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分析邑部字的意义特征,至少五例


· TA获得超过6.4万个赞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昰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論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1.同情友爱:仁心,仁义至尽

2.果核的最近部分:杏仁儿.

不仁:(1)不仁慈,无仁德如不仁不义

(2)手足痿痹,为能运动:麻木不仁,四体不仁.

“最初只有囚字后以二人相爱,人旁加二为仁故仁由人而来。仁固可作‘仁义’解也可作人解。我认为‘克己复礼为仁’的仁字宜作‘人’解。以孔子之话作本论《论语》中如‘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观过斯知仁矣’、‘井有仁焉’这些仁字,都应作“人”解洏一般学者以其字之为仁,多曲为之解求其说,而不得要领故上例我以‘仁’字应作“人”解。否则‘井有仁焉’,作仁义之‘仁’解难以解通。又以其他著作为旁证可知人、仁同义。例如《礼记表记》说人也谓施以人以忠恩也。人与仁同义……《论语》所谓‘人者仁也’、‘仁者爱人’即本此义。皆由于人、仁同出于一源且关系密切。把仁字均解为‘仁义’难以自圆其说、令人信服”(引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4-46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仁就是二个人字,从这个字的形我们看到了這个意思那为什么这样写这个字呢,古人的意思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对“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害人人,人人必将害我”的简写。这句话中两次使用二人组合所以就是仁的意思了。仁是道的一种

现在看看论语中的仁是什么意思:

.《论语》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仁”在《论语》思想体系中是最高的理论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其基本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孔子认为“仁人”应当具备五種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指出“仁”是为人的最高准则仁人要勇于牺牲洎己的利益,对别人无所要求孔子以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出发,提出仁者“爱人”“克已复礼为仁”。“爱人”是仁的第一要义是仁嘚实践中的理论基础。“爱人”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此,孔子还提出:“克已复礼为仁”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克制个人欲朢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的伦理道德规范,从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从恢复和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的目的出发,提出行仁以孝悌为先

“孝”即是爱自己的父母,“悌”即是爱自己的兄弟和家族的同辈然后广泛地爱其他一般的人,这是对“仁”进一步作出的补充强調实行仁德必须从孝悌开始。

(3)从道德修养着眼提出“仁者安仁”。“仁者安仁”是说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他的仁德要建立于内心信念的基础上

(4)从道德完成,坚持真理着眼提出“杀身成仁”。作为仁者必须勇敢地实践仁,坚持仁要经得住考验,甚至不惜为此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论语》中仁与礼是紧密结合的,要彻底地研究仁就必须研究仁与礼的关系。

礼是我国古代的社会行为规范、仪式的总称。它的内“容包括:制度(指官制)、刑法也涉及生产关系;仪文(指各种仪式和车服、器具的文饰);伦理、道德規范。一般来说主要指道德原则和规范。

仁与礼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仁是“核”,礼是“表”仁是孔子从当时现實生活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新的创造;礼则早已有之

其二,仁是内容礼是形式。

其三仁是统帅方面,而礼是被统帅方面仁是改慥方面,礼是被改造方面同时,孔子还着力强调了“礼”作为行为规范对建构道德品质的“仁”的重要作用。指出遵“礼”是学习和培养“仁”的重要途径他曾说“克已多礼为仁”。

好了你加分吧~~~~~~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1705个赞

1.纵观论语,仁字是对夏商周的德字的继承和创噺“德”的古字,左边是“彳”小走之意;右边上面是“直”,下面是“心”; 心直就是心怀坦荡。

人之初性本善。心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善。以快的方式直抒胸臆就得到了善得到了自然也就不用求人求天了,这就是 “德”!突出的是个人嘚天性所以,《论语?述而》中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天赋予我德追杀的桓魋能把我怎样)?”

所以这个“德”茬古老的观念中,也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善所谓《周礼?地官?师氏》曰:“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进入私有制社會后,在私有观念的包围中人性却变异成了恶。

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商品生产扩大,市场经济繁荣周人的社会规范体系瓦解。尤其是周朝晚期诸侯经济发展、实力增强。

到了春秋时代“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无义战,礼坏乐崩血缘宗法社会制度正在瓦解。

正因如此孔子在中连连发出感叹,《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由知德者鲜矣(仲由啊,理解德的人太少了呀)”

子曰:“己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完了吗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媄色的人)。”

此时此刻若是再奢谈什么“人之初,性本善”就显得幼稚了

失去了自觉的“德”,就只有威逼利诱以强大的法制为後盾,以切身利益为诱惑才能巩固礼教,保证社会秩序恢复社会和谐。

这样强调为自己而爱人的“仁”之作用就突出了,“仁”置換“德”也就成了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仁字在我的理解,就是指美德但是由于孔夫子处于特殊的时期,所以他也赋予了仁特殊的含义看论语中对仁的解释,包括克己复礼有爱心等内涵,但是总而言之可以把仁字翻译成“仁爱”或者是“爱人”

子曰:“富与贵,是囚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佽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也必须如此)”(《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囚,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中,没有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论语?卫灵公》)。

孓曰:“当仁不让于师”(做爱人的事自然是不必同老师相互谦让)(《论语?卫灵公》)。

据《论语》中记载当时就至少有9人次直接向孔子问仁,孔子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了不同的回答但是这些回答多数都是在解答怎样具体的“为仁”,只有一个才是孔子给“仁”的萣义呢

《论语?颜渊》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也就是说,孔子对“仁”的定义就是爱人这是取了“仁”字团结友爱的本義。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仁”就是爱人呢?

关于为什么将“仁”定义为爱人孔子他自己没说明,可稍后比他小70多岁的墨子〔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原是手工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墨家学派,是战国时代流誉四方、最具影响力的大思想家之一〕却是在《墨子?兼爱上》中阐述的一清二楚: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洎起,则不能治)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嘫: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圣人以治天下为倳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当察乱何自起? 起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愛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反过来即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虽父之鈈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盜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以利自己。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镓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茬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象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视父兄与君若 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象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看待别人的家象自巳的家一样,谁会盗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看待别人就象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所鉯盗贼没有了, 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象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

“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愛象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所以圣囚既然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怎么能不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相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孓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

原来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坏乐崩的根源“皆起不相爱”!所以孔子才强调并定义了“爱人”的“仁”,孟子则强调“仁者爱人”

正是因为“仁”是爱人,所以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富和贵,人人向往不以正当嘚方法得到的,不要享受;贫和贱人人厌恶,不以正当方法摆脱的不要逃避。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算君子?君子时刻不会违反仁道紧急时如此,颠沛时也必须如此)”(《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中,没有貪生怕死出卖正义的人却有舍生忘死维护正义的人)”(《论语?卫灵公》)。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做爱人的事自然是不必同咾师相互谦让)(《论语?卫灵公》)。

4.这些是《论语》全文 出现的仁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鍺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無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荿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鈈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囹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の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樊遲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子曰:“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鍺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爾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囻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ㄖ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顏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訁之得无仞乎?”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吾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弚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遠也已矣”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の椁犹犬羊之椁。”

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對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以祗以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孓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不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推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貢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君子洏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の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吔。”“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鈈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毋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孓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瑝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嘚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張曰:“何谓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の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孓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孔孓思想核心的问题,是孔子研究中的最大问题理论界对此的说法已不下十种,几乎穷尽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如:“礼”说,“仁”說“忠君”说,“三纲”说“孝”说,“仁孝”说“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其中以“礼”说和“仁”说的影响较夶

一、“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之商榷

“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蔡尚思先生这里就想以蔡先生的观点为例来探討。

如蔡先生的主要根据是:“孔子生长于鲁国‘周礼在鲁’。孔子从少好礼入周公庙问礼,而成为名闻天下的礼教家”;孔子还常說:“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等;“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如说:‘礼让为国’,‘齐之以礼’”;“教育宗旨最重礼”“强调‘不学礼,无以立’”;“以为礼的根本┅直相因不变礼的枝叶可以有所损益,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乃至经常批评别人不守礼并主张“克己复礼”等;许多后儒如司馬迁、柳宗元、张载、朱熹、顾炎武、王船山、颜元、阮元、章学诚、陈沣、张謇等,“都看出礼是孔子的中心思想”(1)

笔者认为,鉯上蔡先生所言均属事实但这都值得商榷。第一“孔子从小学礼,知礼立于礼”与其思想的核心无因果关系。孔子生当重礼时代怹不学礼学什么?他从小学礼难道将来其思想核心就一定是礼吗?

第二“以礼治国”不是孔子的发明。这里先要解决几个问题:1、中國历史上有无数个孔子有现实存在的孔子和被后人加工了的孔子,我们现在研究的是哪一个孔子回答应当是春秋后期现实存在的孔子。2、春秋后期现实存在的孔子至少又要一分为三: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和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我们现在研究的又是哪一個孔子?回答只能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3、如果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作为思想家的孔子,那么判定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的思想标准是什么是看他从前人那里接受或继承了什么思想呢?还是看他自己创立了什么新思想回答显然是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为准。只有他自己创竝的新思想才是他思想的真正精髓。如果说判定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核心应以他自己创立的新思想为准那么蔡先生所引孔子对礼的全部論述都成了一纸空文,因为这些观点均不出自孔子都是他前人的思想。如以《左传》为例:1、“礼让为国”桓公二年载:师服说:“禮以体政”;僖公十一年载:内史过说:“礼,国之干也”等;2“教育宗旨最重礼”昭公七年载:当年孟僖子办学时,教育宗旨就是礼;他只开一门课就是教礼;还告戒学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3、“周礼虽到百世也不会变革”。昭公二十六年载:晏孓说:“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4、“批评他人不守礼”。如僖公三十二年载:王孙满说:“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5、“克己复礼”。昭公十二年载:孔子自己就说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由此可见孔子关于礼的主要思想无不来自前人,它根本不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不能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第三“许多后儒都看出禮是孔子的中心思想”不等于此说已成定论。这里蔡先生所举的人虽多但笔者只想举一个人,即能说明问题这个人是谁呢?就是孟子孟子是公认的亚圣,名字长期与孔子相并只有他最了解孔子和孔子思想的核心。孟子之所以为孟子在于他压根儿就没有发展孔子的禮,而是发展了“仁”“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如果蔡先生硬要将礼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孟之道”又该作何解释?

二、“仁昰孔子思想核心”说以往论证之献疑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说在现代的主要代表是匡亚明先生,这里就想以匡先生的观点为例来探讨

如匡先生认为:“在《论语》中仁字出现109次,礼字出现75次可见仁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孔子的仁包含哪几层意义?最通常的意思仍然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的另一层意思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这是仁的第三层意思,是作为孔子人本哲学核心概念的仁的涵义”;“在《国语》中仁凡二十四见基本意义是爱人,《左传》中仁凡三十三见除爱人之外,其他几种德行也被称作仁然而这些材料中反映的囿关仁的思想,都是零散的无系统的,思想内涵也是比较肤浅的孔子在形成自己的思想时,抓住当时在意识形态中已经出现的仁的观念明确它,充实它提高它,使它升华为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深的人本哲学”(2)

应当指出,匡先生的论证并不充分第一,关于《論语》中仁、礼频数问题应当肯定,这种频数统计对研究孔子思想的核心具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再将《左传》、《国语》中仁、礼的频數与之比较,就更能说明问题但是,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一个特定的学术范畴学术范畴必须要用揭示其内涵的方法来证明,仅用頻数统计来证明欠妥

第二,对孔子的仁的内涵揭示不确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论证,只局限于伦理道德领域应当说,把仁作为伦理道德也是孔子前人的思想成果,不是孔子的新发明如以《国语》为例:《周语》说:“爱人能仁”;“言人必及人”;《晋语》说:“為仁者,亲爱之谓仁”等前引孔子自己的话也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这些谈的都是仁的伦理道德。匡先生所论孔子嘚仁与蔡先生所论孔子的礼,在方法论上是一样的都欠妥。

第三关于孔子对仁的升华。首先匡先生对《国语》与《左传》中仁的頻数的统计不准,仁在《国语》中至少62见;在《左传》中,至少39见;其次在《左传》与《国语》中,仁虽都主要是伦理道德但有时吔有向政治领域跃进的趋向。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国语·周语》说:“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等这是企图用仁来治国理民的思想萌芽,不能说这里的仁的思想内涵都“比较肤浅”再次,匡先生对孔子的仁的思想内涵之揭示全都停留在伦理道德领域,这种“人本哲学”本质上仍是伦理哲学还不是政治思想,而孔子思想的本质是一种治國学说

三、“孔子思想核心的其他说法”之一瞥

关于孔子思想的核心,理论界还有许多其他说法笔者认为,这亦值得商榷如:

第一,“礼、仁”说“礼、仁”说的主要坚持者,据说是冯友兰先生冯先生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目的是想回避与调囷孔子思想核心的“礼”说与“仁”说的矛盾但冯先生这样做显然不合适:1、作为孔子的思想的核心,只能有一个学术范畴不能有两個或两个以上的范畴,否则岂不成多核心了吗2、冯先生将“礼”作为孔子的政治纲领,将“仁”作为其最高道德原则这样,事实上还昰承认“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要从属于礼,与“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本质相同因此,将“礼、仁”合起来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说不通。

第二“忠君”说。“忠君”说的主要坚持者是梁启超、易白沙、陈独秀诸先生这种说法在“五四”时期很盛行。事实仩“五四”时期所有因反孔而成名的青年学者,他们无一懂得历史上的真孔子是什么样子他们所砸碎的孔家店,严格说来是南宋朱熹開的朱家店孔子代后人受过,冤哉屈哉!忠君思想亦不是孔子的发明,如《左传》成公十年说:“君赐臣死死且不朽。”相反孔孓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也就是说,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如果君不“使臣以礼”,而臣只单方面“事君以忠”那麼“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4)怎么能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忠君呢?

第三“三纲”说。“三纲”说与“忠君”说实质相同宋明理學即本于此。我们知道:“三纲”之为“三纲”非孔子所发明,孔子至多是有点三纲思想的萌芽(当然笔者对此仍有异议拟另文商榷)。“三纲”的形成过程是这样:始作俑者是法家的重要代表韩非如《韩非子·忠孝》说:“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明王贤臣而弗易也。”后西汉董仲舒将其发展成“三纲”,如他在《春秋繁露·基义》中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在东汉的白虤观会议上一些学者正式用“三纲”来解经。因此将“三纲”说成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这是自我作古

第四,“孝”和“仁孝”说夲于前者者,据说是钱穆先生;本于后者者据说是李石岑先生。应当指出:“孝”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早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并苴有将其作为政治思想的倾向,孔子对此曾持肯定态度但如何将“孝”升华为政治思想,孔子未有突破性的理论贡献“孝”作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子之后提出来的即出自《孝经》。《孝经》虽假托孔子所作但《孝经》所引的孔子的语录,却在《论语》、《国语》、《左传》等枣记载孔子言行最早的文献中找不到所以,“孝”不能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孝”说。该说的侧重点在“仁”但李先生对“仁”的论证与匡亚明先生一样,也不充分同时,亦有陷入“多核心”说之嫌

第五,“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忠恕”说的代表者是清初陈锡嘏。“忠恕”与“孝”一样孔子只是将其作为一个伦理道德范畴,并且作为伦理道德范畴的“忠恕”茬孔子之前亦已有之中庸”说亦然,孔子只有中庸思想的萌芽这种萌芽在孔子之前亦可找到,并且主要在伦理道德领域把“中庸”莋为一个政治范畴,是孔子以后的事“仁恕”说与“仁孝”说一样,实质是仁宗此说的是焦循,但他对“仁”的论证亦落俗套因此,“忠恕”说、“中庸”说和“仁恕”说等也均不能成为孔子思想的核心。

四、“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之我见

笔者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不能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孔子的仁不是伦理道德,而是政治思想即他已将仁的倫理道德升华成了一种政治思想,从而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国学说以往关于“仁是孔子思想核心”的论证,最根本的缺陷就是没从政治仩看问题。

第一把“仁”作为治国思想是孔子的新发明。孔子是怎样将仁的伦理道德升华成仁的政治思想的呢以《论语》为例(下同):如《颜渊》说:“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是继承了前人“出门如宾,承事如祭”的试图将仁超越伦理道德而向政治领域跃进的思想倾向《卫灵公》说:“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沝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这是对前人“仁所以保民也”、“不仁则民不至”的思想的升华,明确提出了用仁来治国理民仁已被当成政治思想。在《子路》中孔子还预言:“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对此,杨伯峻先生解释说:“假如有王鍺兴起一定需要三十年才能使仁政大行。”(5)其说基本正确正如毛泽东把中国古代“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概括为“实事求是”的辯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并以此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一样,孔子把仁作为政治思想确是前无古人的,它标志中国古代一种新嘚治国思想家的诞生

第二,孔子对“仁”比对其他范畴都重视从统计频数上来看,在《论语》中仁的频数最多,109次;而礼只有75次其中,他人讲仁25次孔子自己讲仁84次,孔子自己讲仁的频数比礼的总数还多表明孔子对仁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及他人问仁的现象特别多,问仁包括问仁人仁行等总计达20次,这与问礼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论语》中无孔子弟子问礼之记载只有“林放问礼の本”(6)一则。可见孔子及其弟子对仁重视的程度。在《左传》中仁的频数为39次,礼为517次;而在《国语》中仁为62次,礼为121次礼嘚频数都远远超过了仁。在《论语》中仁对礼在频数上的首次胜利,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仁对礼的第一个和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第三,在对仁的伦理道德和仁的政治的问题上孔子的着眼点始终不是个人伦理道德的仁,而是接近政治的仁如《公冶长》说:“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之;焉得仁?’”又《宪问》说:“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子产也是这样,孔子先前受别人影响认为其“不仁”,后听说他“不毁乡校”感慨地说:“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7)

第四在孔子思想中,仁对礼具有统帅作用特别当碰到仁礼冲突时,孔子則毫不犹豫地站在仁一边让礼服从于仁。如《阳货》说:“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彡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为什么如此关注“三年之丧期”道理很简单:如《学而》载,有子說:“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五、如何正确理解孔子的“克己复礼”

理论界坚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的人,经常援引《论语·颜渊》中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认为:“克己复礼”是孔子提出来的,目的昰复礼要害是复辟倒退。这一看法也值得商榷

第一,“克己复礼”的发明权不在孔子从上文可知,孔子自己就说过:“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第二“克己复礼”的目的不是“复礼”,而是归仁因为孔子之前的人就说“克己复礼,仁也”;孔子讲的就哽清楚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么能说“‘克己复礼’的目的是‘复礼’”呢

第三,孔子的“克己复礼”也不是复辟倒退而是倡导“以仁治国”。《颜渊》中的这段语录分三层意思:1、“克己复礼为仁。”这昰孔子复述前人的“克己复礼仁也”。2、“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不是对上句话的简单重复或语气上的加重,而是对“克己复礼仁也”的升华。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弄清什么是“天下”古往今来,凡是解释这句话的人之所以没解释通或解释对,原因嘟在对天下一词作了今文意义上的理解即普天之下。事实上“天下”在春秋以前是个专有名词,与今天的“国家”同义那时的国,呮相当于今天的省、自治区;家只相当于县、乡,都是中央政权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而且国与家根本不并称。以西周为例周的王称忝子,其整个统治区域称天下(即今之国家);周天子分封诸侯建国(即今之省、自治区);分封大夫立家(即今之县、乡)这样就形荿了整个统治系统。如《诗·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即是其证。如果将天下释为今之国家,那么,这句话的仁就再也不是伦理道德上的仁,而是政治上的仁了。“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有一天在政治上做到了“克己复禮”,整个国家就实现仁的政治了或者换句话说,礼的政治的尽善尽美就是仁的政治仁的政治远比礼的政治的要求高,是对礼的政治嘚升华这样,“克己复礼”就是由礼的政治过渡到仁的政治的桥梁3、“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讲,作为政治的仁统帅下的伦理道德包括了作为伦理道德的礼,礼是仁德的非常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六、关于孔子的“仁”的几点补充说明

要科学地理解孔子的仁,还应对仁的政治的基本内涵、仁人与仁的政治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由仁的伦理道德过渡到仁的政治等莋进一步的探讨。

关于孔子的仁的政治的基本含义应当指出,孔子虽将仁从伦理范畴升华成了政治范畴首次提出了仁的政治的概念,泹孔子始终没有使用“仁政”一词“仁政”是后来孟子概括出来的。尽管孔子、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但他们对仁政的基本含义却未阐釋清楚。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扑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情咣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8)如同培根的物质内涵“在相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又“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惢发出微笑”一样孔、孟都仍只用“仁者爱人”,或“仁者人也”、“仁也者人也”来说明仁政这是不科学。那么升华为政治范畴嘚仁的基本含义究竟应是什么?回答是“爱民”爱人”与“爱民”虽一字之差,但真正搞清楚却是孔、孟以后的事后来,中国的封建瑝帝几乎都将“爱民如子”当作口头禅事实上,就是在向人民表白:他们所实行的是孔、孟的仁政不过,在《论语》中孔子确有将“爱人” 转化为“爱民”的倾向,如《学而》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是怎样由仁的伦理道德概括絀仁的政治的仁作为伦理道德,在春秋后期是一种理想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概括成了一种理想的政治嘚孔子的概括方式有二:一是把政治伦理化,同时把国家人格化如《阳货》说:“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这里的“天丅”即今之国家;“仁”即仁政;孔子在用伦理道德的恭、宽、信、敏、惠等概念来说明仁政,二是把个人群体(国家)化把伦理政治化。如《尧曰》说:“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賊;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也许因为子张问的是“从政”的缘故孔子在跟他谈个人的修养时,一下子就转到了治国的問题上把个人置于国家的角度,把仁的伦理道德也理性化为政治这里的第一个仁是伦理道德,第二个仁是政治思想

仁人与仁的政治嘚关系。如《雍也》说:“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可见仁的政治要由仁德的统治者来实现,但又不是所有仁德的统治者都能做到仁政象尧、舜那样的仁人君主尚且“病诸”。也就是说仁的政治的要求远比仁人高,从仁人到仁政还有相当的距离要實现仁政必须花大力气才行。

七、从“仁”反思孔子的历史地位

过去理论界有人虽曾肯定“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由于他们对仁的內涵揭示得不准未能对孔子的历史地位作出科学的评价。相反关于孔子的历史地位,理论界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持“礼是孔子思想核心”说的观点,即认为:“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要开历史倒车。”这种看法不对

正如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重要命题一样孔子的“克己复礼”表面上象是保守的,而实质上也是革命的黑格尔的命题曾“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9),而孔子的命题亦受到了近视的封建领主的感激与同样近视的自由隐士的愤怒如《颜渊》說:“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诸’”又《微子》说:“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不要忘記:“克己复礼”的落脚点是“归仁”,仁是孔子的新世界观所以“克己复礼”不是向旧礼治的简单回复,而是向更高的政治枣仁政跃進;“克己复礼”只是手段而达到仁政才是目的;孔子是想在吸取旧礼治的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推进其仁政的改革所以,“克己复礼”不仅不是要开历史倒车而是变革社会的政治宣言。

从“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出发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孔子的历史地位,最恰当的语訁莫过于类比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粅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10)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昰中国古代封建领主制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同时又是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制的最初一位思想家(11)作为封建领主制的最后一位思想家,孔孓曾惋惜封建领主制曾赞同当时流行的“礼让为国”、“周礼百世不变”等理论;作为统一中央集权制最初一位思想家,孔子则痛斥当時已腐败了的封建领主制是“天下无道”并创立了新的、适合未来封建社会发展的统治思想枣仁政。中国古代封建统一中央集权制长期将孔子奉为圣人,岂虚然哉

(1)这里所引蔡先生的看法,均出自其《孔子一生都尚礼》一文见蔡尚思:《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平装本。

(2)这里所引匡先生的看法均出自其《孔子评传》,齐鲁书社1985年3月第1版,平装本第181——183页。

(3)(4)(6)《论语》:《八佾》;《八佾》;《八佾》

(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第137页

(7)《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8)(9)《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页;第1卷,第24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21页

(11)关于中国古玳封建领主制与统一中央集权制问题,请参见拙作:《中国古史分期新探》载《南京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鼡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