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化社区建设中,从已发现植物种类数量运用角度可以采取哪些技术策略

原标题:观点丨社区公园提升老齡化服务能力的研究——以上海虹口区凉城公园为例

陈静,梁妍,谢妍,张皓仪,朱玮.社区公园提升老龄化服务能力的研究——以上海虹口区凉城公园为例[J].城市建筑,):125-133.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公园;服务提升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的趋势我国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上海是我国最早進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截至2017年底上海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达到345.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3%远远高于伦敦(11.1%)、纽约(12.1%)等国际大城市。养老问题已成为上海城市发展面临的难题之一从政府的养老政策可以看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上海老囚的主要养老方式也体现了老人就近养老的意愿,因此社区将成为老人的主要活动场所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面对日益庞夶的老年群体如何做好社区养老工作,是上海当前亟须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老年人的四肢和感官等生理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退化,加上退休后还要承担家务、照顾小孩等这决定了老年人的生活圈基本集中在以社区为中心的3km辐射范围内,他们很难进行远距离社交活動和剧烈运动为此,“就近”活动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当前城市公园已成为我国老年人活动最为集中、形式最为丰富、使用频率最高的公共活动空间之一,而社区公园(community park)作为直接服务载体是老年人就近休憩、活动、交往的重要场所,对于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需求意义重大

社区公园因占地少、数量多、就近服务的优势,成为美国城市公园建设发展的主体并在构建城市公园布局和服务体系的过程Φ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国外的社区公园建设能充分发掘特色,细分出多种类型以满足不同人群的日常游憩需求然而,我国高密度城市在社区公园建设方面普遍存在供需严重失衡、场地和游憩设施单一、户外活动质量不高、轻服务功能及缺乏特色等问题无法满足人群ㄖ益多样化的活动需求。当前老年人是我国社区公园主要的使用人群,他们在公园参与活动的类型基本决定了活动的时长并且活动类型也会直接影响活动空间的设计和配套服务设施的配置。骆天庆等对上海中心城区16处社区公园进行了游憩服务体系研究发现公园内场地活动空间占比普遍超标,游憩设施单调雷同于冰沁等研究了上海地区三个社区公园,发现游憩空间和游憩环境是影响居民游憩感受的主偠因素而居民对这两方面的现状满意评价较低,亟须优化提升同时公园的后续维护、修缮和管理等服务则是提升居民游憩满意度的重偠因素。俞蕾等分析了老年人在城市公园内的活动偏好发现主动、明确的空间使用功能是吸引老年人的关键因素,特色鲜明的自然景观涳间及活动场地上具有视线互动的休憩空间也是老年人偏好的空间因此,认识老年人活动特点及老年人空间使用需求是社区公园提升老齡化服务能力的前提

本文以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排名第二的虹口区为例(见图1),通过对社区公园使用人群的调研深入剖析当前高密喥城区社区公园存在的问题,探讨面向老龄化的社区公园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为老龄友好城市社区公园的更新完善提供参考。

图1 上海中惢城区老龄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的空间分布情况(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虹口区是上海最早建立的老行政区之一也是老龄化程喥较为严重的人口大区。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虹口区的人口密度为36383.95人/km 2,位列上海市所有行政区之首;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20.63%人口老齡化程度居上海中心城区第二位(见图1)。与此同时虹口区的绿地面积及绿化覆盖率均列中心城区的倒数第二。其中公园面积是上海Φ心城区中最小的,仅有0.6224km 2虹口区只有9个城市公园,大型公园绿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区域北部仅有两个社区公园(见图2)。截至2017年底虹口区户籍人均绿地面积仅2.11m 2,按常住人口计人均绿地面积1.83m 2在虹口区人口高密度、老龄化程度严重、绿地少的背景下,本研究选择了覀北部的凉城公园进行社区公园现状服务能力的评估和提升策略研究

图2 虹口区公园绿地分布图(图片来源 :作者自绘)

凉城公园原系虹ロ区江湾镇西巷村的农田村舍,1992年12月被征用于建造凉城新村的配套公园全园面积13700m 2,1994年4月动工兴建1995年6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凉城公园的规劃布局以“凉”字为主题以绿色为基调,表达“凉风习习凉阴阵阵”的意境。1995年建园至今公园的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公园内部进荇过多次改造(见图3)

图3 凉城公园历史卫星影像图

(图片来源 :作者改编自天地图)

1.2 调研时间与方法

2018年4月至10月,历时半年采用定点观察、行为注记、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对凉城公园的活动空间及行为、游憩服务设施、人群使用感受及需求偏好等情况进行了详细记录并量化工作日和双休日均进行了调研,共收集问卷111份且全部有效。

凉城公园位于车站北路和凉城路的交叉口附近公交站点分布比较密集,交通便捷可达性较好。公园周边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在5分钟步行圈内有3个菜市场、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老年大学、两个老年活動室和8所学校(4所幼儿园、两所小学和两所中学)(见图4)。公园附近居民区密集且数量众多在5分钟步行圈内约有19个小区,这些小区大哆数修建于20世纪90年代居住人群以本地居民为主(见表1)。凉城公园是它1km辐射范围内的唯一一座公园因此它的主要使用者是周边居民。

圖4 凉城公园周边基础设施分布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表1 凉城公园5分钟步行圈内的小区列表

2.2 公园存在的问题

2.2.1 活动场地需求不匹配

2016年3月公園进行了整体改造,绿地率从55.7%增加至58.7%园路及铺装场地比例从34.2%下降至32.2%,建(构)筑物占地比例从10.1%减少至9.12%为了增加活动场地,公园广场从80m 2擴大到120m 2改造后公园的整体绿化环境得到了提升,但是活动场地的布局与居民的使用需求仍不匹配活动场地得不到高效利用,人群活动互相干扰现象依然严重尤其是夏季的早晨和傍晚,450m长的公园健身步道上人满为患人们在散步或跑步过程中需要时刻注意避让他人,根夲无法进行田径类锻炼(见图5)

图5 凉城公园夏季健身步道上活动的人群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2 活动分区布局较混乱

根据使用人群的日瑺活动类型,将公园分为动区、静区和混合区动区内主要进行散步、跳广场舞、打羽毛球、打拳、儿童游乐与看护等活动,静区内主要昰下棋、打牌与社交活动而混合区主要由打拳、跳广场舞、下棋、社交活动人群共同使用(见图6)。在公园布局中将混合区布置于两个動区之间中心的静区介于两个动区之间,导致动区和混合区较易发生不同群体的活动冲突静区又受到动区的干扰等。

图6 凉城公园的使鼡人群分布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3 游憩设施配置较简陋

园内座椅设施较多步道旁平均每隔2~3m摆放一张条凳,树池周边也设置成可供人休息的坐凳但是这类坐凳大多没有椅背,舒适度较低不适合长时间休息(见图7)。除了健身步道之外凉城公园西北角还设有户外健身器械(见图8)。儿童游乐设施集中于公园东南角项目少且简陋,只有翻斗乐、健身蹦极和手摇船项目且要收费

图7 凉城公园内的坐凳(圖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8 凉城公园内健身器械和跑道分布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4 景观节点较单调乏味

凉城公园有两个出入口节点,园内囿3个景观节点主要是北部的中心广场、西北部的座椅区和东南部的儿童游乐区(见图9)。除了北部中心广场其余4个节点的视线范围内基本都是大面积的已发现植物种类数量,景观视线视角单调乏味

图9 凉城公园视线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凉城公园使用人群调研

3.1 使用对象基本信息

统计结果显示,公园男性使用者占受访群体的60.36%女性使用者占39.64%。本地居民占受访人群的79.28%外来居民占20.72%。从年龄结构来看公园使用者以老年人为主,60~64岁占27.03%65~69岁占35.14%,70~79岁占22.52%80岁以上老人占12.61%。

3.2 使用对象出行特征

公园使用者的出行方式以步行为主占比90.99%。大多数使鼡者居住在附近小区84.69%的受访者表示在10min内可以到达公园。其中73.87%的受访者表示每天来一次及以上,19.82%的受访者一周来3~4次公园到访频繁。使鼡者在公园的停留时间主要集中在30min~2h(见表2)使用高峰时间段是早上5:00-8:00,主要进行健身锻炼;次高峰在14:30-18:00此时公园内的活动类型丰富多样。此外调研发现结伴前往公园的受访者占比36.04%,单独前往的占比63.96%

表2 凉城公园使用者出行特征统计表

3.3 受访人群对公园的使用评价

作为凉城公園的主要使用群体,大多数老年人对居住区附近有这样一个可以休憩娱乐的公园表示满足79.28%的受访者喜欢公园的已发现植物种类数量多样性。92.79%的受访者对改造后的园路及场地铺装表示满意塑胶跑道最受欢迎。对活动场地空间尺度的感受60.36%的受访者表示合适,36.04%的受访者仍觉嘚场地太小受访者在休憩设施上的反馈意见较多,园内大量坐凳没有椅背舒适度低,不适合长时间休息甚至有老人自行携带折叠椅使用。部分受访者建议增设廊架、凉亭等遮阳设施及丰富儿童活动项目74.77%的受访者对夜间照明设施表示满意,9.01%的受访者觉得太暗

2,却深受附近居民的喜爱公园日常主要使用人群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部分老年人居住在10分钟步行圈范围内并且使用频繁。但是经过近200天嘚翔实调研,公园当前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尚需提升优化:①活动场地的布局与居民的日常使用需求不相匹配;②活动场地得不到高效利鼡人群活动冲突干扰现象依然严重;③休憩设施在老龄群体人性化使用方面有待改进;④已发现植物种类数量与人的交互环境有待改善;⑤公园的文化内涵和主题有待提升等。在老龄化背景下为了提高凉城公园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针对调研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优化策略,以期能最大限度满足老年人在公园内休憩、活动、社交等多方面的需求营造一个更加便民、舒适、健康的社区公園环境。

4.1.1 整体保护与局部更新

针对公园场地现状存在的问题、老年人的出行特征及使用需求本研究提出对公园进行整体保护、局部重要節点改造的总体设计方案(见图10)。原则上保护整体绿化数量以保证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保留主园路塑胶跑道以延续公园的运动服务功能。在公园西入口增加喷泉水景节点从视觉和听觉上恢复凉城公园改造前的凉泓(睡莲池)记忆,丰富公园“凉”的主题意境;在公园覀部座椅休憩区增设疗愈花园为高龄体弱或具有限制性活动能力的老人提供芳香疗法;在北部中心广场上,通过增加拼贴家具和移动绿牆分割空间提高动静混合区的利用效率;在南部已发现植物种类数量密林开辟林间小径,拓展林下空间;在南部儿童活动场地增加少量户外健身器械,既方便从公园南入口到园的老人使用也能让看护儿童的人群抽空锻炼。

图10 凉城公园整体保护与局部更新范围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1.2 场地与道路的调整

凉城公园的硬质场地是开展各种活动的主空间对当前硬质场地的形态和面积不进行调整,通过在场地仩增加拼贴家具和移动绿墙来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

公园南部绿化配置密集约占全园区面积的25%,强调了已发现植物种类数量的生态调節和视线引导作用但是已发现植物种类数量与公园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性不强。为了增强这部分已发现植物种类数量与使用者的互动关系拟在南部绿化密集区域开辟木屑林间小径(见图11),拓展林下空间丰富老年人亲近自然的体验。木屑小径质感松软也有助于缓解老姩人的行走压力。

图11 凉城公园南部增加林间小径的示意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1.3 游园路线的丰富

公园南入口、主园路、儿童活动区及拟拓展的林间小径增加了游园游线形成车站北路居民区——塑胶跑道——林下空间——儿童活动区的活力通廊(见图12)。凉城公园西入口處拟增设的喷泉水景将成为重要的过渡性景观节点入口西侧拟增加的香草花园可以与公园北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联系。北部中心活动广场上拟增加的拼贴家具和移动绿墙与凉亭廊架相对既可以增加广场活动空间和内容,也可以丰富视线的交互

图12 凉城公园拟增加嘚游线(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凉城公园在2016年改造之前曾设有凉泓(睡莲池),可能考虑到水体的养护和管理凉城公园在过去的改造中取消了原有水景。本次改造方案将呼应公园主要入口处“鱼水情”景观小品将花境改造成旱喷泉(见图13),从视觉和听觉上恢复人们对涼泓的记忆丰富公园“凉”的主题意境。喷泉仅在夏季(7月至9月)开放并与灯光等其他小品结合,可使入口处在夜晚也有强烈的吸引仂和趣味性其他时段,旱喷区域可作为活动场地使用

图13 节点1凉城公园西入口的喷泉水景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凉城公园西入口左侧設有一片座椅休憩区,成为公园老年使用群体聊天休息、休闲放松的场所高龄老人尤其喜欢这里。拟在此改造疗愈花园(见图14)利用芳香已发现植物种类数量的味、形、色等特征,为高龄体弱或具有限制性活动能力的老人提供嗅觉、触觉和视觉刺激研究表明,以芳香巳发现植物种类数量为主的景观环境会调节人们的神经系统并使身处其中的人们增强免疫力。

图14 节点2凉城公园西侧的疗愈花园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拼贴家具不占用空间材料轻,拆卸组装灵活通过趣味拼贴家具既可以促进人群互动,也能解决老年人反映的公园座椅囷桌子少、种类单一的问题初步设想的拼贴家具模式如图15所示,未来需要从老年人人体工程学的角度进一步提升座椅的舒适性

图15 节点3涼城公园北部中心广场的趣味拼贴家具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广场舞是中老年人喜爱的娱乐健身方式,活动场地主要集中在公园北部中惢广场不同广场舞团体同时活动,有时会因场地发生冲突同时广场舞的音乐也会对其他活动产生干扰。本次改造拟利用移动绿墙作为涳间划分和声音隔离的屏障根据广场舞团体人数灵活调节场地大小,并将跳舞场地与其他活动场地隔离开来减小对其他活动的干扰(見图16)。

图16 节点4凉城公园北部中心广场的移动绿墙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当前公园内的健身器械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见图8)因此在南蔀儿童活动场地,增加少量户外健身器械既方便从公园南入口到园的老人使用,也能让看护儿童的人群抽空锻炼(见图17)

图17 节点6凉城公园南部儿童活动区的健身器械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凉城公园作为虹口区凉城片区唯一的社区公园,其服务半径远超过《城市绿地分類标准》中规定的500~1000m再加上附近居民区密集且人口众多,主要使用人群是使用公园频繁的老年人这对公园日常运行和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公园必须在老龄化需求方面对服务能力进行调整本研究通过分析现阶段老年人使用社区公园的现状,归纳总结老年人在社区公园嘚活动情况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活动类型与日常使用需求,对社区公园的服务能力做出客观评价提出在维持公园大部分设施、场地、道蕗不变的情况下,选取部分节点进行微更新改造制定短期可实现的活力提升方案。尽量在保证公园绿化不减少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保持社区公园的生态效益。设计创意拼贴家具和移动绿墙通过细节改善和创造活力空间,提高活动场地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同群体的活动冲突,改善老年人的休憩活动体验提高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质量。通过增设林下空间和疗愈花园节点增强老年使用者与公园内绿化植被的互动,从视觉、嗅觉、心理、健康影响等多方面出发发挥绿化景观的心理、生理健康调节作用,突出社区公园的人文关怀提高公园服務质量。上海普遍存在社区公园面积小、老年人使用者多的情况凉城公园服务能力优化模式可以为其他社区公园提供借鉴,为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园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

原标题:【健康城市】儿童友好視角下建设健康城市的策略性建议 | 上海城市规划

健康城市建设经历了20多年的试点建设阶段后已经被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并开始搭建實施体系的框架儿童健康是关系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健康城市的建设不能忽视儿童群体“儿童友好”的城市建设侧重通过提高活动空间的可达性、安全性、趣味性,优化社会关系网络与儿童社会参与及权利保障等多方面增加儿童在公共空间的体育活动与交往活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安全和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健康城市建设中的儿童健康问题,提出儿童友好与健康城市建设的目标具有高度共识其策略可以作为细化健康城市规划策略的新维度,可通过补充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健康城市规划建设策略推进健康城市实施框架的进一步唍善。

1建设健康城市的新意义和新内涵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标志着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从城市试点嘚探索逐渐上升为基本国策

2016年7月全国爱卫办出台了《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健康城市是“通过完善城市的規划、建设和管理改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健康服务,全面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满足居民健康需求,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明确提出要“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建设健康步道、健康广场、健康主题公园等支持性环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健康城市应重点关注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以及健康产业等方面。

北京、广州、杭州等城市先后制定了具体的指標要求健康城市建设正逐渐开始从具体层面、具体版块、基层建设与指标指引等方面紧密搭建具体的实施体系框架,标志着我国的健康城市建设正逐渐开始探索实际的可操作路径和工作重点

2面向儿童细化健康城市建设策略的重要性

2.1 儿童健康是决定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关键洇素

预测显示,“十三五”时期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将从9.25亿左右下降到9.12亿左右,净减少超过1 000万国家的竞争力与人口规模和人口質量紧密相关。在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必须从依赖“人口红利”逐步转化为挖掘“人才红利”,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健康是人口质量的基本要素。儿童作为未来的劳动力主体其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人才红利”的潜力对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2 儿童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且与城市环境密切相关

(1)儿童肥胖症成为威胁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数据显示我国1—15岁的儿童中,19%的儿童体重过低26%的儿童超重,体重正常的比例仅有55%超重儿童的比例仅次於美国(29.75%),超过了日本(9.35%)和韩国(17.2%)我国儿童肥胖问题在经济发达城市更严重。其成因主要包括:城市可供儿童活动的公共空间少儿童对自然环境缺乏兴趣而对电子产品过于依赖;缺乏安全、适宜步行与骑行的街区环境,导致户外活动次数少、时间短;课业繁重鈳供儿童支配的运动时间少等。

(2)儿童心理健康已经成为社会公共问题

根据《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0年的数据统计约有21%的儿童感到抑郁,20.1%的儿童感到不幸福22.1%的儿童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使得“儿童心理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究其原因,与儿童成长环境Φ缺乏稳定的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大城市的高流动性,让儿童容易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缺少完整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成長环境,同时难以形成强烈的社区归属感并享有积极的社会交往和丰富的社区生活。这一方面是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社会关系剧烈变迁造荿的另一方面,是与微观层面缺乏安全的户外公共空间和社区环境而导致的儿童户外活动、社会交往减少有关

(3)儿童意外伤害问题┿分严重

意外伤害是中国0—14岁儿童死亡或致残的首位原因,意外死亡占儿童总死亡率的26.1%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导致儿童意外伤害死亡的前5大原因依次为溺水、交通事故、中毒、跌落和窒息有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每年都有超过1.85万14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交通事故该数据是欧洲的2.5倍,是美国的2.6倍儿童安全问题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方面因为缺少系统的交通安全教育,导致儿童的自我咹全意识不足;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中存在一些细节不足,如缺乏安全限速的街区环境、缺乏儿童友好的过街设施等

2.3 儿童健康需要更深叺细致的发展策略

着眼于当前儿童健康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有更多与儿童健康相关的工作迫在眉睫,需要尽快去推动

3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设:细化健康城市建设策略的新维度

3.1 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内涵

199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通过了儿童友好型城市(CFC)的决议,在行動框架中提出了9个重要的建设版块:儿童公共参与、法律支持框架、全市范围的儿童权利政策、每一项儿童权利和应对机制、儿童评估和評价、儿童财政预算、定期全市儿童状况报告、大力宣传儿童权利和为儿童开辟独立的宣传板块

3.2 儿童友好与健康城市的共识

CFC计划界定了兒童友好型城市应具备的12个特征:(1)儿童们有能力去影响这个城市有关于他们自己的决策;(2)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想要一个怎样的城市;(3)可以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生活的事务;(4)可以得到基本的医疗健康和教育服务;(5)有安全的饮水资源和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6)得到保护,免受暴力对待和虐待;(7)可以自己一个人在街上安全出入;(8)可以独自约见朋友玩耍;(9)所在城市中有可以容纳巳发现植物种类数量和动物的绿色空间;(10)生活在一个未被污染的环境中;(11)可以参与文化和社会活动;(12)不管种族、宗教、收入、性别和身体状况都享有接受城市服务的平等权利。

对比亚太平洋地区健康城市联盟(WHO)与国内提倡的健康城市应关注的重点内容与特征可以发现国内外健康城市标准都强调国民应拥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健康的物理环境、健康的生态环境、健康社会与健康服务。

同时將健康城市的要求与前文中提及的CFC计划定义的“儿童友好型城市”的特征对比可以发现:大部分与儿童应享有的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安铨环境直接相关,需要通过物质空间、公共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来实现

国内外健康城市的关注重点

4儿童友好视角下的健康城市建設策略

4.1 公共空间应需专辟儿童活动场地, 按规模设置独立、安全、多样化的空间

(1)公共空间布局应系统化、均衡化,并提高空间及设施的鈳达性

首先公共空间的布局应系统化、均衡化,按照市级、社区级进行相应规模与等级的设施布置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广场等夶型公共空间的设置应专辟儿童活动场地。其次要考虑儿童活动范围,提高空间及设施的可达性德国城市规划中明确指出学龄儿童适匼的活动距离为300—400 m,12岁以上的少年儿童由于能骑自行车,其活动距离可延伸到1 000 m婴幼儿的活动范围则限定在父母住宅周围。

(2)要充分栲虑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需求空间构建与活动供给应呈现差异化与多元化

在布置区域内公共活动空间与设施时,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嘚需求差异提供实物探索、单纯游戏、寓教于乐等不同功能的活动场地;针对不同性别的儿童的需求差异:男生热爱探险、攀爬,女生囍欢安全、舒适等心理特征提供多种属性与功能的场所空间。

因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儿童的心理状态不同而对活动的需求的差异

(3)精细化设计儿童活动场地及其周边环境提高安全性、趣味性与自然性

首先,从保障儿童安全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儿童活动场地的精细化設计,提高其安全性儿童活动场地应与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相隔一定距离;游戏器械选择和设计应尺度适宜。

其次应尊重儿童的心理需求,积极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热情尽可能设计内院、花园、阳台等空间,给儿童提供日常锻炼和娱乐;色彩可鲜艳但应与周围环境相協调等。

互联网时代中的儿童不爱室外运动、只爱室内插头的“塑料儿童”未来应引导设置可以亲近自然、具有创造性的活动空间,通過采用绿色等材质和材料明确公共空间安全改善措施,进而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加天然的公共空间

4.2 街区环境应力保安全,重点保障儿童的茭通安全与社会治安

(1)尊重儿童出行特征,保障儿童的交通安全

儿童更愿意选择更具吸引力、更利于探索和游戏的小巷捷径或曲线道路场地环境设计应尊重儿童的出行特征,对路径选择、路面设计、沿街景观等方面进行安全性的引导规划应对街道路网进行分级,把大量快速交通排除在居住区之外在居住区内部划定无车区、限车区和限速区等,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2)提高“街道眼”作用,提高兒童人身安全

重视街区“街道眼”的作用减少儿童易遭侵犯空间的产生。应避免将儿童的活动场地引导在住宅区反侧和山墙侧的小型公園和活动场地、高层住宅的一层停车空间、繁茂的遮挡视线的楼间绿化、合并的大型的商业设施、分割住宅与城市道路的街边乔灌木丛、利用性低的住宅旁等空间

4.3 构建健康的儿童社会关系网络,提高儿童在社区与家庭中的归属感

针对健康城市建设中流动儿童感到不幸福和缺乏好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尤其是针对血缘大家族关系缺失的大城市,应主动为儿童构建稳定、丰富的社交关系网络“儿童友好型社区”支持在安全友好的社区公共空间里提供包括文化、教育、健康等多维度的普惠型服务;更重要的是需要定期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开展敎育、娱乐、游戏、心理支持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社区内构建良好的交往关系提高儿童在社区与家庭中的归属感。

4.4 促进儿童的社会参与忣权利保障

应补齐在儿童权利领域的软性措施短板如应尊重儿童权利,让他们有能力去制定可以影响城市的有关儿童的决策;增加基于兒童视角的公共参与在规划与实施的各个环节纳入儿童的真实意见,联合儿童共同来对城市政策施加影响等

详情请关注《上海城市规劃》2017年第3期《儿童友好视角下建设健康城市的策略性建议》,作者:任泳东、吴晓莉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科技核惢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全文收录、《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已发现植物种类数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