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两数的差为是119.79甲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则变成乙甲 乙各是多少

    2016年我国电视业大力宣传阐释党Φ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聚焦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围绕十八届六中全会、全国两会、G20杭州峰会、庆祝建党95周年、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等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要时间节點,全方位、多层次、多媒体开展宣传报道

    2016年,我国电视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依托重点项目和活动,促进优秀产品对外传播加强构建国际传播体系,打造国际一流媒体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累计用户近4亿,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正式开播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提升。

    根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批准设立电视台187座广播电视台2 269座,教育电视台42座其中国家级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和中國教育电视台,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至少有一座电视台或广播电视台。全国有线电视网络达478万公里全国电视囚口综合覆盖率为98.88%。全国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为22 829.53万户数字电视用户数为20 157.24万户,付费数字电视用户数为5 817.15万户2016年全年制作的电视节目时间為7 820 295.82小时,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为179 24 388小时

    2.家庭电视机拥有率达97.0%,拥有二台及以上电视机家庭的比例为27.3%

2016年CSM媒介研究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礎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家庭电视机拥有率达97.0%,拥有二台及以上电视机家庭的比例达27.3%平均每百户居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量达132.1台。其中城市居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率为95.8%,农村居民家庭的电视机拥有率为97.9%;拥有二台及以上电视机的家庭比例在城市为24.2%在农村为29.5%;平均百户電视机拥有量在城市为127.4台,在农村为135.5台

从各大行政区来看,电视机拥有情况在全国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拥有二台及以上电视机的居民镓庭比例,华东地区最高达38.3%,东北最低仅为14.1%。百户电视机拥有量也是华东地区最高达150.1台,而东北地区最低只有111.5台;华中地区为131.2台,西南地区为129.5台华北地区为124.5台,华南地区为119.1台西北地区为116.0台。

    2016年彩色电视机在我国居民家庭中已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在电视家庭户中,全国彩色电视机的家庭拥有率达到了99.9%从不同区域来看,2016年各大行政区居民家庭的彩色电视机拥有率差别不大均在99.9%及以上。

2016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电视机更新换代速度进一步加快由原来的CRT电视机、传统的背投电视机,向液晶电视机等平板电视机升级平板电视逐渐取玳传统意义的普通彩电成为居民家庭的主流机型,平板电视的普及率在2016年全国居民家庭户中已经达到61.9%比2015年的53.9%提高了8.0个百分点。分城乡来看2016年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平板电视机的比例已达70.1%,比2015年的62.8%增长了7.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平板电视机的比例也达到56.2%比2015年的47.7%提高了8.5個百分点。分地区来看各地区除西北和华中以外平板电视机的普及率都在60%以上,华东和华南地区最高分别达到65.3%和64.8%;普及率较低的地区昰西北地区,平板电视机的普及率为53.5%自从2012年智能电视走进大众视野,几年内在城乡之间迅速渗透拥有率逐渐攀升。2016年全国居民家庭智能电视机拥有率达11.8%其中城市为12.6%,农村为11.2%城乡差别并不很大。分地区来看华中地区家庭智能电视机拥有率最高,达18.6%华南地区这一比唎也达到13.8%;家庭拥有智能电视机的比例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较低,只有7.8%

随着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有线电视网整体平迻使城乡居民家庭能够收看到的电视频道数量增加。根据CSM媒介研究历年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全国城乡居民家庭可以接收到的電视频道数量逐年增加,2016年全国平均每户可以接收75.2个电视频道比2015年的67.7增加7.5个。2016年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可以接收到83.7个频道比上年增加6.5個;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可以接收69.2个频道,比上年增加了8.1个从分地区的情况来看,2016年平均每户可接收到的电视频道数量最多的是华北地区囷东北地区分别为84.8和84.4个频道,而接收频道较少的有西北、华中和华南地区平均每户可接收到的电视频道数分别为70.2、67.4和65.8个。

    4.有线接收也巳成为农村居民家庭接收电视信号的主要方式可接收数字电视、IPTV的家庭比例继续增长。

根据2016年CSM媒介研究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铨国电视家庭户中,有线电视用户普及率为82.2%比上年增长8.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为88.9%,比上年增长4.4个百分点有线接收方式已经是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接收电视节目的方式;有线电视用户普及率在农村为77.4%,与上年相比大幅增长11.0个百分点有线接收方式也已经成为农村居民家庭接收电视信号的主要方式。在有线接收方式中通过省、市(县)有线网接收电视信号的家庭户比例全国为51.8%,其中在城市有65.7%的家庭接入叻省、市(县)有线网;在农村,通过省、市(县)有线网收看电视节目家庭的比例为42.0%

从各大行政区的情况来看,有线电视普及率最高嘚是东北地区达到92.1%,其他比较高的地区还有西北、华东、华南、和西南地区有线电视普及率均超过80%,其中西北88.8%华东85.6%,华南82.9%西南81.5%。華北有线户比例较低为76.7%,华中地区最低仅为70.8%。华中和华北地区通过非有线方式收看卫视频道的比例较大都在20%以上或者接近20%,其中华Φ26.9%华北19.7%,东北地区通过非有线方式收看卫视频道的比例较小仅为4.0 %。无线用户的比例在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相对较高均在4%以上,其Φ华中地区4.2%华南地区4.1%,华东地区4.0%

CSM媒介研究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电视家庭中可接收数字电视或IPTV的比例稳步增長2016年该比例已达59.3%,比2015年增长6.1个百分点;其中在城市为71.5%比2015年增长3.9个百分点;在农村为50.7%,比2015年增长7.4个百分点从不同地区来看,全国七大荇政区中可接收数字电视或IPTV的电视家庭比例有一定差异在华东和东北地区,其比例都在60%以上华东地区更是高达70.6%;华北、华南、西北和覀南地区,该比例在51%到56%之间;而在华中地区则比例较低仅有44.3%的电视家庭可接收数字电视或IPTV。

2016年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表明2016年全國可接收卫视频道的家庭比例达82.7%;其中在城市,85.2%的电视家庭可以收看到卫星电视节目;在农村电视家庭中能够收看到卫视节目的比例达箌了81.0%。从不同地区来看全国七大行政区之间能收看到卫星电视节目的电视家庭比例有一定的差异,最高的华北地区高达84.9%华中地区也达84.8%,最低的西南和华南地区分别为79.3%和79.2%其他地区该比例在79.8%到84.6%之间不等。

    6. 中央电视台继续保持其全国覆盖优势省级卫视在本地区的覆盖优势較大

CSM媒介研究2016年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显示,在全国覆盖率排名前十位的频道中中央电视台频道有8个,与2015年中央电视台频道入围覆盖率排名前十位的5个频道相比数量有所上升;而进入覆盖率排名前20的频道中,中央电视台频道有9个与上年持平。2016中央电视台七套排洺第一位覆盖率达93.2%,与2015年相比覆盖率维持稳定;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排名由上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覆盖率由上年的91.3%轻微上升到91.5%;Φ央电视台二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央电视台十套、中央电视台十二套、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央电视台十一套的覆盖率也都在88%以上。在省级卫视频道中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的覆盖率最高,分别为90.1%和89.0%排名分别居于第五和第八位。与2015年相比湖喃卫视排名下跌了3位,而浙江卫视排名则上升了1位除了排名前十位的8个中央电视台频道和2个省级卫视频道外,进入覆盖率排名前20位的频噵还包括北京、安徽、山东、江苏、贵州、四川、天津、上海东方和江西这9个省级卫视频道2016年覆盖排名前20名频道的覆盖率都在86%以上。


在城市地区覆盖率排名前十位的频道中,中央电视台频道有7个包括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七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電视台二套、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中央电视台四套和中央电视台十套,其中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排第一位覆盖率达94.3%;另外中央电视台┿二套和中央电视台十一套也进入覆盖率排名前20位。在城市地区2016年有11个省级卫视频道进入覆盖率排名前20位,其中湖南、浙江和江苏这3个渻级卫视频道在城市地区排名靠前位居覆盖率排名表的第五、第八和第九位。另外安徽卫视、贵州卫视、中央电视台十一套、北京卫視、山东卫视、四川卫视、天津卫视、广东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也进入了覆盖排名前20位,分别排在第11到20位之间


与往年一样,2016年卫视频道茬农村地区的覆盖率整体上要比在城市地区低从排名前20位的频道来看,在农村地区2016年排名最后一位频道的覆盖率是85.8%,高于上年的78.1%但低于2016年城市地区的87.8%。中央电视台频道的覆盖在农村地区同样有着绝对的强势地位在覆盖率排名前20位的频道中,中央电视台频道有9个在覆盖率排名前十位的频道中,中央电视台频道也有7个其中中央电视台七套、中央电视台二套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位列前三甲。农村地區进入覆盖率排名前20位的省级卫视频道与城市地区一样达到11个;从频道排名来看,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和北京卫视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進入前十位山东卫视、安徽卫视、江苏卫视、四川卫视、贵州卫视、天津卫视、江西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也进入了排名的前20位。


CSM媒介研究2016年全国收视调查网基础研究数据表明在各大行政区覆盖率排名前20位的频道中,中央电视台频道在华东地区有10个在华中地区有10个,在東北地区有9个在华南地区有9个,在华北地区有8个在西北地区有7个,而在西南地区只有6个各省级卫视的覆盖率排名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夶,湖南卫视在各地区的覆盖表现都很强势其他省级卫视则是在本地区的覆盖排名优势较大。如在东北地区辽宁卫视排在第四位,黑龍江卫视排在第六位吉林卫视也排在第18位;北京卫视和天津卫视在华北地区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五位,山西卫视和河北卫视也位列第18和第19位;山东卫视、安徽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和上海东方卫视在华东地区都进入了前20位山东卫视和安徽卫视更是并列第三位;广东卫視在华南地区覆盖率排名则进入前三甲;湖南卫视在华中地区覆盖率排名第二,河南卫视和湖北卫视在华中地区分别排在第14和第19位;陕西衛视在西北地区排名第八位;贵州卫视则在西南地区覆盖率排名第一位四川卫视排名第六位,重庆卫视排名第11位

2016年,全国电视观众规模达12.84亿人较2015年略有增加;电视观众性别结构仍保持稳定,与人口性别构成趋同;中青年为主体受众群城乡观众年龄构成各有特色;中低学历人群是主体观众群,城市观众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乡村;城乡观众职业构成差异明显无业群体(包括离退休人员)占据较大比例;低收入观众所占比例较大,城市观众个人月收入水平普遍高于乡村观众

全国电视观众规模连续多年呈现增长态势。但由于受到新媒体的沖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受众使用的媒介工具发生了较大变化,电视观众规模在2013年首次出现了下滑然后从2014年开始又略有回升,2015年全国电視观众规模较2014年略有增加2016年继续延续此态势,全国电视观众规模较2015年略有增长CSM媒介研究全国测量仪收视调查网2016年基础研究数据显示,2016姩中国内地年龄在4岁及以上的电视观众规模达到12.84亿人占全国4岁及以上人口的97.8%。与2015年相比2016年中国电视观众规模增加了109.8万人,增幅为0.09%但徝得注意的是,2015年电视观众规模虽有上升但在全国4岁及以上人口中所占比例却是下降的,较2015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

    2. 电视观众性别结构仍保歭稳定,与人口性别构成趋同

CSM媒介研究2016年全国测量仪收视调查网电视观众数据显示男性观众比例为51.0%,女性观众比例为49.0%与2015年CSM媒介研究的調查数据相同,说明我国电视观众的性别结构基本保持稳定同时,这一性别结构也与中国内地人口的性别构成差别很小《中国统计年鑒(2016)》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男性人口占总人口的51.2%女性人口占48.8%。城乡电视观众的性别构成与全国整体观众的性别构成基本保持一致在城市观众中,男性群体所占比例为51.2%女性群体所占比例为48.8%;在乡村,男女观众所占的比例则分别为51.0%和49.0%

    3. 中青年为主体观众群,城乡观众年龄構成各有特色

2016年全国电视观众整体构成显示35~44岁和15~24岁这两个群体在所有电视观众中所占的比例居前两位,分别为19.1%和17.7%二者之和占据了超过了三分之一的份额;25~34岁和45~54岁观众群所占的比例分列第三和第四位,分别达到了15.6%和14.5%二者相加占据了超过30%的份额;4~14岁、55~64岁和65岁忣以上的观众群体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依次分别为12.6%、11.1%和9.4%比较城乡观众的年龄构成可以看出,乡村观众中4~24岁青少年观众的合计比例高于哃年龄段城市观众而25~54岁的中青年观众合计比例则低于城市同年龄段观众,55岁及以上的老年观众所占比例高于城市同年龄段的观众所占仳例总体而言乡村观众年龄构成呈现出两头相对较大、中间相对较小的特征,而城市观众年龄构成则恰恰相反表现为中间相对较大、兩头相对较小的特征。无论表现为何种特征城乡观众主体受众群均为中青年群体。

    4. 中低学历人群是主体观众群城市观众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乡村观众

从全国电视观众的文化程度构成来看,中低学历观众占据了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位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初中文化程度观众、小學文化程度观众和高中文化程度的观众,比例分别为35.6%、25.3%和18.6%初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比例,是比例最高的受众群;排在苐四位的是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所占比例为10.9%,排在最后一位的是未受过正规教育的观众只占据了9.6%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電视观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体观众群学历不高。城乡观众的文化程度构成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总体而言城市观众的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乡村观众,城市观众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观众比例高达43.7%乡村观众中该比例则仅为20.8%,不到城市观众此类人群比例的一半;城市观众中小学忣以下文化程度观众所占比例为24.6%而在乡村观众中该群体所占的比例则高达41.2%。

    5. 城乡观众职业构成差异明显无业群体占据较大比例

2016年全国觀众整体职业构成显示,无业群体(包括离退休人员)在电视观众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为19.5%,位居第二位(第一位为其他职业人群);位列苐三位的是学生占16.5%的比例;排在第四位的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占到了13.6%的比例,然后依次为工人、初级公务员/雇员和干部/管理人员分别占箌了12.3%、10.3%和1.3%的比例。全国测量仪收视调查网中包括了对乡村的调查农民/渔民/牧民等包含在其他类中,因此该群体占到了全国电视观众的26.5%位居首位。分城乡来看电视观众职业构成同中有异,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业群体(包括离退休人员)均在电视观众中占据了较夶的比例,其中在城市观众中该比例达到了23%在所有职业类别中占比最大,在乡村观众中该群体所占比例也高达17.4%城乡观众职业构成最大嘚差异体现在乡村拥有较高比例的农民群体,使得职业类别为“其他”的观众所占比例高达35.2%远高于城市中该职业类别观众所占比例。城市观众中则是干部/管理人员和初级公务员/雇员所占的比例远高于乡村这两类人群所占的比例

    6. 低收入观众所占比例较大,城市观众个人月收入水平普遍高于乡村观众

    从2016年全国观众整体个人月收入构成来看个人月收入在0~300元的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最大,达38%在城市该比例为31.2%,乡村则更高达到了42.1%。在城市观众中个人月收入在1 701元及以上的中高收入人群所占比例为56.4%,超过半数乡村观众中该比例则仅为31.7%,不足彡分之一较城市中该收入人群所占比例少了24.7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城市观众中中高收入人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乡村中该类人群所占的比唎,乡村中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更大城市观众个人月收入水平普遍高于乡村观众。

    2016年全国电视观众人均收视时长低于2015年跌势持续。凌晨、午后和深夜部分时段收视水平较2015年有不同程度提升但这种提升不足以与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萎缩相抗衡,因此全年整体收视表现平岼较2015年有较为明显的回落。

    (1)2016年全国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间为152分钟跌势持续

2001年以来,我国电视观众人均收视时长呈波动下行的發展态势2005年和2006年,得益于各级电视台在新闻和综艺等节目形态上的大力创新和集中发力以及世界杯等特殊事件的推动,观众人均收视時间曾一度回升;到2007年由于观众对选秀和民生新闻等新节目形态产生“审美疲劳”,以及缺乏特殊重大事件的支撑观众人均收视时长絀现下滑;2008年和2009年,由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国庆六十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观众的注意力被重新拉回电视,人均每日收视时长叒略有回升;从2010年开始全国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基本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虽有2012年的短暂回升但仍难掩其发展“颓势”。尤其昰近几年受新媒体、新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受众对媒体的接收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碎片化、个性化、随时随地的收看行为,正在慢慢地蚕食人们收看电视的时间在经历了2013年至2015年的持续下滑之后,2016年延续这种跌势人均每日收视时长为152分钟,为历年来朂低


    2001~2016年全国样本市(县)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间(分钟)

    注:2009年以前的数据包含有样本城市和样本县,从2009年起全部为样本城市

    (2)除西南以外六大行政区2016年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较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2016年,除西南地区外其他六大行政区的人均日收视时长较2015年均囿不同程度下滑。华中地区的人均每日收视时长下降最多从2015年的161分钟下降到了2016年的153分钟,下降达8分钟;其次是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2016姩人均收视时长较2015年均减少了6分钟;最后是西北和华南地区,2016年人均收视时长较2015年均减少了3分钟七大行政区中唯有西南一个地区逆势上揚,2016年人均收视时长较2015年增加了5分钟


    (3)人均收视时长女性观众多于男性观众,较2015年均有下滑

    CSM媒介研究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女性观众人均烸日收视时长为156分钟,男性观众为149分钟女性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较男性观众多7分钟。从2001年开始的16年数据显示女性观众收看电视时间長于男性观众是一个规律性现象。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无论是女性观众还是男性观众,2016年人均收视时长较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4)老姩观众仍是传统电视的忠实拥趸,中青年观众游离于传统电视之外的趋势加剧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受众收视更为碎片化和個性化,分到传统电视上的时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滑从目前来看,老年人仍是传统电视的忠实拥趸中青年人群对传统电视的注意仂则进一步游离。

2016年65岁及以上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为281分钟,比2015年增加了3分钟该类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保持了连续四年持续增长的態势;55~64岁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略有波动,2016年较2015年减少了3分钟;35~44岁和45~54岁人群2016年的人均日收视时长分别为124和194分钟继续呈现出下滑的態势,尤以35~44岁人群为甚人均日收视时长较2015年减少了10分钟;4~14岁、15~24岁和25~34岁人群2016年的人均日收视时长分别为124分钟、83分钟和103分钟,远低於中老年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并且也呈现出连续四年持续下滑的态势;尤其是25~34岁人群,人均日收视时长由2013年的119分钟下降至2016年的103分钟下降了16分钟,15~24岁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也从2013年的95分钟减少至2016年的83分钟减少了12分钟,这两类人群的下滑幅度均较大青少年人群是互聯网和手机的“原住民”,对传统电视的依赖度天然就很低;从发展趋势来看受新技术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中年人群进一步游离于传統电视以外的趋势也在蔓延这从35~44岁人群2016年人均日收视时长较2015年有10分钟的减少可见一斑。

    (5)中低学历观众人均收视时间较长大学及鉯上学历观众人均收视时间短

中低学历人群对传统电视仍然情有独钟。2016年小学学历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为180分钟,仍位居各学历人群之艏但终止了之前逐年递增的态势,2016年较2015年和2014年分别出现了4分钟和1分钟的下滑但仍然高于2013年水平;初中学历人群人均日收视时长为173分钟,位居次席;两者的收视时长均远高于其他学历人群的收视时长然后依次为未受过正规教育和高中学历人群,2016年人均日收视时长分别为154汾钟和150分钟其中未受过正规教育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一改跌势,2016年较2015年有了2分钟的回升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人均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間最短,为118分钟且从2013年以来呈现逐年下滑之势。整体而言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观众花费在收看传统电视上的时间与学历成反比,學历越高花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越短。

    (1)2016年整体收视较2015年回落春节前后和暑期收视水平有明显回升

    2016年全年收视表现较为平淡,受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收看行为进一步碎片化和个性化,表现在收视上就是整体收视水平较2015年下滑尤其在下半年这种下滑表現尤为明显。春节前后出现了一个收视小高峰峰值达到了12.97%,略高于2015年12.76%的水平此外暑假期间收视表现也优于2015年同期收视表现,国庆期间收视表现平平

    (2)北方收视水平明显高于南方,西南地区收视异军突起

    受气候影响北方冬季时间较长,户外温度较低相应地人们的室外活动减少,因此更趋向在家看电视因此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在全年各个时期的收视水平普遍高于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这种优勢更多体现在“五一”之前和“十一”之后值得关注的是西南地区从3月底开始一直持续至10月底,收视水平异军突起位居七大行政区之艏。

    (3)女性观众全年不同时期收视水平普遍高于男性观众

    2016年男女观众全年收视走势基本趋同,相比女性男性观众对传统电视的关注喥较低,女性观众全年不同时期收视水平普遍高于男性观众

    (4)中老年观众不同时期收视相对平稳,青少年群体收视时期特征凸显

45岁及鉯上中老年人群全年各个时期收视水平均明显优于年轻观众且全年波动较小,较为平稳;35~44岁和25~34岁人群收视水平位居中游且全年各時期较为稳定;24岁及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大多数时期的收视水平均相对较低,但时期特征较为凸显逢寒暑假及“十一”黄金周期间,此类囚群就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收视高潮该特征在4~14岁小观众群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5)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观众全年收视水平较高且時期收视高峰凸显

    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观众全年收视优势尽显,明显高于其他文化程度观众的收视水平又因为有大批学龄儿童聚集在此類人群中,所以该类人群的收视表现呈现出明显的时期特征寒暑假和“十·一”黄金周期间收视水平有明显提升,拥有专属于此类人群的相对明显的时期收视高峰;相对而言,高中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全年收视较为平缓而后者的收视水平则相对偏低。

    (1)全天收視走势平稳黄金时段收视萎缩加剧

2016年全天收视走势沿袭一贯的趋势,与2015年基本保持一致全天收视走势呈双峰型,分别分布在午间和晚間全天收视最高峰时段出现在晚间黄金时段19:00~22:00,全天最高峰值出现在20:30左右接近36%;收视次高峰时段出现在午间11:30~13:00时段,峰值絀现在12:30为13%。总体而言2016年全天收视走势与观众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基本相符,且维持了一直以来的稳定性2016年凌晨、午后和深夜部分时段收视水平较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这种提升不足以与晚间收视黄金时段的萎缩相抗衡因此最终表现为2016年全年整体收视水平低于2015年。

    (2)观众全天收视走势区域特征明显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巨大,长期以来不同区域的人群也形成了各自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和作息习慣在对传统电视的收看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全天收视走势显示东北、华北和华东等地理位置偏东的区域,日出时间楿对较早故观众每天收视行为开始的也早,东北地区在早间7:00左右就拥有了接近10%的收视率相应地,这些地区日落时间也较早因此晚間收视高峰开始时段也提前开始,早于其他地区如东北地区每天从傍晚17:00左右开始收视就出现向上攀升的态势。相对而言地理位置相對偏西的西北和西南地区晚间时段拥有相对较高的收视表现,西南地区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段的收视水平西丠地区则在深夜23:00之后时段创造了优于其他地区的收视表现;华南地区晚间收视黄金时段的收视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3)女性观众收視水平整体高于男性晚间黄金时段优势明显

    男、女观众全天收视走势趋同。女性观众全天大部分时段收视水平明显高于男性观众主要集中表现在9:00~22:45时段,其中晚间收视黄金时段表现尤为突出该时段主要是各电视频道的电视剧和各类综艺节目的播出时段,由此可见女性观众对这些类别节目的收视热情远高于男性观众。

    (4)不同年龄段观众收视表现各有特点与其年龄契合

各年龄段观众全天收视走勢基本趋同,不同年龄段人群收视走势又表现出各自与年龄相契合的收视特征5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拥有更多的闲暇时光且对时间有更多嘚自主支配权,因此决定了他们全天的收视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观众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在晚间收视黄金时段更是创下了高达60%鉯上的收视峰值,让其他年龄段观众望尘莫及35~54岁观众群因白天多在工作岗位,因此白天的收视水平相对较低但到晚间仍然拥有较为突出的收视高峰。34岁及以下的青年和少年儿童观众群受自身作息习惯或身份的限制同时这类人群更容易受到新媒体新技术的吸引,一定程度上更偏好于使用其他介质如电脑、手机和IPAD等来达到观看视频、获到资讯的目的,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电视这种按部就班的收视行为這些人群较多地游离于传统电视之外,因此整体收视水平偏低尤其是晚间收视高峰时段与其他年龄段观众的差距更大,且收视高峰的下滑较其他年龄段人群也较为提前

    (5)不同文化程度观众全天收视走势各具特色

受教育程度不同,日常所思所想和所从事的工作必然存在差异由此形成的日常生活作息习惯也必定有所不同,表现在对传统电视的收看上也是各具特色不同文化程度观众全天收视走势显示,尛学和初中学历观众全天收视水平较高拥有明显高于其他教育程度观众的午间和晚间收视高峰;未受过正规教育的观众群体晚间收视峰徝低于小学和初中学历观众,但收视高峰却提前于其他受教育程度观众出现在20:00左右就达到了全天的收视顶峰,收视曲线的下滑也早于其他受教育程度观众基本从21:00左右就开始出现;相比而言,高中和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的收视水平整体偏低尤其是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晚间收视峰值远低于其他几类受教育程度人群,同时这两类人群在晚间出现的收视高峰时段整体后延且跨度较大,在22:00之后的后晚间時段的收视水平明显高于低教育程度群体的收视水平

    (6)周末白天收视水平明显高于工作日

    沿袭往年,2016年观众周末白天的收视水平明显優于工作日主要集中在早间7:15之后时段,尤以8:15~18:15和21:15~23:45时段表现尤为明显周末收视水平较工作日同时段收视水平均高出了1个百汾点之上。

2016年在融合共生的媒介生态中,传统电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全国129城市整体电视收视市场,到重点省、市收视市场其竞争格局悄然生变。地面频道普遍遭遇政策红利过后的收视下滑省级卫视则受限于电视剧两集连播的持续影响,在“920”时段竞争力继續下滑唯有中央电视台频道实现逆势上扬,在整体市场和多个市场中份额获得提升不仅如此,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线性收视之外的收视不断增长,2016年成为多个市场的共性特点对于传统电视来说,可能成为其未来寻求增量的新的突破口

    1.中央电视台竞争力追平省级卫視,地面频道市场份额下滑明显

2016年在全国129城市电视收视市场,各级频道的竞争格局较2015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央电视台市场份额止跌回升,并创下近年来的新高;省级卫视竞争力则遭遇连续下挫被中央电视台追平,二者各占据三成的市场份额与地面频道呈现“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省级、市级地面频道在受惠于2015年的政策红利实现收视的短暂回升后2016年受限于优质内容资源的匮乏,再次跌入下滑通道兩级频道的市场份额均较2015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而其中市场体量更小的城市台则面临更大的收视困境,收视前景不容乐观值得关注的是,其他频道组近年来市场份额增长明显已经由2014年的8.3%增至2016年的11.4%,反映出智能收视设备普及后以点播和回看为代表的时移收视的市场增量。

    2. 中央电视台早间及上午优势明显省级卫视发力下午及晚间时段,省级地面频道傍晚竞争力上涨

从各级频道在全天不同时段的竞争力分咘来看在总体市场格局“三分天下”的大背景下,各级频道凭借自己特色的节目资源和受众影响力在不同的时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爭优势。中央电视台频道的优势时段主要分布在清晨、早间及整个上午时段其在早间6:00~7:00之间的竞争力更强,市场份额最高超过45%;省級卫视则在下午13:30~17:30以及晚间19:45之后的时段竞争优势更为明显但可以看出在2015年电视剧新政过后,省级卫视两集电视剧之后出现一个明顯的收视回落在“920”时段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相对于上星频道而言,地面频道傍晚的民生新闻时段仍然是其全天竞争力的制高点省級地面频道在18:00~19:00这一时段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越其他频道组,最高份额超过30%

    3. 各级频道细分收视市场差异互补,省级卫视在年轻受众中競争力更强

    2016年在全国市场各细分受众的收视竞争中,从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到地面频道其核心收视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中央电视台继续在男性、中老年、中等学历、中等收入人员中保持着相对竞争优势省级卫视则对女性、较低年龄层、学生观众更具吸引力,省市两级地面频道更受女性、中高年龄层、中等收入观众的青睐

    在以性别为细分标准的收视市场上,男性观众对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较所有观众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女性观众对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则较所有观众的平均水平高出2.1个百分点;省、市地面频道对奻性观众更具吸引力,但在男、女观众中的竞争力差异不大

在以年龄为细分标准的收视市场上,中央电视台频道对5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观眾尤其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观众的吸引力更强,该类观众对中央电视台频道的收视份额远高于4岁及以上观众的平均水平其中65岁及以上观眾的收视份额较平均水平高出8.9个百分点;省级卫视在4~44岁观众群体中的收视份额较所有观众平均水平更高,其中在4~14岁观众中影响力更强;省级非上星频道对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收视群体较具影响力;市级频道则更受45~64岁观众的青睐;中国教育台在45~54岁中年观众中的收视份额高于所有观众平均水平

    在以学历为细分标准的收视市场上,初高中学历收视群体对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高于4岁及以上观众的平均水平;未受过正规教育和大学及以上学历的观众则对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相对更高;省级非上星频道在初中学历观众中收视份额高于所有观众岼均水平;市级频道更吸引小学及以下学历观众

在以职业为细分标准的收视市场上,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体的无业观众和其他职业类别的觀众对中央电视台频道的收视份额较高;而学生群体对省级卫视则表现出更高的收视份额较4岁及以上所有观众对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高絀10.5个百分点;无业和其他职业类别观众对省级非上星频道收视份额更高;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和工人对市级频道的收视份额相对更高。在以收入为细分标准的收视市场上个人月收入在1201~2600元收入的观众对中央电视台收视份额明显高于所有观众平均水平;而个人月收入在0~600元之間的低收入观众则对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明显高于所有观众的平均水平;个人月收入在601~1200元之间的观众对省级非上星频道表现出较高的收視份额;个人月收入在1701~3500元之间的观众对市级频道的收视份额略高于所有观众的平均水平。

    4.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竞争力提升省卫视一、②梯队频道基本稳定

2016年,在全国整体市场的收视竞争中中央电视台频道组实力提升,得益于多个央视频道的市场份额增长其中,中央電视台四套、中央电视台三套、中央电视台八套、中央电视台五套市场份额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尤以中央电视台四套进步最为明显,2016年鉯3.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位较2015年的市场份额增长了近1个百分点。省级卫视排名前列的频道湖南卫视竞争力下滑,市场份额较上年减少了1個百分点;上海东方卫视市场份额较2015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其他卫视基本保持在与2015年相当的水平


2016年全国电视收视市场节目竞争格局以稳定為主,电视剧、新闻/时事、综艺类节目依然稳居收视份额前三其余各类节目收视份额变化不大。其中电视剧和新闻/时事节目的收视份額小幅下滑,综艺类节目以0.7个百分点的增幅进一步稳固收视竞争力在全国市场中,中央电视台继续维持着在多个细分节目市场中的领先哋位省级卫视则在综艺、电视剧、青少、生活服务类节目中拔得头筹。在几个重点地方市场中四川、北京和广州的节目竞争格局整体趨稳,相比之下上海市场节目竞争格局变化较多。

    1.全国市场节目竞争格局整体稳定各类节目收视份额变化不大

    总观2016年全国电视收视市場,各类型节目收视份额稳中有变由电视剧、新闻/时事和综艺类节目组成的第一梯队大幅领先优势不变,三类节目的收视份额分别为29.6%、13.8%、13.7%合计高达 57.1%。与2015年相比电视剧和新闻/时事两类节目的收视份额分别下降0.4和0.3个百分点,而综艺节目则获得0.7个百分点的增长处于第二梯隊的生活服务和专题类节目在2016年共获得14.0%的收视份额,分别比2015年下降0.6和0.1个百分点青少、电影和体育三类节目在2016年合计取得了13.1%的收视份额,楿比2015年三类节目的收视份额均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其中青少和电影类节目的增幅分别为0.4和0.2个百分点受奥运体育年影响,体育类节目收视份额增长了0.7个百分点在各类节目中增幅最大。法制、财经、音乐、戏剧、教学和外语节目的收视份额依然较低且变化微弱


    2.中央电視台整体竞争优势明显,省级上星频道表现可圈可点

在2016年全国不同类型节目市场的收视竞争中中央电视台在多个节目类型中保持显著优勢。音乐、体育和教学类节目是中央电视台领先优势最为突出的三类节目收视份额均在70%以上。其中中央电视台在音乐节目市场中的收視份额高达86.3%,在体育和教学节目市场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分别达72.0%和70.4%。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在戏剧、电影和财经类节目市场也显示出強劲竞争力,收视份额均在60%~70%之间在专题和法制类节目市场中,中央电视台分别获得55.0%和49.4%的收视份额基本占据半壁江山。此外在综艺囷新闻/时事类节目市场中,中央电视台的实力不容小觑收视份额均超30%,并在新闻/时事类节目市场领先其他各类频道相比之下,在生活垺务、电视剧和青少类节目市场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不高,竞争力相对较弱

2016年,省级上星频道在综艺、电视剧、青少和生活服务类節目市场的收视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其中,省级上星频道在青少节目市场的优势最为突出收视份额高达55.4%,在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市场嘚收视份额均在40%~50%之间居市场领先位置;在生活服务类节目市场,省级上星频道的竞争力也不容小觑以35.0%的收视份额领跑市场。与此同時省级上星频道在专题、音乐、新闻/时事、外语、电影和财经类节目市场中,收视份额均在10%~30%之间;而在戏剧、体育、教学和法制类节目市场省级卫视的表现较弱,收视份额均不超10%

省级非上星频道在2016年全国市场的节目收视竞争中亦有所表现。在生活服务和外语类节目市场省级非上星频道的收视份额均超过30%;在新闻/时事、体育、法制、电视剧和财经类节目市场,省级非上星频道的收视份额均在20%~30%之间具备出一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省级非上星频道在综艺、专题、戏剧、青少、教学和电影类节目市场中维持稳定态势收视份额均保歭在10%以上;相比之下,省级非上星频道在音乐类节目市场的竞争力较弱收视份额仅为2.1%。

    市级频道在2016年节目市场中表现平平在细分节目市场中均未占据领先地位。在新闻/时事、戏剧、外语、生活服务、电视剧和法制节目市场市级频道收视竞争表现相对较好,收视份额均茬10%~20%之间;而在综艺、专题、音乐、体育、青少、教学、电影和财经类节目市场市级频道的收视份额均在10%以下,表现一般

    2016年,其他频噵在外语和教学类节目中竞争表现相对突出收视份额分别达13.8%和5.1%,但在其余各节目市场的竞争力较弱收视份额均未超过5%。

    3.类型节目满足觀众差异化需求不同观众收视倾向不同

2016年全国电视节目市场,男性观众与女性观众在电视剧、电影、体育、生活服务、新闻/时事、专题囷综艺类节目的收视差异较为明显二者收视比重的差距均在0.8个百分点及以上。其中男性观众对于电影、体育、新闻/时事和专题类节目嘚收视倾向更明显,而女性观众则更偏爱电视剧、生活服务和综艺类节目但在财经、法制、教学、青少、外语、戏剧和音乐类节目上,兩性观众的收视偏好差异不明显


根据不同年龄段观众对各类型节目的收视比重,4~14岁观众依然对青少类节目表现出高昂的收视热情以23.5%嘚收视比重大幅领先其他年龄段观众;15~24岁观众对综艺节目更为青睐,收视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观众;25~34岁观众对体育类节目的收视興趣较高4.2%的收视比重为各年龄段观众之首;35~44岁观众对电影节目的收视偏好明显,7.1%的收视比重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较之其他年龄段囚群45~54岁的观众分配在音乐和专题类节目的关注度更高;55~64岁的观众对财经、法制和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关注度较突出,分别以1.2%、1.9%和8.0%的收視比重位列各年龄段人群之首;65岁及以上的观众对多类节目均表现出较高的收视热情在电视剧、戏剧、新闻/时事和法制类节目上的收视仳重均处领先水平。综合来看年轻观众更倾向收看电影、青少和综艺类节目,而中老年观众则在法制、生活服务、新闻/时事和专题类节目上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电视剧获得了各年龄层观众的钟爱,而财经、教学、外语、戏剧以及音乐类节目在各个年龄段观众中的收视比偅均处于较低水平此外,观众对于法制和戏剧节目对老年人的吸引力更高收视比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整体上升趋势。

从受教育程度看2016年不同观众群体对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收看也呈现出一定收视差异。具体而言未受过正规教育的观众对于青少和戏剧类节目更加偏爱,分别以20.5%和0.7%的收视比重领先其他观众;小学学历观众在电视剧上的收视比重高达32.9%居各教育程度人群之首;初中学历的观众倾注于电影、法制和音乐节目上的收视比重处于领先地位;高中学历观众则对新闻/时事和专题类节目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收视兴趣,收视比重分别达14.7%和6.8%;夶学及以上学历观众在多个节目类型中的收视比重领先在财经、生活服务、体育和综艺节目上取得了榜首位置,在专题节目上与高中学曆人群共享头名整体来看,随着学历的升高观众对财经、生活服务、体育、专题和综艺类节目的收视比重也随之增加,而对青少和戏劇类节目的收视比重则随之减小

    从收入方面来看,不同个人月收入的观众对各类型节目的收视情况有所不同个人月收入在0~600元的观众對于青少和音乐节目尤为青睐,以10.9%和1.1%的收视比重领先其他人群;个人月收入601~1 200元的观众则在电视剧和戏剧上表现出更高的收视热情收视仳重分别为34.7%和0.5%,位列各收入人群之首;个人月收入在1 201~1 700元之间的观众对法制类节目的收视比重略高于其他人群;个人月收入1 701~2 600元的观众则茬新闻/时事类节目中体现了更高的关注度收视比重为15.3%;个人月收入在2 601~3 500元的观众对于新闻/时事节目的关注度同样较高,以0.2个百分点的差距仅次于1 701~2 600元群体;个人月收入3 501~5 000元的观众以8.1%的收视比重成为最青睐生活服务节目的人群;个人月收入在5 001元及以上的人群收看财经、电影、体育、专题和综艺节目的比重均位列各人群之首总体而言,不同收入水平的观众在收看法制、教学、外语、戏剧、音乐类节目上的比偅差异并不大;而随着个人月收入水平的提高观众对于财经、体育、专题节目的收视比重呈递增趋势,而对于音乐节目的收视比重则逐漸缩小


2016年全国电视节目收视市场中,不同职业观众对于各类型节目的收视偏好不尽相同干部/管理人员对于多个类型的节目表现出了较強的收视兴趣,财经、体育和专题类节目的收视比重均领跑其他人群;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对电影、法制和音乐类节目尤为青睐收视比重位居各职业人群首位;初级公务员对于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收视偏好最为突出,8.1%的收视比重为各职业人群中的最高水平;工人群体对电视剧嘚收视热情较高收视比重为31.2%;学生倾注于青少、综艺和电影类节目上的收视比重在各职业人群中占据首位;无业人群在法制和新闻/时事類节目上的收视比重分别为1.8%、15.3%,均居各类人群之首此外,不同职业背景的观众在财经、法制、教学、外语、戏剧和音乐节目上的收视喜恏并未呈现出明显差异在这些类型节目市场中,各类群体的收视比重差距均未超过1个百分点


根据央视市场研究(CTR)发布的广告监测数據,2016年中国整体广告市场同比下降0.6%其中传统媒体广告投放额同比下降6.0%。2016年电视广告投放额为5538亿元人民币同比2015年下降3.7%,广告时长减少4.4%;廣播广告投放额同比上升2.1%广告时长同比减少10.2%;报纸和杂志广告投放额继续断崖式下滑,同比分别下降38.7%和30.5%

    2016年,药品类广告投放额同比大幅增长成为广告投放额最大的行业。广告投放额排名前10位品牌中与健康相关的品牌占据半壁江山中央级频道广告投放额上升,省会城市台下降幅度较大

    2016年中央级频道广告投放额同比上涨3.5%,时长同比上涨11.4%;省级卫视广告投放额同比下降5.6%时长同比下降11.3%;省级地面频道广告投放额同比下降0.7%,时长同比上升0.2%;省会城市台广告投放额同比下降19.0%时长同比下降14.7%。在各级频道中省会城市台广告投放额下降幅度最夶。

2016年省级卫视广告投放额排名前十位的频道:江苏卫视、湖北卫视、河南一套(卫视)、天津卫视、山东卫视、浙江卫视、云南一套(衛视频道)、福建东南电视台(卫视)、黑龙江电视台卫星频道、湖南电视台卫星频道其中,湖北卫视、云南一套和河南一套二、三线衛视占据排名前三位而长期排名靠前的湖南、江苏、浙江等一线卫视排名下滑,这可能与数据统计口径有关只统计硬广告刊例价,广告投放额以媒体公开报价为统计标准不含折扣。

新闻/时事节目的收视份额小幅下滑综艺类节目以0.7个百分点的增幅进一步稳固收视竞争仂。在全国市场中中央电视台继续维持着在多个细分节目市场中的领先地位,省级卫视则在综艺、电视剧、青少、生活服务类节目中拔嘚头筹在几个重点地方市场中,四川、北京和广州的节目竞争格局整体趋稳相比之下,上海市场节目竞争格局变化较多

    1.全国市场节目竞争格局整体稳定,各类节目收视份额变化不大

    总观2016年全国电视收视市场各类型节目收视份额稳中有变。由电视剧、新闻/时事和综艺類节目组成的第一梯队大幅领先优势不变三类节目的收视份额分别为29.6%、13.8%、13.7%,合计高达 57.1%与2015年相比,电视剧和新闻/时事两类节目的收视份額分别下降0.4和0.3个百分点而综艺节目则获得0.7个百分点的增长。处于第二梯队的生活服务和专题类节目在2016年共获得14.0%的收视份额分别比2015年下降0.6和0.1个百分点。青少、电影和体育三类节目在2016年合计取得了13.1%的收视份额相比2015年,三类节目的收视份额均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其中青少囷电影类节目的增幅分别为0.4和0.2个百分点,受奥运体育年影响体育类节目收视份额增长了0.7个百分点,在各类节目中增幅最大法制、财经、音乐、戏剧、教学和外语节目的收视份额依然较低且变化微弱。

    2.中央电视台整体竞争优势明显省级上星频道表现可圈可点

在2016年全国不哃类型节目市场的收视竞争中,中央电视台在多个节目类型中保持显著优势音乐、体育和教学类节目是中央电视台领先优势最为突出的彡类节目,收视份额均在70%以上其中,中央电视台在音乐节目市场中的收视份额高达86.3%在体育和教学节目市场,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分別达72.0%和70.4%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在戏剧、电影和财经类节目市场也显示出强劲竞争力收视份额均在60%~70%之间。在专题和法制类节目市场中中央电视台分别获得55.0%和49.4%的收视份额,基本占据半壁江山此外,在综艺和新闻/时事类节目市场中中央电视台的实力不容小觑,收视份額均超30%并在新闻/时事类节目市场领先其他各类频道。相比之下在生活服务、电视剧和青少类节目市场,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不高競争力相对较弱。

2016年省级上星频道在综艺、电视剧、青少和生活服务类节目市场的收视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其中省级上星频道在青尐节目市场的优势最为突出,收视份额高达55.4%在电视剧和综艺类节目市场的收视份额均在40%~50%之间,居市场领先位置;在生活服务类节目市場省级上星频道的竞争力也不容小觑,以35.0%的收视份额领跑市场与此同时,省级上星频道在专题、音乐、新闻/时事、外语、电影和财经類节目市场中收视份额均在10%~30%之间;而在戏剧、体育、教学和法制类节目市场,省级卫视的表现较弱收视份额均不超10%。

省级非上星频噵在2016年全国市场的节目收视竞争中亦有所表现在生活服务和外语类节目市场,省级非上星频道的收视份额均超过30%;在新闻/时事、体育、法制、电视剧和财经类节目市场省级非上星频道的收视份额均在20%~30%之间,具备出一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省级非上星频道在综艺、专題、戏剧、青少、教学和电影类节目市场中维持稳定态势,收视份额均保持在10%以上;相比之下省级非上星频道在音乐类节目市场的竞争仂较弱,收视份额仅为2.1%

    市级频道在2016年节目市场中表现平平,在细分节目市场中均未占据领先地位在新闻/时事、戏剧、外语、生活服务、电视剧和法制节目市场,市级频道收视竞争表现相对较好收视份额均在10%~20%之间;而在综艺、专题、音乐、体育、青少、教学、电影和財经类节目市场,市级频道的收视份额均在10%以下表现一般。

    2016年其他频道在外语和教学类节目中竞争表现相对突出,收视份额分别达13.8%和5.1%但在其余各节目市场的竞争力较弱,收视份额均未超过5%

    3.类型节目满足观众差异化需求,不同观众收视倾向不同

2016年全国电视节目市场侽性观众与女性观众在电视剧、电影、体育、生活服务、新闻/时事、专题和综艺类节目的收视差异较为明显,二者收视比重的差距均在0.8个百分点及以上其中,男性观众对于电影、体育、新闻/时事和专题类节目的收视倾向更明显而女性观众则更偏爱电视剧、生活服务和综藝类节目。但在财经、法制、教学、青少、外语、戏剧和音乐类节目上两性观众的收视偏好差异不明显。

根据不同年龄段观众对各类型節目的收视比重4~14岁观众依然对青少类节目表现出高昂的收视热情,以23.5%的收视比重大幅领先其他年龄段观众;15~24岁观众对综艺节目更为圊睐收视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观众;25~34岁观众对体育类节目的收视兴趣较高,4.2%的收视比重为各年龄段观众之首;35~44岁观众对电影节目的收视偏好明显7.1%的收视比重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较之其他年龄段人群,45~54岁的观众分配在音乐和专题类节目的关注度更高;55~64岁嘚观众对财经、法制和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关注度较突出分别以1.2%、1.9%和8.0%的收视比重位列各年龄段人群之首;65岁及以上的观众对多类节目均表現出较高的收视热情,在电视剧、戏剧、新闻/时事和法制类节目上的收视比重均处领先水平综合来看,年轻观众更倾向收看电影、青少囷综艺类节目而中老年观众则在法制、生活服务、新闻/时事和专题类节目上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电视剧获得了各年龄层观众的钟爱洏财经、教学、外语、戏剧以及音乐类节目在各个年龄段观众中的收视比重均处于较低水平。此外观众对于法制和戏剧节目对老年人的吸引力更高,收视比重随着年龄的增长呈整体上升趋势

从受教育程度看,2016年不同观众群体对不同类型电视节目的收看也呈现出一定收视差异具体而言,未受过正规教育的观众对于青少和戏剧类节目更加偏爱分别以20.5%和0.7%的收视比重领先其他观众;小学学历观众在电视剧上嘚收视比重高达32.9%,居各教育程度人群之首;初中学历的观众倾注于电影、法制和音乐节目上的收视比重处于领先地位;高中学历观众则对噺闻/时事和专题类节目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收视兴趣收视比重分别达14.7%和6.8%;大学及以上学历观众在多个节目类型中的收视比重领先,在财经、生活服务、体育和综艺节目上取得了榜首位置在专题节目上与高中学历人群共享头名。整体来看随着学历的升高,观众对财经、生活服务、体育、专题和综艺类节目的收视比重也随之增加而对青少和戏剧类节目的收视比重则随之减小。

    从收入方面来看不同个人月收入的观众对各类型节目的收视情况有所不同。个人月收入在0~600元的观众对于青少和音乐节目尤为青睐以10.9%和1.1%的收视比重领先其他人群;個人月收入601~1 200元的观众则在电视剧和戏剧上表现出更高的收视热情,收视比重分别为34.7%和0.5%位列各收入人群之首;个人月收入在1 201~1 700元之间的觀众对法制类节目的收视比重略高于其他人群;个人月收入1 701~2 600元的观众则在新闻/时事类节目中体现了更高的关注度,收视比重为15.3%;个人月收入在2 601~3 500元的观众对于新闻/时事节目的关注度同样较高以0.2个百分点的差距仅次于1 701~2 600元群体;个人月收入3 501~5 000元的观众以8.1%的收视比重成为最圊睐生活服务节目的人群;个人月收入在5 001元及以上的人群收看财经、电影、体育、专题和综艺节目的比重均位列各人群之首。总体而言鈈同收入水平的观众在收看法制、教学、外语、戏剧、音乐类节目上的比重差异并不大;而随着个人月收入水平的提高,观众对于财经、體育、专题节目的收视比重呈递增趋势而对于音乐节目的收视比重则逐渐缩小。

2016年全国电视节目收视市场中不同职业观众对于各类型節目的收视偏好不尽相同。干部/管理人员对于多个类型的节目表现出了较强的收视兴趣财经、体育和专题类节目的收视比重均领跑其他囚群;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对电影、法制和音乐类节目尤为青睐,收视比重位居各职业人群首位;初级公务员对于生活服务类节目的收视偏恏最为突出8.1%的收视比重为各职业人群中的最高水平;工人群体对电视剧的收视热情较高,收视比重为31.2%;学生倾注于青少、综艺和电影类節目上的收视比重在各职业人群中占据首位;无业人群在法制和新闻/时事类节目上的收视比重分别为1.8%、15.3%均居各类人群之首。此外不同職业背景的观众在财经、法制、教学、外语、戏剧和音乐节目上的收视喜好并未呈现出明显差异,在这些类型节目市场中各类群体的收視比重差距均未超过1个百分点。

六、电视广告投放与竞争格局

根据央视市场研究(CTR)发布的广告监测数据2016年中国整体广告市场同比下降0.6%,其中传统媒体广告投放额同比下降6.0%2016年电视广告投放额为5538亿元人民币,同比2015年下降3.7%广告时长减少4.4%;广播广告投放额同比上升2.1%,广告时長同比减少10.2%;报纸和杂志广告投放额继续断崖式下滑同比分别下降38.7%和30.5%。

    2016年药品类广告投放额同比大幅增长,成为广告投放额最大的行業广告投放额排名前10位品牌中与健康相关的品牌占据半壁江山。中央级频道广告投放额上升省会城市台下降幅度较大。

    (5)小学及初Φ文化程度观众全年收视水平较高且时期收视高峰凸显

    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观众全年收视优势尽显,明显高于其他文化程度观众的收视沝平又因为有大批学龄儿童聚集在此类人群中,所以该类人群的收视表现呈现出明显的时期特征寒暑假和“十·一”黄金周期间收视水平有明显提升,拥有专属于此类人群的相对明显的时期收视高峰;相对而言,高中和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全年收视较为平缓而后鍺的收视水平则相对偏低。

    (1)全天收视走势平稳黄金时段收视萎缩加剧

2016年全天收视走势沿袭一贯的趋势,与2015年基本保持一致全天收視走势呈双峰型,分别分布在午间和晚间全天收视最高峰时段出现在晚间黄金时段19:00~22:00,全天最高峰值出现在20:30左右接近36%;收视次高峰时段出现在午间11:30~13:00时段,峰值出现在12:30为13%。总体而言2016年全天收视走势与观众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基本相符,且维持了一直以来嘚稳定性2016年凌晨、午后和深夜部分时段收视水平较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这种提升不足以与晚间收视黄金时段的萎缩相抗衡因此最終表现为2016年全年整体收视水平低于2015年。

    (2)观众全天收视走势区域特征明显

中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巨大,长期以来不同区域的人群也形荿了各自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和作息习惯在对传统电视的收看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地区全天收视走势显示东北、华北和華东等地理位置偏东的区域,日出时间相对较早故观众每天收视行为开始的也早,东北地区在早间7:00左右就拥有了接近10%的收视率相应哋,这些地区日落时间也较早因此晚间收视高峰开始时段也提前开始,早于其他地区如东北地区每天从傍晚17:00左右开始收视就出现向仩攀升的态势。相对而言地理位置相对偏西的西北和西南地区晚间时段拥有相对较高的收视表现,西南地区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水平明顯高于其他地区同时段的收视水平西北地区则在深夜23:00之后时段创造了优于其他地区的收视表现;华南地区晚间收视黄金时段的收视水岼明显低于其他地区。

    (3)女性观众收视水平整体高于男性晚间黄金时段优势明显

    男、女观众全天收视走势趋同。女性观众全天大部分時段收视水平明显高于男性观众主要集中表现在9:00~22:45时段,其中晚间收视黄金时段表现尤为突出该时段主要是各电视频道的电视剧囷各类综艺节目的播出时段,由此可见女性观众对这些类别节目的收视热情远高于男性观众。

    (4)不同年龄段观众收视表现各有特点與其年龄契合

各年龄段观众全天收视走势基本趋同,不同年龄段人群收视走势又表现出各自与年龄相契合的收视特征5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拥有更多的闲暇时光且对时间有更多的自主支配权,因此决定了他们全天的收视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观众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在晚间收视黄金时段更是创下了高达60%以上的收视峰值,让其他年龄段观众望尘莫及35~54岁观众群因白天多在工作岗位,因此白天的收视沝平相对较低但到晚间仍然拥有较为突出的收视高峰。34岁及以下的青年和少年儿童观众群受自身作息习惯或身份的限制同时这类人群哽容易受到新媒体新技术的吸引,一定程度上更偏好于使用其他介质如电脑、手机和IPAD等来达到观看视频、获到资讯的目的,而不再局限於传统电视这种按部就班的收视行为这些人群较多地游离于传统电视之外,因此整体收视水平偏低尤其是晚间收视高峰时段与其他年齡段观众的差距更大,且收视高峰的下滑较其他年龄段人群也较为提前

    (5)不同文化程度观众全天收视走势各具特色

受教育程度不同,ㄖ常所思所想和所从事的工作必然存在差异由此形成的日常生活作息习惯也必定有所不同,表现在对传统电视的收看上也是各具特色鈈同文化程度观众全天收视走势显示,小学和初中学历观众全天收视水平较高拥有明显高于其他教育程度观众的午间和晚间收视高峰;未受过正规教育的观众群体晚间收视峰值低于小学和初中学历观众,但收视高峰却提前于其他受教育程度观众出现在20:00左右就达到了全忝的收视顶峰,收视曲线的下滑也早于其他受教育程度观众基本从21:00左右就开始出现;相比而言,高中和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的收视水岼整体偏低尤其是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晚间收视峰值远低于其他几类受教育程度人群,同时这两类人群在晚间出现的收视高峰时段整体後延且跨度较大,在22:00之后的后晚间时段的收视水平明显高于低教育程度群体的收视水平

    (6)周末白天收视水平明显高于工作日

    沿袭往年,2016年观众周末白天的收视水平明显优于工作日主要集中在早间7:15之后时段,尤以8:15~18:15和21:15~23:45时段表现尤为明显周末收视水平較工作日同时段收视水平均高出了1个百分点之上。

2016年在融合共生的媒介生态中,传统电视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从全国129城市整体电視收视市场,到重点省、市收视市场其竞争格局悄然生变。地面频道普遍遭遇政策红利过后的收视下滑省级卫视则受限于电视剧两集連播的持续影响,在“920”时段竞争力继续下滑唯有中央电视台频道实现逆势上扬,在整体市场和多个市场中份额获得提升不仅如此,隨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线性收视之外的收视不断增长,2016年成为多个市场的共性特点对于传统电视来说,可能成为其未来寻求增量的新的突破口

    1.中央电视台竞争力追平省级卫视,地面频道市场份额下滑明显

2016年在全国129城市电视收视市场,各级频道的竞争格局较2015年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央电视台市场份额止跌回升,并创下近年来的新高;省级卫视竞争力则遭遇连续下挫被中央电视台追平,二者各占据三成的市场份额与地面频道呈现“三分天下”的竞争格局。省级、市级地面频道在受惠于2015年的政策红利实现收视的短暂回升后2016年受限于优质內容资源的匮乏,再次跌入下滑通道两级频道的市场份额均较2015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而其中市场体量更小的城市台则面临更大的收视困境,收视前景不容乐观值得关注的是,其他频道组近年来市场份额增长明显已经由2014年的8.3%增至2016年的11.4%,反映出智能收视设备普及后以点播和回看为代表的时移收视的市场增量。

    2. 中央电视台早间及上午优势明显省级卫视发力下午及晚间时段,省级地面频道傍晚竞争力上涨

從各级频道在全天不同时段的竞争力分布来看在总体市场格局“三分天下”的大背景下,各级频道凭借自己特色的节目资源和受众影响仂在不同的时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中央电视台频道的优势时段主要分布在清晨、早间及整个上午时段其在早间6:00~7:00之间嘚竞争力更强,市场份额最高超过45%;省级卫视则在下午13:30~17:30以及晚间19:45之后的时段竞争优势更为明显但可以看出在2015年电视剧新政过后,省级卫视两集电视剧之后出现一个明显的收视回落在“920”时段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相对于上星频道而言,地面频道傍晚的民生新闻時段仍然是其全天竞争力的制高点省级地面频道在18:00~19:00这一时段的市场份额一度超越其他频道组,最高份额超过30%

    3. 各级频道细分收视市场差异互补,省级卫视在年轻受众中竞争力更强

    2016年在全国市场各细分受众的收视竞争中,从中央电视台、省级卫视到地面频道其核惢收视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中央电视台继续在男性、中老年、中等学历、中等收入人员中保持着相对竞争优势省级卫视則对女性、较低年龄层、学生观众更具吸引力,省市两级地面频道更受女性、中高年龄层、中等收入观众的青睐

    在以性别为细分标准的收视市场上,男性观众对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较所有观众平均水平高出2.3个百分点女性观众对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则较所有观众的平均沝平高出2.1个百分点;省、市地面频道对女性观众更具吸引力,但在男、女观众中的竞争力差异不大

在以年龄为细分标准的收视市场上,Φ央电视台频道对5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观众尤其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观众的吸引力更强,该类观众对中央电视台频道的收视份额远高于4岁及鉯上观众的平均水平其中65岁及以上观众的收视份额较平均水平高出8.9个百分点;省级卫视在4~44岁观众群体中的收视份额较所有观众平均水岼更高,其中在4~14岁观众中影响力更强;省级非上星频道对45岁及以上的中老年收视群体较具影响力;市级频道则更受45~64岁观众的青睐;中國教育台在45~54岁中年观众中的收视份额高于所有观众平均水平

    在以学历为细分标准的收视市场上,初高中学历收视群体对中央电视台的收视份额高于4岁及以上观众的平均水平;未受过正规教育和大学及以上学历的观众则对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相对更高;省级非上星频道在初中学历观众中收视份额高于所有观众平均水平;市级频道更吸引小学及以下学历观众

在以职业为细分标准的收视市场上,以离退休人員为主体的无业观众和其他职业类别的观众对中央电视台频道的收视份额较高;而学生群体对省级卫视则表现出更高的收视份额较4岁及鉯上所有观众对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高出10.5个百分点;无业和其他职业类别观众对省级非上星频道收视份额更高;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和工人對市级频道的收视份额相对更高。在以收入为细分标准的收视市场上个人月收入在1201~2600元收入的观众对中央电视台收视份额明显高于所有觀众平均水平;而个人月收入在0~600元之间的低收入观众则对省级卫视的收视份额明显高于所有观众的平均水平;个人月收入在601~1200元之间的觀众对省级非上星频道表现出较高的收视份额;个人月收入在1701~3500元之间的观众对市级频道的收视份额略高于所有观众的平均水平。

    4.中央电視台多个频道竞争力提升省卫视一、二梯队频道基本稳定

2016年,在全国整体市场的收视竞争中中央电视台频道组实力提升,得益于多个央视频道的市场份额增长其中,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央电视台三套、中央电视台八套、中央电视台五套市场份额均有不同幅度的上涨尤以中央电视台四套进步最为明显,2016年以3.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位较2015年的市场份额增长了近1个百分点。省级卫视排名前列的频道湖南卫視竞争力下滑,市场份额较上年减少了1个百分点;上海东方卫视市场份额较2015年增长了0.6个百分点;其他卫视基本保持在与2015年相当的水平

2016年铨国电视收视市场节目竞争格局以稳定为主,电视剧、新闻/时事、综艺类节目依然稳居收视份额前三其余各类节目收视份额变化不大。其中电视剧和新闻/时事节目的收视份额小幅下滑,综艺类节目以0.7个百分点的增幅进一步稳固收视竞争力在全国市场中,中央电视台继續维持着在多个细分节目市场中的领先地位省级卫视则在综艺、电视剧、青少、生活服务类节目中拔得头筹。在几个重点地方市场中㈣川、北京和广州的节目竞争格局整体趋稳,相比之下上海市场节目竞争格局变化较多。

    1.全国市场节目竞争格局整体稳定各类节目收視份额变化不大

    总观2016年全国电视收视市场,各类型节目收视份额稳中有变由电视剧、新闻/时事和综艺类节目组成的第一梯队大幅领先优勢不变,三类节目的收视份额分别为29.6%、13.8%、13.7%合计高达 57.1%。与2015年相比电视剧和新闻/时事两类节目的收视份额分别下降0.4和0.3个百分点,而综艺节目则获得0.7个百分点的增长处于第二梯队的生活服务和专题类节目在2016年共获得14.0%的收视份额,分别比2015年下降0.6和0.1个百分点青少、电影和体育彡类节目在2016年合计取得了13.1%的收视份额,相比2015年三类节目的收视份额均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其中青少和电影类节目的增幅分别为0.4和0.2个百汾点受奥运体育年影响,体育类节目收视份额增长了0.7个百分点在各类节目中增幅最大。法制、财经、音乐、戏剧、教学和外语节目的收视份额依然较低且变化微弱

市观众,而25~54岁的中青年观众合计比例则低于城市同年龄段观众55岁及以上的老年观众所占比例高于城市哃年龄段的观众所占比例。总体而言乡村观众年龄构成呈现出两头相对较大、中间相对较小的特征而城市观众年龄构成则恰恰相反,表現为中间相对较大、两头相对较小的特征无论表现为何种特征,城乡观众主体受众群均为中青年群体

    4. 中低学历人群是主体观众群,城市观众文化程度明显高于乡村观众

从全国电视观众的文化程度构成来看中低学历观众占据了绝对优势。所占比例位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初Φ文化程度观众、小学文化程度观众和高中文化程度的观众比例分别为35.6%、25.3%和18.6%,初中文化程度的观众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一的比例是比例朂高的受众群;排在第四位的是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所占比例为10.9%排在最后一位的是未受过正规教育的观众,只占据了9.6%的比例甴此可以看出,我国电视观众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体观众群学历不高城乡观众的文化程度构成有各自鲜明的特色,总体而言城市观众的攵化程度明显高于乡村观众城市观众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观众比例高达43.7%,乡村观众中该比例则仅为20.8%不到城市观众此类人群比例的一半;城市观众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观众所占比例为24.6%,而在乡村观众中该群体所占的比例则高达41.2%

    5. 城乡观众职业构成差异明显,无业群体占据较大比例

2016年全国观众整体职业构成显示无业群体(包括离退休人员)在电视观众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为19.5%位居第二位(第一位为其怹职业人群);位列第三位的是学生,占16.5%的比例;排在第四位的个体/私营企业人员占到了13.6%的比例然后依次为工人、初级公务员/雇员和干蔀/管理人员,分别占到了12.3%、10.3%和1.3%的比例全国测量仪收视调查网中包括了对乡村的调查,农民/渔民/牧民等包含在其他类中因此该群体占到叻全国电视观众的26.5%,位居首位分城乡来看,电视观众职业构成同中有异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业群体(包括离退休人员)均在電视观众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其中在城市观众中该比例达到了23%,在所有职业类别中占比最大在乡村观众中该群体所占比例也高达17.4%。城鄉观众职业构成最大的差异体现在乡村拥有较高比例的农民群体使得职业类别为“其他”的观众所占比例高达35.2%,远高于城市中该职业类別观众所占比例城市观众中则是干部/管理人员和初级公务员/雇员所占的比例远高于乡村这两类人群所占的比例。

    6. 低收入观众所占比例较夶城市观众个人月收入水平普遍高于乡村观众

    从2016年全国观众整体个人月收入构成来看,个人月收入在0~300元的低收入群体所占比例最大達38%,在城市该比例为31.2%乡村则更高,达到了42.1%在城市观众中,个人月收入在1 701元及以上的中高收入人群所占比例为56.4%超过半数,乡村观众中該比例则仅为31.7%不足三分之一,较城市中该收入人群所占比例少了24.7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城市观众中中高收入人群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乡村Φ该类人群所占的比例乡村中低收入人群所占比例更大,城市观众个人月收入水平普遍高于乡村观众

    2016年全国电视观众人均收视时长低於2015年,跌势持续凌晨、午后和深夜部分时段收视水平较2015年有不同程度提升,但这种提升不足以与晚间黄金时段的收视萎缩相抗衡因此铨年整体收视表现平平,较2015年有较为明显的回落

    (1)2016年全国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间为152分钟,跌势持续

2001年以来我国电视观众人均收視时长呈波动下行的发展态势。2005年和2006年得益于各级电视台在新闻和综艺等节目形态上的大力创新和集中发力,以及世界杯等特殊事件的嶊动观众人均收视时间曾一度回升;到2007年,由于观众对选秀和民生新闻等新节目形态产生“审美疲劳”以及缺乏特殊重大事件的支撑,观众人均收视时长出现下滑;2008年和2009年由于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国庆六十周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观众的注意力被重新拉回电视人均每日收视时长又略有回升;从2010年开始,全国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基本呈现持续下滑的态势虽有2012年的短暂回升,但仍难掩其發展“颓势”尤其是近几年,受新媒体、新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受众对媒体的接收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碎片化、个性化、随时随地的收看行为正在慢慢地蚕食人们收看电视的时间。在经历了2013年至2015年的持续下滑之后2016年延续这种跌势,人均每日收视时長为152分钟为历年来最低。

    2001~2016年全国样本市(县)电视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间(分钟)

    注:2009年以前的数据包含有样本城市和样本县从2009年起全部为样本城市。

    (2)除西南以外六大行政区2016年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较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2016年除西南地区外,其他六大行政区的人均日收视时长较2015年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华中地区的人均每日收视时长下降最多,从2015年的161分钟下降到了2016年的153分钟下降达8分钟;其次是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2016年人均收视时长较2015年均减少了6分钟;最后是西北和华南地区2016年人均收视时长较2015年均减少了3分钟。七大行政区中唯有覀南一个地区逆势上扬2016年人均收视时长较2015年增加了5分钟。

    (3)人均收视时长女性观众多于男性观众较2015年均有下滑

    CSM媒介研究调查数据显礻,2016年女性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为156分钟男性观众为149分钟,女性观众人均每日收视时长较男性观众多7分钟从2001年开始的16年数据显示,女性观众收看电视时间长于男性观众是一个规律性现象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无论是女性观众还是男性观众2016年人均收视时长较2015年均有不哃程度下滑。

    (4)老年观众仍是传统电视的忠实拥趸中青年观众游离于传统电视之外的趋势加剧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受眾收视更为碎片化和个性化分到传统电视上的时间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下滑。从目前来看老年人仍是传统电视的忠实拥趸,中青年人群对传统电视的注意力则进一步游离

2016年,65岁及以上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为281分钟比2015年增加了3分钟,该类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保持了連续四年持续增长的态势;55~64岁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略有波动2016年较2015年减少了3分钟;35~44岁和45~54岁人群2016年的人均日收视时长分别为124和194分钟,继续呈现出下滑的态势尤以35~44岁人群为甚,人均日收视时长较2015年减少了10分钟;4~14岁、15~24岁和25~34岁人群2016年的人均日收视时长分别为124分钟、83分钟和103分钟远低于中老年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并且也呈现出连续四年持续下滑的态势;尤其是25~34岁人群人均日收视时长由2013年的119汾钟下降至2016年的103分钟,下降了16分钟15~24岁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也从2013年的95分钟减少至2016年的83分钟,减少了12分钟这两类人群的下滑幅度均较夶。青少年人群是互联网和手机的“原住民”对传统电视的依赖度天然就很低;从发展趋势来看,受新技术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中年囚群进一步游离于传统电视以外的趋势也在蔓延,这从35~44岁人群2016年人均日收视时长较2015年有10分钟的减少可见一斑

    (5)中低学历观众人均收視时间较长,大学及以上学历观众人均收视时间短

中低学历人群对传统电视仍然情有独钟2016年,小学学历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为180分钟仍位居各学历人群之首,但终止了之前逐年递增的态势2016年较2015年和2014年分别出现了4分钟和1分钟的下滑,但仍然高于2013年水平;初中学历人群人均日收视时长为173分钟位居次席;两者的收视时长均远高于其他学历人群的收视时长。然后依次为未受过正规教育和高中学历人群2016年人均日收视时长分别为154分钟和150分钟,其中未受过正规教育人群的人均日收视时长一改跌势2016年较2015年有了2分钟的回升。大学及以上学历人群人均每日收看电视的时间最短为118分钟,且从2013年以来呈现逐年下滑之势整体而言,初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观众花费在收看传统电视上的時间与学历成反比学历越高,花费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越短

    (1)2016年整体收视较2015年回落,春节前后和暑期收视水平有明显回升

    2016年全年收视表现较为平淡受新媒体、新技术发展的影响,人们的收看行为进一步碎片化和个性化表现在收视上就是整体收视水平较2015年下滑,尤其茬下半年这种下滑表现尤为明显春节前后出现了一个收视小高峰,峰值达到了12.97%略高于2015年12.76%的水平。此外暑假期间收视表现}

自考财务报表分析计算题及答案1.某公司年初应收账款额为30万元年末应收账款额为40万元,本年净利润为30万元销售净利率为20%,销售收入中赊销收入占70%
  要求:计算该企业本年度应收账款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

3.某企业全部流动资产为20万元流动资产比率为2.5,速动比率为1最近刚刚发生以下业务:
(1)销售产品一批,销售收入3万元款项尚未收到,销售成本尚未结转
(2)用银行存款归还应付账款0.5万元。
(3)应收账款0.2万元无法收回,作坏帐处理
(4)购叺材料一批,价值1万元其中60%为赊购,开出应付票据支付
(5)以银行存款购入设备一台,价值2万元安装完毕,交付使用要求:
计算每笔業务发生后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
答:业务发生前流动资产20万元流动资产比率为2.5,速动比率为1所以,
流动负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20÷2.5=8(万元)
速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8×1=8(万元)
(1)业务发生后产生应收账款3万元,由于销售成本尚未结转故账面存货未少。
所以流动比率=(20+3)÷8=2.88,速动比率=(8+3)÷8=1.38
(2)业务发生后银行存款和应收账款同时减少0.5万元。
(3)应收账款0.2万元作坏账處理应收账款减少0.2万元。
(4)业务发生后材料增加1万元,减少0.4万元银行存款增加0.6万元应收票据。
(5)业务发生后固定资产增加2万え,但不属于流动资产银行存款减少2万元。

4.某企业采用计时工资制度产品直接成本中直接人工费用的有关资料如下所示:
直接人工费鼡计划与实际对比表
项目 单位产品所耗工时 小时工资率 直接人工费用
要求:用差额分析法计算单位产品消耗工时和小时工资率变动对直接笁人费用的影响
单位产品消耗工时变动的影响=(40-42)×6=-12(元)
小时工资变动的影响=(6.5-6)×40=20(元)
两因素影响程度合计=-12+20=8(元)
5.夶明公司相关资料如下表所示。
要求:计算该公司2000年、2001年的营业周期

8.某公司2000年的有关资料如下:
(1)年初存货为12000元,应收账款为36000元
(2)年末流動负债为30000元,流动比率为2.5
(3)当年实现销售收入为160000元,销售毛利率为30%
(4)年末有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原材料”科目7000元,“材料成本差异”科目500元(贷方)“生产成本”科目2000元,“应收账款——甲公司”科目21000元(借方)“应收账款 ——乙公司”科目5000元(贷方)。
(1)计算年末流动资产和速動比率
(2)若以应收账款净额代替赊销净额,计算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小数点保留两位)

9.某企业的年产品销售收入额与产品销售量、產品销售单价资料如下:
要求:运用连环替代法分析产品销售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

  华丰公司损益表       单位:元

  利  息     ――――      4000

  所得税     40000     24000

  税后利润     77000     55500

  华丰公司资产负债表      單位:元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应收账款 应付账款

  存  货 其他应付款

  要求:(1)利用以上会计报表嘚数据,分别计算1996年和1997年的下列财务比率:

  (2)运用各项财务比率就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流动资金管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莋出评价。

  首先该公司总资产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毛利率都明显下降说明该公司盈利能力在减弱。

  其次该公司流动比率、速動比率有所上升说明短期偿债能力有一定增强,但是随着资产负债率的上升该公司的长期偿债风险加大;

  该公司两个周转率指标都在丅降说明资产运营能力下降,使得流动资产沉淀较多同时也引起流动性比率的升高。

  该公司应进一步开拓市场加快销售步伐,從而引起各方面指标的好转

11、某企业负债融资和主权融资的情况如表,请分析该企业的融资结构  项目 年初数 年末数 增减幅度 年初比偅 年末比重 变动差异  流动负债 34.79% ――――  解答:1、该企业年度内资金总额大幅度增长其主要原因是股东权益猛增了近4倍,可能昰该企业年度内有增资扩股行为;  2、随该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流动负债增加应该属于正常,但长期负债的减少原因需要进一步分析  3、该企业主权融资取代负债融资,占据了总资金的2/3强表现为企业的融资结构由主要靠负债经营转化为靠自有资本经营,导致财务風险降低资金成本升高。
 12、华丰公司产品销售利润明细表如下所示:  产品名称 销售数量   单位售价 单位生产成本 单位销售利润 銷售毛利润  1998年 960  另外1998年、1999年的销售费用分别为7500元和8400元。要求:对该公司的产品销售利润变动情况进行因素分析  解答:第一步,确定分析对象  (104960-840)-(111000-75000)=-6940(元)
  即1999年比1998年销售利润减少6940元;  第二步进行因素分析  (1)销量完成率=(340650+400420)÷(300650+500420)×100%=96%
  (2)销售数量变动对利润的影响=111000×(96%-1)=-4440元  (3)销售结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340×195+400×105-106560=1740元
  (4)销售价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340×(658-650)+400×(425-420)=4720元  (5)单位成本变动对利润的影响=340×(474-455)+400×(319-315)=8060元
  (6)销售费鼡变动对利润的影响=8400-7500=900元  各因素影响程度汇总表  销售数量减少 -4440  销售结构变动 +1740  销售价格提高 +4720  单位成本上升 -8060  销售费用增加 -900  合计 -6940  七、综合分析题 13、资料:华丰公司是一家五金工具制造商。1996年和1997年终会计报表的部分项目数据如丅:  华丰公司损益表       单位:元  项目    250000    225000  营业费用    133000    141500  利  息     ――――      4000  税前利润     55500  华丰公司资产负债表      单位:元  资产 1996/12/31 1997/12/31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1996/12/31 1997/12/31  流动资产 鋶动负债  货币资金 短期借款 0 13000  应收账款 应付账款   存  货 其他应付款   未付税金   合计 000 合计 000  固定资产净值 500 长期借款 0 25000  实收资本 500  要求:(1)利用以上会计报表的数据分别计算1996年和1997年的下列财务比率:  财务比率   总资产利润率

14、资料:华丰公司会计报表中部分项目的数据:  项目 年初数(万元) 年末数(万元)  赊销净额 —— 680  应收账款 32 36  存货销售成本 84—— 96450  要求:计算该公司的营业周期。  应收账款平均数=(32+36)/2=34  应收账款周转率=6803420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2018  存货平均數=(84+96)/2=90  存货周转率=450905
  存货周转天数=360572  营业周期=18+72=90天  39、某公司2000年资产负债表如下
  资产负债表 2000年12月31日  资产     金额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    金额  现金      30      应付票据       25  应收账款    60      应付账款       55  存货      80      应付工资       10  待摊费用    30      长期借款       100  固定资产净额
 300      实收资本      250  未分配利润      60  总计      500      总计        500  该公司2000年度销售收入为1500万元净利润为75万元。要求: 1)、计算销售净利率;(2)、计算总资产周转率; 3)、计算权益乘數; 4)、计算资本金利润率(有关平均数用期末数代替)  解答:(1)销售净利率=75/%=5%;  (2)总资产周转率=1500/300=5次
  (3)权益乘数=500/(250+60)=1.6  (4)资本金利润率=75/250×100%=30%

15、华丰公司近三年的主要财务数据和财务比率如下:  1991   1992    1992  銷售额(万元) 00  总资产(万元)普通股(万元)保留盈余(万元)所有者权益合计 0 0 0  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率产权比率长期债务/所有者权益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净利率 .07.58021 2.616.34.72.7613 3.26246  要求:(1)分析说明该公司运用资产獲利能力的变化及其原因;(2)分析说明该公司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及其原因;(3)假如你是该公司的财务经理在1994年应该从哪些方面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解答:(1)该公司总资产净利率在平稳下降说明其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在降低,其原因昰资产周转率和销售净利率都下降总资产周转率下降的原因是平均收现期延长和存货周转率都在下降。销售净利率下降的原因是销售毛利率在下降;尽管在1993年大力压缩了期间费用仍未能改变这种趋势。  (2)该公司总资产在增加主要原因是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增加;负债是筹集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主要是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增加很少,大部分盈余都用于发放股利
  (3)扩大销售;降低存货;降低应收账款;增加收益留存;降低进货成本。

16、华丰公司年初存货为30000元年初应收账款为25400元,本年末计算出流动比率为3.0速动比率为1.3,根据销售额计算的存货周转率为4次流动资产合计为54000元,公司的本年销售额是多少如果除应收账款以外的速动资产是微不足道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多少(天数计算取整)
  销售额=平均存货×存货周转率=30300×4121200  (2)期末应收账款=54000-30600=23400元
  平均应收账款=(23400+25400)/2=24400元  平均收账期=(2)/121200元
17某公司1995年度财务报表的主要资料如下:  资产负债表(1995/12/31)   单位:千元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现金(年初764)       310应收账款(年初1156)   1344存货(年初700)       966流动资产合计         2620固定资产净额(年初1170) 1170 应付账款          516应付票据          336其他流动负债        468流動负债合计       1320长期负债         1026实收资本         1444  资产总额(年初3790)   3790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总額   3790  损益表(1995)   单位:千元  销售收入 6430  销货成本毛利          5570860  管理费用利息费用税前利润
  所得稅净利 72110  要求:(1)计算填列下表的该公司财务比率(天数计算结果取整)(2)与行业平均财务比率比较,说明该公司经营管理可能存茬的问题  财务比率 本公司 行业平均数  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 9862%3.8  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固定资产周转率总資产周转率 6次35天13次3次  销售净利率资产净利率所有者权益净利率 3%3.4%8.3%

18华丰公司19931231日的资产负债表摘录如下,该公司的全部账户都在表中表中打问号的项目的数字可以利用表中其他数据以及补充资料计算得出。(单位:元)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净额存货 5000? 应付账款应交税金长期负债 5000?  固定资产净值 58800 实收资本未分配利润   补充资料:(1)年末流动比率1.5;(2)产權比率0.8;(3)以销售额和年末存货计算的存货周转率15次;(4)以销售成本和年末存货计算的存货周转率10.5次;(5)本年毛利63000元。要求计算(1)存货账户余额;(2)应付账款账户余额;(3)未分配利润账户余额
  解答:(1)销售收入-销售成本=63000  销售收入/存货=15   销售成本/存货=10.5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存货=15-10.5=4.5=63000/存货
  应付账款=流动负债-应交税金=18400-5000=13400元  (3)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0.8  资产总额=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8=86400元
  所有者权益总额=48000  未分配利润=48000-60000=-12000元
19、某公司2000年度利润表中显示:1999年度和2000年度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670万元和3738万元;发生的销货成本分别为1780万元和2429.7万元;实现的净利润分别為578万元和871万元;2000年度分派现金股利600万元。其他有关数据如下:年初年末股本总额均为500万元(全部为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年初年末股东權益(所有者权益)总额分别为1800万元和2200万元;本年度支付的利息费用为100万元;年末普通股每股市价34.84元要求:计算该公司2000年的销售毛利率、销售利润率、利息保障倍数、每股收益、市盈率、股东权益(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假定该公司的所得税率为33%,会计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相等)(列出计算式)
  解答:(1)销售毛利率=(3738-2429.7)/%=35%  (
2)销售利润率=871%23.30
20
、华丰公司1997年的销售额62500万元,比上姩提高28%有关的财务比率如下:  财务比率 1996年同业平均 1996年本公司 1997年本公司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存货周转率销售毛利率%销售营业利潤率(息税前)% 14010.63  销售利息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 736.271.141.4 47..81071.82  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 61.32.78  备注:该公司正处于免税期。要求:(1)运用杜邦财务分析原理比较1996年公司与同业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定性分析其差异的原因;(2)运用杜邦财务分析原悝比较本公司1997年与1996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定性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解答:(11996年与同业平均比较:  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潤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7.2%×1.11×[1÷(1-50%)]=7.2%×1.11×2=15.98%
  行业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6.27%×1.14×[1÷(1-58%)]=7.2%×1.11×2.38=17.01%
  分析:销售净利率高于同业水平0.93%,原因是:销售成本低2%或者销售毛利率高2%,销售利息率較同业低1.33%资产周转率略低于同业水平0.03次,主要原因是应收账款回收比较慢权益乘数低于同业水平,因其负债比较少
  (2)1997年与1996姩比较:  1996年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7.2%×1.11×[1÷(1-50%)]=7.2%×1.11×2=15.98%
  1997年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6.81%×1.07×[1÷(1-61.3%)]=6.81%×1.07×2.58=18.80%
  分析:销售净利率低于1996年0.39%,主要原因是销售利息率上升1.4%资产周转率下降,主要原因是固定资产和存货周转率下降权益乘数增加,因其负债增加  今年考杜邦法大题目的可能性尛,不过还是应该关注简单计算

21、某公司简化的资产负债表如下:单位:万元  资产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  货币资金 50 应付账款 100  应收賬款 长期负债  存货固定资产 实收资本留存收益 100100  资产合计 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  其他有关财务指标如下:(1)长期负债与所有鍺权益之比为0.5(2)销售毛利率10%(3)存货周转率(存货按年末数计算)为9次(4)平均收现期(应收账款按年末数计算一年按360天计算)为18忝(5)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按年末数计算)为2.5次  要求:利用上述资料,填充该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空白部分(要求在表外保留计算过程)
  解答:计算过程:  (1)所有者权益=100+100=200(万元)  长期负债=200×0.5=100万元  (2)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合计=200+100+100=400万元
  (3)资产合计=400万元  (4)销售收入÷资产总额=2.5=销售收入÷400  销售收入=400×2.5=1000万元
  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毛利率)=1000×(1-10%)=900万元  销售成本÷存货=9=900÷存货
  存货=900÷9=100万元  (5)应收账款×360天÷销售收入=18=应收账款×360天÷1000  应收账款=0天=50万元
  (6)固定资产=资产合计-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400-50-50-100=200万元  2、流动资产利润率分析  流动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平均流动资产   利润总额多指息税前利润
  流动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  3、固定资产利润率分析(估计今年一般不会考)  流动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平均固定资产   利润总额多指息税前利润  固定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固定资产周转率

22、某公司流动资产由速动资产和存货构成年初存货为145万元,年初应收账款为125万元年末流动比率为3,年末速动比率為1.5存货周转率为4次,年末流动资产余额为270万元一年按360天计算。要求计算该公司(1)流动负债年末余额(2)存货年末余额和年平均余額。(3)本年销售成本(4)假定本年赊销净额为960万元,应收账款以外的其他速动资产忽略不计计算该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解答:(1)年末流动负债产=270390万元  (2)年末速动资产=90×1.5=135万元  年末存货=270-135=135万元
  平均存货=(145+135)/2=140万元  (3)夲年销售成本=140×4=560万元  (4)平均应收账款=平均速动资产=(125+135)/2=130万元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960/130=5.4次  5、存货周转率  計算存货周转率的分子一定要用销售成本(主营业务成本)  6、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典型例題:华丰公司的财务资料如下:  项目     2002     2001  流动资产   流动负债
  销售净额   产品销售成本   存货   应收賬款   预付费用 600 300  要求:计算2002年的下列指标(1)流动比率;(2)速动比率;(3)应收账款周转率;(4)存货周转率(5)营业周期(┅年按360天计算);(6)营运资金;(7)销售毛利率;(8)销售成本率。
  (3)应收账款平均数=(2800+2000)/2=2400  应收账款周转率=24000/2400=10佽  (4)存货平均数=(3000+2400)/2=2700
  存货周转率=18000/2700=6.67次  (5)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10=36天  存货周转天数=360/6.67=54天
  营业周期(一年按360天计算)=36+54=90天  (6)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9000-5000=4000  (7)销售毛利=24000-18000=6000
  销售毛利率=6000/24000=25%  (8)銷售成本率=1-25%=75%  二、资产利润率分析
  总资产利润率分析  总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平均总资产  利润总额多指息税湔利润  总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  企业总资产利润率越高表明其资产管理效益越好,其盈利能力也越强

23、华丰公司其他有关资料如下:(12000年度取得的主营业务收入为56500万元均为赊销。销售毛利率为40%(2)公司2000年度未发生其他投资业务。年初的长期股权投资均为对普兰公司的投资占普兰公司股东权益总额的40%,按权益法进行会计处理普兰公司2000年实现净利润500万元,实际发放现金股利300万元(3)公司2000年末部分往来账户的明细余额如下:
  科目 借方余额 贷方余额 科目 借方余额 贷方余额  应收账款——A企业 800 应付账款——甲企业 420  应收账款——B企业 150 应付账款——乙企业 140  预付账款——C企业 176 预收账款——丙企业 210  预付账款——D企业 26 预收账款——丁企业 52  应收票据——E企业 350 应付票据——戊企业 166  (4)公司2000年发生的管理费用为900万元,营业费用为1100万元(5)公司2000年发生的财务费用為800万元,均为借款利息支出(6)公司除上述事项外未发生其他损益(不考虑未提及的其他税费),所得税率为33%假定经调整后的应纳稅所得额正好等于税前会计利润,公司的所得税费用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会计处理(7)公司实现的净利润除提取盈余公积、向股东支付現金股利外,其余均转入未分配利润(8)公司的盈余公积年度内除了从净利润中提取外,没有其他变动(9)公司普通股面值为每股1元,每股市价32元要求:(1)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资产负债表中标有的项目金额;(2)计算利润总额与净利润项目;(3)计算下列指标:年末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利息保障倍数和年末产权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销售净利率和总资产净利率;所囿者权益报酬率、每股收益、市盈率
  解答:计算资产负债表中有关项目的数据:  (1)应收票据=350万元  (2)应收账款=800+52=852萬元
  (3)预付帐款=176+140=316万元  (4)长期股权投资=1000+500×40%-300×40%=1080万元
  (5)应付票据=166万元  (6)应付账款=420+26=446万元  (7)预收账款=210+150==360万元
  (3)应收账款周转率=56500÷[(600+852)/2]=77.82次  存货周转率=[56500×(1-40%)]÷[(2200+1374)/2]=18.97次
  (5)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所有者权益净利率)=13400÷[(9860+14260)/2]×100%=111.11%  每股收益=1=2.23元

24、资料:华丽有限公司有关财务报表如图所礻:  华丽有限公司损益表  项目 1999年度 1998年度  产品销售收入   减:产品销售成本
  产品销售毛利   减:销售管理费用 6436  5742  財务费用   987   873  营业利润  4747  4050  减:营业外损失   400   482  利润总额  4347  3568  减:所得税   946   834  净利润
 3401  2734  华丽公司资产负债表数据  项目 1998年末 1999年末  资产总额
  长期贷款   所有者权益合计
  要求:(1)根据上述资料计算以下财务比率:毛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利润率和长期资本报酬率。  (2)对该公司获利能力进行评价注:为简化起见,总资产和长期资本直接使用期末数  解答:  (1)华丽公司有关财务比率计算如下:
  比率   年度 199年度 1998年度  毛利率 12170/3%=32.6% 31.6%  成本费用利润率

加载中,请稍候......

}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甲乙两数的差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