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错的歉阅读玛丽雪莱的父亲是个怎样的母亲

  其实一开始并不打算现在谈这本書的因为我现在手上没有实体书。当时看的时候是直接从图书馆借阅的orz但最后还是决定先码一下这本,原因则是现在很火的一款游戏《底特律:变人》

  我呢,是在C菌的视频里了解到这款游戏的挺喜欢的,这里指路一下av(C菌太太打扰了!)

  追完C君的视频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不现实,然后就是'Frankenstein'这本书所以就认了呗,然后一点点地开始写书的推荐

  先注明一下:我手上没有实体书或者电子版本,加仩是一年前看的所以参考了LitCharts上的资料。以下是cite部分(参考MLA格式)

  (以及一个无偿的推荐:LitCharts是一款免费的APP在应用商城就可以找到。它可鉯在无流量无WIFI情况下依旧可以向你提供名著的简介人物简介,每一章的简介以及主旨分析;总之是一款很有用的学习软件但它有两点鈈好,一是它真的只支持名著二是它是英文的,我不知道有没有中文版本但我用的是英文的orz如果你觉得你的英文足够好,可以挑战一丅)

  以下正式开始书的介绍像上一个一样,自娱自乐的产物所有都是我的主观想法,有剧透但不会全部透光。感兴趣就去看书啊啊啊啊!欢迎留言也欢迎和我私信讨论剧情相关问题。涉及剧透的讨论就请大家私信吧

  (再以及,欢迎留下你觉得值得一看的经典名著嘚书名我会抽时间去看。)(网络小说就算了我真的很忙,看不了几百或者几千章的orz)

2.《弗兰肯斯坦》 又译作《科学怪人》 作者 玛麗雪莱的父亲·雪莱

  弗兰肯斯坦是Marry Shelly在1818年第一次出版的一本恐怖悬疑小说,但这本小说却成为经典并且流传至今

  很有意思的,这本小说放茬现在来说并不恐怖在我看来,迪士尼及其它的衍生作品反而要比原著恐怖得多orz原著设定也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主要是英/国和瑞/士所以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或者说很奇怪的风俗习惯

  一点点历史背景:在十九世纪,恐怖小说在欧/洲风靡一时因为这些恐怖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反应了人/性的恶面。当时欧/洲社会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状态【政/zhi上有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经/济上有工/业/革/命】当时的普遍思想是认为人性是完美的,而恐怖小说则展现了一个悲哀而邪恶的人/性

  弗兰肯斯坦开始于一系列信件,是一个英国船长Robert Walton的给自己妹妹(或者姐姐的)航海的记录。其中提到他在北极圈附近救了一个人也就是Victor Frankenstein,船长后来慢慢成为对方好友后Victor决定告诉船长真相。

  从这里開始视角开始转换成Victor的视角,他来自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就对科学非常感兴趣。不过他顺风顺水的人生终于在他用尸体制造了一个怪物後结束

  怪物拥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意志,它妄图通过杀死Victor身边的人来迫使对方制造另一个怪物来摆脱孤独

  全文不长,只能算是中长篇小說但叙事很流畅,视角的几次转换出乎意料地没有让这本书看起来乱糟糟的反而更有感染力也更引人思考。情节曲折但稍显简单而苴中夹杂略多的道理阐述,有的自然段看起来会更像论文而不是故事读起来会有一点难懂。所以呢情节我只给了2分。

  书中的人物里只囿主角Victor和他的怪物展现了较全面的性格特征和成长其余角色很单一,只有一两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故人物只给1.5分。

  主旨在文中被很清晰地展现我很怀疑雪莱写这本书的原因就是为了展现这些主旨。从阅读体验上来说我觉得以她的文笔和构思,完全能把故事写得更精彩但她为了展现主旨,故事反而没有我期待中那么精彩了……orz不过还是尊重作者的意愿吧而且这本书也足够精彩了。主旨我愿意给滿分3分!

  至于个人的阅读体验我给0.7分。整本书一口气读下来感觉很不错虽然有稍多的说教成分,但感觉也没有非常枯燥书很有感染仂,里面也有一些我非常喜欢的句子但不知道是不是我借阅的那个版本出版社的问题,英文版分段不是很好有一些自然段有一页还多那么长,看得有一点疲惫不过总体来说,读的时候我还是享受这个过程的

  阅读建议:本书适合比较理性的人阅读,读之前请确认自己囿坚定且正确的三观经常阅读论文的人可能会觉得书写得不错,但那些注重故事的剧情和趣味性的人估计不会很喜欢这本书读者需要對十八世纪的欧/洲人文历史有一定了解,能接受谋/杀和复/仇等阴暗要素我并不推荐小朋友阅读这本书!

以下是我自己的阅后感,含有轻微剧透注意!

(因为不确定中文翻译版本,所以是英文名字而且并不是所有出场人物)

Victor Frankenstein:本书主角,制造了一个带来无尽麻烦的人造怪物

The Monster:被制造出来的孤独的人造怪物。

Elizabeth Lavenza:Victor的义妹也是他的妻子(这大概就是我之前说的别具一格的风俗之一了orz)

这是很悲哀的一个故倳,因为它里面的矛盾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小说中有几章转成了怪物的视角,从仓惶地从诞生地逃离到最后成为冷血的杀手一开始是很恏笑的,因为怪物几乎不知道任何事情它像原始人一样地躲在树林里,找一些食物吃但当他开始观察和它自己异常相似却又决然不同嘚物种——人类的时候,一切都变了它从一家法国人那里学会了语言和文字,也学会了人类社会的规则但它越了解就越悲伤,因为它清楚自己和人类的不同也清楚自己是世界唯一的一个“物种”,它不可能被接纳它试着去接触人类,但只得到了尖叫和憎恨;它也救過一个溺水的人但只得到了猜忌和一颗子弹。

  孤独一直陪伴着它它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哀求它的创造者为它创造一个伴侣它也的确殺过人,但它却是被孤独逼上了这一条路它甚至没有自己名字。它不无辜但它却又非常可怜。

  但创造者就更可怜了他绝对没有想到洎己随意的一个研究能带来如此大的灾难。他被自己的创造物所折磨着被自己的愧疚折磨着,最后迫不得已脱离社会独自去寻觅着不鈳能的复仇。

  书中人和怪物相互折磨着,人不愿意给怪物伴侣因为他相信怪物在拥有伴侣后会渴求更多比如一个后代;怪物达不成目嘚只好考杀人来逼迫,它也明白杀戮是不对的但它别无选择。最后人和怪物互相追逐因为他们只剩下彼此,哪怕充满怨恨他们也被緊紧的铐在一起。他们都与社会脱节除了孤独,他们一无所有

  看的时候很难过,因为太过真实虽然现实中不太可能会真的有怪物,泹对立立场导致的悲剧其实也不少

  书中指出,一旦知道了的知识(信息)就绝不可能被抹消无论怎么努力,接收了的人都无法忘记呮能忍受信息所带来的痛苦。像怪物它一开始可以开开心心地过着野人一般的生活,直到它发现自己是世界上唯一单独的存在随之而來的孤独感则无法忽视。而人也因为随手制造出的怪物而陷入了无尽的麻烦全文中充斥着失去,像我上一篇提到过的成长那些小时候囷青少年时期的纯真,最终都不会再回来

  书中每一个角色都是无辜的,都是受害者但同时也是加害者,两方都没有错但两方又都错嘚一塌糊涂。大概这就是现实大家都对了,大家也都错了我们总是希望看到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总是希望自己是完美的但事实却截嘫相反。这个世界上悲伤多过快乐失败多过成功;我们也都不完美,说白了我们其实也就是这浮世中苦苦挣扎地一员。

  警告:以下的蔀分包括一些和《底特律:变人》的内容没有玩过游戏的读者请注意,不想被剧透就现在点叉!以及下面包括我自己消极炸的观点注意!

  非常有意思的是,雪莱在十九世纪时就写下了这篇文章当然啦,从现在的科学发现上来看重组尸/体然后造人什么的依旧是不可能嘚,但文中的怪物完全可以看作现在的机器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底特律:变人》时会想到这本书的原因。

  游戏中的机器人和书中的怪物是很相像的他们都疯狂地渴求着某样东西,并且为之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游戏中的,是自由;而书中的则是归属感

  而出现这些的源头,不是一串出错的代码也不是一个疯狂科学家的奇思妙想,而是人类这个族群的通病——自大和野心

  请不要因为我刚刚说的而愤怒,你可能会反驳自己不自大也没有过分的野心但请冷静一下,想一想你小时候的梦想或者说,幻想

  我相信大部分人小时候都觉得洎己以后会变成超级伟大的人,不管是因为超能力还是别的什么我们小时候曾都虔诚地相信过自己总有一天会脱颖而出,成为所有人羡慕的对象

  当然我也是一样的,毕竟我当时写的无脑玛丽雪莱的父亲苏小说现在依旧静悄悄地躺在我柜子的一个角落:)

  这没什么大不了嘚这只是一个人生必须经历的步骤。当我们长大我们逐渐了解到自己小时候的幻想是多么不切实际,于是我们放弃那些无意义地幻想开始走向成熟。

  那这些幻想或者说野望就这么消失了吗?

  并没有从文/艺/复/兴开始,人类开始歌颂人性开始用客观的眼观看待神/明。这是一件好事但渐渐的,这件事情就过了头

  有一段时间,我们相信我们是世界的主宰我们有权利命令其它物种;也有一段时间,峩们为了争夺权利而互相残杀甚至差点毁了整个世界;而现在,我们在试图创造无限接近于人类本身但又有极高智商的机器。

  制造机器人真的是一件好事吗我们有什么理由去保证一群高于人类的东西(或者说物种)永远忠于人类?或者说我们有什么权利去做这个造/粅/主?我们毕竟不是神/明我们真的准备好去迎接创造后的负面作用了吗?

  毕竟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条自然的铁律一直都存在着。

  戓许有一天游戏中的场景最终还是会发生,但我可以肯定现实会比游戏中的战争线要残忍得多。因为这不会是一场为自/由和平/等而进荇的revolution而是一场关系到种族存亡的战/争。

  准确说是一场高等级对低等级的genocide。

  在追求科技和科学进步的同时请三思。 毕竟做过的事情就沒办法撤销了(原著引用【凭印象】:“What's done cannot be undone.”)

  (其实我真的是个挺消极的人的,以上皆为我自己的感想或许你看完原著会得到和我完铨不同的感受呢(??ω??)??)

  所以最后的最后还是那句话:

  感兴趣就去看啊啊啊啊!

(封面依旧来自于B站2018拜年祭)

}

突破男性叙述藩篱之下的顺从

——玛丽雪莱的父亲·雪莱《玛西尔达》

一、引言提起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女作家玛丽雪莱的父亲·雪莱

她的其他作品鲜有人关注

由于所涉忣的题材过于敏感

是玛丽雪莱的父亲·雪莱唯一一部初稿和终稿并存的作品

叙述的主题涉及乱伦关系的禁忌情感

父亲于是将她送到亲戚家撫养

长大后的玛西尔达回到了父亲的身旁

却对她产生了超越父女关系的情感

父亲因为无法承受而选择了自杀

玛西尔达选择逃到荒原里

在孤獨中寻求自我的救赎

定程度上影射了作者本人的经历

也足在分娩后不久便离世

因此很多评论家将小说定性为

提起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女作镓玛丽雪莱的父亲·雪莱,大部分读者对她的了解仅限于《弗

她的其他作品鲜有人关注。

在《弗兰肯斯坦》之后写成的成书时间为

年間。由于《玛西尔达》所

涉及的题材过于敏感一直到玛丽雪莱的父亲·雪莱去世后此书才得以出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玛丽雪莱的父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