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贷记卡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需要计提减值吗

(一)应收账款减值损失的确认

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的账面价值进行评估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发生减值的,应当将减记的金额确认为减值损夨同时计提坏账准备。

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减值有两种核算方法即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項的减值的核算只能采用备抵法,不能采用直接转销法

采用直接转销法时,日常核算中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不予考慮只有在实际发生坏账时,才作为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直接冲销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即借记“信用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應收账款”等科目。

【例】某企业2014年发生的一笔20000元的应收账款长期无法收回,于末确认为坏账该企业在末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信用减值损失——坏账损失          20000

 贷:应收账款                  20000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账务处理简单,其缺点是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也与资产定义相冲突。在这种方法下只有坏账实际发生时,才将其确认为当期费用导致资产不实、各期损益不实;另外,在资产负债表上应收账款是按账面余额而不是按账面价值反映,在一定程度上歪曲了期末的财务状况所以,企業会计准则不允许采用直接转销法(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八条谨慎性)

备抵法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按期估计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建立坏账准备,待坏账实际发生时冲销已提的坏账准备和相应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

采用这种方法在财务报表上列示應收款项减值准备项的净额,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能了解企业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预期可收回的金额或真实的财务情况

在备抵法下,企业應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评估当期坏账损失金额。

应当计提坏账准备的科目

应当计提坏账准备的科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賬款和其他应收款项减值准备等

1.期末计提或补提坏账准备时

借: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2.期末冲减多计提的坏账准备时

 贷: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3.实际发生坏账损失时,转销坏账准备

4.已确认并作为坏账转销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以后又收回时

1.计算坏賬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

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科目的余额×坏账比例

2.计算当期期末应计提的坏账准备=当期按应收款項减值准备项计算的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计提前坏账准备科目的贷方余额(或+借方余额)

结果为正数即为补提的坏账准备。

结果為负数转回多提的坏账准备。

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列示

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其账面价值

“坏账准备”科目是“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科目的备抵科目。

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的账面价值=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的账面余额(借)-坏账准备嘚科目余额(贷)

【比较】各事项对应收账款账面价值的影响

1. 计提或补提坏账准备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不变坏账准备增加)

2. 冲回多提的壞账准备

  贷:信用减值损失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不变,坏账准备减少)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减少坏账准备减少,减少金额相同)

4. 已确认並转销的应收款项减值准备项又收回

(应收账款账面余额不变坏账准备增加)

(二)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

【例2-25】12月31日,甲公司对应收丙公司的账款进行减值测试应收账款余额合计为1000000元,甲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确定应计提100000元坏账准备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为:

借:信用減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100000

 贷:坏账准备                 100000

【例2-26】甲公司6月对丙公司的应收账款实際发生坏账损失30000元。确认坏账损失时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坏账准备                  30000

 贷:应收账款                  30000

【例2-27】承【例2-25】和【例2-26】,假设甲公司12月31日应收丙公司的账款金额为1200000元经减值测试,甲公司应计提120000元坏账准备

根据甲公司坏账核算方法,其“坏账准备”科目应保持的贷方余额为120000元;此次计提坏账准备之前“坏账准备”科目的实際余额为贷方70000(00)元,因此本年末应计提的坏账准备金额为50000(00)元甲公司应编制如下会计分录:

借:信用减值损失——计提的坏账准备       50000

 贷:坏账准备                  50000

}

计提的坏账准备和减值准备,还有壞账损失有什么区别?

  • 坏账准备是根据应收账款的多少按一定比例计提以免到时收不回款做准备;减值准备是根据存货(库存商品)的多尐按比例计提,为今后一旦发生存货减价而做准备坏账损失是已经发生应收账款收不回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全部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收款项减值准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