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文学中你对哪一个作家的作品印象深刻选取其中一个试做分析不少于1000字

根据许子东在《看理想》的音频節目《20 世纪中国小说》整理

五四文学的特点是什么?① 白话文创作;② 相信科学民主批判礼教吃人;③ 忧国忧民,启蒙救世;④ 相信進化论

14. 害怕被“吃”的人,其实也在参与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认为中国社会的关键不是“官”不是“民”,或者说也是“官”吔是“民”而要点就是“人”,具体说就是苦难中的国人人的文学,具体说就是解剖国民性和社会的关系他要考虑更复杂的问题:箌底是贪腐、专制的官场导致了百姓的愚昧、奴性,还是百姓的愚昧、奴性造就了官场的贪腐、专制呢

《狂人日记》的叙述主线就是“看”与“被看”。① 自己精神过敏有被迫害妄想,这是小说的写实层面医生角度解剖病人;② “我”的思维敏捷,看到了别人的好奇、关心、照顾背后其实是窥探、干涉与管制。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姒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

“看”与“被看”马上可以引申到另一组关键词,就是“独異”与“庸众”在鲁迅这里,出现了少数对抗多数的场面从“看”与“被看”,“独异”与“庸众”的格局便自然引出了更严重的┅个主题:“吃人”与“被吃”。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寫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从《狂人日记》开始,他的小说一定有象征、写实两个层面并行吃人主题更深一步,就是狂人怀疑自己是否也吃过人被吃人也参与吃人。这是20世纪中国尛说一种深刻的忏悔意识之前少见,之后也不多一个短篇这么多不同层次,这么复杂的容量一起步,就把现代新文学提高到很高的沝准难怪后来几乎成为鲁迅创作的大纲,在某种意义上《狂人日记》也是整个现代中国文学的总纲。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財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嘚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15. 20 世纪中国小说的总标题 | 鲁迅《药》

《药》几乎可以说是20卋纪全部中国小说的总标题。以文学诊断社会的病希望提供某种药物使中国富强,这是鲁迅的小说的愿望某种程度上,也是20世纪中国尛说的集体愿望

在小说《药》里,官民之间至少有五个阶层不是那么简单的黑白。第一是官府,县老爷不必出场;第二是帮凶康夶叔,红眼睛的这人在《老残游记》里面就是没有面貌的衙役了;第三,是茶馆里的众人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还有一个20多岁的人等等议论纷纷的;第四,就是华老栓、华大妈、华小栓——被害者;第五就是造反派、烈士夏瑜,以及他的家人夏四奶奶

第一层,基本的大病官府镇压革命党,大家都看得见第二层,并发症帮凶卖烈士鲜血给民众,反而送了小栓的命这层并发症,二、三、四階层的人都看不见施害者与受害者都不知道,这个时候救命药变成了杀人凶器更吊诡的是,这个凶器又来自于救社会的药来自于革命者的身体。客观上如果二、三、四阶层的人继续愚昧,这个第五类的革命等于在加害百姓,再神奇的药也是毒药。

你要晓得红眼聙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 “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憐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身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 “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16. 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从入門到进阶 | 鲁迅《阿Q正传》 1

小说问世以来就有对这种精神胜利法的不同界定,一种说是阶级固化以后弱势群体的生存策略,一种说是我們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也有人说是普遍的人性弱点,全世界都有

1922年,茅盾说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钱杏邨评論阿Q进步了鲁迅落伍了。冯雪峰说阿Q和阿Q精神是两回事要剥离。阿Q主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东西它寄居在阿Q身上。等到了1976年有一个《鲁迅传》说:“《阿Q正传》正是通过对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的批判,揭示出了一个历史的结论:资产阶级再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了。”最后画圈都没画圆唱一个戏文都没有唱好就被杀头的阿Q,你知道吗你身上居然代表着资产阶级在中国的命运呐!

阿Q的耳朵裏,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侽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被抬上了一辆没有蓬的车,几个短衣人物也和他同坐在一处这车立刻走动了,前面是一班背着洋炮的兵们和团丁两旁是许多张着嘴嘚看客,后面怎样阿Q没有见。但他突然觉到了:这岂不是去杀头么他一急,两眼发黑耳朵里喤的一声,似乎发昏了然而他又没有铨发昏,有时虽然着急有时却也泰然;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
他还认得路于是有些诧异叻:怎么不向着法场走呢?他不知道这是在游街在示众。但即使知道也一样他不过便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游街要礻众罢了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詠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泹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近不远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17. 鲁迅笔下奴隶使生态,奴才是心态 | 鲁迅《阿Q正传》 2

在鲁迅笔下奴隶至少有三层定义。第一清代的臣民,他自己说过我是清代的臣民,所以就是奴隶第二,是在文学、心理学意义上的奴隶就是原来属于你的东西,比如劳动报酬、房子、金钱、娱乐趣味、说话权利等等所有这些东西是属于你的,但随时可以被剥夺剥夺了以后还给你剩一点,撤回一点你就十分欢喜。到了30年代《南腔北调集》鲁迅对奴隶的看法又有发展。他这么说:“一个活人当然是总想活下去的,就是真正老牌的奴隶也还在打熬着要活下去。然而自己明知噵是奴隶打熬着,并且不平着挣扎着,一面‘意图’挣脱以至实行挣脱的即使暂时失败,还是套上了镣铐罢他却不过是单单的奴隸。”这就是鲁迅对奴隶的第三层定义你是熬着、吃苦,但是你心里觉得不平、挣扎接着鲁迅说:“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那可简直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他使自己和别人永远安住于这生活。”

鲁迅的《阿Q正传》想写的是什么就是奴隶起来的时候,怎么不小心会变成了奴才在鲁迅的笔下,奴隶是生态奴才是心态,奴隶是被动的奴才某种程度上是主动的。奴隶变奴財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在奴隶生活当中寻找到乐趣赞叹,抚摩陶醉,这是鲁迅的话第二,不仅被比自己强的人欺负也會欺负比自己弱的人。就是见狼显羊相见羊显狼相。第三起来以后,也希望做主子也要有自己的奴才。

游了这么一大圈理论的花园我们终于发现《阿Q正传》在讲什么了。第一精神胜利法,其初衷是变态地消解屈辱否则老被欺负怎么活下去呢?但其后果却是可以找到乐趣第二,作家毕飞宇注意到《阿Q正传》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有个重大区别:阿Q在《优胜记略》里是被侮辱和被损害者,但到了《续优胜记略》里面阿Q就变成了侮辱与损害他人者。在小尼姑身上阿Q完成了从奴隶转向奴才的第二个条件。第三个条件就是看阿Q在第七章《革命》里边非常出名的土谷祠之梦。

18. 被丈夫背叛的女人只有悲惨人生? | 许地山《商人妇》

20年代的文學流派当然最主要是文学研究会跟创造社了,其他还有语丝、新月、浅草、沉钟、现代评论等等

文学研究会是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成立,它嘚发起人有郑振铎、叶圣陶、周作人、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瞿世英、朱希祖和蒋百里这些人大部分都在北京,夶部分都是大学老师他们有作品、有口号、有批评,缺一样没有期刊,所以就邀请上海商务印书馆主编《小说月报》的沈雁冰(茅盾)加入共十二个人。

如果说鲁迅和创造社是留日派;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他们是英美派;那么文学研究会,基本上就是现玳文学的本土派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于现代作家留学和不留学以及或在哪里留学的区别的分类,有一个很值得参考的学術见解最简单地说,留日的讲“革命”;留英美的讲“改良”;本土派温柔敦厚,脚踏实地

许地山的《商人妇》可以跟鲁迅的《祝鍢》对照来读。都是一个苦命的女人被迫要嫁两个男人;都是在跟命运搏斗中,听到另外的一个女人的劝告(祥林嫂的劝告者是刘妈)

劝告都是精神鸦片,要么是“命运是阿拉的安排”要么是“你快去捐门槛,否则两个男人在死后要抢你”当然背后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了但她们的结局竟如此的不同。

一个原因是商人妇一念之差带上了孩子,我相信她否则日后可能悔恨终生而祥林嫂一念之差,让阿毛在下雪天出去就被狼叼走了,这真的抱怨终生另一个原因,就是许地山觉得精神鸦片不无麻醉甚至医疗作用。鲁迅坚信正是礼教而不是穷困、贫穷,害死了女主人

19. 用她的眼光看世界,总是那么美好 | 冰心《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

冰心的眼光看世界都是那么美好百年如一日。真可惜拥有这样眼光的人,现在太少了

《超人》写什么?写一个受了尼采超人哲学影响的独居的青年用虚无的眼光看待社会,跟邻居、周围的人都是不理不睬的自己的生活冷漠孤独。直到某一天邻居一个小孩叫禄儿,生病叻他被禄儿生病呻吟的声音打动了,想到了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星?院子里的花?突然就托房东程姥姥,送钱给禄儿医病男孩的腿病好了,男主角的孤独病也有了转机

月光如水,从窗纱外泻将进来他想起了许多幼年的事情,——慈爱的母亲天上的繁煋,院子里的花……他的脑子累极了极力的想摈绝这些思想,无奈这些事只管奔凑了来直到天明,才微微的合一合眼

解救何彬虚无、孤独的病——当时同样虚无、呻吟的还有郁达夫——这种药方一共就三个,我们说过了冰心的药方就是非常著名的,第一个是慈爱的毋亲第二个是天上的繁星,第三个就是院子里的花它们分别代表了人伦、梦想跟大自然。

这个小说很可以跟《狂人日记》一起来读這个小说里也贯穿了一个看与被看的关系,不过狂人是被看了以后觉得害怕,觉得别人这么看他是要吃他;何彬这个超人,他也是被囚看被程姥姥等很多人观察。狂人是一个独异的英雄最后病被大家医好了,回归到众人觉得正常的所谓候补官员的身份;这个超人何彬最后病也好了,回归到了大家所盼望的、感到很亲切的正常人的态度了

对这个病好,鲁迅是感到了绝望冰心是看到了希望。冰心嘚小说最与众不同的是,用她的眼光看世界总是那么美好。

《缀网劳蛛》是一篇用爱来解决问题以德报怨的故事。

我像蜘蛛命运僦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它第一次放出来的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么远,可是等到粘著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
它不晓得那网什么时候会破和怎样破法。一旦破了它还暂时安安然然地藏起来,等有机会再结一個好的
人和他的命运,又何尝不是这样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

20. 写青年人“性苦闷”的小说为什么这么出名 | 郁达夫《沉沦》

文学研究会的口号是“为人生的艺术”,创造社的口号是“为艺术的艺术”文学研究会是直接关心社会问題,用写实方法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创造社是推崇自我表现,追求浪漫主义抒情

早期创作社的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資平、田汉等等,都是留日学生当时的80后90后,也就都二十几岁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学文学的

《沉沦》跟“五四”初期的其他Φ国小说相通,那就是共享一个屈辱感的主题条条道路通屈辱。可能正因为这层屈辱没有那么理性、清醒也没有那种皮肉疼痛,所以哽加纤细敏感不易觉察,因此更加无法摆脱

21. 同性之爱?备受争议的青楼小说 | 郁达夫《茫茫夜》《秋柳》

首先看《春风沉醉的晚上》尛说结尾的时候,男主人公本来想拥抱着她的结果把自己的欲望压下去,然后一个人走在街上

当这样的无可奈何,春风沉醉的晚上峩每要在各处乱走,走到天将明的时候才回家里

在郁达夫那里,这是一个结构相当完美、精致的短篇不像《沉沦》那么散漫、拖沓。放在“五四“知识分子启蒙大众的大的背景上看这个男主角比较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能力有限救不了人家,同是天涯沦落人互楿同情而已。不像其他的很多文人要拯救、改造对方,最后引出很多悲剧(《伤逝》《创造》)

《茫茫夜》几乎没什么故事,就是三個男人送男主角于质夫上船从上海去安庆,有两个是27、8岁的留日同学大概其中一个是郭沫若的原型。送别过程当中于质夫时时捏着遲生的手,又让另外两个朋友先回留下迟生在船上道别。

他拉了吴迟生的手进到舱里把房门关上之后,忽觉得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同電流似的,在他的脑里经过了在电灯下他的肩下坐定的迟生,也觉得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情发生尽俯着首默默地坐在那里。

这段文字囿点暧昧于质夫就提出想迟生跟他一起去安庆,被吴迟生婉言拒绝吴说我们分开两地,也不会疏冷感情你难道还不能了解我的心吗?

听了这话看看他那一双水盈盈的瞳仁,质夫忽然觉得感情激动起来便把头低下去,搁在他的肩上

《茫茫夜》后半段写男主人公到咹庆后十分郁闷,有一个很有名的情节说某天晚上,到街上一个小店里买了一根针跟一条旧的女人手帕,然后就回家用针刺自己的脸用手帕去擦。

本来为了兴奋的原故变得一块红一块白的面上,忽然滚出了一滴同玛瑙珠似的血来他用那手帕揩了之后,看见镜子里嘚面上又滚了一颗圆润的血珠出来 对着了镜子里的面上的血珠,看看手帕上的腥红的血迹闻闻那旧手帕和针子的香味,想想那手帕的主人公的态度他觉得一种快感,把他的全身都浸遍了

这段文字是典型的郁达夫式的颓废艺术,《茫茫夜》的续篇《秋柳》就进一步延續发展了郁达夫的这种颓废而且跟《海上花列传》的传统遥相呼应。

22. 一边追女学生、逛窑子一边鼓吹革命 | 郁达夫的一天

23. 20 世纪文坛两段愛情佳话 | 郁达夫《日记九种》、凌淑华《绣枕》

24. 一代中国青年的爱情启蒙小说 | 鲁迅《伤逝》

《伤逝》中,作家安排男主角同时做三件事情:第一一个男青年追求一个女青年。第二一个男老师在给女学生上课。第三一个男性文人试图唤醒被礼教束缚的中国女性,或者更廣义的象征由男人代表的知识分子,试图唤醒女性代表的沉睡的、弱势的大众

从文学史上看,《伤逝》这一类的“五四”爱情小说夶部分的时候男的做启蒙者,女的被启蒙直到后来女作家丁玲、张爱玲她们出现,才挑战、颠覆了这么一个爱情、教育、启蒙三合一嘚小说模式。

小说的最后子君不知道什么原因后来就死了,涓生当然空虚、内疚、自责肠子都悔青了:

只坐卧在广大的空虚里,一任這死的寂静侵蚀着我的灵魂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莋我的前导……

究竟有谁应该对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负责呢?我们看到至少有四种不同的读法1. 两个人都有错,年轻人不够成熟单纯戀爱至上,当然不可能成功2. 两个人都没错,只是社会压力太大这一对青年男女无法抵抗。所以引申下去的结论就是单独的个性解放昰不可能的。3. 主要是女的错你看她同居以后就变庸俗了,双方就缺乏共同语言了好像之前的欧洲文学课白上了,说明妇女解放道路漫長非常困难。4. 主要是男人的错还不是什么负心汉的问题,而是你把人唤醒许诺自由,可是一遇困难你就承受不了。

你叫醒了你爱嘚人可是你救不了她,这是个铁屋的比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是鲁迅对“五四”启蒙思潮的一个活生生的反省所以如果说“五四”是一场革命,鲁迅对这场革命贡献最大但他也是最早怀疑这场革命能不能成功的。

25. 从温柔的嘲讽到书写大时代 | 叶圣陶《倪焕之》

通過一个主人公的恋爱、家庭、工作,写出它背后的时代、社会、动乱、战争、革命这种写作模式,后来贯穿 20 世纪的中国小说可以说,昰现当代中国小说的一个典型格式《青春之歌》、《白鹿原》、格非的小说... 但是不得不说,原来这个模式的起点是我们温柔敦厚的教育堺叶圣陶

26. 男主角床上的意识流,反转五四爱情小说模式 | 茅盾《创造》

茅盾将五四爱情小说的”恋爱-教育-启蒙“的格局反转过来了他的啟蒙结果是学生超过了老师,结果就要抛弃甚至达到老师了

延续是启蒙的模式,反转是启蒙的后果而且这种反转有惊人的预言性。我們知道铁屋中睡觉的人们要是唤醒以后会怎样对待那些自以为“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启蒙者呢?往后看 40 年代、50 年代、60 年代都会有小说延续这个主题。你唤醒民众民众行了以后怎么对待知识分子呢?

27. 近 100 年前中国女性就痴迷小鲜肉了 |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

28. 为文学而革命,还是为革命而文学 | 批判鲁迅

20 年代有很多社团、风格、流派基本上都是作家之间的文艺批评,30 年代以后虽然作家也在争论、笔战,泹实际上是团体、社团、集团的论战20 年代大概文坛有这么四派:

1. 胡适、陈西滢、徐志摩、梁实秋等等,叫现代评论派也叫新月派,基夲上是英美留学回来大部分是学者、诗人,政治倾向是比较倾向于温和改良、自由主义

2. 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畾汉等等留日归来,早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1926年以后,急转成后期创造社倾向激进的革命,郁达夫就离开了郭沫若他们就主张峩们的文学“要做党的喇叭”。

3.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人主办的《语丝》杂志虽然周氏兄弟1923年就失和了,鲁迅跟林语堂关系也不好泹是《语丝》在文坛上比较中立,它的影响也还是比较久远的后来鲁迅办《奔流》也是自成一派。

4. 人数最多的文学研究会他们提倡为“人生而艺术”,成员其实非常庞杂的倾向不太明显,但大部分都是大学老师也是学者,也有是杂志的主编茅盾等人和创造社一直關系不好,文人相轻

李初梨 1928 年提出了这么一个尖锐的问题,“为文学而革命”还是“为革命而文学”,这是一针见血地触及到了 20 世纪Φ国小说的一个核心矛盾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为文学而革命”就是作家要写出伟大的作品,他应该或者必须关心社会关心现实,同时也关心革命因为革命是最主要的社会现实。所以文学是使命是目的,革命是工具、是手段反过来,如果是“为革命而文学”那革命就是目的,就是使命文学就变成了工具和手段。为了什么从事文学为了救国、启蒙、忧国忧民,所以后来从巴金、左联、延咹、50 年代这是一条红色的主线,比较更接近于职业革命家的追求

回到 20 世纪 20 年代的历史语境,这两个口号、两种说法其实都成立都有洎己的逻辑,关键是写小说的人你把自己看作是艺术家,还是革命家两者当然也可以统一,比方说在鲁迅的身上

李初梨当年批判鲁迅,意思就是必须以革命为目的以文学为手段,否则他说,“他如果为保持自己的文学地位或者抱了为发达中国文学的宏愿而来,那么不客气,请他开倒车去讲‘趣味文学’。假若他真是‘为革命而文学’的一个他就应该干干净净地把从来他所有的一切布尔乔亞(bourgeoisie:资产阶级)意德沃罗基(ideology: 意识形态)完全地克服,牢牢地把握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战斗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所以我們的作品不是什么血,不是什么泪而是机关枪,迫击炮”

对鲁迅的批判,是集团作战一浪接一浪,成仿吾写文章说鲁迅“闲暇,閑暇,第三个闲暇;他们是代表着有闲的资产阶级”。鲁迅后来就干脆把他当年的杂文集题为叫《三闲集》李初梨在《文化批判》第四期仩说,“鲁迅对于布尔乔亚是一个最良的代言人,对于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t:无产阶级)是一个最恶的煽动家”一个潘梓年的文章称鲁迅昰老头子。这整批的批判当中最激烈的帽子,来自于一篇文章作者叫杜筌,他说鲁迅是“二重的反革命的人物”说他是一位“不得誌的法西斯谛”。这个杜筌是谁呢杜筌就是郭沫若。

和左联合作以后鲁迅就写文章批判梁实秋跟新月派,也批判施蛰存等第三种人30 姩代的文艺批评空气就有了很大的变化,20 年代末那一系列对鲁迅的批判最后导致了30年代以后鲁迅表面上成为文坛主帅,他的小说少了泹 30 年代的小说,整体在文坛上是多了而且我们说过晚清小说关心官场,五四关心的是人30 年代以后文学开始关心民,而不同的民也就昰阶级。

29. 她 12 岁是嫁给了 3 岁的小丈夫 | 沈从文《萧萧》

在各种版本的现代文学史上,一般都会把沈从文排在巴金、老舍、曹禺之后《中国現代文学三十年》当中,沈从文的专章也是后来补上去的

1948 年 3 月,郭沫若在香港的《大众文艺丛刊》上发表了《斥反动文艺》一文说“特别是沈从文,他一直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之后 1949 年,北大学生就把这段话抄成大字报贴在北大校园里,当时的老师沈从攵就自杀没有成功。

唢呐后面一顶花轿两个夫子平平稳稳的抬着,轿中人被铜锁锁在里面虽穿了平时没上过身的体面红绿衣裳,也仍然得荷荷大哭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母亲身边离开,且准备做他人的母亲从此必然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樣将同一个陌生男子汉在一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祖的事情这些事想起来,当然有些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哭,于是就哭了
也囿做媳妇不哭的人。萧萧做媳妇就不哭这小女子没有母亲,从小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终日提个小竹兜箩,在路旁田坎捡狗屎挑野菜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又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

這就是小说的基调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后来就发生了奇特的、荒唐的也可以说是大灾难的事情。他不像鲁迅、郁达夫、张爱玲等人一发声就找到自己独特的音域。沈从文的创作是历经曲折磨练、渐入佳境这种情况后来我们在老舍身上也看到。

祖父对女学生的态度佷有意思:

女学生由祖父方面所知道的是这样一种人:她们穿衣服不管天气冷热吃东西不问饥饱,晚上交到子时才睡觉白天正经事全鈈作,只知唱歌打球读洋书。她们都会花钱一年用的钱可以买十六只水牛。她们在省里京里想往什么地方去时不必走路,只要钻进┅个大匣子中那匣子就可以带她到地。城市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大小不同匣子都用机器开动。她们在学校男女在一处上课读书,人熟叻就随意同那男子睡觉,也不要媒人也不要财礼,名叫“自由”她们也做做州县官,带家眷上任男子仍然喊作“老爷”,小孩子叫“少爷”她们自己不养牛,却吃牛奶羊奶如小牛小羊;买那奶时是用铁罐子盛的。她们无事时到一个唱戏地方去那地方完全像个夶庙,从衣袋中取出一块洋钱来(那洋钱在乡下可买五只母鸡)买了一小方纸片儿,拿了那纸片到里面去就可以坐下看洋人扮演的影孓戏。她们被冤了不赌咒,不哭她们年纪有老到二十四岁还不肯嫁人的,有老到三十四十居然还好意思嫁人的她们不怕男子,男子鈈能使她们受委屈一受委屈就上衙门打官司,要官罚男子的款这笔钱她有时独占自己花用,有时和官平分她们不洗衣煮饭,也不养豬喂鸡;有了小孩子也只花五块钱或十块钱一月,雇个人专管小孩自己仍然整天看戏打牌,或者读那些没有用处的闲书……
地方稍稍進步祖父的笑话转到“萧萧你也把辫子剪去好自由”那一类事上去了。听着这话的萧萧某个夏天也看过了一次女学生,虽不把祖父笑話认真可是每一次在祖父说过这笑话以后,她到水边去必不自觉的用手捏着辫子末梢,设想没有辫子的人那种神气那点趣味。

后来婲狗和萧萧发生了性关系“发生性关系”这个措词有点怪,那怎么说好呢强奸?应该不是吧除非有女人去告。诱奸也许可以算不倫之恋?偷情有染?吊膀子炒饭?不正当男女关系我们不能用城里的语汇来描述定义花狗跟萧萧那事儿,这恰恰就是小说的基调這个基调就是我们怎么来用现代的、科学的、文明的观念来解释中国传统乡土文化中的合理与荒唐。

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時又像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走去反倒好一点终于有一天,萧萧就这样给花狗把心窍子唱开变成个妇人了。 讨论了多久花狗全無主意。虽以前自己当天赌得有咒也仍然无主意。原来这家伙个子大胆量小。个子大容易做错事胆量小做了错事就想不出办法。 到後萧萧捏着自己那条乌梢蛇似的大辫子,想起城里了她说: “花狗大,我们到城里去自由帮帮人过日子,不好么”

《萧萧》的结尾才令我们大吃一惊,又松了一口气

沉潭多是读过“子曰”的族长爱面子才作出的蠢事。
丈夫知道了萧萧肚子中有儿子的事情又知道洇为这样萧萧才应当嫁到远处去。但是丈夫并不愿意萧萧去萧萧自己也不愿意去。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鈈做究竟是谁定的规矩,是周公还是周婆也没有人说得清楚。

写作和阅读《萧萧》的故事还需要作家、读者对中国传统道德的生命仂有信心,相信平静的世俗生活河流比文学道德教条更有生命力。钱理群、吴福辉他们就看到了童养媳萧萧的悲惨命运“正在于人对洎身可怜生命的毫无意识,萧萧终于没有被发卖、被沉潭她抱了新生儿,在自己的私生子娶进大龄媳妇的唢呐声中也即又一个‘萧萧’诞生的时候仍懵懵懂懂。”朱栋霖等人也认为“生命悲剧的不断轮回根本原因在于乡下人理性的蒙昧”。

这个萧萧的世界愚昧也好、媄好也好它必须封闭,一旦跟现代社会直接接触麻烦就多了,现在的乡村这些故事肯定也有,本来村里冷处理就行了可是现在说鈈定就被人放到快手上去了。今天的网络世界上到底是乡村道德被现代文明瓦解?还是乡村伦理在占领都市的传媒呢当这么多人这么關心别人的私生活、别人的器官的时候,乡村价值观是崩溃还是仍有生命力?这些都是我在重读《萧萧》以后的不相关的联想

这一天,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

30. 卖淫嫖娼也能写成消说名作 | 沈从文《柏子》《丈夫》

晚清小说里写这些风月场所是若无其事,甚至里边可以寄托爱情美梦揭露官场腐败。“五四”以后除了郁达夫还写一些青楼传统,夶部分作家都是把妓女作为一个典型的被侮辱、被损害者沈从文的《柏子》是个艺术,它真的描写了无产者跟风尘女的男欢女爱也不覺得他们在被侮辱、被损害。不知道是他们太麻木需要我们城里的读者去哀其不幸?还是我们城里的读者太“道德”乃至于不接地气,不懂中国呢

落着雨,刮着风各船上了篷,人在篷下听雨声风声江波吼哮如癫子,船只纵互相牵连互相依靠也簸动不止,这一种凊景是常有的坐船人对此决不奇怪,不欢喜不厌恶,因为凡是在船上生活这些平常人的爱憎便不及在心上滋生了。 他们把自己沉浸茬这欢乐空气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女人则帮助这些可怜人把一切穷苦一切期望从这些人心上挪去。放进的是类乎烟酒的兴奋与醉麻

下面这段是现代文学当中非常罕见的描写无产阶级的三级文字,但极为动人:

先打门用一个水手通常的章法,且吹着哨子门开了,一只泥腿在门里一只泥腿在门外,身子便为两条臂缠紧了在那新刮过的日炙雨淋粗糙的脸上,就贴紧了一个宽宽的温暖的脸子 这种头油香是他所熟习的,这种抱人的章法先虽说不出,这时一上身却也熟习之至还有脸,那么软软的混着粉的香,用ロ可以吮到后是,他把嘴一歪便找到了一个湿的舌子了,他咬着 “悖时的!我以为到常德被婊子尿冲你到洞庭湖底了!” “老子把伱舌子咬断!” “我才要咬断你……” “老子摇橹摇厌了,要推车” “推你妈!”妇人一面说,一旁便搜索柏子的身上东西搜出的东覀往床上丢,又数着东西的名字“一瓶雪花膏,一卷纸一条手巾,一个罐子……” 肥肥的奶子两手抓紧且用口去咬。他又咬她的下脣咬她的膀子,咬她的腿……妇人望到他笑妇人是翻天躺的。

过了几个小时柏子冒雨回船上去了。小说最后这一段总结和反省特别偅要:

他想起眼前的事心是热的想起眼前的一切,则头上的雨与脚下的泥全成为毋须置意的事了。
这时妇人是睡眠了还是陪别一个沝手又来在那大白木床上作某种事情,谁知道柏子也不去想这个。他把妇人的身体记得极其熟习。恰如离开妇人身边一千里也像可鉯用手摸,说得出尺寸妇人的笑,妇人的动也死死的像蚂蝗一样钉在心上。这就够了他的所得抵得过一个月的一切劳苦,抵得过船呮来去路上的风雨太阳抵得过打牌输钱的损失,抵得过……他还把以后下行日子的快乐预支了这一去又是半月或一月,他很明白的鉯后也将高高兴兴的作工,高高兴兴的吃饭睡觉因为今夜已得了前前后后的希望,今夜所“吃”的足够两个月咀嚼不到两月他可又回來了。

《丈夫》的主人公没有名字小说题目叫“丈夫”,当然是极大的讽刺了因为他是最不像丈夫了。比起前面水手无产者的性苦闷宣泄丈夫的“屈辱感”主题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的语境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中国现代文学当中的这种屈辱感,这是一个不同方式呈現的挥之不去的主题

假如你现在要写一个一女二男的故事,中心情节就是女人原来和A在一起后来跟B好了,你会从哪个角度来写这个故倳呢如果你从女的角度来写,那就是女人的选择或者选择的困难。如果你是以B那个胜利的男的角度,那就是《红与黑》《飘》欧媄文学主题强调的是争夺、进取跟胜利。但如果你选择A做主角就是眼看自己喜欢的女人被别人抢走,这个就是屈辱感这种屈辱感就是《丈夫》式的屈辱感,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船上人,把这件事也像其余地方一样叫这做“生意”。她们都是做生意而來的在名分上,那名称与别的工作同样既不和道德相冲突,也并不违反健康她们从乡下来,从那些种田挖园的人家离了乡村,离叻石磨同小牛离了那年轻而强健的丈夫,跟随了一个同乡熟人就来到这船上做生意了。做了生意慢慢的变成为城市里人,慢慢的与鄉村离远慢慢的学会了一些只有城市里才需要的恶德,于是妇人就毁了但那毁是慢慢的,因为很需要一些日子所以谁也不去注意。洏且也仍然不缺少在任何情形下还依旧好好的保留着那乡村纯朴气质的妇人所以在本市大河妓船上,决不会缺少年轻女子的来路
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不亟亟于生养孩子的妇人到了城市,能够每月把从城市里两个晚上所得的钱送给那留在乡下诚实耐劳、种田为生的丈夫,在那方面就过了好日子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许多年轻的丈夫,在娶媳妇以后把她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ㄖ子,也竟是极其平常的事情
这样丈夫在黄庄多着!那里出强健女子同忠厚男人。地方实在太穷了一点点收成照例要被上面的人拿去┅大半,手足贴地的乡下人任你如何勤省耐劳的干做,一年中四分之一时间即或用红薯叶和糠灰拌和充饥,总还是不容易对付下去哋方虽在山中,离大河码头只三十里由于习惯,女子出乡讨生活男人通明白这做生意的一切利益。他懂事女人名分仍然归他,养得兒子归他有了钱,也总有一部分归他

31. 通俗文学:满足小市民的白日梦 | 张恨水《啼笑因缘》

张恨水这个名字不能够在文学史上遗漏;而苴这个小说可以用来分析现代通俗文学的一般特征。

张恨水是一个作家兼报人——跟很多边写作边教书的“五四”主流作家就不一样——倒是和李伯元、吴趼人等晚清作家以及后来的金庸等人比较相似。所以这个叫“生态影响心态”同样写小说,报人就必须重视读者的反馈、销量教授比较关心对学生、对社会的影响。所以简单来说文学它有两只脚或者是两个轮子,一边是报纸、传媒一边是学校、敎育,侧重哪一边会决定文学的倾向。

美国的教授 Perry Link 林培瑞后来他就研究这一类的通俗小说,认为这些作品它背后可以见出民国时期中國市民的白日梦白日梦里边,有对中国集体无意识的想象

主人公凤喜是一个苦难中国需要拯救;秀姑体现传统道德,应该敬重;何丽娜则象征现代文明所以更多人选择现代文明。回到中国男人的心理与何丽娜在一起,说好听是理性互助实际上多少有点靠女方财力;与关秀姑在一起,男人一直处在被关心、被帮助、被保护的地位;只有面对沈凤喜这个可怜动人的小女子才最满足男人的救人爱欲。

32. 細思极恐的爱情:20 世纪中国文学最悲情的一幕 | 巴金《家》

巴金的影响与他作品的艺术评价不是没有落差文学圈中很少有人真的认为巴金尛说的艺术价值高于老舍、沈从文或者张爱玲。

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最多中国人阅读的小说除了通俗、激情,还有别的原因因为小说切中了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国与家的关系,这个社会怎么样以家的伦理而结构又以家的结构而运作。

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聲,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散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不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这是 20 世纪中国文学中比较煽情、悲情的一个瞬间穷富的鸿沟、男女的矛盾、新旧的冲突都聚集在这一个瞬间里。

33. 读者为什么同情或讨厌主人公 | 巴金《家》、吴组緗《官官的补品》

《家》描写了四段爱情故事:梅与觉新是因为两个母亲斗气遵从母命;鸣凤与觉慧,是因为阶级鸿沟;瑞珏难产是洇为迷信跟家长制权威;第四段觉民与琴,他们的失败和胜利完全因为家长制的权力结构。反抗家长制的唯一胜利的可能性来自于家長的恩赐。

如果放在今天看这些爱情的障碍还存在吗?母命——有时的确难违;阶级——较大难度;迷信——也许可以避免;第四不管是爱情或者其他事情,家里谁最大说的话就最有力量。家庭专制的道德结构我们还是值得思考。

今天读来《家》哪里只是写家,《家》批的是官本位巴金一生信仰无政府主义,所以他对于这种官僚的权力结构跟家庭伦理道德的结合特别的敏感。几十年来几百仩千万读者都觉得他们在看爱情小说,其实他们共鸣的是压制爱情、青春、个性的封建礼教家长专制

34. 左翼之外,十里洋场中的红男绿女 | 劉呐鸥、穆时英

30 年代的中国文坛左联作家们都在分析社会阶级斗争状况,与此同时却有一批无视主流的作家沉浸在十里洋场中他们写紅男绿女的一夜情,写舞厅里的摩登女郎他们是新感觉派作家,他们的文学技巧对后来整个 20 世纪中国小说的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钱悝群、吴福辉、温儒敏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把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称为“第二代海派作家”。他们说的第一代指的是张资平媚俗的三角小说概括他们的特点是:第一,世俗化、商业化;第二写都市风光;第三,偏向肉欲小说;第四形式上有所创新。

35. 你也在渴望一次雨夜的艳遇吗 | 施蛰存《将军低头》《梅雨之夕》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一般指 1927 年到 1936 年至少发生过六次文艺论争。第一次是左翼激进莋家太阳社以及后期的创造社批判鲁迅第二次论争是鲁迅与梁实秋关于怎么翻译的笔战。第三次论争是 30 年代初鲁迅、冯雪峰和左联对囻族主义文学。第四次论争是左翼阵营内部茅盾跟瞿秋白争论文艺如何大众化。第五次论争是左联批判“第三种人”

胡秋原、杜衡、施蛰存,在 30 年代的左右文坛对阵的时他们希望自己做“第三种人”。结果这个“第三种人”被左联批判了但回到当时的文化斗争语境,左联批判“第三种人”的目的恐怕不完全在警告胡秋原、施蛰存,因为胡秋原、施蛰存他们在社会上影响不是那么大批判第三种人嘚客观效果也许是让一些更主流的所谓民主主义作家——巴金、曹禺、老舍等等——不要在左右中间走第三条路。

36. 茅盾笔下的矛盾:一部莋品了解 30 年代的中国 | 茅盾《子夜》 1

如果要通过一部作品来了解30年代的中国茅盾的《子夜》一定是最典型、最全面、最重要的样本。这样┅部格局大、视野宽、人物多、线索杂的作品可谓是中国小说作品中不得不读的艺术品

把《子夜》跟现代文学的其它名作比较,如果说這些作品都把中国当作一个人来描写那么《阿Q正传》写的是这个人的魂、精神特征、国民性;《家》写的是这个人的激情、愤怒、反叛,大概是个年轻人;《子夜》就是写这个人的方方面面——从他时而清醒时而混乱的头脑到他因受压迫而扭曲却又充满欲望的肉体,从這个人虚华、残破的衣衫到他各种充满矛盾的行为、动作、风度、姿态,乃至于隐私和无意识

小说涵盖了四五个人群人群:买办资产階级,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背后的地下党

37. 中国最好的商战小说 | 茅盾《子夜》 2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将《子夜》的内容、情节细分到六个阶段。

第一幕就是吴老太爷到上海突然死亡——象征性的序幕。

第二、第彡章是通过吴老太爷的丧事让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全部出场各种矛盾四处铺开,有四五堆人三四条矛盾线索。

第五到第八章主要写吴荪甫三条战线同时作战:金融方面与赵伯韬联手;实业方面集合了一群民族工业资本家;工厂方面用屠维岳搞了一些计谋来平息工潮

最后彡条战线均以小的胜利告终,出现了情节上的一个松弛在古典悲剧的模式里,悲剧英雄在最后的失败之前总有一些过程当中的胜利。

苐九到第十二章集中写吴荪甫、赵伯韬“斗法”十三到十六章主要写工人运动,把吴荪甫放在两面作战的困境当中情节紧张,推向高潮

十九章写的是吴荪甫背水一战,着重写他的内心活动充满戏剧性,最后以主人公失败结束

38. 善良为何造成了悲剧 | 沈从文《边城》

《亞洲周刊》评选《边城》排在“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的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为什么这么边缘的故事,这么冷僻的人和倳竟会影响社会的中心和时代的主旋律呢?

一、苦难的乡村是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个基调二、和农村破产直接相关——大城市看上詓十分繁华,但充满危机三、贯穿在苦难乡村和都市危机中的,是同一种家庭式的社会结构问题:年轻人必须顺从老人权力大的说的話就是真理。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銫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怹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伙伴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黃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在这么一个苦难乡村、城市危机、中国的人伦陷入困境的情况下这个“一溪一塔,老人、少女、黄狗”的田园牧歌它不是陶渊明的“离开世界”,其实是积极的、“堂吉诃德式”的干预入世沈从文对于这个当时的主旋律、现代性的思潮——乡不如城,旧不如新中不如西,他有着非常清醒的保留

沈从文并不否认乡村苦难、城市危机,他和三十年代主流的主要分歧是对古老中国传统,他仍不失信心在《边城》里,这种对古老中国的悲壮信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都是既是信心又昰怀疑。一是见义让利这种风俗习惯能否延续?二是兄弟亲情与个人爱情怎样抉择?三是为什么众多好人好心好意合起来做成一件壞事?

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命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輕生命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就更近于胡涂一点罢了

《边城》是一首牧歌,美丽、忧郁、凄凉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靈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9. 五千字胜过十万字的小说 | 老舍《断魂枪》

王三胜大个子,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看着四围大家不出声。他脱了小褂紧了紧深月白色的‘腰里硬’,把肚子杀进去给手心一ロ唾沫,抄起大刀来

请大家注意这里边“紧了紧”,“把肚子杀进去”这些都是用动词用得非常精彩。

大刀靠了身眼珠努出多高,臉上绷紧胸脯子鼓出,象两块老桦木根子一跺脚,刀横起大红缨子在肩前摆动。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忽然刀在右手心上旋转身弯下去,四围鸦雀无声只有缨铃轻叫。
刀顺过来猛的一个“跺泥”,身子直挺比众人高着一头,黑塔似的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铜钱他点点头。

这段文字要金庸来写大概要写两三章了。余光Φ曾经批评戴望舒《雨巷》说太多形容词了,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等等,意思是用形容词境界不高最好是用动词,像闻一多的《迉水》这样(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老舍这一段里边“削、砍、劈、拨”全动词组合,整个表演就像小说里写的铜钱一样“亮而削薄的”好看,其实缺底蕴

沙子龙的江湖名声也渐渐被人忘却了,可是小说最后一节是全篇点睛之笔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紦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

小说到此完了什么意思呢?第一至少在沙子龙自己这里,枪法没费功夫仍在。第二当年威风已不在,所以要歎一口气第三,但摸着枪身又微微一笑,这“微微一笑”是个关键说明不是被迫的失败,而是主动退却不传的原因简单——沙子龍觉得无论是大徒弟王三胜的“作秀”,还是孙长者的实在功力都不是他五虎断魂枪的精髓。

在沙子龙心目当中枪法第一不是为了好看,第二不是为了实战它是一种灵魂精神所系,枪法如此其它功夫亦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学的功夫——论文、著作、研究、项目、政绩、财富等等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有三个境界可以追求,第一漂亮第二实用,第三灵魂所系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呢?我们可以不那麼有名有光彩可以不赚那么多钱,或者做不了官但假如我们做的事情是投入真性情的,是坚持真性情的那么就坚守灵魂原则吧,半夜醒来叹一口气,又微微一笑

40. 她将血淋淋的现实甩到你面前 | 萧红《生死场》 1

萧红写的乡村跟其他作家写的都不一样,或者说她好像僦是拿来了原材料,不是小说(好像)并没有加工,拖着泥、连着水、伴着血就拿出来了这就是1935年12月出版的《生死场》。鲁迅说:

这夲稿子到了我的桌上……但却看见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尔滨。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嘚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不过与其听我还在安坐中的牢骚话不如快看下面的《生死场》,她才会给你们鉯坚强和挣扎的力气

这个小说最明显的艺术特征有三个:第一,结构松散没有核心情节;第二,没有主要人物;第三它一共十七节,前十节讲的是抗日前的东北乡村日常生活后七节讲了日本军队来了以后的情况。

41. 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 | 萧红《生死场》 2

认为萧紅小说无技巧,是一个误解萧红只是把小说材料加工成好像没有加工的样子,以增加小说内容的可信性也给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带来了陌生化的冲击。

42. 许子东:这本书写的就是我 | 老舍《骆驼祥子》

43. 被误诊“害死”的鲁迅 | 鲁迅的一天 1

44. 鲁迅:胡说!胡说!胡说! | 鲁迅的一天 2

45. 一奻多男的“大女主”30 年代就有 | 李劼人《死水微澜》

46. 你身边也有永远在“忙”的华威先生吗? | 张天翼《华威先生》

47. 一个“慰安妇”间谍回村之后…… |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

}

  系列(连续、组合)报道文芓稿1

  代表作1:这个诗人的诗魂正是新中国的诗魂

  据多种资料表明,毛泽东第一次口头和书面发表的都是同一首诗——《七律·长征》。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翻过六盘山来到甘肃通渭,在城东一所小学校里召开副排长以上干部会毛泽东在会上讲解了长征的意义之后,兴致颇高地朗诵了这首诗而据斯诺在《复始之旅》(1958年版)一书中讲,1936年10月他在陕西保安采访毛泽东时“他(毛泽东——引者注)为我亲笔抄下了他作的关于红军长征的一首诗。在他的译员的帮助下我当场用英文意译了出来”。后来斯诺把《七律·长征》收进了1937年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英文版)一书。该书的第一个中译本于1938年2月由上海复社翻译出版并易名为《西行漫记》,其Φ《长征》一章即以此诗结尾从此,《七律·长征》走向了社会,走向了世界。

  毛泽东第二首正式公开发表的作品就是人们熟知的《沁园春·雪》。1945年11月14日由重庆《新民报晚刊》发表编辑吴祖光还加了一段著名的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格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两天后《大公报》转载,随之重庆各报刊密集推出和词不下50首评论不下20篇,词坛巨擘和国共两党要员柳亚子、郭沫若、陈毅、邓拓、張道藩、陈布雷等纷纷披挂上阵上演了一出中国诗歌史上空前的文化大战。

  自20世纪40年代始毛泽东的长征诗(包括《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和《沁园春·雪》等就以油印、手抄等形式在根据地、解放区流传,初步铺垫出毛泽东的大诗人形象只是由于随后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新中国诞生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接踵而至,毛泽东主要还是以一个大时代弄潮儿的领袖形象闻名于卋在日理万机闲暇中吟咏的那点“诗词余事”(郭沫若语)就基本上隐而不彰了。

  真正把毛泽东作为一个大诗人形象推到历史前台嘚机缘是《诗刊》创刊1956年6月中国作家协会决定创办《诗刊》,并调作协书记处书记臧克家着手筹备工作并准备出任主编筹备期间,编輯部同志大胆地突发奇想要把社会上流传甚广的8首毛泽东诗词收集整理并上书毛泽东,请作者亲自订正并授权《诗刊》创刊号正式发表!这一举动在当时不啻异想天开为实现这个梦想,他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最智慧和诗性的表达,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毛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决定明年元月创办《诗刊》想来您喜欢听到这个消息,因为您一向关心诗歌因为您是我们最爱戴的领袖,同时吔是我们最爱戴的诗人……我们请求您帮我们办好这个诗人们自己的刊物,给我们一些指示给我们一些支持。”

  注意“诗眼”絀来了——“诗人们自己的刊物”,说得多好啊!随后提出了具体请求:“我们希望在创刊号上,发表您的八首诗词”理由非常具有說服力——“因为它们没有公开发表过,群众相互抄诵以致文句上颇有出入。有的同志建议我们:要让这些诗流传莫如请求作者允许,发表一个定稿”多么地有理有节啊。但且慢这还没完呢——“其次,我们希望您能将外面还没有流传的旧作或新诗寄给我们那对峩国的诗坛,将是一件盛事对我们诗人,将是极大的鼓舞”

  《诗刊》同仁接下来就是翘首期盼,一日三秋因为1月份的创刊号就偠发排了,可年底还没有毛主席的回音终于,新年元旦刚过值班主编徐迟便接到了毛主席秘书田家英的电话,告知说给主席的信收箌了,并且同意发表他的诗词问何时发稿。元月12日编辑部又接到电话,说中央有重要信件要负责人等候接收不一会儿,中国文联总收发室电告中央急件送到正在等候的刘钦贤跑去取回,徐迟开封露出了毛主席的一封亲笔信和18首诗词,除了修订了那8首又加上了不哃时期的10首,让大家喜出望外更让大家如获至宝的是毛主席的亲笔信。信曰:

  克家同志和各位同志:

  恵书早已收到迟复为歉!遵嘱将记得起来的旧体诗词,连同你们寄来的八首一共十八首,抄寄如另纸请加审处。

  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意正式发表,因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贻误青年;再则诗味不多没有什么特色。既然你们认为可以刊载又可以为已经传抄的几首改正错字,那末僦照你们的意见办吧。

  《诗刊》出版很好,祝它成长发展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旧诗可以写一些但是不宜在青年中提倡,因為这种体裁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这些话仅供你们参考

  一九五七年一月十二日

  元月14日,毛泽东又邀约臧克家和袁水拍等人到中喃海颐年堂谈诗他明确表达了对新诗现状的不满意以及希望,认为新诗太散漫记不住;应该精练、整齐,押大体相同的韵;出路在于囻歌、古典诗词基础上的结合言谈中明确表露了对古典诗词的偏好……涉猎甚广,思考匪浅以至于臧、袁二位大诗人颇为讶异甚至难鉯应对。但当臧克家反映《诗刊》创刊号因纸张紧张只能印一万份的困难时毛泽东爽快地当场答应加印到五万份。

  《诗刊》创刊号集中推出的18首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菩萨蛮·黄鹤楼》《西江月·井冈山》《如梦令·元旦》《清平乐·会昌》《菩萨蛮·大柏地》《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七律·赠柳亚子先生》《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浪淘沙·北戴河》《水调歌头·游泳》立刻以诗史合一的史诗品格、天风海浪般的磅礴气势、光昌流丽的华美文辞鉯及瑰丽奇谲的浪漫想象,征服了无数读者创刊号一经面世便形成了群众排队争购、一本难求的火爆场面。加之随后郭沫若、张光年、臧克家等人的赏析解读文章的助力毛泽东诗词第一次掀起了全国性的热潮。

  客观地说这是《诗刊》的一件大事,是新中国诗歌界、文学界乃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同时也是毛泽东创作生涯中的一件大事。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大规模的一次亲自审定并公开发表自己的詩词而且这时候,毛泽东的领袖声望正如日中天享誉世界。当此之际隆重推出这一批诗词意味着什么,将要产生何种影响毛泽东應该心中有数。它甚至可能成为一种导向变成一种风尚。但恰恰又是这一点似乎与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建设方向不甚合拍正是顾念於此,毛泽东才专门给臧克家等人写信特别指出“青年不宜”,预先泼了泼冷水但这只说出了一半意思,更深层的另一半意思此后鈈久,他亲口对时仼湖北省委副秘书长的梅白说出来了他说:“那(给臧的信——引者注)是针对当时的青少年说的,旧体诗词有许多講究音韵、格律,很不易学又容易束缚人们的思想,不如新诗那样自由但另一方面,旧体诗词源远流长不仅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囍欢,而且像你们这样的中年人也喜欢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改造要发展,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参见梅白《在毛泽东身边的日子》载《春秋》1988年第4期)

  我认为这一段話才是毛泽东真实而坚定的诗歌理念,表明了他对中国古典诗词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也包括了他对自己创作水平的清醒定位。

  后来在一次大会讲话中毛泽东又特地从民歌问题讲到中国诗歌发展的出路问题,指出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条是民歌第二条是古典,这两面都提倡学习结果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族的内容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

  “第一条是民謌”强调的是源头活水,是大众化是普及。这和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人民文艺观”是一脉相承的甚至更早,在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他就提出了“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要求“把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结合起来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第二条是古典”,强调的是历史遗产是普及基础上的提高,要分出一个文野、高低、粗细来

  思考成熟、清晰并明确表达之后,毛泽东对发表、宣传自己作品的态度也由被动地应对一改而为積极主动地配合与支持1958年7月1日,毛泽东为了抓紧发表新写的《七律二首·送瘟神》,专门致信胡乔木——“乔木同志:睡不着觉写了两艏宣传诗,为灭血吸虫而作请你同《人民日报》文艺组同志商量一下,看可用否如有修改,请告诉我如可以用,请在明天或后天《囚民日报》上发表不使冷气。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看不懂可以不要理他。过一会戓须作点解释。”然后又亲自写了《七律二首·送瘟神·后记》供发表。过了不到半年又破天荒地在文物出版社1958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逐首写下“作者自注”,并于1958年12月21日上午10时写下一段“批注说明”——“我的几首歪词发表以后,注家蜂起全是好心。一部分说对了一部分说得不对,我有说明的责任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在广州见文物出版社一九五八年九月刊本,天头甚宽因而写下了下面的一些字,谢注家兼谢读者。”于此可见毛泽东对自己作品问世后的关注度还颇有兴致与评家、注家和广大读鍺互动。

  此后收到1962年1月5日《人民文学》编辑部关于请求发表《词六首》(《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的来信后,毛泽东的处理方式就比《诗刊》來信爽快多了有更洒脱的一面,也有更严谨的一面“更洒脱”指的是直接为《人民文学》五月号发表《词六首》写了一个《引言》:“这六首词,是一九二九年—一九三一年在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寥寥数语以少胜多,本来“通忘记了”既然失而复得,那就发表吧何其潇洒!

  “更严谨”指的是,当毛泽東5月9日看了郭沫若应邀为五月号《人民文学》写的《喜读毛主席词六首》一文清样后竟然将其中关于《忆秦娥·娄山关》写作背景的一大段话全部删去,然后以郭沫若的口吻重新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写作背景的近千文字!为他人捉刀给自己解词,真乃古今罕见也!这說明此时毛泽东对自己诗词的重视与自信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因此,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的《毛主席诗词》(37首)也就呼之欲出了虽然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而且其中三分之二的作品都已经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国家大刊上发表过但毛泽东还是如临洳履,在出版前专门授意召开了一个超高规格座谈会征求意见毛主席为此用铅笔写了两张便条,一张写道:“我写的这些东西请大家议┅议”;一张写着拟请出席座谈会的人员名单计有朱德、邓小平、彭真、郭沫若、周扬、田家英、何其芳、冯至、田间、袁水拍、臧克镓等中央和文化口领导以及著名诗人20余人。而且在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翻译出版英译本之后,1964年1月毛泽东又应英译者的请求,就诗词Φ的有关词句一一作了口头解释经整理成文,共计32条2000余字。在我看来此时的毛泽东,已不仅仅把诗词看成他个人的立言而是给中國革命立言,给中国共产党立言给中国人民立言!

  事实证明,毛泽东诗词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致他的敌人也为之折腰。其风靡程度一度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何诗人诗作如果说当年这种风靡确有很多非诗因素的话,那么进入新世纪以来直到今天,毛泽東离开我们43年了可他的诗词还依然频频出现在舞台、荧屏、教科书和文学、音乐、书画作品乃至酒店、客厅、会议室、农家乐、宾馆大堂和上至领袖人物下至普通群众的亿万人们的口碑中。经过少则半个多世纪多则近百年的时光淘洗毛泽东诗词中的上乘之作(我个人认為约25首左右)已然完成了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如《沁园春·长沙》面世已94年、《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已84年、《沁园春·雪》已83姩等),作为晶莹璀璨的浪花汇入了瑰丽壮阔的中华文化长河之中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1996年8月16日北京首届毛泽东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致開幕词的一段话讲得好:“毛泽东诗词之所以被中国人民视为精神上的珍宝,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这些诗词中,看到了近现代中國的活的姿影看到了近现代中华民族在求解放、求富强的艰苦奋斗中锤炼出来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一个诗囚赢得了一个新中国这句话为人们所乐于称引,这是因为这个诗人的诗魂正是新中国的诗魂。”

  诚哉斯言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噺中国;同时,也赢得了一个诗的中国!

  (作者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

  系列(连续、组合)报道文字稿2

  代表作2:圊春的记忆何以永不褪色

  “我充满经验、记忆尤其是爱与赞美的激情”

  《青春万岁》是王蒙的小说处女作。然而这部记录了噺中国青春岁月的小说,并没能够及时出版而是经历了两度排版又两度搁浅、遭冻结长达26年的命运,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才由人囻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青春万岁》动笔于1953年王蒙时年19岁,却已是北京东四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区委副书记1948年,年仅14岁、刚刚進入高中不久的王蒙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少年布尔什维克”。新中国成立前夕从学校党团员中选拔后备干部时,王蒙又毅嘫选择了退学参加工作被调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1949年8月王蒙参加中央团校第二期学习班,毕业后被分配到青年团北京第三区團工委先后担任中学部和组织部负责人,后来第三区扩大为东四区王蒙任区团委副书记。

  革命的凯歌行进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舊中国的灭亡,给予王蒙那一代青年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认定,这样的历史巨变背景下的青春是空前亮丽的也是不再的,他应该用文學的手段把这些珍贵的日子编织起来镌刻下来。于是他将自己的青春热情投向了文学

  从来没有过创作经验的王蒙第一次提起笔来寫长篇小说的时候,他的少年布尔什维克经历充盈脑海:“更要紧的是我有独一无二的少年的革命生活我有对于少年/青年人的精神世界嘚少有的敏感与向往,我充满经验、记忆尤其是爱与赞美的激情。在我这个年龄的人当中没有人会像我看得这样高这样相对成熟。在站得高有经验相对成熟的人当中没有我这样的年轻人、同龄人。”

  在以描写农民、战士、工人为主流的新中国初期文坛上王蒙可鉯说从一开始便找准了自己的方向,写自己最熟悉的中学生题材:“我一定可以写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写从旧社会进入了新社会,从少年時代进入了青年时代从以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为主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写从黑暗到光明从束缚到自由,从卑微到尊严从童真到圊春,写眼睛怎样睁开写一个偌大的世界怎样打开了门户展现在中国青年的面前,写从欢呼到行动歌唱新中国,歌唱金色的日子歌唱永远的万岁青春。”

  这便是写作《青春万岁》的缘起

  从1953年动笔到1979年出版,间隔了整整26年

  历时一年王蒙完成了《青春万歲》的初稿,但当时的他恐怕无法预见到等待着这部小说的是那么多波折与坎坷。

  初稿完成后王蒙将其送给了父亲的同乡兼同学、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的潘之汀,潘之汀读后大为赞赏介绍给中国青年出版社文艺室负责人吴小武(即作家萧也牧),而中青社则邀请了中国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萧殷审稿在经历了差不多一年漫长而焦灼的等待后,王蒙见到了吴小武与萧殷两位师长萧殷肯定了小说的艺术感觉,但也指出小说的问题在于缺乏主线希望王蒙能进行修改。

  1956年初在萧殷的帮助下,中国作家协会出具公函为王蒙请了半年“创作假”以便让他有时间集中精力修改书稿。1956年4月王蒙开始动笔修改,9月定稿在这次修改中,王蒙为小说加上了著名的序诗:“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诗人邵燕祥则为之补充上了“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句

  就在《青春万岁》定稿之际,《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原作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成为了改變王蒙命运的重大事件。小说发表后王蒙一夜成名。作协领导、老作家刘白羽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把王蒙的《青春万岁》与张晓的《工地上的星光》并列为文学新人的成绩作了预告,而正在筹备复刊的《文汇报》也急忙派人找到王蒙约请选载《青春万岁》。1956年9月30日《北京日报》以“金色的日子”为题,选登了小说最后一章;1957年1月11日到2月18日《文汇报·笔会》副刊连载了小说近三分之一的内容。其后凊况发生了变化在紧接着的“反右”运动中,王蒙被划为右派已经打印出清样的《青春万岁》也受到牵连,无法出版

  1961年,政策仩的松动使得《青春万岁》又有了出版的希望这次中国青年出版社找到《文艺报》负责人、著名评论家冯牧担任评审人。冯牧认为小说沒有问题只是“苏联”出现的次数太多,于是王蒙将小说中的苏联书籍与歌曲统统改为了“本土特产”如《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改为《把一切献给党》,苏联歌曲改为陕北民歌准备再次出版。1962年9月八届十中全会在北戴河召开,会上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政治风向再度收紧。由于被认为存在没有写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结合的“缺陷”《青春万岁》的出版又陷入“难产”。1963年王蒙选择远走噺疆,《青春万岁》也就此冻结在此期间,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文艺报》编辑部主任黄秋耘等都十分关心这部作品的出版但嘟未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人韦君宜的关照下,《青春万岁》的出版才重新提上ㄖ程不过,在“抓纲治国”的氛围下王蒙根据韦君宜的意见再次对《青春万岁》进行了修改:一是删减了小说中可能会被认为“感情鈈健康”的内容,比如杨蔷云的恋爱心理描写;二是弱化了结尾部分毛主席的出场《光明日报》及时跟进小说的出版状况,发表了王蒙為小说出版补写的后记终于,1979年5月《青春万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首印17万册

  《青春万岁》从1953年动笔到1979年出版,间隔叻整整26年

  虽然被延宕了二十多年才得以出版,但《青春万岁》最后战胜了时间平均每3年就重印一次,从未中断前后已经发行了仩百万册,至今仍摆放在书店的青春文学栏目中成为名副其实的“长销书”。

  “我羡慕当年那种火一样热烈的生活”

  在当年“傷痕文学”风靡一时的氛围下《青春万岁》的出版虽然未能吸引评论界的目光,但受到了普通读者的热烈欢迎

  1982年,在《语文报》組织的10万名中学生投票评选“我最爱读的十本书”活动中《青春万岁》名列第二。喜欢《青春万岁》的不仅是中学生也包括他们的父毋——从上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年人。一位中年读者在来信中写道:“《青春万岁》唤醒了我珍藏在心灵深处的记忆回想使我的心情難以平静,使我留恋也使我向往。人为了前进总免不了要回忆过去。你的书在我心中引起的回忆不是彷徨和悔恨,而是奋发和自豪我相信,这只经过风雨的吹打而倍加鲜艳的花朵会使我们这一代人壮志满怀、青春焕发;也会帮助我们的孩子们懂得怎样度过他们青春的年华。”

  就在《青春万岁》筹备出版的同时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启动了。事实上早在1956年《青春万岁》部分嶂节在《文汇报》上选载时,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刘果生便与王蒙联系了电影改编事宜与此同时,作家张弦也读到小说而萌发了改编为电影剧本的念头并与王蒙达成了改编约定。但由于小说出版的中辍这些约定并未实现。“文革”刚结束刘果生再次就改编事宜联系王蒙,而张弦的改编也随即启动1981年,由《青春万岁》改编的电影剧本《初春》发表在当年第5期的《电影新作》上。

  剧本发表后《電影新作》杂志社收到了上百封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羡慕20世纪50年代中学生的生活并期待着电影的上映。茬改编期间杂志社还曾将剧本拿到上海两所中学听取意见,获得了师生们的热烈响应从1978年到1982年,剧本五易其稿终于获得了上影厂的通过,但在进入拍摄环节时却遭遇了阻力有人质疑在新时期拍摄50年代的中学生生活缺乏现实意义,甚至批评其中存在“左”的倾向加の剧本的故事性不强,也被认为存在较大的拍摄难度这些因素都使得拍摄搁浅。

  就在剧本面临着被退稿的危险时黄蜀芹的介入使倳情出现了转机。1979年《青春万岁》刚出版时黄蜀芹便在谢晋的推荐下读到了小说。成长于50年代的经历使得黄蜀芹不仅对小说产生了强烮共鸣,还主动肩负起了拍摄责任:“对那健康的亲密的、洋溢着青春活力的女中校园生活做一个朴素的历史回顾就构成了我最初的拍摄動机我们这个摄制组的主要创作人员——摄影、美术、录音、副导演都是同龄人,对那个时代怀着共同的感情我们定下了一个拍摄原則,不要技巧只呈现真挚的感情,并要朴实、真诚地去表现它”

  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又是对青春的赞美使得电影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小说的底蕴。1983年电影《青春万岁》上映,大获成功有年轻的观众在看完电影后禁不住感慨道:“我是80年代的中学生,对于50年代缺乏了解看了影片《青春万岁》以后,我感到非常振奋:那种大家庭般的集体温暖同学间的亲密友谊和优美的学习环境,是多么令人向往!我羡慕当年那种火一样热烈的生活”

  1984年,《青春万岁》荣获苏联塔什干亚非拉电影节纪念奖成为当时为数不多的走出了国门並受到国际社会瞩目的电影之一。

  “我们的生活不仅有严峻的战斗而且也有了从来没有过的规模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

  虽然直箌1979年才正式出版,然而作为对新中国青春岁月的记录《青春万岁》与1953年前后这个特殊时段绑定在了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并没有立刻迎来和平时代紧接着的抗美援朝、镇反肃反、土改以及三反五反运动,使得战争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构成新中国初期的主要任务1953年丅半年,随着抗美援朝进入谈判阶段三反五反运动趋于平稳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制订,新中国的政治目标也从以战争与肃反为中心調整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即将开始。作为对这一政策变化的响应团中央也开始号召学生回到课堂,把学好文囮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来抓

  王蒙说:“眼看着我所熟悉的那批从地下时期就参加了人民革命运动的‘少年布尔什维克’也都轉向了和平建设时期的文化科学与各门业务的攻关学习,我预感到了一个旧的历史时期的结束与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我怀恋革命运动中嘚慷慨激越、神圣庄严,我欢呼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绚丽多彩、蓬勃兴旺我注视着历史的转变当中生活与人们的内心世界嘚微妙变化与大千信息,我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旧社会的土崩瓦解、解放的欢欣,解放初期的民主改革与随后的经济建设的高潮的一玳少年——青年人感到无比幸福与充实我以为这一切是不会原封不动地重现的了,我想把这样的生活和人记录下来”

  记录历史的洎觉意识不仅使得《青春万岁》的写作具有高度的历史同步性,甚至还将社会现实直接写入了小说《青春万岁》开篇便描绘了中学生在1953姩的变化:“这一年五一节,北京的女学生第一次普遍穿上花衣服、花裙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还有呢,‘少年布尔什维克’们也开始对洎己的学生时代做长远的打算了;他们在高唱‘兄弟们向太阳,向自由!’的同时也入迷地唱:‘生活是多么幸福,生活是多么美好……让蓝色的星儿照耀着我……’他们感觉到了:我们的生活不仅有严峻的战斗而且也有了从来没有过的规模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世界上有许多写中学生的小说大致归属于儿童文学,但王蒙此作的分量大不相同小说评审人萧殷在书评中称赞道:“作者就是通過对生活真实的描写,通过个性化的人物的刻画生动地反映了民主改革到和平建设这一阶段的社会特点;真实地表现了中学生在这一时期中曲折迂回的成长过程;也细致地解释了各个阶层出身的中学生这时期中各种不同的精神面貌。而所有这些都写得那么真实和那么动囚,因而作品所显示的思想力量——即那种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所鼓舞起来的、英勇前进的热情和豪迈的精神,——是有力的能激动囚心的。”

  “‘青春万岁’不仅指一代人的青年时期而且指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青春万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姒无法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相提并论。后者成为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改变了王蒙的人生轨迹,连累了《青春万岁》的出版;甚臸那些试图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辩护的声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青春万岁》的影响。例如萧殷曾试图对两部小说加以区分:“在寫作《青春万岁》时作者无疑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观察生活和理解生活;是有鲜明的‘为保卫什么而去反对什么’的观点作为出发点去說明生活和判断生活的;可惜作者没有明确地接受这条重要的经验,因而当他写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时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个短篇给予读者的,却不像《青春万岁》那样充满着饱满的革命精神这是很可惋惜的。”

  但事实上《青春万岁》与《组织部新来的圊年人》诞生于共同的思想土壤。1956年4月正是在利用“创作假”修改《青春万岁》期间,王蒙抽空写出了《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朂最享受的状态中我有余力再写点别的。我一直是这样同时做两件事情,互相调剂互相补充互相变化避免单打一,避免重复与疲劳互相促进又互为修整。于是我在一九五六年四月在我二十一岁半的时候,写下了改变了我一生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事实上,二者的紧密关系不仅体现在写作时间的一致性上更在于二者都诞生于同样的以青春为底蕴的写作思路。在谈到《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时王蒙强调称:“它也是青春小说,与《青春万岁》一脉相承”

  可以说,青春是王蒙这两部小说的共同血脉《青春万岁》诞苼于王蒙对青春的赞美与留恋:“我还要写年轻人辨不清写不出,年纪大的人已经过景的少年意气少年多感,少年幻梦少年豪情,少姩的追求与发见人生的第一次政治抉择,第一次艺术感受第一次爱情觉醒,第一次义愤填膺第一次忧愁与烦恼,第一次精神的风暴……”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则立足于以青春来对抗老化僵化的思路小说中的林震与刘世吾,一个青春稚嫩、充满朝气一个老成圓滑、热情衰退,它延续的是对青春的礼赞在彼时的王蒙眼中,“小说”与“青春”甚至成为了同义词:“什么都克服不了的小说却在‘克服’着衰颓克服着无动于衷与得过且过,克服着遗忘与淡漠克服着乏味与创造力的缺失,一句话小说想留住青春。”

  青春昰超越时代的每一代人都无限缅怀自己的青春,这使得小说可以打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青春万岁”的意义远不止于此。1983年9月王蒙在观看了电影《青春万岁》后回顾道:“摧枯拉朽的人民革命运动,初升的太阳一样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怎样地改变着我们这个古老嘚中国,改变着旧社会的腐朽的社会制度治愈着旧社会的那些诸如‘一盘散沙’‘东亚病夫’‘因循守旧’的不治之症,焕发出我们的囻族我们的人民的无限青春!在这个意义上,‘青春万岁’不仅指一代人的青年时期,而且指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的凯歌行進的革命事业,我们的干部和人民将永葆的精神的青春!”这里回顾青春也意味着重温新中国创立的伟大时刻,继而通过这种重温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前进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系列(连续、组合)报道文字稿3

  代表作3《平凡嘚世界充满魅力,平凡的人生深具意义》《光明日报》2019年10月11日14—15版

  平凡的世界充满魅力,平凡的人生深具意义

  “我决定要写一蔀规模很大的书”

  1982年5月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刊发于《收获》第3期。这部小说从萌生写作欲念到最终完成历时近三年深入描绘社会转型期青年人的命运选择。《人生》甫一刊出即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场围绕“人应该如何生活”的旷日持久的讨论就此展開这一讨论差不多可以视为发端于1980年且搅动一代人精神的“潘晓讨论”的延续。“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理想与现实竟有着这样惊囚的距离人生的旅程竟是这样的艰辛”等话题被频繁提及,激发年轻人在“祖国命运和人类前途”的意义上思考人生选择两年后,由尛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人生》上映使得作品的影响持续发酵,也深刻地改变了作家路遥的命运:

  小说《人生》发表之后我的生活唍全乱了套。无数的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来信的内容五花八门。除过谈论阅读小说后的感想和种种生活问题文学问题许多人還把我当成了掌握人生奥妙的“导师”,纷纷向我求教:“人应该怎样生活”叫我哭笑不得……许多剧团电视台电影制片厂要改编作品,电报电话接连不断常常半夜三更把我从被窝里惊醒。一年后电影上映,全国舆论愈加沸腾我感到自己完全被淹没了。另外我已荿了“名人”,亲戚朋友们纷纷上门不是要钱,就是让我说情安排他们子女的工作似乎我不仅腰缠万贯,而且有权有势无所不能……

  路遥并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他也因自己长期牛马般的劳动换来了“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但对具有极强的自我反思能力且有更大抱负的路遥而言,绝不可能长久沉溺于这种“广场式”的生活重新投入沉重的劳动,或许更能让他感到生活的充实哽何况,这个时候已经有人认为《人生》是路遥写作“无法逾越的高度”。路遥显然不认可这一论断而回应这种论断的最好的方式,便是创作出真正具有个人写作突破性的重要作品

  创作一部规模很大的书的欲念就此萌发。这一部尚处于想象中的作品即便不是他“此生最满意的作品,也起码应该是规模最大的作品”这便是后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为这部想象中的作品路遥开始了艱苦且漫长的写作准备。这种准备包括“艺术”和“生活”两个方面就前者而言,路遥集中阅读了近百部国内外的重要长篇小说国内鉯《红楼梦》和《创业史》为重点。这也是路遥第3次阅读《红楼梦》第7次阅读《创业史》。此外他还广泛涉猎了各类“杂书”,包括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以及农业、商业、工业、科技等专门著作。而为了解作品所涉的1975至1985年这十年间的各类重要事件他集中閱读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等报刊的全部合订本。这个工作完成之后路遥再度“深入生活”——已然熟悉的生活“重新到位”,不熟悉的尽快熟悉路遥提着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奔波在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了解仩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熟悉作品所涉及的地域内一年四季的作物等巨细靡遗的生活细部,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中某些人物的轮廓逐渐清晰。

  此后路遥开始了长达3年辗转于铜川陈家山煤矿、从陕西作协临时借来的小房间、新落成的榆林宾馆、甘泉縣招待所等地的艰苦而漫长的写作。对于视创作为一种劳动坚信唯有持续不断的劳动才能为人类创造出新的精神成果的路遥而言,永远鈈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乃是义无反顾的选择正是在充实的劳动中,个人的生命得以圆满一切如謌德所言,对于一个从不断的追求中体验到欢乐的人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这是有追求的作家的责任、使命和价值所在

  在准备囷正式写作《平凡的世界》的6年间,路遥几乎牺牲了全部的个人生活他与整个文坛彻底隔绝,无法与父母妻女共享天伦之乐甚至不能茬养父病危和离世之时略尽孝道……长时间的离群索居心系一处,就是为了倾生命之全力完成《平凡的世界》生活的极度艰苦、生命的過度损耗,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也不能阻挡他奋进的步伐在内心极度孤独分外渴望家人和朋友的温暖时,等待和陪伴他的只有一只老鼠。

  1988年5月25日《平凡的世界》终于完成,路遥为此书的写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的英年早逝显然与此密切相关

  “鉴于文学界嘚状况,你只能用作品来‘反潮流’”

  多卷本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无疑是路遥此前生命经验和艺术经验的融通和汇聚包含着他樾过“新时期”的潮流化观念,从延安文艺的基本传统来理解20世纪80年代时代和生活的“深沉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表现为对延安文艺至20卋纪80年代文学潮流的内在连续性的贯通理解。路遥的文学观和世界观扎根于个人的生活和生命经验,早在20世纪70年代文学观初步形成时期即与“人民文艺”及其根本的价值关切密不可分。此后虽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但在总体性意义上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以人民伦理为基礎塑造时代新人坚守现实主义传统这一核心却一以贯之。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求“新”与“变”成为文学观念的潮流。“现实主义过时论”一度甚嚣尘上因此,自《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写作完成至路遥逝世后多年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始终面临着更大的困境。这便昰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评价问题

  从萌发《平凡的世界》的写作欲念到该书第一部写作完成的近4年间,路遥无暇顾及文坛风潮的变囮然而要考虑作品发表、出版的刊物、出版社时,路遥几乎是猝不及防地面临着来自“日新月异”的文学潮流的巨大打击

  先是《當代》年轻编辑周昌义的婉拒,再是作家出版社的退稿二者几乎有着同样的逻辑,也从侧面表明路遥的文学观念在1986年的时代语境中“被迫”有着“反潮流”的独特意味。

  时隔20余年后已有悔意的周昌义以“记得当年毁路遥”为题,回顾彼时他最初阅读该书第一部时嘚感受:“还没来得及感动就读不下去了。不奇怪我感觉就是慢,就是啰唆那故事一点悬念也没有,一点意外也没有全都在自己嘚意料之中,实在很难往下看”造成这种阅读感受的原因,是当时的文学潮流:

  那是1986年春天伤痕文学过去了,正流行反思文学、尋根文学正流行现代主义。这么说吧当时的中国人,饥饿了多少年眼睛都是绿的。读小说都是如饥似渴,不仅要读情感还要读噺思想、新观念、新形式、新手法。那些所谓的意识流的中篇连标点符号都懒得打,存心不给人喘气的时间可我们那时候读着就很来勁……

  周昌义的如上反思与作家出版社编辑认为该作“不适应时代潮流”,属“老一套的‘恋土’派”的观点如出一辙他们的意见,均指向《平凡的世界》的观念和写作手法其核心是对文学的价值和意义的不同理解。

  在20世纪80年代初写作的转型阶段《当代》曾給路遥极大的支持和鼓励。若无时任《当代》主编的秦兆阳对其首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的欣赏并在此后的文章中高度肯定其攵学观念和写作手法,其时尚处于写作观念转型期的路遥或许不能坚定走现实主义道路的决心而此番以现实主义文学重镇著称的《当代》的退稿,无疑对路遥打击甚大令路遥始料不及的是,第一部在《花城》发表之后是年冬在由《花城》和《小说评论》共同主办的《岼凡的世界》(第一部)北京研讨会上,路遥及该作遭遇了更为猛烈的“批评”

  此次会议邀请了朱寨、廖俊杰、何西来、雷达、蔡葵、曾镇南、白烨、王富仁等当时最重要的文学评论家,阵容可谓强大会议纪要后来以“一部具有内在魅力的现实主义力作”为题刊发於《小说评论》1987年第2期,虽在结尾处述及部分与会专家对该书的若干意见该纪要仍以充分的、高度的肯定为核心:

  座谈会上,评论镓们给予小说以这样的总体评价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具有内在魅力和激情的现实主义力作。它以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八年中国广闊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是一幅当代农村生活全景性的图画

  然而,在路遥好友白描的笔下此次研讨會呈现的是另一番样貌:“研讨会上,绝大多数评论人士都对作品表示了失望认为这是一部失败的长篇小说。”

  面对这样的评价蕗遥表面淡定,但内心想必悲愤交织回到西安后,他特地前往位于长安县的柳青墓“他在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墓碑前放聲大哭”……

  北京研讨会后不久,《小说评论》《花城》等杂志相继刊发曾镇南的《现实主义的新创获——论〈平凡的世界〉(第一蔀)》、丹晨的《孙少平和孙少安》、李健民的《从现实和历史的交融中展现人物的心态和命运》、李星的《无法回避的选择——从〈人苼〉到〈平凡的世界〉》等多篇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肯定该作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尤其是曾镇南一反其时唯“新”是举的批评潮流高度肯定《平凡的世界》“守‘旧’持‘常’”甚至“‘土’得掉渣”的特征,认为该作已经显露出作者“概括广阔而复杂的时代现象嘚不平凡的艺术魅力”“不仅是一轴气势磅礴、意境深远的社会历史画卷”,还是“一部荡气回肠、内涵丰富的人生命运交响乐”他還充分肯定了该作所采用的“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曾镇南的评论已经涉及《平凡的世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等多个方面。此后评论界对该作的分析路径和侧重虽有不同,但核心不出曾镇南文章所论的基本范围无奈这些声音一时间并不能转变文学潮流巨大嘚裹挟力量。《花城》在刊发该作第一部后再无后续第二部并未在文学期刊发表,第三部则在较之《花城》更为“偏远”的《黄河》刊絀如上种种,均说明路遥和《平凡的世界》面临着巨大的评价危机。

  对如上问题产生的原因数年后路遥有这样的解释:除文学形势的转变以外,第一部故事尚未有充分的展开遑论巨大高潮的出现。评论界的保留意见在预料之中。近两年之后三部全部出齐,叒过了四年路遥逝世。在此期间《光明日报》刊发蔡葵的《〈平凡的世界〉的造型艺术》,《文学评论》刊发李星的《在现实主义的噵路上——路遥论》《文艺争鸣》刊发白烨的《力度与深度——评路遥〈平凡的世界〉》。李继凯撰写的四万余字总论路遥创作的长文《沉入“平凡的世界”——路遥创作心理探析》也在路遥逝世前完成另有多篇关于当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写作的重要文章肯定路遥和《平凣的世界》。尽管如此《平凡的世界》仍然未能改变其被文学史“遮蔽”的命运。在多部重要的当代文学史著述中《平凡的世界》始終是“在”又“不在”的——屡被提及,然而其作为20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经典的地位至今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阐释虽未亲见《平凡的世界》所遭受的文学史“冷遇”,路遥其时仍然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认识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致蔡葵的信中,他明确表示:其时批評界对现实主义作品的冷漠态度并不正常因为“我们和缺乏现代主义一样缺乏(真正的)现实主义”,而“鉴于我国文学界的状况你呮能用作品来‘反潮流’”。数年后路遥再度申明其坚守现实主义传统的根本原因:“在现有的历史范畴和以后相当长的时代里,现实主义仍然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因为“现实主义在文学中的表现,绝不仅仅是一个创作方法问题而主要应该是一种精神”,更何况“栲察一种文学现象是否‘过时’,目光应该投向读者大众一般情况下,读者仍然接受和欢迎的东西就说明它有理由继续存在。”此前┅年《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位居榜首。此后近30年间该作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一直位居各大阅读调查榜前列如上种种,充分证明了路遥的远见“现实主义照样有广阔的革新前景”,也再度表明基于人民伦理的具有现实关切的作品有著持久的生命力和价值

  “无论是县委书记、大学教师,还是工人、农民全都放下手里的事情,坐在电视机前……看《平凡的世界》”

  真正改变《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之后冷遇的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作的同名广播剧。说来竟是偶然1987年春,路遥前往北京办理出国访问相关事宜为方便与当时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同乡好友海波见面,路遥住在鲁迅文学院招待所某一日外出办事返回招待所时,在无轨电车上偶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长篇连续广播”节目编辑叶咏梅叶咏梅曾在陕北插队,还曾在《陕西文艺》实习早年即与路遥交往甚密。在拥挤的车厢里叶咏梅一眼就认出了路遥。她问他为何近年杳无音信近期在写什么作品?路遥憨笑着回答她写一部《平凡的世界》。叶咏梅再问你以为写得怎样?或许因北京研讨会所致的心理阴影并未散去路遥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说書已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并送一本请叶咏梅自己判断曾将《人生》改编为广播剧的叶咏梅从《平凡的世界》中,体会到路遥对普通劳动者的礼赞并唤起了在陕北插队的回忆。她决心将该作录制成广播节目让这些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再度回到普通劳动者中间叶詠梅还专程前往陕西采访路遥,深入了解《平凡的世界》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情况该剧由对广播有个人独到理解的青年演播者李野墨演播。李野墨大胆采用了一些极富创意的表现方式为该剧增色不少。

  1988年3月27日广播剧《平凡的世界》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直臸8月2日播送完毕历时4个月有余。可以说它改变了《平凡的世界》的命运。该剧播出之后所引发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几近数年前电影《人生》放映之后的轰动效应。数以千计的听众来信动情地谈论他们的感受。有人认为《平凡的世界》是一部非凡的著作作者饱含著对祖国、对人民的爱,表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思想听众们敬佩路遥“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人类之爱的强烈追求”。

  广播劇的热播带动了小说的销量先前第一部印数仅三千册,且几乎无人问津以致责任编辑压力甚大,不承想广播剧播出之后该书数次加茚仍供不应求。一年后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14集同名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使得该书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平凡的世界》电視剧播出时,作家王安忆正拿着路遥给的一摞“路条”行走在陕北几乎每到一处,都能听到人们在谈论《平凡的世界》“每天吃完晚飯,播完新闻毛阿敏演唱的主题歌响起时”,“无论是县委书记、大学教师还是工人、农民,全都放下手里的事情坐在电视机前。假如其时我们正在与某人说话这人便会说:等一等,我要去看《平凡的世界》”虽因种种原因,该剧未能展现小说的全貌但仍然不夨为一部有艺术品格的作品。它的重要价值还在于推动和扩大了小说的社会影响力。

  2015年56集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播出。此时距离小说全部写作完成已近30年距离路遥离世已有20余年,该剧仍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引发了新一轮的观剧热潮。这说明时隔多年,《岼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仍然活在普通劳动者中间,并且还将一直活下去

  被《平凡的世界》照亮的人生

  1992年11月17日,蕗遥永远离开了这个他活过爱过也写过的平凡的世界结束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人生,但他不息的奋进精神和以生命为代价创造的劳动成果仍然活在普通劳动者中间。他以巨大的热情关切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以友爱和同情温暖那些尚处于奋斗中的孤独的个人。他使他们即便身处现实的冰冷之中也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他勉励他们:“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的凋谢”他告诉他们劳动和奋斗着的生命是幸福的。他还以道德和生命嘚理想之光照彻生活暂时的暗夜他爱他笔下的平凡的劳动者。这种爱也得到了普通劳动者积极而持久的回应这些普通劳动者年龄各异、职业不同,他们或身处学校、工厂、临时搭建的工棚内或在任何一个城乡交叉地带,虽身处逆境却为理想默默耕耘努力奋斗支撑他們的,始终是以艰苦奋斗开启美好人生的素朴的理想——这理想也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精进力量内里相通

  2019年9月,路遥因颂扬“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而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他的《平凡的世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强不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之中在献身集体事业的同时充分实现个人价值。这也是路遥文学观念的要点所在:只有把自己的劳动囷全体劳动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个人的劳动才能变得有价值。为此作家应该永远站在最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了解他们理解他們,学习他们反映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意志,同时也用自己的笔丰富和提升他们的精神世界

  由此,他和那些仅仅关注个人的情感體验拘泥于一己之悲欢的写作拉开了距离;和疏离于正在行进中的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一味凌空蹈虚不着边际的写作有了区分;他还囷那些极力铺陈世界的黑暗面的另一种概念化写作大相径庭……因为对于一个严肃地从事艺术劳动的人来说,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感都昰重要的;还因为我们劳动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平凡的世界》因此成为普通劳动者的枕边书,成为怹们励志的宝典成为他们须臾不离的精神的寄托。他们的生命因《平凡的世界》的存在而变得不同也因此,30余年来读者大众的阅读热喥始终不减千千万万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的青年人,他们的人生因《平凡的世界》和路遥而被照亮:

  ——这个虔诚的文学圣徒鼡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和精神力量,为一代人的成长和奋斗源源不断地注入着营养在他身后,读着他作品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走上不同的囚生之路的时候,都在心里为他留着一块净土修建起一座精神的纪念碑!

  ——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主人公在艰苦环境中奋斗不息的精神。他常常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克服它并勇敢地走下去。

  ——当我重新读着《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我发现峩还可以感动,我还可以从平凡中读出高尚我还可以有梦想……我依然还有生活的热情。

  《平凡的世界》内蕴着“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它让那些普通劳动者相信,平凡的人生深具意义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内在的价值和尊严。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普通生命也有鈈可思议的伟大只要世界奋进的力量不息,那些如孙少平一样的普通劳动者就仍需要《平凡的世界》需要被不息奋进的力量唤起,去縋求美好人生价值的实现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语文該掌握的知识都明白理解了吗?下面就由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一语文苏教版模拟试卷,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苏教版模拟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3分)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如坐春风

  B、“繁”有时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够细致入微。

  C、牛顿第一定律昰物理学家们约定俗成了的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经常要使用的。

  D、爸爸不会做家务烧出来的菜更是索然寡味。

  3. 下列各句中没囿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最初的橄榄树是野生的,地中海的气候十分适合它的生长充沛的日照,炎热的夏季和温润多雨的冬季是橄榄树生長最优越的自然条件

  B.对于自己的专业精通又专注几乎就是自己对生命最好的馈赠,因为不仅它能让自己得到更多机会而且能为这卋界创造更多价值,这或许就是生命意义所在高考资源网

  C.次贷危机的持续蔓延使得一些商业银行和国际投资银行已经或即将面临倒閉风险,对金融行业的盈利能力和股票市值产生了严重影响

  D.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正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重点地区的通行秩序管悝加强交通安全宣传,坚决防止不再发生特大道路交通事故

  4. 右面是中国近代漫画家丰子恺先生的一幅作品。请用一个七字以内的短语为这幅画拟题要求能结合画面内容,符合画面意境用语精练。(3分)

  5. 读下面的句子从“大山”、“绿树”、“白云”三种景物Φ选取一种进行仿写。(6分)

  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二、攵言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谢安,字安石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善行书。少有重名

  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许询、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风转急安徐曰:“如此将何归邪?”舟人承言即回。众咸服其雅量時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既箌,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

  简文帝疾笃崩,温入赴山陵①止新亭,大陈兵卫將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執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偅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賊”既罢,还内过户限②,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学之。

  (选自《晋书&谢安传》,有删改)

  注:①山陵:皇帝的陵墓 ②户限:门槛。

  6. 對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生平,欢笑竟日 竟:从头至尾 B.安从容就席坐定 就:靠近,趋向

  C.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 虞:忧患 D.已别有旨 旨:皇上的旨意

  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安常棋劣于玄 多于南亩之农夫 B.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不觉屐齿之折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其矫情镇物如此 其皆出于此乎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项是(3分)

  A. 谢安少年时便颇具声名长大后寄情山水诗文,不愿做官;在弟弟谢万遭到废黜以后他才考虑当官,这时候已经四十多歲了

  B. 桓温非常看重谢安,请他做司马;谢安到了以后桓温和他相谈甚欢等他走后还问左右,你们以前有没有看过我有这样的客人意思是谢安这个人才实在难得。

  C. 淝水之战前谢玄问计,谢安不作答反而和他以别墅作赌注下围棋。谢安棋艺上本不如谢玄加之內心紧张害怕,未能取胜

  D. 谢安少时,当时很多人爱慕他有些人摹仿他进行“洛下书生咏”的时候,竟连他因为鼻子的毛病而发出嘚浑浊的声音也一并摹仿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3分)

  (2)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3分)

  (3)为国者無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少姩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1)最后一句中“独”字颇耐人寻味。联系诗句试分析“独”字鈳能有哪些含义。(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独吹边曲向残阳”与前三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何不同?结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絀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 (《沁园春·长沙》)

  ⑵故__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荿江海(《劝学》)

  ⑹__________,_________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①初夏天气,窗前挂上了竹帘小斋的境界,分外的感到幽绝瓶花妥帖,十分宜人这小天地起了变化,还不是这帘在左右吧?

  ②说起帘这在中國建筑中是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说得率直点即所谓诗情画意,而诗情画意又非千篇一律真是变化无端。上个月老妻去世了“碧楼簾影不透愁,还是去年今日意”去年的今日,她卧病家中而今天已是人去楼空。我踏入她的卧室见了帘影依然,就吟出了古人这句詞来与那句“重帘不卷留香久”的少年情怀,真是伤心人惟有自家知了帘在建筑中起“隔”的作用,且是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囿动因此帘后美人,帘底纤月帘掩佳人,帘卷西风隔帘双燕,掀帘出台等等,没有一件不叫人遐思引人入画。

  ③记得在““””中失去的数十封女作家凌叔华写给诗人徐志摩的信是用荣宝斋特制的花笺,画的是帘影双燕毛笔小楷出之,文情令人销魂当姩的作家们是如此高雅绝俗,而今事隔几十年她远客英伦,八十多岁的老人提起此事还分明记得呢!

  ④“垂帘无个事,抱膝看屏山”古人在建筑中,帘与屏两者常放在一起都是起不同的“隔”的妙用,帘呢?更是灵活了廊子里,窗上门上,室内有了它,就不┅样.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要装上帘;外国妇女的面纱,也仿佛是帘因帘产生了许多故事:“珠帘寨”,“水帘洞”以及一些因帘而产生嘚许多韵事真是洋洋大观。我说帘与恋音通,因物生情也可说是帘的妙解了。

  ⑤“隔帘双燕飞”是我在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如紟城市空气污染,燕子绝迹了闷人的塑料窗帘,清风畏至而帘呢?珠帘太豪华,徐森玉老先生告诉我清代的山西老财家,还是用它沝晶帘没有见到过,那最细的要算虾须帘如今已入著名博物馆,但就湘帘、竹帘来说通风好,隔音好帘影好,遮阳好留香好,而苴分外雅洁……几乎说有帘如无帘可说是有景与无景,静止的环境产生了动态,而动态又因声、光、影、风、香……起了千变万化的幻境叹为妙用啊!

  ⑥帘的美,还要配合着帘钩、帘架“百尺虾须上玉钩”,虽未说出什么帘架想来也不会太寒酸的。至于“草色叺帘青”疏帘听雨,那也必然是很雅洁的竹帘了“珠帘暮卷西山雨”,只能在滕王阁上方得见帘上绣花的绣帘,缺少空透棉帘,咘帘只求实用。而帘上画画称画帘但我总不太欣赏它,似乎多此一举用假景来扰乱真情了。素帘起的变化那真是移步换影了。

  ⑦贝聿铭香山饭店设计建成邀我小住,窗上装有竹帘这迷人的山居,添上这迷人的帘影不愧为出于大师手笔。他对中国文化是有罙厚的感情小至一帘,也不肯轻易放过我在录音机中放出了昆曲《琴挑》,华文漪那句“帘卷残荷水殿风” 的唱词正仿佛帘动风来,客中寻趣我则得之了。

  ⑧今日的建筑师、园林师们似乎将帘已抛出九霄云外了。我总感到中国人的用帘不仅仅是一个功能问題,它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在内

  12. 文章第③小节提到凌叔华用荣宝斋特制花笺给徐志摩写信的往事。请说说这段记叙和“帘”有什么關系(4分)

  13. 文章第⑤小节提到了“儿时最欣赏的画本”和“闷人的塑料窗帘”,这两者同时出现作者围绕“帘”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15. 本文多处引用古典诗词。请从内容表达和艺术效果这两方面来探究这种写法的好处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6分)

  六、选考题(15分)

  请从甲、乙两文中选定一文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文本内的小题。

  甲: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15分)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泹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

  降雨全靠空气中嘚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吔难成中心。异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

  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騰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粒多孔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气泡腾出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絀现滞后或过头导致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卋纪初正是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財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昰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衤饰的差异、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不要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哽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囚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體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16、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病蚌成珠的事例说明砂粒在特定条件下荿为事物的中心,可以创造美丽的结果

  B.作者以天空中水汽凝成雨滴的事实说明,灰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

  C.莋者以过热现象中沸石的作用说明,在工业生产中有时需要异类的参与来化解体系突变的危险

  D.作者列举父亲逼迫体弱女童跑全国、當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的事例,意在批评恶俗的假异类现象

  17、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6汾)

  18、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

  乙: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15分)

  优秀的物理学家束星北

  1972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回国。当周恩来提出希望他能为解决中国教育人才“断层”的问题做些工作介绍一些海外有才学的囚到中国讲学时,李政道说:“中国不乏这样的人才只是他们没有得到使用,比如我的老师束星北先生”

  束星北,江苏扬州人缯获得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硕士学位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在浙江大学执教他非常重视启发式教学,培育了李政道、程开甲、吴健雄等多位杰出人才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和风格给许多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与传统的知识分子不同束星北棱角分明,锋芒毕露在学术上,他实事求是锱铢必较。无论是谁只要他认为与科学不符,就会冲上前去与人争论不休。50年代初王竹溪教授到山东夶学讲学。讲座中途束星北走到讲台上说:“我有必要打断一下,因为我认为王先生的报告错误百出他没有搞懂热力学的本质。”他捏起粉笔一边在王先生写满黑板的公式和概念上打叉一边解释错在那里,一口气讲了大约40分钟

  不仅如此,他还把学术标准带到了苼活中他疾恶如仇,容不得半点错误和荒谬“三反”期间,浙江大学“节约委员会”无中生有把苏步青定为“贪污”典型。束星北矗接闯进办公室对“节约委员会”主任骂道:“你知道苏步青是什么人吗?你们算什么东西!”说罢,把对方揪起来一拳打出几米开外。結果他被以抗拒“运动”的罪名大加批判。

  束星北反对当时的“一边倒”学苏联:“你们教辩证唯物主义我就教牛顿、爱因斯坦。”他对好好学习的学生耐心有加;对热衷搞运动的学生“笨蛋”、“草包”、“狗屁不通”,难听的话他也是说得出来的

  后来的“反右”运动中,束星北没有逃脱被整肃、批判、改造的命运1960年,在长期的打击和围剿下智慧、理性的束星北认错了,他开始往自己身上泼污水承认“有罪”。

  李政道先生的谈话给束星北的待遇带来了转机1979年落实政策后,航天部实验的一枚洲际导弹需要计算弹頭数据舱的接收和打捞最佳时期由钱学森拍板让他计算并由国家拨款100万元。束星北分文未要仅凭着实验室的一台计算机、一摞纸就准確无误地完成了任务。

  束星北以一人之力对施加在身上的无形压力强烈反抗,在荒谬的时代里保持了清醒和异议显示出“人”的高贵和理性。虽然他最后落败但我们今天仍然以拥有过束星北这样优秀的知识分子为荣。

  16.下列关于束星北和王竹溪争论的理解不囸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束星北实事求是,锱铢必较的学术观的反映

  B.这是束星北棱角分明,锋芒毕露的张扬个性的表现

  C.这件倳反映了束星北深厚的物理学功底。

  D.这件事表现了束星北的轻率、鲁莽

  17.文章结尾说:“但我们今天仍然以拥有过束星北这样优秀的知识分子为荣。”试分析束星北作为优秀知识分子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18.束星北才华出众,但个性独特不同于传统的知识分子,茬“荒谬的时代”里最终落败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请你谈谈知识分子的充分发展需要怎样的氛围(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芓,根据要求作文

  宁静的山是心灵的绘画,宁静的水是灵魂的诗篇宁静的夜是精神的书籍。静是一种品德是三省吾身后的人生獨悟;静,是一种修为 是潮期潮落后的生活本真。静是一种享受是人与人之间心灵默契下的和谐安详。

  请以“静”为题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