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类推的例子?

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 题材

一天,熙熙姐姐交给我们一个游戏:两人轮流从1—10按顺序报数,每次只能报1、2或3个数,谁先报到10,谁就赢了。

大家都想将对方“打倒”,但是,怎样才能让自己百分之百的胜利呢

这个问题总在我的脑海中回荡,使我疑惑不解。

回到家,我在小篮子里挑了十个石子,准备新手操作一下。

我把爸爸叫来,让爸爸和我一起做这个游戏。

我找来一支笔和一本本子,将我做的每一步记录下来。

规则是这样的:我和爸爸轮流拿石子,最多拿3个,最少拿1个,谁拿到最后一个,谁就赢了。

原来,爸爸先拿,爸爸让我在最短的时间内输的“很惨”;第二场我先拿,我居然赢了…

我将记录反复看了几遍,终于发现,我用最大的和最小的数相加:即1+3=4,又用了石子总数除以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和,也就是10÷4=2…2,如果有余数,就我先拿,余数是几就那几个石子,如果没有余数,让对方先拿。

现在余数是2,就拿2个石子,剩下的每次拿的石子和对方拿的和是除数3,我就可以必胜了。

为了保证答案的准确性,我又拿了28个石子和爸爸重新玩,有了上面的规律,我果然战无不胜

原来,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它们正等着你去发现呢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其实数学问题就产生在生活中

比如说,上街买东西自然要用到加减法,修房造屋总要画图纸。

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从生活中产生,最后被人们归纳成数学知识,解决了更多的实际问题。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

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

评论说,由此可见,中国学生的数学知识都是从书本上搬到脑子中,不能灵活运用,很少想到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从这以后,我开始有意识的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

我就想,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吗

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

我想了想,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

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妈妈,她说,实际上不会这么巧,总得有一些误差,不过算法是正确的。

看来,我们必须学以致用,才能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数学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

有人说,现在书本上的知识都和实际联系不大。

这说明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正因为学了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才使得很多人对数学不重视。

希望同学们到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学深了,学透了,自然会发现,其实数学很有用处。

我在商场里学数学用数学之买家角度

作为一个买家,最主要的是要做到货比三家。

要买一件衣服,遇到合适的不妨先把品牌、尺码、价格记下来再到别的店做比较。

一个物品的价格是进价+运费+税费+厂商利润,还有店铺租金员工工资等一系列附加成本,所以往往卖价要比商品价值高太多了。

其实在省钱这方面有一个更好的办法—网上购物。

网上购物价格要便宜多了。

在网上一个物品的价格是进价+运费。

一件三四百的衣服,在网上可能只卖五六十,十分实惠。

就算加上运费也要便宜许多。

所以,我认为现在商场中挑选自己合适的东西,把品牌、货号、以及自己合适的尺码记好,再到网上购买。

当然有些东西在网上是买不到的,这是就只有货比三家挑出最实惠的再买了。

可能有许多人认为一分价钱一分货,便宜没好货…我可以这么说,只要掌握好方法,便宜也是可以买到好东西的。

同样一件商品,便宜的和贵的,您会选择哪个呢

大家也知道网上东西便宜,但存在的风险较大。

这就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警惕性了

网上卖东西的商家是有信誉度的,这个信誉度直接显示在网页上以供买家参考。

同时还有成交量啊,好评度阿以及买家的留言,这些都是购物网站为了防止网上骗子行骗所设置的。

现在网上购物已经很透明了,多转转多看看总吃不了亏。

毕竟网上购物还是风险大,所以不妨我们再来看看商场里的活动吧,商场里的活动多,又诱人,其中会不会有什么小陷阱呢

这时就需要运用我们的数学啦

“买一赠一了啊,满200送200

每过节假日,我们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商家打出的“满200送200”的促销招牌。

消费者们蜂拥而至,商场里人山人海,抢购成风。

而实际上商家心里早打好了如意算盘。

俗话说:只有买亏,没有卖亏,“满200送200元券”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其中暗藏着数学问题。

就说满200送200元购物券。

某顾客先用490元买了一件羊绒外衣,送来了400元购物券。

此时得到的四百元购物券,一般顾客心理都会产生一种捡便宜的感觉,于是就产生了较强的购买欲望,意欲花完为快(一般商家的购物券都是限期消费,在一定的时期内没有消费就过期作废)。

于是这位顾客又花了248元券买了一双鞋,又用剩下的150元券中的128买了一条围巾。

那么顾客到底便宜了多少呢

我们可以算一下128+248+490=866(元),这是原来不打折时需要花的钱。

490\/866,所打的折扣大约是五六折。

这位先生处理还好,因为购物券只能在指定地点使用,如果买了送,送了买….这样循环下去的话,那商家就赚大了

因为你不得不一直在这个地点消费,商家就算把你套上套了,所以经过真么一算,看来数学真的很重要

2.有奖销售与折扣比较

某报纸上报道了两则广告,甲商厦实行有奖销售:特等奖10000元1名,一等奖1000元2名,二等奖100元10名,三等奖5元200名,乙商厦则实行九五折优惠销售。

我们想一想;哪一种销售方式更吸引人

哪一家商厦提供给销费者的实惠大

面对问题我们并不能一目了然.在实际问题中,甲商厦每组设奖销售的营业额和参加抽奖的人数都没有限制.所以这个问题应该有几种答案.

分析:(1)若甲商厦确定在单位时间内抽奖,当参加人数较少,少于213(1十2+10+200=213人)人,人们会认为获奖机率较大,则甲商厦的销售方式更吸引顾客;(2)若甲商厦确定在单位时间内抽奖,而在单位时间内的消费者很多,那么它给顾客的优惠幅度就相应的小.因为甲商厦提供的优惠金额是固定的,共14000元(10000+2000+1000+).假设两商厦提供的优惠都是14000元,则可知乙商厦的营业额为280000元(14000÷5%280000)。

还牵扯到优惠金额,嗯…数学是多么重要哇

学数学固然重要,但是最终目的还是能把它合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我们要学会学数学用数学

国庆假期中,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准备找找千克和克.走进超市,首先来到了饼干柜旁,这么多琳琅满目的饼干中,我选择了我最喜欢闲趣饼干,我仔细看了看,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了\"净含量100克\",说明这包饼干不含袋子的重量是100克,那要是有10包这样的饼干不就是1千克了.

接着我们又来到买米的地方,我发现一袋米要10千克,如果我们家每天吃2千克的话,我家每个月就要吃60千克,也就是这样的6袋米了.

后来我又看到了16个鸡蛋大约有1千克,一个菠萝大约2千克,一个西瓜大约3千克

今天,我收获真多啊,我感受到了数学中学到的千克和克这个知识,在生活中数学真的很重要.

很多人都以为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可是我一直对他很怀疑,果不出我所料,今天数学课上老师介绍了阿拉伯数字的真正的来历.原来这是一个误会!阿拉伯数字真正的发明者是印度人,因为当时阿拉伯人的航海业很发达,他们把数字从印度传到了阿拉伯,欧洲人从他们的书上了解了这种简便的记数方法,就认为是他们发明的,所以称它为阿拉伯数字,后来这个误会又传到了中国.

最后,我很想对印度人说:\"谢谢你们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这么大的方便,就因为这样,我很喜欢数学.不仅数字王国很神奇,而且数学的历史知识更是丰富.

今天,我在家发现了一个数学问题.

我发现一杯可乐800克,一杯绿茶500克,一杯冰红茶不知道多少克,于是我又补充了一个信息-冰红茶比可乐少200克,要求三杯一共多少克呢?于是,我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算:800-200=600,再600+500=1100,最后0,所以一共1900克.

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希望小朋友们能多多观察身边的数学问题.

加法和减法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缺一不可的.身边有许多事情都要用到加法和减法.比如在学校里,统计分数,统计认数-生活中,妈妈上街买菜付钱;在家里,计算一个月的开支也要用加减法.这一切的一切都与加减法有关,所以加减法在我们生活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加法与减法真奇妙啊!7.<去天目湖的途中>三(4)壮怡

现在,我们数学课正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全家去天目湖玩,在去天目湖的路上,我就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当公交车靠第一站时,我看见有8个人上了车,而第二站上了3个人,那如果第三站上车的人数是第一站和第二站人数的两倍,那第三站一共上了几个人呢?小朋友们,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试一试吧.

今天下午,我和妈妈来到超市买东西。

当我们买完所需的东西之后,刚要离开,我看见货架上正好摆着火腿肠,于是我让妈妈买些火腿肠,妈妈同意了。

可是刚走几步,我又看见货架上摆着一包一包的,同样品牌,同样重量,里面有10根,每包4.30元。

到底买一包一包的呢,还是买一根一根的

突然,我的脑子一转,有了,只要比较一下,哪一种合算就买哪一种。

于是我开始算起来:零卖的如果买10根,每根4角,就是40角,等于4元,而整包的要4.30元,多了3毛钱,所以我决定买散装的。

我把我计算的过程说给妈妈听,妈妈听了直夸我爱动脑。

今天,我们又发了小学生数学报,这期报纸真的很精彩。

上面讲了怎样让书香伴你左右,茅以升如何苦练记忆力的和阿拉伯数字的由来等数学小常识,翻开一面,有许多数学的小窍门,如:如何找规律,怎样牢记知识,翻开另一面有一些数学小故事,从中我获得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

所以,我觉得每一次看数学报都能让我掌握到更多的知识,我很喜欢它。

《数学的奥妙》湖塘桥中心小学 张娜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比如:在菜市场买菜要付多少元钱

在超市里买东西一共要付多少元

还有,认识了千克和克,你就可以自己算一算称的东西的价钱了。

怎么样,数学是不是很重要

所以,我要提醒你-一定要学好数学哦

数学又是很奥妙的,它可以让我们知道一些未知数。

所以有的小朋友觉得数学有点难,有时还要请家教。

但是数学也是很灵活的。

除了我刚才提到的以外,生活中的数学还有很多种呢

《宝贝丁丁背口诀》湖塘桥中心小学三(2)班 李昊岚

星期天,宝贝丁丁在背口诀,当他背到“三八”时,却打住了。

这时正巧姐姐走过来,丁丁连忙问:“请问:三八

姐姐气呼呼的说道:“你才‘三八’呢

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闻声答道:“三八妇女节呀”。

我在一旁偷偷的笑了,其实她们都误会了:丁丁既不是在骂人,也不是在记节日,而是在背口诀呀:)

《比一比,谁用的单位多

湖塘桥中心小学三(2)班 曹可斐

早上,我从长大约2米的床上爬起来;拿起一枝长大约6厘米的牙刷开始刷牙;接着,拿起一块长40厘米,宽20厘米的毛巾开始洗脸。

洗漱结束后,我拿了一只重大约100克的碗盛满稀饭;吃完后,我背着重大约2千克的书包来到学校,开始了40分钟的早读课;两节课后,我们都站在高大约7米的国旗杆下做操。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你能比我说得更多更流利吗

《称体重》湖塘桥中心小学三(1)班 盛徐婕

今天是10月15日星期六,我和爸爸到南大街逛商场。

早上8点多钟,我们就乘车来到了南大街。

正巧,站台边有一位老爷爷,他的身边有一台“会说话”的秤。

看到我走过来,老爷爷笑着说:“小朋友,称体重吗

我有点好奇地问:“称一次要多少钱呀

老爷爷爽快的回答:“称一次只要1元,而且还可以量出身高呢

我想:这真是一举两得呀

老爷爷把开关打开,只觉得有个软软的东西往我的头顶上一碰,随后,机器上打印出一张小长方形的纸条,上面写着:“体重:27.0公斤 身高132.5厘米”呀

这半年我长高了4厘米,可是体重呢

这时,我记起数学课上老师说过,“千克”还有一个名字就叫“公斤”,没想到今天被我遇见了,而且我知道我的体重增加了2千克呢

回来的路上,我好开心啊

我一定要把身体锻炼的棒棒的

今天,我从书上看到一道很有意思的题目,现在介绍给小朋友.

小赵、小丁、小张分别是教师、医生和律师,只知道:(1)小赵比教师年纪大;(2)小张和教师不同岁;(3)小赵和律师是朋友,你能推断谁是教师,谁是律师,谁是医生吗

根据(1)小赵比教师年纪大和(3)小赵和律师是朋友,可以推断小赵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律师,所以小赵是医生,再根据(2)小张和教师不同岁和小赵是医生可以看出小张是律师,所以剩下的小丁是个教师。

这道题目很简单,我运用了排除法,比如:根据条件(1)和(3)就可以看出,小赵既不是教师,也不是律师。

以次类推就可以得出答案。

在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只要掌握方法,就可以解决一切难题,想不到从数学中也能得到乐趣。

运动中的数字 三(3)朱 皓

11月24日,我校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田径有24米往返跑,60米,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200米,1500米,2000米,还有垒球和跳远。

我发现它们都是用时间和长度做单位计算的,输和赢都是靠数字来决定的。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科学的故事>,心里感到很沉重.

里面讲了一个数学家,他家很穷,但很好学,就把他送到学校里去读书,可他不认真,一直玩,一天老师找他谈话:\"你吃的饭,上学所花的钱,都是你父亲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啊?他受到了很多的启发,他想:长大了,我要当一个天文学家,文学家.

但后来,他受到了一位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老师的影响,又把兴趣转到了数学上,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

吸烟有害健康 爸爸每天抽一报香烟,每包香烟20支,我了解到每支香烟能使人缩短寿命3分钟,那每天就会缩短

20X3=60分钟=1小时的寿命,每年就要缩短365天X1小时=365小时的寿命.所以,我对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啊-.

我叫长方形,我的身体长得长长的,我有4条边,4个直角.

我叫正方形,我的身体长的方方的,我也有4条边,可是,我的4条边相同,我还有4个直角.

我们长的有很多相同的地方:都有4条边,对边都相等,都有4个直角;长的有点不同之处是:正方形的每条边都相等.

生活中有许多长方形和正方形.

桌子的面是正方形,我家的床的面也是正方形,钟的面还是正方形.

再来说说长方形,书的面是长方形,门的面是长方形,椅子的面还是长方形.

你们瞧,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我们生活中多么的常见,如果你和我一样,去观察一下周围,你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小知识的,不信,你试试.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他们都有周长,那周长有什么作用呢?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的本领可真大.比如,我们要为长方形的花坛造个篱笆,如果不知道周长的话,工人们就需要去围一围,这样一次又一次,如果太短还得加长,如果太长,还得重来,你们看这样多浪费啊!所以只要知道周长,量一下,一次就行了,既节省时间,又节省木材,多方便啊!如果你对周长感兴趣的话,自己也可以去生活中找找看,把它记录下来,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分享!各种各样的图形

我们世界上有着各种各样的图形,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图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譬如:正方形,它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而且它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生活中正方形的物品很多,如电视机的面,窗户的面,柜子的面.还有三角形,也有很多种,其中比较特殊的是直角三角形,就是我们的一副三角尺:我发现一个三角形,它两条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另一个三角形,有一条边是另一条边的一半,一个角也是直角.在日常用品中,我发现三角形的东西要比正方形,长方形的少,我在家只找到空调架子和花架是三角形的.

你们会把这些不同的图形组成什么有趣的图形吗?试试看,你会发现很有趣的.

我们家的书房是长方形的,它的长有7米,宽有4米,坐南朝北呈列着.

一进门,正对着的是一张大的紫红色的书桌,它也是长方形的,大约长有2.5米,宽有1.2米,那是我爸爸的书桌,旁边还有一张小一点的长方形的书桌,大约长2米,宽1米,我妈妈经常在这看书.

另外靠着墙边有一排沙发和一个茶几,墙角是一个空调和一个饮水机和书柜,它们也都是长方形的

最后,我发现我在我们家的书房中竟然没有看到一个正方形,真奇怪!这就是我家的书房,欢迎小朋友来我家玩!

帮我写一篇题目为《生活中的数学一例》的小论文。

生活的数学 篮球场上的数学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我的朋友一起去打篮球。

过了一会儿,我们俩打累了,就到观众席上去休息。

突然间,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我就禁不住说出来:“小明一分钟投8个球,小红一分钟投6个球,他们一起投了8分钟之后,小红提高命中率一分钟投8个球,小明由于体力不支减少投球只数一分钟投6个球,问多少分钟后小红和小明投进的只数相同

大概是我朋友太累的缘故,这么简单的问题他都答不上来,他想了一会儿没做出来,过了好长时间他还是没想出来。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他实在想不出来,只得不好意思地说:“没了草稿本,我做不出来。

我知道,就算他有草稿也未必做得出来。

我自豪地说:“原来小明一分比小红多投进2个,一共投了8分钟,也就是8×2=16(个),后来小红反过来每分比小明多投4个,那么16个球要多投几分钟呢

16÷4=4(分),要4分钟才能追上。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生活中、学习中、还有工作中到处都有。

从此,我就更加喜欢数学了 顺便说一句,我不赞成您这种对孩子的态度,对孩子要善于诱导,而不是替代他做什么.下边是关于如何写数学小论文的,希望对您和您的孩子有所帮助.如何学写数学小论文“写什么

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

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

从我校征集的论文来看,作者中有的是在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

综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

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

(1)写什么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下面我结合我校同学部分获奖论文的选题,进行一点简单的选题分析。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如: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如: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如:纸飞机里的数学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如:“没有条件”的推理 如:小议“黄金分割”如:奇妙的正五角星(2)怎样写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四)评价数学小论文的标准 什么样的数学小论文算是好的论文呢

标准很多,但我以为一篇好的数学小论文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新、真、美。

“新”,指的就是选题要有独特的视角,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下载一段。

文字,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至少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观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指的就是内容要实在、言之有理,既不能空洞无味、也不能冗长拖沓,文章要紧扣主题,力求做到准确、精练,尽量地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美”,指的就是语言通顺、文笔流畅,文章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名称来看,既有实践又有创新的论文肯定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亲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注意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把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作为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一种评价、一种补充、一种提高,这样你学写小论文的目的就对了,你就会将数学小论文越写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下大工夫、只要肯吃的起苦,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摸,去学习,好的数学论文就一定会在你的手中诞生。

总之,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极好的方式。

我相信我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一定会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积极参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活动与交流,并取得好成绩。

祝愿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数学小论文,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愿有更多的同学从学写数学小论文开始起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书写出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

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

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

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

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

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

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小论文

走进新课程的今天,写数学小论文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

那么数学小论文是什么呢,所谓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学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其文体形式包括数学日记、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

其中,数学日记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自己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和体会;数学童话、数学故事是指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依据自己的理解有机地融合于故事、童话的框架中,以形成完整的情节。

1、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习惯 数学阅读是指围绕数学问题或相关资料,以数学思维为基础和纽带,用数学的方法、观念来认知、理解、吸取知识和感受数学文化的学习活动。

最初,我们从网上、报刊上找来一些优秀的学生日记,让学生阅读,了解数学日记的格式与内容的选择,激发学生的撰写热情。

后来,结合学校读书活动,组织学生相互推荐优秀数学科普读物。

如:《生活中的数学》、《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数学万话筒》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展示活动:学生自编的一张张五彩斑斓的数学手抄报、一本本价值连城的数学剪贴本、一块块内容丰富的黑板报带领学生在阅读中走进数学的世界,体会数学的魅力。

2、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数学小论文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

反思型论文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作业或试卷以及课堂中的表现,对解决某个问题所采用方法的优劣进行自我反思,认识自我,澄清有关问题,从而为充满信心地继续学习数学打好基础。

这样有利于学生取长补短,提高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其自信心。

长期以往,使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数学学习中的认知水平,增强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

3、指导学生积累论文资料数学小论文不能满足于数学反思日记,而要将视野开阔。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开始,学生不明白如何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融于故事情节中,如何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写范文,读给学生听,并带学生分析

写一篇关于“生活数学”的小论文

让课堂生活化的几点随想

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

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但很少关注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

教师讲完新课就做书后面的练习,练习做了一题又一题。

而学生也还只会按类型解题,不懂得怎么应用,既不知道数据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数据、怎样获得数据。

因此,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

新大纲明确指出:义务阶段的数学教育必须是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课堂上要联系生活实际,在习题的编拟上也要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使之产生亲近感,变得具体而生动,诱发学生动手、动口又动脑,想办法来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创新的精神,实现我们的数学生活化。

本人就结合《圆锥体的体积》这课谈谈怎样让课堂生活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每节课开始的导入就好比戏的序幕,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合理,就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开启思维的闸门。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联系学生的 生活实际,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片断一:教师出示录像:(几位农民把打完稻谷稻草堆成一个圆锥体草堆的情境)。

师:这些农民叔叔在干什么呀

师:他们把草堆成了什么形状

生:圆锥体师: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把草堆成圆锥形吗

生:因为把草堆成圆锥形,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顺着圆锥的侧面流下来,草堆里面就不进水,就像我们的伞一样,雨水顺着伞流下来。

师:能不能把它堆成其它的形状呢

师:求这堆草的体积,就是求什么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圆锥的体积”师:在这堂课上,你希望学到哪些知识

生1:我想知道圆锥体积的推导方法。

生2:我想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生3:我想知道圆锥体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生4:我希望能够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吧

上面的情境导入虽然说城市的小孩子很少亲眼见面,但是电视、电影里经常见到,在一次春游时候他们还见到过,学生问草堆为什么都是堆成圆锥形的,能不能堆成其它的形状呢

所以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再一次把这个问题拿出作为导入,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是现实生活中到处可见的。

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圆锥还有它独特的作用。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中,人的生活中,我们只人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进行生活化,课堂就就会充满生活气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体验生活,理解新知。

数学的产生源自于生活实践,数学的教学同样离不开实际的生活。

因此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在教学要求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片断二:教师出示“削铅笔”的示意图:削之前,铅笔的一段是圆柱形,削之后,这一段变成了圆锥形。

师:铅笔的一段削过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铅笔的一段由圆柱变成了圆锥形,但这个圆锥形与圆柱形等底等高。

可以看到,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一部分。

师:如果已知圆柱的体积,求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需要知道什么

生:需要知道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师:你希望通过什么办法,弄清圆锥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看看书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师:书上所做的实验,为什么一定要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呢

师:如果给你相应的材料,你能做书的的实验吗

开始做实验…首先通过学生经常做的事“削铅笔”这个示例,明白圆锥体的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有关。

再通过把盛满水的圆锥体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开容器或把盛满水的圆柱体容器倒向等底等高的容器圆锥的反复实验,发现规律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的水总是圆锥体容器的三倍,如果二者底或高不同,则结论不成立,这样,学生便从实际操作中发现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面对这些数学问题,教学中不应靠教师一言堂唱独角戏,讲解每个号码的意义,而是让学生集思广益展开讨论,解决自己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同时,给那些肯钻研、爱学习的学生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全体学生探索、创新知识的过程。

三、服务生活、巩固新知。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所以,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 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片断三: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怎么求圆锥的体积。

那么我们能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呢

生:能师:我们学校旁边有一堆沙,我们能不能求出那堆沙堆的体积呢

生:能师:现在我们就到现场去。

(准备卷尺)师:要知道这堆沙的体积,首先要知道什么

生:要知道这堆沙的底面积和高

生:不知道师:那怎么办

师:能不能直接测量出底面积

生1:可以先测量底面直径。

生2:可以先测量半径。

生3:不知道底面的圆心在哪里,好难测量半径,还是测量直径好一点。

师:现在我们就先测量直径和高,再求体积。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这堆沙的堆的体积,能不能这堆沙的重量呢

生:只要知道1立方米的沙有多重,我们就可以求到这堆沙的重量。

师:现在老师也不知道1立方米的沙多重呀,你们有没有办法呀

生1:我们有一个长方体的容器就好了,可以先量出这个容器的长、宽、高,再求出它的容积,再装满沙,称一下重量。

然后再用重量除一下它的容积,就可以知道单位体积的重量。

生2:不一定要长方体,我只要一个水桶就可以了,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求出单位体积的重量。

师:现在这个问题就留给你们下午去完成。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这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

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

上面的例子,学生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解决了不一般的题目,这节课也取得了不一般的效果。

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

总之,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又不拘泥于教材,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

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让数学更好的服务于生活。

一篇生活中的数学小论文

生活中的数学“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变成数学。

数学家笛卡儿曾这样说过。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我国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华罗庚也曾下过这样的结论。

的确,正如两位前辈所说,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的脚步无处不在。

2006年已经接近尾声了,迎面而来的是新的一年—2007年。

行走在繁华的大街上,随处可见商家打出的“满400送400”,“满300送300”的促销招牌。

消费者们蜂拥而至,商场里人山人海,抢购成风。

此情此景,真让人以为回到了物资短缺的年代。

实际上商家心里早打好了如意算盘。

俗话说:只有买亏,没有卖亏,“满400送400元券”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其中暗藏着数学问题,暗藏着商业机密,暗藏着许多玄机。

去年,我们一家三口,也在新年之际在商场里“血拼”,当时是满400送400元券。

我们先用980元买了一件苹果牌的皮夹克给爸爸,送来了800元购物券。

我们并没有过分浪费,花了300元券买了一件298元藏青色的李宁牌棉袄,又用剩下的500元券中的488买了一件太子龙男装(由于是购物券,不设找零)。

298+488+980=1766(元)—这是原来不打折时需要花的钱。

980\/1776,所打的折扣大约是五五折。

我的姑姑和姑夫从前也做过服装生意,我对服装的进货成本与销售价的关系也有些了解。

服装的进价一般只占建议零售价的20%~30%。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商场促销力度越来越大,为了保持利润,商家或厂家还不断地把衣服的建议零售价标高。

就如前几天在电视中看见的一位消费者所说,某一品牌同一款式的一条尼料的裤子,三年前建议零售价还只是299元,今年标价变成了999元。

这么一算,进价大概只有商场里售价的10%~20%。

就算打了五五折,商家还稳赚三至五成的毛利。

广告,广告,便是广而告之。

许多人一窝蜂似的赶来抢购、血拼,商场的人流量多了,商品销售量也快速增长。

就按人流量是平时的三倍算,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数学问题。

假设平时人流量少时,一件商品按8折销售。

8折减去进价2折,标价部分的6成就成了毛利。

虽然现在“满400送400元券”时同一件商品可能只赚三至五成,但销量起码是平时的三倍以上。

就按三成毛利和三倍销量来计算,3×3=9,与平时的6成毛利相比,一天能多赚50%。

虽说这样卖每件单位毛利率有所下降,毛利额却因销售量的增加而增长,更因大量销售而加快了资金周转,带来额外的收益。

商品标价和促销中有数学,购物消费中有数学,装修房子有数学,织毛衣中有数学…总而言之,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

生活中的利率数学小论文,求求各位了重赏

应该写一下商店中的利率,比如

研究一下这几种情况那个最省钱,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数学老师是这么说的

谁知道关于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了

最好是论文,谢谢了 希望大家可以帮帮我,谢了

这是每个学写小论文的同学都会碰到的问题。

一篇好论文的产生,对于它的作者来说是一次创造性的劳动。

创造性的劳动对劳动者的要求是很高的。

其创作的素材、水平,乃至创作的灵感…,绝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它们需要作者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去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思考。

从我校征集的论文来看,作者中有的是在平时十分注意对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拓展延伸,学习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的是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收获与启发后,获得灵感、得以选题;更有甚者是,有的作者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注意观察、探究,并与自己的数学学习相联系,对观察、探究的结果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升华为理论,写出了令人叫绝的好论文。

综观获奖论文的小作者们,他们大多是数学学习的有心人。

好论文的作者不仅要有较好的数学感悟,还要有良好的文学修养、综合素养。

写小论文的关键,首先就是选题,同学们都是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受年龄、知识、生活阅历的局限,因此,大家的选题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想写的内容入手。

下面我结合我校同学部分获奖论文的选题,进行一点简单的选题分析。

论文按内容分类,大概有以下几种:

①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对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模型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如:探究大桥的热胀冷缩度

②对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扰人心烦的小事,提出了巧妙的数学方法来解决它;如:

一台饮水机创造的意想不到的实惠

③对数学问题本身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分式“家族”中的亲缘探究

④对自己数学学习的某个章节、或某个内容的体会与反思

① 课题要小而集中,要有针对性;② 见解要真实、独特,有感而发,富有新意;③ 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四)评价数学小论文的标准

什么样的数学小论文算是好的论文呢

标准很多,但我以为一篇好的数学小论文必须有以下三个特征—新、真、美。

“新”,指的就是选题要有独特的视角,写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东西、不是单纯地下载一段。

文字,最好是自己原创的,至少要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观点,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指的就是内容要实在、言之有理,既不能空洞无味、也不能冗长拖沓,文章要紧扣主题,力求做到准确、精练,尽量地体现数学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美”,指的就是语言通顺、文笔流畅,文章要给人以美的享受。

当然,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名称来看,既有实践又有创新的论文肯定更容易受到评委们的亲睐,所以,我希望同学们更加贴近生活、注意观察、去寻找、去发现,把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把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作为对自己数学学习的一种评价、一种补充、一种提高,这样你学写小论文的目的就对了,你就会将数学小论文越写越好。

“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肯下大工夫、只要肯吃的起苦,不断地去思考、去揣摸,去学习,好的数学论文就一定会在你的手中诞生。

总之,学习撰写论文、争取写出好的论文,对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来说,始终是一个锻炼自己、提高能力的极好的方式。

我相信我校初一、初二的同学们一定会在老师的组织与指导下积极参与第二届《时代数学学习》“时代之星”实践与创新论文大赛的活动与交流,并取得好成绩。

祝愿今后有更多更好的数学小论文,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愿有更多的同学从学写数学小论文开始起飞,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书写出更多的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

例子:《容易忽略的答案》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数学王国里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

比如,在我现在的第九册的练习册中,有一题思考题是这样说的:“一辆客车从东城开向西城,每小时行45千米,行了2.5小时后停下,这时刚好离东西两城的中点18千米,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王星与小英在解上面这道题时,计算的方法与结果都不一样。

王星算出的千米数比小英算出的千米数少,但是许老师却说两人的结果都对。

你也列式算一下他们两人的计算结果。

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很快速地做出一种方法,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130.5(千米),130.5×2=261(千米),但仔细推敲看一下,就觉得不对劲。

其实,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这时刚好离东西城的中点18千米”这个条件中所说的“离”字,没说是还没到中点,还是超过了中点。

如果是没到中点离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就是前面的那一种,如果是超过中点18千米的话,列式应该就是45×2.5=112.5(千米),112.5-18=94.5(千米),94.5×2=189(千米)。

两个答案,也就是说王星的答案加上小英的答案才是全面的。

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有许多数学题目的答案是多个的,容易在练习或考试中被忽略,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审题,唤醒生活经验,仔细推敲,全面正确理解题意。

否则就容易忽略了另外的答案,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数学小论文,初一的.题目是生活中的数学.急

其实初一的数学论文两三百字就差不多了

主要讲讲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三角形稳定性用于建住啊,涵数用于研究物体运动啊,离开了数学生活就怎么怎么的不方便

之类的,然后就讲要学好数学,以后可以干嘛干嘛的,再吹一下就可以了。

恩.还是需要你多联想一些事例加进去

五年级数学小论文,生活中的数学。

我也写过,给你参考一下:

第一先写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然后再写自己是怎么样探究的、怎么样解决问题的

然后在写一个简单的结尾就好了

每一次考试,基本上都要考到计算,同学们肯定都厌烦计算,特别是四则混合运算,再加上分数、小数,真是烦上加烦。

但是,考试终究是要考到计算,那怎样让计算不那么烦,不容易出错呢

那就要用上简便计算的定律了。

常见的简便计算的定律有: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等定律。

比如说下面一题就是在我们三训上出现的题目:0.88×100.1

如果这道题目列竖式计算的话会很麻烦,也有可能算错。

如果要简便计算的话就可以把100.1拆成100+0.1,然后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了:

这样计算就简便多了,不用再去死算,而且不容易出错。

在计算中,虽然可以用计算公式但是有一些题目还需要一步一步地算,比如说有两组很容易就上当的四则运算:12×48÷12×48和12×48÷(12×48)。

第一个看上去可以很快的算出来,其实,这只是一个陷阱,如果非要在第一个上简算,也可以用12和÷12抵消,转化成48×48。

而第二个的运算顺序和第一个是相反的,先算括号里的12×48,然后按照运算顺序把前面的12×48算出来,就可以转化成1÷1结果等于1。

计算,看看是挺难的,其实,只要用上一些运算定律,它们就像是魔术师,使计算变的简单了。

所以,数学是很奇妙的,只要用心去钻研,去思考,再难的数学题也会被攻破。

}

您好,我是【朵爸育儿碎碎念】,我家大宝现在5岁半,正在初学数学的路上,给你分享点我的经验。

我小女儿在学校有一套很简单的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家女儿也是六岁,我目前也正在教她加减法。以我自身的经验和女儿的学习效果,来说说我的教学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先人早就教导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只有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基本功扎实了,以后的学习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所以想让孩子学会10以上20以内的±法,必须先把基础打好。那就是把10以内的数记牢,加减法口算张口就来。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1、先记1-10的数字分合。就是2可以分成1和1;3可以分成1和2,2和1;4可以分成1和3,2和2,3和1……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6和4,7和3,8和2,9和1。家长可以利用道具比如拿几个苹果,西红柿什么的都可以,这样可以让孩子更形象的了解接受。

这个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反复练习,让孩子特别熟练,所谓熟能生巧,这样才能为以后10以上的加减法打下坚实基础。

2、10以内加减法练习。只知道数字分合还是远远不够的,以我女儿为例,她记住了数字分合,我发现还是不能熟练掌握加减法。其内涵没明白,有的只是死记硬背下来的,比如她知道9可以分成3和6,但是你问她3+6等于几,她不知道。这就需要我们家长仔细讲解,教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耐心。

这时候你要结合数字分合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来讲解。举个例子,以5来说吧。首先孩子已经知道5有4种分法。1+4和4+1得数都是5,2+3和3+2得数也是5。只不过是顺序颠倒了一下,减法也一起练习了。这样从1-10,一个数字的加减法直到孩子学熟学透,再换下一个数字。10个数字全部学习完后,再统一的反复练习。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孩子10以内的加减法能快速的口算出来。我女儿就是实例。

以上基础都打好了,就可以开始下一步的学习了。芒果妈建议20以内的加减法,可以先学会加法后,再学减法。

20以内的加法用凑十法

原则是留大数,分小数。

还是举例还说明吧,比如楼主所说的6+5和7+8怎么教孩子呢。

所以20以内的加法,凑十法,1-10的分合很重要,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要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孩子的教育对家长来说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学习成长,我们做家长的也要学习提高,和孩子一起进步!


我是@芒果妈育儿,在带好宝宝的同时,希望和志同道合的你一起学习成长!

关于数学启蒙,我专门做过数学启蒙的研究,也给自己的孩子做过数学启蒙,目前看起来效果还不错。我家的孩子今年幼儿园大班,对数学非常感兴趣,万位以内的加法没有问题,自己尝试推导乘法口诀。

六岁之前如果没有做过任何数学启蒙的话,建议六岁的时候也要先拿实物让孩子理解加减法的数学含义,孩子对数字的理解从具体过渡到抽象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数学来源于生活,6+8,实物演示即可以先拿6个苹果,跟孩子一起点点数,再拿来8个苹果,放在一起数数总数,这样一个情况,用数学来表示就是6+8=14。具体的实物,可以拿扑克牌、木棒、手指头等任何你身边的事物。

在理解了加法所表达的数学含义后,可以学习一下凑十法来拓展一下数学思维,凑十法是计算加法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下面重点来讲一下凑十法。

运用凑十法能将和大于10的进位加法转化为学生所熟悉的10以内的加法,从而化难为易,进行简单计算。在学习凑十法前,10以内的加法是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凑十法的口诀如下:

  • 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很好理解,家长学习了再指导孩子即可。下面多几个例子以及习题:

在训练孩子凑十法的时候,可以先按照例题中方法要求孩子填写具体的计算过程,掌握后再训练孩子进行口算,口算初期一定要请孩子讲解其解题思路,检查孩子是靠记忆还是真的理解了该方法。在孩子熟练掌握20以内加法的凑十法后,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大于20的加法啦。先扩大到100以内的。

首先要让孩子理解,100其实就是10个10,90就是90个10,80就是8个10……依次类推,95就是9个10和一个5,86就是8个10和一个6……举个例子:

其实就是3个10加上3个10,就是60,然后剩余6+5,用凑十法,就是1个10和1 ,那么就一共有7个10和1,即71啦。

同样的思路,可以拓展到大于一百的加法―百位数加法―千位数加法等等,非常方便口算并且不会因为忘记进位而失误。

掌握凑十法后,可以尝试拓展:1+2+3+4+…100;9+9+9+9;8+8+8…等这些特殊的加法,乘法就是很特殊的加法哦,尝试和你的孩子一起推导乘法口诀吧,按照我家孩子的说法:what fun!

减法推荐破十法,具体的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在这里讲啦,网上可以搜索到很多的学习资源。

此外想在这里强调一下:数学不仅仅是计算,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息息相关,一定要引导小朋友把数学和实际生活关联在一起哦。比如买早餐,包子2元钱一个,面包5元钱一个,牛奶3元钱一个,早餐需要吃这三个食物,一共要多少钱?给小朋友拿钱买买东西,加法减法的应用题都有了……

现在很多城市,幼儿园阶段的幼儿是不让学习算术的。但一旦上了小学就要学习,进度还很快。小学学习比较系统,一步落下步步落下,不想让孩子在上学之初就被动,很多家长选择了提前给孩子学拼音算术等。针对学前儿童如何学6+5或8+7等算术,我结合自己教儿子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认为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的孩子,实物或场景是重要的教具,对数的感知力很重要。因此,我最初用他喜爱的木制积木做教具。将一个积木放在一个盘子里,逐渐往盘子里加积木,让他从直观上认识1+1 1+2 1+3等,有时在外面玩就用石子或树枝充当教具来进行计算练习。当时,6+5之类的我用的是比较笨的方法,先伸五个手指头,另一只手加一只脚数六个数。后来,我就让他先记住第一个数,比如6+5,先记住6,然后伸出手数7、8、9、10、11,也即加5个手指头。

后来,看到一位朋友在用凑十法教她同样六岁的孩子学数学加法,我才从网上查找,慢慢将凑十法讲给孩子听,比如8+7,你要先确定8+2=10,然后再算10+5=15。

等他慢慢熟悉了,我就要求他去超市买东西,一开始让他买一样两样,自己算价钱。后来我只给他一定的钱,让他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自己要算好价钱,他为了一分钱不剩,常常买东西时算了又算……

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我觉得用凑十法来让孩子学习大于10的加法。

这是关于数学的早期启蒙的问题,我用视频做了解答,希望我的经验能帮到你。

6+5,7+8,这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内容,我们家孩子是这样学习的。

首先肯定是对数字有一定的概念,比如认数,读数,写数,数的比较以及数的合成等等。

10的分成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所以孩子肯定先要掌握10以内数的分成,如下图所示。家长可以用实物结合游戏,让孩子有趣味性直观的去学习。

当孩子清楚的知道10的分成口诀,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好亲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凑成一双手。计算起来就显得很轻松了。

现在一般都是通过凑十法,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十法,需要熟练的10的分成基础,快速找到朋友,拆分计算。比如9+3=12,是怎么计算的呢。

看大数9,9的朋友是1,

拆小数3,把3拆分为1和2,

凑成十,先算9+1=10,

这样整个计算过程就完成了。

数学的学习就是先了解概念,然后学习算法,最后反复做练习题,加深巩固。

}

刚入职场时,完全不懂“数学思想”这样的字眼,总觉得知识教会孩子们就完全可以,不必要渗透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老教师给我提出来要求,我也不以为然,总觉得他们固执不与时俱进。入职两年后,教学上渐入佳境,对教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才慢慢开始关注数学思想这个问题,教会孩子一种思想远远比教给他一个知识重要的多。

在分数比较大小的问题中,有一种比较常见并且也不太好通分的问题是,分子比分母小1的分数比较大小。比如:九分之八和十分之九。面对这样的问题,如果通分学的比较扎实直接通分把两个分数的分母变成一样的,分子直接比较大小就可以了。这道题同学们的错误率往往比较高,我除了从通分的角度讲解这个题还从“极限思想”把这一类问题都分析了一遍。从分数的意义展开说,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三分之二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三份取其中的两份,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哪个分得的多。如果还是不太好区分,这时就可以举的例子中的数大一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100份取其中的99份,这时基本上每个孩子脑子中都可以想出来大小关系,如果把刚才讲解的过程中的例子换成分蛋糕,分大饼,分苹果,对学生而言会更容易接受。这就是运用了极限思想的例子,以后再见到分子比分母少1的分数,其实只需要看两个分数份数或者说分母和分子的大小关系就一下子比较出来的,分母大的分数大,或者说分子大的分数大。

第二个例子是在《圆的面积(一)》中,圆的推导过程中的“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8、16、32份后,发现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平行四边形,里面的小扇形近似看成一个三角形,也就是说扇形中的弧长本来是曲线,我们把它看成直线,如果要深究为什么?那我们就可以用极限思想来理解了,可以无限制的分下去,也可以说有一点微分的思想。还有一类题是用同一根绳子围成的正方形和圆哪一个面积大?思前想后找不到更合适的方法让孩子们更容易去理解,可以找同样长的绳子,分成把它围成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圆形,看一看到底哪个图形的面积大,鉴于此我觉得干脆找两个好算的,然后直接推结论。比如,发现四边形的面积比三角形的面积大,那就可以进一步知道,五边形的面积大于四边形的,以此类推,同一根绳子围成的图形圆的面积最大。

可以说在数学中极限思想无处不在。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让孩子懂得了这个思想就可以做到不仅知识上让学生有所得,在生活上也会有所得。每次讲到这种思想,我也会告诫孩子们把目光放长远,很多事情向后看,才能看到更好的结果。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数学导入语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