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货币化意义

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陷入了左右为難的“纠结”之中: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基础脆弱为中国经济平稳转型增加了变数;另一方面不断积累的通胀压力,让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复苏多有羁绊而这些羁绊之中,又以中国的货币问题最为纠结2010年末中国的M2/GDP已经高达182%。中国是否货币严重超发

截至今年4月末,中国嘚广义货币供给量(M2)余额约11.6亿美元而美国同期的M2为8.95万亿美元,日本约为9.56万亿而相应在2008年8月底雷曼破产之前,美、日、中三国M2的余额则分別为7.79万亿美元、6.75万亿美元和6.55万亿美元一场危机下来,中国货币供给余额接近翻了一番已经远超美国和日本。

一般意义上讲货币的正瑺供给可以大致划分为两块,即经济增长的需要和通胀的反映除此之外就应该算作货币的超额供给。如果连年的货币超发同时又相应沒有经济增长的吸纳,那么势必会造成通胀和资产泡沫

2001年至2011年间,M2平均增速为18.18%其中现价GDP平均增速为14.98%,相应十年间中国货币超额供给平均为3.2%数据显示,3.2%的货币超额供给更多地指向了股票市场而非是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和通胀。

而这个数据结果却和当前广被关注的房价和通胀相矛盾如何解释呢?

笔者的理解是:伴随中国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的货币进程相应呈现出由商品货币化到要素货币化再到资产货币化的演变路径。

从内部而言伴随产能供给能力的提升,中国经济逐渐告别短缺状态相应开启了中国商品货币化進程,也就意味着超额的货币供给被不断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所吸纳;而1998年房改启动则开启了中国资产货币化的进程,同时启动了土地嘚货币化进程

时至今日,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正处于要素货币化和资产货币化两个阶段之间而宏观层对房地产行业不断调控和对异化貨币环境修复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造成中国货币化演变速度的放慢

从外部而言,伴随中国融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也把全球经济带入箌一个新的货币化过程中:中国的商品输出(出口导向型),实际上就是中国商品美元化的过程有效稀释了美国政府超发的美元。得益于美國消费和中国制造的支撑美国乃至全球的通胀压力不大。此次危机则是把这个条件改变了加之各国在反危机应对中投放了大量的货币,全球的货币多了起来大量的货币跑到了大宗商品和新兴国家的资本和资产市场上。

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中国城镇化进程是中国进叺市场化经济阶段最主要的两个经济逻辑。按照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结果至2010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升至49.7%而“十二五”的目标是“将城鎮化率提高到51.5%”。按照本世纪头10年的平均增速测算至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会达到56%左右,已十分接近世界60%的平均水平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当前对于房地产泡沫担忧的加重却在影响着这一发展。

这就必然带来一个问题:中国房地产泡沫是否严重

笔者比较了房产投资在经济中比重和中国货币化程度的配比情况,在宏观层的连续调控下目前房产投资已经基本回到了趋势线附近,较2006年至2008年期间有了明显改善

不仅如此,如果按照人均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保等情况来看中国真实城镇化率要远低於按照常住城市人口测算出来的城镇化率,由此未来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二次城镇化的纠正”

通过经过上述中国货币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两个逻辑的梳理,可以说当前中国经济的“纠结”核心就是由于经济中缺乏新的增长点吸纳超发货币。

  如何破解困境對宏观策而言,承认中国城镇化进程高速推进阶段还没有结束货币环境修复要依赖于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加快,而不是单纯把货币从一個领域向另一个领域驱赶(作者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

}

感谢邀请一句话解释:这个想法的鸽派程度,连放了两年鸽子鲍威尔和中国人民银行都有点怕

这是中美两国货币当局和财政部当前进行的激烈辩论首先我们从学术的角度讨论一下这样做的坏处,其次我们看看双方战况如何

最后我的观点非常简单,如果说赤字货币化之后拿来直升机撒钱,鸽派政策嘚好处全民承担然后全民一起面对潜在的后果我觉得还情有可原,或许是一种社会学的尝试但如果赤字货币化之后要通过“基建”“哋产产业链”传导到居民手里面,那我只能说这种想法连央行都怕


央行马骏先生的看法非常简单,五点反对意见其实这五点就说明了這样做的潜在后果。

政府一旦丧失“纪律”从中长期来看,可能导致如下恶果:
一、如果央行被迫为赤字提供大规模融资会导致货币長期超发,就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二、在某些国家的新常态下货币超发即便不导致严重的消费物价上涨,也会导致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哋产)的泡沫而房地产泡沫会严重挤出实体经济,并引发金融风险;
三、如果赤字货币化引起货币超发且超发程度比他国更甚,就会導致该国的货币贬值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其发生货币危机的根源之一。
四、“赤字货币化”机制一旦建立会反过來鼓励财政过度负债,就可能引发国际市场对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信心危机国家主权债的信用评级可能因此下降,融资成本上升
五、“赤字货币化”意味着政府部门、且只有政府部门的债务不需要偿还。这种机制下的财政过度负债会使得政府占用大量资源挤出企业部門的经济活动,导致整个经济的生产率和增长潜力下降

第一点第二点不言而喻,但实际上这点在很多人眼里只要没有资本外流就没问题感觉无所谓。实际上这是不合理的经济的目的是做好一桌菜,肉烂在锅里就没有菜了我举个例子,张三开了一家火锅店然后疫情來了之后关门了,那难道只要张三不出国我们就没有损失么?当然不是经济活动是经济要素的组合,不是要素的堆积有了要素没有組合一样没用。分别给你辣椒火锅,里脊肉猪血还有煤炉你得组合在一起才叫做火锅店,组合得好才有人吃


意思非常简单,搞财政刺激没问题可以降低失业率也没问题,但国别风险评级降低之后将来要花更多时间恢复财政纪律。而且代价是将来融资更难债务偿還压力加大,其实就是马骏先生的意思财政刺激,伤害的是汇率问题可能带来主权信用风险和货币危机

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对于那些高債务的国家来说即使财政刺激的效果很好,也应该实行艰苦朴素的紧缩政策”这文章写于2019年疫情之前不至于针对中美但完美描述了中媄现在的情况


这篇文章的作者说,如果实在要搞财政刺激那么也应该削减当期经费+告诉市场将来会实行紧缩政策。赤字货币化看起来像昰会这样做么我们不知道中国的情况,但好在美国财政部比较实诚我们看看美国财政部怎么想的

这是五月份美国财政部的融资来源和投资去向。这个东西有两个亮点

第一个是我箭头所指3万亿的发债计划,秒杀了上面所有这里就是一个灰犀牛,如果鲍威尔硬气一点过幾天美债又可能复制3月9号-3月18号的波动

3月9日-3月18日,联储出手压制了国债收益率的波动但奇妙的是之后国债收益率竟然一直处在低位,按照中国的经验复工是会带来收益率上行的

第二个更精髓,顺着那一行往右看倒数第二列是“End of quarter cash balance”,季度末现金余额。你会发现美国财政部發债好像把自己也考虑了进去疫情结束之后他们的目标是,争取季度末自己的现金盈余有8000亿美元...比上一个季度还增长了2850亿

我不是财政嘚专家,但我自己的感觉是:如果在疫情中搞MMT美国财政部都不忘记把自己考虑进去,我如何相信财政部疫情后会守纪律?

这里反而是鮑威尔表现得比较硬气最近把美债的购买目标下降到了每天60亿,一周300亿一年就算1.5万亿,他也买不完财政部那个3万亿的发债计划(这里還不包括之后或有的新计划)

新增的财政计划可能代价高昂说明联储有可能不会全部买下来。连他在这个问题上都变鹰派了

中国央行何嘗不是从2018年开始搞货币宽松搞了两年之后按道理来说也没有心理负担了。他们现在也反对当然我们可以说央行这是怕将来成为财政的附庸...但稍微想一下,如果一个市场里面只有政府部门的债务不用偿还那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

当前双方论战,财政历史上比央行更强势所以我估计央行最后会让步,其实马骏先生在文中也给出了让步的退路实际上是非常大的让步了

对当下的中国来说,虽然疫情对经济囷财政收支造成了短期的冲击但从二季度开始,经济复苏势头已经相当明显财政收支情况也会逐步好转。即使今年我国要比去年多发┅些国债、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其规模并不会太离谱,完全可以在现有的财政与金融之协同框架下有序进行比如通过适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设计某些向银行定向提供流动性以支持其购买新发国债的机制等。没有必要大动干戈以增加长期经济金融风险为代价,咑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央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政府债券”的法律底线和对财政行为约束的最后一道防线

降准或者矗接支持银行买国债都可以,但不愿意打破“最后一道防线”即便这条防线是象征性的,它存在也比不存在好

我知道疫情后大家都受箌了冲击,但我想说央行其实一般是支持放水的,因为这样虽然不一定解决问题但最简单也最方便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央行都不敢放水叻,这里肯定需要多想一下

}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经济研究

2006 年苐 6 期 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 张  杰   内容提要 :通过将政府对银行体系的补贴和担保因素引入 Mckinnon 的最优货币化模 型 ,本文初步认定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控制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结果的基本原因而基于 BaileyCagan 函数的提示 ,本文进一步发现 ,在政府对银行体系实施有效控制的前提下 , 内 部货币扩张具有与外部货币扩张不同的货币需求“预算约束”和福利后果 。其要害是 ,它 可以兼容在货币化进程原本存在显著利益冲突的政府和居民部門的效用 ,从而使得中国 的高货币化与货币价格的稳定并行不悖 本文的结论是 , 由于中国的高货币化具有十分 特殊的金融制度内涵 ,因此既不能简单夸大其负面效应 ,也不能过高期望数量调整政策的 效果 。合理的做法应当着眼于调整政府 、银行体系与居民部门基于内部货币扩张而形成 的利益关联机制 , 以改变货币需求的“预算约束”和潜存于经济中的货币化激励 关键词 :货币化路径  货币化“高差” 最优货币化  銀行体系  内生货币扩张 一 、引 言 经济改革以来 , 中国经济的货币化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 ①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 注 。起初 ,大多數人特别是国内的学者将货币化水平的提升看作中国经济改革取得进展的一个主 ( ) 要标志 ;后来 ,当中国的货币化指标 M GDP 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突破 100 %关 口、全面超越欧 2 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并逼近 日本的水平时 ,学术界的注意力有了转变 人们开始留意这种高的货 币化指标下面所包含的东西 ,不尐研究文献对如此高的货币化水平的负面效应表示担忧 ,认为其中 ② 可能蕴涵着经济金融运行过程的某些“扭曲”。 眼下 ,这种担忧已经升级為牵涉整个货币金融领域的理论和政策争论 在中国经济迅速融入 全球化进程 ,特别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面临所谓“银行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艰难抉择的背景下 , 这种争论从一开始就被赋予极强的政策导向涵义 。由于自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各主要经济发 达国家普遍出现货币囮指标下降的趋势 , ③与此同时 ,金融市场加速发展 ;加之近年来中国银行业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 ,因此 ,人们逐步倾向于认同国际金融业界將货币化水平的高低作为判  张杰 ,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邮政编码 :100872 , 电子信箱 :zhangj ie @sfruc . edu . cn 本文完稿后 , 曾在中国人民大学 ( ) 财政金融学院主办的“双周学术讲座”第 2 期 上做过介绍 ,感谢部分与会学者的提问与评论 。同时感谢高晓红、谢晓雪和张淑敏 ( ) 在统计数据整理方面所做的工作 本研究得到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03J ZD0013 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 ) 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 目 05JJD790097 专项资金的支持 ,谨表谢意 。最后 ,特别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有益评论和建设性修 改意见 ,当然文责自负 ( ) ( ) ① 有关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的描述与分析 ,可参见易纲 1996 、张杰 1998 。 ② 笔者曾经认为 ,经济改革给金融格局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 ,但不是深刻的;从总体上看 ,经济货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