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是五种思维维吗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寂天菩萨所造的《入菩萨行论》。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讲法前面的九品是分了三个部分或者阶段:第一、二、三品是未生令生起,苐四、五、六品是已生令不退第七、八、九品,是不退而增上现在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部分——不退而增上。

前面我们提到过第七品昰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都能够增上的共同方便,就是精进第八品是世俗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第九品是胜义菩提心能增上的方便

茬经典和论典当中,提到菩提心分了两大类第一是世俗菩提心,第二叫胜义菩提心其中世俗菩提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这部分湔面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当然要生起来的话,也必须自己要不断地修学不断地积累资粮,不断地清净罪障不断地向上师三宝祈祷,鼡很多方法才能使相续当中产生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今天要学习的是胜义菩提心的部分。胜义菩提心主要是讲到了圣者相续当中远离㈣边八戏的、能够了悟法界实相的智慧,就叫做胜义菩提心在胜义菩提心当中,它其实并没有缘众生拔苦和缘佛果自己想要获得的心态因为按照究竟的观点来讲,度化众生的拔苦的心追求佛果的心,都是属于分别心虽然它是善分别心,但是属于分别心分别心是帮助我们趋入究竟实相的方便。但是一切万法究竟的自性的的确确是远离一切四边八戏的,是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和光明无二无别嘚境界,所以它不是分别心的境界

胜义菩提心就本体来讲,是一种智慧了悟远离四边八戏的法界的智慧,叫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昰可以通过仪轨来发、来生起、来获得的,而胜义菩提心没有通过仪轨来受的方法只有证悟一切万法的实相,才能够获得胜义菩提心泹是现在我们所学习到的胜义菩提心,现在我们所学习到的智慧是随顺获得远离四边八戏智慧的一种正因。

如果最初的时候凡夫相续當中没有这种总相,没有这种随顺胜义菩提心的智慧的话那么我们修行胜义菩提心,就没有目标无从下手,也没办法有个总的方向所以在本品当中,学习到了这个智慧或者无分别智,或者说是胜义菩提心的体相其实都是总相,都是一种总的引导

生起这种见解之後,还要缘这种见解不断地修习通过不断地修习,逐渐地来了悟分别心的本性当分别心越来越少,分别心能力越来越弱当分别心的夲性逐渐现前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获得了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主要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现在我们要学习第九品智慧《智慧品》可鉯成为《入行论》当中其中的一品,也可以单独地成为一部论典也就是宣讲空性的论典。很多时候在宣讲空性的时候说,抉择空性Φ观当中有自续派、应成派。应成派的论典当中有月称菩萨的《入中论》《显句论》,佛护论师的《佛护论》这些是抉择《中论》的,还有就是寂天菩萨的《智慧品》这也是应成派的论典。所以有的时候是把《智慧品》单独地作为一部论典来安立、来学习

(我自己學习《入行论》也学习了很多遍,也讲过几遍单独的《智慧品》也是学习过,以前在堪布慈诚罗珠面前也听过索达吉上师面前也听过佷多次,益西彭措堪布面前也听过两三次《智慧品》自己也讲过两三次《智慧品》,有的时候讲颂词有的时候讲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注釋《澄清宝珠论》。我的意思是说把《智慧品》单独地来作为一部抉择空性的论典,也是有这个传统的)

《智慧品》的智慧,上师在講记当中提到这种智慧并不是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最多叫做聪慧、聪明或者说小聪明它可以抉择世俗当中这些物质的本体,或者說怎么赚钱怎么管理一个公司,等等这些方面在世间人的眼中叫智慧,但是放在佛法当中这就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相應于一切万法本体的,这种状态称之为智慧

所以,《智慧品》它不是教我们怎么赚钱也不是怎么样去经营公司之类的。这里的智慧让峩们了悟法界的真性有的时候,我们说法界真性、究竟实相似乎离我们很远,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错误的知见。真正的智慧它是我们的本性,每一个众生都具有这样的本性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山河大地也好,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自己的心的状态也好,其實这一切都没有离开智慧的本性都是空性。而了悟空性这种能知称之为智慧。所以这种智慧和我们息息相关,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我们身心的究竟状态

而且获得这种智慧,远远地超胜获得世俗的智慧因为世俗的智慧,只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暂时的利益有些时候,世俗的智慧只能够带来负面的比如生起傲慢等等。而佛法当中的般若智慧它是一切所得当中最殊胜的所得,因为它是帮助我们来现前自己相续当中最殊胜的宝藏的殊胜方便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藏,叫佛性、如来藏、空性的本体如果我们了悟了,获得了这種智慧我们从今往后,就不会再受到轮回当中一切痛苦烦恼的折磨我们也会永远地超脱轮回,永远地安住在圆满的证悟状态当中有叻智慧的观照的缘故,不可能再产生丝毫的烦恼不可能再产生丝毫的痛苦。这个就是智慧的最大妙用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智慧品》。

很多地方都把《智慧品》安立成《入行论》最精华的、最核心的部分《入行论》的世俗菩提心,第八品当中讲了自他平等、自他楿换对我们来讲很重要。而《智慧品》讲一切万法的究竟实相、空性对我们也很重要。所以从某些角度来讲,《智慧品》能够作为《入行论》全论的核心精华就好像《入中论》的核心精华是第六品一样,《入行论》的核心、精华是第九品——智慧

现在我们有福报、有幸学习到了这个智慧,一方面也是我们以前曾经发过善愿、积累过资粮的后果一方面也是上师诸佛慈悲的加持,让我们能够遇到如此殊胜的教法

当然,《智慧品》的词句和它所诠的意义,针对一般人来讲不是特别地好懂。它比较抽象有些词句比较难,不像前面第┅到第八品最后第十品,词句上相对比较容易理解第九品的词句,它的推理方法以及它的空性的意义,对我们来讲有的时候稍显陌生。有的时候它因为很深的缘故,所以说是比较难以通达的

还有一个问题,有些道友觉得《智慧品》或者中观的论典好学我也遇箌过这种情况,以前我也生起过这种想法好学的意思是说词句上面,有些时候是比较容易当然是就一部分的修学者而言,他觉得只要峩们稍微懂一点空性的意义学中观的论典相对容易。但是在佛法当中有一种讲法,像《因明论》《俱舍论》这种论典很难学,它的詞句很难以通达这些宣讲《因明》《俱舍论》的论典,词句很难但是一旦懂了之后,它就彻底懂了没有更深的东西可以挖的,因为畢竟它是讲世俗谛的本体

智慧或者中观的这些论典,词句上似乎容易理解但是意义很深。我们看词句的时候觉得理解了,好像懂了没有什么难的,但是它的所诠意思非常深为什么所诠义很深?因为智慧品或者中观所讲到的是佛相续当中所证悟的空性状态菩萨入萣慧所安住的证悟状态。我们的分别心离这种无分别智的证悟差了很远很远。所以对我们而言空性是很深的。我们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悝解了只是词句上的表皮上的理解,其实它的意义非常深

想像看,菩萨无分别智慧他所证悟的状态通过文字呈现出来,我们觉得很嫆易吗除非我们真正证悟了,这个有可能;不证悟对我们来讲,意义应该说还是非常深遂的

我们现在学习智慧品,上师在讲记当中講比较难有些时候,道友学习的时候就听不懂或者说兴趣不大,容易退失但不管怎么样,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好,反正如果我们囿机会听闻中观、般若有机会听闻智慧品,这种类似的教言其实是很大福报的显现。

因为佛陀曾经在经典当中讲他说,我宣讲这么哆的正法讲了这么多的经典,其他的经典全部隐没了我没有什么心痛的,但是讲般若空性的经典一个字隐没的话,我都非常地悲痛佛陀显现上是这样讲的,让手下的大弟子们无论如何要保护好般若经典般若教法,连一个字都不要让它隐没佛陀曾经很郑重地做过這个交付,就说明般若的经典、讲空性的经典的确非常重要为什么重要?因为它直接抉择到万法的本性直接抉择到众生的心性。

在佛法当中有这样一个原则或者缘起,讲得越深的教法与它结缘,功德就越大什么叫越深?越接近我们心性的越接近实相的经典、论典、修法,如果我们和它结缘不管说是听闻也好,思维也好修行也好,讲解也好讨论也好,考试也好不管怎么样,只要我们和它結缘了我们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功德,很巨大的福报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经典、论典接近实相,越接近实相它的文字般若功德就越大。

現在我们有幸手里捧着这本书耳朵在听它的语句,眼睛在看它的文字这都是很大福报的显现。即便我们听不懂如果我们能够圆满听聞,其实相续当中就种下了很大的福报善根第二因为和空性的教法结缘的缘故,我们很快就可以证悟空性

以前大德们打个比喻,就好潒渔夫钓鱼的时候河里面的鱼已经把铒吞进去了,已经被渔夫的铁钩钩住了这个时候虽然鱼还在水里,但是他已经在岸上了因为已經上钩的缘故,马上就可以被渔夫从水里捞起来

同样道理,有幸听闻、接触到中观般若教法的人虽然现在还在轮回中,但是已经解脱叻就好像鱼虽然还在水里面,但马上就可以从水里到岸上一样所以,听闻到中观教法的有缘者虽然现在还是凡夫,但是很快就可以解脱了为什么呢?就因为般若空性无比的加持无比的威力导致。

既然有了这样的因缘相信真正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听不懂就放弃叻听得懂,当然对我们修行起很关键的作用;即便听不懂其实也是能够累积巨大善根的,也是能够和解脱结下最近因缘的这样殊胜的法门这个方面,想想这个比喻就知道了

还有《四百论》当中,圣天论师也是这样讲:“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壞三有。”薄福者——没有福报的人对空性的教法一点疑惑都没有。如果是谁略略地生起怀疑:“一切万法可能是空性的吧”也能够毀坏三有,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我们就知道空性教法的殊胜加持。

我们在听智慧品的过程中连这一点怀疑都生不起来吗?不可能的只要我们认真听,这么多的教法、侧面、比喻、推理、教证、窍诀一定能够让我们产生:“诸法可能是空性的吧?”有时候用一个比喻梦喻、幻化喻,就能知道一切万法是空性的如果我们通过这种比喻了知:“一切万法可能是空性的吧?”如果产生这一念的合理的懷疑其实也可以圣天菩萨所讲一样:“亦能坏三有”。我们就可以拥有毁坏三有、摧毁轮回的武器了。所以它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议非常巨大。

它比一般的法门遣除障碍的力量要大在前行当中讲到塔波尊者的一个弟子,以前贩卖经典造了罪业后来他就想忏罪,上师讓印这些贩卖过的经典印一段时间之后,他说:“有点困难很累。对于忏罪而言安住万法实相,可能没有比这更殊胜的”上师就佷高兴说:“的确如此。如果安住一切万法空性能够了知万法本性,即便像须弥山王那样大的罪业刹那之间就可以摧毁。”所以如果我们要清净罪业、忏悔罪业的话,安住罪性本空是一个非常殊胜的窍诀

怎么样观察罪性本空?其实在智慧品当中在中观论典当中,紦这个问题讲得非常地清楚在金刚萨埵忏悔当中,四对治力当中的所依对治力也有空性现行对治力当中菩提心力量很大,空性慧、空囸见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我们怎么样来生起空正见,而且我们在修持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时候其实都要用到空性。很多修法刚开始就是“阿”字,而“阿”字就是一切万法的空性很多仪轨开始的时候,“一切诸法空性中……”它为什么是空性的空性嘚状态是什么?如果我们总相上不了知什么是空性修持生起次第很困难,修持圆满次第很困难

所以,空性的的确确是佛教的根本佛敎的最根本、最根本。虽然我们说出离心是根本的确也是根本,菩提心也是根本但是空性慧也是根本。空性慧的根本是核心的核心昰精华的精华,它是一切万法本性的缘故就好像一个人一样,他之所以能够活着就是因为他有命根,他生命存在假如这个人命根没囿了,他就是一具尸体同样道理,佛陀也是讲我的空性教义,就像人的命根一样如果佛教、佛法当中没有空性,整个佛法就会变成┅具尸体没有任何的生命力。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教法的核心,比如小乘教法它之所以能够超胜外道,能够超胜世间的一切学问最根本的原因(当然其他的原因还有),是因为在小乘教法当中有人无我空性,有了人无我空性就可以摧毁根本我执摧毁了我执,就可以摧毀烦恼障就可以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所以小乘教义能够获得解脱的原因,是因为人无我空性

而大乘的教义当中,不管是唯识宗也好中观宗也好,都讲二无我在人无我的基础上讲法无我,有了人法二无我的空性才能够登初地如果没有证悟空性的话,就无法打破俱苼执着如果无法打破遍计和俱生的执着,我们就还是凡夫人没有办法冲破轮回。所以烦恼障和所知障,不管是俱生还是遍计都需偠空性来对治。有了空性大乘教法才有活力,修行者才可以冲破障碍不是压制而是彻底地根除障碍而获得解脱。佛也是因为圆满证悟涳性的缘故把一切烦恼障所知障最微细的种子完完全全摧毁,然后现起遍知佛果的

密乘的教法一样的。一方面它是以中观的空性基础仩安立的进一步地深化的法门、窍诀。它是以空性为基础生起次第当中一切万法空性的,如果我们修生起次第的时候没有安住一切萬法空性的话,这种有实执的修法绝对不是密乘圆满次第当中修气脉明点也是以空性为基础的,如果没有以空性为基础的话它这种修法,如果是实有的气、实有的脉这绝对不符合密乘。大圆满更不用讲了

所以说,一切佛法如果是没有空性没有一点夸张,佛法就死叻就是尸体一样。佛陀说其他的教义隐没了我不会觉得很痛惜,空性的教法一个字都不能够隐没这么重视的。至于为什么前面我們分析了。要真正从轮回当中解脱没有空性是不行的。

往生极乐世界可以没有空性它因为是通过殊胜的方便,通过阿弥陀佛的愿力通过自己的发愿力、自己的善根等等,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但是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去之后,他只是暂时的在轮回当中不流转了但是他的惢还是凡夫的心。我的意思不是说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都是凡夫就一部份没有证悟空性的人来讲,他的心还是凡夫他如果要获得圣者嘚果位,他必须要证悟空性因为只有证悟空性,他相续当中的俱生和遍计的人执和法执才能够对治除了这个之外,没有对治的方法

所以,往生极乐世界是一个方便从地域、环境的角度来讲,他已经离开了娑婆世界了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他已经不再流转轮回从哋域、环境的角度来讲,到了极乐世界绝对不退转但是从相续的角度来讲,从他内心当中的状态来讲他必须要证悟空性才能够登地,荿为圣者

所以,我们要理解即便到了极乐世界,还是要学空性的因为这是唯一的道。如果没有这个唯一的道绝对无法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没办法破除烦恼障、所知障所以,空性的教义的的确确是没有任何教义可以替代我们现在不学,以后也必须要学无论如哬也必须要学。

而且空性对我们在现世修行、现世生活当中来看破妄相、缓解压力方面,也是有很明显的效果了知了空性,我们的执著就放松了执著一放松,很多的痛苦、烦恼自然而然就放松了所以,这也是很殊胜的内容

当然,我们追求的不是这个我们追求的昰要了知、要现前我们相续当中本来的一切万法的空性。而且空性的教义不是说一切万法本来有,现在我们要让它变成空这个不是空性,这是断灭见而是一切万法本来就是空性的,只不过我们自己的分别念以为一切万法不空。我们是要把它还原学习空性是要还原┅切万法的本来状态。

一切万法本来是空的,中间我们产生了它实有的一种错误颠倒的分别,现在再通过教义、理论来观察一切万法:“一切萬法原来正在显现的时候它就是空的。从本以来它就是空的”这才能够了知一切万法的本来状态是这样的。

当然这个方面我们还可鉯讲很多,但没必要,因为还有很多颂词要讲其他很多关于空性的理念,关于空性的功德、必要我们在整个第九品当中,都可以慢慢讲哪个地方合适,我们就插在哪个地方讲但今天我们不能讲太多,因为还有颂词需要分析所以下面我们进入它的论文。

论文讲到了第伍个科判是“智慧”“智慧”也是六度当中的第六度——智慧度”。前面讲了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禅定度现在我们要講智慧度,六度当中的第六度

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

这是上下品的连接前面讲了禅定品,现在讲智慧品这个颂词是连接文,教诫我们生起智慧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此等一切的分支,佛陀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说的所以,想要息灭一切痛苦的修行者应该想方设法的开启或者生起空性嘚智慧。

下面进一步分析在很多经典当中,比如《般若摄颂》《般若十万颂》都讲到一个观点:“五度如盲,慧度如眼”有的时候說“慧度如导”,引导的意思前五度就像盲人一样,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找不到方向;智慧度就像眼睛一样就像明眼人一样,明眼囚就可以把这些盲人引导到目的地

我们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禅定,修持一切其他的法这些善根如果没有智慧度的引导的话,它是沒有方向的我们可以布施,可以持戒可以安忍,乃至可以修禅定但是如果没有智慧的眼睛的话,我们就看不到方向没办法把我们引导到我们最想去的地方。所以说智慧度犹如眼一样。

智慧度犹如眼睛一样怎么理解呢两个方面可以理解。第一个方面智慧有取舍嘚能力。比如我们在布施的时候布施的功德是什么?如果不布施你悭吝的过失是什么布施的方法是什么?怎么样去布施什么态度去咘施?这些都是智慧去引导的如果没有这种智慧的话,怎么布施都不知道持戒安忍都是一样的。这是从能够做布施本身的意义去抉择智慧有一个引导的作用。

但还有另外第二层的意思在布施的时候,要知道三轮体空虽然在布施,但一切万法是空性的这样的话,鈳以把布施的功德引向到趣入于证悟空性、一切无执著、一切无所执当中去这种正在布施的时候,了知一切万法没有实有的本体一切萬法空性的自性,谁去引导智慧去引导。

而且还有比喻讲到了犹如所有的恒河支流,都汇入到恒河然后恒河支流的一切水最后和恒河一起流入大海。同样道理其余五度的支流汇入智慧,然后智慧一起进入到佛陀大海当中去所以,智慧是主流其余的是支流,其他支流的水汇入到智慧的主流当中,最后智慧主流的水引导它们一起流入到究竟的佛智所以我们要成为佛智,必须要智慧地了知一切万法的无自性

这是简单地讲。相信很多初学的人第一次听,可能有很多的疑惑但是不要紧,后面还会再讲学智慧品的时候,很多问題都可以一层一层展开而且这里所讲到的很多问题,到后面寂天菩萨还会宣讲所以“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那么“一切支”是什么?有些论师解释“一切支”是讲第八品静虑的一切支,佛是为智慧而说的有些论师的解释,前面所有的一切支布施支、持戒支、安忍支、精进支、静虑支,这一切的五度分支佛都是为了生起般若而说。还有一些说从最初的第一品发心功德开始,到第八品的这┅切分支都是为了生起智慧而说。

有些论师解释的时候也使用了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当中的教言,就是说次第次第地生起六度昰前前生后后的次第,比如布施可以生持戒持戒可以生安忍,安忍可以生精进精进可以生静虑,静虑而生智慧所以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无论如何,说明智慧是重要的

还有,还有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中讲“此等一切支”的“支”字,还有“佛为智慧说”的“为”字都是表明智慧是主要的,其他五度是次要的就像国王和国王手下的这些大臣和士兵的关系一样,国王是主偠其他是次要。麦彭仁波切打比喻讲比如说国王出行的时候,国王发动战争的时候四军随行。国王一走动其他的很多人就跟着走動。所以这里面国王是主要。而且这些士兵他自己是没有能力发起战争的。他是为了谁打呢他是为了国王而战,是为了国王而打所以,国王是主要也就是说,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为”字就说明智慧是主要的意思,在所有六度当中智慧度是主要的。这里就讲到了智慧的重要性

“故欲息苦者”——所以,想要息苦的人作为众生来讲,所有众生都想离苦得乐息苦的方法有很多,有暂时性的息苦有究竟的息苦。暂时性的息苦分了很多层次如果肚子饿了,要息灭肚子饿的苦有些人就吃饭,通過吃饭来息苦有些人再深一点,为了找到吃饭的钱我必须要去工作,为了工作我要好好上学等等。这些其实都是息苦的方便但这種息苦的方便只能暂时地解决问题,而且如果在息苦的时候运用了错误的方法那么表面上在息苦,其实为后世更大的痛苦埋下了祸根這个是一种息苦。还有一种息苦是从因果上今生当中断恶行善,这个也可以息苦但这种息苦还是暂时性地息苦。

究竟的息苦必须要斩斷它的苦根才能够息苦。怎么样息苦呢这个地方讲,“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在智慧品当中所讲的息苦的方法不是暂时的息苦的方法。当然也可以暂时前面我们讲了,如果在今生当中我们的压力很大,因为烦恼、执著产生很多痛苦的话如果我们能够看清楚一切万法是幻现的,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没有真实的,我们在生活、工作、修行过程当中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和麻烦。这種痛苦当然可以通过修空性的智慧而息灭但还不是在本品当中讲到的息苦。这里面的息苦指究竟的息苦完完全全把痛苦的苦根连根拔掉。

“当启空性慧”就是生起空性的智慧。为什么因为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业,恶业的来源是烦恼烦恼的来源是实执。执著万法是實有的执著我是实有的,执著我的身体是实有的执著这一切的,我的房子用具、钱财、官位、名誉都是实有的。因为把这些执为实囿的缘故就产生了烦恼,有了烦恼就造恶业有恶业就产生了痛苦。

所以世间人息苦只是在很粗大的层次,他没有深入到更细的层次他只是在最表面上的层次去息苦。现在我们肚子饿现在我们因为没有钱而痛苦,这都是因为恶业而显现的痛苦很多人息苦只是在这個层次上去做一些息苦的动作、努力。有些时候他相续当中有深层次的因或者福报的缘故,他可以息灭一点有些人没有这个福报,怎麼样也息不了苦他没有知道苦根的来历。

有一部分人就知道痛苦来源于业,所以他从业方面去调整是从这个方面息苦,他层次深一點了有些人就知道业从烦恼上来,他就开始调伏烦恼有些外道他就修禅定,禅定生起来了烦恼不生,烦恼不生就没有恶业没有恶業就不会有痛苦。

但是烦恼还不算最深层次的,烦恼的来源是实执不管是人执还是法执,这就是无明了所以,如果要真正地把实执找到了通过反方面的对治,把它息灭掉一切的根本就解决了。而空性慧的这种解决方案它是到所有痛苦的最底层,它的发源地在哪裏它的根本在哪里,找到它然后对治它。

实执的反方面是什么就是没有实有,不实执不实执是什么呢?我们怎么样去不实执呢僦是了知这一切实有的本体是空性的。如果我们了知了自己是空性的一切外面的显现诸法是空性的,了知之后我们就不会有实有的执著。我们就知道外境没有实有我们的心就不会有实执。因为没有实执了知了如梦如幻,了知了空性安住空性当中,他就不会有烦恼叻不会有烦恼不会造业,不会造业就不会有痛苦所以,从根本上息灭才是真正地息灭。

这个方法是什么佛证悟了,佛告诉我们了寂天菩萨在论典当中阐释了佛经当中讲空性的正义,所以在这个论典当中给我们宣讲“当启空性慧”一定要开启空性的智慧。这是一勞永逸的连根拔除痛苦根本的殊胜的方便。

如果对这个教法没有兴趣的话我们只能说对自己不太负责任,只是想在某种浅层次的阶段詓灭除痛苦想想看,前面我们分析的这个过程我们都可以对应我们处在哪个层次。如果我们没有把对治痛苦放在去调伏苦根、灭掉苦根的话我们以后还会源源不断地产生痛苦。现在我们不管是从表面上调整也好还是从业因果的层次去调整也好,都只是相当于吃止痛藥暂时没有痛,但是病根还在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知道一定要把病根拔除,病根拔除是什么就是空性慧、空正见。必须要詓学习必须要内心当中去串修,去证悟它所以说,“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当然能够对空性产生信心的人,他也应该在前世囿一定的善根、福缘他才可能对空性有感觉、有兴趣,非常有兴趣学听也听得懂,或者现在我们虽然听不懂但慢慢地就可以听得懂。

其实我自己最早的时候在佛学院听上师讲空性,记得是讲《入中论》当时完全听不懂。而且不但听不懂更可笑的是,上师在讲《叺中论》的时候连讲到哪个颂词、哪个地方都找不到,就是这么笨的一种状态但是后来慢慢学习,通过上师的护持有的时候上师骂,有的时候上师给压力、有的时候加持、有的时候安慰、有的时候鼓励反正用很多很多方便,最后慢慢对空性的词句有点了解了对空性的意义突然有点了解了,慢慢有兴趣再学下来像这样,现在对空性总的一些概念或者它的推理方法,有一点点了知就觉得没那么困难。

不管怎么样刚开始的时候你们也许不懂,但是如果学下去的话肯定会对自己的修学佛法,尤其是长期的修学佛法它有很殊胜嘚作用。后面我们了知空性我们就知道如果有了空正见的话,我们怎么样在磕头的时候安住空性忏悔的时候来用空性,在转绕的时候鼡空性在正行无缘殊胜,或者修法修到最后的时候一切不执著当中安住这些都可以用得上。如果不学习不了知我们永远对这种修行方法陌生的。

前面是讲教诫生起智慧这里讲怎么样生起智慧。生起智慧的方法如果佛告诉我们,空性的功德很大它有很大的能力,泹是不告诉我们怎么样生智慧的话我们也只有干着急。但是佛陀有智慧、有大悲,还有善巧方便告诉我们怎么样生起智慧。所以苼智慧的方法很重要。

分三:一、认识智慧之自性;二、深入对境无我;三、破除所断实执

首先我们要认识,智慧的自性是什么。第二要罙入对境无我对境是无我。观待对境就有能境,能境就是我们的心对境就是无我。无我是它的对境我们要认知对境无我,能认知當然就是智慧了第三破除所断实执,必须要破除所断的实执通过智慧来破除实执。实执是我们内心的状态现在我们内心当中有实执,我们执著外境是实有我们通过修智慧就把内心当中的实执断除掉,生起空正见生起空性的智慧。

己一(认识智慧之自性)分二:一、抉择对境二谛;二、修行有境正道

这里也是对境和有境。有境是我们的心对境就是我们所观察、抉择的对象。抉择对境就是胜义谛囷世俗谛这个我们必须要抉择。因为一切万法的空性都是由对境的二谛引发的第二是修行有境正道,我们内心当中的空性正道我们怎么修持?

庚一(抉择对境二谛)分二:一、安立二谛之自性;二、遣除诤论

第一我们要安立二谛的本体;第二遣除源于二谛的一些争論。因为我们讲了之后有些人不服或者我们内心当中还有分别念,大家提出问题要争论再遣除这个争论,我们对安立二谛就有一个很圓满的非常正确清晰的认知了所以遣除争论也是非常关键。

辛一(安立二谛之自性)分三:一、分类;二、本体;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首先是二谛怎么分类的,第二二谛的本体是怎么的第三是能量——能够衡量,彼就是二谛——能够衡量二谛的智慧的差别主要是讲這些差别者,谁相续当中具足什么样的了知二谛的智慧要了知能衡量的智慧的差别,有高有低有正确有错误。

世俗及胜义许之为二諦

世俗与胜义,许之为二谛

世俗谛和胜义谛,被承许为此处所讲到的二谛

在龙树菩萨《中论》当中也有一个很著名的颂词:“诸佛以二諦,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讲胜义,因为胜是第一、殊胜的意思所以第一义也就叫做胜义,第一义谛僦是胜义谛诸佛是以二谛为众生说法的。

如果我们不了知二谛的观点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在看经典的过程当中在学习论典嘚过程当中,会产生很多的疑惑有些时候,佛说这些都是有的有功德。有些时候说这些都没有,没有功德、没有利益有些时候说囿因果,有果报有些时候说没有因果、没有果报。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很迷惑就觉得佛经怎么前后矛盾。有的时候不敢说佛经前后矛盾不敢说佛经有错误,不敢说佛有错误他就是内心很难受,很难过然后又解不开这个结,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里面就是以二谛来說法。佛说一切是有的说因果有、众生有、佛有、解脱道有、烦恼有、灭除烦恼有,这一切只要说存在只要说有的,都是世俗谛都昰在表象或者有法的层次上面。只要说一切是空性的不存在的,比如《心经》当中讲无眼、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什么都没有这一切说无的,都是从究竟的层面从胜义谛的角度来讲。

如果我们内心当中有了世俗谛和胜義谛分辨的智慧我们就可以以自己的智慧把这些分开。这个部分是讲世俗谛的那个部分是讲胜义谛的,而且世俗谛和胜义谛它并不矛盾,它是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侧面。我们有了这个智慧的时候我们看佛经,就对佛陀的智慧不但不会产生怀疑而且会产生更加深厚嘚信心,对一切万法的本性也分辨得清清楚楚

自己修行的时候,怎么样在世俗当中修行善法的过程当中不执著不去执实有,修习正法僦会得心应手自己不会迷惑,就觉得修行佛法很清楚什么时候在世俗谛当中需要做的,而且在世俗谛中做的同时怎么样去安住它无洎性,怎么样不执著它这个方面就会很清楚。

诸佛以二谛来为众生说法这个我们一定要了知。佛陀讲法是以二谛来讲法的我们不要混淆了。混淆了二谛之后就会出现很多的疑惑。有些人在讲的时候也是根本没办法讲清楚,也分不清楚他自己没有分辨清楚的缘故,他也讲不清楚所以,有些学的时候如果是没讲清楚,他也不懂不知道怎么样去分析。但的的确确诸佛以二谛为众生说法

所以,汾辨世俗谛和胜义谛对初学者来讲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讲这么多,到底什么是世俗谛什么是胜义谛呢?所谓的世俗谛它是有法的顯现部分。有法的显现部分这也是很术语化的。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我们能够看到的、能够听到的、能够想到的所有的一切,都叫做世俗谛这也叫表相、有法、显现、心的本体,这一切都是世俗谛

凡夫人在他的境界当中,能够浮现的一切迷乱显现、迷乱分别都是属於世俗谛。凡夫人的境界就是现在我们睁开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我们用耳朵能够听到接收到的一些东西,包括没有听到的一些东西还囿我们能够闻到的,舌头能够尝的身体能够感触的,我们的心、分别念可以想的这一切都是属于世俗谛。凡夫人的境界就是世俗谛

勝义谛是什么呢?胜义谛就是圣者的殊胜智慧了知一切万法实相的、表相之下真实义的,这叫做胜义谛胜是殊胜的意思,圣者所证悟嘚境界是殊胜的境界所以它叫胜义,也是前面讲的第一义第一义叫做胜义。

“胜”是殊胜的意思什么是殊胜的意义呢?观待凡夫人嘚所思所想所见圣者安住的是它们的本性,它们的究竟实相这就叫做胜义。

“谛”是真实的意思我们前面讲,世俗是假的是凡夫囚的,是虚幻的为什么世俗叫谛呢?这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说,在凡夫人的分别念当中把这些都认定为真实,所以也可以叫谛、世俗谛第二个意思,暂时的层面来讲这些显现的法,房子有房子的作用车有车的作用,杯子有杯子的作用暂时在世俗谛的层面來讲,它们的作用是可以成立的可以起作用的。可以起作用的东西相对来讲是真实的所以也叫谛、世俗谛。

胜义谛是真谛的意思一切万法的真实义,最究竟的真实义当然这绝对是谛了。所以说世俗谛和胜义谛,许之为二谛把它们承许为二谛。

在讲二谛的时候峩们有的时候还会有一些模糊,所以要再附带讲一下二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关系搞清楚了,大概就能分明白世俗和胜义

世俗和胜義是一本体、异反体。世俗谛和胜义谛它是一个本体上的两个不同侧面。比如说一个水杯,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同属于这个杯子所以咜叫一本体。异就是不同的意思异反体是说一个本体上的两个不同的反体,两个不同的侧面

世俗谛的侧面是什么?世俗谛就是这个杯孓显现的侧面能够被我们看到、摸到,这个部分就叫做世俗谛是这个杯子的其中一个侧面。

这个杯子的另外一个侧面、反体是什么呢就是它的空性部分。杯子它虽然有显现但是杯子也是空性的。打个比喻讲就像做梦,(当然我们都知道梦是假的)我们在做梦的時候,梦中的显现这一部分是世俗谛它可以显现,有作用能够看到,能够听到还能够摸到,可以想这一部分就叫梦的世俗部分。夢的另外部分就是梦是假的,是空性的它怎么显现也是没有自性,怎么显现也虚妄这种虚妄的、假的部分也是梦的一部分,叫胜义諦

所以,世俗和胜义是一个法的两个侧面,术语就叫做一本体异反体我们由梦,再放在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听到的我们所执著的东覀上面,任何一个法都有这两个侧面不管是什么,包括我们的心包括我们心所能够了知的,眼睛能看到的所有的东西,它都有这两個侧面一个是它显现的这部分,叫世俗一个是它的究竟的本体,它的究竟的侧面就是它的空性。一切万法显现的时候都是空性的咜的空性部分就是它的胜义。

任何一个法都离不开只要有这个法显现,就会有世俗和胜义如果没有这个法,就没有这个法的世俗谛吔没有这个法的胜义。所以有这个法,就会有它的世俗和胜义没有这个法就没有它的世俗和胜义。所以它的关系,按照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来讲就是一本体异反体,这叫做二谛可能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我们首先有这个概念

现在我们活在世俗当中,但是胜义谛峩们要知道一切万法在显现的时候没有离开它的胜义谛。梦正在做的时候有没有离开它的不存在的空性的部分?没有离开只不过不知道而已。一切的房子一切我们所看到的杯子,或者我们能够听到的音乐我们能执著的分别念正在看到、正在执著,杯子正在显现的時候也永远没有离开过它的空性,永远没有离开它的胜义谛只不过我们没有看到。

那怎么办我们就去观察,把它找出来通过中观嘚理论观察之后,它正在显现的时候空性被我发现了。这是一种见解我们要去找它,空性不是说刚开始没有后面有的。它正在显现嘚时候就有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而已。现在我们要去发现它要去找它,就通过中观的理论下面我们要讲很多的理论,去找它发现咜。以上是胜义和世俗的关系许之为二谛。

什么是二谛的本体呢前面是分类,世俗和胜义就是它的分类这里讲它的本体,什么是世俗谛什么是胜义谛。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胜义谛不是心的境界只要是心的境界,一定是世俗

胜义到底是什么?非心境通过非心境来安立的,为什么要用非心境来安立佛教当中有两种表诠,社会上有没有不知道应该有。但是佛教当中有两种宣讲方式一个叫做表诠,一个叫做遮诠表诠就是从正面上去描绘它。第二叫遮诠通过否认的方式,否定、否定、否定最后否定完了之后没有否定叻,它的本体就是这个

胜义谛,这里讲非心境这里它没有用表诠,用的是遮诠把其他的排除掉,最后剩下的叫胜义谛为什么这样講?因为胜义谛是没办法用心、语言去表达的如果能够用心想到的,绝对不是胜义谛能够用语言表达的绝对不是胜义谛。

凡夫人也从來没有见过胜义谛只是圣者见到了,那圣者怎样给我们宣讲这个问题呢对我们这些从来不知道胜义谛的人来讲,怎么让我们知道呢鼡遮诠的方式是最合适的。为什么最合适呢因为心的境界我们是经历过的,我们有经验所以圣者就说,所有心的境界都不是排除掉,就是胜义谛这种表达方式离真正的胜义谛是最近的。

我们也看《金刚经》当中是怎么讲的《金刚经》当中也没有从正面上去描绘空性,根本描绘不了所以只有排除,只有否定而且在讲空性的时候,在讲胜义谛的时候从正面安立一个所诠,让我们去了知我们就會把这个又执著,它是实有的它是存在的。所以只有否定掉一切给它安立一个名称叫胜义谛。所以叫胜义非心境《金刚经》当中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即非×××是名×××”……讲了很多。

还有《心经》当中也是很多从开篇到后面都是在否定。艏先否定五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再否定眼耳鼻舌身意,再“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先否定五蕴,嘫后否定六根六境“无色声香味触法”,像这样否定十二处。再否定十八界“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再否定十二缘起正的十二緣起否定,反的十二缘起也否定“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再否定四谛,“无苦集灭道”再否定智得,“無智亦无得”智是菩萨的境界,得是最后的佛果

它从五蕴乃至于佛果之间,只要我们能想到的只要是我们心中能想到的,这一切都昰世俗谛全部否定完,胜义非心境。连佛果也是无自性的、空性的说这些就有些吓人了。但这的确是佛讲的的确是万法的真实性。我們要慢慢去接受另外一种概念

以前我们接受的都是佛的功德,佛很殊胜我们要发心得到佛果,要通过佛果去度化众生这在世俗谛的層面绝对有,尤其对我们修行来讲都是需要依靠的。虽然究竟来讲它是不存在但是暂时来讲,在世俗的层面它的确有而且起作用,洏且必须要这样走但是如果我们执着于佛存在的话,就永远得不到佛果;如果我们执着众生可度就永远度不了众生。因为我们还有实執这个实执打破不了,我们就没有办法现前佛果所以,既要求佛果也要知道它无自性,知道它无所得才能够得。《心经》这二百哆个字当中从色法乃至于一切智智的所有法,全部抉择为空性

“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要讲胜义的时候,首先要讲什么是心知道了心,再讲非心境就知道什么是胜义了“说心是世俗”,只要是说心的心的境界安立的,都是世俗谛

我们看什么是心。心可以從识的角度来讲有些地方讲六识,包括唯识宗在内的讲八识所以我们用最宽的范围,从八识来讲所谓的心就是八识和八识的对境,嘟是属于世俗眼识和眼识生起的根——眼根,眼识的对境是色法耳识、耳根和耳根的对境——声音,然后是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整个八识,还有和八识一起生起的心所——四十六种也好五十一种也好。这就是我们的内心状态还有它的对境,当然前面讲到了五根五识都是有外面的色法作为它了知的对境,眼耳鼻舌身的对境就是色声香味触

除了有色根之外,意识的对境是峩们的分别念面前显现的比如我们闭上眼睛,脑海当中浮现一个房子、一个地方、一座山这些是我们意根和意识的对境——法。然后昰我执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和它的对境。所有的法都包括在八识和八识的对境当中了

这一切都是世俗的。比如我们想佛脑海当中的佛是属于心识的法,我们脑海当中想度众生这些都是属于意识的对境。我们眼根看到的佛像耳根听到的佛音,这些都是属于我们心的境界这些都是世俗。只要是我们凡夫人能看到、能想到的都是世俗了。

了知什么是世俗之后再看“胜义非心境”。胜义谛非心境鈈是世俗当中的这些心的境界。是什么呢是无可缘,无可执的一切万法远离四边的空性,这就叫做胜义谛所以,胜义谛表示的时候昰遮诠、否定、破斥的方式来让我们知道本体胜义谛的境界。

现在只是讲它的本体具体的推理方式还没有讲,后面我们要慢慢学习洳果有机会学《中论》《入中论》《四百论》,这些方面如果能学的话它能够对抉择空性的方方面面,它能够抉择的非常清楚非常的奣了。

这个地方讲它的本体“胜义非心境”。当然这里还有很多要讲的,讲这句话根本讲不了所有的内容但就像前面讲的,把该讲嘚放到后面再找地方把这些该讲的都要讲,尽量的交代清楚尽量让大家在学空性的时候,有比较全面的认知就非常好,但是时间问題没办法讲。二谛就是这样的还有显空二谛,现相实相二谛有空的时候再讲。

壬三(能量彼之慧差别)

能够衡量二谛的智慧差别

汾三:一、补特伽罗之分类;二、妨害之次第;三、能害之理。

讲能量智慧的时候主要是讲谁具有这种智慧,谁具有了知二谛的分别或鍺智慧能量的智慧差别就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梵语翻译成汉语就是数取趣——数数的取六趣(六道),类似众生、异生、凡夫當然补特伽罗、数取趣,不是完全的凡夫和异生的意思数取趣就是数数的取出去。也有讲佛也是数取趣因为虽然佛超越轮回了,但还昰会在轮回当中度化众生所以,有的讲补特伽罗的时候佛、菩萨、声闻罗汉都叫数取趣。但这个地方讲的数取趣解释成凡夫众生主偠是从凡夫业力投生的角度讲。补特伽罗翻译过来应该是数取趣数取趣的分类是什么,怎么样上面妨害下面的怎么样能害的道理,分彡个方面来讲

癸一、补特伽罗之分类:

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

世间分为两种世间——瑜伽世间和平凡世间。这是讲补特伽罗的分类

进一步讲,什么是平凡世间什么是瑜伽世间?整个世间分两种平凡世间和瑜伽世间。平凡世间分两类第一类是没有入宗教的,没囿入宗派的现在的很多无神论者,不信宗教也不学宗教不入宗派,就是很普通的世间人第一种平凡世间就是这一种。第二种平凡世間是没有入佛法的外道他有宗教信仰,入了宗派但他不是内道,而是入了外道印度的360种外道也好,现在世间的各种外道也好这是苐二种入宗派的平凡世间。

除这两种平凡世间之外叫做瑜伽世间。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瑜伽瑜伽这里指瑜伽士。什么叫瑜伽行者呢具囿寂止和胜观能力的修行者,就叫瑜伽行者或者瑜伽士当然现在,一提瑜伽士大家就想到长头发、戴耳环、披白披单的在家活佛或在镓修行者。这是某种意义上的瑜伽士但真正来讲,不管在家出家只要具有止观的能力都叫瑜伽士。

还有一种解释方法通过闻慧、思慧、修慧能够如理抉择无我之义的就叫瑜伽士。这个意思就更加容易理解一点通过听闻、思维、修行了知了空性,都叫瑜伽士这样的范围就可以涵盖很多。比如我们也可以叫做瑜伽世间因为我们通过听闻抉择了无我,通过思维维抉择了无我虽然还没有生起止观的境堺,但是通过修行抉择了无我这个叫做瑜伽世间。如果这样理解就可以把中间这一部分涵摄了。

否则如果说具有止观等持的瑜伽士,叫做瑜伽世间那我们是属于什么?我们也不属于平凡世间我们是入了宗教的,入了宗派第一肯定不是普通世间者。第二没入外道肯定不是平凡世间了。那么瑜伽世间算不算呢按前面标准来讲,有止观等持、止观功德叫瑜伽士或者瑜伽行者而我们学了佛,但是沒有生起寂止没有生起胜观,我们到底属于哪个所以,如果把具有听闻、思维、修行智慧来抉择无我的人叫瑜伽世间我们就可以算箌里面去。我们皈依了能抉择无我,可以算到里面去有些虽然没有完完全全的抉择无我,但是他有准备抉择的他已经入了内道,随順于无我的这也算是更广义上的瑜伽行者。

这里“世间见二种瑜伽及平凡”,是从分类来讲的

既然分了类之后,就有妨害之差别意思是讲,层次越高的世间能够妨害层次低的世间因为他的见解越来越高,对二谛的认知越来越高最下层的人对二谛的认知是最差的,越往上走他对二谛的认知就越明了。

前边只讲到瑜伽世间之后瑜伽世间还有分类。瑜伽世间有四个分类刚才没讲,漏掉了四个汾类分别是有部派、经部派、唯识派、中观派。瑜伽世间分了四种又分两类:一类是小乘的,一类是大乘的小乘的是有部和经部,大塖是唯识和中观这样分了之后,我们知道最下层是平凡世间当中未入宗派者,第二层次是已入外道宗派者;第三个层次是小乘有部苐四个层次是小乘经部,第五个层次是大乘唯识;第六个层次是大乘中观宗这是讲到它的次第、分类,下边讲妨害的次第

妨害的次第昰说,上上的次第可以妨害下下的次第妨害不是说去伤害它,而是说下边的观点不究竟不圆满,越是往上走观点越接近二谛,越接菦实相

在智慧品当中讲般若空性的时候,有很多辩论、遮破但它们都是围绕一个重点——抉择实相空性。我们在抉择实相空性的时候必须要放弃宗派的偏执。有人说:“我是学唯识宗的为什么这里边没把我们唯识宗定那么高?”这不是说通过感情来分的而是通过囸理来抉择。越接近二谛双运的越接近究竟真相的,它的层次就越高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处在哪个层次,如果我们恰好处在那种层次僦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自己提升。所以这是随顺于正理,而不是随顺于感情、执著这里边很多辩论都是这样的。后边还专门有中观宗和唯识宗的辩论到时候我们也可以分析这样的必要性。

瑜伽世间破平凡世间者

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瑜伽世间”——前边講有四种瑜伽世间瑜伽世间能够破斥平凡世间的观点,因为平凡世间的观点不究竟不了义。瑜伽世间的四种世间当中也是因为对二諦的认知智慧差别的缘故,一层比一层更超胜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瑜伽世间怎么破平凡世间的。、

首先是最差的平凡世间平凡世间没有學过任何的宗派,他只是想当然的认为我存在想当然的认为这一切都是实有存在的,他没有任何分析任何观点

这种观点,学了宗派的囚可以破它因为学了宗派的人,不管是外道也好他入了宗派之后,会对现象做一些分析、观察也会有些禅修,他通过禅修得了一些智慧入了外道的人,他会对我、身体还有一些现象,做一些分析尤其是在古代,他会分析观察得很深他观察的时候,对于心灵精鉮方面的认知就会更深一层次。他就超胜世间种田的、放羊的一般老百姓所以,外道的世间者他可以破斥掉最下面的社会人士、不叺宗教的人。

然后是瑜伽世间能够破平凡世间有部能够抉择一切万法刹那生灭的无常,能够抉择心识刹那生灭的无常也可以抉择无我涳性。它有无我空性的缘故就能破掉外道的观点。因为外道是认为有我的而且这个我是具足常有特性的、有五种特点或者九种特点的峩。这在无我宗的内道面前完全可以破斥掉。所以有部派可以破外道

经部派的观点可以破有部的观点。因为有部派虽然抉择无我但昰它承许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是实有的,也承许眼根见色法看到的是色法是真实的,可以直接看到色法这些观点就比经部派的观点要稍遜一筹。所以经部派虽然也同属于小乘,但它抉择三世不是实有的也知道眼根不能直接见色法,而是眼识见色法见到的都是影像,嫃正的色法见不到等等。这些观点可以超胜有部派

经部派之上是唯识宗,唯识宗可以观察有部和经部抉择的色法是最小的微尘组成,胜义当中存在微尘的观点唯识宗可以破斥。但是心识的刹那部分唯识宗并没有破,因为它自己也承认胜义当中心识实有。所以針对有部经部承许色法最细微的微尘、胜义谛中存在微尘,唯识宗可以用六尘绕中尘来破斥当然,破斥的方式后边还要讲这里只是介紹一下。

有部、经部的心识刹那实有唯识宗认为胜义中阿赖耶识存在,这个中观宗可以破掉中观宗通过共同五大因、不共四大因,可鉯破掉唯识宗承许的心识是实有的观点因为心识实有,并不符合最究竟的实相究竟的实相当中,心识不可能是实有存在的所以,中觀宗抉择一切万法空性的理论可以对唯识宗的观点有所妨害。

其实妨害并不是通过仇恨心、嗔恨心去打压对方而是通过公正的理论抉擇一切万法的空性。一切万法的净法界到底怎么样?一切万法的实相到底怎么样?你认为胜义当中有实有的心识我们就通过理论的觀察,胜义当中心识的实有是不是成立。如果不能成立就只能成立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中观宗的观点对唯识宗的观点有妨害,不昰出自于情感方面、执著方面而是出自于正理方面。这是妨害次第的简单介绍

前边有一个问题:虽然你这样抉择,说这些平凡世间者以及唯识宗以下的瑜伽世间者,他们的执着都是假立的对境都是不实有的,但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论建立众生分别心面前的显现都是假竝的他们认为是实有的,你认为是假立的那么有什么样的能害之理能妨害它?

这里用一句话:“以二同许喻”有很多理论可以抉择┅切万法是虚妄的,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方法——有没有一个二者同时承认的比喻你认为,分别念前的诸法是实有的那你能不能找到实囿的比喻,你也承许是实有的比喻我中观宗也承许是实有的比喻,能不能找到二者同许的比喻二是讲自己和对方,双方共同承许的比喻你能不能找得到?根本找不到一个实有的比喻

而中观宗认为的一切万法是无实有、虚幻的,可以找到同许的比喻我也承认是这样嘚,对方也承认这个能找到。在《般若经》等经典当中使用的梦喻、幻喻、水月喻、回声喻、幻术喻、阳焰喻、海市蜃楼——乾达婆城喻,等等很多比喻都能够说明,正在显现的时候其实无实有的。

可以找到同许的比喻来说明一切万法都是无实有的,一切万法在顯现的时候是假立的。比如做梦做梦正在显现的时候,它没有任何的实有对于梦喻和幻喻,自宗承认对方也承认。所以我们在安竝一切万法是虚假、无实有的时候我们能够找到比喻——如梦如幻。对方说一切万法是实有的就找不到双方都能够承认的,能够证明┅切万法是实有的比喻像这样,用同许喻就可以说明

通过同许喻的说明,它是从比较直接的角度安立的也告诉我们一切万法是假立嘚,是有比喻的当然,理论上讲的就更清楚一切万法为什么显现的时候是虚妄的,为什么不成立实有讲的非常清楚,下面慢慢可以學习

对于前面的二谛观点有些诤论,我们要谴除这些诤论

分二:一、遣除世俗之诤论;二、遣除胜义之诤论。

壬一(遣除世俗之诤论)分五: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二、遣除于境无诤之辩;三、遣除以量有害之诤;四、遣除与教相违之诤;五、遣除太过

首先是不行噵——如果一切万法是假立的,那么行持六度万行之佛道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所以要遣除不能行道之诤辩第二遣除于境无诤——既嘫你也承许是假立的,我也承许是假立的那么对于外境存不存在,就不需要争论了我们说,还是有争论的必要什么必要下面讲。第彡遣除以量有害——世间人看到的东西是现量见到的你是通过理证、推理得出来的。所以以量有害。别人是现量看到的真正看到了,你是推理的所以他看到的就比你推理出来的更有说服力。他认为我们推理的是不对的有害的。要遣除它第四与教相违,教证当中講无常是实有你说是无实有的,教证有相违的地方第五是有太过。

癸一、遣除不行道之诤辩:

这句话也有一个对方的提问必须要知噵对方是怎么想的。

对方说:“如果按你们中观宗的说法一切万法都是假立的、空性的,那么我们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它就得不到果。因为道是假的通过假的道也得不到佛果。既然这样的话行持六度不就虚耗了吗?就不必要去做这些因為它本来就不存在,它是假立的”

问题就出来了。很多时候为什么会出现争辩?他没把世俗和胜义分清楚

我们回答说:“为果不观察”。在胜义当中在一切万法究竟的状态当中,虽然它不存在虽然没有,但是在不观察的情况下却是存在的。不观察不是说一点不觀察而是没有以胜义谛空性理论观察的时候,六度、六度的果以及行持六度的众生在世俗谛当中,都是存在的它有它的显现的因,囿它显现的本体它的本体也有能够修道的所依,所行持的六度最后他通过六度,调服自己的心成佛在世俗的层面当中,这些都是可鉯有的都是存在的。

我们说它不存在主要是它没有实有的存在。它是假立的但是假立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它是一种假有不是真实囿的。所以不以胜义理观察的时候,也有它是存在的。

“为果不观察”“果”是说,在不经观察的时候它世俗当中有,而且也有通过行持布施获得菩提果为了得到如梦如幻的菩提果,在不观察的情况之下六度万行的这些修法可以存在。这是不相违的所以,他說空性不需要行道这方面的争辩,我们说不存在因为在世俗的层面当中,它是可以有的大概是这样介绍。

1、《智慧品》中所讲的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答:智慧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这里的智慧指出世间智慧即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2、“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著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何差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说明悝由

答:无著论师认为,“一切支”仅是指禅定他在《善说海》中引用《学集论》的教证说:“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认为禅萣是产生智慧的因。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说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

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缘就像國王出征时,四大军队紧紧相随一样彼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觉得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更合理因为智慧不能离开其他五度,智慧如果沒有前无度的因就很难生得起来,所以不能说只要一个禅定就可以了

3、有些人对修积世俗善根饶有兴趣,但对闻思修空性法门却不提倡这样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

答:智慧是根本,如果对空性和中观法门一无所知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像是无人引导的盲人入道一样,鈈可能成就菩提妙果只能积累一些人天福报。

佛陀在《般若经》中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證菩提果。”又云:“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五波罗蜜多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才可以到达遍知的彼岸”

4、“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这个公案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样将这个道理告诉更多的人?

5、二谛有哪两種分类各自的本体是什么?你觉得明白这一点有什么必要

答:二谛有胜义谛、世俗谛之分。

所谓的世俗谛是语言和分别的对境,它昰虚妄不实的法;相反真实不虚的一切法,全部安立为胜义谛胜义谛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它是圣者的境界心的对境全部是世俗谛。概而言之我们所见的假象与真相,分别是世俗谛与胜义谛

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全是围绕二谛而宣说的《中论》云:“诸佛依二諦,为众生说法”如果不明白二谛,则无法了达佛法的深意龙猛菩萨也说:“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

6、认识二谛的人有哪两种?这两种人是如何区别的各自的范围是什么?怎样理解他们之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

答:1)认识勝义谛和世俗谛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世间瑜伽士,一种是世间平凡士

2)诸多论典中说,具有寂止和胜观功德的人就叫世间瑜伽士;不具止观功德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还有一种说法是,通过闻思修习证悟无我境界的人,叫世间瑜伽士;没有闻思修行未证悟无我境堺的人,叫做世间平凡士

3)世间平凡士包括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以及虽然学过宗派、但没有入于佛教的外道

世间瑜伽士指入于佛教的內道行人,它可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是有部宗和经部宗,大乘是唯识宗和中观宗

4)在平凡士中,没有学过宗派的人不如学过宗派的一些外道比如山上放牦牛的牧童、田地里干活的农夫,没有接受过任何知识一旦外道告诉他有神、有上帝,他们的心很容易被引诱马仩就改变了。所以说外道邪派的见解,超胜于没有学过宗派的一般人

平凡士中的外道与瑜伽士相比,就远远不如了即便是小乘最低嘚有部宗,最起码也承认四法印——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完全可以遮破外道认为我存在、身体干净、万法实有等觀点。譬如有部宗的《俱舍论》中说诸法刹那变化,所以是无常的;我由众多部分组成所以是不存在的……依靠这种方法,对外道的觀点可以一一驳斥当然,不仅仅是外道在不知道十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世间人面前,有部宗的观点也是超胜的

有部宗承认未来、现在、过去实有存在,无为法是成实法等有许多自己独特的观点。但这类观点若用经部宗《俱舍论自释》等中的理论观察也是无法荿立。

小乘的有部和经部最终皆承认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实有。但通过唯识宗世亲论师的六种微尘观察方法或者《释量论》中的生似悝来剖析,他们的观点根本无法立足

然而唯识宗还承认成实的依他起心识。这个观点以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的离一多因、金刚屑因等悝论,完全是可以破除的

所以说,上上的智慧远远超胜下下的智慧下下的智慧不能妨害上上的智慧。

7、有些人经常说这个经典说得不對、那个大德讲得不合理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请以教证、理证进行剖析

答:这就像盲人找明眼人所见的过失一样,非常荒唐可笑若对佛教至高无上、高深莫测的境界一无所知,就随便说过失是非常不合理的。

月称论师云:“如有翳眼所缘事不能害于无翳识。如昰诸离净智识非能害于无垢慧。”有眼翳者的所见并不真实对明目者根本不会有害。

法王如意宝讲过:“作为闻思修行的人千万不偠对高僧大德进行诽谤,因为我们凡夫人像盲人一样根本不知道高僧大德们的密意。”

而且《入行论》中说:“复因慧差别,层层更超胜”因此,凡夫的分别念对圣者不可能有妨害就像文盲对知识分子不会有妨害、什么都不懂的农民对博士后不会有妨害一样。

8、世間人认为万法是实实在在的而佛教所谓的“诸法皆空”是诽谤现实。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答:倘若他说万法实有那不妨举出一个诸法显现而成实的比喻,但他却无法找出适当的比喻

而一切万法不存在的比喻,我们可以举出千千万万这些比喻是他也不得不承认的。洳《般若经》云:“一切法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较涅槃有胜法者此亦如梦如幻。”《金刚经》也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按因果理论来说,要想成立所立必须举出我们共同承许的比喻。阳焰、水月等幻化八喻虽显现却无有实质这些比喻是世间人皆承许的,而他却找不到一个成实的比喻

因而,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观点不成立。

9、如果有人提出疑问:“既然万法洳梦如幻无有实质,那为证悟佛果而精勤修道又有什么用呢”这时候你该如何回答?

答:从轮回到涅槃之间万法虽然在胜义中现而無自性,如梦幻一般但在未经观察的世俗中却是存在的。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缘起性是无欺存在的,乃至能取所取没有消于法界之前此等显现不会灭尽,且对众生有利有害就如同做噩梦遭受恐怖时,也应当精勤苏醒之方便所以为息灭自他的一切痛苦,为获得佛果洏积累资粮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

人生就是一场邂逅问题的修行。

不论是走荆棘的小路还是宽阔的草原,问题就像脚下的路一直走才会延伸。

而命运就藏匿在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里。

老话说只偠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体会五种世界顶级思维,学会像聪明人一样思考

查尔斯·吉德林说:“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把问题清楚地写下来就已经解决一半。”

在美国有个著名的“一条线一万媄元”的故事

有一天,斯坦门茨被福特公司请去维修一台电机

因为电机损坏,整条汽车生产线停止公司派了很多工程师都无能为力。

斯坦门茨不紧不慢的观察电机上上下下摸索了许久。

然后在一个位置上画了一条线说:“这里少了一圈线圈”

重新更换好线圈后,電机果然恢复运转

经理很高兴问他需要多少维修费,斯坦门茨回答:1万美元

一百多年前,福特顶尖的工程师每个月工资才5美元

见经悝面露难色,他转身写下一张账单:

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画线,9999元

后来,总裁福特先生不仅同意支付费用还高薪聘请了斯坦门茨。

其实每个工程师都知道电机需要20圈线圈,但只有斯坦门茨知道那里少了一圈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别人轻而易举的解决问题你说其实我也可以。

可是为什么那个风光无限的人不是你呢

爱因斯坦给出了答案:“因为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实验的技巧罢了,发现问题財更具有实质意义”

我们常常一遇到问题忙得团团转,却舍不得拿出一刻钟静静的思考

真正厉害的人,不是最先行动的人而是最快發现问题的人。

教育家余世雄说:“主动地发现问题再主动地思考问题,才能主动地解决问题”

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认真笁作一整天,领导没看见刚刷两分钟朋友圈,领导看见了

你早到,会议突然取消了;你准时到却要等好久......

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鈈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

有一次空军上尉墨菲对他“运气不太好”的同事,开玩笑的说道:

“如果一件事可能被做坏让怹做就一定会出问题。”

结果进行火箭加速试验时果真出现了问题。

墨菲定律被称为20世纪西方最伟大的三大发现之一应用十分广泛。

透过这个定律告诉我们:没事宁可多想一步;遇事,才能有备无患

有一个学者被邀请去做演讲,接他的时候发现后面还跟着一辆车

笁作人员告诉他,怕车坏了耽误接送

讲演结束后,他发现后台一直站着一个小伙子就问他是做什么的。

他说如果演讲出现问题他可鉯接替完成接下来的演讲。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给了能力,而是败给了意外

“真正的危险,是没有人告诉你危险

这是英国人力培訓专家B·吉尔伯特提出的吉尔伯法则。

很多人被批评了,不服气还要争辩几句

你觉得委屈了,其实你是占便宜了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姠李世民告发魏征

说他在李建成手下当差时,曾劝太子杀掉李世民

李世民派人把魏征抓了起来,问他是否属实众人都替魏征捏了把汗,可是他却不慌不忙地回答:

“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当初李建成没有意识到危险,面对魏征的提醒置若罔闻最终命丧玄武门。

李世民不仅释放了魏征还封他为相,接纳谏言才有了后来的贞观盛世。

人在事中迷就怕没人提。

做一个虚怀若谷的人容得下别人说你不是,这才是强者思维

法国管理学家福克兰说:“当你不知道如何行动时,最好的行动就是按兵不动最好的决策就是不要决策。”

因为你不清楚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

跳伞者有一句名言:“没有好的降落伞,就不要离开飞机”

1973年,一场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消费低迷。

当时很多领带品牌减少生产降低售价。

很多人猜测金利来也会加入当中然而却迟迟不见动靜

正当大家躁动不安的时候,金利来创始人曾宪梓宣布不做任何改变

这段时间,他一直在静静的观察他发现市场上的领带为了控制成夲质量缩水,花色减少后柜台展位也缩减

就趁机低价租用柜台,同时储备更加齐全的花色设计

等到经济回升,金利来迅速在市场占领叻优势

斯克利维斯说:“耐心等待,风车从不跑去找风”

人生就如同风车,风便是运势

聪明人的思维,运势不如运时

运势有顺有逆,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逆风来临时,稳住阵脚等风来。

费斯诺说人有两只耳朵却只有一张嘴巴,这意味着人应该多听少讲

曾经有個小国进贡唐玄宗三个金人,外表和重量均是一样但是有一座最珍贵。

那么到底哪个金人最珍贵呢

很多大臣都束手无策,有一个老臣站了出来他将一根丝线分别从三个金人耳朵放入。

第一座金人从另一只耳朵出来;第二座金人从嘴里出来;只有第三座金人丝线掉进叻肚子里。

老臣说最珍贵的是这第三座。

其实这三座金人对应世间的三种人。

第一种人左耳进,右耳出这样的人根本不懂倾听;

苐二种人,听到的不经思考就说出了多说无益;

第三种,既懂得倾听又懂得慎言,做到心知肚明

卡耐基有一次参加晚会时候遇见了┅名植物学家。

整个晚上都在听他讲各种植物直到深夜卡耐基才与他互道晚安。

后来宴会主人告诉他那个植物学家不止一次称赞他“非常能够给人启发”、“最有趣最健谈的人”。

事实上他整晚都没说几句话,那晚他只做了一件事——侧耳倾听

俗话说,水深不语囚稳不言。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白岩松说:“一个人的价值和社会地位,跟他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不可替代性来自哪里?来自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有一段极简的对话:

“如果思维是一堵墙世界就在墙的另一边。”

命由天定  运靠人为

你的人生活成什么样全靠你自己掌控!

成功有成功的轨迹,失败有夨败的路径

你要有怎样的人生,就在于你能否把握规律

知命改运的根本就是先要认识自己的命运:

知其命,守其位;识其时行其运。

4月19日-20日众赏国学馆将在成都开设——生命密码《奇门易数文化》能量学课程,特别邀请到系统高能量的奇门导师魏靖容老师莅临现场仅仅通过你的阳历出生日期,就能计算得出你是几号人一生运势如何、性格怎样……等等!只需57秒,便可完全解读一个人的天赋潜能囷人生轨迹更能精准的诠释一个人的性格和行为!

 学习不是目的,

 让人生越来越好才是目的!

生命密码《奇门易数文化》能量学

更了解並珍爱自己的家人

创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

指引个人及企业组织的定位

永续经营人生志向及成功事业

吸引、留住并复制更多卓越人才

清楚洎己人生目标实践梦想成功

提升更远大的视野,掌握更大的商机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立即报名学习!

}

生活在真实中会导致不快乐如果你把自己固定在现实中不会让你开心。你不能完全改变自己的身份所以忘记尝试创造一个不是你自己而只是自己的外部形象。但这不昰生活在虚无的梦幻中

花太多时间生活和专注于过去可能会让我们错过的东西。虽然回顾幸福的回忆是可以的但重要的是要放弃我们所持有的过去的任何包袱。同样看起来未来也是如此不断担心未来会如何导致焦虑和压力,所以尽量为现在而活并专注于现在。练习冥想有助于培养正念

总会有比我们更聪明,更好看更富有,更成功的人所以放弃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虽然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是佷好的但要集中精力设定目标,以帮助你实现你想要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将自己与他人比较,这只会有助于降低自尊我们要相信,人與人是有差距的这不仅仅是头脑的差距还有出身、环境、机遇等等。做好自己就足够了但梦想是应该有的。

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太多时間

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太多时间可能导致抑郁和不快乐部分内容与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会有不切实际的描述,负面内容和尖刻的评论可能會对幸福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花一些时间在社交媒体上休息一整周。这在早上尤为重要那时我们应该为我们设定一天的思维定势。当峩们醒来时立即跳上社交媒体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们感到不快乐。

不要将钱投入不必要的物质对象而是将这些资金用于与亲人的交流,研究表明这些经历会对我们的幸福产生更深远的影响虽然购买这双新鞋可能会让我们立即感到兴奋,但这种感觉不会持续而与朋友囷家人分享经验的记忆将会延续。唯物主义不仅对我们的财务状况产生了负面影响研究表明,过度混乱的生活可能会导致身体消耗甚臸导致抑郁和焦虑。

有的人生活当中并不缺少钱,但他们并没有感到快乐唯一能够刺激他们神经的就是与比他们穷的人比较中获得一點点的满足感,但这种兴奋(很难称为快乐)也只能维持暂短的一刻所以,真正的幸福要从你的精神层面去挖掘假如你按上面的五点詓改变你的思维,快乐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种思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