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音乐是什么的代名词?

二、中世纪音乐(Medieval Music)音乐风格概述

1、中世纪音乐的旋律:平缓,以级进为主,具有吟诵性,与语言的抑扬顿挫有密切的关系。

2、中世纪音乐的节奏:无固定的节拍,自由的节奏,依据经文的抑扬顿挫,后期出现了有规律的节奏。

3、中世纪音乐的织体:

单声部织体的音乐继续发展,到九世纪出现了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西方音乐跨出了从单声部音乐向多声部音乐迈进的第一步。此后中世纪音乐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为圣咏添加声部,并用一定的节奏模式组织音乐进行,二是为花唱式的圣咏的拖腔填上歌词。

4、中世纪音乐的调式:

主要是八个教会调式,多利亚,复多利亚,弗利几呀,副弗利几呀,利底亚,副利底亚,混合利底亚,副混合利底亚。

5、中世纪的主要音乐体裁:

主要以宗教音乐为主包括继叙咏,经文歌,弥撒曲,奥尔加农,康都克特,第斯康特,附加段。世俗音乐中出现了单声部的分节歌。

(一)早期格里高利圣咏

1、格里高利圣咏是怎样形成的,其音乐有何特点?

答:公元六世纪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从宗教利益出发,统一了教会礼仪。它将所用的教义歌曲、赞美歌等,收集、整理成一册《唱经歌集》(圣咏)。并对调式及用法加以规定。这些圣咏和米兰地区安布罗斯主教过去编选的部分圣咏一起,被后人统称为“格里高利圣咏”。

格利高里圣咏是“单音音乐”,追求静穆、超脱,排斥人世激情。它专用拉丁文,以纯人声演唱,不用乐器伴奏,不用变化、装饰音。调式沿用古希腊调式名称。但排列相反,是自下而上。这包括分别以Re、Mi、Fa、Sil为主音的多里亚、弗里几亚、利底亚、美索利底亚四种主要调式。其中接近于今日大小调式的是以Do、La为主音的派生调式,但这两种调式在那时是被教会禁用的。

2、什么是弥撒、专用弥撒和常用弥撒?

答:弥撒是基督教的圣餐仪式,弥撒的内容分为专用和常规两部分。“专用”是弥撒中的可动部分,因该次弥撒的内容而定,包括进台经、集祷、使徒书、升阶经、阿里路亚、福音书、奉献经、序祷、圣餐经、餐后祷告。;“常规”是不变部分,每次弥撒均采用包括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散席。

3、格利高里圣咏的旋律风格特征

答:格利高里圣咏的旋律根据词与曲的结合的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1)音节式,(syllable)歌词每一个音节配一个音符。主要用于圣咏的诗篇歌调,特拉克图斯,赞美诗和继叙咏。2)纽姆式或音团式,(neumatic)歌词的1个音节配1个纽姆符号。由于1个纽姆符号可以只包含一个音符,也可以包含多个音符。所以这类旋律可一个音节配一个音符,也可一个音节配多个音符。主要用于日课中的交替圣咏和弥撒中为仪式动作伴唱的进台经、圣餐经。3)花唱式,(melimatic)歌词的1个音节常常配以若干个纽姆符号,一个花唱式旋律片断少则10来个音,多则50——60个音符,是圣咏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主要用于日课中的短诗曲和弥撒中的升阶经和阿利路亚等。

4、什么是教会调式(中古调式)?

答:教会调式来源于教会圣咏调式,其调式归类从八世纪开始,至九世纪结束,这其中包括分别以Re、Mi、Fa、Sol为主音的多里亚、弗里几亚、利底亚、混合利底亚及其副调式共八种,构成了西方教会调式体系的基本体系。

5、什么是交替圣歌,应答圣歌?

答:交替圣歌(antiphon)最早是在咏唱诗篇时前后加的叠句,由交替歌唱得名,后来这种叠句与诗篇脱离,演化成一种独立的歌唱段落,在弥撒,日课中均有存在。应答圣歌(responsory)由独唱者咏唱,唱诗班重复歌唱而得名。最早用于一些比较精细修饰的礼仪部分。如圣阶经、哈里路亚。

1、奥尔加农(orgnum)——指在格里高利圣咏的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曲调的简单的复音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九世纪。包括平行奥尔加农,反向奥尔加农,自由奥尔加农,花唱奥尔加农等。

2、奥尔加农低声部的圣咏旋律被称为“tenor”译为固定调或定旋律,意思是支撑者或延长者,以往是指一个原有的、独立的单声部音调,14世纪开始称这一原有的声部为“定旋律”或“定旋律声部”。

3、第斯康特(Discant)——十二世纪,平行曲调被加在圣咏的上方,并可以斜向、反向进行,形成声部交叉。同时允许有三、六度音程和经过音的进行,突出了非圣咏的高音旋律,称为“第斯康特”。

4、康都克特(Conductus)——康都克特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用格利高里圣咏的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者自己写作,声部之间节奏大致相同。是一种分节歌式的歌曲体裁。其歌词是诗歌体的,内容常与时事政治有关。不受礼拜仪式的约束,音乐富有活力。复调康都克特的各个声部结合成在当时认为不完美的三度音程,有较强的纵向和声感。

5、经文歌——十三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Motet),是圣咏和俗乐的结合。缓慢的圣咏作为持续调,用拉丁文唱教义;在上方或下方有两个快节奏的声部,以民间或游吟诗人的歌调,用本国语唱世俗性的歌词。几个声部各行其是。到后来,圣咏的持续调干脆被乐器所取代,这是宗教音乐被世俗音乐改造的典型例证。

6、纽姆记谱法——从八世纪开始,为了使那些不常用的圣咏不致因间隔时间太久而被遗忘,抄写圣咏的人就在歌词的上方添加一些与语言重音或标点相似符号,简明扼要的指明旋律的上下走向趋势。将近九世纪中叶,出现了用纽姆符号抄写的完整的圣咏旋律。在记谱法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开始按照音程的大小来排列纽姆符号之间的上下空间距离。到十一世纪,形成了指明旋律音高和音程结构的纽姆记谱法。

7、有量记谱法——12世纪中叶以后,教士弗朗克在其《有量歌曲艺术》一书中,叙述了有量记谱法。这是一种可以表明单个音符之间时值比例的记谱法,有四种音符:倍长( )、长( )、短( )倍短(◆)。完美的比率应该是一个倍长音符包括两个长音符,一个完美的长音符应该包括三个短音符。

唱名法(solmization)——由圭多创立,以名为《圣约翰颂》的赞美诗的每一个旋律短句的头一个音符排列起来,正好构成一个do到la的六声音阶,于是,圭多就把这六个短句的头一个音节定为旋律

音的唱名。并把六声音阶中的每个音与一个特定音阶连接起来唱,构成最早的唱名法。

8、继叙咏(sequence)——继叙咏的歌词由若干成对的句子组成,每对句子的音节数相等,配以相同的旋律。圣咏的头尾处有时加上一个单句,构成a bb cc dd……x式的曲式结构。

9、附加段(trope)——是间插在圣咏中的补充部分,一般比较短小,必须依附于圣咏,添加于圣咏的起始、中间结尾皆可。

十世纪末,从戏剧性的附加段中演变而来。复活节弥撒的进台经前面有一段对话题附加段,表现圣经中三个玛利亚走进坟墓为耶稣膏身体的故事。后来人们把这段附加段挪到复活节日课的晨祷中,并加上了服装和道具,附加段便发展成一个短小的仪式剧,这种仪式剧的整个表演过程都有音乐伴随,实际上已是一种宗教音乐剧。

11、简述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答:西方早期复调音乐的形成,同西方宗教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宗教中对于音乐的执着,是导致西方复调音乐独特发展的重要根源,最初复调音乐的形成,源于对宗教圣咏的修饰,或对圣咏的具有空间想象力的扩展,多声部复调音乐的产生对于西方音乐历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个以旋律线条的纵向结合给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他促成了声部协和的对位准则的确立,推动了节奏和记谱理论的发展,唤醒了理性的作曲意识。12世纪以后,单声音乐的附加段和记叙咏逐渐走向衰落,多生音乐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潜力却越来越显露,人们的注意力和快被复调音乐的新的思维、技术和审美特征所吸引。复调音乐形成并发展起来。

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是产生于公元九世纪的奥尔加农,大约十二世纪出现了一种华丽奥尔加农,是奥尔加农声部在声部交错或超越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到十三世纪初伴随着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了新的发展,一种与华丽奥尔加农迥然不同的性的复调音乐形式迪斯康特产生了,迪斯康特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这与华丽奥尔加农松散的结构有很大不同。12、13世纪巴黎圣母院乐派音乐创作对复调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圣母院乐派最重要的贡献是对复调节奏在记谱和写作方面的创新,节奏模式在这里得到了广泛和更丰富的运用。复调的“康都克特”形式的出现,是一个很大的创新,它突破了在多声部中必须有一个声部使用格利高里圣咏这样一种限制,几个声部完全由作者自由写作,这位复调音乐的发展赢得了更大的空间。十三世纪后期盛行的经文歌,是圣咏与俗乐的结合,也是复调音乐世俗化的一个重要体现,经文歌德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理性作曲意识的发展,13、14世纪它成为复调音乐新技术的试验地。十四世纪以法国和意大利为代表的新艺术运动,将复调音乐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世俗性的复调音乐作品大量产生,极大推动了复调音乐的发展,成为复调音乐发展的一个高峰。

复调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两个重要的音乐后果,一是多声部音乐终止式形成,三度、六度被接受为协和音程,他们具有解决意味的反向进行到五度、八度,这是13~15世纪具有典型特征的终止式,另一个后果就是记谱法的发展,复调带了节奏的复杂化,对节奏记谱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有量记谱法”等新的记谱法的产生发展。

12、中世纪音乐与基督教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中世纪宗教支配着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音乐成为宗教中宣传教义的有效手段。音乐是终与宗教相伴,如果没有宗教,就没法想象中世纪的音乐。中世纪音乐的题材以反映基督教内容为主,基督教的仪式音乐是中世纪音乐的主要音乐形式。音乐的创作和音乐理论为教会所把持,主要为教会服务。当然这种比较彻底的隔离状态客观上也为教会音乐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西方音乐的种种要素得到了精心的维护和宝贵的培育,为西方音乐的独立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世纪音乐同基督教的关系可以分三个阶段了表述,第一阶段约5到10世纪,这一阶段,政治上的统一为基督教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并有力的推动了教会音乐的发展,格利高里圣咏的产生为音乐带来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后果,理论方面他促成了教会调式理论、记谱法的早期的探索,在教会音乐时间方面,格利高里圣咏作为弥撒、日课礼仪的精神和形式基础,以它为中心,发展出记叙咏、附加段,以及较具有深远影响的复调音乐,这都对中世纪的音乐甚至其后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是11~13世纪,是中世纪音乐的盛期,随着基督教的兴盛和传播,教会音乐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使教会音乐达到了全盛时期。特别是经文歌的发展成熟,不仅推动了宗教音乐的发展,而且推进了世俗音乐的发展。作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音乐理论的发展。第三个阶段,14~15世纪初,在音乐史上是一个新艺术时期,这一时期的音乐逐步摆脱宗教的束缚,将教会音乐的复调技术与单声的世俗音乐相结合,追求音乐题材样式的多样化,追求深入的艺术情感表现,追求旋律、节奏、对位技巧、音乐组织逻辑的技巧性方面起得了新的突破。

纵观上面三个阶段,在每个时期由于音乐与基督教的不同的关系发展,音乐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总体上在整个中世纪,音乐的发展是以富于宗教而发展的,宗教的发展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基础,同时因为宗教同音乐的矛盾也促使了音乐改革和创新,所以及音乐而言中世纪的基督教对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西方音乐后来的独特发展包含着重视音乐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成就。

1、中世纪世俗音乐家包括:法国的游吟诗人、德国的恋诗歌手、戎格勒、游吟艺人、街头艺人和民间歌手等。

2、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有何不同?

答:世俗音乐多为单声部的分节歌,属于单音音乐,这种单音世俗歌曲都用本国语作词,常用维奥尔琴和竖琴伴奏,调式上常采用教会弃用的伊奥尼亚调式,允许变音、半音的使用。它已含有记叙曲、回旋曲等结构的雏形,比起宗教音乐要亲切、质朴、自由得多。内容多反映骑士的战争和爱情以及贵族的生活。世俗性题材。而宗教音乐开始是单声部形式,但后期发展为复调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常为无伴奏的纯人声形式,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节基础上,不使用伴音和变音,在音乐风格上,肃穆、节制,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内容服从宗教礼拜活动,主要取材于圣经。

3、中世纪的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之间是否有联系?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同宗教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有些世俗音乐形式是从宗教礼拜音乐中分离出来的,例如“孔杜克图斯”,开始时同礼拜活动有着一定联系的,但后来与宗教活动正式分离,这位作曲者提供了自由创造的机会,促成了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相互吸收和影响。二、世俗音乐的发展借鉴宗教音乐的技术和理论成果,例如早期的世俗歌曲一般是单声的,但是随着复调宗教歌曲的发展,在世俗歌曲中也出现了复调的作品,例如在马肖的音乐创作中,就有大量的世俗的复调作品。三、世俗音乐和复调音乐共同发展推动了中世纪音乐的发展,经文歌是宗教音乐同世俗音乐相结合的典型,特别是方言歌词的加入推动了经文歌的世俗化的,也因此是经文歌从礼拜音乐中分离出去,在世俗社会中流传开来,并出现了以世俗歌曲为固定声部的经文歌,这都体现了当时世俗音乐与宗教音乐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的关系。

(四)中世纪的器乐与乐器

1、中世纪常用的乐器:弓弦乐器:维埃尔琴、轮擦提琴

拨弦乐器:竖琴、索尔特里琴、琉特琴、吉他

2、早期基督教会对乐器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早期基督教会的音乐追求平和、自然,因而要求纯人声演唱,反对在教会音乐中使用乐器。后来开始使用管风琴。

(五)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的过渡

1、新艺术(Ars nova)——新艺术是借用当时法籍意大利音乐理论家维特里主教的一本题为《新艺术》

的书而得名。它代表了以法国为首的欧洲各国新的艺术风格,是复调音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

2、古艺术——(Ars Antiqua)指以巴黎圣母院派为代表的哥特式风格音乐。

3、新艺术的音乐特点:主张音乐表现情感,将宗教音乐的复调技法应用于世俗音乐,将世俗音乐的活力注入宗教音乐题材,调式运用升高七级的导音,以导音进一步加强主音的倾向,从而增强了旋律的表现力。

4、法国新艺术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马肖

5、法国新艺术的主要世俗音乐题材是 :法国歌谣曲、骑士歌曲。

6、伪音——十四世纪,法国的意大利音乐称临时变化音为伪音,它的出现是为了使旋律有一种特殊的风味和加强倾向性,常用于终止式。

7、新艺术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思想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答:十四世纪初,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显示出新的发展趋势。作为统一力量的基督教实力逐渐衰退,各封建王国的王权兴盛。这使这一时期的世俗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互相融合,产生了新的音乐风格与体裁。这一时期大量的音乐创作同礼拜活动分离,音乐创作工作空前世俗化,,作曲家把宗教复调技巧与世俗音乐语汇相结合,探索音乐形式创造的各种新的可能,这导致了作曲技巧和音乐形式上的一系列变化。复调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对以往罗马教廷荣耀的反思,产生了但丁、比特拉克、薄伽丘等人追求人文主义理想的著作,音乐上出现了反对经院哲学影响的古艺术,提倡新艺术的思潮,崇尚以母语写作世俗歌曲。注重音乐对于感情的表达,增强了音乐的旋律性。由于世俗封建王国的发展,十四世纪音乐开始具有不同的民族风格,形成了音乐的民族主义趋势。

8、十四世纪意大利世俗音乐体裁有:牧歌、猎歌、叙事歌。

9、意大利十四世纪的重要音乐家:兰地诺,其作品追求独特的个人风格,它所使用的终止式,自和声史上被称为“兰地诺终止式”。

10、十四世纪欧洲出现的新乐器:古钢琴、羽管钢琴

}

在西方音乐历史中,英国音乐自从亨德尔之后就很少被提及,直至19世纪末,英国在艺术界发起一场民歌运动,这使得很多作曲家投身到对英国民间、古代音乐的收集和编创之中。在这场运动中,产生了很多具有英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促使了一些民族主义音乐作曲家的诞生,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沃安·威廉斯

为了大家更好的学习,我在网易云上制作了一份沃安·威廉斯作品歌单,其中精选了本文提及的沃安·威廉斯代表作品中更好听的作品,欢迎大家关注收藏,链接:

沃安·威廉斯在1872年生于英国格罗斯特郡,18岁进入皇家音乐学院学习,2年后转到剑桥三一学院学习,3年后又回到皇家音乐学院学习。1901年,沃安·威廉斯获剑桥音乐博士学位。1909年,37岁的沃安·威廉斯去法国拜访了拉威尔,并拜其为师。1903年开始,沃安·威廉斯加入到英国民歌学者夏普(Cecil Sharp,1859—1924)主持的民歌收集工作之中,这对他的音乐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期间他深入到民间,对英国民歌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1914年,战争爆发,42岁的沃安·威廉斯应征到炮兵部队服役。在1919年复员后,担任皇家音乐学院教授。此后沃安·威廉斯主要从事教学和创作活动,期间也担任了一些社会职位。在1957年,沃安·威廉斯逝世,享年85岁。

沃安·威廉斯一生经历了晚期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音乐、多调性、爵士音乐等音乐风格。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浪漫主义音乐和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在沃安·威廉斯的创作中对英国民歌十分重视。沃安·威廉斯涉及的体裁是分广泛,包括歌剧、交响乐、合唱、室内乐等,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和水准的是交响乐歌剧

他的交响曲有9首,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第二首《伦敦交响曲》(1913)、第三首《“田园”交响曲》(1921)、这两部作品根据英国民间音乐描绘了英格兰的景色,抒发了沃安·威廉斯的个人情感。

——沃安·威廉斯:《伦敦交响曲》(1913)

——沃安·威廉斯:《“田园”交响曲》(1921)

此外,为弦乐四重奏和双弦乐队写的《塔利斯主题幻想曲》(1910)和小提琴与乐队浪漫曲《云雀高飞》(The Lark Ascending,1914)也是著名的管弦乐作品。

——沃安·威廉斯:《云雀高飞》(1914)

——沃安·威廉斯:《塔利斯主题幻想曲》(1910)

沃安·威廉斯的歌剧广泛的采用了英国诗人的作品,需要用英语演唱,这就让作品具有了独特的气质。代表作品有《牲口贩休》(Hugh the Drover,1914)、《恋爱中的约翰爵士》(Sir John in love,1928)、《骑马下海人》(Riders to the Sea,1932)等。

——沃安·威廉斯:《恋爱中的约翰爵士》(Sir John in love,1928)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民族音乐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