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和燕山大学锂离子电池和锂电池区别方向哪个更强

【摘要】:锡基合金有望替代碳荿为新一代高容量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Sn-Co合金是研究最为广泛的锡基合金负极材料之一,但该材料存在首次不可逆容量大、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Sn-Co合金的电化学性能主要受Sn/Co比例、活性材料结晶形态、颗粒尺寸和电极结构等因素影响,纳米材料可提高电极循环穩定性,但易导致较大的首次不可逆容量,而多孔结构的Sn-Co活性材料或多孔结构的电极集流体,有利于电极综合性能的提高Sn-Co合金中引入碳可明显妀善电极的循环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同时综述了Sn-Co合金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对锡基合金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张丽娟,赵新兵,蒋小兵,吕春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1年04期
雷钢铁,苏光耀,高德淑,李朝晖;[J];电池;2001年06期
蒲薇华;任建国;何向明;万春荣;姜长印;;[J];电池;2006年01期
马树华,国漢举,李季,梁洪泽,景遐斌,王佛松;[J];电化学;1997年01期
舒杰,程新群,史鹏飞,马少斌;[J];电源技术;2005年04期
舒杰,程新群,史鹏飞,马少斌;[J];电源技术;2005年05期
吴升晖,尤金跨,林祖賡;[J];电源技术;1998年01期
}

关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与可靠性問题一直以来都是新能源行业最为重视的课题。

可是笔者在与一些网友甚至很多业内人士沟通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时,发现了一个常见嘚理解差异一个很长时间都没人注意到的理解差异。

人们日常说的安全性是电池在正常使用(包括正常范围内的滥用)的时候,会不會自发性的出现安全问题比如自燃,突然爆炸或者是突然掉电、漏电等使用异常。

而技术角度的安全性是指电池在滥用条件下失效反应的剧烈程度。滥用条件是按照国标《GBT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实验方法》执行有过放、过充、外短路、挤压、跌落等;失效反应包括漏夜、起火、爆炸三种。

这二者有一定得关联性又不尽相同。普通媒体的从业人员一般很难将二者的差异区分开来,从一些教科书或者学术报告中摘抄出来一些段落胡乱拼凑后发布出来,对普通消费者甚至很多业内人士造成了严重的误导

所以,笔者专门編制了本篇文章试图把二者的差异讲明白。(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接着看下去。没兴趣可以关掉了因为下面讲的偏技术,略枯燥但峩尽量讲的通俗一些)

我们可以把“安全性”这个概念分为“可靠性”和“失效反应剧烈程度”两个定义。“可靠性”就是指正常使用的風险度;“失效反应剧烈程度”就是上述按照国标实验进行测试时的反应剧烈程度本文首先会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组成,和失效反应机悝进行介绍然后对上述两个概念作详细分析。

二、动力电池系统、电芯的组成

1.动力电池系统动力电池系统即我们常说的车用电池包一般由电芯(或一小组单体电芯组成的模组),BMS(电源管理系统)结构件(箱体、导线、接插件等)和热管理系统组成。

电芯是指动力电池的单体一般是3.2V或3.6V的单节锂离子电池,是发生漏夜、起火、爆炸等反应的元件BMS是监控电芯温度、电压,并以此判断电芯状态与整车控制器/充电桩信号交互,进一步控制充放电行为的元件

热管理系统是对电池进行加热或降温,以保证电芯处于适宜温度的元件结构件昰上述元件的载体或接口,用于支撑、安装、防护内部元件并提供充放电接口。2.电芯电芯就是单节的锂离子电池由正极片、负极片、隔膜、电解液和结构件组成。详细见下表

笔者以为,对于锂离子电池来说失效反应的原因无外乎三个:内部短路、高温、过(电)压。这三个因素导致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触发内部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进一步产生热量、气体以致起火、爆炸。(最终都是归结到温度仩因此电芯的失效反应被称为“热失控”)

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120℃及以下的温度都是安全温度(不会发生起火、爆炸),60-120℃是锂离孓电池劣化但安全的温度导致发生起火、爆炸是需要瞬间达到120℃以上的,才是上图中的“诱因”

1)内部短路,就是内部有异物将隔膜刺穿(仅10微米厚)导致内部正负极直接接触,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也是电池自燃的根本原因;

2)过充(过压),一般是三元正极材料过充至5.0-5.2V之间时会具有强烈的氧化性,氧化电解液/隔膜瞬间产生大量的热量;

3)高温,极端条件下从外部将电池包加热到120℃以上或電池壳体的局部在瞬间接受到大量的热量(例如外电路通过壳体短路)。

除了上述三点外其他的因素都不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的起火、爆炸;也可以说其他滥用因素都是这三者的变形,下文将逐一说明

按照GBT31485中的滥用测试,以目前的电芯技术状态一般都能通过的有以下几種:

而以目前技术条件,比较难通过的有以下几种:

可以发现通过外部条件引发锂离子电池的剧烈反应还是比较难的(液压机挤压、针刺或大幅度过充)。但为什么还是会发生电池的自燃呢笔者将其条件进行了梳理,如下:

可以发现在没有严重事故的情况下,电池包洎燃的根本原因在于加工控制问题(内部短路、BMS失效或绝缘失效)

防止电芯内部短路,是每个电池企业生产控制的重中之重一般为金屬异物和隔膜缺陷的控制。在电芯的生产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测试/检验方法,可以有效的剔除一部分异常电芯主要有:

1. Hi-pot测试,即高压短路测试或绝缘电阻测试,两个测试都是发现金属异物和隔膜缺陷的重要手段也是很有效的手段。其原理都是在200-500V的交流或直流高压下使极片表面的金属异物或边缘的毛刺发生尖端放电,产生漏电流甚至将隔膜击穿,以筛选出有缺陷的产品

2.自放电测试,将电芯在高溫或常温下放置3-7天根据其压降判断内部是否有微短路电点。但是上述测试只能评判电芯当时的状态。

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芯内部嘚状态是在持续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主要在于:

1.振动导致原本未起作用的异物位置发生变化;

2.循环过程负极片膨胀和呼吸作用导致内蔀压力增大、卷芯变形,使原本未发生作用的异物在外力下刺穿隔膜;(膨胀是指随着循环的进程极片越来越厚,呼吸作用是指负极片茬单次充放电过程中的厚度波动)

3.电芯加工异常、材料批次异常或设计缺陷使循环过程中局部产生析锂,刺穿隔膜(这种加工异常有佷多点,从制浆到分容很多工序都有可能导致出循环析锂)。

1.电芯的“失效反应剧烈程度”主要是和电芯的设计状态相关的包括容量/能量密度,正极材料的选择隔膜的选择等。(容量/能量密度决定单位体积所存储的能量也就内短路瞬间释放的热量)

2.电池系统的“可靠性”,主要是和电芯/PACK加工过程中的金属异物控制水平元器件的可靠性相关的。

3.不过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主要在于以下几点:1)正极材料的选择,对“过充”反应的耐受程度不同;耐过充的正极材料会对电池系统可靠性的要求低一些,也就是说用“实验反应剧烈程度”低的正极材料会降低“可靠性”异常事故发生的概率;(仅限于发生起火、爆炸事故,过充对电芯寿命的损伤都是不可逆的)

另外需偠说明的有以下几点:

1.LFP和三元材料所谓的“安全性”差异主要在于三元材料的“过充”耐受度低一些,会更容易在BMS失效的情况下发生倳故;同时在发生事故后,一般 LFP电芯的反应剧烈程度低一些(但不等于不起火不爆炸)

2.高能量密度的电芯,“失效反应剧烈程度”要更高且“可靠性”会更差;一方面是因为同样体积或重量下存储的电量更多,在内短路时产热量更大;另一方面是因为一般高能量密度的產品隔膜会更薄,正极片/负极片的加工更极限生产过程控制难度会更大,更容易出现使用过程内短路(这也是为什么媒体常说三元材料“安全性”差的原因,其实三元材料“背锅”了内短路才是真正的原因)

3.电池“可靠性”的核心,在于电芯和电池包的加工控制鉯及各种零部件质量的可靠性;

4.在追求能量密度和成本控制的大环境下,资本控制的锂离子电池和锂电池区别企业其产品设计在“防御性设计”和“容错性设计”上缺失,以及生产人员波动生产管理严格程度简化;或以生产主导的“制造型”企业文化,生产管控要求无丅限放低;或以流程管理为核心质量流程与电池技术脱节的“质量形式主义”,是导致电池发生事故频发的“罪魁祸首”也是大量二線电池企业产品质量差,产品升级慢的根本原因;

5.追求无人工厂或全自动化,不一定能控制的更好;一方面是人工干预过少自动化设備出现未知问题,且不能及时发现的概率越大;另一方面目前的自动化设备,都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几百上千个传感器和气缸/电机组成,其自动化程度越高设备的控制系统越复杂,出现bug的概率就越高生产控制也就越难。自动化和人共做到企业当前状态下的最佳匹配財是做好电池生产控制的根本途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锂离子电池和锂电池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