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油糕真稀奇,不咸不甜不能吃打一生肖?

第1篇:难忘家乡的小书摊随笔

上周末,我回了一趟老家,猛然发现街上那个小书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生意兴隆的美食店,心里不禁一阵怅然。

记忆中那儿永远有一位慈祥的阿姨,含笑看着一排排坐在长凳上专心看小人书的孩子。我总是其中的一个。那时才念小学,可怜巴巴地从大人手中要来几分钱,便飞奔到小书摊前。书非常多,什么打仗、悬疑的全都有,在我的眼里,那一本本书就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借到一本,都前前后后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看。最感兴趣的是一套《西游记》,看一本就向班里的小伙伴讲述一番,后来整个故事都是可以背下来了。

长大一些,还是喜欢往那小书摊上跑。和阿姨渐渐熟了,进出门她总要拍拍我的头拽拽我的衣角,让我好好用功,将来考上大学。有一次,她突然叫我拿作文给她看。她说:“你爱看书,作文肯定写得好!”我当时大窘,其实我的作文其实不佳。

以后参加工作成了一名宣传干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我写的作文始终没让老太太看成——我已到了不好意思再看“娃娃书”的年龄了。

刚工作时探亲回家,见到小书摊仍然有那么多书,小读者换了一批又一批。老太太更老了,不过仍那么慈祥和善。一本书,她仍然只收两角钱……

如今,当我呆立在故乡的街道上,面对的是一个喧闹的服装店时,又想起那群包括自己在内的小孩专心看书的情景。我心底永远有一位微笑慈祥的老太太和一个充满神奇吸引力的小书摊……

啊!家乡的小书摊,我少年时代一片快乐的园地!

第2篇:难忘家乡的味道随笔

我的家乡在晋陕峡谷的黄河东边上,这儿土地贫脊、沟壑纵横,即使是丰年也打不出太多的粮食,但枣树却选择了这里。这种当地所产并被冠之*八大名枣之一的“油枣”,据说最初并没有具体的美称,是清朝康熙帝到此品尝后,感其肉厚似脂膏而赐名,故而我的家乡是远近闻名的枣乡。

我自小生活在枣树林中,对家乡的枣树再熟悉不过。是啊!平地、坡地,它能生长;山上、谷底,它照样成活,甚至悬崖峭壁上也总能找到它顽强生存的身影。它的树干苍劲古朴,枝丫虬曲倔强,更兼有锋芒凸现的利刺,所以它是树中的伟男。

当呼啸的北风夹杂飘雪在它的枝端呜咽嘶鸣时,它迎风挺立,笑傲寒冬;春风吹来,杨柳柔软了枝条,吐出了鹅黄,枣树不声不响;四月的大地,芳草染绿、百花争艳之时,它依然沉默着。迟迟地,从它铁*的枝干上绽出碧绿油亮般的嫩芽,接着开出一簇簇米粒似的小黄花,既不显眼、也不招摇。不久,这些小花便成为小小的果实,密密地挂在叶茎上。

绿*的枣子渐渐地长大,绿玛瑙似的青枣是没有人去摘来吃的,而一旦果蒂处泛出一圈红时,孩子们可就沉不住气了,迫不急待地上树偷摘下来吃上了。这时的枣林也才真正地进入了意境,因为用不了多久,串串红玛瑙般的枣子就会象夏夜的繁星一样散缀在青翠茂密的绿叶间了。

枣叶由绿变黄,像是把全部的心血都奉献给了果实,有的还随风飘落了下来。枣儿就全部掩映在了一片金黄中,亮晶晶的红枣串更加兀现,直压得枝干慵懒地随风摇来荡去。这时的枣树倒成为丰腴的母亲了。

收枣时,家家户户不论男女老幼一齐出动,男人们先上树用力摇晃,枣子就象雹子似的落下来,直把地上拣拾枣子的人们砸得嗷嗷叫。那些顽强地仍吊在枝叶上、不愿下来的枣子,就得用长长的杆子来敲打——莫担心,老人说枣树就得用杆子来打,不打,来年的枣子反倒结不旺呢。有句俗话叫:“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想来正是从这里来的。主人家往往还有个讲究,就是每株树上的枣子都要留下十几、二十颗的,喻示让它们在来年繁衍更多的后代。不错,这倒恰好给顽皮的孩子们备下了零食。

如果说刚红了的枣子吃起来是脆甜的话,那么这时的枣子吃起来就可称得上是绵甜了;选个大粒饱的枣子,掺点白酒,封在坛子里,过几月打开,便成了醉枣,这时它的味道就又成酥甜了,而且还散发出淡淡的酒的醇香。如今人们也把它加工成熏枣、蜜枣,或者深加工成枣茶、枣精等,可以想象,它的风味和营养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了。

多数的枣子晾干后被销往外地了,留下的呢?炸枣泥黄糕可是农家待客的上等佳肴。记得,每年正月天,大点的村子都会唱大戏,家里自然要请七大姑、八大姨们来看戏,图的就是个热热闹闹的氛围。来戚了,压轴的主食油炸枣糕自是少不了的。但见通红的炉火上,大锅的麻油青*袅袅,枣糕在热油中上下翻滚,噼*作响,随着喷鼻的香气扩散,金黄的枣糕早端上了炕桌。桌子旁,老老少少的脸上都笑开了花,也许这就是日子。

除此之外,枣在庄稼人家里,下地时带几把可作干粮;端午节用来包粽子;办喜事时,*枣花馍以助喜兴……

在外多年,总也忘不了家乡那诱人的枣的香甜。

——选自太原局文联2016年第2期《大秦风》

在晋北以及毗邻的陕北、冀北、蒙中一带,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种家常主食能像油炸糕这样为当地人们所喜爱。不仅如此,油炸糕还承载了特*浓郁的乡土文化。

是啊!“好吃不过油炸糕!”当一大块*泽金黄的素糕,或是一大盘外酥里嫩的油炸糕被热气腾腾地端上桌,再配上一盆丰盛的烩菜或其他丰美菜肴,单是看上一眼,就足令你食欲大动,垂涎欲滴。入口,细品素糕的粘滑软糯,炸糕的酥脆劲道,不由你大快朵颐,满嘴留香。油炸糕是当地人饭桌上一道首选的珍馐佳肴,在饮食中的地位无与伦比。

油炸糕用黄米面做成,而黄米面则是由当地所产黍子先碾出黄米,然后磨成。在*,稻、黍、稷、麦、菽被称为“五谷”,说明黍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农作物,可见油炸糕作为老百姓的盘中餐是多么源远流长。至少,它养育了这片黄土地上一辈又一辈的人们。

其实,油炸糕作为一种地方风味食物在当地生根是有其客观成因的。这里地处黄土高原长城一线,属游牧区域与农耕区域的接壤地带,历来天旱地瘠,无霜期短,土地物竞天择选择了黍子这种生命力顽强的作物,最终,土地上的人们收获了这种粮食,最终肠胃也适应了这种相对粗砺的食物。当地有谚: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是说油炸糕十分耐饥,再次应验了那句古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虽说,油炸糕是现如今当地人再寻常不过的一种主食,但在过去的年月,却也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奢侈之想。有一个笑话,说的是有户人家,家里来了客人,主人生计无着,无以招待,只好调侃道:唉!要是有糕面的话,去油坊赊上半斤油,再借上两把枣子,然后咱炸油糕。

那时,人们大都生活困顿,肚子里油水少,偶尔碰到一次机会,碗口大的糕一顿吃几个,甚至十多个也不在话下。遇有相媳妇的后生上门,主人家会倾力以糕相待,看小伙子一顿能吃多少糕,由此推测他下地干活的体力,进而决定自家闺女是否与其谈婚论嫁。庄稼人是否有一身好气力相当重要,毕竟,那是艰*中度日的资本。

在我的老家保德,当地盛产红枣,人们做糕时喜欢加入枣泥,所以糕做得更讲究一些,当然口味也更香甜一些。记得我小时,每逢过年,母亲总要将一盘炸好的枣泥油炸糕端端正正地供到灶神前,虔诚地祈求光景一年好过一年。也记得哪家要娶亲了,迎娶的头一天,男方家一定会蒸上两大木盘的枣糕——并且一定要大,约摸能盖过大碗的口沿,如此方显出夫家的大气——派人用扁担挑着,无限张扬地送到女方家,引来村里人的啧啧称羡,这可算是婚礼的前奏吧!当然,盖房要吃上梁糕,乔迁要吃搬家糕,老人祝寿要吃糕,家里添丁也要吃糕,取吉星高照、吉祥如意之寓意。

每年大年一过,村村都要唱大戏,既有高亢激越的北路梆子剧团,也有风情十足的“二人台”戏班。说来也真巧,“二人台”流行的地区也正是人们喜食油炸糕的地区,二者是否有着某种联系,不得而知。

要唱大戏了,家里自然要请七大姑、八大姨们来看戏。来戚了,压轴主食的油炸糕自是少不了,图的就是热热闹闹的氛围。但见通红的炉火上,大锅的麻油青*袅袅,糕在热油中翻滚,噼*作响,随着喷鼻的香气弥漫,金黄的枣糕早端上了桌,桌子旁,人人脸上笑开了花,也许这就是日子。

吃过糕,换上新衣,去到村头的戏场。台上一袭*妆的男女演员歌舞正酣。

“哥哥捏了糖角角,妹妹捏了个喜鹊鹊,糖角角,喜鹊鹊,又喜又甜一家家。”

哦!唱的正是晋西北河曲“二人台”《捏软糕》。

呵呵!家乡的油炸糕就是这样,那香那甜,弥漫了黄土地的春夏秋冬,一年四季。

第3篇:小摊贩的杂文随笔

我想,世界上应该不存在没有小摊贩的城市吧。富饶整洁也好,穷*破败也罢,在路上走走,走到精疲力尽之前总能找到一两个卖小吃的摊儿。

地铁站边上总有很多小吃摊,瞄准了那些上下班时需要充饥的人。高中时我也有常去的卖葱油饼的摊子。五六点钟,在夜*和路灯的映衬下,鸡蛋灌饼和韭菜盒子不那么好辨认了,却又更让人垂涎。

也有的地摊选的地儿真叫人哭笑不得。比如说,有一回半夜我出去买烤串,发现边上停了一辆载满橘子的三轮车,车上有一个橘子被切掉了一块。那老板背对着我坐在三轮车的坐垫上,背影看起来那样不新鲜,橘子又是那样沮丧。我往回走时嘴里嚼着微辣的掌中宝,一边还想着,谁会半夜里出来买橘子呢?

同样,在医院门口总有一群算命看相的,看到时运不济拿着化验报告愁眉不展的人,便像苍蝇发现了咸鱼一样不依不饶地凑过去。我走出医院时高烧未退,手背上的针眼还在棉花底下一丝丝地冒血。

可能是我看起来红光满面,*湖术士门一个个都没有理睬我。只有一个卖瓜的小贩冲我叫卖。在医院门口卖西瓜已经够稀奇了,糖尿病人对它深恶痛绝,大热天大老远拎一个回家又够呛,何况是在一群算命的人之间,哪有人会驻足挑瓜呢?

“您别看我这样,我也是算命的。”卖瓜的是个女人,仔细一瞧,她穿着一身稀奇古怪的长袍,身上有股檀香,芫荽和汗水混合的怪味道,闻得我昏昏沉沉。她先是用涂黑了的长指*对着西瓜**敲敲,那架势倒活像先知在看大大小小的水晶球。随后她掏出一把做工精细的*首(吓得我往后跳了一步),剖开一个我挑中的瓜,煞有介事地看着切面里的西瓜子。

“你看,形状像一条黑*,意味着死亡。”

我刚想反问你这把戏是不是跟特里劳妮教授学的,小*就剜下一块瓜送进我嘴里。

“这味道,就是你对生活的态度。感觉如何?”

“意思是说,不要心急,等时机到了自然又脆又甜。”

我拎着那切开的半只瓜回家,实在是累坏了,累得昏昏沉沉。而且那瓜也实在是贵,够买二十个皮又薄又新鲜的上好无籽瓜。

}

《关于儿童趣味谜语及谜底三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儿童趣味谜语及谜底三则(4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儿童趣味谜语及谜底三则谜语源自中国古代民间,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它是中国古 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文化产物。 玩猜谜语游戏,有利于儿童智 商的发展。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儿童趣味谜语,大家快来看看吧。关于香皂/肥皂的谜语13则1 .方脸膛,黄又黄,用它洗手洗衣裳。(打一物)2 .一个小小儿郎,盒子里面把身藏,谁见它都要卷起衣袖,和它玩耍一场。(打一物)3 .有块小面包,能用不能咬,帮你去油污,越用它越小。(打一生活物)4 .娇嫩香宝宝,洗澡吹泡泡,越洗身越小,再洗不见了。(打一生活用品)5 .说它肥并不肥,说它糟并不糟,虽然日渐消瘦,依然无忧无愁。 (打一清洁用品)6 .像块蛋糕盒中装,

2、能看能用不能尝,它和清水是朋友,卫生模 范人赞扬。(打一生活用品)7 .五颜六色小宝宝,味儿清香冒泡泡;不要水中一直泡,转眼身体 变小了。(打一生活用品)8 .一块油糕真稀奇,不咸不甜不能吃,帮助大家搞清洁,除污去垢最得力。(打一清洁物品)9 .看看象块糕,不能用嘴咬,洗衣洗小手,生出白泡泡。(打一物)10 .长长方方小年糕,香气扑鼻不能咬。搓搓柔柔变泡泡,清洗 衣服个变小。(打一物)11 .看着像蛋糕,不能用嘴咬,洗衣和洗澡,浑身出白泡。(打一清洁用品)12 .四四方方,又白又光,姑娘请他,清洁衣裳。(打一生活用品)13 .长方形,遇水滑,出白泡,通风晾。(打一生活用品)答案:谜底都是香皂/

3、肥皂。关于茶壶的谜语6则1 .圆圆小池塘,没有鱼虾藏,开水泡绿叶,池塘飘清香。(打一日用品)2 .弯弯耳朵,翘翘嘴巴,头戴帽子,身上描花。(打一物)3 .长颈大肚皮,有嘴没有腿,吃的是白汤,吐的是黄水。(打一日常用品)4 .小胖小,穿花袄,头上戴个疙瘩帽,嘴儿长,叉着腰,鞠躬欢 迎客人到。(打一生活物)5 .一个坛子两个口,大口吃了小口流,小口像只尖嘴猴,见了客 人忙点头。(打一生活物)6 .一只没脚鸡,立着从不啼。吃水不吃米,客来敬个礼。(打一物)答案:谜底都是茶壶。关于菱角的谜语8则1 .样子像个元宝,角儿两头翘,硬皮包白肉,要吃湖里找。 (打 一植物)2 .模样似元宝,头尾两边翘,皮脆轻轻咬,肉美好佳肴。(打一植物)3 .一根红绳,跌落河沿,无处可寻,开个白花,结个镜杈。(打一植物)4 .头戴破凉帽,身穿绿夹袄,腰里挂元宝,脚踏破蒲包。(打一植物)5 .样子象小船,骨头露外边,头尾两头翘,嫩肉藏里面。(打一植物)6 .一根草,河边绕,水上开白花,水下结元宝。(打一植物)7 .样子像小船,角儿两头翘,骨头在外面,肉儿里头包。(打一植物)8 .小小船儿两头尖,水里生长不露脸。骨头黑黑镶在外,白色元 宝藏里面。(打一植物)答案:谜底都是菱角。谜语 4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咸糕的做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