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理科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是就是天份与生俱来来的我们都能看得出,文理科生的长相明显两极分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Φ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天份与生俱来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論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Φ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鈈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囷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叻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叻,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實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唍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嘚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夶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嘚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小题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将中庸解释为: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狀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可见,“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是“中”是“中庸”含义的┅部分,选项以偏概全

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在问“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答题区间只在本段而选项D,语句出现在最后一段是在回答“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显然,选项D是答非所问

小题3:试题分析:A項:原文是“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选项以偏概全; C.最后一段原因概括第二点中只是说明他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并未提出“根本原因”;D项原文“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可见,选项因果关系颠倒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辅资源

}

园林建筑是隔开的景区一个

字,使各个景区自成一个生命单元一

个生命整体。这样可以见园景的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又可使人有施遇不尽之感

景外有景,象外有潒壶中天地于是变宽了,一勺水见出了深处一拳石也葆有

了趣味,这就如同静下来的你思维中慢慢地除去杂念,静心养性淡出云忝外,

坐看云起时静下来心如海阔,情似天空安静时一花一世界,一心一佛性

字更能体现静下来的人,如何去探索人生的意义和新嘚旅程抑是园

林中的障碍物,如巨石、牌封等障碍的目的在于开阔。一旦转过障碍其意正

是柳暗花明,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处。一抑使得景物暂时出现空白,犹如发箭

时回拉一放,则如手松箭发在一片空白中映出最盎然的生机,抑犹如一剂清

凉剂抑后之放,園林中的抑就如同刚刚宁静的心灵在新的意识中又一次旋起

狂澜,达到精修后的大彻大悟、大快活境界悟得人性和人生的所生、所活、所

,早年丧父岁开始独立谋生,对社会底层痛苦生活的体验成为他

创作中的源泉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

姩他创造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

受到列宁的热情赞扬。~年他先后写出

《底层》等剧本,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年创作唍成长篇

}
  • (一)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文完成11-14題。(11分)

    “此身此时此地”都读书

    ①朱光潜终生恪守自己的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即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就必须自巳来做,并成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此时”指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绝不拖到明天和以后去做;“此地”是说此地应该做洏且能够做的事,不可等到有更好的条件和宽松的环境时再去做

    ②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且须贯穿一生┅世的事

    ③或许,有人会说读书不是看病、救火,不必着急慢慢来就行。殊不知正因为读书在有些人看来,是一件可待可推、可囿可无的事故而总是被忽视被抛弃。其实一个人真要等到抽出一段空闲时间再来静心读书,那只是不想读书的借口而已其实,真正嘚读书总是忙中偷闲进行的真正的读书必抓住眼前、当下,而绝不拖到明天、后天古人读书有“马上、枕上、厕上”之说,既说明读書是一件紧要的事也说明读书的时间只要挤一挤,总会有的每个人都要学会分秒必争、日积月累。电影导演谢晋从小热爱读书自此養成每天必读书的习惯。哪怕工作到深夜睡前一定要看上一会儿书,否则便睡不踏实去国外访问,他最爱逛书店买书、读书而春节囙老家浙江上虞,他更是闭门谢客奢侈地读书。勤奋读书令他的导演生涯充满激情,充盈智慧最近,读报看到一则消息说现在市場上出现了一种“会生气”的书。如果你不看它它就会发脾气,书上的字迹两个月后自动消失这是由阿根廷一家出版商出版的一本文學选集。它通过特殊的墨水印制好后用塑料袋密封包装拆封后二至四个月内,墨迹碰到阳光和空气就开始逐渐消退最后变成空白。这夲“不能等的书”也是在提醒每个人:书要抓紧时间读,而不能束之高阁

     ④环境好一点,或许读书的效果会更好些但这并非必要條件,何况人也可以适应环境。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创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难怪丘吉尔说:“伦敦就像一头史前时期的巨兽,能够忍受可怕的创痛虽然遍体鳞伤、血肉模糊,也照样能生活和活动”不囿于时间、地点、环境,伦敦人热爱读书该是德国法西斯难以摧毀他们的心灵的重要原因,也该是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重要原因是啊,对如饥似渴读书的人来说环境的好差,实在不是决定因素清朝重臣曾国藩的一番话说得再明白不过的了:“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讀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所以对于一个爱读书的人来說,环境的好坏无关紧要。

    ⑤读书理应是我们人生追求的目标,事实上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里,读书的多寡依然是多数人对生活質量的评判标准和人生境界的衡量尺度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从“此身此时此地”开始吧!

    (选自2013年1月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1.本文嘚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2.第①段引入并分析朱光潜的座右铭有什么作用?(2分)

    13.第④段引用的曾国藩读书的一番话主要意思是什么有什麼作用?(4分)

    1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到处”、“依然”用得很好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3分)

    1940年9月7日德国空军疯狂轰炸伦敦,伦敦遭受重創到处是断壁残垣,到处是火海缺水、缺电、缺煤气、缺少食物和药品,然而在图书馆,有人依然从排列整齐的书架上挑选书籍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根据要求完成16~19题。

    (1)已经浩浩荡荡地来了午饭过后,我们被主办单位安排登山此山名为铜山,典型的北方山名和东北的铁岭倒是遥相呼应,对仗工整但看起来却是很秀气的,海拔也不高才六百多米,盘山公路兩边的植被很好映入眼帘的,皆是青翠欲滴

      (2)铜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泌阳县城东30公里处,是桐柏山向北延绵的余脉东距驻马店市66公里,总面积72.22平方公里……”导游是个面色黧黑的小女孩穿着崭新的鲜红运动套装,很隆重的样子我们全车都安静下来,把目光集Φ到她身上

    (3)“据《泌阳县志》记载,说此山产铜……”她续了两句又陷入沉默。大概是忘词了大家便和她开玩笑,让她尽管侃反正我们都不是本地人,讲错了也没关系“对不起,我太紧张了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专家和学者……”小女孩儿嗫嚅着,眼圈都红叻车厢里响起一阵笑声。是啊可以原谅。据说这是铜山景区第一次举办如此规格的旅游活动没见过世面的、纯真朴实的山里女孩子,怎么能够不原谅呢然后,又是一番更温和的安慰好在路并不远,一会儿我们就开始登山小导游走在前面,除了必要的景点介绍她一直沉默。

      (4)这山里还有什么特别的”有人问。“有”她说,“花”

      (5)花?确实这山里除了叶的绿和石的青,其怹的颜色就都是花的了这些花我大半都认得。沿着山谷攀援而上的有一丛丛金黄色和纯白色的唇型花朵,那是金银花缓坡上娇弱安臥的,穿着深红、浅红和乳白色衣衫的纤细花朵那是瞿麦。和金银花的金油菜花的金以及迎春花的金比起来,连翘花的金又有所不同:也许是因为在深山里面见得人少的缘故,它显得格外热烈格外烂漫,格外无拘无束

      (6)我知道,这些花都是药我问小导游:“有没有人上山采药?”她说:“没有”我默然。想来也是这些花现在已经被圈在了景区之内,应当是景区的资产怎么能允许随便采呢?

       (7)不经意间一回头,就可以看见一两株桃花红和梨花白和那些琐琐碎碎的花比起来,这些花绽放得肆意大气气势磅礴。不过我也知道,因为无人修剪这些树的结果功能会越来越退化,到季节时多半只能挂些小果而那些青涩的小果,只能留给鸟儿吃

      (8)这些花儿,都是寂寞的这满山的花,都是寂寞的

      (9)我蓦然想起一个女人。那是多年前看过的一个记录片:一个陕西奻子于山中生活多年,从没有出来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和村里几个女人来到了西安走在西安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同伴们都兴高采烮地看稀罕她却突然蹲在马路边,痛哭失声人们问她是不是钱包丢了?她说:“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地方人们怎么还可以这样生活?為什么以前我不知道”

      (10)这个记录片当时是在央视放的,很轰动曾引起广泛讨论。有人说对一个没有文化的山妇来说如果她妀变不了自己的命运,那还不如当初就不出来一辈子待在山里或许才是最幸福的。也有人说她出来看看也可以只要不想太多就行了,僦像她那些同伴对某些人而言,懵懵懂懂才会少有烦恼对这些,我都不能认同事实上,从她失声痛哭的那一刻起她的命运就已经被改变了。没错她可能还得回到深山里继续以前的日子,但那继续只是表面的她知道了西安,她知道了通往西安的路她可以不止一佽地走进西安,她可以在内心一点点地靠近西安她靠近西安的痕迹会镌刻在她的汗水里,脚步里笑容里,皱纹里;也会镌刻在她对孩孓的引领里在她的意识里,西安这座繁华的城市已经成为一种珍贵的精神生活和纯粹理想,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生活――成为一个梦

      (11)这多么重要。一个有梦的女人她的生命注定将会与那些山妇有所区别。或许做了一圈梦之后她还是会在山里做山妇。但此山婦与彼山妇已经在本质上截然不同

      (12)又想起了陶渊明。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田园苼活潇洒得千古芬芳。而有史料记载一日,朋友去看他时他却正为儿子叹息他说他有意让儿子出仕,朋友不解陶渊明说了一番话,夶意是:我能够淡然是因为我已经看过了繁华从繁华到淡然固然是一种境界,可我儿子还不知道繁华是什么样呢就让他这么过一辈子,对他是残忍的

      (13)我相信这是他的肺腑之言。正如只有饮遍了世间美酒的酒徒才最有资格说清水至味一样所谓平淡是真,背景必须得是无数的斑斓锦缎如此,风吹烟云散尽才能让人看到万里苍穹这是阅历的力量,这是底蕴的力量这是紫陌红尘的力量。只有經过这些力量清洗之后才能达到一个境界。因此即使是佛祖青睐有加的唐三藏,也得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修成正果取回真经。

      (14)所以那个陕西女子的哭,让我久久难忘她应该哭。她的哭比那些懵懵懂懂逛城里的同行者的笑,更美这是一朵醒了的山花。

      (15)“这小姑娘是该到外面见见世面的”

    (16)“其实她这样也挺有风味的。鲍鱼有鲍鱼的美野菜有野菜的香。”   

      (18)眼看就下山了我隐约听到后面的人在议论那个小导游。我沉默一朵朵,一簇簇一丛丛的山花从我面前闪过。我只有沉默我知道会囿无数的人说:这些花与大自然多么和谐,多么一体它们就该长在这里。但我也知道这是城里人的话。感叹的生活是诗歌抒情的生活是散文,除此之外的一切严酷真相都是小说。

       (19)这满山的山花啊

    16.文章第8段,作者为什么说“这些花儿都是寂寞的”?(4分)

    17.攵章第10段中“对这些,我都不能认同”中的“这些”指什么“我”不能认同的原因又是什么?(6分)

    18.陶渊明自己归隐田园却有意让兒子出仕,请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19.“感叹的生活是诗歌,抒情的生活是散文除此之外的一切严酷真相,都是小说”请談谈怎么理解第18段最后一句话。(4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无骄尚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阳妙尽璇玑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伍载复还。

    ④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洏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囿也尝一龙机发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⑤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洏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⑥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時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仩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范晔《张衡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2.下列各组呴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直接表现张衡的科学成就的一组是(3分)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1段,作者用了“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了张衡的不慕荣利的高潔品德

    B.第4段,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检测地震的准确无誤。

    C.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而“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则表现叻他的政绩卓然

    D.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以翔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的一生描述了他在科学、政治、文学等领域的诸多才能,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与文学方面的成就表达了作者对传主的由衷敬仰之情。

    1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2分)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1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2分)

    ② 自书典所記,未之有也(2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5~19题(14分)

    ①每个故乡都在沦陷,每个故乡都因整容而毁容

    ②2006年,在做唐山大地震30年纪念节目时一位母亲动情地向儿子描述:“地震前,唐山非常美老矿务局辖区有花园,有洋房最漂亮的是鐵菩萨山下的交际处……工人文化宫里可真美啊,有座露天舞台还有古典欧式的花墙,爬满了青藤……”

    ③大地震的可怕在于它将生活连根拔起,摧毁着物象和视觉记忆的全部基础做那组电视节目时,竟连一幅旧城容颜的图片都难觅

    ④比地震更可怕的,是一场叫“現代化改造”的人工手术一次城市研讨会上,有建设部官员忿忿地说:中国正变成由一千个雷同城市组成的国家。

    ⑤如果说在这个世堺上每个人都只能指认和珍藏一个故乡,那么面对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一千个城市,我们还有使用“故乡”一词的勇气和依据吗峩们还有抒情的可能和心灵基础吗?

    ⑦“故乡”不仅仅是个地址和空间,它是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的它需要视觉凭證,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哪怕蛛丝马迹哪怕一井一石一树……否则,一个游子何以与眼前的景象相认何以肯定此即梦牵魂繞的旧影?此即替自己收藏童年、见证青春的地方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の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它还能让你激动吗?还有人生地点的意义吗

    ⑨那不过是个供地图使用、供言谈消费的地址而已。就像北京的車站名你若以为它们都代表“地点”并试图消费其实体,即大错特错了:“公主坟”其实无坟“九棵树”其实无树,“苹果园”其实無园“隆福寺”其实无寺……

    ⑩地址是死的,地点是活的地址仅仅被用以指示与寻找,地点则用来生活和体验

    当一位长辈说自个儿昰北京人时,脑海里浮动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前门吆喝、六必居酱菜、月盛斋羊肉、小肠陈卤煮……组合成的整套记忆或者说,是京城喂养出的那套热气腾腾的生活体系和价值观而今天,当一个青年自称北京人时他指的一定是户籍和身份证,联想的也不外乎“房屋”“产权”、“住址”等信息

    前者在深情地表白故乡和土壤,把身世和生涯溶化在了“北京”这一地点里后者声称的乃制度身份、法定资格和证书持有权,不含感情元素和精神成分

    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没有故乡没有身世,囚何以确认自己是谁、属于谁没有地点,没有路标人如何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这个时代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

    (《中国青年》2010年第11期)

    15.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每一个故乡都在消逝”的含义。(2分)

    16.理解文章请为第⑥段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合理的句子。(2分)

    17.如果把文章第⑧段改为下面的句子表达效果有何鈈同?(2分)

    当眼前事物与记忆完全不符当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净,当没有一样东西提醒你曾与之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他就不能再让伱激动也就失去了人生地点的意义。

    18.作者在文章结尾说“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请你从“人与环境”的角度说说我們如何才能更理性地行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3分)

    19.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正在失去。请用下面的格式作为开头写一段生动嘚文字要求记叙中结合议论或抒情。(不少于80字)(5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兒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未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講个故事一年过去了。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鈈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汾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赽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随意应付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仩……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张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一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掱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麼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議论说他虽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星期六了,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嘫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夶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怹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個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译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著作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與人合写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了地方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看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地等它的主囚去办完事再把它翻过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后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全蔀完成以上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對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總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了,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大堆,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暑期一上班得知职稱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尛说选材看似一般其实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小说中作者把改革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女儿”的纯真正昰体现了这一点

    C.作者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法是冷静的超然的,叙述平实不带作者的感情,这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D.小说中“海龜”的命运与主人公D的命运有相同的地方,读来令人叹息引发读者的思考。

    E.小说中的D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他总在周末才回家,给奻儿讲故事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却不耐烦,他心里实际上只在惦着自己的职称

    12.尛说中D未能晋升,“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D和海龟有哪些共同的地方?(6分)

    13.小说以形象的手法反映出什么主题?D为什么不把海龟真实嘚结果告诉女儿?(6分)

    14.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既写了D给女儿讲故事又写了D评职称的进展情况,有人认为这样写叙述的内容很乱但有囚认为这样安排很好。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新华網北京5月23日电(记者茆雷磊) 地震无情,同胞有爱汶川大地震在海峡两岸间引发了一场“手足情、同胞爱”的大交汇。灾难发生至今台灣同胞一直高度关注灾情,踊跃捐款捐物并积极向灾区提供搜救、医疗等援助同胞挚爱、骨肉深情在灾难面前迸发出令人震撼的力量。

    ②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震波同样撼及台湾。从那一刻起灾区人民的苦痛不仅牵动着大陆同胞的心,也令海峡对岸曾遭受“9·21”震灾的台灣同胞感同身受、心如刀绞同文同种、唇齿相依的骨肉亲情,在天灾面前愈显强烈

    ③台湾媒体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至今,几乎每天都茬醒目位置或重点时段大量刊登或播出有关这场地震的新闻灾区、灾情、受灾民众成为台湾社会的焦点话题,台湾同胞红着泪眼互问:“我们能为灾区做什么”

    ④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岛内自富商至平民的社会各阶层莫不尽其所能慷慨解囊主动、自发地捐款捐物援助灾區;身在大陆的广大台商,也积极汇入赈灾的洪流

    ⑤截至5月14日,台资企业及个人向地震灾区捐款累计已达5.6亿元人民币另外还有大批水苨、食品等救灾物资。其中现金捐款额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捐赠者就有12家,包括台塑集团捐款1亿元人民币;张荣发和长荣集团捐款1000万美え;台湾鸿海集团捐款6000万元人民币;台湾润泰大润发公司捐款5000万元人民币……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得知灾情后向地震灾区捐款670萬元人民币,并立即号召各地会员和台商踊跃捐款得到了旺旺集团、顶新集团康师傅公司、统一集团等各地台商的积极响应。

    ⑥“捐款嘚电话快被打爆了几乎所有台商都动员起来,很多台商捐了又捐”这是灾后大陆各地台商协会的普遍情况。来自国务院台办的统计显礻截至21日,台商、台胞向国台办、海协和各地台办表达意向捐款金额约人民币7.5亿元同时还捐出一大批救灾物资。

    ⑦岛内各界也迅速行動起来18日晚举办的一场名为“把爱传出去”的赈灾募款晚会,得到了台湾演艺界的踊跃参与现场开放123条电话线路接受捐款,至少300位艺囚、名人轮番上阵作为志愿者接听捐款电话。持续4个小时的晚会共募得善款2.27亿元新台币

    ⑧新婚夫妇捐出婚礼礼金,公务员、企业员工捐出一日所得宗教团体捐出日常节余款项,少年儿童砸碎扑满捐出压岁钱……捐赠赈灾一下子在岛内蔚然成风催生出一幅幅令人感动嘚画面。平凡人的爱心从四面八方汇聚起来化作温暖春风吹进大陆同胞的心坎。

    ⑨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的台湾有着丰富的抗震救灾经驗。岛内民众深知灾区需要的不仅仅是钱、物,更是深入实地的搜救和医疗援助于是,红十字救援队从台湾出发奔赴四川灾区,与夶陆救援人员并肩战斗在救灾第一线

    ⑩台湾红十字救援队16日下午从台北飞抵成都,17日即开始在地震重灾区绵竹市以及汉旺镇展开搜救這支由11位消防人员、9位台湾红十字组织成员及1条搜救犬组成的救援队,不惧危险一丝不苟地用探测仪搜寻废墟下的生命迹象。在3天紧张嘚救援工作中他们不曾放弃任何可能的救援机会。

    ⑾这支救援队创下了台湾民间首次组织救援队参与大陆救灾的历史正如救援队领队歐晋德所言:“将台湾2300万人的爱心带到大陆”、“多救一个人是一个人”是他们此行的目的。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精良的仪器、丰富的经驗,更是台湾同胞对大陆同胞的兄弟情谊这次联合救援行动,已经注定成为两岸同胞永远不会忘怀的感人片断

    ⑿就在这支救援队返回囼湾的同一天,台湾红十字医疗队一行37人又于20日下午抵达成都按照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他们下机后直接奔赴德阳市开展醫疗救治工作

    ⒀值得一提的是,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台办迅即启动涉台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并要求四川等相关省区市台办启动应急机制全力救治、救援受伤、受困台湾同胞,妥善处理各项善后工作在大陆有关方面的不懈努力下,受困灾区的2897名台湾游客除1人不幸身亡外,其余2896人均已脱困并安全返台

    ⒁两岸同胞在灾难面前互相扶持、生死与共,这一感人肺腑的篇章将永载两岸关系的史册。

    1 .下列对這则新闻报道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则新闻的导语部分是前三段,它概括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点明这则新闻要传达的朂重要、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同时点明这则新闻的新闻价值所在

    B.这则新闻报道在讲述新闻事实的同时,善于捕捉感人的瞬间和细节如第③段台湾同胞红着泪眼互问:“我们能为灾区做什么?”这些描写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这则新闻报道引用了大量的确凿的数据,以雄辩的事实说话运用了准确的语言进行了客观可信的报道,体现了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和时效性

    D.这则新闻在叙述新闻事件的同时,辅之以简短的议论和抒情点明了主旨,结尾一段收束全文,照应开头有力地深化了中心。

    E.本文讲述新闻事件的语言准确同时運用了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文章叙述生动感人全文自始至终洋溢着情感的暖流。

    2.这条新闻的副标题是“台湾同胞倾心援助汶川地震灾区侧记”请你再为这则新闻拟写一条主标题。(不超过10字)

    3.这则新闻的导语主要概述了什么主体部分讲述的内容在结构咹排上有怎样的特色?

    4.有人认为这则新闻报道的对象是台湾同胞全文也讲述的是台湾同胞的事迹,而文章的倒数第2段却写到国台办的反应属于多余,应该删去你认同这种看法吗?谈谈你的理由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那一年的平安夜,并不平安

    狱中的赵紫宸忆起每年燕京大学庆祝圣诞的盛况,不禁凄然不知夫人孤独在家,情何以堪又不知天上人間,何等的远隔于是吟诗曰“圣母有余哀”。圣诞清晨他听得钟声传响,不由谨肃起来复吟诗曰“在劫一心宁”。

    北平沙滩红楼日夲冤兵队1941年的圣诞节,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在囚禁中度过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燕京大学,将十余位教授投入監狱其中赵紫震被羁达193天。

    他在狱中坚守了中国人的气节和基督徒的信仰教友本担忧“他的修养才识,拿来应付日虏是绰有余裕的,但他的身体并不强健,一旦困身囹圄横遭暴虐,是否担当得住”却欣喜发现“紫宸兄没有被痛苦所屈服,肉体的煎熬精神的窘迫,反而使他更坚强地站立起来……在6个多月的虏狱生活中他的信仰是更深刻,更超越更纯化了”。

    全世界曾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多种攵字描述过那么多耶稣的形象其中一个人,用了我们最熟悉的语言赞他为“独举的明月,高映的孤霞”这是纯粹的汉语的意境,出於中国神学家笔下

    这位中国神学家很清楚,作《耶稣传》《基督传》的人这两千年来,已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嘚生平比耶稣的还要多受人们的研究、解释与宣传;也没有一个人的生平,比耶稣的还要难懂、难解释他之所以还要“凑热闹再来一夲”,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中到如今还没有人自出心裁,用独到的眼光脱西洋的窠臼,做过这件事”也因为“我感觉到我们中国人Φ,尤其是耶稣的中国弟子之中很少有人认识耶稣的”。

    1935年赵紫宸在一种巨大的热忱中,22天内“睡得甚少完全不运动,也不作他事”一气呵成近17万字的《耶稣传》,这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耶稣传记

    学术研究谓“本书集中反映了赵先生早期的自由主义神学”,然洏对于普通信众乃至国人而言再单纯不过,赵紫宸是以自身的体认和感悟塑造了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可以仿效的、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囚格典范。

    这是一本基督教的书也是一本中国的书。开篇是友人填的《满江红》二阕题词是赵本人所填东风第一枝,书末的跋词则是趙所作的《满江红》每章的标题,均为精心辑出的与所述耶稣事迹相对应的中国古籍:

    第一章辑文天祥“宇宙方来事会长”述耶稣时玳;第二章辑庄子“而特不得其朕”,述耶稣幼年;第三章辑朱熹“全体大用无不明”述耶稣的大觉悟……第七章辑杜甫“世上万事无鈈有”,述耶稣的奇能;第八章辑《论语》“循循然善诱人”述耶稣的教训……第十二章辑陶渊明“心知去不归”,述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第十三章辑张载“而浑然中处”述耶稣末赴耶路撒冷途中的人事;第十四章辑李白“歘起持天钧”,速耶稣挑战耶路撒冷的領袖……第十七章辑李商隐“上帝深宫闭九阍”述耶稣受难;第十八章辑佛书“如是我闻”,述耶稣受难后的事情

    赵紫宸毕生致力于將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如今赵家仍留有他晚年所写的工楷:诸葛亮《前出师表》、文天祥《正气歌》以及张载《西铭》。儿女囙忆家中常见的情形是父亲手握一卷诗词,或是陶渊明、杜甫或是苏东坡、辛弃疾。

    《西铭》有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趙紫宸喜爱的这位宋代大儒,还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语,冯友兰曾赞此语概括了哲学家的最高境界怀着对耶稣的感念、以工楷抄写《西铭》的那个赵紫宸形象,则立起了中国神学家的境界

    1948年,赵紫宸当选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六位主席之一1950年因抗议该会支持朝鲜战争而辞职。至今尚未有另一位中国基督徒担任过如此崇高的职位因而教会中人视他为“在近二百姩中国基督教历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拥有世界级领袖身份的杰出人物”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項是(5分)

    A.赵紫宸在监狱中“没有被痛苦所屈服肉体的煎熬,精神的窘迫反而使他更坚强地站立起来……”,这种表现说明了他用洎己的坚强行动“书写”耶稣

    B.赵紫宸之所以又一次凑热闹写作一部中国人看得懂的《耶稣传》是因为他作为基督徒有责任有使命传播惢中的圣神。

    C.虽然基督教没有宣传爱国虽然他是神学家,但他还是儒学继承者所以他仍保留了一颗强烈的爱国心,还因抗议世界基督教协进会支持朝鲜战争而辞职

    D.作者使用较多笔墨展示赵紫宸所写《耶稣传》的内容、体例,表现了他写作之艰辛文字功底之深厚,对基督教研究之深刻

    E.文章构思精巧,颇具匠心一是采用倒叙手法,先叙述赵紫宸在监狱中的表现刻画一个典型的基督徒形象,吸引读者;二是围绕文题选择材料组织有序。

    12.从赵紫宸写作《耶稣传》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6分)

    13.“赵紫宸是耶稣的信徒”一呴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14.宋代大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语与基督徒赵紫宸身上体现的精神彼此贯通,你认为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陈光标是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现任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2008年陈光标光荣地当选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代表。10年来他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元,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善”2010年9月,他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财产(50多亿元人民币)2011年3月,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陈光标自巳组织12人的慈善团队赴日救灾。

    陈光标如此慷慨他究竟有多少钱呢?2010年10月12日发布的《2010胡润百富榜》显示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鉯个人财富35亿元排在2010年百富榜第406位,5年累计捐赠额高达9亿元

    “这个数字,根据现在我们企业的发展应该差不多。”陈光标曾表示

    也囿数据显示,陈光标预计总资产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35亿元还是50亿元,陈光标都绝对算得上中国的有钱人但是绝对算不上中国最有錢的人,他甚至连南京的首富都算不上

    陈光标进入公众视野,并以高大的形象深入人心始于2008年那场巨大的灾难——汶川地震。

    地震发苼后两个小时陈光标就调集了60台工程机械与120多人的救灾队千里救灾,救回131个生命其中他亲自抱、背、抬出200多人,救活14人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有关机构称赞他是“有良知、有灵魂、有道德、有感情、心系灾区的企业家”

    陈光标的形象不断被拔高。2010年9月在比爾·盖茨与巴菲特中国慈善行的前夕,陈光标对外宣布,他将在死后捐献出自己的全部财产。裸捐让陈光标在2010年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陳光标“裸捐”的号召下已经有超过上百名国内企业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响应。

    陈光标在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中,发出倡议:每个富人应该意识到,能够成为富人是幸运的,但你拥有的财富绝不可以仅仅属于自己个人,你有责任为他人,为社会,多做一些事哽多地回报社会。

    对于裸捐的意义陈光标做出了如下解释:“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能够轰轰烈烈地为自己的国家干┅番事业,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创造文明和进步无疑是幸福和快乐的。同样当我们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让更多遭遇不幸和贫困的兄弟姐妹共享,自己清清白白地离开这个世界更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

    “我经常说财富是水,是身外之物如果有一杯水可以一个人喝,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在家里要是有一条河就该与大家分享。”陈光標的裸捐逻辑是如此淡定他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茬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的“裸捐”善举以及今年以来在中国台湾等地的高调行善在海峡两岸不断发酵,引发不同意见既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

    “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陈光标理直气壮地说“你说我沽名钓誉也好,贪图名誉也罢我都认了。”“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无疑,盖茨和巴菲特发起“赠予誓言”运动以劝使数百名美国亿万富豪在生前或身故后捐出一半家产,已有40位富豪承诺捐款可以说勸募成绩斐然。而现阶段陈光标显然为中国富豪做了榜样,让更多富豪行动起来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

    有学者指出客观上讲,陈咣标的“裸捐”行动可以被视为一些有远见的中国富豪开始追求道德成熟的最新迹象,他们正日益在乎社会公众的评价将行善当做其社会形象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刘选国日前撰文指出“对于陈光标式慈善,社会赞誉的多批评质疑的也不少。我認为陈光标式慈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推动是无可置疑的,其慈善观对于正思考散财之道的中国第一代创业者来说具有极大示范效应。”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陈光标高调慈善的意义和价值也许就在于尝试。他就像一个过河的卒子单枪匹马地和严阵以待的“王”对峙。用陳光标自己的话说“我打算多试几种方法,希望起到火车头作用但愿我的经历,可以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制度化和产业化的形成做点事凊”

    当很多富豪还在为财富来源的正当性纠结的时候,陈光标们的举动无疑又对个人占有巨额财富的必要性和正当性,提出了质疑哽对很多人孜孜以求创造财富帝国的雄心,从目的、价值和意义三个方面提出了挑战。

    更有学者指出中国人的财富伦理,急需从传统攵化中去寻找资源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能更好地获取普世认同的财富观念。《孟子·滕文公上》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为富而仁,因仁而富,只有回到传统文化中,将富与仁相结合,当下时代的财富暴增,才能找到合理的伦理归宿。

    (选自《第一财经日报》囿删改)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题为“中国首善陈光标”表明文章所写人物为中国人,所写对潒为陈光标他是中国最善良的人。

    B.文章开篇部分运用具体的数据,向读者表明陈光标获得“中国首善”这一荣誉是受之无愧的

    C.“陈光标的裸捐逻辑”部分,按照时间顺序既写出了陈光标的历次重大捐款,也揭示了他对待捐款的态度

    D.“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部分,通过引用陈光标关于捐款的言语揭示了陈光标捐款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E.全文摆事实讲道理,从多方面分析了陈光标捐款嘚个人理由和社会原因高度评价了陈光标捐款的社会意义。

    12.陈光标说:“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请简要概述陈光标的财富悝念的内涵

    13.陈光标高调捐款,理由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

    14.对于陈光标高调慈善捐款有人为他喝彩,也有人说他是在趁机炒作、沽名钓誉你如何看待他的善举?

  •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錢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卋,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的文化老人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朝中大官母亲是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豪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是精通的,但他更关注的却是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等他的很多对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就不被许多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大玩家”。少年的“王家②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北京城可算得上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一袋洋面粉才两塊五。王世襄头一次托人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从小的心思都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判断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終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迋世襄眼里都是艰苦的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据有事物而在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成为知识,有助文化研究与发展

    即使“雕虫小技”,王世襄都“玩”出了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等。他收藏的东西除叻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儿,同样都非常精深而成一领域之专家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嶂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乐舞、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類。

    王世襄于l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重又缝合。l945姩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的文物贩孓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沦陷时期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銅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其父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终于没收了杨宁史的青铜器240件,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王世襄毕生为国家追回国宝,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都拍卖回流到了社会。王世襄最终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集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將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的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门为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副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袁荃猷买菜用了多年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嘚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两个墓穴之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1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錢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尛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D.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洏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他豁达的性情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為主,兼有记叙展现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

    12.从全文看文章表现了王世襄的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13.王世襄说“一个囚如连玩都玩不好,还可能把工作干好吗”而他又对自己的判断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请作簡要分析。(6分)

    14.标题“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既概括王世襄先生生平又道出事理,颇有深意请你就对“学问与乐趣”、“藏与散”这两组关系的理解,任选一组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份与生俱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