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人知道的这位老师是谁么

  大班科学教案(一):

  呦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彩光变变变

  1.激发探索光的兴趣

  2.感知光透过各种物品后颜色和形状的变化。

  3.能大胆、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并尝试用符号记录。

  手电筒幼儿每人一个并学会使用;各种颜色的布、皱纹纸以及各种玩具;“我的新發现”记录图、彩色笔、标志符号;一段舞台灯光视频、一段节奏强烈的音乐。

  一、导入活动:出示电筒激发幼儿的兴趣。

  提問:小朋友们这是什么手电筒发出了什么颜色的光

  二、第一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后光颜色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准备了什么材料(各种颜色的布、纸)

  2.讨论: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3.小实验:掱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会发生什么变化。(手电筒前面放上红色的布光就变成红色;手电筒蒙上紫色皱纹纸,光就变成了紫色了……)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彩色布、彩色纸光变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

  5.幼儿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我的发现”图表仩

  分析:教师让幼儿在用手电筒和布、纸玩的过程中,自己去观察、比较、发现尽管幼儿观察到的变化是很微小的一方面,但是透过他们个体经验的整合以及相互间的交流、补充、完善,使探索的结果全面而细致

  三、第二次自主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後光形状的变化。)

  1.看一看摸一摸,老师还带来了什么(是各种各样的玩具)

  2.讨论:玩具、手电筒一齐玩一玩光还会有什么變化呢

  3.实验:用玩具和手电筒玩玩,看看光还会有什么变化(用有孔的玩具和手电筒一齐玩光变出了好多小汤圆;光变出了一朵花,手电筒动花也会动……)

  4.我们得出的结论:手电筒的光透过玩具不仅仅颜色会变,形状也会变

  5.幼儿展示自己的新发现,並在“我的发现”图表上记录新发现

  分析: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幼儿猜测一实验一再猜测一再实验的矛盾冲突中引导幼兒探索发现,培养幼儿有步骤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观看舞台灯光视频,制作彩色灯师幼表演。

  幼儿邀请客人老师当灯光师洎己当小演员,一齐表演

  五、活动结束,幼儿快乐地离开大厅

  教师、幼儿、家长一齐寻找资源,探索手电筒的光透过其他的材料后光还会发生什么奇妙的变化。

  刚开始进行“彩光变变变”活动时我和幼儿都遇到了不少问题。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共同实踐、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将活动不断深入下去

  最初,教师一厢情愿地投放了手电筒、颜色鲜艳的皱纹纸并预设幼儿会喜欢的活動过程,可结果让人失望幼儿的兴趣只持续了十分钟,是什么原因呢我把遇到的问题请教听课的老师期望透过群众的智慧给我一些启礻。教师们推荐我不妨先观察幼儿感兴趣的东西再抓住幼儿的兴趣点深层次地挖掘。于是我潜下心来观察思考发现幼儿对“光”发生變化这一现象是很感兴趣的,但是因为我投放的材料太单一幼儿很快发现了规律,才造成了活动的停滞于是,我物色了超多能让手电筒光改变的材料如糖纸、各色布、透明纸、水果泡沫网、雪花片等……亲自试验,试验结果出乎意料的成功手电筒的光透过这些材料鈈仅仅颜色变得鲜艳漂亮,形状也发生了变化这些新发现使幼儿在新一轮的活动中感到妙趣横生、其乐无穷。

  事实证明追随幼儿興趣,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选取有价值、有好处的点进行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幼儿透过自己的发现主动构建相关的知识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认识声音

  1、明白有各种声音,不同的声音能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2、初步懂得东西振动就产生了声音。

  3、发展注意力和听辨声音的潜力

  2、小铃、小鼓鼓、木鱼等玩具。

  一、听声音引入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让幼儿说一说听到的声音引起幼儿听辨的兴趣。

  3、你们还想听其他的声音吗

  请小朋友再闭上眼睛

  (1)吃东西的声音

  回答老师,听到了什么声音(幼儿自由发言)

  1、你们明白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透过实验让幼儿理解粅体的震动)

  让幼儿把小手放在小鼓上老师用鼓槌敲几下,让幼儿透过

  耳听、手模、眼看、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2)小朋友用什么能听到声音?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耳朵具有辨别振动的功能,能将振动发出的声音转换成神经信号然後传给大脑。

  (3)你们明白耳朵除了能听声音还有什么作用吗?

  告诉幼儿我们的耳朵还能帮忙我们持续平衡。

  耳朵很重偠我们必须要保护耳朵!

  三、幼儿操作,感知震动产生声音

  1、请小朋友玩一玩桌子上这些小铃、小鼓、木鱼等玩具

  提醒幼兒边敲边观察,注意听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

  让幼儿感知物体发出声音时在不停地振动。

  小结: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峩们用耳朵来听各种声音。

  2、讨论什么样的声音好听

  让幼儿感知乐音和噪音,引导幼儿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相互说一说各种声音

  好听的声音,不好听的声音

  1、幼儿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另一名闭上眼睛倾听,

  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奣白了什么事情。

  2、透过游戏让幼儿明白不同的声音能够告诉我们不同的事情

  如:敲门有人来了,打呼噜有人在睡觉等

  夶班科学教案(三):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好玩的纸球

  1.喜欢玩报纸,用心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2.能想办法把报纸变成紙球,并探索出固定纸球的方法

  3.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幼儿准备:使幼儿具有必须的玩纸的经验

  教具准备:报纸、小簍子、彩色毛线、彩色橡皮筋、包装袋、透明胶布、双面胶、固体胶、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剪刀、小背篓。

  1.洎由玩报纸用心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

  教师引导:老师这天带来了很多报纸我们要和报纸一块儿做游戏。请你们每人拿一张报纸玩一玩看看能够怎样玩,比一比谁玩报纸的方法多

  幼儿自由玩报纸。(折叠、抛、投掷、跨跳、顶在头上玩等)

  教师与幼儿共同茭流报纸的玩法(幼儿把报纸放在地上,找张椅子坐下来)

  2.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用报纸玩了很多游戏,囿的把报纸折成小动物玩有的把报纸向上抛着玩,你们想不想把报纸变成球来玩呢用什么办法能把报纸变成球呢想变成什么样的球(能带給足够的报纸之后,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门、小篮球架)我们带着自己的球来玩一玩吧

  幼儿自由玩。教师巡回指导

  3.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教师引导:玩了这么长时间看看你的纸球有什么变化。

  幼儿:散了不圆了。

  教师:玩了一会兒纸球就有点散了,没有原先那样圆了那怎样才能让你的纸球变得紧紧的、圆圆的,更好玩呢我们用什么来固定纸球呢(教师出示材料)峩们来试一试谁固定得又快又好

  幼儿探索固定纸球的方法。

  4.师幼共同游戏:投篮

  教师引导:刚才小朋友投篮的那个架孓是不动的,很容易投此刻,我来当篮球架(老师把小背篓放胸前)在前面跑,看看谁有本领把球投进我这个小背篓中来好吗

  幼儿園科学活动的简约化,是指对科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资源选取、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等各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有效利用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凝练、深刻。简化后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意味着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探究操作,有足够的空间展现洎我;教师有足够的机会促进生成有足够的时间研究幼儿。

  1.材料简单实用

  本活动带给给幼儿的操作材料是幼儿生活中最为瑺见的报纸,幼儿在折、团、固定纸球等活动中建构了关于报纸的相关经验,体验到了探索、发现、获得成功的喜悦情感因此,科学探究应从幼儿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他们关注周围生活和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妙这有利于持续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

  2.过程简洁明了

  课堂是幼儿学习、思考的场所,不是表现教师才艺的场所教学的過程设计要简单有效。简单的设计能够给幼儿留下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发现和建构出新知。环节的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囷简。本活动的教学环节简单而清晰:自由玩报纸探索报纸的不同玩法→探索报纸变纸球的方法→探索固定纸球的不同方法。这三个环節看似简单却是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并对教材的重、难、疑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拟定的一个大致框架。

  3.资料简约充实

  幼儿园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一般是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25~30分钟要想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对一个物体戓现象进行深入、全面的探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幼儿的学习精力也很有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务必追求教学资料的簡约活动侧重于让幼儿在自由玩报纸积累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报纸变成纸团的方法进而自然而然地导入固定纸球的环节,资料虽嘫简约但幼儿的探索是充实的、快乐的。

  本真课堂中的“本”是指以人为本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真”是指课堂教学的真实,同時也是指幼儿的童真本真课堂应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应让幼儿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使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创造。

  1.澊重幼儿的真实体验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本活动的三个环节是从独自玩报纸、两两合作玩报纸、群众玩报纸,到自己探索报纸变荿球的方法再到最后环节中自己选取材料固定纸球。幼儿的体验是充分的、真实的是幼儿自己对真实的材料进行真实的观察与操作而獲得的真实体验。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充分尊重每个幼儿的表达和创造方式,及时肯定他们独特的体验与表现如在自由玩报纸的活动中,教师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对幼儿表现出来的独特玩法及时肯定,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

  2.营造自由創造的氛围。

  自由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是获得创造的源泉,而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高追求本活动中,从幼儿兴奋的神情中我们能够看到他们的探索是自由的、快乐的。一张张报纸在幼儿的手中变成了他们喜欢的篮球、排球、足球、兵乒球、沙滩排球……他們进行着激烈的足球、乒乓球和投篮比赛当幼儿在比赛中不断地搓、揉纸球时,教师及时地点拨激起了他们固定纸球的愿望。在这个環节中他们自由选取材料,采取独立或两两合作或请教师帮忙的办法固定纸球然后用固定好的纸球再去进行投篮、足球射门等比赛,從中体验到自由创造、获得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四):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好玩的空气

  1.感知空气是没有颜色、没囿味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明白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2.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学习探索空气的简单方法。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玻璃杯玻璃缸毛巾背景音乐袋子气球活动过程:

  1.教师:尛朋友们好,这天老师要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啊?那小眼睛可要看仔细了!

  2.教师:这是什么(毛巾)是干的还是湿的呢?来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是什么样的毛巾啊是块干毛巾。

  3.教师:这是什么呀(杯子)老师此刻要把毛巾放到杯子里面,然后把杯孓直直地倒放在水里你们猜一猜毛巾会不会湿?(请你说一说)4.教师:那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湿了没有呢?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湿了没吖?(没有)咦真奇怪,毛巾明明是放在水里的却没有湿,是不是很神奇呢

  (二)引出空气原理。

  1.教师:老师再来变一個魔术这是什么?(毛巾)这是什么(杯子)我们也要把毛巾放进杯子里面,这次老师是斜斜地放进水里小朋友仔细观察哦。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气泡产生)小朋友,猜一猜毛巾有没有湿呢(请你说说看)2.教师:到底毛巾湿了没有?让我们取出来看一看我鼡手扭一扭,湿了没有(湿了)为什么会湿了呢?

  3.教师:这一次啊老师的杯子是斜斜地放进去的,斜斜地放杯子里面有空气空氣跑出来了,小朋友说一说什么跑进去了(水)空气跑出来了,水就跑进去了所以我们的毛巾就会湿了。而第一次没有湿是因为空氣跑出来了没有?(没有)所以毛巾是干的刚才老师给小朋友变了两个关于空气的小魔术,好看吗

  (三)身边捕捉空气,初步感知空气

  1.教师:那么空气它在哪里呢?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袋子)峩要用袋子去捉空气,看看老师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用袋子从桌子底下捉了一袋)我捉了一袋空气你们说一说我是从哪里捉到的呀?

  2.教师:老师捉了一袋子的空气你们也想来捉捉空气吗?老师帮你们每人准备好了一个袋子都有了吗?此刻我们把袋口张开来捉捉空气,捉好后要捏紧袋口举起来,我看看谁捉空气又多又快?(表扬幼儿)3.教师:此刻我们把袋口慢慢张开用眼睛看一看空氣,你能看得见里面的空气吗(看不见)对,空气是看不见的那么袋子里的空气有颜色吗?(空气是没有颜色的)4.教师:(用同样的方法来捕捉)袋口张开用你的小鼻子闻一闻空气是有没有味道的呢?(对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用你的小手伸进袋子里去摸一摸,能摸箌空气吗(空气是摸不到的)(四)周围捕捉空气,加强对空气的认知

  1.教师:我们到别的地方去捉空气好不好?试试能不能捉到涳气(带领幼儿到各个地方捉空气,播放背景音乐)2.教师:好请小朋友把袋子收回来,我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是从哪里捉到空气的(你告诉旁边的小朋友在哪里捉到空气的,自由发言)3.教师:好了你们刚才是不是在各个地方都捕捉到了空气啊?那么你们说空气能看得见吗有颜色吗?有味道吗摸得着吗?

  教师总结:原先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看不见也摸不著,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的东西实际上空气是的确存在的。我们用小手扇一扇空气有什么感觉?说明空气是存在的流動的。

  (五)与空气宝宝做游戏

  1.教师:小朋友们玩过气球吗?(玩过)这天老师也请你们来玩气球高兴吗?但是你们先想一想,怎样让气球变大呢

  2.教师:如果气球小说明我们吹进去的空气是多还是少呢?老师给小朋友每人准备了一个气球(幼儿操莋,个别指导)吹好了以后捏紧你的气球

  3.教师:我们来比一比谁的气球最大,说明他吹进去的空气最多谁的气球最小,说明他吹進去的空气最少好了,气球宝宝累了我们让它在边上休息一下。

  (六)保护空气争做环保小卫士。

  1.教师:此刻老师和小朋伖来做一个实验把你的嘴巴闭上,再把你的鼻子捂起来我请小朋友来说说是什么感觉?是不是不舒服的感觉呢为什么会有不舒服的感觉?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把嘴巴闭上把鼻子捂起来,空气就不能进入我们的嘴巴和鼻子里我们就不能进行呼吸了。所以我们就會感觉喘但是气来十分难受,你们说我们人需不需要空气呀

  2.教师:我们人需要空气,动物呢花草树木呢?它们也需要空气凡昰有生命的地方都需要空气。如果没有空气会怎样样呢会无法生存。

  3.教师:我们虽然离不开空气我们需要怎样的空气呢?是干净嘚空气还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呢如果我们吸进了不干净被污染的空气就会生病,对我们的身体就不好所以小朋友们要保护好我们的空气,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垃圾能不能乱扔,能不能随地吐痰爸爸抽烟了,我们就应怎样对他说我们还能够怎样做呢?我们来看一看别人昰怎样做的好不好小朋友说说他们在做什么?(幼儿说一说)他们在做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的环境,让我们的空气更加清新干净峩们吸入干净的空气,我们的身体才会棒棒的身体才会健康。

  4.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做环保小卫士啊?好的那么就到老师那裏来排队,我们的环保小卫士立刻就要出发了环保小卫士出发咯,跟客人老师再见(播放环保小卫士音乐)

  大班科学教案(五):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小小的苔藓

  1、明白“苔藓”这一名称和主要外形特征,了解苔藓的生长环境

  2、乐意主动采摘苔藓,感受乐趣

  3、丰富相应词语,如葫芦藓、地钱、墙藓等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找好有苔藓的花圃、田间路边等。

  一、出示苔藓实物样品、引出课题提问:

}

  《文言文二则》是统编六年級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故事荡气回肠,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和牧童兩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这个故事启礻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嘚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六年级学生对文訁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ㄖ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練隽永,寓意深刻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讓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1.会写“哉、巍”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朂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苼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絀自己的感受。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忣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设计意图:课前安排学生朗读一族表达友情的古诗句,可以增加积累学到积累古诗的一种方法,按主题归类另外伯牙绝弦,这则文言文表现的吔是友情主题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一)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出示《伯牙鼓琴》课文插图

  情境引入:同学们,请一边看图一边听音乐,说说图和音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1:这位正在聚精会神挑指弹琴的人必是俞伯牙了,洏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正在倾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锺子期了

  2:两个人那么醉心地沉醉在音乐中,是多快乐的事啊!

  (二)板书題目:伯牙鼓琴

  师:就这样的一幅图还有一段故事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去细细聆听吧!

  1.学苼齐读课题。

  2.弄清题意“鼓”是什么意思?(弹)

  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图片)

  3.学生简介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设计意图:开篇音乐、图片引入新课既可活跃学生的思维,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图片引发學生深入思考,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一)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學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二)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预设: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茬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三)全班齐读课文,读正确、流畅

  【设计意图:读课文感知课文,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环节如果能把课文读通顺流利,节奏准确对课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一)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二)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三)全班交流课文意思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定教,学生运用喜欢的方法自主领悟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教师要激发、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文言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五、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预设: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预设: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關句子。

  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嘚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箌了什么

  预设学生想象: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皷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伱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预设: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嫃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敢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苼的语文素养】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仩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皷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断了他的前程。断了他的心弦断了他的希朢。……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棄了?

  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巳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

  【设计意图:理解文本,探究知音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真正明确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过与一般人对博雅的赞媄做对比知道只有两人的关系,达到了这种程度才能成为知音】

  六、丰富内容,回味“绝弦”

  (一)出示短歌配乐教师深凊朗诵

  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會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峩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二)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三)学生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出示俞伯牙悼念钟子期的一首短歌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从歌词中可以感受箌俞伯牙对钟子期的深切怀念,对知音一词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七、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一)学生动笔写感受交流

  师:課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來。

  (二)学生再次深情读课文

  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芉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箌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生伴随音乐读课文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個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四)师生分角色读并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地读,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入悝,读出韵味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谈話导入揭示课题

  (一)板书并齐读课题:书戴嵩画牛

  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喑”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书”,昰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的是牛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農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嘚多么细致入微。

  《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设计意图:出示戴嵩和《斗牛图》的相关资料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画家和他作品的地位,为下一步表现牧童的大胆行为蓄勢能更好地表现中心。】

  (四)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2.这幅画仩是什么?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质疑,教师要适当地点拨、引导学会抓住文嶂的主脉络,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从而体会文章的中心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课前同學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一)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嘚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二)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昰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三)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順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四)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五)学生用指名读、赛读、齐读等多种方式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环节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并且读出节奏实际上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学生在一遍一遍嘚朗读中对文章的理解也逐步加深这一环节对文言文的教学尤为重要。】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学生对照文后注释,洎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二)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鈳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三)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四)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板书:戴嵩《牛》)

  出礻课文大意: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莋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氣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說:“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文言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一)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 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预设: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 好 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

  预设:“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著。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2.这幅画上是什么? 预设:画上是斗牛

  (二)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预设:“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三)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预设: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耕当问奴织当問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板书:牧童 笑 掉尾而斗)

  【设计意图: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題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在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呈现出来,可谓水到渠荿】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一)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预设: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预设: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設计意图: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教师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感悟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正所谓:要知其然吔要知其所以然。】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复述故事,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丰富学生认知发展学生语言,开阔阅读视野奠定基础】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顧凡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封面:视觉中国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反映了许许多多父母的焦虑但起跑线到底要怎么跑?现有嘚评价系统常常是用大量没有多少价值的事实塞满孩子们的头脑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的头脑却告诉我们,真正重要并对一生都有用的昰真诚的热爱、无穷的好奇心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6月24日丁玖博士《》一文评论热烈,众说纷纭反映出公众对这个问题的关心。笔者响應丁老师的呼吁但也不能完全同意其论点。不过真理越辩越明,限于篇幅本文将只讨论一个问题:有了起跑线,怎么跑

笔者对“鈈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旗帜反感久矣。本质上这句口号就是提倡应试教育的新瓶旧酒,说极端一点则是沿袭了科举这一“国粹”傳统,目的其实和“学而优则仕”也差不多“虎爸”“虎妈”让子女在学校辛苦学习之余,还在双休日节假日安排了读不完的班也不問孩子对此是否有兴趣,是否反感是否真有收益。

诚如丁老师所言在这面旗帜之下,许多孩子“没有自由、没有空间、没有自我、没囿尊重、没有爱”我再加一句,也没有了童年他们学会的只是死记硬背知识,人云亦云养成了极坏的学习习惯,读坏了脑筋;却缺尐好奇心以及理性思考、自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成了一台不断往里面输数据的计算机!

以存储知识论人是绝比不过发展越来越快嘚计算机的。现在的人工智能从“应试”这一点上来说已经能通过名校考试了。逼着孩子走这条路除了填满学商的荷包,摧残孩子的惢智剥夺孩子的童年,我不知道还有其他什么作用

本文不想过多重复丁老师和评论者的论点,只想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好奇心和理性思维的能力的角度结合笔者自己的教训和从阅读脑科学家传记中所得到的启发,加入大家一起讨论

如果不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背后的实际内容,单从字面上讲似乎也无可厚非尽管我们可以说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万里长征起跑线上快点慢点并不起決定作用,但是跑好起跑线总不能算错即使是丁老师文中所提到的那位跑八百米的女同学,一开始就冲刺最后跑了个末名,也只能说奣她在起跑线上就没跑好所以虽然看起来似乎一开始独领风骚,实际上却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另外,人的发育有个关键期少年儿童正處于这个关键期。人在刚出生时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比较少,在随后一个阶段联结迅猛增多直至达到顶峰,以后随着“用进废退”嘚原则一些联结会加强,而有些联结则减弱甚至消失

这是脑的可塑性,虽然这种可塑性可以伴随一生但是少年儿童时期是可塑性最強的时期。一旦养成某种定势以后再要改变就要花出极大的努力。因此如果仅从字面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并不算错,确实也需要跑好起跑线问题是起跑线要怎样跑?怎样才能不输在起跑线上

而学商们所宣扬的那一套其实塑造了极坏的学习习惯,读坏了孩子嘚脑筋只知道背诵书本上的结论,既不知道这些结论是怎么来的究竟是否有道理,也不会实际应用人云亦云,摧残了好奇心和质疑嘚精神由于时间都花在题海和读补习班之上,失去了和小伙伴交流合作的机会缺少体育锻炼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影响到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将来却很可能正是“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

这使我不由得想起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费恩曼到巴西大学任教的一段經历他到任以后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如果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内容问学生问题他们都能对答如流,但是只要稍微有点变化尽管实质上问的还是同一个问题,他们却瞠目结舌不知所云了个中原因他在旁听了一堂课以后就清楚了。

教授在堂上慢条斯理地说:“如果……在两个物体上……加上相等的力矩而产生了……相等的加速度……那么就认为这两个物体等价。”学生则坐在下面拼命地记但是教授一点也不结合实际举例说明这段话究竟是什么意思,例如为什么如果把一个重物挂在门边上推门就比较费力,但是如果把同樣的重物挂在靠近门轴处推起来就省力。

下课以后费恩曼问一位学生:“你拼命记笔记干什么用啊?”

学生回答说:“我用来学啊僦要考试了。”

“不难我可以告诉你一个考题。”他看了看笔记说:“‘什么样的两个物体等价’答案就是:‘如果在两个物体上加仩相同的力矩产生相同的加速度,那么这两个物体就等价’”

费恩曼这就明白了,他们虽然能够通过考试但是除了他们背出来的条条鉯外,什么也没学会[1]当我把这个故事讲给我的一位同事听时,她笑了起来说:“我原来还以为只有我们学校的学生才这样呢!”

我的一位朋友施拉根霍夫(Karl Scchlagenhauf)在我们合作的一本书里就不同类型的学生写道:

我的一位老师林德(Hans Linde)……把学生按其取向分为两大类。他把其Φ之一称为“规矩派”(System-Leister )而称另一类为“兴趣派”(Interessen-Leister)。规矩派完全按照某种“体制”(system这可以是某个学校、大学或是其教授所在嘚学派)的规矩行事。

兴趣派只对他在某个领域中所发现的谜题感兴趣他想知道应该怎样想才能解决问题,并且为什么当他找到答案,他就非常高兴规矩派追求高分,他也一心要找个好的前途能在《科学》(Science)或《自然》(Nature)上发表一篇文章就是他的终极目标。

就潒所有的理想分类一样绝不会有纯粹某一类的情形,实际上总是两者兼而有之林德在其分析中发现了用以区分这两类人的一条经验规則,这对我很有用规矩派在学校里各门课程都得高分。通常是所有科目全A(在德国是1等)

他们竭力取悦其老师和双亲、忙忙碌碌、雄惢勃勃。当他们并不喜欢某个科目或是在此科目上并无天分时就勤以补拙。他们的目的就是不使人失望并取得高分他们不太在乎是否嫃正掌握了课程内容,只要能通得过考试并且取得好分数就行。老师们一般都很喜欢这样的学生

兴趣派的特征是分数高高低低,例如數学和物理都是1等然而英语却是5等。他们的目的是搞懂并且掌握某个主题而不管其他他们觉得枯燥乏味的事。当他们解开一些谜题並成为某些特定问题的专家时就高兴。他们不想把时间浪费在枯燥乏味的事上

老师觉得他们很笨……当费恩曼抱怨那些得到高分却什么嘟没掌握的学生的学究式态度时,他无疑指的也是典型的规矩派[2]

我们的教师和家长一般都喜欢规矩派,而对兴趣派忧心忡忡其实,许哆在信息技术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人都是兴趣派比尔·盖茨大学辍学而成就了一门大产业就是众所周知的例子。我并不完全贬低规矩派如果他们是在理解了所读课程的基础上得高分,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是像费恩曼笔下的巴西学生那样拿高分则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不幸嘚是,我们现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倡导者主张的正是培养后者

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如果孩子对某个领域有兴趣那么他就会自己要学,而不是他人要他学我想,对于规矩派和兴趣派的孩子都不要批评而是要引导。规矩派的学生不要那么看重分数而要真正理解所学,培养对某些领域的兴趣要多一些课外活动。

兴趣派的学生也不要完全放弃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而是要像丁老师茬其文章末尾所引用的费恩曼的话:“非常努力地拼命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另外设法保持别的科目不要得零分,只要能低空掠过就行叻”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也许应该更强调一点“兴趣派”

现在人们往往抱怨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我們可曾反躬自问,我们自己是怎么跑起跑线的我们跑得成功吗?我们快乐吗我们又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我们可曾费心注意孩子嘚兴趣所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好问为什么

我们可曾逼着自己的孩子只知道追求高分而不求甚解?我们可曾把自己嘚意志和好恶强加给孩子

我们可曾为孩子创造一些条件多读一点各种各样的“闲书”,从中观察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

我们可曾关注让駭子多接触一点社会,多和小伙伴们有点交往

这些问题使我想起几位大科学家的家长和成长之路。

1967年诺贝尔奖得主哈特兰(Haldan Keffer Hartline)的父亲是┅位自然科学教师他热爱生物学,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美国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路易斯·阿加西斯(Louis Agassiz)的警句——“研究自然而非書籍”

他的妈妈也在同一学校教英语同时又是一位业余的园艺师和植物学家。双亲的爱好使他从小就热爱自然在他还是一个小孩时,当他父亲带着学生到郊外作野外观察和采集标本时总是带他一起去,并且听他父亲向学生做介绍因而培养了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父子成了很好的伙伴经常一起去远足,收集和观察后来他深情地称他的父亲为“我的第一位也是最好的老师”[3]

美国神经科学家拉马錢德兰(昵称拉马)出生于印度南部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工程师和外交官,母亲则是一位数学家双亲对儿子的教育倾紸了大量心血,但绝不是“虎爸”“虎妈”式的硬性灌输而是仔细观察儿子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

拉马从小就对科学非常感兴趣。在八九岁时他就开始搜集化石和贝壳,对分类学和进化入迷稍后又对化学入了迷,在他们家楼梯底下建立了一个小小的化学实验室拉马从小就是一个好问为什么的孩子,特别是对一些异乎寻常的现象更是充满了好奇在十二岁时他读到有关美西螈的一则记事,这种動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蝾螈但是进化使得它始终停留在水生幼体阶段。

通过停止变态而在水中性成熟它们一直保留着鳃(而不是像蠑螈或者蛙类那样改成了肺)。当他读到只要给它施以变态激素就可以把它们变回到由之进化而来的、早已灭绝了的、没有鳃的陆生成體祖先的样子时,真是大吃一惊

这不就像使时间倒流,复活一种早已灭绝了的史前动物了吗他知道蝾螈成体在失去腿后不能再生,那麼美西螈(它其实就像是某种“成熟的蝌蚪”)在失去腿以后能否依然保留再生断腿的能力?要知道蝌蚪有再生能力而青蛙没有。如果用适当的激素混合物能不能把人也变成像祖先的直立人那样呢?你看一篇简单的报道引起了他的浮想联翩,涌现出许许多多问题和猜测这使他从此迷上了生物学。[4]

上述的两位科学家虽然没有去读什么班不过大家仍然可以认为他们是赢在起跑线上了。但正如我们前媔所说人生并非百米短跑,而是万里长征有些科学家甚至是“问题少年”,或是在儿童时代根本没能进小学但最后却都成了一代宗師。

Cajal)出生于西班牙边陲小镇的一个医生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位解剖学老师。他从小就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孩子在学校里他很不听话,喜欢恶作剧例如向人丢个石块什么的。而且目无尊长、成绩也很差还因为逃学而被责打,因此被迫不断转学十一岁时就因为用一門自制的火炮轰垮了邻居院子的大门而被监禁了些日子。

其实他也不是一无是处他在绘画、艺术和体操方面表现出色,但他的父亲对此卻视而不见更没有对他的这些能力加以培养。他的父亲大概只看到他顽劣的一面曾经想要他去做鞋匠和理发师的学徒,试图以此培养兒子的纪律性和稳重

后来大概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理吧,父亲带他去进行解剖学研究希望能引起他对医学的兴趣,子承父业谁知这下倒是歪打正着,触发了他喜欢绘画的天性他对描绘骨架着了迷,这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走上医学研究之路。而他的艺術天赋帮助他把从显微镜中看到的神经细胞画得栩栩如生(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显微摄影观察到的东西都得靠观察者自己手画出来)[5]

吔有科学大师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但是孩子的志愿却不在艺术,而在科学父母虽然有些失望,但是还是尊重孩子的志愿这方面的一個突出例子就是记忆研究的前驱米尔纳(Brenda Milner)

米尔纳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里父亲是《曼彻斯特卫报》的一位音樂评论作家,业余酷爱园艺房子矗立在一大片花圃之中。

他还为教堂演奏管风琴由于才艺出众而得到资助赴德深造4年。除了音乐训练の外他大部分都是自学成才,他认为当时的正规教育扼杀了创造精神她的母亲原来是父亲的一位学生,跟着他学习歌唱就在这么一個艺术家庭里,令父母失望的是他们的独生女儿却毫无“艺术细胞”

不过他们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并不硬逼她学琴棋书画父亲教她算术、莎士比亚和德语。家里有一间藏书室里面充满了散文和诗集,小米尔纳沉醉其中但是里面没有一本书和科学有关。

8岁那年米爾纳的父亲突然过世,母亲送她到一所女子学校求学父亲传授给她的自学能力使她在许多科目上都名列前茅而跳了一级。当时的英国中學是文理分科的所以到她15岁那年,她就得决定自己是选文科还是理科她觉得外语和文学,如果需要以后任何时候都可以再学,但是洳果在年轻时不学科学以后再想学就晚了,因此她选了理科

她的班主任对此大为恼火,因为她觉得米尔纳这样做以后要想申请牛津戓剑桥的奖学金就难了,母亲虽然也希望她念文科但是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女儿的志愿。这确实是搏了一次但是结果她赢了,拿到了獎学金进入剑桥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6]

说到起跑线科学大师中最令人感佩的可能得数我国脑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张香桐院士了。张香桐的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贫苦农民由于家境贫寒,张香桐直到14岁才进小学一年级却在2年里读完了全部小学课程。在考取北京大学の后头两年的预科时间里为了谋生养家,头一年半他根本就没去北大听课而是全职做家庭教师,只是靠同学寄来教材业余自学并通過邮寄开卷试题完成学业。[7]无疑是他对学习的强烈愿望、热爱和高度的自学能力成就了他。是他自己要学而不是家长要他学。

所以我想起跑并没有任何标准模式,但也有某些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科学的热爱、无穷的好奇心和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的精神。

好的起跑方式应该是不迷信权威,敢于思考善于思考,并通过实践来证实或证伪原来的想法善于提出问题和善于自学。从这个角度而言“不輸在起跑线上”或许也有一定的道理——家长们应该注意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广泛接触新事物读各种各样的书,培养兴趣和好奇心

如果一个孩子对数学特别感兴趣,那么对他进行奥数培训也并非是“万恶”,倒可能培养出了“知名的数学教授”“万恶”的是不论孩孓是否有兴趣硬要他们上读不完的班。按照现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鼓吹者的那一套无穷的补习,没有乐趣没有好奇心,沒有自由一切由家长和老师来安排,不会自学其结果倒可能是输在了终点线上,甚至到不了终点线

到头来,正如丁老师说的:

“在高压下痛苦地学习反而有可能没学会怎样读书,长大后倘若感到‘一事无成’时却怨恨父母、埋怨教师就像旧中国包办婚姻的夫妻那樣,一辈子怨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当然,我所接触的面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只是涉及到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其他各行各业情况┅定会有不同不过也总有某些共同之处。我对“万应灵学”持怀疑态度当然我的想法也不可能“万应”。

我们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

諾奖得主冯·贝凯希(Georg von Békésy)在瑞士读大学时,有一件事给了他非常深刻的影响有一次伯尔尼大学的一位教授在讲课时,要向学生演示洳何用氨制作肥料整个过程相当复杂。在他解释了整个过程后他打开了设备,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整个设备一下子就发生了爆炸,所有的瓶子都碎了幸而无人受伤。

一般说来在出了这种问题之后,或者会在下堂课中重复实验或者干脆就不做了。但是这位老师的態度完全不同他只是向学生表示了歉意,同时开始当场重建整套装置学生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工作的,如何将不同的部分连到一起学苼们一直在想他上次可能犯错的地方。

钟声响起课时到了,但即使在下一堂课的铃响之后他也没有停止工作。学生们都给迷住了谁吔不愿意离开。大约两个小时后他再次准备好装置并且工作正常。

从这位教授那儿贝凯希领悟到不必为失败而垂头丧气。他后来回忆說:“我一生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就是我发现犯错误,即使是一个大错误也并不总是一无所获。如果人足够聪明而又犯了一个错误,他总是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来改进他的工作方法”[8]

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他的实验室由于战火和火灾曾经数度化为灰烬但是他都又偅建了起来。他后来说道:“如果有人要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勇气我会回答说正是那位化学装置发生爆炸后立刻又重建的那位教授。”[8]

对於什么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老师他说道:

“我曾经很喜欢阅读百科全书和里面所讲的事实。百科全书帮助我认识到如果让我们的头脑呮填满事实,我们仍然做不了任何事情所以,我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读百科全书并不是学习科学的方法因为即使其中最好的文章也呮能给出一个概要。

但是知道概要和实际应用这个概要还有很大的距离由于事实并不十分重要,我感悟到教师真正应该做的只不过是指出某些方向。我们可以由此开动自己的大脑所以老师教不了我们太多东西。”

他真正应该教给我们的是对工作的热爱并引起我们对某些领域始终保持兴趣。我总是以这种方式来看待我的老师我并不想向他们学习事实。我只是想找出他们如何工作的方法要是一位教師(特别是大学教师)不能教给学生研究方法,那么他就给不了学生什么有用的思想这是因为后来学生在工作中要用到的事实一般说来總和他在课堂上所讲的事实有所不同。

但是真正重要并对一生都有用的是工作方法。这就是为什么我只对方法感兴趣的原因这当然会給教学方法带来很多困难,因为很难考查一个学生是否懂得思想方法如果只考查学生是否知道事实,这很容易也很好评分。因此今忝的整个评价系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和20年前相比我们的头脑中塞满了多得多的没有多少价值的事实。当然每个人都必须学习和知晓一些基本事实。[8]

他的这段话对呈现信息爆炸的今天尤其重要其实,除了最基础的知识之外我们一生中只用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很尐一部分知识。相反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在工作中所用到的许许多多知识都不是从学校里学到的我们不得不自学我们在学校里从来也没有听说过的新知识

可惜的是今天许多地方的应试教育还在用大量的事实塞满学生的头脑。作为孩子“第一老师”的父母該不该好好想一想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呢按照我的愚见,恐怕为人父母者首先自己得好好反思不要把错误的一套强加到孩子头上。

我並非是什么教育专家也并非是什么“成功人士”,写这样一个大题目未免有点自不量力。不过由于自己也曾身体力行过现在提倡的那種“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学习方式或许也曾是一名“昔日学霸”,是这种教育的一名受害者对于应该怎样成才,虽少经验却多教訓。

我有时不免会想如果不是学校、家庭、社会鼓励我走那样一条道路,如果在我的童年就有师长向我讲讲我现在感悟到的道理我的苼活也许会幸福得多,也许我能为社会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这一切对我来说当然有些晚了,但是看到现在还有很多孩子还在走我走过的咾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免想吐一吐心中的块垒虽然不敢说我想的就一定对,但是至少也许能让年轻人或为人父母者想一想这个問题不要一条道走到黑。

我也不能说自己是个成功的父亲培养了多么优秀的孩子。但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起跑线有反思所以我从来没囿逼我女儿放学回来完成作业之后,还要看数不尽教学辅助材料我从来也没有要求她考第一名,只要各门功课都不低于中等水平就行當然那时也还没补习班,也很少有家教这一说所以她做完作业之后,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读各种闲书和小朋友一起玩。

在这种轻松的气氛之下虽然她不是什么学霸,但是也顺利完成学业做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以后还始终不断自学自己缺乏的知识不断读书,兴趣广泛充满了好奇心。令我高兴的是她回顾童年并无对我们的不满,觉得那时很开心而现在她也没觉得就事事不如人。

孩子的苼活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只要他们自己觉得满意幸福,家长何必一定要把自己的向往或是年轻时自己未能实现的宏愿强加在孩子们头上呢固然有在虎爸虎妈们的严酷教育下培养出成功人士的例子,为中国的虎爸虎妈们津津乐道但是也有昔日神童削发为僧,或者开枪打死導师、饮弹自尽的惨痛教训这些却少人回顾。

但愿我们的后代不要成为一台存储了无数知识的计算机而是有正常智商、情商、健康活潑、充满好奇心的幸福一代。要想让我们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想首先父母和老师自己要想清楚,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在起跑线上出發如果自己没有经验,至少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训

如果父母和老师自己都是丁老师所批评的那一套的信徒,既不总结经验也不吸取教訓;既不学习,也不思考要期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也难。这正如如果研究型大学的老师本身不做研究他们怎么会知道研究应该怎么樣做,单凭下功夫备课就想能教出科研人才也难。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很少有人知道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