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s of Statistics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科学丛书具体是哪几本书?

和,则仅在检索中文时稍好点,英文很差,用处不大。我们常用的google侧重于网页的检索,Scholar则主要针对学术类文献进行检索,格式主要是pdf,对于论文的引用也会显示,对于知道文献名和作者的情况比较容易直接找到pdf文档,一般这两个搜索引擎要联合使用。
Google的高级检索功能中有几个常用的功能:

(1)锁定关键词检索:使用双引号如”停车”,则所有检索结果均包含双引号中的内容,以减少检索结果量;

(2)文件类型检索:文件类型主要是.pdf和.doc文档,国外文献大部分以pdf格式发布,使用格式限制可以排除很多不必要的检索结果,如输入:停车 filetype:pdf,当然其它google识别的格式都可使用;

(3)指定网址检索:如果发现某个网站有需要的文献,则可以直接指定到该网站检索,以获得需要的资料,如输入:停车 site:rknride.com。
Google的详细功能请参照google的高级检索,百度在使用上相同。

检索结果如何,和关键词的使用直接相关,所以,首先要弄清楚在英文中关键词有哪几种表达方式,分别进行检索,而对于文献综述类,可以使用:review、overview、literature review、history、development、trend等和关键词一起检索。

关键词的检索并不是一次就能确定下来的,刚开始选用几个看能否找到,如果找到一些,先初步看看那些文献,对内容有了更深一些的认识后同时也对检索关键词增加了了解,实际上是不断调整检索关键词的过程

检索到一些文章后,先要看看文献后的参考文献,国外文献一般都会很详细的列出,可根据参考文献相应的进行有目的的检索,如找到指定数据库的期刊,或者检索作者,作者的个人主页一般提供作者本人发表文献的下载(最好的资源),有些还提供作者的E-mal,可直接写信给作者,一般对方都会提供。
另外,利用google的强大功能,对论文题名、期刊和作者进行检索,期刊的检索经常能发现该期刊被那个数据库收录,则可直接到相应的数据库找到,检索作者则最好加关键词、年等信息以缩小检索范围,而且不要用缩写,会忽略很多信息。
如果找到某个期刊历年的电子数据库,虽然网站有自己的检索功能,但最好不要检索之后其它就放弃了,实际上很多文献不一定检索得到,需要有耐心的一期一期的去看(当然实际上这个工作量并不大,国外的期刊一般每期也就10篇左右),但如果错过了需要的文献则损失大了。

一般找到某个网站有需要的资料后,不要把那篇下下来就关了,通常还有很多资源呢。一种是回到该文献的上层目录,即将文献名删除,保留反斜杠回车即可,如:rknride/com/documents/prdemand.pdf,则应该再回溯到上层目录:rknride/com/documents/,有些网站没有设限制,可以看到很多相关文献,或者会找到一些有用的连接,有必要可以再往上层走,一般都会有收获。
还有一种就是很多图书类使用章节编号的,而且使用上面的方法也看不到,则可根据章节顺序编号用支持断点续传的下载软件直接进行下载,如:

⑤ 通过bbs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和资源
专业bbs上有很多资源是可以下载的,需要有耐心去找,但国内很多bbs提供下载的资源都是有积分限制的,找到有用的资料后,即可利用搜索引擎的功能直接找。

国外各大学都有自己的电子数据库,有些是免费,对于有限制的则只好使用代理,一般这种代理需要到专业相关的bbs才可以找到,国内比较好的文献查询资源bbs有:网上读书园地www.readfree.ne和零点花园,另外使用代理最好用Myie比较方便。

2.? 如何利用数据库和查找文献;
3.? 如何寻找领域前沿;
4.? 如何撰写高水平论文和投稿;
5.? 把握数量和质量的平衡。


  随SCI在国内的普遍使用,高影响因子期刊的论文刊发量逐渐成为学术评价的关注重点。但是一个刊物的影响引子每年有变动,各个领域刊物影响引子也不具可比性。因此,中科院根据影响因子大小,按学科对SCI收录期刊进行年度分区,水平从高到低分为1234四个区。这样对一个刊物水平高低的认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定义上。不论什么领域,只要论文发表的刊物在同一分区上,就可以认为这些论文水平相当。2004年版SCI分区目录


最直接的方法是看会议主页上的说明。如果说明中没有明确肯定,则可以写信给会议的组织方咨询,一般老外答复都是比较含蓄的(例如我师兄的ICCS经历),而国内的答复就会非常直接(其实国内会议如果是SCI的都会在主页上隆重注明的)。
另外还可以直接查询看这个会议前几年是否都是SCI索引,但是有的会议会隔年索引,所以这个办法不是非常可靠。使用这个办法还要注意SCI索引中会议的缩写格式,以免漏查。


1.1.7?最后要说明的是索引周期,即从论文出版到被SCI索引需要一段时间,会议论文一般大概是三个月左右。


Ei Compendex标引文摘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主题词和分类号,进行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
Ei PageOne题录不列入文摘,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不进行深加工。有的PageOne也带有摘要,但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
请注意学校里面说的EI一般是指前者!在数据库中检索时,要主要看清楚检索结果中的检索序列号是否11位,并且数据库源是否Compendex。


目前学校更认可SCI索引,虽然很多很高级别的会议也只被EI收而不被SCI收。从这一点来说,其实文章最好先投SCI的会议,以免“浪费”。
对期刊而言,SCI有一个评价标准例如影响因子等,而EI则不然,所以这对EI也是一个不太好的因素。
对会议来说,SCI的索引周期前面说过一般是三个月左右,而EI就没有固定规律,从一两个月到将近一年的都曾经碰到过。


对一个会议来说,是否确定EI收很难,即使是会议的主办方,一般也不可能百分百确定本届全部几册都会被索引(依据:我师兄投CE2004时电话咨询的过程)。但是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会连续几届都被EI全收,那么这届就不会有问题。另外,有些会议会在海报上注明自己是会被EI收的,这种也是可以投的。


一级与A类,一级要比A类的范围小些。一级其实是校人事处定的,估计最初是定给学校的教职员工的;而A类是明确定给研究生教育的,所以从两者的选取原则上有一定差别。
请注意,这里列出的一级是某高校的一级,各个学校和单位的目录可能会有所差别
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英文版)、电子学报(中、英文版)、计算机学报(中、英文版)、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自动化学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英文版)、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去年学校新增加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控制与决策。
科学通报(中、英文版)、中国科学(A-E辑)(中、英文版)、制理论与应用、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具体目录可参考学校人事处文件。


熟练使用SCI数据库非常有用,请务必掌握;
除查找被收录的文献外,还可以使用JCR;


建议找到一个学科,按影响因子IF排序,一般来说,IF高的难度大,低的难度小,不过太低的,如<0.1比较危险,可能被淘汰。
注意IF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国内有些期刊如《计算机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得出自己的IF,但我们所谈论的是SCI期刊间的引用,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GOOGLE也很有效。直接输入全部或部分文献名,作者名等均可;
我来浙大前,在自己这个方向搜集了大约200篇文献,95%从因特网上获取;
无法从因特网上直接获取的文献,往往被引用率也不高,因为别人难以得到。
建议至少读500篇外文文献,其中100篇精读。


3.1 如何寻找领域前沿
 在最近3年的期刊或论文集中寻找自己感兴趣方向的文章5篇左右;
 认真反复读懂(可能需要较长时间);


3.2 如何寻找领域前沿
 跟踪国际会议,把握前沿脉搏;(Hotnets)
 熟悉领域大牛,争取和他们建立通信,定期访问他们的主页,了解最新动向;(我的体会);
4.1 如何撰写高水平论文
 话题要新,紧跟前沿;
 文献要新、丰富、高水平;投国外一般不引用国内期刊,投国内则必须;
 最好有数学公式,体现理论深度;
 试验环境和结果要介绍清楚;
 性能最好和前人方案比较,有说服力;
 投国外多用图表,投国内多用定义。


 找到网站,国外一般可以电子投稿;国内则一般电子和书面文档均需要;
 国外无需审稿费,国内期刊要审稿费,一般100-200元,会议一般不要;
 发表费用,国外期刊基本不用,国内一级一般>1000元,国际会议一般2000-4000,学生注册可以便宜些。
 投稿后,隔1、2个月可以催一下。


 不论是否要求,建议另起一页,写清所有作者的学校、身份、简历和研究方向;
 如投中文一级期刊,不妨写一份简单的说明,如文章成果的一些解释等,言词尽量客气。
 如果投会议,可以自己选择一些会议并设定时间表,投A如被拒改B,接着CDE等,时间安排好一年至少可以投6-8轮。
 和老板沟通投稿事宜
 有些老板希望发高水平国际期刊或顶级会议;
 有些老板可能不在意,只要SCI/EI就行;
 无论如何,投稿前务必和老板沟通一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把握数量和质量的平衡
 清楚老板对自己的要求;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先发1-2篇会议,再1-2篇国内期刊,最后1-2篇国际高水平期刊或顶级会议。
 多发文章:损失太多经费、一稿多投道德风险、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不要一稿多投,但尚无明确定义,一中一英?一个会议一个期刊?
 不要伪造数据,胡编乱造。
 如果今后想在学术上继续发展,更要注意文章质量而非数量。(SCI删除的例子)。

影响因子--国外优秀计算机科学期刊50种

SCI论文全攻略之构思与撰文

推荐一、写作框架和各部分要求 

二、英文写作的语言技巧 

C. 圈定自己的研究范围:introduction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告诉读者(包括reviewer),你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如果处理不好,reviewer会提出严厉的建议,比如你没有考虑某种可能性,某种研究手段等。为减少这种争论,在前言的结尾就必须明确提出本文研究的范围:(1)时间尺度;(2) 研究区域等。如涉及较长的时序,你可明确提出本文只关心某一特定时间范围的问题,We preliminarily focus on the older (younger)……如有两种时间尺度 (long-term and short term),你可说两者都重要,但是本文只涉及其中一种。研究区域的问题,和时间问题一样,也需明确提出你只关心某一特定区域! 

B. 连接词与逻辑:写英文论文最常见的毛病是文章的逻辑不清楚,解决方法如下。 

(3) 讨论部份的整体结构:小标题是把问题分为几个片段的好方法。通常第一个片段指出文章最重要的数据或结果;补充说明部份放在最后一个片段。一定要明白,文章的读者分为多个档次;除了本专业的专业人士读懂以外,一定要想办法能让更多的外专业人读懂。所以可以把讨论部份分为两部份,一部份提出观点,另一部份详细介绍过程以及论述的依据。这样专业外的人士可以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比较专业的讨论他可以把它当成黑箱子,而这一部份本专业人士可以进一步研究。 

A. 为使文章清楚,第一次提出概念时,最好以括弧给出较详细解释。如文章用了很多Abbreviation可用两种方法解决:(1) 在文章最后加上个Appendix,把所有Abbreviation列表;(2)在不同页面上不时地给出Abbreviation的含义,用来提醒读者。 

}

厚势按: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已经能够替人类完成部分工作,那么AI究竟是解放人类还是有朝一日会取代人类?

4月27日—29日,由长城会主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霍金发表《让人工智能造福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演讲,以下是霍金先生的演讲视频、翻译及原文。

人工智能,要么是最好的,要么是最糟的

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很多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就是人工智能的崛起。

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是好是坏,我不得不说我们依然不能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的后代和环境有利。

我们别无选择。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解决。

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开发正在迅速推进。也许科学研究应该暂停片刻,从而使研究重点从提升人工智能能力转移到最大化人工智能的社会效益上面。

基于这样的考虑,美国人工智能协会(AAAI)于2008至2009年,成立了人工智能长期未来总筹论坛。他们近期重点关注于目的导向的中性技术上。但人工智能系统的原则依然必须要按照我们的意志工作。

跨学科研究可能是一条可能的前进道路:从经济、法律、哲学延伸至计算机安全、形式化方法,当然还有人工智能本身的各个分支。

文明所提产生的一切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我相信生物大脑总有一天会达到计算机可以达到的程度,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它遵循了「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类智能,然后超越」这一原则。

但我们并不确定,所以无法知道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的确,我们担心聪明的机器将能够代替人类正在从事的工作,并迅速地消灭数以百万计的工作岗位。

在人工智能从原始形态不断发展,并被证明非常有用的同时,我也在担忧这样这个结果,即创造一个可以等同或超越人类的智能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

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将被取代。这将给我们的经济带来极大的破坏。未来,人工智能可以发展出自我意志,一个与我们冲突的意志。

很多人认为人类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控制技术的发展,这样我们就能看到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世界上大部分问题的潜力。但我并不确定,尽管我对人类一贯持有乐观的态度。

人工智能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需要认真调研

2015年1月份,我和科技企业家埃隆·马斯克,以及许多其他的人工智能专家签署了一份关于人工智能的公开信。目的是提倡就人工智能对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做认真的调研。

在这之前,埃隆·马斯克就警告过人们:超人类人工智能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但如果部署不当,则可能给人类带来相反的效果。我和他同在「生命未来研究所」担任科学顾问委员会的职务,这是一个旨在缓解人类所面临的存在风险的组织。

之前提到的公开信也是由这个组织起草的。这个公开信号召展开可以阻止潜在问题的直接研究,同时也收获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潜在利益,同时致力于让人工智能的研发人员更关注人工智能安全。

对于决策者和普通大众来说,这封公开信内容翔实,并非危言耸听。人人都知道人工智能,我们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人工智能具有根除疾患和贫困的潜力,但是研究人员必须能够保证创造出可控的人工智能。

那封只有四段文字,题目为《应优先研究强大而有益的人工智能》的公开信,在其附带的十二页文件中对研究的优先次序作了详细的安排。

在过去的20年或更长时间里,人工智能一直专注于建设智能代理所产生的问题,即:在特定环境下可以感知并行动的各种系统。

智能是一个与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的理性概念。通俗地讲,这是一种能做出好的决定、计划和推论的能力。基于这些工作,大量的整合和交叉孕育被应用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控制论、神经科学以及其它领域。

共享理论框架的建立,结合数据的供应和处理能力,在各种细分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例如语音识别、图像分类、自动驾驶、机器翻译、步态运动和问答系统。

随着这些领域的发展,从实验室研究到有经济价值的技术形成了良性循环。哪怕很小的性能改进,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而鼓励更长期、更伟大的投入和研究。目前人们广泛认同,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稳步发展,而它对社会的影响很可能还在扩大。

潜在的好处是巨大的,甚至文明所产生的一切,都可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但我们无法预测我们会取得什么成果,这种成果可能是被人工智能工具放大过的。

正如我说的,根除疾病和贫穷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由于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研究如何(从人工智能)获益并规避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从短期和长期看人工智能

现在,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正在迅速发展,这一研究可以从短期和长期来分别讨论。

从民用无人机到自主驾驶汽车。在紧急情况下,一辆无人驾驶汽车不得不在小风险的大事故和大概率的小事故之间进行选择。

2.致命性智能自主武器。

它们是否该被禁止?如果是,那么「自主」该如何精确定义。如果不是,任何使用不当和故障的过失应该如何被问责。

由于人工智能逐渐开始解读大量监控数据,会造成隐私上的担忧,以及如何管理因人工智能取代工作岗位带来的经济影响。

长期担忧主要是人工智能系统失控的潜在风险。

随着不遵循人类意愿行事的超级智能的崛起,强大的系统可能会威胁到人类发展。这种错位是否会发生?如果会,那些情况是如何出现的?我们应该投入什么样的研究,以便更好的理解和解决危险的超级智能崛起的可能性,或智能爆发的出现?

当前控制人工智能技术的工具,例如强化学习,简单实用的功能,还不足以解决这系统失控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来找到和确认一个可靠的解决办法来掌控这一问题。

近来的里程碑,比如之前提到的自主驾驶汽车,以及人工智能赢得围棋比赛,都是未来趋势的迹象,巨大的投入倾注到这项科技。我们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几十年后可能取得的成就相比必然相形见绌。

而且我们远不能预测我们能取得什么成就。当我们的头脑被人工智能放大以后,也许在这种新技术革命的辅助下,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工业化对自然界造成的损害。关乎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即将被改变。

简而言之,人工智能的成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事件。

但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是人类文明史的终结,除非我们学会如何避免危险。我曾经说过,人工智能的全方位发展可能招致人类的灭亡。比如最大化使用智能性自主武器。今年早些时候,我和一些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共同在联合国会议上支持其对于核武器的禁令。我们正在焦急的等待协商结果。

目前,九个核大国可以控制大约一万四千个核武器,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将城市夷为平地,放射性废物会大面积污染农田,最可怕的危害是诱发核冬天,火和烟雾会导致全球的小冰河期。

这一结果使全球粮食体系崩塌,末日般动荡,很可能导致大部分人死亡。我们作为科学家,对核武器承担着特殊的责任。正是科学家发明了核武器,并发现它们的影响比最初预想的更加可怕。

我对人工智能的灾难探讨可能惊吓到了各位。很抱歉。但是作为今天的与会者,重要的是,在影响当前技术的未来研发中,你们要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

我相信我们团结在一起,来呼吁国际条约的支持或者签署呈交给各国政府的公开信,科技领袖和科学家正极尽所能避免不可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

去年10月,我在英国剑桥建立了一个新的机构,试图解决一些在人工智能研究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尚无定论的问题。「利弗休姆智能未来中心」是一个跨学科研究所,致力于研究智能的未来,这对我们文明和物种的未来至关重要。

过去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历史,虽然深入去看,可能大多数是关于愚蠢的历史。所以现在人们转而研究智能的未来,是令人欣喜的变化。

我们对潜在危险有所意识,我内心仍秉持乐观态度,我相信创造智能的潜在收益是巨大的。也许借助这项新技术革命的工具,我们将可以削减工业化对自然界造成的伤害。

我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会被改变。我在研究所的同事休·普林斯承认,「利弗休姆中心」能建立,部分是因为大学成立了「存量风险中心」。后者更加广泛地审视人类潜在问题,而「利弗休姆中心」的重点研究范围则相对狭窄。

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包括欧洲议会呼吁起草一系列法规,以管理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创新。令人些许惊讶的是,这里涉及到了一种形式的电子人格。以确保最有能力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尽到其应尽的权利和责任。

欧洲议会发言人评论说,随着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领域日益受到机器人的影响,我们需要确保机器人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为人类而服务。

向欧洲议会议员提交的报告中,明确认为世界正处于新的工业机器人革命的前沿。报告中分析了是否应该给机器人提供作为电子人的权利。这等同于法人(的身份),也许有可能。

报告强调,在任何时候,研究和设计人员都应确保每一个机器人设计都包含有终止开关。在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出故障的超级电脑哈尔没有让科学家们进入太空舱,但那是科幻。我们要面对的则是事实。

奥斯本·克拉克跨国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洛纳·布拉泽尔在报告中说,我们不承认鲸鱼和大猩猩有人格,所以也没有必要急于接受一个机器人人格。但是担忧一直存在。

报告承认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人工智能可能会超越人类智力范围,人工智能可能会超越人类智力范围,进而挑战人机关系。

报告最后呼吁成立欧洲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机构,以提供技术、伦理和监管方面的专业知识。如果欧洲议会议员投票赞成立法,该报告将提交给欧盟委员会。它将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决定要采取哪些立法步骤。

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我们还应该扮演一个角色,确保下一代不仅仅有机会还要有决心。在早期阶段充分参与科学研究,以便他们继续发挥潜力,帮助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的世界。这就是我刚谈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时,所要表达的意思。我们需要跳出「事情应该如何」这样的理论探讨,并且采取行动,以确保他们有机会参与进来。

我们站在一个美丽新世界的入口。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同时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而你们是先行者。我祝福你们。

中国科技大咖、科学家、投资家和网友发问霍金(在百万网友的关注中筛选出的七个问题)

Q1:创新工场的CEO李开复:

互联网巨头拥有巨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会给他们各种以用户隐私和利益换取暴利的机会。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他们是无法自律的。而且,这种行为也会导致小公司和创业者更难创新。您常谈到如何约束人工智能,但更难的是如何约束人本身。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约束这些巨头?

据我了解,许多公司仅将这些数据用于统计分析,但任何涉及到私人信息的使用都应该被禁止。会有助于隐私保护的是,如果互联网上所有的信息,均通过基于量子技术加密,这样互联网公司在一定时间内便无法破解。但安全服务会反对这个做法。

Q2:猎豹移动CEO傅盛:

灵魂会不会是量子的一种存在形态?或者是高维空间里的另一个表现?

近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比如电脑在国际象棋和围棋的比赛中战胜人脑,都显示出人脑和电脑并没有本质差别。这点上我和我的同事罗杰·彭罗斯正好相反。会有人认为电脑有灵魂吗?对我而言,灵魂这个说法是一个基督教的概念,它和来世联系在一起。我认为这是一个童话故事。

Q3:百度总裁张亚勤:

人类观察和抽象世界的方式不断演进,从早期的观察和估算,到牛顿定律和爱因斯坦方程式, 到今天数据驱动的计算和人工智能,下一个是什么?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量子理论,将重力和其他自然界的其它力量整合在一起。许多人声称这是弦理论,但我对此表示怀疑,目前唯一的推测是,时空有十个维度。

Q4: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张首晟:

如果让你告诉外星人我们人类取得的最高成就,写在一张明信片的背面,您会写什么?

告诉外星人关于美,或者任何可能代表最高艺术成就的艺术形式都是无益的。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我会告诉他们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和费马大定理。这才是外星人能够理解的事情。

我们希望提倡科学精神,贯穿GMIC全球九站,请您推荐三本书,让科技届的朋友们更好的理解科学及科学的未来。

他们应该去写书而不是读书。只有当一个人关于某件事能写出一本书,才代表他完全理解了这件事。

您认为一个人一生中最应当做的一件事和最不应当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们绝不应当放弃,我们都应当尽可能多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人类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与运动。从石器、蒸汽、电气……您认为下一次的革命会是由什么驱动的?

(我认为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科技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未来几十年里,它会逐渐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方面,为我们提供智能地支持和建议,在医疗、工作、教育和科技等众多领域。但是我们必须要确保是我们来掌控人工智能,而非它(掌控)我们。

Q8:音乐人、投资者胡海泉:

如果星际移民技术的成熟窗口期迟到,有没有完全解决不了的内发灾难导致人类灭绝?抛开陨星撞地球这样的外来灾难。

是会有这个内发灾难的。人口过剩、疾病、战争、饥荒、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匮乏, 人类有能力解决这些危机。但很可惜,这些危机还严重威胁着我们在地球上的生存,这些危机都是可以解决的,但目前还没有。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他是华晨宝马之父,中国第一车企缔造者,却被全球通缉,如今携新能源汽车王者归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