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708090后喜欢港台明星,而00后却喜欢大陆明星?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每座城市都有一个深夜食堂,每个深夜食堂,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2009年,在日本有一部电视剧,只有十集,却在短时间内,攻占了亚洲等地,成为影迷津津乐道的神片。

这部作品叫《深夜食堂》,至今豆瓣9.2分。

当时就有很多影迷表示期待,如果中国能翻拍该多好。甚至很多人开始为这部作品的中国化,贡献点子。

包括店长应该由谁来演,深夜食堂选址应该在哪,应该出一些什么菜谱。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这个小店里,会发生哪些我们所熟悉的故事,足以让中国观众感动的故事。

然而,最先翻拍这部作品的,是韩国。

2015年上线,20集,豆瓣评分6.9分。

不算亮眼,甚至可以说失败了。

然后是2017年,《深夜食堂》中国版终于来了,在荧幕上大秀厨艺的黄磊老师,领衔众明星主演,最终收获2.8分的扑街成绩。

再然后,就是2019年。

华人影迷心中最有演技的男演员之一,梁家辉老师挑起大梁。

又当导演,又当演员,然后领衔众多明星,拍出了这部电影版《深夜食堂》。

豆瓣评分5.6分(前一天晚上还是6.8分)。

平心而论,梁家辉电影版《深夜食堂》不至于这样的分数。

而且,上映第二天,排片已经明显低于其他作品。

我在观影的时候,整场只有3个人。

观影人次低,那么评分这么大幅跳水,就有点异常。

总结下,应该存在两方面原因:

《深夜食堂》作为改编性作品,前有珠玉,但是网友们期待了这么多年,等来的却总是充满瑕疵的作品。

更不用说,2017年剧版《深夜食堂》各种浮夸演技,最后成为了表情包作品。

所以,这属于恨铁不成钢式打分。

b)剧情确实不够新颖。

相比剧版,可以在比较宽裕的时长来呈现多个角色的故事,电影版存在天生的缺陷。

而且,《深夜食堂》其实最吸引人的立意,在于它用了一个壳,装了众生相。

这就会牵涉到众多角色,以及角色背后的故事。

然而,电影版的几个故事,显得就有点老套。

而且,都只是任务一般顺带而过,有开头,却没有很好的收尾。

到最后,就越来越枯燥。

总的来说,梁家辉版《深夜食堂》在本土化上,做的要比剧版好。

对上海城市的描绘,对食堂客人与这座城市之间的关联,对老板的生活气息等等,都算是比较用心了。

这也是为何我说,网上的评分有失偏颇,大概,这也是另一种厚爱?

翻看网络上关于《深夜食堂》的词条。

有十几条之多,然而,最多的都是日本原版。

但是在中国,《深夜食堂》一直没有开起来。

最大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厘清深夜食堂的定位。

一个陌生地方,一群陌生人,吃着一种食物,然后诉说一段故事。

不是这个食堂或者是一道美食,让故事变得有意义。

恰恰是故事,赋予了这道美食以及这个小店意义。

黄磊的剧版《深夜食堂》,在本土化改编上,特别重这个店铺,重这个老板以及他做的菜。

开在繁华市中心的,不叫深夜食堂,叫夜场或者餐厅。

而老板会做什么菜不重要,每一个到深夜食堂里来的人,也不是因为想吃一道菜。

其实中日韩在文化上的内在联系,应该比较容易理解《深夜食堂》的意义。

每一个人都有秘密,每一个人都有生活的烦恼。

正如每一个人都要吃饭。

食堂与人的关联,恰恰是人与生活的关联。

与其说,客人们是自己走进这家小店,不如说是,他们躲进了这里。

用吃饭,掩盖生活的疲惫。

因此,店主也不是万能厨神,他只是在恰当的时候,以一个旁观者或者见证人的角色,参与了客人的情绪。

所以,梁家辉电影版关于深夜食堂开在繁华都市后的小巷子里,自己也会去看菜单研究做法,是比较贴近现实的。

我们在改编一部作品时,可以参考人家的形式,但照搬不了灵魂,也就是故事。

说实在的,深夜食堂可以在日本东京,在韩国首尔,在中国上海、北京、香港等等,每座城市都不缺少有故事的人。

甚至,店主可以只做日本菜系,店内装饰参考日本风格,店主服装也是日式的。

这都只是形式,并不影响深夜食堂怎么开起来。

深夜食堂只是给城市里的过客,提供一个灵魂的中转站,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那么,回到深夜食堂的定位。

亚洲文化讲究隐忍,讲究自我压抑。

日本的整体社会价值观,是尽量不打扰其他人,默默承受所有的压力,把微笑留给对方。

这造就了社会上的人群内心极度压抑。

白天繁忙的工作,让所有人没时间去顾及内心所想。等到夜幕降临,思想一旦放空,所有的情绪便一下子涌上来了。

这些情绪,来自工作,来自家人,来自未来,这使得他们急需要一个类似深夜食堂的东西,用来释放一天的情绪。

当代中国大多数都市青年的现状,是有房子,没有家。

可以租房子住,但是没有真正能陪伴的人。所以,他们更不会去找陌生人倾诉。

而还有一些人,已经成家立业。但是生活的压力,也让他们急需喘气的机会。

网上流行一句话,男人回家的时候,喜欢在车里吸一根烟,静坐良久才上楼。

车里,就是他们的深夜食堂。

相对而言,中国人是不会在一个开阔的地方,与一个陌生人交心,甚至周围还有一群陌生人在听。

当代社会,70后有长辈和晚辈的压力,80后有下一代的压力,90后有成家立业的压力,00后还不懂压力。

然而,7080后因为有家庭,鲜少有熬夜与陌生人相会的机会。90后虽然也不喜欢与陌生人接触,但他们晚上都喜欢宅在家里,然后失眠。

只有00后,会喜欢熬夜折腾。

那么,这样一家深夜食堂,当然吸引的不是00后,却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让708090后单独出来诉说故事。

都市人们,商务会谈或者宴请会去酒店,约会会去餐厅,聚会会去饭馆或者KTV。

而深夜,只有在大排档或者宵夜摊,才是几个知心好友最终的归宿。

这就是中国人的情况,跟陌生人发生的故事,不会说出去,而跟熟人,才会说出很多故事。

在城中村的巷子里,在街边的小摊。

你会发现不同于白天忙碌于工作时的状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大排档或者夜宵摊等地,是嘈杂得不行。完全比不得高档餐厅里,有优美的音乐,大家在小隔间低声细语,不敢大笑,服务员也礼貌至极。

这正是都市里真正的深夜食堂。

大排档里的嘈杂,夹杂着都市人大声的倾诉。

他们不用管周围的陌生人,因为每个陌生人都在跟身边的熟人倾诉。

他们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吵到别人,因为大家都在忙着倾诉和倾听,完全不在乎周围是怎么样。

很难想象,当大排档里井井有条,大家慢条斯理,小声说话然后不时地瞟一下周围的人,生怕打扰到对方,那大概都不会再有人来了吧。

这样的地方,性情中人会光着膀子,扯开Jason、Eric、Tom的面具和标签,用啤酒灌醉自己,露出白天不敢轻易展示的笑容。

在半醉半醒之间,拉着身边的人,诉说自己内心的苦闷。

末了,还不忘补上一句粗口,补充情绪。

所以,这也是中日深夜食堂的差异。

我们需要一个表达情绪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绝对是相对隐私的。即使是和日本《深夜食堂》一样的店内格局,那么有小隔间绝对比这种靠得很近,集体面对老板要有安全感。

中国的都市人,也会想要倾诉,但绝不是吃了一道美食就一股脑说出来。

相反,美食只是一种交流的点缀。

需要倾听的,也不是一个专注做菜的人,而是一个知心的老友。

否则,我们更愿意相信自己住的小空间,刷着熟悉的软件,看别人的动态。

没错,有时候,我们更喜欢听别人说,只是因为很少有人愿意当面倾听自己。

梁家辉执导的这部电影版《深夜食堂》,有他的成功之处。

比起看起来像人生导师,特别专注做菜的黄磊,梁家辉更适合这种面相凶狠,有故事的店主。

这样的反差才能显示出这个店的温情,也衬托出小店大故事。

而里面关于店主穿梭于菜市场,后门养流浪狗,楼梯间晒腊肉,自行车出行等等,都具有了本土化的生活气息。

但是,关于人物塑造,缺乏很好的故事灵魂。

小店里常驻的那几位客人,一个是自己收养的弟弟,对于他的故事描写,仅仅是一个脾气暴躁的监管人员。

店主作为一个旁观者,唯一有机会参与到故事中,却在两人情感间的冲突和莫名和解,最终消解得一无所有。

关于忠叔,则是一个典型的点缀人物,帮助店主说出大道理。他可以没有故事。

另外三个广告人,虽没有黄磊版姐妹花的浮夸,但也显得过于主动,他们的故事依然没有。

倒是几个不常在深夜食堂出现的人物,给了他们比较深的故事延展。

包括开源的爱情和拳击事业,包括小雪的音乐梦想和遗憾,包括思思和唐宋之间的爱情。

三者,都在鼓励着勇敢追逐,但也同时表达了对美好的珍惜。

可惜的是,三者的故事,都只是戛然而止。

总体来说,梁家辉版《深夜食堂》,开出了社区便利店的味道。

这不是坏事,在中国的店铺,想要让顾客放心吃,吃完还能来一段故事,店主需要和客人成为朋友。

社区便利店,有了这种可能。

一部电影,一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看完这部电影,你有什么想说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港台明星为什么没落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