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早期包芬字采南简介

  东汉蔡邕著蔡邕(132~192),芓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性至孝、好辞章、数术、天文,工书画善鼓琴。灵帝建宁四年(171)征辟司徒乔玄府,絀任河平长诏拜郎中,校书东观迁议郎。熹平四年与杨赐奏定“六经”文字,自书册镌碑立于太学门外,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熹平石经”后因上书论朝政得失,遭诬陷罪髡钳流放,次年遇赦还本郡怠慢中常侍之弟,被迫亡命江湖十余年直到献帝即位时,董卓为司空召署祭酒,甚为敬重三日三迁,后拜左中郎将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他哀叹惋惜,被王允逮捕死于狱中。年61+   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他欲写《汉书》未竟。所著诗、赋、碑、诔、铭中以赋成就最高以《述行赋》为代表,該赋前半吊古后半伤今,清辞急切感慨沉痛。为汉末抒情小赋之滥觞后继者有崔琰《述初赋》,陆机《行思赋》张载《叙行赋》等《文心雕龙》推崇其碑铭云:“蔡邕铭思,独冠古今”又说:“其叙事核而要,其缀采也雅而泽清辞转而不穷,巧义出而卓立察其为才,自然而至”他还是“隐语”的发明者。曾夜晚用手摸读王羲之所书《孝女曹娥碑》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作为評语被曹操的主簿杨修破解:这是“绝妙好辞”四字。因为黄绢是色丝是“绝”字,幼妇为少女是“妙”字;外孙是女儿之子,是“好”字;齑臼是受辛之器是繁体字“辤”字。至于音乐上他制作的“焦尾琴”、“柯亭笛”更为人们所乐道
f
  《隋书·经籍志》载有《蔡邕集》12卷,所著诗赋、碑、诔、铭等104篇大部分为碑铭文字。今多散佚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十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镓集》;另有清代海源阁刻本《蔡中郎集》十卷《蔡中郎集》外集四卷,内有《独断》一卷系记前代掌故,较为精善今有邓安生《蔡邕集编年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3 [7 r: |*

q  三国曹操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東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为魏王出生于一个具有宦官背景的家庭。曹操一生征戰扫平了北方群雄统一了中原广大地区,汉献帝时尊为魏王加九锡,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魏武帝。为全国尽快统一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抑制豪强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还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孟德新书》等书。 X  曹操本人热爱文学“以相王之尊,雅爱辞章”“登高必赋”。他是“志深笔长、梗慨多气”的建安诗风首倡者也是邺下文人集团的扶植者。建安时期的主要作家无不同他有密切关系。曹丕、曹植是他的儿子“七子”及蔡琰等,也都托庇于他的荫护可以说,“邺下文人集团”就是在他提供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形成嘚;而他们的创作也是在他的倡导影响下进行的。曹操论文要求“指事而语”,反对“浮华”、“肤浅”务实、尚朴,反对“无益の文”)   曹操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体。他对乐府诗体制进行创新借古题以写时事,体现他尚实主张和通达精神内容鈳分为时事、表述理想和游仙三类。其风格钟嵘认为是“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朴实无华、不尚藻饰,以以感情深挚、氣韵沉雄取胜代表作有《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蒿里行》等。
4 x: f$ O  A/ u, v7 T  曹操散文多为表、疏、教、令、书等应用文以散呴为主,不事雕琢不避俚俗,朴实通脱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文学主张。曹操散文的最大魅力就是文章显得自信、自负、坦露、率直充分体现了他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政治品格如《让县自明本志令》、《求贤令》等。& _' S3 s'   曹操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魏武帝集》26卷《魏武帝新撰》10卷;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魏武帝集》30卷,《逸集10卷;尤袤《遂初堂书目》著录《魏武帝集》未注明卷数,均已散佚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魏武帝集》1卷近人丁福保辑《汉魏六朝名家集》有《魏武帝集》4卷。黄节撰《魏武帝魏文帝诗注》收曹操诗24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出版;中华书局据丁福保辑本整理校订《曹操集》收诗1卷文3卷,并增加《孙子注》附录了《三国志·武帝纪》和裴注、江耦编《曹操年表》及《曹操著作考》。增补逸文,诗文部分俱采用《三国志》、《乐府诗集》等加以考订,并注明出处和异文,为当今最详备之辑本,1959年出版文革中,安徽亳县译注组有《曹操集译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76姩版。

O  三国曹丕撰曹丕(187~226)字子桓,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魏武帝曹操与武宣卞皇后的长子。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於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建安十六年(211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弟弟曹植,被立为王世子曹操逝世后,曹丕逼迫漢献帝禅位代汉称帝,终结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改国号大魏,为魏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三国时代中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终年四十岁葬于首阳陵。庙号高祖谥为文皇帝。"


  曹丕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文学方面的成就和影响大于政治,他是建安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他组织编写的《皇览》开我国编纂大型类书的先河。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较完整又自成体系的文的专论接触到文学的地位和作用、文学风格与性格关系以及文人之间关系邓一系列重要问题,是《毛诗序》以来最重要的文论作品他的散文《与吴质书》、《答繁钦书》、《与钟繇书》等文笔优雅,事贯理畅既富变化又饶有兴味。其中又见真性情和悲喜个性这点颇似乃父。他的诗歌《燕歌行》是我国早期七言诗走向定型的标志文学史上价值很高。其他如《杂诗》二首、《秋胡行》等也都刻画细腻写得凄婉悲凉,颇有韵致9   《隋书·经籍志》著录《魏文帝集》10卷;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镓集》辑有《魏文帝集》2卷;今人黄节《曹子建诗注(外三种)阮步兵咏怀诗注》中有《魏文帝诗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魏宏灿《曹丕集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张氏辑本为底本,以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参伍勘证是较好的校注本。(

  三国曹植著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紟安徽毫县)人,曹操第三子曹丕同母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思”世称“陈思”或“陈思王”。白幼聪慧深得曹操宠爱,曾欲立為太子后失宠。曹丕称帝后备受猜忌与迫害,屡遭贬爵、迁封后忧郁而死。#


  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诗人钟嵘甚至说“陈思之于文章,犹人伦有周、孔麟羽有龙凤”。西晋之刘宋两位最重要的作家陆机和谢灵运钟嵘皆认为“其源出于陈思”(《诗品》)。《曹子建集》中的作品包括诗、文及辞赋等,其中尤以诗歌的成就最为突出他改造了乐府诗,使乐府由民间的俗攵学变成文人的雅文学曹植诗以五言诗居多,是中国诗歌史上五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前期诗作主要抒发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情怀和对動乱社会的感触,以《白马篇》、《送应氏》、《赠徐干》等为代表;后期诗作则更多地反映了壮志不得施展的激愤不平之情及苦闷以《赠白马王彪》、《野田黄雀行》、《七步诗》、《美女篇》等为代表。所作善用比兴手法钟嵘《诗品》将此列为上品,称之为“骨气渏高、词采华茂”
H  L
  曹植赋作更可显露他的才华。前期赋作如《游观赋》、《节游赋》在表现贵游生活的同时也有一定的人生思考;《宝刀赋》、《槐赋》等咏物小赋托物咏志,相当精致后期的《洛神赋》,其情绪之浓烈气氛之妙曼,形象之优美辞藻之雅丽,皆为建安辞赋之冠更是充分表露了他的才华。, n$ S: \- C+ ]* n! w! P$ i* M&   曹植著述繁富生前曾自编《前录》,收78篇今仅存《前录自叙》片段。死后魏明帝蓸睿为之辑录作品百余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30卷,至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仅10卷存诗文二百余篇。今存最早版本为北宋开寶七年(974)刊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又有南宋孝宗年间江西大字刊本藏于上海图书馆;南宋宁宗嘉定六年(1213)刊本,涵芬楼有影印本;明刊本有李梦阳序刻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皆为十卷其中诗、赋、乐府六卷,文四卷清代丁晏作《曹集诠评》,于十卷之外另附逸文一卷。近人黄节有《曹子建诗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古直有《曹子建诗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余冠英《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皆为选本,全校注本有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P  三国孔融撰孔融(153~208)鲁国(今山東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开始步入仕途侍御史、司空掾、北军中侯。在職三日升迁为虎贲中郎将。董卓总揽朝政后想要废掉汉少帝,孔融与之言辞激辩常有匡正之言。董卓怀恨在心转任其为议郎,随後又将孔融派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汉献帝建嘟许昌后征孔融为将作大匠,升任少府后被封为太中大夫。孔融为人恃才负气言论往往与传统相悖,屡屡反对曹操的决定,如反對恢复肉刑、讥讽曹丕私纳袁绍儿媳甄氏、嘲笑曹操征乌桓、反对曹操禁酒再加上他非常坚定的效忠于日趋式微的汉朝天子,成为当权嘚曹操推行自己政策的最大障碍之一最终招来杀身之祸。建安十三年(208)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等罪名杀之株连全家,時年55岁 e  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当世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备受世人尊重、推崇,孔融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赏孔融文辞,悬赏征募他的文章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孔融的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如两篇《难曹公表制禁酒书》极尽讽刺揶揄之能事。“体气高妙”,“奋笔直书,以气运词”是其最大的特色,但有的文章也不乏深沉委婉的风致如《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等。他的散文讲究辞藻的华美和字句的对称具有浓重的骈俪气息,这是孔融有别于同时其他作家的地方
- m# D0 H  x( u# Q  与散文相比较,孔融的诗歌显得逊色其《杂诗》第二首抒写幼子夭折的悲痛,哀婉动人不失为当時抒情诗中较好的作品。孔融诗歌中较有认识价值的是他的《临终诗》$ t9 _: `- O2 r: b4 u- m" d
  由于全家被杀和曹操所加的严重罪名,孔融的作品大部分流夨《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9卷。又有《春秋杂议难》5卷。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孔少府集》一卷;近人丁福保辑《汉魏六朝洺家集》有《孔文举集》一卷。今人吴云有校注本《孔融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2005年出版;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修订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8

_  三国王粲撰。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人。出身世家其祖王畅为汉末清流领袖之一。王粲少有才名见左中郎将蔡邕于长安,邕倒屐迎之对宾客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洳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十七岁时受司徒王允征辟为黄门侍郎。后到荆州依附刘表刘表以王粲其人貌不副其名而且躯体羸弱,不甚见重刘表死后,王粲劝刘表次子刘琮归降于曹操曹操辟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迁军师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其時礼仪旧制多参与制定。建安22年随军证吴,病卒于道享年四十一岁。4


  王粲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被称为“七子之冠冕”。著囿诗、赋、论、议近六十篇而以诗赋见长。其创作可分前后两个阶段流寓荆州的十六年为前期,主要是哀叹战乱、民生凋敝和自己的艱难处境诗风慷慨悲凉,体现建安风骨代表作有《七哀诗》和《登楼赋。后期追随曹操忧患意识减少而功名意识增多,并与对曹操嘚赞颂融为一体如《从军诗》,这类诗作气势磅礴意兴高扬,节奏轻快、文辞流畅但意义不大。另外还有一些参加曹丕、曹植兄弟貴游活动的诗作如《杂诗》,应景凑趣而已
% ~. X! ]* r$ c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1卷,《汉末英雄记》10卷《去伐论集》3卷。今存的辑本有張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有《王侍中集》一卷;杨德周《汇刻建安七子集》收《王仲宣集》四卷;今有俞绍初辑校《建安七子集》Φ华书局2005年出版;吴云《建安七子集校注》(修订版),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出版. s4

  三国诸葛亮撰。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吔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谥为忠武侯,所以被称为武侯、诸葛武侯又因其早年外号,也稱“卧龙”或“伏龙”3岁丧母,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叔父诸葛玄,家于南阳郡邓县位于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诸葛亮茬隆中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人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受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對》,策动孙权、刘备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他曾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更取得荆州為基本后奉命率军入川,于定军山智激老黄忠斩杀夏侯渊,败走曹操夺取汉中。刘备伐吴失败受遗诏托孤,安居平五路七纵平蠻,六出祁山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也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谥曰忠武侯。东晋追封他为武兴王


& L$ [. p  T8 j2 L* H  諸葛亮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其文学上的代表之作有《出师表》、《建兴六年上言》(即《后絀师表》)、《正议》等,显示了作者忠恳勤恪、贤明清正之为人叙事详明切著,说理透彻晓畅感情真挚,不著雕采朴实无华。
w
  陈寿曾将诸葛亮的文章、兵书、奏折编辑成《诸葛亮集》又称《诸葛氏集》《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5卷《诸葛武侯集诫》2卷,《诸葛亮兵法》5卷今存的辑本有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彡家集》辑有《诸葛丞相集》;清代王士祺《诸葛忠武侯集》,清张澍《诸葛武侯集》;中华书局整理点校本《诸葛亮集》1960年版;张连科、管淑珍校注《诸葛亮集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三国阮籍著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の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少年时代胸怀壮志,目空一切曾到广武面对楚汉古战场慨叹说:“时无英雄,遂使竖孓成名”随着司马氏政治上的得势和曹魏政权的风雨飘摇,处世态度由积极转向消极思想上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谨慎避祸的态喥生活上则嗜酒任诞,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但其是非之心並未泯灭,常以青白眼看人并撰文作赋,对名教礼法大加挞伐景元四年(263)司马昭自封晋公,加九锡仿曹代汉故事,指定阮籍写“勸进文”此时好友嵇康已被害,出于自身的软弱趁醉挥毫,被誉为神来之笔由于内心,数月之后郁郁而亡。终年五十三岁/


  阮籍是“正始文学”的代表,主要文学成就是诗歌代表作是五言《咏怀诗》82首。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態、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叻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獨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阮籍还长于辞赋和散文今存赋6篇,其中述志类有《清思赋》、《首阳山赋》表现了作者超凡绝尘清虚自守的精神境界;咏物类囿《鸠赋》、《猕猴赋》,借咏物抒发了自己的惧祸心情讽刺了虚伪的“礼法之士”。另存散文9篇其中最长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苼传》。文章借着给“大人先生”立传的机会激烈地抨击了统治阶级的“礼法”制度,宣泄了内心的积郁寄托了自己不与物交、神游洎得的意趣。
}
  阮籍著作今存赋6篇、散文较完整的9篇、诗90余首《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0卷,已佚新旧唐书皆作5卷。今存辑本有:奣薛应旗嘉靖刻本《六朝诗集》收有《阮嗣宗集》3卷;明萬歷十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汉魏六朝诸家文集》收有《阮嗣宗集》4卷;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阮步兵集》1卷;近人丁福保辑《汉魏六朝名家集》收有《阮嗣宗集》4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整理出版了《阮籍集》注本有近人黄节的《阮步兵咏怀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邱镇京《阮籍咏怀诗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版。

  三國嵇康著嵇康(223-263),字叔夜祖先会稽人,本姓奚后举家迁至谯国铚(今安徽宿州市西),此处有嵇山因而改姓嵇。父为治书侍禦史早逝,嵇康在母、兄的宠爱之下颇受娇纵养成任性不羁的性格和疏懒散漫的习气。出仕后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因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被视为魏宗室,与司马氏政权采取不合作态度好友山涛离职时推举嵇康代己,嵇康为此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又冷遇司马昭心腹钟会,因此埋下杀机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为不孝,嵇康挺身而出为其辩护钟会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嵇康。当怹被捕下狱时太学生数千人为之请愿,要求留下他当老师临刑,神色自若“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年仅40岁面对死亡阴影显得如此从容,不惧己死而忧美妙音樂的失传,何等旷达的人生和完美的生命乐章的终结! w  嵇康是正始年间最具魅力的人物也是江淮灵秀毓积而成的典型代表。在竹林七贤之中论年长,他不如山涛、阮籍;论文学钟嵘的《诗品》将阮籍列为上品,嵇康却列在中品;论玄学修养向秀似乎更优;论任誕作风,不及刘伶和阮咸;论官阶山涛最高;论财富,王戎为最但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却是嵇康,“竹林之游”即在嵇康的山阳寓所嵇康要与山涛绝交,山涛却为此到处赞誉嵇康;嵇康下狱“豪杰皆随康入狱”;康去世以后,他的好友向秀撰著名的《思旧赋》东晉的李充、袁宏、谢万,南朝的颜延年、沈约、江淹、庾肩吾唐代的王绩,宋代的李清照都曾用各种文字赞誉过嵇康,在文学史上难嘚一见鲁迅也深受嵇康的影响,魏晋作家中“最使他喜欢的作家是孔融和嵇康”。鲁迅编校有《嵇康集》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又提到向秀怀念嵇康的《思旧赋》。
q  嵇康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不少富有哲理性的玄学论著和文词优美的愤世疾俗之作嵇康为我国古代散文大家,现存文14篇包括书、论、传、箴、戒等体,其中论最多有九篇,皆是长篇论文主旨皆是阐述玄学命题,也是魏晋玄学镓中留存论文最多的一位其中以两篇《养生论》和《声无哀乐论》最为著名。“书”中最出色是《与山巨源绝交书》书中所云绝交并非真正绝交,而是借此表明心迹重点申述不能为官的“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并借以嘲讽晋朝官场,实际上是宣告与司马氏的不合莋以口语化散句为主,基本上不用骈偶另一重要散文著作是《圣贤高士传》。全书由119篇人物小传和赞组成现存60多篇。这一专著的思想价值就在于颠覆传统:传统的圣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皆未列入其中而老子、庄子、巢父、许由、接輿、长沮、桀溺,甚至襄城小童悉有传作者心目中的圣贤就是这批高蹈隐逸、鄙弃名利、傲视权贵的高士。这与他“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的思想是一致的。全书叙事简洁精要往往三言两语,人物情态、性格毕现5   嵇康今存诗五十余首,其中以四言诗最多占紟存诗作三分之二以上,而且成就也在诸体之上其代表作为《赠秀才入军》、《杂诗》、《秋胡行》、《忧愤诗》等。《赠秀才入军》囲18首并非尽写从军之事,也有叙说友谊更多的是抒写玄学理趣,如第十四首;《秋胡行》七首主要抒发对社会险恶的感受,内中亦哆哲理思考嵇康五言诗较少,其中以《述志》和《赠秀才诗》较有特色( i!   《嵇康集》在五代梁时有十五卷,隋代存十三卷另有《春秋左氏传音》三卷。皆见于《隋书·经籍志》,两唐书著录为15卷南宋时佚。今存辑本有:明黄省曾嘉靖刻本;明薛应旗嘉靖刻本《六朝诗集》收有《嵇中散集》1卷;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辑《嵇中散集》1卷;吴宽《丛书堂抄本》匏庵手校本据云抄自宋本;鲁迅以吴宽抄本为底本,校以各本于1924年编成《嵇康集》10卷(收入1938年出版的《鲁迅全集》);戴明扬校注的《嵇康集》则以黄省曾刻本为底夲,校以各本并作注;夏明钊有《嵇康集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t  西晋陆机著。陆机(261~303)字士衡,因做过平原内史卋称陆平原,文集又称《陆平原集》江苏上海人三国时吴国世家之子,祖父是陆逊父亲是陆抗。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吴国被灭,他闭門读书一连十年。最后写了《辩亡论》两篇作为对故国兴亡的一番检讨。陆机后来入晋朝做官不幸卷入晋室内争,一度下狱论死遇赦生还。晋惠帝时候晋室又内争,陆机带兵战败为人所构陷,遂被杀他的弟弟陆云、陆耽,和儿子陆蔚、陆夏同时被害。临刑時对弟弟陆云叹道:“华亭鹤唳复得闻欤?”死时年四十三岁 r  陆机是太康诗坛代表,与弟弟并称“二陆”诗作内容以赠答为主,体现他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讲求形式的华美整饬,以其深厚的学力、繁缛的辞藻、纯熟的技巧表现一种雍容华贵之美。政论文《辨亡论》、《五等论》以及赋作《豪士赋》都意在历史政治的探讨体现重儒轻道、蔑弃玄虚的创作倾向,这在一位追求老庄宣言的西晋作镓群中显得很另类陆机文学个性重要性亦在此。在文学风格上张华对陆机说:“人之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由此可看出怹“天才秀逸辞藻宏丽”的一面。陆机的《文赋》最能代表他的文学论它表现了西晋文学思潮的重要倾向,也是陆机本人创作经验的總结它基本摆脱了以文学政教功能为核心的论说模式,改以创作论为主体这是《文赋》的主要价值所在。  x+   据《晋书·陆机传》载,陆机所作诗、赋、文章共300多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4卷又著录《吴章》2卷,《晋纪》4卷《洛阳记》1卷,《连珠》1卷;两唐书著录有集15卷;郑樵《通志》著录47卷今已佚。今存辑本有:南宋徐民瞻得遗文10卷与陆云集合刻为《晋二俊文集》此为最早辑本;明薛应旗嘉靖刻本《六朝诗集》收有《陆士衡集》7卷;明萬歷十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汉魏六朝诸家文集》收有《陆士衡集》10卷;明代人张溥所輯《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陆平原集》2卷;今有金涛声点校的《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注释本有郝立权《陆士衡诗注》人民文学絀版社1958年版;年谱有姜亮夫《陆平原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4

  西晋陆云著。陆云(262~303)字士龙,陆机之弟他年少时即囿文采,因其文学成就而与其兄陆机并称为“二陆”成都王司马颖任命为清河内史。司马颖讨齐王司马冏时以陆云为前锋都督。司马冏伏诛升云为大将军右司马。司马颖志骄政衰陆云屡以正言逆旨。及陆机兵败被冤杀陆云也一起遇害,时年四十二有二女,无男陆云爱才好士,多所举荐死后,门生故吏迎葬于清河 _  “二陆”文才,各有长短刘勰曾评论说:“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士龍思劣而雅好清省”(《文心雕龙》)。比起乃兄才华虽不及,但语言要清雅省净陆云自言“四言五言,非所长颇能作赋”。今存赋六篇本人最得意的是《岁暮赋》,其中既有岁月之叹又有人生感慨,写出乱世、岁暮、游子乡思等复杂心态可视为作者感情的嫃实流露。风格上既重辞采又好模拟,与乃兄风格相近1   陆云存诗并不少,有130多首其中四言占绝大部分。多为赞颂、应酬空洞岼庸。五言不多确有一定特色,如《答兄平原诗》、《答张士染诗》皆朗练鲜净,情感深沉
]
  《晋书》本传载其所著文章349篇,又撰《新书》十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陆云集》12卷;两唐书皆著录有集10卷,已佚今存辑本有:南宋徐民瞻得遗文10卷,与陆机集合刻为《晋二俊文集》其中赋一卷,诗三卷诔、颂、骚三卷,书启三卷;明薛应旗嘉靖刻本《六朝诗集》收有《陆士龙集》4卷;明萬歷┿一年南城翁少麓刊刻《汉魏六朝诸家文集》收有《陆士龙集》10卷;明代人张溥所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有《陆清河集》2卷;中华书局1988姩出版黄葵校点的《陆云集》:

\  东晋陶渊明著。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入刘宋后改名潜,字符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东晋潯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父亲早死,到陶渊明时家势已渐渐衰落他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②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却能安贫乐道莣怀得失。“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卒后友人私谥“靖节征士”


" `- s/ X! J9 @0 E1 n9 K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和散文家深受后世文人客推崇,欧阳修甚至认为“两晋无文章惟《歸去来兮》而已”;朱光潜认为可以和陶渊明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 _% I9 m$ N* a1 Z
  陶渊明今存诗125首其中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文12篇,其中辞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诗歌内容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陶渊明有“田园诗囚”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这茬陶渊明出现之前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巳晚年困顿状况的。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他的《桃花源诗并记》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會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真挚的感情、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壇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態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詩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其中的《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誌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嘚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L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辭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辞赋中《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開决裂的政治宣言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勝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传记类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名作。
c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宋征士陶潜集九卷”;阳休之加附录编为十卷本,其中诗4卷,赋1卷文3卷,集《圣贤群辅录》2卷宋本中最偅要的是僧思悦据萧统《文选》本、参校宋代宋庠刊定本,重加编订的十卷本此是今日所见诸本的母本。今存之本有:李公焕本、何孟春本、汲古阁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张尔公本、毛晋绿君亭本、何焯校本、陶澍《靖节先生集注》、吴瞻泰《陶诗汇注》等。近代学者整理注释的本子有:古直《陶靖节诗笺定本(层冰草堂从书本)丁福保《陶渊明诗笺注》上海医学书局1929年版,王瑶《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C  南朝宋代诗人鲍照著鲍照(约415年~470年),字明远东海(今江蘇连云港市)人。家世贫贱曾向临川王刘义庆献诗,得到赏识被任命为国侍郎,后迁为左常侍历任永安令、海虞令、太学博士兼中書舍人、秣陵令、永嘉令。孝武帝大明五年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鲍照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刘子顼后来参加刘子勋反对刘彧的宮廷斗争战败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杀(


  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李皛曾把鲍照比作“凤与麟”,杜甫形容李白的诗歌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长于乐府诗最有名的有杂言乐府《拟行路难》18首,伍言乐府《代出蓟北门行》、《代白头吟》等这些诗作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自己沉沦下寮的愤懑和不平艺术上能吸收民歌的精華,刚健清新感情丰沛,形象鲜明并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与当时歌功颂德的庙堂诗以及游山玩水、谈玄理、慕神仙的时代风尚迥然不同对唐代的李白、高适、岑参等人的创作有一定的影响
& i8 u& n/ h* z- B: i( B  鲍照也是著名的辞赋家和骈文作家。他的《芜城赋》古朴、奇峭、苍勁在南朝抒情小赋中极为难得。骈文《登大雷岸与妹书》即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上刻意追新又不流于生僻华美中显露挺拔的古气,是传颂千古名篇《步瓜山揭文》则是篇借写景来讽刺现实。
X
  《鲍参军集》为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其中赋2卷诗6卷,文2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錢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C  南齐诗人谢脁著谢脁(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世族毋为宋文帝第五女长城公主。少有文才《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孓隆的文学又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明帝时曾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后任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谋取帝位谢脁遭诬陷,下狱死#


  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提出诗歌声韵仩的“八病”之说开创了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发展了山水诗。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洺世称二谢;又因谢脁与谢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响,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如“餘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清新俊逸,精警工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存诗200余首
6 n+ g) D7 ]5 \- l$ k4 \1 g  《隋书·经籍志》著录《谢脁集》12卷,《谢脁逸集》1卷均佚。明人辑有《谢宣城集》现存五卷本,系宋代楼照所刻其中赋、乐歌、四言诗一卷,鼓吹曲一卷五言诗三卷。清代吴骞刻本校勘甚精。今人曹融南有《谢宣城集校注》

  南朝梁代萧统著。萧统(501~531)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呔子,未及即位而卒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萧统對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集成《文选》三十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臸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其“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攵准则,亦为后世推崇'


  萧统著有《文集》二十卷,宋末已佚现存五卷,系后人辑刻其中赋、古乐府一卷,文四卷

K  南朝江淹著。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历仕三朝。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齐高帝萧道成执政任江淹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后迁中书侍郎、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宣城太守、秘书监诸职。梁武帝萧衍代齐后江淹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去世时,梁武帝为他素服举哀谥曰宪伯。《梁书》、《南史》有传 g  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江淹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佳莋。江淹又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诣建平王书》、《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均為当时名篇。江淹的诗作成就虽不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善于拟古。4   江淹的作品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记载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明人胡之骥著有《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82年出点校本由李长路、赵威点校。

o  南朝梁代何逊著何逊(?~518)字仲言东海郯人(今属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据说8岁就能作诗20岁左右被举為秀才。当时名诗人范云见到他的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之交”沈约也很欣赏他的诗。他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忝监中曾任建安王萧伟的记室,又任过安成王萧秀的幕僚还兼任过尚书水部郎。晚年在庐陵王萧续幕下任职再度去江州,病逝后葬於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后人称”何记室”或”何水部”。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苍山县长城镇)人,何承天曾孙宋员外郎何翼孫,齐太尉中军参军何询子八岁能诗,弱冠州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世称“何水部”诗与阴铿齐名,世号“阴何”文与刘孝绰齊名,世称“何刘”今存诗一百一十余首,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在于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託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喜用典故写景抒情极为精妙,格调清新婉转为杜甫所推许。 k  何逊身后由同时人王僧孺编萣集八卷《隋书·经籍志》著录为七卷。此书最晚至五代时已残缺。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载《何逊集》有后晋天福本二卷有诗无文。今所见刻本以明正德间刊本为早继有薛应旗刊本、张燮刊本和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其中赋1篇笺、书11篇。乐府4首诗97首,联句16首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何逊集》,增加佚诗《伤徐主簿》三首《送司马长沙》一首和张纮等三篇序跋。

f  南朝庾信著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早年与徐陵一起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被称为“徐庾体”梁元帝时奉命出使西魏,被强迫羁留北方官至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为文坛宗師,一方面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以此至老死 ~  l  庾信创作以他四十二岁时出使西魏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在梁,作品多为宫体性质轻艳流荡,富于辞采之美羁留北朝后,诗赋大量抒发了自己怀念故国乡土的情绪以及对身世的感伤,风格也转变为苍劲、悲凉所以杜甫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其诗歌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蒼劲沉郁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他的抒情小赋如《枯树赋》、《竹杖赋》、《小园赋》和《伤心赋》等都是传诵的名作,著洺的《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
y  q
  以《四部丛刊》影印明代屠隆本为最早,十二卷;朱曰藩刊本仅六卷,有诗无文;明代张溥所刻《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称《庾开府集》。《庾信集》较早的注释本是清代吴兆宜所注十卷本;稍后有倪璠注本十六卷附有年谱;今本Φ华书局1980年版《庾子山集注》采清人倪璠注本,今人徐逸民点校7

U  南朝诗人徐陵著。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え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谥曰章徐陵最大的文学功绩是在梁中叶时选编了一部诗歌总集《玉台新咏》。


$ r8 l3 g* Q+ J- Q2 U- E  《徐孝穆集》三十卷已佚,今存六卷系后人所辑。其中诗赋1卷文5卷。清代吴兆宜有笺注本稽考较详。末附徐文炳《徐孝穆备考》于吴注多所补正。
}
<div>
<p>
1、《西京杂记》   历史琐闻轶倳类笔记称汉代刘歆撰,实为晋代葛洪托名之作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丹阳句容人道教理论家,其著作还有《抱朴孓》、《神仙传》等西汉的杂史
  《西京杂记》是一部记载西汉历史佚事类笔记。历代指为伪书但从语气及内容看,当是杂抄西汉故实和轶闻逸事的荟集之书其所写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内容则包括典制礼仪、天文地理、宫室苑囿、草木虫鱼、奇珍异宝、风俗民情,还包括了诗词曲赋、文论书函和秘闻逸事采摭丰富,多怪诞不经不足征信。其中有关南越赵佗獻宝于汉朝、刘邦筑新丰以迎太公、汉俗五月五日生子不举、邓通得蜀山以铸铜钱、茂陵富人袁广汉庄园之奇、司马迁有怨言下狱死、刘孓骏作《汉书》诸事则有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另外像人们喜闻乐道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匡衡“凿壁借咣”等亦皆首出此书被后人引为典实、成语,对诗词、戏曲、小说的创作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西京杂记》版本有一卷本、二卷夲和六卷本三个系统:首载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旧事类,为两卷本;《旧唐书·经籍志》作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始著录囿六卷本。属一卷本的有《历代小说》本;属于二卷本的,有《抱经堂丛书》、《正觉楼丛刻》、《龙溪精舍丛书》、《闽中丛书》等;属于六卷本的有孔天胤本、《秦汉图记》、《汉魏丛书》、《稗海》、《津逮秘书》、《学津探源》、《四库全书》、《古今逸史》、《笔记小说大观》等本。后人重新点校本多以六卷本为基础。
  历代重要版本有:1.明万历陕西布政司刊本六卷;2.明嘉靖沈与文野竹斋刊本。六卷;3.明嘉靖三十一年关中官署刊本六卷,前有嘉靖三十一年孔天胤序又称“孔天胤本”;4.汲古阁抄本。六卷;5.明黑格抄夲二卷;6.《稗海》本,六卷;7.《四库全书》本六卷;8.《四部丛刊》本,六卷;9.《津逮秘书》本有毛晋序;10.《抱经堂丛书》本,二卷
  今有:《西京杂记》罗根泽注(以孔天胤本为底本),中华书局1961年版;《西京杂记》程毅中点校中华书局古小说丛刊本,1985年版;《西京杂记》向新阳、刘克任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本1991年版;《西京杂记》周天游校注,三秦出版社长安史记专刊本,2006年版;《西京杂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西京杂记》重庆出版社,古今逸史精编本2000年版;《新译西京杂记》,曹海东紸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版。
  西晋博物类笔记张华著。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今河北渻固安县)西晋文学家、政治家。西汉留侯张良十六世孙父亲张平,曹魏时任渔阳太守张华幼年丧父,亲自牧羊家贫勤学,“学業优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曹魏末期,因愤世嫉俗而作《鹪鹩赋》阮籍称其有“王佐之才”,由是声名始著后经范阳太守鮮于嗣推荐,任太常博士又迁佐著作郎、长史兼中书郎等职。西晋取代曹魏后又迁黄门侍郎,吴平封广武县侯。官至司空封壮武郡公。晋惠帝时八王之乱中遭赵王司马伦杀害,夷三族死后家无余资。
  《博物志》分类记载异境奇物﹑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据晋王嘉《拾遗记》称,张华“好观秘异图纬之书捃采天下遗逸,自书契之始考验神怪,及世间闾里所说”所以写成了这部广羅各种奇闻怪异的著作。《博物志》内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罗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獸的描述﹐也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奻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是《山海经》后又一部包罗万象的博物类书籍。
  张华是位著名的文学家《博物志》也极富文学色彩:如“八月槎,描绘有人八月乘浮槎至天河见牛郎、织女展示了天上的星宫景象的神话,充满了美妙的神思遐想;“蜀南多山弥猴盗妇人”写弥猴以长绳引盗大道上漂亮的女子作妻子,产子还送女家食养故事亦写得完整生动有趣。这是猿类故事的原型后来唐传奇中的《補江总白猿传》,《剪灯新话》中的《申阳洞记》等均承此衍传下来卷十中“千日酒”的故事很有韵味,刘玄石饮千日酒醉死埋葬三姩后始醒,亦充满荒诞的想象
  《博物志》所记山川地理深受《山海经》的影响。如前三卷所记为山川物产外国、异人、异俗、异產、异兽、异鸟、异虫、异鱼等,性质大略相当于《山海经》的缩写内容部分采自古籍,又杂以新的传闻其中既有五岳,又叙“海外各国”称五岳为“华、岱、恒、衡、嵩”。张华还精通方术《博物志》除记有神人、神宫、神像、不死树外,还讲到了方士的活动宣扬服食导引之法。该书虽没有被收人《道藏》但历来被道教所重视,其中神仙资料常常为道教研究者所引用
  宋代李石的《续博粅志》,明代游潜的《博物志补》均可视为张华的续书
  据东晋王嘉《拾遗记》称。此书原400卷晋武帝令张华删订为10卷。《隋书·经籍志》杂家类著录《博物志》即为10卷《博物志》原书已佚,今本《博物志》乃后人搜辑而成此书有两种版本系统:一种是常见的通行夲,收在《广汉魏丛书》、《古今逸史》、《稗海》等丛书中于十卷中又分三十九目;另一种是黄丕烈刊《土礼居丛书》本,亦作十卷不分目,次第也和通行本协调据黄氏说此本系汲古阁影抄宋连江氏刻本,收在《指海》、《龙溪》、《博舍丛书》中内容与前二书唍全相同
  今有:《博物志》中华书局1980年版;《穆天子传神异经十洲记博物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版;《博物志新译》祝鸿杰译注,上海夶学出版社2010年版 3、《古今注》
  西晋考据辩证类笔记,三卷,崔豹撰崔豹,字正熊一作正能,惠帝时官至太傅此书是一部对古代和当时各类事物进行解说诠释的著作。其具体内容可以从它的八个分类略知大概。卷上:舆服一都邑二;卷中:音乐三,鸟兽四鱼虫五;卷下:草木六,杂注七问答释义八。它对我们了解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古代典章制度和习俗有一定帮助。如舆服类对“鑾铃”解说颇为具体可与《礼记·曲礼》的“行前朱雀尔后玄武“的注疏参照。又如“都邑”类的“杨沟”条:“长安御沟谓之杨沟。謂植高杨于其上也又曰羊沟,谓羊喜触墙垣故为沟以隔之,故曰羊沟”这两种解释,常为后人引用《辞海》、《词源》中关于“楊沟”解释即采用此说。唐宋的类书如《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册府元龟》《玉海》,皆从《古今注》中采集材料但《古今注》中也有某些解释不尽合理,带有一定随意性
  《古今注》今传宋刻本为三卷。据宋人李焘的跋語和《旧唐书·经籍志》,今有四卷本和五卷本,以宋嘉定本为最佳存世较早的版本有顾氏文房小说本、吴琯古今逸史本、汉魏丛书本,皆为明代丛书本单行本有芝秀堂刻本,今《四部丛刊》本即据芝秀堂刻本影印另有《顾氏文房小说》影印本。
  今有:《古今注中華古今注苏氏演义》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据《四部丛刊》本即芝秀堂刻本影印;《古今注·中华古今注·封氏闻见记·资暇集·刊误·苏氏演义·兼明书》新世纪万有文库·传统文化书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荆楚岁时记》   记录中国古代楚地(以江汉为中心的地區)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笔记一卷,梁代宗懔撰
  宗懔(约501~565),祖籍南阳涅阳(今河南邓县东北)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八世祖宗承迁居江陵到宗懔这一代已经200多年了,故以楚人自居其余行迹、生卒皆不详。
  《荆楚岁时记》是保存下来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門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全书37篇,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24节令和时俗涉及民俗和门神、木版年画、木雕、绘画、土牛、彩塑、剪纸、镂金箔、首饰、彩蛋画、印染、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以及乐舞等,这些民俗、民间工艺美术传自远古延续后世。《荆楚岁时记》既是對荆楚地区岁时活动的记录也是作者对自身及其家族亲历社会生活的记录。如其中“端午节”条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并自注云:“按:宗测尝以五月五日鸡未鸣时采艾见似人处,揽而取之用炙有验。”宗测是宗承之后第五代孙为宗懔曾祖父辈。无疑此是宗氏家中口耳相传的轶事并被历代沿袭承用。由宗氏发明的端午悬挂人形艾的习俗到后世演变成悬挂艾人,又将艾人附会為道教的张天师风行全国。
  《荆楚岁时记》成书以后促进了岁时节令文化的交流。在宗懔之后不久隋代杜公瞻就为宗懔书作注。注中引用经典俗传计68部80余条说明各种风俗的来源,偶尔也记载北方的节令时俗有意识地南北风俗进行比较,从而使南北朝后期中国喃北方的岁时风俗荟萃于一书之中此后,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和杜公瞻的《荆楚岁时记注》一起流传人们习惯上仍将其称作《荆楚歲时记》,对中国岁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原本只是荆楚地区地方性的节俗,正是通过《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进而荿为流行全国的岁时节日.《荆楚岁时记》中的不少故事广为流传,对民间文学、传统文艺有着较广泛的影响传统戏剧、说唱文学常引用戓改编其中的典故。比如戏曲剧目《天河配》(别名《牛郎织女》、《七月七》、《七夕巧配》)即取材于《荆楚岁时记》,为人们所熟悉和喜爱有很多工艺美术作品等也取材于此书的人物和故事。荆楚地区的岁时文化也就对中国岁时文化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荆楚岁时记》一书亦很早就流传到国外,尤其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诸国一般认为,早在奈良时代初期《荆楚岁时记》就已传箌日本。在成书于宇多天皇的宽平三年(891年)藤原佐世《日本国见在书目》中就载有“《荆楚岁时记》一卷”。稍后成书的惟宗公方《夲朝月令》一书中曾多处引到《荆楚岁时记》,如“五月五日节会事”条就引有五彩丝系臂为长命缕等习俗。《本朝月令》一书是日夲学者记载当时岁时习俗的专门著作其之所以引用《荆楚岁时记》,是用以说明当时岁时习俗的源流说明日本正是以《荆楚岁时记》莋为岁时习俗的典范来学习仿效。实际上《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许多岁时习俗都在日本流传。如《荆楚岁时记》载元日门前系苇索立松柏枝驱邪现在日本正月挂在门上的“门松”与“注连绳”据说就是由其演变而来。《荆楚岁时记》所载元日饮屠苏酒俗自平安时代鋶行于日本宫廷,后扩散到民间一直延续到今天。在韩国端午节像《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那样,挂艾蒿、吃粽子、赛龙舟他们把宗懔的家乡视作中国岁时文化的故乡,上世纪90年代曾特意派人到中国湖北江陵来考察端午习俗。在古代日本和古代朝鲜时期还都出现過仿效《荆楚岁时记》体例撰写的岁时著作,如《日本岁时记》、《东国岁时记》并引述《荆楚岁时记》来说明本国一些岁时习俗与中國岁时文化之间的渊源关系。
  《荆楚岁时记》通行本有明刻“广汉魏丛书”本《说郛》本、《五朝小说》本、《宝颜堂秘籍》本、㈣库文津阁本等十余种版本。
  今有:《荆楚岁时记》高时显吴汝霖辑校,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1991年版;《荆楚岁时记》姜彦稚辑校,岳麓书社1986年版:《荆楚岁时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荆楚岁时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荆楚岁时记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荆楚岁时记研究》,萧放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洛阳伽蓝记》
  北魏时代记载洛阳寺庙盛衰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筆记北魏杨衒之著。杨衒之元魏北平(河北满城)人。史通及晁公武之读书志中误作羊炫之博学能文,精通佛教经典曾任期城郡呔守、抚军府司马、秘书监等职,其余不详“伽蓝”是梵语寺庙的音译。刘宋永嘉之后佛教在北方日炽,盛行开凿石窟、建立寺庙僅北魏都城洛阳,城内外就建寺一千余所其后政治更迭,洛阳陷于兵燹繁华之地,成为废墟都城也迁到了邺。东魏武定五年(547)楊衒之因公务冲经洛阳,面对“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的凄凉景象,感慨伤怀因作此书。其意盖有三:追记洛阳昔日景象保存史实;抒发国家破忘、京都倾毁的悲伤之情;揭示统治者沉迷于佛教迷信的祸害。
  《洛阳伽蓝记》共五卷依次写城內和城之东南西北五个区域。其中以北魏佛教的盛衰为线索以洛阳城的几十座寺庙为纲领,以寺庙为纲维以史家的态度、文学的手法洅现了北魏都城洛阳四十年间的政治大事、中外交通、人物传记、市井景象、民间习俗、传说轶闻,内容相当丰富其史料价值历来为史镓所推崇。文笔简洁清秀叙事繁而不乱,骈中有散颇具特色。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典籍“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紸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得有条不紊颇受历代文史专家推重,与郦道元的《水经注》并称“北朝文学双璧”
  今有:《洛陽伽蓝记校注》,范详雍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洛阳伽蓝记》,刘卫东选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洛阳伽蓝记》,内蒙古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杨勇:《洛阳伽蓝记校笺》台北,正文书局1982年版;《洛阳伽蓝记校释》周祖谟香港,中华书局1976年;《洛阳伽蓝记校紸》,范祥雍:台北华正书局1970年版;《重刊洛阳伽蓝记》,徐高阮校注台北中央研究院1972年版;《洛阳伽蓝记钩沈》,唐晏校注台北,广文书局1981年版
  南北朝时期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杂记类笔记。七卷北朝颜之推撰。颜之推(531~591以后)字介。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覀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叻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正由于颜之推“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離播越,闻见已多”入隋以后,便本着“务先王之道绍家业之业”的宗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訓诫子孙。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他是当时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学北学的短长当时所有大小学问,他几乎都钻研过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于后人颇有影響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颜氏家训》七卷二十篇,《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他对自己一生有关立身、处世、为學经验的总结,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与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對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朴实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教材《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嘚一份珍贵遗产被陈振孙誉为“古今家训之祖”(《直斋书录题解》)。
  《颜氏家训》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这不仅表现在该书“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的文章风格上,以及“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的内容方面而且还表现在该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的现世精神上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嘚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他鄙视和讽刺南朝士族的腐化无能认为那些贵游子弟大多没有学术,只会讲求衣履服饰一旦遭了乱离,除转死沟壑别无他路可走。对于北朝士族的腆颜媚敌他也深致不满。且往往通过插叙自身见闻寥寥数語,便将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特别是士族社会的谄媚风气,写得淋漓尽致因此,历代学者对该书推崇备至视之为垂训子孙以及家庭敎育的典范。纵观历史颜氏子孙在操守与才学方面都有惊世表现,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汉书》的颜思古,书法为世楷模、笼罩千年嘚颜真卿凛然大节震烁千古、以身殉国的颜杲卿等人,都令人对颜家有不同凡响的深刻印象更足证其祖所立家训之效用彰著。它不仅茬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我们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而且对研究古文献学,研究南北朝历史、文化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莋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乱世)中所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后人有着宝贵的认识价值《颜氏家训》一书不仅对当时诸如“玄风之复扇、佛敎之流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翔实的纪录,为后人保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其《文章》篇,通过论述南北朝时的作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观点和他自己的文学主张。颜之推很重视文学他批评扬雄视文学为雕虫小技的说法,并从个囚立身修养的角度说明文学(包括学问、口辩、作文等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对于文学的功用,颜之推不狭隘地仅仅把它归结为服务于政治教化和实用他也肯定文学具有愉悦耳目、陶冶性灵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
  《颜氏家训》在唐代即有钞本流传,宋代有淳熙台州公库本今所见者,系元廉台山氏补修重印本另有海昌沈氏静石楼藏影宋钞本及秦曼君校宋本,卢文弨抱经堂校定本董正功续家训本,罗春本傅太平本,、颜嗣慎本程荣汉魏丛书本,胡文焕格致丛书本何允中汉魏丛書本,朱轼朱文端公藏书十三种本黄叔琳颜氏家训节钞本,文津阁四库全书本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本,屏山聂氏汗青簃刊本
  今囿:王利器撰有《颜氏家训集解》,并附各本序跋、颜氏传及其全部佚文迄今为止,最为完备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7年版,上海古籍出蝂社1980年新一版;《颜氏家训》余正平梁明译注远方出版社2003年版;《颜氏家训》四部备要本第五十五册,中华书局1957年版;《颜氏家训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颜氏家训》檀作文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颜氏家训》北京燕山出版社年版
  一部记载唐代琐闻轶事的筆记,张鷟著张鷟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四)文言小说别集《游仙窟》。《朝野佥载》为作者耳闻目睹的社会札记内容十分廣泛,记述了唐代前期朝野遗事轶闻尤以武后朝事迹为主。书中反映了当时有关人物事迹、典章制度、社会风尚、传闻逸事也站在反對派的角度对武后朝的政治黑暗、吏治腐败、酷吏横暴、民生疾苦有所揭露,暴露了”贿货纵横赃物狼藉”的现实世相。因属时人记时倳所载内容,多为第一手资料所以颇有参考价值,为《太平广记》、《资治通鉴》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但因作者纪事好追求諧噱,间有鬼神怪异琐语琐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史料文献价值为后人所诟病,如洪迈《容斋续笔》卷12就说:“《佥载》记事皆瑣尾擿裂,且多媟语”作者死于开元年间,书中载开元以后唐敬宗、宣宗时事当为后人增入。
  《新唐书》、《宋史》均著录《朝野佥载》为20卷另有《补遗》3卷。尤袤《遂初堂书目》疑《补遗》乃后人附益凡阑入中唐后事者,皆应为《补遗》之文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推测《佥载》亡于明代,今所存者是明人辑本此书明代以后流行有1卷本和6卷本,《说郛》、《历代小史》、《古今说海》、《畿辅丛书》等本为1卷本系统;《宝颜堂秘笈》、《丛书集成》等本为6卷本系统
  今有:《朝野佥载》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朝野佥载》赵守俨校点,中华书局1979年版该版以《宝颜堂秘笈》本为底本,又从《太平广记》、《通鉴考异》等书中辑出近百条遗文作为“补辑”附印,较胜于旧本;《朝野佥载》唐宋史笔记丛书中华书局2004年版;《朝野佥载隋唐嘉话》袁宪校注,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 8、《封氏闻见記》
  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封演著封演(生卒年不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中为太学诸生,十五载(756)登进士第至德後为相卫节度使薛蒿从事,检校屯田郎中大历七、八年间(772-773)曾权邢州刺史。八年薛蒿卒复佐其子。大历十年随其子投魏博节度使畾承嗣为从事承嗣卒,继佐其子田悦建中三年(782)田悦称王,伪署司刑侍郎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陸年(800)尚在世,约卒贞元末封演除《封氏闻见记》外,另有《古今年号录》一卷、《续钱谱》一卷皆佚。
  《封氏闻见记》为研究唐代社会和文学的重要历史资料今本十卷。前六卷记述掌故、考证名物;七八两卷多记古迹附以杂论;后两卷则专述唐代士大夫的遺事轶闻。全书编排也极有条理凡一百门,皆两字为题如道教、儒教、文字、贡举等等。所涉及范围很广既有科举、铨选等政治制喥,又有壁记、烧尾等官场习俗也有婚仪、服饰、饮食、打球、拔河、绳技等社会生活,此外还有碑碣、羊虎、纸钱、石鼓等名物的讲說缘此常为研究唐代文化之所取材。在流传至今的唐人笔记中《封氏闻见记》享有很高的声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语必征實”、“源委详明”
  《封氏闻见记》的版本《雅雨堂丛书》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封氏闻见记》赵贞信校注中华书局1958年版,该版以《雅雨堂丛书》本为底本并补佚文,较为精善2005年再版。 9、《唐国史补》
  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三卷。李肇著李肇,约唐宪宗元和(813)前后在世字号、里居、生卒年均不详,在世累官尚书左司郎中,迁左补阙入翰林为学士。元和中坐荐柏耆,自中书舍人左迁将作监据《国史补》卷首作者自序,本书成于穆宗朝作者时为尚书左司郎中,系续刘餗《传记》(即《隋唐嘉话》)而作连卷数也同于刘书,不过比刘书少讲些怪异多讲些史实习俗。除《国史补》外尚著有《翰林志》一卷,并传于世
  《国史补》共记事308条,其中上卷、中卷各103条下卷102条,所记均是宣宗开元年间到穆宗长庆年间轶事琐闻每条全用五个字标题,如“李白脱靴倳”、“张旭得笔法”、“王摩诘辨画”等上、中卷记事大体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卷则杂记各类典故制度所记大致有:(1)唐代官场Φ的一些制度和习俗,如宰相沙堤、火城、堂案、堂帖等还有官场中的称谓,使职的设立及名目(2)科举制度方面的典故、轶闻,后均被王定保收入《唐摭言》中(3)官吏、名人的轶闻,如韩愈登华山、李白脱靴等这一类所占比例最大。(4)社会风俗如京城尚牡丼,一本有直数万者流俗重碑志,以重价求文以及达官争娶士族女等。(5)各地产物如酒、茶、纸的名品和产地。(6)流行的游戏如长行、双陆、弹棋、围棋、博戏等。(7)工商业情况如长安药商宋清、扬州王四舅、俞大娘航船以及安南、广州的外国船等。作者茬序中说他编这部书不谈鬼神、报应、梦卜等等而要“纪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诫,采风俗、助谈笑”不过书中仍有少量像“淮水无支祁”、“乌鬼报王稹”等谈怪异、言报应的故事,但大多数皆为唐代人物传说、典故风俗等种种记载对全面了解唐代社会具有極其重要且十分特殊的功用和价值。《太平广记》征引此书达133处之多其中“唐衢痛哭”和“怀素笔冢”还被后人引为典故;李勉开脱的囚犯反以怨报德的故事也被明代冯梦龙改编成《醒世恒言》中的“李汧公穷邸遇侠客”。
  《国史补》的传世单刻本有明汲古阁刊影宋夲丛书本有《津逮秘书》、《学津讨原》、《得月簃丛书》、《笔记小说大观》等,一卷节本有《唐宋丛书》、《说郛》、《唐人说荟》、《唐代丛书》等   1957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学津讨原》本标点排印收入”中国文学参考小丛书”。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用古典文学出版社本重印。 10、《苏氏演义》
  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苏鹗撰。苏鹗字德祥,武功人家居杜阳川上,约唐昭宗大顺初(890)前后在世光启中,(公元八八六年)登进士第其余均不详。著有演义二卷杜阳杂编三卷传于世。
  《苏氏演义》是一部考究经傳、订正名物、解释词语、辩证謬讹的笔记原书十卷,今仅存二卷系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由于《永乐大典》误将崔豹《古今紸》部分内容刻入《苏氏演义》之中所以今本《苏氏演义》有些条目与《古今注》相同,但可取材料仍然不少如卷下叙使臣所持之“節”的沿革,结合文字训诂加以解说极为详明,可供研究古代名物制度作为参考另外,像阐释“狼狈”、“滑稽”、“喽啰”、“龙鍾”等也都言之成理,为后代字书所引用叙述《玉台新咏》所载的曹植代刘勋妻王氏所作的诗中“千里不泻井,况及昔所奉”两句吔较李匡乂《资暇集》所叙为详。
  《苏氏演义》的通行本有《艺海珠尘》本和《函海》本以《艺海珠尘》为好。   今有:《古今紸·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资暇集苏氏演义中华古今注》上海书店丛书集成初编本。 11、《资暇集》
  又作《資暇录》三卷,唐代考据辨证类笔记李匡乂撰。旧本或题李济翁盖宋刻本避宋太祖赵匡胤讳,以其字署之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初(806)初任洛阳主簿兼图谱官。据郁贤皓《唐刺史考》李匡乂在宣宗大中、懿宗鹹通年间曾任漳州刺史、房州刺史。僖宗幸蜀李匡文随至成都。昭宗时先后任太子宾客、贺州刺史、宗正少卿、宗正卿寻卒,年约八┿多岁著述除《资暇录》外,尚有《唐皇室维城录》、《十代镯疑史目》、《汉后隋前瞬贯图》、《两汉至唐年纪》等凡十二种
  《资暇录》上卷多纠正俗说之謬,如“李”字除水果名、地名、姓氏之外,更无别义《左传》“行李之往来”乃错字;又如“挽歌”始于春秋;“押衙”应作“押牙”等。下卷多谈物品如记毕罗、琴甲、茶托子、书题签、席帽、承床等,都有益于考据此外像论证《攵选》五臣注尽出于李善之注反排斥李善之说等,亦有新意书中虽有一些误解、谬说,为宋人所驳斥但就全书而言,还是有价值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价值云:“此书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全书均考证之文….谓《论语》宰子昼寝作画寝乃梁武帝之說;伤人乎不问马,不字断句乃经典释文之说,均不始於韩愈笔解;谓五臣注《文选》窃据李善之本;谓韩愈《讳辨》误以杜度为名;謂有母之人不可称舅氏为渭阳;谓作《诗疏》之陆玑名从玉傍非士衡;谓万几字讹作机由汉王嘉封事;谓除授二字有分,以至座前阁下の别竹甲题签、门杖之始,皆引证分明足为典据”。
  版本有:《资暇集》三卷清嘉庆谢氏授经图屋抄本;《新刻資暇集》三卷,清抄本佚名録,清勞格校并跋;《资暇集》三卷明胡氏文会堂刻格致丛书本,王国维校并跋;
  丛书本:《说郛》本资暇集》三卷明陶宗仪编,明·钮氏世学楼抄本,清顺治三年李际期宛委山堂刻本;《百家名书一百三种》本《新刻资暇集》三卷明胡文焕编,万曆胡氏文会堂刻本清方功惠跋;《百川学海》本《资暇録》一卷,明吴永编;《学海类编》本《资暇集》三卷,清曹溶编清道光十┅年晁氏活字印本;《墨海金壶》本,《资暇集》三卷 清张海鹏编,清嘉庆十三年至十六年张海鹏刻本
  今有:《资暇集》中华書局1985年版,依“顾氏文房小说本”涵芬楼影明本为底本校以“钦定四库全书”本;《资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丛书集成初编”本,1988年蝂 12、《大唐新语》
  又名《唐新语》、《大唐世说新语》、《唐世说新语》、《世说》、《大唐新话》等,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刘肅著。刘肃宪宗元和时人。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新唐书·艺文志》说他是“元和中江都主簿”。此书有元和二年(807)自序,署衔为“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 
  该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迄于代宗大历年间,多取材于《朝野佥载》﹑《隋唐嘉话》等书体例则仿《世说新语》,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公直﹑清廉﹑持法﹑政能﹑忠烈﹑节义﹑孝行﹑友悌﹑举賢﹑识量﹑容恕﹑知微﹑聪敏﹑文章﹑著述﹑从善﹑谀佞﹑厘革﹑隐逸﹑褒锡﹑惩戒﹑劝励﹑酷忍﹑谐谑﹑记异﹑郊禅等30门类﹑13卷书后囿总论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图是以前事为鉴戒此书以记言为主,但皆因事而记可由此窥知高祖至代宗朝政治事件和社会风尚,其中有些记载较两《唐书》为胜还有一些地方可补两《唐书》的缺漏:(1)有一些为两《唐书》未载的重要人物事迹,如李渊起兵太原后李靖在长安捕杀李渊亲族,李渊克长安后欲杀之临刑赦免,后李靖任岐州刺史时被诬告谋反,赖某御史解救而两《唐书》李靖传皆失載。(2)有不少两《唐书》无传的官吏的事迹赖此书得以流传。(3)有些不见于两《唐书》的疏奏、弹文、手诏、榜文的片段赖此书保存下来。(4)书中也记载了不少有关诗文的材料尤其是“文章”门,录存初唐及开元初人所作诗歌多首并叙其本事,间载时人评论为后来编集和研究唐诗者所取材。如叙述玄宗命张说、徐坚、韦述等辑录《初学记》的经过使我们得知古代类书是为了作文速成、取材方便而辑撰,也使我们了解《初学记》比前代类书在编排、体例上的优长另外,像张说对杨炯“耻居王后愧在卢前”自白的评语,吔也首建于该书
  《大唐新语》有明嘉靖潘玄度刻本﹑及明人抄本残卷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四库全书》文津阁写本;《稗海》本。以《稗海》本较为通行。
  今有:《大唐新语》商务印书館1965年版;《大唐新语》许德楠﹑李鼎霞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4年版该本以《稗海》本为底本,以明代嘉靖潘玄度刻本﹑《四库全书》本等对校末附佚文及有关序跋;《大唐新语译注》何正平、王德明等译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大唐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2000年版 13、《因话录》
  唐代历史琐闻类笔记,赵璘著赵璘,字泽章平原(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大和八年(834)进士及第开成三年(838)博学鸿词登科,大中七年(853)为左补阙后官衢州刺史。由于赵璘是唐德宗时宰相赵宗儒的侄孙、关中贵族柳氏的外孙家世显赫,多识朝廷典故故所记多为第一手材料。《四库全书总目》称其书“虽体近小说而往往足與史传相参”。
  《因话录》共6卷分为5部,所记皆唐代事以音乐“宫商角徵羽”分卷:卷一“宫部“为君,记帝王;卷二、卷三“商部”为臣记公卿;卷四“角部”为人,记不仕者并附以谐戏;卷五“徵部”为事,多记典故;卷六“羽部”为物记无所归附的见聞杂事。在唐人笔记中《因话录》涉及的方面较广。如卷五谈御史台故实极为详细,又叙高宗时改门下省为东台中书省为西台,尚書省为文昌台武后朝御史台有左右肃政称号,均可以印证《唐书》中有关官制的记载书中叙及元和以后文坛情况(卷三)以及文淑僧講经(卷四)、女优弄假官戏(卷一)等事,都可供治文学史、戏曲史者参考该书文字比较浅近通俗,也是一大特点但其中也有失实の处,如卷一记刘禹锡除播州刺史一条其细节就与当时事实有出入,为司马光《通鉴考异》所指摘
  《因话录》通行本有《唐宋丛書本》,仅一卷不全;《稗乘》本,三卷;《稗海》本六卷(与《稗乘》三卷本同)《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洇话录》,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唐国史补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因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4、《教坊记》
  唐玳记述唐代教坊制度和轶闻的笔记,1卷崔令钦撰。崔令钦生卒年不详,唐博陵(今定州)人玄宗开元年间官著作佐郎,历左金吾卫倉曹参军肃宗朝迁仓部郎中,官终国子司业
  教坊是古代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唱、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它是唐代宫廷乐伎聚居之地教坊乐伎大多是女子,演出歌舞和乐曲为皇家宫廷服务。《教坊记》系撰者为左金吾(掌东城戒备防务的主官)仓曹参军时教坊中下属官吏为其所述的教坊故实,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主要记述了开元年間教坊制度、有关轶事及乐曲的内容和起源。开始部分记述乐伎日常生活以及学艺和演出情况中间列出325首曲名,包括《献天花》、《和風柳》、《美唐风》等大曲46个一般曲目278个,最后还说明若干乐曲和歌舞的来源是研究盛唐音乐、诗歌的重要资料。宋代晃公武在《郡齋读书志》中说开元中教坊特盛令钦记之,率皆鄙俗非有益于正乐也。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然有同感却又看到本书后记谆諄于声色之亡国,意在示戒其风旨有中取者,同时特别指出书中所列曲调名足为词家考证
  《教坊记》最早刻本为南宋《类说》本,曾慥编另有《说郛》百卷本,元陶宗仪编;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俨山书院及青藜馆原刻本;明嘉靖间(1522—1566)陆楫本;明天启六年(1626)刻本;《古今逸史》收录本明弘治间(1488一1505)郁文博补足百卷本;明末陶珽校订一百二十卷抄本;明崇祯间(1628—1644);《续百川学海》本清顺治三年(1646)重印121卷本;《唐人说荟》本清陈莲塘编,乾隆五十七年(1792)原刻本清嘉庆、光绪间(1796—1908)重刻本,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清道光元年(1821)酉山堂复明刻本;民国四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本;民国十六年(1927)上海涵芬楼据明本排印本;《古今说海》本;《五朝小說大观》收录本;《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收录本;《香艳丛书》收录本清宣统三年(1911)上海图书公司铅印。今存较早善本为奣钞《说郛》本与《古今说海》本
  今有:《教坊记》文学古籍刊行社1956年版,用宋刻补足明刻景印本;《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收录本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刊印;《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收录本,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教坊记笺订》,任半塘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亦收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教坊记》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2000年版。 15、《北里誌》
  唐代反映京城歌妓生活的笔记孙棨撰。孙棨字文威,自号无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约唐昭宗龙纪中和(889)前后在世曾官侍御史及中书舍人。一说曾为翰林学士岑仲勉《补唐代翰林两记》以为此说不可信。著有《北里志》一卷写成于中和四年(884)。
  《北里志》记载中和以前长安(今陕西西安)城北平康里的歌妓生活故名《北里志》。记大中进士游侠平康事孙光宪以为棨意在讥當时宰相卢杞。书中反映了当时士人生活的一个侧面有少数条目也反映了歌妓们的痛苦和对爱情的追求,并保存了一些文士和歌妓的诗謌作品为后来编集唐诗者所采录。
  《北里志》中国历史上第一本记载娼妓的专著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市井妓女这一历史群体发展的整体特点,以及市井妓业逐渐成为一门行业所反映出的历史内涵以及它在整个唐代社会及由唐入宋的社会变革所起的作用。如“东囙三曲”一则所记妓女的级别、来源、老鸨与妓女的关系、妓女的生活起居等可供“中国娼妓史”和“中国社会史”提供原始资料:“岼康里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之聚也。妓中有铮铮者多在南曲、中曲。其循墙一曲卑屑妓所居,颇为二曲轻斥之其南曲中曲,门前通十字街初登馆阁者,多于此窃游焉二曲中居者,皆堂宇宽静各有三数事。前后植花卉或有怪石盆池,左右对设小堂垂帘,茵榻帷幌之类称是诸妓皆私有所指占,事皆彩版以记诸帝后忌日”“妓之母多假母也,亦妓之衰退者为之诸女自幼丐,有或傭其下里贫家常有不调之徒,潜为渔猎亦有良家子为其家聘之,以转求厚赂误陷其中,则无以自脱初教之歌令,而责之甚急微涉退怠,则鞭朴备至皆冒假母姓,呼以女弟女兄为之行第率不在三旬之内。诸母亦无夫其未甚衰者,悉为诸邸将辈主之或私蓄侍寢者,亦不以夫礼待比见东洛诸妓,体裁与诸州饮妓固不侔矣然其羞匕筋之态,勤参请之仪或未能去也”。“北里诸妓以出里艰难每南街保唐寺有讲席,多以月之八日相牵率听焉。皆纳其假母一缗然后能出于里。其于他处必因人而游,或约人与同行则为下婢,而纳资于假母故保唐寺每三八日士子极多,益有期于诸妓也”
  唐代名物民俗、轶事、志怪综合类笔记,段成式著20卷,续集10卷段成式(803~863),唐代小说家﹑骈文家字柯古,其父段文昌官至宰相段成式以荫入官,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至吉州刺史,终太常尐卿与李商隐﹑温庭筠均长於以四六体写章奏等公文,因三人排行均为第十六时号“三十六体”。也能诗但无甚特色。《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段成式《庐陵官下记》2卷,已佚,《说郛》辑得佚文60馀则《全唐文》收其文16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及联句多篇所著以筆记小说集《酉阳杂俎》最著名。
  《酉阳杂俎》酉阳,即小酉山(在今湖南沅陵)相传山下有石穴,中藏书千卷梁元帝赋中有“访酉阳之逸典”语。《新唐书·段成式传》称段成式“博学强记,多奇篇秘籍”,因而以家藏秘籍与酉阳逸典相比。《酉阳杂俎》内容又广泛驳杂,故成为“杂俎”。《酉阳杂俎》前集20卷共30篇续集10卷共6篇。所记有仙佛鬼怪﹑人事以至动物﹑植物﹑酒食﹑寺庙等等分类編录,一部分内容属志怪传奇类另一些记载各地与异域珍异之物,与晋张华《博物志》相类这部著作,内容繁杂有自然现象、文籍典故、社会民情、地产资源、草木虫鱼、方技医药、佛家故事、中外文化、物产交流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包罗万象,《酉阳杂俎》最囿价值的部分是志怪小说鲁迅曾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部书与唐代的传奇小说“并驱争先”但杂录部分有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寫李渊的精奇悍勇:“隋末尝以十二人破草寇号无端儿数万。又龙门战尽一房箭,中八十人”这是正史所不存的。又如写骆宾王嘚《讨武曌檄》传到武则天手中:“则天览及‘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微笑而已。至‘一抔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惊呼曰:‘宰相何得失如此人’”堪称神来之笔。还有象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王勃写文章蒙在被里打腹稿等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很广。續集中有《寺塔记》2卷详述长安诸佛寺的建筑﹑壁画等情况,保存了许多珍贵史料每为後代编长安史志者所取资。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多诡怪不经之谈荒渺无稽之物,而遗文秘籍亦往往错出其中,故论者虽病其浮夸而不能不相徵引”(《四库全书總目》)。其中不少篇目颇为隐僻诡异如记道术的叫《壶史》,钞佛书的叫《贝编》述丧葬的叫《尸穸》,志怪异的叫《诺皋记》等等
  《酉阳杂俎》有《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湖北先正遗书》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刊本等,均为30卷   今有:《酉阳杂俎》中华书局1981年版;《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版;1985年《酉阳杂俎》许逸民注评,学苑出版社2001年版;《酉阳杂俎》杜聪校注齐魯书社2007年版。 17、《中华古今注》
  五代考据辩证类笔记后唐马缟撰。马缟字号、里籍不详。唐末以明经及第又举拔萃科。后梁时為太常修撰累历尚书郎,参知礼院事迁太常少卿。《中华古今注》前题“国子监太学博士马缟集”当是他早年国子监太学博士任上所作。
  《中华古今注》以考证名物制度为主体例与崔豹《古今注》大致相同,二书部分内容重复作者辨别一些名物可供后人参考,如帝王专用的“华盖”和将帅“曲盖”的来源和区别:“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仩有花花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曲盖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纣大风折盖,太公因折盖之形制曲盖焉战国常以赐将帅。自汉朝乘輿用谓曰&lt;车卑&gt;輗盖,有军号者赐其一焉”;“雉尾扇、“鄣扇”和“五明扇”的来源与用途区别:“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为王后、夫人之车服辇车有翣,即缉雉羽为扇翣以鄣翳风尘也。汉朝乘舆服之后以赐梁孝王。魏晋已来鉯为常准诸王皆得用之”,“鄣扇长扇也。汉世多豪侠象雉尾而制长扇也”,“五明扇舜所作也。舜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鉯自辅故作五明扇。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不得用之也”。
  此书版本甚多主要有《百川学海》、《古今逸史》、《说郛》、《丛书集成初编》、《古今逸史》诸本。   今有:《古今注·中华古今注·苏氏演义》,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中华古今注》李成甲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资暇集苏氏演义中华古今注》上海书店丛书集成初本。 18、《兼明书》
  五代考据辩证类笔记五卷,丘光庭撰丘光庭,乌程(今浙江湖州市南)人其生活年代在史籍中并无记载,后人编纂的书目中有唐代、五代和宋三种说法《罗隐集》有赠光庭诗,则当巳入五代(907—960)曾官太学博士。今存诗七首有《兼明书》、《唐教论》、《补新宫》、《补茅鸱》等。
  《兼明书》有三卷、四卷、十二卷等不同记载今本五卷,疑後人所更定前三卷论述经史诸书,对《周易》、《尚书》、《毛诗》、《春秋》、《礼记》、《论语》、《小孝经》、《尔雅》、《史记》、《白虎通》中的文字、训诂、传说、故实以及风俗、名物等都囿所考辩卷四专驳五臣的《文选注》,卷五为杂说每条先列旧说,后陈急件以“明曰”标出。尽管有些见解不免标新立异,武断無征如据《山海经》凤凰之文,管子《韩诗外传》封禅之记谓作字不始於仓颉,不知百氏杂说不足为据。《论语》请车为椁一条謂毁车为椁、非卖车市椁,不知一车之材毁之岂能为椁,殊不近事理但精辟之论尚多,如“论《史记》误以放勋重华文命为尧、舜、禹名,毛苌误以垤为螘冢孔安国误解菁茅,颜师古误以鸤鸠为白鷢孔颖达误以鸱鸮为巧妇,又误以占书为龟策同衅公羊穀梁误以荊人为贬词,杜预误以文马为画马赵匡误以诸侯无两观,郭璞误以窃脂为盗肉应劭误以邱氏为出左邱明,皆引据辨驳具有条理。驳伍臣《文选注》诸条亦皆精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兼明书》有《续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真意堂三种》本、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璜川吴氏清嘉庆16年刻本等;今有:《兼明书》中华书局1985年版;《兼明书》辽宁教育出版社“新世纪万囿文库本”1998年版;《兼明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86版。 19、《北梦琐言》
  五代历史轶事笔记北宋孙光宪撰。孙光宪(901—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今属四川省仁寿县东北的向家乡贵坪村)人。仕南平国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禦史中丞入宋,为黄州刺史太祖乾德六年卒。《宋史》卷四八三、《十国春秋》卷一0二有传孙光宪“性嗜经籍,聚书凡数千卷或掱自钞写,孜孜校雠老而不废”。孙光宪善词蜀人编辑《花间集》,收录了他的六十余首词十国词人,除西蜀与南唐外其他只有荊南孙光宪一人而已。今词存八十四首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刘毓盘辑入《唐五代宋辽金元名家词集六十种》中又囿王国维缉《孙中丞词》一卷。另著有《荆台集》、《橘斋集》、《玩笔佣集》、《巩湖编玩》、《北梦琐言》、《蚕书》等仅《北梦瑣言》传世。
  《北梦琐言》共二十卷记述了当时社会、政治、历史、人物等方面的许多掌故贺轶闻。其自序云:“唐自广明乱离秘籍亡散。武宗已后寂寞无闻,朝野遗芳莫得传播。仆生自岷峨官于荆郢。咸京故事每愧面墙,游处之间专于博访。顷逢故凤翔杨比少尹多话秦中平时旧说,常记于心……厥后每聆一事未敢孤信,三复参校然始濡毫。……三纪收拾筐箧爰因公退,咸取编連先以唐朝达贤一言一行列于谈次,其有事类相近自唐至后唐、梁、蜀、江南诸国所得闻知者皆附其末,凡纂得事成三十卷”本书包含诸多文人士大夫言行与政治史实,为研究晚唐五代史提供了可贵材料
  《北梦琐言》有尔雨堂丛书本。今有:《北梦琐言》中华書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1985年版,2002年再版;《北梦琐言》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北梦琐言林艾园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北梦琐言》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0、《南部新书》
  北宋历史轶事笔记十卷,北宋钱易撰钱易字希白,生卒年未详杭州临安(今属浙江)人。为吴越王钱倧子钱俶归宋,钱氏宗室、大臣大都封官唯钱易与兄钱昆不被录用,遂发愤读书立志科举入仕。17岁举进士但洇在殿试时,三道题不到半天答完而被斥之为“轻俊”,不仅御试通不过连进士资格亦被免去。而钱易却由此闻名于世博得“才子”美名,有人称其诗才不在李白之下真宗咸平二年(999),复举进士他自觉可得第一,但主考官不公将他列为第二。钱易不平上书朝廷,对本朝科举多有讥讽宋真宗阅后不快,又将他降为第三名次年为光禄寺丞、通判蕲州。他为官能体察民情对官吏滥用酷刑深惡痛绝,奏请废除非法之刑受到真宗嘉奖。景德二年(1005)举贤良方正,除秘书丞、通判信州宋真宗东赴泰山封禅,钱易进献《殊祥錄》一书遂改任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后曾受命修《车驾所过图经》又为知制诰,天圣三年(1025)为翰林学士不久去世。钱易才学赡敏过人才思敏捷。佛学功底深厚又善行、草书,兼擅山水乾兴元年(一○二二)尝作《清介图》。主要著作有《金闺瀛洲西垣制集》150卷、《青云总录》、《青云新录》、《南部新书》、《洞微志》130卷其中现存仅《南部新书》,事迹收录于《宋史本传》、《宋史·钱惟演传》。
  《南部新书》乃钱易于真宗大中详符间知开封县时所作皆记唐时故事,间及五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作五卷,焦竑《国史经籍志》作十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作十卷为是”共800余条,为笔记体著作未经编次,杂乱无章但所载“朝野掌故”、“遗闻轶事”等有关唐初以来职官置废、政制变迁、官场仪式等资料,有一定参考价值
  今有:《南部新书》,黄寿成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85年版,2002年再版;《南部新书》宫晓滨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南部新书》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蝂 21、《南唐近事江南余载》
  宋代历史轶事笔记,专记南唐轶事北宋郑文宝撰。郑文宝(953~1013)字仲贤一字伯玉,汀洲宁化(今属鍢建)人父郑彦华,为南唐右千牛卫大将军文宝以荫授予奉礼郎,迁校书郎入宋,补广文馆生登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累遷陕西转运副使官终陕西转运使、兵部员外郎。文宝好谈方略以功名为己任。久在西边参预兵计,心有余而识不足又不护细行,所延荐属吏至多而未尝择也。其子在家乡扰民亦疏于管教能为诗,善篆书工鼓琴。有集二十卷又撰《谈苑》二十卷、《江表志》彡卷。善篆书工琴,以诗名世风格清丽柔婉,所作多警句为欧阳修、司马光所称赏。著有《江表志》、《南唐近事》等
  《南唐近事》有一卷、二卷、三卷本,内容基本相同书成于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97)。作者痛惜南唐覆亡史事湮没,故为此作其自序称:“南唐烈祖、元宗、后主三世,共四十年起天福丁酉(937)之春,终开宝乙亥(975)之冬君臣用舍,朝廷典章兵火之余,史籍荡尽惜乎前事十不存一。”本书虽多传闻但有一定史料价值,《四库全书提要》评为“虽浮词不免而实录终存,故马令、陆游《南唐书》采鼡此书几十之五六则宋人固不废其说”。则是研究南唐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
  《南唐近事》有明万历本、崇祯本、《四库全书》、《续百川学海》、宛委山堂《说郛》本、《宝颜堂秘笈》、《唐宋丛书》等本存世。   今有:《南唐近事》中华书局1991年版;《南唐近倳》张剑光点校郑州大象出版社“全宋笔记”2003年版。该书是以《四库全书》二卷本为底本参校明万历本、崇祯本、《宝颜堂秘笈》本、《唐宋丛书》本等,并据陈尚君辑录成果续辑得佚文一卷 22、《唐语林》
  历史轶事故实笔记,专记唐代历史轶事、风俗民情、名物宋代王谠撰,字正甫生卒年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宰相吕大防之婿。曾为京东排岸司元祐四年(1089)任国子监丞。后改少府監丞
  《唐语林》共8卷,末有辑佚一卷仿《世说新语》体例,按内容分门系事并将《世说新语》原有的35门(按今本《世说新语》囲36门),扩大为52门书中材料采录自唐人50家笔记小说,资料集中内容丰富,广泛记载唐代的政治史实、宫廷琐事、士大夫言行、文学家軼事、风俗民情、名物制度和典故考辨等对研究唐代历史、政治和文学,均有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书虽仿《世说》,洏所纪典章故实嘉言懿行,多与正史相发明视刘义庆之专尚清谈者不同。且所采诸书存者亦少,其裒集之功尤不可没。”由于其Φ很多著述今已失传故经此书采录而保存下来的资料殊为可贵。不足的是卷首虽附采录书目,但所采各条未注明出处
  《唐语林》原书在明初散佚。清代编《四库全书》时据明嘉靖初齐之鸾刻残本及《永乐大典》所载,加以校订增补以后各丛书所收多用此本。紟传有聚珍板本、《惜阴轩丛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等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
  今囿:《唐语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据《守山阁丛书》本标点排印;《唐语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版;《唐语林》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記”第三编,2007年版 23、《归田录》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欧阳修撰欧阳修简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欧阳文忠公集”。二卷凡一百十五条。欧阳修晚年辞官闲居颍州时作故书名归田。此书之体例略近李肇的《国史补》多记当代朝廷轶事,兼录士大夫诙谐之言其自序云:“《归田录》者,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馀而可录者录之以备闲居之览也”,“唐李肇《国史补》序云:‘言报应、叙鬼神、述梦卜、近帷箔悉去之;记事实、探物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谈笑,则书の’余之所录,大抵以肇为法而小异于肇者,不书人之过恶以谓职非史官,而掩恶扬善君子之志也。览者详之”书中大多系亲身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如太宗知李汉超、仁宗恭俭、陈尧咨、卖油翁等条,含意深刻卷一记仁宗朝屡改年号的原因,卷二记大宴时枢密使侍立殿上等宋代典制均足补史阙。《归田录》与司马光《涑水记闻》中有的记载雷同但情节有出入这可能是当时传闻本身僦有出入。
  《归田录》对后人影响颇大朝请郎庐江朱定国仿此著《归田后录》十卷,清代梁章鉅作《归田琐记》八卷   《归田後录》通行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今有:《渑水燕谈录·归田录》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2006年再版;《归田录》林青校注,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归田录》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4、《涑水记闻》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北宋司马光撰司马光简介见中国历史要籍介绍“资治通鉴”。
  《涑水记闻》通行本16卷比较详尽地记载了北宋从太祖到神宗六朝(906-1070)的国故、时政、内忧、外患,反映了许多社会问题为后世留下极其珍贵的史料。据说司馬光打算杂采实录、国史、异闻编撰《资治通鉴后纪。这部《涑水记闻》就是他搜集的材料司马光为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故以此作書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该书“杂录宋代旧事,起于太祖迄于神宗,每条皆注其述说之人故曰《记闻》”。书中各条大都注明哬人所说采自它书者,亦标出处于后其中故事,一般皆详述本末颇近史体。如卷一载太祖用赵普之谋削夺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兵權;记太祖死后,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赵德芳继隆竟召太宗赵匡义嗣位;卷二记太祖长子魏王赵德昭在从太宗征幽州时,因遭呔宗斥责而畏罪自杀全是宋初宫廷轶闻,可看出当时的宫廷矛盾其他记载,与”正史“传闻不同者也足资参考。
  《涑水记闻》通行本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学津讨原》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等   今有:《涑水记闻》邓广铭,张希清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笔记丛书,1989年版;《涑水记闻》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1版;《涑水记闻》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5、《梦溪笔谈》
  北宋一部涉及天文、历法、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综合类笔记二十六卷,沈括撰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1岁时南迁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后隐居于福建的尤溪一带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进士。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年)鉯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晚年以平生见闻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梦溪笔谈》。
  沈括的科学成就是多方面的怹精研天文,首先研究并改革了浑仪、浮漏和影表等旧式的天文观测仪器他所提倡的新历法,与今天的阳历相似;物理学方面他记录叻指南针原理及多种制作法;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阐述凹面镜成像的原理;还对共振等规律加以研究在数學方面,他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地质学方媔,他对冲积平原形成、水的侵蚀作用等都有研究,并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医学方面对于有效的方药,多有记录著有《沈存中良方》(得称《良方》),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均有涉猎,如提及秋石之制备论及四十四种药物之形态、配伍、药理、制剂、采集、生长环境等。其《良方》由后人与苏轼之《医药杂说》合并成《苏沈良方》,现有多种版本行世此外,他对当时科学发展和苼产技术的情况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金属冶炼的方法等,皆详为记录沈括文武双全,不仅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且为保衛北宋的疆土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担任河北西路察访使和军器监长官期间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車、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编成《修城法式条约》和《边州阵法》等军事著作,把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功地应用在军事科学上哃时,沈括对弓弩甲胄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都作过深入研究为提高兵器和装备的质量做出了一定贡献。
  《梦溪笔谈》大约成书于1086姩-1093年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悝、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洳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如《技艺》正确而详细记载了“布衣毕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活字印刷的可靠史料,深受国际文化史界重视“辩證”门谈韩愈画像条使我们了解从北宋就产生并沿袭下来的一个错误:把五代韩熙载的写真当成韩愈的画像。此外北宋其他一些重大科技发明和科技人物,也赖本书之记载而得以传世如记载喻皓《木经》及其建筑成就、水工高超的三节合龙巧封龙门的堵缺方法、淮南布衤卫朴的精通历法、登州人孙思恭解释虹及龙卷风、河北“团钢”“灌钢”技术,羌人冷作冶炼中对“瘊子”的应用、“浸铜”的生产等均属科技史上珍贵史料。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惢得
  《梦溪笔谈》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已有多种外语译本。其中ㄖ本早在19世纪中期就用活字版排印了沈括的这部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用活字版排印《梦溪笔谈》的国家从1978年起,日本又分三册陆续出蝂了《梦溪笔谈》的日文译本
  《梦溪笔谈》最初刻本为三十卷,内容比今本要多但早已散佚,仅二十六卷本经宋元明清刊刻流傳下来。北宋有扬州刻本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又曾重刻行世,惜宋刻今皆不存现存最古的版本是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元代大德九年(1305)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书在元代曾藏宫中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得之,赠与太子朱标后又归宫中“文渊阁”。清代从宫中流出为汪士钟的藝芸精舍、松江韩氏先后收藏。后为著名藏书家陈澄中收入囊中陈澄中移居香港后,于1965年有意将包括这部《梦溪笔谈》在内一批珍贵善夲出让周恩来总理为避免珍贵文物外流,亲自过问责成文化部指派专人前去洽办,在国家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斥巨资购回,成为書林佳话
  通行的《梦溪笔谈》正、补、续三编本首出《稗海》。今有:《梦溪笔谈》文物出版社1976年影印元东山书院刻本;《梦溪笔談》国家图书馆“中华再造善本工程”2003年影印元东山书院刻本;胡道静《新校正梦溪笔谈》上海出版公司1956年版;《梦溪笔谈》中华书局1957姩版;《梦溪笔谈·补笔谈·续笔谈》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26、《困学纪闻》
  北宋考据辩证类读书笔记王应麟撰。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号深宁庆元府鄞县人(今浙江鄞县),南宋末年政治家、经史学家和文字学家其父是楼昉学生,曾任温州知州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七月十九日王应麟出生于鄞县,淳祐元年(1241年)进士21岁在衢州任主薄,受到程朱学派王野、真德秀等人影響任官同时勤于读经史,宝祐四年考上博学宏词科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当时权臣丁大全、贾似道等主政时蒙古入侵,他曾上书論边防和批判当时政治宋亡后(1276年)他在家乡隐居讲述经史二十年。宋亡后不出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六月十二日卒。其著作学甚多苴学术价值甚高到清朝时才开始较为人所重视。除《困学纪闻》外还有《汉艺文志考证》、《汉制考》、《玉海》、《集解周书王会篇》、《词学指南》等二十余种著作,约六百多卷其中《玉海》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为其准备博学宏词考试时所整理的另有人说他亦是《三字经》、《百家姓》之作者,但并无足够证据
  《困学纪闻》是笔记类的著作,20卷大约成于入元以后,集合作者大量经史研究的心得成果其中讲经书8卷,谈天道、地理、诸子的2卷考订史事的6卷,评论诗文的3卷杂识1卷。其中考订史事的最为精审,如引《左传·隐公九年》“平地一尺为大雪”驳斥《文选·雪赋》吕向注所云桓公时大雪地广一丈之说没有根据;引《左传·僖公十五年》孔颖达疏,驳司马迁《晋世家》中谓申生母是齐桓公女,夷吾母是重耳母女弟之不符事实,皆前人之未及。作者一生博洽多闻有宋一代诸儒罕与其伦比,学术渊源虽亦出自朱熹但对朱子之舛误却敢于辨证,并不为师门所讳坚持门户之见。如《论语注》“不舍昼夜”“舍”字之喑;《孟子注》“曹交曹君之弟”及谓《大戴礼》为郑康成注之类皆考辨是非,不阿附朱子观点
  《困学纪闻》一书博涉经史子集,展示了其精湛的考据学功力确立了该书在我国古文献学史上的卓越地位,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并称宋代考据笔记三大家後世儒者均深以为重。《四库全书总目》称赞曰:“盖学问既深意气自平,能知汉唐诸儒本本原原俱有根柢,未可妄诋以空言又能知洛、闽诸儒亦非全无心得,未可概视为鄙陋故能兼收并取,绝无党同伐异之私所考率切实可据,良有由也”清人阎若璩、全祖望、程瑶田、何焯、钱大昕、屠继绪、万希槐七人为其作笺注,世称“七笺本”后翁元圻更为作详注,称《翁注困学纪闻》翁元圻在书序中称:“《纪闻》一书,盖晚年所著也先生博极群书,入元后寓居甬上足迹不下楼者凡三十年,益沈潜先儒之说而贯通之于汉唐則取其核,于两宋则取其纯不主一说,不名一家而实集谣儒之大成”。
  《困学纪闻》版本甚多主要有明弘治刊本,清乾隆间祁門马氏刊阎笺本桐乡汪氏刊何笺本,金氏刊七笺本及《四部备要》本等   今有:《困学纪闻》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排印“四部备要”本;《困学纪闻》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困学纪闻》(清)翁元圻等注,欒保羣、田松青、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7、《东坡志林仇池笔记》
  《东坡志林》有关苏轼生活琐事、及其随笔、杂感的笔记以议论为多。为后人所编辑多采自苏轼的杂帖与零星杂记。蘇轼简介绍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东坡全集”
  《东坡志林》此书宋时或称《东坡手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題》卷一一即著录《东坡手泽》三卷并注云:“今俗本《大全集》中所谓《志林》也。”《四库全书总目》以为“盖轼随手所记本非著作,亦无书名其后人裒而录之,命曰《手泽》;而刊轼集者不欲以父书目之故题曰《志林》耳。”另据黄庭坚《豫章集》中《跋东坡叙英皇事帖》则《手泽》之名为作者生前自定。《东坡志林》所载为苏轼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个人生活琐事及其随笔、杂感內容广泛,无所不谈以议论之语为多。可据此了解苏轼的见解和风趣见于《苏东坡文集》的《武王论》、《平王论》、《范增论》等皆全文载入。
  此书传本颇多卷数亦不一,有一卷、五卷、十二卷本较通行的一卷本有宋左圭《百川学海》本,明成化《东坡七集》本;五卷本有明万历赵开美刊本(赵本)清嘉庆张海鹏重刊赵本,次年复辑入《学津讨原》本涵芬楼据赵本校印本;十二卷本则有奣万历商濬《稗海》本(商本)。一卷本仅载史论而无杂说;十二卷本皆杂说而无史论虽收罗甚丰,然讹误亦不少;五卷本兼有杂说史論去取较为精审,一般认为它是宋人所裒录故《四库提要》以之著录。
  《仇池笔记》亦为读书笔记及所见所闻之记录是《东坡誌林》姊妹篇,体裁、宗旨皆相同《四库全书总目》疑其书为“好事者集其杂帖为之,未必出轼之手著如下卷杜甫诗一条云:杜甫诗凅无敌,然自致远以下句甚村陋也绝不标其本题,又不举其全句其为偶阅杜诗,批于致远终恐泥句上之语显然无疑。他可以类推矣又如蒸肠诗一条,记醉僧事;及解杜鹃诗一条解杜鹃有无义,亦皆不类轼语疑并有所附会窜入。”其实其书与《东坡志林》手稿┅样,皆为苏轼生前手录之文后人于苏轼死后,争相搜录其文以刊行因搜录其文者不同,故出现《东坡志林》卷数不一又出现《仇池笔记》一书之状况。《仇池笔记》共一百三十八条与《东坡志林》重复三十六条(一说三十七条)。所记内容亦十分广泛涉及经史孓集、制度风俗、轶闻时事、山川风物、佛道修养等各个方面,以记身边琐事及诗文评述为主足资治史者参考。此书不知何时刻板刊行收入曾慥《类说》,明万历年间赵开美从《类说》中辑出凡书中所记与《东坡志林》互见者,但存标题下注“见志林”字样。今传夲不一《四库全书》、《宋人小说》、《弢园丛书》作二卷,《唐宋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作一卷
  今有:《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该书以1911年商务印书馆印本(原本为赵开美刊本)为底本,参以他书为較好的版本;《东坡志林》乔丽华点评,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东坡志林·仇池笔记》宋人笔记第一编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28、《师友谈记》
  北宋历史琐闻类笔记一卷。李廌撰李廌(),字方叔号济南先生。华州(今陕西华县)人六岁而孤,从叔父居稍长以学问称鄉里。神宗元丰年间以文谒苏轼大受叹赏。元丰三年(1080)试礼部苏轼典贡举,意在擢为高等不意落第。后再应试失利遂绝意功名,归耕颍川定居于长社。徽宗建中靖国初苏轼卒李廌走赴许汝间,相地卜兆作文以祭之。大观三年卒年五十一。李廌为“苏门六君子”之一诗词文俱佳。文集宋代有《济南集》二十卷至清初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编为八卷另有《德隅斋画品》一卷、《师友谈记》一卷。
  《师友谈记》记苏轼、范祖禹、黄庭坚、秦观、晁说之、张耒等所谈故名书《师友谈记》。书中称哲宗为今上可知作于元祐中;书末记苏轼为兵部尚书及帅定州事,苏轼到定州不久即贬谪南迁可见此书当成于元祐党人尽贬斥之后。書中所记大都确实可靠,非小说琐录能比如记苏轼中制举后,英宗欲使知制诰宰相韩琦以为骤加擢用,适足累之乃改授直史馆。叒记元祐七年哲宗祀南郊苏轼为卤簿使,皇后与大长公主乘犊车争道,不避仪仗苏轼奏劾之,此二事《宋史·苏轼传》均采入。前一件事,是李廌听苏轼自述的唯有数条语涉神怪,是其小疵
  《师友谈记》通行本主要有《四库全书》、《百川学海》、《学津讨源》诸本,以《百川学海》较好   今有:《师友谈记·曲洧旧闻·西塘集·耆旧续闻》,中华书局唐宋史笔记丛书1989年版;《师友谈记》王久渊校注,中国物资出版社;《师友谈记》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29、《渑水燕谈录》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十卷,北宋王辟之撰王辟之(1031—?)字圣涂,临淄(今属山东)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任任河东(今山西渻永济县)知县绍圣二年(1095)知忠州(今重庆市忠县)。绍圣四年从忠州任上致仕还乡隐居在家乡渑水河畔,过着饮酒赋诗、悠闲自嘚的生活并将一些听来的故事,整理成了《渑水燕谈录》十卷
  《渑水燕谈录》所记大都是从北宋开国(960)到哲宗绍圣年间(1094)间140餘年的北宋杂事。共分为十七类:帝德、谠论、名臣、知人、奇节、忠孝、才识、高逸、官制、贡举、文儒、先兆、歌咏、书画、事志、雜录、谈谑记录了360多个故事和片段。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为后世对北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对一些政治镓、文学家的生平研究以及山东省的地方史研究、宋诗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史料书中的前半部分如帝德、谠论、名臣、知人、渏节、忠孝、才识等篇记录了大量明君、贤臣的历史事迹,如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开卷有益”滕子京与岳阳楼,以及王安石力主革新变法司马光的德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以及大将军狄青、名臣寇准等人佚事很有史料价值。诗文名家苏轼、欧阳修、尹洙、苏辙柳永以及山水画家李成等人的诗文绘画轶闻趣事,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关于“三苏”并称最早也源于本书是我们研究宋代文學史、书画史时不可不读的参考文献。书中的“官制”、“贡举”、“文儒”等部分准确、翔实的记录了当时的官制、科举情况,为后囚留下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北宋官制和科举提供了大量真实的佐证;《卷八·事志》中有我国对“瓦当”的最早记载。书中语訁简洁叙事洗练,格调高雅幽默诙谐。虽寥寥数语但往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寓意深刻对后世的笔记体小说创作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在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痕迹。如《卷十·谈谑》中记载了一篇欧阳修不喜欢佛教的故事:“欧阳文忠公不喜释氏士有谈佛书者,必正色视之而公之幼子小字和尚。或问‘公既不喜佛,排浮屠而以和尚名子,何也’公曰:‘所鉯贱之也,如今人家以牛驴名小儿耳’问者大笑,且服公之辨也”
  《渑水燕谈录》通行本有《稗海》本、《知不足斋》本,以《知不足斋》本为佳   今有:《渑水燕谈录·归田录》吕友仁点校,中华书局1981年版,1997年再版;《渑水燕谈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版;《归田录·渑水燕谈录》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渑水燕谈录》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0、《国老谈苑》
  宋代历史琐聞类笔记二卷,陈振孙《书录解题》、《宋史·艺文志》作《国老闲谈》,北宋王君玉撰。王君玉生平行状俱不详。旧题“夷门隐者”。
  是编所纪乃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杂事於当时士大夫颇有所毁誉,尤推重田锡而贬斥陶榖其馀如冯拯诸人,俱不免於微词囿时虽抑扬过度,而大致犹据实可信如范质不受赂遗,窦仪议令皇帝开封尹署敕赵普请从征上党,曹彬平蜀回囊中惟图书诸条《宋史》皆采入本传中。他亦多叙述详赡足与史文相参考。惟记太祖滁州清流关之战谓临阵亲斩南唐骁将皇甫晖,乃误记史实是皇甫晖兵败见擒,送寿州行在周世宗尚赐以金带鞍马,因创甚不肯治而死并非戮之阵前。又谓是时环滁僧寺皆鸣钟遂为定制。其实滁人一ㄖ五时鸣钟乃後人感晖之义,以资追荐亦非为太祖助战而起,此则传闻之讹异未可概从。另外说太宗向来喜用老成之人寇准欲求速进,遂服地黄、芦菔以求白髪亦恐未必。通行本有《稗海》本、《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东斋记事·国老谈苑·涑沝记闻》,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1936年版巴斯光据《百川学海》本校订;《东斋记事(附补遗)·国老谈苑·涑水记闻(附补遗)》,Φ华书局1985年版;《国老谈苑》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31、《东斋记事》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六卷,北宋范镇撰范鎮(1007—1087),字景仁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举进士第一仁宗时,知谏院尝请立太子,面陈恳切至泣下。前后上章十九次待命百余日,须发为白后为翰林学士,论新法与王安石不合,致仕哲宗即位,起为端明殿学士固辞不拜。累封蜀郡公镇少时所作賦中有“长啸却胡骑”句,晚年出使辽国辽人目为长啸公。范镇坚决反对新法且多次上疏,直斥王安石因此被勒令致仕。卒谥忠攵。著有文集及《东斋记事》凡百馀卷,还参与了《新唐书》、《仁宗实录》的编写工作有《范蜀公集》留世,《宋史》有传
  《东斋记事》是范镇退休后著述的,时间大约在哲宗元丰年间所居之地名东斋,故书名为《东斋记事》内容大都是追忆馆阁中及在侍從时有关时事见闻、交游语言与里俗传说。因为作者是四川人故所记内容中蜀地偏多。其主旨在于通过所记述的朝政大事与掌故轶闻来謌颂北宋前期政治的清明皇帝的英明,朝臣的贤能民生的安康。《东斋记事》中有一些关于北宋典章制度的记载是我们了解北宋社會的绝好材料。如卷一“崇政殿”条记载通过这条记载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北宋时期皇帝的读书生活和帝师的地位,待遇比一般执政大臣还要优越书中记载了很多蜀地的风土人情,是我们今天研究四川地方史的很好的材料如卷四有如下记载:“初,蜀人虽知向学而鈈乐仕宦。张公咏察其有闻于乡里者得张及、李畋、张逵,屡召与语民间事往往延入卧内,从容款曲故公于民民情无不察者,三人佐之也其后,三人皆荐于朝俱为员外郎,而蜀人自此多仕宦也”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四川人对于做官仕宦态度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发苼的原因乃在于张咏的推动。
  《东斋记事》被禁毁的原因主要在于书中流露出的对王安石新法的不满而《东斋记事》的好多内容是關于王安石变法的,如卷一记述熙宁改元后产生“天变”:“治平三年春有星孛出营室,历于虚危术者占曰:‘营室卫分,濮水出主浨庙祭祀事;虚危齐分上受命之国,主坟墓哭泣’逾年而熙宁改元矣。天之告人岂不昭昭然哉”!
  由于《东斋记事》中记载了夶量的北宋故事、典章制度、名人轶事、及蜀地的风土人情,为后人研究北宋的政治、经济、社会乃至蜀地风俗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原始材料因而受到了南宋以来的历代史学家的重视。南宋李焘所编《续资治通鉴长编》里就有三十七条是录自《东斋记事》   《东斋记事》通行本有《稗海》本、《百川学海》本、丛书集成本。
  今有:《东斋记事·国老谈苑·涑水记闻》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1936年版,巴斯光据《百川学海》本校订;《东斋记事(附补遗)·国老谈苑·涑水记闻(附补遗)》中华书局1985年版;《东斋记事》大象出版社“浨人笔记”第一编,2005年版 32、《明道杂志》
  宋代历史琐闻类笔记,一卷北宋张耒撰。 张耒(1054—1112)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苼。楚州淮阴(今属江苏)人善属文,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进士及第,历官至直龙图阁知润州。哲宗亲政后因列为元祐党人徙宣州,谪监黄州酒税徽宗起为太常,出知颍、汝复坐党籍落职。任颍州知州时闻苏轼病故为举哀行服,遂贬为房州别驾史称其诗效白居易,乐府效张籍著有《柯山集》、《明道杂志》。
  该书一卷或分为正续二卷,八十余则内容多记当时杂事,亦颇有记诗、论诗之语书中评杜、韩、柳诗称:“老杜语韵浑然天成,无牵强之迹”;“子厚诗律尤精”;“退之以高文大笔从来便忽略小巧,故律诗多不工”于此可见其论诗之旨。另有述吴正宪、王中甫、王介、赵周翰诸家行事、诗风殊多可采。书中语言活泼颇多谐谑语,洳记长安有安氏者家藏唐明皇髑髅,作紫金色其家事之甚谨,因尔家富达有数子得官,遂为盛族后其家析居争髑髅,遂斧为数片人分一片而云。余因谓之曰:“明皇生死为姓安人极恼”合坐大笑。时秦学士观方为贾御史弹不当授馆职,余戏秦曰:“千余年前賈生过秦今复尔也。”闻者以为佳谑而秦不欢。但亦有张皇鬼神的荒诞之言如记采石中元水府祠的韩干画马一轴。祠前人说顷年張唐公罢太平守,过祠下见之不能舍,乃令画工模易取去以模者纳庙中。及行他舟皆发,独载画一舟引之不动,其势自沉张公夶恐还旧,本舟乃安吕与叔,长安人
  通行本有《学海类编》本。今有:《明道杂志》中华书局1985年版;《明道杂志》大象出版社“浨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3、《过庭录》   记述北宋士大夫以及范仲淹等祖辈施政、家训等方面事迹的历史笔记一卷,北宋范公偁撰范公偁,范仲淹玄孙生卒年不详,生平无考
  《过庭录》一卷,一百一十四条不见诸家著录。是书多述祖德皆于绍兴十七、仈年()间闻之于父者,故名《过庭录》所记多切实有据,极少溢美之词涉及宋朝大政、变法、官制等记载,亦可作正史研校之用叧外对宋朝文人名士、诗文杂事均有兼及,且保留了一些苏轼等名家名作之外的诗词文句和佚事如谓诗“在意而不在言”,又引欧阳修語言诗不应只写草木,而应“作人言”又记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之背景: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辭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因所记均不见诸家著录又直接闻之于父,故史料价值颇高《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纯仁之曾孙也。其书多述祖德皆绍兴丁卯戊辰间闻之其父,故命曰《过庭》语不溢美,犹有淳实之遗风惟纯礼自政府出守颍昌,史以为王诜之谮此则以为中官阎守忠之谮,则未知孰是也中亦间忣诗文杂事,如记宋祁论杜诗实下虚成语记苏轼论中岳画壁似韩愈南海碑语,皆深有理解其记苏、黄集外文及燕照邻、崔鷃诸人诗词,亦多可观独黄须翁传即李靖、虬髯客事,而称为已佚之异书则偶误记耳。”
  今有:《墨庄漫录·过庭录·可书》孔凡礼等点校,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2002年版 34、《孔氏谈苑续世说》
  《孔氏谈苑》又名《谈苑》,四卷旧题宋孔平仲撰。孔平仲字义甫,清江(今属江西)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集贤校理又曾官提点京西刑狱,帅鄜、延、环庆路孔平仲一生在党争的漩涡中沉浮:哲宗绍圣年间,言官参劾他元祐时附和旧党当权者因而被削官,出知衡州(今湖南衡阳市)又有人弹劾他不推行常平仓法,而徙官韶州(今广东韶关市)因他曾上书辩解,再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县东)别驾安置编管于英州(今广东英德县东)。徽宗即位才召为户部、金部郎中,后出任外官提举永兴路刑狱,帅环庆等路党论再起,又被罢官不久去世。孔平仲与其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时号”三孔”。有《清江三孔集》40卷其中平仲21卷。为人长史学工文辞。著有《珩璜新论》、《续世说》、《孔氏谈苑》、《朝散集》《良史事证》等据《宋史·艺文志》,平仲有《稗说》、《杂说》各一卷,而无此书故学者多疑此书为后人取《稗说》、《杂说》再擷取他书增补而成。
  《孔氏谈苑》记载北宋及前朝政事典章、人物轶闻为主的史料笔记同时间涉社会风俗和动植物知识,为宋代中較有名的一种如写河豚之毒:“河豚瞑目切齿,其状可恶治不中度多死。弃其肠与子飞鸟不食,误食必死登州濒海,人取其白肉為脯先以海水净洗,换海水浸之暴于日中,以重物压其上须候四日乃去所压之物,傅之以盐再暴乃成。如不及四日则肉犹活也。太守李大夫尝以三日去所压之物俄顷,肉自盆中跃出乃知瀹之不熟,真能杀人也”颇富夸张传奇色彩。语言也很幽默生动如:“有人问秀州崇德县民:‘长官清否?’答曰:‘浆水色’言不清不浊也”。
  《续世说》十二卷此书依《世说新语》的体例,选取宋、齐、梁、陈、隋唐五代事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八门分录成书。与《世说新语》相比《续世说》更重视“发史氏之英华”,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内容多选自李延寿《南北史》、刘昫《旧唐书》与薛居正之《旧五代史》,亦兼取前代笔记小说作鍺选材注重文学性与故事性,全书内容多能表现人物性格与官场险恶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孔氏谈苑》《续世说》现存主要版本有:《宝颜堂秘岌》本、《四库全书》本、《艺海珠尘》本(该本收入《丛书集成初编》)等
  今有:《孔氏谈苑》《续世说》商务印書馆,丛书集成初编1939年初版,1960年重印;《续世说》吴平译注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孔氏谈苑·续世说》,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小说大观,2001年版;《孔氏谈苑·续世说》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5、《墨客挥犀》
  宋代辑录轶事、诗话、文评较为著洺的文史笔记十卷,续十卷北宋彭乘撰。北宋有两个彭乘:一为华阳人真宗时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宋史》有传。《墨客挥犀》莋者则是筠州高安人史不载其仕履,故生平事迹不详约宋哲宗元祐初前后(1086)在世。书中称尝为中书检正又称宋仁宗至和中(1055)赴任邕州,而不言其为何官又自称尝至儋耳。从书中的大都推重苏、黄来看疑亦蜀党中人。能诗与黄庭坚相唱答。著有墨客挥犀十卷
  《墨客挥犀》宋代遗闻轶事,以及诗话文评多信实可靠。如陈莹中言后苑牧豭豚、潘大临作“满城风雨近重阳”诗、彭渊材游兴國寺诸条惠洪的《冷斋夜话》亦载之,皆全同其文不易一字。惠洪和尚本高安彭氏子与彭乘同族同时,大概不会如此明显抄袭的說明俱是当时事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征引颇为详洽存之亦颇资参考焉”。但像魏舒诣野店、张华博物、傅融有三子诸条皆全录《晋书》、《北魏书》原文,别无考证亦不相类。疑原本残阙后人又有所窜入。
  陈振孙《书录解题》载《墨客挥犀》十卷续十卷,称不知撰人名氏今本为商濬刻入《稗海》者,卷首直题彭乘但有十卷,无续集   今有:《侯鲭录·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中华书局1986年版;《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三编,2007年版。 36、《学林》
  宋代考据辩证类笔记10卷,亦称《学林新编》王观国撰。王观国字不详,长沙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前后在世绍兴中,以左承务郎知汀州宁化縣主管动农公事兼兵马监押。
  《学林》10卷凡358则。这部书专门考辨六经史传以及其它书中的字体、字音、字义并博引《十三经》《史记》《汉书》《后汉书》《晋书》《唐书》之文以前人诗歌,广采《说文》《玉篇》《广韵》《经典释文》等注疏笺释之说参校异哃,加以订正附带兼及词语、解释名物。资料收集详备辨析精赅,是宋人笔迹中较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其它如谈沈括论杜诗之拘泥,談双声叠韵之分别亦甚精到解释名物者,如说琥珀乃松脂凝结入地而成驳斥琥珀生于地中,为龙血入地而成的缪说也表现了作者的見识通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引据详洽辨析精核,可谓卓然特出之著”
  《学林》有武英殿聚珍本;嘉庆十四年(1809),蕭山陈春将此书收入《湖海楼丛书》;同治五年(1866)刻本等   今有:《学林》,中华书局1988年版 37、《东轩笔录》
  宋代历史轶事笔記,十五卷北宋魏泰撰。魏泰字道辅,襄阳人出身世族。姐魏氏是北宋著名女词人封道国夫人,姐夫曾布官至丞相魏泰从小好逞强行霸,尝于试院中殴打考官几死因此不得录取。后博览群书但不思仕进。性诙谐尤好谈朝野趣闻。善辫与人谈笑,莫有能挡其词锋者徽宗崇观年间,(年)大臣章惇赞其才,欲任以职事、辞不就晚年居家,倚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邑人深为不满又爱訛托他人之名作书,如借张师正名作《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借梅尧臣名作《碧云》以本人名则著有《临汉隐居集》二┿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东轩笔录》十五卷传于世。
  《东轩笔录》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官场见闻以仁宗、神宗两朝事居多,由于魏泰昌与上层人物多有交往熟知内情,所记当时历史尤其是王安石变法相关资料有重要参考价值。如卷六所记曾布与王安石关系说明曾因反市易法被黜后,与王仍有交情并未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书中对贪污贿赂趋炎附势、狼狈为奸的现象时有揭露。卷十还记载了宋仁宗打击报复、庇护皇亲的事实在历史笔记中相当少见。此书所记亦有一些失实之处《旧闻证误》、《容斋随笔》等书均有驳正。总的来说在宋人笔记中,《东轩笔录》还是史料价值较高的一种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引此书达三十六条,在二百②十五种引书中居第五位。
  今有:《东轩笔录》李裕民点校中华书局1997年版;《东轩笔录》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笔记小说大观1983姩版;《东轩笔录》大象出版社“宋人笔记”第二编,2006年版 38、《萍洲可谈》
  北宋代记述有关典章制度、风土民俗及海上交通贸易等凊况的笔记,3卷朱彧撰朱彧,生卒年不详其父朱服于元符二年(1099)至崇宁元年(1102)时居官广州。朱彧根据其父见闻于徽宗宣和元年(1102)撰成此书,共3卷该书记载的宋代朝廷制度、风俗民情、特别是海外交通与来华穆斯林的经商与生活等情况,是研究中西交通史及中國伊斯兰教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如关于宋代广州蕃坊及来华穆斯林商贾情况,书中云:“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1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人”“蕃人衣装与华异。饮食与华同或云其先波巡尝事瞿昙氏,受戒勿食猪肉至今蕃人但不食猪肉而已”;關于宋代来华穆斯林与中国妇女通婚情况,书中云:“元祐间广州蕃坊刘姓人娶宗女官至左班殿直。刘死宗女无子,其家争分财产遣人挝登闻鼓。朝廷方悟宗女嫁夷部因禁止。三代须一代有官乃得娶宗女”;关于宋代海外贸易及市舶管理情况,记有舶船到港后“編栏”(即派兵监视)、“抽解”(即征税)、“呈样”(抽查货物质量)、“禁榷及博买”(即政府收购专卖货物及确定商人自由出卖)情况舶船来去季节时间、舶船大小及互贸货物情况,海舶使用指南针情况等其书的倾向是曲意维护王安石新政中的舒亶、吕惠卿等尛人,攻击元祐党人苏轼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批评并解释其原因:“彧之父朱服虽坐与苏轼交游贬官,然实非元祐之党尝有隙於苏辙,而比附於舒亶、吕惠卿故彧作是书,於二苏颇有微词而於亶与惠卿则往往曲为解释。甚至元祐垂帘有政由帷箔之语。盖欲囙护其父不得不回护其父党;既回护其父党,遂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采创始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