已经40岁。

上天从未辜负一个才华与勤奋共存的人,人到中年的郑晓龙,此时迎来的不止是爱情的圆满,还有事业的春天。

从大学毕业到进入电视制片厂,郑晓龙和他的团队,他们那一代人着力探讨的主题就是,如何让电视剧拍的好看,而收视率和娱乐性都不在当时考量的标准之内。

《渴望》的创作背景,正是基于像郑晓龙这样的老一批电视人、拓荒者的理念,他们希望通过电视剧的表现形式,以前所未有的室内表演的方式,传播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然后才有了《渴望》的创作。

更难能可贵的、也是郑晓龙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的一个信念,那就是他一定要创作贴近生活,给老百姓看的作品。也正是因为如此,刘慧芳这样一个美好女性的故事才应运而生。

1989年的年初,当决定了要做这样一部电视剧后,郑晓龙找来了李晓明、王朔、郑万龙,4个人坐下来一起聊,聊怎么拍这个故事,怎么设置情节让观众喜欢看,而且要没有外景。他们决定把它写成一个女性的故事,年龄在30岁左右,让她在人生最美的时光,用她的善良、忍辱负重把人性的优点放大,再用多灾多难的遭遇,反衬她的伟大。于是定下来之后,李晓明编剧回家写了17万字的大纲,剧本就这么成了

1991年由郑晓龙担任总策划的电视剧《渴望》播出了,作为中国的第一部“室内剧”,它一播出,就达到了万人空巷的收视效果。据说当时因为这部剧的热播,直接降低了当年全国的犯罪率,该剧还得到了公安部的表彰。

《渴望》之后,1991年,郑晓龙又组织拍摄了大型室内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这部电视剧也成就了王朔、葛优、冯小刚等一批响当当的明星、大腕。

而在当时片子要通过政审,顺利开拍,即使在今天看来都是有些难度的。

要知道在剧中,张国立饰演的是一个同性恋角色。另外,里面的大段经典台词,都有着超前的语境,讽刺、犀利。

最后是郑晓龙找来广电总局的老领导担保,才使剧目立项开拍,然后又跳跃了流程,直接把成片拿去给中央办公厅的人试看,最后才得以在全国播出。

当时为了筹措资金,郑晓龙更是史无前例的首次在电视剧中插播了广告,洁厕灵赞助了这部电视剧。洁厕灵的老板也因为该剧的热播,开上了大奔,身价翻翻。

作为40年前的国剧的开拓者,郑晓龙是勇敢且真诚的,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的电视人理念,是这种从无到有的垦荒精神,让中国的电视剧时代的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04婚姻是场修行,好的结合互为阶梯、互相成就

郑晓龙拍电视剧,还有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那就是贴近时代。

90年代初期,中国正流行“出国潮”,包括他的妻子王小平也是在美国深造大潮中的一员。

此时《北京人在纽约》的小说被推荐给了郑晓龙,在作家曹桂林的小说《北京人在纽约》中,作者在书中展现的旅美生活,和当时人们热烈追捧的出国热、异国天堂的想象有着天壤之别。

郑晓龙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现实题材作品,如果拍出来,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也会产生很好的指导意义,于是他开始筹备拍摄这部电视剧。

作为第一部走出国门拍摄的电视剧,制片人郑晓龙首当其冲面对的问题还是资金。

王小平为了帮助丈夫筹措资金,向在美国的亲戚朋友、同学借钱,才勉强供给了剧组在美国仅仅1个月的拍摄。

而在这1个月的拍摄期间王小平不仅成为剧组的专职翻译,还开着皮卡到处采购食材,给大火煮饭,甚至耽误了自己在美国的学业,被校方处分。

后期的制作费用更加紧张,即使拉来了广告也填不上预算的空白,为了把电视剧拍下去,郑晓龙只能提出抵押自己家房产贷款的方式凑够资金,王小平听了二话没说,坚决支持老公的事业。

1994年,这部投资120万元的电视剧上映,全民沸腾,在海内外创下了收视高潮,并获得了包括金鹰奖在内的多项电视大奖。

同年,郑晓龙和王小平的爱子在美国出生。郑晓龙因为工作无法抽身,孩子满月时,他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

2000年,郑晓龙再次赴美拍摄了电影《刮痧》,剧本由妻子王小平参与改编,她把当年丈夫对儿子生命到来的感动,也写在剧本中。

这部电影不同于《北京人在纽约》,它全程在美国拍摄,得到了当地华人的大力支持。

《刮痧》之后,郑晓龙又陆续拍了电视剧《永不放弃》、《幸福像花儿一样》,以及担任《少年包青天》的出品人

2006年,郑晓龙又成了另一部时代巨作《金婚》的出品人,郑晓龙凭借此剧获得了白玉兰最佳导演奖。

转眼间,夫妻两人从合作《北京人在纽约》到《刮痧》,来到了2010年,他们又迎来了新剧《甄嬛传》,这是夫妻相隔6年后第三次联手。

2006年,王小平在网上看到了《后宫·甄嬛传》的故事,她笃定的告诉郑晓龙,这个故事肯定能拍出来好戏,郑晓龙看了之后,果断买下了改编权。

2009年,《甄嬛传》立项开拍,此时王小平已经去了美国陪儿子读书。郑晓龙电话里调侃妻子,你人走了,任务不能留下,这个戏的编剧就是你当了。于是王小平开始对剧本进行了修改,最终改了三稿,电视剧才开拍。

别看他们两夫妻合作完成的作品部部都是佳作,但是他们的合作过程却充满了火花四射,两个人都坚持、都有自己的看法,有时候需要据理力争,争吵往往是家常便饭。

这次的《甄嬛传》剧本,王小平的第二稿,写华妃为了假怀孕,吃酸黄瓜。郑晓龙看了很不满意,要去掉,但王小平却坚持要这样改。

郑晓龙事后笑称,王小平是剧组里最不听指挥的成员。

要知道郑晓龙当年看了《编辑部的故事》的剧本17集的初稿,除了王朔写的2集,其余的15集都当场就给否了,可见他作为导演的绝对权威。

但郑晓龙知道,和王小平较真,无疑是自讨苦吃,谁让她除了是编剧,还是自己的妻子。

最后电视剧这一情节保留了。

王小平苦笑,难道我这个老婆还能写出来剧本害你这个大导演不成。

《甄嬛传》播出后,观众个个叫好,两岸三地收视率再创纪录。

郑晓龙大赞,妻子王小平是才是《甄嬛传》里最美的女人。

郑晓龙说的没错,要知道,剧中大小人物、从年龄到性格,到出场次序,到名字,王小平个个都是亲自把关。

}

关于记事作文600字(精选100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记事作文600字(精选10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事作文600字 篇1

  运动会那天,我们这些啦啦队在教室里写作业,突然,广播里传来了声音:“请五年级跳长绳的班级赶到篮球场集合”。听到了这话,我们好像马上就可以一蹦三尺高。

  我们排着有点不整齐的队伍来到了篮球场,我们马上找到了我们的位置,便开始练习了。练习的时候,我们都把练习当成了正式比赛一样来跳,看,我们班的运动健将唐卓尔,轻轻松松得跳了过去,看到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得跳了过去,我的心里早就已经痒痒的了,“到我了”,我在心里说道。我咬紧牙关,使劲一跳,感觉绳子离我只有1厘米,我连忙往前一跑,我心想:“终于跳过去了,吓死我了!”就这样,我们跳过了一圈又一圈……

  我们就这样练习了一遍又一遍,当我们又快要联系完一遍的时候,体育严老师说:“请参加跳绳的班级做好准备,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做好了准备,只听见一声哨声,随之而来的是啦啦队的加油声和绳子的落地声,比赛开始了,我们班级的同学,开始数起了数“一、二、三……”同学们一个又一个地跳了过来,我们也越来越紧张了,生怕死了绳。我离绳子越来越近了,我也暗暗为同学们捏了一把汗,终于到我了,我紧闭眼睛,听到了宋秋宸对我的加油和鼓励,我用尽了所有的力气终于跳了过去,宋秋宸看我跳了过去连忙给我鼓掌,我往前跑了跑,又立马进入到了状态。

  “一百九十九、二百、二百零一、……”,随着数字在不停的上升,我们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同时我们也担心时间会不会不够,我们的脑子里面是问题。看别的班级也正在准确无误的跳着,让我们越来越紧张了,结果我们班的班长――卿阳不小心死绳,他的脸涨得红红的,红的像一个苹果地走了出去。

  我们同时也为卿阳捏了一把汗,这时严老师说起了倒计时,我们加快了速度,跳着跳着时间到了,我们拿着236个的成绩回到了教室,喜滋滋地讨论着成绩,心里美滋滋的。

  记事作文600字 篇2

  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回老家。我带去了爸爸在昨天下午给我买的烟花和爆竹。它们有的叫“鲜花四溅”,有的叫“蝴蝶飞”,还有的叫“中国红”,真是琳琅满目啊!

  到了老家,我看了一会儿书。这时候,姐姐(姑姑的女儿)从路桥过来了。我很是高兴,因为我好久没有见到她了。我邀请姐姐和我一起玩鞭炮。姐姐带我去隔壁的小店又买了一些鞭炮。我们俩就在还未造好的新房前的水泥地上放鞭炮。

  我们开始玩名叫“黑虎”的鞭炮。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鞭炮中间,然后往地上用力地一扔,就会听到“啪”的一声,鞭炮爆炸了。我起先将它们一个一个的往地上扔,后来两三个连着扔,“啪啪啪”的声音接连不断。我和姐姐玩得很开心。

  到了晚上,姐姐回家了。晚饭后,我和妈妈一起玩小焰火。我们先玩“愤怒的小鸟”。妈妈先将引线点燃,听见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娱乐:我的姐姐是明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