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到6岁,初学钢琴,2-3万有推荐得钢琴吗?

父母要分析孩子胆小的原因,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婴儿生来惧怕两样东西:一是怪而大的声音,二是身体失去支持和跌倒,其它的惧怕心理都是后来养成的。成人恐吓或父母遇事大惊小怪都会影响孩子,使他们产生惧怕心理。其次,要设法消除诱因,不吓唬孩子,不讲恐怖故事,经常带孩子与他所害怕的东西接触,便于孩子了解、熟悉和习惯对方。让孩子学习克服惧怕心理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教给孩子周围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可怕的,什么是不可怕的。同时,父母自己应克服惧怕心理,这对改变孩子胆小是十分重要的。 我认为宝宝胆小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所以自信心的培养十分重要。 首先,为宝宝多创造一些交往和沟通的条件和机会。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总是呵护有加,孩子势必少了与人交往的经验,也就缺乏交往的自信,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小朋友相处,显得比较被动。父母要带着孩子多串串门,多参加一些聚会,孩子会在观察父母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同时,在熟悉的环境中孩子会比较放松,胆子会大起来,逐步产生自信。 其次,宝宝自己的交往圈子也很重要。父母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他单独和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一起玩。跟大孩子玩,能学会遵守规则;跟小孩子玩,可以学会照顾别人。待他交到几个好朋友之后,胆子自然就大了。当然,年幼的孩子之间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小“纠纷”,最好试着先让他们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了,大人再出面。 通过适当的体能锻炼,让宝宝掌握一定的运动技巧也是不错的,不但可以发展宝宝肢体的协调能力,促进大脑思维发育,更可以直接增强宝宝的自信心。 在家里,父母有意识地让宝宝自己在另外的房间玩耍。你要时不时地和他说几句话,让他放心。和宝宝一起玩的时候,有意识地给宝宝设计一些情境,比如让他单独去另一个房间给你取书或是他的玩具,锻炼宝宝的胆量。 宝宝胆量大小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就先天因素来说,我的感受特别深。我儿子对鞭炮声就表现出特别的恐惧,每每周边放爆竹他就大哭,甚至全身发抖。此外,他也不像邻居家的孩子那样,很高的台阶都敢跳,他对高度敏感性特别强。像这类的胆小,只能给孩子时间,慢慢适应。 从后天因素来看,我认为与成长的家庭环境关系很大。长辈对孩子的过度呵护、做错事时不当的指责,都可能导致孩子胆小。但我想这方面归根到底由父母的举止言行决定,胆小怕事的双亲必然养出胆小怕事的孩子。 能否解决宝宝胆小的问题关键在于父母,而且基本上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当然,要缩短孩子适应环境的时间,主观努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关于胆小,我想做一个简单划分: 一类胆小属于本能反应。所有人面对未知危险、“强大”对手时都会表现出胆怯、恐惧、退缩、无所适从。这类情况不能定性为胆小,不一定会成为日后性格发展中的问题。 另一类胆小属于相对固定的行为方式,通常是在孩子先天气质的基础上,再加上成长中多次遇到“威胁”刺激,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反射性的行为。比如说:被厉害的小朋友欺负时不能采取适当的反应方式来保护自己。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于是孩子的行为呈现出固定化模式。 后一种胆小是需要父母关注的,其道理是: ·孩子最初采取的对应行为多是自然反应,如果不加以干预,就会成为行为习惯。 ·一个刺激下的反应有可能泛化到其他情景中。假如一个孩子在外面对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行为听之任之,那么在家中也会对前来串门的“霸道”小客人一让再让。 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尝试新的应对方式,而非总是被动和忍让。如果孩子一直不能选择新方式有效地应对“强横”,也就意味着丧失了学习人际交往中适应性行为的机会。 从天性的角度看,胆小孩子的气质特点是:安静、温和、腼腆、顺从、忍让、谨慎、软弱,少有主动要求。这些特点发展下去都属于内向性格,其中很大成分是遗传而来,天性不容易改变。对这样的孩子,要多一些宽容和接受,凡事多加鼓励,肯定其做事有独立性,勇敢有为。只有实践过程带给孩子真切感受,才是属于他自己的经验“资本”。 从后天的角度说,胆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本质说明孩子的独立性欠缺。对这样的孩子,切忌简单粗暴、严加管束、过度保护、批评贬低、包办代替。父母莫要表现得过于“强大”,否则会造成孩子“窝囊”无能。 千万不要批评孩子是“胆小鬼”。因为幼儿尚不能自我评价,自己好不好全由大人说。如果孩子感觉自己被人视为“胆小鬼”,有可能就不愿再去尝试那些“胆大”的做法而维持“胆小”的状态。父母不要不断地责怪孩子表现不佳,允许各种各样的弱点贯穿于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才是理性的父母。 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一是以大人经验看似简单的事,在幼小心灵中“非同小可”,您应该耐心讲解。或许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你讲的知识,但是讲解本身会让他感觉危险的程度在减弱,起码在这个时刻是安全的。二是支持,当孩子真的处于恐惧中时,他需要你实际的支持和陪伴,不仅限于口头安慰,最好在行动上让孩子感到你理解他。对于幼童来说,父母就是依靠,和父母在一起是绝对安全的。

}

近几年来,“延迟满足”这一个教育方法越来越被爸爸妈妈们熟知。

“延迟满足”,即“推迟的满足感”.要是孩子要啥都满足他们的话,那岂不是都要把他们宠坏了?

前段时间,在综艺节目《童言有计》中应采儿因为“是否应该答应给孩子立即买钢琴”这一件事情怒斥了朱丹。

这让无数妈妈纷纷给应采儿点赞,表示学到了!对待孩子的要求,就应该使用“延迟满足”这一个方法!很多育儿文也因此纷纷告诉家长们:要延迟满足!要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我们先来看看jasper的妈妈应采儿说了些什么:

朱丹说,女儿在刚满一岁的时候在朋友家弹了一下钢琴,朱丹当场录了下来,发给一个做音乐的朋友看,朋友看完,说了句:“哎呦,你孩子真有天赋!”

朱丹听后,特别开心,二话不说,立马给一岁的女儿买了架钢琴。

听到朱丹的描述,虎妈应采儿急得说:“错了,大错特错。”

儿子Jasper也曾经和她说过:“妈妈我想要学钢琴。”

但应采儿一直没给他买,而是告诉Jasper:“太贵了,家里没办法买,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要好好学,然后有一天生日会送给你。”

后来,Jasper勤学苦练,终于在一次生日中得到了向往已久的钢琴。

这样看来,“延迟满足”的确起效了。应采儿不仅避免了把钢琴买回来积灰的情况,还让孩子先学会了弹钢琴。

应采儿的方法是很值得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延迟满足”的内在逻辑,也忽视了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特性。粗暴的“延迟满足”,反而对孩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

“延迟满足”诞生于1968年的一个著名的儿童实验,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绵花糖实验,有600多名3-6岁的儿童参与实验。

科学家在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

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经过科学家18年之后的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

所以,“延迟满足”就这样流行起来,一度被奉为教育的真理。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也曾经很骄傲地和我分享她的教育妙招:

当她的孩子还只是1岁的时候,她必须要等着宝宝扯着嗓子哭够2分钟才来抱他;想要吃零食,也是要答应妈妈做一件事情才给他买;想要某个玩具,即使就在身后的柜子上,也要等一会才拿给他。

在一次饭桌上,妈妈告诉他,宝宝要乖乖,要吃完饭才能吃甜点哦。没想到等到妈妈上厕所的空隙,他立即偷偷狼吞虎咽起来。跟着妈妈身后逛商场,在妈妈看不见的时候,不断拿起一些玩具,然后又狠狠地摔下来,或者用脚踢。

这样妈妈面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孩子,看着就让人心疼。

这一切都是无节制的“延迟满足”惹的祸。

“延迟满足”,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3岁前,别谈“延迟满足”

3岁之前,父母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爱和依恋的需求,饿了要喂,哭了要抱。

这是因为宝宝的大脑皮层的抑制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就更不可能学会克制冲动了。

到3到6岁之间,孩子的自控能力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出现巨大的变化,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的重要时期。

而上面这个妈妈,从来没有给予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这只会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无情冷酷。

只有你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信任感,“延迟满足“才有效

我们经常见到或自己就做过这样的事:

在商场里,孩子哭着喊着说要买一样玩具。爸爸妈妈说家里已经很多玩具啦,每次你买了又不玩,买了干什么?孩子还是依然发脾气哭着要买玩具。于是爸爸妈妈说,哎呀,今天没带够钱呢,咱们下次再来买好不好?

很明显,其实不会有“下一次”,家长只是把孩子糊弄过去而已。

我们再看应采儿的例子。应采儿答应jasper买感情,她在jasper完成目标后真的给他买了。

应采儿曾经也说过,为了在Jasper面前说到做到,之前答应过的事情哪怕再后悔也要咬着牙实现。就算前一晚多晚睡,但因为答应周末陪孩子去玩,怎么着都得一大早爬起来。

Jasper因为知道自己只要做到,妈妈肯定会给自己买钢琴的,所以他才会愿意去行动,才充满期待。

所以说,想让孩子做到延迟满足,家长守信是关键。只有遵守承诺,孩子才会发现等待是值得的,他们的内心充才会满信任。

爸爸妈妈的“延迟满足”,很多时候都是由他们决定的。

所以爸爸妈妈们认为的合理与不合理,常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指令,弄得孩子无可适从。

例如,孩子想买玩具和吃零食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觉得应该“迟点再买,晚点再吃”,但当家长想要让孩子起床,穿衣服的时候,就是“快点!快点!”

但是,孩子和爸爸妈妈的“慢点”和“快点”的标准并不一样,为什么我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要被推迟,我不喜欢做的事情就要立即做呢?

所以,很多孩子长大后,面对不想做的作业,也就“犯拖延症”了。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延迟满足”,提供给孩子选择权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个孩子看中了一套绘本,哭闹着要买。妈妈一看一套一百多,上网搜了一下,网上才六十多块。于是,这位妈妈就问女儿:“超市里这个绘本比网上要贵不少。你现在想买这个绘本,妈妈也可以给你买。但是现在买话,只能买这一套绘本。如果咱们回家用手机买的话,除了这个绘本,妈妈还可以用省下的钱给你买一个你喜欢的卡通发夹。现在买,还是回家买,你自己选吧。”

这个小孩想了一会,小声地说:“那我们还是回家买吧。”

这就是让孩子自己判断,自己做出决定的方式。家长们可以尽量减少主观的命令,少用“我觉得”,多用“你来选择看看”。

父母都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今后你不在孩子身边时,谁来为他们做决定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用心去发现孩子的性格特点,找到更合适的方法。

到底是要“即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我们更要分清情况,这样才能养育一个内心充盈的孩子。

你如何看待“延迟满足”呢?

孩子说要买这个,那个的时候,

父母都是怎么回应孩子的呢?

}

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我们该不该支持?这是我最近这几年非常头疼的问题。

女儿4岁时在兴趣班自己选择了学舞蹈,当时看的出来她是很喜欢的,或许是更喜欢漂亮的裙子。托熟人找了个比较专业的舞蹈班,一直跳的很好,但6岁时就闹着怎么都不去了,问她为什么,就是累、不喜欢。我们想着兴趣爱好不是逼出来的,也就随她了。

之后她想去学绘画,我想着画画也不错,能让孩子平静和气,刚好我同事他老婆就在少年宫工作,就送女儿去了少年宫绘画初级班。刚开始也挺好,每次学完回来就在家里画这画那,很开心。其实对于她画的好不好什么的,我们真的不是很在乎,想着她能开心快乐就好。但后来发现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因为学画不到一年后,她又非闹着去学钢琴。

每次到少年宫后,她就赖在钢琴室怎样都不走。我和老公都是比较温和的人,不想也不愿硬拉着孩子走、或者给孩子发火,说教又不起作用,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又一次妥协了。她又开始学钢琴,就像刚开始学舞蹈和绘画一样,兴致很高,特别积极。
两个月前,少年宫的老师建议我们买架钢琴,说女儿手指修长有力,音感也很好,但只每周在钢琴班的练习会耽误孩子的天赋。钢琴不是一件裙子或一套绘画工具,虽然说也能买得起,但这笔费用对于正在创业期的我们来说,也不是小数目。

我经过再三犹豫,且很认真的和女儿谈了这个事情,并得到她会坚持弹下去的保证后,就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打听钢琴品牌和价位。最后决定从我妈他们学校的渠道定一架卡丹萨钢琴。这个钢琴是中央音乐学院修造科研发的,也是我妈他们学校钢琴系的教学专用琴,价格不到2万品质却是相当的好,还能让女儿有机会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钢琴夏令营等活动,与音乐大师近距离接触学习。

但老公却怎么都不同意,不只是因为这笔钱是我们下批货的周转资金,他还觉得女儿没定性,会跟之前学舞蹈和绘画一样半途而废,说我就是惯孩子、女儿要什么就给什么、会把孩子宠坏。

虽然老公的想法也没错,但我觉得,做父母的不就是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吗?而且女儿也很认真的保证过会坚持弹下去,虽然可信性不高,但买了钢琴放在家里后,说不定她就能定性了呢?真是不知道该不该买,真为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个小孩有必要买两台钢琴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