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希德眼中的汤姆是什么?举至少两个例子说明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被誉为“文学界林肯”的马克·吐温先生所写的一本中篇儿童讽刺小说,与后来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姊妹作。这本书是以儿童的视角来反应社会的现象,同时也是马克·吐温先生改编的回忆录。

小说主要内容讲的是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之前的社会生活。主角托马斯·汤姆·索亚是一个孤儿,母亲改嫁后不久离世,从此和波莉姨妈一起生活。书中并未提及汤姆的亲生父亲,他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希德,家中还有个表姐玛丽。汤姆是个非常调皮的孩子,天生的逆反心理使他不与现实中的一切不合理妥协。文章开篇讲述了汤姆旷课出去游泳,被弟弟希德揭穿,然后被姨妈下了处罚,在周末必须把墙面刷完才能解放,这对于天生喜好自由的汤姆如同晴天霹雳。但是汤姆运用自己的机智让自己赚了一大笔“财富”,他告诉其他玩伴他们想刷墙还没机会呢,引诱其他孩子争抢着去刷墙,让他们体验一下这件新鲜的事物。还假装自己不情愿让别人去做这件“极为有趣”的差事,欲擒故纵。白白让一群孩子帮他干了一天,还收取了很多的小玩意,令姨妈非常高兴。

到了礼拜日,大家都去教堂里忏悔受教,尽管大家对于这种东西都感到枯燥无味,但是谁都没有说出来,努力的彰显自己的“虔诚”之心,装作很感兴趣。在主日学校里,教室要求学生背那些没用的圣经,每背下来一段就给一张票子。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兑换一本全新的圣经,在教堂里当着全镇的面颁发,能引发巨大的轰动,但是能拿到的人凤毛麟角。上一次得到圣经的学生已经是多年之前了,那名天才学生却因为用脑过度,整个人都痴呆了,这是主日学校的巨大损失。有一天,教堂来了一名大名鼎鼎的法官,孩子们和大人们都拼命的卖弄自己,想吸引这名法官大人的目光,法官大人也享受着这份“尊严”,场面十分滑稽。主日学校校长出席了这次布道,他穿着漂亮的皮鞋,足部弯曲——这在当时是一种时尚,年轻人常常用半个脚掌顶着墙几个小时,使脚掌变得弯曲。不难看出,作者在暗自嘲笑这种畸形审美。汤姆再次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用一堆小玩意换来了一堆票,然后光荣的换到了一本圣经。全场炸开了锅,校长十分尴尬,硬着头皮讲了许多赞美汤姆的话,令人忍俊不禁。法官大人非常惊喜,向汤姆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结果汤姆一个没回答上来,这场闹剧写到这里就结束了。作者借着汤姆对宗教的虚伪送去了无情的嘲讽。

汤姆的班里新来了一名女同学,名叫贝姬,就是那名法官的女儿。汤姆用他那孩子王的独特气质成功吸引了贝姬的兴趣,两个人很快就成了“恋人”。两个人学着大人那样接吻,并且“私定终身”。结果汤姆不小心把自己和其他女孩子接吻的事情说漏了嘴,引发了贝姬的强烈不满,汤姆怎么哄都是徒劳,一怒之下离开了校园。汤姆和他的好友乔·哈帕商量着去当海盗,他们认为当海盗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当时美国人的价值观可见一斑。后来遇到了另一位“臭名远扬”的孩子哈克贝利·费恩,也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姊妹篇的主角。他们非常迷信,认为将自己的血液滴在蚕豆上,然后在半夜将豆子埋起来就能治好疣子。(当时迷信是一种社会常态,工业解放了思想却还停留在几个世纪之前)然后他们半夜来到了坟地里埋豆子,结果亲眼目睹了一场杀人案,将整个故事推向了高潮。

医生鲁滨逊为了做实验,半夜叫上酒鬼波特和印第安·乔来帮他偷运尸体。结果将尸体挖出来之后,乔又问医生多要一笔钱,原因是之前医生羞辱过他,他要借机报仇。医生并没有同意,乔威胁医生反被打倒在地,波特为了帮乔和医生打作一团,结果自己被医生打晕了过去。乔趁机一刀将医生毙命,然后清理了现场。波特醒来后因为醉酒,早就记不得一切了。乔说医生是被他所杀,波特害怕极了,求着乔不要说出去,然后急忙离开了现场。这一幕全被哈克和汤姆看在眼里,两个孩子急忙逃跑,歃血为誓,谁也不能说出去,不然就可能被乔报复。这件事第二天就被人们发现了,波特走的急忘了把自己的刀拿走,而且半夜还被人看到在河边清洗身子。所以他就成了最大的嫌疑人,被关起来审判了。此事暂且告一段落

汤姆回到学校,发现贝姬将他给的“定情信物”——一个破铜把手送了回来,汤姆受到了重大的打击。(这种事情我在学生时期也经历过,所以我很理解汤姆的感受)结果汤姆难过的离开了学校,这次很久没有回来,贝姬在心里抱怨自己不应该做的这么绝。汤姆离开学校后觉得自己是最苦命的孩子,恰好又遇到了同样受了委屈的乔·哈帕,两个人叫上哈克一起去一个没有人烟的岛上过自己想要的理想生活,他们简单收拾了一下就坐船向着附近的小岛出发了。他们在那里过了几天无忧无虑的生活,饿了就捕鱼采摘水果充饥。还学会了抽烟,每天幻想着自己能成为远近闻名的海盗,引得众人的羡慕。没过多久岛上下了一场暴雨,让三个没有准备的孩子吃尽了苦头。汤姆在一天晚上偷偷溜回了家里,看到全家都在为他感到难过——除了希德。姨妈和哈帕的母亲痛哭流涕,后悔不应该对待他们这么严厉,现在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大家都以为三个孩子被淹死了。葬礼在周末的教堂举行,汤姆在姨妈睡下以后吻了她一下就回到岛上了。此时,哈帕越来越无趣,想回到家里。哈克也心情沉重,沉默无言。最后汤姆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决定在周末参加自己的葬礼,两个孩子听了兴奋极了。到了周末,牧师在教堂里上大放悲歌,赞扬他们“生前”的丰功伟绩,还说大家当时对他们过于苛刻,抓住缺点不放,忽略了他们身上的伟大品质,现在后悔也见不到他们了。悼词十分动人,引得全场痛哭流涕。此时,汤姆三人突然出现在教堂里,教堂里鸦雀无声。(马克·吐温不愧是喜剧之王)姨妈和哈帕母亲上前把他们吻得喘不过来气,留下哈克一个人在原地尴尬。(哈克没有母亲,父亲是个性格暴躁的酒鬼,常年不回家,所以哈克是个流浪儿童,镇上的人都讨厌他),哈克刚要离开就被汤姆留住,要大家为哈克庆祝。然后牧师高唱赞歌,感谢上帝。大家的情绪都激动到了顶点,他们情愿再被捉弄一次。汤姆又一次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成了学校里的风云人物。

汤姆回到学校后整个人都要上天了。孩子们抢着和汤姆聊天,汤姆把他在岛上的经历吹的天花乱坠。对于贝姬主动的示好不屑一顾,还和其他女孩子亲近刺激贝姬。结果贝姬伤心了,也去找了其他男孩子一起玩,结果把汤姆刺激的不行。后来她因为汤姆没来找她,生气的哭了,还把那个男孩子骂了一顿。那个男孩子一头雾水,后来才发觉自己被当成了工具人,然后为了报复汤姆就把墨水泼到了他的书上。贝姬看在眼里,但是并不想告诉汤姆,想看他受到惩罚。他们的班主任对于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迫于生计做了一名老师。他在课上经常看那本人体结构书,孩子们都好奇老师在看什么,但是没有机会拿来一睹为快。有一次老师忘了给书柜上锁,贝姬没忍住偷偷去看了那本书,结果汤姆突然进来,慌乱之下不慎撕毁了一页,被汤姆看在了眼里。贝姬哭着让汤姆有本事就去告发她,还警告汤姆这样做不会有好结果的。汤姆心想这还用自己告发吗?老师一问就瞒不住了。第二天,汤姆因为墨水被老师罚了。然后老师开始查那本书是谁撕的,男生问了一遍没人承认,女生也大多否认是自己做的。快问到贝姬的时候汤姆突然站起来说是自己撕的,然后受到了有史以来最重的一次体罚,但他没吭一声。从此,他就成了贝姬心中的圣人。两人重归于好,贝姬告诉了汤姆是谁把墨水泼到了他的书上——汤姆是不会忘记把他揍一顿的。

判决波特的日子到了,人们有的希望赶紧让波特去死,有的持有怀疑态度。汤姆和哈克内心都很犹豫,都想站出来为波特作证——最后站出来的是汤姆。他向全镇百姓宣布,他亲眼目睹印第安·乔杀害了医生然后嫁祸给波特。乔听了之后飞速冲出人群,验证了波特是无辜的。汤姆在关键时刻拯救了波特,成了全村的英雄人物。(从此看出汤姆是个道德高尚富有正义感的孩子,大人对于孩子的标准太过于刻板,孩子越听话就越是好孩子,不听话的孩子永远都是“坏孩子”,大人们永远不会反思自己的问题,汤姆是个具有反抗精神道德高尚的孩子)汤姆白天神气了,夜里时时刻刻怕乔来报复自己,难以入眠。

暑假来临了,汤姆和哈克无所事事,准备去山上挖宝。他们在山上发现了一个旧房子,居然真的挖到了宝藏!结果突然有人来了,他们去阁楼躲了起来。一个老人和一个年轻人,他们发现了附近的铲子,察觉到有人来过,随即带着宝藏离开了。原来这个“老人”就是印第安·乔假扮的!那些宝藏是他们的赃物。汤姆哈克顺着他们留下的线索找到了那家酒店。两个人分工,哈克负责放哨,汤姆负责去偷宝藏。结果迟迟等不到机会,汤姆见短期没动静就和同学们一起参加贝姬家组织的野营去了。结果当晚印第安·乔和同伙动身了,他们准备带着宝藏离开本地,但是在此之前乔要去报复一个人。道格拉斯法官曾经因为一点小事把乔关了起来,现在法官死了,他要找他的妻子报仇。他要把她的脸撕烂,让她毁容,生不如死。(乔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和威尼斯商人里面的犹太老头有相同点。两个人报仇都有着自己的理由,但是在西方人看来他们就是万恶不赦的人,最后威尼斯商人得到了惩罚而收尾,却被收录进莎士比亚“喜剧”集里面。乔作为北美原住民和威尼斯老头所代表犹太人都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反面人物,是作者年代的“政治正确”。但是在作品里夹带私货就可耻了,特别是儿童文学。我想马克·吐温先生也没想到他的作品能火到这种程度。如果再延伸下去我就想到了傅满洲,算了,回归正题)哈克跟着他们一路,直到道格拉斯寡妇家门口。他们见寡妇家里灯还亮着,所以决定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哈克见状急忙去找村民求救,老威尔斯曼叫上两个儿子带上枪去追杀乔,粉碎了他的阴谋,但是让他逃走了。汤姆跟着大家爬山游玩,那里有个山洞,大家都很好奇里面有什么,纷纷进去探险。汤姆拉着贝姬一直走,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大家纷纷走出山洞坐船回家了,并没有注意主办方不见了。汤姆和贝姬在洞里迷路了,他们做的记号找不到了,四下漆黑,蜡烛也被蝙蝠冲毁了。他们吃光了仅剩下的食物,求救无门。在洞里困了三天,搜救队来呼喊的时候汤姆听到了,但是他们听不到汤姆的回应。贝姬快要不行了,她让汤姆离开她去找生的希望,结果汤姆在洞里遇到了印第安·乔!好在乔并没有认出汤姆,汤姆很快就离开了,在最后时刻他找到了出口。并带着贝姬离开了这里,最后他们获救了,汤姆再一次成了人们心中伟大的英雄。他和贝姬在家里修养了一周,然后去问山洞的情况,结果法官告诉他洞口已经封死了。汤姆背后一阵发凉,他告诉法官,印第安·乔还在里面!当人们打开洞口的大门时,一副惨状呈现在眼前,乔躺在了地上。在生命最后关头捕捉蝙蝠充饥,曾拼命用刀砍木门,结果是徒劳,刀反而卷了。人们简单埋葬了他的尸体,大家心里都很舒坦。汤姆对于乔的绝望感同身受,但是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哈克对于这笔不翼而飞的宝藏感到十分遗憾,但是汤姆却带着哈克到了一片草丛,里面有一个地道,正通向那个山洞。原来乔去山洞是为了埋藏宝物,结果困死在了那里。宝藏又重归了两个孩子所有,他们一夜之间成了富豪。而这个山洞成了他们以后做“强盗”的根据地,毕竟在汤姆眼里,强盗比海盗更加“高贵”。到了晚上,老威尔斯曼带着大家给汤姆和哈克开了一个表彰大会,想给他们一个惊喜。结果汤姆和哈克带来一笔巨款,反而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更重磅的炸弹。这个故事也接近尾声了,哈克因为救了道格拉斯寡妇,所以被寡妇所收养了。他的财产由寡妇帮他管理,寡妇希望他学好处处约束他,让哈克很不自在。最后哈克突然失踪了,大家都找不到他。结果还是汤姆在养猪场里的一个空桶里找到了哈克,哈克抱怨寡妇限制他的自由,还不如不发财呢。汤姆劝哈克改掉一些坏习惯,做一名强盗是要具有高贵品质的,最后说服了哈克,故事也正式结束了。(关于结尾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人说叛逆的、不服一切的汤姆最后还是屈服于世俗了,这是个败笔。而我并不这样想,如果真正仔细的阅读了全文就会明白汤姆想要的其实是尊重,他喜欢被人家关注,被重视的感觉,而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全部得到了以后就愿意去改正他的一些不好的习惯。例如在村子里和那个“模范儿童”打架,汤姆羡慕别人对他另眼相看的感觉,他也渴望被崇拜,成了孩子里面的老大。而且汤姆最后真的改正坏习惯了吗?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面,汤姆依然是那个“混蛋”,我可没看到他改进的地方)

我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笔墨去讲汤姆?因为汤姆·索亚历险记是我在小学里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是我当年的精神食粮。作者深深的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理,尽管过了一个多世纪却一直没过时。

希德:汤姆的弟弟,家长老师眼里标准的好孩子形象。但实际上品质远不如汤姆,汤姆虽然顽皮,却不会无缘无故去惹希德。但希德却为了姨妈的夸奖,或者出于报复心理。总是揭穿汤姆的“诡计”,没少让汤姆吃苦头。还总是幸灾乐祸,在汤姆“去世”的时候他并不伤心,虽然都是一个母亲的孩子,亲情却远不如玛丽表姐对汤姆深厚。最后老威尔斯曼想把他们的丰功伟绩告诉道格拉斯寡妇他们,想制造一个大大的惊喜,结果被希德告了密,大家其实早就知道了。最后汤姆赏了希德一个耳光外加一脚,希德唯一的优点就是心细和聪明了。

波莉姨妈:对待死去姐姐的孩子如同自己亲生的一样,刀子嘴豆腐心。汤姆非常调皮,惹得她每次都得好好教训一顿汤姆,但是教训过后又会愧疚,毕竟这是姐姐的亲骨肉。她是个心肠很软的人,对于孩子有着无限的爱意。不管汤姆犯了多大的错误她都会原谅他

玛丽表姐:心地和姨妈一样善良,对汤姆很好。为了奖励汤姆成功背下了一段圣经,专门奖励了他一把最流行的小刀。她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优秀学生,希德和她比起来就差远了。

哈克贝利·费恩:作为姊妹篇的主角,本书的副角,他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的。哈克的出身比汤姆凄惨的多,他是个彻彻底底的野孩子,没有爹娘疼,没有亲人爱。在本书中他的特点很鲜明,他没有汤姆那么冲动,做事总是很沉着。无拘无束,喜欢自由的生活。和他相比,乔·哈帕就是温室里的宝宝。遭受了生活无情的打击还能保持一颗善良的心这是很难得的,最后上天也眷顾了哈克,但是对于独来独往的哈克来说,这并不是什么救赎,甚至他都不认为自己很可怜。

贝姬:她和汤姆一样,都是对于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两个人虽然性格出身不同,但是却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两个人时常怄气,用孩子气的方法来气对方,也会用孩子气的方法吸引对方的注意,最后总能重归于好,他们都是可爱的。

马克·吐温是个优秀的幽默的作家,被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真是太合适了。(林肯废除黑奴并非是真的反对歧视,而是为了北方资本家的利益打道德制高点的牌,看看林肯执政时期的印第安惨案就明白了,这就是“民主”,“平等”)我觉得不会真的有人会觉得林肯是圣人。(林肯的雕像前段时间被美国黑人群体砸毁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马克·吐温的局限性也很大,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里面虽然赞美黑人的品质,实际上贬低黑人的句子也不少,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也有。在《苦行记》里面一边赞美华工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一边又贬低着他们,很矛盾。但是对于印第安人的看法完全是贬低,“印第安·乔”这是什么成分大家心知肚明。这太林肯了,当时贬低印第安人是政治正确,作者也没跳出这个局限性。如果说萨缪尔是个平等反歧视作者那就更讽刺了,不过作为美国文学的先驱者,萨缪尔和爱伦·坡等人开启了一个时代的确不假。

总结:我个人还是挺喜欢他的作品,本书没有太深刻的内容,主要还是作者本人的童年回忆改编文。汤姆和哈克都是取材于生活,汤姆是作者认识的三个孩子的化身。

这篇文章写了六个小时半,修改文章用了两小时,但对我来说是完全值得的。我希望能给其他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分享读书的乐趣,纪念我们从未离去的童心。

“我写这本小说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也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儿童读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1876作者于哈特福德

}

迪拜“废太子”拉希德:昔日模范王子,为何惨在33岁离奇身亡?

提起迪拜,大多数人会联想到“土豪”、“奢侈”,都是与金钱相关的词汇。毕竟除了迪拜以外,世界上其他国家都不能以“豪车”去配置警车。比如,迪拜市区警车多以宝马5系为主,其高速巡逻警车更是配有法拉利、兰博基尼、保时捷和宾利等车型。

坐拥这一切的迪拜统治者,其王室公子拉希德早年间因“模范”标准,得到一众拥护。 他本该“继任大统”,享受高贵出身与天赋异禀带来的光环,却在33岁时离奇身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拉希德如此悲惨了却此生?

迪拜属于阿拉伯酋长国下的一个成员国,就迪拜酋长国来说,谢赫·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下文称穆罕默德)是其最高领导者,个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迪拜继承人是由家族委员会或长老会议推选,虽表面穿着“民主”的外衣,但其本质上就是世袭,这一点同我国古代封建制度并无差异。所以,穆罕默德的“嫡长子”自然会被当作继承人去培养。

迪拜的经济、工业、服务业等各个行业百花齐放,在如此现代化的国家,为了维护“血统的正宗”,王室依然存在“近亲”结婚的陋习。

穆罕默德与迪拜大王妃赫德,就是表兄妹的关系。

他们二人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感情自然无需多言。 1979年,当时还不是酋长的穆罕默德,为了迎娶表妹赫德,花费重金1.73亿美元,足见穆罕默德的心意。

不仅如此,迪拜王室为了向世人证明穆罕默德“王储”的地位,在其大婚之日,更是安排全国人民放假,祝贺这二人的新婚之礼,举国上下共同欢度,此等殊荣是迪拜国家以外的群众根本无法想象的。二人婚后如胶似漆,很快便迎来第一个孩子,他就是拉希德。

拉希德出生正统高贵,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天之骄子”。穆罕默德十分宠爱他,将拉希德视为未来的“接班人”。而拉希德的确未辜负家族期待,各方面都十分出色,天资聪颖。

拉希德完美遗传了父母的容貌,深邃的眼眸,立体的鼻梁,宛如漫画中的王子形象。事实上,拉希德比漫画中的王子还要王子。因其外貌帅气、身材高大,更是时尚杂志的常客。 拉希德连续五年被评为20个最性感的阿拉伯男人之一,2011年被福布斯评为20个最性感的皇室成员之一。

他从小就在迪拜王室中成长,接受王室贵族带给他的光辉与荣耀,与此同时深受王室生活的耳濡目染,在马术、冲浪等领域都凸显出过人的天赋。

2006年多哈亚运会,25岁的拉希德更是获得马术耐力赛冠军。穆罕默德见他如此出色,兴奋的下场亲自为大儿子牵马,想向全世界宣告:这是我穆罕默德的大儿子!一时间拉希德风光无两。这名天之骄子,不仅拥有高贵的出身,还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世界范围赛事上取得耀眼的成绩,实在让人钦佩。

除了喜欢马术以外, 拉希德还是曼联的铁杆球迷,很多赛事上都能看见他的身影。每次拉希德去到球赛现场,都能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大家都对这位王子充满好奇心,想见一见他的真容。

除了在体育运动上展露出来的天赋,拉希德在学业上的成绩同样令人夸赞。 他毕业于英国的桑德赫斯特军事学院,这座学校是英国培养军官的重点院校,也是世界级训练陆军军官的老牌和名牌院校。

可能大家对这座学校稍微有些陌生,但只要提起相关校友,就能得知其含金量。威廉王子、哈罗德·亚历山大都是这座学校的校友,所以说拉希德的学业以及刻苦程度都算得上一等一,穆罕默德对拉希德自然是十分满意。

不仅如此,拉希德在投资方面亦是成绩惊人。 他投资多个集团和银行,也是多个控股公司的合伙人。据不完全统计,拉希德的个人财产已经超过20亿美元。

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与财力,拉希德花费5亿定制一辆跑车,全球仅此一辆,名叫Devel Sixteen。这辆车的车身全部使用碳纤维材料,随便磕碰一下,都要损失几十万。车辆性能更是卓越,从起步加速到100码仅需1.8秒,无疑是超跑中的超跑。

而这辆车仅仅是他众多爱车中的一辆,拉希德个人共70多辆豪车,所有价格相加起来,一定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真可以说是贫穷限制了大家的想象力。

拉希德在方方面面都有爱好并且做出了一些成绩,唯独对政治丝毫不感兴趣,这件事情让穆罕默德十分头疼。身为王室子嗣,不仅要享受出生带来的富贵,也势必要承担家族重担,这是拉希德必须要认清的现实。

尽管拉希德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但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作为“王储”的责任。 本来拉希德已经开始学习国事要务,但是一件意外事故,令穆罕默德对其失望透顶,直接取消拉希德的“王储”之位。

原来,在英国读书期间,拉希德染上毒品,一度失去控制。某日, 拉希德在政府办公室毒瘾发作,神志不清,竟然开枪杀死一名助理。这件事的影响虽然被迪拜王室控制下来,可拉希德犯下的塌天大祸已经无法弥补。

穆罕默德心痛极了,他无法接受自己心中处处优秀的大儿子,竟然会深陷毒品的漩涡,无法自拔。与自己的家庭相比,迪拜国家的荣辱当然是更重要的。所以, 穆罕默德忍痛废除拉希德“王储”之位,让二儿子哈曼丹接管政治要事。

一时间,报纸上全部刊登的是拉希德 “不喜从政,放弃王储”的新闻。全国上下都不敢相信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毕竟他们眼中的拉希德王子,就是完美无缺的代言人。而对于哈曼丹的“上位”,大家则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观望。

事实上,哈曼丹的优秀并不在拉希德之下。哈曼丹是穆罕默德与大王妃赫德的二儿子,生活环境与教育背景完全是平等的。相比大哥从小就被寄予厚望,次子的生活更加肆意。 哈曼丹从小到大都过着潇洒的生活,不必考虑政治因素。迪拜的“嫡长子继承制”虽没有直接规定,却也是大家心中默认的制度。因为有哥哥在前,哈曼丹从未想过当“王储”。

哈曼丹善于各种玩乐。这些玩乐都是积极的、正面的。比如跳伞、摄影、马术等等。因为有充足的经济条件支撑,他的每一项爱好都十分精通。可以说在他成为“王储”之前,过着似神仙般的日子。

何况哈曼丹的外貌更加精致,他长了一张令无数少女为之倾倒的面庞,几乎达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此前全国都将焦点放在大哥拉希德身上,所以哈曼丹才没有得到大家的关注与认可。

开始接手政治事务的哈曼丹,对大哥还是尊敬、爱戴的态度。他认为只要大哥可以戒掉毒瘾,求得父亲原谅,依然有机会可以继承大统, 哈曼丹对权力的欲望并不是十分渴望。相比之下,肆意快活的人生才是他要追求的生活。

只是拉希德似乎深陷泥潭,而且越陷越深。 他不仅没有戒掉毒瘾,还被媒体多次拍到出入红灯区。更有知情者爆料, 拉希德十分纵欲,经常同一批模特玩性爱派对。如果说拉希德染上毒瘾是被动的,相对可以接受。那“多人性爱运动”,就是他自掘坟墓。

当一件件丑闻被大众熟知,穆罕默德一度气到昏厥。这种丑事于寻常百姓家里都算得上粗俗卑鄙,何况发生在迪拜王室,实在令王室蒙羞。 此时的拉希德依旧沉浸在自以为的欢愉中,视王室的恼怒于不见。直到谢克哈表妹将嫁给“王储”哈曼丹,他才开始懊悔。

说起谢克哈,眉如远山横,眼若水波媚,世间所有美好的词汇都可以用来形容她。她是拉希德与哈曼丹的表妹,迪拜王室为了保证血统,一直都选择近亲结婚。所以, 谢克哈注定要嫁给未来的酋长,只关“身份”,无关“爱情”。

出生在王室的血脉,根本不能同常人那般自由恋爱,政治联姻是他们的唯一选择。谢克哈怎么能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她只能被动等待命运的安排。到了适婚年纪,谁是“王储”就嫁给谁,当大王妃就是她的宿命。

拉希德心仪表妹许久,虽留恋红灯区,但仅限满足身体欲望,表妹谢克哈才是他心心念念想要求取之人。眼看着谢克哈就要嫁给弟弟,拉希德郁郁顾欢,萎靡不振。 他直接对父母穆罕默德说:如果父亲执意将表妹嫁给弟弟,我就自杀。

这让穆罕默德犯了难,拉希德纵使再多不是,也是自己的儿子,他怎么能忍心看着拉希德去死?于是, 穆罕默德命人将迪拜官网上哈曼丹与谢克哈即将成婚的消息删除,这才稳住拉希德的情绪。

也许有人会问,表哥与表妹是近亲,结合以后的孩子会出现多种健康问题。为什么迪拜王室都是近亲结婚,生的孩子却一个赛一个的漂亮?一个比一个优秀呢?

首先,迪拜王室血统十分优秀。 酋长在选择下一代的公主时,会十分慎重,身材、脸蛋、智商缺一不可。这种优良基因结合,生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其次,近亲结婚所导致的后代残障,大多是由父辈隐性缺陷导致的。 而在迪拜王室生存的男性,都是经过优胜劣汰的。因此这方面的隐患就减少很多。何况,迪拜的医学手段十分先进,在备孕以及孕育宝宝的阶段,通过健康检查更能为后代的健康加一层保障。

所以说,拉希德对表妹谢哈克的爱意,合情合理。他以死相逼,的确让父亲忌惮,不得不先将婚约取消,等待时机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 只是谁也没想到,解决这件事情的方法竟然是拉希德的死亡。

2015年,年仅33岁的拉希德突然因心脏病身亡。酋长穆罕默德被迫接受大儿子的离去,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全国为其哀悼三天,阿拉伯的其他酋长国纷纷致电悼唁。葬礼上,迪拜所有王室成员以及官员全部在现场为拉希德送行。

弟弟哈曼丹更是亲自扛起哥哥的尸体,为其送行。兄弟俩仅相差一岁,从小到大的情谊无人能敌,哈曼丹无法接受哥哥的突然离去,在葬礼上哭的泣不成声。

为什么拉希德突然离世?总结拉希德以往的生活, 毒品的侵害掏空了他的身体,尽管后期他被关在戒毒所,依然没有取得良好效果。 再加上他后期在肉欲上的放纵,身体早就剩下一个“空壳子”,健康早已离他远去。

心爱的表妹即将要成为他的弟媳,更是令他失去生活的希望。拉希德犹如行尸走肉,丧失一切斗志。时间久了,抑郁而终。

葬礼后,为了悼念兄长,哈曼丹同穆罕默德商议取消与谢克哈的婚礼。一是丧期不宜办喜事,二是谢克哈为兄长心爱之人,用取消婚礼来表达对拉希德的尊重。

哈曼丹对拉希德的手足之情,令大家重新认识了他。关于他的王储之位,此时受到了更多拥护。哈曼丹深知自己作为“王储”的责任,竭尽全力投入到政治工作中。 有记者采访过他与表妹何时成婚,他都闭口不谈。哈曼丹似乎在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向往的婚姻自由。即使这种“反抗”那么的微不足道

谢克哈从小接受过西方教育,她并非攀附权贵之人。对于哈曼丹闭口不谈的态度,她是认可的。谢克哈认为自己是个独立的人,不应该沦为王室的生育工具。更别说是近亲结婚,这种有违常理的行为。所以,他们二人的婚礼一拖再拖,直至2019年才完婚。

婚礼当天,所有人都在祝贺这对夫妇。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再豪华气派的婚礼场地都弥补不了二人心中的落寞。世人只看得见人前的浪漫与誓言,却不见得背后的无奈与苦涩。

他们二人既然出生在迪拜王室,就要遵循王室的规矩。 两个人的力量如何能与整个王室的力量抗衡呢?这种结局,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就是注定好的。

2020年,哈曼丹和谢克哈喜得龙凤胎。谢克哈完成了少女到母亲的身份转变,无拘无束、自我随性的生活彻底与她划清界限。现在的谢克哈,只能深居王室,连出门见人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哈曼丹和谢克哈这对俊男靓女,本来还可以有一些单纯的爱意,但是在迪拜王室的政治统治下,仅存的一点爱情都将化为泡沫,只剩下繁衍子嗣。尤其是谢克哈,她只能成为生育工具,为迪拜王室诞下一个个“王子”与“公主”。

也许很多人都羡慕迪拜王室的生活,其实平凡的生活也值得被羡慕。 普通人虽然无法改变生活环境,每天要为生活奔波,但是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有尊严的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拉希德也好,哈曼丹与谢克哈也罢,都是迪拜王室的“工具”。若能自己选择出生,他们可能也会想要做一个普通人,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平淡幸福的过一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头脑和不高兴主要人物是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