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老舍,丰子恺三人谁的写作水平高?

  曾几何时,中国有过让世人羡慕的文化和教育。
   孔子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唐朝国都长安,每天都能看到各国留学生往来穿梭的身影。
   北宋横渠书院的老师张载,教导学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怎样的胸襟与气魄?
   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世界开始变平的21世纪,中国的教育却渐渐被各国甩在身后。
   当日本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当美国总统签署《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教育法案时,中国社会仍然在为“高分”狂欢,为培养“循规蹈矩”的接班人呐喊。
当然,中国也不乏有识之士,正凭籍自己的良心和责任,推动中国教育朝“培养真正的人”的方向良性发展。但他们的声音实在太微弱了,占据公共话语权的,常常是那些闭门造车、不切实际的伪专家学者,或是些改头换面、恬不知耻的教育门外汉。他们拿着舶来的主义和理论,四处吆喝叫卖,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有多少善良的父母,被骗得晕头转向;有多少可怜的孩子,因此而失去了自由和欢笑••••••
   咳,世间乱象,不说也罢。让我们把目光暂时从这片纷扰中剥离出来,听一听那些曾经影响过人类文明进程的伟人或大师们的成长故事吧。
   因为,无论大师或者伟人,都由普通孩童成长而来。听听他们的童年故事,或许对我们教育子女,有所裨益。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老舍:妈妈给我生命的教育
   1950年,老舍用在美国出版《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小说赚得的版税,在北京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购买了一座四合小院。因在院内栽种了两棵柿树,每逢深秋,柿树缀满红柿,其夫人美其名曰“丹柿小院”,也就是现在著名的老舍故居。
   虽然当时北京房价不像现在高的离谱,但老舍也花销了几百美金,一次付清,(可能那时还没有分期付款政策),这绝不是一般工薪家庭人家敢奢望的。要知道,解放初期的一块钱,足够一家人半年的粮食,够一个孩子读一年书。

  1、“输”在起跑线的孩子
   别看后来老舍因为发表小说,名扬海内外,手头阔绰了,但对他知根知底的街坊们却说,当年啊,他们家穷得那叫一个叮当响。
   没错,如果用现在的标准来衡量,老舍是一个典型的“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9岁以前,他既没上过亲子班、幼儿园,也没接受过任何形式的正规教育,更不用说音乐、美术等特长班了。当然,老舍不上学不是因为他淘气、厌学,而是他家实在太穷,根本交不起学费。
老舍不满两岁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父亲身为保卫皇城的一名护军,在抗击联军的巷战中阵亡。而年幼的老舍,要不是因为家中一只箱子神灵护体,也成了联军刺刀下的冤鬼。“我正睡在箱子附近,文明强盗又来了。我们的黄狗已被前一批强盗刺死,血还未干。他们把箱底儿朝上,倒出所有的破东西,我还被箱子扣着。我一定是睡得很熟,要不然,他们找不到好东西,而听到孩子的啼声,十之八九也会给我一刺刀。”(选自《老舍自述》)
   命是捡回来了,但旋即又落入了苦难生活的无底深渊。本来,他们全家生活来源就是父亲每月的三两饷银,虽然紧紧巴巴,好歹还有点老米吃。父亲离世后,全家便断了生计。家里除了老舍,还有一个十岁的哥哥,十二三岁的姐姐,然后就是他母亲。
   四口人四张嘴,等着饭吃,怎么办?当时,父母因走投无路卖儿卖女的,不算稀奇。看过《骆驼祥子》的读者都知道,里面有一个叫小福子的女孩,就是被他父亲给卖了。
   但老舍是幸运的。在父亲过世的那一刻,母亲已决计用柔弱的肩膀,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母亲不识字,也没有专业特长,只能靠一双手,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剪衣裳。老舍回忆说:“在我的记忆里,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晚间,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终年没有休息。”
   身教甚于言传。母亲的勤劳无声地感染着老舍姐弟。姐姐常常帮助母亲洗作;老舍则在一旁打下手,递烙铁、添火,送热水与凉水等等。同时老舍也兼管喂狗、扫地、浇花,给灶王爷上香等工作。成名后的老舍感慨说:“从这些劳作中,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
   在老舍最本色、最动情的作品《月牙儿》中,他写到主人公的母亲晚上吭哧吭哧地洗衣服,洗那些臭袜子,像铁板式的臭袜子,熏得吃不下饭,其实就是老舍对于母亲的那种记忆。当然也包含了他自己对悲惨生活痛彻心扉的感受,以及对穷人刻苦铭心的同情。

  2、宁吃亏,不逗气
   虽然母亲日夜操劳,但毕竟是苦力活,收入甚微,他们每日只进两餐,每餐只有一样菜。冬天主要是白菜、萝卜;夏天是茄子、扁豆。即便是这样清苦的日子,老舍母亲从来没有一句抱怨。
在老舍家中,还住着父亲的一个寡姐,她吸鸦片,摸纸牌,脾气极坏,常常闹脾气。直到老舍上初中,她才死去。这些年间,无论她怎样蛮横无理,老舍母亲从没一次和她争吵,有时邻居实在看不过去了,替她鸣不平,她也只是淡淡说一句:“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当老舍这位姑母死去时,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位年青人,声称是她的孩子,要继承遗产,母亲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她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
   老舍评价她母亲性格:“她是最会吃亏的。给亲友帮忙,她总跑在最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给孩子们剃头,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母亲宁吃亏,不逗气的性格,也深深影响着老舍。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和当时一批知名作家,包括郭沫若、矛盾、郁达夫、丰子恺等,都集中到了武汉,组织成立了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大家一致推举老舍为协会总务组长,主管协会刊物印刷、出版、发行、筹款、开会、联络等一大摊子事务,在当时炮火连天的抗战环境中,个人的生存尚且艰辛,要维持这样一个没有固定经费来源、没有办公场所的民间团体正常运转,难度可想而知。但老舍没有推辞,而且一干就是七年。七年间,他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恐怕只有老舍自己最清楚。
   老舍在文艺届的口碑一直不错,巴金称老舍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老师”,曹禺说他是“中国当代的人杰”,这也应该与他这种“会吃亏”的性格不无关系吧。

  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留影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童年时期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
   进入幼年老舍头脑和心灵的,除了勤劳、包容和善良,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人的尊严和骨气。家里虽然条件艰苦,但母亲总是那么体面干净,举止大方。在忙碌中她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还种上石榴和夹竹桃,让家中常年飘着花香。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事,母亲总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
   有一年除夕,年幼的老舍气呼呼回家向母亲报告说:“当铺刘家宰了两口大猪,饺子里包得全是肉。”母亲笑呵呵地说:“咱们的饺子虽然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刘家的饺子必是油多肉满,非常可口,但是我们的饺子会使我们的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
   她还教导儿女们说:“虽然我们穷,但是我们骨头硬,有信心。只要手脚不闲着,便不会走到绝路,而且会走得蹬蹬响。”
   恰如母亲所言,日后,老舍秉着一身爱国爱民的肝胆和正气,写出了《茶馆》、《骆驼祥子》等流芳百世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人民艺术家”,成就了人生的辉煌和传奇,而当年那个吃得满嘴流油的刘家小子,如今安在哉?

  4、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九岁时,老舍受到当地一个慈善家的资助,上学了。开始是在离家半里多地的一家改良私塾读书,后来又转入公立学校上小学,都是得益于他的帮忙。吃水不忘挖井人,老舍曾感激地说:“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
   的确,老舍在自己的一生中常常是以这位慈善家为自己学习和效法的榜样,他不仅在青少年时期曾经积极参加过一些慈善活动,而且即使到了晚年仍保持着助人为乐的品格。
   老舍小学毕业后,考入了花费极少的北京师范学校。在这里,老舍遇到了让他一生念念不忘的方唯一先生,他是当时北京师范学校的校长,时有江南文坛巨匠之美誉。方校长十分欣赏虽然家境贫寒,但是学习刻苦、人品方正的少年老舍,待之如同自己的孩子,将平生所学都传给了老舍。
   老舍回忆说:“方先生的字与文造诣都极深,我十六七岁练习古文旧诗受益于他老先生者最大。他给我一幅对子,这一幅对子是他临死前给我写的,用笔运墨之妙,可以算他老人家的杰作。在抗战以前,无论我在哪里住家,我总把它悬在最显眼的地方。我还记得它的文字:‘四世传经是谓同德,一门训善惟以永年。’”
   如果因为慈善家的资助,将老舍引领到了一个新的人生平台;那么方唯一先生对老舍的关心和提携,则为他日后的成功插上了一双腾飞的翅膀。老舍师范学校毕业后,直接被派为小学校长,几年后,又远赴海外,到伦敦大学担任中文教师,发表第一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应该都得益于师范学校打下的深厚功底。
   除了以上两位先生,老舍一生中还得到过许地山、丰子恺、茅盾等众多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和指点,但老舍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a、品德端正是人生成功的基石。有人或许会说,老舍能得到文坛巨匠方唯一先生悉心呵护和教导,运气实在太好了。其实不然,反过来想想,如果少年老舍是一个调皮捣蛋、自私自利、好吃懒做的孩子,方先生还会对他如此亲睐吗?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一个懂礼貌、有爱心的人,谁会不喜欢呢?既然人人都喜欢,他获得成功的机会自然比别人多。所以,品德不是一个虚化的概念,而是对个人的发展有实实在在用途的,或者说,它是人生成功的基石。
b、身教甚于言传。老舍的母亲并不懂得什么教育的技巧,也极少和孩子交流谈心,但是老舍从母亲的行为举止中,深深领悟了什么是勤劳、什么是爱、什么是宽容、什么是骨气,并融入自己生命和血液之中,成为一生的财富。反观现在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来头头是道,什么诚实是金、与人为善等等,但自己呢,却是得理不饶人,见便宜就占,三天两头爆发家庭战争。套用一句现在网络流行语,这样的父母让孩子“情何以堪”?

  楼主,这些内容真好。我也是个新妈妈,买了好多书,不过看了这些大师,再想身边一些事觉得,做自己做人真的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作好榜样。否则再多的书在多的教育都是徒劳。

  老舍是落魄八旗家庭出身不错 但是真的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 还是那位贵人的 资助吧 如庚子赔款产生的留学生里 有钱学森 詹天佑 甚至貌似还有冰心 后天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现在资源分配严重不平衡的时候 古时候有石板都可以写字背书 凿壁偷光 现在可以吗?

  梅兰芳:从平庸少年到京剧大师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即便是在是美国、日本、前苏联等国家,也曾经刮起过梅兰芳风暴,其火爆程度不亚于当今的迈克尔•杰克逊。当时的日本媒体报道说:“梅兰芳舞台演出时灿若桃花,相形之下,国内女人都面如尘土。”美国记者也感叹:“看了梅兰芳的纤纤细手,其他女人的手指简直都该剁掉。”
   那么,一代大师梅兰芳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少年成长起来的,且让我们一起听听他的童年故事。

  1、天资平庸的少年
   1894年,梅兰芳出生于北京。祖父梅芳,是京剧史上一位有开创意义的名旦。他和当时京剧界其他十二位名伶,并称“同光十三绝”。他的父亲梅竹芬,也是旦角名家。
   按常理,有这么好的遗传基因,梅兰芳在戏曲方面应该有超出常人天赋吧?其实不然,梅兰芳小时候既没有出众的外貌,也没有天生的好嗓,而且不擅言辞,反映迟钝。梅兰芳在自己的著作《舞台生活四十年》里,用八个字形容自己的学戏条件: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可能确实条件太差,梅兰芳的第一个老师,教了他不到半年,就坚决辞职不干了。怎么回事呢?原来,在梅兰芳八岁时,他的伯父梅雨田请了一位姓朱的师傅到家里教梅兰芳唱戏。(四岁时,梅兰芳因父亲生病去世,过继给了伯父梅雨田)梅老师来家后,看到梅兰芳单眼皮,近视眼,有点失望。他还是坚持教了一段时间,学戏时,梅兰芳领会得比较慢,本来是最基础的戏,老师一句一句反复教了好几遍,梅兰芳还是唱不下来。
   朱老师一着急,就开始骂,甚至抄起戒尺打屁股,但是骂过、打过,都不管用,梅兰芳依旧笨嘴拙舌,该不会的还不会。最后,老师担心这样教下去,梅兰芳学不好戏事小,砸了自己的招牌就麻烦大了。所以,就向梅雨田辞了职。临走时还对梅兰芳撂下一句话:估计你日后很难吃上这碗饭了。

  2、山穷水尽疑无路
   因为有被老师炒鱿鱼的不光彩纪录,梅兰芳一下成了烫手的山芋,其它老师也不愿上门了。没办法,梅雨田只好把梅兰芳送到了自己女婿开的戏堂里学习,但是在这个私人戏堂里,也是采用一对一、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学堂里的老师一听说是梅兰芳要来学戏,犹恐避之不及,都不愿意接手。
   山穷水尽之时,有一个老师站了出来,他就是吴菱仙。
吴老师愿意接手,并不是因为他独具慧眼,发现了梅兰芳潜在的天赋。而是为了报梅兰芳祖父梅巧玲的知遇之恩。吴菱仙曾经在梅巧玲主持的四喜班工作过。有一次,吴菱仙家里遭到意外,急需用钱,可是兜里又没有,想跟别人借,又不好意思开口,正在走投无路时,被梅巧玲知道了。梅巧玲想帮他,又不能当着别人的面让他难堪。有一天他找到一个机会,远远扔过去一个小纸团,口里说着:“菱仙,给你一个槟榔果吃。”吴菱仙捡起来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银票。
   正是这位知恩图报、不怕砸招牌的吴菱仙老师,呕心沥血,科学施教,为梅兰芳日后名扬世界打下了深厚的功底。

  梅兰芳和老师吴菱仙

  3、开通之极的好老师
   跟了吴菱仙老师,梅兰芳还像以前一样,学戏很慢,一出简单的戏要学好几天。但吴老师一点也不着急,非常耐心,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翻来覆去教。那时教戏的老师手里都拿着一块木板戒尺,这是拍板用的,也是用来打学生的。张国荣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就有小演员学戏受罚的情节,当时梨园子弟学戏,挨板子是家常便饭。然而梅兰芳即使学得再慢,吴老师也不打。他手里的戒尺,只用来拍板。
   梅兰芳回忆说:“有时候我倦了,嘴里哼着,眼睛却不听指挥,慢慢闭陇来,想要打盹,他总是轻轻推我一下,我立刻如梦方醒,挣扎精神,继续学习。他这样对待学生,在当时可算是开通之极;要是换成别位老师,戒方可能就落在我的头上了。”
   吴菱仙还经常给梅兰芳讲述梅巧玲的故事,台上如何光彩,台下如何钻研,道德如何高尚,如何照顾戏班的员工等等,鼓励他发奋学习,不辱祖先。
   就在这个时期,梅兰芳正式起了艺名。他用了自己本名梅澜中“澜”字的谐音“兰”,也用了祖父本名“梅芳”中的“芳”字,组成了三个字的艺名——梅兰芳。这个艺名,隐喻着梅兰芳继承祖业的决心。

  4、训练方法讲科学
吴菱仙不仅给了梅兰芳慈父般的关怀,而且还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梅兰芳进行系统训练。每天早晨五点钟,他就从家里来到云和堂,把梅兰芳从被窝里叫醒,带他去喊嗓子。喊嗓子之前要先遛弯,从南城八大胡同一带溜到城墙脚下,或者是城外的窑台,也就是陶然亭一带,当时那里比较空旷。这一通遛弯,一般要半个多小时。吴菱仙通过遛弯,使得梅兰芳身体活动开,促进血液循环,然后再去喊嗓,就不容易受伤。因为孩子的声带很稚嫩,喊得不得法就会声带充血,毁掉嗓子。
   梅兰芳不是近视眼,没有眼神吗?吴老师就教他在家里养了一群鸽子,放飞时,梅兰芳抬头望远,眼球随着鸽子运动而运动。就这样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不停地转。鸽子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他就目送他们到高处,到远方。这种坚持,不是十天半月,也不是三年五载,而是整整十年。终于练成了舞台上顾盼有神的眼力。
   吴老师教唱的步骤,是先教唱词,词儿背熟,再教唱腔。他要求梅兰芳,每一段唱,都必须练到几十遍,才有坚固的基础。如果学得不地道,浮光掠影,似是而非,日子一长,不但会走样,并且也容易遗忘。
   在吴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梅兰芳进步神速,他比同门师兄弟学戏晚,却早登台表演,而且很快赢得了声名,与同门的另一位师兄弟,被称为“蕙兰齐芳”。

  5、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在以后的艺术道路上,梅兰芳转益多师。梅兰芳的戏主要是以青衣为主。他的主要师傅陈德霖,是在京剧表演方面有着承前启后和经典意义的大师。另外,后来梅兰芳能够创立梅派风格,还得益于另一位重要的老师王瑶卿。人称通天教主,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把青衣、花旦、刀马旦三种结合起来,开创了一个叫花衫的新行当,并启发梅兰芳在花衫的道路上继续开拓。
   此外,梅兰芳还登门拜访过钱金福,得到大腕谭鑫培的亲自提携。应该说,没有这些大师和名人的点拨和提携,梅兰芳的演唱技艺很难达到融会贯通、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如果没有吴菱仙老师给他打下的深厚功底,或许终其一生,不过是一个跑龙套的小人物,如何能进得了这些大人物们的视野,更甭提赢得身前身后名了。

   a、没有不能成才的孩子,只有误人子弟的教育。梅兰芳是幸运的,毕竟他在人生之初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反观现在,我们有多少孩子被老师武断定性为差生、落后生,有多动症、抑郁症,我们的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相信老师,积极配合老师对孩子进行“改造”或治疗,结果在老师和家长的高压之下,健康的孩子真正生了病,正常的孩子慢慢偏离可人生的轨道,甚至走上不归路。
   b、好老师既要有爱心,也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评判一个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不只是看他的学生是否成绩好。更要看他有没有爱心,能不能一视同仁对待班上所有的学生,能不能包容学生的缺点和瑕疵,能不能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此外,还要看他有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呢,还是让学生自己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作者月出东山,请注意,我给你发了个短消息,请注意查收。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苏零字第苏吴中217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

这是60位作家给你的写作建议

威廉·福克纳01、阅读,阅读,阅读,什么书都读——垃圾的,经典的,好的,坏的,看看它们是怎么写出来的。就像一个跟木匠师傅学艺的学徒一样去学习。阅读!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纳博科夫02、你必须饱读诗歌才能创作出散文来。

司哥特·菲茨杰拉德03、一个作家可以描述他30岁、40岁和50岁之后的经历,但是他对这些经历的权衡和评判标准早在25岁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再难更改。

04、先塑造一个个体,你会发现你已经创造了一类人;先塑造一类人,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创造。

05、去掉所有的感叹号。感叹号就好像是自个儿讲笑话,然后自个儿笑。

萧伯纳06、只有以他自己和以他所处的时代为题材的作家才能写出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时代。

诺瓦科维奇07、一段不完整的回忆,或者是一段模糊的回忆,最能激发你去想象、虚构、塑造和创作。记忆中缺失的部分会让你疯狂,疯狂地想活在用想象力建构起来的过去。

威廉·斯泰伦08、任何时代的伟大作品都是某个人神经衰弱的产物……对于一直处于恐惧状态的人来说,写作是一剂良方——对于战战兢兢的人来说,写作是一个宣泄的出口。

培根09、写下即时的想法。那些不求自得的想法往往最珍贵。

海明威10、我从来没必要选择一个主题——相反,是我的主题选择我。

11、作家应该独自创作。在作品完成之前,他们最好不要见面,即使在作品完成之后,也不要经常见面。否则他们就和纽约那些作家没什么两样了。那些人像一只瓶子里的许多蚯蚓,拼命从彼此的接触及所共处的瓶子里汲取知识和营养。

毛姆12、对你的人物了解得越透彻越好。

纪德13、糟糕的小说家构建人物,他指挥着他们说话。真正的小说家倾听人物,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甚至还没了解他们就已经听到了他们的声音。

14、不要过分担忧这种才思枯竭的阶段,这是日常生活中常会碰到的事儿。

托尔斯泰15、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很多面,有时候表现出其中一面,有时候表现出另一面,而且一个人常常表现得不像他自己,但依然是同一个人。

乔希·埃蒙斯16、大部分引人入胜的人物都想要得到某些东西,他们想拥有自己没有的(或者认为自己没有的)东西,而且他们为之所付出的努力使他们生动有趣且让人同情。但是这个规则也有例外——有些人物心满意足,不想有任何改变,并且所做的事情毫无吸引人之处,也无任何显示其魅力的品质——通常情况下事实就是这样。

尼伯格17、即使是穷凶极恶的人也需要邪恶的心之外的因素来推动他们。小说里的“疯狂”总要有一种令人信服的展示办法。

荣格18、不幸的是,所有人都毫无疑问没有自己想象的或者想要成为的好。每个人都有阴暗面,而且在清醒的时候呈现得越少,那一面就越黑、越浓。

约翰·斯通19、你一旦懂得每个声音和姿势都表明一种地位,那么你看这个世界的方式就会截然不同,而且这种改变很可能是永远的。在我看来,真正技艺高超的演员、导演和剧作家对主宰人际关系的地位有一种良好的直觉。

奈保尔20、每当必须要写一部小说时,我总是要塑造一个和自己背景大致相同的人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多年。答案就是勇敢地面对它——不是要创造一个虚假人物,而是要创造一个人物成长中的不同阶段。

福斯特21、我非常确信自己不是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因为我只写三种类型的人:一种是我眼中的自己,一种是激怒我的人,还有一种是我想成为的人。当你碰到像托尔斯泰这样真正伟大的作家时。你会发现他们能驾驭所有类型的人。

22、我们来给情节下一个定义。我们已经把故事定义为对先后顺序事件的叙述。情节也是对事件的叙述,只是重点落在因果关系上。“国王去世了,王后也去世了”,这是一个故事。“国王去世了,王后死于哀伤”,这是情节。

韦尔蒂23、对话不仅要揭示说话者本人能自行彰显的部分,还要展示说话者本人不自知而其他人物却知道的情况。

谢莉·杰克逊24、如果提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我就没有兴趣写下去了。

25、我更专注于寻找人物。一旦那样做,这本书就开始自动书写了。

多克特罗26、写作是一次探险。开始时你什么都不知道,随着探险的展开你慢慢有所了解……写作就像黑夜里在雾中驾车,你只能看到车灯照到的地方,但即使这样你也可以到达目的地……写作是一种社会认可的精神分裂。

雷·库尼27、一部好的滑稽剧,其情节也应该能放进悲剧中。大部分悲剧是关于个人对不可抗力的抗争及为击败更强大力量所付出的努力。除此之外,还有人物面对自己的性格弱点无能为力的痛苦。这些也都是我的大部分滑稽剧的主题。

雷蒙德·钱德勒28、迟疑不决时,让一个男人手持枪支破门而入。

希拉里·曼特尔29、有时候很少的几句话就生发出几百个句子。我把这些句子记在卡片上,打乱顺序随意放在一起,直到有一天我能理清其中的顺序和逻辑。然后我会重新拼接它们,大概按照我认为的顺序把它们排好。

大仲马30、开篇的内容要有趣而不能乏味;要描写行动而不是介绍背景;人物出现之后再介绍他们,而不是介绍之后再让他们出现。

马尔克斯31、最难写的就是第一段。第一段我通常要写几个月,一旦写好它,其他的就容易多了。第一段解决了一本书的很多问题。它定义了小说主题、作品风格和基调。

劳伦斯32、如果一本书被彻底看穿,一旦它被理解,它的意义被固定或确定,这本书就死了。一本书只有在能够感动我们,而且以不同方式感动我们的时候才有生命;只有我们每次阅读都有新的感受,它才是活生生的。

詹姆斯·米切尔33、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但我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修改者之一。

塞缪尔·约翰逊34、重新阅读你的作品,当你碰到自己认为特别好的段落时,删掉它。

马克·吐温35、我注意到你使用平常、简单的语言,简短、精练的句子。这是使用英语的方式——它是现代的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坚持下去,不要让琐碎的、花哨的、冗长的句子混进来。

36、一本书的成功不在于你写了什么,而在于你省略了什么。

37、不让说“那个老太太大声尖叫”——让她自己来,让她大声尖叫。

38、不要直接告诉我月亮在闪耀,让我看到玻璃碎片上的闪光。

39、阅读校样的时候,删去尽可能多的形容词和副词。太多的修饰词会增加读者的理解难度,让他们疲倦。

40、当你描述痛苦和不幸的人,并且想让读者同情他们的时候,试着写得更无情一点——那似乎更衬托了他们的悲伤,那样的笔触会让读者感觉更强烈。人物在你的故事里哭泣时,你不要叹气。是的,要更无情一些……你越客观,给读者的印象也就越深。

41、写一个短篇小说,你需要五六天的时间,在这几天里你必须每时每刻都想着它,否则你永远写不出好句子。

42、你必须彻底抛弃对成败的担忧。别去想那些事情。你应该日复一日地坚持写作,坚持不懈,随时为那不可避免的错误和失败做好准备。

43、凡是我正在写的东西都很无聊,激不起我的任何情绪,但凡是那些还在我脑海里的故事都很有趣,能推动我去写,也让我很兴奋。

博尔赫斯44、我年轻的时候常常寻找一些新奇的比喻。后来,我发现真正好的比喻几乎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自己创造一些比喻,它们只会让人在阅读时产生瞬间的惊奇,但不会激起更深层的情绪。

多克托罗45、好的作品会唤起读者的感觉:不是正在下雨的事实,而是被雨淋的感觉。

梭罗46、谁在意一个人的风格是什么呢,因为它是可以识别的,像他的思想一样清晰可见。

乔治·奥威尔47、作家都是自负、自私和懒惰的人,他们的写作动机,依然是一个谜团。写一本书耗时颇长,让人精疲力尽,内心充满挣扎,就像身患一种非常痛苦的慢性疾病。如果不是被一个他们无法抗拒也难以理解的魔鬼驱使着,谁也不会做这样的事。

爱伦·坡48、快乐、伤心的时候,我写。饥饿、口渴的时候,我写。好评、恶评的时候,我写。阳光里、月光下,我写。我写的都是些没必要说的东西。

福克纳49、就我自身来讲,我写作时只要有纸张、烟草、食物和一点威士忌就好。

村上春树50、一间安静的房间,一间干净的书桌,最好再有点泰勒曼的音乐。早起写作,日落以后停笔。

卡波特51、我完全是一个躺着的作家。我只有在躺着的时候才能思考,要么在床上,要么在沙发床上,点上一支烟,手边放一杯咖啡。我写作的时候必须要喷吐着烟圈或者喝点什么。

格加纳斯52、大声朗诵自己写的东西。我一个人住,邻居却认为这是一座非常热闹的房子。

王尔德53、我一整个上午都在修改一首诗的校样,只删掉了一个逗号。下午我又把它添了回去。

欧茨54、你必须不惧苦难,还要培养幽默感。而且毕竟连威廉·福克纳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的诗人,亨利·詹姆斯在遭遇戏剧写作失败之后又返回来写小说,林·拉德纳因为写不出伤感的流行音乐才写出了完美的美国散文,汉斯·安徒生在诗歌、戏剧、人生诸方面失意之后才写出完美的童话故事。

罗伯特·本奇利55、我写了15年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写作的天分,但我无法放弃,因为那时已经太有名了。

约翰逊56、如果一个作家的作品得到褒贬不一的批评,这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名声就像羽毛球,如果只站在一边打,那么它很快就会落在地上。要保持平衡,两边必须都有人打。

福克纳57、艺术家没有时间听评论家说些什么。那些想成为作家的人才读评论,那些要写作的人没有时间读评论。

萨洛扬58、作家是精神上的无政府主义者,每个人在灵魂深处也都是如此。他对任何事情和任何人都心生不满。他从来都形单影只,永远不会人云亦云。作家是一个永远不会驻足的反叛者。

班布里奇59、看着满屋子闹哄哄的孩子,我常常想,如果有一个可以安静写作的地方该多好。现在我意识到,对付日常生活带来的沮丧要比整天独自面对自己容易多了。有时候,我想找份工作,然后傍晚悄悄溜回家写作。

约瑟夫·海勒60、作为一个作家,我感觉特别圆满,因为我只写我想写的东西,而且从来不必和我不喜欢的人共事。对我来说,成功的标志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和自己喜欢的人打交道。

文字丨本文转自《北京文学》微信公众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丰子恺《渐》原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