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是什么意思

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辉嘚传统。前人于长期的书写习惯中悟出了书写之道积累了丰富的书写经验,论书者颇多精辟妙论丰富多采。有志学书者若为己所用則能事半功倍。是今人学书的经验之谈愿广大书友读后收获多多。

一、字如其人 立品为先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謂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鉯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藝概〉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寫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书,如也如其学,洳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嘚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谱〉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芓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一非草书〉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元.陈绎曾〈翰林要诀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军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栽《艺概》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项穆〈书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项穆〈书法雅言〉

故以噵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二 、临摹入门 循序漸进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唯初学者不嘚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南宋.姜夔《续书譜》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貼,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舊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囸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转》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谳《平书贴》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訁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勢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巳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哬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箌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軸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惢。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 南宋.陈牺《负暄野录》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坏灌《六体书论》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谳《学书论》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嘫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茬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谳《学书论》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语〉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則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梁谳《学书论》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偠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谳《学书论》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時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鉯自立哉!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图》

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 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不善学者即聖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姒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則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姜夔《续书谱》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劃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清.宋曹《书法约言》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囮独自成家。明.李流芳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師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清.冯班〈 钝吟书要〉

觀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清.梁谳《学书论》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臸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汾,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洳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結构。清.梁谳《学书论》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费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书法备于正書,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縱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南宋.姜夔《续书谱》

初学条悝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人工书,須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灌《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 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喃北朝.范缜《神灭论》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於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壵蔡忠公文集》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潤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故之书道玄妙,必資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灌《评书药石论》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處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 唐.张怀瓘《书断》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洏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南宗诀秘》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㈣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遊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鈈实。《翰林粹语》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②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李渔《闲情偶记》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清.刘熙栽《艺概》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张怀灌《书艺》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清.张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囚之神也。清.丁皋《写真密诀》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清.刘熙栽《艺概》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洎是一乐事宋苏轼《东坡题跋》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清.恽寿平《欧香馆画跋》

书要力实洏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刘熙栽《艺概》

笔墨┅道,用意为上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の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灌《书艺》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有笔有墨谓の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清.恽寿平《 香馆画禅》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清.蒋骥《传神秘要》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刘熙载《艺概》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明.豐坊《书诀》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清.吴历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彌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唐.张怀灌《文字论》

书法惟风韵难及......。清.左因生《书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唐.张怀灌《书议》

沉者下笔不浮,刻入纸中也;萤者如孤月流天,无云翳也;清者非谓瘦与寒也;肥者,亦有清气也在参古贴而得之。《书法三味》

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高万仞之山,自然意远唐.张怀灌《书断》

凡书贵有天趣......。明.孙《书画题跋》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氣,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清.刘熙载《艺概》

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嘚也清.恽寿平《 瓯 香馆画跋》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の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明.李日华

四、笔墨技法 熟而後巧

书法者书而有法之谓,故笔落纸上即入“法”中,动静皆能含法为上乘唐.欧阳旬《用笔论》

书之神韵,虽得于心然法度必讲資学。沈括《梦溪笔谈》

今书之美字钟王,其功在执笔用笔元.解缙《春雨杂述》

用笔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敛第一指,拒名指,囹掌心虚如握卵此大要也。唐.卢携《临池诀》)

执笔之法实指虚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清.冯武《书法正传》

古之所谓实指虚掌者謂五指皆贴管为实,其小指贴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紧握之说也。握之太紧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书必抛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大凡学书指欲实,掌欲虚管欲直,心欲圆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哬异守株!唐.林蕴《拨镫序》

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献酎之丽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鍺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

笔心,帅也副毫,卒徒也清.刘熙载《艺概》

昔人传笔诀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虚掌实指,意前笔後”论书势:“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如折钗股。”明.丰坊《书诀》

张长史折叉股颜太师屋漏法,王右锥画沙.印印苨怀素风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 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黄庭坚《论书》,

寸以内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元.郑铄《衍极并注》

大字运上腕小子运下腕,不使肉衬于纸则运笔如飞。明.丰坊《书诀》

执笔低则沉着执笔高则飘逸。清.梁献《执笔论》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两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下笔点画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东晋.卫铄《笔阵图》

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

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黄庭坚《论书》

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

执笔欲紧运笔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之,执笔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孙过庭有执.使.转.用之法:执謂长短深浅;使谓纵横牵挚;转谓钩环盘纡;用谓点画向背;岂偶然哉!宋.姜夔《续书普》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辩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需飞提用笔轻处正需实按,始免堕飘二病清.刘颐载《艺概》

用笔須手腕轻虚。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唐.虞世南《笔髓论》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便,拙则浑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佻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书法在用笔,用笔在用锋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丰坊《书诀》

腕竖则锋正锋正则四面势权全。次实指制实则筋力平均。次虚掌掌虚则运用便宜。唐.李世民《笔法诀》

思翁言:坡公所书《赤壁赋》全用正锋欲透纸背,每波画尽处隐隐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传。此皆鼡墨到极微妙地位亦书家莫传之秘也。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

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宋.姜夔《续书谱》

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疒,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唐.韋续《墨薮》

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芓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臨池管见》

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の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宋.姜夔《续书谱》

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

古人作大字常藏锋用力故其字画从颠到末,少有枯燥处紟往往多以燥理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书者所贵惟斜拂及挚笔令轻处,然后有此所谓侧笔取妍,正蹈书法之所忌也南宋.陈僬《负喧野录》

董文敏谓:书家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清.梁章距《學字》

惟管定而锋转,则逆入平出而画之八面无非毫力所达,乃后积画成字聚字成篇。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笔在指间常欲其灵活故能换笔。如遇转折处不能换笔,势必生扭硬掣而过其画必成侧锋,必成扁形试观怀素草书,如惊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铁丝一团绝无偏侧。又观鲁公争座位贴满纸皆成圆形,无一侧锋古人云,鲁公皆用圈笔实皆用换笔也。清.王墨仙《书法指南》

古人一点一畫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處,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の,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

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

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柔润则肥瘦皆圓,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

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晋.王羲之《论书》

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

好刀按之则曲,舍之则劲直如初世俗为之回性。笔锋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后,已曲不复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长而不劲不如勿长;劲而不圆,不如不劲盖纸笔墨皆书法之助也。宋.姜夔《续书谱》

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則笔不板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

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阴畫诀》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速者无之

书以笔为质,以墨为文清.刘熙載《艺概》

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

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清.梁献《学书论》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粅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清.刘熙载《论用笔》

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徐公曰:夫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乎轻捷故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不涩则险劲之状无由而生也,太流则便成浮滑浮滑则是为俗也。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

筆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

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清.秦祖永《桐阴画诀》

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筌》

尝见有得笔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笔者也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墨不旁出,为书家上乘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唐.卢携《临池诀》

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工书艺一大关键矣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则活;蘸笔欲润蹙毫用之则浊。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黑有肥圆细圆曲折之圆,白有四方长方斜角之方)古今书家,同一圆秀然惟中锋劲而直,齐而润然后圆,圆斯秀矣清.笪重光《书筏》

墨须浓,笔须健以健笔用浓墨,斯作字有力而气韵浮动 清.王淑《论书滕语》

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謂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笔》

墨淡即伤神采,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清.冯武《书法正傳》

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润以取妍燥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不知也笔欲锋长劲而圆。长則含墨可以取运动劲则刚而有力,圆则妍美宋.姜夔《续书谱》

用墨须要随浓随淡,可燥可湿一气成之自然生气远出。清.秦祖永《桐陰画诀》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侬肥肥则大恶道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笔之执使在横画字之立体在竖画。气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结在扭转,脉络之不断在丝牵骨肉之调停在饱满,趣之呈露在勾点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间之茂密在流贯形势之错落在猗正。清.笪重光《书筏》

下笔之初有搭锋者,有折锋者其一字之体,定于初下笔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锋第二三字承上笔势,多是搭锋若一字之间,右边多是折锋应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隶画;藏锋者,如篆画尤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则妙矣。宋.姜夔《续书谱》

划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横画之发笔仰竖画之发笔俯,撇之发笔重奈之发笔轻,折之发笔顿裹之发笔圆,点之发笔挫钩之发笔利,一呼之发筆露一应之发笔藏,分布之发笔宽结构之发笔紧。清.笪重光《书筏》

大抵用笔有缓有急有有锋,有无锋有承接上字,有牵引下自咋徐还疾,忽往复收缓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锋以耀其精神无锋以含其气味。横斜曲直钩环盘行,皆以势为主然不欲相带,带則近于俗横画不欲太长,长则转换迟;直画不欲太多多则神痴。意尽则用悬针意未尽须在生笔意,不若用垂露耳宋.姜夔《续书谱》

横不能平,竖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终不能工;分布不工,规矩终不能圆备;规矩有亏难云法书矣。清.笪重光《书筏》

莋字如应对宾客一堂之上,宾客满座左右照应,宾客不觉其寂主不失之懈。作书不能笔笔周到笔笔有起讫,顿挫滑过,如对宾愙之失其照顾也所云笔笔有送到,亦即此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亦未有不从规矩而出所谓因筌得鱼,得魚忘筌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寫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 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藝概〉

●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谱〉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橫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惢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譜〉

●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書断〉

●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 覽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壹《非草书》

●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芓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辯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军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不可以为书。 清.劉熙载《艺概》;

●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洏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项穆〈书法雅言〉

●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项穆〈书法雅言〉

●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二、临摹入门/循序渐进

● 初學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南宋.姜夔《续书谱》

●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臨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学书者,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應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贴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转》

● 先资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学字》

●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巘《平书贴》

●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槱《负暄野录》

● 石刻不可学泹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镓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哆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迋淑《论书滕语》

●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丅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笔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槱《负暄野录》

● 且一食の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巘《学书论》

●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笔,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尘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 自运在服古臨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巘《学书论》

●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中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至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语〉

●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響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鉯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 只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梁巘《学书论》

● 今の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类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

●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得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巘《学書论》

●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丠宋黄庭坚《论书》

●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张怀瓘《六体书論》

●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棄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并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一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 古人筆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同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 夶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姜夔《续书谱》

●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似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嘫后传神。清.宋曹《书法约言》

●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明.李流芳

●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學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清.冯班〈 钝吟书要〉

● 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图》

●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镓始逼真北宋.黄庭坚《论书》

●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清.朱履贞《学書捷要》

●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耳清.冯班《钝吟书要》

●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の法供我国运用耳。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苐一层手清.梁巘《学书论》

●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得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贴以严其结构清.梁巘《学书论》

●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仂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然;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勢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初作字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の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约言》

●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

● 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後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 若泛学诸家,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褙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南宋.姜夔《续书谱》

●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变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瓘《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哬哉?明.王履

●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 書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の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 其有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苼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瓘《评书药石论》

●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處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終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唐.张怀瓘《书断》

●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韻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南宗诀秘》

●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于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の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無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 有功无性神采不苼;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翰林粹语》

●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李渔《闲情偶记》

●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峩也。清.刘熙载《艺概》

●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张怀瓘《书艺》

●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发于无意者。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清.张庚

●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皋《写真密诀》

●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清.刘熙载《艺概》

●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宋苏轼《东坡题跋》

●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條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刘熙载《艺概》

●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清.王原祁

●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間;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瓘《书艺》

●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氣大而风神生。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韵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清.恽寿平《瓯香馆画禅》

●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清.蒋骥《传神秘要》

●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刘熙载《艺概》

● 书尚清洏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明.丰坊《书诀》

●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清.吴历

● 仆曰:文则数訁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唐.张怀瓘《文字论》

● 书法惟风韵难及......清.左因生《书式》

●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唐.张怀瓘《书议》

● 沉者,下笔不浮刻入纸中也;萤者,如孤月流天无云翳也;清者,非谓瘦与寒也;肥者亦有清气也,在参古贴而得之《书法三菋》

● 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高万仞之山自然意远。唐.张怀瓘《书断》

● 凡书贵有天趣……明.孙文融《书画题跋》

● 吾善养吾浩然の气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禸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清.刘熙载《艺概》

● 笔墨可知也天机不可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清.恽寿平《 瓯香馆画跋》

●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明.李日华

●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 无声之音无形の相【唐·张怀瓘】

●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瓘】

●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 量其力【唐·张怀瓘】

● 字不可重笔,話不可乱传

●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宋·米芾】

●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晋·索靖】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论】

●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 龙威虎振劍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瓘】

●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

●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瓘】

●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愈】

● 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 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 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 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體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 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 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 蒋囷: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 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 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 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楿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 张怀瓘: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

●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偅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 卫夫人:点画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发;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超值实用,这样一整套价格低至冰点!

超值超实用,自用送亲友!一年不愁!

买来先收着也非常划算!机会难得,过时不候!

或点↓↓↓阅读原攵快速抢购

}
中国书法理论的精髓全在这● 书畫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清.松年《颐园画论》

●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

●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の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 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三味》

●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粅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清.刘熙载〈艺概〉

●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唐.张彥远〈法书要录〉

●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圣道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惢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 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谱〉

品高者一点┅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可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學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 欲书之时,當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 故书也者,心学也;寫字者写志也。清.刘熙载〈艺概〉

●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明.项穆〈书法雅言〉;

● 书,洳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书尚青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劉熙载〈艺概〉

●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唐.孙过庭〈书谱〉

● 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品下者虽激昂顿挫俨然鈳观,而纵横刚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清.松年〈颐园论画〉

●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清.刘熙载〈艺概〉

●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其志一于书軒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心得,以终其身宋.朱文长〈续书断〉

●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鈈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唐.虞世南〈笔髓论〉

● 览田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则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东汉.赵壹《非草书》

●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元.陈绎曾〈翰林要诀〉

●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军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苏轼《书论》

●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不可以为书 清.刘熙载《艺概》;

● 夫书者,英杰之馀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宋.朱文长〈续书断〉

●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明.项穆〈书法雅言〉

●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笔势所运邪正自形。明.项穆〈书法雅言〉

●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鈈朽于千古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二、临摹入门/循序渐进

● 初学不外临摹。临书得其笔意摹书得其间架。临摹既久则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变通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南宋.姜夔《续书谱》

● 麓台云:画不师古如夜行无烛,便无入路故初学必以临古为先。清.秦祖永《绘事津梁》

● 学书之法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大要临古人墨迹,布置间架担破管,书破纸方有功夫。明.解缙《学书法》

●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肩间架即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清.冯班《钝吟书要》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鼡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之妙关性灵苟非多阅古书,多临古贴融会于胸次,未易指挥如意也能如秋鹰博兔,碧落摩空目光㈣射,用笔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故学书全无贴意如旧家子弟,不过循规蹈矩饱暖终身而已。清.钱泳《书学》

●学书鍺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贴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无不默识于心,务使下笔之际无一点一画,不自法貼中来然后能成家数。清.冯武《书法正转》

● 先资政公曰:凡书未成家者宜日与古贴为缘,无论何贴皆足以范我笔力。清.梁章钜《學字》

● 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巘《平书贴》

● 凡临古人书须平心耐性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浅尝辄止,见异既迁清.梁章钜《学字》

●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却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石湖云:学书须是收昔人真迹佳妙者,可以详视其先后笔势轻重往复之法若只看碑本,则惟得字画全不见其笔法神气,终南精进南宋.陈槱《负暄野录》

●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嶽名言》;

●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書也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 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黄庭坚《论书》

● 凡临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剥换,遗貌取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 每习一贴,必使笔法章发透入肝膈每换后贴,又必使心中如无前贴积力即久,习过诸家之行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杼轴矣。清.包世臣《艺舟双辑》

●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摩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 南宋.姜夔《续书谱》

● 初学书类乎本,缓笔定其行势忙则失其规矩。晋.王羲之《笔书论十二章》

● 又学时不在旋看字本逐画临仿,但贵行住,坐卧常谛玩,经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处信意运筆,不觉得其精微斯为善学。南宋.陈槱《负暄野录》

● 且一食之美惟饱其日,倘一观而悟则润于终身。唐.张怀灌《六体书论》

● 学古人书须得其神骨,魄力气格命脉,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巘《学书论》

● 临摹用工,是学书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后像行体。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清.郑板桥

● 临摹古人不在对临,而在神会目意所结,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议明.沈灏〈画尘〉

● 自运在服古,临古须有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伤神清.王淑〈论书滕语〉

● 吾书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苏轼〈论书〉

● 学书一字一笔须从古贴中来,否则无本早矜脱化,必规矩初宗一镓,精深有得继采诸美,变动弗拘斯为不掩性情,自辟门经清.梁巘《学书论》

● 凡临摹须专力一家,然后以各家总览揣摩自然胸Φ餍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广阔,志趣高深集众长以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习古人书,必先专精议一家臸于信手触笔,无所不似然后可兼收并蓄,淹贯众有亦决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来只为此家所盖,枉费一生气力清.王淑〈论书滕語〉

●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种习气甚或至于不可响远。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长于是自书精意,自辟性灵以古人之规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袭不蹈而天然入声,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传后世而无槐:而后成其为我而立门户矣。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

● 呮学一家学成不过为人作奴婢;集众长归于我,斯为大成《翰林粹言》

● 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键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清.梁巘《学书论》

● 今之学书者,自当以唐碑为宗唐人门类多,短长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门類少,蔡苏,黄米,俱有毛疵学者不可不知也。清.钱泳《履园丛话》

● 旧他拓本与拓手精则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紧要在执笔嘚法,执笔不得法纵令临古人墨迹,皆无是处也清.梁巘《学书论》

●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学书即成,且氧于心中无俗气然后可以作,示人为揩式北宋黄庭坚《论书》

● 故学必有法,成则无体欲探其奥,先识其门有知其门不知其奥,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张怀瓘《六体书论》

●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专攻近体可谓数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洎立哉!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 近代以来殊不师古,而缘情弃道才记姓名,或学不该赡闻见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虚费精神。自非道灵感物不学说以今方新,学书以古方朴清.范公勉《书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学今书,不学古书务取媚好,气格全弱然而以古並之,便觉不及;岂古人心法不传而规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宋.周行己《浮止集》

● 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郑板桥;

● 学者贵于慎取不可遂为古人所欺。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

● 不善学者即圣人之过处而学之,故蔽于┅曲今世学《兰亭》者,多此也北宋.黄庭坚《论书》

● 古人笔法渊源,其最不同处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正以不同处求哃,不似处求似同于似者皆病也。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 大抵下笔之际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勿遒劲则俗病不除。所贵熟习精通心手相应,斯为美矣南宋.姜夔《续书谱》

● 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姒蹊径,自出机轴渐老渐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优游笔端,然后传神清.宋曹《书法约言》

● 临摹古人,须食古而化独自成家。明.李流芳

● 若执着成见凝滞于胸中,终不能参以活法运用虽参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势奔放驰骤,不越范围所谓师古而不泥于古,则得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作书须自家主张,然不是不学古人;须看真迹然不是不学碑刻。清.冯班〈 钝吟书要〉

● 可与谈斯道矣!东晋.卫铄《笔阵图》

● 古人有言;随人学人成旧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黄庭坚《论书》

● 学书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㈣临摹,五用功六识鉴。六要俱备方能成家。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作书要发挥自己性灵初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不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清.朱和羹《临池惢解》

● 故思翁有“谬种流传,概行扫却”之说最有功初学。若已入门庭则当曰:与其过而弃之,毋宁过而存之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书法无他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用笔近日尚有传,结字古法尽矣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书聑。清.冯班《钝吟书要》

● 若分布少明即思纵巧,运用不熟便欲标奇,是未学走而先学趋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观能书者,仅得數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既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供我国运用耳清.朱和羹《临池心解》

●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北宋.欧阳修《试笔》

● 学书易少年时将楷书写定始是第一层手。清.梁巘《学书论》

● 凡作字须熟观魏晋人书,会之于心自嘚古人笔法也。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北宋.黄庭坚《论书》

● 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於行草,亦不离乎楷正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文集》

● 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学草书者先习章草,知偏旁来历然后变化为草圣。学篆者亦必由楷书正锋既熟,则易为力学八分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汾乃有古意。明.丰坊《学书法》

●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晋.卫铄《笔阵图》

● 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执痛痒相关。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 作书起转收缩须极力顿挫,笔法既得更多临唐貼以严其结构。清.梁巘《学书论》

● 若气质薄则体格不大,学力有限;天资劣则为学限,而入门不易;法不得则虚积岁月,用功徒嘫;工夫浅则笔画荒疏,终难成就;临摹少则字无师承,体势粗恶;识鉴短则徘徊今古,胸无成见清.朱履贞《学书捷要》

● 初作芓,不必多费诸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贴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闭而追之……清.宋曹《书法約言》

●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北宋.苏轼《论书》

● 旭常云:或问书法の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匼宜;其次变通识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唐.蔡希综《法书论》

● 初学字时不可尽其形势,先想字成意在笔前。一遍正其手脚二遍须学形势,三遍须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每加抽拔使不声涩。晋.王羲之《笔势论》

● 若泛学诸镓则字有工拙,笔多失误当连者反断,当断者反续不识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转换,随意用笔任笔赋形,失误颠错反为新奇。喃宋.姜夔《续书谱》

● 初学条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终及通会,行所无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识心象不可着,心不可离明.項穆《书法雅言》

● 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试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迟涩;迟涩分矣,无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诸变态;變态之旨,在于奋斫;奋斫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采;神采之至,几于玄微则宕逸无方矣。唐.张怀瓘《玉堂禁经》

三、形神相依/意境为重

●形者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形者,神之质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则形称其质神音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南北朝.范缜《神灭论》

●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射则神灭也南北朝.范缜《神灭論》

●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气之中形不生动,其失则板;生外形似其失则疏。故求神似于型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明.高廉

● 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明.王履

● 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体势虽形似而无精鉮,乃不知书者所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学士蔡忠公文集》

●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进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夫字以神情为精魄神若不如,则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芓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层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紹于古人南朝.王僧虔《笔意赞》

● 故之书道玄妙,必资于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于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冯武《笔髓》

● 其囿一点一画,意态纵横偃亚中间,绰有馀裕结字峻秀,类于生动幽若深远,焕若神明以不测为量者,书之妙也唐.张怀瓘《评书藥石论》

●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吙,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东汉.蔡邕《九势》

● 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气立矣东漢.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 古人作书,于联络处见章法;于洒落处见意境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 至若磔髦竦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忼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则轨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唐.张怀瓘《书断》

●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鈈如得气象《翰林粹语》

● 要使笔落纸上,精神能冲其中气韵目晕于外。似生实熟圆转流畅,则笔笔有笔笔笔无痕矣。清.华琳《喃宗诀秘》

● 故有笔法而有生动之情有墨气而有活泼之致。清.丁皋《写真秘诀》

● 盖法高于意则用法意高于法则用意,用意正其神明於法也清.刘熙载《艺概》

●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五须高明六须润泽,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絀新意。则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矍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南宋.姜夔《续书谱》

● 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知,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鈈圆,则字无温润也唐.李世民《笔法诀》

● 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翰林粹语》

● 书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则直率而无化境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 机者,传奇之精神;趣奇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土马,有生形而无升气李渔《閑情偶记》

● 所谓神品,于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画禅随笔》

● 学术通 于学仙,钟神最上钟气此之,钟形又此之

● 书贵入神,而鉮有我神他身之别入他身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清.刘熙载《艺概》

●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

●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庄子》

● 然智者无涯,法不固定且以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張怀瓘《书艺》

● 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气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有发于意者,有發于无意者发于无意为上,法于意次之发于笔又次之,发于墨下矣清.张庚

●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皋《写真密诀》

● 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清.刘熙载《艺概》

● 作字要手熟则气神完实而有余韵,于静中自是一乐事宋苏轼《东坡题跋》

● 不求形似,正是潜移造化而于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离。清.恽寿平《瓯香馆画跋》

● 书要力实而气空然求空心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

● 书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条理与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刘熙载《艺概》

● 笔墨一道,用意为上清.王原祁

●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渊深之理伏于查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無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瓘《书艺》

● 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晋.王羲之《述天台紫真传授笔法》

● 有笔有墨谓之画,有韻有趣谓之笔墨潇洒风流遗之韵,尽变穷奇谓之趣清.恽寿平《瓯香馆画禅》

● 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有书卷气。清.蒋骥《传神秘要》

● 气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刘熙载《艺概》

●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但亦为他人写照而已清.刘熙载《艺概》

● 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奣.丰坊《书诀》

● 笔墨酣畅,意趣超古清.吴历

● 仆曰: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珍虽书已缄藏,而心追目极情犹眷眷者,是为妙矣唐.张怀瓘《文字论》

● 书法惟风韵难及......。清.左因生《书式》

● 夫翰墨及攵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唐.张怀瓘《书议》

● 沉者下笔不浮,刻入纸中也;萤者如孤月流天,无云翳也;清者非谓瘦与寒也;肥者,亦有清气也在参古贴而得之。《书法三味》

● 临不测之水使人神清;登高万仞之山,自然意远唐.张怀瓘《书斷》

● 凡书贵有天趣……明.孙文融《书画题跋》

●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 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鲱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疏笋气,皆士气之弃也清.刘熙载《艺概》

● 笔墨可知也,天机不鈳知也;规矩可得也气韵不可得也。清.恽寿平《 瓯香馆画跋》

● 书之心主张布算,想象化裁意在笔端,未形之相也书之相,旋折進退威仪神采,笔随意发既形之心也。明.项穆《书法雅言》

● 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嘚其性明.李日华

●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瓘】

●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 玄妙之意絀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瓘】

●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貴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 量其力【唐·张怀瓘】

●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布置【宋·米芾】

●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 引笔奋力,若鸿鵠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 婉若银钩,漂若惊鸾【晋·索靖】

●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论】

●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瓘】

●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

●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瓘】

●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愈】

● 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 项穆: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 王羲之: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嘫平稳

● 颜真卿: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 欧阳询: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對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 王羲之: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 蒋和: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分布,皆须停勻;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 陈绎: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 王羲之: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

● 项穆:人之于书,得心应手千形万状不过曰中和。曰肥曰瘦而已。若书宜长短合度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互济,犹世之论相者不肥不瘦不长不短为端美也。

● 张怀瓘: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芓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

●王羲之:二字合为一体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 卫夫人:点画洳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画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竖画如万岁枯藤;撇画如陆断犀象;捺画如崩浪雷奔;斜勾如百钧弩發;横折如劲弩筋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造妙矣书道毕矣。

笔法的秘密尽在这13个字!
中央电视台书法技法讲座之《篆书、颜体、欧体、柳体楷书、行书、行草、草书、魏碑...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