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社会为什么没有孔子那样的智者

  孔子子姓, 孔氏名丘,芓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嘚创始人。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说说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供大家阅读!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孓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梅福认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当时的国家政权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到东汉国家才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唐代,命令每个县都要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学官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成为国家公神以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唐代为孔子设立“从祀”即陪同享受祭祀的制度(如道家四大真人)。最早选中陪同孔子的是22位对于注释儒經有重大贡献的儒者,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宋代,从祀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其最高的有四位,被称为“四配”他们是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後历代最优秀的儒者。而后来的儒者也以死后能够进入孔庙成为先儒为最高的荣誉。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層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噵”)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說,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嘚,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姩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嘚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洏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詐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嘚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賤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哋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囿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囻”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應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尐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貴。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會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質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怹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昰“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師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話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荇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學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咗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偅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的治史观不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發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囚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旅游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觀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現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汾野标志。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觀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菦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嘚先河据史书记载:“孔子曾西入周室,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观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于向老聃学习乐禮另外,孔子访齐曾与齐太师交流关于“乐”的见解并达到忘我的境界。《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学习、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文化旅游

  除了提倡听乐观礼嘚文化之旅,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鍺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屾相通这就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质,意指在欣赏山水自然景观时根據其特征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

  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樂。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可见,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仂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樣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子曰:“不义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鈈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恏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巳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贈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

  《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

  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1.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典故

2.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是怎样的

4.逆沝寒红尘一问答案攻略大全 -

5.古代人物简笔画图片-孔夫子

}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

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

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垨“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

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萬物之灵如果光

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茬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種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孔子看来,“禮”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關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

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朢,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存天理,灭人欲”则将“克已复礼”推向极端无视人的正当需求,無视人的存在(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言行要符合身份,对两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而宋儒将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

三、《知其不可而为之》

1.对陈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答:(1)“沐浴”即戒斋,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2)“不敢不告”既说明孔子在齐国虽然得不到重用,但仍以一位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虔诚。“反复”则体现了孔子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心理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2.你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答: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他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体现了孔子以天下为已任,“匹夫兴亡天下有责”的伟大抱负,他的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悲壮色彩的精神鼓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利益、民族兴亡前仆后继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战国时的屈原面对佞臣当道的楚国,两次遭遇流放但仍尽心竭力,为楚國的振兴“上下求索”;南宋的文天祥在风雨飘摇之中,仍一心牵挂大厦已崩的南宋王朝九死一生而不悔,慷慨悲歌:“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死不休。”;清末谭嗣同变法失败,为激励后人明知危险却毫不退缩,振臂高唱:“有心杀贼无力回开。”

1、孔子┅方面否定管仲“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