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白受启发适合用什么背景音乐?

音乐的体裁: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四、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1、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1、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以及各自的定义

2、同时理解声乐题材划分的相对性。音乐与诗歌相互交融的原因。

能够理解声乐作品是音乐与姊妹艺术(诗歌)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能结合作品表现的历史背景与事件,完整欣赏《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体验作品充分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概。能感受到大型声乐作品的丰富表现力和强烈的震撼力;能简述大合唱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分析、学唱、表演,能区分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的实践中,理解声乐体裁划分的相对性。 知识与技能:

能认真聆听,等声乐作品,感受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不同艺术特色。

课前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片段 (王菲演唱)请学生回答这首歌曲的名字,词作者及演唱者。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讲解:这首歌曲的歌词选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可以说这是一首由诗歌和音乐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正是有关于音乐和诗歌的。课件展示标题——音乐与诗歌的交融(由大家比较熟悉的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新课教学: A、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老师简介作者李煜,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诵一遍《虞美人》.欣赏歌曲《虞美人》邓丽君演唱让学生探讨、讨论:朗诵和演唱这首诗歌,分别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朗读和听赏,初步理解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通过刚才欣赏的作品可以了解到,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固定样式就是歌曲,歌曲这一音乐艺术随社会发展产生了多种样式——声乐体裁。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习有关于声乐体裁的知识,从而为进一步理解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做铺垫。

二、对比欣赏,学习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

请同学欣赏一下两首歌曲,并说出两首歌曲分别在演唱形式,歌词处理,歌曲旋律上各有什么不同。

1、《我爱你,中国》(艺术歌曲) (1)歌曲简介, 作曲家简介

(2)请学生朗诵第一段歌词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3)听老师演唱

2、《歌唱祖国》(群众歌曲) (1)歌曲简介,展示歌词,欣赏片段 (2)请同学们齐唱《歌唱祖国》片段

(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各自的特点)

3、说出刚才欣赏的两首歌曲哪一首是艺术歌曲,哪一首是群众歌曲?学生自由讨论并回答

(1)教师简介艺术歌曲及其特点

艺术歌曲是声乐创作中的一种专门体裁,最初起源于德国,当时是与民歌相对而言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通称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的主要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歌曲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往往为指定声部而写作,旋律的表现力强,表现手段及作曲技法比较复杂,歌曲由钢琴伴奏,伴奏与歌声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在歌曲中占重要地位。 教师简介群众歌曲及其特点

群众歌曲具有音域不宽,旋律雄壮、豪迈,结构不太复杂,歌词通俗简练,易唱、易上口等特点。

群众歌曲可按题材内容细分为:工人歌曲、士兵歌曲、学生歌曲、节庆歌曲等。

演唱形式一般为齐唱、轮唱,有时也有合唱。群众歌曲可以有伴奏,也可以不用伴奏。

(在分析艺术歌曲与群众歌曲的区别时,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自己平时所了解的哪些歌曲是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

三、欣赏下面的歌曲,进一步区分于艺术歌曲和群众歌曲。

1、《马赛曲》(群众歌曲) (1)课件展示歌曲及创作背景的简介(教师讲解)

(2)赏析作品,学生通过听辨讨论回答作品属于那种声乐体裁?

2、《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群众歌曲) (1)课件展示歌曲及音乐家简介

(2) 欣赏并合唱该曲,(学生通过演唱,更加理解和体会到群众歌曲的特点。) B.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1、首先大家先看看这几幅图片,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壶口瀑布(山西 省),河套平原( 内蒙古 省) 黄河的全长多少,流经几个省份。

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2、自古以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对黄河有过文学绘画艺术的写真,例如李白的一句千古绝叹——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我们近代现代的艺术家则用音符的形式来抒发对黄河的敬畏之情。

A.(出示作者冼星海照片)大家认识这是谁么?

B. 那么大家谁知道冼星海的生平和一些作品?

(讨论后出示幻灯)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冼星海先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冼星海(1905——1945),伟大的人民作曲家,广东番禺人。1905年出生于澳门。他在小学,中学时代就立志于音乐的学习。192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1930年到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1935年回国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去,并写出了不朽的作品《救国军歌》,1938年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代表作有《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以及具有中华民族音乐气质的代表性作品《黄河大合唱》。

3、好的,我们今天要了解欣赏的内容就是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

这首歌曲一共有八个乐章,同学们知道都有哪8个乐章么? a黄河船夫曲 b黄河颂 c黄河之水天上来 d黄水谣 e河边对口曲 f黄河怨 g保卫黄河 h怒吼吧,黄河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只欣赏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4、接下来请同学们听一听这首歌曲。(播放)

听过之后什么感受呢?乐理知识。(2/4特点) 速度快,节奏性突出,众志成城抗日的决心。

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乐器,这种乐器叫萨克斯,是由阿道夫·萨克斯发明的,下面我用萨克斯演奏保卫黄河的主旋律,大家用2/4的节奏型给我打节奏 。 萨克斯是木管乐器的一种,其最为常见的演奏形式为爵士乐演奏,下面老师将给大家演奏《音乐会练习曲》,请欣赏。

5、好的同学们我们回到保卫黄河,请再听一遍,想一想这首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齐唱、轮唱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 这种轮唱形式类似于一种复调的手法——卡农手法,什么是卡农手法?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

组织同学练习卡农手法。 唱唱主题旋律的曲谱:师生一起唱曲谱 再次听一遍,跟着录音唱。

同学们,记忆音乐的主题旋律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内容,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加练习。

通过作品赏析与演唱,我们了解了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性,深切地感受了诗歌与音乐结合在一起的情感表达魅力。并基本掌握了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体裁分类,其实声乐体裁的划分是多样的,一首歌曲可以归为几种声乐体裁,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为自己熟悉的歌曲填填词、改改曲、分分类,进一步领略音乐与诗歌的交融之美。

一、音乐对《诗经》、《楚辞》文体形式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括《风》、《雅》、《颂》三大部分。关于《风》、《雅》、《颂》如何分类,现存的先秦文献没有一个明确的记载。《毛诗序》说:“《风》,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显然,这是汉儒以政治教化的观点所进行的解释,并不符合《诗经》的本来面貌。孔子曾说过:“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以此,知《雅》、《颂》之名原本不是诗体的名称,而是音乐的名称。所以,至唐代孔颖达作《毛诗正义》,就重新指出《风》、《雅》、《颂》的音乐性质。他说:“诗各有体,体各有声,大师听声得情,知其本义。……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孔颖达的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的广泛认同。后人结合《诗经》本身的内容特点,大都认为《风》、《雅》、《颂》属于音乐分类,其中《风》属于地方之乐,《雅》属于朝廷之乐,《颂》属于宗庙之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在此认识中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但是,由于人们只是把《风》、《雅》、《颂》看成是音乐上的分类,由于我们已经不可能重新耳闻目睹先秦古乐,所以,学者们在为此而感到遗憾的同时,并没有在《诗经》的文学形式与音乐的关系问题上做进一步思考,在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我们重新来做。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音乐与《诗经》的关系,并不仅仅表现在《风》、《雅》、《颂》的乐调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文学语言的形式方面。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不同的乐调,才会有《风》、《雅》、《颂》这三种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巨大差别。

音乐对《风》、《雅》、《颂》语言形式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章法上来看,《周颂》里的诗,几乎都以单章的形式出现。而《雅》诗几乎都由多章构成,每一章的句子都很完整,而且每一章的篇幅都比较长。《风》诗虽然也由多章构成,但是大多数《风》诗的章节数都少于《雅》诗,每一章的篇幅也较《雅》诗要短。这种分章或不分章,每章句子有多有少的现象,显然都是由《风》、《雅》、《颂》这三种不同的音乐演唱体系决定的。再从文辞的角度来看,《周颂》里的诗句有相当数量都不整齐,词语也不够文雅,但是大多数却非常古奥。而雅诗的句子则非常整齐规范,词语也特别典雅,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象。《风》诗的句子参差错落,轻灵活泼,通俗又是其语言的基本风格。《风》、《雅》、《颂》在语言形式上的这种区别,音乐在里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有什么样的乐调,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礼记·乐记》云:“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又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也。”孔颖达疏:“《清庙》,谓作乐歌《清庙》也。朱弦,练朱弦,练则声浊。越,瑟底孔也。画疏之,使声迟也。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也。”由此可知,像《周颂·清庙》这样的诗之所以单章而又简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宗庙音乐本身所追求的风格就是简单、迟缓、凝重、肃穆。简单,就不须长诗来配乐;迟缓,对语言本身的节奏要求就不会过高;凝重,要求诗的语言不能华丽;肃穆,则要求在缓慢迟重的演唱中再加入深沉的感叹式的合唱。演唱《清庙》时的乐器也正好与之相配,“朱弦而疏越”。由此而言,《清庙》之诗之所以是现在这样的语言形式,音乐在其中的确起了重要作用。而《雅》诗作为朝廷的正乐,承担着与宗庙音乐不同的艺术功能。它或者述民族之历史,或者记国家之大事,或者谈政教之得失,或者写朝廷之仪典,篇幅的宏大,语言的典雅,章法的整齐,就必然成为雅乐对于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大雅》的要求。《风》诗的章法和语言特别近似于现在的流行歌曲的歌词,最常见的情况是每首诗分成二至四段,每一段的句子数量都在三五句之间,结尾和开头部分还往往呈现出重章反复的模式。由此我们可以猜想,这些《风》诗最初本是来自世俗社会的“流行歌曲”,它所表现的是社会各阶层的风俗风情,是社会各阶层的通俗的歌唱。它的章法形式和语言,正是在这种通俗歌唱发展过程中才形成的。

音乐对《诗经》中《风》、《雅》、《颂》语言形式的影响有时可能是主导性的,在这方面,我们过去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过去在研究《诗经》各体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之时,往往习惯于从作品的内容入手,认为是内容决定了形式,是先有了庙堂的歌功颂德的内容,自然就会有了《周颂》那种板滞凝重的语言形式。其实事情并不那样简单,有时候实际的创作正好与此相反,不是内容决定形式,而是形式决定内容。先有了宗庙音乐的规范,自然就会产生那样的内容和语言,形式在这里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周颂》是这样,《雅》诗和《风》诗中的许多诗篇的产生也是如此,这在《诗经》的文本中可以找到证明。如当前的许多研究者都已经注意到,《诗经》中存在着许多固定的抒写格式和套语,按口传诗学的理论,这些固定的抒写格式和套语之所以存在,正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口传诗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形式技巧,这种技巧往往与音乐演唱的固定模式紧紧联系在一起,后世的歌唱者在创作中可以熟练地拿来套用。也就是说,一个民族在早期诗歌长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音乐曲调和演唱程式,这些固定的音乐曲调和演唱程式,往往决定了一首诗的语言形式。所谓“诗体既定,乐音既成,则后之作者各以旧俗。”(《毛诗正义》卷一)说的正是这一道理。

音乐对《楚辞》文体的影响也是这样。与《诗经》有《风》、《雅》、《颂》的区别相类似,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也可以区分为《离骚》、《九章》、《九辩》类,《天问》类,《九歌》类,《招魂》类等四种类型。如果说起与音乐的关系,最紧密的当数《九歌》和《招魂》。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鼓,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以此,我们知《九歌》本为楚国的祭祀歌曲,诗乐舞三者紧密相联而不可分离。《招魂》向来有屈原作和宋玉作两说,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认为这首诗采用了民间招魂辞的形式,由招魂者用一种特殊的歌唱方式将一个人的魂招回。这种形式,应该是歌与诗的结合,而没有伴舞。《离骚》与《九章》都是屈原个人的发愤抒情之作。根据《离骚》后面的“乱”辞以及《九章》中的部分篇章,如《桔颂》等分析,这些作品也有很强的音乐性,可以吟唱,但是否在作者的创作初始就曾经配乐而歌,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九辩》为《宋玉》模仿《离骚》、《九章》之作,其配乐演唱的可能性比起《离骚》又小了些。关于《天问》,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又说:“《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嗟号昊mín@①,仰天叹息,见楚有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琦玮谲诡,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周流罢倦,休息其下,仰见图画,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由此可知,《天问》这首诗,是不能歌唱的。如此说来,《楚辞》中上述四种类型作品的分别,和音乐的亲疏远近关系就起了重要的作用。再从诗体角度,我们也可以看清这种区别。《九歌》与乐舞紧密结合,其中所有十一篇作品,基本句式都是一句诗中间有一个“兮”字,如“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等。《招魂》取自民间招魂词的形式,全篇以招魂者呼唤所招之魂的方式写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诗中多用简短的语句和铺排式的句法,表示呼喊的语气词“些”字在这里起了重要的作用。如:“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乎四方些!”“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离骚》、《九章》、《九辩》同为屈原和宋玉的个体发愤抒情之作,诗的语言更适用于个人的口头吟唱,其基本句式是每两句为一组,在第一句的最后有一个“兮”字,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惜诵以致悯兮,发愤以抒情”,“皇天平分四时兮,吾独悲此凛秋。”而《天问》则以四言为主,全诗以170多个问句组成,基本没有一个语气词。由此可见,音乐对楚辞语言形式的影响,与《诗经》是相同的。这说明,尽管《诗经》、《楚辞》的音乐演唱方式后人已无法知道,但是音乐对它们的影响却依然可见,如此说来,认真地分析《诗经》中《风》、《雅》、《颂》这三种类型诗歌以及《楚辞》中四种类型诗歌的音乐形式特点以及其在语言艺术中的表现和影响,是深化当前《诗经》和《楚辞》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二、歌与诵:诗与赋的分途及音乐对汉代诗歌的影响

在中国诗体的演变史上,汉代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汉代诗歌体式演变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赋这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的出现和五言诗与乐府诗的产生,这恰恰与音乐有着极大的关系。为说这一问题,让我们先从赋的演变开始谈起。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歌而诵谓之赋”。这说明,歌与不歌,是诗与赋的一条重要区别或者说是根本区别。那么,这种“不歌而诵”的赋是如何产生的呢?按班固的话说,这与战国时代的风气有关,是从古诗中流变出来的。本来,《诗经》中的诗都是可歌的,同时作为一种贵族的文化修养,在春秋以前所谓的“赋诗言志”也是当时的诸侯卿大夫用“诗”来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传》中又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指的都是这个意思。但是到了战国以后,由于“礼崩乐坏”,由于“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所以产生了屈原这样的贤人失志之赋。班固的这段话的原文见于《汉书·艺文志》,非常重要,可惜的是过去人们往往都把它忽略了,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角度来考虑这一问题。仔细想来,从屈原作《离骚》、《九章》和《天问》开始,配乐演唱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已经不再重要。以后宋玉除了模仿屈原的作品而作《九辩》之外,又作了一系列以赋为名的作品,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它们与《离骚》不同,已经完全不能歌唱。正是这些以赋为名的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体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从诗中流变出一种新的文体——赋。

现在学者们大都认为,汉初诗歌的发展受楚国诗歌与音乐的影响非常之大。这可以包括诗赋两个方面的影响,学者们都有相关的论述。但是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把《楚辞》对汉代诗与赋的影响分开来谈,说赋往往从宋玉开始,说诗则笼统地把屈原的所有作品包括在内。其实如果从音乐与诗的关系的角度来看,同时参照班固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汉赋还是汉诗,都可以从屈原那里找到根源,并且有比较分明的发展趋势。从赋的方面说,我们不能低估《离骚》、《九章》的影响。这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文体方面的影响。我们知道,汉赋可以分为散体大赋和骚体赋两种,其中骚体赋的源头就是屈原的《离骚》。第二是音乐方面的影响。如班固所说,赋的文体特征是“不歌而诵”,骚体赋既然从文体上受《离骚》的影响,我们推测从音乐上也应该受其影响,这反过来似乎也证明《离骚》、《九章》在屈原创作之初可能只是被用来口头吟唱,并没有配乐,所以后代的骚体赋无论从形式还是从表现方式上看都是对屈原作品的直接继承。从诗的方面说,我们说汉初诗歌受楚国诗歌的影响,主要应该指受《九歌》的影响。这也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我们说汉初的歌诗都是可唱的,而楚辞中直接冠以“歌”名的,只有《九歌》。可见,汉初的歌诗首先继承的就是《九歌》的“歌”的传统。其次,我们看汉初那些楚歌的语言形式,就会发现其句式特点也正好与《九歌》相同,都是一句诗中间有一个“兮”字,项羽、刘邦都是楚人,都曾有楚歌传世,《垓下歌》、《大风歌》都是这样的句式。传为高祖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十七章,有些篇章中没有“兮”字在中间的句式,当代学者们却都认为是班固在记录时把它省掉了,原本也应该是如《九歌》样中间有“兮”字的典型句式。楚歌的这种句式,在西汉中期以后一直保存下来,成为汉代歌诗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如乌孙公主刘细君的《悲愁歌》、汉武帝刘彻的《匏子歌》、《秋风辞》等都是如此。这说明,歌与诵不仅是歌诗与汉赋在文体上的区分,同时也说明,是否配乐可歌也是影响并左右汉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影响汉初诗歌发展的重要因素。

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汉赋脱离了音乐演唱而走向独立发展之路以后,它与诗的这种区别也逐渐被学者们认识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作《诗赋略》,明确地提出“不歌而诵谓之赋”,并把那些可以歌唱可以配乐的诗称之为“歌诗”。而汉代的诗,也就是“歌诗”之所以得到新的发展,又恰恰与新的音乐产生和异族音乐的输入有关。

从现有的文献材料来看,在汉代诗歌园地里,最主要的歌诗类别有三种,一种是楚歌,一种是相和歌,一种是鼓吹铙歌。它们的分别,最初不是由于文体上的差异,而是由于不同的音乐乐调来源以及与之相关的演唱方式。

汉初诗歌以楚歌为主,一方面是由于楚歌自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汉代统治者对楚歌的偏爱。刘邦本是楚人,汉初皇室贵族喜爱楚歌也是自然的。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汉帝国的日益强大和民族大融合的形成,楚歌独领风骚的局面不复存在。汉武帝为了制造新的颂神曲,从全国各地搜集了大量的歌谣,还包括乐谱(“声曲折”),这在《汉书·艺文志》中有明确的记载。同时,横吹鼓吹的输入,也为汉代歌诗形式的多样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鼓吹乐是在先秦鼓乐、吹乐以及军中凯乐的基础上,融汇北方少数民族的横吹、鼓吹而形成的音乐。《乐府诗集》卷十六引刘huán@②《定军礼》云:“鼓吹未知其始也,汉班壹雄朔野而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八音”是对中国古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的总称。此处言非“八音”,正是指异族音乐而言。据班固《汉书·叙传》:“始皇之末,班壹避地楼烦,致马牛羊数千群。值汉初定,与民无禁,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按楼烦属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精骑善射。马上鼓吹,以箫笳为主,正是其民族音乐特色。《乐府诗集》卷二十一又云:“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节,乘舆以为武乐。”以此,知异族音乐输入之后,朝廷甚至有专门负责掌管的“鼓吹署”。这种新乐的乐器以中原之铙、鼓与北狄西域诸国的鸣笳、箫与胡角为主。因而,它与先秦的鼓乐与吹乐不同,与以丝竹为主的相和诸调在风格上判然有别。对此,晋人陆机的《鼓吹赋》曾有过生动的描述。

而相和歌作为汉乐府中的主要艺术形式,它的主要艺术特征最初也表现在音乐方面。《宋书·乐志》云:“凡乐章古词,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是也。”《晋书·乐志》也说:“《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分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我们可知,第一,这里所说的《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最早属于汉世的“街陌谣讴”,第二,这些歌曲在当时属于“相和”曲一类,而这一类曲子的基本演唱方式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以后进一步发展,则演变成相和诸调,如相和六引、平调曲、清调曲、楚调曲、瑟调曲以及大曲等复杂的形式。

楚歌、鼓吹铙歌和相和歌这三种汉代主要的歌诗演唱形式,也影响汉代歌诗的语言形式发展。楚歌产生的比较早,来源比较单一,其语言形式基本上沿袭了《九歌》。鼓吹曲受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歌曲的影响,其语言形式与楚歌完全不同。其代表作为《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全为杂言。而相和诸调虽然也以杂言居多,却出现了许多整齐的五言诗,如《江南可采莲》、《君子行》、《陌上桑》、《白头吟》等等。由此可见,音乐对汉代诗歌语言形式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

从《诗经》中《风》、《雅》、《颂》的区别到汉代诗赋的分流以及楚歌、铙歌与相和歌的产生,我们可以看到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语言形式的影响之大。限于篇幅,本文在这里不能就有关问题做详细展开式的论述,而主要是想提出这一问题以引起学界的充分关注。我以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角度变换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如何重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本质问题。试想,如果我们把诗歌不再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语言的艺术,而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复合型艺术,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下以往的中国诗歌研究,就会发现明显的不足。所以我以为,认真地研究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是深化当前中国诗歌研究的重要方面,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②原字为王加(虍下加鬲)加犬

音乐、绘画与诗歌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艺术学科的整合”课题组

诗歌阅读教学是阅读教学中的难点,在传统的诗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教师讲的多,学生参与少;学生机械记忆的多,理解领悟少;诗歌肢解分析多,完整鉴赏少。这“三多三少”已成为诗歌阅读教学症结所在,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诗歌的疏远,使诗歌鉴赏成为考试得分相对低的题目。

如何让古典诗歌这朵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在每个中学生心中绽放,提高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我认为还是要摈弃传统诗歌教学方法,打破就诗谈诗纸上谈兵式的陈旧模式。因为诗歌阅读的关键在于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是就着诗歌字面意思给学生进行抽象的分析。由于诗歌抒情成分较重,单纯的说教很难将丰富的情感完全表达出来,即使教师勉强填到学生大脑中,学生也是机械的记忆,抽象的意境在学生头脑中仍然是抽象不可感的。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观情感与文本中客观的景与境很难统一。诗歌中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和生动的形象很难被学生挖掘出来。

在新课程改革诗歌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着将音乐与绘画引入到课堂的文本教学过程中,将二者作为学生准确理解诗歌意境的辅助手段,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借助音乐,拨动学生的情弦,创设诗歌意境

“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物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物有所理解。”音乐能创设特定的意境,促进学生对诗歌的

我在教《孔雀东南飞》一文时发现,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学生也耳熟能详。而长诗《孔雀东南飞》在题材、主题、情节和人物的性格、命运上都与《梁祝》有惊人的相似,于是我就产生了“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音传《孔雀东南飞》之意”的构想,把故事、音乐和诗歌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音乐旋律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通过诗歌鉴赏体会人物形象的性格、命运和深刻的主题,从而增强文学艺术的感染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课堂上,以《梁祝》为背景音乐,播放事先准备好与音乐同步的课文相关朗诵磁带,要求学生调动想象力,头脑中要再现焦仲卿和刘兰芝命运,感受音乐和文本所体现的悲剧美感。

《梁祝》第一部分的旋律简洁明快,表达着天真无瑕的快乐情绪。其中一段提琴之间的对话很感人。小提琴尖锐高亢,大提琴低沉浑厚,它们一唱一和,仿佛山伯和英台述说着不尽的情话,学生也从中悟出《孔雀东南飞》所传达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妻二人深厚感情,体会到二人婚后琴瑟和谐的幸福生活。

《梁祝》第二部分叙述了封建势力对有情人的迫害,低沉、阴郁的音乐主旋律,象征不祥之兆,预示着故事的悲剧性结局。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

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虽然乐队全奏,曾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以铜管、圆号、长号、大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予了重大压力,加上大锣的沉重音响衬托,乐曲阴沉压抑。此时,学生面部表情凝重、悲愤,我想此时学生已很好的领悟到封建礼教、封建制度是多么的可憎,它吞噬了多少像刘兰芝这样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扼杀了多少有情人的美满爱情,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焦仲卿和刘兰芝的反抗显得那么软弱、苍白、无力!

《梁祝》第三部分,乐曲又以有力的弓根演奏,曲调缠绵悱恻,如泣如诉。代表祝英台的小提琴与代表梁山伯的大提琴的对答,传达着梁祝之间互诉衷情沉痛断肠的对唱,把祝英台在坟前向苍天控诉的悲痛心情作了深刻的刻画。此时此刻,同样的情景,刘兰芝对焦仲卿的哭诉也催人泪下,二人以死抗争的相约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内心。

音乐声中是“哭灵控诉,投坟化蝶”;朗读声中是“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两对有情人,命运何等相似!这时的音乐突然急转直下,小提琴奏出了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哭腔”音调,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将学生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教室非常安静,学生们连上都流露出悲愤、哀伤的表情,有的眼中盈满了泪水。无疑,同学们已深刻领会了诗歌的意境,理解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婚姻的自由毫不屈服的叛逆和反抗精神,认识到封建家长专制的罪恶和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借助绘画,发挥想象,描绘诗歌意境

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指出:“画为无声之诗,诗为有声之画。”这

句话形象的说明了诗与画的深刻渊源。音乐可调动人的听觉引发想象,绘画则可调动人的直观感觉,透过想象,我们可以切身感受到画家所要描绘的画意,这种画意实质就是诗人在诗中所创造的种种意境之美。

我在教授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时,事先通过多媒体从网上下载清代石涛的一幅画,这幅画是石涛根据《陶渊明诗意册》中的“清风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一诗所作。画的作者石涛很好地理解了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并借助自己纯熟的笔法精心描绘。整幅画体现的那种古朴纯厚、毫无雕琢的风格和特点,正好与陶渊明诗歌风格吻合。

教学过程中,学生欣赏画面的同时,我朗诵《归园田居》诗,然后师生一起剖析画面的特色。画面布局是常见的农村景象,“小桥、流水、人家”,茅屋两间,环以杂树。设色以紫蓝、赭黄为主调,烘托出曙光初照气氛。画树笔法浑健,造型朴拙;山石采用批麻皴笔意,线条粗放,色墨并用,沉着浑厚,从笔墨上形成了一种古朴纯厚的品格。屋前两个点景人物,一拱手相迎,一躬身施礼,紧扣“田父有好怀”的主旨。整幅画从笔墨到格局都平淡天真,这也正是陶渊明田园诗歌追求的境界。通过绘画,同学们直观地领会了陶渊明诗歌的意境——朴素淡雅。

接着,我给学生布置思考题:假如你是画家,为《归园田居》诗配上插图,你准备画什么,怎样体现陶渊明诗歌的意境,怎样让欣赏者通过你的作品体会到诗歌当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经过认真地思

考热烈的研讨,同学们准确表达出了陶渊明诗歌的意境——朴素淡雅,准确理解了陶渊明《归园田居》诗歌中所传达出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理解了诗人对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理想的追求,明白了以田园之景写胸中之意,是此诗的显著特色。

总之,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引进音乐与绘画的实践,让我欣喜地看到同学们第一次对平日不喜欢的诗歌的热爱,看到同学们对诗歌阅读的兴趣,看到同学们对诗歌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同学们在音乐旋律和绘画美感的潜移默化中受到了强烈的情绪感染和情感熏陶,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歌的主题,获得了真善美的艺术享受,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这种教法不仅能创设诗歌的意境,而且能冲破传统诗歌教学模式的束缚,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给沉闷的课堂教学吹进一点清新的风。

《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课堂实录分析

教学目标: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对比欣赏,感受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和民族音乐的流行化给人们带来的新的感受。通过整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有一个新的认识。

教师:在上课之前呢,我们先来欣赏两段音乐,同学们考虑这两首歌曲的伴奏乐器是什么?类别有什么不同?

(教师播放《遇见》和《倩女幽魂》两首流行歌曲的片段)

【引导学生自主的听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及其分类,为课题的导入做好铺垫。】(“点评”用方括号表示,下同)

学生1:这两段音乐里有钢琴,吉他,琵琶和笛子。

学生2:钢琴与吉他属于西洋乐器,琵琶与笛子属于中国民族乐器。

教师:在通俗歌曲中加入了民族乐器,能够突显音乐的内容和风格,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的流行音乐人在自己的音乐作品中加如了民族音乐的元素,来凸显自己的音乐风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共同感受的在流行音乐中迅速发展的中国民族音乐。

二、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音乐

教师:看大屏幕,我们刚才欣赏的《倩女幽魂》属于哪一类?

(大屏幕显示三大类别: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通俗化的民歌,民族器乐的演奏新形式)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己找出准确答案,为下面的内容做铺垫。】

学生:《倩女幽魂》属于“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这一大类别。

教师:非常好,回答的很准确。那我们今天就先来学习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同学们能否应用以前学过的中国民族器乐的知识为笛子和琵琶进行分类呢?

【通过归类法让学生参与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复习。】

学生1:笛子属于吹管类乐器。

学生2:琵琶属于弹拨类乐器。

教师:同学们对我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掌握的很牢固,请同学们继续聆听一段音乐,仔细听辨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教师播放学生熟悉的歌曲《东风破》里的二胡片段。)

【在这个地方,教师并没有显示画面,只播放声音,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这种乐器是二胡。

教师:很好,那你能说出二胡属于我国民族乐器的哪一类别吗?

学生:应该是属于拉弦类乐器。

教师:同学们考虑一下,二胡的音色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播放二胡曲片段,尽情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感受二胡的音色特点。)

学生1:很连贯,很动听。

学生2:缠绵,委婉,哀伤。

教师:以上几名同学对于二胡音色的总结都很准确。有没有熟悉《东风破》这首歌曲的同学来回答一下,这首歌曲要表达的是怎样一种情绪呢?

【利用歌曲《东风破》的普及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这是一首怀旧的歌曲,里面有着淡淡的忧伤。

教师:同学们想一下,如果这首《东风破》里的二胡片段改为用古筝弹奏,还能否有那种忧伤的感觉呢?

(教师用古筝来弹奏《东风破》二胡片段的旋律,引导学生进行音色对比。学生积极听辨二胡于古筝的音色差别。)

【通过辅助的民族乐器古筝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音乐形象。】

学生:古筝的音色清脆,明亮,优美动听。但是并没有让我感受到悲伤的情绪。

教师:两种乐器音色上的差异,导致了在《东风破》这段乐曲中二胡应用的必要性。这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说明了音乐人在对通俗歌曲的编配上不是随便地应用民族乐器的,一定是要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才使用某种与音乐情绪相匹配的乐器。

教师:这首《东风破》除了加入民族乐器还有哪些民族音乐元素在其中?

(教师出示谱例,并带领学生对谱例进行视唱练习。)

教师:这段音乐的调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运用了五声调式,里面没有“4”和“7”,是中国的民族调式。

(通过教师的提示,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此段音乐应用的传统的五声调式,为教师后面的总结做好了铺垫。)

教师:第一个标题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包括哪两种因素?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后找一名同学进行总结性回答。)

学生:包括了民族乐器和民族调式。

教师:现在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宽阔海洋中吸取音乐素材,来为自己的作品增添光彩,那么接下来老师要给大家唱一首歌曲,同学们考虑一下,老师运用了哪种演唱方法?

(教师运用民族唱法演唱歌曲《珊瑚颂》。)

【教师演唱的很动听,学生听得也很认真。】

学生:这首歌曲运用了民族唱法。

教师:很准确,这首歌曲是我国上世纪创作的一首民歌《珊瑚颂》,同学们再接着听下一段歌曲,仍然是这首《珊瑚颂》,辨别一下它又运用了哪种演唱方法呢?

(教师播放由黑鸭子组合演唱的《珊瑚颂》,加深学生对于歌曲演唱方法不同而产生的效果不同的印象,并为引导学生认识民歌的通俗化做好铺垫。)

【感觉的确大不相同!】

学生:运用了通俗唱法,感觉也很好听。

教师:除了演唱方法改变之外,还有哪些手段可以使民歌通俗化?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两段歌曲,考虑这个问题。

(教师播放两个不同版本的新疆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学生认真聆听,并随乐曲节奏有规律地击掌,感受两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不同点。)

【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动中学,在动中创。】

学生1:这两首歌曲的演唱方法不同,伴奏乐器也不同。

学生2:第一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节奏比较缓慢,运用了民族乐队伴奏;而第二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很有节奏感,运用了很现代的乐器来伴奏,比如说有吉他,爵士鼓,电贝司等。

教师:看来我们同学的听辨能力很强,说的都非常有道理。那同学们总结一下,使民歌通俗化,都可以运用哪些手段?

【鼓励了学生,也提出了问题,一举两得也!】

学生1:演唱方法不同。

四、民族器乐的演奏新形式

教师:聆听一段乐曲,想一想这首乐曲由谁演奏的?

(教师播放由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自由》片段。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女子十二乐坊引出新民乐的课题。)

学生:这首乐曲是由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

教师:女子十二乐坊是我国最近流行起来的一个民族器乐组合,她们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大听众的欢迎,而且还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引起了轰动,我们也把这种音乐形式称为新民乐。我们再来观赏她们演奏的《自由》片段,同学们边看边考虑:这种新民乐到底新在哪里?

(教师播放《自由》的视频,学生分组进行热烈地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进行回答。)

【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自创、互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使我也有一种想参与进去的冲动。】

学生1:形式新,曲目新。

学生2:包装新,配器新。

【还有个别的学生在下面争论不休,但是结论基本上能够保持一致。】

教师:回答的非常准确!除了女子十二乐坊,我国还有哪些类似的组合?

学生1:有“芳华十八”,还有“新东方女子乐团”。

学生2:还有“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

教师:好,那我们就来欣赏一下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表演的一首《红尘》,同学们来验证一下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四新是否正确,并找出里面的中国传统打击乐器。

【打击类乐器终于出现了!到这里为止,中国民族乐器的四大类均出现在课堂内容里了。】

(教师播放《红尘》视频,学生认真聆听,并讨论。)

学生:这首乐曲里我看到了中国的堂鼓和大鼓。

教师:好,我们今天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结合的三大类型,为了巩固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呢,下面我们来做几个练习,大家只要能分辨出哪首音乐属于哪种类型的就可以了。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消化本堂课学习的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播放歌曲《独一无二》并提问:属于哪一类?)

学生:属于“加入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

(教师播放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维多利亚的微笑》。)

学生:属于民族器乐的演奏新形式。

(教师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学生:属于民歌的通俗化。

【学生能够马上反应出正确答案,对于课堂内容掌握的很扎实,很牢固。】

教师:我们的民族音乐是以民族性为主要目的的。我们加入许多新手段来使得更多的国家和民族以及青年人能够认同它,理解它,喜欢它,它也可以作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语言,所以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希望通过这节课,大家可以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有一个新的认识,好,下课!

【教师的这段结束语,不仅很好的总结了这堂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绪,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给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音乐与生活》高中音乐教案

作者:陈文 作者单位:浙江横店高级中学 课型:综合课

学生通过几首音乐作品的欣赏,对音乐在生活、音乐在社会中的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音乐在我们生活的广泛应用,并能为场景配制背景音乐。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音乐”,“音乐伴随我们的终生”的道理。

针对中学生“好奇”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听等多个角度,给学生丰富、直观、形象的画面,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力求解决学习中的难点。

1. 能识别乐曲中的情绪,利用听觉和视觉产生创造想象力。 2. 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分清那些乐曲是“实用音乐”哪些乐曲为“背景音乐”,初步能为生活中不同场景配制背景音乐。

通过音乐欣赏了解音乐中的情绪,重点区分“实用音乐”和“背景音乐”。

1. 学生听《欢迎进行曲》,有节奏地进入教室。

二、提问、引导进入课题

1. 请同学谈一谈对音乐的感受?师:其实音乐自古到今都与我们生活紧紧相连,如:古代帝王则用音乐来进行政治教化,《诗经》

2. 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产品,它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不仅有一定欣赏,审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应用科学,音乐逐渐被社会和医学界所接受,并日趋成熟。

3.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音乐与生活。

1. 教师解释实用音乐,(用音乐来烘托气愤,配合完成某想项具体任务,,这种音乐一般称为“实用音乐”。例如:仪式音乐,治疗音乐等。)

2. 播放《欢迎进行曲》,师问:A段音乐的情绪是怎样?听B段旋律你产生一种什么联象?

3. 播放《摇篮曲》,教师板书提问:1本乐曲和《欢迎进行曲》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异同?乐曲旋律中八度大跳你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创造性的想象?(同学讨论回答)。

4. 播放《婚礼进行曲》教师简单说明乐曲的情绪:A段音乐宏伟庄严,描绘了辉煌的婚礼场面;B段旋律温柔活泼,带有一种歌唱性,表现了温和愉悦的气氛。 5. 总结(1)上面三首乐曲为“实用音乐”,(2)请同学讨论后举出三首实用音乐的例子?

1. 教师解释“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又称“环境音乐”,是一种为办公室、休息室、超级市场、等公共场所而使用的陪衬音乐。)

请同学读出“背景音乐”的特点(加深印象)

2. 课件打一个即将开业的商厦,播放一段配音,教师准备四首乐曲片段。

师问:请同学们选出这四首乐曲那些更适合作为商场“背景音乐”(分组讨论回答并说出理由)。

3. 鼠标点击页面出现一例快速行驶的列车。播放一段配音,教师准备四首乐曲。

师问:假如你是一位旅游列车车长,请根据“背景音乐”的特点,选择最适合旅客心理特征的音乐?(同学分组讨论回答并说明理由)。

六、“背景音乐”还可以在综合医院里,急诊室或输液他厅应用,

有人研究表明,人们在一种声级较低的优美柔和的音乐背景下会感到,轻松与愉悦不易疲劳,对病人和家属而言能减轻消除他们不良情绪,改善其心理和生理状态,并进一步起到镇定作用。

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音乐与生活》中“背景音乐”和“实用音乐”希望同学能分清并会运用,使音乐能够更好为生活服务。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1. 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找出2首“实用音乐”、“背景音乐”的例子。

2. 请同学们为校食堂配2首“背景音乐”。

1.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炼,它使我们生活的更加丰富多彩。

2.播放课件中的“美国乡村音乐”,与学生话别,让同学们踏子着音乐离开教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对我们的启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