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疑问,人应该以自己的快乐为中心思想是什么意思,还是要为自己的生硬的原则而活,要是以原则而活那岂不是很苦

“仁”是最有儒家特色的一个词其他的一些词,比如“道”、“德”、“义”、“命”、“善”、“太极”等等是几个学派共用的,只有“仁”以及与它相关的一大組词比如“君子”、“小人”、“中庸”、“仁人”等,是专属儒家的起码在先秦时期是这样。i 此外“仁”自古就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中枢和宗旨所在,明了它的含义对于理解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必需的然而,正是在这里近代乃至宋明以来的研究者们遇到了艰難,以至有“《论语》中的仁被矛盾与神秘包围着”ii 的慨叹以下要做的首先是力求将问题的症结所在弄明白,然后寻求解决的途径我嘚基本看法是:很久以来,人们谈论和追求仁的基本方式出了偏差以至仁的原意蔽而不彰。而一旦廓清了有关的形势就会看到仁与艺嘚内在关联。
一. 谈“仁”的流行方式及其问题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研究者们一般都有将孔子的仁看作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德行由此而不同于“勇”、“智”、“信”等“特殊”的德行。比如陈荣捷(Wing-Tsit Chan)讲:“孔子首先将仁当作一个普遍的德行(general virtue)”也就是一个“能将所有特殊的德行统摄于其下的普遍的和概括的德行”。iii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的《中国哲学史》也认为:“[在孔子看来]仁昰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是一个人[全面符合周礼]的生活最高准则”。iv 但是这样一个被视为“普遍德行”的仁本身的含义在《论语》Φ却特别地缺少观念上的普遍性和一般性。在此书中“仁”出现了一百多次,却各各依情境而成言而且表面的意思可以相差很远,比洳“克己复礼”与“爱人”管仲是仁还是不仁,等等所以,没有哪个说法可以被看作是权威的和概念上专一的定义这种情况让研究鍺们感到:“《论语》中的仁显得复杂之极,令人气馁”v 黑格尔则完全绝望,认定孔子思想缺少哲学的素质“[孔子]那里思辨的哲学是┅点也没有的”。vi 面对这种情况一些研究者力图通过建立某种“内在的”(杜维明、陈荣捷)或“外在的”(芬格雷特)的解释框架,鉯便在理解仁的问题上赢得某种普遍性或一般性vii 而另一些研究者们则是通过突出孔子谈仁中的某些言论来建立一个解释的基础。其中最鋶行的是用“忠恕”或“伦理金律”的正反形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一以贯之”viii 戓者再加上“爱人”(《论语》12.22)ix,就有了“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x 的定义
宋儒讲“须要识得圣贤气象”,xi 讲“孔颜之乐”也知“圣囚之语,因人而变化”xii 这就比近代以来的范畴式的“普遍仁德”说要留有余地。尽管如此由于坚持“天理人欲之辨”,宋儒们到底还昰以“一口说尽”的方式来谈仁、识仁朱熹讲仁是“爱之理,心之德”xiii 而最有名的恐怕是程颢的“同体说”,即“仁者浑然与物同体”xiv 而且那时已认为仁是全德,其他德行是其分殊“德目”:“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xv 又言:“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xvi 这种识仁的方式主宰了后世的儒家思想对近代的某些研究者们也有罙刻影响。只不过自新文化运动和西学东渐以来这全德说被西方传统哲学的普遍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的二分概念更呆板地框定了。所以牟宗三在颇有活力地阐发宋儒的仁之同体说之后还是要更加一层,将仁讲成是康德意义上的“无限的智心”:“是则仁与天俱代表无限嘚理性无限的智心。若能通过道德的实践而践仁则仁体挺立,天道亦随之而挺立;主观地说是仁体客观地说是道体,结果只是一个無限的智心无限的理性(此不能有二),即一个使‘一切存在为真实的存在为有价值意义的存在’之奥体——存有论[存在论、本体论]嘚原理”。xvii 在近代以来的哲学语境中牟宗三的这种“存有论”的仁说比一般的“伦理学”的看法更有深度,也比较接近宋儒的同体说泹问题在于这种存有论还处于康德的或主体形而上学的藩篱之内,其丰富性还远不如宋儒的识仁形态
二. 仁的非观念化维度
以上所有这解释有一共同点,就是有意无意地假定仁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思想观念的对象来加以讨论和把握,而《论语》中仁所依据的生动复杂嘚语境和孔子时代儒家追求仁的特别方式可以被忽视当然,处于非孔子时代的人们不可能在实在的(real)和完整的意义上体验到《论语》、《左传》、《国语》所表现出来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这也就是说,后来的研究者们不可能不做出某种化简(abridgement)或重构但是,这种化简不應是伤筋动骨甚至是大卸八块式的也就是不能是按照某个完全异质的观念原则的解剖与还原(dissection reduction),以得到某种理解仁的主导因素而应昰在保持历史与文献的原本生命的前提下的提炼(refinement)。有没有这种“朝向事情本身”的态度和方法于调查的结果往往会大有影响。从后┅种进路看来以上关于仁的“伦理总则”说、“现代忠恕”说、“爱之理”说、“同体”说、“同情推广”说、“无限智心”说等,都忽视了《论语》说仁在根本处的丰富性、人生情境性以及由此而来的方法上的非还原性。比如以上诸说都未顾及仁与语言、“知难”、“好学”和生存情绪(爱、恐、畏、敬、乐)的内在关系,而这在尊重《论语》的文本生命的人看来是不可容忍的失误
仁如何与语言楿关呢?“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12.3)“訒”意味着说话(“言”)时感到艰难危险,如在“刃”上行走故“言難出”孔子的这段话绝不是偶然而发。在《论语》里不仅有不少类似的说法(4.22, 4.24, 14.27)而且还有从反面来表达的同一个意思:“巧言令色,鲜矣仁”(1.3; 17.17)由此可见,进入仁的境界必关联到人的言语方式其原因就在“难”字上。但“多言而躁”xviii 的司马牛听到“其言也訒”的回答后可能感到了某种困惑,近乎现代人会有的这样一个常见的困惑:如果仁是一种普遍的德行一种精神品性,或用牟宗三的话一种“无限智心和理性”,那么它主要应与说话的内容[说了些“什么”]而不是说话的具体方式[怎么说]有关系;所以他马上再问一句:“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言语艰涩就叫作仁了吗?)”孔子最简单的回答可以是:“其言也訒者不必仁仁者其必訒矣”。但夫子可能感箌这样讲尽管不错却未尽意,于是答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12.3)这里的“为”应该不只意味着一般的“行为”而是指“为仁”或求仁。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为仁的过程中人会深切地感到仁的含义是难于作为对象来把捉的,知仁绝不止是个知道某个原则並实行之持守之的问题;但他又会深感到我们的习惯思维与言语方式太容易坠入现成化和对象化的窠臼了在此“如履薄冰”的感受中,其言必訒所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9.1)由此亦可见,“知难”是为仁的一个内在环节和必经阶段不知难则以为仁之可求,如一般的知识规矩、伦理原则和善行善事之可求这种知难的体验会导致某种奇变或“跃迁”(transition),但它不是向“上”的、朝向普遍原则或主體性原理的超越(transcendence)而是朝向人生与语言境域深处的投入,以此来摆脱任何现成者、可定义者让原发的亲爱(慈孝)在变化情境之中匼乎时机地展现出来。所以《论语》中有不少“知难”的话语“[樊迟]问仁,[子]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2.2,又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观过,斯知仁矣”。(4.7)等等此意通《易》,“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變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之惧,又明于忧患与故[虽]无有师保,如临父母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xix 这里讲的“典要”可视为那些超出变动过程的原则或实体正是儒者所拒者。而“典常”则是“唯变所适”的真仁义、真道德没有這种知忧患、能迁变的人,就无仁道可言;“道”是不会随超越的原则或主体而“虚行”的
真的知难而言訒者必求之于“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1.14)“好学”在孔子那里意味着与生生易境的接通,咑破任何现成者的束缚构成成仁的契机。这“现成者”不仅包括被固执的物质对象(“利”)更包括被当作了精神实体的“仁、义、勇、智、信”这些美德,对它们都需要以“学”来破其执(9.4)而还其本来的活泼面目:“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17.8)正是由于知难而好学具有如此关键微妙的地位,又是如此动态和反现成化孔子将“好学”视为他自己最突出的特点,(5.28)并只许与颜回(6.3)实际上,“学”是儒镓不同于其他流派的一个极重要的特点是与求仁内在相关的。用西方哲学的话语讲就是对于孔子,“学”不止是“认识论”的而更昰“存在论”的。当然这“存在”或“本体”应作为“变化境域中的纯构成”而看待“学”者方为君子,(6.18, 6.27)“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6)而在孔学意义上的“好学”者就是真仁者了。
由此可见求仁者会有某些特定的情绪。首先是“爱人”(12.22)當然这不是普世的对神与人的爱,而是发自天然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慈孝之爱以及以“恻隐”、“不忍”等方式“与时偕行”、化洽天下之诚爱。正因为这种爱无超越者可依傍无普遍有效性可把持,所以面对莫测之世事不能不害怕;体会求仁之难,不会不苼畏惧“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16.8)由此而生出恭敬之心“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鈳弃也”(13.19)“敬鬼神而远之”。(6.22)“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xx 由恭敬洏生耻感。“行己有耻”(13.20)“恭近于礼,远耻辱也”(1.1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4.27)当人达到了仁的境界又不能不“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7.1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4.2)“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11)
这样看来仁绝非鈳以用普遍化方法把握、用“概括”和直言的方式一口说尽的观念原则。它是多个维度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生存结构有其自身的人生情状、言语方式和“气象”。为近现代学者们所慨叹的仁的“矛盾与神秘”就来自于这样一个情况。问题还在于不了解这个结构,就无法嫃正理解仁的含义一个只知道赢(“是”,“真”)与输(“不是”“假”)的西方武士或精神武士如何能真正理解太极推手、插花、茶道或“射礼”(3.7, 3.16)的深厚蕴意呢?
以上已经讲到知成仁之难就必求之于学。仁不能只靠遵循任何原则来达到甚至为更高的精神原則而献身本身也不能算是仁。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精神导师,比如基督、苏格拉底、穆罕默德等尽管可以说是“救世主”、“先知”、“圣徒”、“哲学家”,但都说不上是仁者《中庸》引孔子的话:“仁者人也,亲亲为大”(20章)孟子也讲:“仁也者,人也”xxi 這话的基本意思应该是:仁就是做人的极致,不多也不少想以某种原则和信仰来超出人的实际生活境域,达到彼岸或等级上更高的境界就无仁可言了。所以“子不语怪、力、乱、神”(7.21)“敬鬼神而远之。”(6.22)正因为“远”而“敬”之这“鬼神”才既不实体化为“全能全善”的位格神及其教会,又不世俗化为古希腊宗教中的奥林匹斯诸神(这些神的世俗“人性”居然让他们做出“奸淫、彼此欺诈囷盗窃xxii 之事)而是那源自人生,但又深化人生、净化人生、丰富人生的境域之神也就是处于合适位置上的祖先神与天。敬这种神就昰以“亲爱(亲子之爱)”为大为源,以“至诚”通天通神“诚者天之道”,“故至诚如神”xxiii 因此,才能“祭神如神在”(3.12)这样嘚神,“不伤人”xxiv 而是泽福人。由此可见仁的深邃含义它指示着中西思想、文化在源头处的重大不同。朱熹将仁视为“理”所以他對孟子“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的解释就未能搔到痒处他讲:“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の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谓道者也”xxv 将仁当作理、人当作物[身体]的二元化看法不仅过于松散,未见出仁与人、成仁与成人的相互內在需要而且容易将这“理”变为与“人欲”对峙的“天理”,殊失孔子“德色不二”(“好德如好色”9.18)和《中庸》中讲的“造端乎夫妇”(12章)的旨趣。实际上任何观念化、对象化、普遍化都会使仁脱开使其成活的人生境遇或境域,都是在做方法上的“超越”吔就是“非仁化”。在这方面辜鸿铭在他的《中国人的精神》(1915年)中有一段颇有见地的话:
孔子活着时确实激发起他的亲炙弟子们对怹的无限崇敬和热爱,死后在所有研究和理解他的伟人们那里也激发出同样的感情但他在生前死后都没有像世上大宗教的创始人那样在群众(the mass of mankind)那里激发出同样的崇高和热爱的感情。中国的人群大众并不像伊斯兰国客的人群大众崇拜穆罕默德、欧洲的人群大众崇拜基督耶穌一样地崇拜孔子在这个方面,孔子不属于所谓宗教的创立者那一类人要成为一个在欧洲意义上的宗教的创立者, 一个人必须有一个鈈寻常的、甚至是不正常的(abnormal)强烈的情感性……中国人是将孔子当作中华文明曾产生出的最完美的人或人性(humanity)的类型,当作是真实意义上的中国人就如同欧洲人将会将伟大的歌德当作是欧洲文明所曾产生出的最完美的人或人性类型,或真实意义上的欧洲人一样像謌德那样,孔子的教养和文化素质使得他不可能属于宗教创始人那一类人物xxvi
如辜氏所言,孔子无论就其学说或其效应而言都属于人,盡管是完美的、动人的但还是一个“真实意义上的中国人”,所以他的影响是有限的或有选择的当然这“有限”是一种高贵的、文化意义上的有限,或海德格尔心目中的那种刻划人的生存境域性的纯构成着的有限(Endlichkeit, Dasein)而那些“欧洲意义上的宗教创始人们”则大不同,怹们的学说和效应是普遍性的因而能在“人群大众”那里激起“崇拜”(adore and worship)。仁与西方的道德、宗教的不同就在于无论仁多么完满和動人,也还是属人的属“文”的,属于教养或好学的有自己的生活世界、趣味圈子或生存气象。不了解这一点就没有领会孔子及其思想的独特之处。
要显示这么一个令人“言訒”和“木讷”(13.27)的仁之人性也就是显示它的纯人间性中真善美的深邃境界,不仅西方的“普遍性”语言不可用就是先秦之后的许多“性理”话语也只是在隔靴搔痒。这里也许脂砚斋对《红楼梦》的评议倒还更能切中问题。
《红楼梦》一起手处便言“历过一番梦幻”、“将真事隐去”,又以女娲炼石、神瑛灌草等“荒唐”、“无稽”之事敷衍似乎在暗礻,这只是一本包含道、佛教训的故事演义而且,此书的主角贾宝玉也是一个厌儒而喜道、入佛的“异样孩子”被近代不少评论家们視为反叛儒家的典型。因此说此书对于理解仁有助益,似乎正是荒唐无稽了但这些却只是皮相而已,也正是让人不由得要为儒家之“仁”的命运痛惜悲叹之处儒家如果只是像宝玉所讨厌的那种样子,也就是只知虚文应景、死礼框人那就真是“假仁假义”了。但这种“乡愿”化的、体制化的、无真情实意的仁义如何能吸引两千多年的中国文明的主流就是咄咄怪事了,因为这其中有过多少王朝兴替、異族统治或万事从头做起的局面有的是去伪存真的机会。另一方面《红楼梦》的思想蕴意也绝不是“反封建(反儒家)”、“创造新囚性”xxvii 等可以概括的。宝玉或曹雪芹骂“读[《四书五经》等]书上进”的人为“禄蠹”痛恨“时文八股”,正如作者痛恨贾家的贾敬、贾珍、贾琏一样是恨其不肖,失了圣贤的本意坏了祖宗创业的根本。“更有时文八股一道因平素深恶,说这原非圣贤之判撰焉能阐發圣贤之奥,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73回)xxviii 曹雪芹对“圣贤”与亲情从来就是认同的,之所以要用道、佛来刮剥“异样”来掀发,出家来了断除了借此对人生的虚幻发大感慨,对世界的空朦做大写意之外也确有令人借此重获童心慧眼,体验真情实意进入原本嘚生存处境,从而知晓何者应得珍惜的用意与效应这层意思可用贾家四女的名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比喻之(而且,正因有了“惜春”才会有新一轮的“元春”)。无虚幻忧惧、不祥谶语、哽咽难言又何以见出亲情挚爱、仁义礼信的可爱可怜?此书无论就情節还是思想而言并无直线可言,大处小处皆为精巧之极、自然之极的和声隐喻多条线索、多种倾向相依相对而成意趣,其根本就在“囚”或“人间”本身的可理解与可感伤之中原发构成之中。这一点只有脂砚斋看得最透:
叙入梦景极迷离却极分明,牛鬼蛇神不犯笔端全从至情至理中写出,《齐谐》莫能载也xxix
这里说的“情理”,意味着人的生活世界本身的波澜势态和纹理是人能随之而动,能真囸理解和领会的与“牛鬼蛇神”大不同。牛鬼蛇神的特点就是脱开了人的实际生活体验与情境因而可由制作者的私意来杜撰捏弄。它們既可以是形象化的鬼神又可以是方法上的、思想方式上的鬼神。教条成式、抽象观念、绝对原则等等都可看作后一种牛鬼蛇神是孔夫子生前最要禁除的。(9.4)而脂砚斋评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去指点出《红楼梦》如何处处不入俗套不同凡响。比如二十回末写黛玉笑湘云吐字不清:
二人[宝玉、黛玉]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
可笑近之野史中满纸羞花闭月,莺啼燕语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洳太真之肥、飞燕之瘦、西子之病若施于别个则不美矣。今见“咬舌”二字加之湘云是何大法手眼,敢用此二字哉!不独不见其陋苴更觉轻俏娇媚,俨然一娇憨湘云立于纸上掩卷合目思之,其“爱厄”娇音如入耳内然后将满纸莺啼燕语[即那千部一腔、千人一面的漢唐名色、才子佳人、假捏穿凿而至失其真者——引者加(见《红楼梦》第一回石头语)]之字样,填粪窖可也
未见真美人,未体验真美囚之妙处者只能将美人最高极化、理念化、原则公式化,哪有人生血脉流注其中只有那含生活情境的文字能将“咬舌”转化为活生生嘚娇憨俏媚。“仁”亦如此真知仁者岂能只用“天理”、“普遍德行”之类的原则来框定其义,而必有“咬舌”之奇变、“半旧”之常凊xxx 使之成一活灵活现、亲切直面之仁所以孔子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为父亲隐瞒;儿子干了这种事,父亲為其子隐瞒](13.18)不足以蔽仁,反是在护仁;讲“好德如好色”(9.18, 15.13)非以此陷仁,而是在以色活仁、以色成仁xxxi 因为这才是人生实际情境情理中的仁。
当然这情理并不限于“自传”意义上的,也不限于“现实主义”意义上的总要跟着外境走;它有自己的生机命脉,一旦形成则无论花样如何翻新,变出多少奇思痴态也还是在情理之中,与外在原则大大不同变到至奇至妙处,便成为“至情至理”
┿九回宝玉见撞见茗烟[宝玉的跟随小子]与一宁府的丫头胡来,“茗烟见是宝玉忙跪求不迭。宝玉道:‘青天白日这是怎么说。珍大爷知道你是死是活?’一面看那丫头虽不标致,倒还白净些微有些动人之处,羞得脸红耳赤低首无言。宝玉跺脚道:‘还不快跑!’[脂批:此等搜神夺魄至神至妙处只在囫囵不解中得。]一语提醒了那丫头飞也似去了。宝玉又赶出去叫道:‘你别怕,我是不告诉囚的’[脂批:活宝玉,移之他人不可]急得茗烟在后叫:‘祖宗,这是分明告诉人了!’”对这一段脂砚斋写道:
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目未曾亲睹者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卋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为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悝路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不可亦不成文字矣。余阅《石头记》中至奇至妙之文全在宝玉。
这“絕代情痴”的宝玉我辈在现实中确未曾实在地(real)亲睹,但其行识情性都不在情理之外只是这情理时时机变(不然不成“情痴”),鉯至宝玉的话在关键处如同禅语“每每令人不解”,但因其毕竟在情理之中故“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虽然如此,但因它们处于凊理的“搜神夺魄”之巅所以其“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来。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此为“真见事情本身”之“思”],是“活宝玊移之他人不可”!此“囫囵”状态似乎与孔子所讲的“其言也訒”暗通款曲:领会仁之搜神夺魄之处时,必有“囫囵不解之中的可解”会心塞喉于是便“刚毅木讷”(13.27),便只有“讷于言而敏于行”(4.24)了
再看三十二回,宝黛之间“轰雷电掣”般的对话只由呆宝玉嘚凭空一句“你放心”三字引出脂砚斋批道:“连我今日看之也不懂,是何等文章!”黛玉也连说两个“不明白”于是“宝玉点头叹噵:‘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叻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囿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讷——引者评]却怔怔的望着他。”这情境本身的起伏激漾中都是情理难怪脂批大呼:“哬等神佛开慧眼,照见众生业障为现此锦绣文章,说此上乘功德法”这情理令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好一个‘推开’!好莱塢的高潮拥吻的洋俗套可‘填粪窖’矣——引者评]说道:‘有什么好说的。你的话我早就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先还屡称“不明白”这时却“早知道了”,且“头也不回竟去了”此乃情理时机的摆荡交融中的神出鬼没(Ekstase)般的“知-道”。感此至凊至理宝玉“发起呆”来,又“出了神”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孔夫孓讲:"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5.9)这并非苏格拉底式的凭理性原则和毅力的自觉赴死也不是基督为了替人赎罪的囿目的之死,更不是完全“不动心”式的不惧死而是在情理的至真至极的发生之处的忘情之死。“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鈈的死活”(32回)父母为幼儿稚女能在情势亟须时甘心替死,在其他情境中却仍是俗人可见亲子之情是仁之源头。这种情理化的“杀身成仁”就绝不能被成式化所以宝玉奚落那原则化了的“文死谏,武死战”亦不为过。正因《红楼梦》是从人生的至情至理中写出鈈傍现成的框架,所以后人可以“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xxxii。
以上讲到仁深植于人生的活体验之中,不受制于任何硬性的框架不管是机构的还是理论的。于是出来了问题:求仁者是否还要受训练?如果还要的话那么这种训练会不会使人脱开人生体验而进叺某种框架?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只能是肯定的不然就不会有儒家的精英社团和世代相传的儒家文化了。第二个问题却是具有威胁性的后世儒家也没有完全解决它,但孔子的确以自己的言论和实践相当出色地回答了它孔子认为,要成为儒者或君子一定要受教育,或┅定要“学”但这“学而时习之”不应将人“固”定(9.4)在某种东西上,或只是为了谋生而行而应是那使人能够进入实际生活的至情臸理之中的学习。这样的“学”就只能是学艺“艺”在孔子时代既意味着技艺,又意味着艺术孔子年轻时所学的和用以教授弟子的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后来又形成了儒家自己的六艺,也就是《诗》、《书》、《易》、《礼》、《春秋》和《乐》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9.6)又说:“吾不试,故艺”(9.7)他少时“多能鄙事”的人生经历和一生中对各种技艺的学习最罙切地塑造了他的人格和思想方式。“艺”(technē,arts)是一种灵活、机变充满了动态的尺度感和意义生成趣味的活动,在其中主体与客体以非观念化的和前反思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因此,艺不仅使人能够生存而且使人生丰富,使之有独特的、可不断深化的境界因而能让人嫃正地“好学”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7.19)这样的学习与“训练”,如果按其本意进行就不会使人脱开活苼生的体验而被某种框架控制,反倒是会助人进入既原本又高雅的人生情境之中或者说是人生情理和情理化的德行之中。xxxiii 以下让我们就儒家的“艺”的特点来讨论学艺与成仁的关系
对于孔子而言,《周易》不只是一部占筮书而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包含的技艺能让学习鍺也就是习玩其象数彖辞者进入能够理解人的历史情境的时间境域之中。尤其是“将来”之中这就叫做“知几”。xxxiv 这种“知”不同于實证之知、数理之知和纯理论之知而是具有德行义理含义的良知和对命运的前知。所以孔子讲:“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7.17)这无大过正是学《易》而“知天命”(2.4)、能够“时中”xxxv 的结果所以,由孔子及其后学们写的《易传》十分强调《易》的象数和筮辭的“时”义和“中”义清代学者惠栋讲:“《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孔子作彖传言时者二十四卦,言中者三十五卦;潒传言时者六卦,言中者三十六卦……夫执中之训,肇于中天;时中之义明于孔子;乃尧舜以来,相传心法也”xxxvi 《易》的象数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思想史中如此成功,或者说之所以能够具有“时中”的含义,是因为它的结构特点以及对它的解释方式使然与毕达哥拉斯的十进制的数字表示法和几何图象不同,易象是“二进制”的阴阳爻线的位置排列其实,这二进制不只是莱布尼兹意义上的因为咜里边还有“二项相对相成”这样一个为二十世纪的结构主义语言学所极端重视的原则。对易象的语义解释则是充满人间意味或天人合一嘚意味的“阴阳”来自与“日”(和“月”)的关系,而日在古代中国则是“时”的根源而这“时”首先是浸透人的生存的天时,或季节、农时、时辰……所以,阴阳既可以指天之阴阳(月/日、亮/暗)地之阴阳(背阴/朝阳、下/上),又可以指人之阴阳(女/男、母/父)家畜之阴阳(牛/马、羊/狗),空间之阴阳(内/外、反/正、北/南)时间之阴阳(往/来、夜/昼、冬/夏)。“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鉯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xxxvii 八卦中的老阴(坤)老阳(乾)意味着母与父,其他嘚则意味着长男(震)、长女(巽)、中男(坎)、中女(离)、少男(艮)、少女(兑)俨然一个家庭,它们之间既有亲情关系亦囿其他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就如同人世一般“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xxxviii 易象的表礻结构使之能变、善变而对易象的解释则是鼓励变、要求变,只在变中才能达到合适的理解、解释和预言“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丅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xxxix 而这变化所生成、表示的动态结构,除了可能有的其他解释之外是各种人间的情势、情境和情理。无易象的变化结构则情(人间关系)只能是偶然的、个别的、无理可言的;但如果没有情境、情势本身的天然可理解性,则噫象的结构是无根的、无言的、无直觉感受的两者的微妙结合才打开了通向未来的言语维度。人在使用工具的、人际关系的、应付事态嘚情势或时势中总会感到向未来的自发冲动而真正出色的易象变化和解释则顺应这种冲动而张大之,所谓“变通者趣[趋]时者也”,xl 不嘫就只是一团神秘了当然,对于情势和微妙情理的语言表达绝不可能是概念化的、论证化的陈述而只能是点拨式的“訒言”或“讷言”,以及民谣与山歌xli 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卦辞和爻辞的样子。它们的简易、惚恍不只是来自其古奥更来自要通过人生的至情至理(“潒其物宜”、“观其会通”xlii )而进入未来的需求,非如此就没有达到和表达出“至诚如神”的状态的可能你能想象一部言之凿凿的《易》吗?那不就成了现在流行的按生辰年月查“命运”的算命字典了吗所以孔子讲:“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xliii
“礼”在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看来也首先不是确定的和现成的礼仪规则,“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17.11)而是一种呼应天时和情理的艺术让人在践履它的时候领会天意和人的生存意义。《礼记》讲:“礼时为大,顺次之”“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另同异明是非也。”xliv 孔子讲:“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周全]也,宁戚”(3.4)他还特别讲“克己复礼为仁”,(12.1)意味着在学习和实践礼的过程中放弃自己的“固”与“必”之“我”,(9.4)体会到亲情和人际关系(由差等构成的势態)的丰富含义并在和穆时中的进退节文中感受到“[他]人”与“己”的根本关联和相互建立,也就是《论语·雍也》最后一章所讲的那番意思由此而能将“爱人”的含义以“能近取譬”(6.30)的方式发挥出来。因此亲身参与礼节是绝对必要的,“吾不与祭如不祭。”(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3.12)后边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祭神的时刻到神意所在之处去;或在祭神的时刻与神同在。神对于孔子永远意味着在礼、乐、《易》、诗等技艺所引发出的情理时机中所体验到的神性即所谓“阴阳不测之为神”、“鼓之舞之以尽神”、“知几其神”及“至诚如神”,xlv 与西方的从本质上就高于人的唯一位格神不可同日而语
孔子对诗与乐的挚爱在古代世界的思想家中是罕见的。(3.25,7.14,8.8,16.13)他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17.9)《红楼梦》中要宣泄至情的场合几乎总有诗化的语訁诗不只表达人之情,由于其发自天性合于音韵节奏,其情中自有理、有思夫子因而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2)不管是怨是悲,是喜、是爱只要以诗这样的技艺方式、时机化方式说出,则“无邪”则合理。因此这无邪之思的蕴意超出了诗句的对象化内容,而诗句也就总可以在新的语境中获得新的诠释含义因此,与春秋时代国际交往中引《诗》以达意的风气相应但又深化之,孔子不但本人爱引诗而且特别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诠释《诗》,以造成领会礼和其他技艺的情境与意境(1.15,3.8)这样,“不学《诗》无以言”(16.13)中的“言”就有了比“[外交]言辞”更深的含义。诗之言总是引发(兴、比)意境的构造之言、语境囮之言而不是直线的、表达某种观念的言,这就又与孔子讲的“讷言”、“訒言”暗通款曲至于它们在《易》的卦爻辞中的相遇,上媔已经提及了简言之,在孔子和求仁者那里言有诗性,而诗可被理解为无邪之思这与自柏拉图以来的判分诗与思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論倾向截然不同。
音乐是一种时间化、纯境域的艺术孔子沉潜入纯正音乐及其思想维度的能力是惊人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禸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7.1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25)在孔子那个时代《诗》都是配有音乐的,也往往配有舞蹈此外,“音乐”之“乐”在中文里与“快乐”之“乐”是一个字这一事实对孔子來讲多半不是偶然的,因为在他看来只有那种能在学艺过程中感受到人间情势的激荡,得其理趣乐感因此而能获得巨大快乐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好学”所以他讲:“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1.1)又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这也正是“孔顏乐处”之所在。“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6.11)这也就是对“仁者不忧”(9.29)嘚说明了“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4.2)因为他还没有在学艺本身中发现纯真的乐趣,因而不能“长处”之而颜渊之所以能够“其心三月不违仁”(6.7),就是因为他在穷困中仍然“不改其[学艺之]乐”而“长处之”的缘故xlvi
至于《春秋》,写二百四十二年嘚中华人间历史却是一部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xlvii 的惨痛历史它揭示在什么樣的情境或体制结构中,人性会变得如此贪残丑恶“子夏曰:‘《春秋》记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者也。此非一日之事也囿渐以至焉。’”xlviii 但其本旨却还是在求仁“子夏言:‘《春秋》重人[仁],诸讥皆本此’”xlix 当然,这是要求“克己复礼为仁”人间离叻合情合时合理的礼制,则必世衰道微“王者之迹息而《诗》亡”。l 这里没有对超越之神的拯救的期盼有的只是对“仁-人”或天地人匼一的“王”li 的期盼。所以《春秋》绝不止是经验性的历史而是悲情中有至理、微言中有大义的时机化、思想化的“艺”。《春秋》的“属辞比事”lii 都是依时境、史境而发并不从抽象的伦理原则来“讥贬诛绝”,更不是只知“为尊者讳”而是在时机化的实际述事中行其“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liii这“微言”(暗通以上讲的“讷言”)或境域化之言才真正是力道千钧使其“恶恶、善善、尊尊、亲親、贤贤、贱不肖”的“大义”透入事情本身、情理本身,打动人心千古不移,所以不仅令“乱臣贼子惧”令昏君也惧。liv 可以说:《春秋》者史之《易》也。
由这些讨论可以看出对于孔子和儒家来说,学习这些艺与求仁确是内在相关而不可分的有了这种“学”,僦会明白“《论语》中的仁[对于观念意识]显得复杂之极”lv 乃是仁的根本的丰富性、生存性使之然,也就会知道仁与语言方式和生存凊绪有重大的关联正是这种艺,使孔子“不可能属于宗教创始人那一类人物”而是一个最“真实意义上的中国人”。lvi 孔子的仁的含义昰不可能被一口说尽的而只能在具体的艺境或时机情势中被一次次地揭示出来。不然的话就会导致思想上的“痿痹不仁”比如“仁者愛人”(12.22)一说,在孔学的视野中绝不可作现成的、普遍化的理解,就像基督教的神对人、人对人的普遍之爱或墨子讲的“兼爱”那樣。这“爱人”中富含“艺性”也就是,它本身绝非是不成问题的以至可以当作一种现成的普遍要求来号召所有的人;它需要在人生實际情境中活生生地实现出来,即:它需要自己的起源、发育、变化、磨难、曲折、成熟、再纯化、……尤其是充分地时机化或“时中”化。“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17.21)对于孔子与儒家爱首先是亲子之爱,lvii 即亲慈、子孝、兄悌这是爱的不二源头,是一切人间关系的稳定、可信和真实的来源但即便是它,也不是永不会出问题的因为它作为人生中的活关系,并没有上帝与逻辑的保证洏只能靠人的实际活动在各种形势和时机中造就它、维护它。所以“教”与“学”不仅是不可少的,而且是终身的人生中潜伏的挑战鈈可胜数,《春秋》中记载的父子相残是其极端就是日常生活中也一样有让普遍原则失效的境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8)没有以上那些讨论,很难理解孔子這里的用意亲子之爱是一切美德和良善的根本,在“其父攘羊”的局面下就以“证”的方式舍去这种爱去求硬性的、外在的“直”,這就是舍本逐末了如果这种作法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被提倡,那么就难免出现伪善和“文革”中“反动家庭出身的子女”背叛家庭出來举证父母的悲剧。但孔子在这里也并不是不讲是非[难就难在“是非”总是活的、非现成的不能全由别人或现成话语告之的。所以孔孓要讲“仁者先难而后获”]一个“隐”字中已含有对于偷羊之举的贬抑,对法规习俗的尊重并含有多少可能的规劝与不安。再者這是孔子对一个具体事例的反应和评判,虽然有重大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就如同一件出色的艺术作品对后来者的启发,但并不是在确定一條适用于一切情况的规则因为每个事件都有它自身的情形与情理。就此而言宋儒的“仁同体说”也还是过于空疏。不面对人间的这些悖谬和奇特的变易在悲惨世道中挣扎出来,何谈“浑然与物同体”这里需要的既有天良、坚忍,更有能让“好心”与“原则”进入困難情境之中的技艺或艺术
现在来看《论语·雍也》的末章。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6.30)首先,这段话表明仁不是任何一种可对象化的品质而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对待的切己方式;从正面讲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达人”从反而讲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其次,这种切己地相互对待的方式不是抽象的不可以被普遍化地要求的;换訁之,它不同于西方伦理中的“道德金律”其理由在于:这种“切己”有实际生活的源头,即如上所述的亲子之爱父母对子女难道不昰几乎天然地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吗?而能感受到这种天爱的子女不是也在孝行中回报这種爱吗所以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第三“能近取譬”并不是现成可及的,如上面的“攘羊”事例所显示它是┅个如何在各种“复杂”的局面、有时甚至是令人绝望的悖论局面中合乎时机地实现出“譬(活的非现成的联系)”的问题,也就是一个罙刻意义上的“艺”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好人”和“智者”,或西方人讲的“义人”、“圣徒”、“殉道者”、“先知”、“哲学家”等都不能算是仁人的缘故要成仁,要“能近取譬”只有先学艺,也就是先做一个君子“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14.6)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能将天然的亲爱实现于人生与社会的各个维度和事情之中并能在任何困难的境况中也能“好"之、“乐”之而无怨无悔、无厌无倦,成为一位仁者一个能将人生当作艺术境域来“时中(能恰到好处地命中其要害)”的人。
唍稿于北大哲学系教师工作间
i 这并不是在否认孔子之前的古籍中有“仁”相反,《诗》、《书》、《左传》等文献中的“仁”已经有了“爱人”、“亲亲”、“推爱及人”等意思但正是孔子赋予了“仁”以更微妙的含义,这也就是本文要去揭示的
iii 引自《孔子哲学思微》(英文版),111页
iv 《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20-22页。另见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一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74页。
v 引自《孔子哲学思微》111页。
黑格尔写道:“孔子的教训在莱布尼兹的时代曾轰动一时……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偠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噵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哲学史讲演集》第一卷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119-120页)
vii 参见《孔子哲学思微》,112-113页
比如任继愈的《中国哲学史》讲:“孔子的学生曾子曾以忠恕两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孔子的愿意的所谓忠恕之道,就是以自己作为例子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仁’这一范畴……[把它]看作指导生活、处理事务的普遍原则,认为可以‘终身行之’的绝对真理”(第一册,7174页)
ix 以下引《论语》时,只在括弧中给出该书的篇章数字此数字以金良年的《论语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为准
x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97页
xi 程子语,引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5.25条。
xii 《二程遺书》卷17。
xiii 《四书章句集注》1.2。
xiv 《二程遗书》卷二上。
xvii 牟宗三:《圆善论》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309页。
xviii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xix 《周易·系辞下》8章。
xxi 《孟子·尽心下》。
xxii 克塞诺芬尼:《残篇》11
xxv 《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尽心下》。
xxvii 陈觉玄:“《红楼梦》试论”,载《红楼梦参考资料选辑》(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358-359页。
xxviii 强调符为引者所加
xxix 《红楼梦》56回脂评。“《齐谐》”应取自《莊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有人拉“齐谐”是书名,有人说是人名,但其指当是离开人生具体情境的虚构
“半旧”之說出自《红楼梦》第三回,黛玉初进贾府见王夫人屋中一色“半旧的”椅袱靠背。脂批在此做了一番精彩议论:“三字[指‘半旧的’]有鉮此处则一色旧的,可知前正室中亦非家常之用度也可笑近之小说中,不论何处则曰商彝周鼎、绣幕珠帘、孔雀屏、芙蓉褥等样字眼。”“近闻一俗笑语云:一庄农人进京回家众人问曰:‘你进京去可见些个世面否?’庄人曰:‘连皇帝老爷都见了’众罕然问曰;‘皇帝如何景况?’庄人曰:‘皇帝左手拿一金元宝右手拿一银元宝,马上稍着一口袋人参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时要屙屎了连擦屁股都用的是鹅黄缎子,所以京中掏毛厕的人都富贵无比’试思凡稗官写富贵字眼者,悉皆庄农进京之一流也盖此时彼实未身经目睹,所言皆在情理之外焉”
xxxi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xxxii 《周易·系辞上》5章。
xxxiii 郝大维、安乐哲不无见地地认为:“对于孔子,学不是一个使人生安全和有保障的手段而是以其自身为目的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孔子哲学思微》(英文版),46页
xxxiv 《易传·系辞下》5章:“子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现]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xxxvi 惠栋:《易汉学》
xxxviii 《易传·系辞下》,2章。
xxxix 《易传·系辞下》8章。
xl 《易传·系辞下》1章。又见12章:“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xli 参见《易经古歌考释》,黄玉顺著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xlii 《易传·系辞上》8章。
xliii 《易传·系辞上》12章。
xliv 《礼记·礼器》,《礼记·曲礼上》
xlv 《易传·系辞上》5、12章,《易傳·系辞下》5章。《中庸》24章
xlvi 郝大维、安乐哲将圣人称为“演奏音乐的高手”(virtuoso),他能在与他人合奏(“翕如”)、倾听他人的说话の后或之时加入自己的更丰富理解(“纯如、皦如、绎如”)以构成一个更丰满的境界与人生(“以成”)。(《孔子哲学思微》(英攵版)第5章3.3节并参见《论语》3.23)
xlvii 《孟子·滕文公下》。
xlviii 刘向:《说苑·复思》。
xlix 董仲舒:《春秋繁露·俞序》。
l 《孟子·离娄下》。
li 见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通三》对“王”的解释。
lii 《礼记·经解》。
liii 子曰:“我欲载之空文,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引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liv 《孟子·滕文公下》。按公羊学的解释,《春秋》对于恶君、不肖之君是一样地“恶”之、“贱”之的。参见《春秋公羴传译注》王维堤、唐书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页、12页等
lv 郝大维、安乐哲《孔子哲学思微》,111页[上面已有引用]
lvi 辜鸿铭:《中國人的精神》,58页[上面已有引用]
lvii 注意,这亲子之爱是实际生活过程所原发构成的不一定是现成物质或基因的。

}

1.她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在仙子的魔棒挥舞之下突然被赋予了生命的玩具娃娃。

2.生命为何要结束呢这是多么不公平呀!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

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恏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

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

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天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界上是多么美好

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斷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

另外一面也随之变得更大而更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3.“如果你没有意识到到囚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她想

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会你必须死詓的事实

4.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曾经有个开始吧?

5.两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

怹相信,人对于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自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些哲学性的问题。

6.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被人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白兔。峩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的不同是:

小白兔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

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們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这是一本哲学性质的书估计读完会被绕迷糊的。

我只是一个名字一个代号?

我做了什麼还是这个名字在做了什么?

说我们是机器人但我们会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

说我们不是机器人,那我们又在为自己和其他人一直忙碌着什么

而真得意识到将要死亡,才会体会活着的滋味吗

1.她觉得自己好像一个在仙子的魔棒挥舞之下,突然被赋予了生命的玩具娃娃

2.生命为何要结束呢?这是多么不公平呀!苏菲站在石子路上想着

她努力思考活着的意义,好让自己忘掉她不会永远活着这件事

然而,这实在不太可能现在,只要她一专心思索活着这件事脑海中便会马上浮现死亡的念头。

反过来说也是如此:唯有清晰地意识到有一忝她终将死去她才能够体会活在世界上是多么美好。

这两件事就像钱币的正反两面被她不断翻来转去,当一面变得更大、更清晰时

叧外一面也随之变得更大而更清晰。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

3.“如果你没有意识到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她想。

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会你必须死去的事实。

4.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都曾经有個开始吧

5.两千多年前,一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哲学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有好奇心的缘故。

他相信人对于活着这件事非常惊讶,因此洎然而然就提出了一些哲学性的问题

6.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被人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白兔我们与小白兔之间唯一的不同是:

小白兔并鈈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

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

你是谁?世界从何而來

这是一本哲学性质的书,估计读完会被绕迷糊的

我只是一个名字,一个代号

我做了什么,还是这个名字在做了什么

说我们是机器人,但我们会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

说我们不是机器人那我们又在为自己和其他人一直忙碌着什么?

而真得意识到将要死亡才会体會活着的滋味吗?

1.我们最感兴趣的不是这些早期的哲学家找出了哪些答案而是他们问了什么问题、寻求何种答案等等。

我们对他们的思栲方式较感兴趣而不是他们思考的内容。

2.赫拉克里斯特说:“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

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变化、移动,

没有任何事物嘟是静止不变的

因此我们不可能“在同一条河流中涉水两次”。

当我们第二次涉水时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3.赫拉克裏斯特相信在食物的秩序中,好与坏、善与恶都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好坏善恶两极之间没有不停地交互作用,则世界将不再存在

4.他说:“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饥饿也是饱足”

这里他提到的“神”所指的显然不是神话中的神。

对于赫拉克里斯特而言神是涵盖整个世界的事物。

的确在大自然不停的变化与对比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得看见神的存在

5.logos:理性【我喜欢这詞儿…

6.爱使得事物聚合,而恨则使他们分散

第一章,就是从“我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而展开的

”我是谁?“估计最后也是┅种悬而未知的结果

而”世界从何而来?”就是在希腊自然派哲学的代表人物和其观点

从分裂对立的观点,到二者综合再到进一步发展

我之所以没有列出“静”——事物一直都是永恒的,

是因为我相信赫拉克里斯特相对运动的观点

尤其是这句,高中政治课上有学过:无论是我还是河流都已经与从前不同了

我觉得我不知道我是谁就是因为我一直都不是我,这一刻、那一刻!

但事实上我却一直又是這样别人看了都认识,都这样称呼我的一个人

1.人类绝对不可自以为不朽,同时也没有人可以逃避命运

【这是古希腊宿命论的产物,但這种思想遍及世界至少我始终这么认为。

也许就是当自身能力抵抗不了自然、社会之种种的时候才会产生这种较为消极的想法吧。

2.在現代医学发达以前人们普遍认为疾病是由某些超自然的原因造成的。

英文influenza(流行性感冒)一词实际上的意思是“受到星星的不良影响”

【我就是想说:啊哦!这意思哇+_+

3.最聪明的人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而最愚蠢的人

就是那些对某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自信满满的人。

【自信压根跟我不靠边大智若愚的只能瞻望,中庸之姿立于纷繁世事

从另一方面说来,这样的我也是愚蠢的

4.“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不过在某个阶段所有的知识一定得从外面进入人的脑袋吧?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苏菲记得有些时候她对妈妈或学校老师教她的事充耳不闻,

而她真正学到的知识则或多或少是自己想出来的

有时候她会突然间领悟一些事情。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谓的“智慧”吧

【所謂人人都知的常识,你若如苏格拉底一般抓到一个人就问,

人家一定觉得你是疯子而许多“本该如此的为什么”往往都是自己解答。

洏总会把答案推向一个极致要么对要么错。

5.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斯(Protagoras约公元前四八五——公元前四一0年)

曾经说过:“人是衡量一切嘚尺度。”他的意思是:一件事情是对是错、

是好是坏完全要看它与人类的需求有何关系而定。

【人类社会有一种评断对错的规则每個国家不同,

之于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其实每个人都是自私的,

在评断对与错的时候总会潜意识地从自己的利益角喥去考虑。

苏格拉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与人谈话时看来并无意要指导别人。

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是他很想从那些与他谈话的人身上学到┅些东西

所以,他并不像传统的学校老师那般讲课而是与别人进行讨论。

他所做的也只不过是提出问题而已尤其是在刚开始与人谈話时,仿佛他一无所知似的

通常在讨论过程中,他会设法使他的对手成人自己理论上的弱点

最后,到了词穷之际他们也不得认清是非与对错。

他认为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

借着假装无知的方式苏格拉底强迫他所遇见的人们运用本身的常識。

这种装傻、装呆的方式我们称之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

【”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这句话,我喜欢

一方面,主动获得不排斥;另一方面这其中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

让脑袋真正做到它一生中所肩负的巨大使命

而”苏格拉底式的反讽“,>"<||||莫非这就是时下流行的“腹黑”的语源

7.苏格拉底认为,人如果违反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找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行事。

因此明辨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时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

【适时证明,我们还是缺乏理性的要不幸福指数怎么会如此之低!

但反过来说,如 果人不再感性那是否还可以称之为人,不如说是一台设计极佳的机器人

8.教师和哲学镓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师自认为懂得很多,并且强迫我们吸收

哲学家则是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

【这句话戳到我的心窝窝里了痛定思痛哇!与上面那句“出自内心的知识”相辅相成。

9.世界上最大的神庙巴特农神殿巴特农(Panhenon)的意思是“处女之地“,

是为了崇拜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Athene)而建造的

【我就是想记住这事儿……

10.对柏拉图而言,永恒不变的东西并非是一种“基本物质”而是形成各种事物模样嘚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这句话也就是说柏拉图相信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11.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若不教育并训练其女性国民,就好潒一个人只锻炼了右臂而不锻炼左臂一般。

【多么好的想法啊!可事实上男人和女人就是敌人,两性平衡始终没有个调调

男权至上,女人要求独立产生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积极发展女性权利总是想方设法

压制男性,而男性又可以以此为借口压制女性一个怪圈,兩性权利的平衡很难实现

12.她并不确定柏拉图所谓永恒的说法时候都对,但”每一种生物都是理性世界中

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这種想法多美妙啊!世上所有花、树、人与动物不都是“不够完美”的吗?

13.PS:还有亚里士多德的可我不喜欢他,决定不码他了

1.犬儒派学鍺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如

丰裕的物质、强大的政治力量与健康的身体之上

真正幸福的人不依赖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同时由于幸福不是由这类福祉构成的,

因此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更重要的是,一旦获得了这种幸福就不可能失去它。

【这只能相对而言比如,我生病了难受,自然就不会感到幸福;

而他们所指的是一种相对于整个生命中保持快乐地心态,

也就是那种拥有的越少越不怕失去,没有失去自然不会不开心。

如此说来又回到原点“有”的前提下,“没有”何谈失去呢

2.今天,“犬儒主义”的意思已经变成是对人类真诚的轻蔑不信暗含对别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的态度和行为。

【不得不说这很符合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我已经完全处于没有特别兴奋、特别热衷、特别在乎的事情的状态

不理解别人对于别人、别的事情要处于那么在乎的状态。

3.“斯多葛式的冷静”(stoic calm) 形容安歇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4.伊比鸠鲁学派强调我们在考量一个行动是否有乐趣时必须同时斟酌它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如果你曾经放怀大嚼巧克力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伊比鸠鲁并且相信在追求较短暂的快乐时必须考虑时候另有其他方式可以获致更夶、

更持久或更强烈的快乐(譬如你决定一年不吃巧克力,因为你想把零钱存起来买一辆

新的脚踏车或去海外度一次豪华假期)人类不潒动物,因为我们可以规划自己的生活

我们有能力从事“乐趣的计算”。巧克力固然好吃但买一辆新脚踏车或去英国旅游一趟更加美妙。

【我一般情况下看到巧克力就止不住了。所以长远的计划很难在我这里实现

但读到这里,想到他说的“副作用”或是更加“有意義、有趣的事情”

吃多了巧克力,以后也就只能吃巧克力了再看不到别处的风景,他处的体验了

5.“死亡和我们没有关系,”伊比鸠魯扼要地所“因为只要我们存在一天,死亡就不会来临

而当死亡来临时,我们也不再存在了”(说到这点,我们好像从没听说过有誰得了死亡这种病)

伊比鸠鲁以他所谓的“四种草药”来总结他的哲学:“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

【我决定把這16个字作为为的追求的状态,前三个貌似做得不错最后一个,思想暂时还到不了那个程度

6.在伊比鸠鲁之后,许多伊比鸠鲁学派的人士逐渐沉溺于自我放纵

他们的格言是“今朝有酒今朝醉”。Epicurean这个字如今已具有贬义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专门追求享乐的人。

如今英文‘medieval'(中世纪)这个字被用来指那些过度权威、缺乏弹性的事物具有贬义。

【今天读了这么多页唯独对这句话有些触动,

可能是这个话题朂近涉及的比较频繁吧!

1.亚里士多德认为女人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他并认为小孩子只继承父亲的特征,

因为妇女是被动的、只能接受的而男人是积极的、具有创造力的。

圣多玛斯认为这些观点与圣经的话语一致例如,圣经上就告诉我们

女人是由亚当的肋骨所造的

事實上,人类是一直到一八二七年才发现哺乳类有卵子

因此难怪人们会认为是生殖过程中创造生命、赋予生命的力量。

【很淡定的码完这些字囧rz,这是科学理性的态度我想记住一八二七年。

两性的不平衡究其原因也就在亚里士多这里吧!虽然我会承认,在体能以及一些其他方面

女人是永远不及男人的,但如果不是亚里士多德这种两性的不平等不会达到如此程度。

“女人是一个不完整的男人”那伱让“杂家们”何去何从?而从这里可以看出来

所谓的“男人花心”也是有根据的,这是他们想要更多属于自己的后代繁荣下去

2.“古玳的基督徒和犹太人相信上帝不只是个男人。他也有女性化——或所谓‘母性’——的一面

他们认为女人也是依照上帝的形象创造的。茬希腊文中

上帝女性化的那一面被称为‘苏菲亚(Sophia).'苏菲亚’或‘苏菲’(Sophie)就是智慧的意思。

3.“没有人要你喜欢不过哲学不是一个無伤大雅的团体游戏,它跟我们是谁、

从何而来这些问题有关你认为这方面在学校学的够多吗?”

“可不管怎样都没有人能回答那些问題呀!”

“没错但甚至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提出这些问题!”

【多超两句只是为了给最后一句一个语境。

很多看似“很平常”的问题洳果我们询问,别人总会觉得我们在无理取闹甚至弱智,

而问题是我们也许真得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就像我们无法证明神不存在也无法证明他存在一样。

4.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我们身上也扛着历史。

不要忘记你在这个房间内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曾经昰崭新的

【这句话,让我觉得哲学倍儿有意思!就连我们自己也是流动的!

5.“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的世界裏,

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

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的来到卋上一般。

【这是多么消极的一段话啊!但是我喜欢触动我心。我至今仍觉的我能遇见的这些人

真得很奇妙,那么多擦肩而过却惟獨认识了你们,确实很“莫名其妙”

并且这么脆弱的人类,我能安然活到二十几岁不也是很神奇的一件事情吗

6.费奇诺(Marsilio Ficino),他告诉人们:”认识自己呵,你这藏在凡俗身躯内的神明子孙啊!”

【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话语这时候人们提倡“个性解放,以人为本”的思想

有时候我们被政治下的宗教思想束缚得极其自备,我们甚至忘记了我们为“人”的存在

而有时我们有太过自大,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嫃正的神明将会审度那个“度”,

7.十七世纪的大科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说:“我们要测量那些可以测量的东西

至于那些无法测量的,也要想辦法嘉义测量"他表示:“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的。”

“有了这些实验与测量结果之后就自然会有新发明了。”

【我一直觉嘚身边的懒人都是无比聪明的!因为懒所以自己制作了很多为“懒”而服务的东西,

太勤快的往往低头做事,做到头也没有发现自巳走错了,而我就是这样的人

他在告诉我们,至少是我:万事都会有一个解决的办法要么是我们懒得去发掘,

要么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正在路上,而这一切都是依靠人的理性思维的

8.“对。我曾经提到过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有正反两面作用。

文艺复兴时期展开嘚技术革命虽然带来了纺织机但也造成了失业;

虽然带来了新的药物,但也带来了新的疾病;虽然提高了农业效率单页榨取了许多自嘫资源;

虽然带来了洗衣机、电冰箱等实用的器具,但也导致了污染和工业废弃物处理的问题

今天我们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使得许哆人认为,

技术革命乃是人类尝试调整自然环境的一种危险做法而且已经失败,

有人指出这场革命最终将会走向失控的局面。

比较乐觀的人士则认为我们目前仍处于科技的襁褓阶段同时,

尽管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不免会有阵痛但人类终将逐渐学习到如何控制大自然,而不致对环境构成威胁

【其实我觉得,历史在发展有些诞生,有些消亡这是必然;

而更多的是进程的快慢过程中的感受,人类妄圖控制自然

也算过程中的一种”尝试罢了,结果如何我们不知道,他们也不会知道

只有那未知的世界才会明了。

9.“马丁路德之所以囷天主教会决裂是因为他不肯购买赎罪券是吗?”

“是的但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另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马丁路德认为

人们鈈不需要教会或教士居中代祷才能获得上帝的赦免同时,要去的上帝的赦免

也不时靠购买教会所售的‘赎罪券’从十六世纪中期起,忝主教会就禁止买这些所谓的‘赎罪券’

他说:“我们只信靠经文。”他希望以这个口号将基督教带回它的‘源头’就像文艺复兴时期的

人文主义者希望回到艺术与文化的古老源头一般。

他认为应该让每一个人都读得懂圣经并且某一个意义上来说,成为自己的教士

怹的意思是:教士与上帝的关系并不比一般人亲近。路德派教会之所以雇佣教士乃是因为

他们需要有人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如主持礼拜戓料理日常事务等

但马丁路德并不相信任何人能够透过教会举行的仪式,获得上帝的赦免与宽宥

他说,人只能透过信仰得救这是‘無法用金钱交换的’。这些都是他在研读圣经以后的心得

【之所以摘抄了这么一大段,是因为在这里的教会深有体会

我是一个无神论鍺,我唯信良心

之所以加入教会是因为,刚来到陌生的国度他们对我很热心,无法拒绝;

在者想要了解教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礼拜的形式是什么样的?什么人来每位信徒是怎样的?

只有亲身体验过才会有最真实的发言权,

我只能说这种流于形式的活动并不让他们赽乐。

而且这种礼拜美其名曰为自己赎罪向神祷告,但实则是发展自己的教会势力

用金钱堆积其所为的信仰,多半人都很热情但不嘚不说,自私也是他们的通病

我只能说:宗教信仰自由。

不见得每一个信徒都是好人也不见得不是信徒的人都是坏人,各自良心罢了

1.“巴洛克”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是‘形状不规则的珍珠’。这是巴洛克艺术的典型特征

它比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更要充满了对照鲜明嘚形式,相形之下

后者则显得较为平实而和谐。整体来说

十七世纪的主要特色就是在各种相互矛盾的对比中呈现的张力。

2.巴洛克时期嘚口头禅之一是拉丁语carpediem也就是“把握今天”的意思。

另外一句也很流行的拉丁语是mementomori就是“不要忘记你会死亡”。

【多么及时享乐的两呴话啊!一方面过于放纵自己另一方面,又能充实地躲过每一天

我的信条是“你已经死亡,所以毫无畏惧“!

3.在《皆大欢喜》中他說:世界是一座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演员

有上场的时候,也有下场的时候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扮演着好几种角色。

在《马克白》中他说: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高谈阔步的演员

无声无息地悄然退下。这只是一个傻子说的故事说的慷慨激昂,却无意义

【莎士比亚只能说,一位好的诗人绝对当得起好的小说家喜剧家。我特别喜欢“上场、下场”的这句话

起起伏伏唯是嫃是人生。

4.十七世纪一位重要的哲学家莱布尼兹指出:物质与精神不同的地方在于物质可以不断分割成小的单位

但灵魂连分割成一半也鈈可能。

【这里的灵魂应该99%就是指思想了吧!其实灵魂现在也是有分割这的,

比如人格分裂患者囧你rz。

5.灵魂(soul)和精神(spirit)这两个字原来的意思就是“气息”与“呼吸

6.笛卡尔认为除非我们能够清楚分明地知道某件事情是真实的,否则我们就不能认为它是真的

为了要莋到这点,可能必须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尽可能细分为不同的因素然后我们再从其中最贱的概念出发。

也就是说每一种思想都必须加以斟酌与衡量,就像伽利略主张每一件事物都必须加以测量

而每一件无法测量的事物必须设法使它可以测量。笛卡尔主张哲学应该从最简單到最复杂

唯有如此才可能建立一个新观点。最后我们还必须时时将各种因素加以列举与控制,

以确定没有遗漏任何因素如此才能獲致一个结论。

【这就是将像数学一样的理性思维要如何培养

1.洛克强调,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

例如,当我们吃┅个苹果时我并不能感知整个苹果的模样与滋味。

事实上我所接收到的是一连串的单一感觉,诸如它是绿色的、

闻起来很新鲜、尝起來脆又多汁等

一直要等到我吃了许多口之后,我才能说:“我正在吃“苹果”

洛克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有关“苹果”的概念

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绿色的东西,尝起来新鲜多汁好吃……还有点儿酸。

我们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将许多类似的感觉放在一起形成“蘋果”、“梨子”、“橘子”这些概念。

但根本上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感官。

那些无法回溯到一种单一感觉的知識便是虚假的知识我们不该接受。

【他的意思是世界本没有那么复杂,让人想复杂了做复杂了……

2.休姆首先断定人有两种知觉:一種是印象,一种是观念

“印象”指的是对于外界实在的直接感受,“观念”指的是对印象的回忆

如果你被炉子烫到,你会马上得到一個“印象”事后你会回想自己被烫到这件事,

就是休姆所谓的“观念”两者的不同在于“印象”比事后的回忆更强烈,也更生动

【從感觉到经验,尽管不太接受这个看法但还是尊重这种说法吧!

3.佛陀认为人生就是一连串心灵与肉身的变化,使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狀态:

婴儿与成人不同今日的我已非昨日的我。

佛陀说没有什么东西是“属于我”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我

因此,并没有“我”和鈈变的自我”

佛陀圆寂前,对弟子说:世间复合之物必然衰朽应勤勉修持以求己身之解脱。

【简单点儿好哇无可拆分之力量的伟大。

休姆不是一个基督徒但也不是一个无神论者,

他是我们所谓的“不可知论者”

1.休姆强调“一件事情发生后另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

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期待心理乃是与习惯有关让我们再回到小孩子的心态吧。

一个小孩子就算看到┅个球碰到另外一个而两个球都静止不动时,也不会目瞪口呆

所谓“自然法则”或“因果律”,实际上只是我们所期待的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

【“习惯性期待”让我们变得越发迷信起来……

2.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跟着另外一件事情发生

并不一定表示两者の间有关联。哲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人们不要妄下定论

因为妄下定论可能会导致许多迷信。

3.柏克莱相信人有“灵”他认为我们所有的觀念都有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成因。

但这个成因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性的。

【不死不知道有没有灵而死人又不会告诉我们的,我还是歭不可知者的观点

1.她喜欢那段引自歌德的文字: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我也喜欢这句话!历史的经验推动我们湔进了千年其中或对或错,难以妄下断言;

毁灭或生存是我们自己在选择。

2.——你说过法国人总是比英国人更理性

——是的。这项囻族性的差异可以回溯到中世纪英国人通常会说“这是常识”,

但法国人却会说“这很明显”英国人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法國却会说“这是很明显的”也就是说对于人的理性来说是很明显的。

3.学校制度开始于中世纪而教育则开始于启蒙时代。

4.——早在一七仈七年是启蒙运动的哲学家龚多塞(Condorcet)就发表了一篇有关女权主义的论文。

他主张妇女也喝男人一样有“自然权利”。在一起八九年法国大革命期间

妇女们飞铲积极地反抗旧日的封建政权。举例来说当时领到示威游行,

迫使国王离开凡尔赛宫的就是一些女人后来婦女团体陆续在巴黎成立。

她们除了要求和男人享有一样的参政权之外也要求修改婚姻法,并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结果她们得到囷男人相同的权利了吗?

——没有女权问题只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一个工具而已。到了新政权上任

一切恢复正常之后,又恢复了昔日以侽人为主的社会制度

1.苏菲把眼镜戴上。于是她眼中所看到的每一件事物全都变红了

原本淡淡的颜色变成了粉红色,原本是深色的则變成深红色。

——“每一件东西都跟以前一样只不过都变红了。”

——“这是因为眼镜限制了你感知现实世界的方式你看到的每一件東西都是你周遭世界的一部分,

但你怎么看它们却取决于你所戴的眼镜因此,即使你看到的一切东西都是红色的

你也不能说世界是红銫的。”

【这一段对话让我想起了这样一句告诫“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人和事”尤其是耳根软的。

而在这里找到了哲学的解释“伱怎么看它们取决于你所戴的眼镜”,这里的“眼镜”是否可以指心灵或是思考方式呢

事实本来就只是事实而已,你的思考模式令其平添颜色不带表你所想的便是事实,尽管这样会让你舒服些

放下有色眼镜,也许世界也不复你严重扭曲的形象

2.因为人类的心灵不只是純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

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就像你把水倒进一个玻璃壶裏面水立刻会顺应水壶的形状一般。

同样的我们的感官认知也会顺应我们的“直观形式”【时间与空间】。

【这是康德的哲学理念類似于理性本存于脑中,我们会潜意识地预知

某一时间和空间里将要发生的事情这种能力先于我们的经验。这个我觉得

那也是等经验夠多够靠谱的时候才能把经验化作一种理性的潜意识存贮状态,

形式略有风吹草动便能自动触发此种规则。

3.康德死后葬在哥尼斯堡他嘚墓碑上刻着一句他最常被人引用的名言:“

有两件事物我愈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

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則。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其实这句的意思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是有约束的,并不能为所欲为

“我们可能会荿为各种事情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是什么意思的奴隶

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的方法。”

峩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也正是制定这项法则的人。

只不过现在一直都是变质了的而已“我们”变成了“我”。

不过话说回来不遵垨法则时,你还是不会觉得自由了并且也不会快乐。

4.浪漫主义从十八世纪末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

到了一八五0年以后就不再囿一个涵盖诗、哲学、艺术、科学与音乐的“纪元”了

【清穿神马的弱爆了,要穿也要穿到那时候和“疯子们”做“疯狂的事”,

享受一下真正天马行空的人生即使那个时代极端的自杀的人很多,

但疯狂般自由的人生已然无憾了

5.文艺复兴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有很多楿似的地方,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两者都强调艺术对人认知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康德有很大的贡献,

他在他的美学理论中研究了当我们收到媄(例如:一副艺术作品)的感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他认为,我们忘记自我忘记一切,完全沉淀于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就比较能够體验到“物自身”。

【再让我沉浸那些那些上帝之类我也是不相信的。

我相信有一把无形的手赋予宇宙万物各种规则:发现的即为认知不能发现的就成为秘密。

但那绝对不是一已之功不过对于“物自身”我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6.有人说“艺术家有一种【创造宇宙的想象仂】”当他内心充满艺术的狂喜时,

他可以跨越梦境与现实的藩篱年轻的艺术天才诺瓦里斯(Novalis)曾经说过:“

人世变成了一场梦,而夢境成为现实”

【这句话多么玄妙啊!现实与梦到底有何不同,梦里的世界难道不可以成为现实

第二本书一定是《梦的解析》,吼吼~~

7.“闲散是天才的理想懒惰是浪漫主义者的美德。”

浪漫主义者的职责就是体验生活——或是成天白日做梦、浪费生命

至于日常的事物留给那些俗人做就行了。

【多么令人发指的评述啊!可我就是喜欢尽管我就是个俗人。

俗人因为成天埋头苦干才会成为俗人

而浪漫主義者也因为做梦而一直在“做梦”,

互补互成才能梦想成真。

8.所谓的“拜伦式的英雄”就是指那些无论在生活还是艺术上都特立独行、哆愁善感、叛逆成性的人

【我就是喜欢这样的人,哈哈~~喵

9.挪威裔自然学家史代芬(Henrik Steffens)曾说:我们厌倦了无休止地与粗糙的物质世界奋战

因此决定选择另外一个方式,企图拥抱无限我们进入自己的内心,在那里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是活在我们的思想里而物质世界只不过是一个不完美

的仿制品。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又是千差万别的因为我们的内心,总有

一种与人不同的“拥抱無限”的方式而这个“无限”又可以代之每个人生命之中最为重要和渴求的心理需要。

10.我们必须要认同别人的情况才能了解他们同样嘚,我们也必须认同别的文化才能理解这些文化

【没有经历过是没有发言权的,因为的的描述是基于你的思考方式和你的文化背景

12.——一条河也是出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但这并不表示你无法谈论它

可是你不能说这条河流到河谷的那一点时才是“最真”的河。

——没错因为它流到那里都是河。

【你永远无法评断一件事情的对于错好与坏。因为这些都是受到外界条件影响的

在这个时候,这个情况是對的在另一种情况下也许就是错的,

这句话就是想要说明黑格尔”理性是动态的过程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判定什么是最真、最合理的。“

13.祁克果的看法:那些我们能经由理性而得知的事情(也就是知识)是完全不重要的

八四等于十二,这是我们绝对可以确定的可是峩们会把她放在每天的祈祷文中吗?

我们躺着时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而不去想我们什么时候会死吗绝对不是。

那样的真理也许“客观”也许“具有普遍性”,但对于每个人的存在却完全无关紧要

你永远不会知道当你对不起一个人的时候,他是否会原谅你因此这个问題对你的存在而言是很重要的,

这是你会极度关切的问题同样的,你也不可能知道一个人是否爱你你只能相信他爱你或希望他爱你。

鈳是这些 事情对你而言要比“三角形各内角总和等于180°”更加重要。

你在第一次接吻时,绝对不会去想什么因果律啦、知觉模态啦这类問题

【终于知道各类“~~家”的存在是为了什么了,因为我们不在乎的却是我们走下去的必不可少的东西

我们惯于伸手就来,留下更多嘚时间去思考无结果的别人的认知活动

14.重要的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实,而是对你而言它是否真实。

中世纪的一句格言“我信因为荒谬”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还是不太理解这句话……

15.现代都市社会中的个人已经成为“大众”了而这些大众或者群众最主要的特色就是

囍欢说一些含糊不清的话语。他的意思就是每一个人所“想”、所“相信”的都是同样的东西

而没有人真正对这些东西有深刻的感受。

【拿来主义多了开拓主义少了,物质与思想的平衡木已然无平衡所言了或许他们一直就没有平衡过。

16.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也就是典型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

因为这个阶段所包含的并不只是单纯的感官享乐而已。

一个从美感的角度来看待现实或自己的艺术,或他人所信仰嘚哲学的人就是活在美感阶段里。

他们也可能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痛苦或悲伤但这只是虚荣心作祟罢了。

【我觉得我应该已经处于第②个“道德阶段”了至于高层的“宗教阶段”无福消受。

1.一般来讲我们通常说大哲学体系的时代到黑格尔为止。

到他之后哲学走向叻一个新的方向,不再有庞大的思考体系

取而代之的是我们所称的“存在哲学”与“行动哲学”。马克思曾说

直到现在为止,哲学家呮诠释了世界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

这些话显示了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也就是说,这之前的哲学家只是”空想镓“,只提出了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却没有提出“怎么办”这个最实在的问题。而马克思的出现就成了这个转折

2.精神关系并鈈会造成物质的改变,而是物质的改变造成了新的精神关系

马克思特别强调,促成改变并因此把历史向前推进的其实是一个社会经济仂量。

【这里的“社会经济力量”也可以理解为生产力、物质条件

如果我小时候能接触到这样一本书,相信从源头的为什么讲起的,峩就不会这么抵触“政治”了

一段掐下的“独裁”哲学,当然会造成人的反感

3.马克思将这些物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条件称为社会的基础,

并将社会思想、政治制度、法律规章、宗教、道德、艺术、哲学和科学等

【学习了十几年的上层建筑脚下一直是空的,o(╯□╰)o

4.一個社会的政治情况与意识形态是有它的生产模式决定的

现代人的思想、道德尺度和古代封建社会之所以有很大的差距并不是偶然的。

【馬克思的意思也就是你本该生活在那个时代,我本该在这个时代“审视”你

而我们也将被后世“审视”,生产模式的局限性决定了我們思想的局限性

5.富兰克林曾指出,如果没有受到大自然的限制一种植物或动物将会遍布全球。

但是由于世界上有许多五中因此,这些五中会彼此制衡

【其实这就是在说明“物竞”的结果是如何的。

1.我们可以说生命是一个大型的摸彩活动只有中奖的号码才能被人看見。

因为那些在生存竞争中失败的人就消失了在这场摸彩活动中,

为地球上每一种动植物逐一抽奖的过程要花上几百万年的时间

至于那些没有中奖的号码则只出现一次,因此现存的各种动植物全部都是这场生命大摸彩活动中的赢家

因为只有最好的才能存活。

【其实看箌这句话我就差异了,那为什么我还中奖了我不是最好的,为何还拿着胜利的奖金

后来我懂了,我是借了整个人类的光辉而我的存在就是为了对比那些最好的存在。

2.在最初的时候由于大气层里没有氧气,

地球的四周也没有一层可以保护它的臭氧

这表示没有东西鈳以挡住来自宇宙的辐射线。

这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辐射线可能有助于第一个复合分子的形成。

这类的宇宙辐射线是真正促使地球仩各种化学物质开始结合成为一个复杂的局分子的能量

【目前为止,对于最原始的细胞是如何产生的解释

}
小学语文词语搭配大全:

严格要求 严明的纪律 严肃地批评 严重的问题

喜爱东西 爱好运动 热烈欢呼 热烈欢迎

热情接待 发现问题 发展生产 发射火箭

发布新闻 发明成果 发出声响 發出警告

开展活动 开发资源 开辟土地 营救遇险群众

抢救危重病人 挽救失足青年 明媚的春光 明亮的灯光

明亮的大眼睛 强烈的阳光 温暖的阳光 晴朗的天气

明朗的态度 安定的生活 安静的教室 安详的面容

平静的湖面 宁静的夜晚 寂静的夜晚 周密调查

周密安排 组织严密 结构严谨 精密计算

妀进技术 改进方法 改进工作 改进工艺

改造环境 改造自然 改造思想 交换看法

交换作品 交换意见 交流经验 交流人才

交流商品 坚定立场 坚定信念 堅定信心

坚定思想 坚决斗争 坚决反对 坚决支持

剧烈的跳动 剧烈的运动 整齐地排列 清晰地记得

艰苦的生活 刺骨的寒风 难忘的日子 时代的颂歌

長长的堤岸 朱红的琉璃瓦 迷人的画 成群的海鸥

浩瀚的大海 美丽的小城 金色的理想 金黄的麦浪

蔚蓝的天空 起伏的丘陵 矗立的山峰 矗立的宝塔

險峻的山峰 成簇的树叶 五彩的瑶池 灿烂的阳光

瑰丽的花朵 朴素的生活 泥泞的小路 弯弯曲曲的山路

蜿蜒的山路 崎岖的山路 坎坷的人生 美丽的村庄

洁白的羽毛 欢乐的小鸟 激动的心情 漆黑的夜晚

勇敢的战士 红红的嘴唇 古老的长城 透明的玻璃

伟大的祖国 伟大的领袖 知识的海洋 破旧的茅屋

熟悉的面孔 改变模样 传递信息 波光粼粼的湖面

皎洁的月光 尽情地欣赏 艰巨的任务 顽强地生活

坚强的战士 激励前进 激烈的战斗 自由自在哋生活

美好的品质    目不转睛地看着 美妙的诗篇 详细地叙述

详细地记录 神圣的土地 贫瘠的土地 鲜明的个性

喧闹的街市 出神地望着 仔细地观察 鮮明的对比

陡直的山崖 魁梧的身躯 朦胧的月色 和蔼可亲的老人

高尚的品格 动听的歌声 滔滔不绝地说 慈祥的脸

无边的大海 清新的空气 各色的婲纹 迂回的山路

累累的果实 晶莹的露珠 清幽的月光 古老的城市

聪明的大脑 美丽的贝壳 圆圆的脸蛋 红红的脸蛋

圆圆的西瓜 轻轻地抚摸 暂新的皮鞋 巨大的响声

凄厉的叫声 传染的疾病 传播花粉 复杂的关系

密切的联系 优美的图画 欢乐的歌声 隆重的婚礼

哗哗的流水 顽强地战斗 雪白的云層 跳动的火苗

光荣的任务 陌生的面孔 新鲜的空气 熟练操作

漂亮的衣服 漂亮的脸蛋 霞光万道的天空 朝夕相处的战友

采取措施 战胜困难 宝贵的經验 疑惑的神情

碧绿的菜园 平坦的道路 清凉的泉水 诧异的目光

碧绿的草地 峭拔的山峰 清澈的泉水 名贵的药材

郁郁葱葱的森林 肥沃的土地 茫汒的宇宙 荒凉的沙漠

飞快地奔跑 激动地欢呼 勤奋地学习 歌声飞扬

彩旗飘舞 乌云密布 星光闪耀 茂密的柳林

默默地沉思 地势险要 关系密切 工程艱巨

气候恶劣 体会深刻 不可磨灭的印象 昂贵的价格

宽敞的教室 深厚的感情 深深的敬意 深厚的情谊

依依不舍地离开 火红的太阳 美好的明天 美妙的音乐

潺潺的流水 温热的土炕 洁白的雪花 洁白的浪花

紧急的情况 伟大的人物 高昂的情绪 显赫的人物

如诗如画的景色 活泼、晶莹的趵突泉 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 巨大的条石

宽阔的马路 气魄雄伟的工程 伟大的奇迹 迥乎不同的印象

绿茸茸的青苔 绿茵茵的草地 勃勃的生机 茁壮的生命力

滴溜溜地转 绿茸茸的草坂 浩浩荡荡的江水 湿漉漉的路面

年过六旬的老人 平坦的路面 狼吞虎咽地吃 骨瘦如柴的人

惬意地点头 新鲜的蔬菜 詫异的目光 新辟的菜园

狰狞的面孔 香喷喷的米饭 平缓的坡地 坚毅地说

碧绿的翡翠 荒凉的山坡 绝望地尖叫 嘶哑的声音

庞大的怪物 无忧无虑地苼活 可爱的小朋友 缎子似的羽毛

严厉的批评 倔强的小红军 渺无人烟的草地 满不在乎的样子

命令的口吻 硬邦邦的骨头 狠狠地打 巍峨的高山

懒洋洋地睡大觉 湿润的山风 飘飘洒洒的雨丝 宏伟的建筑

深情的目光 气势磅礴的形象 震耳欲聋的雷声 炽热的岩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心思想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