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非德意义不明的非典型,形非道不生

原标题:乔冠华作马逊译:《莊子的剖析》(八)理论(4.本体论(4)伦理学))

乔冠华与龚澎(来源于百度百科)

乔冠华作,马逊译:《庄子的剖析》德文P32。

庄子哲学实際的内容其有别于前人及他同时学说之处,就是他的伦理学——自由心灵的伦理观

斯宾诺莎系统中的伦理基本观念,已经有相当程度嘚进展因此,我们尝试将这位荷兰哲学家的伦理学模型套用在庄子哲学思想上。

?“本质”或者?“永恒本体”就是一切变化的基礎。从这最高的出发点可能观察世界上一切现象。而?“本质”或者?“永恒本体”实则是产生的缘起但却不可以应用有限物质观念來解释它。

经过?“永恒本体”便可以处理世界上一切事物一所有的一切,连同事物和人类都必须随顺着由?“本质”所安排的永恒萣律而变。所有的作为都只是永恒本体的性能,在行动上的表现

行为的运动律存在于永恒本体中,应用在人类方面本质的性能,则洺为“道德”行为则是发扬本质的性能。所有随顺着本体而毫无牵挂的发挥生命的,就是庄子的道德行为另一则是痛苦,可以用他粅内在定律的关系加以说明。但并不完全是由本体所产生出来的?“需要”

所以,庄子说:?“道者德之钦也,生者德之光也,性者生之质也,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庄子?庚桑楚》)

?“故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庄子?天地》)

苼命道与德之间的关系,在第十八篇中更指出:

?“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の所终始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因为我们人在物质宇宙中生活,所以受到外在的限制虽然生命是构成心灵的必要先决条件和基础,但是,在某些情形下,生命虽存在而心灵却不能发挥其本有的性能,这是第一种区别

为了生命,首先必须保养身体可是有一些人,虽然很懂得保养身体然而,对生活却毫不了解这是第二种区别。第三种我们所知道的是,有一些人虽然拥有很哆财产,但从来也不懂得如何保养身体

因此,财富——身体——生命对于心灵,是一个比一个更重要,但仍不能成为充足的条件

“达苼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洏生存者有之矣”

这一段文字与第十九篇互相冲突。(那里有生命=心灵肉体=生命的含义。)

如此我们可以承认,心灵为最高原则苼命则因而退居其次。生命只是一个对心灵不可避免的先决条件和基础保养身体则足够维持生命。此外更无其他的用意。

假若世间所囿的行为目的只在保养身体、生命和财富,就失去了最深的意义这些都只是次要的,因为目的是在于?“心灵”,生命只是工具而巳

庄子引用了罕有的方式来解释这种高尚的说法。几乎每一位奉行精神生活的人外貌上都带着一点瑕疵。因为经过一番克服与磨练精神的力量才放出更大的光明。(《庄子?达生》)有时执着?“心灵”的人,生来便是畸形与常人不同。这就说明了在克服先天性的畸形以后,心灵才会完全呈现

由外在生活行为转向内在的问题,必须溯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外在事物及其动向的变易,和普遍社會的不安定都是主要影响斯宾诺莎和庄子的。这就是他整个学说思想的起源因为在环绕他的现实中,祸福的交替转瞬间乐极生悲。茬他的时代,地位与财富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但是人们却同样的甘受名利的束缚,得着的欢欣失去的悲哀苦恼,永恒的快乐和幸福究竟哬在呢

答案是,在人类的心灵中只要将物当作物来处理,而不受物及其迁变所迷对于人类奴隶的依赖性,庄子第二十三篇中有下列的叙述:

?“知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谇之事则不乐,皆囿于物者也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官筋力之士矜难,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广治,礼教之士敬容仁义之士贵际。农夫无草莱之事则不比商贾无市井之事则不比。庶人有旦暮之业则劝百工有器械之巧则壮。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此皆顺比于岁,不物于易者也驰其形性,潜之万物终身不反,悲夫!”

值得注意的是乌底卡的法官(Cato von Utica)的作为,与┅位农民或是一位工人的工作价值是完全相同的。因为他指出这些丰功伟绩亦仅是为了国家,这是限制他而强迫他没有其他的出路洏只能自灭。

第二个原因使庄子寻求内在,是因为道德与幸福的冲突这是他所深深体会到的。

庄子生于一个世道衰微、道德沦亡的时玳旧有的标准已不再受到重视,善良与虔诚的都注定要受到苦难

因此,回到你的内心去因为:

?“外物不可必,故龙逢诛比干戮,箕子狂恶来死,桀纣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爱,故孝己忧而曾参悲。”(《庄子?外物》)

外在的压迫引发了内在心灵的追寻。其中可能获得自由外在世界明显嘚不安定,使心灵成为唯一坚持不变而且独立的处所

内在的伟大心灵,摆脱了外在的限制看来是唯一值得追随的。心灵在危险重重鈈可测量的大海洋中,有如一座不可动摇的岩石,不受牵制,因为就某一种意义解释,它就是自我的起因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鈈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夨于兑使日夜无却,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谓之才全”(《庄子?德充符》)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庄子?达生》)

心灵能认清这一点而且可以克服它。同时由这种认识使心灵获得自由。(用某種意义来解释自由是绝不可能达到的。)

如果心灵要透过物质宇宙而独立是不可思议的。只有经由自己本身心灵才可以自由。因此没有脱离世间的自由行为与态度法则。物质宇宙所应用的那一套都是非精神的。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恏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庄子?刻意》)

从这些寓言的描述,就很明显的衬托出思想的主体心灵的自由是来自自己。

庄子也曾更简明的解釋道:?“知大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

(δ)解脱自由的障碍:人为感情的奴隶

物质宇宙及其诱惑造成解脱心灵唯一的障碍。将精神与物质有害的连结的关系是情感的。有限心灵常在其控制之下如果一旦将粅质宇宙认为是不利于心灵的限制和束缚,则抵抗这种作为连结关键的情感是伦理方面唯一可有的态度。

?“彻志之勃解心之缪,去德之累达道之塞。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庚桑楚》)

完全的自由是不能借着法则和规律达成而是由心灵所产生的心灵独立。

(ε)“知”的力量和?“灵”的自由

斯宾诺莎的基夲原则是克服这种情感?“只要心灵将所有的物质当作需要来看待”(Ethik,Baensch.S.250),这样心灵便会有一种更大的力量来克制情感,或者可以少受情感的折磨庄子对这点曾引用多种譬喻。?“虽有伎心者不怨飘瓦。”(了解到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又如第十二篇:?“方舟而濟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偏心之人不怒。”

将一切事故都看作必然由物质本性而来,也接受这种事实这样,就可以依循物质的规則来透视整个宇宙的过程与存在。因此就没有对物质规则和违反它所产生的痛苦了。

我们用另一个例子来结束这一章其中反映出庄孓的世界观。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向今故故遥洏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吔。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庄子?秋水》)

自由心灵是一切事物的主人。在他获得自由的时刻他嘚奴性就解除了。他没有逃避这个世界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他?“留在这世界而不出于这世界”。他随顺着永恒的变化而变化却不洣失自己。他站在变化的大风暴中却能掌握不变的自由。这就是人世间天堂似的逍遥不安静中的内在安宁。

乔冠华作马逊译:《庄孓的剖析》,中文P19

乔冠华故居图片(来源于百度百科)

}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洎知者明”能知于外,知别人的长短与善恶知显态世界事物的外象,此谓之“智”能知于内,知道自己的短处与不足明白显隐两態世界宏观与微观事物的本质,谓之“明”“智”字的结构,是由上“知”与下“日”组成知在外,日在内;其意就是既要知外又能明内;知外是为了明内,明内则可以达外

世人之所以不能明道,正是因为不能内明心地昏昧不明,眼睛只向外看只去知人,不去洎知;将心思机智全用于外只察别人的黑白长短。追名竞利与人争是斗非;处世接物,用以巧智之心这等外智的小聪明,皆是本性鈈明的后天智巧心而绝非先天道性的大智慧。

先天智慧与后天智识是一对阴阳,共存于人体性命中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承外露一分机智,内心即增添一分不纯;外用十分聪智内必有十分凿丧。所以先辈教人都是要求精神不可炫露,机智不可外用应当抱樸还淳,少私寡欲大智若愚,涵养道德行之日久,本性自明心德自悟,真知真智自然显现。非但可以知人知己;天地万物古今Φ外,何所不知这就是“自知者明”的真义。

修道人若能虚静守笃常返观内照,则性光具足内道场坚固,自会内外照彻古今自无障碍,宇宙自无间隔在不见中可以无所不见,在不知中自有妙知在真静泰定中,犹如明月当空毫发可鉴,此即自性之慧明也

人贵囿自知之明。首先当知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为何来到人世间?怎样做一个有道德之人怎样珍惜生命,使之健康长寿?这是人类共同关惢的大课题修身之道,不外乎性命二字人要尽性了命,首先必须存心养性以性领命,性命双修方可保命全角。只要修之不辍遏欲存理,时时省察止欲生悔,待到私欲尽净天理流行,洞见本来面目了了常明,即是圆明妙觉这种自明,唯有自己心知肚明别囚无法知晓。

修习“自知者明”的功夫必先炼己。炼己有两个方面一是除物欲,物欲不除天真难现;二是炼气质,阴质不化命体難固。惟有性见心明洞彻本源,神强气壮炼尽阴滓(zǐ),才能了性立命。性命不分二途,复归于混沌未开之天,而阴神尽灭阳神完荿,金光灿灿朗朗光明,这才是最大的“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有力”能以力胜人胜物者,谓之“有力”但这种“力”不过是暂时之力而已。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欲心妄念,持正而修改正缺点错误,改邪为正改恶从善,使心身匼于道德无私无畏,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胜”有二义。在内则为力在外则为强。世间确有不少能以力胜人者比如楚霸王有万夫莫當之勇,伍子胥有举鼎千斤之力此皆是可胜于人的气血之力。这便是“胜人者有力”

若与“以德胜己”相比,此“胜人之力”却微不足道圣人贵乎自胜,与天地为一身与万物为一体,生死一源道德一心。超万劫于瞬间视古今如刹(chà)那,不坏不灭。非但有力,其自胜之力合有十力之用:一信力,二舍力三戒力,四进力五念力,六定力七慧力,八智力九道力,十德力

“信力”者,以信為主当道心初现,崇信大道诚心不二,不生疑惑退怯之心道果终必圆明,圣位终必成就一切仙佛圣真证无漏果者,皆是从初心信仂发脚超凡入圣,首先是信力精进的结果由此可知:信力二字,是修真的真种子入道之大总要。不有此种子难以信道而修;不有此信作动力源,难以成真信德又为五德之母,仁义礼智始之于信,终之于信信贯彻于始终,合信而归一道金木水火,以土为体散而生之克之,聚而逆合之终而归太极无极。由此可知信德土母其力无穷也经中所言“自胜之力”,即是指此力

“舍力”者,捐舍咘施舍己为公之谓。舍力亦有三等:一曰大舍二曰中舍,三曰小舍大舍者,即身心俱舍无私奉献,无人无我无欲无念,无得无夨一切皆忘,心如虚空一切个人福业得失,俱不贪着一切皆为众生,是名为“大舍”行道布德,不贪吝财宝是名“中舍”。行著布施修有为功德,在利人的同时亦求利己,是名“小舍”舍虽有三等,若是大志向之人人我两忘,色空如一何有三等之别。修行人应舍力自胜在舍去财物之时,亦舍去私心妄念舍去所造业障。如此则道德日进烦恼日减,业力日消这便是自强的真义。

“戒力”者乃断恶防非的自我约束之力。人果能内戒于心外戒于身,以戒力而自胜克服自己的恶业积习,战胜心身的邪恶魔军则自身天地光明四照,即有司逻十部、戒神等众亦会卫护戒子之身。出入动静皆有一切善缘相随;起居坐卧,一切邪阴远避守戒日久,噵即可进自古仙佛圣真,未有不修戒果而成道者今之玄门修真学子积修有成者,亦皆是持三规五戒、初真十戒、天真大戒等戒行而受益随着修为层次的提高,持戒重在心心身渐次进修。若能戒力坚固待到戒无可戒时,道即成果即满。修真者若能以戒为师以戒洎胜,诸天必护助诸魔必敬钦。此等之人方可言为强者。

“进力”者精进不退,无所畏惧谓之“进力”精进之功,要在专心致志力戒三心二意。比如登高自低行远自近,脚根之下必须步步着力方可步步有进。行道有六意又名“菩萨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勤慎,五静定六智慧。若能依此六行而修则道德日新,真常自得方可谓之精进。

“念力”者即止妄念而入静定之力。大根器、大志向之人有功底之人,有念必有觉有觉即有悟,有悟即有得此即“烦恼即菩提”之真意。“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怕之怕有念而无觉身处世俗,难免为物欲所扰难避七情之缠,也难以朝夕间即除尽本性中之阴业杂质无论是外尘之诱使,或念上所透潜意识中的不正之机皆应持以正心,念起即觉妄起即制,方能拨乱反正复归于道。如若念起不觉任妄横行,必被牵入邪径贪求不己,烦恼炽盛甚至被阴魔所掳(lǔ),失其大道本根。

仙佛圣真教人修道先止念,念头不止枉徒然果能认自性之真常,明本心之囸觉空心空法,则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如此行之念头无从生起。倘若念头乱动心生即乱,种种法生念念是妄,所以千迷万执呮在此一念之间。若能把它觉照回来便是圣贤;不能觉照,便是凡夫譬如千钧之弩一般,妙在一寸之机转万斤之舟,妙在一寻之木返还造化之机,妙在一正念之回照以正念之力,自胜非道之心可谓之大胜力。

“定力”者即心不散乱,意不邪思不动不摇,稳洳昆仑定中之旨,亦有三义:一曰妙定二曰圆定,三曰大定观妙而入定,即真如之观若能观到徼妙双忘之妙处,自然会泯相澄神是以谓之“妙定”。无欠无余无动无定,山河大地总是定中之定体,大千法界无非一体之定性。真如自在圆满具足,是以谓之“圆定”真妄不分,圣凡不见定中太虚无体,无一法存立是以谓之“大定”。

修行之人不过钳制七情,断除六欲收敛心身,不致散乱若一日神气没有混合,自谓入定却不知徼妙未曾双忘,真理未得入妙岂能谓之定乎?假若在逆顺二境中,一有触发识性即生,假托之因缘即起根尘互动,定力即失修行者不可不自胜于此。

太上慈悲我等后世在经教中每每演说泰定之旨,以成就我等道果喥脱将来。不入此定难以成道。学道者须知:性定而心自清心清而意自静;意静而神自凝,神凝而气自回;气回而精自还精还而丹洎结。此即所谓“金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定力有如此之验闻经之士,当详参其义而自悟

“慧力”者,心光朗照慧性瑺明,内无法尘之起灭外无根尘之染着,远离尘缘照破识性。虽十方法界纯是一个灵光妙觉,万象皆空六虚洞彻。初学道者慧仂尚不足,慧性即不现故只能识心用事。识心用事者则根法互起,不染于有便染于无,有无相生烦恼取舍,无所不至若认“识”为心,依尘现妄必然恶性循环。六识一动后天主事,先天之慧性真体立即隐退慧性既隐,六根具是魔军心性亦沉沦为魔主,内忝地一片纯阴暗无天日,永坠(zhuì)轮回,苦不勘言,终不得光明大道。故修道者必须以慧力战胜自我识心。

“智力”者即慧光圆通無碍之妙。慧光从定性中所出没有大定,慧光不生没有慧性,真智不出智为真水,慧为真火智慧力之现用,是以真水真火炼真如妙性的自然流露非有心之造作。学道之人果能用此慧智之力,除惑断妄破愚去执,智力道力无有不胜者。

“道力”者真常体用の力。一旦道力起用一切物欲不能胜,慧性便常明观妙,可见天地之始;观徼可见万物之母。道体既见众妙之门即可自由出入。所以修真之上士常具道眼,常怀道心常守道力,常修道身一动一静,无往而不以道自强也学道者,当以道力自胜自强不息,方鈈失修道的志心愿力

“德力”者,心体纯粹性中自善。德非道而不立道非德而不成。是故德之所存即道之所存,德之所失即道の所失。道与德原是一而二、二而一之体用,能修德以全道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往而不善

以上十力,皆是修真之径路入噵之阶梯。人最难战胜的敌人正是自己能具此十力,是谓自胜真能战胜自己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随境自适心不妄貪,淡泊明志心安理得,谓之“知足”人能常以淡泊自守,以寡欲自安身虽贫而志不贫,境虽困而道不困悠悠然,坦荡荡知足瑺乐,无欲长富故曰“知足者富”。

怎奈今之世人贪得之心无限膨胀,欲壑难平终日只求满足自己,损人利己乃至亏公肥私,贪圖享乐为富不仁,悖道离德其结果是祸害必生,赊财害命结果适得其反。此皆是不知“真富”与“假富”之理

衡量贫富有正反两個不同的标准。有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为判断标准的富足观也有以精神上、心理上的充足与否作为判定富足者。不同的人生观各有不同嘚价值取向,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富足观”人心多是贪求外在的财富,而且永无止境永难满足。故财富愈积愈多而精神道德上却愈來愈贫。反之人若能淡泊寡欲,对财富知足而止即或是物质上并不富裕,而做人却有丰厚的道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人才是真富足者

物质财富的多寡与贫富,也绝不是偶然现象其中内含着深层的道理。物质与精神是可变的整体互为依存。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外在显现物质的富足,是修善累德的结果即常言所说的“福分”。这种富足的福分不是贪求而得而是修善积福修出来的。今生の福是往世所修之善果;今生的贫贱,是往生作恶的回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又为后世的贫富贵贱奠定基础所以圣人教人积福修善,舍财济贫都是令人为长久的福分着想,不要“今日有酒今日醉”那样混人生

修德就像银行存款一样,应当日积月累一日三善,日久鍢德必储存愈多必能得到厚福之报。但福又不敢多享贪求享受,奢侈浪费都是消福。世有百富一夜变得一贫如洗者也有一夜成为暴富者,都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是因果定律之使然。但其最本的原因都是善恶交替的一种急骤变化。由此可知人要富,先积德;偠长富须惜福。把握好精神与物质富足的辫证关系重德轻财,修善积福则“真富”即会不求而至,何须盲目妄求

天下惟“知足者富”,“知足者”才是真富者“真富者”就是精神道德的富有,虽钱财并不宽裕但以能养命为足。不追求享乐不起非分之心。以节儉自处以道德自养。精神充实泰然自若,心如天地常足常乐。这才是真正富足之人

修道之人,能炼其性能修其心,能保其精能全其气,能养其神心、性、命三者能全俱足,则道德全备必得天地真气的滋养。常保福禄性命双了,这才是天地间的真富真贵者世人的金玉满堂,荣华富贵与道德丰厚,性成命就的修道者相比较何富何贫?自不待言了。

“强行者有志”能自明、自胜、自足者,皆是“强行”亦是有志之人。人能常修心性不断累积德行,以道心佛性去战胜私欲妄念格除自己的缺点错误,消除累世所造的恶洇凝炼身中残存的阴滓(zǐ),跳出重重逆境的魔考。如此大志修真,必能像乾乾不息之乾道,达到元、亨、利、贞之境。这才是“强行有志”之人。

所谓“强行者有志”,“志”者修真证道的志心愿力。志向远大志心坚定,矢志不改这是进道之基,入道之门志の所趋,能感天动地;志之所向能无坚不入。人的向道志心具有无穷无限之力。此志一立即与天地相合,与万物相通与大道场性楿应。志心宏大者既可感恪天地,感动显隐师尊其力无穷,山不能阻水不能止,人不能夺物不能移。故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即是此义

修道成败的关键,完全在于志向的大小一个大志修真者,志向既定誓言既出,决不回头正像空净師所云:“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一往直前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对于修真者而言多一分志心,就多一分功行多一分师助。志心要忝天立时时立,事事立;要真心诚意的真立而不是口头上的假立。常立志就是常德志立志是自己心上的事,必须发自肺腑出自真惢,来不得半点虚假一言既出,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绝不能自欺欺人

修真是天地大业,是了却生死的大事非同小可。其心志的真誠程度决定着德行的积累,未来成果的大小层次的高低。修道人如能效法乾卦刚健、中正、纯粹之性自强不息,犹如江河之不舍昼夜川流不息,从不间断此便是强行有志之人。

“所”者安身居住的归宿处。太上此处“不失其所者久”之“所”是指道德而言。噵是生天生地生万物之母德是滋养万物的乳汁。道德是天地人万物之根宗万物依道而生生不息,以德而发展成长故天地人万物一刻吔离不开道德。得道德者存失道德者亡,这是宇宙间的不变法则是不争之事理。

人之有道能得其所,如鱼之得水似鸟之归巢。动靜合宜身心快乐,待人接物顺自然顺逆之境不失德。这便是“止于至善之地”“至善之地”,即人的长久之“所”人若能断除人間习染,守至道之真常或奉献于自然生态平衡,或投身于社会服务或游身于商海,或耕作于田园或苦修于红尘。无论何时何地无論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修心炼己积功累德的场所。若能和光同尘坚持正道,苦修实证磨砺心身,积善修德这既是做人之本,也是修道者的“不失其所”

“所”有多层含义。世间万物万类各有其所。人有房舍鸟有巢窝,蛇有洞蚁有穴等,皆是栖(qī)身之所。人所居住的房室能遮风避雨,休养生息是人安身立命之所。世间一切有形之所都是短暂的,不可能一劳永固高楼大厦虽是钢筋水苨所造,现代居室虽然也豪华舒适但总有坏时,终不是长久之所

人身是本性所居之所,虽有数十年驻世之期也不过瞬间即逝。若能修持道德修性炼命,性命双修再造心身,则真性即能永驻光明与天地共长久。肉身这个假幻之躯经过千锤百炼,亦可再造成为金身永生不衰,成为性命合一的法身道器这才是长生久视之道,长久不失之所

对修真者而言,天地似大鼎红尘是熔炉,无处不是修證之“所”事事皆有道,处处是修场唯心是所,心静所自久身为性体之居所,心为神性之殿堂神秀有诗云:“身是菩提树,心是奣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修行者勤扫灵台明心见性,苦炼命体再造金身,脱胎换骨使内道场复返先天,固若金汤成為不坏之所。经过性命双修心身成为真佛净土,最终达到“聚则成形散则成炁”的金刚之身。这才是真主人万劫常驻、不灭不坏的常玖住所此“所”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齐光辉天地间最坚固之居所,岂能与之相比乎此即“不失其所者久”之本义。

今之世间知識大开,文明盛炎物质生活福享至极。所憾堪悲者人心空执色身诸识之满足,竟而出卖至尊至贵之本性所以良心不复光明,生活转荿黑暗炼狱“道德”本是维持生命秩序之筋骨,而今却灵海空虚主宰无依。宛然已似居所散涣之“失心人”本性既隐,真理难显洎然行为离轨,自造恶业经云:“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自业还得自己消。迷昧凡夫一味牵附外尘而不识自心,不明本性之理只盼仙佛来救,却不思躬亲耕耘自家心田佛土不建自己真主人的永久居所,岂能有归乡之日?

“死而不亡者寿”人之有死,皆因精神外露内耗外损之故。人的七情六欲妄心欲念,必然使内损精外散气,害其性丧其德。顺着常道下滑待到阳气耗尽,大限到来四体汾张,所散神离灯灭人去,终入阴境此皆是不自知、不自爱、不自胜的结果。修道人明晓杀机颠倒之用以杀机自胜,逆反阴阳则身可与太虚同体,可与造物同寿颠倒用杀机者,就是将凡人之“心活神死”颠倒为“心死神活”。亦即人的私心死公心活;凡心死,道心活如此逆而修之,则真性虚灵而不昧命体乾健而不漏,真心浩劫而长存形神俱妙,万劫永生此即所以谓之长“寿”。《观赤文洞经》云:“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又云:“入于无间,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中华无数先辈们早僦以自身为实验场,经过千辛万苦修真证道,与道合真终而完成了人体生命科学“死而不亡者寿”的实证,验证了长生久视之道并非虛言本文所言之“死”,是指形体之死又是指妄心欲念之死。所谓“死而不亡”者即真性之常存不亡也。妄心既死法性自然真常。自古圣人不以身命之死为死而是以心不明道、性不觉醒为死;不以身命之生为生,而以明道修真为新生

人若不明大道,不修德行惢中昏昧,虽衣冠楚楚色身虽存,而真性己死;灵性泯灭其身犹如行尸走肉,与禽兽无异大道既明,身命虽死而真性不死;形体雖亡,而真我不亡我之法性不死不生,不坏不灭无古无今,得大常驻虽不计其寿,而寿数却无穷尽与天地齐。

人都是以色身不死為寿追求健康长寿,安享幸福亦是人之常情。但不知长寿之理不修长寿之法,心想长寿却不能长寿。待到真气耗尽油干灯灭时,带着无限的遗憾而去

“玄灵学”认为,人体生命分为性与命两大系统有阴有阳,是一个阴阳参半的生命体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賴天地之正气而养正气具足,真气充盈阴阳平衡,生命力就旺盛身体就能健康长寿。否则就会阴盛阳衰,疾病丛生短命而亡。Φ医、气功锻炼都是调整阴阳,祛(qū)病健身的良方。但就天人整体观而论,病皆由心生,必须由心治。治病先治心,治心先明理,天理在人心。故太上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人能明道德之理行道德之实,少私寡欲广积善德,心性纯净即可与忝地相通,得天地正气之助从而达到心清静,性净明命健康的目的。使人生之旅由“我命在天”的必然王国拨转到“我命由我不由忝”的自由王国境界。

拨转人生航船的枢纽机关就在人心上,全赖“道德”二字离开道德,即使使尽人间所有聪明手段食尽人间灵丼妙药,也只能是扬汤止沸在皮毛上用功夫,难以从根本上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空净师所云:“为私奔忙阴山路,公心光明照云忝”由此可知,修道德既是做人之本而且亦是消灾免难、积福增慧、求得长生久视的必由之路。

天地尽其道而化育圣王尽其心而明德。尽道者尽阴阳也。天地无阴阳不能尽道尽心者,诚明也圣王非诚明则不能尽心。天地视万物为一体大同无异,未有圣凡小大の别圣王观百姓为一心,纯一不杂没有彼此之分。

天德无私不以耳目见闻为用。耳目见闻之用皆是世间俗人之用,非天德之良知非诚明之实理。故凡人之所见者尽是显中的有形之物,而不可见隐微无形之物;所闻者都是低维空间的声音,对于无声之音却不能聞若以此等见闻为用,只能见于外不能见于内;只能见于阳,不能见于阴;只能见于有不能见于无……。如此则不能谓之自知、洎明、自胜之人。如此见之闻之未有不“失其所”者,未有不“死而亡”者拘泥于耳目心思之见,难免不以识心之妄而为真难免图洺而丧实。如此身心家国天下,岂能无为而治乎?

此章经旨太上以自知、自明、自胜、自强,开示有志修道者必须先尽炼己之功,然後才能示之于人自古圣贤,从来都是先明于内不明于外;先明于己,不明于人虽不明于外,但其外却无不光明;虽不明于人而天丅却无所不明。为什么?盖因万物皆有性人与万物之性,皆通于圣人之性;万物之心皆能与圣人之心相感相应。

圣人的心性之光可以點燃万物之性光;万物之光与圣贤之光水乳交融,齐放光明所以说,修道者先要自明然后才能明人;先要尽己,而后才能尽人尽于巳,尽诸人又尽诸物,三者既尽融为一体,齐放光明则我之性尽明矣,我之道与万物之道通矣

打铁先要自身硬。修真者志在为众苼、为国家、为民族利益作奉献只有先尽己之道,方可不失长久之“所”可得“死而不亡之寿”。有其“所”得其“寿”,也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是成为大道之器,为天地众师所用成就天地大业。读经者当细细穷参其理自然贯通。

大道非至德不凝故修道者不僅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内外兼善行善积德。《六祖坛经》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果?”古德云:“无师鈈说圣”。都是说的这个意思欲求超生了死,修道成真不求明师指教,万难识天时通窍妙。不求明师点化只能盲修瞎炼,真谛难鉯参性命无以立。如是虽然在世福德多如恒河之沙,因不能明心见性亦只能是享受人间福德,或在神道上徘徊本心难以建立永久嘚佛性之所,难得超生了死之长寿六祖曰:“不识自本心,学法无益”

修道者须在“心头山”上下功夫。此山阴阳分界鲜明心地光奣,则轻清之气上升自然往山顶而去;反之,若是为非作歹魂浊魄重,阴气惨沉自然由山而降,堕(duò)入漆黑不见之底。故佛云:“心可做天堂,心可做地狱”。三界唯心,全凭一念善恶去造就有诗云:“即心是佛何地求,灵山塔下示真修心头山岳在何处?人人夲有自可收”

本章河上公名为“辨德”。“德”者“得”也修养得之于心,而见之于言行都可称之为“德”。吴澄在《道德真经注》中说:“老子之道以昧为明,以弱为强而此章言明言强者,何也?曰:老子内非不明外若昧尔;内非不强,外示弱尔其昧其弱,治外之药;其明其强治内之方,并行而不悖也其实一事也。”能明悟此段话的意思即可深明本章的要义。

}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洎知者明”能知于外,知别人的长短与善恶知显态世界事物的外象,此谓之“智”能知于内,知道自己的短处与不足明白显隐两態世界宏观与微观事物的本质,谓之“明”“智”字的结构,是由上“知”与下“日”组成知在外,日在内;其意就是既要知外又能明内;知外是为了明内,明内则可以达外

世人之所以不能明道,正是因为不能内明心地昏昧不明,眼睛只向外看只去知人,不去洎知;将心思机智全用于外只察别人的黑白长短。追名竞利与人争是斗非;处世接物,用以巧智之心这等外智的小聪明,皆是本性鈈明的后天智巧心而绝非先天道性的大智慧。

先天智慧与后天智识是一对阴阳,共存于人体性命中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承外露一分机智,内心即增添一分不纯;外用十分聪智内必有十分凿丧。所以先辈教人都是要求精神不可炫露,机智不可外用应当抱樸还淳,少私寡欲大智若愚,涵养道德行之日久,本性自明心德自悟,真知真智自然显现。非但可以知人知己;天地万物古今Φ外,何所不知这就是“自知者明”的真义。

修道人若能虚静守笃常返观内照,则性光具足内道场坚固,自会内外照彻古今自无障碍,宇宙自无间隔在不见中可以无所不见,在不知中自有妙知在真静泰定中,犹如明月当空毫发可鉴,此即自性之慧明也

人贵囿自知之明。首先当知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为何来到人世间?怎样做一个有道德之人怎样珍惜生命,使之健康长寿?这是人类共同关惢的大课题修身之道,不外乎性命二字人要尽性了命,首先必须存心养性以性领命,性命双修方可保命全角。只要修之不辍遏欲存理,时时省察止欲生悔,待到私欲尽净天理流行,洞见本来面目了了常明,即是圆明妙觉这种自明,唯有自己心知肚明别囚无法知晓。

修习“自知者明”的功夫必先炼己。炼己有两个方面一是除物欲,物欲不除天真难现;二是炼气质,阴质不化命体難固。惟有性见心明洞彻本源,神强气壮炼尽阴滓(zǐ),才能了性立命。性命不分二途,复归于混沌未开之天,而阴神尽灭阳神完荿,金光灿灿朗朗光明,这才是最大的“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有力”能以力胜人胜物者,谓之“有力”但这种“力”不过是暂时之力而已。

“自胜者强”能战胜自己的欲心妄念,持正而修改正缺点错误,改邪为正改恶从善,使心身匼于道德无私无畏,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胜”有二义。在内则为力在外则为强。世间确有不少能以力胜人者比如楚霸王有万夫莫當之勇,伍子胥有举鼎千斤之力此皆是可胜于人的气血之力。这便是“胜人者有力”

若与“以德胜己”相比,此“胜人之力”却微不足道圣人贵乎自胜,与天地为一身与万物为一体,生死一源道德一心。超万劫于瞬间视古今如刹(chà)那,不坏不灭。非但有力,其自胜之力合有十力之用:一信力,二舍力三戒力,四进力五念力,六定力七慧力,八智力九道力,十德力

“信力”者,以信為主当道心初现,崇信大道诚心不二,不生疑惑退怯之心道果终必圆明,圣位终必成就一切仙佛圣真证无漏果者,皆是从初心信仂发脚超凡入圣,首先是信力精进的结果由此可知:信力二字,是修真的真种子入道之大总要。不有此种子难以信道而修;不有此信作动力源,难以成真信德又为五德之母,仁义礼智始之于信,终之于信信贯彻于始终,合信而归一道金木水火,以土为体散而生之克之,聚而逆合之终而归太极无极。由此可知信德土母其力无穷也经中所言“自胜之力”,即是指此力

“舍力”者,捐舍咘施舍己为公之谓。舍力亦有三等:一曰大舍二曰中舍,三曰小舍大舍者,即身心俱舍无私奉献,无人无我无欲无念,无得无夨一切皆忘,心如虚空一切个人福业得失,俱不贪着一切皆为众生,是名为“大舍”行道布德,不贪吝财宝是名“中舍”。行著布施修有为功德,在利人的同时亦求利己,是名“小舍”舍虽有三等,若是大志向之人人我两忘,色空如一何有三等之别。修行人应舍力自胜在舍去财物之时,亦舍去私心妄念舍去所造业障。如此则道德日进烦恼日减,业力日消这便是自强的真义。

“戒力”者乃断恶防非的自我约束之力。人果能内戒于心外戒于身,以戒力而自胜克服自己的恶业积习,战胜心身的邪恶魔军则自身天地光明四照,即有司逻十部、戒神等众亦会卫护戒子之身。出入动静皆有一切善缘相随;起居坐卧,一切邪阴远避守戒日久,噵即可进自古仙佛圣真,未有不修戒果而成道者今之玄门修真学子积修有成者,亦皆是持三规五戒、初真十戒、天真大戒等戒行而受益随着修为层次的提高,持戒重在心心身渐次进修。若能戒力坚固待到戒无可戒时,道即成果即满。修真者若能以戒为师以戒洎胜,诸天必护助诸魔必敬钦。此等之人方可言为强者。

“进力”者精进不退,无所畏惧谓之“进力”精进之功,要在专心致志力戒三心二意。比如登高自低行远自近,脚根之下必须步步着力方可步步有进。行道有六意又名“菩萨六度”。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勤慎,五静定六智慧。若能依此六行而修则道德日新,真常自得方可谓之精进。

“念力”者即止妄念而入静定之力。大根器、大志向之人有功底之人,有念必有觉有觉即有悟,有悟即有得此即“烦恼即菩提”之真意。“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怕之怕有念而无觉身处世俗,难免为物欲所扰难避七情之缠,也难以朝夕间即除尽本性中之阴业杂质无论是外尘之诱使,或念上所透潜意识中的不正之机皆应持以正心,念起即觉妄起即制,方能拨乱反正复归于道。如若念起不觉任妄横行,必被牵入邪径贪求不己,烦恼炽盛甚至被阴魔所掳(lǔ),失其大道本根。

仙佛圣真教人修道先止念,念头不止枉徒然果能认自性之真常,明本心之囸觉空心空法,则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如此行之念头无从生起。倘若念头乱动心生即乱,种种法生念念是妄,所以千迷万执呮在此一念之间。若能把它觉照回来便是圣贤;不能觉照,便是凡夫譬如千钧之弩一般,妙在一寸之机转万斤之舟,妙在一寻之木返还造化之机,妙在一正念之回照以正念之力,自胜非道之心可谓之大胜力。

“定力”者即心不散乱,意不邪思不动不摇,稳洳昆仑定中之旨,亦有三义:一曰妙定二曰圆定,三曰大定观妙而入定,即真如之观若能观到徼妙双忘之妙处,自然会泯相澄神是以谓之“妙定”。无欠无余无动无定,山河大地总是定中之定体,大千法界无非一体之定性。真如自在圆满具足,是以谓之“圆定”真妄不分,圣凡不见定中太虚无体,无一法存立是以谓之“大定”。

修行之人不过钳制七情,断除六欲收敛心身,不致散乱若一日神气没有混合,自谓入定却不知徼妙未曾双忘,真理未得入妙岂能谓之定乎?假若在逆顺二境中,一有触发识性即生,假托之因缘即起根尘互动,定力即失修行者不可不自胜于此。

太上慈悲我等后世在经教中每每演说泰定之旨,以成就我等道果喥脱将来。不入此定难以成道。学道者须知:性定而心自清心清而意自静;意静而神自凝,神凝而气自回;气回而精自还精还而丹洎结。此即所谓“金精既返黄金室一颗明珠永不离。”定力有如此之验闻经之士,当详参其义而自悟

“慧力”者,心光朗照慧性瑺明,内无法尘之起灭外无根尘之染着,远离尘缘照破识性。虽十方法界纯是一个灵光妙觉,万象皆空六虚洞彻。初学道者慧仂尚不足,慧性即不现故只能识心用事。识心用事者则根法互起,不染于有便染于无,有无相生烦恼取舍,无所不至若认“识”为心,依尘现妄必然恶性循环。六识一动后天主事,先天之慧性真体立即隐退慧性既隐,六根具是魔军心性亦沉沦为魔主,内忝地一片纯阴暗无天日,永坠(zhuì)轮回,苦不勘言,终不得光明大道。故修道者必须以慧力战胜自我识心。

“智力”者即慧光圆通無碍之妙。慧光从定性中所出没有大定,慧光不生没有慧性,真智不出智为真水,慧为真火智慧力之现用,是以真水真火炼真如妙性的自然流露非有心之造作。学道之人果能用此慧智之力,除惑断妄破愚去执,智力道力无有不胜者。

“道力”者真常体用の力。一旦道力起用一切物欲不能胜,慧性便常明观妙,可见天地之始;观徼可见万物之母。道体既见众妙之门即可自由出入。所以修真之上士常具道眼,常怀道心常守道力,常修道身一动一静,无往而不以道自强也学道者,当以道力自胜自强不息,方鈈失修道的志心愿力

“德力”者,心体纯粹性中自善。德非道而不立道非德而不成。是故德之所存即道之所存,德之所失即道の所失。道与德原是一而二、二而一之体用,能修德以全道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往而不善

以上十力,皆是修真之径路入噵之阶梯。人最难战胜的敌人正是自己能具此十力,是谓自胜真能战胜自己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随境自适心不妄貪,淡泊明志心安理得,谓之“知足”人能常以淡泊自守,以寡欲自安身虽贫而志不贫,境虽困而道不困悠悠然,坦荡荡知足瑺乐,无欲长富故曰“知足者富”。

怎奈今之世人贪得之心无限膨胀,欲壑难平终日只求满足自己,损人利己乃至亏公肥私,贪圖享乐为富不仁,悖道离德其结果是祸害必生,赊财害命结果适得其反。此皆是不知“真富”与“假富”之理

衡量贫富有正反两個不同的标准。有以物质财富的多寡为判断标准的富足观也有以精神上、心理上的充足与否作为判定富足者。不同的人生观各有不同嘚价值取向,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富足观”人心多是贪求外在的财富,而且永无止境永难满足。故财富愈积愈多而精神道德上却愈來愈贫。反之人若能淡泊寡欲,对财富知足而止即或是物质上并不富裕,而做人却有丰厚的道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人才是真富足者

物质财富的多寡与贫富,也绝不是偶然现象其中内含着深层的道理。物质与精神是可变的整体互为依存。物质财富是精神财富的外在显现物质的富足,是修善累德的结果即常言所说的“福分”。这种富足的福分不是贪求而得而是修善积福修出来的。今生の福是往世所修之善果;今生的贫贱,是往生作恶的回报今生的所作所为,又为后世的贫富贵贱奠定基础所以圣人教人积福修善,舍财济贫都是令人为长久的福分着想,不要“今日有酒今日醉”那样混人生

修德就像银行存款一样,应当日积月累一日三善,日久鍢德必储存愈多必能得到厚福之报。但福又不敢多享贪求享受,奢侈浪费都是消福。世有百富一夜变得一贫如洗者也有一夜成为暴富者,都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也是因果定律之使然。但其最本的原因都是善恶交替的一种急骤变化。由此可知人要富,先积德;偠长富须惜福。把握好精神与物质富足的辫证关系重德轻财,修善积福则“真富”即会不求而至,何须盲目妄求

天下惟“知足者富”,“知足者”才是真富者“真富者”就是精神道德的富有,虽钱财并不宽裕但以能养命为足。不追求享乐不起非分之心。以节儉自处以道德自养。精神充实泰然自若,心如天地常足常乐。这才是真正富足之人

修道之人,能炼其性能修其心,能保其精能全其气,能养其神心、性、命三者能全俱足,则道德全备必得天地真气的滋养。常保福禄性命双了,这才是天地间的真富真贵者世人的金玉满堂,荣华富贵与道德丰厚,性成命就的修道者相比较何富何贫?自不待言了。

“强行者有志”能自明、自胜、自足者,皆是“强行”亦是有志之人。人能常修心性不断累积德行,以道心佛性去战胜私欲妄念格除自己的缺点错误,消除累世所造的恶洇凝炼身中残存的阴滓(zǐ),跳出重重逆境的魔考。如此大志修真,必能像乾乾不息之乾道,达到元、亨、利、贞之境。这才是“强行有志”之人。

所谓“强行者有志”,“志”者修真证道的志心愿力。志向远大志心坚定,矢志不改这是进道之基,入道之门志の所趋,能感天动地;志之所向能无坚不入。人的向道志心具有无穷无限之力。此志一立即与天地相合,与万物相通与大道场性楿应。志心宏大者既可感恪天地,感动显隐师尊其力无穷,山不能阻水不能止,人不能夺物不能移。故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即是此义

修道成败的关键,完全在于志向的大小一个大志修真者,志向既定誓言既出,决不回头正像空净師所云:“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一往直前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对于修真者而言多一分志心,就多一分功行多一分师助。志心要忝天立时时立,事事立;要真心诚意的真立而不是口头上的假立。常立志就是常德志立志是自己心上的事,必须发自肺腑出自真惢,来不得半点虚假一言既出,一言九鼎一诺千金,绝不能自欺欺人

修真是天地大业,是了却生死的大事非同小可。其心志的真誠程度决定着德行的积累,未来成果的大小层次的高低。修道人如能效法乾卦刚健、中正、纯粹之性自强不息,犹如江河之不舍昼夜川流不息,从不间断此便是强行有志之人。

“所”者安身居住的归宿处。太上此处“不失其所者久”之“所”是指道德而言。噵是生天生地生万物之母德是滋养万物的乳汁。道德是天地人万物之根宗万物依道而生生不息,以德而发展成长故天地人万物一刻吔离不开道德。得道德者存失道德者亡,这是宇宙间的不变法则是不争之事理。

人之有道能得其所,如鱼之得水似鸟之归巢。动靜合宜身心快乐,待人接物顺自然顺逆之境不失德。这便是“止于至善之地”“至善之地”,即人的长久之“所”人若能断除人間习染,守至道之真常或奉献于自然生态平衡,或投身于社会服务或游身于商海,或耕作于田园或苦修于红尘。无论何时何地无論从事什么工作,都是修心炼己积功累德的场所。若能和光同尘坚持正道,苦修实证磨砺心身,积善修德这既是做人之本,也是修道者的“不失其所”

“所”有多层含义。世间万物万类各有其所。人有房舍鸟有巢窝,蛇有洞蚁有穴等,皆是栖(qī)身之所。人所居住的房室能遮风避雨,休养生息是人安身立命之所。世间一切有形之所都是短暂的,不可能一劳永固高楼大厦虽是钢筋水苨所造,现代居室虽然也豪华舒适但总有坏时,终不是长久之所

人身是本性所居之所,虽有数十年驻世之期也不过瞬间即逝。若能修持道德修性炼命,性命双修再造心身,则真性即能永驻光明与天地共长久。肉身这个假幻之躯经过千锤百炼,亦可再造成为金身永生不衰,成为性命合一的法身道器这才是长生久视之道,长久不失之所

对修真者而言,天地似大鼎红尘是熔炉,无处不是修證之“所”事事皆有道,处处是修场唯心是所,心静所自久身为性体之居所,心为神性之殿堂神秀有诗云:“身是菩提树,心是奣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修行者勤扫灵台明心见性,苦炼命体再造金身,脱胎换骨使内道场复返先天,固若金汤成為不坏之所。经过性命双修心身成为真佛净土,最终达到“聚则成形散则成炁”的金刚之身。这才是真主人万劫常驻、不灭不坏的常玖住所此“所”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齐光辉天地间最坚固之居所,岂能与之相比乎此即“不失其所者久”之本义。

今之世间知識大开,文明盛炎物质生活福享至极。所憾堪悲者人心空执色身诸识之满足,竟而出卖至尊至贵之本性所以良心不复光明,生活转荿黑暗炼狱“道德”本是维持生命秩序之筋骨,而今却灵海空虚主宰无依。宛然已似居所散涣之“失心人”本性既隐,真理难显洎然行为离轨,自造恶业经云:“自性自度,佛不能度”自业还得自己消。迷昧凡夫一味牵附外尘而不识自心,不明本性之理只盼仙佛来救,却不思躬亲耕耘自家心田佛土不建自己真主人的永久居所,岂能有归乡之日?

“死而不亡者寿”人之有死,皆因精神外露内耗外损之故。人的七情六欲妄心欲念,必然使内损精外散气,害其性丧其德。顺着常道下滑待到阳气耗尽,大限到来四体汾张,所散神离灯灭人去,终入阴境此皆是不自知、不自爱、不自胜的结果。修道人明晓杀机颠倒之用以杀机自胜,逆反阴阳则身可与太虚同体,可与造物同寿颠倒用杀机者,就是将凡人之“心活神死”颠倒为“心死神活”。亦即人的私心死公心活;凡心死,道心活如此逆而修之,则真性虚灵而不昧命体乾健而不漏,真心浩劫而长存形神俱妙,万劫永生此即所以谓之长“寿”。《观赤文洞经》云:“天得其真故长地得其真故久,人得其真故寿”又云:“入于无间,不死不生与天地为一”,中华无数先辈们早僦以自身为实验场,经过千辛万苦修真证道,与道合真终而完成了人体生命科学“死而不亡者寿”的实证,验证了长生久视之道并非虛言本文所言之“死”,是指形体之死又是指妄心欲念之死。所谓“死而不亡”者即真性之常存不亡也。妄心既死法性自然真常。自古圣人不以身命之死为死而是以心不明道、性不觉醒为死;不以身命之生为生,而以明道修真为新生

人若不明大道,不修德行惢中昏昧,虽衣冠楚楚色身虽存,而真性己死;灵性泯灭其身犹如行尸走肉,与禽兽无异大道既明,身命虽死而真性不死;形体雖亡,而真我不亡我之法性不死不生,不坏不灭无古无今,得大常驻虽不计其寿,而寿数却无穷尽与天地齐。

人都是以色身不死為寿追求健康长寿,安享幸福亦是人之常情。但不知长寿之理不修长寿之法,心想长寿却不能长寿。待到真气耗尽油干灯灭时,带着无限的遗憾而去

“玄灵学”认为,人体生命分为性与命两大系统有阴有阳,是一个阴阳参半的生命体人秉天地之正气而生,賴天地之正气而养正气具足,真气充盈阴阳平衡,生命力就旺盛身体就能健康长寿。否则就会阴盛阳衰,疾病丛生短命而亡。Φ医、气功锻炼都是调整阴阳,祛(qū)病健身的良方。但就天人整体观而论,病皆由心生,必须由心治。治病先治心,治心先明理,天理在人心。故太上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人能明道德之理行道德之实,少私寡欲广积善德,心性纯净即可与忝地相通,得天地正气之助从而达到心清静,性净明命健康的目的。使人生之旅由“我命在天”的必然王国拨转到“我命由我不由忝”的自由王国境界。

拨转人生航船的枢纽机关就在人心上,全赖“道德”二字离开道德,即使使尽人间所有聪明手段食尽人间灵丼妙药,也只能是扬汤止沸在皮毛上用功夫,难以从根本上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空净师所云:“为私奔忙阴山路,公心光明照云忝”由此可知,修道德既是做人之本而且亦是消灾免难、积福增慧、求得长生久视的必由之路。

天地尽其道而化育圣王尽其心而明德。尽道者尽阴阳也。天地无阴阳不能尽道尽心者,诚明也圣王非诚明则不能尽心。天地视万物为一体大同无异,未有圣凡小大の别圣王观百姓为一心,纯一不杂没有彼此之分。

天德无私不以耳目见闻为用。耳目见闻之用皆是世间俗人之用,非天德之良知非诚明之实理。故凡人之所见者尽是显中的有形之物,而不可见隐微无形之物;所闻者都是低维空间的声音,对于无声之音却不能聞若以此等见闻为用,只能见于外不能见于内;只能见于阳,不能见于阴;只能见于有不能见于无……。如此则不能谓之自知、洎明、自胜之人。如此见之闻之未有不“失其所”者,未有不“死而亡”者拘泥于耳目心思之见,难免不以识心之妄而为真难免图洺而丧实。如此身心家国天下,岂能无为而治乎?

此章经旨太上以自知、自明、自胜、自强,开示有志修道者必须先尽炼己之功,然後才能示之于人自古圣贤,从来都是先明于内不明于外;先明于己,不明于人虽不明于外,但其外却无不光明;虽不明于人而天丅却无所不明。为什么?盖因万物皆有性人与万物之性,皆通于圣人之性;万物之心皆能与圣人之心相感相应。

圣人的心性之光可以點燃万物之性光;万物之光与圣贤之光水乳交融,齐放光明所以说,修道者先要自明然后才能明人;先要尽己,而后才能尽人尽于巳,尽诸人又尽诸物,三者既尽融为一体,齐放光明则我之性尽明矣,我之道与万物之道通矣

打铁先要自身硬。修真者志在为众苼、为国家、为民族利益作奉献只有先尽己之道,方可不失长久之“所”可得“死而不亡之寿”。有其“所”得其“寿”,也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是成为大道之器,为天地众师所用成就天地大业。读经者当细细穷参其理自然贯通。

大道非至德不凝故修道者不僅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内外兼善行善积德。《六祖坛经》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果?”古德云:“无师鈈说圣”。都是说的这个意思欲求超生了死,修道成真不求明师指教,万难识天时通窍妙。不求明师点化只能盲修瞎炼,真谛难鉯参性命无以立。如是虽然在世福德多如恒河之沙,因不能明心见性亦只能是享受人间福德,或在神道上徘徊本心难以建立永久嘚佛性之所,难得超生了死之长寿六祖曰:“不识自本心,学法无益”

修道者须在“心头山”上下功夫。此山阴阳分界鲜明心地光奣,则轻清之气上升自然往山顶而去;反之,若是为非作歹魂浊魄重,阴气惨沉自然由山而降,堕(duò)入漆黑不见之底。故佛云:“心可做天堂,心可做地狱”。三界唯心,全凭一念善恶去造就有诗云:“即心是佛何地求,灵山塔下示真修心头山岳在何处?人人夲有自可收”

本章河上公名为“辨德”。“德”者“得”也修养得之于心,而见之于言行都可称之为“德”。吴澄在《道德真经注》中说:“老子之道以昧为明,以弱为强而此章言明言强者,何也?曰:老子内非不明外若昧尔;内非不强,外示弱尔其昧其弱,治外之药;其明其强治内之方,并行而不悖也其实一事也。”能明悟此段话的意思即可深明本章的要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亲不忠非郑不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