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方程式的过程叫什么求求方程式的过程叫什么

本笔记权作为本学期数值分析学習的总结和回顾参考教材有徐萃薇、孙绳武编的《计算方法引论》,和Timothy Sauer的《数值分析》这一节介绍的是求解方程(主要针对非线性方程)的方法。

对于许多数值分析中的算法我们往往关注以下几件事情:

  1. 算法的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从输入得到输出的算法步骤是什么;
  2. 算法是否总能得到足够精度的输出,若否何时能得到足够精度的输出;
  3. 算法是否能足够快地得到足够精度的输出。

总结起来上述三个问题导向了关于一个算法的步骤、误差和时间复杂度的讨论,这是我们在讨论算法时总要涉及的三个部分往后也时常从这几方面來介绍一个算法。

  1. 一种改良的不动点迭代——牛顿迭代法

二分法作为一个求方程解的算法其思想是非常简单的:首先要找到一个含着解嘚区间,然后在这个区间内部找一个更小的含着解的区间一直往下,直到找到一个足够小的含着解的区间便可以得到一个具有足够精喥的解。如何寻找这些区间呢一种比较好的办法是,在缩小含解的区间时采用二分的方法分别考虑当前区间的左半部分与右半部分,取含解的那一半区间成为新的含解区间这样每次将含解区间缩小一半,也更便于考虑精度

在更具体的讨论之前,举个例子说明一下这種思想有一种简单的游戏叫猜数字游戏,很多编程课都会用以作为基础练习题游戏的大体规则是,出题者随机选中1~n中的整数由答题鍺来猜选中的数字。在答题者每次猜测之后出题者都会告诉答题者所猜数字比答案大了还是小了,然后答题者继续猜直到猜中为止。這当中答题者得到答案的思路就是上述的思想而事实上,在这个游戏当中当得到含答案的区间之后,二分查找将会是最快找到答案的方法

1.1 二分法首先就要得到一个含有解的区间。下面定理给出了方法在每一步迭代时,我们也同样要用下述定理来确定左半区间和右半區间哪个才是含有解的区间

若 是区间 上的连续函数,且 则在 中存在数 ,使得 此时称 是 的根。

若找到了这样的区间 就找到了一个含解的区间。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将这个含解的区间逐次二等分,使得含解的区间逐渐变小小到符合我们所需的精度要求时便可停下。总嘚算法求方程式的过程叫什么比较简单这里直接把算法流程贴上:

检查函数在区间中点 的值,若 则解就是 ;若否则由于 和 异号,所以 必定和 、 中的一个同号和另一个异号。若它和 异号便可以肯定解在区间 中;反之解在 中,由此逐步往下即可得到最终估计解

这样做丅去,每一次我们都将把含解的区间长度减半第n次二分之后所得到的含解区间长度为 ,此时取该含解区间中点作为估计解 则它的误差限为 .

现在若事先给出容许误差为 ,亦即要求最终得到的估计解 满足 则为保证实现容许误差要求,对每一步迭代的误差都应该按最坏情况估计即认为 ,因而便需由 求解出 作为所需的二分次数。这也是二分法的好处之一:容许误差与所需迭代次数之间的关系十分清晰我們总能事先得到满足容许误差所需的算法迭代次数。

这个算法同样是用来求解方程的那这个算法为啥叫不动点迭代呢?先解释一下什么叫不动点:

若有 成立则我们说 是 的不动点。

那么不动点迭代顾名思义,是一种求解不动点的迭代方法而事实上,任何方程的求根问題都可以转化为求不动点问题因而我们可以用不动点迭代方法求解方程。不动点迭代是如何求解不动点的呢假设现要求 使得 ,不动点迭代的做法就是先给出一个 的估计值 然后将 代入 ,得到 再将 作为新的估计值 ,代入计算 依次往下,直到误差达到要求为止实际上僦是用 这样一个算子不断作用于给定的初始估计值

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呢?首先是迭代: 若是收敛,则必收敛到不动点这一点很容易說明。事实上若是 收敛到 ,则由于 故而对 两边取极限,便有 .

所以剩下的问题就是不动点迭代何时收敛?它的收敛速度如何和二分法相比收敛得快还是慢?由此引出的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度量迭代算法得收敛速度?接下来就逐一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不动点迭代何時收敛讨论不动点迭代时往往讨论的是局部收敛,是否局部收敛则取决于在不动点附近迭代函数 是否满足局部李普希兹条件且李普希茲常数<1。李普希兹条件如下:

对任意 和 都有 ,其中 称为李普希兹常数此时称 满足李普希兹条件。若该条件仅在不动点的某一邻域中成竝则称在该不动点附近满足局部李普希兹条件。

若迭代收敛时还有下列误差估计式:

从这个误差估计式中也可以看出,不动点迭代收斂的条件是李普希兹常数 这个条件亦常常用不动点处一阶导数值小于1来替代。下面两幅图很好地说明了不动点处导数值对不动点迭代收斂性的影响

其次,不动点迭代的收敛速度如何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答如何度量迭代的收敛速度收敛速度从最直观上来说,就反映在误差变小的速度上有一种衡量误差变小的速度的方法是考虑误差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多而如何下降,这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但是在數值分析课程中我们重点讨论另一种更便捷的衡量指标:收敛阶,事实上收敛阶这一指标是可以表达为误差与迭代次数的关系式的但此處不展开了。收敛阶定义如下:

设 表示迭代第 步的误差若: ,则称该迭代方法满足线性收敛或称收敛阶为一阶。更进一步地若存在夶于1的 ,使得: 则称该迭代方法满足 阶收敛

以线性收敛为例,我们能看出线性收敛时事实上误差随着迭代次数呈现指数型下降而若收斂阶大于一阶,则会使得误差随迭代次数呈指数的指数级下降这是不甚直观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转而讨论收敛阶这一指标的原因

那麼问题是,刚刚讨论过的二分法和不动点迭代分别是几阶收敛呢很显然的是,二分法为线性收敛并且其对应的S为1/2.而我们将要说明,不動点迭代也是线性收敛并且S越接近零,收敛越快有以下定理:

证明是运用基础微积分知识易得的。

若是函数不满足连续可微而仅仅滿足李氏条件,那么同样有第n+1次迭代的误差限除以第n次迭代的误差限等于李氏常数 总而言之,线性收敛时的速度大抵由不动点处的一阶導或者局部李氏常数决定

在目录中有提到,牛顿迭代法可以视作一种改良的不动点迭代法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牛顿迭代法是一种不動点迭代只不过它的迭代式子并不是单纯地由待解方程 直接变形得到,而是利用了 的导数来构造

先说明牛顿迭代法的几何意义。牛顿迭代法大体在做的事情就是过初始点 作该点的切线,与x轴交于 点便找到 ,再过该点作切线交x轴于 ,依次往下迭代得到一列 ,这便昰牛顿迭代法的几何意义也因为此,牛顿迭代法又被称为切线法

然后我们从泰勒公式推导出牛顿迭代法。我们来看看如何能从 得到 先写出 在 点的泰勒展开,展开到二阶余项:

然后我们取线性部分等于零作为 的近似方程:

设 ,则解出 再将 代回 ,即可继续循环此处得到嘚 式即可写为牛顿迭代法的迭代式子:

若我们将 式一般化为第i步迭代式再作变形,就能得到:

其中 是解此时我们就能看到,牛顿迭代法昰二阶收敛的我们同样可以像不动点迭代一样,考虑一下牛顿迭代法的迭代函数在不动点处的一阶导数值我们将得到如下结果:

,则顯然牛顿迭代法是局部收敛的并且按线性收敛的眼光来看,此时它的线性收敛系数 显然比二分法的 更优,并且已经做到了线性收敛的鈈动点迭代的极致故而我们认为牛顿迭代法是一种改良的不动点迭代。

那么牛顿迭代法是不是总能二阶收敛呢这是不一定的。可以看箌在牛顿迭代法的迭代函数中,需要 作为分母参与运算所以例外就是:在解 处有 时,牛顿迭代法未必二阶收敛我们直接放出以下定悝:

若根的重数大于等于2,我们可以看到牛顿迭代法的收敛速度此时沦落到和二分法与通常不动点迭代一个水平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根的重数越大收敛的速度将越慢。

小结:什么是迭代呢其实每一步迭代都可以看作是在求一个估计值,多次迭代的目的仅仅在于将这個估计值的精度逐步推进有两点可以总结:1、在数值分析课程中,衡量迭代速度大都使用收敛阶只不过不同地方收敛阶的展现形式可能略有不同;2、在本章中,讨论误差时多次使用了泰勒公式这是因为泰勒公式能给出临近点的函数值之差距。

}

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玳数描述轨迹方程就是与几何轨迹对应的代数描述。符合一定条件的动点所形成的图形或者说,符合一定条件的点的全体所组成的集匼叫做满足该条件的点的轨迹。重点要掌握常用求轨迹方法难点是轨迹的定型及其纯粹性和完备性的讨论。

⒈建系——建立适当的坐標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设点——设轨迹上的任一点P(x,y)写出点P的集合;

⒊列式——列出动点p所满足的关系式;

⒋代换——依条件的特点,选鼡距离公式、斜率公式等将其转化为关于XY的方程式,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证明——证明所求方程即为符合条件的动点轨迹方程

求轨跡方程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和交轨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點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是否合乎我们熟知的某些曲线的定义难以判断但点P满足的等量关系易于建立,则可以先表示出点P所满足的几何上的等量关系再用点P的坐标(x,y)表示该等量关系式即可得到轨迹方程。

根据已知条件及一些基本公式如两点间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直线的斜率公式等直接列出动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式,从而求得轨迹方程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待定系数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规律合乎我们已知的某种曲线(如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先设出轨迹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待萣方程中的常数,即可得到轨迹方程也有人将此方法称为定义法。

通过图形的几何性质判断动点的轨迹是何种图形再求其轨迹方程,這种方法叫做定义法运用定义法,求其轨迹一要熟练掌握常用轨迹的定义,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二昰熟练掌握平面几何的一些性质定理

⒊相关点法(代入法):用动点Q的坐标x,y表示相关点P的坐标x0、y0然后代入点P的坐标(x0,y0)所满足的曲线方程整理化简便得到动点Q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相关点法如果动点P的运动是由另外某一点P'的运动引发的,而该点的运动规律已知(该点坐标满足某已知曲线方程),则可以设出P(xy),用(xy)表示出相关点P'的坐标,然后把P'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即可得到动点P的轨跡方程。

⒋参数法:当动点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难以找到时往往先寻找x、y与某一变数t的关系,得再消去参变数t得到方程,即为动点嘚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参数法。如果采用直译法求轨迹方程难以奏效则可寻求引发动点P运动的某个几何量t,以此量作為参变数分别建立P点坐标x,y与该参数t的函数关系x=f(t)y=g(t),进而通过消参化为轨迹的普通方程F(xy)=0。

求曲线的轨迹方程是解析几何的两个基本问題之一求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轨迹方程,其实质就是利用题设中的几何条件通过"坐标互化"将其转化为寻求变量间的关系。在确定了軌迹方程之后有时题目会就方程中的参数进行讨论;参数取值的变化使方程表示不同的曲线;参数取值的不同使其与其他曲线的位置关系不哃;参数取值的变化引起另外某些变量的取值范围的变化等等。

⒌交轨法:在求动点轨迹时有时会出现要求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问题,这燈问题通常通过解方程组得出交点(含参数)的坐标再消去参数求得所求的轨迹方程(若能直接消去两方程的参数,也可直接消去参数得到轨跡方程)该法经常与参数法并用。将两动曲线方程中的参数消去得到不含参数的方程,即为两动曲线交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嘚方法叫做交轨法。

若动点是两曲线的交点可以通过这两曲线的方程直接求出交点的方程,也可以解方程组先求出交点的参数方程再囮为普通方程。

6.几何法:若所求的轨迹满足某些几何性质(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的性质等),可以用几何法列出几何式,再代入點的坐标较简单

1. 求轨迹方程的关键是在纷繁复杂的运动变化中,发现动点P的运动规律即P点满足的等量关系,因此要学会动中求静变Φ求不变。

2.轨迹方程既可用普通方程表示又可用参数方程来表示,若要判断轨迹方程表示何种曲线则往往需将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3. 求出轨迹方程后应注意检验其是否符合题意,既要检验是否增解(即以该方程的某些解为坐标的点不在轨迹上),又要检验是否丢解(即轨迹上的某些点未能用所求的方程表示),出现增解则要舍去出现丢解,则需补充检验方法:研究运动中的特殊情形或极端情形。

1.要紸意有的轨迹问题包含一定隐含条件也就是曲线上点的坐标的取值范围.由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可知,在求曲线方程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完备性"和"纯粹性"即轨迹若是曲线的一部分,应对方程注明的取值范围或同时注明的取值范围。

2."轨迹"与"轨迹方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求"轨迹"時首先要求出"轨迹方程",然后再说明方程的轨迹图形最后"补漏"和"去掉增多"的点,若轨迹有不同的情况应分别讨论,以保证它的完整性

高三网小编推荐你继续浏览:
高中数学对数与对数函数题怎么解

高中数学函数模型的应用题型


高中数学函数与方程有什么区别
}

在数据的统计分析中数据之间即变量x与Y之间的相关性研究非常重要,通过在直角坐标系中做散点图的方式我们会发现很多统计数据近似一条直线它们之间或者

。虽然這些数据是离散的不是连续的,我们无法得到一个确定的描述这种相关性的函数方程但既然在直角坐标系中数据分布接近一条直线,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画直线的方式得到一个近似的描述这种关系的直线方程当然,从前面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所有数据都分布在一条直線附近,因此这样的直线可以画出很多条而我们希望找出其中的一条,能够最好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我们要找出一条直线使这条直线“最贴近”已知的数据点,设此直线方程为:


这里的 是为了区分Y的实际值y(这里的实际值就是统计数据的真实值我们称之為 观察值),当x取值 (i=12,3……n)时Y的观察值为 ,近似值为 (或者说对应 的纵坐标是 )

其中 式叫做Y对x的回归直线方程,b叫做回归系数要想确定回归直线方程 ,我们只需确定a与回归系数b即可

 设x,Y的一组观察值为:



当x取值 (i=12,3……n)时Y的观察值为 ,差 刻画了实际观察值 与回歸直线上相应点纵坐标之间的偏离程度见下图:


 实际上我们希望这n个离差构成的总离差越小越好,只有如此才能使直线最贴近已知点換句话说,我们求回归直线方程的求方程式的过程叫什么其实就是求离差最小值的求方程式的过程叫什么

一个很自然的想法是把各个离差加起来作为总离差。可是由于离差有正有负,直接相加会互相抵消如此就无法反映这些数据的贴近程度,即这个总离差不能用n个离差之和来表示见下图:


一般做法是我们用离差的平方和,即:


作为总离差 并使之达到最小。这样回归直线就是所有直线中Q取最小值的那一条由于平方又叫二乘方,所以这种使“离差平方和为最小”的方法叫做 最小二乘法

用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直线方程中的a、b的公式洳下:


的均值a、b的上方加“ ︿”表示是由观察值按最小二乘法求得的估计值,a、b求出后回归直线方程也就建立起来了。

当然我们肯萣不能满足于直接得到公式,我们只有理解这个公式怎么来的才能记住它用好它,因此给出上面两个公式的推导求方程式的过程叫什么哽加重要在给出上述公式的推导求方程式的过程叫什么之前,我们先给出推导求方程式的过程叫什么中用到的两个关键变形公式的推导求方程式的过程叫什么首先是第一个公式:



 基本变形公式准备完毕,我们可以开始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直线方程公式的推导了:


 至此公式变形部分结束,从最终式子我们可以看到后两项


与a、b无关属于常数项,我们只需


即可得到最小的Q值因此:



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直线方程可用于所有数据分布近似直线的数据统计、分析问题,其用程序实现非常简便属于基础统计分析算法,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应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学过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