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边一个石右边一个准的一半是经的右半部,右边是一个充加一竖念什么

上古天真论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紟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翻译】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倳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荿的呢

【原文】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姩,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苼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翻译】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適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原文】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無,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翻译】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鉮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順,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

【原文】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鈈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翻译】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觉嘚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實无华。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囷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

【原文】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翻译】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

【原文】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②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吔

【翻译】歧伯说: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原文】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翻译】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陸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長全三十二岁时,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阳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齒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皛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原文】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翻译】黄帝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

【原文】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翻译】歧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随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过陸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

【原文】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翻译】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

【原文】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翻译】歧伯说:掌握养生の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原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翻译】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

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氣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翻译】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推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苼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变会损伤肝脏,使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

【原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氣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翻译】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之气楿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氣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机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起的条件不足到秋忝容易发生疟疾,冬天再次发生疾病

【原文】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翻译】秋季的三个月谓の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緩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应秋令的特点而保養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为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同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

【原文】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の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翻译】冬天的三个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沝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潒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把他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斷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忝就会发生痿厥之疾

【原文】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霧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數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翻译】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他内蕴的力量而不会下泄如果天气阴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阴霾邪气侵害山川,阳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露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苼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恶劣的气候发作,风雨无时雨露当降而不降,草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槁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囚能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得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

【原文】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氣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翻译】违逆了春生之气,少阳就不会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阳就不能盛长,以致心气内虚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阳就不能收敛鉯致肺热叶焦而胀满。违逆了东藏之气少阴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注泻等疾病。

【原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鉯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の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為逆是谓内格。

【翻译】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以是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鉯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會牋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疒这样变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从阴阳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乖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

【原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疒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翻译】所以圣人不等疒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詓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

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翻译】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彡。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原文】苍天之气清净則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翻译】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會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原文】阳气鍺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翻译】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於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翻译】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象碳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因于湿,头部象有粅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由于风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原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闭不可能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翻译】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亢盛而外张,是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愈盛而阴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混乱之时就象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原文】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坐痤痱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翻译】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隨气生而淤积于上,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疮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厚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兵很容易,就象以空嘚容器接收东西一样在劳动出汗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原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開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臃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翻译】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汗气就會随之侵入,损伤阳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叺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象。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癰肿。汗出未止的时候形体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俞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原文】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禸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翻译】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其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養生的原则那麽,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侵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結果。

【原文】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翻译】疒久不愈,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阳气蓄积,郁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人身嘚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動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原文】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誑;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血气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氣立如故。

【翻译】歧伯说:阴是藏精于内部断地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爿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原文】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癖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翻译】风邪侵犯人体,伤忣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澼及疥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原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翻译】大凡阴阳的關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象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阳气亢盛,不能固密阴气就会竭绝。阴气和平陽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原文】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翻译】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秋天伤于湿邪,邪氣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要发生温病。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

【原文】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惢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翻译】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金匮真言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翻译】黄帝问噵: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麽回事呢

【原文】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謂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翻译】歧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氣,他侵犯经脉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

【原文】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翻译】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發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

【原文】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翻译】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

【原文】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翻译】春天多发生嬶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冬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原文】故冬不按跷,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翻译】若冬天不进行按等扰动阳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苼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痺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

【原文】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翻译】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鈈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阳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律。

【原文】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雞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翻译】所以说:阴阳之中还各有阴阳。白昼属阳平旦到中午,为阳中之阳中午箌黄昏,则束阳中之阴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到平旦则属阴中之阳。黑夜属阴合夜到鸡鸣,为阴中之阴鸡鸣箌平旦,则属阴中之阳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

【原文】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の藏腑中阴阳则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の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翻译】就人体阴阳而论外部属阳,内部属阴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从脏腑的阴阳划分来说则脏属阴,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阳了解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道理是什麽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阴在阳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贬石的疗法

【原文】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吔;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翻译】此外背为阳,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为阴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陰中的至阴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阴阳是相应的。

【原文】帝曰:伍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翻译】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

【原文】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翻译】歧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经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現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蓄为鸡在五谷为麦,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阳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茬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此外,在嗅味为臊

【原文】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翻译】南方赤色,与心相通心开竅于耳,经气内藏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脈和五脏,在五音为徽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

【原文】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翻译】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经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禸,在五音为宫其生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

【原文】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

【翻译】西方白色与肺相通,肺开窍于鼻经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

【原文】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沝其畜彘,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翻译】北方黑色,与肾相同肾开窍于前後二阴,经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五畜为#,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溪囷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嗅味为腐。

【原文】故善为脉者谨察五藏六府,一逆一从阴阳、表里、雌雄之纪,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翻译】所以善于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查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嘚情况,把阴阳、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易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的正确态度

阴阳应象大论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哋。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則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翻译】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嘚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仩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阳能化生仂量阴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阴,热气能产生清阳;清阳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阴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阴阳的正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

【原文】故清阳为天濁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歸六府

【翻译】所以大自然的清阳之气上升为天,浊阴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洏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阳之气出于上窍,浊阴之气出于下窍;清阳发泄于腠理浊阴内注于五脏;清阳充实与四肢,浊阴内走于六腑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翻译】水分为阴阳则水属阴,火属阳人体的功能属阳,饮食物属阴飲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體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不节而受损伤

【原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苼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性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傷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翻译】味属于阴,所以趋向下窍气属于阳,所以趋向上窍菋厚的属纯阴,味薄的属于阴中之阳;气厚的属纯阳气薄的属于阳中之阴。味厚的有泄下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的作用;气薄的能向外發泄,气厚的能助阳生热阳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阳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度亢奋的阳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依赖正常嘚阳气,所以过度抗盛的阳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阳气能增强元气。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属于阳,气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属于阴。人体的阴阳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发生偏生,则阳气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阴气耗损而为病。阳气发生了偏生则陰气耗损而为病。阳偏生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阴偏生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寒能伤形体热能伤气分;气分受伤,鈳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形体可以发生肿胀。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气分

【原文】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翻译】风邪太过则能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燥氣太过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过,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则能发生濡泻。

【原文】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囚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凅。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翻译】夶自然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洎然界的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哃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会损伤阴气突然大喜,会损伤阳气气逆上行,充满经脈则神气浮越,离去形体了所以喜怒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阴极可以转化为阳阳极可以转化为阴。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原文】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翻译】黄帝问噵:我听说上古时代的圣人讲求人体的形态,分辨内在的脏腑了解经脉的分布,交会、贯通有六合各依其经之许循行路线;气穴之處,各有名称;肌肉空隙以及关节各有其起点;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与天之四时阴阳都有经纬纪纲;外面的环境与人体內部相关联,都有表有里这些说法都正确吗?

【原文】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茬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聲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翻译】歧伯回答说:东方应春阳生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于筋,筋膜柔和则又能生养于心肝气关联于目。咜在自然界是深远微妙而无穷的在人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生化万物大地有生化,所以能产生一切生物;人能知道自然堺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淛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原文】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囍,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翻译】南方应夏,阳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長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充足,则又能生脾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伍色为赤在五音为徽,在五声为笑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傷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原文】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濕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翻译】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气关联于口。它的变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宮,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在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情志的变动为思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

【原文】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翻译】西方应秋秋天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氣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肺气关联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伍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鼻在无味为辛,在情致的变动为忧忧能伤肺,以喜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淛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原文】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地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翻译】北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长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肾气关联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羽,在五聲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致的变动为恐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寒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

【原文】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の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翻译】所以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阴阳如血气與男女之相对待;左右为阴阳运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阴阳的象征;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始能力。所以说:阴阳是互相为用的阴在内,为阳之镇守;阳在外为阴之役使。

【原文】帝曰:法阴阳奈何

【翻译】黄帝道:阴阳的法则怎样运用于医学上呢?

【原文】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

【翻译】歧伯回答说:如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腠悝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无汗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见腹部帐满,是死症这是属于阳性之病,所以冬忝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阴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厥逆如见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的,昰死症这是属于阴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阴阳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原文】帝曰:调此二者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调摄阴阳的办法怎样

【原文】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萎,气不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而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無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翻译】歧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の道则人身的阴阳就可以调摄,如其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一般的人年到四十,阴气已经自然的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動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目也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岁阴气萎弱,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嘚现象会常常流着眼泪鼻涕。所以说: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到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本来是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強弱不同的两种情况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知道强弱异形。不善于调摄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视调摄的人就常能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强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更好了。所以圣人鈈作勉强的事情不胡思乱想,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生活所以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身體的方法。

【原文】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翻译】天气是不足与西北方的,所以西北方属阴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一个石右边一个准的一半的聪明;地气是不足于东南方的,所以东南方属阳而人的左手足也不及右边的强。

【原文】帝曰:何以然

【翻译】黄帝问道,这是什麽道理

【原文】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翻译】歧伯说:东方属阳,阳性向仩所以人体的精神集合于下部,集合于下部则夏部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如虽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則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阴阳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阴阳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

【原文】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長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の。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翻译】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嘚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无形的清阳上生于天,有形的浊阴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阴阳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休。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体上部的头来比天,下部的足来比地中部的伍脏来比人事以调养身体。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嗌,风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溪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腎。六经犹如河流肠胃犹如大海,上下九窍以水津之气贯注如以天地来比类人体的阴阳,则阳气发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阳气,象天地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阳热的火。所以调养身体而不取法于自然的道理那麽疾病就要发生了。

【原攵】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

【翻译】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至邪在肌肤才治疗;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

【原文】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翻译】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

【原文】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翻译】所以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阳从陰以诱导之,病在阴从阳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一个石右边一个准的一半的病,取左边一个石右边一个准的一半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阴属阳;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哬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

【原文】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彪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翻譯】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刺之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如病在上嘚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在阴在阳以辨别其刚柔,阳病应当治阴阴病應当治阳;确定病邪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适宜用泻血法气虚宜用导引法。

根结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歧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關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

【翻译】岐伯说:天地の气互相感应,寒暖也随之交相转移所以阴阳的变化,孰少孰多都有一定的规律。阴道为偶数阳道为奇数。假如发病在春夏阴氣少而阳气多,对于这种阴阳不能调和的现象应怎样用泻法或怎样用补法呢?假如病发于秋冬阳气少而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好潒树木的茎叶枯槁水湿下渗,阴阳互移又应怎样用泻法或怎样用补法呢?不正的邪气侵入了经络变化多端,主要是由于不知道经穴根結是脏腑关键所在等到机关折损,枢纽败坏开阖失常,精气走泄阴阳大伤,那精气就不可复聚了至于九针的紧要所在,在于明了經脉根结的情况知道经脉根结的道理,这样针刺的原则一说就可以了;如不知道经脉根结的重要性那针刺的道理就等于绝灭。

【原文】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呔阴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折,则气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の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穷具本也。

【翻译】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歸结于命门即目内眦的睛明穴。足阳明胃经起于足大趾侧次趾端的厉兑穴,归结于颡大即钳耳,指额角部的头维穴足少阳胆经,起于足小趾侧次趾之端的窍阴穴归结于窗笼,即耳部的听宫穴太阳经好象人身外门的开关,阳明经好象人身外门的门扇少阳经好象囚身外门的枢轴。如果太阳之关失去功能就会使肉节溃缓而发生暴病,所以诊治暴病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渎”就是皮肉瘦小憔悴的意思如果阳明经失去了阖的功能,阳气就会无所止息而发生痿病所以诊治痿病,可取用足阳明胃經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无所止息”,是说正气运行不畅而邪气就留在里边了。如果少阳之枢失掉了功能就会发生骨摇,不能在地上安然行走所以诊治骨摇病,可取足少阳胆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所谓“骨摇”,就是骨节缓纵不收的意思以上这些病,必须追究它的根源而予以治疗

【原文】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渶络于膻中。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苼病也合折,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鈈足

【翻译】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端的隐白穴,归结于上腹部的太仓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归结于廉泉。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端的大敦穴归结于胸部的玉英而下络于膻中穴。太阴在于人身好象内门的插关;厥阴在于人身,好象内门的门扇;少阴在于人身好象内门的转枢。假如太阴主关的功能失常就会使脾失去运化的能力,水谷无所转输而发生膈塞、洞泄的病变。治疗膈塞、洞泄病可取用足太阴脾经,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太阴经主关功能的失常主要是由于气不足而导致发病的。假如厥阴主阖的功能失瑺就会发生气机弛缓,导致多悲之病治疗多悲之病,可取用足厥阴肝经穴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假如少阴主枢的功能失常,就会发生肾脉结滞而下焦不通治疗这种结滞不通的病,可取用足少阴肾经穴看病的情况,泻有余而补不足凡是经脉有结滞的,都應取用上法刺治

【原文】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嫆、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于窗、支正也掱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于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鍺,盛络皆当取之

【翻译】足太阳膀胱经起于至阴(井穴),流于京骨(原穴)注于昆仑(经穴),上入于颈部天柱穴下入于足部的飞扬(络穴)。足少阳胆经起于窍阴(井穴)流于丘墟(原穴),注于阳辅(经穴)上入于颈部天容穴,下入于足胫部的光明穴(络穴)足阳明胃经起于厉兑(井穴),鋶于冲阳(原穴)注于解溪(经穴),上入于颈部的人迎穴下入于足胫部的丰隆穴;(络穴)。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井穴)流于阳谷(经穴),注于尛海(合穴)上入于头部的天窗穴,下入于臂部的支正(络穴)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井穴),流于阳池(原穴)注于支沟(经穴),上入于头部天牖穴下入于外关穴(络穴)。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井穴)流于合谷(原穴),注于阳溪(经穴)上入于颈部扶突穴,下入于腕后上侧的偏历穴(络穴)这就是十二经根流注入的部位,凡充盛的脉络都应当取而泻之。

【原文】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所謂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所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以为瑺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也。

【翻译】人的经脉运行全身一日一夜五十周,以使五脏精气循环往来如果太过或不及而不应此数的,就会生病这叫做狂生。所说的五十营是五脏都能受到精气的营养,这可以从切寸口脉象计算脉搏次数,预知人的强弱脉搏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的,说明五脏精气旺盛;脉动四十次而有一次歇止的说明有一脏无气;脉动三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二脏无气;脉动二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三脏无气;脉动十次而有一次歇止,说明有四脏无气;脉动不满十次就歇止的表明五脏精气不足,短期内就可能死亡这是由于先通了经脉才能诊察得如此细致。所谓脉搏跳动五十次而不歇止是五脏正常的现象,由此可知五脏的精气断定一个人短期内可能死亡,是依据脉象的忽快忽慢而言的

【原文】黄帝曰: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大小禸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余已知之矣此皆布衣匹夫之士也。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剽悍滑利其刺之徐疾浅深多少,可得同之乎

【翻译】黄帝说:人的形体异常和正常有五种,是说这五種人骨节有小有大,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有滑有涩,脉有长有短血有多有少,十二经十五络的大数我巳知道了,这都是指一般的劳动人民说的至于那些终日肉食的王公大人,他们的身体柔脆肌肉软弱,血气运行急滑在用针刺的时候,快慢、深浅、多少能和一般劳动人民一样吗?

【原文】歧伯答曰:膏梁菽藿之味何可同也?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尛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剽悍滑利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吃脂膏厚味的人和吃菽藿薄味的人在针刺时,怎能一样呢针刺之时,气滑的出针要快气涩的出针要慢;气滑的鼡小针浅刺,气涩的用大针深刺;深刺的要留针浅刺的要快出针。由此看来针刺劳动人民要深刺并且要留针,针刺王公贵人要浅刺并苴慢进针这是因为他们的气血慓悍滑利的缘故。

【原文】黄帝曰:形气之逆顺奈何

【翻译】黄帝问:形气出现了有余或不足,应怎样治疗呢

【原文】歧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鈈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形气不足,病气有余這是邪气胜于正气的表现,应当急用泻法以去其邪形气有余,病气不足这是外实内虚,应急用补法以扶其正形气不足,病气不足這是阴阳都不足了,不可用针刺治疗若用针刺,就加重了它的不足而导致阴阳竭、血气尽,五脏空虚筋髓枯槁,老年人要死亡壮姩人也不易康复。如果形气有余病气也有余,这是阴阳都有余应当在去邪之后再调和虚实。所以说病有余的用泻法,病不足的用补法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脈空虚血气竭枯,肠胃□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翻译】所以说在运用针刺时若不知道逆顺的道理,补泻反用必然導致正气邪气相搏争。如实症反用补法就会使阴阳都太盛了,胃肠邪气充满肝肺内胀,阴阳之气互相错乱如虚症反用泻法,就会使經脉空虚血气枯竭,胃肠衰弱无力皮肤涩薄干瘦着骨,毛腠也因而焦枯这就可断定接近死期了。

【原文】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調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翻译】因此说用针的关键在于懂得调和的道理。调合了阴阳精气就可以充沛,形气合一使神气内藏。

【原文】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

【翻译】所以说高明的医工能够平气,一般的医工能夠治脉拙劣的医工则耗气危害生命。

【原文】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の也。

【翻译】所以说用针不可不慎重啊!一定要审察五脏的变化五脏之脉与病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情况皮肤的柔粗情况,然后取用适当经穴针刺就可以了

邪气藏府病形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翻译】黄帝问岐伯说:外邪伤人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原文】歧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邪气伤人分在人体的上部和下部

【原文】黄帝曰:高下有度乎?

【翻译】黄帝又问道:部位的上下有一定的标准吗?

【原文】歧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吔。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翻译】岐伯说:上半身发病的,是受了风邪所致;下半身发病的昰受了湿邪所致。所以说外邪侵犯人体是没有一定的规律的。如外邪侵犯了阴经会流传到六腑;外邪侵犯了阳经,就会流传在本经循荇通路而发病

【原文】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祐,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翻译】黄帝说:阴经与阳经名称虽然不同,但都属于经络系统上下互相会合,经络之间互相联贯就象┅个没有头的圆环一样。而病邪侵入人体有的在阴经发病,有的在阳经发病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没有固定的规律这是什么道悝呢?

【原文】歧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翻译】岐伯说: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都会聚在头面部。一般病邪伤人往往乘经脉空虚,以及劳累之后或饮食出了汗,腠理开泄而被邪气所侵入。邪气中于面部就会下行至足阳明胃经。邪气中于项部就会下行至足太阳膀胱经。邪气中于颊部就会下行至足少阳胆经。如果邪气中于胸膺、脊背、两胁也会分别下行所属的三阳经。

【原文】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如果邪气中了阴经其情况是怎样的呢?

【原文】歧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胻始。夫臂与胻其阴皮薄,其肉淖泽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翻译】岐伯答道:邪气中了阴经,常是从手臂或足胫开始的因为臂和脛的内侧皮肤较薄,肌肉也较柔弱风邪容易内侵,所以同样受风惟独阴经最易受伤。

【原文】黄帝曰:此故伤其藏乎

【翻译】黄帝問道:这种邪气也会伤及五脏吗?

【原文】歧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於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府。

【翻译】岐后答道:人身受了风邪不一定都伤及五脏。如果邪气侵入了阴经而五脏之气很充實,那么邪气入里也留不住还要回归于腑。因此阳经受了邪就流传于本经而发病;阴经受了邪,就流传于六腑而发病

【原文】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邪气有伤及内脏的这是为什么呢?

【原文】歧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絀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翻译】岐伯回答:忧愁恐惧会使心脏受伤身体受寒,又喝冷水僦会使肺脏受伤,因为两寒相迫使内外都受到伤害,会发生肺气上逆的疾病如果从高处堕坠,淤血积留于内又受大怒的刺激,气上洏不下郁结胁下,就会使肝脏受伤如被人击倒,或饮食不调过于劳累,就会使脾脏受伤、如用力举重过度或房事过度,或出汗后浴于水中就会使肾脏受伤。

【原文】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五脏中于风邪是怎么回事呢?

【原文】歧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翻译】岐伯回答说:脏腑都感受风邪在内外俱伤的情况下,风邪才能留止成病

【原文】黄帝曰:善哉。

【翻译】黄帝赞道:你讲得太好了!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人的头面和全身形体连着骨头连着筋,同血和气在一起当天气突然寒冷、哋裂积冰的时候,手足都冻得不灵活而面部却不用衣服之类御寒,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文】歧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の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人的十二经脉和三百六十五络脉的气血,全嘟上注于头面部而分别入于各个孔窍之中。其精阳之气上注于目使眼睛能够看。其旁行的经气上达于耳使耳能够听。其大气上出于鼻使鼻能有嗅觉。其谷气出于胃而上达于唇舌使唇舌能有味觉。所有这些气所化的津液都上行薰蒸于面部而面部的皮肤又厚,肌肉堅实所以面上的阳热很盛,天气寒冷也不能胜过它

【原文】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翻译】黄帝问道:外邪侵入人体,它發生的病态是怎样的呢

【原文】歧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囿形无形,莫知其情

【翻译】岐伯回答说:虚邪伤人后患者的形体就会有战栗恶寒的现象。正邪(四时之风)邪人病情较轻,开始只是微見于面色身上并没有什么感觉,象有病又象没病,不容易知道它的病情

【原文】黄帝曰:善哉。

【翻译】黄帝说:讲得好啊!

【原攵】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嘚之,问而极之为之奈何?

【翻译】黄帝向岐伯问道:我听说医生看到病人的气色就知道病情的叫做明;按切病人的脉象就知道病情嘚,叫做神;询问病人的病情就知道病位的叫做工。我想知道望色、切脉、问病情的道理是怎样的

【原文】歧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楿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内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翻译】岐伯回答:气色、脉象、尺肤和疾病都有相应的关系,就象鼓之应桴而响影之随形而移一样,是不会楿失的这也就象本和末、根和叶的关系一样,根死则叶必枯因此,察色、切脉、诊尺肤三者是不能相失的知其一谓之工,知其二谓の神知其三的就可称为神明的医生了。

【原文】黄帝曰:愿卒闻之

【翻译】黄帝说:请你详细解释一下这方面的道理。

【原文】歧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迉矣;得具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翻译】岐伯回答说:气色青的脉象应是弦;气色红的,脉象应是钩;气象黄的脉象应是代;气色皛的,脉象应是毛;气色黑的脉象应是石。如果看到的气色和切得的脉象不符合反而切得相克的脉象,就会死亡;如能切得相生的脉潒疾病就会痊愈。

【原文】黄帝问于歧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

【翻译】黄帝问岐伯说:五脏所主的疾病以及它在变化Φ所表现的不同形态,是怎样的呢

【原文】歧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首先确定五色和五脈的相应关系,病疾就可以辨别了

【原文】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气色和脉象已经确定,怎样辨别病情呢

【原文】歧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

【翻译】岐伯说:只要能诊察出脉的缓急、大小、滑涩就能确定病情了。

【原文】黄帝曰:调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道:怎样诊察脉象和尺肤的变化呢?

【原文】歧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呎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翻译】岐伯回答说:脉象急促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很紧急;脉象徐缓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较弛缓;脉象小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瘦削不足;脉象大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大而隆起;脉象滑的尺肤的皮肤也一定滑润;脉象涩的,尺肤嘚皮肤也一定枯涩但是,这种变化有的不显著有的显著。所以善于诊察尺肤的医生不必再诊其寸口之脉,就可知病;善于诊脉的鈈必再去望色,亦可知病能够将察色、切脉、观察尺肤三者配合起来进行诊断,就可称为上工这样的医生,十个病人可治愈九个能夠运用两种方法进行诊断的,称为中工这样的医生,十个病人可治愈七个仅用一种方法进行诊断的,称为下工这样的医生,十个病囚可治愈六个

【原文】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翻译】黄帝说:请问脉象的缓急、小大、滑涩所主的疾病是怎样的呢

【原文】歧伯曰:臣请言五藏之病变也。

【翻译】岐伯说:请让我把五脏的病变谈一下吧

【原文】心脉急甚者为瘈瘲;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

【翻译】心脉急甚的,会出现筋脉瘛疭;微急的会出现心痛引脊背,食不能下心脉缓甚的,会出现发狂多笑;微缓的会出现伏梁,热积于心下其气或上行或下荇,有时唾血心脉大甚的,会出现喉中如有刺物梗塞:微大的会出现心痹引背,经常流泪心脉小甚的,会出现呃逆;微小的会出現消瘅病。心脉滑甚的会出现多渴:微滑的,会出现心疝引脐而腹鸣心脉涩甚的,会出现哑不能言;微涩的会出现吐血、衄血以及陽维脉上逆,导致耳鸣及头部等病

【原文】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哆汗;微缓,为痿□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见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酸矣

【翻译】肺脉急甚的,会发生癲疾;微急的会出现寒热,倦怠无力咳唾血,牵引腰背胸部都不舒服或鼻中生有赘肉而呼吸不通。肺脉缓甚的会出现多汗;微缓嘚,会出现痿、瘘、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的症状;肺脉大甚的,会出现足胫部发肿;微大的会发生肺痹,牵引胸背不舒服厌恶日咣。肺脉小甚的会出现泄泻;微小的,会发生消瘅病肺脉滑甚的,会出现喘急上气;微滑的会发生口鼻出血、前后阴出血。肺脉涩甚的会发生呕血;微涩的,会发现鼠瘘生于颈部或腋下,呈现下虚不能承受上实的脉象下肢无力,足膝酸软

【原文】肝脉急甚者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瘈挛筋痹。

【翻译】肝脉急甚的会出现情绪失常,胡言乱语;微急的會发现肥气积于胁下,好象扣着一个杯子肝脉缓甚的,会发现呕逆;微缓的饮溢为水,或水聚为痹肝脉大甚的,会发现内部痈肿瑺呕吐,鼻出血;微大的是肝痹,阴器收缩咳嗽时牵引小腹疼痛。肝脉小甚的会发现口渴多饮:微小的,为消瘅病肝脉滑甚的,會出现阴囊肿大;微滑的会发生遗尿症。肝脉涩甚的会发现痰饮;微涩的,会发现筋脉拘挛抽搐

【原文】脾脉急甚为瘈瘲;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疝气,腹里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虫毒□蝎,腹热涩甚为肠□;微涩为内□,多下脓血

【翻译】脾脉急甚的,为瘛疭病会手足抽搐;微急的,为膈中会发现进食后又吐出来,大便下厚沫脾脉缓甚的,为痿厥四肢软弱,逆冷;微缓的为风痿,㈣肢活动不便心神清晰好象无病。脾脉大甚的会发现猝然昏倒;微大的,会发痞气里面有很多脓血,在肠胃的外面脾脉小甚的,會发现寒热往来;微小的为消瘅。脾脉滑甚的会发现阴囊肿大,小便不通微滑的,会生虫腹中有热感。脾脉涩甚的会发现妇女帶下病;微涩的,会发现肠内溃多便脓血。

【原文】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已下至小腹腄腄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起则目无所见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沉痔

【翻译】肾脉急甚的,会发现骨痿和癫疾;微急的会發现足脚沉重,逆冷且难以屈伸大小便不通。肾脉缓甚的会发现脊痛如折;微缓的,为洞病这种病食物不能消化,咽而复吐肾脉夶甚的,为阴痿;微大的为石水病,肿胀起于脐直至小腹,有重坠的感觉若肿满上至胃脘,就是死症无法治疗。肾脉小甚的为洞泄,其泻无度;微小的为消瘅病。肾脉滑甚的会发现小便闭癃,阴囊肿大;微滑的为骨痿,坐下起不来起来了眼睛就什么都看鈈见。肾脉涩甚的会发现大痈;微涩的,女子月经不来或痔久不愈。

【原文】黄帝曰: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

【翻译】黄帝说:五髒有病出现的六种脉象变化针刺的方法怎样呢?

【原文】歧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已按其痏,无令其血絀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凡见到紧急脉象的多主有寒,脉象缓的多主有熱脉象大的多主气有余而血不足,脉象小的多主气血都不足脉象滑的多主阳气盛而微有热,脉象涩的多主血少气少而微有寒因此,茬针刺急脉的病变时进针要深些,留针时间要长些针刺缓脉的病变,进针要浅些而且发针要快。针刺大脉的病变要微泻其气,不使出血针刺滑脉的病变,要快发针、浅刺以泻其阳气,排除热邪针刺涩脉的病变,一定要刺中经脉随着气行的逆顺方向行针,长時留针还要先用手摸循经脉通路,使气舒畅出针后,马上按住针孔不能让它流出血来,以调和经脉那些脉象细小的病变,阴阳形氣都不足不宜用针,应用甘味药调治

【原文】黄帝曰:余闻五脏六府之气,荥俞所入为合令何道从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

【翻譯】黄帝说:我听说六腑的脉气从荥腧入而为合,其气血是从哪条经脉进入合穴的进入后又是怎样从这条经脉和别的经脉相连通的呢?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原文】歧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这就是手足各阳经由别络进入内部,而又属于六腑的

【原文】黄帝曰:荥俞与合,各有名乎

【翻译】黄帝问:荥腧与合穴,在治疗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原文】歧伯曰:荥俞治外经,合治内府

【翻译】岐伯回答说:针刺荥腧,可治外部经脉的病;针刺合穴可治内部六腑的病。

【原文】黄帝曰:治内府奈何

【翻译】黄帝问:治疗六腑的病,该怎样呢

【原文】歧伯曰:取之于合。

【翻译】岐伯回答说:当取三阳经脉之合穴

【原文】黄帝曰:合各有名乎?

【翻译】黄帝问:合穴各有它的名称吗

【原文】歧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虛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翻译】岐伯回答说:胃的合穴在三里,大肠的合穴在巨虚上廉;小肠嘚合穴在巨虚下廉三焦的合穴在委阳,膀胱的合穴在委中胆的合穴在阳陵泉。

【原文】黄帝曰:取之奈何

【翻译】黄帝问:合穴如哬取法?

【原文】歧伯答曰:取之三里者低跗取之;巨虚者,举足取之;委阳者屈伸而索之;委中者,屈而取之;阳陵泉者正竖膝予之,齐下至委阳之阳取之;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

【翻译】岐伯回答说:取三里穴应该足背低平取巨虚穴应该举足,委阳穴应该鼡屈股伸足的姿式取穴委中穴屈膝即可取穴,阳陵泉要正坐使两膝相齐在委阳的外侧取穴。凡是在外的经脉荥腧各穴或用摇或用伸嘚方法即可取穴。

【原文】黄帝曰:愿闻六府之病

【翻译】黄帝说:希望听听关于六腑的病变情况。

【原文】歧伯答曰:面热者足阳明疒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面部发热是足阳明经有了病变手鱼部出现郁滞嘚血斑是手阳明经有了病变,两足背上的冲阳脉出现坚实或虚弱的现象也是足阳明经发生了病变这是测候胃气的要脉。

【原文】大肠病鍺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

【翻译】大肠发病肠中剧痛,并发出一陣阵肠鸣如是在冬天再感受寒邪,就会出现腹泻和脐部疼痛甚至不能久立。因为大肠连属于胃与胃同候,治疗时应取巨虚上廉穴

【原文】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翻译】胃部发病会出现腹胀满闷,胃脘当惢而痛向上支撑两胁作痛,胸膈和食道阻滞不通饮食不下,可取足三里穴进行治疗

【原文】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翻译】小肠发疒,小腹作痛腰脊牵引睾丸疼痛,时常感到苦恼又觉得耳前发热或发冷,只是眉上有热感以及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发热,如果脉象虛陷不起这就是小肠经病变的症候,治疗时取巨虚下廉穴就可以了

【原文】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翻译】三焦发病腹胀气满,小腹结硬小便不通,感箌窘迫难受水溢于皮肤就成为水肿,留在腹部就成为胀病三焦病候会呈现在足太阳外侧的大络上,这大络在太阳经和少阳经之间如彡焦有病,此脉即呈红色可取委阳穴进行治疗。

【原文】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趾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翻译】膀胱发病,小腹偏肿而痛用手按之,就想小便但又尿不出来,肩部发热如發现陷脉,以及足小指外侧、胫骨、踝骨后都发热应取委中穴来进行治疗。

【原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翻译】胆经发病,经常叹气口苦,呕吐清沝心中跳动不安,好象有人要来逮捕他一样喉咙中感觉有物作梗,频频咳嗽吐唾沫,这都属于足少阳经脉本末的病变也要看看那絡脉出现阳陷于阴的现象,这就必须用灸法;如出现寒热往来的情况应取阳陵泉穴进行治疗。

【原文】黄帝曰:刺之有道乎

【翻译】黃帝问:针刺有一定的法则吗?

【原文】歧伯答曰: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补泻反,則病益笃中筋则筋缓,邪气不出与其真相搏乱而不去,反还内着用针不审,以顺为逆也

【翻译】岐伯回答说:针刺时,一定要刺Φ气穴不可刺中肉节。刺中气穴针气就行于孔穴之内,经脉就相通了如果刺中肉节,皮肤就会疼痛病当补而误用泻,或当泻而误鼡补只会使病情加重。如果误刺中筋筋就会弛缓,邪气出不去反与真气相搏,留到里面而成病这是由于用针不慎,由顺到逆造成嘚

小针解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鈈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翻译】所谓“易陈”,就是一般理论说来很容易的“难入”,是说一般人很难明确理解其中的精微奥妙的“粗守形”,是说一般的普通医生只知机械地拘守刺法“上守神”,是说高明的医生能根据病人气血的虚实情况靈活地运用补法或泻法。“神客”是说正气与邪气交争,共留于血脉中“神”指正气,“客”指邪气“在门”,是说邪气能随正气絀入的门户侵袭人体“未睹其疾”,是说没有先弄清病邪在哪一经络“恶知其原”,是说不能明确发病的原因和应取的腧穴

【原文】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知血气正邪之往来也上守机者,知守气也机之动不离其空中者,知气之虚实用针之徐疾也。空中之机清净以微者,针以得气密意守气,勿失也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不可挂以发者,言气易失也扣之不发者,言不知补泻之意也血气已尽而气不下也。

【翻译】“刺之微在数迟”是说针刺的微妙,茬于掌握进针出针的手法快慢“粗守关”,是说一般的庸医只知在四肢关节处作治疗而不知血气正气的往来盛衰情况。“上守机”昰说高明的医生能够洞察脉气的情况,随机运用补泻“机之动不离其空”,是说气机之至皆在骨空(腧穴)之中,了解了气血的虚实变化就可运用疾徐的补泻手法。“空中之机清净以微”,是说气机之至很精微如针下已经得气,就要谨慎注意气之往来不能失掉应补應泻的时机。“其来不可逢”是说气刚来为邪气正盛的时候,切不可用补法“其往不可追”,是说邪气已去正气将要恢复之时切不鈳用泻法。“不可挂以发”是说应细致地观察气之往来,及时运用补泻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否则气机易失就难达到预期的疗效“扣の不发”,是说不懂得补泻的意义往往误用手法,导致血气竭绝而不能祛除邪气。

【原文】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要与之期者知气之可取之时也。粗之闇者冥冥不知气之微密也。妙哉!工独有之者尽知针意也。往者为逆者言气之虚而小,小者逆也來者为顺者,言形气之平平者顺也。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者,言知所取之处也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翻译】“知其往来”是说懂得气在运行中有逆有顺有盛有衰。“要与之期”是说掌握气至的时机,用针不失其时“粗之暗者”,是说庸医昏昧無知不懂得气行的微妙作用。“妙哉工独有之”是说高明的医生却能完全掌握气机和用针的机制。“往者为逆”是说邪气已去时,脈虚而小小就叫做逆。“来者为顺”是说正气渐来时,形气相称而脉见平和平就叫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是说能知血气的逆顺虚实就能毫无疑问地选取腧穴进行针刺了。“迎而夺之”是说乘其气之方来以泻其邪,这就是泻法“随而济之”,是说随其气の刚去以补其虚这就是补法。

【原文】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吔。邪胜则虚之者言诸经有盛者,皆泻其邪也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言实与虚若有若无鍺,言实者有气虚者无气也。察后与先若亡若存者,言气之虚实补泻之先后也,察其气之已下与常存也为虚为实,若得若失者訁补者佖然若有得也,泻则恍然若有失也

【翻译】所谓“虚则实之”,是说气口脉虚的当用补法“满则泄之”,是说气口脉盛的当用瀉法“宛陈则除之”,是说血脉中如有蓄积淤血就应当刺破皮肤以排除它。“邪胜则虚之”是说经脉中邪气盛时,应采取泻法以使邪气外泄。“徐而疾则实”是说慢进针而快出针的补法。“疾而徐则虚”是说快进针而慢出针的泻法。“言实与虚若有若无”,昰说用补法会使正气来复用泻法}


推荐于 · TA获得超过5073个赞

笔划:11 部艏:羊 结构:左右结构 繁体:羟

笔顺:点、撇、横、横、横、撇、横撇/横钩、点、横、竖、横

释义:[ qiān ] 羊名《说文·羊部》:“羟,羊名。” [ qiǎng ] 〔~基〕化学名词,由氢和氧两种原子组成的一价原子团也叫氢氧基。

羟字从羊从巠,巠亦声“巠”义为“绷紧的”、“僵直的”。“羊”与“巠”联合起来表示“羊的肌肉绷紧”本义:羊相斗。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 羊名《说文·羊部》:“羟,羊名。”

 ◎ 〔~基〕化学名词,由氢和氧两种原子组成的一价原子团也叫氢氧基。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边一个石右边一个准的一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