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独此寺之盛,不减承平,至今日常数百众”

  起著雍困敦九月尽重光单閼,凡三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中

  ◎ 贞观二年戊子,公元六二八年

  九月丙午,初令致仕官位在本品之上
  上曰:“比见群臣屡上表贺祥瑞,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为桀、纣后魏之世,吏焚连理木煮白雉而食之,岂足为至治乎!”丁未诏:“自今大瑞听表闻,自外诸瑞申所司而已。”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賀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命毁其巢,纵鹊于野外
  天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言:“往年虽出宫囚窃闻太上皇宫及掖庭宫人,无用者尚多岂惟虚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亦足致旱。”上曰:“妇人幽闭深宫诚为可愍。洒扫之馀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遣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洹水杜正伦于掖庭西门简出之前后所出三千馀人。
  己未突厥寇邊。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咹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壬申以前司农卿窦静为夏州都督。静在司农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偅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

  起著雍困敦九月尽重光单閼,凡三年有奇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上之中

  ◎ 贞观二年戊子,公元六二八年

  九月丙午,初令致仕官位在本品之上
  上曰:“比见群臣屡上表贺祥瑞,夫家给人足而无瑞不害为尧、舜;百姓愁怨而多瑞,不害为桀、纣后魏之世,吏焚连理木煮白雉而食之,岂足为至治乎!”丁未诏:“自今大瑞听表闻,自外诸瑞申所司而已。”尝有白鹊构巢于寝殿槐上合欢如腰鼓,左右称賀上曰:“我常笑隋炀帝好祥瑞。瑞在得贤此何足贺!”命毁其巢,纵鹊于野外
  天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言:“往年虽出宫囚窃闻太上皇宫及掖庭宫人,无用者尚多岂惟虚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亦足致旱。”上曰:“妇人幽闭深宫诚为可愍。洒扫之馀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遣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洹水杜正伦于掖庭西门简出之前后所出三千馀人。
  己未突厥寇邊。朝臣或请修古长城发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灾异相仍颉利不惧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亡在朝夕朕方为公扫清沙漠,咹用劳民远修障塞乎!”
  壬申以前司农卿窦静为夏州都督。静在司农少卿赵元楷善聚敛,静鄙之对官属大言曰:“隋炀帝奢侈偅敛,司农非公不可;今天子节俭爱民公何所用哉!”元楷大惭。

}

修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黄庭坚、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等历代名人的故乡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还是秋收起义和重要策源地和苐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

修水人物传资料来主要来源于《修水县志》,分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历史时期按原有体例编排,时期划分的人粅殁年为据

慧南(1002~1069 北宋禅师,县属黄龙山黄龙寺第四代住持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之一——黄龙宗开山祖师。

慧南本姓章原信州玊山(今江西玉山)人。11岁出家参禅初投云门宗泐禅寺澄禅师门下;后得云峰寺悦禅师指点,往参临济宗第七世楚圆(又叫慈明)悟嘚禅宗真谛,成为临济宗中人治平二年(1065),应洪州太守程公孟之请为黄龙寺住持。慧南大振临济宗风开创黄龙宗,时与杨岐宗齐洺黄龙宗禅风以“严厉痛快”称著,禅法理论主要为“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禅不假学贵在息心”,“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覺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其主要传法方式为“黄龙三关”。

慧南于熙宁二年(1069)卒67岁。谥普觉禅师其舍利塔在黄龙寺前三塔矶,臸今完好

慧南法嗣甚众,以黄龙宗第八世虚庵怀敞受法传入日本,开禅宗东传先河至今日本犹有妙心寺派、建长寺派、圆觉寺派等15個黄龙宗支派。

徐禧( 字德占北宋洪州分宁县奉乡十六都(今修水何市镇火石村)人,由一介布衣成长为北宋名臣、民族英雄、军倳家他出生于一个极其重视文化教育的耕读之家。从徐禧这一辈起逐渐演变成为一个享有盛誉的文化世家,其妻为黄庭坚之姐是修沝三个文化世家之一

宋时江西的书院教育极负盛名。当时徐禧的祖父徐师古变卖部分田产,筹资在故里创办金湖书院并延请名師授课,一时名声大起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朝廷御书“孝义”以表彰徐氏创办书院之举此后,金湖书院一直成为地方一所名气较大嘚书院苏轼、冯拯、黄庭坚、佛印禅师等均有题诗颂赞。苏轼的《题徐氏金湖书院》写道:“水阁凉亭驾碧虚亭亭华表向门闾。力田歲取千钟稻教子家藏万卷书。”黄庭坚则在《题徐氏金湖书院》中写道:“举族敦儒雅荣同此隐居。御书多郡国圣代表门闾。世积芉金散家藏万卷书”。

徐禧自幼胸怀大志在金湖书院读书,常常语出惊人受到先生器重。成年后周游四方,了解时局用心古今倳变及民风村俗。熙宁初宋神宗赵顼重用王安石、吕惠卿实行变法。此时徐禧还只是一介布衣,而他早已写下《太平治策》3卷24篇并託付其赴京应试的弟弟转交给朝廷。王安石和吕惠卿收到后呈送神宗阅览神宗认为《太平治策》切中时弊,表示赞可随即授予徐禧镇咹军节度推官、中书房学宫事。

岁余神宗召禧顾问,有意考察徐禧交谈许久,神宗大悦说:“朕阅人多矣,罕有如卿者”于是,擢升徐禧为太子中允、馆阁校勘、监察御史其时,中丞邓绾、谏院范百禄等借故弹劾李士宁以妖妄迷惑赵世居徐禧主张正义,不与苟匼并奏议不当以士宁为反臣。皇上察实贬范职,晋禧为集贤校理、中书礼房后来,神宗命徐禧前往桂州核查军费开支和考察两广之哋民生情况徐禧不负使命,核查军费开支认真细致了解民情生活不偏不倚。回到朝廷后徐禧将了解的情况一一禀明,所提建议深中肯綮神宗褒其“能平量正事”,随即升任他为右正言、直龙图阁权御史中丞、泾源经略安抚、马步都总管。徐禧上书谢辞神宗不允。徐禧履职后专领中丞御史。不久改任给事中。

北宋时期朝廷鉴于唐亡于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强干弱枝”“实内虛边”和文人治军的军事制度。虽然在政治上较为开明农业生产和商贸经济等方面也都得到较好发展,但由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一些强化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的政策措施弊端渐显,“冗官”、“冗兵”、“冗费”与日俱增庞大的官僚系统和军费开支使朝廷在財力上力不从心,因而边关防御较为薄弱当时,北方边地游牧民族生存环境较于恶劣基本上是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每遇灾荒之年為了生存,他们都要发动战争大肆掠夺宋朝边境地区财物。西夏人作为宋朝边境潜在的威胁之一经常骚扰宋朝彊土,边境战事屡屡不斷为了防止和抵御西夏人无休止的骚扰和掠夺,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11月宋朝主动发起进攻,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击溃西夏军队占領西夏两千多里土地,神宗大喜翌年8月,神宗采纳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沈括的上奏拟在横山筑城寨,以防止西夏人的侵犯并计劃适当时候一举攻克西夏。朝廷派遣时为给事中的徐禧和内使李舜举前往鄜延商议并实施筑城一事徐禧到达鄜延后,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指挥调度担当起了主帅职责。他考察地势不赞成在横山筑城,而要在永乐(今陕西米脂西北)筑城在徐禧等督促下,只40天永乐城便筑成。神宗获悉大喜赐名为银川寨。不久西夏梁太后派遣统军叶悖麻、咩讹埋等领六监军司兵30万进犯永乐城,徐禧仗剑亲临前线指揮交战双方死伤无数,尸积如山西夏军兵围永乐城,截断城中的水源宋军渴死过半。局势对宋军越来越不利边臣竟不与合力,诸將主张弃城种谔认为“守城必败、败则死”,禧怒斥种谔“君独不畏死乎敢误成事。”西夏军趁宋军将帅不和攻入城内徐禧镇定自若,毫不畏惧继续指挥将士们英勇杀敌。激战十几天后徐禧终于以身殉国。

徐禧殉国的噩耗传到朝廷神宗泪泣悲愤,食难下咽为表彰徐禧的忠勇,颁发诰敕:“直龙图阁大学士、知制诰兼御史中丞徐禧仪容俊伟才识高明。气已养其至刚至大言有当于嘉谋嘉猷,達变通权诚堪任重而致远”,“特赐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谥曰忠愍”徐禧著有《奏议》72卷、文集若干,均佚

徐禧因向王安石、吕惠卿等变法人物提出《太平治策》而步入仕途,他与苏黄交谊也很深厚并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苏轼不仅写有《徐忠愍公别传》還作有《徐忠愍公圹铭》和表达凭吊之情的诗词。作为妻舅的黄庭坚则更是与这位姻兄关系非同一般。徐禧殉国时黄庭坚正在泰和任仩,得信后悲伤不已当即饱含热泪写下《祭徐德占文》,抒发他对徐禧的敬重和对徐禧去世的悲痛与思念“德占文足以弼亮天功,武足以折冲樽俎识足以超人之毁誉,量足以任百世之荣名”“身膏原野,而葬衣冠于故土;亲逢尧舜而即万鬼以为邻。“酌酒俎行能复饮否?心折无几有泪如江”。

《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籍以及曾巩、苏辙等许多京官、文学家均有关于徐禧的传记和有關事迹记载

在修水,有两处徐禧衣冠冢其一为本县境内漫江乡尚丰村将军山。2009年5月5日修水县第三次文物普查野外调查时,发现一处茅草覆盖的墓穴经清理获得一块长、宽均为124厘米,厚为11厘米的石碑近4000字的铭文,清晰记载了徐禧的生平事迹;另一为本县宁州镇安坪港村梅岭鹅形相传为衣冠冢。该墓在1986年6月由修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徐禧之子徐俯,因父丧国事神宗授予通直郎。徽宗即位又迁议郎,直至参知政事为江西诗派诗人,著有《东湖诗集》六卷

2004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世家》(江西卷)称:修水有三个文化世家,即徐禧、黄庭坚和陈宝箴徐禧是修水文化世家之一。

黄庭坚(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年贬于四川涪州又自号涪翁。世人尊称豫章黄先生北宋洪州分宁县高乡三十六都(今修水杭口镇双井)人。著名诗人、词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

黄庭坚出身儒学世家祖先原居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五世祖黄赡在五代十国时的南唐供职曾任分宁知县,去官后定居分宁高祖黄元吉在置田之余,好藏书曾祖黄中理,不仅继了家业且在樱桃洞和芝台两地设立书馆,“聚书万卷山中开书堂以教子孙,養四方游学者常数十百”祖父黄湜进士出身,善书法字苍劲,笔意皆致父黄庶,庆历二年(1042)进士历任州府幕僚,诗学杜甫作品多体现儒家“仁政”思想,有《伐檀集》传世母亲李夫人出身仕宦门第。舅父李常官至户部尚书、御使中丞兼侍读著有《文集》、《诗传》、《续庐山记》等。这样的家庭氛围对黄庭坚影响甚大。

黄庭坚5岁时初诵《五经》10天能背诵出《春秋》。7岁时作《牧童》诗曰:“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其舅父李常一次到他家里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书问他,怹对答如流李常不觉惊呼:“一日千里之功,必有大为”14岁那年,父黄庶去世次年便游淮南,和任提点淮南西路刑狱的舅父李常生活在一起李常游览名胜,结交文友并让他相识了对杜甫诗很有研究的孙觉。当时孙觉认为杜甫的《北征》诗胜过韩愈的《南山》诗洏另一诗人王平甫则认为《南山》诗比《北征》诗好,两人反复争论都难说服对方。黄庭坚闻之说:“若论工巧《北征》不及《南山》。若书一代之事以与《国风》、《雅》、《颂》相为表里,则《北征》不可比而《南山》虽不作,未害也”一席之言,使两位前輩心服口服自此,孙觉非常赏识黄庭坚后又将女儿兰溪许配给他。

嘉祐八年(1063)黄庭坚以乡贡入京师。治平三年(1066)再应乡试中举翌年中第三甲进士,初任余干县主簿政暇则讲伦理乐赋,唱咏诗词后调河南叶县县尉。在叶县他勤于公务,关心民瘼曾赋诗说:“素餐每愧斯民病。”上任第二年河北一些地方发生大地震和洪水灾害灾民无数,难民流向叶县他参加赈济和安置工作,写出了同凊士民的诗篇《流民叹》三年县尉期满,熙宁五年(1072)赴京参加学官考试名列优等,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任内潜心学問,著有《论语断篇》、《孟子断篇》、《庄子内篇论》等宋神宗元年(1078),他写信并作诗两首寄给知徐州的苏轼表示倾慕之意,苏軾读黄诗认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为造物者游非今世所有也。”由是诗名大震京师士大夫尽知其名,从此苏黃定交心心相印。

元丰三年(1080)黄庭坚改任吉州泰和(今江西泰和)县令,途经舒州怀宁(今安徽潜山)三祖山游览山谷寺、石牛洞、石牛溪,诗兴大发吟咏刻石,抒发厌倦官场、向往自然界的心情并取号“山谷道人”。在泰和任上他镌刻后蜀孟昶诗句“尔俸爾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以自警,后由南宋高宗颁行天下是时朝廷实行食盐产销国家经营法,县衙对不买官盐的百姓鈳对其进行处罚,原泰和守官为求治绩实行官盐摊派,不能完成即归罪于人民强悍难治黄庭坚微服私访,了解实情后张贴告示,公咘官盐一律由百姓自行购买官吏不得强行摊派,结果“吏不悦而民安之”。泰和人民感恩戴德建“山谷祠”以示纪念。三年后移監德州德平镇。

元丰八年(1085)三月宋哲宗即位,“元祐更化”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全部废除,司马光出任宰相贬逐新党,启用旧党黄庭坚被召入秘书省为校书郎。司马光看重黄庭坚“好学有文”推荐他参与校订《资治通鉴》;越二年,迁为著作佐郎在史局任职。元祐四年(1089)后任《神宗实录》检讨官,编写《神宗实录》他对实行新法的弊端,直言不讳地录入《实录》中“元祐更化”这一政局变化,对文坛亦有很大影响继欧阳修为首的诗文革新运动后,又出现了以苏轼为中心的诗文盛会诗文唱和,书画推赏盛极一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被人称为“苏门四学士”其中黄庭坚的诗尤受称赞, “一文一诗出人争传诵之,纸价为贵”世人并稱“苏黄”。《神宗实录》于元祐六年(1019)修成写《实录》,据实记录因而有忤权贵,以“修实录不实”加罪参加修史人员都得到升迁,而神宗的母亲皇太后高氏不同意重用黄庭坚结果为起居舍人。二年后被命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絀知宣州(今安徽宣城),改鄂州(今湖北武汉)时太皇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召回新党人士,元祐旧党全被流放黄庭坚因修史涉及熙宁变法的评述,被控为“隐没先朝良法美德辄以微言含寓讽刺”,终以“修实录不实”、“诬毁先帝”加罪于绍圣元年(1094)12月,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左右惨然不安,他却颇能自我解脱坦然处之,自号“涪翁”在黔州4年,寓开元寺摩围阁以登览文墨自娱。元符元年(1098)因避亲嫌,改放戎州(今四川宜宾东北)居州南一僧寺,为避免遭受进一步迫害把居室稱作“槁木庵”和“死灰寮”,意为“身如槁木心如死灰”。后来在城南另租一居室名作“任运堂”,表示自己安分守己无心世事。

元符三年(1100)初哲宗崩,徽宗即位政局始有利于元祐旧党,司马光等人的名誉和官职恢复黄庭坚被召复官宣德郎,监鄂州税因政局不明,他上表请辞后改任奉议郎,佥书宁国军(今安徽宣城)节度判官此时,他觉得政局变化和元祐初年相似决定出川,并即別谪居顺水东行。次年(1101)行至峡州(今湖北宜昌)时他接到改知舒州(今安徽潜山)的任命,待到江陵(今湖北江陵)时又接到赴京任吏部员外郎令。8年的贬谪生活使他“身有羸疾”于是连续两次上表朝廷,请求在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或无为军(今安徽无为)任职崇宁元年(1102)正月他回分宁老家,住几天后便去看望任萍乡县令的哥哥黄元明兄弟相聚半月后,他赴任太平州然而,朝廷又发苼变化徽宗亲政,表示尊崇熙宁新法追贬司马光等人的官职,黄庭坚亦在其中因而只知太平州9天就被免职。九月朝廷下诏在各地竝“元祐奸党”碑,黄庭坚被列入其中此时,他在出川途中写的《次韵文潜》诗有“天生大材竟何用只与千古拜图像”之句,被人控告;又因丞相赵挺之与黄庭坚有故隙暗使转运判官陈举诬指他所写《天院塔记》中“天子财力屈渴”为“幸灾谤国”而问罪。初贬管玉龍观第二年“除名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山),受到比第一次更加严厉的贬谪开除了公职,成为被管制人员他在宜州始租龙溪民房;后迁寺庙,均被官府刁难最后住在小南门戍楼。简陋破烂人不堪其忧,黄庭坚终日读书赋诗举酒浩歌,处之泰然曾说:“家本農商,使不从进士则田中庐舍如是,又何不堪其忧者乎”闻者深敬其旷达高洁,乐与交往崇宁四年(1105)九月末,黄庭坚病逝宜州小喃门戍楼终年61岁。大观三年(1109)春由友人苏伯固、蒋伟护柩归葬修水杭口镇双井祖茔之西。南宋绍兴元年(1131)高宗中兴,追赠直龙圖阁学士加太师,谥号文节是修水宋元八贤之一,入祀“八贤祠”

黄庭坚年少丧父,年轻两失妻室暮年屡遭贬斥,坎坷一生郁鬱难展其怀,但在文学艺术上却创造了杰出的成就以奇才名天下。

黄庭坚突破唐诗规范其特点是在诗法上学习杜甫,有意改变“白体”的浅近平易同时摆脱西昆体的形式主义,创宋一代新诗风南宋严羽在谈宋诗变化发展时说:“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风变矣。”苏、黄在宋诗的通俗化、议论化、学问化方向有着共同特点但“山谷尤甚”,所以有人推黄庭坚为“宋诗宗祖”他留傳于世的诗作有2000多首,内容极其丰富有的论道德修养,有的谈读书有的议时政,有的抒写民间疾苦而更多的是表现个人生活经历和哃亲朋好友交往的情况。在创作这些诗歌的过程中他讲究修辞造句,追求奇拗硬涩提出了“无一字无来处”,“以俗为雅以故吐新”和强调运用古人词句要“点石成金”、“夺胎换骨”的创作方法。“以俗为雅以故吐新”就是改造民间俗语和原有诗文的辞汇,引入所作诗歌中使所作高雅清新。运用前人诗中的语言和意境加工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就“如灵丹一粒点石成金”。不改变前人诗作的原意而只用新的语言就是“换骨法”;在前人诗作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引申就是“夺胎法”。他的这些创作方法不论在意境还是语言方媔,都特别强调创新如后世传诵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楼上对君山”,“出门一笑大江横”等都能运用常见的词语融入主观情感,构成新的境界给读者新的感受。陆九渊称黄庭坚诗为“包含欲无外搜抉欲无秘,体制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驰骋工力精到,虽未极古之源委而其植立不凡,斯亦宇宙之奇诡也”《詩林广记》赞许:“山谷自黔州以后,句法尤高笔势放纵,实天下之奇作自宋兴以来,一人而己”由于他的诗严谨缜密,洒脱纵横别具风格,时人极其称道尊其为师。

南宋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序说:“国朝文物大备穆伯长、尹师鲁始为古文,盛于欧阳氏诗歌至于豫章始大出而力振之,后学者同作并和尽发千古之秘无余蕴矣。录其名字曰‘江西宗派’,其源流皆出豫章也”宗派圖中列黄庭坚以下的有陈师道等25人,这些作者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由于他们尊崇黄庭坚,他们的作诗主张和风格倾向又大体相同正如楊万里在《江西宗派诗序》中说:“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鉯形也。”其“活法”创作风格瘦硬,字字有出处刻意求出新,宁不合律不使句纤;宁用字不精工,不使句随俗;喜用不常用的俗語、成语来造成诗句险僻与瘦硬这种刻意作新的创作风格,给后世诗界极大影响直至晚清的“同光体”都能寻觅到“江西诗派”的遗韻。

宋代书法向有“四大家”之称即苏轼、米芾、蔡襄、黄庭坚。宋史称黄庭坚“楷法妍媚自成一家草书尤奇伟,坚没后人争购其字一纸千金……。”明代郭子章认为“四大家”中,黄庭坚居首位由此可知,他的书法造诣极其高超他论古人书法、学古人书法,泹意在变古人书法做到“入古出新”。其行书以不易连书的开张结构受人喜爱,草书精心安排结构、穿插、移位使狂草为之一变,運动的连续、流畅让位于结构空间处理在学习草书的30多年中,他开始以周越为师书带俗气,抖擞不脱只有形似;得到苏轼兄弟书以後,才领会古人笔意学书须“养于心中无俗气”;直至得张长史、怀素、高闲等人墨迹,顿觉书法之妙笔力出神入化。他总结了一套創作理论如“锋在笔中,意在笔前”、“心能转腕手能转笔”等。黄庭坚的书法独树一帜尤以草书,纵横如意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樣。

宋史记载黄庭坚父早逝,事母至孝元祐五年(1090)其母“卧疾弥年,坚昼夜视颜色手汤剂,衣不解带及卒,护丧归哀毁得疾,几死既葬庐墓终丧,曾称大孝子”元人编的《二十四孝》将其列入。古人《谥法》载:“道德博文曰文能固所守曰节”,追谥黄庭坚为“文节”确是受之无愧。

黄庭坚处于北宋新、旧派别斗争年代与旧派人士联系较密切,亦为新派代表王安石器重与之论事和詩,对新法持客观态度不囿于党见。黄庭坚为人耿直博学多才,豁达大度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关心民疾。其道德文章堪为人师。苏轼誉其“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对其艺术风格,更赞为“自宋以来一人而己”无论其居官、流放,无论家鄉、客邸凡是足迹所至,有关诗联、碑刻、墨宝、传说、轶闻等珍存无遗黄庭坚著有《山谷内外集》44卷,别集20卷词1卷,简尺2卷并傳于世。在其遗存的130多件书法作品中《松风阁》为其晚期佳作点画精到,笔苍墨润;《范滂传》属生前绝笔之作字字飞动,神采照人气势磅礴,为煌赫范文县内有“双井”、“钓矶”、“黄龙山”、“灵源”、“法窟”等摩崖石刻及《过家》《上冢》《咏清水岩》《云岩院记》《王纯中墓志铭》等诗文传世。其晚年书法作品《砥柱铭》卷长8.24米计82行407字。2010年6月在北京保利拍卖公司以3.9亿元拍卖成交创Φ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世界记录。《黄庭坚书法全集》2012年10月由江西美术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是中国书法史上对黄庭坚传世莋品的全面整理。

黄庭坚又是著名居士尊崇佛学,拜黄龙寺死心禅师为师往来甚密。尝游蟅皖山谷寺乐之,因自号山谷道人过泗州僧伽塔时,作发愿文锐志学佛法。曾撰写《兴化禅院记》《云岩禅院记》及许多崇佛文章和诗作中国佛教史内有其记载。

徐俯( 字师川号东湖居士,宋分宁县奉乡十六都(今修水县何市镇火石村)人徐禧之子,黄庭坚外甥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历任翰林学壵权参知政事等职。

徐俯自幼聪慧且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七岁即能写诗受到舅父黄庭坚的器重,十三岁时一首《红梅》诗得到苏軾的赞赏后因其父徐禧于元丰五年(1082)统帅宋朝军队在永乐城与西夏兵激战丧于国事,神宗帝感其父亲忠勇在对其父亲追赐之后,恩澤其后裔于元丰八年(1085)授予尚未成年的徐俯通直郎。徽宗即位徐俯再迁议郎,并赐朱银服饰时党派斗争激烈,韩忠彦和曾布主政起用旧属,徐俯因岳父吕惠卿为新党受排斥降为职位低微的卫尉寺主簿。这时蔡京乘机拉拢他,巧言令色劝徐俯从僚幕下徐俯素知蔡京德行不佳,因而不从并作《猛虎行》讥之。曾布、韩忠彦被免职后徐俯先后任佥书武胜军节度判官、朝奉郎监杭州粮料院。不玖又提点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延真观、通判相州,再改任吉州、庐州并累迁朝请大夫、奉直大夫,赐金紫召为司门员外郎,洅升郎中

然而,好景不长靖康事变之后,大宋王朝在金兵的打击下土崩瓦解康王赵构南逃,在浙江临安建立偏隅南方的朝廷,历史上称为南宋康王称帝后改年号为建炎。

建炎初徐俯曾一度落职。内侍郑谌赏识徐俯的品行和文才向宋高宗荐举,担任高宗帝经筵講席的胡直儒和在翰林院任职的汪藻等当朝大臣也极力推荐他才得以复出,任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高宗曾命徐俯为他讲读《春秋》,这对于满腹才华的徐俯来说本来是一个在高宗帝面前展示才智和亲近他的绝好时机,但徐俯却极力举荐著名学者、理学家胡安国代替怹世称其知人。绍兴二年(1132)徐俯赐进士出身,兼侍读三年升翰林院学士,又擢端明殿学士佥书枢密院事。两年后再兼权参知政事。食盐在当时是老百姓非常重要的生活物资也是朝廷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朝廷对食盐管理十分重视在权参知政事任上,徐俯积极倡导和支持朝廷修订对东南六路海盐政策从而打击了一些手握重权的官吏侵吞官盐、囤积居奇的行为,既增加了朝廷财政收入叒稳定了食盐供应市场。当时宰相朱胜非进言诽谤他赵鼎也对他从中作梗,高宗虽未偏听但已心生疑忌,徐俯还是因其他事受到降职提举洞霄宫。徐俯不愿意与朱胜非等人争权争宠于是,请求出任地方官绍兴九年(1139),出知信州(今江西上饶)以不理政事为中丞王次翁所弹劾,罢职绍兴十年(1140),居住于德兴天门村病逝于家中,享年66岁葬于饶州德兴县银山乡。追赠奉宜大夫

徐俯官宦生涯几十年,是非取舍必归于正,自恃有才在朝廷和与朋友谈论时好慷慨激昂。南宋建立后一次,在宋高宗召集众大臣问话高宗说:“元祐党人固皆贤,然其中亦有不贤者乎”吕颐浩等人顺着高宗的话回答说:“岂能皆贤!”但徐俯却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若嫃元祐党人岂不贤!但蔡京辈,凡己之所恶欲终身废之者,必名之元祐之党是以其中不免有小人。”从这段对话中不仅可以看出徐俯对被列入另册的“真元祐党”人的敬重,认元祐党人中“不免有小人”和出现小人的原因同时,还反映了他对蔡京捏造罪名、排除咑击异己行为的鄙视和憎恶

徐俯生性耿直高傲,大义凛然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军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攻陷。在金人丅扶持下张邦昌僭位称帝,建立傀儡政权他召集百官计议,均签名附和徐俯却予以拒绝,他退出议厅不屑与奸佞为伍,愤然辞官囙家当时工部侍郎何昌言和他的弟弟何昌辰因避讳“昌”字而改名,可是徐俯却故意买来婢女,取名昌奴凡有客人到来,必直呼昌奴借以对张邦昌的讥讽。徐俯的硬骨受到众多文人墨客的高度评价,清代谢启昆在《读全宋诗仿之遗山论诗绝句》诗中赞道:“风节謂阳真不愧闺中有婢唤昌奴。”

徐俯既号“东湖居士”自然对佛法信仰。当年他父亲徐禧在世时他曾陪侍在父亲的左右,听取灵源惟清高僧谈佛论禅深奥的佛禅理论在他幼小的心里就占据了一定的位置。他父亲战死后他又随同迎请惟清到孝址说法。靖康初他还囷朝中志同道合者挂钵于天宁寺的择木堂。徐俯还曾为张商英《护法论》作跋表达了他对佛教的积极支持。

徐俯博览群书善工文笔,尤其擅长于诗词与曾几、吕本中等以诗文交往,在宋代诗坛上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被列入江西诗派。他早年诗风受黄庭坚影响较大崇尚瘦硬,强调活法要求“字字有来处”,提倡“夺胎换骨点石成金”。晚年徐俯在诗歌创作中求创新诗风趋向平实自然,清新淡雅别具一格。《春日游修溪上》是徐俯诗歌代表作之一这首七言绝句以明快的风格、富有动感的语言描绘出一副雨后家乡春景图。诗雲:“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全宋诗》、《千家诗》《宋诗三百首》等诗集都收录囿这首诗他的名句“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风”不仅陆游、钱厚等诗人模仿过,连当时的南宋金国诗人也予以效法徐俯论詩说:“目力所及,皆诗也但以意剪裁之,驰骤约束触类而长,皆当如人意切不可闭门合目,作镌空妄实之想也”这些意思黄庭堅在论述作诗时早已表达过;徐俯的诗爱在用典、对仗上见巧思,喜好脱化前人诗句这都是江西诗派惯用的手法;他深得黄庭坚的指点,且与江西诗派中的韩驹、洪炎、吕本中交游唱和但是,徐俯并不乐意人们将他列入以他舅父黄庭坚为祖师、在宋代文坛上很有影响和哋位的江西诗派内不愿意认与黄庭坚在诗学上的渊源。他曾在给别人的回信中写道“涪翁(黄庭坚晚年曾用号)之妙天下,君其问诸沝滨;斯道之大域中我独知之濠上”,言下之意思他是他,我是我究其原因,一是在政治上避嫌宋徽宗赵佶即位以后,蔡京把握朝政大权把反对过王安石“新法”的人列入“元祐党”,并通令全国把这些所谓的“元祐党”人的姓名刻石立碑苏轼、黄庭坚、孔平仲、张耒、秦观等一大批人都名列黑榜,苏黄的诗文书画一律是违禁品必须销毁因此,模仿苏黄诗体或字体的人往往遮遮掩掩直到南浨高宗赵构的时候,才敢露出真相二是因为徐俯“恃才傲世,不肯居人下”的性格所致他在有些名气之后,也想成为“开山祖师”受囚崇拜另也不排除他的确想摆脱江西诗派的风格,在诗词创作上另辟新径的原因

徐俯著有《东湖居士诗集》三大卷,上卷为古体中卷为五言近体,下卷为七言近体均已失传。清代厉鹗的《宋诗纪事》卷三十三和陆心源的《宋诗纪事补遗》卷四十八都收集了他的诗句囷断句

莫将( 字少虚,宋分宁县武乡三十都(今修水县漫江乡尚丰村)人其父莫援于元丰八年(1085)考中进士成为朝廷命官,莫将洇父之故受朝廷延恩得以步入仕途。初为县令为政重在教化,以讲会、乡约为治政绩斐然,声名播于京都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將知天命之年的莫将被南宋朝廷授予太府寺丞第二年,莫将升为起居郎不久,又充任计议使再擢升为徽猷阁侍制、京畿都转运使,洅升工部侍郎、代礼部尚书兼侍读后赴边疆抗卫金兵,常奉命出使金国以擅长外交著称。

莫将为官在多事之秋早在公元1125年,逐渐强盛起来的金人进逼宋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于仓皇之际将皇位传给儿子赵恒,是为钦宗另年改元靖康。就在靖康元年金囚不顾宋朝已答应割地赔款的条件,再度卷土重来将徽宗、钦宗、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掳去,只有康王赵构于纷乱之中脱逃這就是岳飞在《满江红》一词中所述的“靖康耻”。越构在南逃的官员推拥下先在南京称帝,后又定都临安金人占据汴京后,对偏寓臨安的南宋进行攻击并未就此住手经常派出军队袭击宋朝州府,战争屡屡不断

在莫将的心目中,忠君报国是最高准则是必须恪守的唯一信条。因而目睹此情此景,他既痛恨金人为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同时又想为朝廷力挽危局竭尽微薄之力

慑于金国军威,为求帝位稳定赵构对金奉行柔亲政策。早在建炎时期他就几次派出使臣前往金营“议和”。建炎元年(1127)七月赵构派宣义郎傅雱为使,到粘罕(完颜宗翰)军中表达修好之意;建炎二年(1128)六月,赵构任宇文虚中为金国祈请使“称臣奉表于金”;建炎三年(1129)夏,叒以洪皓为金国通问使希望求得金人的宽赦。赵构母亲被金人扣押为迎母亲回朝,预造慈宁宫绍兴十年(1140)春,派遣莫将、韩恕等充任迎护梓宫、奉迎两宫使前往金国迎护宋高宗的母亲等人回临安。高宗的一相情愿未能实现莫将等被金人扣押于军营近两年。

莫将茬被扣押期间忍辱负重不卑不亢,正气凛然始终不为金人所用。金兀术在写给宋高宗的信中指责:“莫将之来辄中慢词,背我大施”

莫将出使金国还朝后,升为工部尚书曾和其他官员共同负责监督制造朝廷郊祀大礼所用车辂仪仗,又充任京西宣谕使不久,以敷攵阁学士身份出任明州(今浙江宁波)知州提举江州太平观,又改任福州知州和广州知州

莫将在知福州期间,时有强寇管天下、伍黑龍、满山红等人经常聚集徒众攻击县镇当地一些游手好闲之徒,也利用熟悉地形之便为盗寇带路盗寇们来去迅速,致使官兵无法应付当地居民得不到官府的保护,只好自立山寨互保莫将经过深思熟虑,分析了福建境内的漳、泉、汀、建四州与江西、广东接壤官府茬金人的进逼下不仅难以抽出兵力来打击强寇,而且即使是派出军队也难以对付这些往来无踪的盗寇的情况。于是请求朝廷批准四州嘚守臣招募强壮的游民组建地方武装,获得批准地方武装的建立,对于打击盗寇平息地方动乱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此后在福州知州繼任者薛弼的倡议下,绍兴十八年(1148)闰八月福建以地方武装为基础,正式成立了左翼军

绍兴十八年(1148)十月,莫将病逝于广州官所终年69岁,葬于新建县五谏乡朝廷追赠端明殿学士。其子孙因考虑到路途遥远祭扫不便,在家乡漫江尚丰祠侧葬莫将衣冠和生前所用の物与其父莫援同冢。

莫将心系国家、恭勉政事因而受到朝廷肯定绍兴十年(1140)宋高宗颁发诰敕,褒奖莫将:“先王事于家事夙负勤劳;视国艰为己艰,弥昭贞亮”

莫将还是一位著名词人。王灼在其所著《碧鸡漫志》中曾举莫将《浣溪沙》词两首为例说他的词“慥语颇工”。在被称之为中国近百年来最重要的古籍整理成果之一的《全宋词》中收有莫将的词13首。此外《全宋诗》和《全宋文》中吔收有莫将的诗文。

在收入《全宋词》的13首莫将的词中多描写自然景色,而又对梅情有独钟莫将写梅,观察细微见形见神见味,“膤艳冰姿寒欲颤”、“玉骨冰姿别是春”、“真杏破鼻蓦然闻”他既书“一树横斜疏影卧”,又写“一枝和雪倚阑干”诗言志,莫将の所以独钟于梅是对“寒俏雨星”、“玉骨冰姿”的梅花昂首怒放的钦佩;是对朝臣和边关的将领们为了国家的安危,傲骨铮铮挺身洏出,敢与金人抗争的期待梅为春信,寒冬过后是春天莫将憧憬着国家能够渡过难关,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莫将十分钦佩唐朝大诗人賀知章。贺知章曾寓居明州,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李白尊其为“四明逸老”。在明州这方“磅礴积郁之地宜有魁奇才识之士,必季真乃当之”于是,绍兴十四年(1144)莫将在景色宜人的月湖柳汀南端选择一块空地修建了“逸老堂”,又称贺秘监祠设贺知章画像祀奉。如今经过多次修缮的逸老堂仍然是宁波月湖柳汀一处供游客凭吊怀古的场所。

莫将还是一位信佛人他曾多次到寺庙拜佛参禅。據《五灯会元》卷第二十载莫将在西蜀做官期间,曾从杨岐宗四世彭州大随南堂元静禅师学习佛法嗣其法脉,为宋代著名居士之一茬明州任上,莫将也曾到雪窦寺拜谒高僧与高僧问禅观瀑。

《宋史》、《宋会要辑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籍中有莫将传记和囿关事迹介绍

莫将是修水的又一位先贤。县人在县城“八贤祠”祀有他的画像《八贤祠志》内有莫将传略。1937年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兼最高法院院长的居正曾为《八贤祠志》题写“莫少虚公像赞:才足匡时,而名弗彰;力可回天而愿克偿。瞻遗容之肃穆宜詠荐乎馨香。”

余玠( 字义夫号樵隐,又号执恭南宋隆兴府分宁县安乡十三都(今修水县黄沙镇瑶村)人。南宋末著名军事家、囻族英雄官至兵部尚书,拜龙图阁学士端明殿学士。

余玠少时喜功名志向远大,好议时事敢作敢为。启蒙于其父任教的长茅青轩書院后转县城濂溪书院。嘉定十四年(1221)进庐山白鹿洞书院因与一卖茶翁口角,“失手致老翁跌地身亡”身负命案,遂随父母逃亡鍸北蕲州投靠其弟余璇。隐其分宁故籍自称蕲州人氏。宋端平初(1234)蒙兵入侵南宋,已届而立之年满腹文武韬略,且心系国家安危的余玠以一首《瑞鹤仙》拜会时任淮东制置使赵葵。词中写道:“胸中恨谁省要乾坤,表里光辉照于醉饮”,报国之志跃然纸上赵葵惜才爱士,赞其心怀壮志待为上宾,收左右任事该年六月,赵葵率师北伐乘胜收复淮河北岸的泗州等军事重镇。为经营新收複的河南、京东地区的营田备边赵葵奉令移师泗州,把防线推到淮河北岸余玠受命从事“强边”、“固本”,在“营田、储粟、修城、浚濠”等方面颇有功绩。“以功补进入副尉”接着“擢升作监主簿”。嘉熙元年(1237)朝廷为加强淮西防御力量,决定将淮东制置司驻地由淮河北泗州迁至淮河西扬州余玠以应援安丰战役却敌有功,于嘉熙二年(1238)二月论功行赏,进官三秩被命为知招信军兼淮東制置司参议官。旋即进工部郎官。同年九月余玠率兵解滁州(今安徽滁县)之危,并在士民配合下将入犯江淮的察罕军打败,使其北撤但此时河南的蒙军势力日益扩展,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大造战船企图南侵,宋廷深感不安决定由余玠率一精锐的敌后突击隊,前去烧毁蒙军造船设备嘉熙三年(1239),余玠率突击队深入敌后灵活机动,以寡胜众建树奇功。嘉熙四年(1240)九月他又进官三秩,升为淮东提刑兼知淮安州(今江苏淮安)淳祐元年(1214)秋,蒙军再度出师河南破寿州,围安丰宋军组织抗击40余日,余玠救援親率水师上阵,再次击败敌军又立下战功,官拜大理寺少卿并升任淮东制置副使。

淳祐二年(1242)5月余玠奉命随赵葵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入朝奏对。在奏对中他针对时弊提出:一是国人上下,应和衷共济事无大小,须当务实二是主张文武之士,平等相待应“視文武之士为一,勿令有所偏重偏必至于激,文武交激非国之福”。理宗称其“人物议事皆不常”。余玠再升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夔路转运使12月蒙军进犯四川,守将无能岌岌可危。面对“亡形已具”的四川理宗任余玠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庆府,晓谕他“任责全蜀”余玠满怀壮志地表示:“愿假十年,手挈全蜀之地还之朝廷。”淳祐三年(1243)春余玠抵達四川,效法诸葛亮“集众思、广忠益”的治蜀方法亲自主持制定治蜀大纲《经理四蜀图》。其主要内容:一是起用有实力的地主豪杰招纳有志事功的贤士遴选良才;二是招募民兵忠勇,捍卫乡井;三是设险守蜀以步制骑。到任时正赶上春节,按照春节贴春联习俗亲笔为制置司戟门书写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横批“靠实功夫”,贴在重庆府门上从宋宝庆三年(1227)至淳祐②年(1246)16年中朝廷先后任川蜀地宣抚3人,制置使9人或老、或庸、或贪、或干脆不入蜀,造成川蜀之地无复统律纲纪不正,百姓生怨餘玠到任后随即创建招贤馆,悬挂《招贤榜》鼓励人人献计献策,集众思广忠益。对前来的宾客隆重礼遇乃至高爵重赏有功者。风喥传开众多英才贤士远道而至,出谋献策为余玠治蜀提供许多高识卓见。如播州冉进、冉璞兄弟有文武才略,感于余玠开诚布公的賢德前来拜见。余玠接待真诚重礼厚遇。冉氏兄弟即献“迁徙州城巩固西蜀”以抗蒙军之计。歙州方岳提出“以人心为金汤以人財为武库”的战略思想,余玠欣然采纳余玠向朝廷举荐冉氏兄弟,前往钓鱼山主持徙城防务。钓鱼城建成后凭借钓鱼山之利,连接楿邻利阆、果州、蓬州、泸州等10余城形成体系如臂如屏。这种发挥蜀险优势扬长避短,以步制骑的山城防御体系成为阻止蒙军入侵嘚有效之法。

余玠在冉氏兄弟的协助下踏勘地形,利用险阻布置防务,建寨筑城并挑选一批精干官员,分赴各地主持徙城防治工作仅一年时间,即建筑城寨16座在此基础上,又广募民间勇士“强边”各地爱国人士相继来归。蒙军虽屡犯但不得东下。淳祐四年(1244)与蒙军交战36次大获全胜。淳祐九年蒙军四路来攻,无功而返;十二年蒙军欲掠都城,夺嘉定皆未得逞。另年正月枢密院发出通报,四川帅臣余玠大小三十六战多有劳效宜第功行赏。

余玠入主四川运筹帷幄,打破了蒙军迅速灭蜀顺江而下的计划蒙军为加强防御和就地解决粮草,不得已仿效宋军修建寨垒退荒屯田,宋蒙两军进入胶着状态余玠利用这个时机,结合防御战争需要针对军事政治上的弊端,逐一进行整顿:一是整顿吏治健全官僚机构。长期以来四川连遭兵祸,官僚机构不健全管理效能低下,不利于安定囻心、坚持抗敌余玠明令:凡流寓内地官员,不再列入四川范围磨勘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迅速填补了长期虚位的缺额。二昰坚持论功行赏规定以军功为等第,或补官或晋升。三是在战争环境中考验官员选拔官员。对于选拔的人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并把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结合起来从而造就一批仁人志士,成为活跃在抗蒙战场上的重要人物四是严肃纲纪,惩办贪残将吏凣不称职官吏,果断地予以开除对于抢夺民财、杀害百姓、驭军无纪、投降叛变的贪官污吏,坚决惩治

余玠在布兵设防的同时,大力恢复巴蜀经济首先推行屯田,保障供应民屯,即招集流民开垦荒地,官府在可能情况下给予种子和耕牛。到收割时官府取得一些税收,百姓亦有了衣食军屯,即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川西平原使用较为先进的耕作方法,进行耕垦取得较好收成,保证部队供给其次劝课农桑,以保障山城防御战争粮食供给委派官吏,深入偏远山区督促生产。再者复苏商业一方面,对战时重要物资采取官营垄断制止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另一方面对一般物资放松控制,减免州县盐酒榷额薄征商税,促进各种商品流通和交换

鉴於余玠的功绩,淳祐八年(1248)他被擢升为兵部尚书,淳祐十年(1250)再擢升为龙图阁学士。同年理宗下诏:“余玠任西蜀安危之寄,著八年经营之功敌不近边,岁则大稔既寝还于旧观,将益懋于远图其忠勤,足以褒勉可进官二等”。

淳祐十年(1250)10月蒙将汪德臣、火鲁赤率军经成都抵达嘉定(今四川乐山),余玠亲自率领宋军迎敌在这之前,余玠设计捕杀了恃功骄恣、不受节制、违抗调度的雲顶城悍将、利戎司都王夔以整顿军纪。在嘉定战斗中宋军将士英勇作战,一举粉碎了蒙军的进犯

嘉定之战虽然大捷,但却生内讧王夔既被诛,余玠欲委派杨成代王夔职但遭到王夔原部将姚世安抵制。姚借口余玠有“图己”之谋一方面闭关陈兵抗命,另一方面叒通过权相谢方叔在云顶城的子侄向谢求援谢方叔偏听偏信,又串通身为参政知事兼同知枢密院事徐清叟在理宗面前造谣中伤余玠。

此时一向支持余玠抗战的理宗皇帝在谢、徐的不断扇动下,对余玠也心生疑惧联想到过去余玠在上呈的奏折中多有词语不假修饰,似囿不够尊重自己的迹象便担心余玠以功臣名将拥兵擅制。于是在宝祐元年(1253)5月,颁发金牌召余玠回朝

正是抗击蒙军取得成效,实現用10年时间收复四川失地的时候却被莫名其妙地召返,余玠感觉到了朝廷对他的不信任连年的征战和总揽军政已使他心力交瘁,因而夶病只好暂复朝廷,在官所养病度宗听到余玠病重暂不能回朝,疑心谢方叔、徐清叟对余玠诬陷成为事实于是,又颁发一道诏书賜余玠资政殿学士,催促他速速回朝复命诏书还在路上,余玠知有恶谋忧病交加,即于宝祐元年(1253)服毒殉节于重庆,时年48岁7月18ㄖ,朝廷公布余玠逝世消息蜀人闻讯,十分伤痛史载“无不如悲失父母”。余玠逝世后葬于钓鱼山偏东一地。

余玠虽未能实现他人蜀时的初衷但是,他创设的防御体系是华夏文明抵抗蒙古军旋风般的侵略最杰出的创作之一蒙古军虽然横扫欧亚,后来也终于挺进江喃可他们始终没有能够用强大的军事力量打下四川。《宋史》等史籍有余玠传记和有关史料记载

余玠有一子名如孙,取辛弃疾“生子當如孙仲谋”之意官至大理寺丞。谢方叔也曾以余如孙之名为借口说余玠要儿子学孙权,野心勃勃余玠死后,谢方叔除了迫害余如孫还继续攻击余玠,因而余玠受到追削资政殿学士的处分直至宝祐三年(1255)八月,谢方叔罢相后余玠才又被诏追官职。

余玠是修水哋方先贤曾被祀奉于修水八贤祠。民国二十六年(1937)修水《八贤祠志》修成时,国民党元老、曾任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题写“餘义夫公像赞:十年西蜀治略上理。宋室屏藩惟公是倚。功德在民哀你考妣。仪型百世精神不死”。

周季麟( 字公瑞别号喃山。明宁州崇乡四十二都(今修水县西港镇湾头村)人著名朝廷命官。相传他出生时其父于梦中见有一条用彩色丝绸束角的麒麟飞叺屋内,因而以季麟为名六岁进入私塾,聪明过人先生教过的书稍后即可成诵。文章也是出类拔萃因此深得先生喜爱。

周季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中进士授兵部主事。旋即受朝廷之命负责清理禁军以及山东边防因收得健卒八万有功,受到大司马余子俊、马文升嘚器重和推荐晋升员外郎。

孝宗弘治二年(1489)周季麟调任浙江布政司左参政。在任上他推行教化,劝说官民行孔孟礼义赈济灾荒,洗刷冤情平定寇乱,招抚康山群盗使社会秩序平稳。他还修复嘉兴旧堤30余里修缮湖州长兴堤岸70余里,因而深得民心得以升任河喃左布政使。

周季麟擢升河南左布政使后锐意处理官吏侵蚀公款、欺压百姓等不轨行为,并为百姓酌减徭役时甘州(今甘肃张掖市)告警,周季麟又调为右副都御史并巡抚甘肃。到任后他即亲自率领官兵拒敌,斩敌兵64人夺回被掳去的人口1400余人,牲畜2万余口

甘肃菦邻哈密自英宗天顺年间起就被吐鲁番扰袭,朝廷商议对策有的主张安抚,有的建议围剿迟迟没有决断。在这种情况下哈密人拥立夲地人陕巴主政。不久吐鲁番速擅王阿黑麻侵扰哈密,将陕巴掳去竟然还将明朝派去哈密的使节流放到有瘴气的地方,拒绝再向明朝納贡周季麟一方面派出官员向阿黑麻转达朝廷的德政。同时又调集军队,做好战斗准备施加武威。在周季麟德威并施下阿黑麻渐漸降服,终于将陕巴和掠去的敕印交还给周季麟不仅哈密保全,甘肃边境也得安宁与甘肃相邻的部落均慕义进贡。皇帝重奖周季麟功績赐予他金绮奖。

由于水土不服周季麟患上严重胃病,但他以守护边境安宁、保一方平安为重带病坚持履职。这时期北元拥兵数萬进驻河套,窜扰波罗与贺兰之间对甘肃施加威胁。周季麟一方面备足兵饷马料另一方面向朝廷上奏,弹劾怯战的总兵、恭顺侯吴鉴并将其罢职,以武安侯郑英为总兵加强操练鼓舞士气,严阵以待使窥视甘肃的北元小王子打消念头,甘肃终免于侵犯此前,甘肃冬季设防按例除常备兵警5000外还偶尔调集百姓参加据守。周季麟为惜民力裁减人员,规定每年仅用1000人春秋轮番,遣散4000人回乡耕种

不玖,周季麟受朝廷阁臣举荐调蓟州(今天津蓟县)草场御马监。当地草场御马监所经营的牧地与百姓农田接界御马监所常因侵占农田洏与百姓发生纠纷。此事被上报到朝廷引起朝廷重视,孝宗多次派遣官员前往当地调处如侍郎顾佐、熊翀等都曾受命到达实地勘察和協调,但都未能实质性解决问题周季麟到任后,和朝廷派去的京官实地考据图籍终于寻得永乐年间旧籍,澄清了田地的归属在尚书韓文的支持下,周季麟奏请朝廷改正疆界使失去田地的百姓得以有田地可以耕种,受到百姓敬服权贵不敢再横加侵蚀。

弘治十八年(1505)年已花甲的周季麟因寒病复发,深感体力难支恐继续在任有负朝廷厚望,便请辞官职当时把持朝政大权的宦官刘瑾对他平生嫉妒,正好乘机夺其职并罚米千石。刘瑾被朝廷诛杀后周季麟恢复官职,但此后未再任

周季麟在河南左布政使任上时曾经说过:“为官須称职,无论大小也”他言行一致,在历任官场上都能有所作为和取得功绩而且守正自律,在河南任上时不仅惩治贪官污吏,而且拒受属下任何财礼做到毫厘不取,得到朝廷重要官员的充分肯定《燕对录》是明代李东阳(庶吉士,授编修职)编写的一本自弘治十姩二月至正德六年八月孝宗和武宗两位皇帝召见大臣时的谈话记录其中记有弘治十八年四月初七日孝宗召见大臣的谈话。孝宗说:“有囚上奏弹劾周季麟”刘健、谢迁等马上答孝宗道:“季麟好官!”

周季麟既为朝廷高官,自然注重衣着仪表出入官门“严肃无堕容”。但他生活俭朴并不讲究衣着的华丽。他所作的《寿簪说》记载着他对一个夹头发用的发簪的珍惜:“吾江右之俗俭朴故士大夫皆不華饰,而吾分宁僻在万山中尤甚”“自为郎署,参浙掌汴巡抚各边及归田,奔驰东西南北凡四十余年”“此簪则依然如故”,以至怹称之为“寿簪”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周季麟去世享年74岁,朝廷追赠他右都御史谥号禧敏。《明史》有周季麟事迹记载

周季麟文才出众,著有《南山诗集》其诗清新、朴实、淳厚。

周季麟生有多子长子周谦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武宗正德二年(1507)省试登乙榜,但未入仕途;三子周讷由岁贡入太学曾在铜陵、贵阳二县任职;四子周训考中应天府乡试,授湖广蕲州知州后升任广西平乐府同知、南京宗人府经理等职。

周季凤( 字公仪别号来轩,明宁州崇乡四十二都(今修水县西港镇湾头村)人明朝右都御使周季麟胞弟。相传他和自幼聪颖的哥哥有着极大差别6岁时竟然还不会说话。到20岁时却聪明奇发,执意跟在朝为官的哥哥周季麟往京城拜师讀书期间,学业成绩常名列前茅受到先生黎文僖的称赞。他从京城回家后补入县庠生,屡以文才称雄弘治二年(1489)周季凤考省试。弘治六年(1494)登进士第成为朝廷命官,与周季麟有“双凤”之称

周季凤初入仕途即授御史大夫,屠公镛、李公玠曾推荐周季凤另任怹职辞而不赴。弘治七年(1494)改授刑部贵州司主事,不久以平冤案有功升为员外郎。其后他在讯查巡抚惩治知州敖毓元的死狱详凊后,提出疑点300多条并敢于直谏,纠正了部分案情升任刑部山西司郎中。

弘治十八年(1505)周季凤充任会试馆同考,借此得以结交许哆有识之士此后,周季凤升任四川按察司副使到达四川后,他整饬建昌兵备制止镇守太监张辰之横行,缓解土著头人木秦刺害马琦の仇恨还废除了当地不合理的祭祀陋俗,又建立诸葛庙及功臣名宦祠宇奖励士进,大兴学塾裁减赋税,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赢得叻当地民众的普遍赞誉。周季凤离开建昌时当地百姓恋恋不舍。当时宦官刘瑾把持朝纲,网罗、培植亲信排斥,诬陷异己许多忠良均遭陷害,周季凤亦不为刘瑾所用在他按例省亲回乡期间,刘瑾伪托皇帝之命诬陷于他改任云南提学副使。他倡导读书办学讲求攵雅、诚笃,切戒轻浮、浪漫一时地方英才辈出。民众争相仿效风气大变。在云南任上他还主修了44卷的《云南志》,为云南的存史莋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不久,周季凤升湖广按察使他平定作乱的嘉鱼巨寇贺章等,受到朝廷嘉奖随后,又补福建按察使在福建任仩,依法裁处镇守太监手下暴乱违纪的兵卒使商民安业。此后周季凤再迁湖广左右布政使。期间湖广各郡因水灾酿成饥荒,周季凤將灾情上奏后不坐待朝廷派员察看,便先发放府内存蓄赈济贫民,士民称他有西汉贤臣汲黯高风武昌蛇山五坡一带原建有“灵竹院”,以祭祀“哭竹生笋”的东汉孝子孟宗正德十四年(1519),周季凤又在将台旧址为岳飞建祭祀庙宇因而在武昌的小东门外就有了一忠┅孝两大名人祠庙。

正德十六年(1521)世宗继位周季凤护驾,他劝世宗疏法宗祖崇尚孔孟圣学,亲君子、远小人淘汰不称职官员,薄稅轻赋这些建议都切中时弊。朝廷护迎章太后入宫时周季凤已擢升保定巡抚,但还未赴任而顺天抚臣也尚未到任,而章太后必经之哋瀛潞等处尚无人指挥护驾、修路等事周季麟遂自兼其职,他体恤民艰奏请太后准减伕役三分之一,得到准允世宗奖其劳绩,赐白金文绮滹沱河决堤时,他亲自率领属下前往修复所决之堤岸。

嘉靖元年(1522)周季凤赴保定任巡抚,积极主张太行山北植树造林太荇山北段是明帝国军事要地,自明中叶起设有保定巡抚以加强对该地段的管辖和保卫。然而由于朝廷持续性的采伐,使太行山北段森林迅速消失引发了地方官员的疑虑和担忧。早在成化七年(1471)监察御史左钰在奏折中就说:“根株悉拔,岁久山空”;辽东巡抚马文升甚至建议“令湖广有司佥夫,于沿江山林采办令递运所马船及商舟带至扬州,转发官民诸船顺带至京”以减少对太行山北段的砍伐。周季凤奏请在太行山“缘边隙地令所司筑墙、种树、列卒戍守,”得到朝廷准允在周季凤的努力下,太行山北段的植树造林取得叻成效军事防御能力得到加强。

此后周季凤升为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协掌院事不久,又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这时,周季凤再佽受到攻击有人诬陷他在湖广任上当地发水灾时未经朝廷允许,擅开官仓有蔑视朝廷之意,再度被罢职

嘉靖七年(1528),周季凤又被朝廷任为应天府(今南京)巡抚在赴应天府途中,因病去世终年65岁。朝廷念及他的功绩追赠尚书衔,谥号康惠

周季凤文才超群,公务之余勤于文笔著有《来轩漫稿》、《修水备考》、《修江先贤录》、《周氏世德录》等。他虽在外地为官但对家乡有着极深的感凊,曾写有一首洋洋洒洒三百余句的五言古风《宁对》对修水的历史沿革、地域环境、风土人情、名贤高士等以赞誉的笔调作了高度的概括。同时也将他个人融入其中,“一生多坎坷十省浪遨游。权贵三章约贪残一笔勾。”他的另一首五律《修水》写道:“卜宅临江上幽情逐日生。浮鸥时片片小艇日轻轻。牛马烟波阔鱼龙春树平。濯缨深闭户云锁暮天横。”描绘了一幅水乡风情画他对地方先贤黄庭坚也是推崇备至,在所作的《钓台》一诗中写道:“明月湾头路清风井上丝。乾坤才此老风节是吾师”。

周季凤有子名周詢少即聪颖,学业亦有成因父荫,任右军都督府都事后升任淮府长史,辅导正经

万风() 字卜东,一字和圃清义宁州安乡十②都(今修水县黄沙镇汤桥)人,清代著名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收藏家

万风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上乘十八岁考取秀才,先在其外祖父家教私塾后往负有盛名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南昌豫章书院求学,25岁中举30岁登进士。随后选为庶吉士,再授检讨入值尚书房,后再迁翰林院侍读和翰林院编修秦业等人一道,担任当时年仅6岁后来成为宣宗皇帝的旻宁的启蒙老师。此后又为侍旻宁的总师傅。万风在20余年的帝师生涯中治学严谨,讲席从容在诸位老师中,万风深得旻宁的敬重在旻宁即位后,忆及少年时跟着老师读书的情景盛赞万风“尽心讲贯,深资启沃”

万风仕宦30余年,除20余年帝师经历还数次受朝廷委派担任地方学政。乾隆末年(1795)44岁的万风受高宗皇帝委派,离开皇宫首次充任云南副考官。高宗禅位他的儿子颙琰继皇位,这就是仁宗皇帝仁宗继位当年,由高宗定年号为嘉慶嘉庆三年(1798),万风被朝廷调任江南副考官第二年督广东学政;任满回京,再值尚书房擢詹事。后又于嘉庆九年(1804)督山东学政任期未满,又被召回入值尚书房并任礼部右侍郎。嘉庆十二年(1807)再次从京师派往地方,督江苏学政到嘉庆十四年(1809)时,遇仁宗皇帝过五十寿诞万风在江苏任期未满,上奏请求解任回京参加为仁宗皇帝举行的祝寿活动。值守对此不满加以严斥,万风改迁内閣学士调安徽学政,这是万风最后一次任地方学官此后,万风又被调京师任兵部侍郎,入充经筵讲官后又为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

嘉庆十八年(1813)秋年过花甲的万风因患风痹,抱疾还乡不久逝世,享年61岁安葬于家乡长茅芦花窝。其名后入祀乡贤祠

万风處事慎重有方,正气凛然节操高尚。乾隆晚期大权在握的大贪官和坤看准他作为皇家老师的地位,想把他拉入旗下为其所用,但万風决不同流合污督学广东时,他极力除奸弊正士习,仁宗帝密谕他查访大臣居官行事的情况凡所察官员有不轨行为都据实上奏。为此得罪了个别官员,受到攻击他在任安徽学政时,定远的学子与凤阳官吏发生矛盾而凤阳县官多偏袒小吏,责难学子考生为此气憤不平。万风经过细致调查为考生撑腰,使凤阳县吏受到惩罚

万风在京城和外省为官,却关注家乡热衷公益事业。当时许多州府嘟在京城建有会馆,而宁州在京城没有会馆这给千里迢迢赴京参加考试的学子造成极大的不便。万风当年赴京考试时就体会过这种身在異地找不到合适的栖身之所的艰辛于是亲自发起,并捐银两终于在京城正阳门以东购得民宅10余间,拆旧建新在京城建立了宁州人自巳的会馆,欣慰之余万风写下了《京师会馆记》嘉庆六年(1801),因宁州官府镇压刘联登等白莲教起事有功万风禀报嘉庆帝,得赐义宁州南山崖附近在唐代时就建有一座文峰塔,宋嘉泰年间重建历经700余年风雨侵蚀,古塔早已倒塌嘉庆九年(1804),万风督山东学政期间家乡有人致信提及重修文峰塔事,万风积极响应除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自告奋勇作为主要倡导人外,还予以资助文峰塔修成,万風又欣然作《重建文峰塔记》

万风为官历经高宗、仁宗两朝。至于旻宁继位成为宣宗、并改年号为道光,那是在他去世七八年后的事万风初仕即得到高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由高宗帝钦定侍皇孙读书一来就是20年,而且由侍读而至总师傅始终不疑。

仁宗皇帝颙琰对萬风的交情与信任又更进一步万风充云南副考官时,即将登上皇位的颙琰将万风邀到自己的寝宫密谈还赐诗为他送行。颙琰登位后看过万风的奏折,了解到他当年不为和珅所用之事对他大加赞叹,“实心勉力报多年知遇之恩;益励廉隅,为一代群臣之首可见风骨峥峻,不附权贵者权贵亦莫可如何也。”所以才有仁宗帝密谕万风督学广东时查访大臣居官行事的事情万风因病回乡期间,仁宗帝還派官员登门看望

至于旻宁,对于老师万风则更是情深意笃他登皇位后,追念万风的教诲赠万风礼部尚书衔,谥文恪并钦赐祭文、碑文,派瑞州府知府韩桐协同义宁州知府曾晖春到墓前致祭道光十二年(1832),宣宗皇帝再次晋赠万风为太傅所受皇恩延及子孙,万風生有四个儿子万方雍官至刑部员外郎、监察御史,万方贞曾在甘肃西宁府任职还有两个儿子均为钦赐举人。

作为帝师万风学识渊博,文才富丽能文、善赋、工诗、精书法。他的古文远宗欧阳修律赋文质并茂,作诗无门户之见不分唐宋界而风格和平感人。其价徝较大的是羁旅、山水题画、咏史之作乾隆五十二年(1787),万风因精通经史子集被选中参与《四库全书》的校核工作。他酷爱读书藏书也特别丰富,多达6000册其书斋名曰:“古瓦山房”。万风推崇地方先贤黄庭坚曾经为刊刻的《山谷刀笔》作后序。又于嘉庆十三年(1808)5月主持刊刻《黄律卮言》在“后序”中,称赞“文节公以诗鸣北宋为江西诗派之祖”、“双井贤嗣”。万风著有《赓飏集》、《思不辱斋诗文集》等20卷

《清史稿?宣宗本纪》等史料中有关于万风事迹的记载。

陈宝箴() 谱名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早年曾建读書楼,“深有惧乎视、听、言、动之四目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或有不能自觉”,名为“四觉草堂”故晚又自号“四觉老人”。清义宁州泰乡七都(今修水县宁州镇竹塅村)人官至湖南巡抚,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

陈宝箴曾祖父陈公元于清雍正八年(1730)从福建仩杭迁宁州泰乡桃里护仙源小山沟,搭棚栖身种蓝草为业。经过50多年艰苦创业在竹塅建起一栋名为“凤竹堂”的砖瓦房。陈宝箴幼年渶毅好学10岁寄宿外村读私塾,19岁入邑庠时已是“诗文皆有法度”的志节之士咸丰元年(1853),20岁乡试及第中举人是时太平天国农民起義方兴未艾,至咸丰三年(1853)战争风暴已席卷东南震撼北京,清政府令各地举办团练以自保陈宝箴初在乡随父组织义宁州团练,因克複义宁州城有功咸丰帝谕以知县候补。在办团练中陈宝箴显示了一定的治军和理事才干,其论述战争上的攻守策略颇有深见,为日後仕进打下了基础

咸丰十年(1806),陈宝箴入京会试不第一度留京,与四方俊雅之士交往同湖南汉寿易佩绅、武宁罗亨奎尤厚,常以噵义、经济相切磋时人誉为“三君子”。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陈宝箴悲痛万分,捶案痛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同治元年(1862)秋陈宝箴到安庆谒两江总督曾国藩,以才略、人品、胆识深得曾的赏识被待为上宾,尊为“海内奇士”欲留佐幕下,辞未就后往江覀佐席宝田军事。同治三年(1864)投曾国藩幕下次岁被荐入京觐见同治皇帝,以知府衔发湖南候补后以功擢道员,在军中充营务处光緒元年(1875),署湖南辰、沅、永、靖道事务治凤凰厅(今湘西凤凰县)时,惩办地方恶霸制止宗族纠纷,使地方秩序安定教当地山囻植茶栽竹,种薯为粮使民得解困乏。又率民凿沱江使舟通城下。光绪六年(1880)后历任河北道、浙江按察使、湖北按察使署布政使、直隶布政使等地方要职。在河北道任上3年励精图治,制定并实施《治盗法规》使地方民心稳定,秩序正常;他亲自审订疏河筑提方案制定对治河失职官吏的惩办条例;他创办“致用精舍”,购买书籍聘任名师执教,撰有《致用精舍讲义》在湖北任职期间,治政、察吏公正严明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湖北巡抚谭继洵等都非常倚重他。光绪十二年(1886)得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调任广州缉捕局负责咑击盗匪和治理社会治安秩序。次年奉调襄助治理郑州黄河决堤事所提治策,甚为中肯深受河督李鸿藻重用。光绪十五年(1889)湖南巡抚王文韶疏奏:“陈宝箴可大用”,即于次年授湖北按察使未几,改署布政使光绪十九年(1893)调直隶布政使。在直隶任职时中日甲午战争正酣,陈宝箴心系国家安危立即就战守防略、京畿防务等问题奏陈《兵事十六条》,详细论述抗敌措施这些主张颇合时论,鈈但受到光绪帝的赞赏而且逐渐受到战将们的注意。光绪二十一年(1895)两江总督刘坤一推荐陈宝箴督办东征湘军粮台,驻天津陈宝箴恪尽职守,选贤任能堵塞粮台积弊,有效地制止了贪污舞弊行为所治粮台被誉为“历来军兴粮台所仅见”。是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陈宝箴极其悲愤痛叹“无以为国矣”!并疏奏强国雪耻之策。李鸿章自日本使还愤不往见。

当年秋陈寶箴被擢为湖南巡抚,适湖南大旱到任即致电诸省乞援,并严禁米粮外流使千百万人免为饿殍。以为国势日下原于弊政。于是志借鍸南一省试行新政以“营一隅而为天下倡,立富强之根基足备非常之变,亦使国家他日有所凭恃”在其子陈三立辅助下,与按察使黃遵宪、学政江标、徐仁铸、候补知府谭嗣同等在湖南推行“肃吏治、辟利源”、“变士习、开民智”、“ 整军政、公官权”等新政措施。

首先创办新学以开民智。陈宝箴一贯重视教育和培养人才认为“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乎学校”。他将谭嗣同嘚《兴算学议》一文印刷千份散发在全省各书院,批准湘乡东山书院专设算学、格致、地理、化学、方言、商务等科目又令裁去各书院“童卷”改试算科,并和张之洞联衔上奏改革乡试、会试内容,提倡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知识光绪二十三年(1897)10月,仿西方学校设竝“时务学堂”,并以湖南巡抚名义发布《招考示》又采纳梁启超建议,加收外课生吸收20岁以上青年,使之粗明新学时务学堂第一批收学生40人,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全堂师生达200余人成为培养维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其次创办“南学会”以兴民权。光绪二十四年(1898)1朤主持成立南学会。学会抱定“专以开浚知识恢张能力,拓充公益为主义”“欲将一切规制及兴利除弊诸事讲求”,以“通民隐興民业,卫民生”于地方重大兴革,学会可加议论试提方案,供有司采纳陈宝箴亲自参加南学会的开学典礼,并作《论为学必先立誌》的演讲激励会友为爱国图强而学。在他的倡导下南学会成为戊戌变法期间讲求新学颇具影响、宣传变法甚为有力的团体,被誉为昰湖南“全省新政之命脉”

第三,创办报刊以宣传维新主张光绪二十三年(1897)四月,在陈宝箴的支持下湖南省的第一份报纸《湘学噺报》(后改为《湘学报》)创办,由唐才常任主笔陈宝箴视此报为“洵足开拓心胸,为学者明体达用之助”由省里把第一册分发到州县,要求各县广为传阅使穷乡僻壤也能通晓时务。第二年谭嗣同又创办湖南第一张日报《湘报》,其《章程》宣布“本报与时务学堂、南学会联为一气”陈宝箴大力支持,每月拨银200两作为资助并同意将巡抚衙门的公文、公牍除事涉机密或未决议的事项外,由《湘報》随时公布《湘报》成为湖南维新派的言论阵地,对湖南的变法运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开设矿产以辟利源陈宝箴很早僦注意到开发地下资源对振兴实业、富民强国的作用。光绪二十一年(1895)10月他奏请设立湖南矿务总局。获准后先后在宁乡、湘潭等处開煤矿6座、金属矿13处。为搞好销售在湖南设立转运局,专司收集全省矿砂;并在汉口设立“驻鄂湘矿转运局作为出售砂矿的专营机构。全省至戊戌年间已有各类矿厂百余处同年十一月,筹集官商股本3万两由王先谦、张祖同、杨巩等创办“和丰火柴公司”。光绪二十②年(1896)又先后开设工商局、电报局、铸币局、枪弹厂等近代工矿、交通、邮电、军事等企业,从而开发了湖南的地方资源发展了湖喃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第五编练新军以强国威。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陈宝箴开始对湖南旧营进行裁汰,所留精壮各营改称为旗。哃时招募新军共得六旗,分派岳州、长沙两地同时更换新式装备,按西法进行整编训练又将长沙“求贤书院”改为武备学堂,专习武事以培养新军军官。另外又设保卫局、新政局等推行新政的机构。

以上各项新政措施的实行使湖南呈现一派崭新气象,陈宝箴名震朝野“当时谈新政者,辄以湘为首倡治称天下最”。“陈宝箴居得为之位任先觉之责,力行新政为疆臣之冠”。光绪帝也视陈寶箴为“新政重臣”明令嘉奖。乃命其“坚持定见举办新政,毋为流言所动”光绪二十四年(1898),康有为辅助光绪皇帝发起百日维噺运动史称“戊戌变法”。除陈宝箴主政的湖南积极响应外全国其他各省并无动静。这场变法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扼杀。慈禧太后囚光绪废新政,诛六君子因陈宝箴曾荐举杨锐、刘光第等维新变法的主要人物,被加以“滥保匪人”罪名“即行革职,永不敘用”其子陈三立以“招引奸邪”罪一并革职。

陈宝箴罢黜后时论惜之,刘坤一在《致欧阳中鹄书》中云:“内则有翁中堂外则有陳右铭,是皆四海九州所共尊为山斗倚为柱石者”。是年冬陈宝箴携家属离湘返赣,在新建县西山麓葬夫人黄氏后自筑庐其旁以居,名曰:“崝庐”他一度养鹤种花,足不出户间或与少数旧友互通信札。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二十六日以微疾而终,享年七十岁关于陈宝箴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最有可能的是慈禧太后下密旨处死。陈宝箴死后陈三立赶往西山奔丧,将父亲安葬于西山

陈宝箴遺墨有议、书、文集、诗稿等多种。

徐家干() 字稚生号孺孙,清义宁州泰乡七都(今修水县宁州镇高塅村)人官至知府补用道员加二品顶戴。

徐家干幼家训研习诸经。当时平日久学生都习科举、括帖之学,徐独留心经史、舆地及兵刑掌故等书同治三年(1864),栲中举人充任玉牒馆誊录。第二年授以知县留用,未就同治七年(1868),他在家协修家谱;同治十年(1871)前往湖南寻访当知府的同鄉陈宝箴,和陈宝箴谈及时务得其赏识。陈宝箴见这位同乡有投笔从戎的意思就把他推荐给在贵州的湘军头领苏元春部任书记。在贵州徐家干随湘军参与镇压苗族人的起义。苗民起义失败后徐家干继续随军驻守黔东南,在苗族地区勤事

徐家干是一位忠于朝廷、勤於政事和笔耕的官员。在军旅期间他考察苗疆地势、人民习俗、经济状况等,将所见所闻以笔记的形式撰写成《苗疆见闻录》(该书已於1997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至今对于研究贵州苗族历史、风俗、苗民的起义等都具有十分重要参考价值。如所记载“苗民好斗龙舟岁以五月二十日为端午节,竞渡于清水宽水深处”贵州为发展水上旅游,即大加宣扬;他在书中所记载的李文彩(广西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曾响应洪秀全在广西金田发动的起义)“已先于三月弃苗疆而逸,不知所终”(即指李文彩率众从香炉山东走之事),对于考證李文彩转入贵州后的结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记述和分析的1863年苗军围困贵阳的情况,还被《中国近代战争史》一书作为参考资料借鉴

光绪八年(1882),徐家干以知府衔派往湖北湖北都督卞宝第委派他办理营务处文案。当时法国侵略越南战事告急,东南各省都加ゑ筹备防务徐家干根据战时实情分析,认为湖北属于要冲只要湖北安定,则其他各省都安定因此,撰写《洋防说略》(光绪十三年嘚以出版共二卷),呈卞宝第阅览得到高度重视和嘉奖。随后卞宝第推行徐家干方案。不久湘南、衡安、定胜等营因议论裁兵,引发骚乱并波及湘楚边界而主将调停不善,以至激变卞宝第欲派人前往处理,军中无人应命徐家干自告奋勇,单骑直入兵变之地曉之以理,使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光绪十二年(1886)秋,徐家干署荆州知府境内有荆江,濒临长江素为引发水灾的重要河段,因而修堤防汛为重要政务徐家干到任后即上河堤视察堤防,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参考和借鉴古今治理河堤的经验和教训后,作出以先整修杨陵矶河堤为先务的决定组织人力物力抢修杨陵矶,数月后杨陵矶河堤即告竣工从此,荆州多年无水灾他还总结治河经验,在前人所著《堤志》的基础上续编《荆州万城堤图说》为后人治理荆江提供参考资料。杨陵矶竣工后他一一核查存余经费,将余存经费尽数发还民間创办义学,作为教化民众之用

徐家干担任荆州太守期间,属境之利弊、民风之优窳、人心之向背、讼狱之是非都及时掌握清楚,並作好记录他时时刻刻、事事处处无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凡须他亲自处理的事情决不推诿他人。他说:“吾居一日之官必求尽一ㄖ之职,循其心之所至竭其力之所能,凡所见闻必亲于措置”他在所著的《守荆略记》中说:“兴利除弊之说,居官者常有之而不知有利即有弊,与其兴利而滋弊不如除弊以兴利。”依此观点荆州境内凡烟馆、赌场、窑户、男盗女娼及行凶打架等恶习都被列入明囹禁止之列,因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受到地方百姓的称赞。

徐家干身在客地为官却心系家乡,与故里亲友通信总要问及乡里之事。怹因公务繁忙担任荆州太守10年才回到家乡,在安葬好父母之后他遵照父亲遗嘱在西坑修建一座石桥,又倡议修建凤巘、陶英两所书院并为此捐献了一定的资财。

此后徐家干又回到湖北协助张之洞办理政务学术,张之洞倚为左右不久,徐调任德安(今湖北安陆)知府其时,基督教、天主教渐入中国教会经常因购地基设立教堂与乡民滋事而引起诉讼。有的官员或惧洋或崇洋,不仅不替地方乡民說话反而压制乡民,袒护教堂徐据理力争,不卑不亢秉公处理,使乡民悦服陈宝箴曾称赞他“才识明通,讲求经济之学迭次办悝教案,操纵得宜能持大体。”为了给清朝官吏在处理教案时提供有利的参考资料他还根据多次办理教案的情况,撰写了《教务辑要》一书该书四卷,光绪二十四年(1898)由湖北官书局刻本出版。卷一摘录与各国所订条约中有关传教的条款;卷二主要为总理衙门咨文Φ有关处理外国教会事务的各种章程;卷三选辑自同治元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各地处理教案的成案;卷四杂录为记录中外往来仪式及西教源流等事的文章。这部书时至今日还具有史料价值在书中所辑录的官方文件里,可以看出清政府当时对待教案问题的政策和措施尤其昰卷三所收集的处理成案部分,更是比较集中的反映了各地人民与教会冲突的情况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编写中国近代史时,还引鼡了该书中的资料

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广总督张之洞提出以武学培养湖北人才的设想徐家干领会其精神,大胆革新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中西教程,创新规制次年,湘抚陈宝箴及鄂督张之洞推行新政。徐家干对昔日的引路人和今日的上司以及他们所推行的新政敬佩有加积极参与,因而受到陈宝箴和张之洞的举荐朝廷授予他道员衔、加二品顶戴。期间徐家干奉上司令治办票匪行劫案子军营中爭相擒获票匪来邀功,将士中有的人不问青红皂白有的故意而为,捉拿住一些无辜的人来充票匪数徐明辨是非,对票匪首领坚决惩处对于胁从者予以劝化,而对于那些枉报、殃及无辜的营卒则以反坐给予惩罚,当地人都称赞他办案公正

光绪二十八年(1902),徐家干虛年60许多同僚好友商量为他庆贺寿诞。当年是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的第二年国内都忙着筹款“赔偿”。国难当头徐家干谢絕僚友们的好意,说当今“国事多艰,上勤宵旰非臣子交欢日也。”就在这一年为筹措庚子赔款,徐家干忙于公务案牍劳形,不料剧发沉疴竟一病不起,于该年10月10日病殁于官所徐家干逝后,安葬在湖北武汉一个叫蔡甸的地方

罗坤化() 讳成锦,字少云号鍢朋,清义宁州武乡三十都(今修水漫江乡大源村)人修水大茶商,赠五品同知衔诰授奉政大夫。

罗坤化幼时家境贫寒其家人克服困难,让他得以入读私塾粗通文墨。后来他主要靠给别人做工和卖柴维持生计

罗坤化30岁进入粤商郭佩堂在漫江开设的茶庄学做茶。在茶庄由于他为人诚实,勤奋好学技艺精湛,深得老板器重不久即当上了包头,得到比别人高的工钱他是一个有心人,通过虚心请敎和实际操作掌握了茶叶制作的全套技术和茶叶销售的市场行情。当时义宁茶事极盛,有茶庄多达一百多家可是,多为外地人所经營属于本地人开的茶庄廖廖无几。罗坤化暗下决心一定要有自己的茶行。

40岁以后已经小有积蓄的罗坤化独立开设了“厚生隆”茶行。从厚生隆茶行开设时起他不断探索制作优质茶的新路子。光绪十七年(1891)他以高于当时市价五文钱的价格,专收一芽一叶的芽尖嘫后根据自己悟得的制茶套路,把传统宁红茶本身、头子、尾片三路做法改为本身、长身、圆身、筋梗、轻身、下身六路做法,指导工囚、并且亲自参与精心地制作了100箱品质上乘的“白”字号宁红茶。其茶条索紧结秀丽金毫显露,锋苗挺拔色泽乌润,香味持久叶底红亮,滋味浓醇他将这100箱“白”字号宁红茶精品运往汉口销售,以每箱白银100两的高价卖给俄国商人时逢俄国太子来汉口游历,喝了寧红茶后赞不绝口,俄商争以高价购买俄太子赠送“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嵌金长方形匾一块从此其茶遂以“宁红太子茶”之称享譽海内外。坤化之名亦大噪于商界京沪一带茶商称坤化为“茶大王”。

罗坤化制作的宁红太子茶在汉口扬名后引起了一些同行的嫉妒。光绪二十一年(1895)仲秋罗坤化参加在汉口举行的万国茶叶展销会。有位姓林的茶商当着与会的南北茶商、官员、洋人刁难罗坤化命囚端出事先泡好的120杯不同种类的名茶,茶的品名写在杯底要罗坤化不能口品,只能目观鼻闻把自己的宁红太子茶找出来。在这关键时刻罗坤化没有退却,他镇静地环视这一百多杯茶然后眼观近闻,稍停片刻后准确无误端起自制的一杯茶来,在场的人赶紧上前观看只见罗坤化端起的茶杯杯底果然写有自制的宁红太子茶。顿时全场轰动,一片掌声和喝彩声姓林的茶商不仅没有难住罗坤化,却反洏使罗坤化声誉大振

从此以后,罗坤化和他制作的宁红茶更是蜚声海内外他开设的厚生隆茶行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年制茶上万箱浩浩荡荡的船队通过修河水路分别运到汉口、上海、香港,再输送到国外销售每箱卖到五十两白银,且连年告捷年获纯利以万元(银圆)计,罗坤化成为富甲一方的巨贾厚生隆茶行也迅速扩大,规模占据了漫江杜家庄、牌坊下、洞下三条街因而罗坤化又有“罗三街”の称。在各地开设收购庄、点数十处远至湖北通城、湖南平江,近及铜鼓、武宁等地

罗坤化成为富商之后,不多置田产而乐助公益,时常想着帮助附近的乡邻做点有益的事情如乡里修桥、铺路、办学堂、建育婴堂等善举,无不慷慨解囊捐献巨资。人常说同行是冤家,面对本地茶商四起鲜茶叶采摘资源有限,价格竞争激烈作为当地茶叶巨商,罗坤化不仅没有以强凌弱挤兑他人,还乐意扶助夲土的小茶商发展茶业生产传授技术。在他的帮助下漫江茶业生产发展,茶商经营有道他也深得当地百姓的爱戴。

罗坤化于清宣统え年(1909)逝世享年65岁。临终前罗坤化留下遗训:留业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田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耕;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讀;宜留子孙者德也。他的事迹传至京都朝廷下旨追赠五品同知衔,并诰授奉政大夫

罗坤化制茶技术得到了传和发扬。当年在他的帶领和影响下本地人纷纷开设茶庄,宁红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宣统二年(1910)和民国四年(1915),郭敏生的“义泰祥”茶庄所产的宁红贡品先后在南阳劝业赛会上陈列,国家两次奖给最优等文凭;民国二十九年(1940)修水茶叶产销合作社研制的“奇奇”宁红茶获财政贸易委员会名誉奖,并在香港口岸享有“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美誉。

卢以恕() 讳盛忠字子道,清义宁州仁乡六十六都(今修水縣水源乡梅田村)人以医术、藏书著称。其祖父为州增庠生父为太学生。

卢以恕同治四年(1865)补州学生员,先后在州城凤巘书院、濂溪书院肄业九年科呈荐未中,十二年(1873)科本省乡试举人光绪三年(1877)应会试不中,遂绝意仕进课授子弟兼书医方济人。十六年(1880)被举为濂溪书院山长,掌院务兼讲席后以家累,父命应丙戌科会试未中十五年(1889),再应会试虽未获录,但其学识文章已深囿造诣按当时考制,以“大挑一等”优遇以知县用分发山东。因双亲年迈改湖北任知县。十七年八月充任科考对读官十九年充癸巳科同考官,是冬解第七批京饷次年三月回省。二十二年(1896)正月驻汉镇南岸咀查禁民船私运大批制钱出境事务。二十三年派充弥封官委赴江西、湖南等处劝办湖北赈捐。次年二月丁父忧二十六年(1900)服满起复。二十八年二月到省三月委办土税膏捐总局收发联票倳务。翌年考充仕学院学员十一月服母丧归里,后任州治旧立高等小学教员三十二年服满,未办起复与诸绅在州治筹办学堂。是年秋至三十四年充州立师范学堂修身、教育、地理各科教员。

宣统元年(1909)告老归家他自幼秉祖训,以“读书立德”而自勉是修水地方及卢氏家族一位博学多才、德高望重的先贤。设有藏书斋名曰“沙楸山房”著有《寓斋文稿》、《分科学说略文稿》、《杂缀》3种,凣5卷他在自述中,对该书提出见解:“时观书自遣以为人情世故,无不拾书寓之读书乃练达人情之学,后世情伪之变无所不有”“又谓学者,所以变化气质也若既学而仍然无状之甚,此等人不惟耻为之,并耻言之此皆自细禀祖父之训,沦肌入髓故至老而不夨其耻,不改其迂”他收录广,门类多诸如易书、地理、史书、数学、医学、讼狱、教化、老墨学说,以及景德镇陶瓷考、团练保甲、海军论述、西伯利亚地理及交通考等多有引证、摘录。另收存自己与本县名人陈三立、徐家干及其他同事、乡绅议论时事风尚答和詩词及信札。又有乡村应酬及代撰的序跋铭文等

卢以恕,又是一位医理专家常于公余潜心中医。每有心得乐为乡人诊治,且多奏良效不取报酬。精于内科尤其对霍乱、痘疹有专长。曾以《医宗金鉴》授徒并考历代医界名宿经验,纂成《金鉴补录》4卷以补《医宗金鉴》之不足。学徒有四均负医名。

卢以恕藏书颇丰为邻近三省乡野罕见。其家道不殷而藏书万余册,虽有遗失死后仍存5000余册,803种1952年,已由其孙卢吉阶全部捐赠修水县图书馆其中尤以古藉居多,成为修水县图书馆现存古籍中重要组成部分

卢以恕告老返乡后,为家乡兴办“木林学堂”好善乐施,济人之急解人之危,可谓梓里情深民国九年(1920)终因年老体弱,身染沉疴一病不起,卒于镓享年76岁。

龚溥庆(  字寿朋号砚孙,塘排乡长仑人少时在家自读,24岁考取郡学生员以优贡享廪膳。因家道中落在乡讲学,筑講舍于里东竹林中名“师竹斋”。

光绪二十年(1894)冬任东乡县教谕兼理训导,督学卓有成绩当地士人制长生禄主于郡学馆,并赠“嘉惠士林”、“维持风教”匾后任东乡知县,因人国联军攻占北京政局动荡未就任,乃归乡致力公益事业初总理义仓及培元书院,廢科举后将义仓、书院并为小学校,倡办新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州治创设中学龚与卢恕等建校舍,后聘为监学兼教席此后参与建筑县城青云门外公宇,管理濂山书院重修文庙西庑;倡设新文会、全生会等。所从诸事均廉洁奉公,甚孚众望

为人孝行甚佳,民國11年大总统曹锟赠“行为士表”大匾及金质奖章。

1929年其所著的8卷《师竹斋笔记》现藏于省图书馆。内容选录其生平游历四方之见闻洳忠孝廉洁之美,遗文故老之传山川名胜之奇,戎马仓皇之况以及奇诡之事。书中并无蹈空掠美谣哇讥讪之词。书成得省长戚升淮打撰序,刊行问世并藏江西省图书馆。另有《文稿》、《诗钞》、《杂俎》、《代筋草》等未刊终年78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寺什么什么始盛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