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什么接受唯唯诺诺的人生剧本呢?

殊不知,这场丧事来得要比想象的喧嚣许多.....

内容来自jbstime剧本时光网

剧本信息速览 最精品的剧本

题材:现代/欢乐/撕逼/阵营

内容来自jbstime剧本时光网

人数:6~8人(可六可八可反串) 本文来自剧本时光网jbstime

团建聚会 最精品的剧本

戏精人士 本文来自剧本时光网jbstime

内容来自jbstime剧本时光网

内容来自jbstime剧本时光网

生老病死是每个家庭都要经历的必然故事,死亡——火化——身后事,千万个家庭就有千万种不同的悲伤。

本文来自剧本时光网jbstime

今天,住在阳光小区的一户人家哀乐大作,嗷藤市房产局科长高明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对于他的家人来说,这个消息宛如晴天霹雳!逝者的父母妻女,兄弟姐妹,同事好友齐聚高家,来送他们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兄长,好同事最后一程,殊不知,这场丧事来得要比想象的喧嚣许多..... 最精品的剧本

大笑吧!赶紧的 内容来自jbstime剧本时光网

怎么说呢(东北腔),《火化》这个本子真的要把我们给笑缺氧了,从刚开始的房间布置,到选角时的微视频和读本环节的bgm,再到玩完之后只觉得嗓子发干,嘴角好酸...所以,不夸张的说,《火化》算是本年度最让小编放松的本子了,没有过多的推理烧脑环节,有的只是有趣的人物设定和他们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糗事,在爆笑的同时又反映了当下的一些社会问题,真的是又荒诞又真实!

复盘解析真相 最精品的剧本

于梅∶罪过罪过明,签婆,呵!我还能叫你一声葵婆,我劝你以后出门刷刷牙别在这善口..应语粉误,血口喷人!也不知道是谁不让高明安息?只知道从我丈夫手里往外视钱,填补这一家老小,儿子死了你来奶了,早干哈去了?现在请大师来是给高明修修阴德,不然你们老高家做的缺德事会道天遗的,到时别再连累了我们娘俩!咬!

高帅∶爸,你又老期净了。哥才走,咱们-窝人不说两家话,打斯骨头还连着筋呢!主四冲L长售们容我议一句,要不咱们先把正事儿办了,观在业养的流程都开始进行了、现阶段电4确定是否尸检,并把火化手到完成叔权可还在色2回躺着呢,血们得抓紧婴不就具工L 剧本时光

高敏∶这败家孩子,胳息肘往外拐。做那什么尸检不得花钱呀,你这是要出钱买你爸开瓢。于梅∶关你尼,,,跟你有什么关系!要不要尸检的也轮不到你在这说三道四。我是遗蠕,这是我的家事!我说了算!

本文来自剧本时光网jbstime

每日一问:diss到嗓子失声是什么体验? 最精品的剧本

总而言之,《火化》这个本子真的太顶了,整个体验过程不拖泥带水,长达4个小时的互撕也并没有让大家觉得很累,反而因为过于嗨皮,导致结束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有些突然,意犹未尽的感觉。而且前期选角色的方式也是独树一帜,通过主创们精心打造的微视频演绎,让玩家分分钟代入。其次呢因为是一个可六可八可反串的本子,所以很好的保证了翻台率,既满足了玩家也满足了店家的需求,真的很人性化有木有!

本文来自剧本时光网jbstime

还有值得一提的就是“爷爷”的本子,就像小彩蛋一样,让人意外又惊艳。把角色该有的特点用不同于其他玩家的形式展现出来,等意识到原因的时候除了感到好笑以外,也着实佩服了一下作者清奇的脑洞,看来细节的到位有时候也是打动玩家的一部分因素呀~ jbstime.com

最后总结一下吧,《火化》作为一个欢乐本,没有出现市面上的粗制滥造,也真的做到了让大家发自内心的哈哈大笑,且在欢笑的同时,又让我们明白了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和如何抉择生活中所谓的人生大事...真的真的特别适合周末聚会,喊上三五个好友一起放松一下,没有别的,就是为了开心~

内容来自jbstime剧本时光网

}

读《活着》有感(通用28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活着》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活着》有感 篇1

  《活着》主要讲了“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女校长血型相同,为救女校长,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生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文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我认为我们就应该学习老人坚韧的品质,不要被困难所压倒。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2

  余华用平淡的语气讲述着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一个人与命运的故事。读完《活着》我泪流满面,当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时,我湿了眼眶。当福贵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我以为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结果,真正的悲剧正在等候着他,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捧着《活着》,总是沉重、难受,冰冷的文字跃然纸上,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活着,我们为什么活着?有些人为了人生追求,有些人为了家庭,有些人甚至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想法过活每一天。是呀,我们为什么而活着?

  以前,我以为为了高考而活着,家人所有的期望都押注在自己身上,只有不顾一切去追逐那个目标。高考后呢?陷入迷茫期,活着,又因为什么活着呢?人呀,总是为自己寻找各种目标,固定各种目标,为了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

  但《活着》中福贵的命运却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不过是虚妄而已,或许,人的存在真的只是一种存在,与万物一样并没有任何意义。活着仅仅是因为活着,生命或许就只是为了活着,而那些理由与目标全是我们自己给自己上的枷锁,生命其实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这或许就是余华想要告诉我们的。

  读《活着》有感 篇3

  《活着》在“我”与福贵的交谈中展开。福贵――一个看似普通的老人耐心地向“我”讲述了他的一生。在他平缓的语调下他坎坷的一生却如娟娟细流平缓得流入读者的心坎。

  作为地主的儿子,年轻的福贵没有争气败了家,从此,他拖妻带女开始了他曲折的一生。他曾被国民党抓去当兵,差点死于枪炮下;之后经历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历史大事件,历经千辛万苦却不得不目送自我的亲人一个个先于自我死去。经历了无数的生离死别,福贵依旧乐观的活着,甚至平淡无奇地向“我”述说他的一生。

  “人们将生命中的错误聚集到一齐,创造出一个恶魔,叫命运。”《活着》让我思考命运为何能够这样百般折磨一个人,让他一下子从富贵的殿堂跌到一贫如洗的潦倒境地;让他一下子从幸福美满的天堂坠入孤独一人的地狱。可是,更多的是让我思考在绝境中人对生的渴望有多么强烈;更多的是让我领悟到历经万难后看淡一切的从容。

  没有人明白明天是什么样貌,究竟是阴霾密布还是阳光灿烂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明天之后还有明天,只要生命没有结束,永远有下一个明天,永远能够期望着下一刻就是我们想要的幸福。

  真正点亮生命的不是明天的景色,而是完美的期望。

  我们怀着完美的期望,勇敢地走着,跌倒了再爬起,失败了就再努力,永远相信明天会更好,永远相信不管自我再平凡,都会拥有属于自我的幸福,这才是平凡人生中最灿烂的风景。

  读《活着》有感 篇4

  《活着》是一部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余华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福贵悲惨的一生,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福贵是地主家儿子,年少就不学好,吃喝嫖赌样样俱全。赌光了家产,气死了老爸;战乱又被拉去当兵,急死了老妈;战争结束后回到家,看到女儿因病发烧变成了哑巴;儿子更惨了,小学没毕业,就给县长那生孩子的老婆献血,被抽血抽死了;好不容易把女儿嫁了个好人家,结果女儿生孩子大出血也死了;女婿沾上这个家也难逃厄运,被机器碾死了;福贵的媳妇本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娶过来没过过一天好日子,接连不幸,终于油干灯灭,熬死了。总算是有个外孙接个香火吧,结果三年自然灾害,孩子饿得慌,吃多了豆子噎死了。一大家子人都死光光,按理说孤独的老福贵受不了这么大的打击,也该随至亲驾鹤西去了吧,可他偏偏还“活着”。他亲手埋葬了身边所有的亲人,买了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

  故事的结局:老人牵着老牛,用粗哑的嗓音唱起了老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此时,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

  我早已泪眼婆娑,细细回味作者的那话:“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就够了。

  读《活着》有感 篇5

  看书看到痛哭流涕,内心绞疼,因为一个书中的人物二反复私绰,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活着》曾几何时,自己也想着写一本书,书名就是《活着》想写写自己经历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感受着无奈和挫折,想通过写作,让自己出名,换一种人人敬仰,灯光无限的生活,为自己,也为生养我的父母,因为我在重复他们的生活,他们期待我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思来想去,能写的就是自传体式的自己,再加上一些虚无缥缈的想象,添点水分,加点颜料,就构成了一部所谓的作品!我的活着,跟余华的《活着》天壤之别:富贵,这个一生悲情的人物,活着送走了他所有至亲的人,依旧勇敢的孤独的活着,最终与牛为伴,最为触动心弦的是,没有亲人为自己送终时,他吧十元钱,饿死都不能花的十元钱当做对埋葬自己的那个人的工钱!勇敢的活着!曾经的那个时代,人们踏实,畅亮,现在的我好像活在幻境中,此刻的人们也善良,也淳朴,但是好像缺少了一份憨厚,就是这份憨厚,加重了做人的分量,而当今的现实让我们像无根都浮萍,始终找不到根的感觉!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生的厚重变得失去了底色!

  躺在床上,像起书中的有庆会流泪,想起家珍会流泪,想起凤霞会流泪,想起二喜会流泪,甚至想起那头年迈的被富贵买回来,避免了被杀的老牛也会流泪,唯独想到富贵,觉得他让人钦佩,敬仰,跌跌撞撞的一生值得让人回味无限…

  读《活着》有感 篇6

  生活有如立体几何图形,它是多面的,而我们却长了一双平视的眼睛。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会用语言和文字将你的思维带进它的多维世界,犹如编筐编篓。所以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对另一个自己的认知。“余华”的《活着》,似乎是在讲述一个“富二代”的败家史。主人公“福贵”不削眼里只有土地的父亲,那是他的生活。

  母亲的溺爱也不过是父亲责罚的挡箭牌,那个活着的“福贵”不过是个肉体,又或者说他从来没活过。时间就是这么奇妙,历史的变革让“福贵”一无所有,然而悲惨却将他揉碎后埋在现实的土壤里生了根,发了芽,这才是一个有枝有叶的“福贵”,真正的“活着”。这也许就是“余华”创作的初心。

  面对“活着”这个看似简单而又沉重深刻的话题,这是一个让我们学会思考的作品。我们是要活在别人眼里还是要活在自己的心里?“活着”可以解释为“生存”和“生命”,当然“福贵”也许没有想这么多,他只是觉得“活的像个自个儿”。然而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活的像个自个儿”?又或是说有多少人想过要“活的像个自个儿”!

  面对富贵,面对贫穷,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如何“活着”!!也许只有经历过才能领悟。写作,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对世界认知提高的整理。不用活在别人的观点里,学会深度思考。

  读《活着》有感 篇7

  看了葛优的电影才跑来看这本书的。

  不得不说,《活着》是我看过哭的最惨的电影。每一处伏笔铺垫的恰到好处,每一个对比转折让人来不及喘息。时代背景,人性善恶,人情冷暖,人生动荡。里面走过的那些人,远的近的,善的恶的,来的去的,都去了。也无非是留下一张嘴,一个饭桌,吃着一顿饭,忙着下一顿饭。在最艰难的时候,维持活着最基础的需求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最珍贵的,当最珍贵的一点点被剥离的时候,才发现总能活下去,还能活下去。而希望总是会有的,妻子儿女,外孙,还有那些叽叽喳喳的小鸡。慢慢长大吧,变成鹅,变成羊,变成牛。带着一个越来越好的希冀,活下去。

  这本书跟电影还是有相当大的出入,可以说,电影中虽然将有些因果变得分明了些,譬如春生和福贵家的恩怨,但是电影还是没有舍得把书中的所有苦难都包裹进去,没有把最冷酷的人心包含进去,也还留了个温暖的结尾。

  在这本书里,我真的觉得孩子的本真和纯洁是多么多么的让人心疼。这里的孩子都是好孩子,有血有肉,单纯的那么傻,相比于很多书本里古灵精怪的孩子们,这些孩子好像很早就没有供她们任性的土壤了,他们只能以一颗不谙世事的纯良的心,承担着被催熟的懂事,肩负着疼爱家人,照顾家人的累但却幸福的事。

  人不该贪念太多,可以披被温暖,饱含善念,就很幸福啊!

  读《活着》有感 篇8

  “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主人公“福贵”怎样“活着”?前半生仗着老子一百多亩田地为所欲为,老丈人见着了都要躲得远远儿的,伦理纲常压根儿没放在眼里,跟老子对骂也是常事,在村里人眼中丢净了脸面,尽管从小过惯了村里人眼中“奢侈糜烂”的生活,好歹只作贱了自己,没有伤到别人,居然乖乖的还了赌债。

  他不是好儿子、好丈夫,甚至好邻居都算不上,而一切在他输光了自家所有田地的那一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开始在意爹、娘的感受,在意家珍、凤霞喜怒。以前是别人对他的忍受,趾高气扬,从不低头;现在是他忍受着别人,唯唯诺诺,陪着笑脸。只为“活着”。他黑发时,送走了白发人;他白发时,送走了黑发人;他和他的那头老牛在田埂上依然顽强的“活着”。

  谁能想到当年不可一世的“公子哥”在田埂上居然讲出做人的道理来,也算一件奇事。《活着》讲述了部分中国人在那物质贫乏、精神困顿的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不能把主语更换为中国人或人,这是不准确的,有人肯定不是这样“活着”的,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以后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不会这样“活着”,但人性总会在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影射出来,我们应该致力于思考“我们怎样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9

  周日晚上,我花了3个多小时,一口气读了一本爸爸的小说――《活着》。

  合上书以后,我有一种很难受的感觉,想哭却哭不出,说他们可怜但好像又不可怜。

  余华是在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看似悲惨的一生。地主家儿子福贵好嫖、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在还债路上又被抓去当兵,误当成了国民党。几年战争后,死里逃生,逃出来回到家,发现父亲已经死了。接下来女儿因发烧耽误医治也变成哑巴了,原本好好的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风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还有外孙苦根也相继遭遇不幸,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贵一个人了,最终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数人的想法看来,他最后的命运一定不是疯就是自杀。可福贵依然乐观地活着,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也是全书的亮点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本应是余华在讲述福贵的故事,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让人觉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书中的我,在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富贵被一次次的打击,这里面,不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还有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他没有抱怨、仇恨,而是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抱着乐观的态度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读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

  读《活着》有感 篇10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岁月;经历了人一生中的大喜与大悲。他死了爹娘,也丧了儿女。说他可怜,也是,也不是。至少,他,还活着。

  他曾经年少轻狂,赌博输光了家产,从远近闻名的徐大地主变成了贫农。而取代他的龙二,在解放初期时就被枪毙了。他这算是捡了一条命吗?

  又曾经,他被抓去当兵,在军营中度过了好几度春秋。多少人的生命在可怕的战争中失去,而福贵还是幸免于难,挺到了战争结束。这又算是捡了一条命吗?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金钱?为了名利?不!只是为了活着!如果人死了,那还讲什么金钱,什么名利啊!你来了,并没有带来什么,那你走了,也不能带去什么。你是清清白白来的,就得清清白白地走。任何人都是一样。所以,活着只是为了活着。

  虽福贵失去了一双儿女,还没有了温柔贤惠的妻子家珍,但他还是得活着。从人性的角度上看,他确实很可怜。但是生活总是这么艰辛、残酷和神秘莫测。活着的确很难,他饱受着岁月的风吹雨打,但,他还活着!

  在生活中,福贵他几乎一无所有。在别人眼中看来,他也只是一个疯疯癫癫的糟老头子。可是他至少还有一样失去了就再也得不到了的无价之宝,那就是――生命!

  读《活着》有感 篇11

  “活着”这两个字眼对常人来说平凡得很,但是对于《活着》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富贵”而言,却意义深刻。

  富贵原本是个富家子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无忧生活。他不把父母当回事,对妻子的辛苦劳累不屑一顾。最可恶的是他那吃、喝、嫖、赌的陋习,挥霍光了老一辈留下的所有家产。他的父亲也被他气死了。可是这时忏悔已经来不及了。从此,他只能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饱受着为生计而奔波的劳累、苦楚。他怎么也没想到命运会一次又一次地捉弄他,让他的心灵遭受一次次与亲人离别的痛苦,最后只剩下了他一个孤家寡人苟活于世。

  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使福贵努力地重新生活,这位历经沧桑和磨难的老人将苦难消解于自己的忍耐和平静之中,坚强地挺了过来。

  生活本身就是一位好老师。是生活渐渐让游手好闲、薄情寡义的富贵变成了一个任劳任怨、百折不挠的家里的顶梁柱。如果没有经历后面的变故,他可能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活着是多么美好和幸运。

  在每个人生活的道路上,每一段都是那么刻骨铭心,每一次都让人大汗淋漓,生容易,活不易。人生的道路,就像波浪形曲线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虽然走起来非常辛苦,但是它却通向我们人生幸福的道路。只有攀过那危峰兀立的高峰,越过那一条条一望无际的山谷,才能真正体会到活着的意义。

  让我们以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态度面对生活,走好每一段生活的旅程!

  读《活着》有感 篇12

  《活着》写了七个人的生与死。凤霞难产而死;有庆在校长生孩子时,为她献血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家珍因自己的一双儿女死了,伤心过度而死;苦根吃豆子撑死了。只有福贵还活着。

  其中有庆的死最悲催。一个年幼的孩子,为了给校长献血,在抽血时,脸色由梅红变苍白,由苍白变青紫,直到死也不说一句话。就这样,被活活地抽干了血。

  有庆难道连死都不知道吗?还是他心中,校长的生比自己的死更重要?这个人让我百死不得其解。现在有庆这样的人物在我们身边已经非常少了。但像他这样能为别人着想的人还是挺多的。就说我们班的谭老师吧,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在我们眼中应该是很厉害的.人,她就是“标准答案”。可有一次,谭老师在算3X+1=13时把X算成了5,我一看这道题,掐指一算结果X是4。我正要举手的时时候,我们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x不是5而是4。”谭老师仔细算了一遍后,说:“哎呀,果然错了。幸亏你们提出来,以后有错都要及时提出来!”我们听了,不但没有嘲笑谭老师,反而更加敬重她了!我们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我们不但要像有庆一样为别人而活,我们更要为自己活。

  我明白了余华想借有庆告诉我们,活着有多难,死却如此简单,唯有为自己活,才能活出风采!

  读《活着》有感 篇13

  “这本书表面上叫《活着》,可实际上大家最后都死了。”我一和朋友聊起《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讲这句话。

  《活着》这本书给我的阅读的体验实在是太讽刺,太戏剧又太过沉默,还掺杂着一些无法理解的苦痛,这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跟着福贵看他从一个爱好赌博的公子哥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觉得实在是活该。可是看到后面,看着他身边的家珍、有庆、凤霞……。一个个死去,看着他一次次受到生活残酷无情地打击,我却开始在盼了,盼着能它有一个转折,盼着福贵最后能有一个被安慰的结局。可越看后面越没有希望,越看后面甚至想:“接下来福贵也应该要死了吧。”然而出乎意料地,福贵就这么平静的接受了一切,作为家里最后一个人默默地活着。看到这个结局,我心里的那些郁结像是和他的歌声一起,在空旷的傍晚和风一样飘扬,感觉也没有那么沉重了。回过神来,是他的活着安慰了我。“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中国的思想一直是这样的,沉默,温婉,不动声色。

  我们讨厌激进地争执,暴力地冲突,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其他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活着本身,就值得让我们去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14

  不论现实变成了什么样貌,不论现实剥夺了我们什么权利,只要我们活着,也仅有我们活着,我们才有义务有权利去追求自我想要的,这才能叫做真正的活着。我们不应当让现实决定我们怎样活着,而是应当自我决定我们应当以怎样的姿态活着。

  活着,就要应对选择,仅有坚持理智,才能做出客观的确定,才不会让自我后悔。所以我们没有机会错过机会,在能够选择能够改变的时候,用心做一个完整自我,用自我的态度去看待“活着”。

  先前对余华的作品也略有接触,他笔下的杯具一向是这样,大体上看似不卑不亢,糅合到一齐的时候又让人受不了。当你读完整个故事,回头整理这个完整的故事的时候,才会不情愿、不忍应对的发现,原先把任何一个故事单独拿出来分析的时候都能真实的感受到那种撕心裂肺的痛,难以承受的痛。他不屑于写那些下里巴人,而是用一些看似荒诞的故事,讲述着高度真实的生活。

  文字里的安静,冷漠,无形间渲染了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不断的痛苦从而不断的期待,想发泄却又束手无策,只能完整的看完,被这种单纯痛苦所摆布,甚至是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令你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当你痛到麻木的时候,才能看清现实,在简单单纯的感情里看待理解生命,好好活着。余华深沉的讲述着生命的杯具,

  对于杯具这件事我也有一点自我的看法,人之所以喜欢看杯具,喜欢被这种杯具所打动,无非是想寻求自我安慰。

  读《活着》有感 篇15

  前几月,听闻大学隔壁班的一个女孩子跳楼自杀了,研究生还未毕业。具体原因也不好去揣度了,留给大家一阵唏嘘,而自我又重新思考了一下活着的意义。

  最近拜读了余华的作品《活着》,作者认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余华认为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当向人们展示高尚。而他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所以他以异常冷静地笔触描述了福贵老人的一生,告诉我们活着就是活着。

  翻开血红的封面,主人翁一幕幕生活画面清晰呈此刻脑海里,合上书本已成记忆。福贵生于富贵家庭,年轻时放浪不羁,将家产挥霍一空,成为普通佃户。后被强征入伍,九死一生逃回老家。在那样的年代,生存不容易,福贵眼见着自我的亲人一个个死去,最终只剩自我和一条老牛。老牛是他因同情从屠夫手中买下来的,这印证了那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福贵承受住了难以承受的苦难,垂垂暮年与老牛相伴,和老牛念叨着亲人的名字,唱着歌谣: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在我看来,生命是载体,而生活是资料。不管我们一生要肩负多少职责,或者经历多少磨难,再或者享受多少辉煌,都是由生命来承担。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看轻生命,同时还应当进取乐观地去应对那些或好或坏的事情。

  读《活着》有感 篇16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当身边的人一个一个都离你而去的时候你才明白什么叫痛苦。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可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本事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刚开始我骂过福贵,因为他实在是太败家啦,可是看到后面我又开始敬佩他,他是那么坚强

  当生活在80年代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明白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当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当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当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我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17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最终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最终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终,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

  读《活着》有感 篇18

  早上泡在图书馆看完了余华的《活着》。我不明白该怎样去评价福贵这个人,说他不幸,他却度过了最为漫长而黑暗的一夜,乐观而坚强地活着;说他幸运,他又亲手埋葬了自我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

  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书以老人的叙述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午时的山头上,听老人默默细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我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就像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人福贵责骂老牛福贵道:“今日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明白你年纪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那里就仅有一人一牛,哪儿来的那么多名字?福贵得意地解释说,:“如果它(牛)明白仅有它在耕作,就会偷懒的。”呵,多么趣味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一样,他们都假想着自我的亲人还在,所以从来不曾忘记。

  故事的最终,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仿佛是想要哭出来的,但却又觉得连福贵自我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那里流着谁的眼泪呢?

  原先,《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读《活着》有感 篇19

  《活着》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是一个荒诞却又真实的故事。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向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杯具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

  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齐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然而我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向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所以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

  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职责。”职责,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可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所以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职责。

  读《活着》有感 篇20

  总是风吹过,泪花零落,仕望东去,流淌着美丽的传说,按捺不住的心境只为读懂余华笔下血肉丰盈的富贵,车轮碾过小巷的石子路,哒哒的马蹄声踏破了黎明的沉寂!

  富贵,这个以往风光一时的少爷,因为年轻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埋葬了自我和家人余生的幸福,他最终在潦倒中觉悟,也许并不算迟,可哪知厄运的脚步从未走开,富贵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他却只能默默地活着,在死亡的陪伴下活着,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一曲长歌,道出了多少哀怨一阵燕鸣,啼尽了几许呢喃一生活着,看透了些许桑田。

  平静而近乎冷酷的笔尖,勾勒出命运的俘虏;艰难而近乎残忍的人生,钉上青春的枷锁。让倦怠了世俗的眼睛在字里行间静静地休憩。

  夕阳下的两个“富贵”漫步在自我的土地上,死亡的震撼与活着的琐碎,可怕的是在活着湮灭。富贵学会了忍受,去忍受出于对生命存在而产生的敬畏,去忍受生命赋予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

  活着,一种心态,一种姿势,抑或一份职责,涤尽多少悲苦。不要惊叹时间都去哪儿了更不必说时间不经意在指间溜走,应当是你把时间活生生地丢弃!

  饱满的麦穗低着谦逊的头颅,不时地在风中摇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21

  一个小村,一座小城。还有主人公福贵。

  这部小说的确让我感到沉重,我觉得《活着》是一部超越个体情感而站在人类关怀的高度进行的创作。人的一生都不会风平浪静,会经历无数坎坷风雨,但人就是要默默得为了活着而忍受。这个看似荒唐的理由却充满了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人文价值的关怀,任何理由都不是人放弃生命的理由和借口,这个简单却又充满思辩色彩的道理被余华用小说的形式进行了活生生地诠释。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去掘藏,老年做和尚。”书的最终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讲述者自我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明白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期望。他们就是我们自我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我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读《活着》有感 篇22

  乘复习功课的间隙,我把《活着》给看掉了。余华的这本书早有所耳闻,可是一向没什么时间,到是张艺谋的电影先看过了。读过原著之后不由得赞叹这书天生就是本很好的剧本,我想编剧更本不用改什么。故事的描述镜头感十足,是我最喜欢的那种讲故事的模式。作者的文字并不华丽,但平实中却充满了力量,是一种能从内心感动你的力量。我不想说什么涉及灵魂的字眼,可能书看多了就不太容易随便给感动了,但这的确是一本好书,值得我推荐。期望每个人读过之后都会有自我的感悟

  给出一段书中的文字,大家欣赏下:今年,在春暖花开的三月,我在一个直径仅有10厘米的小碗里种下了我最喜爱的喇叭花。当时,我想它发芽就行,因为种子是捡来的。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明白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读《活着》有感 篇23

  《活着》这本书,余华写得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我看得也平静,应对书中老人的一生经历,心里并没有波涛翻滚,这是那个社会中再平常可是的生命。

  老人叫福贵,从富家少爷到下层百姓,如同一个晴天霹雳,将这个把灵魂都置于嫖赌中的少爷劈醒,才开始珍惜身边的亲人,打算重新开始。

  命运似乎因为福贵犯的错而要刻意惩罚他,破产后接连着丧父,为母抓药是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已亡故,女儿凤霞也因一次生病成为聋哑人。之后人民公社成立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归了人民公社。妻子在这期间得了软骨病,并且日渐严重。福贵一家祸不单行,儿子有庆死于采血事故,为救县长夫人被一个无情的医生夺去生命。女儿凤霞死于生产,只留下了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死于工地事故,就剩富贵和外孙相依为命了。死神连这仅有的幸福都不肯给福贵,又夺去了苦根的生命。

  福贵的一生就像一叶小船,游荡在社会这个海洋里,小船的力量又如何反抗海洋呢?福贵仅有受着命运的摆布,唯一能做的就是死死地抓住一切”稻草“不放手,忍者,活着,就像小船仅有随着波涛时起时伏,唯一能做的是不让自我陷下去一样。

  福贵的一生是平常的,却有一种力量让人在合上书后为他感叹。是他强忍着亲人生老病死的天灾,社会灰暗的人祸的力量,一种忍的力量;是他无论多苦多难,仍然磕磕碰碰地往前走,跌跌撞撞地活着的力量,一种生命的力量。

  读《活着》有感 篇24

  《活着》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福贵的故事。文章叙述了福贵从富家少爷因为赌博而输光家产变成穷人,有外出谋生遇到春生等人,后回家的故事。

  故事结尾只剩下富贵和他的老牛,他们仍会继续活下去。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事,对许多事情已经看淡了。文章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春生开车撞死了富贵的儿子,家珍不愿见他,后春生被组织调查,家珍知道春生过的也不好,在春生离开富贵家时,家珍对他说:“一定要活着,活着。”

  人生固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因为有了这些困难,我们活得才更加精彩。如果人生总是一帆风顺,那这样的人生必然是无味的,人也会因此而懈怠。只有在困难中,才会使人不断磨砺,不断进步。

  文中的龙二因为赢了富贵的家产而富裕,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因为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而被枪毙。富贵知道龙二被杀后,心中害怕极了,幸好把家产输给了龙二,不然被枪毙的可就是自己了。

  有时,失去一些东西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富贵正是因为失去了家产,才捡回一条命。失去,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我们不必因为失去了什么东西而悲痛不已,也不必为了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洋洋得意,得与失都应以平常心来对待,这样我们才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活着。

  活着,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活着,就应该不为了得失而大喜大悲;活着,就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人或事;活着,就要充满对生活的信心,脚踏实地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读《活着》有感 篇25

  合上余华的作品集,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睛。是啊,活着是多么一件简单的事,可又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

  徐福贵一家到处奔波劳累,直到最后的死去,他们是为了活着;有庆的死换来了一个小生命;凤霞的死换来了她的孩子――苦根的活着;二喜是为了苦根活的更好而死去;家珍的病是为了家里人更好的活着而累出来的,直到最后的死去;徐福贵在战场上死里逃生是因为他知道活着的好……徐福贵亲手送走了他的一个又一个亲人,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他的女婿,他的孙子……他还是要活着。

  想想现在,大街上的人匆匆忙忙。路边的饭店门口站着一位笑迎迎的老板;瞪着三轮车的老大娘叫唤着:“卖……”,工地上的农民小心翼翼地站在几十层楼的高处;超市里收营员机械地收着钱……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活着,活的更好。有时想象他们可悲,唉,我何尝又不是这可悲人群中的一点呢?有时想想他们坚强,不管遇到什么他们都要努力的活着。“活着”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可做起来又是那么的艰难。它会要你付一生的代价,他会要你付全部的精力,它会吸掉你所有的血液……活着有苦有乐,有起有伏,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活着有……不管是高尚的人还是平凡的人在活着的面前是平等的,他们都是为了活着而不断地努力着,只是他们所收到的成果不同罢了。

  读《活着》有感 篇26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题记

  活着?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荣华富贵,还是为了享受眼前美好的生活。可活着就只能如此吗?当我看完《活着》这本书后,人为什么而活就会浮现在我的面前!

  故事的主人公福贵是个典型,旧社会败家子。用福贵父亲的话来说,我是他的孽子。当福贵嗜赌成性后,慢慢的他把所有时间都花在了赌博上。到后来,本来锦衣玉食的福贵少爷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一家老小从宽大的房子里住进了简陋的茅屋里,也因此,父亲去世了。母亲生命倒下,家珍拿出仅有的两块银元,让福贵去城里找郎中治病。可是事实并不如此,福贵被拉去当壮丁每天饿着肚子过日子。

  到后来全国解放福贵可以回家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女儿凤霞因大病变聋哑。但他没有在幻想荣华富贵,反而只想平凡的过日子。

  可是上天似乎总与福贵开玩笑,家人朋友相继离她而去,难道这就是报应吗?

  到了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了,但他却坚持活着。余华说过,活着是一个充满力量的词语,他的力量不是叫喊,也不是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责任,忍受现实幸福或苦难!

  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有人唉声叹气,但是也有人努力前行,虽然那些努力前行的人话不多,但是他们确实一直都在努力着。所以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猜我更加真切意识到应该珍惜当下,活在当下,享受美好每一天!

  读《活着》有感 篇27

  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阅读体验,相信所有读完《活着》的读者还都能记得这本书带来的心理恐惧经历。

  余华冷静地叙述着生活的残酷,他就像一个理智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温情脉脉的仁义假象中解构出来。每一次看到富贵可能会往美好方向发展的时候,作者紧接着都会无情地把这些幻想一一击破,甚至可以说是用更加残忍的方式将富贵推到了更加悲惨的境地。

  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强烈的情感冲击着,迫不及待地将整本书读完,阖上书本,胸口似乎被几大团棉花堵着,悲恸到了极致,只能无言。很难想象在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那些事情的情况下,我这个八零后竟然会被感染到了如此境地。看完了这本书,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挥之不去,是悲哀,是压抑,是无奈,又或者是其他,无话可说,言语在此苍白无力。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生命如此脆弱,可是又如此顽强,就像富贵在经历了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后还能和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或许这样的苟延残喘已经不是悲剧所能形容,可是痛苦到了极致就带来了麻木,之后人反而得到超脱。

  对于富贵而言,他不会考虑“人活着为了什么,人为什么活着”这样追问生命终极意义的大问题,活着就是他与生俱来的本能,活着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余华似乎要告诉我们: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读《活着》有感 篇28

  昨天刚读完的,后面苦根死后心情彻底崩了,那时候舍友都没睡,开着灯,说着话,我那时候什么都不想说,就感觉心口闷闷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想放声大哭一场。

  有庆死了,那个活泼懂事的少年死了,那个跑几里只为回家给羊喂草的少年死了!凤霞死了,那个内心柔软,却因为聋哑,被受欺负;好不容易过上好日子,却难产出血死亡的女子呀!家珍死了,出身富贵,却跟着福贵甘愿吃苦的,得了软骨病还坚持干活,只怕少挣了公分拖了后腿的悲催而又坚强的女人呀!二喜死了,那个偏着头,不嫌弃凤霞残疾的青年,那个疼爱凤霞,在凤霞死时无措痛苦的男人,那个在凤霞死后,背着苦根,照顾着岳父,担起这个家得好父亲,好女婿的人死了,被水泥块砸死的呀!

  苦根死了,那个能说会道,会因有个小镰刀高兴地干活越来越起劲的小男孩;会懂事的从筐里拿下两棵白菜对福贵说着“这下轻点了吧”的小少年死了,最后居然因为吃豆撑死了,听着可搞笑,可背后是说不尽的心酸。都死了,都死了,就剩福贵了,就剩他了,哦,不对,还有老牛,那头有着许多名字-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和福贵一样很老很老的牛。死了,死了,剩下一人一牛,每天看着日出日落,就这样活着,也不知道还能活多久!

【读《活着》有感(通用28篇)】相关文章:

}

因为电影的第一属性是工业,所以其实算不上完全的“文无第一”。细看各种评分的排行榜,前 20 总可以见到《活着》、《芙蓉镇》、《鬼子来了》、《霸王别姬》,这几部电影。

《活着》好吗?好。余华先生的《活着》是我非常喜欢的小说,电影没有小说那么残酷,但好像缺了点什么?嗯,张艺谋的构图和颜色都太张艺谋了。

《鬼子来了》好吗?好,至少现在过年的时候我还会和朋友们互相用:“大哥大嫂过年好,我是你的爷你是我的儿”来相互调侃拜年,但姜文的个人英雄主义好像又太赤裸裸了。

《霸王别姬》好吗?好,它为什么能够胜过其他电影,树立在华语电影最高峰,因为他的工业属性,不单单是电影的故事本身。

我大约用 74 张图,一万四千字说一说《霸王别姬》好在哪里。以电影工业的角度为主,电影艺术的角度为辅。大概会说:剧本、人物、故事背景、摄影、灯光、音响、声效、内核、细节。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只看过一遍《霸王别姬》,因为这部电影实在太好,不敢看第二遍。我给《霸王别姬》的评价是:华语电影最高峰。在此我从电影工业的角度来讲讲这部电影好在哪里。

粗略地看了一下其他人的回答,大多都可以答到一些点子上。这是《霸王别姬》的成功和出彩之处,即无论是怎么样的人,只要定下心来看完全片,总可以说出个一二。

但很不幸的是,我常常和人说:“电影的第一属性是工业。”当影评人写影评的时候,大家可以畅谈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看法;但当我们在谈论“一部电影到底好在哪里”的时候,我更倾向于从工业的角度来说说一部电影好在哪里,而不局限于细节、人物、和电影本身所表达的内核。

因为篇幅的关系,每一个点我只说一场戏,或者几个镜头,这样就足够回答这个问题了。

1.《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超强的编剧和专心讲故事的导演(编剧和导演)

2.《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超长的时间跨度把人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时间跨度中的个人情绪)

3.《霸王别姬》的好在于人物相互影响产生转变与做事动机成功地与时代结合在一起(人物起承转合与时代的联系)

4.《霸王别姬》的好在于顾长卫的摄影(灯光与摄影)

5.《霸王别姬》的好在于恰到好处的蒙太奇和剪辑(镜头之间的过度与画面剪辑)

6.《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诸多细节的刻画与精准的留白(细节与让观众自己思考留白)

7.《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被大量运用的混响(声响和音效)

8.《霸王别姬》的好在于内核(故事的主题与我个人的看法)

一、《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超强的编剧和专心讲故事的导演:

我常常和别人讲,所有的故事,撇去所有细节,都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比如《东邪西毒》讲述了欧阳锋的人生经历以及他和其他七个人的爱恨纠葛;《伊利亚特》讲述了特洛伊战争结束前的几十天;《阿甘正传》讲述了在美国历史进程中阿甘的一生。而《阿甘正传》的故事和《霸王别姬》非常相似,也是在历史进程中人的一生。

而这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的故事,被填充的非常宏大。《霸王别姬》的故事结构严谨,每条线索都做到了前后呼应。

中国电影一直有这么件有趣的事情,一部电影拍的好,大家都会说是导演的功劳,但一部电影拍得不好,大家立马会甩锅给编剧。我曾对别人讲,这个剧本给任何一个收过专业教育的导演拍,都不会是一部烂片。是的,《霸王别姬》的剧本太过硬了。

当然,看过原著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即:原著比电影还要残酷。

编剧和导演的关系,就像是写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人。编剧决定了故事本身什么样,而导演决定了这个故事应该如何告诉别人。所以当有人给我看他写的剧本,里面出现诸如:“他热情的眼神浇灭了冰冷而忧郁的月光”这种场景和剧情时,我通常都会说:“这位兄台,你能不能把这句话在剧本里删掉,或者你给我表现一个纯白到可以盖过太阳光芒的白眼。”

很多人都曾问过我:“为什么陈凯歌再没拍出这样好的电影来?”

这也是很多人的疑惑。不妨去搜一下陈凯歌近几部片子的编剧:

《无极》编剧:陈凯歌、张炭。

《赵氏孤儿》编剧:陈凯歌、赵宁宇。

《搜索》:陈凯歌、唐大年。

《道士下山》编剧:陈凯歌、张挺。

再来看看《霸王别姬》的编剧:李碧华,芦苇。大家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所以我觉得影片的成功并不是导演的功劳,而在于编剧。观看《无极》、《道士下山》时我的感受是前半个小时还不错,后面就处于崩盘的节奏上,以至于我看完《道士下山》后发了一条状态:看了《道士下山》,陈凯歌编剧总给人烂片一种的感觉。根据我看电影多年的经验,一旦编剧里有陈凯歌,这部电影基本上就是烂片。《霸王别姬》的成功是因为李碧华让陈凯歌别管她们的事。老实说,我看《道士下山》的时候心理怕极了,觉得陈凯歌会从荧幕后面走出来,打我一记耳光,问我:“深刻不深刻?”我答:“不深刻。”他又打了我一耳光,一会儿我就被打死了。

《霸王别姬》的好,好就好在导演专心地讲了一个好故事。

二、《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超长的时间跨度把人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电影本身是一个及其残酷的故事,但通过视听语言,观看电影的时候又并不觉得电影沉重得让人无法承受,这里要归功于顾长卫的摄影(我们一会儿讲摄影)。影片时间跨度极大,就片中明确出现的年份来说,电影故事中经过了 1924 年北洋政府时代,1932 年,1937 年七七事变前夕,1945 年日本投降,1948 年内战结束前,1949 年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1966 年文革前夕,直到 11 年过后文革结束平反,个人猜测应该是 1978 年左右,超过半个世纪的故事,清清楚楚地讲了许多人的一生、大半生。

大家可以看片中出现过的所有主要人物:程蝶衣(小豆子)、段小楼(小石头)、袁四爷(袁世卿)、菊仙、张太监、那坤、戏班师父、小四、小赖子,每一个人都具备代表性,每个人的故事都有头有尾,甚至是每个人做每件事的动机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是在人物设定中非常出彩的一个地方,通常我看完一部电影的时候会和身边的人交流:“两个没什么代表性人设又相似的角色,完全可以合并成一个有代表性的角色,这样可以让影片更为紧凑。”

在历史或者是一个大时代的面前,每个人物都是蝼蚁一般的存在,历史的履带碾过他们时不会有任何的犹豫。而通常,讲一群人物在一个大时代下的故事,通常就会表现出任何和时代的关系。

比方说在电影 1:37:38 这个镜头里,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原本应该非常令人喜悦,但段小楼(张丰毅 饰)和程蝶衣(张国荣 饰)就非常的难过,因为戏班子里的师父死了。这就表现出了在历史事件中的个人情绪,此处的人物情绪和他们在历史进程中应有的情绪就对立了。

这个镜头,解放军进入北平,作为程蝶衣的小徒弟,小四非常的高兴,在解放军的队伍前又蹦又跳。后面大家可以看出他为什么高兴,即他高兴的动机。因为共产党来了,他以为自己可以走捷径成为角儿,不再需要像师父那样流上三五车的汗了。但我认为,其实作为京戏演员,小四应该意识到,日本人、国民党、共产党,对京戏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日本人是欣赏并且有人懂戏(青木是懂戏的);国民党是拿着手电筒在舞台上晃人;共产党是在京戏演员唱呲了之后还鼓掌。

这样拍,非常紧密地把人物和时代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很多青春片受人诟病,就是因为青春片大多在不同年代干着同样的事情:八零后、八五后、九零后、九五后,都在堕胎、不学习、打群架,千篇一律,没有时代特征。

三、《霸王别姬》的好在于人物相互影响产生转变与做事动机成功地与时代结合在一起:

有人会说第二点和第三点重复了,其实没有。第二点我们说的是在时间的进程中人物与时代背景的联系,是一个整体与个人的对比;第三点我将说的是人物作为独立的个人,他们如何相互影响与时代的转变,是个人一生的总结。

我列了一张单子,讲一下片子里出现的除两个主角外其余所有人物他们都做了什么事,配角更加能够说明问题。(但因为篇幅有限并且没有全片分析的必要,所以我只讲几个细节):

艳红:妓女,送小豆子去喜福成戏班,剁了小豆子的第六指,最后不辞而别。

  • 妓女身份是路边嫖客道破,用一个不知名小人物补出人物设定
  • 对戏班子老板讲了一番话:“不是养活不起,实在是男孩大了留不住,这才投奔您来了。你老好歹得收下他。您只要收下他,怎么着都成。”

戏班子老板说:“别介,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呀?”

分析:艳红应该是片子里有过主要镜头的人物中,唯一最后没有准确交代下场的,而是通过程蝶衣烧信给他娘表明那时候艳红已经去世。艳红在片中有一个主要台词:“不是养活不起,实在是男孩大了留不住,这才投奔您来了。你老好歹得收下他。您只要收下他,怎么着都成。”很多人分析过这段话,最主要的一点是“女大不中留”到了她口中变成了“男孩大了留不住”,点明了小豆子他在妓院中长大的事实并且母亲不希望他以后就待在妓院里,从小豆子 9 岁时的扮相来看,他长大之后绝成不了韦小宝那样的人,性别认知障碍很早就开始萌芽。而且艳红她是一个习惯利用皮肉来解决问题的女人,比如因为六指,戏班师父不收小豆子,艳红暗示可以用皮肉来解决,被戏班师父用:“都是下九流,谁嫌弃谁呀?”回绝。最后狠心剁了小豆子的第六指。

这个角色对影片的影响:她作为程蝶衣的生母,在程蝶衣幼年埋下了一颗种子,剁指有阉割的暗示,导致程蝶衣日后的性别认知障碍。

戏班师父:戏子,旧时代的下九流,培育了小豆子和小石头,为人严厉,敬业,对待戏院老板那坤又时不时地谄媚。

  • 师父在片中的人生跨度非常明确,1924 年到 1945 年,抗战胜利时师父正好去世,这点我们上面说过了。
  • 看师父这场戏的台词,他在罚小石头,说:“自打有唱戏这个行当起,哪朝哪代也没有咱们京戏这么红过。”所以师父他心里明白,他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为人非常严厉。懂得“成全”之道,讲过“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这也被理解为是霸王别姬索要表达的观点之一;以及在大徒弟落魄时,他要小徒弟成全一下大徒弟,拉他一把。

分析:师父明白事理,懂得人情世故,为人严厉,培育出了当时两个最吃香的角儿。死前还在传授自己唱戏的功夫,传承着老祖宗的东西。当他知道徒弟玩蛐蛐,吃喝嫖赌不唱戏时他非常 angry,不浮躁。

那坤:戏院老板,后期类似于段小楼和程蝶衣的经纪人。为人比较势利,后期只求平安。在不同年代都能找到可以对自己有利的人:张公公、程蝶衣、红小兵。

面对爱国的学生,段小楼是非常不屑的:“感情到头来欺负的还是中国人。”

而面对爱国学生,那坤先是对着学生喊:“没错没错,正经八百的中国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都是一个老祖宗,老祖宗错的了吗?错不了!”学生还呼应:“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转头那坤陪着段小楼去戏院,段小楼对爱国学生发脾气,那坤又马上顺着段小楼的说往下说:“学生们不都没娶过媳妇吗?”

分析:那坤在片中的形象也多是:“不生事,当和事老。赚钱,求平安。”这种人最能够在动荡年代活下来,可以说他见风使舵,也可以说他两面三刀,但我觉得这是时代面前人如蝼蚁,没什么选择。

张大太监:张大太监是程蝶衣的人生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前朝太监在民国时还有些势利,手上有大把银子,打了仗就不行了。电影里完整出现了张大太监得势时的趾高气扬和失势时的落魄不堪。

清朝太监要阉割干净,所以很多人讲张太监与小豆子鸡奸,我认为是不成立的,但性的事实不能更改。所以很多人认为张太监是给小豆子破处的人,我认为不是。我认为《霸王别姬》并不是一部同性恋电影,主角也不是同性恋,只是性别认知障碍,所以真正给小豆子破处(心理上)的是小石头。

小石头拿烟枪捣小豆子的嘴,烟枪暗示着男性的阳具,最后小豆子的嘴角流血,唱着:“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终于把之前一错再错的:“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改了过来,其实是他对自己模糊的身份有了一个准确的认知:“我本是女娇娥...”其他回答说到嘴角的血是精液,我认为不是,说是处女破处时候流出的血更为恰当(虽然生活中可能并没有那么多血)。

小石头的行为突破了小豆子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他开始彻底认为自己是一个女娇娥,回看整部电影,小豆子其实有过一个挣扎的过程。比如说他在最开始到戏班的第一夜,他在众师兄面前烧母亲给他的大氅,因为大家羞辱他是“窑子里来的”,这是小豆子表现出了男子气概;以及后面他坚持不改口:“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这都是身为男孩子的一种骨气,被小石头拿烟枪(阳具)一捣,防御全都卸下了。

纵观张太监,他有一种太监心理,这种心理我在电影《剑雨》的解读中会更进一步的描写。这里引用李碧华的原著:

倪老公见到他半遮半掩下,一掠而过,那完整的生殖器!平凡的,有着各种名称的,每一个男子都拥有的东西。孩子叫它“鸡鸡”,“牛牛”。男人唤作“那话儿”,“棒槌”,“鸡巴”,粗俗或文雅的称呼。
他脸色一变。他忘记一切。他窥伺已久。他刻意避忌。艳慕惊叹百感交集,在一个不防备的平常时刻。
倪老公有点失控,下颏轻抖:“慢!”
倪老公取过几上一个白玉碗,不知那年,皇上随手送他的小礼物。晶莹剔透,价值连城。他把它端到小豆子身下。
生怕惊扰,无限怜惜。轻语:“来,尿在碗里头吧。”
小豆子憋不住了,就尿尿。
淋漓,痛快,销魂。——倪老公凝神注视。最名贵的古玩,也比不上最平凡的生殖器。他眼中有凄迷老泪,一闪。自己也不发觉。或隐忍不发,化作一下唏嘘,近乎低吟:
“呀 ——多完美的身子!”
他用衣袖把它细意擦干净。
他失去理智,就把那话儿,放在颤抖的嘴里,衔着,衔着。
小豆子,目瞪,口呆,整个傻掉了。

电影很恰当地使用留白来避开具体的性行为,而是用了小豆子事后看到街上的弃婴坚持要捡回去,这是激发了母性的特征。即:小石头完成了小豆子从男性到女性的性别认知转变,而张公公则完成了一个从女性到母性这样一个身份认知的转变。

张公公的晚年很凄惨,穷了一辈子的人不可怜,但过了大半辈子的好日子(他在民国时已经年纪很大,在宫里又得宠,大半生应该都是好日子)晚年再落魄就很可怜。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分析:没什么好分析的。张太监一生就干了三件事:一是捧红了小石头和小豆子;二是通过生理上的接触使得程蝶衣的性别认知障碍越来越深;三是老来落魄得帮衬历史的进程,突显出一朝在天一朝在地,风水轮流转。很惭愧,他对电影剧情的进展也就起了一些微小的贡献。

小癞子:小癞子是《霸王别姬》里出现的第一个鲜活的人物,他的自杀成就了程蝶衣。

小癞子是想学戏的,逃跑后他带着小豆子去看《霸王别姬》,看着舞台上的两个角儿,他泪流满面,带着小豆子也泪流满面,就是这场逃跑,在小豆子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我要成角儿。日后程蝶衣的风光,小豆子的风光,其实多多少少有小癞子的影子,以至于程蝶衣在戏院门口听到卖糖葫芦的吆喝声,他还是迟疑了一下。

关于小癞子的死,很多人是有疑问的。我的看法是:小癞子肯定不是因为怕师父打才自杀,而是一种心理上极大的满足之后,他明白了现实和理想的距离,然后决定自杀。

回去之后,小癞子和小豆子看到众师兄弟因为自己的逃跑受罚。小豆子选择为自己的逃跑付出代价,不仅仅是因为他心中对小石头的感情,还有想要成角儿的渴望;而小癞子呢,他囫囵吞枣般地往嘴里塞冰糖葫芦。“天下最好吃的冰塔葫芦数第一,我要是成了角儿,天天得拿冰糖葫芦当饭吃!”小癞子一口气吃完了冰糖葫芦,仿佛他成角儿的事已经钦定了,他心满意足。现实里,他知道自己可能成不了角儿,唱戏这事本来就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戏园子里那么多兄弟,只有小石头和小豆子成了角儿,可小癞子心气又高,他明白却没有办法接受这个现实。

小癞子上吊的这个画面,最后被竖起来的木板(其实是舞台)从高处落到地上,“砰”的一声,小癞子有舞台了,所有人都在一旁看他(戏)。他的死充满绝望。

分析:小癞子在吃完糖葫芦,即完成了自己的人类补完计划之后选择上吊自杀。他的死使得原本可能要被师父打死的小豆子活了下来,并且最后成了角儿。小癞子不是怕吃苦,也不是怕挨打,而是他面对遥不可及的梦想以及成了角儿拿冰糖葫芦当饭吃这一心愿实现后的满足,选择了他自己的道路。不知道程蝶衣在戏院外听到卖冰糖葫芦的吆喝声,会不会想起当初在他心里埋下成角儿种子的小癞子。小癞子和小四的人生都是幻灭的,他们梦想的幻灭吻合了《霸王别姬》的主题之一。

小四:小四是小豆子在被张大太监侮辱之后捡来的孩子,想成角儿,可时代不一样了,他吃不起苦。解放后他通过巴结解放军和共产党,找到了成角儿的捷径,最后他以为顶掉了程蝶衣,他就是角儿了,投机失败,迎接他的早已不是他所想象的结局。

小四的身份是非常具代表性的,他不是纯粹的反派,也不完全是文革中跑出来侮辱程蝶衣、让主角们互相揭发的红小兵。这个人物设定之好在于他既是程蝶衣的徒弟,想成角儿,他和那些戏班里的孩子是一样的;而另一面,他为了挤掉程蝶衣,或者是一种报复,他选择挑拨段小楼、菊仙、那坤、程蝶衣这些人的关系,他是戏班没落后期的一个学徒的缩影,也是文革初期一个红小兵的缩影。

小四的结局是可预见的,当程蝶衣在解放军面前唱呲了,他就应该预见到这些人对待京戏,对待艺术的态度。当时那坤的反应是:“四儿,要什么给人家什么,可千万别动手。”角儿唱坏了戏,放古时候是大事,赔钱、退票,遇上不讲道理的砸场子都不稀奇,而解放军的态度是鼓掌,然后合唱了一首军歌。

是解放军战士们宽容吗?不是。我觉得是他们不懂艺术,可能连程蝶衣唱呲了都没有听出来。所以小四以为他把程蝶衣挤兑掉,借刀杀人之后他就可以成角儿,这是做梦。之后小四与段小楼联手唱《霸王别姬》,稍有常识的人就会察觉两个人的功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而小四之所以能演虞姬,也正是归功于观众的不懂戏。

分析:小四并不是一个坏人,他有着一个学戏者最简单而又直接的愿望。在他的身上,观众可以看到小癞子的另一面,小癞子吃得起苦、认得清现实;小四吃不起苦、认不清事实。大时代前人不过是蝼蚁,当所有人都在撒谎,而你以为你也撒谎就可以的时候,你恐怕想错了。小四自作聪明,最后亲手断送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小四的结局,他把玩着袁四爷送给程蝶衣的首饰,唱着《霸王别姬》里的词,镜子里是向他走来的红卫兵(镜子的摄影方法之后会细说,这个镜头在此确立了人物与人物的对立关系)。小四的下场肯定不好,他所得一切都是偷来的,通过打压程蝶衣偷来扮演虞姬的机会,通过文革最后偷到袁四爷送给程蝶衣的首饰。这种人物的代表性就在于:红卫兵作为批斗人者,自己也会被其他红卫兵批斗。

袁四爷(袁世卿):世家出生的纨绔、懂戏、对程蝶衣有着过分于爱慕的情感,1949 年后被打成反动戏霸。

之所以把袁四爷和菊仙两个人放到最后讲,是因为两人对影片的推动极大,袁四爷和菊仙某种程度上都是段小楼和程蝶衣感情里的第三者。

袁四爷初初登场,是在那坤的口中:“袁四爷专门来给您捧场,这面子天大的去了。”人未上场,旁人的描述先到,这是文学中的侧面描写,古龙写妙僧无花时运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袁四爷初初亮相,他看着红氍毹上的程蝶衣,紧接着是一份小小的见面礼。袁四爷出手阔绰,挥金如土,像极了现在许多有钱的追星族。段小楼和程蝶衣的关系中梗入异物,三个人都是不舒服的,段小楼不买袁四爷的账,袁四爷不骄、不馁、不怒。

某种程度上,他是段小楼的反面。段小楼是个清明的世俗人,唱戏不过是他仅有的技能;袁四爷追求的艺术和人生的境界。袁四爷爱慕程蝶衣,不因为袁四爷是同性恋,他的话里已经点明:“尘世中,男子阳污,女子阴秽。独观世音集两者之精于一身。欢喜无量啊!”这句话的意思就像:“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的。”之后袁四爷评价程蝶衣的虞姬,用的是“雌雄莫辨,风华绝代。”袁四爷对程蝶衣的追求实际上是他被程蝶衣这种集两者之精于一身的境界吸引。

段小楼说袁四爷和程蝶衣鸡奸,已经说明了段小楼的水平。他的眼界低,只能看到这些。之前段、袁两人的关系中也早已埋下五步还是七步之争。

如是,段小楼说:“姓袁的他管得着姓段的吗?”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袁世凯与段祺瑞,后来深究。果不其然,袁四爷的原型是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也是一个票友、戏迷。之后五步、七步之争落定,倒是应了“姓段的就得听姓袁的。”

片中有一个重要线索:宝剑。并且不断以段小楼、袁四爷、菊仙三人对宝剑的态度形成,来进一步塑造人物形象。程蝶衣在袁四爷家中看到这把宝剑,爱不释手,终于让他碰上了。

袁四爷解释:“张家破败时,是废了大周折弄到手的。”如若是一把普通的宝剑,袁四爷肯定不会放在眼里,他大费周章,也许就是为了讨好程蝶衣,待程蝶衣登门时再予他一个惊喜。之后又说:“你我之间不言钱,那个字眼实在不雅。”袁四爷如此步步为营,最后与程蝶衣结合,他追求的绝不是单纯的性快感,而是肉与灵的结合。

之后程蝶衣与段小楼关系不好,又值日本侵华时期,戏院里时常混乱不堪,程蝶衣不顾一切专心演戏、而目不转睛的观众也只有袁四爷一人。程蝶衣的从一而终从袁四爷的身上体现出来了,两人对京戏如痴如醉,对艺术从一而终,袁四爷是最懂程蝶衣的人。

日本投降后,程蝶衣因为给日本人唱过戏而被告上法院。面对法官,段小楼与那坤都惊慌失色,袁四爷一人力挽狂澜,这场戏,将袁四爷的人格放大化,是人物角色的一个高潮。

想把这段话送给很多人。

袁四爷的结局,是被五花大绑之后枪决,人民把所有人情绪和仇恨都发泄在他身上。他真的干了什么大逆不道、伤天害理的事吗?不见得,但他成为了一个牺牲品。正如当时,不杀几个地主老财不足以平民愤一样,袁四爷死了。在批斗大会上,他还不忘走一个台步。他对戏,真是如痴如醉。

片中,相同的镜头是有的:

程蝶衣在画押之后,把印泥涂在了嘴上,他见“红”就想要给自己的虞姬形象上妆。

分析:段小楼不过是戏里黄天霸,袁四爷才是戏里的戏霸。袁四爷死的冤枉,倒也不可惜,留到文革,恐怕就没那么体面了。他依旧是这红尘中,程蝶衣唯一的知己。

菊仙:菊仙原是花满楼的头牌妓女,后与段小楼成亲,最后在文革中自杀。

之所以把袁四爷和菊仙两个人放到最后讲,是因为两人对影片的推动极大,袁四爷和菊仙某种程度上都是段小楼和程蝶衣感情里的第三者。

菊仙原本是段小楼和程蝶衣中的第三者,从她的戏中不难看出,菊仙很聪明,为人处世,都有着一种在人情世故中跌打滚爬过后攒起的经验。她让程蝶衣去救段小楼,又让袁四爷去救程蝶衣,期间多多少少有智取的成分。段小楼不唱戏,赋闲在家玩蛐蛐,菊仙打发了卖蛐蛐的人,希望自己男人务正业,多方面都说出了这个人物的形象。

程蝶衣和菊仙的关系也从最开始的情敌,变成到后面有些相惜的伴侣。这其中一部原因是因为两个人都有共同要守护的对象——段小楼;一部分原因是程蝶衣在菊仙身上找到了母亲的影子;还有一部分原因源自菊仙为人的周全。

程蝶衣之后给母亲写信,心中也是报喜不报忧,很多都流于形式,他对母亲的需求是对生存最原始的需求。如同母亲在幼时提供奶水和食物的需求一样,是最本能额需求,几乎没有情感上的需求。

戒大烟这一幕,程蝶衣的意识已经很模糊,他最本能地说:“娘,我好冷,水都冻冰了。”菊仙的反应是给他盖被子,抱着他,轻轻拍他的背。菊仙虽然流了产,但是这个桥段足以表现了她的母性。

剧中有一把宝剑,这把宝剑联系起了小石头、小豆子、张太监、袁四爷、小四、菊仙、程蝶衣、段小楼。六个人物都靠这把剑维系,他们各自对宝剑的态度也不一样,宝剑是一条线索。

小石头玩笑说有了这把剑,刘邦早被项羽杀了,当了皇上,小豆子(虞姬)就是正宫娘娘。这在小豆子心中是一种誓言:有了这把剑,你就是我的正宫娘娘。所以小豆子千方百计地要得到这柄剑,最后为了这把剑,不惜委身。

程蝶衣如重新做了一场儿时噩梦一般从袁四爷家中出来,紧紧地抱着剑。

当他把宝剑呈到“霸王”段小楼面前时,段小楼全然认不出这把宝剑,还说:“又不上台,要剑干什么?”当晚可以说是段小楼与菊仙确立关系,程蝶衣以一种抢亲的方式出现:你说过,有了这把剑,你楚霸王就能把刘邦宰了,当上皇帝,封我做正宫娘娘。段小楼是一个忘性很大的人,忘性大源于薄情,程蝶衣问他第一次登台演出唱《霸王别姬》是在哪,段小楼的回复是:“这驴年马月的事都让你记住了。”然而一旁的那坤(旁观者)还记得是在张公公府上的堂会。

文革,段小楼在红卫兵的挑唆下揭发程蝶衣,该说的不该说全都说了出来。程蝶衣当他是最亲的人,他却当着所有人的面把程蝶衣揭发了个干干净净,程蝶衣赠予他的宝剑,也扔进火堆里。

与此同时,菊仙的态度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跳出来从火堆里把剑救出来,这把剑太珍贵了,她知道这把剑对程蝶衣的意义,而段小楼却选择了舍弃这段缘,这段情谊,自保。程蝶衣气急败坏,他跳出来揭发菊仙曾是妓女。但我并不认为是程蝶衣恨菊仙,他把这满腔怨气、段小楼与红卫兵的沆瀣一气撒了出来。面对师弟,他揭发鸡奸;面对妻子,他划清界限。两个都是他最爱的人,他却为了自保,统统放弃。

菊仙恨程蝶衣吗?我认为是不恨的,面对段小楼的背叛,菊仙万念俱灰,自杀前,她依然不忘去看程蝶衣,还把宝剑还给他。

段小楼回到家,发现妻子上吊自杀,与他认为造成妻子自杀的程蝶衣扭打在一块。殊不知,其实菊仙的死是段小楼一手造成的,他这个戏里的霸王、戏外的苟活者最平民的爱情理想幻灭。

菊仙死时(这句“英勇悲壮”其实在上一帧菊仙吊死的背影中就出现了,为避免很多人感到不适,我还是选择了这个画面),背景音乐的唱词是:“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同时镜头给过:菊仙上吊的背影、红烛、绣花鞋、结婚照(红烛在玻璃的反射画面中摇曳,暗示婚姻的破灭),菊仙的理想就是安安稳稳过日子,她把段小楼当做一切,却是风里生来雨里长,无枝可依。

分析:李碧华原著的开头是:“婊子无情,戏子无义。”菊仙是婊子,程蝶衣是戏子,到头来倒是婊子深情、戏子重义。很多年过去,当菊仙在上吊前面对段小楼在红卫兵前说:“不!不爱,不爱她。真的不爱!真的!我真的不爱她!我跟她划清界限。”时,依然会想起段小楼在花满楼为她拿头拍茶壶的那个夜晚。

四:《霸王别姬》的好在于顾长卫的摄影:

我说过好多遍,《霸王别姬》是一个非常残酷的故事,而顾长卫的摄影却又不乏朦胧和浪漫,很大程度上通过视听语言柔化了故事的残酷性。影片有很多在舞台上的戏,使得电影有很大的舞台感。以至于我久久不能忘怀开头的几个镜头:

开篇这两个镜头,把两个人物的影子拉得很长,人只有在落寞时才会关注自己的影子。整个场景的光几乎都来自体育场的大门,这么强烈的打光给我一种时空隧道般的感觉,以至于倒叙一点点都不违和。

随即体育场内部的大灯一开,镜头随即往上,只留下那个看似通往天上的出口或是如同电影院里放映机一眼的一抹强光,我知道了,这出戏要开始了。电影中主角们的戏里戏外,在我们眼中不过都是一场戏。

因为本篇中人物经常出现歇斯底里的状态,一般使用快速的短焦距镜头可以更好的呈现这种状态,然而顾长卫并没有那么做。色调上,顾长卫也使用了大量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转变,使得影片画面不单一。这一点上,我要提一下去年我认为最好的国产商业片《寻龙诀》,当时我在墨尔本的电影院里看完发出场长叹息:“我们国家终于也有故事那么完整,特效不输好莱坞的合格商业片了。”而《寻龙诀》的败笔之一就是在进入墓穴之后,画面的整体色调太过单一,使得观影途中有些疲劳。

这三个镜头是仆人背着小豆子去张太监的房内,而大家对于张太监即将对小豆子干什么事是心知肚明的。在长廊的这个镜头中,打光应该是自然光,光从亮到暗,一步一步,直至最后观众都看不清楚小豆子的脸,其实暗示着小豆子将要踏入黑暗。诸如此类的镜头影片中非常的多,不一一分析了。

五:《霸王别姬》的好在于恰到好处的蒙太奇和剪辑:

电影中有很多的蒙太奇,使得场景的转变一点都不突兀。包括剪辑也是恰到好处,纵观全片,出现了很多暖色调和冷色调交接的镜头。

比方说从少年小豆子到青年程蝶衣这个过渡,就是用了拍照片的手法,这在电影里很常见。喜福成戏班拍大合影,屏幕按下去,老式相机“啪”的一下,观众以为自己会看到一张黑白的老照片,其实已经过渡到了成了角儿的程蝶衣和段小楼。这两个镜头是有共性的,即:都是在记录影像。

程蝶衣去给日本人唱戏,为的是救出师兄段小楼,段小楼不领情,反而吐他口水。这里的场景过渡是由日本人枪决俘虏,直接到段小楼娶亲,画面的共性是枪鸣声和鞭炮声的相似性。画面的色调也是一冷一暖,衬托出主人公的内心变化。

新婚之夜时,婚房内菊仙和段小楼喝酒,画面的色调是暖色,右边用两豆烛火,明显暗于左边,光源来自头顶的灯,这里要注意,镜子本身也反射了一部分光,整个画面相对比较明亮。

文革前夕,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角度,画面虽然也是暖色,但光源来自头顶上的一盏灯,床头的台灯,地上焚烧“四旧”的火,右边则完全暗掉,段小楼的影子非常明显(在此强调,在人失落、情绪低落时,影子是一个非常好的体现方式,人会不由自主的关注影子),这两个镜头是形成对比的,并且都是暖色,然而屋外下着大雨。

通过屋外大雨,程蝶衣在屋外偷看段小楼和菊仙,以一个冷色调,与屋内的暖色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两个镜头切换,两种色调对比。使之有新婚与文革前夕对比,室内与室外对比,形成了一个画面、色调的多重对比。程蝶衣看着段小楼与菊仙亲热,他的心里是冷的,所以他的背景是冷色调;另两位是暖色。

六:《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诸多细节的刻画与精准的留白:

仔细看不难发现,影片中有很多细节,比如说镜子(在此我只讲镜子的运用)。教科书一般的镜子使用方法是这个镜头:

段小楼与程蝶衣在化妆,各自对着镜子,人物的关系是背对背,照理说一般这种镜头很多导演会使用正反打,但这场戏里使用了两面镜子,通过反射可以看到两个人物的形象和表情,还把对话也拍了出来。而且表现出了人物内心的感受,两个人是有距离感的。

这个画面饱满,不单调,而且有一个小细节,段小楼和程蝶衣两个人的镜子各自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了让画面更加的饱满。

段小楼与菊仙确定了关系,程蝶衣的爱情开始幻灭。袁四爷出现在镜子里,和程蝶衣说话,又是利用了反射,镜头没有动,通过反射,袁四爷又在镜子里消失,而镜子里原本出现的应该是段小楼,这里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空荡。

菊仙与段小楼在房间中出现的戏,有两场都是利用镜子反射,使两个人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一次是菊仙爆出自己怀有身孕,另一次是菊仙流产。菊仙的愿望是和段小楼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但最后因为段小楼的背叛,菊仙上吊自杀。片中是有暗示的,同一个镜头出现两次,一定有深意。最后菊仙自杀,说明了她的愿望和段小楼在镜子中的形象一样,是一场镜花水月。

这里说一下片中的对比镜头,菊仙与段小楼刚刚知道得子时的镜头与菊仙流产后的镜头,一红一白的色调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也暗示了局势与人物的命运发生转变。

包括菊仙与段小楼新婚时的这个镜头,菊仙穿着红衣,带着珍珠项链,红烛、花,人物的神态勾勒出一个非常喜庆的时候。这时候菊仙的愿望是踏踏实实过日子。

后来出现了这个镜头,菊仙穿着白衣,蜡烛没有点(因为是早上),人物的神情也凝重了许多,面对频发的事件,菊仙踏踏实实过日子的愿望落空。通过细节和布景,以及剧情的深入,导致菊仙的命运早早做好了铺垫,她的人生和这个家一样,每况愈下。

片中还有许多透过屏风拍人物的戏,大家有兴趣也可以留意一下。

关于留白,我想提一下张公公娈童那场戏。

张太监与小豆子一番追逐之后,画面定格在了一副春宫图上,并没有直接把性行为的场景拍摄出来,而是利用这方面的留白。让观众自己去理解,其实大家都知道张太监对小豆子干了什么。

七:《霸王别姬》的好在于被大量运用的混响:

因为知乎没有办法感受音响和声效,所以我全都用文字描述,具体可以去重新观看影片。影片中出现了大量人物,充斥着大量的身影,比如说磨剪子的吆喝声,卖糖葫芦的叫卖声,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影片的剧情,磨剪子影响了剁指,卖糖葫芦影响了小癞子的行为,包括师父打屁股,各种摔东西,打破杯子,尤其是在文革来之前,几场戏都出现了打破杯子的声音,这也暗示了文革来了之后,一切都毁了。

4 分 50 秒这场戏,有人来砸场,画面的声响和音效非常的杂,且多。很丰富地通过声音来传递市井中围观的人很多、场面混乱,并且大家都在看热闹这一情景。

随着小石头一句:“我肏你们大爷。”声音静了下来,拍砖之后马上大家又喝彩叫好,这一声音的转变:闹、静、闹,使得画面富有表现力。也表现出小石头从小就有霸王的气质,尽管他最后连假霸王都不再是,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人。

7 分 08 秒这场戏,师父正在解释为什么不收小豆子为徒。这时候画面声音不止是师父在说话,还有叫卖声:“磨剪子来,镪菜刀...”

为了更好的铺垫,还给了一个镜头,又吆喝了一声:“磨剪子来,镪菜刀!”路边有冻死的人,显示出乱世,其实是为了让画面更丰富。这一个镜头,主要是用声音来铺垫之后艳红给小豆子剁指的剧情,毕竟路边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一把菜刀,而是因为有人来磨刀,所以路边才有菜刀。非常合理的一个解释。比现在许多国产片,莫名其妙就出现了一个人,莫名其妙就出现了一个不应该出现在现场的道具要合理许多。

14 分 05 面这个画面,大家看电影的时候把音量调大,会听到两个声音,一是打更的声音,二是风声,两个声音点名两个细节:夜很深了;外头风很大,很冷。之后通过小豆子从窗外看,又是一个冷色调和暖色调画面的切换。

秒这个镜头,外面先是在吆喝:“豌豆黄(对不起我听不懂那个人在吆喝什么,就听懂了“豌豆黄”三个字)。”引出别人问小癞子:“癞子,吃过豌豆黄吗?”小癞子马上回答:“豌豆黄?豌豆黄算个屁呀!”接着又有人问:“吃过驴打滚吗?盆儿糕呢?”小豆子摇着头说:“都是他妈狗屁,不好吃!”引出了小癞子的话:“天下最好吃的,冰糖葫芦数第一。我要是成了角儿,天天得拿冰糖葫芦当饭吃。”这时时间恰到好处,门外传来了:“冰糖葫芦”的叫卖声,引出了小癞子的偷跑。

44 分 16 秒成功与之前呼应,以成名前,成名后来了个对比。

说成了角儿之后天天拿冰糖葫芦当饭吃的小癞子死了,他把成角儿的事留给了小豆子。当小豆子成为程蝶衣之后,他依旧会对“冰糖葫芦”有一种印象。这是通过声音的呼应。

就连小癞子的死,都是利用了两个物体落地的声响:

大家可以看这张截图的左边,有一张桌子被前来的学徒们撞到在地,先是一桌子落地的声音,再是后面舞台倒下来的声音,声响有小到大,之后是大人们的惊呼,这个过程是人们内心看到这个画面时的感受。因为上面的截图截了舞台落下,大家可能没留意小癞子在右侧的影子,这个画面的构图也非常饱满,在提声音的时候顺带也说一下画面。

影片中诸如此类的声响和音效几乎随处可见,比如过场时,往往会以京剧的敲击乐做串场。电影的主题曲是李宗盛操刀的《当爱已成往事》,歌曲前面有一段戏(张国荣演唱版本),仔细听会发现,这曲经常被当做是人物的命运出现重大转折时的背景音乐,比如小豆子剁指后和戏班签订契约、小豆子和小癞子逃跑后在戏院门外看到角儿、程蝶衣和段小楼成了角儿在戏院门口、文革中,都出现了这段音乐。这里不一一赘述了。

八:《霸王别姬》的好在于内核:

个人理解,电影在表达着三层意思:

陈凯歌导演说影片的内核是谎言。而罗伯特·麦基的观点是类似,也是真实与谎言,即在一个大家的说谎的年代里,一个说真话的人很难过下去,这凸显了人性的可贵。整部影片在文革中达到了一个高潮,竟让我想起了《活着》,其实多少是相似的。

片中有很多剧情直指幻灭,比如小癞子的梦想、小四成角儿的执念、菊仙的爱情、袁四爷最后被枪毙、段小楼的平民生活、程蝶衣分不清戏里戏外。这些在片中都一一幻灭。京戏活过了北洋政府、抗战、内战,但最后还是没有挺过文革,因为前几个时代是本生的动荡,江山易主,权力更迭,最后是对信仰的直接摧毁,这本身就是一种幻灭。

片中还有这一层,是关于“成全”的看法,戏班关师傅常说:“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其实都是时势使然,有时候可以自个儿成全自个儿,有时候却要时势或是他人来成全你。正如影片本身,在多方平衡的情况下,又非常深入,片中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其实都是成全与不成全。程蝶衣最后选择假戏真做,自刎是他的成全;而段小楼的苟活是他的成全。

而许多观众看完影片之后,有自己的理解,这无疑是本片的成功之处。

那么,你明白《霸王别姬》为什么是华语电影的巅峰了吗?

文章的最后,我想提一下本片的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当时我以为这首歌是专门写给林忆莲的,结果我发现不是。细看歌词,与这部电影非常贴切,希望大家看这篇解读时可以听一下这首歌。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口业(MoonAsMyHeart)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就是一出戏剧本早已天注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