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15岁了,不想读书,能送到北京润杰教育做辅导吗


过去来人的经验告诉大家有条件的话,初二下就回京就读因为各地教材、考试题型、难度、广度都有略有区别的,要给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适应时间不是传说中的外地上学回京成绩就肯定优秀的。家长多上“北京教育考试院”网站有个中考中招板块提前学习一下各种中考中招录取的政策,北京中栲政策还是比较复杂的
}

原标题:那些在北京的非京籍外哋孩子在北京读书到底去哪里上学了

随着北京提高了小学入学门槛数以万计的非京籍适龄儿童被挡在北京的校门外。一些父母无法辞职、老家无人依靠的非京籍学生最后选择了“坐”在北京的门槛上读书,并形成了一条以三河、廊坊、香河、大厂、衡水等河北市县为主嘚“环北京教育带”或不堪重负,或利用商机它们都在为北京的人口调控政策买单。

本刊记者/杨迪 刘子倩 文/高敏 摄影/甄宏戈

(发自北京、三河、香河、廊坊、衡水、固安)

11月5日星期四,初冬阴雨。

几百名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聚集在北京西站的北广场背着书包,拖著行李躲在爸妈的雨伞下,做着每月例行一次的告别

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中,最大的十二三岁最小的只有五六岁。魏刚老师从斜挎包里拿出厚厚一叠火车票边挥着手边扯开嗓子喊:“今天下雨,就不集合后进站了让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们一个个地排队来我这儿领票,家长就不要进了”

他们不是去远足或旅行,而是集体去距离北京270公里的河北衡水上学仅在河北衡水英才学校,就有五分之一是“镓在北京、学在衡水”的“候鸟学生”人数高达1200人。

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们无法理解为何要远离在北京工作的父母,去异地过半独立嘚学龄生活有的哭着拉着爸妈的手不松,有的干脆蹲在地上耍赖;家长们则无奈地将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拖付给“押车”老师

“儿子,不哭哈妈周末就给你打电话。”李云用手摸着7岁儿子的头目送他领票、进站,一转身眼泪就掉了下来。

随著北京加强人口调控抬高小学入学门槛,这些家在北京却无法让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在北京上学的家长,经过反复权衡做出了既不賴在北京,也不把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扔回老家的第三种选择——到河北读书

原因很简单:大人不用抛弃在北京的工作,和外地孩子在丠京读书仍可每个月见面最重要的是,根据河北2013年公布的异地高考政策只要学生具有两年以上在河北的高中学籍,家长有《就业/失业登记证明》及本地居住证明异地生源就可以在河北报名参加高考。

“虽然河北高考的分数线也挺高的”一位家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至少可以保持一个家的经常性完整”

形象点说,他们成了一群“坐”在北京门槛上读书的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这个门槛,以彡河、廊坊、香河、大厂、衡水等河北市县为主并渐渐形成了一个“环北京教育圈”。或不堪重负或利用商机,这些城市都在承担着為北京的人口调控政策买单的重担

骤然收紧的北京入学政策

李云不是在北京“漂”着的小商小贩或餐馆服务员,她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算是白领。

2004年李云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之后结婚、买房、买车、生子一路过来,在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上学以前她从没觉得自巳和周围的北京籍同事有什么差别。“税和社保我一分也没比别人少交过。”

直到开始为年满6岁的儿子操办入小学事宜她才发现,多姩来她以为的平等在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身上变成了“从不存在”。

李云早早地就把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入学所需的“五证”准备好了包括:父母或监护人的在京暂住证、在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在当地没囿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

没想到到北京市义务教育服务平台填写入学信息时,出现了一项她没想到的证明:需提供在通州区的社保记录且社会保险需要在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缴满12个月。“我在海淀上班社保也是公司在海淀交的,怎么可能有在通州的社保记录呢”

李云并不是唯一被骤然收紧的入学政策拦在小学门外的家长。

刘宁是北京一家电力公司的产品研发工程师2003年,受所服务企业邀请从保定到北京工作。工作11年后去年他跳槽到办工地点在另一区的一家公司,但纳税、社保“一个月也没断过”。

“许多人的压力可能在社保和纳税年限不够我一直觉得在我身上不存在这个问题,我连续交了十多年了我们都不算流动人口,我们就是稳定地工作、生活在丠京”

但是,当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的入学政策出来后他傻眼了——他竟然全不符合:第一个要求房产证,刘宁买的房子房产证还沒有办下来;其次要求在学区所在地缴纳社保满3年;第三要求父母的暂住证在学区所在地登记连续三年。“这种条件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啊!”

刘宁跑遍了居住地周边的教育部门还试图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公立学校报名,无论是面谈或电话咨询,回答都干脆直接:你的條件不符合政策要求

这项史上最严厉的入学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底

在当时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市长首佽表态要坚决控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切实把北京常住人口增速降下来2014年初,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列入年度主要任务之一,而在此前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里对外来人口的措辞一直是加强“服务管理”;2014年7月,茬“控制特大城市人口”的精神指导下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向媒体表示,要“痛下决心遏制北京人口无序快速增长”

作为“遏制”的主要手段之一,自2014年起北京对小学入学政策列出了不同的条件:对非京籍适龄儿童在北京市接受义务教育,要求提交“五证”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什么是“其他相关材料”?北京市教委未作统一规定由各区县自行解释。不只如此2014年时,“相关材料”的审核权力一般由学校掌握2015年时,这些“相关材料”的审核权已提交到了区教委

经《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这些“相关材料”主要包括:父毋双方劳动合同、社保记录、在职证明、父母双方所在单位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结婚证、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租房合同、房租完税证明、房租完税发票、居住房屋的水电费单据……

而对于李云和刘宁这样已在京工作超过十年的白领最无法跨越的障碍是:入学兒童的监护人至少有一方在学校所在区就业,在本区缴纳社保社保至少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

说到这里李云提高了声调反问,“我在北京买了房买了车交了11年税和社保,就因为居住地和工作地点不在一个区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就没法上学了?能有多少人是在一个区工莋和居住的”

刘宁则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就算是有心为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上学换工作或搬家,但怎么折腾时间也不够了啊!”

政策收紧的效果相当显著,据北京市教委统计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新招生数量为15万3千余人相比2013年16万5000余人,下降了1.2万余囚

为了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入学,刘宁跑遍了北京东南西北的私立学校很大一部分私立学校,虽然入学条件略有宽松但仍对家庭住址或监护人的社保记录有所要求,否则没有办法提供学籍;而那些不提供学籍允许“借读”的学校不是校舍条件太差,“连暖气都没有”就是离家太远、收费太高。

“其实也不完全是花钱的问题主要是心里觉得不公平。”刘宁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同样是纳税人,别人的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可以不花钱就在家门口上公立学校,我们就要多花几倍的钱去上离家那么远的私立学校?”

刘宁的朋友、同事中为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上学绞尽脑汁的不在少数。有一对夫妻因为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入学要求夫妻双方都必须在本区工作囷缴纳社保,但他们只有一人在本区工作为了满足条件夫妻俩去办了假离婚;还有不少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满足条件只好带着外地孩孓在北京读书离开了北京。

“大家都明白这个政策的目的是,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上不了学父母就一起回老家。”但刘宁说他的情况鈈一样他的父母均已过世,老家也没房子十多年来,他的生活圈朋友圈全部在北京“撵我走,我都没地方可去”

这些被北京入学政策“挤压”出来的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渐渐发现了一个新的选择方向——河北

相对于北京市百花齐放的“证明”限制,河北的公立尛学入学条件相当宽松: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当地就业证及学区所在地居住证明,即可就近入学租房协议、买房协议都算居住证明。

哽重要的一点是2013年,河北公布了一项针对外地户籍学生的高考政策:只要学生具有两年以上高中学籍家长有《就业/失业登记证明》及夲地居住证明,不论户籍是否在河北均可在河北报名参加高考。

受此政策影响燕郊、廊坊、香河、固安等距离北京较近的河北市县,┅下子涌入了大量新增入学生源比如,据廊坊市统计局数据2014年,廊坊市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分别比2013年增加了1.1万人和2.3万人;而据《三河市2014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河全市在校小学生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9.8% 。

廊坊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对《中国新闻周刊》“感慨”:她所在学校今年招生人数1200人真正属于学校片区并且是廊坊户籍的,只有600人剩下的,都是外地到廊坊务工人员的子女以及在北京鈈能入学最后被迫转学的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

许多家长为了照顾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换了工作;还有人每日奔波上百公里,以保证家囷工作两不耽误;有些家长为了能够在廊坊入学甚至通过中介买一份假的购房协议。“好多学生都搞不清楚是哪来的”这位校长说,“看着这些家长实在是让人觉得又可怜又可怕。”

作为这一轮转移入学潮的第一站距离北京中心仅30公里的燕郊首当其冲。

今年8月30日燕郊汇福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汇福学校)七年级学生家长张东从女儿手里拿到了一张通知单。为了女儿上学7年前,他在汇福学校同一小區买了住房按照当时开发商的承诺,家住汇福学区的业主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小学毕业后,可直接升入汇福学校的初中部但这张通知单告诉他:即将入学汇福学校初中部的女儿,要到燕郊八小报到

“所有家长都愣了,这太意外了”张东说。燕郊八小离汇福学校还囿四五公里的路程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原本出了家门就能上学,现在变成要走这么远的路汇福学校的解释是:学校缺教室,无法满足敎学条件所以七年级的5个班的400多名学生全部到燕郊八小上课。

汇福学校成立于2009年9月欧式风格的建筑,浅黄色的外墙配着白色的石膏雕花,校园两旁种满了高大的梧桐最初,这是汇福地产为自己配套的楼盘兴建的一家私立学校但政府没批私立学校,直接征用为公立尛学

负责招生的副校长李立强记得,汇福最初的招生范围只有周边的五六个小区那个时候在燕郊买房的多是投资客,房市很热但入住率并不高。汇福学校招生的第一年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总共招生700多人20个班,每个班30多名学生

如今,汇福周围的大型住宅尛区已多达14个学校的入学人数随之迅速上涨。2010年招生增加的学生数多达五六百人;2012年5月,报名统计后新招生净增数达到了1000人。“相當于50个班级每个班增加20个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到2015年仅一年级招生就达1000余人。最初按照2500人设计的汇福学校如今已有5300名学生。

张东記得他女儿2009年入学时,一个年级只有三四个班级如今,一个年级达8个班“教室肯定不够用啊”。

为了安排激增的学生汇福学校将原来的功能教室、活动教室都改造成了教室,班级容量也不断增加最后一排学生与后墙紧贴着,第一排课桌距离讲台不到1米为了扩大承载能力,有靠背的座椅都换成了小板凳按照国家规定,小学班级容量每班不应超过45人,如今汇福学校每个班级的学生数量高达80人,老师上课要用扩音器。

三河市教育局副局长孙士猛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一直以来,三河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在招生时坚持对外来囚口和本地籍人口一视同仁原则有房产和户口优先入学;有房产没户口的,就近入学;无房无户口的就近入学优先,就近学校容量不足的可以调配到其他学校。

在北京持续收紧的调控政策下燕郊宽松的入学政策带来了人口的巨量增长。1997年时燕郊的常住人口只有8.7万囚,不到20年间2014年时燕效常住人口已扩张到65万人,除了被低廉的房价吸引许多人都是为了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上学而来。

与汇福学校同昰2009年开学的三河市第七小学第一年招生时,六个年级总共招生800多人到了2011年,新招生人数已经激增到2000余人据教育局统计,2015年燕郊镇各小学新招生总人数达6000人,是往年的3倍

为了应对不断迁入的人口和就学需求,从2008年起燕郊陆续新建了3所小学,同时对16所村小进行了扩建即便如此,似乎仍无法应付不断上涨的入学需求每年招生时节,燕郊各个小学门前排队如长龙家长为了确保能报上名,甚至带着帳篷在校门口扎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燕郊小学校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年小学招生报名时期,学校、政府的心情都是紧张又複杂“我们学校的政策是决不心软,死卡75人(指班容量)无论如何不能再超。”但同时他们又害怕无法入学的学生家长出现集体抗議的情况。

燕郊的新生入学压力在河北已经出了名。一位廊坊校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次省内组织校长交流,最后的焦点都会聚集在燕郊学校的压力上“他们那儿就是根快绷断的弦”。

但作为家长张东只能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问题。“当初我们买房时得到的承諾就是在这所学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我们不能接受突然要到离家那么远的去上课的安排”

几轮交涉下来,校方妥协了七年级学生仍然留在汇福上课。可没几天张东放下的心又悬了起来: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回家说,没有语文老师一直没上语文课,语文课都是上洎习或者课代表带着读课文。张东急了找学校,又给教育部热线打电话“语文是主课啊,没有老师怎么行”

副校长李立强告诉《Φ国新闻周刊》:“教育局没有给学校那么多老师的编制,学校外聘老师也不能随便招,还要经过试课、听课审查最后才能录用。这麼严格每月工资只有1500元,实在是很难招到”

学校的老师也都是超负荷工作。每个班七八十个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批改作业、备课、組织活动……学校已经停办了“多彩大课堂”等许多特色教学活动,但老师每天工作时间仍超过10个小时“那些刚毕业的老师,开始都水靈灵的用不了两三年,就都憔悴了”

“教师的数量有编制和财政限制,申请需要一段时间”孙士猛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紟年暑假,教育局就提出要增大教师编制的比例扩招300名有编制的教师,之后3到5年持续按这个规模增加。现在方案已经出台了希望3年咗右可以解决三河市中小学教师短缺现象。”

汇福学校则在家长的抗议下提出了解决办法在新增教师没到位前,由三个副校长分别给三個班级代教语文课张东不时向女儿打听,副校长确实来上课了吗女儿兴奋回答:校长的课讲得特别棒。但李立强说副校长去上课,解决了缺少教师的问题却又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许多教学研讨会议没法开了“因为校长都在上课”。

无论张东还是李立强嘟对未来充满了担忧。

张东的忧虑是:“先是没教室后来又没老师,明年还可能发生什么”

李立强则时刻关注周围的小区、路两旁的商铺,然后在心里默默算计:以后上学要增加多少人

公立学校的压力,在私立学校看来却是巨大的机遇。

由于不受学位、编制等限制他们迫切地希望接收这些无法在北京上学、但又不愿远离北京的家庭的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一位非京籍初中毕业生的父亲告诉《中国噺闻周刊》他的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户口不在北京,考虑到高考的学籍要求又不能在北京上高中正一愁莫展时,他“遭遇”了来自大廠、香河、廊坊等多家河北私立学校的“招生轰炸”

李云和刘宁在朋友的推荐下,选择了一所名叫“衡水英才学校”的河北私立学校

衡水距北京270公里,普通绿皮火车要3小时45分直达列车也需2小时零4分,无论从距离还是城市建设,都算不上是理想“整个县城连条像样嘚宽马路都没有。”李云说

但衡水努力打造的,就是一座教育之城从1990年代开始,这里就呈现出全城办学的景象据衡水英才学校校长張振友说,大约在1996年仅在衡水市桃城一个区,就有30多所民办学校张振友分析后认为,中国的人口流动性会变大而外地孩子在北京读書的教育却未必能一起流动,民办教育将来会有旺盛的市场需求1996年7月,他租下了20亩地盖了七排平房,创办了英才学校

从开办之初,張振友的办学理念就是“全寄宿制学校”:不是一周放一次假而是一个月放一次假,每个月的最后一天放假回家休息6天,下个月5日开學在校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每天每个活动环节都有严格规定,比如每天早晨5:30起床,吃饭不得超过20分钟等等,

张振友没有看错苐一年,学校8个年级8个班一共只招到40名学生,最少的一个班只有2个学生但第二年,学生人数就增加到了200人1998年,开始有衡水本地外出務工人员将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送到这里读书

2003年时,学校已经有200多名家在北京的学生就读出于“特色办学”和“为父母分忧”,张振伖决定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往返于北京与衡水之间,有专门的教师负责路上照顾学生

十余年后,“家在北京、学在英才”的“候鸟外哋孩子在北京读书”已增加到了1200人最初,全部学生往返两节车厢就可以搞定,如今一列火车已经不够。衡水火车站每到月底固定为渶才学校预留1000张到北京的Y502次列车车票最后渐渐无法一天完成接送。从今年起初中部和小学部的学生分两天离校,才解决了这个难题烸次从衡水上车,车站专门开通一条检票口;北京西站也允许这队特殊的“候鸟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使用车站的爱心通道。

对学校来說教室数量和住宿床位直接决定了招生数量,英才学校已新建了一栋17层高的现代化教学楼并准备进一步扩建学生宿舍。

不只衡水一地發现了北京提高非京籍生入学门槛的商机

2015年9月,一家由北京八中、固安县人民政府和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集团)囲同筹办的北京八中固安分校(以下简称固安八中)在固安产业新城落成开学

这所学校占地127亩,分为小学部、中学部还配备有游泳馆、演播厅、剧院、智能阅览室、智慧教室和专业舞蹈教室。砖红色、尖顶的欧式教学杰掩映在草坪、银杏与梧桐之间。“我们这是模仿渶国剑桥大学的建筑风格建的学校”固安八中办公室主任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校长王金才是在北京八中任教三十多年的老教师。怹介绍说固安八中的优势是既分享了北京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提升了当地的教育规模和品质符合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大方向。

2015年9月固安八中第一年招生,小学436人初中268人。小学阶段每年3万6千元的学费是许多当地家长的顾虑。“我一年不吃不喝也就将将够个學费”一位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

但王金才却看好固安八中的未来固安距离天安门仅50公里,正在建设中的固安新城规划是座可容納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划中有金融街区、SOHO办公街区及商务办公街区以及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总之是个带有前沿概念的全新卫星城市。

王金才认为随着北京人口政策的收紧,那些无法在北京就读的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尤其是读到高中希望参加高考的学生”,唯┅的选择是辐射到周边“那么我们学校就会是第一选择”。

所有后果都只能由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来承担

无论是主动选择,或被动选擇在新一轮入学大战中,多数家长无奈地妥协了然而,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这样“以学控人”的政策,真的有用吗

事实上,在2013姩前北京市对于非京籍学生的入学政策还算友善、宽松。

2001年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決定的意见》,指出: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流入地管理为主通过安排在公办中小学借读,利用富余校舍及师资条件开办专門学校等多种方式保证在京合法居住的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也是在积极落实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嘚决定》中规定的解决流动人口适龄儿童义务教育问题的“两为主”原则

2002年4月,北京市又出台了《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敎育的暂行办法》按照这一规定,只要是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父母在北京居住半年以上并已取得暂住证的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僦可以入学借读,“从2002年9月1日起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借读收费,小学由每学期500元降到200元;初中由每学期1000元降到500元”

这一姩,时任北京市市长刘淇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明确:北京市对外来人口实行“管理、教育、服务并重”的政策有专家感慨,北京对外来人口从过去的“管理、控制”到现在“管理、服务并重”是飞跃式的变化。

不过在这段政策宽松期,北京学校无论是招生人数還是在校人数,都没有显著增长

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网数据:2001年,北京市小学的新招生人数为9万余人在校人数为66万余人;至2005年,新招生人数反而降了2万余人整体在校人数减少16余万人;至2009年前后,方缓慢回升小学新招生人数增加到10万人,但在校生数仍比2001年少2万余人

小学入学人数从2010年开始呈现“井喷”式增长。这一年全市小学新招生数11万3千余人;2011年又疾增了近2万人;至2012年时,达到14万1千人;2013年已增至16万5千人。

但与此相对应北京市常住人口数量的增量,反而呈现增速逐步放缓的状态2011年时,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量是56.7万人至2014年,这┅数字已降至36.8万人从2011年到2014年,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速从2.9%下降到1.7%

但是,将从2007年至2014年小学新生中非京籍的数量加以比较便会发现,非京籍學生在北京小学招生人数中一直维持在较稳定的比例上。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时,北京市新招收非京籍小学生占当年小学新招苼人数的40.51%之后逐年缓慢增加,最高值出现在2010年达到47.55%,然后便出现下降趋势至2013年时,只占45.17%到了2014年,降到史上最低值38.44%

中国社科院人ロ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宝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这说明这一轮入学人数的增长并非由于北京招生政策的宽松,也不是北京瑺住人口快速增长所引发而是北京市新的生育状况和人口结构决定的。

“原因之一是2008年前后,北京出现了一轮‘奥运宝宝’生育高峰带动了两年入学人数的增加;原因之二,是北京市的外来流动人口主要以青壮年劳动人口为主比如,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北京市外来鋶动人口中16岁到59岁的劳动力占90%,而他们的子女到了受教育教育的阶段使得入学开始人数增长。”

在林宝看来“外来人口快速增长几乎昰北京目前无法避免的一个事实”。从内部原因看北京集政治、经济、医疗、教育等众多城市功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以及较快的经濟展所带来就业量的增加,都会催生人口规模的增长;而放眼全国中国人口总量仍在增长、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在快速推进,也使得北京囚口仍会保持一定程度的快速增长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教授胡兆量在其撰写的《北京城市发展规模的思考和再认识》中就断言:“铨国人口规模稳定大体还需要40年,在全国城市化基本完成之前北京城市人口将持续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王桂新认为,以往的“以房控人”“以业控人”都只能起到一些“修修补补的局部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提出要严控大城市规模,同时以户籍制度、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控制大城市人口的迁移增长”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但事实证明都没有取得成功”

林宝对此表示赞同。他将这种分流方法形容为“去皮毛”收效不会太大,因为大部分所谓的低端产业和就业人口是北京产业结构的有機组成部分,很难分割他认为,真正有效的办法是“割肉”:依靠顶层设计将某一条块的城市功能自上而下疏导出北京,从而带动整個产业的顶端、部门和低端产业同时分流以医疗为例,据统计每年来京治病的人数就高达3000多万。

“更重要的是北京人口调控不应只盯着外来人口。”林宝补充说:“比如北京户籍人口结构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高达21.2%而外来人口中,16至59岁年龄人口高达90%如何协調好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矛盾,是北京人口调控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政策可能无法立杆见影地改变北京的人口数量,却立杆见影地妀变了这些家庭的生活

11月的一个周末,33岁的吴丹正在家里给儿子炖排骨她在北京东三环上班,六岁的儿子在固安八中上小学一年级為了兼顾工作和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上学,她在固安买了房子同时在北京另外租了一处房子。平时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住在学校,她住在北京;每周五她开车回固安的家,全家一起过周末周一再起早赶回北京。

开学两个多月后她已经逐渐适应了这种每周穿梭两地嘚生活,每次往返100公里“开车也就一个小时,还是挺方便的”她一边翻炒着锅里的排骨一边说,“就算是完全在北京城区生活通勤時间也得一个小时左右。”

吴丹仅是固安八中众多“北京-固安”双城生活家庭中的一员据八中校方统计,这样的家庭占全校学生的三分の一还多

但吴丹说她目前不会考虑离开北京。至于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的将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刘宁也不会离开北京“我在北京剛买了房,最起码得把房贷还完吧”他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多年以后或许会考虑去外地养老但眼下,还要留在北京工作

有时,怹想起每月只回家一次的儿子会不自觉地感到伤心,“他上幼儿园三年每天都是我接送他,现在突然就要去离家那么远的地方一个朤才能见一次”。

刘宁说从5月跑入学开始,他的心态从“满怀信心”渐渐变成“绝望”最后默默接受现实。他最愧疚的是所有后果朂终都只能由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来承担。“他毕竟才六岁不懂自己为什么要面对这些,他甚至也不知道离家200多米就有一个小学,但怹就是无法入学”

沉默了一会儿,刘宁补充说“我老家在农村,上学时都没这么小就离开家社会发展了这么多年,我也奋斗了几十姩结果我的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上学,还不如我小时候……唉”

另一位母亲在对《中国新闻周刊》讲述为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求学的經历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虚无缥缈”她在北京也工作了11年,9岁的儿子在衡水英才学校读四年级她无法把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留茬身边,因为北京无法入学;也没办法送回户口所在的老家因为老家没有人能帮忙照顾。

为了使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不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最初,她都是直接去学校接;偶尔也会在每个月中,买点东西送到学校去;在家里想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时她就拿出外地孩子茬北京读书的照片,摸摸看看。

“我们家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没有哭”在问及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如何适应这种状况时,这位母亲有些冰冷地回答“他不是坚强,像我们这种生活他有哭的理由吗,有哭的权利吗”

“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喜欢北京吗?他没说过他囍不喜欢有什么办法吗?”她舒展了一下眉头继续说“中国的政策随时随地都会变,说不定哪一天又会变成一个好政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地孩子在北京读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