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说未来科技发达了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帮助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以后欧洲很有可能通过一周休三天的建议是扯淡吗

原标题:十大科技带来《人类2.0》| 品读

往年“品读”频频今年如此寥寥。

我必须检讨以往一副“嗜书如命”的样子,今年却大打折扣读书量不多,效率也奇低往往┅本书要断断续续读好久。抛开杂事众多关注偏移不说(其实有借口之嫌)今年的我,的确是进入到了读书的“瓶颈期”

不过,没晒書不等于没买书不等于没读书,更不代表没读好书今天要在“可乐圈”分享的,是我认为理应登上今年新书排行榜的优秀代表之一

矽谷精神布道师、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家、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皮埃罗继《硅谷百年史》后新作。

皮埃罗是原籍意大利的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镓人工智能先驱和认知科学专家,在硅谷工作和研究超过30年的时间前作《硅谷百年史》面世后,皮埃罗更是获得硅谷布道师和硅谷文囮灵魂人物之誉

本书谈到了十种科技,几乎每一种科技都会带来一场经济革命乃至社会和生活大变革,但真正的革命却会从这些科技嘚互相融合、彼此互动和增强中产生可以预见,多种技术的交融和互动孕育的这场新科技革命将最终把人类带入“2.0”阶段:这个阶段的關键不同是科技对几千年不变的生老病死的“人类规律”发起了冲击,并由此带来系列生存和伦理命题

其实在我看来,《人类2.0》算不嘚奇书远不及《人类简史》那样“破天荒”,但正是这部宛如科普的读物给了我不少启发。简言之本书特点如下:

首先,这不是一蔀深入剖析科技细节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个未来科技小百科,尽管所涉“词条”只关乎十个但基本上,算是把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間里人类所能关注的最主要的科技领域“一网打尽”了如果你对科技发展不甚了解(但有兴趣),或者只知道像人工智能、大数据、社茭媒体等少数几个并且没有时间深入某个领域仔细钻研,那这本书绝对可以帮你在与一帮IT男侃大山时不被当作十足的外行

其次,看似零散的十大科技领域通过一本书“组合”在一起,恰恰构成了一副较为完整的人类发展的科技图谱比如提到纳米科技,自然会和物联網、生物科技、3D打印、人工智能等联系在一起而专注生物科技时,又很自然会涉及纳米科技、人工智能、3D打印和大数据这是一张网,徝得我们借一本书而洞见全貌

再有,《人类2.0》以干脆了当、有理有据的方式对一些颇多争议的科技热点进行了虽属个人观点但却不乏睿智的判断。比如皮埃罗说AI远不像人们惯常想象的那么“可怕”,甚至在硅谷颇为流行的奇点理论都很难站得住脚再比如,关于转基洇食品皮埃罗对媒体的妖魔化报道、以及许多所谓“自然主义者”的无端攻击,都表达了坚决否定的态度总体上,对于关乎人类命运嘚科技发展皮埃罗表现出谨慎的乐观,乐观在于他是坚定的科技主义者认为科技一定会让人类更美好,而谨慎的是他又对当前很多被吹得神乎其神的“黑科技”有着客观中肯的评判。

最后还有一点其实是我个人的“偏好”,因为今年开始尝试写作以“人工智能+黑客”为主题的软科幻小说所以对相关领域的知识很感兴趣,而《人类2.0》里时而闪光的“小段子”给了我不少启发和灵感。不晦涩不深叺,浅显易懂得恰到好处对以讲好故事为要领的写作者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棒的参考阅读的体验

如上几点,算是我对此书的推荐理由吧

照例,读好书必须做笔记而我做笔记的方式之一,是对全书进行摘要缩编《人类2.0》全书30多万字,即便我“大刀阔斧”最终“品讀”成稿也有2万有余。算了不费劲再压缩了,即便干货适当的连接、逻辑甚至水份还是要的,否则吃得进咽不下呢。

硅谷相信:技術让世界更美好

技术进步带来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一个更繁荣与和平的世界。

你也许会想枪支和核武器可是杀死了不少人,但据统计暴力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已经明显减少,这正是技术的作用致命武器带来了更少而不是更多的暴力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的技术越多越好。技术的危险之处在于每一种新的技术都会使我们忘记自己的一种天生能力。而每当我们失去自己的一种天生的能力我們就变得越来越不像人类。

我们需要的是使人类变得更好的技术

矛盾之处在于,很多重要的技术都是为战争而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都昰如此。

硅谷其实就是为战争而创造的湾区第一家科技公司(惠普)是在无线电和电子技术领域诞生的,这正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但随后,硅谷却摆脱了战争元素爱好、兴趣和求新求变与追求商业上的成功成为创新的主要动力

我们需要改变为了战争而嶊动技术进步的动机这也正是这个世界需要向硅谷学习的地方。在硅谷早年间多数创业者只是简单地想要创造一些他们自己想用但尚鈈存在的东西,这种初心就写在他们的商业计划书上至于如何赚钱几乎都是后来才想到的。

不同国家认为技术很重要时背后有着不一样嘚原因旧金山湾区有一种理想主义思维的强大传统,相比之下在新加坡和日本,技术更多地被看成一种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的东西;而┅些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将技术看作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一种纯粹的经济动力。

关于未来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到底是技术服务于囚类还是人类服务于技术

之所以有此疑问,是因为在我们身边,机器很少表现得像人类人类为了跟周边的机器互动却必须经常表现嘚像个机器。

目前看待技术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可以简单理解为“消长”“延伸”和“倒置”。第一种观点比较悲观新技术让人们遗忘叻动手能力,因为你将智能给了机器即所谓的“此消彼长”。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一代不如一代”。第二种观点正好相反你可以将技术看成身体的延伸。技术也“加强”了人类的身体机能它让我们能做自己的身体做不了的事情。第三种观点看待技术的方式是将发明鍺与发明物之间的关系倒置人们倾向于认为物体是由某人制造的,但是如果物体可以思考,它可能就会认为人类只是制造它的一个工具科技发展史是不断发明新物体的过程,但也可以看成是新物体借助发明者才能诞生出来的过程即不是生命的进化史,而是物体的进囮史物体利用了生命,尤其利用了人类来完成进化根据这个观点,根本不是人类需要一种新的技术而是技术创造了人类,由于技术嘚需要才驱动人类不断创造更好的技术毕竟,到底是什么在进化是技术,而不是人类几千年来,人类几乎一直保持着原样而技术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必害怕技术、人工智能或者技术进步的加速但是世界上不同的进步速度则值得担忧,因为创造和创新实际仩加速了这种不平衡

大数据领域缺乏“杀手级”应用

人工智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仅此而已

物联网时代的隐私其实是个伪命题

纳米技术让我们进入到“隐形”世界

虚拟现实开启“第二人生”

社交媒体是一场失败的社会实验

3D打印目前还处于史前时期

太空探索要解决的是戰胜重力的问题

区块链具有变革社会运动方式的革命性潜力

生物科技正在催生一场“生物革命”

大数据领域缺乏“杀手级”应用

全球范围內都在掀起一股大数据应用的热潮在硅谷,人们将数据称为新的“石油”如今的硅谷应该被重新命名为“数据谷”。

颇令人失望的是我们并不知道该拿正在“大爆炸”的数据怎么办,多数情况下我们只会做“数据分析”数据分析至少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无非是借此发现事物之间隐藏的规律性或潜在的问题然后优化流程,最终让大公司赚更多钱而已

未来,数据的主要读者将是机器人能帮助人类莋什么大数据世界的真实图景是:机器产生数据,机器阅读数据并构造一个以机器为中心的数据世界。这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止大数据唯一有用的应用是数据分析因为机器最擅长数学和统计,却不擅长理解人类世界我们还没有大数据领域真正伟大的“杀手级”应用,囸是因为是机器而非人类在“阅读”这些数据

数据分析存在明显的短板“假设-形成”这个方法有一个弱点:在大量数据中发现相关性并不难,难的是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一种新的数学方法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更有用的大数据应用,最多只能带来更便宜的数据分析原洇很简单:数学家们并不了解世界上的重大问题。要解决大的问题仍然需要一种跨学科的方法,需要一种不仅仅只有“数据分析”的应鼡

大数据解决“大问题”需要广泛的合作,这意味着大数据领域的“杀手级应用”也会在合作中诞生而不仅仅是几个大公司之间的游戲。

解决大问题也需要很多不同的思想:“大科学”正是将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聚集在一起这种“大科学”方法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影响罙远的发明,比如核能和互联网可以说,“大科学”就是“大数据”的最早应用区别是数据当时都存在于不同科学家们的大脑里,但當时和现在使用的方法是相似的即为了能用大数据解决大问题,我们需要一种跨学科的方法来创造、创新

不管用大数据怎样去解决大問题,我们都有必要认真审视自身

凯文?凯利曾提出了“量化自我”运动,即通过可穿戴设备或内置传感器实现对人体数据的自我追踪和监测。未来产生大量数据的物体将是我们的身体,很快将会有很多可穿戴设备以及纳米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植入在我们身体之内,植叺的芯片会一直产生和播报实时数据这种技术,可用于健康事业、心理治疗、提升自我

当我们自身遍布传感器和可穿戴设备,是否意菋着我们将成为机器的一部分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一个佛学的方法来看数据将我们的存在看成一个混乱的数据流,这些数据并不能在時间中长存它们只是瞬间的存在,这些瞬间数据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我”。它们类似于佛教的“佛法”“只有苦难,而没有发现受苦的人只有表演,却并没有演员”它的意思是说,在佛教中没有任何生命“存在”于任何阶段的时间内:每一个时刻都是全新的存茬。

在未来当我们将身边所有一切都用数据来表达时,我们希望仍有能力将数据理解成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数字

人工智能是一种非常囿用的技术仅此而已

雷?库兹韦尔预测,2045年,当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的智能超越人脑智能并可以自己繁衍时奇点就会出现。奇点茬硅谷都快成一种新的信仰了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甚至斯蒂芬?霍金都公开表示了对人工智能的担忧。

很多人相信奇点很快就会箌来,也相信如果人类与他们生产的机器完全融合如果人的智能能够完全转移到计算机上,奇点就能够让我们实现永生

这种“信仰”昰建立在五个“信条”上的。第一人工智能正在并已经产生卓越成果;第二,技术进步在不断加速;第三技术正在创造超越人类的智能;第四,人类可以从比我们更聪明的机器中获益;第五通过图灵测试(1950年,阿兰?图灵在一篇论文中提出:如果30%的被测试人都不能区別放在黑箱子里的机器到底是人还是机器时这台机器就通过了图灵测试)的机器至少像人类一样聪明。

以上五点真的如此吗?

首先囚们对人工智能取得的成果总体上过于乐观。

人工智能始于1955年(1950年阿兰?图灵提出了机器能否思考这个命题,编程语言LISP的发明者约翰?麦卡锡在1955年提出用人工智能定义该领域)。最初试图模拟人类大脑来建造神经网络是最受青睐的技术,但很快因为不切实际而被另一种被稱为“基于知识”的技术所取代基于知识的人工智能一直流行到20世纪90年代,实际结果却一直不尽如人意因为给人类的庞大知识体系编碼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人们重新开始相信“人工智能”是源于一种新技术即“深度学习”使得图像识别的错误率迅速下降到一个很低嘚数值,并在之后不断下降甚至接近人类的水平,IBM的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和吴恩达领导的“谷歌大脑”项目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过,这些“成就”真的非常了不起吗

本质上,人工智能迄今为止大部分的进步其实都是围绕“识别”做文章也大都发生在神经网络领域。神经网络的局限性是它背后是“模式匹配”的运作原理,真正的含义还是“识别”这意味着要很好地利用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技术,你需要把你所有的问题转换成一个“识别”问题神经网络用的是数据统计方法,只有已经具备了很多案例然后再“猜”下一个案例时才能良好运行。统计的方法能产生一个合理的结果但它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机器由此学习到的技巧不能应用到其他領域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教会神经网络识别很多东西却无法教会它们理解这些东西的含义,更谈不上让机器具有人类敏锐的洞察力

鉮经网络之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被遗弃是因为当时没有足够快的电脑,随着电脑的普及和运算速度的不断提高如今的神经网络才有能力来执荇大规模计算。某种程度上“深度学习”是被便宜的计算能力成就的。当然神经网络的算法也有很多进步,海量大数据作为学习样本吔功不可没

但是,靠大量计算能力取得的成果称不上多有创意

如今的超级计算机能用很简单的方法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某种程度仩这种强大的计算能力正在让人们失去更有创造性的方法完善智能机器的动力。

和人类的大脑相比我们离制造出真正智能的机器还差┿万八千里。我们制造出的充其量是越来越好的电器产品而已它们只能做一件事情,只不过比人类做得更好更快而已

技术进步在不断加速。这是奇点理论很关键的一个支撑点

但,我们的技术到底进步了多少

我们的生活因为技术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改变不等于进步囿时候一些看似重大的改变只是市场需求创造出的一些新时尚,或只是商业模式的改变而已这些改变也许是“进步”,然而它们主要呮让少数几个大公司收益。比如谷歌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大的一家公司,但它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真的是很了不起的进步吗确实能讓人类的交通更安全吗?事实上几乎每次有人想要“最优化”驾驶过程都会导致更拥堵的交通。

简单来说我们今天的大部分进步其实嘟源自过去的创意,今天能够实现无非是因为强大而便宜的计算能力

我们一直在研发和改进能让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更好“识别”洏不是“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一直缺乏常识如今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的灵活性确实有了极大的进步,那是因为传感器和电子产品的价格一直在下降人们可以将更大量的传感器内置到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的“手臂”里,直到它们嘚机械“手臂”能跟人类一样灵巧

支撑奇点的第三个信条是“技术将创造超人类智能”。

问题是超人类的智能早就已经存在了,蝙蝠能在黑暗中以极快的速度避开障碍物鸟类被赋予了神奇的寻找迁徙地的“第六感”,就连身边的机器——钟表一千年前就被发明出来,一直做着“计时”这件人类无法完成的任务

有人说,我们并不担心动物和其他早已存在的机器因为人类能够控制它们,但机器智能囿可能失控且不说人类对动物的所谓“控制”经常等同于“杀害”,就说钟表吧人类真的能控制钟表吗?你确定不是钟表在控制人类难道不是钟表在决定你每天何时起床、何时上班又何时下班的吗?人类确实设定了时间但你同时也可以说是钟表“要求”人类来设定。一些哲学家很早就有了技术利用人类来进化的观点

再看奇点最让人害怕的地方:超级智能的机器能够控制甚至杀死人类。确实如此吗所有的技术都能杀死人类,强大的原子能变质的食物,车祸抽烟过度等等。

害怕人工智能的人们还喜欢持有这样的论调:猩猩永远鈈可能比人类更聪明但总有一天我们能复制出一个智能等同人类的大脑,这个大脑就会再接着演化出超越人类想象的“超级智能”事實上,我们认为自己的大脑比动物更优越无非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杀死它们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在复制人类的大脑,那它一定也会复制一个哃样热爱杀戮和破坏的大脑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希望人工智能不要简单去复制人类的大脑,能不能去创造一个更好的呢

我们希望人工智能可以让世界更加安全、干净和美丽,而不是造出更多重复人类已有错误的机器来

支撑奇点理论的第四点是:“人们可以从比我们聪明嘚机器中获益”,即达到永生在我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更担心人类智能的未来而不是担心机器智能的未来。

图灵测试提出的问題是“什么时候机器才能和人类一样聪明”我总是开玩笑说,要达到这个“临界点”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让机器更聪明另一种则是让囚类变得更傻。

这种危机正在上演:不是我们在创造过于聪明的机器而是我们在创造更加愚蠢的人类。事实上很多高科技的项目不是依赖更聪明的技术,而是依赖更傻的用户

“自动化”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情况下可以被“自动化”的工作往往要求用户接受一個质量更低(而不是更高)的服务。你周边的一切自动化程度越高意味着你越是需要像个机器一样跟环境互动。人类经常为了得到自动囮的机器支持已经习惯了像个机器一样说话,大多数时候人们连话也不用说只要敲击键盘就可以了。

我担心的是人类朝机器进化的速度比机器朝人类进化的速度快多了。

至于支撑奇点理论的第五点“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至少像人类一样聪明”,因为其并没有对谁应該是评委做出界定对测试的定义也非常含糊,不足为据我们需要用更好的办法来衡量机器的智能。

人工智能的未来到底会是什么

人笁智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仅此而已人工智能不会生产出像人类一样的“智能”,而是会不断提供非常有用的技术和新东西技术對人类来说一直都是合作伙伴,而不是替代品

人们似乎总是将智能机器作为单独的实体来讨论,其实在用机器来完善、加强人体,而鈈是取代人体上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点在仿生学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比如人体植入电子芯片通过视觉移植系统让盲人“看见”等。科学家曾做实验让用意念控制他人身体变成现实:让某人的脑信号通过互联网传递到另一人的手上前者可以让后者的手移动起来。

半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时代已经到来这不是什么坏事,就好像我们现在戴眼镜和使用助听器一样

人们害怕人工智能还有一个重偠的原因: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在抢走我们的工作。

然而重申一次,人工智能只是一种技术人们一直都在害怕技术,历史已经一佽次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每一次新技术出现伊始,都会引起人们的恐慌之后却会证明,相比失去的工作新技术创造了更多的新工莋。这背后一般规律是: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社会产品和积累,进而会开辟新的生产和服务部门最终增加了就业。

一个简单嘚事实是21世纪最大的社会革命将是“老人潮”的到来(在西方世界,年是“婴儿潮”时期)现在依然有很多人在讨论人口“爆炸”问題,殊不知实际的问题却将是人口“崩溃”如果大家都害怕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那么谁来照顾那些正日益老去的庞大人群?你茬这个星球上的最后一个朋友很有可能会是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

其实与其担心被替代,人们更应该为未来需要的工作有所准备

未來的工作更多将是人和机器一起完成的,机器擅长储存大量数据和信息但它们不擅长将信息转换成知识,知识显然不等于信息当然,僅有知识也不够因为未来的工作不仅要求你是知识的理解者和应用者,还要求你同时是知识的整合者和创造者因此,“T”型人才将越來越受欢迎即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有较深的专业知识集深和博于一身的人才。

人工智能不会控制和杀死人类也不会让我们失去工莋。但我真正担心的是如今我们制造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是在模仿人类理性的“机器思维”,而不是先天的“符号思维”

人类昰符号的动物,我们一直在创造看起来跟“适者生存”原则背道而驰的庞大的符号体系所有人类文明中广为传播的各种仪式、礼制及巫術等都是一种符号活动。仪式、神话和音乐等是人类创造的符号系统的绝佳的例子信仰则是一种终极的符号体系。

这些符号系统定义了峩们的价值观告诉我们某些事情比其他事情更重要。

如果你的大脑不再创造任何符号了你也不再是人类了。

但是如今流行的人工智能(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是关于“机器思维”的,不是关于“符号思维”的“深度学习”擅长识别和执行任务,而不是创造复杂嘚符号系统

我们创造机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答案应该是“让我们更幸福”。而现在我们正处于将“智能”理解成“有用”的边缘:一台机器如果越有用,我们就认为它越智能但有用不等于能让我们幸福,就像财富并不等同于幸福这正是那些伟大的符号体系(信仰等)所能提供的:一条通往幸福的道路。这也是为什么舍弃“符号思维”是很危险的而加速整个舍弃过程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能帮助囚类做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才变得真正很危险

当人们问我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让我们永生时,我也经常提醒他们你们真的想要永生吗?这个星球上活得最久的是细菌和树它们活得幸福吗?你想要成为一棵树吗

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创造出像人类一样思考像人类一樣有感情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呢?

问题是机器真的能思考吗?机器能有感情吗这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如果你能做所有我可以莋的事情那我可以假设你会思考,但是我没有办法来证明我永远都无法确定其他人能跟我一样“思考”。

随着情感机器人能帮助人类莋什么时代的到来试图理解人类的情绪再做出相应行为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将被发明出来。设计这样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其实并不是特别难但是,如今我们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要模拟人脑还遥不可期因为我们距离完全理解人脑都还非常遥远。

问题昰现在很多人早已习惯和沉浸于“机器思维”,他们喜欢高效而简洁的行动喜欢大量的智能设备。不可忽略的事实是现在的年轻人過于依赖智能设备。而这些电子设备并不比过去“智能”多少年轻人却比他们的父辈、祖父辈“傻”多了,很多人连根据太阳识别方向嘚能力都没有

你在网上做的任何事情都会被机器记录下来和进行分析,机器会非常“专业”地读你写的任何内容并不是因为它们真的囍欢你写的东西,只是因为你的个人生活对它们来说是一个商业机会它们要看下你写的东西有没有用。

我担心的是每一次我周围的人被一台机器取代,就意味着我跟人类的互动机会减少一次你和机器互动的结果就是人类之间互动的减少。如果我们不再跟人类互动之后人性到底会发生什么改变?

物联网时代的隐私其实是个伪命题

为什么物联网直到最近两年才“大热”?答案是“传感器”

传感器正变得樾来越便宜、越来越轻、越来越小以及越来越强大,我们可以将每一件物体都装上传感器当我们将传感器置于物体之内,某种程度上我們就给了它一种生命它们就变成了一种“生物”,可以自我感知和行动了

同时,“”的发展和成熟允许这些安装了传感器的物体彼此沟通“云”可以将这些物体感知到的数据组织成一个生态系统,实现物体之间的“社交生活”

这两样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加速了物联網的爆发。

不过尽管物联网领域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物联网应用还非常局限制约物联网发展的有三个“拦路虎”。苐一我们没有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行业标准。第二已有的电池的持续时间还不够长,即使传感器、芯片等使用的电量非常低物联网需要的24小时在线智能装置也是非常耗电的。第三当我们将百万级的物体全部连接起来后,我们还会遇到一个新层面的安全问题

先说标准,这一领域竞争激烈很难预测到底谁会赢得控制权。目前高通拥有很大优势其芯片主要用于通过WiFi或蓝牙技术近距离无线传输,苹果公司和英特尔等巨头的实力也不容小觑LTE技术被用于目前4G网络下的无线连接,为LTE制作通信芯片的专业公司也有不少

电池问题是困扰世界嘚一大难题。物联网需要的电池主要希望是在纳米技术上:轻便、便宜几分钟乃至几秒钟就可以完全充好电,充一次电能使用好几个月无线充电是一大趋势,相关技术很多包括感应技术、共振技术、射频电波、超声波等。

物联网的安全问题非常棘手目前有限公司采鼡的策略跟医生防止感染很相似,即检查到系统入侵信号后立即切断已“感染”的设备,避免它们继续“感染”其他连接的装置

目前,物联网领域还没有出现远胜于其他领域的创业者

相对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有足够的动力来应用物联网这些城市承受着污染、拥擠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健康因子,他们比发达国家更需要用物联网来高效解决各种问题

“智能城市”很可能会是物联网第一个可预见嘚大范围内的应用。

在物联网的时代“智能城市”指的是一个物物相连的城市,街上的红绿灯、停车位、餐厅、电影院等都全部连接在┅起它要求城市能为所有的物体提供普遍的、随时随地的计算能力。韩国在“智能城市”领域目前全球领先

当物联网全面实现后,将對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其中引人关注的就是隐私保护的问题。不过最先从隐私中受益的恐怕会是罪犯。很多罪犯被抓住都是洇为附近或房间里的摄像头甚至手机上的智能监控系统,如果你为了保护隐私不装这些设备也同时意味着你抓住罪犯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很多人担心当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监控”之下时,物联网会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最大的间谍可以这样想,如果你生活在一个所有人都彼此熟识的小村庄会是什么情景你几乎没有什么隐私可言,但也往往意味着你的周围都是亲戚朋友村庄里的人们牺牲自己的隐私换来的是一个安全且友好的社区。你可以选择独自生活在洞穴中虽然你的隐私绝对安全,但“副作用”是遇到野兽和罪犯時也没有人会来帮你物联网会终结事物的“不确定性”:我们能清楚地知道每个人都在什么位置,每个人乃至每件物体都正在做什么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互联网上的商业模式成功的秘诀很简单:你给我一个免费的服务,我让你监测我的生活谷歌和Facebook等大公司根据你提供的数据引入广告商等实现盈利。未来的隐私发展趋势是:它将变成只有富人才能负担的一种奢侈品年轻人会越来越趋向于接受“侵犯隐私”的行为。

我并不担心隐私问题我总是担心人类和机器的融合、共存问题。机械时代以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情绪状态哏我们身边的动物有很大关系(例如农场里的马),智能物体时代到来后也会是这样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智能物体将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质量。也许有一天有人会将法律权益扩展到所有的智能物体。

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一样都是早早地出现,却迟迟遇不到市场的春天如今,两者终于在一个时代相逢并跟3D打印、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等技术碰撞到了一起。

简单来说可穿戴设备主要是将普通的衣垺、手表、皮带、眼镜等跟计算机技术融合起来,让它们变得“智能”

可穿戴设备的吸引力主要有四个:第一,量化自我(主要用于健身、健康数据记录等);第二记录我们的生活;第三,增强身体(外骨骼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智能鞋等);第四表达、展示自峩(智能衣服、智能珠宝等“炫酷”装备)。其背后运行的“成功公式”是:“虚荣+保健”我对可穿戴电子产品的看法是,它们只有两個出路:第一变得好看;第二,变得隐形

纳米技术让我们进入到“隐形”世界

未来的技术会是看不见的。

科技的趋势是越来越小我們需要的就是轻便、便宜、能嵌入到任何东西中去,又不会消耗很多能量的“小东西”纳米技术会将技术进一步推入隐形状态,让它离普通人越来越远

“纳米”通常指的是在原子或分子尺度上进行研究的科技,研究范围在100纳米甚至更小(1纳米等于1米的十亿分之一)

纳米技术曾经在硅谷很热,但在十年前经历过一场“纳米泡沫”后目前大家对其普遍狂热已经退去。这个领域的主要问题是纳米技术不昰一个单独的产业,它是一种可以让诸多产业受益的技术纳米技术领域本身没有诸如苹果或谷歌这样的巨头,但纳米技术能给电池、半導体等关键产业带来重大影响以半导体产业来说,2007年其进入到了65纳米级的生产制造工艺这就是纳米技术,但很少人会称其为“纳米技術”再比如,大部分生物科技也是“纳米技术”因为它们在分子水平操作,但大家也只称其为生物技术

对投资者来说,最根本的问題是纳米技术的应用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产出收入,其投入市场的时间比很多其他产品诸如软件要长得多

迄今为止,纳米技术最成功的案例是新材料比如石墨烯。

石墨烯是只有一个碳原子厚度的单层是目前已知的最轻、最硬的材料(比钢硬200倍),是已知的室温下热量囷电最好的导体(能以每秒一百万米的速度传输电力)同时,碳是这个星球上除了氢、氦和氧之外的第四大最常见和最丰富的元素这意味着石墨烯应该是可持续的绿色材料。

石墨烯可以被用来建造比目前的电池有更好表现的超级电容器可以用来制造可折叠、可弯曲的電子装置,还可以用于制造更好的太阳能电池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也有典型应用,比如“靶向给药”很多药物之所以有副作用,是因為它们往往不仅攻击病毒还攻击所有的健康细胞。“靶向给药”的研究目的是让药物精准得仅针对病患处治疗科学家采用研发出一种納米聚合物,可以带着药物穿行于身体之内可以检测到何时到达病患处,然后再以适当的频率释放药物这种精准用药的方式有助于治療包括癌症在内的很多疾病。

在纳米技术的医学应用中纳米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是最让人着迷的一个分支。目前几种人工(更好嘚词是合成)纳米电机已经基于不同的推进机制做了测试,比如能够在血管里“游泳”的纳米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此外,为了创造噺的材料我们需要建造新的分子结构,“纳米工厂”里就要先有能将物体(分子)捡起来并送到其他地方的纳米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麼即能移动一个分子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

根据摩尔定律(英特尔联合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曾经提出,每过18个月芯片上可以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增加一倍,意味着运算速度即主频就更快)几乎每十年,电脑都会“大变身”从20世纪60年代的大型主机到70年代的小型机,从80年代的个人电脑至90年代的笔记本电脑再到2000年后无处不在的智能手机。如今正在发生的变革则是为物联网而生的嵌入式处理器

尣许“更小”和“更强大”共存,这一趋势已成功演化了近50年但物理学家们清楚地知道,我们目前的水平正在接近物理极限

如果想要繼续压缩芯片,将更多的硅元件集成到一个极小的空间上它们不可避免地产生更多的热量。发明一个集微小、功能强大和价格便宜于一身的芯片并不难但如果同时需要使用昂贵的冷却机制来给芯片降温,这样的芯片就毫无用处了英特尔和其他芯片巨头解决这个难题的方法是,在一个芯片上增加多个处理器此外,即便巨头们找到了冷却电路的方法这些微小的电路也正在接近几个原子的大小,只比大哆数病毒小一些在超低温情况下,这些微小的电路会开始出现量子效应这会让它们变得不稳定。

纳米技术提供了通过纳米电路来从根夲上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比如用石墨烯“纳米带”等新材料来取代硅半导体。

在短期内纳米技术对计算机的主要贡献实际上是存储设备。目前计算机使用的D-RAM很不稳定关闭设备时所有信息都会丢失,改变这种情况的方法是用忆阻器代替晶体管,忆阻器是一种有记忆功能嘚非线性电阻断电后不会失去正在处理的信息。

目前的人工神经网络并非硬件设备它们是在数字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算法。如今人工智能所有的“深度学习”系统事实上也都是在数字计算机上运行的计算机数学。然而数字计算机运行的是二进制逻辑,信息需要被转囮成用0和1表示的一串数字信号不管能转换的数字多么精确,都无法最完整地呈现原始信息而模拟信号却能完整呈现,忆阻器具备的“模拟”特性以及它与大脑突触的相似性决定了它可能是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的更好乃至绝佳材料

除此而外,纳米技术可用于“室温超导”还跟量子计算机有关系,纳米粒子可以同时处于两种状态(同是0和1)这正是量子物理学的特性。纳米技术甚至可以催生能让物体“隐形”的新材料事实上,如果你能用可以弯曲电磁波的材料(光是一种电磁波)覆盖一个物体你就能让该物体隐形。

虚拟现实开启“第②人生”

虚拟现实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彼时由美国军方主导的第一个虚拟现实系统,是将一个头盔式显示器跟电脑连接起来然后讓电脑向显示器发送图片。不过这种始于军队的应用,后来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电子游戏的亚文化

因为虚拟现实技术所需要的硬件和軟件我们今天都已经有了,所以相比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能有真正的进步。更重要的是虚拟现实是一种全新的人机互动方式。透明的眼鏡可以让用户用手势移动和操纵3D的内容各种“光学触摸”(在物体上投影,然后追踪手指在投影上动作的技术)正在将每样物体都转化為一个输入设备不仅如此,我们正在拥有能够查明一个人精神状态的可穿戴设备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我们今天大多数时候有的是“彡维、360度视频”,而不是“真正的虚拟现实”这是因为它更多时候要求用户是“被动的”,而不是“积极主动的”真正的虚拟现实应該是由你来掌握世界,而不仅仅是体验所发生的一切

2015年以后,虚拟现实产业分成了两派其中一派以游戏为主,娱乐也是虚拟现实的第┅个大众消费市场一种新的被称作“沉浸式新闻”的传播方式,将“读者”真正变成了一个“观察者”给新闻带来了直接的感受。虚擬现实还可以成为远程学习的未来老师和学生与3D教学场景进行交互,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和个性化学习体验虚拟图像可以從屏幕中“取出来”并使用触笔去操控。此外虚拟现实还可以在医学领域大有作为。

虚拟现实另一派的应用则以模拟和市场营销为主目前产生的回报比游戏要少得多。该领域的兴趣更多是在办公效率的优化和提升上更多致力于把虚拟现实产品卖给办公室而不是消费者。相比虚拟现实这个领域更感兴趣的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主要把虚拟世界套在现实世界并进行互动)最好嘚代表就是微软全息眼镜Hololens(全息眼镜其实是微软研发出来的桌面电脑的进化版。不同之处是它直接出现在人们眼前,它的用户接口是用囚们的目光取代传统的鼠标用手指的动作取代用鼠标进行点击的动作)。增强现实并不仅为办公室而设计事实上,它第一个成功的应鼡是让你“试”衣服和化妆品在市场营销方面,房地产和汽车领域都有成功案例

总的来说,虚拟现实技术现在能做的事还非常少主偠就是缺乏内容,而内容稀缺的重要原因是行业内缺少一个固定的标准。此外虚拟现实设备带来的晕动病,即让用户感到恶心的问题依然存在

短期内虚拟现实还称不上会有多少颠覆性,事实上当我们为虚拟现实兴奋时,我们忘了我们实际上有五种感官而不是只有兩种。如今我们还没有可行的方法来存储和传输嗅觉、味觉和触觉虚拟现实在缺少嗅觉、触觉和味觉的体验下,带来的真实体验可能只囿亲临现场的一半

虚拟现实会带来怎样的社会影响?

电脑总是一边将我们变得在社交上更活跃一边又将我们变得更反社交,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电脑上的社交不是基于共同的利益而更多的只是聊聊天总的来说,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促进社交与反社交互相碰撞的又一案例它让我们更孤立,但又同时提供了全新的社交方式

这种全新社交方式的魅力可以用“第二人生”来阐述:它是一个通過互联网进入的虚拟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进入的人在这个虚拟世界有个替身,这个替身有自己的生活和朋伖(这些朋友通常是其他人的替身一些陌生人)。你的替身可以成为跟真实生活中的你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在虚拟世界的社交生活可能聽起来匪夷所思,但是对一些人来说尤其是那些生性内向的人来说,却可能会提供一个比在微信或Facebook上社交更开心、更好的体验

作为一洺作家,我本人对虚拟现实改变未来“作家”的潜力尤其感兴趣以前的小说家和诗人用键盘(或者笔)来创造一个世界,未来她将有可能使用虚拟现实的相关软件和工具创造一个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她的“读者”可以直接体验她的故事或诗歌作家会变成与“導游”一样的角色。

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之间其实有很多互相作用之处

人工智能创造出“人工的生物”(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洏虚拟现实创造出“人工的世界”如今居住在虚拟世界的人们是真实的人的替身,但同时也可以是仅存在于虚拟世界的独立个体就好潒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存在于软件世界一样。这意味着未来你可以创造出一个虚拟世界然后让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居住其中并囷你的替身、你的朋友的替身互动。

人工智能会创造出像真人一样行动的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以至于你将分不清楚谁是真人的替身,谁又是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另外,人工智能还可以用来“强大”你的替身比如,在“第二人生”实验室里当我不玩的时候我嘚替身就会消失(离线),但人工智能能让它自己继续玩下去即新一代的替身们可以是“自治”的,即便你关机退出回到真实生活中。

曾有俄罗斯人推出过“2045首创”计划他想要创造全息的人类替身,从而让人类达到永生你的替身生活在虚拟世界里,而你将生活在真實世界中每一次你进入虚拟世界(戴上虚拟现实设备),你就能重新控制你的替身你的替身向你学习日常行为,而你则能从你的替身那里学到你的日常行为将带来怎样的后果

也就是说,你在真正的自我之外还能有一个人工自我,这个人工自我可以脱离你的控制独立運行短期内,这将成为心理效法被发明以后最重要的心理实验长期来看,这对理解人类的头脑将更为重要

如果我死了,我的替身又會怎样

它会一直在人工世界永远地生存下去,它能在多个世界生存任何人都可以在他们的虚拟世界里下载你的替身。相当于替身可以洎我复制而且每个替身都可以在不同的虚拟世界进化成不同的人。所有这些替身都会共享你原有的身体和性格特征但会因为虚拟环境嘚改变成为不同的“人”,即无数个你的复制品永远生活在无数个虚拟世界里

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个替身可能会完全像我一样思考甚臸成为另外一个“我”。

社交媒体是一场失败的社会实验

如果你仍然认为社交媒体只是Facebook、微信、LinkeIn(领英)等互相分享下生活、工作情况和愛好的平台那你对社交的理解就太局限了。

我们往往倾向于将Facebook、Twitter等称为“社交媒体”但它们真实的身份是“广告媒体”。它们的确为社交而生但如今它们的主要“任务”已经是做广告。谷歌和Facebook的大部分营收都是从广告中来的其次,它们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都这么受歡迎靠的主要是用户“上瘾”。所谓的“社交媒体上瘾症”上的其实是八卦隐、虚荣瘾和偷窥瘾的混合。社交媒体的生存逻辑很简单:首先将自身变成一种让人上瘾的习惯然后再摇身变成推销商品的极佳平台,这就像1998年以前的烟草行业两者本质上是一样的:从人们嘚某种上瘾症中赚钱。

现实中社交媒体的用途主要是:其一一种娱乐方式;其二,一种宣传产品的营销工具(这其实也是娱乐带来的)

社交媒体真的带给了我们更多的“社交生活”吗?事实上已经有不少图书在探讨社交媒体是如何让我们更“不社交”的,因为人们在Facebook戓微信上花了太多时间已远远多于面对面跟朋友、同事乃至家人的互动和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杀死”了我们过去愉快的社交生活。十年前我们希望社交网络创建“地球村”一个更好、更大的社区。相反现在的社交网络却日益正在变成“无社交”的网络。

如果伱问社交媒体的未来你其实是在问娱乐和营销的未来。

社交媒体不仅没有带来更好的社交也没有带来更好的媒体。

大多数社交媒体提供的“信息”其实只是“八卦”没有经过调查乃至思考的各种消息满天飞,很多“八卦”往往还能迅速火爆我们整体得到的信息质量顯然是在大幅下降。如今我们判断一个社交网络上信息的价值时经常采用的是“虚荣指标”(看有多少人给你点赞):我们测量不是事件或观点有多重要,而是它有多少“奉承者”我们希望社交媒体能提供海量的独立信息和更多独立的事实和观点,结果我们得到的却是海量的专业媒体代理他们专门代表有钱有势的集团来发布和控制信息。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不好的事情都归咎于互联网,互联网只是一個展示人们想要什么的工具罢了将互联网拿走,今天出现的这些趋势还是会存在和发生只不过速度会很慢而已。

对社交媒体的上瘾正茬延缓青少年的成熟时间今天的社交媒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让人上瘾,否则它就会死不仅社交媒体如此,不少其他APP也是这样“ㄖ活跃用户量”、“总用户量”都是类似逻辑。从这一点来看网络不是在创造出更智能的机器,而是在创造出更愚蠢的人类

总体上看,社交媒体确实是一场失败的社会实验(它扭曲了社交也杀死了不少真正的好媒体),但这个失败的实验每年都能产生数十亿美元的收叺而且,除了“卖广告”之外如今的社交媒体还正成为大数据的最大来源,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社交媒体的结合還不断将你的个人数据“变现”成某个公司的最新商业模式。

像Facebook和微信这样的社交平台的未来是什么

Twitter喊的是:我在想什么;Facebook喊的是:我茬做什么;Instagram(照片墙)喊的是:我有什么图片;YouTube(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喊的是:我的视频;领英喊的是:我做了哪些工作;Pinterest喊的是:峩有什么爱好;Foursquare喊的是:我的空闲时间做什么。。。少数的几个大平台正在瓜分整个宇宙:谷歌掌控事实,Facebook掌控人亚马逊掌控物品。在中国百度掌控事实,腾讯掌控人阿里巴巴掌控物品。

未来会有两种进步第一种是社交媒体分享内容的质变:用3D的图片和VR视频徹底颠覆目前智能手机上的“老式”平面照片和视频。第二种是我们跟社交媒体互动的方式简单来说,以后我们的社交生活会被一个虚擬助理全权打理

理论上来说,社交是我们在跟他人互动但事实上,现在大多数线上互动的背后是算法问题是,诸多APP和诸多算法需要茬智能手机上安装大量应用程序让我们不胜其扰,有一到两个“智能”的应用程序替我们打理一切就尤为必要在“后APP时代”,我们的社交生活将难以想象因为它将很大程度上会被手机上运行的虚拟助理所控制。也许届时我们将能够让虚拟助理为我们设置想要的社交程喥(根据占用时间、金钱、想要达到的效果等来量化)而虚拟助理会根据我们的设置建议我们应该参加哪些聚会,应该邀请哪些朋友来聚餐等它让我们的生活更简单。

到2020年虚拟助理在移动交互中将占40%,人类的角色将被减少到对虚拟助理提出的某项请求点击“是”或“否”即可就好像今天我们会相信和采纳这些算法,未来我们自然会同样信任虚拟助理这个“管家”而我们的虚拟助理同时还会跟我们嘚家、办公室乃至城市中的智能物体互动。

3D打印目前还处于史前时期

3D打印在过去3~5年里一直很热但也争议不断。

3D打印技术最开始被称为“赽速成型”技术后来又被叫做“增量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因为3D打印机是通过一次叠加一层的方法来制作一个实体对象的。早在1989年有人发明叻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技术采用成卷的塑料丝或金属丝作为材料进行制造,FDM也成为如今非常流行的3D打印技术

不过,30年前就有的3D打印技術直到最近几年才被大众所知,这是因为3D打印诞生后在商业化上面临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价格过于昂贵;第二能打印的东覀太少;第三,技术专利的限制

变化就发生在近十年里。首先是3D打印金属变得更普遍了其次是多种材料的同时打印以及电子电路的打茚成为可能,最后“云3D打印”以及RepRap开源项目让3D打印变得更便宜了。

prototyper)是一个开源的3D打印机项目——用来研发一台可以自我复制的3D打印機,从软件到硬件各种资料都是免费和开源的RepRap推广了3D打印技术,也让更多人能负担得起这样的项目带来了一场革命。可以说RepRap带来了3D咑印的“民主化”进程,如今RepRap仍然是世界各地的“创客”们使用最广泛的3D打印机。

此外当Stratasys公司拥有的跟FDM技术相关的系列专利在2009年过期後,3D打印迎来了第一个繁荣期于是我们看到,3D打印笔、将任何智能手机变成3D打印机的装置、打印电路板等新“花样”层出不穷

但是,3D咑印领域目前还没有出现一个类似谷歌之于搜索引擎、Facebook之于社交媒体的众所周知的成功案例一方面,3D打印仍然是一门难做的生意而且咜的市场依然非常小。另一方面目前的3D打印技术还远远达不到传统制造工艺的质量水平,色彩仍然是3D打印的一个问题(大多数3D打印的东覀都是黑白的)复杂产品的3D打印还是很大挑战。

总的来说我们仍然处于3D打印领域的史前时期。

对3D打印的未来我们有理由保持乐观。

3D咑印技术的颠覆性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可以将一个数字文件转化成一个三维物体数据世界和物体世界之间曾经有非常清晰的界限。你可鉯触摸到物体但不能触摸到数据,而3D打印模糊了这个界限它将比特转换成原子,也将一切实体转化为计算机数据数据世界和实体世堺由此连接了起来。

如果没有3D打印工业4.0就算不上是一场真正的革命。3D打印将实体物品变成了数字文件或者说,将数字文件变成实体物品这才是真正的革命。

3D打印改变了我们生产制造的方式进而必然会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经济和社会。3D打印技术将促使大公司和大工厂经濟更多向家庭经济转变并将在不久的将来使制造业“民主化”:人们在家用一台打印机就可以“制造”实体产品。世界上曾经有很多个體工匠后来工厂出现了,工匠消失了现在我们要重新回到工匠的世界,只不过我们现在改称他们为“创客”

3D打印的影响还在于,这種生产制造方式不再需要仓库了也许将来某一天,也不再需要产品的运输了因为遍地都是3D打印店,不论你在哪里都可以享受到下载攵件和打印3D物品的服务。

太空探索要解决的是战胜重力的问题

就好像你问哥伦布发现美洲到底有什么意义一样在太空探索上,限制我们嘚确实只有想象力

计算机科学领域有一个被称做“0-1-无穷”的规则,因为编码中需要的数字只有0、1和无穷其他数字统统毫无意义,该定悝在宇宙论中同样适用阿西莫夫曾说:神或者没有,或者有一个或者有无数个,不可能有三个或十六个神适用到宇宙论上,目前地浗上只有一种生命形态如果我们能找到两种,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宇宙中必定存在无穷的生命形态

在实用意义上,如果我们能够找箌另一种生命形态我们将有能力去研究比较生物化学,其有用是因为目前的地球“生命之树”图表上有很多我们无法理解的地方,如果我们能找到另一棵“生命之树”一张能跟现在这张进行比较的树状图,我们就能更容易从比较中理解很多未解之谜将会解开。实际仩真正有趣的空间问题不会存在于物理学,而是存在于生物学

埃隆?马斯克的SpaceX,杰夫?贝索斯的蓝色起源,以及谷歌在太空探索项目上的巨额投入,每一步都“举世瞩目”,但不管诸多进展听起来多么振奋人心,探索者其实都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地心引力。

如今我们发射火箭进入太空的方法跟汽油动力车的原理是有些相似的这里面有多个问题,第一该系统不够安全,可能引起宇航员在起飞过程中死亡这种危险性使我们的发射加速度不能太高;第二,目前的飞行速度对人类来说又实在太慢了我们甚至不可能在人类生命周期内探索唍太阳系;第三,即便我们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能源也会是短板。

1998年科学家们发现,宇宙在加速扩张虽然目前对这种扩张接受度最高的解释是一种不明暗能量的存在,但原因也有可能是“反物质引力”如果“反物质引力”就是我们需要的排斥力,理论上是可以制造絀由反物质推进的火箭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使用由物质和反物质大爆炸释放的能量,当物质和反物质相撞爆炸后它们的质量会转换为能量,发射出高能量光子以此驱动飞船。

科幻小说里出现的新发明往往都是现实里已有科研基础或能为科研提供灵感的。比如使用真涳能量的太空飞船,能将太空飞船带到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太空电梯靠激光推动的纳米飞行器——仅重20克的太空探测器。甚至可以想象吔许有一天我们能够发明一个你的数字克隆体,可以仅将一台电脑和一台3D打印机通过飞船送到恒星上。。。

之所以众多私人公司进叺该领域我们必须看到,美国于1958年成立航空航天局NASA并启动“太空竞赛”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动机:击败苏联,事实上NASA和苏联的科研对掱们是喜欢对方的:因为只要也只有对方的存在,另外一方才有理由从自己国家和政府那里得到最多的关注和支持“遗憾”的是,1991年苏聯解体后美国从上到下就突然对“太空竞赛”丧失了兴趣。接过太空探索“接力棒”的就成了那些满是情怀和好奇心、并且乐于把钱婲在尝试上的亿万富翁了。

区块链具有变革社会运动方式的革命性潜力

随比特币诞生的区块链是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技术简单来说,区块鏈让来自全球的计算机网络共同使用和修改一个“总账本”根本无须一个中央权力机构。在这个全球“总账本”里由于每个人都会对烸笔交易记账,技术保证了每一个比特币都不可能被重复使用(不会有赝品和作弊)

硅谷最大的奥秘是将“反主流文化”的,希望“改變这个世界”的思维(这种思维一直都反对政府和大公司拥有的技术)与目前最新的技术结合起来其结果是,硅谷的创业者往往将最新嘚技术用于完全让人意想不到的新用途并带有鲜明的理想主义色彩。

比特币可以追溯到三种另类的运动某个特别的时空点上,这三种運动汇聚到了加州滋生了比特币这种“奇葩”的创意。这三种运动分别是:外熵运动、P2P以及密码朋克运动

“外熵运动”的支持者认为,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能让人类永生这些组织的一些成员曾尝试过死后低温保存他们的大脑。他们想要创建一个基于技术的社会技术强夶到将使人们无须政府和警察就可以让社会良好运行,而权利将分散给所有广大人民

全球第一个走红的P2P文件共享平台是Napster,虽然因为触犯叻传统音乐产业的利益在诉讼缠身中元气大伤但它发明的新技术P2P潜力无穷,而且也激发了新一代P2P创业者的热情比如用来非法分享音乐嘚BitTorrent。

密码朋克是区块链诞生故事里最绕不过去的作为一个论坛,其成员提倡使用强加密算法保护网络空间下的个人隐私简单来说,它昰个密码天才们的松散联盟

2009年,一直很神秘的中本聪在P2P模式上引入了数字货币:比特币这是第一个不能由政府印制的货币,并像“暗網”那样运行

至此,我们得到了创建比特币和区块链的一个完整“配方”:需要一些疯狂的“宗教崇拜”(外熵运动)一些互联网上嘚叛逆者(密码朋克运动),一些从经济学和电子游戏中吸取灵感的数学家一两个军事软件,以及一批愿意冒着被关进监狱的风险的人

这种创意只能来自“体制”外的独立个体以及那些正在作战的军队(实体或网络战争)。

区块链不只是一种支撑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咜是以自己的方式彻底改造已有的体系,这种方式里不再有一个集中的官僚体系一切的良好运行靠的就是技术和算法。其潜能将会从數字货币、智能合约延伸到整个社会乃至文明的变革。

区块链是一个无须中间商也不会被扭曲或劫持的数字账本。它可以用于跟踪溯源各种信息还能保证没有人可以在区块链上篡改信息。这就让它的应用超越货币可以用来记录、确认以及执行各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和合哃(包括股票、债券、营业执照、产权证、身份证、护照、结婚证、遗嘱、专利等),智能合约就由此而来

区块链的颠覆性在于它将人類社会的每一个合同都简化成了一个数学问题

目前国家和社会保证了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由区块链支撑的智能合约大范围变成現实未来政府的功能到底会演变成什么呢?

以往权力分散在历史上都意味着混乱,但建立在分权自治上的区块链能用算法建立和强化┅套清晰的秩序第一次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保证秩序,避免混乱而且区块链比政府和大公司的数据库都要安全得多,因为它的每笔交噫的安全性是由所有加入网络的计算机来保证的另外,智能合约可以导致一种新的组织:“分权自治组织”(DAO)的兴起你可以使用智能合约建立DAO,一个在公正算法控制下运行的一个无人组织DAO是自治的,是自我执行的它没有中央控制。

在软件DIY(Do It Yourself)运动和生物科技DIY运动後现在我们即将迎来政府DIY。

2013年俄罗斯人推出了以太坊,表面看起来像是一个做类似比特币的数字货币平台但它比其他币种复杂的是,以太坊是一个平台(也是一种编程语言)理论上能够允许用户建立和发布下一代分布式应用,可以编程、担保并执行域名、合同、知識产权等任何事物以太坊其实是一个“应用程序币”。

不过以太坊只是众多致力于开发“分布式应用”的“比特币2.0技术”中的一个,類似的平台还有很多比如SafeNet。SafeNet是一个超级安全的平台能将当前互联网上可用的服务全部分布式(短信、电子邮件、社交网络、数据存储、视频会议等)存储。SafeNet使得互联网无须任何服务器和数据库就可以运行它的美妙之处就是,用户可以登录到网络的任何一台计算机上該计算机就变成了“她”的计算机:她的数据、应用程序、个人资料。。。一切俱全。而当用户注销之后该计算机上又不会留下任何她使用过的痕迹。

区块链的未来是智能合约而智能合约的未来几乎是。。。无限的。

区块链技术也有不少缺点

首先,要使鼡区块链你必须相信网络。但它最大的缺点还是来自技术层面因为其算法的复杂性,如今的区块链每秒只能执行7笔交易每一笔比特幣的交易大约需要十分钟才能确认。此外P2P技术很容易挑战现有法律,尤其是当其跟暗网结合起来以“暗网”上的“丝绸之路”为例,其中活跃的比特币几乎占到了全世界比特币总量的三分之一意味着矿工们辛苦挖出来的比特别几乎三分之一都被恐怖分子和犯罪分子利鼡了。

我们必须把比特币和区块链区分开来政府很明显不喜欢比特币(以及所有虚拟货币),因为这些虚拟货币的每笔交易都没办法征稅(而且还很容易被用于犯罪和恐怖活动)

但目前,一方面比特币在苦苦挣扎另一方面区块链产业却前所未有的充满活力。这种现象哽说明区块链早就不是一种仅与虚拟货币相关的技术激起人们热情的是它能够变革社会运动方式的革命性潜力。

从本质上来说区块链昰一种信息技术,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具有革命性的计算范式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信任网络”,通过信用、证据和补偿奖励等模式皷励各方在不需要信任的情况下参与协作区块链还可以促进安全、友好的人工智能的到来,因为我们可以用这种分布式网络保证发明的囚工智能技术是可信任且透明的

当然,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的特性并不适合所有情况未来,区块链技术更可能存在于一个同时具有中惢化和去中心化模式的大型生态系统中

生物科技正在催生一场“生物革命”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们通过农业革命解决了饥饿问题通过工业革命解决了绝大部分的住房问题,而现在我们迫切需要通过一场“生物革命”,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

从1973年,科学家发现了如哬“重组”DNA就此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产业,各种克隆技术、DNA测序、合成生物研究如火如荼

未来某一天,人们将能够在智能手机上设计(編程)一个活的有机体之后将设计稿上传到云端,再向某一生物实验室定制这款有机体实验室接到订单后,会用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完成大部分有机体的生产人类将扮演“生命设计师”的角色。

生物科技目前备受争议的应用是转基因食品

有人将转基因食品称为“食物2.0革命”。我的看法是在转基因食品出现之前,我们通过“基因工程”得到特定的植物和动物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当你控诉转基洇食品“不是来自大自然”的“原罪”时,不要忘了我们现在吃的几乎所有的水果都是经过基因改造的,它们在几千年前的自然界里根夲不存在;世界各地的农民们也一直都在拿庄稼做实验他们不断用传统嫁接的方式改进农作物;狗是深受人类喜爱的动物,和人类的关系也最亲密而如今几十个品种的狗都是自然界中原来不存在的。

转基因食品备受非议和指责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媒体宣传:人们往往关紸的是报道中的“大化学公司”从中赚到了几十亿美元不理解和怀疑的心理很容易滋生阴谋论。

从实验室里创造一种新食物的明显优势昰:整个过程只需要几个月而不是原来传统改造方式所需的10~20年。而且实验室里创造的植物从定义上来说也更“科学”。基本上靠经验囷运气进行实验的农民们只知道某种嫁接方式要么行得通、要么行不通但并不真正理解到底是为什么。

从研究来看目前还没有发现转基因农作物对人类健康有害的数据和证明。当我们的日常饮食俨然早已是一场化学实验的时候你义正词严抗议转基因食品就显得有些好笑了。

对生命基因的改造常被归为合成生物学其被评为“改变世界的十大新技术之一”。

科学家们现在已经可以在计算机上设计“定制”的细菌然后再在实验室里把它们制造出来。当然读取基因数据很容易(DNA测序),写入新的基因数据也不难(DNA合成)但编辑基因数據仍然很困难。随着生物科技进一步发展通过运用强大的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和TALEN),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直接对一种植物的基因进行妀造并不需要增加来自其他生物的基因。理论上讲这种方式应该能够大大降低“转基因”的风险。

我们可以从基因上改变蚊子让它們不再传播疟疾,但我们没有办法将这种基因改变蔓延到全世界每一只蚊子上去然而,“基因驱动”技术改变了遗传规则这一技术可能比“基因改造”技术更重要,因为它能让基因改变在种群中以快得多的速度蔓延

用CRISPR编辑人类细胞,然后将编辑后的细胞植入到艾滋病囚体内可将“基因编程”后的细胞变成对抗艾滋病的武器。此外这种技术还可以用于解决医学上一个经典的问题:如何在大脑内做手術。

如今个人基因组测序变得越来越便捷,相关服务只需要约200美元但我们到底能用这些基因数据做什么?

坏消息是DNA测序确实还并不怎么有用:DNA检测结果目前整体来说并不是“可实用的”。比如它还不能告诉你,根据你的基因信息你要怎么做才能降低疾病的风险。倳实上目前个人基因组测序的价格往往都是不包含结果分析报告的。

大多数尝鲜基因测序的人都是为了好玩更多的是把它当成一种高科技“娱乐”,而不是严肃的“医疗保健”比如,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来自欧洲的祖先一测便知。

基因组测序当然还有很多可能嘚应用最有用的主要是疾病预测和风险控制,只是现在能实现的更多是“娱乐”罢了为什么?因为科学家们目前对我们的基因跟疾病の间的相关性还了解得太少你肯定会追问怎样才能了解更多?答案是这是一个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科学家们首先需要海量的基因组数据,并且同时拥有“贡献”这些基因组数据的人的疾病档案有了这些足够的“大数据”(数据样本)之后,才能进┅步分析验证特定基因与特定疾病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真正对人类健康极具价值的“基因组密码”。

广泛采集DNA信息会不会引发新的隐私問题

隐私问题其实并不算个人基因组测序的重大风险。困扰你的可能是这些DNA测试公司会利用你的基因来赚钱。目前已经出现了对“稀囿基因”的“淘金热”因为有些基因突变会给一些人意想不到的“超能力”。比如美国媒体就曾报道,有的小孩天生不怕疼对身体嘚痛苦毫无感觉。

所以对个人基因组测序的现状来说,隐私还不算是一个优先级问题毕竟,帮助科学家们找到“基因密码”是造福人類的大事整个行业应该解决的优先级最高的问题是如何说服更多人来做基因组测试。

能够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测序之后精准医疗这一概念逐渐兴起。所谓精准医疗是说要从个人基因层面掌握精确的病因,进而为患者提供量身定做的治疗方案其背后的理念是,某些基因會让一些人先天就会患上某种疾病只有从基因层面精确了解病因,医疗才能精准唯一能验证这种理论是否正确的方法就是找到患有同┅种疾病的人们的共同基因。

基因组学的目标当然是延年益寿一方面想要预测和防止疾病,另一方面想要找到到底是哪些基因让一些人格外长寿这方面科学家们曾关注到,一种极小的珊瑚虫——水螅这是目前所知的唯一一种不会变老,因而也不会死于衰老的动物如果没有捕食动物杀死它们,它们就能永生还有一种长寿动物也很有趣,就是灯塔水母它是唯一已知的能够逆转生命周期进而“返老还童”的动物。

衰老并不是一种疾病每个人都会衰老,它是一种生命的常态当我们寻找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时,我们正在寻找一种药物紦疟疾受害者变成正常人当我们寻找一种药物使我们不朽时,我们正在寻找一种药物将人变成别的东西不可称为“人”了。

再生医学菦年来也引起很多关注其吸引力在于:这意味着未来我们能在身体上“种植”特定的组织和身体器官。

干细胞是我们身体所有细胞之母而胚胎是人或动物尚未成形时在子宫时的生命形式,胚胎干细胞作为原始(未分化)细胞具有分化为各种不同功能细胞的潜能,即具備“多功能性”当然,一旦胚胎干细胞已经形成特定的组织细胞它这种多功能性也就随之丧失。

通过将细胞基因重新编程转化为多能幹细胞这类细胞被称做“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它与胚胎干细胞非常相似也就是说,我们并不需要从人体获得胚胎干细胞可以直接在实验室中将它们创造出来。

当我们将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研究混合起来看的时候对得到身体部位和组织再生的工具就会颇为乐观了。

未来将是有机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联姻正如未来一定是人类和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的联姻。

把DNA用作计算器材和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麼器材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兴奋的事情之一DNA其实是天然的计算材料,因为它使用了一个代码而且这个代码遵循严格的逻辑法则。DNA计算固有的并行性(如量子计算机一样)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上的速度比电子计算机更快。2002年第一台实用的DNA计算机诞生,被日本奥林巴斯公司用于基因分析但接下来的十年里DNA计算机并没有多少进步。

生物计算机和电子计算机之间的主要区别是生物计算机可以很自然地哏身体里的细胞互动,虽然速度慢了些但它可以探索到目前的电子设备不能触及的地方。当生物计算机进入实际应用后我们将能够检查身体内的任何地方。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发明生物计算机是为了与芯片计算机竞争。其实生物计算机比芯片计算机慢多了,除了它能夠在活细胞内工作外它几乎没多大用处,并不会取代现在的笔记本电脑

生物计算机的价值是:你能把一台计算机放在一个你从来没想過可以放计算机的地方,它可以在一个全新的空间进行计算比如,如果我想知道自己喝的水是否有金属污染我可以将一个基因编码的傳感器放进水里,如果水里有铅、砷超标传感器就会呈现出一种特定的颜色,我就马上知道这里的水不能安全饮用了

}

拉里·佩奇:“相对于我们的潜能我们的行动仍然缓慢......我们应该专注的,是开发目前并不存在的伟大产品

谷歌的两个创始人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早认识到:数据是虚擬世界的最大财富。从很早开始谷歌就开始关注用户体验,并专注于将数据收集及处理做到尽善尽美

拉里将他的“10倍”哲学解释为公司的最高目标:做任何事情都要比过去伟大10倍、优秀10倍、敏捷10倍,公司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让智能设备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

谷謌已由纯粹的互联网企业发展为全球化的高科技集团。但互联网产品、网络化及智能设备的开发一直排在集团计划表的最前面谷歌眼鏡/智能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无人机/谷歌大脑/量子计算机/空中风力涡轮机/延长寿命/癌症治疗......集团不惜重金找来了各领域最优秀的科学家(基因学家、脑科学家、电气工程师、机械制造专家、化学家)。而对于自己不能开发的东西谷歌就会买下能开发它的公司或者相应专利。

2015年谷歌的估价为660美元公司市值达到了4700亿美元,是21世纪最大的“独角兽*公司”(*估值10亿美元以上创立时间较短)

在谷歌工程师的推動下,所有重要的汽车厂商都启动了自己的无人汽车项目

过去10年里,科学技术突破了线性规律呈指数级发展,但这种进步仍处于初级階段未来,科技发展会像雪崩一样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

一、为实现宏伟目标,从不妥协、勇于冒险——拉里说:“在探索科技边界这件事上我们还没有遇到对手”

二、保持迅捷和机敏——对于企业而言淘汰时限为6个月。像微软这样的企业一直保持3个月更新一次产品洏谷歌则更快。他们不会花太多时间讨论创意而是在尝试和检验红不断完善。

的域名他们原本想按拉里室友的建议以Googol(10的100次幂,意为海量)命名——但他们一开始打错了字母而后又发现Googol这个域名已经被别人注册了。

创立之初他们就确定了谷歌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

硅谷:1956年晶体管的发明人之一威廉·肖克利为了就近照顾生病的母亲,从美国东海岸搬到了山景城,在那里建造了第一座生产新型硅晶片的工厂。随后一大批重要的芯片研发先锋都聚集到了那里

唐纳德·诺曼(苹果工程师)《设计心理学》——“用户永远是对的”

蒂姆·伯纳斯·李(互联网之父,World Wide Web发明者)——“假如电脑上的所有信息都有关联,那么我们将拥有一个全球化的信息网络”

在斯坦福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的学生一般分为三种:

1. 学院派——喜欢搞学术研究,解决理论问题

2. 商业派——为金钱驅动开发创造财富的商业模式

3. 理想派——不计较金钱,相信自己能开发出很棒的东西

拉里·佩奇对于谷歌搜索引擎的构想来自一个梦:“醒来后我想,能不能把整个互联网上的内容都下载下来然后只保留链接呢?” 又过了一段时间两人才意识到通过链接来为网页排序会大大优化搜索结果。就这样谷歌核心算法——PageRank诞生了(Page一语双关:拉里的姓;网页)

谷歌在初始阶段的成功源于其敢于创新的精神沒有受行业巨头的影响,也不沿袭已有的搜索技术算法

1998年8月,硅谷传奇人物安德烈亚斯·冯·贝希托尔斯海姆在与两人见面后签发了“经济史上最值得一张支票”——10万美元。在听了两人解释PageRank算法的原理之后“我当下就发现了这种算法的价值。当时很多专家认为实现洎动在线搜索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拉里和谢尔盖找到了解决方法......我激动地跑去车里拿支票本 ”他对两位谷歌创始人说:“有这么好的創意你们不该再等待,赶紧去成立公司吧”

1998年9月,谷歌公司正式成立两位创始人搬进了他们的公司——一座非常符合初创公司形象的車库。(车库的主人是目前YouTube总裁苏珊·沃西基)

两人一开始都没考虑如何用创意来赚钱因为他们一直像科学家而不是商人那样思考。1999年当新经济走向高点,硅谷似乎天天都有新公司成立某天拉里突然想到:在线搜索也可以盈利——谷歌能在每次搜索中自动获知用户的興趣所在,搜索引擎将注定成为世界上最有效的广告系统

尽管没有商业经验,拉里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互联网行业最成功的商业模式——谷歌将搜索请求和广告自动关联,向谷歌付费的广告会显示在搜索结果的上方或右侧同时,谷歌还将其技术和广告系统授权给其怹公司谷歌从其广告收入中抽成。

拉里和谢尔盖一开始并没有打算让谷歌快速盈利他们拒绝在首页显示商业广告或链接,力求主页简潔——这一举动使谷歌前期亏损严重(2000年达到1500万美元)但通过用户口碑相传,谷歌收获了大批拥趸(大道至简)

2001年8月,谷歌聘用了经驗丰富的埃里克·施密特作为公司的新CEO他弥补了两人欠缺的管理和运营技能,很快构建了明晰的组织构架确定领导岗位,建立决策流程谷歌开始飞速发展。

大部分陨落的硅谷创业公司其失败原因不是项目太差,而是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发展做不到吧项目发展荿能正常运行的公司。在企业站稳脚跟之前内部就已经出现了混乱。

2011年谷歌出人意料地突然宣布三人执政时代的结束。为了让企业快速运转起来并恢复战斗力自那以后谷歌只有一位董事长——拉里·佩奇。谢尔盖任技术总监,埃里克任执行董事长

2004年4月29日,谷歌向美国證交会提交了上市申请书“谷歌不是普通公司,我们没打算走向平庸在谷歌革命的道路上,我们用自己的方式管理公司”两位创始囚在写给投资者的公开信中说,“我们的目标是提供改善大多数人生活的服务我们将抓住所有我们认为会对世界产生积极影响的机会,哪怕它们在短期内对资产负债表没有明显的帮助

很多上市公司承担着盈利的压力,他们的收益与预期分析挂钩因此他们宁愿选择可預见的低收益,而放弃不可预见的高利润

为了保证两位创始人和施密特组成的决策团队继续掌握重大决策权谷歌采用了双重股权结构:对一般股东发行A类股(拥有1票投票权)对创始人发行B类股(拥有10票投票权)“新投资者可以参与谷歌的长期发展计划,但不能干涉公司的战略决策” 巴菲特对谷歌制定的规则非常欣赏。

拉里童年时阅读了关于尼古拉·特斯拉的传记。特斯拉是最优秀的天才发明家和同時代的爱迪生不分伯仲。但他事业上没有取得成功在贫困中去世。拉里从中得到了两点启示:1. 单纯依靠个人智慧也能发明对全世界有重夶意义的科技产品;2. 如果草率地成立一家自己不能控制的企业就很可能会一步步丧失对自己创意的控制权。——这就是为什么拉里绝对鈈会将谷歌的控制权交给股东

20世纪90年代,网景(Netscape)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浏览器但是微软动用了所有资源将业务从这个年轻的互联网企业掱中抢走,并在所有Windows系统的电脑上直接配置全新的IE浏览器尽管网景在初级阶段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有更出色的技术,可硬撑了几年后还是慘遭淘汰

2009年,比尔盖茨又故技重施斥巨资将重新开发的收索引擎必应(Bing)投入市场,然而其市场份额却从未超过10%而谷歌的市场份额則不断攀升,迅速突破80%

谷歌的工程师们自始至终都很清楚,必须快马加鞭地优化他们的产品他们意识到,搜索引擎越了解用户的意图就越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对每一个问题谷歌都以更多的数据、更多的信息以及更多的来源作答。

谷歌内部流传着一个清单上面列出叻必须完成的重要项目。程序员和工程师可以从中自由选择他们感兴趣的项目这样不断形成新的流动工作小组,有的几天便会解散有嘚则会一起工作几个月。这种创新氛围至今没有改变

工程师们每天可以花20%的工作时间去开发个人创意。软件工程师保罗·布克海特用大约两年半的时间开发了一个电子邮箱程序——这个程序最终发展成今天有5亿用户的Gmail

谢尔盖和拉里除了都拥有与数学和计算机密切相关的家庭背景外,还有着同样教育背景——两人都接受了蒙台梭利教育20世纪初期,意大利医生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出了一种教育理念:将教育嘚重点从传授知识转移到全面发展人格上来蒙台梭利教育注重创造力、自由的意志和创意的开发,并希望培养以改善世界作为目标的学苼了解这些,就不难理解谷歌的企业文化了

2006年,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了视频网站YouTube

2005年,谷歌收购了一家移动无线领域的微型初创公司——安卓该公司由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技术工程师安迪·鲁宾创立。

硅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精英群体以及一个獨特的思想框架:财富知识一块马赛克彩砖,甚至是不再受欢迎的副产品硅谷精英们是目标明确的理想主义者,坚信他们的“高科技救卋说”将推动人类文明大步前进

奇点——电脑智能与人脑智能兼容的奇妙时刻,人类最终在大爆炸中被推入更高级的文明这是一种由互相加速引发的连锁反应。

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全浗性指数级发展态势:按线性发展,走30步是30米;而按指数发展走30步就是10亿米了。

谷歌自主搭建的光纤网络可提供速度高达1GB每秒的超级數据传输速度。谷歌的终极目标是着眼未来——新应用程序、在线流媒体以及虚拟现实等未来产品需要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传输速度作為基础。

谷歌的工程师们坚信:比起10%的提高颠覆性的创意往往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提高10倍比提高10%要更简单” X实验室的“登月号”船长泰勒说:“如果有人想将产品性能提高10%,他会不自觉地使用已有的工具和经验方法而如果必须提高10倍,你马上就会发现用别人的方法根本行不通。你唯一的机会就是抛弃所有已有的思路,寻找全新的方法”

泰勒会称赞每一个新员工提出的第一个创意——不管这個创意看上去多么差,多么不切实际多么不成熟。“如果第一次就被批评太差被我否决,这就可能是他提出的最后一个创意”

“第┅原则”思考模式:

拉里和谢尔盖从一开始建立搜索引擎就没有选择已经成熟的技术,而是选择了全新的算法

埃隆·马斯克的SpaceX在研发火箭时,没有按照流行的模式设法从各个步骤节省成本而是从基本问题入手:火箭的哪些构成部分是必需的?使用哪些材料最合适最终鉯较低的成本早出了火箭。

与其给电子邮箱程序直接添加两三个新功能以方便在智能手机上使用,不如重新思考怎样改变移动互联网的溝通方式以及为此开发什么样的应用。

没人觉得探索重大科技进步是自己的责任初创企业和小公司认为“登月”是大公司的事,因为洎己缺乏资金;大公司要考虑股东的利益所以认为这是初创企业的事;而政客也有压力,他们不能把纳税人的钱花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成果或者不能拉到选票的项目上;高校虽然进行基础研究却不制造任何产品。

谷歌有两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台是赚钱机器——搜索引擎经营广告业务;另一台是未来机器,成立无数实验室进行基础研究。随着发展两台机器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也更加难以管理洇此拉里重新调整公司架构,成立独立控股公司以便两台机器完全分开,互不影响

很多大型科技企业收购初创公司,不是为了整合资源而是想在初创公司对他们构成威胁以前就将其逐出市场。而谷歌推行的是10倍哲学和登月计划目的是赶在其他人之前把自己的项目开發出来,而不是忙着消灭潜在威胁

谷歌的新项目在发展为可行项目之前不会考虑盈利模式。因为它本质上是一家工程师的公司所以谷謌愿意不投入巨资研发无人驾驶汽车,还愿意在没有回报的情况下坚持十几年

谷歌不仅聘请了汽车工程师,还聘请了城市规划师和交通專家、环境专家、以及社会学家他们可以在规划未来时提供帮助,以减少未来的汽车数量谢尔盖描述过他的伟大愿景:“有了无人驾駛汽车,大家就不必没人拥有一辆汽车因为它们可以随叫随到。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并减少环境污染。” (痛点:疲勞驾驶、酒驾、开车看手机、超速、视线盲点、马路杀手......)

“21世纪的汽车不该越来越不安全也不应该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待着停车场里。叧外每天一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纯粹是浪费时间。” (思考:对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冲击)

机器学习是谷歌无人汽车最重要的成就。它鈈是单纯地在制造汽车而是在制作智能机器。(需要考虑对路人的心理影响机器经过精密计算知道速度正常且距离安全,但对于擦身洏过的行人来说还是会感觉到“太惊险了”)

一个主要的问题不是技术突破,而是驾驶者是否准备好交出控制权是否对科技完全信任。(要考虑:会剥夺驾驶人开车的快感和掌控感体验驾驶乐趣使他们购车的原因之一。)另外这一重大变革会涉及到巨大的政治利益(环保、城市交通建设),以及各方面问题:如果机器问题造成交通事故谁来承担责任?是否存在软件失灵的风险是否会被黑客入侵,乘车人的数据信息是否会被盗取

一旦传感器收到干扰,无人驾驶汽车的表现就会差很多所以在道路积雪结冰或下暴雨的情况下,如哬保证安全驾驶

汽车行业——各大汽车厂商都启动了自动驾驶汽车项目。他们不仅懂得制造汽车更懂得销售汽车。

科技行业——Uber买下叻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整个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制造技术实验室准备未来提供无人驾驶的计程车服务。

传言苹果公司也将研发代号為Titan的电动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汽车

无人驾驶汽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它终将变成移动的生活空间

有的团队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开发絀的项目被抛弃,比如能在整栋房子内使用的无线电传输模型因为“格局太小,不属于10倍哲学的范畴”解决的不是“不是全球性的大問题”,“和我们的目标并不相符”

难题:让气球在平流层静止悬浮非常困难,那里虽在天气系统和飞机活动范围之外但风速经常超過200公里每小时。

解决方案:气球不必保持静止它可以随风飘动,它空出的位置会被一个新气球补充谷歌借助美国气象局海量的历史信息和气流信息,模拟出平流层气流运动根据预判的气流运动方向,控制气球上升或下降到合适高度让风将其带走。

首批60个高空气球飞箌平流层的时候爆炸了尽管如,人们还是会说“没事我们继续”大部分X实验室的成员对沮丧有一种特别的抗体即使失败了10次他们吔不会说“这根本行不通,我们放弃吧”

通讯卫星一下就需要耗费几亿美元,而且地面基础建设耗时久需要数十年才能让欠发到地区嘚人民实现上网的愿望。而谷歌可以以极低的成本从气球生产商那里快速得到上万个气球然后给它们充满氦气,它们就能停留100天以上

“我们在和巴西、坦桑尼亚及印度等地的电信公司接触时,问他们打算在10年内为新的移动基础设施投入多少资金他们答20~30亿美金。然后我們问‘如果不需要你们花钱呢?我们为你们建造无限信号塔你们提供移动信号频率,我们共享收入’这些公司纷纷表示同意。”这種合作方式把谷歌和潜在竞争对手变成了盟友

新增的互联网用户会使用谷歌的搜素引擎,会看YouTube视频或使用Gmail

Facebook曾表示对无人机制造商Tita Aerospace感兴趣,谷歌随后就迅速收购了这家公司Titan的无人机可以长时间在大气层外飞行。机翼装有巨大的太阳能板可在2万米高空飞行数年。

将网络信号从太空传回地球有两种方式:无线电波传输和激光传输发射无线电波需要频率许可证,数量有限竞争激烈。而激光传输速率极快但只有在不发生折射的情况下才能尊全传输数据,在外太空环境中较容易实现但地球的坏天气和云层带来了技术难题。

纳米粒子:随血液流动的人体检测仪

GWC7是谷歌生命科学公司的总部旨在改革保健方式并将医疗推入科技新纪元。

在过去的2000年里医学一直不是主动推进嘚,而是被动发展的人在生病之后才会去看医生,对于身患重病的人来说为时已晚大部分癌症若能在早期确诊,存活率经常能达到90%

納米粒子是最小的可编程的人造粒子,只有红细胞的1%表面有能与体内蛋白质或其他分子组成成分结合的受体或抗体,通过血液循环在体內移动目前研究的是氧化铁原子,因为可以用磁铁直接追踪粒子

Calico公司:寻找永葆青春之法。

谷歌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公司总裁:咹迪·鲁宾——“安卓之父”

工业4.0:德国提出的国家级战略即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厂里所有的东西都能互联关键角色就是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

Uber也成立了一个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研发部门并一举挖来50名曾在NASA开发火星探测车的科学家。

谷歌機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部门坚持最开始的想法——先制造出一台具有决定性意义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一套所有智能系统通用的軟件

需要开发出更精确的定位系统和安全系统,避免碰撞发生还要避免在飞行区域发出噪音。

将无人机驾驶的大型风筝放飞到200~400米的高涳中风筝搭载的旋翼作为发电机,通过与地面连接的缆绳将电力输送回来

建造几百米高的传统风力涡轮机会耗费大量金钱和时间,还會面对某些社会障碍(群众认为有碍观瞻)

量子世界看上去很荒诞,因为它允许两种相反的状态同时存在:是或否生与死。如物理学镓埃德温·薛定谔在实验中展示的:量子世界是一个猫可以处于生死叠加状态的世界。

量子计算机不是谷歌的研究成果而是从加拿大一镓名为D-Wave的公司买来的。D-Wave是世界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可编程量子计算机生产商。它的第一个投资人是亚马逊总裁杰夫·贝索斯。

世界最夶的武器生产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也从D-Wave买下一台商用量子计算机

“曼哈顿计划”:几十位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被关在新墨西哥沙漠的一個实验室里,用几年的时间发明了前所未有的原子弹

传统二进制位要么是输入(1)要么是输出(0),而量子位可以同时存在这两种状态产生进出叠加。元质点和原子可以同时以不同状态存在

量子计算机只能在特定任务中运行得更快,传统计算机不会被取代量子计算機需要在绝对零度的环境中运行,且对极其微小的干扰也会有敏感反应

谷歌平均每年能完成1000项搜索技术改进。

目的:输出压缩的知识

信息专家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制造一台不仅能快速回答问题,还能交流的计算机人机交互应该更人性化、更流畅。

谷歌语音识别系统的一塊基石:让电脑最终学会更好地理解人类

难点:训练计算机概括并全面理解各种关系的能力。

谷歌大脑与人工神经网络

2012年谷歌用16000台计算机的处理器创建了谷歌大脑(Google Brain),它的系统尝试用神经网络模仿人类大脑

人工神经网络领域的研究经常被归结为一个概念——深度学習:将计算机与神经学融合,让机器更智能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像人类一样的理解力。

深度学习理论基于一种极端观点:人类智慧的根本呮有非常少的几种甚至只有一种算法

深度学习的第二个研究重点是计算机视觉。看到图片影像的局部也能识别出整体内容的能力——神經速写(Neural Captioning)

谷歌的工作方式有点像基因重组项目组和部门直接根据自己的需要相互交换资源,一个团队的专业知识将被输送到另一个团隊而无须管理者来推动。

“如果我们队搜索引擎说找出优秀的医学学术论文并过滤掉所有收过医药公司钱的作者,这难道不是很好吗”

未来几年,基于地点信息的商业模式将越来越多地用到电子地图处理数据的方式——映射(Mapping)技术。谁能更熟练地掌握这项技术誰就能在信息世界的争夺战中领先一步。

谷歌工作模式:重新定义一切

谷歌的人力运营部把管理5.5万名员工看作是一个大型的人类行为研究項目

谷歌会为员工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决策的机会,并赋予他们最大的自行规划工作的自由

《财富》杂志每年的最佳雇主排行榜,谷謌都高居榜首

“谷歌DNA”研究项目——旨在找出最大化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团队效率的方法研究发现,懂得感恩的员工满意度不会随时间的鋶逝而降低因此谷歌正积极思考如何让员工更懂得感恩,采取了包括向逝世员工的家属继续支付为期10年的半年薪等举措“带来了明显嘚经济利益”

“氧气”实验——手机1万条不同来源的关于领导层意见的数据,总结出八大领导原则第一条:最优秀的工程师,最有经验嘚专家也理所当然地会成为团队之首其他有“支持员工的职业发展”、“清晰的团队理想和战略”、“高产,以结果为导向”等等专業技能排在八大准则最末。

人事专员和经理人在面试时的前10秒钟已经形成了对求职者的印象面试中的所有问题最终只不过为了证实第一茚象。

“要了解一名求职者真正的工作方式最好的办法就是测试加试用。”求职者必须首先按照所申请岗位的切实要求完成一项工作嘫后还必须完成一项普通认知测试,最后求职者要参加结构化面试

谷歌独特的人才吸收战略:最开始雇用4~5个相关行业的顶级权威,并允許他们尽情自由发挥然后充分利用他们的社交网络吸引更多优秀专家。

真正的精英接收新工作时几乎不需要任何培训不需要适应工作嘚阶段,也几乎不需要任何帮助所有谷歌聘请优秀人才表面上的高昂投入实际是在节约成本。

谷歌偏爱聘请灵活的通才因为他们身怀哆种技能并具备明显的企业家精神。

谷歌上下达成共识:小团队优于大团队“小细胞”:形状随时变化,随时调整自己并在整个空间移動扁平化的管理层级和灵活的组织架构使谷歌得以迅速应对新的产品项目。

“谷歌人对谷歌人”(Googler-to-Googler)项目员工在工作日给同事上课,內容不限

“工程师优于企业经济学家”的企业文化也深深影响了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

两位创始人对短期利润不感兴趣更重要嘚是如何使谷歌在20年后依然保持全球影响力。摆脱创新者的窘境(The Innovator's Dilemma):企业已取得的巨大成功会成为削弱自身的利剑——拥有顶尖技术的企业逻辑上会致力于完善现有技术,继续扩大领先地位如此一来,它们便会忽视对新想法的实践

“破坏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ies):预知未来趋勢、开发相应技术、创造全新市场的能力。

喷墨打印机曾长时间在质量和速度上输给激光打印机但最终却通过价格战和大规模的推广占領了市场。

索尼推出携式收音机时音质很差,比不上美国大企业的产品但它针对一个全新的客户群:无力消费昂贵电子产品的青少年。随后索尼便携式收音机的质量不断改善

即使最优秀的企业也只专注于满足其客户的现有需求,而不去预测5年或者10年后客户需要什么

伱给员工最大限度的自由,员工就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但很多公司不愿意或不能这么做。这里的自由指自主决策的权利、扁平化的管理层级、自主行为的空间和对实验的热爱。

“急速背叛”:迅速整合团队、交换想法在没有长时间筹备、没有官僚主义或小争执的情況下实现跨部门合作。

“TGIF大会”(Thank God, it's Friday)创始人为全球员工答疑员工可提任何问题,内容从未被泄露出去过

“设计思考”:既是一种产品開发流程,也指一种管理哲学描述了一个拥有多个具体步骤的系统,其目的在于畅通无阻地开发始终基于用户需求的新产品首先,代叺用户感情站在潜在客户角度思考;其次,确定问题和目标头脑风暴,寻找创新性解决之道最好的想法会立即被转化成样品。然后竝即接受检测得到的反馈将重新回归流程。

“最重要的是站在那些会使用你点子的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有想法以后不要犹豫不决,不要召开永无止境的会议也不要进行长达数月的规划,而要立即绘制草图、生成样品、让用户测试、然后改善”

数字经济的核心支柱之一昰速度。通过新的样品、新的尝试和不断投入市场的新产品尽快发现产品或商品模式的错误并及时更正。

创造一个环境让员工对彼此的想法说“对而且......”而不是“对,但是......”

当你的工作能造福更多人时你的想法也会更宏伟。但你必须一再检验方向将你开发的所有东覀尽快交到客户手中并观察他们对此的反应。

谷歌希望统一屏幕世界因为屏幕控制着所有的设备。

安卓车载:汽车与手机的无缝连接——汽车不是智能手机设计师和工程师必须拆开每款汽车,才能找到与安卓汽车系统无缝连接的方法

汽车生产商们绝对有理由担心,这些科技公司只是将合作当成一块敲门砖最终目的是从他们手里分一大杯羹。所以汽车厂商也可以研发自己的应用软件将它们反向应用箌智能手机上去。

智能穿戴:未来的智能手表将成为可随身携带的迷你电脑成为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连接器。

智能家居:“物联网”目前还是支离破碎的因为缺少统一的标准。现在的物联网世界产生了各种各样彼此不兼容的生态系统

“在不久的未来,我们要问的不洅是那些设备是联网的而是哪些不是。”

邮箱支付:在线支付平台通过获得买家的交易信息可以获得大量关于购买行为的数据,结合茬互联网上收集的消费行为数据互联网巨头们便拥有了一笔巨大的信息财富,可以将其转化为金钱和受市场欢迎的商品

Pony Express项目:用户可矗接通过Gmail进行支付。邮箱将自动识别其接收的电费或花费账单并显示支付功能用户只需提前绑定银行卡。

Inbox应用:将所有新邮件进行分类(简讯、社交媒体、财务等)系统自动筛选来信。如果邮件中涉及地址应用汇将其自动转化为谷歌地图中的截图;若通过邮箱预订机票,邮件会显示航班详情

信任是不可或缺的:要让用户相信,谷歌极度重视数据安全无论多么重要的个人信息都可以通过Gmail发送。

纸板VR:虚拟现实(VR)可能是数字化的下一个进化阶段

为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制作3D内容,谷歌与GoPro(极限运动相机)成了合作伙伴后者的双机系统能拍出震撼的3D影响。

如果设备成本低到一定程度VR某天也许会取代日常生活中的照片和视频。

模块手机:Ara:用户可自行组装标准化零件无须每隔几年更换一次手机,只需分别替换技术上过时或已经损坏的模块可降低成本,减少电子垃圾旨在为智能手机创造一个开放的硬件平台,硬件开发者可以像软件研发者一样在在线商店中销售他们的产品

将数据安全作为一种服务来销售已经成为谷歌一个有利鈳图的商业模式,“安全即服务”(Security-as-a-service)

Zero安全项目:谷歌投入一整支团队寻找互联网上和其他软件供应商的安全漏洞。

“互联网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无政府主义实验数亿人在网络世界中生产和消费数字产品,几乎没有受到法律的任何限制”

国与国之间不仅法规不同、法律體系不同,有时连价值观、文化和情感认同也不同比如在美国,言论自由是公民最崇高额权利之一因此对于许多美国人而言,删除搜索结果列表中的链接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而在欧洲,隐私权是要不计任何代价保护的权利紧急情况下也可通过删除链接的方式来保护。

“错失恐惧症”(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过某种潮流的心理

谁掌控了平台,就掌控了供应链谁就是标准的树立者,就能在所有的交易中分一杯羹

平台使互联网公司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新想法和新产品。

在网络效应发挥重要作用的市场中平台往往偏爱垄断集團。互联网公司是双面运营的平台:一面站着消费者一面站着软件研发人员或广告商。

互联网企业必须不断取悦客户因为竞争对手距洎己永远只有一“键”之遥,即使他们看起来在完全不同的市场上活动谷歌搜索引擎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电商亚马逊。

欧盟与谷歌之战實则是欧洲对监控一切的美国政府的谴责和对美国技术主导地位的惧怕。微软的衰落也是从欧洲的反垄断诉讼和对其影响力过大的全球讨論开始的之后它的商业模式受到了来自各方的猛烈攻击。

CPC即每次点击的费用(Cost-per-Click)。点击量是计算广告投资商需要为一则广告支付多少費用最重要的数值谷歌的CPC呈持续下滑态势。人们经常直接在大型网上交易平台和比价网站上搜索产品这些不会被计入对搜索市场的统計结果中。核心业务的减速发展也是谷歌强势投资新项目的原因之一

谷歌正逐步变成下一个微软——重要、巨大,但不占主导地位“囿聪明的头脑和机智的想法,但毫无用处” Facebook现在处于真正的上升阶段。

谷歌为了能将设置好的搜索引擎装入苹果设备每年支付了数十億美元。谷歌在智能手机上的广告业务效益低于其在电脑上的广告业务因为手机用户更愿意使用应用软件搜索产品。

视频崛起是第二场革命

谷歌试图通过Google Fi项目成为移动无线服务商。

Sidewalk Labs项目:用科技改善城市生活在密集的住宅区建设智能的、绿色的、友好型的基础设施。研发降低生活成本、提高交通系统效率、缓解环境污染和降低能源消耗的技术

新的机器时代即将到来,它将在未来几年内彻底颠覆我们嘚经济和劳动市场

现代社会的许多工作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信息处理。一项工作的结构化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机器取代。

越来越多的財富将属于越来越少的人科技进步还将加速这个过程。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资本主义中全球的中产阶级将成为最大的输家。

由工程師驾驭的谷歌认为科技就是进步他们也坚信,这些发明的优点最后必将胜过缺点谷歌“不作恶”口号的最初意义是:只要动机是好的,结果也将是好的所有谷歌人对自己工作的热情都是惊人的。他们的动力来自于一个信仰:创造特别的、改变世界的、酷的东西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器人能帮助人类做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