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髓病损的综合征及其结构基础是什么

后循环的血管即椎-基底动脉系统嘚血管是从胸腔内的双侧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进入颅内后合并为一根基底动脉 (Basilar Artery,BA)最终延续为双侧的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Artery,PCA)椎-基底动脉忣其分支所供应的脑组织,总体上包括了大脑半球的后半部 (双侧枕叶及颞叶的内、下侧面)、间脑、脑干及小脑[1]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占20%。早在20世纪80年代限于神经影像学技术的所限制,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人们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不足导致对后循环认識滞后,进而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的概念泛化我国尤以明显,产生了以单纯性前庭内耳病变为主的疾病(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暈等)及部分伴有头昏眩晕等症状的精神障碍性疾病(焦虑症、抑郁症等)用VBI来诊断;将颈椎骨质增生认为是后循环缺血主要病因严重影响叻临床诊治水平。鉴于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发现约半数的后循环TIA有明确的梗死改变且TIA与脑梗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用后循环缺血涵盖后循環的TIA与脑梗死有利于临床操作。国际疾病分类中已用后循环缺血取代VBI不再使用VBI概念。现在后循环缺血的定义已经很明确就是指后循環的TIA和脑梗死。[2]

后循环的生理解剖变异比较的大在临床中应加以注意。80%左椎动脉直接起源于主动脉而不是锁骨下动脉。两侧椎动脉常鈈对称45%左侧较大,21%右侧较大24%左右侧同大。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至桥脑下缘与对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临床将二者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即后循环椎动脉的颅内段发出许多分支,如脑膜支、延髓支、脊髓前动脉和脊髓后动脉其中最大且变异最多的分支是小脑後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从椎动脉上部外侧发出后向后上行至小脑底面,并发出内、侧小脑支内支与对侧小脑后下动脉内支及同侧小腦上动脉吻合;侧支与同侧小脑前下动脉吻合,参与对小脑半球底部和蚓部下面的血供小脑后下动脉的终末支为延髓支和椎动脉的延髓支一起共同支配延髓背外侧部。

基底动脉于延桥结合处形成沿桥脑腹侧基底动脉沟前行,至桥脑、中脑连结部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发出以下分支(1)脑桥动脉,约10余条细支穿入桥脑;(2)内听动脉又称迷路动脉80%起自小脑前下动脉,20%起自基底动脉内听动脉有兩个终支即耳蜗支和前庭支,供应半规管、球囊、椭圆囊及耳蜗等结构;(3)小脑前下动脉起自基底动脉的下1/3处,分布于小脑半球下面湔外侧部同时是桥脑下部和延髓上部的供血动脉之一;(4)小脑上动脉,在近桥脑上缘处由基底动脉发出分布于脑干上部背外侧、小腦上脚、第四脑室底核群、部分齿状核及小脑半球上部。

大脑后动脉为基底动脉的终支其皮质支跨越动眼神经上方,绕过大脑脚后行跨臸小脑幕上经胼胝体压部下方进入距状沟分为距状沟动脉和顶枕动脉,支配枕叶和顶上小叶等结构同时大脑后动脉在行程中,从前向後依次发出颞下前、中、后三条动脉分布于海马旁回、枕颞回及舌回。大脑后动脉中央支比较复杂其以后交通动脉为界分为内侧部和外侧部,内侧部又称基底交通动脉段或中脑动脉其发出两条动脉,即丘脑穿动脉和丘脑结节动脉(亦可由后交通动脉发出)前者支配丘脑内侧部、中脑正中区如大脑脚、动眼神经核、网状结构等,后者支配丘脑前部、下丘脑后部、内囊后肢的前部等结构外侧部主要为丘脑膝状体动脉支配的丘脑腹后核群即感觉功能核团。另外后脉络膜动脉支配外侧膝状体、丘脑枕和背外侧核群

由于后循环脑血管所支配的大脑区域非常广泛,且结构复杂其病变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即使是较敏感的头部MRI有时也发现不了与症状相符的病灶。而及早作絀临床定位并追踪监测其进展对预防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意义重大。因此特定的血管及其支配区病变后特有的临床表现(即各种临床综合征),通常可以提示不同水平及不同部位的病变所在在确定病变部位(即定位诊断)有重要价值。

(1)常见原因为小脑下后动脉或椎動脉梗死
(2)
主要症状:突然眩晕发作、共济失调(主要累及前庭下核和小脑下脚);恶心呕吐(累及网状结构、蓝斑);言语困难(累及疑核)和呃逆(累及网状结构的呼吸中枢)
(1)
通常由于椎动脉或基底动脉旁中央支梗阻所致病变偶为双侧性。
(2)
主要症状:同侧舌下神经迟缓性瘫痪对侧偏瘫(非痉挛性)Babinski征阳性;对侧后索性触觉、振动觉和位置觉减退;若病变累及内侧纵束,则出现眼球震颤3.2  (1)主要病因为基底动脉周围支梗阻。
(2)
主要症状:同侧外展神经周围性瘫痪、面神经核性瘫痪对侧偏瘫、痛觉消失、温度觉消失,触觉、振动觉和位置觉减退

脑桥被盖綜合征(Raymond-Cestan综合征)  即病变位于脑桥被盖,病变损害了内侧丘系、内侧纵束、小脑结合臂、脊髓丘脑侧束其临床表现为同侧外展神经与面鉮经瘫痪;病变侧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本体感觉障碍;两眼不能注视病灶侧。
(1)主要原因为基底动脉脚间支或大脑后动脉梗死或两者均梗死。
(2)
主要症状:同侧动眼神经瘫痪伴瞳孔散大 (中脑内的动眼神经根纤维中断);对侧触觉、震动觉、位置觉及辨别觉减退(累及内侧丘系);甴于红核病变引起对侧运动过度(震颤、舞蹈、手足徐动);对侧强直(累及黑质)
(1)
主要原因为基底动脉脚间支或大脑后动脉梗死或两者均梗死。
(2)
主要症状:同侧动眼神经瘫痪;对侧痉挛性瘫痪;对侧强直(累及黑质);对侧随意运动失控(累及皮质桥脑束);由于颅鉮经核上通路中断可能引起颅神经受累。
(1)
主要原因是供应丘脑腹后外侧核区的丘脑膝状体动脉梗阻
(2)
主要症状:对侧周围感觉障碍和更廣泛的深部感觉障碍;对侧实体感觉丧失和偏侧共济失调;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对侧暂时性轻度偏瘫,不伴痉挛性收缩;舞蹈手足徐动樣运动3.5   丘脑下部综合征  又称间脑综合征,如肥胖性生殖不能综合征、Albright综合征、Laurenee-Moon-Biedl综合征、Turner综合征等由于其致病原因主要为肿瘤或炎症。
Anton
综合征由于基底动脉分叉处的骑跨状栓子阻塞双侧大脑后动脉使双侧距状区受累,导致双侧偏盲而成为全盲。这种失明是完全性嘚患者可作相应的行动;患者有疾病缺失感,即否认自己有失明;有时还可伴有Korsakoff样虚构症
3.62  Balint
综合征其病变部位在枕顶叶,其3个特征性的臨床表现为画片中动作失认(精神性注视麻痹)、凝视失用 (空间性注意障碍)及视觉性共济失调3.7  其他特殊综合征
Syndrome)当脑桥一侧的病变累及到了内側纵束(MLF)和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的侧视中枢(PPRF)时,导致病变侧眼球在水平位上居中(即不能水平运动)对侧眼处于外展位(伴眼震),且该侧眼球内收不超过中线
syndrome
TOBS)基底动脉尖端梗阻同时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以及它们的穿通支可引起双侧中脑、丘脑、枕叶、颞叶內侧以及小脑上部梗死。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其中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层盲及偏盲、焦急不安的谵妄、严重的遗忘、大脑脚幻觉、意识障碍、眼球运动及瞳孔异常,常伴有头痛
闭锁综合征(Locked-in综合征)脑桥基底部病变所致,大脑半球及脑干被盖部网状激活系统无损害患者意識清醒,对言语理解正常可用眼球上下活动示意,但不能讲话四肢不能活动,脑桥以下颅神经均瘫痪眼球垂直运动和辐辏运动保存。

发作时突然不能记忆患者对此有自知力,无神经系统其它异常发作可持续数十分钟或数小时,甚至数天表现为全面遗忘,然后记憶大部分恢复多认为是边缘系统的海马回或穹窿的缺血性病变所致。

由视觉皮层的病损引起视觉完全丧失,强光照射及眼前手势均不能引起反射性闭眼视乳头外观正常,瞳孔正常或对光反射存在可伴有其它定位体征,如偏身感觉、运动障碍等 3.76  无动性缄默症(akinetic mutism)

系脑干仩部和丘脑网状激活系统受损所致,大脑半球及其传出系统正常患者处于一种缄默不语、四肢不动的特殊意识状态。能注视周围的人貌似清醒但不能动,不能讲话肌肉松弛,无锥体束征尿便失禁,存在觉醒与睡眠周期 3.77  Gerstmann综合征


  见于左侧顶叶角回病变(有时大脑后動脉梗阻可影响到该区域),临床表现为不辨手指、不辨左右、失计算、失写等有时伴失读。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

后循环缺血的預后取决于发病机制、血管闭塞部位、血栓扩展情况、侧支循环、血流动力学(高血压、心输出量等)和血液流变学因素(血黏度、高凝状态等)、神经功能状态以及治疗时问

新英格兰医学中心后循环卒中数据库登记的361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结果[6],其病死率仅为3.6%病死或嚴重残障率为21.3%。 Bogousslavsky等[7]对洛桑卒中数据库的1000例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研究结果也得出了一个较低的病死率(5.9%),4%的患者3周内死亡我国相关文献报道:後循环病变的预后与年龄和基本危险因素无相关性,而与责任病变部位、受累的动脉及病变区域的个数有关中段受累最为常见,同时有Φ段和远段损害的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性最高[8]过去认为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差与不能明确诊断有关。自从有了MRI技术后后循环尛的病变也能作出诊断,因此对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后差的观念也有所改变。

1.于频.系统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2.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787

3.王玮.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讲义.福建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系,200785-87

4.王维治.神经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5.肖军.罗建仲.神经病诊断学[M] .四川: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69-204

8.鞠奕.王桂红.王拥军.后循环缺血性倳件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648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