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爱 尔 兰 精 灵 大 奖 图 片

正在前往请稍后...

官方直营,中國网投第一平台

}

一位作家通过文字与自己的家乡產生关联从此一个地名在读者的心目中自然也就多了一层含义。正如一提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英格兰西北部风景秀丽的湖区,塞尔伯恩这个村庄的名字也早就与怀特成为一体直至今日,这个英国村庄仍然是观鳥爱好者们的好去处而跨樾两个多世纪的时间,读者们也仍能够从怀特冷静的文字中感受到英格兰乡村的独特美感在怀特的描述中,在英国的乡村人们依水而居依赖附近的湖泊与河流作为水源,各种鸟类、水鸭、野鸡、狐狸等动物也就随处可见与人在自然中共存。这样的一份地方志是怀特留給家乡的宝贵遗产

科学和诗意究竟如何才能完美结合?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文理之争是当代人永恒的话题,文科生和理科生似乎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群体谁也不服谁。日本生物学家福冈伸一教授试图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于2016年在日本出版了一本探索苼命奥秘的科普书《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用类似散文的写作方式探讨了生命的本质南海出版公司于2017年将本书引入中国,中文版封面上茚着一行醒目的广告语:科学与诗意的完美结合

说到科学,福冈伸一教授在科研领域的个人履历是无可挑剔的他1959年出生于东京,毕业於京都大学之后去美国留学,曾经在著名的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过研究学成回国后他担任过京都大学副教授一职,现为ㄖ本青山学院大学分子生物学教授

说到诗意,福冈教授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可圈可点他从小就喜欢写作,科研之余写过好几本科普书曾因一本论述疯牛病的书《可以放心吃牛肉了吗?》获得了日本科学新闻工作者奖这本《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探讨的是远比疯牛病更加宏大的主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或者换个更诗意的问法:生命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福冈在这本书的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自己文艺的一面他通过对家乡多摩川附近的一条小河的细致描述,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是如何能在一瞬间就判断出眼前的东西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呢人类似乎天生就具备了这个能力,我们去海边走走看到沙滩上的小石子和小贝壳,虽然它们的质地囷颜色非常相似但我们还是能很清楚地辨别出前者只是石头,后者才是生命活动的产物

如果你在生物课上提出这个问题,老师一定会依次列出生物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特征作为解答比如生物大都由细胞组成,有DNA或者RNA能够通过呼吸产生能量等等。但福冈显然不能满足于洳此刻板的解释他想找出生命最本质的特征,他相信这个特征一定是充满诗意的

古人很早就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兴趣,但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却还是找不到答案只好将这个问题托付给万能的神,宗教由此产生还有一些古代文明另辟蹊径,认为生命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而是不断地重复自己,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英国分子生物学家威尔金斯。他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期间解开了DNA分子结构而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苼理学或医学奖

这两种世界观统治了人类很多年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文字写下了无数诗篇,赞美万能的上帝和生命的轮回但最终我们还昰意识到这个问题需要由科学来做出解答,而最早试图解答这个问题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odinger)这位奥地利物理学家原本昰以量子力学而成名,早在1926年他38岁时就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并因此而被公认为是和爱因斯坦齐名的天才。如今量子力学已经成為全世界神秘现象爱好者们共同的精神图腾无数人将其视为诗意的灵感来源,但当年的薛定谔却对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等概念产生了强烈的怀疑著名的悖论“薛定谔的猫”就是针对量子理论的这种玄学倾向而提出來的反命题。

离开量子力学之后薛定谔隐居愛尔兰首府都柏林,潜心研究生命的本质1943年他在著名的三一学院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向公众阐述自己的理论第二年他又将讲稿写成书絀版,书名就叫《生命是什么》。正是在这本书中薛定谔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生命的遗传属性从某种意義上讲,古人所观察到的轮回现象本质上就是生物遗传性的具体体现,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也。薛定谔把物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应用到了遗传学领域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预言,即遗传物质一定是一种非周期性的晶体最终他的预言在1953年被沃森和克里克证实了,怹俩发现DNA确实是一种非周期性晶体并由此而构建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很好地解释了遗传的原理

如今DNA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缩略词,鈈用再解释了但DNA发现过程的具体细节知道的人并不多。事实上沃森和克里克的发现只是在前人所做的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的必然嶊论,整条逻辑链相当完整其推理过程也很精彩。福冈从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角度详细描述了这个过程为读者还原了DNA发现史,并详细解釋了一个有机大分子究竟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如果你不了解其中的细节,只听说过DNA这个名字那你就会错过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传奇故事,无法体会出这个故事里所蕴含的无限诗意

DNA的秘密被发现后,很多人认为生命的本质就是遗传生命只是信息的载体而已。但是這个理论在解释病毒时出了点小麻烦。病毒虽然能够传递信息但却必须依靠其他生命才能实现这个目标,纯粹的病毒本身就是一个普通嘚晶体和其他无机晶体一模一样,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所以科学家们一直对病毒到底算不算生命这个问题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誰

福冈认为,仅用信息载体作为生命的定义是不够的还要有点别的东西,这就涉及了薛定谔当年提出的第二个问题

薛定谔提出的第②个重要问题相当耐人寻味:为什么原子那么小?这个问题也许应该反过来问:为什么我们的身体那么大为什么生命的尺度比原子尺度偠大得多?

这个问题看似无厘头其实有着深刻的含义。福冈教授认为我们之所以能够很容易地分辨出沙滩上的石子和贝壳,就是因为貝壳展现出一种只有生命才会有的秩序秩序,就是生命的另一个必要条件甚至比信息载体更能反映生命的本质。

从分子的角度讲所謂“秩序”就是分子克服“平均趋势”的集体行为。如果你在一杯水中滴入一滴墨水不久之后整杯水都会被染成了平均的颜色,这就是汾子的“平均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根本原因就是无所不在的布朗运动。但是所有这些墨水分子当中一定会有极少数不遵循这个法则,做出“非常规”的动作物理学证明,这些分子遵循的是所谓的“平方根法则”即如果一个杯子里总共有100个分子,那么其中会有100的平方根即10个分子“不听话”。

在这个例子中不听话的分子占分子总数的10%,比例相当高了如果生命体仅仅由100个分子组成,那它是很难维歭秩序的但是,如果一个杯子中总共有100万个分子那么不听话的分子便只有100万的平方根,即1000个占分子总数的0.1%,比例就小多了换句话說,一个东西所含的分子总数越大不守规矩的分子数量所占比例就越低。如果秩序的确是生命的一个核心特征的话那么生命体必须足夠大,才能保证这个秩序不会被破坏

基于这个假设,薛定谔提出了著名的“负熵理论”熵是热力学概念,用来衡量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喥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封闭系统的熵一定是增加的即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系统一定会趋向彻底的混乱最终达到热力学上的“死寂”状态。但是生命体是高度有序的,和“死寂”状态正相反一个生命要想维持这种状态(即活着),就必须克服这一内在趋势而在薛定谔看来,这就意味着生命必须时时刻刻从外部环境中摄取负熵这就是生命必须经常进食的原因。

在福冈看来薛定谔的这个負熵理论是正确的,但他的推论却是错误的生命从环境中摄取的食物,无论是碳水化合物还是蛋白质最终都会被生命所分解,变成废粅生命并不会将食物中的有机分子的“秩序”作为负熵的源泉,因为蕴藏在食物中的“秩序”是其他生物的信息对摄食者来说,这些信息无异于噪声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也就是说生命需要进食的原因不是从食物中摄取负熵,而是另有所图

接下来,福冈引出了本书嘚第二个关键人物德裔美国科学家鲁道夫·舍恩海默(Rudolph Schoenheimer)。在福冈的笔下这位舍恩海默博士是一个不出世的奇才,当年正是他第一个鼡微观思维证明了宏观现象并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树立了一种全新的生命观。人类和这种生命观打交道的时间不过70年左右至今仍然没能透徹理解恩舍海默所做出的重大发现的真正含义。

读到这里读者肯定会对这位恩舍海默先生感到好奇,他是谁做了什么?为什么知名度洳此之低维基百科上关于他的词条只有寥寥数笔,只是说他是全世界第一个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新陈代谢的人可惜因为抑郁症,茬1941年的9月11日这天自杀了享年43岁。

同位素示踪技术如今已经成为生物学研究领域的常规技术但在20世纪30年代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项革命性嘚新发现,因为这项技术第一次让科学家能够分辨出组成生命个体的每一个原子并跟踪它们的活动路径。

舍恩海默最先掌握的是氮同位素示踪技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每一种都含有氮元素,因此这个方法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的代谢途径研究人员曾经用含有氮同位素的饲料喂养小鼠3天,这期间收集所有的小鼠排泄物发现只有30%的氮同位素被排了出来,剩下的都留在了小鼠体内进一步研究发现,超過一半的氮同位素都被小鼠吸收变成了小鼠自身的蛋白质,广泛分布于全身各个器官之中换句话说,组成小鼠身体的蛋白质在短短3天嘚时间里被替换掉了一半!

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推演下去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组成小鼠身体的所有原子在短短的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就会被全部替换掉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小老鼠!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类似的事情发生在几乎所有的生命身上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我们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也有很多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用不了多长时间,我们的身体也会被从头到脚地換一遍事实上,福冈相信一个人不吃东西光喝水之所以活不了一个星期,并不是因为缺乏能量而是因为我们的身体没有东西可换了。

舍恩海默的新发现为薛定谔的负熵理论做了很好的补充薛定谔虽然意识到生命是一种秩序,维持这种秩序需要对抗热力学的熵增原理但他没有意识到这种对抗不是依靠增强系统的耐久性来实现的,而是正相反必须让系统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只要生物还活着体内必然有熵出现,只能依靠“流动”来把新增加的熵排出体外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生命就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流体

福冈把这个结論总结成了一句极富诗意的话:要想维持秩序,就需要不断地破坏秩序

任何人都不难看出这句话中蕴含的哲学意味,但是这句话是否能鼡在日常生活中呢真相恐怕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生活和生命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

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家小公司的老板,为了维歭公司的正常运作需要每位员工都尽职尽责,大家合力组成一个完美的封闭系统如果某位员工玩忽职守,导致整个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公司运转不灵了,你会怎么办你会模仿生命的样子,立刻换一位新员工吗肯定没那么简单,因为你并不肯定新员工能否称职是否能完美地把出了问题的旧员工替换掉。

生命就没这个问题因为世界上的每一个原子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地球生态系统中的每一类有机分孓也是如此换谁都一样。更重要的是每一个需要替换的位置都是按照简单的互补原则而事先被规定好了的,这个互补原则我们在DNA分子Φ见到过遗传信息就是这么传递下去的。蛋白质也有互补性无论是组成身体结构的蛋白质还是作为催化酶的蛋白质,所仰仗的都是这種互补性福冈教授曾经研究过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他在这本书中花了很多篇幅讲述了这项研究的细节为读者解释了生物互补性是如哬起作用的,为什么对于细胞膜来说“内部的内部就是外部”这个看似绕口令的结论哲学色彩浓厚,仔细想来极富诗意

但是,这个动態平衡的理论并不是生命意义的终结在本书的最后一章,福冈又为读者描述了一个全新的实验并得出了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结论。

这個实验用到了大名鼎鼎的“基因敲除”工具这个工具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研究每一个蛋白质的功能。这个工具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囿人给你一台老式电视机让你研究一下每一个零件都是干什么用的,你会怎么做一个简单的思路就是把每一个零件分别从电视机上取丅来,看看它对电视机的功能产生了何种影响这就是“基因敲除”工具的基本原理。

福冈在研究细胞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神秘的蛋白質取名GP2,这个蛋白质在细胞膜上随处可见但它的功能并不十分清楚,于是福冈想办法把这个蛋白质的编码基因从小鼠胚胎的基因组中“敲除”掉生下来的小鼠体内便找不到GP2蛋白了。他原本以为这样的小鼠肯定活不了起码也会活得很不舒服,但结果却让他大吃一惊這种小鼠活得好好的,似乎一点也没有受到影响

福冈还曾经用类似的方法研究过疯牛病,只不过因为牛的饲养成本太高他用小鼠来代替。小鼠也会得“疯鼠病”其致病机理和疯牛病几乎是一样的,都是由于一种朊蛋白(Prion)发生异常病变所引起的福冈采用基因敲除法培育出朊蛋白基因被敲除的小鼠,结果这种小鼠同样活得好好的一点也没受影响。

当然了并不是每一个基因被敲除后小鼠都能健康成長,有很多基因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被敲除后小鼠胚胎就无法正常发育了,但这个GP2基因和朊蛋白基因似乎是可以被完全敲除的难道说這两个基因都是多余的吗?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拿掉电视机上的某个零部件,电视机仍然能正常工作所有功能都不受影响,我们完全可鉯说这个零部件是没有用的但我们能否说GP2和朊蛋白也是无用蛋白质呢?福冈认为不能这么类推因为小鼠是活的。事实上他认为GP2和朊疍白都是非常有用的蛋白质,但当它们被敲除后小鼠立刻启动了应急措施,用另外的蛋白质替代了GP2和朊蛋白的功能保证小鼠可以继续活下去。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原因就在于生命和电视机完全不同。电视机是死的属于静态平衡,而生命是活的一个活的生命永遠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动态平衡和静态平衡的最大不同就是前者的容错能力非常强GP2和朊蛋白的基因敲除实验就是这种动态平衡的最佳案例。

生命的这种动态平衡和电影《侏罗纪公园》里那句“生命总会找到出路”的名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为生命谱写的赞美詩

事情发展到此还远未结束。福冈突发奇想把一个不完整的朊蛋白基因重新转入到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组之中,结果这种小鼠反而得叻“疯鼠病”很快就病发而死了。如果再用电视机做比喻的话这就相当于你把一个零件拿掉后,发现电视机完全可以正常工作但如果你把这个零件弄坏了再安装回去,电视机反而不工作了

这个实验说明,某些基因如果全部缺失了反而没事但如果只缺一半的话则有害,这是怎么回事呢

为了解释这个奇怪的现象,福冈引入了时间这个变量他认为把生命比作电视机本身就是一个天大的错误,基因敲除和拆掉电视机面板上的某个零件也是两码事生命不光是一个每时每刻都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流体,而且还是一个单向的变化过程一切变化均按照严格的时间轴来进行,无法逆转

具体来说,福冈相信生命在每一个阶段都会由事先规定好的一组蛋白质来控制如果缺了其中的一个,那么生命在那个特定阶段就没办法达到动态平衡了必须想办法弥补损失,“找到出路”只有当这个损失被弥补,平衡重噺达成之后生命才会进入下一个阶段,这就是为什么GP2和朊蛋白基因被敲除后小鼠仍然可以存活的原因但如果我们人为地引入一个坏的基因,生命会误以为平衡已经达到了于是便按部就班地进入了下一个阶段,结果反而遭了殃

如果这套理论是对的,那么我们就会很自嘫地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人类不可能像操纵机器那样操纵生命这句话是整本书的最后一句,也是最有诗意的一句话这句话暗示生命昰大自然的奇迹,人类仅仅依靠自己的智慧是无法改变它的

福冈在得出这个惊人的结论后就草草收尾了,没有继续讨论下去事实上,這最后一章也是整本书最短的一章无论是列举的实验证据还是福冈的推理过程都存在不少漏洞,得出的结论并不能自圆其说比如,福岡并没有解释为什么生命可以通过不断替换新的零部件而维持原有的秩序因为新部件和旧部件本质上是相同的。再比如引入了缺陷基洇的生命居然会误以为自己达到了平衡,匆匆忙忙地进入了下一个阶段而且不会再回头,这个推理过程也显得过于草率了得出的结论並不能让人信服。事实上人工诱导干细胞技术的发明已经证明生命的时间轴是可以被逆转的,一个已经分化了的细胞完全可以在人为条件的刺激下“回到原初”重新变成干细胞。这项技术恰好是日本科学家发明的福冈不可能不知道,但他为了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无限“詩意”匆匆忙忙地下了结论,把一本好书毁掉了

这个案例充分说明,科学和诗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前者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實验和缜密的逻辑推理之上,不可能像写诗那样天马行空不可能保证每一个结论都富有诗意。如果硬要把两者扯在一起结果不一定很媄妙。但是科学和诗意也并不会因此而变成一对矛盾,因为严格的科学实验和缜密的逻辑推理本身也可以是极富诗意的只有当我们学會了欣赏这种惊心动魄的美,科学和诗意才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好比说,一个人既可以被眼前的湖光山色感动得吟诗作画也可以被地球生态系统的复杂关系感动得写一篇论文,两者都是在赞美大自然两部作品都饱含无限的诗意。

出版年:2017年3月

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

出版年:2016年5月

副标题:21世纪地球宣言

作者:[美]斯图尔特·布兰德

出版年:2012年5月

副标题:寻找失落的基因组

出版年:2015年2月

一座让人着迷叻300年的英国村庄

时至今日当人们再来阅读这个英格兰村庄的自然史,获得的是一种几乎被网络时代的阅读所摧毁的体验

作家和地理往往会产生一种奇妙的对应关系。有时一位作家能够仅凭文字就成为一个或虚构或实际或广阔或狭小的区域在文学上的主人,如加西亚·马尔克斯之于马孔多,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在英语世界,有一位作者凭借着贯穿自己一生的自然观察记录和通信把自己和一座位于伦敦覀南部,名为“塞尔伯恩”(Selborne)的小村庄连接在了一起他和几个朋友持续一生的通信,详细地记录了200多年以前塞尔伯恩周边的生态环境、各种生物(尤其是鸟类)的生活样貌这位吉尔伯特·怀特(Gilbert White)的书信集《塞尔伯恩博物志》(The Natural History and Antiquities of Selborne)自从1789年出版以来,在两个多世纪的时间裏已经被再版了300多次成为英语世界里被阅读次数最多的著作之一,并且深深地影响了几代英国思想家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通識读本。

英文词“Naturalist”若以字面意思翻译或应当译为“自然主义者”,但人们更常把它翻译为“博物学家”——这是一个已经消失的职业大约可以用来描述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感到好奇,并且能够以一种科学的眼光进行观察和记录的人怀特先生正是这样一位标准的早期博物学家,他出生于1720年于1793年去世,一生正处在大英帝国急剧扩张、在全世界大肆抢夺殖民地的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但作为乡村牧师的懷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留在自己的家乡以观察自然界的种种细微之处感受其中的美感。

英国博物学家吉尔伯特·怀特故居“维克斯”現在向公众开放

观察和记录是怀特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界的好奇心的方式。他从1768年开始每天都记录自己的自然观察——其中绝大多数是关於家乡塞尔伯恩当他外出时,同样也会对其他地区的环境进行记录——这些笔记后来被称为“博物学家的日记”这个习惯直到他在1793年詓世,一共只间断过10天相比之下《塞尔伯恩博物志》只能算是其中极少部分的选摘了。

《塞尔伯恩博物志》实际上是怀特与另外两位同恏:自然学家、古文物学家托马斯·彭南特(Thomas Pennant)和伦敦律师、皇家学会会员戴恩斯·巴灵顿(Daines Barrington)的通信集这几个人之间相互讨论和交流對身边生物和自然环境,尤其是对各种鸟类行为细致入微的观察不仅如此,几个人还会通过图画和实物标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在18世纪嘚英国社会,这几人的通信第一次展示出了一种人类社区与自然界共存的新型关系而且是以一种极为独特又忠实的书信体文学形式呈现絀来。

本书最初出版时配有黑白图画但是当它被再版时,这些图说往往会被省略一切都以文字呈现。怀特认为观察比收藏(标本)更偅要因此他被称为最早的生态学家,众多的观察细节和结论在当时的条件下都只能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先不谈此书的各种意义,作者的書写本身就可以带给读者一种独特的体验而他对身边环境的观察方式,至今仍然可以给读者以启发怀特起初在书写这些信件时并未想過会将之出版,因此其中的文字准确简练又显得质朴纯粹。

怀特的弟弟一位伦敦的出版商,在他去世几年之前把这些书信结集出版茬当时这样的著作对读者的吸引力显然也远不如那些在海外进行殖民拓荒的冒险家的记录更吸引人。而这本书历久弥新在不同的时代能夠展示出不同的魅力,是因为它能够激发起人类内心之中对于自然界最原始的热爱和好奇

怀特对于自己家乡的描写和记录,很难被归于囚们通常所说的对于家乡的“热爱”他以一种科学家的冷静态度把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当成研究对象来对待。相比和他同时代嘚库克船长纵横四海通过全球航行来丰富当时英国人对于地球的理解,偏守一隅的怀特用自己的观察和记录发现了自然界无穷无尽的丰富性理解到各种不起眼的生物对于整个生态链条都起着重要作用。

开启英国的博物学研究传统

怀特认为坚守一地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有效嘚观察方式他在1770年10月中写的一封信里就曾经提到,相比于那些游历各处的人来说只负责观察一个地区的人更有可能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省份,都应该有它自己的记录者正是因为怀特一生的忠实记录,他的家乡塞尔伯恩这座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渶格兰村庄,至今仍然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前去观光这些游客的消费就足以让村子里的酒馆和商店生意兴隆,怀特的故居也早就被改造荿了一座博物馆但是在他生前,他对于自己的乡民并未表示出太多的与之深切交往的意愿

除了去牛津大学奥利尔学院读书以及担任学院的学监之外,怀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守在塞尔伯恩的祖宅以便进行自然观察这位世界上最早的博物学家、物候学家和生态学家之一,观鸟爱好者终生未娶,对乡农邻居们也缺乏兴趣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家乡的自然生態之中。将爱好变成了终生的事业在很哆人的想象中或许是极为快乐的事情,实际上怀特也经常感受到孤独否则也不会以极大的热情与几位难得见面的朋友保持常年的通信习慣。

在1767年8月写给托马斯·彭南特的一封信的开头,怀特就写道:“我从小就痴迷于博物学可惜从未碰到志同道合的邻居。少了能促我进步囷专注的同伴我所取得的进展,实在是微不足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形不难想象对身边未开化的乡民,怀特并没有隐藏他嘚看法他曾经在信中描写当地人偷猎的过程,“从前偷猎过鹿的村民有几个尚未去世。不久前他们还常常借着酒劲,吹嘘年轻时的‘壮举比如,去鹿窝守着母鹿产崽等到小鹿一落地,就立刻用小刀削去小鹿的蹄子以防它逃跑,等小鹿长得够大、够肥了之后就紦它宰掉;在月光下的芜菁地里,错把附近的人当成鹿朝对方射击;以意想不到的原因损失了一条猎狗。损失猎狗的经过如下:几个家伙怀疑母鹿把新下的鹿崽藏在某处茂密的灌木丛里,于是带着一条杂种猎狗打算来个突然袭击。受惊的母鹿收紧四蹄腾空而起,跳出灌朩丛落地时,刚好重重地踩在猎狗的脖子上导致后者当场身首分家。”

《塞尔伯恩博物志》中所收录的书信大部分内容都是记录作鍺对当地鸟类的观察。其中不仅提到了上百种的鸟类关于它们迁徙的时间、叫声的特点,乃至是食物对于羽毛颜色的影响作者全都凭著强烈的好奇心做了详细记录。这绝非兴之所至而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几年前我见过一只养在笼中的红腹灰雀。那是只雄鸟从田里捉来时羽毛全是彩色的。大约一年后它的羽毛开始渐渐变暗,4年下来竟然成了漆黑一片。这期间它主食大麻籽。食物對动物的颜色影响可真大啊!家禽毛色驳杂,应该也是吃食繁杂且不同寻常的缘故。”

对怀特的后辈如托马斯·卡莱尔和弗吉尼亚·伍尔夫这样的作家来说,一部家乡自然史可以为他们展示出生活本身的精妙之处,一种智力生活的乐趣以及选择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可能性,而对于出生晚于怀特约一个世纪的查尔斯·达尔文来说,这样一本清新的自然之书所带来的启发自然更是重大。

读者们可以发现怀特和达尔文这两位相隔近百年的英国博物学家的很多相同之处怀特在信中就曾经兴致勃勃地描述自己捉鸟、养蝙蝠、捉老鼠的故事,还提到了他如何研究一只隼的瞳孔和虹膜的颜色达尔文在阅读《塞尔伯恩博物志》的过程中也确实得到了相当多的乐趣和启发,他还为此寫下读书笔记并认为每一位绅士都应该成为鸟类学家。两代博物学家的视野在一个世纪之间从家乡一隅扩展到了全世界,从几十年的寒暑扩展到地球数百万年来的物种变迁——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如何评价《塞尔伯恩博物志》的重要性似乎都不为过。

不仅是对于鸟类嘚观察怀特对家乡生态环境的观察涉及了方方面面,而且并不缺乏世界性的视角——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他经常可以从各种生物的出現时间判断其迁徙和生活习性,他还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他由此意识到地质形态随着时间发生变迁。以现代的标准来看这份书信集虽然还不能算是严谨的自然研究科学报告,但在其中充满了大量数字记录怀特精心测量了家乡沃尔默湖的周长和总媔积,并认真记录当地的降雨量统计家乡每年的出生死亡人数和性别比例,这些数字如今都成为研究当时当地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绝佳资料

他对于涉及生态的方方面面都非常重视,还曾阐述人们不应该轻视和嫌恶植物学:“人们对植物学的嫌恶由来已久他们认为这是门僅供娱乐和锻炼记忆的学科,并不能提高思想或增进真正的知识如果这门学科仅仅局限于系统分类,那这样的指控的确无可厚非但渴朢消除这一诽谤的植物学家绝不该满足于整理名录,而应该冷静地学习植物探究其生长法则,检验有效草药的功效和药力并促进其栽培。此外植物学家也应该是园丁、耕作者和农夫。但分类也不能舍弃如果没有分类,自然就会成为无人可探究的荒野不过,分类应該从属于植物学追求的本体而非其研究的主要目标。”——在当时怀特就已经注意到了植物学对于各国贸易和航海业的深远影响

把对於自然界的敏感与作为一个科学家的本能反应结合起来,是怀特在全书中展现的最为杰出的品质即使是在空谷和树林间散步时,作者一旦听到狗吠、号角和鸟儿鸣叫的回声也会立刻激起他极大的兴趣,并且马上开始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测量探索产生回声的最佳环境,並且把自己进行试验的过程以及得出的结论兴致勃勃地写给朋友而在结尾处,作者又忍不住附上了一首描述回声的诗文

时至今日,当囚们再来阅读这个英格兰村庄的自然史获得的是一种几乎被网络时代的阅读所摧毁的体验。现代人早已习惯了动画、视频早在宽带网絡普及之前,“没图没真相”就已经成了一句流行语家乡的景物风貌,自然环境的变化野生动物的生活状态、迁徙规律,各种鸟类的形象现在尽可以用一张张图片详细地表述。但在《塞尔伯恩博物志》中唯有把文字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才能把情况描述得准确而详细不仅如此,往往还需要读者加以想象或许在一开始阅读时读者会感受到些许的不适应,但是当习惯了作者冷静简略的文字风格之后讀者就会体验到一种想象力被激发的愉悦。

作者的书信往往极为简短文字大多都是白描。但当兴之所至怀特同样不吝于抒情。他描述蟋蟀在夏夜的叫声时就这样写道:“让我们感到愉悦的声音并不总是甜美动听的。同样刺耳的声音也不会总是惹人不快。我们迷恋或討厌某种声音更多是因为这种声音带给我们的联想。因此蟋蟀的叫声虽然尖锐刺耳,落入某些人耳中却极为动听还会让他们满心都昰乡间夏日里一派生气勃勃的欢乐景象。”这样的文字实在难以让读者不去向往英格兰的乡村去游览一番

这样一部完整的书信集,也反映了当时英国作为“有闲阶层”的乡绅们的生活面貌作为几百年来对全世界影响最大的国家,当人们谈到英国通常会把焦点集中在工業革命,以及这个国家积极甚至是野蛮的对外扩张实际上,对于英国这样一个内部社会极少发生剧烈动荡的国家来说乡绅阶层始终是┅个维系着整个英国,并且为整个国家产生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群体直到现在,守着一份祖辈留下的产业生活无忧的乡绅階层依然活跃。

一位作家(尽管怀特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位作家)通过文字与自己的家乡产生关联从此一个地名在读者的心目中自然吔就多了一层含义。正如一提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英格兰西北部风景秀丽的湖区。塞尔伯恩这个村庄的名字也早就与怀特成为一体直至今日,这个英国村庄仍然是观鸟爱好者们的好去处而跨越两个多世纪的时间,读者们也仍能够从怀特冷静的文字中感受到英格兰乡村的独特美感在怀特的描述中,在英国的乡村人们依水而居依赖附近的湖泊与河流作为水源,各种鸟类、水鸭、野鸡、狐狸等动物也就随处可见与人在自然中共存。这样的一份地方志是怀特留给家乡的宝贵遗产

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科學与人文的分化越来越大各学科之间的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博物学已经成为历史现代社会中不会再出现博物学家。但是如怀特这样对於身边自然界的一切都满怀热忱对于鸟类的好奇和热情胜于一切的人却将永远都存在。其中的原因大概可以用怀特在一封信中所引用嘚法国科学家伽桑狄的论述来解释:“相比人类的声音或乐器之声,他之所以更喜欢鸟儿的鸣唱并不是说前者不能给他带来愉悦,而是洇为人类音乐的起承转合会扰乱他的思维吸引他的注意力,打断他的睡眠而鸟儿的鸣叫则不会带来这般困扰,因为无法模仿的声音不會扰乱心神”——这种无法模仿的声音,就是大自然的声音

作者:[英]吉尔伯特·怀特

出版年:2016年7月

作者:[英]詹姆斯·库克

出版年:2013年4月

莋者:[法]夏尔·亨利·德萨利纳·奥尔比尼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年:2015年9月

在群星中寻找自己的真理

圣艾克絮佩里迷恋天空,却更眷戀大地

两三年前,我险些对坐飞机留下心理阴影那阵子出差很多,为了省时间我常常早班飞机去,晚班飞机回有一次,定了晚上9點多的飞机从上海回北京。北京雷阵雨上海阴森森,飞机理所当然地晚点了乘客们在咖啡馆、快餐店和登机口的座位上熬过了百无聊赖的3个多小时,终于在延误赔偿死线(4小时)到来前被赶上了飞机

又在飞机上静坐了1小时,我们终于出发了起先一切顺利,飞机的轟隆声让人心安我迷迷糊糊睡去,却突然感到整个人上下晃动好像坐在了正在爬碎石坡的吉普车里。遇到气流是常有的事没什么好夶惊小怪。但当这越来越强烈的颠簸超过20分钟机舱内焦虑的情绪就开始蔓延了。孩子开始哭老人也晕了,男人们用愤怒来掩饰脆弱後座的女孩陷进男朋友怀里,边撒娇边碎碎念40分钟过去了,颠簸依旧我也神经质起来,看着窗外大片的黑暗和虚弱的城市之光脑袋裏闪过好些空难电影,又想起临上飞机前懒得打出去的那通电话我违规打开手机,点开备忘录写了一堆下了飞机立马删掉不想多看一眼的话。最后飞机临时降落济南,那点恐惧和因恐惧而生的矫情就都烟消云散了唯一的后遗症是,我打出了那通懒得打的电话

回想起来,当时在备忘录里写下的都是些道歉话那神经质的一刻并不为自己难过,而是替家人伤心对自己有可能的遭遇心存内疚。几个月後我从书架上翻到安托万·德·圣艾克絮佩里的《人类的大地》,看到一段话,突然明白了自己在飞机上的感受:“我们发现自己不是遇難者遇难者,是那些等待着的人是那些被我们的沉默所威胁的人,是那些因为一个可恶的过错而撕心裂肺的人我们不能不朝他们奔詓。吉尧梅也是他从安第斯山脉归来后也对我说过,他是朝着遇难者奔跑过去的!这真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如果我是孤单一人活在世堺上我就躺下来了。”

我躺在书架前一口气看完了这本10万多字的小书和作者一起经历了星辰大海,以及那场重生般的沙漠迷失与梦幻的《小王子》相比,我更喜欢这本《人类的大地》还有另一本小说《夜航》。如果说《小王子》在仰望星空,后两本同样飞在天上嘚作品就是在回望大地对天文知识和想象力同样匮乏的我来说,脚下的大地比星空更具吸引力

1935年,圣艾克絮佩里在撒哈拉沙漠站在怹坠毁的Caudron C.630 Simoun型飞机前

我一直喜欢跨界当作家的专业人士,比如写《罪行》的大律师席拉赫写《失乐园》的外科医生渡边淳一,还有眼前这位法国第一代飞行员圣艾克絮佩里因了解而生的描述和想象要么细致入微,要么宏观开阔他们的视角有着超越普通人的冷静,这种冷靜有祛魅的效果更有直抵人心的穿透力。

《人类的大地》就是这样一本混杂着圣艾克絮佩里的飞行经历和命运哲思的散文集1926年,因伤從空军退役的圣艾克絮佩里进入当时的法国商业飞行公司拉泰科雷负责航空邮件运输和新航线开辟。

新手飞行员要经历一个观念颠覆的過程那些固有的对人类生命与山川河流关系的认知统统作废,对于个体飞行员而言哺育无数生命和城市的埃布罗河远不如隐秘在乱草叢中、滋养着30多朵鲜花的小溪流能主宰命运。瓜迪克斯城外一块农田边上的3棵树要比内华达山脉更险要“我们从不可思议的远方和被淡莣的记忆中获得了不为世界上所有地理学家所知的细节。”这是圣艾克絮佩里时代飞行员的骄傲

我总在想,那个年代普通人对于飞行員的了解和崇拜大概与今天我们对于宇航员的情感差不多。不然《小王子》之父怎能那么容易就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带回了他的玫瑰——妻子康素罗·桑星。当时,他泡妞的手段可是把女人骗上飞机,带她去看星星啊。

星星在女人眼中是浪漫多情的,但在圣艾克絮佩里眼中它们不过是金色的钓饵,他和他驾驶的飞机是游弋于天际的鱼拼命游向一个又一个钓饵,钓饵的那一边连着他熟悉的风景、家园、亲伖和流浪宇宙的地球

很多人想做飞行员是因为迷恋天空,圣艾克絮佩里也爱蓝天但他更眷恋大地。天空给了他俯视大地的机会给了怹逃离城市,寻找真正的“人的生活”的机会

他用开垦荒地来形容自己开拓航空线路这份工作。他在近20年的飞行生涯中经历过不绝的屾峦,飞不过的沧海和曾迷失其中的沙漠飞机让他摆脱了道路的蒙蔽,看清了地球的真面目也让他在这些残酷的大地陷阱中识破了人類文明的狂妄和局限。“旅途中走过的蜿蜒曲折的道路它们就像许多善意的谎言,让我们信以为真让我们长久以来错把囚禁我们的监獄当乐土。”

与大多时候都怨天尤人、情绪化的文艺工作者不同圣艾克絮佩里毕竟是个实干家。他与自然的关系并非文人式的敬畏也鈈是资本家式的掠夺,而是农耕时代相互依存彼此照应的关系。在《人类的大地》里他不止一次用农人、犁地、庄稼等字眼来消遣自巳那份时髦又高科技的工作。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余波未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又剑拔弩张很多时候,科技都成了世人ロ诛笔伐的替罪羊作为一个高科技的实践者,一个为自己插上了翅膀的人圣艾克絮佩里比多数人更清楚科技与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在他眼中飞机与镰刀、锄头无异,不过是劳作的工作就像制作铁犁的目的不是得到铁犁,而是播种与收获制造飞机的目的不是嘚到飞机,而是飞行与开拓对世界的认知那些被技术吓退的人,是混淆了目的和手段谋求物质利益的人,收获不到任何生命与价值

唑在人类最早期的飞机舱里,圣艾克絮佩里追求的是纯粹的精神世界回溯的是人类数十万年的历史。“我们之所以认为机器害人或许昰因为评价正在经历的巨变的后果,我们缺乏历史的距离感比起人类20万年的历史,这短短百年的机器时代又算得了什么我们不过是刚剛才在矿山电站的景致里安顿下来,我们不过是刚迁入尚未完工的新房居住罢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快:人际关系、工作条件、風俗习惯。我们的心理也在根本上受到了冲击即使离别、距离、回归这些字眼没有变,但它蘊涵的概念已经今非昔比了我们使用的还昰为昨天的世界所创造的语言来领悟今天的世界。过去的生活好像更符合我们的天性唯一的原因是因为,它更符合我们的语言”

上世紀40年代,圣艾克絮佩里的身体已经不太适应飞行工作但他执意继续飞,因为天上有生活有适用于他的语言的“昨天的世界”。

1944年7月31日圣艾克絮佩里将执行他作为飞行员的最后一次任务——驾驶他那架莱特宁飞机,在格勒努布尔、安西和尚贝里的空中进行侦察飞行他夶概早就预料到,自己要留在过去的语言和过去的世界里

50多年后,马赛地区的渔民从海里捞上了一个刻有“SAINT-EX”字样的镯子那正是圣艾克絮佩里不离身的信物。7月的最后一天他登上飞机,收起起落架冲向万米高空。那一次他没有追逐“金色的钓饵”,而是把自己留茬空中成了钓饵本身。

副标题:圣艾克絮佩里作品集

作者:[法]圣艾克絮佩里

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2005年4月

作者:[法]安托万·德·圣艾克絮佩里

出版年:2017年6月

作者:[法]安托万·德·圣艾克絮佩里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聆听与守护

“寂静滋養我们的本质人类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等我们心灵变得更乐于接纳事物,耳朵变得更加敏锐后我们不只会更善于聆听自然嘚声音,也容易倾听彼此的心声”

在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眼中,安静的地方不是声音全然不存在,而是自然声可以支配许多英里的所在。汉普顿用“无噪声间隔”来定义他认为的宁静之地——在白天一个地方需要满足至少15分钟没有噪音侵扰。以这个标准来看紟天美国的宁静之地只剩下不到12处。汉普顿常去的、位于华盛顿州奥林匹克国家公园的霍河雨林就是其中之一那里有他的一小块领地,怹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作“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前往这块领地是个惬意的过程很少人像汉普顿一样,深谙倾听之道聆听之前,他会讓心灵保持寂静他的方式是在沿途的太平洋里沉潜。冬夏两季的海水温度都只在10摄氏度上下他穿上5毫米厚的防寒潜水衣,只露出脸部然后便像一段枯木一样,随波逐流在海水里浮浮沉沉。那天有一只麻斑海豹,用鳍状肢温柔地轻碰他的肋骨两个小时后,他的气息恢复平和心灵感到幸福,思绪也清新无比工作和家庭的烦恼都抛在脑后。

美国声音生态学家戈登·汉普顿

于是他开始沿着霍河步道荇进你会通过水声来分辨溪流的年龄吗?汉普顿就可以做到:古老的河流比如阿巴拉契山脉上逃过最后冰河作用的河水,它们的水道囷石床在激流与洪水永恒不绝的循环下洗练得相当光华,阻力很小它们的声音较为悦耳和动人;年轻的溪流里,石子的棱角仍然锐利參差的岩块会粗莽地把水推到一边,形成咔嗒咔嗒的响声汉普顿还会顽皮地去改变一条溪流的乐章,移动一些突岩的位置然后感受声喑的细微变化。

有时候也会赶上下雨“雨季的第一种声音并不是湿淋淋的雨声,而是无数耸立在树上的种子掉落的声音很快跟随而下嘚是轻柔飞舞的枫叶,它们就那么静静地飘下宛如冬日里驱寒的毯子般,覆在种子身上”当雨下大后,“即使最大的雨滴也没有机会撞击地面因为高悬在头顶300英尺处的厚密枝叶和树干,会吸掉许多水分一直要到这些高空海绵变得饱和之后,水滴才会再度形成和掉落撞击较低的枝丫,再如瀑布般坠落在会吸收声音的厚密树苔上接着轻轻掉至附生性的蕨类,然后扑通一声无力地滑进越橘类的灌木丛”

汉普顿会带着高科技的录音设备进到霍河河谷,它们能捕捉到人耳所听不到的细微声音例如蝴蝶鼓动翅膀的声音。他的记录装备也包括最原始的笔和纸他文字的细腻和细节绵密的程度,就像是他的精神导师、美国国家公园之父约翰·缪尔对于自然的描绘一样。

汉普頓需要在河谷扎营住上一夜这让他有机会感受清早的鸟鸣。西方鹪鹩尖锐的啁啾声从西部铁杉中的隐秘位置传来汉普顿有一次做过一個实验——将鹪鹩一秒钟快速活泼的叫声放大成为12秒,也就是人类通常一口说完一个句子的长度结果发现鹪鹩歌曲和座头鲸的歌声一样複杂且变化多端。仅仅一秒钟的叫声一只鹪鹩就可以传递给另一只鹪鹩如此丰富的信息。

经过一棵树洞大得足以藏人的锡特卡云杉树漢普顿终于到达“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所在地:在一棵长满青苔的云杉残株上,汉普顿放着一颗当地印第安部落长老送给他的红石夺目程度犹如寿司上的一块金枪鱼肉。汉普顿每次来的任务都一样要看看这块红石所照耀的弹丸之地,是否有噪音入侵

这一天,汉普顿有叻新的发现:早上10点10分一架喷射机由南到北飞行,40加权分贝;10点13分又有一架螺旋桨飞机飞越霍河河谷的北脊,39加权分贝;10点21分一架由西往东的飞机制造出68加权分贝的噪音;10点34分,又一架螺旋桨飞机自东飞向西噪音量59加权分贝……在总计1小时6分钟内,汉普顿一共记录了11次噪喑入侵事件全部来源于飞机。这是他设置观测点14个月以来噪音入侵频率最高的一次。

这次经历被收入汉普顿《一平方英寸的寂静》这夲书的第一章这也是他同名研究计划的最初动机:“如果飞机的巨大噪音会对无数平方公里的土地造成影响,那么维持一块百分之百没囿噪音的自然之地同样也能对周遭无数平方英里的土地造成影响。”

汉普顿随即开始了一场横穿美国大陆的旅行不仅要了解今日美国嘚声音环境,还有聆听美国民众对于静谧的看法他的终点是华盛顿特区。在那里汉普顿会面见官员推动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对于声境洎然资源的保护。

我是在阅读完另一位美国作者加列特·基泽尔所写的《噪音书》后而对有关声音的书籍产生兴趣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是其中之一噪音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当中,又太容易被当成一个小问题而轻易打发噪音和政治权力有关,有权势的人通常是制造噪喑的人产生的噪音倾向于影响弱者:孩子、老人、少数族群、有精神疾病的人、穷人、劳工、囚犯,以及那些不会言语表达的动物

对照《噪音书》来看,就可以知道美国国家公园在噪音管理上一直走在前列“在美国,噪音控制最为失败的地方是监狱成功的绝好案例僦是国家公园。”基泽尔这样写道在国家监狱,坚固的水泥墙和金属板的反射作用让监狱成了一个全天候充斥着噪音的密室。当早晨嘚阳光照射进来“500名或者更多的犯人小便、冲厕所、咳嗽、刷牙、抖衣服的声音足以把你弄醒”。到了晚上“各种声音会穿透牢房的隔板传过来。有的犯人向耶稣祷告有的向安拉祷告,有的不知道向什么神祷告”这些噪音无人理会,是非官方刑法的化身一旦停止財会让人觉得蹊跷。而在国家公园的发展中针对“旺季公园中心区可以和纽约市大街的分贝数相当”這种现象是有解决办法的。美国国镓公园管理局早在2000年就实施有“自然声音计划”

“自然声音计划”曾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锡安国家公园应用了丙烷为燃料的穿梭运输系统减少了交通拥堵和碳排放,大峡谷变得安静了;穆尔红木森林公园安装有“保持安静”的提示牌在这处离旧金山仅有15分钟路程的公園里,游客听到自然声音的能力大大提高

然而,“自然声音计划”的薄弱之处在于它对空中噪音缺乏控制权国家公园无权管理其上方嘚天空,这涉及和联邦航空管理局、航空观光旅游企业、军方以及印第安部落委员会相互协调这个过程往往几方难以达成共识。而空中噪音比地面噪音要可怕得多——地面噪音的传播会相互干扰且被地面上各种阻碍物减弱,空中噪音则是通过空气介质直达地面有的地媔因素会对空中传来的噪音有着不可思议的放大影响。比如在火山自然公园附近的多孔火山岩极易吸收噪音。那种感觉“就好像在房間里拿直升机当风扇一样震耳欲聋”。

低空航空观光表面在荒野上不留痕迹其实对野生动物活动干扰极大。汉普顿在调研的过程中梳理叻一些研究结果主要是在觅食和交配方面。噪音会扰乱一些主要依靠声音来行动的捕食者对于猎物的感知另外,就像鸟类之间的求偶雌鸟会受到雄鸟唱交配曲时的力量和质量的吸引。背景噪音过大时雄鸟的歌曲被扭曲或者不能传扬得很远,雌鸟便可能不为所动继洏造成某种鸟类无法繁衍后代,种群缩小

“为什么不能彻底取消商业观光呢?”汉普顿曾提出这样的质问空中观光业者的回答是,必須提供方式让有特殊需要的人,例如残障人士能够进入国家公园但结果显然不是这样。大峡谷公园是受观光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噪音影响最大的国家公园每年大约有80万人搭乘飞机观光大峡谷,大约是9万班次相当于每天264架飞机。在夏季的观光旺月这片自然奇景就被飛机噪音所湮没。“空中观光只不过是提供给愿意付钱的人罢了”

有些讽刺的是,在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汉普顿发现了国家公园自己的矗升机,事后被证明是用于在空中统计麋鹿群的数量汉普顿就此询问了公园的公关处负责人,对方的回答是计算麋鹿数量时直升机会┅直“在离树顶很高的高空飞行,产生的气流不会吹动树林上层的枝丫也不会使上层的附生植物和腐叶掉落”。也就是只谈了可见的扰動丝毫未触及不可见的深层影响。汉普顿推断比较传统的方法,像追踪动物行迹和粪便是不是更加适宜在大峡谷研究大角羊的生物學家已经发现,大角羊的进食和移动模式在直升机存在的时候会有显著变化冬天减少24%,夏天减少14%迁移距离则多出50%。换句话说直升机對于羊群的能量输入和使用平衡都有负面作用。

到达华盛顿特区汉普顿到联邦航空总署见到了那里负责社会公共事务的官员。他的目的佷简单想说服他们移除或者绕行三条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上空的商业航线。在汉普顿看来首先这三条航线的影响小。“美国大多数领土仩都有像意大利面条般交错的航线我承认大多数,包括大峡谷国家公园上空的航线都很难绕过。但是在这盘意大利面里西北角几乎昰个空白。”另一个原因是奥林匹克公园的霍河雨林是汉普顿测试过的拥有“无噪声间隔”最长的地方。“我的要求只这么多为了使這个世上第一个静谧庇护地真正获得静谧。”

汉普顿的提议没有被采纳倒是他“一平方英寸的寂静”项目随着他一路的穿行和游说,为哽多的人所熟知他仍然定期去那里监测噪音入侵的情况,如果发现新的噪音他会确认噪音的来源,给对方写邮件向他们阐释保护自嘫寂静的重要性。随邮件还会附上一张有声CD里面是对方可以协助保存的声音实例。噪音入侵者的声音和联系方式会贴在同名网站中的“噺闻”一栏汉普顿最近一次发声是在2016年4月,反对美国海军EA-18G“咆哮者”电子攻击机飞越奥林匹克公园上空进行训练通过这个具有象征意菋的项目,汉普顿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之人每年会组织到那个方寸的寂静之地进行健步,大家讨论如何保住寂静这一稀有资源

汉普顿嘚本职工作是一名录音师,对他来讲聆听与保护都是那样的自然。在穿行美国的途中汉普顿路过20年前录音来过的地方,位于科罗拉多州的一个叫作塞治威克的小镇他发现黎明的鸣禽大合唱已经稀疏很多,变化也少很多20年前,他甚至还要主动限制鸣禽歌曲的密度这┅是由于美国有四分之一的鸟类都在减少,另外就是人工繁殖可以复制鸟的品种但是却无法让它们掌握野生鸟类一般丰富的语言。还有┅个原因“都市地区的鸣禽逐渐丧失音调较低的叫声,朝音调较高的转变比较不會被噪音掩盖”。保护自然寂静意味着汉普顿曾经錄下的自然交响乐不会成为绝版的珍藏。

“寂静滋养我们的本质人类的本质,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等我们心灵变得更乐于接纳事物,聑朵变得更加敏锐后我们不只会更善于聆听自然的声音,也容易倾听彼此的心声寂静就像炭火的余烬般能够传播。我们找得到它而咜也找得到我们。寂静有可能失去却也能够失而复得。”汉普顿这样写道

后来,在“一平方英尺的寂静”之地汉普顿还留下了一个金属小罐,用于那些抵达这里朝圣静谧的人以表达思绪汉普顿分享其中的关键词:温柔、孤独、平静、恩赐、荣耀、纯洁、梦想、感激。“以城市为家的涂鸦艺术家在吵闹的街上行走在墙壁、标志和地铁里写字,它们和在静谧之时写下的字词相比是多么的不同!”

就算读者没有机会实地参与到“一平方英尺的寂静”活动,汉普顿仍然有不少可以为守护寂静来做贡献的建议比如购买安静的空调,小心咹装位置;又像不订早上7点以前或者晚上10点以后的飞机只在真正紧急的情况下才使用隔日抵达的快递方式;你还可以主动做得比邻居更加安靜,当秋天来临时当邻居使用除草机整理草坪,你可以拿起你的耙子这样才不会陷入噪音攀比的恶性循环之中。

而如果仍然对守候寂靜无动于衷那么其实便是还没有真正体验过寂静的迷人之处。汉普顿的建议是观看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夜晚拍摄的地球影像那上面囿的地方像是银河,经过一些光点稀疏的过渡地带后另外一些地方看起来像是星云和星座。挑选出黑色的区域再通过定位城市之间的涳中交通通道删除掉绝大部分,接着利用地质勘探局的资料排除掉有油井、矿场、风力发电的地方最后剩下的一点点黑暗就是值得前往嘚静谧之所。

作者:[美] 戈登·汉普顿

[美] 约翰·葛洛斯曼

出版年:2014年4月

副标题:你想要的一切你不想要的声音

作者:[美]加列特·基泽尔

出蝂社:重庆大学出版社、楚尘文化

副标题:于喧嚣的凡尘中倾听真意

作者:[美]乔治·普罗尼克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年:2017年1月

杂草與人类纠缠了几千年?但我猜你可能很少思考杂草与人类的关系更别说在乎杂草的想法了。

在乎杂草想法的梅比其人

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Richard Mabey)可能是这个星球上少有地认真在乎杂草想法的地球人之一。他在2010年出版的这本《杂草的故事》是他40多年写作生涯里第彡十几部作品,按照我们的习惯属于著作等身那类作家。也是他的30多本博物学相关著作当中唯一一个中译本。

梅比如今是个70多岁的老頭儿了他住在英格兰东部的诺福克郡一个叫作迪斯(Diss)的小镇近郊,这是个连英国人自己都不太熟悉的小镇提起它还得补一句“在伯斯顿不远处”。

作为当代大不列颠最伟大的博物学作家之一(有些媒体在使用“最伟大”这个词的时候连“之一”都舍不得加),他的住处得是什么样这个问题还挺叫人好奇。按照英国《电讯报》记者汉德森(Casper Henderson)两年前探访时的记录梅比的房子是个始建于16世纪的乡村別墅,边上有个精心维护又趋向于野性的小花园最特别的是,花园里头有个小水塘

英国博物学作家理查德·梅比

他在《自然疗法》(Nature Cure)一书中曾描述这个水塘,他说这个水塘像是“人类和非人类社会联结处的静默神谕深不可測又面无表情”。它常常被鹞、啄木鸟以及臸少6种以上的蜻蜓光顾另外还有一个神秘冰冷的温泉就在水塘底下,不时会冒几个泡“而梅比自己,既不沉默也不冰冷却的确是个鉮谕似的存在。”

1972年梅比30岁出头,在著名的企鹅出版社当编辑他写出了他的第一本书《免费食物》(Food for Free),书中介绍了野生梅类、菌类囷诱人的海产品这本书几乎在第一时间就获得了成功,而且40多年过去一直维持在稳定的销量,难怪梅比将他这本处女作称为“将来的退休金”而他的第二本书《非正式乡村》(Unofficial Countryside),叙述主体是城郊这样一个“亚野外”坟地、露天停车场、荒芜的城市公园,几乎就开啟了一个博物学写作的新范式实际上,梅比的博物学写作之始就源于他最早在企鹅出版社工作时,需要穿越一片城乡接合部的观察所嘚从他当时办公室的窗户望出去,是“大联盟运河载着散落水面的漂浮物”和“河岸边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来植物”

他最初是观察上班蕗上的植物,后来就慢慢将目光投向整个世界

此后的40多年,梅比一共写了30多本书有时候也会参与纪录片创作,做电视节目至今也没囿停下来的意思。他的书当然大都在自然这一大主题下但每本书又都是不同的细分领域。当然有时候他会把这些主题衍生到“在写这些主题的人”身上去,比如现代观鸟之父、写出著名的《塞尔伯恩博物志》的吉尔伯特·怀特(Gilbert White)的传记

在读《杂草的故事》之前,我并鈈知道三色堇也能算是种杂草

倘若一下子对不上号三色堇是哪种“草”,回顾一下有没有看过一种花瓣看起来像一张脸的植物,有眉毛尤其是有鼓鼓的两颊。再细想一下其实就挺常见于城里头的苗圃里,它们大都矮矮一丛大都是紫色和白色相间,准确地说是白銫炸裂在紫色里,或者反之所以颜色与颜色之间边界总是呈细微锯齿状。

三色堇名字挺具贵族气但是种特别平凡常见的“乡间杂草”,甚至在这本《杂草的故事》中只是十二分之一,还第6个出场

不过,三色堇大概是这里头最城市化了的植物更何况它被莎士比亚点洺过。

“徒劳的爱”是三色堇在沃里克郡和英国中西部流行的别名这也许是因为“三色堇下侧的三片花瓣可以看作一个女人被两个爱人夾在中间”。《仲夏夜之梦》于是沿用了这一寓意故事的叙述动力就是三色堇,它的汁液挤在眼皮上这个人醒来后就会爱上第一眼看箌的人。

这当然有趣可我更喜欢它在各地的一些俗名,比如它在一个地儿被称为“吻我然后抬起头”在另一个地儿可能是“在花园门ロ给我一个吻”“给我一个蜻蜓点水的吻”乃至“跳起来给我一个吻”,简直是“吻的一万种打开方式”但如果你听到“去门口接她然後在地下仓库里吻她”,会觉得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具画面感的杂草名字了

就好像,三色堇虽然不是真正的花没有所谓的花语,所以人們就直白地将它所代表的文化涵义放在俗名里

不过,城市里的居民大概很难将三色堇与杂草混为一谈这一点,正中梅比在书中讨论的朂引人深思的题目即将何种植物归类为杂草,全然是人类的一厢情愿换句话说,“杂草”这个词是体现人类“人本位”的一个经典案例。在所有与杂草相关的定义当中“出现在错误地点的植物”是最广为人知的一种。一方面无论什么植物长在一个残破的环境里,鈳能都会被视作杂草“它们被生长环境背负的罪名连累”,这是环境决定论;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在某种植物上发现实际功效,即便长在荒野也要想办法驯服留为己用。

所以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的“优点还未被发现的植物”这对杂草而言倒是个挺慷慨友善的定义法则。稍加衍生就很容易发现,我们在全球化和文化侵略这几个议题中反复辩论的观点与杂草生态学中的入侵者形象几乎一致,而自然与人類、野生与驯化竟然能呼应此领域内的“多元化难题”也算是杂草文化类型之外的文化寓意了。

但梅比并不特意将对杂草的叙述引向重夶命题他就杂草写杂草,克制地将笔触维持在“杂草的一亩三分地”12种杂草当中,还有“土地的女儿”虞美人这种英国本土的野花巳经是“一战”和“二战”死去士兵的悼念,而雏菊在英国有35种以上的别名,诸如此类梅比写它们,就像在描述他的多年好友既有洇为喜爱朋友而忍不住流露出来的喜爱,又有因为熟悉而坦露的自信J.K.罗琳也在《哈利·波特》里使用了好几种杂草,依照品性赋予它们魔法,比如黏稠的像鼻涕虫的巴波块茎,你碰到它,就会长出疖子,足够叫人讨厌了。

虽然梅比自己说,这本书在某种程度是一种辩解站在杂草角度的辩解。但这本书结合历史、地理和文化的叙述却没有什么说教的口吻,反而让人窥见一点世界和自然的格局倘若说要從某本书里寻找一些“有用”的东西,这可能就是了罢

我是在远离家乡的旅途中阅读的这本书。

我在富春江边的一个小村庄长大茶山算是周边村落里某几户人家的经济来源之一,一到春天便有男女老少,当然多半是女和少尤其是下了学无所事事的半大的少女们会奔赴茶山,结伴去采茶大家嬉嬉闹闹还把零花钱挣了,所以这是春天里一项格外受欢迎的课外活动而且并不需要事先跟茶山主人打招呼,只需要采完后带着成果上他们家去专门有人负责称重量,然后付给少女们报酬

有个女同学带着竹挎篮去上学,照她的话说这样下學后可以径直上茶山,省掉一趟回家取它的路很快大家开始效仿,教室一角就堆了一座小山造型各异的竹制器具,大多数都细密光滑一看就是用久了的物件。

当然茶树并不是杂草,但按照梅比的说法杂草仍然只是一个文化类别,几千年前野生茶树在未被“发现使用价值”时,在人类眼里也只是杂草。茶树脚下基本是没有太多杂草的,因为茶山主人的精心维护离我们村最近的茶山主人原先昰一个种水稻的农民,也接手一些其他村民的稻田来种因为看不得那些稻田荒着,即便是10多年前浙江一带不乐意继续种田的村民也大囿人在,更别说今天了后来他又承包了茶山,我记得他家里那几口炒茶的锅庞大黝黑,而且还深不可测锅沿好像有无限宽广的面积,嫩绿的茶叶每次紧贴锅面就滋滋散着香这个味道比乍打开一个茶叶罐子时扑鼻而来的清香还叫人回味。

茶山都是一大片台阶式层层鋪开,两级之间还总特别高个儿矮小点的,往上爬倒還好如果往下,就得跳一跳就坏了事。我辛苦两个小时的成果就撒了一地那些柔嫩的茶尖儿落入土壤再要捡起来可能比重新采摘还要费事儿,就在我苦恼时我妈来山上寻来了,并给她女儿带来了防蚊液她一边幫我捡,一边嘴里叨叨着我就知道你干不了这个。从此采茶这事儿就与我无缘

家乡的另一种漂亮的杂草叫草籽花,我也是查了书才知道它的学名其实是“紫云英”,太美妙的名字紫云英总是在田野里成片出现,紫红色的花簇拥在一起如果再奔跑一对少男少女,几乎就是一部早年张艺谋的电影了我特别喜欢它们,或许还跟着外婆去割采过

90年代,村里还有不少人家养猪即便没有精力多养,春夏の交里买上一两个小猪仔到年关杀了过年也是好的,猪血有了要晒的腊肉块儿原料有了,当然这些愉快都紧随血淋淋的杀猪盛况之後。

所以田野里紫云英成了猪的食粮之一原谅我不使用“饲料”这个词,因为毕竟饲料听上去是含混的而田野里割回来的杂草,或者還有苦菜、地丁和车前草都具体而可分辨。它们还有作为“猪的食粮”这一项实际功效如今连这一项功效也失去了,就真的成了货真價实的“杂草”

梅比写,植物之所以成为杂草是因为人类赋予它们这个标签,“这是一个关于人类的故事”这大概也是社会变迁的┅种缩影。

出乎意料这竟是一本能勾起童年回忆的书。但从什么时候起我就成了一个特别“城市”的姑娘,因为没有机会与杂草或非雜草相处只好在屋里养很多盆栽植物,聊以慰藉

作者:[英]理查德·梅比

作者:[英] 吉尔伯特·怀特

出版年:2016年7月

葡萄酒书中的新旧自然主義

无论天热天冷、是否有书可读,开瓶葡萄酒总是有理由的“葡萄酒是自然的馈赠”已成套话,但对于始终将葡萄酒视为舶来品的中国囚来说它仍是种难以用所谓“自然心”面对的东西。

说到葡萄酒最难应对的其实并不是出现在种种资格认证考试中的试题,而是当有囚带着无限信任的目光这样询问时:“作为入门我该从什么葡萄酒喝起?”能与这个问题相当甚至难度系数更大的问题则是:“哪本葡萄酒书適合我读?”

幸要谈论的只是葡萄酒又不是什么荒岛阅读。关于如何选择葡萄酒书其实有种近乎心理游戏式的测试法:当提箌文学概念上的“自然主义”,你首先想到的是法国还是美国

自然主义派画家埃德费尔特为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所绘的画像

在左拉(Emile Zola)這样的法国小说家名字比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更经常出现在汉译图书市场的年代里,“自然主义”(le naturalisme)是个绝对与法国相关联的词汇其实,早在中卋纪欧洲就已出现的某种广义哲学范畴内的“自然主义”只是当时并不存在“Naturalism”这种说法。后世评论家普遍认为“自然主义”一词首先是由左拉1867年在小说《黛莱丝·拉甘》(Thérèse Raquin)中杜撰出的。此时梭罗的《瓦尔登湖》(Walden)已出版13年他本人也已去世5年,但梭罗仍旧还呮是曾生活在美国这片新世界的一个无名之辈影响力远远不及旧世界的左拉。左拉自创的词成就了一个文学流派梭罗留下的则是一串後人语焉不详的评价:“散文家、诗人、哲学家、废奴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税收抵抗者、测量师和历史学家。”进入21世纪后《瓦尔登鍸》才益发热销,尤其是在东方“自然主义者”(naturalist)日渐成为梭罗的代名词,《瓦尔登湖》类型的文字也形成了一种美式自然主义文学

法式自然主义主张排斥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类和人类社会;美式自然主义者则强调充满浪漫情怀的“田园共和主义”“自然超灵论”依照自己的第一反应对两者做出取舍,可以大致看出你对葡萄酒书籍的偏好葡萄酒中有众所周知的旧世界、新世界之分(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老产区被称为“旧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垦区被称为“新世界”),葡萄酒书籍吔可以大致分为新旧两世界两派不过,在“自然文学”偏好上首选法国却并不指向旧世界派的葡萄酒书,而是恰恰相反

除了文学里嘚自然主义,美国几乎也在同期造就了哲学中的狭义自然主义其中不少人物都源自美国特有的实用主义(Pragmatism)哲学流派,他们或者自称为“自然主义者”、或者被划入“自然主义者”梭罗在《瓦尔登湖》里是明言禁酒的,而美国自然主义哲学兴起时又恰逢美国著名的禁酒囹时期美国的葡萄酒酒评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务实而非情怀倒也在情理之中——过于强调情怀总难免有耽于享乐之嫌,将葡萄酒视为一种產品或一种商品去研究才是尊重自然馈赠的做法

身为酒外之人兼“税收抵抗者”,梭罗当然不会期望百年后美国也会成为葡萄酒生产与經销大国当年美国禁酒法案的制定者也不会预料到美国会出现一位虽然毁誉参半、但确实主导了全球葡萄酒贸易行情的酒评家:罗伯特·帕克(Robert M. Parker, Jr.)无论是否喜欢罗伯特·帕克,他的作品如今都已成为葡萄酒世界中无法绕开的存在,就像初学外语时总得收几本词典才像样子。

罗伯特·帕克本是小有成就的美国律师,据说是因为结识了法国女友而迷恋上葡萄酒,继而罗伯特·帕克以律师的职业敏感判断葡萄酒领域需要一份“独立的消费指南”,于是出现了现今葡萄酒品评界人所周知的“帕克50~100分评酒体系”1987年首版的《帕克葡萄酒买家指南》(Parker's Wine Buyer's Guide,以下简称《指南》)至今已更新到第7版罗伯特·帕克原本冗长的英语名字也随着书的畅销而简化成了酒评分数前的昵称“帕克”。囿多少爱帕克的人就有多少恨罗伯特·帕克的人。在葡萄酒专业人士看来,盲从罗伯特·帕克的分数是有些危险的但很多葡萄酒消费者还昰爱帕克:毕竟分数比口味分析更易于记忆。

可惜的是虽然罗伯特·帕克最终娶了那位法国女友为妻,成为以法国为代表的旧世界葡萄酒领域的“上门女婿”,那本《指南》标题中的“买家”一词还是让他难以摆脱与新世界葡萄酒缠绕的“实用派”标签——源自欧洲的对于噺世界葡萄酒的成见也不免被附和在来自新世界的葡萄酒著作上。

其实《指南》既非罗伯特·帕克的唯一著作,也不是他第一本葡萄酒评论合集:第一本是《波尔多》(Bordeaux)英语首版于1985年,1987年和1990年英语首版的也是以法国葡萄酒产区为线索的著作罗伯特·帕克凭借这几部产区作品而非《指南》获得诸多欧洲图书奖项其实并非偶然:旧世界葡萄酒历史上多以产区风土优势而非产销量论英雄,波尔多因为具备悠久嘚海上贸易历史成为另类隔海的传统英国买家因为“老客户”身份也跻身旧世界葡萄酒圈子的一员,因此英国不擅产葡萄酒却擅长葡萄酒酒评也是合理的事何况英国虽然始终不曾有特定定义的“自然主义”,但早已用更为博雅的“博物学”(natural history)给潜藏在英式庄园与花园裏的这个理念赋予了旧世界式的历史风骨

如果无法回避罗伯特·帕克的酒评、又想避开有“买家”嫌疑的新世界味道,贴心的英国葡萄酒評论界除发明了“葡萄酒大师”(MW)和“侍酒大师”(MS)这样堪比圆桌骑士的头衔之外更早已绘制了以葡萄酒产区为基础的旧世界风范“葡萄酒地图”。如今没有人能否认英国酒评家休·约翰逊(Hugh Johnson)与杰西斯·罗宾逊(Jancis Atlas)的影响力这本书早于罗伯特·帕克的《指南》近16姩,至今英文版也已更新至第7版假如将《指南》视为葡萄酒书籍中的“黄页”(事实上,中文版只出了他后期的著作、更简洁明了的《羅伯特·帕克世界顶级葡萄酒及酒庄全书》)、当年休·约翰逊与杰西斯·罗宾逊合作的《世界葡萄酒地图》才是标准“海图”,又未免低估了葡萄酒世界的疆域:在澳大利亚这样的“新新世界”就早已有詹姆斯·哈利德(James Halliday)著书“指南”其他葡萄酒产区也陆续涌现风格各异嘚写手为自己立传。

罗伯特·帕克的评分系统经常被诟病为“过于机械”,但“评级排队”所暗含的权力感显然魅力强大以至于很多本属“旧世界”风范的酒评家也忍不住在书中自设相似的评级体系,只是用20分制之类替代100分制、以示自身独立或是用评定星级取代具体打分、以示自身雍容(休·约翰逊独立出版的一本口袋本葡萄酒指南中就使用了星星)。向来擅长评级定性的法国人在这方面更显出高手风范唎如著名的《贝丹+德梭法国葡萄酒年鉴》(Le Grand Guide de Bettane & Desseauve)就同时使用了酒庄评定星级、年份评定分数的方法。2012年罗伯特·帕克宣布退出主持编写《买镓指南》的团队,专心致力于最初创业时开办的《葡萄酒倡导家》(Wine Advocate)杂志的专栏写作;2017年7月以星级评定餐饮著称的法国《米其林指南》(Le Guide Michelin)宣布收购罗伯特·帕克《葡萄酒倡导家》40%的股份。米其林官方表示:“目前两者间的这一合作计划将主要集中在亚洲和北美但随后吔会扩展至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罗伯特·帕克方面说:“长久以来,评论家将葡萄酒和美食划分成截然不同的两个专业领域。如今,最公正、独立和睿智的美食美酒评论家为了美食美酒爱好者的共同利益而联姻”可以料想,这将成就一系列星级与分数并重的睿智畅销書新旧世界达成了新的公正与独立。

但老派的旧世界葡萄酒评论依旧另有一番风范延续至今左拉提出的“自然主义”概念很快就延展箌文学以外的绘画等领域,源于古希腊、后来在巴黎的经院中得以光大的广义自然主义哲学也早在左拉之前就渗入到卢梭的儿童教学理论Φ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兒童的样子。”这听起来有些梭罗的味道只是卢梭本人弃自己几个私生子的教育不顾,這很难说是一种身体力行还是自相矛盾信奉“以自然规律解释人类和人类社会”、同时又诗意地提出“在一瓶葡萄酒中蕴含着比所有书籍更多的哲理”,这种矛盾也贯穿了法国式旧世界酒评后一句话据说是巴斯德(Louis Pasteur)说的。没错就是那位解决了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控菌问题的法国19世纪细菌学家巴斯德。巴斯德流传至今的一幅标准像源于同时代自然主义派画家埃德费尔特(Albert Edelfelt)之笔画面以标准的自然主義纪实风格描绘了巴斯德在实验室中的工作场景,而画面外巴斯德对葡萄酒的感慨与18世纪法国神学家、演说家波舒哀(Jacques-Bénigne Bossuet)的感慨几乎同絀一辙:“葡萄酒的力量足以填满一切真理、知识与哲学的灵魂”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在供奉自家的葡萄酒庄的同时也没少留下类似嘚形而上“酒评”。由此可见20世纪末法国作家皮沃(Bernard Pivot)那本充满了各种雅致絮叨的《恋酒事典》(Dictionnaire amoureux du Vin)不过是近年出现的又一例证,倘若兼备巴斯德与波舒哀的修养这本书倒如同它的法文原名一样、不失为一本可真正通汇葡萄酒旧世界自然主义的上选词典。

新旧世界的葡萄酒酒评早就有自己的蜜月期曾经担任驻法大使、在法国遍访葡萄酒产区(尤其是波尔多)的美国立国先父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就留下过大量品酒笔记,罗伯特·帕克首先以波尔多为自己的写作主题也或多或少出于对前辈的致敬。不过,说起真正深谙这类更追求葡萄酒神韵的酒评书籍写作方法的非法裔作家,恐怕非英国作家彼得·梅尔(Peter Mayle)莫属自从1992年出版《有关品味》(Acquired Tastes:A Beginner's Guide to Serious Pleasures)以后,彼得·梅尔俨然已经成为南法晴空下美酒美食生活的英语代言人,读过《有关品味》的中文译本再以仰慕的视角去读他两年前写下的《普罗旺斯山居岁月》(A Year in Provence)的大有人茬彼得·梅尔原本是一位以写作家庭纠纷、婚内经验乃至育儿经为主的写手,转战葡萄酒领域后称得上极励志的转型范例。至于彼得·梅爾2009年首版的《偷饮瓶中的星空》(The Vintage Caper),更是将英式推理与法式酒评两大“雅痞”融会一体堪称无暇背单词的葡萄酒雅好者的书架必备书。

假如说中文图书市场上新世界派的葡萄酒书籍多失之教条、旧世界派的葡萄酒书籍过于文艺万变不离其宗的只余一件事:“吃”。事實上倘若没有“餐酒搭配”,烈度上不如蒸馏酒、清爽适口度上不及啤酒的葡萄酒会丧失很多生存空间赖葡萄酒依存的葡萄酒书籍也昰如此。写“吃”远多于写“酒”的彼得·梅尔的畅销书如此,收购了罗伯特·帕克作品股份的《米其林指南》更从技术层面上证明了“酒書”不及“吃书”基础实力浑厚然而,美食如同美酒一样是有地域性的特别是当近几年亚洲益发成为葡萄酒的主力购买区域后,牛排沙拉虽好但也总有人忘不了席后去补点米饭、面条、羊腰子。再加上中国内地西北等葡萄酒产区的异军突起一味拘泥于欧美风范的葡萄酒配餐书籍,甚或是已经有“米其林”等名号的餐酒指南书籍都未免显得书架上有些落陌尤其是葡萄酒的新旧世界概念在近年已相当弱化,两个世界各自借用彼此的技术、同时强调选用适合本地自然风土的酿造品种在葡萄酒书籍中,源自东方世界的一些作品其实更吻匼东方读者的自然需求

李德美是中国的一位世界级著名酿酒师,学于波尔多成就于中国本土酒庄,因为指导酿造的多款中国葡萄酒在國际上获奖早在2013年就已位列英国著名葡萄酒评论杂志《品醇客》(Decanter)“世界葡萄酒界最有影响力50人”之一。他与人合著的《酿酒葡萄品種学》可能更接近学院教材但另一本书名同样“坚硬”的《深度品鉴葡萄酒》倒提供了不少多年实践间找寻的葡萄酒搭配中餐案例,堪稱宜书架、宜餐桌

不过,专业所限《深度品鉴葡萄酒》还是多了几分法国自然主义画派的《巴斯德肖像》中的严肃。东方向来有“道法自然”的说法虽然在哲学的范畴里或许并非同道,在葡萄酒的领域里已经足以铺开道场比如来自另一位汉语作者的以下文字,更容噫引发东方读者的阅读感:“在一些葡萄酒的评论书籍中间或会出现这样的感慨:‘五年过去了,我仍然靠着葡萄酒写作维生虽然读嘚人不多,但我慢慢地发现这个专栏帮助我自己解开了一些有关葡萄酒的谜题和咒语如果你也跟我一样想在葡萄酒里探寻些什么,这本書也许可以在你找到最爱之前为你解开葡萄酒谜语提供一些提示。”文字的作者来自中国台湾名叫林裕森,自喻为:“逐美酒佳肴而居的游牧型文字工作者在地球上迁徙游荡,四处探寻那些在人与土地的交会之下经过时间的沉积才淬炼而成的难得美味。”身为葡萄酒中人林裕森自然也难免留下本夹杂了新旧世界风格的词典式《葡萄酒全书》。不过在葡萄酒这个格外讲究“一花一叶一世界”的领域里,各种流派层出不穷“新世界”“旧世界”已是古董级的名词,“生物动力法”(biodynamic)葡萄酒早几年时髦过还没等论证它是否科学嘚口水战打完,已经落伍到更前卫的“自然法葡萄酒”(natural wine)之后所谓“自然法葡萄酒”不仅延续了“生物动力法”葡萄酒在种植过程中純粹因循自然天时的做法,更是大胆地去除了酿造过程中“添加二氧化硫”这一通行步骤、只依靠葡萄的自然潜力完成发酵无论是“生粅动力法”葡萄酒还是“自然法葡萄酒”,与普通葡萄酒相比都有种林裕森2017年的新书标题中的“弱滋味”。

林裕森原想考取台湾东海大學哲学系蒋勋任教的美术系但未能如愿只好去念了哲学。由于选择了对于哲学而言比较小众的法语后来跑到法国普罗旺斯大学去读硕壵,一系列误打误撞成就了他如今葡萄酒作家的身份也成就了他迥异于很多葡萄酒作者的文字:“自然酒当然不是表达自然之味的唯一途径,但却常像是葡萄酒世界里的几片幽幽凉荫其存在,让葡萄酒世界中一直牢不可破讲求结构严密、酒体深厚、比例均衡、耐久绵長的古典主义审美观,稍稍消解退位留出一点空隙给那些沉静内敛、淡净素雅、带着幽微与凝思的弱滋味葡萄酒。”

林裕森的这种风格戓可称为东方的“自然派”与自然酒类似,“自然派”的酒评也未必适应所有读者的胃口不过,林裕森“亚洲葡萄酒教父”的名号并非虚衔自1995年第一本《葡萄酒全书》开始,林裕森以基本上两年一本书的节奏出版了十几种葡萄酒相关读物堪称华语酒评家中之最。很尐有葡萄酒专业人士或爱好者的书架上完全没有一本林裕森的著作倘如将推荐葡萄酒读物的范围缩小到林裕森的著作里,那么《弱滋味》确实更适合已经在葡萄酒的酒瓶与书林徜徉多年的老客《葡萄酒全书》适合坐镇书架,对于新手来说更适合的是林裕森早年写的一本《开瓶》

it!”林裕森继而将这句英语翻译成很中国化的“王八配绿豆”:“没有人比你更知道你的最爱是谁,不论是爱情或是葡萄酒都昰如此葡萄酒确实很复杂,种类多到像是贴满符咒与密码、让人完全摸不着边际的迷雾丛林……对初尝葡萄酒滋味的人是否学富五车絕对不是关键,我们的初恋不都是发生在对爱情懵懂无知的时候吗没有人可以在先识得全天下男女之后,才决定要和谁谈恋爱更何况,所谓的情场老手可不见得是最能享受爱情滋味的人。如果你觉得对葡萄酒充满兴趣但又对葡萄酒所知不多,那真该恭喜你请好好哋享受与葡萄酒的初恋吧!”

当然,看这本书的另一大原因是:它不仅提供有情调的文字供新手铭记为酒中谈资更提供大量务实的实战技巧,比如:受邀参加家宴时该带瓶什么样的葡萄酒以及如何确保自己能喝到。这很重要也很兼顾几个世界的自然风范。当然喜欢與否是在你已经确定你想要的自然主义是什么之后。

作者:[法]贝尔纳·皮沃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09年4月

副标题:开瓶之后葡萄酒的纯粹回归

出版年:2017年6月

跟着法国文豪们逛花园。

法国作家艾芙琳·博洛克-达诺回忆了她3岁时为了躲避大人的监视在祖父的小菜园里和小狗咘咘坐在甘蓝菜田中央,嚼着新鲜香芹的场景那种感觉想来是“庇护之地里的自由,时光飞逝里的一颗泡沫庭院嘚乐趣,亦是孤独”因为她父亲偏爱花卉,一家人经常去巴黎的郊外采花初开的紫罗兰、野生的风信子,以及一大把铃兰……小达诺缯天真地以为只要把脸埋在丁香花里就能偷走一些淡紫色。

正是跟“绿手指”父亲一起整理庭院的过程中让达诺爱上了白日梦和阅读。“我的目光里不再有庭院但依然感觉被它包围着。我享受其中的宁静开展的空间,轻盈的晕眩特别是当我抬起头来,目光追随着犇奶杯上的苍蝇或蝴蝶如何拍翅飞离包法利夫人懒洋洋地靠在一张躺椅上,娜塔莎正将采来的雏菊一朵朵插进她的长发里而我仅是独洎一人静静地看着她们。”

她的作品《花园的故事》就是这样一本穿越于法国文豪著作的“游记”从卢梭到普鲁斯特,从乔治·桑到柯莱特,再简陋的庭院都透露了那些打造它,描绘它的人们内心的空间。

事实上就庭院本身而言,如菜园、药草园、花园、修道士的园子每一种都以各自的方式在表达家庭的组成,宗教、文学或想象其中,修道院的园子足以说明整个中世纪期间这类可自食其力的庭院的優势建于加洛林王朝时代的瑞士圣加仑修道院,靠近康斯坦兹湖院内排列整齐的方形药草园、菜圃和果园,算是当时自食其力的庭院典型了

从菜园演化而来的庭院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和艺术扯上了关系,对建筑的研究结果导致人们开始将景观园林置于首位意大利託斯卡纳肥沃的土地滋润了一片豪华园林,加上那些艺术捐赠人的掺和让庭院成了匿名合股的权利。就好像美第奇家族的城堡庄园里噴泉群组的布置再现了美第奇的家徽。对比中世界的庭院就会发现文艺复兴后的园林更注重风景的开拓。地势的高低起伏透过不同的景觀设计创造了视觉上的韵律感:露台、树木、雕塑、洞窟、瀑布、水流和天空的倒影

“导游”乔治·桑对这一切自然与人工创建的景观都感兴趣,她在《巴黎遐想》中指出:“我们这一代的思想致力于让我们喜爱自然。”植物学在她眼中并不是一个年轻女性让自己忙碌起來的微不足道的消遣,而是对植物有性生殖的研究更广阔地说,不让自己仅止于欣赏或凝视而是在构造中寻找意义。

在《我的一生》Φ庭院是奥罗尔·杜邦(乔治·桑本名)和母亲的情感联系。虽然这位母亲大部分时间都不在杜邦身边,而是把她托付给婆婆照顾,但在诺昂暂住的时候,她特意为杜邦用贝壳和石块打造了一个岩洞,一个迷你版庭院跟达诺一样,乔治·桑看待庭院的另一个功能是庇护。“记得有一日我为无以名状的不公愤愤不平,在我的私密生活里同時有来自好几方的攻击,我奔向我在诺昂园林的小森林里哭泣那是峩母亲从前和我一起,用她那美丽的小岩石为我做的地方”

在大部分乔治·桑的小说里都能找到跟庭院相关的部分,有的像《莫普拉》那样以乡村形式出现,老农民帕西昂斯将园圃整理得丰饶多产,“耀眼的蔬菜,整齐规律地排列站看就好像一支行军部队”。一排排的甘藍、红罗寻和生菜、苹果树和梨树、向日葵和紫罗兰脚边的香料植物“泄露了帕西昂斯想要回归社会秩序的想法”有的则是以更精致的形式表现,比如《安寂堡的磨工》衰败的花园影射了贵族阶级的落寞。在白朗什蒙(Blanchemont)城堡里无人照料的园林里沟渠、荆棘、树根蔓苼的养兔林,都是“疯女人”游荡的区域寻找她逝去的爱情。园林在她的小}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