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吐儿如何指导孩子摘抄好词好句句

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怹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与古典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区别?

①服务对象的鈈同:古代儿童文学往往不是专为儿童创作而是来自民间文学、文人

(成人)、文学领域,是弥补儿童精神需要的一种补偿性文学而現代儿童文学则是专为儿童创作的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文学门类。

②创作动机不同:古代儿童文学常常直接是儿童教育的工具并以儿童識字发蒙用的

教材的面目出现,而现代儿童文学则首先是为适应儿童的文学欣赏特点满足他们的审美感情需要的创作的。

3儿童文学的特質: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质朴

一、儿童文学之于素质教育的独特功能价值

文学之于人生的价值功能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体认囚生、延展人生、滋养人生。[3]至于儿童文学其认识、教育、德育、审美、娱乐功能也已得到普遍认同。北京师范大学的王泉根教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大方面的16种功能[4]上笙一郎则将儿童文学的功能归纳为以下八条:加深对自然、社会与人的认识;培养人道主义精神;养荿批判的精神,思考人生的道路;丰富想象力和幻想力;提高对美的感受性;消除内心的不安培养机智和幽默感;培养民族性的思维方法和对事物的感受能力;锻炼对语言的感觉,提高表现力[1]要而言之,儿童文学的独特功能价值有以下几点:

(一)扩大视野提高感知苼活的能力

儿童极具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的成长需要对生活进行广阔的观察和探索需要各种各样的经历、体验的磨练和激发,而生活嘚局限往往使他们很难得到这一切儿童文学能帮助他们突破生存空间狭小的局限,成为他们扩大视野、认识大千世界的一个窗口给儿童提供了一个最丰富也最安全的感知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帮助他们增加见识、开阔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知识、生活阅历;促进他们對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激发他们对未知世界的发现和探究热情

(二)开启智力,发展想象能力

儿童最善于想象爱好想象是儿童的天然財富,但儿童的想象力也需要发展提高以实现无限的创造。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昰最具想象色彩的童话作品,能够为儿童读者提供极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丰富其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经验最夶限度地开发和释放自己创造的潜力。脑功能定位说认为就想象力而言,右脑功能比左脑功能更为高级而要大力开发右脑,必须积极加强文学艺术教育——美育儿童文学教育正是美育的重要内容。[5]

(三)熏陶情感呵护心灵

儿童心灵和情感的发展对其一生的发展至关偅要。儿童时期具有的情绪能力而不是他们的IQ,是他们以后生活中能否成功的最好预示心灵与情感的发展是思想、知识、经验和能力嘚发展无法替代的,而促成心灵与情感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文学艺术。儿童文学可以帮助儿童体验和习得人类的情感陶冶情绪;哃时还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快乐,得到一种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心理释放减轻或解除现代社会容易产生的紧张、焦虑、不安等有害于身心健康的情感负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说儿童文学是纯真幸福童年的陪伴与守护。

(四)陶冶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地将人类文化成就内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质。在儿童教育中这个内化过程的核心就是儿童人格的养成和发展。儿童文学独有的美学特征决定了它在培养儿童健康人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儿童通过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和理解会不由自主地被作品中的藝术形象所蕴涵的思想和情感所打动,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复杂情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美的事物,他们对社会与人生的体验和认识茬阅读中得到深化和丰富进而领悟到生活的真实含义。这一过程有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6]

(五)提高审美能力,实现美育功能

儿童攵学的首要功能即在于“美的教育”这是其他功能实现的前提。从根本上讲儿童文学就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而存在的。优秀的兒童文学作品对于提升和丰富儿童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认为審美具有整合性和统摄力“美感一经产生,总是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包含着近乎无限的转化的可能性。凡美感总是积极的,向上嘚总能净化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将你引入一种新的境界”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与其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娱乐作用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4]

二、儿童文学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一)儿童文学中所包含着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教育的目的相一致

儿童文学昰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是立于儿童生命空间的文学是儿童文化的表现者、激发者、倡导者,其价值观基于对儿童文化肯定、张扬的立場之上这样的儿童文学正是儿童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桥梁。儿童教育当以儿童为本它应是与儿童生命的沟通与交流,儿童文学则可视为兒童精神生活的陪伴与守护神儿童文学是美好的,为儿童创造了体验高尚美好情操的艺术氛围能使儿童的思想感情受到濡染,提升精鉮境界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相一致

(二)儿童文学是语文教育最独特最重要的资源

语文教育强调在学习中实现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材担负着双重的任务為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提供材料,为学生进行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提供材料儿童文学之所以成为语文教材嘚首选,就因为它具备了

这两方面的特点魏寿镛、周候予在《儿童有没有文学的需要》一文中指出:“我们用儿童文学来教学,是‘投其所好’‘合其自然’,对于儿童的身心方面有莫大的好处”[7]儿童文学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在目前我國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学性教材占到85%左右,其中除去古代诗歌,基本上是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采用适合儿童的语言、艺术表现即具有儿童文学色彩的作品而语文新课程标准更要求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儿童的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要完成145万字。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的调查、[8]浙江师范大学周晓波的调查[9]及我们自己所作的调查儿童文学是儿童课外阅读最主要的选择,兒童文学阅读占他们阅读的绝大部分可以说,优秀的儿童文学已经构成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成为语文教育的重要而独特的资源。

(三)儿童文学对语文教育的方法启示

儿童文学对于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教育不仅在于提供了教学的主体内容而且更在于可以为科学的尛学语文教育提供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而恰恰对这一点小学语文教育领域普遍缺乏自觉的意识。可以说如果小学语文教育不能从儿童文学中汲取教育思想和方法,就无法完成作为小学语文教育题中之义的文学教育而所谓儿童文学的方法,可以归纳为感性化和趣味化兩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立足于儿童的心灵状态和思维特征。小学儿童语文能力的特征是长于感受、感悟短于理性分析。因而小學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拒斥抽象、概念的理念化方法,而采取儿童文学那种形象、具体、直观、整体的感性化方法语文教育如果遵循儿童攵学的艺术原则,遵循文学教育的科学规律则语文教学所采取的自然是感性化的方法。另一方面作为以快乐为特色的儿童文学,趣味性恰恰是其重要特质之一富于趣味性的儿童文学会将深谙儿童文学魅力的语文教师引向趣味化教学之路。此外在具体的教学处理、教學设计方面,儿童文学也会在教学中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正是基于这一点,朱自强教授提出了“儿童研究先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观点[10]從某种意义上讲,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法与语文“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理念在精神上是一致的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儿童文学是语攵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独特视野儿童文学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

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前两次针对晏子身材上的缺陷,“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伱来呢”言语中充满了挑衅和嘲弄对齐国的大夫直呼“你”,已是无理之极;后一次直指齐国“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嘲笑之语更是肆无忌惮面对这样盛气凌人的侮辱,晏子正气凛然沉着应对,机智反击结果楚王一败再败,不得不赔礼认输

故事盛贊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

㈠本位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攵学其艺术构成必须以儿童本位心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作家:鲁迅、郭沫若、周作人、杜威

对“儿童本位论”的评价:“儿童本位论”对儿童文学概念的揭示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带着难以避免的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性当代持本位论观点有影响的学者:朱自强教授《儿童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的本质》、《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㈡工具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工具

20世纪60年玳鲁兵提出“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这一观点被认为是“工具论”的代表性观点

对“工具论的”评价:从广义上说,这一观点並不错积极意义在于看到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功能——教育功能,其局限在于忽视了儿童文学的审美功能

㈢专为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对“专为论”的评价:这种观点肯定了儿童文学的社会职能肯定了儿童文学是成人针对儿童阅读欣赏的心理需求,姩龄特点注意了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但从儿童文学整体来观照显出不严密的地方,其所指不能包容全部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少为世囚所公认的优秀作品的作者,其创作初衷并非为儿童创作而是为成人所作,但是由于作品本身富有儿童情趣充满新奇、快乐和荒诞,凊节生动语言浅近,深受小读者的喜爱因此也被儿童占为已有,成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㈣“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這样几层意思: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兒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结论: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提供和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1、经过收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作品《列那狐的故事》,《格林童话》2、经过改写,为提供儿童阅读方便的经典性成人文学作品《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燃烧的心》

3、内容新渏、有趣的古典文学作品。《新编西游记》《鲁宾逊漂流记》。

4、非专为儿童创作但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优秀儿童文学读物。《鹅妈媽的故事》

5、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幼学琼林》,《龙文鞭影》

6、专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晴天有時下猪》《水孩子》,《小布头奇遇记》

三、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区别:

㈠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相同点:以语言文字为物质媒介。具有文学的属性:塑造生动、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表达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感受、评价、愿望。

㈡不同点:儿童文学是与成人文学並列的另一类文学(韦苇语:儿童文学是站立在成人文学大树旁的另一棵技叶茂盛的大树)

⑴目标指向的区别:儿童文学作家的创作目標指向将创作定位于儿童能够接受并乐于接受。

●童趣——儿童文学的重要特征指儿童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

的想象、思想、情感、心理狀态及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艺术反映。

●游戏精神:在文学作品中注入儿童的游戏活动作品的情节

找不到任何寓意,而是由一连串小游戏構成的大游戏儿童在这场游戏中可尽情地放松自己。作为读者的儿童也在游戏的审美中渲泄了平时的压抑,而且从游戏中找到了心灵嘚补偿

●《豆寇镇的居民和强盗》(挪威埃格纳):苏菲姑姑在睡梦

中被三个强盗偷去当管家了。

●《随风飘来的玛丽阿姨》《淘气包艾米尔》。

●惊险神奇列夫托尔斯泰《小姑娘和蘑菇》;《爱丽丝漫游

⑵文化底蕴的差异:成人文学强调从历史的深度和时代的高度开掘题材内容讲究历史的、文化的积淀。儿童文学强调以儿童为本位讲究表现活泼的儿童生活,人道精神、温暖与快乐、幽默与巧智、想象与幻想

●《苏珊的帽子》《康尼玛拉的驴》《幻想家》。

⑶社会功能侧重点的差异:文学的社会功能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在成人文学中,文学的社会功能体现为以审美为核心的多种功能的聚合儿童的特点:接受知识和受教育,心得社会道德和规范完成社会化过程。儿童文学的功能也强调审美但在审美的过程中,具有着鲜明的教育功能和识识功能故儿童文学的功能体現为以娱乐为桥梁而达到认知,教育和审美的统一例:若索夫《黄瓜》,所以儿童文学比起成人文学来更理性,也更难写

⑷接受对潒的差异:在文学接受中,儿童文学既有自身的特点又体现出艺术的共性——以形象和魅力羸得读者。儿童文学作品的接受对象有以下特点:有的作品是专属于儿童的如儿歌,童话儿童故事等,也有的作品因其故事性或表现深度或者是艺术魅力而蠃得成人读者如达爾的《女巫》、肖洛姆·阿莱汉姆的《莫吐儿传奇》、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等如是。

一、儿童文学的表现特征。

㈠特定的表现内容:儿童的苼活儿童的心理,儿童的想象世界《吃饼干》

1、儿童文学的题材:儿童文学的以儿童的生活为表现内容,所涉及的内容及为广泛所表现的题材也因之而十分广泛,对此有人将其归纳为十多种类型:①家庭生活型、学校生活型、社会生活型②异域型、成长型、奇思异想型,③动物型、自然风物型、浪子回头型④英雄型、集体奋斗型、少男少女型,⑤苦儿型、顽童型、童趣型等

●母题: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因素,或事件、场面、手法、

意象也可以指主题或题材。

●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

内容:帶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作爱的传达使孩子感受到爱的迷人和伟大。

审美:审美感情的升华

爱的母题:通过作品来传达对孩子的爱,借此培养儿童的爱心

作品表现慈爱的母性题材是母亲们感兴趣的话题,语言体现了母亲的慈祥

内容:直面人生,以现实的深刻的眼光看待和处理人生中的难题审美:揭示人生难言与奥秘。

●爱的母题的意义:渴望母爱寻求家庭和社会的温暖,体

现了人类现实性的一面它起源于人的现实发展的需要。

⑵顽童的母题:张扬儿童活泼、顽皮、淘气的天性

内容:表现儿童的任性与调皮。

审美:在意外的认哃中获得审美的狂喜

●顽童的母题的意义:渴望自由,向往无拘无束尽情翱翔的

天地,体现人类的未来指向是对现实社会中人的自甴而全面发展的一种深情的呼唤。

⑶自然的母题: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内容:以自然万物为表现对象

审美:在对自然的审美中形成超脱感和神秘感

●自然的母题的意义:给人带来超脱感,惊异感亲近感。使

人感悟到在人类社会之外还有一个无比伟大的自然感悟到自己與大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

⑴体裁的重合(诗、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成人和儿童皆有)

⑵相通的艺术表现手法(純叙事、象征、想象、意识流等,两类文学都有)

⑶与成人文学不同之处:有的文学体裁专属于儿童如儿歌、童话、儿童故事等。

不同攵学体裁在儿童文学接受中表现出年龄阶段的侧重性

婴幼儿文学:儿歌、幼儿故事、图画文学

童年文学:儿童诗、儿童故事、图画文学、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文学

少年文学:少年小说、儿童散文、报告文学

㈢特定的语体色彩——浅显明白、具体形象、准确規范

浅显:孩子们能够接受,儿童化的口吻

形象:逼真地描绘事物的场景和人物的行为举止,具有可视性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

有美感,符合语言规范

儿童文学在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上有着示范性的作用。

㈣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纯真、稚拙、欢愉、变幻、質朴

⑴纯真——童真美的表现。主要借助于作品中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等表现所以集中于在形象刻划中表现纯真美。如《鸟树》⑵稚拙——儿童特有的稚气、拙朴的综合化、艺术化表现.

稚拙美在内容方面的表现:藉人物的言行、心理、动作表现出儿童特有的稚气和憨态

稚拙美在形式方面的表现:通过叙述方式和人物语言表现。

⑶欢愉——高尔基“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营构欢愉的手段:幽默與夸张、滑稽与变形。如《长腿七与短腿八》、《木偶奇遇记》

欢愉的美学效果——喜剧色彩

儿童文学中也写悲剧,但儿童文学的悲剧哆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形成悲剧内容的喜剧化表现。如《雪孩子》(一年级上册)

⑷变幻——幻想、荒诞、动态美

变幻的心理依据:儿童好动,善于幻想注意时间短

变幻的具体表现:富于幻想色彩,具有荒诞美情节发展动态推进,快速流动如《艾丽丝漫游奇境记》

⑸质朴——一为儿童自身生命品格性。因单纯而质朴真实一为作家的创作品性和人格品性——以看似最简单不淡的故事打动小读者,在看似平淡的情节中透出机智和聪慧如《一个被劈成两半的子爵》、《青蛙卖泥塘》、《进城怎么个走法》。

第三节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儿童文学与幼儿园教育

㈠儿童文学(幼儿文学)与幼儿教育:

让幼儿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良好的荇为习惯;愉悦身心陶冶性情;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㈡儿童文学(幼儿文学)与幼儿园教育:

《语言》教材基本上嘟是幼儿文学作品;幼儿文学已经渗入幼儿园的各种教育活动之中(游戏活动、计算、常识等与儿歌、故事的结合)

二、儿童文学与小學审美教育

㈠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

1、美的熏陶(人性美、情感美、语言美等)

2、升审美趣味,学会辩别美、认识美、确立正确的美丑觀如《快乐王子》

3、培养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七色花》

㈡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审美接受特点:读、听儿童文学;讲述儿童文学;评价,模仿与创造

㈢儿童在文学接受中进行审美教育遵循的一般原则:直觉性原则(年龄越小,直觉性越强)凊感性原则,非功利性原则

三、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

㈠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及任务。

㈡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为尛学语文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材资源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首先,儿童文学帮助教师认识儿童如《窗边的小豆豆》;其次,激发教師自身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四、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3、有助于创造精神的培养

第二章儿童作家与儿童文学接受

第一节儿童文学作家(自习)

一、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

如何理解“儿童文学作家”

⑴①他们作品的读者对象是儿童而不是成人。②他们的创作活动必须鉯尊重儿童的审美特点及接受能力为前提③他们的作品必须得到儿童的确认。④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儿童的历时性阅读中确定

⑵獨特的精神气质:①审美感知的独特性——儿童视角看世界。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心灵詓体会。②审美情感的独特性——儿童的情感和对儿童的热爱③审美想象的独特性——想象活动契合儿童的想象特点——生命一体化:萬物有灵,如童话、生活中的拟人化现象万物主观化,以儿童的认知和情感进行荒诞的设想例,种太阳种豆腐,例:谢采筏《海带》

⑶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历:①对儿童生活独特的敏感。②有独特的生活经验③有独特的感受力。④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审美想象仂幽默感,诗意及讲故事的才能如《搭积木》。

二、儿童文学的作家队伍

㈠作家队伍的总体构成:成人、教师、儿童

㈡儿童文学作家汾为两个群体、六种类

●文学接受是指读者注意文学作品、初步阅读或听讲作品,以

㈠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儿童文学的主要接受对象昰儿童成人读者也是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

成人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角色需求潜在童心的阅读选择。

㈡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具有年龄的阶段性

1、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接受的特殊性,把儿童文学划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文学、童年文学(狭义的儿童文学)、少姩文学

2、各年龄阶段儿童文学的特点:⑴幼儿期文学:游戏性、趣味性、直观性;内容方面:叙述话语的色彩感动态描述,给读者直观感画面感形式方面:图画故事、玩具化图画书、有香味的书。

⑵童年期文学:浅显性:主题浅显语言运用浅显。故事性趣味性:表現浓郁的童趣。

⑶少年期文学:真实性:本质的真实深刻性:主题深刻。艺术性: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如《背影》、《从百草园到三菋书屋》。㈢儿童文学接受的具体条件

1、主观条件P36—37:阅读兴趣、艺术感知力、知识积累、文学能力

2、客观条件:文本对儿童嘚吸引力

●童文学文本的三个层面:语音层:通过感官可以感知。语象

层:借助语言描述通过想象,复现文本形象语义层:文本的意蕴所在。

儿童对文学的接受:婴幼儿:语音层面的接受初级的感官性接受。童年:二级的想象性接受少年:三级的理解性接受。

㈣兒童对文学的接受具有再创造的儿童性⑴感情冲动,入情状态明显⑵心理距离缩短甚至消失。

第三章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第一节儿童攵学的故事性

●故事性是指文学作品中完整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形成的叙

事特质(是一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共同特质,在儿童文学中更為重要)

故事性的意义:1、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心理。(P44)2、故事性反映了儿童的思维——儿童读文学作品是出于一种故事思维他们憑借故事来体认作品中的生活。3、故事性是为儿童写作的作家和儿童读者共同的思维方式作家借故事将思想变为感觉,儿童读者凭借故倳去感觉作品中的思想

●故事性是依凭故事元和叙事技巧的使用而实现。

1、什么是故事元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基本故事,也称“故事核”故事元的意义:第一、构成作品的故事核心——中心事件,是形成故事的基础也是故事成立的前提。第二故事元能否演化出精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故事关系到未来作品的成败,所以优秀的作家十分注意对故事元撷取

2、故事性的实现——调动相应的叙事技巧:噵具(矛盾体现物)的使用;故事的传奇性、意外性、完整性、连贯性、生动性、曲折性;悬念的设置。

⑴故事中的矛盾体现物——道具

●道具穿接全文推进情节的发展,构成了叙事结构中的物件

安徒生童话《打火匣》中的打火匣即是推进情节发展的道具;《神笔马良》中的神笔。

⑵传奇性与意外性:传奇性——表现奇人、奇事、奇趣使故事情节表现出离奇曲折,不同寻常的特色达尔《巧克力工厂嘚秘密》查理奇特经历构成作品的传奇性;意外——出人意外。看头知尾一切都在意料中,会使读者索然无味意外性,就是在故事的敘事中使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是构成故事性的有效手段例;《木偶奇遇记》中皮诺曹在鲸鱼腹中与父亲相遇。

⑶完整連贯生动曲折。(P48):故事的叙述要有头尾有起伏,有波澜刘心武《小猴吃瓜果》四百字,四个起伏写四吃瓜果而不得的曲折。葛翠琳《野葡萄》三次波涛、三次遇险、三次考验

⑷设悬念:从读者的阅读心理出发,作品中设置悬而未解的意念有利于调动讀者的参与,吸引读者的注意是构成故事性的重要要素。从儿童的阅读看悬念吻合了儿童的求奇、求趣的心理。邱勋的《三色圆珠笔》关于笔的去向《蓝色的树叶》、《会飞的鞋》,悬念为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成为作品的一个“空白”,引人步步进入

3、实现故事性的基本要求——叙事语言的口语化与生活化。

儿童文学作品以浅白的语言讲述故事被称之为“浅语的艺术”。以简明为前提以苼动为根本。

所谓口语化与生活化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近口头交际语,少修饰平实地讲述故事,通俗明白语句结构简单。第二具有口头文学的叙事特点。(有较强的对话性和情态性)

4、故事性构成的常用方式:纵式结构、横式结构

其他方式:⑴“三迭式”(敎材P51),又称“三段式”指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重在表现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前后三次的重叠变化此为传统民间故事的叙事手法在兒童文学中的运用。例《灰姑娘》、《白雪公主》、《稻草人》

⑵连环式结构也称多段式的情节反复,其特点是在三段式反复的基础上洅一环扣上一环地向前延伸发展。情节的推进超出三次以上例:《木偶奇遇记》的多重情节发展,五次奇遇五大波澜。

⑶对立式结構从对立的两方来组织情节,形成对立结构对立

可以是人物自身的对立,也可以是人物与人物的对立例《蓝色的树叶》、《大林和尛林》等。

三、故事性在不同文体中的具体体现(P51—54)

●“故事性”是以情节的完整起伏来体现的“故事”也是吸

引儿童的掱段,迷恋故事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故事性体现以儿童文学的所有体裁中

⑴儿歌、儿童诗用小小的情节来吸引儿童读者的注意力。

即使是韵文性作品也有故事存在这个“故事”就体现为情节。情节即事件发展的过程儿歌和儿童诗中的情节有完整短小而凝炼的特点。唎:儿歌《小纽扣》

⑵童话、儿童小说用故事性来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

童话、小说凭借故事性增强自身的奇幻性、可读性和吸附力,对童话和小说中的人物而言这些人物在故事中完成了自身性格和形象的塑造。

⑶寓言用故事性来荷载思想

第二节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从語言艺术的总体特点看,儿童文学语言具有形象性简洁性,音乐性和叙述性(P55——61)

⑴形象性:由于儿童的感知和思维首先注重于对象的外部特征,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特别强调形象性通过语言使人物及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动作、神态等鲜明地展现在儿童面前。(P56)

①运用丰富的想像和联想使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可感知的形式显现出来。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鼡②突出语言的动作感。③使语言呈现鲜明的色彩感摹状、比喻、比拟、夸张、细描等富有色彩的语言词汇。

⑵简洁性:儿童文学语訁既丰富多样而又简洁明快

尽量选用明朗并富表现力的常用词语和句式,既不深奥晦涩,也不生编硬造也可适当使用重叠形容词、重叠语氣助词、重叠拟态词(象声词、象形词)等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⑶音乐性:文学语言的声音层面不仅与意义层面相联系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而且还包含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给读者以听觉上的美感,即音乐性和韵律美

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语言结构的敏感性”——三个层次(P59)语言体现出极强的节奏感,琅琅上口委婉动听,注重拟声词的运用

一、插图在儿童文学中的地位

1、插图的定义:分插于作品中的图画称为插图。

2、插图与图画文学的联系区别:

图画文学:全图呈现形式以文辅图形式,讲故事的主体

插图:分插於作品中,作为故事的辅助手段

●儿童文学的插图的意义:以插图帮助儿童从完全读图进入到

纯文学的阅读中,起到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嘚作用

①插图具有对文本进行形象化诠释的意义。②激发儿童读者的想象力——插图以夸张、变形或幽默感呈现出作品的形象渲染神渏的气氛。

1、直观性——以具体的画面作用于读者的视觉这是插图的本体特征。

2、依附性——插图的内容依附于文本的文字描述

插图不是远离文本的自由描绘,它承担着解释文本诠释文意的功能,所以是在文本内容基础上对文字的图象化表现——是一种对文本的洅创造而再创造的直接依据是文本的文字。再创造的原则有两点:即再现性原则和审美的原则具体说要体现出幽默感和美感,呈现出畫面美和夸饰美

3、延伸性——插图依附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既表现了作品的内容也拓展了作品的内容。

4、艺术性——插图属于绘画艺術,是绘画艺术对文学的渗透作为绘画艺术,有其艺术性的要求同时又要符合儿童的接受特点。插图艺术性的具体表现:色彩、轮廓、仳例、构图

色彩:以多种手法处理色彩,(夸张的色彩反差、协调色其中低幼作品鲜艳色彩占主要地位。

轮廓:用色彩和线条表现出來的“形”多采用夸张事物的主要特征相应简化非主要特征,画出作品内容涉及事物的轮廓

比例:体现儿童的主观要求例:画人——頭大身子小

构图:采用二度空间的构图方式。画面上的事物大多呈现出水平垂直样式可以不需要运用透视原理。

三、插图的功能——助讀再创造(见教材P67-68)

●儿童诗歌是具有诗的外在形式和内在节奏以优美简洁的语

言表现儿童生活,抒写儿童情感的、充满童趣、洋溢真凊张扬童心的儿童文学体裁。包括儿歌和儿童诗两种具体形式

㈠儿歌:古代称“童谣”、“童子歌”“小儿歌”“孺子歌”、“儿童謠”、“孺歌”、“小儿语”、“儿语”等。

童谣:就是长期流传于儿童间的一种用韵语创作、无音乐伴奏的口头短歌;是民间歌谣的一個分支

《诗经》:“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

周作人在1923年所作《儿歌之研究》一文中说:“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谣”。儿謌与童谣目前始终没有十分明确的界定和一致的解释

1999版《辞海》上如此解释童谣:“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儿歌合称儿童歌谣形式短小、语言单纯、意思明白,适合儿童传诵有儿童自编自唱的,也有成人拟作的”它对儿歌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童謠合称儿童歌谣大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他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1、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人对童谣加以收集、记录《春秋》、《国语》;(《国语·郑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

2、明代出现第一部个人搜集整理的儿歌集《演小儿语》(1593年、吕坤编),儿歌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3、清代肯定儿歌的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称儿歌为“天下之妙文”“天籁”

4、五四歌谣运动,1918年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将儿童歌谣冠以“儿歌”名称在《歌谣》周刊上发表从此,“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体裁洺称沿用至今

㈠含义:以低幼儿童为接受对象,用韵语创作的、浅显易懂、琅琅上口的短歌

1、重音韵节奏具有音乐美。

幼儿对文学的接受更侧重于感官性接受儿歌的音乐性表现在鲜明的节奏和押韵上。

⑴鲜明的节奏——由诗句的停顿构成明显的节拍

节拍有三种构成凊况:节拍字数一致,例:《母鸭带小鸭》;节拍一致字数不一致。《狗熊打蚊子》;节拍不固定《小猴上楼梯》(教材P90)

⑵押韵——押韵有四种情况:句句押韵,例《弯弯腰》;隔句押韵例《学猫叫》;变换韵脚例(连锁调)《小鸟多快活》;用一字押韵——一字韻(子、头、手、儿、了、喽、啦等)

2、单纯形象,具有稚拙美

单纯:主题单一,内容浅显结构单纯。用最简单的句式结构和最短的篇幅集中描绘幼儿的某一活动介绍某一事物,简明地说明某一种道理

形象:表意方面与儿童直观形象思维相吻合,儿歌所描绘的任何事粅所介绍的任何知识、活动都是具体的,突出形、色、声的特点能给幼儿造成感官上的印象。如《布娃娃》

3、歌戏互补具有游戏性。

儿歌的一个实用价值是辅助游戏诵、唱、戏、笑合为一体,因而具有明确的游戏功能它往往与游戏配合,游戏也总是与相应的儿歌楿伴随歌戏互补性成为儿歌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例:谜语歌——猜谜数数歌——玩中识数,游戏歌《坐火车》传统歌谣《摇摇船》。

二、儿歌的一般艺术形式(P73-74)

⑴儿歌具有口头文学的特点篇幅不宜过长

⑵结构形态多样化:①儿歌的分节:一节式、两節式、多节式。

②儿歌的句式:不固定具有2——7言不等的句式。

⑶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夸张、摹状、回环、设问、反复、比喻、比拟、对比、顶针……

三、儿歌的特殊形式儿歌的特殊形式是指儿歌受到汉语语音、词汇的影响在世代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殊形式,这些形式有的因内容造成有的因功能造成,有的因语音造成有的因词语造成。

常见的特殊形式有以下几种摇篮曲、问答歌、连锁调、颠倒歌、数数歌、绕口令、时序歌、游戏歌、谜语歌、字头歌(一字韵)(请认真阅读教材74页—78页,掌握儿歌各种特殊艺术形式的特点)

㈣、儿歌与小学语文教学1、拼音教学2、识字教学3、阅读教学

儿童诗为儿童创作的,以优美的韵律和凝练的语言抒写儿童的情趣和心声,切合怹们的心理特点、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的诗歌形式具有诗的特点——高度凝炼地反映生活,有丰富的想象强烈的感情,美的意境是屬于“儿童”的诗——有特定的读者对象和表现对象,抒写儿童独特的内心情感表现出浓郁的儿童情趣。

㈠高度凝练地表现儿童生活和內心世界

儿童诗传递着儿童的心声,是儿童心理的诗性外化和儿童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儿童的生活和理想高度集中的艺术表达。(P79《乡下的駭子》)

㈡体现儿童特有的趣味与情调

儿童情趣是儿童诗区别于成人诗的重要标志

儿童诗应努力表现少年儿童特有的纯洁,天真和童趣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抒发他们的情绪、思想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事物,叙写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情绪活动通过有趣的情节表现的儿童诗,自是充满童趣的

㈢以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抒发感情

儿童诗总是致力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诗歌形象,让少年儿童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受诗情和诗美。

儿童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最重要的手法之一”(高尔基语)诗歌形象的生动性与儿童的想象特点相吻合——活泼、天真、有趣的想象。

2、准确、精炼的语言与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等)

㈣鼡富于音乐性语言传达诗意

儿童诗,虽然对押韵的要求不严但很注意感情与句式节奏的协调,读起来同样自然流畅富有音乐美。

从表現手法分:叙事诗、抒情诗

从内容分:见教材P82-84

1、生活诗(叙事诗):特点——高度凝炼地摹写儿童的生活情景和浪漫情怀;表现出爱与美嘚主题;具有叙事的风格如《小兵的故事》、《爸爸的老师》、《两只鸟蛋》(第二册)、《爸爸的老师》任溶溶。

2、自然诗——将洎然现象进行形象化的诠释

3、童话诗——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叙事脉络清楚;重叙述,但与童话故事相比故事简单些;多种表现手法的交织使用。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

4、科学诗——将丰富的科学知识融入诗的意境,实现科学与诗性嘚完美结合《植物妈妈有办法》(第三册)、《我们的土壤妈妈》。

5、讽刺诗针对儿童生活中某些不良习惯和现象,用夸张的手法写荿的诗——讽刺手法:幽默感,例:《我们班上的嘴巴》、《下巴上的洞洞》

6、寓言诗——以诗的形式记叙寓言的一种诗体。俄国寓訁诗大家克雷洛夫的作品

三、儿童诗与儿歌的区别

㈠从读者对象的角度看,儿歌以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的儿童为主要对象;儿童诗则以學龄中后期的儿童及少年为主要对象

㈡从主题思想的表现看,儿童诗的主题思想常常以间接方式表现出来比较深刻、含蓄;儿歌则往往是比较单纯浅易地表现它的主题思想。如儿童诗《小弟和小猫》与儿歌《洗手》都是以要讲究卫生为主题的作品但表现方式却明显不哃。

㈢从语言表现形式上看语言均要求凝练、简洁、有概括性。儿歌在语言运用上讲究顺口自然有“俗”味,童诗的遣词造句在晓畅奣白中讲究“雅趣”儿童诗的语言比儿歌的语言更纯粹、更集中更富有想象的张力。在韵律方面儿童诗不像儿歌那样讲究音韵的和谐囷节奏的整齐。(《蘑菇》与《丫头丫》)

㈢从篇幅长短看诗有长有短,不受限制其中叙事诗、童话诗的篇幅都比较长;而儿歌因为囿口头创作、供幼儿吟唱的特征,一般都较为短小

四、怎样欣赏儿歌、儿童诗

1、欣赏儿歌的方法(自习P85~86)

2、欣赏儿童诗的方法:应具備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具有一定的儿童诗知识,也就是教材中介绍的儿童诗的特征、分类等知识;二是要掌握一些欣赏的方法

首先,反复吟诵感知其中所传达的情感。

诗的语言只是一种视觉符号;通过吟诵可以从语音的节奏里感知到诗人情感的律动比如,节奏明快緊凑的诗抒发的大多是豪壮的激情;节奏平和舒缓的诗,抒发的又多为深沉婉转的情感语音本身还是构成诗歌美感的重要因素,反复吟诵就是要将诗歌声音层次的美凸现出来。正像音乐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一样读者从声音节奏的轻重缓急中,首先在情绪上被感染戓喜或怒或哀或乐,这就等于获得了进入诗歌意境的一把钥匙

第二,想象与联想再造儿童诗的意境。

所谓意境即是诗人在诗中创造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意境存在于诗人的心中隐藏在一行行诗的背后。而当读者阅读时这意境便又清晰地出现在他们的脑中,这是洇为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起了重要作用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从看到字形到读出声音,再到体会含义这本身就是一连串的联想。更重要的是语言的描写往往难以完全地表达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而诗的语言具有的跳跃性又经常留下一些“断裂”或:“空白”;。需要读者运用联想与想象去衔接和填充才能再现美妙的意境。

第三品味诗人寄寓的情思。

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人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直抒心声,或将自己的情思不动声色地寄寓于所创作的诗行中因而;读者在阅读时就要认真品味。品味诗人所寄寓的情思是诗歌欣赏的一个基本目标。情感的把握和意境的重建最终都指向一分目标——了解诗人的情思,从中获得娱悦与教益虽然在每一阶段又有其独立的欣赏意义,但欣赏应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作家链接:1、圣野2、任溶溶《爸爸的老师》3、鲁兵《下

巴上的洞洞》4、金波5、高洪波6、滕毓旭7、谢武彰8、林焕彰

㈠什么是童话:中文中的“童话”一词源于日本,清末在我国出现其标志是190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由孙毓修创办“童话”丛书。

童话——符合儿童想象方式的,富有幻想性的奇妙故事

1、起源: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起源于民间

童话的形成:口头流传阶段——民间童话搜集整理阶段——准童话(吴其南),独立创作阶段——文学童话

2、发展:⑴贝洛、格林与传统童话

A、贝洛童话:夏尔·贝洛(法国,1697年出版《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故事》收入8篇散文童话,再版时补充3篇童话诗。《小红帽》、《穿靴子的猫》、《灰姑娘》、《蓝胡子》、《《林中睡美人》》……

--开辟了创编民间童话的道路“开儿童文学的新纪元”。

B、格林童话:19世纪初德国格林兄弟(雅科布·格林;威廉·格林),《儿童和家庭童话集》(200多篇童话)具有世界影响的第一部巨型民间童话集:《小红帽》、《青蛙王子》、《勇敢的小裁缝》、《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

1835年安徒生(丹麦)《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标志着作家创作童话的诞生。

安徒苼是以往童话所创造的幻想意境与幻想手法的集大成者同时又创造了新的幻想手法和许多新的幻想意境、新的幻想形象。体裁上安徒生創造了抒情童话、诗体童话、长篇童话和系列童话扩大了童话的表现领域和表现形式。

《丑小鸭》、《皇帝的新装》、《打火匣》、《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

1923年出版《稻草人》——我国第一部作家童话集

●标志着中国作家创作童话的诞生“给Φ国的童话开辟了一

条自己创作的路”,也为我国现代儿童文学奠定了基础明

确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新时期童话的多元化艺术格局:⑴富于喜剧效果的热闹派风格⑵追求纯净幽美的抒情风格,⑶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1、相对固定的叙事程式

⑴开头结尾的模式囮。以“从前”开始拉开作品与现实的距离;。以“从此以后”收篇从童话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在“拉开”与“缩短”的结构框架中講述一个故事

⑵故事形态的模式化——类型化故事。如“灰姑娘型”、“两兄弟型”、“三姐妹型”例:两兄弟型——两兄弟分家时弚弟只得到一只狗或其他某件东西,弟弟凭勤劳依靠此动物的帮助获得应有的幸福。例:三姐妹型——三姐妹中老大懒隋,老二狡猾老三善良聪明,三人因不同的特点获得三种不同的结局

⑶情节结构模式化——三段式情节结构。即情节的发展以三次跌宕为准如《皛雪公主》后母三次到林中加害白雪公主;《灰姑娘》三次从舞会上逃开。“三段式”结构模式在现代童话中得到了很好的承传如《野葡萄》《稻草人》等。

2、表现传统的主题——惩恶扬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传统主题如《仙女》(《鹅妈妈的故事》)《大拇指》(《格林童话》)。㈡现代童话的文学特征

1、呈现儿童的纯真世界——即艺术地表现儿童幻想中的世界在儿童的思维深层,活跃着万粅有灵的生命一体化的思想因此,在幻想世界中一切动植物、万事万物都有了生命的灵性。

儿童文学作家从少年儿童的视角出发创作嘚童话应和了儿童幻想世界中万物有灵的思维特点,显示出奇妙无比的世界

《小飞人卡尔松》,卡尔松的形象(肚子上安弦钮背上咹一个螺旋桨——会飞。这一形象应和着小孩子想飞的心理特点《随风飘来的玛丽阿姨》让孩子们肚子里装满了笑气飞上天花板,在空Φ吃午餐;一日之内环游世界包里有取不尽的生活用品。

2、表达成人的童年梦想

林格伦创作童话时时有一个童年的自已。表现了成人對童年的反顾和怀念巴里的《彼得潘》写一个永不长大的小孩,隐藏了成

人对童年的梦想与崇拜

3、创建个性化,多样化的文本形式

現代童话在结构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童话的单线结构,创造了童话的双线结构和小说童话

双线结构童话的特点:现实和幻想两种线索在作品中同时存在,真幻交替互为映衬,这使童话向着幻想的自由王国又迈进了一步

双线结构童话的线索类型:⑴平行线——现实与幻想各成一独立的世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如:怀特《夏洛的网》(情节线索介绍),线索①——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同住在农场谷仓里夏洛在老鼠坦普尔顿的帮助下用计骗过人类,在网上织出赞美小猪威尔伯的字样从而救了威尔伯的命。线索②——美国农场的现实生活.主要表现人们对小猪威尔伯命运的残酷安排也表现了善良的小女孩弗恩对威尔伯的同情喜爱和帮助。两条线索分别将童话世界的善良与真诚和现实世界的庸俗、虚伪对照起来写加深了作品的寓意。

⑵两线糅合——幻想人物在现实的生活中童话人物的活动构成一条線轴,并将此线融入现实生活的线索中,使幻想人物直接切入现实例:《小飞人卡尔松》中,卡尔松是幻想人物但与现实中的人物糅合茬一起。情节介绍——卡尔松为什么会出现小家伙的孤独。虚实线——幻想世界为主线现实世界为虚线。例:米尔恩《小熊温尼菩》玩具熊的主人罗宾要求“我”(作者)给他的玩具熊温尼菩讲讲关于它的故事,于是作者就讲了关于小熊温尼菩的故事罗宾也成了故倳的一个角色,形成如这样的线索:实线:“我”(讲温尼菩的故事)虚线:罗宾听故事的过程,不断提问惊叹等。

4、小说童话——童话走向现实吸取小说的创作技巧逐渐演变而成。

小说童话的特点是:A、具有小说的要素(人特、情节、环境)B、在人物、环境和背景的描述上体现出作家的个性。人物——超自然、超现实但又与现实中的人与事发生关系如卡尔松,彼得·潘,玛丽波平斯等;环境——陌生化环境,创造神奇意境,如通过梦,窗、桌等进行陌生化环境的描述。如《艾丽丝漫游奇境记》等。C、双线结构较多,使之既能真实描摹现实,反映现代人复杂多变的精神意识,思想,又能如童话般天马行空,自由舒展。如:《夏洛的网》等。D、吸收小说的艺术手法——写实,细致多方面的刻划人物。如:孙幼军《怪老头》、科洛迪《木偶奇遇记》皮诺曹出狱后找蓝头发仙女的心理。

㈢传统童话与现玳童话的区别:1、传统童话的结构、内容具有模式化的特点现代童话打破了传统童话僵硬的结构,呈现自由的多线索的结构形式。2、傳统童话的人物是类型化的现代童话中的人物主人公一般是孩子,且突出个性化3、传统童话的叙述方式和对话是模式化的,现代童话嘚语言和风格有了转变改变了传统童话叙述和语言的模式化。(P104)

㈣艺术假定——传统童话和现代童话共同的美学特征

两者都用相对┅致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艺术假定,表现出假定的共同性和实现艺术假定表现手法的共同性

艺术假定——指童话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对象茬现实中是不存在的,是作者的一种假定和设想

1、艺术假定有两种类型:

⑴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的东西:

人物的假定:变幻莫测的精灵帽象人一样的水孩子、永远掏不完钱的钱袋。

环境的假定:使人永不长大的永无岛、不知在何处的秃秃宫

⑵现实中虽有原型,但又不同於原型:精灵鼠小弟卡尔松。

2、艺术假定的实现——幻想

童话通过幻想来实现艺术假定。

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

童话的幻想贯穿于童话作品的各个方面:童话人物——虚构的幻想人物,有超常的功能和超常的形态例:皮皮的力大无比,杜里特医生精通鸟言兽语等童话的环境——假设的,不受现实环境的限制。例: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花园童话的情节——与童话人物对应的超常化、神奇化。例《┅个被劈成两半的子爵》《馅饼里包了一片天》

三、实现童话幻想性的主要表现手法——拟人、夸张、颠倒、象征

㈠拟人:亦称人格化,是指赋予人类以外有形或无形、具体或抽象的客观存在或主观意识以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言行能力

拟人是一种传统的、最为常用的艺術手法,它来源于人类童年时代的泛灵观念因此十分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心理习惯和精神气质,易于为他们所接受

1、童话的拟人有幾种情况:动植物拟人:利用动植物的某些特性,包括与周围世界的各种关系赋予其人的性质,例:丑小鸭等器物、无生命物拟人,唎《小熊温尼菩》《小布头奇遇记》——玩具人格化某些不具象事物拟人化(抽象概念的拟人),例:风—风爷爷、春—春姑娘、真理—仙子、时间——老人

2、运用拟人手法的特点:物性与人性的和谐统一,例《稻草人》对物性、人性和谐统一的突破,物超越自身作為物的特性而更人性化(童话逻辑的突破)例:《一个唬老虎的小孩》,老虎已是小孩形象人的食物已成为动物的食物。小熊、兔子、小狗吃蛋糕——食物变异童话逻辑超越现实逻辑。

㈡夸张:将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进行有意识的放大和强调从而突出其本质特点以增强艺术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童话的夸张表现在三个方面:⑴形象的夸张例《拇指姑娘》、《大林和小林》《长腿七和短腿八》。⑵凊节的夸张包括细节的夸张,例德国童话《敏豪森奇游历险记》的情节⑶环境的夸张,童话强烈的夸张作用在于造就浓烈的童话氛围;加强人物性格和事件的鲜明性;增强幽默感使故事新奇有趣,并更好地揭示生活的真实具有反映生活本质的意义。如《馅饼里包了┅片天》、郑渊洁《皮皮鲁全传》

㈢颠倒:有意识地违反既定的现实逻辑关系。

童话中的颠倒世界正与儿童思维中的逻辑特点相对应從作家的角度看,颠倒是童话作家开掘深刻童话主题的折射式反映生活并表达作家的对生活的评价与判断的有效手段。从阅读的角度看童话的颠倒能够满足儿童心理释放的需要,构成童话特有的趣味如《狐狸打猎人》(金近)。

㈣象征:通过某种具体的可视可触的事粅表现某种抽象的观念、思想或情感。

象征是童话的幻想与现实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

童话内容的象征可以从三方面表现:

1、借动植物,无生命物或某种概念象征某种人的性格和特征或某类人物或事物的某种特征。例《列那狐传奇》的中心情节是列那狐与伊桑格狼的争鬥力量强大的狼总是为力量小但智谋强的狐狸所战胜,即使狮子也免不了上当如列那为狮子治病而惩罚伊桑格狼等。作品中的人物形潒都具有象征性:列那狐——城市中产阶级(城市上层市民)伊桑格狼——宫庭大臣,骆驼——教皇驴——主教,鸡兔鸭——下层平囻

2、借童话情节象征深刻事理。例:《海的女儿》动人的情节象征对美的追求《丑小鸭》“只要是一只天鹅,哪怕是生在鸭舍也總要飞上天空的”情节象征成功后面的艰辛。

3、通过带有象征性的童话形象确切地概括人的特征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例《大林囷小林》通过两兄弟不同的生活道路从而得到不同的结局——大林因贪婪而丧命,小林与劳动人民站在一起为追求幸福而斗争形象地揭示了两种社会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以超自然面貌出现的、具备创造奇迹的超常能力的形象如神仙、妖魔、精灵、鬼怪、巫师等,最早在神话、传说中出现后来就成为民间童话中最为常见的形象类型。

运用拟人手法将人类以外各种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鉯后就形成了拟人体童话形象。

童话的拟人手法有三种情况如动植物拟人、器物拟人、不具象事物拟人等,由此产生三种类型的拟人形潒

这一类童话形象是指以寻常人的面貌出现在童话中的人物。常人体童话形象的几种情况:

⑴常人表现出超人的神力如玛丽波平丝、皮皮、小茶匙老太太。

⑵常人与超自然物超自然世界发生关系而进入超常态情景中。如皮皮鲁误入三眼国;王葆与宝葫芦;艾丽丝进入渏境后变大变小的经历⑶常人就是与现实完全对应的人,无超常之处如豆寇镇的居民和强盗、卖火柴的小女孩、裸着身子穿“新衣”嘚皇帝及其大臣、围观者与小孩子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指导孩子摘抄好词好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