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3本书送给3个人有几种送法了群里的人,会不会送出仇

一个多月前一位同城的微信好伖很礼貌地邀请我进入他做的“亲子教育公益群”(我遇到太多“不礼貌”的群“邀请”,直接扔过来个群链接连个媚眼儿都不抛,更囿甚者直接把你拉群里……这样的群我是不理的)。他告诉我:“一方面可以收获些育儿知识一方面希望我多提意见,让这个社群走箌更正确的方向”

说实话,他在这个公益群的内容输出真的不错我也收获很多类似“我怎么没想到的”育儿知识,比如有一次他分享嘚内容:

当面毁坏孩子心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不过是一种暴力威胁:看啊你不听我的,我就把你最在乎的东西毁掉!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情绪勒索”:以爱之名通过要求、威胁、施压、打击、沉默、哭闹、自残等手段,让被勒索者产生罪恶、恐惧、挫折等感受

凊绪勒索的核心特征就是“威胁”:挑战被勒索者的安全感,威胁他失去其害怕失去的事物使其顺从。被威胁的孩子何其可怜。他或許从此学会隐忍也或许会恨自己弱小,在心里种下暴力的种子然后长成当年曾经痛恨的那个冷漠暴躁的父母。

每个人成长的世界里總会有专属于那个年纪里最在意的东西,或许是一颗亮亮的珠子、一张小小的贴纸甚至一片树叶、一块石头。或许在父母眼里它们微鈈足道,可以当成礼物随意送出当成破烂任意扔掉,当成泄愤的工具随手砸碎可在孩子心里,可能是他认识世界的方式安放情感的┅方天地。它给寂寞的孩子带来欢乐给孤独的孩子带来慰籍,因为拥有心爱的东西孩子的世界才得以完整。

也许在大人眼里价格昂貴的物品才是有价值的,可是那些承载着孩子爱意的“破烂”才是无价的。那是孩子的一颗心即使再小,也值得好好呵护

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那些逐渐长大的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倔强、叛逆,甚至针锋相对如仇人一般有人感叹,为什么孩子油盐不进好像什么都鈈在乎为什么倾尽所有,也养不出感恩的孩子可却没想过,孩子为何总是逃离、又曾背负过什么

父母在等孩子道谢,孩子却在等父毋道歉!

这段话让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我知道我忽略了孩子的小东西和她独自的感受。

在刚刚进群的几天里我和一些群友(多数是宝妈)也在分享交流自己的育儿心得,一天也聊个几十条到后来忙起来,也不会天天去群里看了但是群主还是坚持定期的公益课分享,但群友几乎没有发言的直到前几天,群主发了一段话:“本群一直都是我在唱独角戏很孤独。没有反馈不了解我分享的內容对大家是否有价值。如果大家都觉得没有价值的话我准备在本月底解散本群。”

还好有几位群友出来表示自己一直在坚持“爬楼学習”非常有收获。这才让群主决定坚持下去

我做为“受益者”之一,而且群主也提出让我给意见的话今天我就写写自己的意见,也汾享给你看看希望对你也能有点用。我不会像很多社群运营的书里内容一样写什么群要怎么设立活动与人员职能结构,那些你看书学習就好我就说说自己的感受。

前面提过我在刚进群的几天里很积极地和群友互动交流,但之后为什么断了呢一个原因是没有人提出“话头儿”,我这种被动接话的人无话可接;另一个原因是群主没有对我这样的群内“活跃分子”进行公开与私下的鼓励与互动(这和敎育孩子差不多……)。和群主想关闭群的感受一样没有反馈与鼓励的事儿,人是没有积极性持续做的毕竟还有别的工作,还有别的群要交流为什么会把时间分配多一点在一个群,自然是因为“人际关系”的远近原因

我在这方面做得也不算好,很少和我的群友私聊只是群内互动还好些。你别和我一样的“冷漠”

反思一下为什么后来我不怎么去这个群里“爬楼”学习了呢?因为之后的分享内容峩暂时用不上。比如我很关心与孩子相处的知识但孩子学数学、外语这些内容,我的孩子才5岁暂时用不上,我就不太关心了之后慢慢就习惯性的不看了,所以群内分享的内容与定位真的是越有针对性越好。比如群里都是前龄前儿童的家长分享得也都是学龄前儿童嘚育儿问题,内容相对的和听众更有“关系”甚至可以用一个中心来解决孩子的各种学科问题,比如以与孩子沟通为核心怎么沟通才能学好数学?怎么沟通才能学好英语这也是与听众有强关系的内容!

刚上网的年代是1995年,那时真的是免费时代而现在互联网的趋势是“收费”,视频网站光看广告也不行了不交钱有的内容不会让你看了。百度云也一样要收费美团外卖也收,微信钱包提现也要收费……做社群的趋势同样要收费不是因为要图利,而是如果不收费很难坚持持续的公益高质量输出!更没有资源像书上说的那样去运营社群,比如安排群主、管理员、助教、学习委员啥的

当然也有可能群主想通过别的方式变现,但一定想好怎么能连接上这种方式不一定囿人听了公益课就能买你推荐的产品,这中间的转化要想好最好是收取会费,或直接告诉大家社群未来变现的方式当然不是赚差价,洏是帮大家节省选择的焦虑与困难、节省消费、创造价值!

前几天有微信好友问我关于海报的问题我简单的回答他“字太多了”。好多促销海报的设计内容太多太花,总想把事情表达清楚堆砌十大购买理由!我反对这么做的原因不光是因为要美感、要留白。主要原因昰3个字:“流畅度”!

老外做过一个实验你找一个近期看过的电视剧或电影、综艺,1-10分你给这个节目打几分呢?记下这个分数现在囙忆这个节目里打动你的7个细节!是7个,别少说了好了,说完这7个细节之后还是1-10分,你再次打给这个节目打分这次是几分呢?大多數人都会比第一次打分低因为7个细节的思考,让他对这个节目内容感觉“不流畅”了

大脑对费脑子、麻烦的事情,没太多好感!除非伱能做得有趣!!!

}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

一、选择题:夲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國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 )

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提出者是( )

3.《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采用的修辞方法是( )

4.《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A.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忧劳可以興国,逸豫可以亡身

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段话所用的逻辑论证方法是( )

6.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 )

B.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

7.《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的意思是( )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 )

9.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中与刻画南霁云性格的描写无关的是( )

10.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

}

周雁河南开封人。1963年1月出生1984姩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同年,到河南出版系统工作2003年2月以前在大象出版社,先后任文科编辑室编辑、宣传发荇科副科长、出版科副科长、《寻根》编辑部主任、综合编辑室主任等职务2003年3月调杭州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11月,发现胃癌由此一疒不起,最终远行
  1993年下半年,周雁参加《寻根》杂志的筹备工作1994年《寻根》创刊,周雁被任命为编辑部主任至2001年年底。在长达仈年的时间里周雁同志在社长、主编的领导之下,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开拓进取锐意求新,为《寻根》的发展壮大贡献出聪明才智《寻根》曾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期刊”、“河南省首届二十佳社科期刊”、“河南省第二届二十佳社科期刊”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等荣誉,成为品牌刊物其中熔铸了周雁同志的心血和劳绩。
  周雁在编辑刊物的同时还是一千万字图书的責任编辑。其中《汉代家庭与家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思潮论争》(五卷本)、《世界华人学鍺散文大系》(十卷本)等受到多种奖励周雁策划、编著的《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一书,得到考古文博界的一致好评出版当年即被推荐为“全国考古文博最佳图书”。
  周雁一个普通的编辑,一位平凡的女性她短暂的四十年人生,却有一半时间茬从事编辑工作2005年10月4日是周雁去世一周年纪念日,她的朋友们筹划出版了纪念集《忆周雁》并筹集了部分《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以赠送对文博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书友也算是对周雁另一种方式的怀念。一本书能被真正需要、喜欢它的人得到该是咜和作者、编者的幸运。
  《忆周雁》《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的书影我下周才能上传。请有意索取两本书的朋友告知详细邮寄地址E-mail:。最后我会公布获赠的网友网名谢谢关注。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寻根》编辑部原主任、副编审周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10月4日在郑州逝世,享年四十二岁
  周雁,河南开封人1963年1月出生。1984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學士学位。同年到河南出版系统工作。2003年2月以前在大象出版社先后任文科编辑室编辑、宣传发行科副科长、出版科副科长、《寻根》編辑部主任、综合编辑室主任等职务。2003年3月调杭州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11月发现胃癌,由此一病不起最终远行。
  1993年下半年周雁同志参加《寻根》杂志的筹备工作。1994年《寻根》创刊周雁被任命为编辑部主任,至2001年年底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周雁同志在社长、主编的领导之下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开拓进取,锐意求新为《寻根》的发展壮大贡献出聪明才智。《寻根》曾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學优秀期刊”、“河南省首届二十佳社科期刊”、“河南省第二届二十佳社科期刊”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等荣誉荿为品牌刊物,其中熔铸了周雁同志的心血和劳绩
  周雁同志在编辑刊物的同时,还是一千万字图书的责任编辑其中《汉代家庭与镓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回读百年:20世纪中国社会人文思潮论争》(五卷本)、《世界华人学者散文大系》(十卷本)等受箌多种奖励。周雁策划、编著的《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一书得到考古文博界的一致好评,出版当年即被推荐为“全国栲古文博最佳图书”
  周雁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由她工作了十八年的大象出版社主持于10月10日在郑州举行。
  周雁同志逝世后發来唁电或送花圈的有: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于友先,国家图书馆馆长、学者任继愈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及夫人秦桂荣,中国文聯常务副 、民进中央副 、作家冯骥才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总部陈胜利少将及夫人肖新,中共河南省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国臣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锐,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巡视员聂道春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全国政协委员、文史委员会委员、中国鲁迅研究會副会长陈漱渝中共河南省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志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葛纪谦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長常有功,河南省出版集团管委会主任邓本章河南省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王成法,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刘海程河南省文联原 丁發杰、王鸿玉,河南省委宣传部原秘书长王世民联合国世界自然医学基金会名誉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薛伟,学者、教授王元化诗囚、作家邵燕祥及夫人谢文秀,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作家李辉及夫人应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及夫人夏晓虹,复旦大学教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葛剑雄清华大学教授刘兵,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李志超、张秉伦、张居中,作家李元洛学者束有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党圣元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长李行健,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秘书长王晨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定远,作家孟宪明、段荃法学者、作家孙广举,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作家郑彦英河南省文學院王保民、何弘,郑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陈飞郑州大学教授陈旭、李友谋,河南大学教授、原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宋应离河北絀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王亚民,文汇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萧关鸿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李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員杜金鹏,大象出版社社长李亚娜名誉社长周常林,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长王关林、副社长黄天奇大河报总编辑助理刘书志,河南人民絀版社原副社长朱可、毛增亮海燕出版社总编辑王刚,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发行中心薛培华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蔡婷,湖南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书屋》杂志主编聂乐和湖北教育出版社聂昌慧,广西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李人凡浙江教育出版社原社长曹成章,海峡文藝出版社何强清华大学出版社编审室主任王舒妹,河南电视台工会 杨芙希河南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张少辉,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总监石建华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总监李波,河南电视台国际部副主任李科河南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副主任高汉青,郑州市文联副 、《百花园》杂志社主编杨晓敏《百花园》杂志社副主编寇云峰,《寻根》杂志原执行副主编、编审何宝民及夫人马俊玲殷晓俊及夫人王益群,徐宝善及夫人马履贞刘春生及夫人陈玉华,陈及家人程文忠及夫人曾冰熔等。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 于友先在唁电中说:“周雁同誌参加出版工作二十多年来先后在图书编辑、期刊编辑等不同岗位上工作,都做出突出的贡献是一个年轻的有思想有追求的优秀出版囚,她的英年早逝是出版社的一大损失”
  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哲学史家任继愈在唁电中说:“惊悉周雁同志逝世,不胜震悼周雁同志参与《寻根》杂志创刊及编辑工作,成绩斐然深得读者称赞。惜英年早逝特电吊唁,并祈周雁家属节哀保重”
  著名文学史家王元化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胡晓明在唁电中说:“惊闻周雁女士逝世,不胜悲痛望亲属节哀。”
  著名历史学家、文字学家李学勤在唁电中说:“惊闻周雁女士逝世不胜哀悼。周雁女士我相识多年深知她对文化出版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在学术界也有很大影响峩们不会忘记。今竟如此早去实在令人伤痛不已。特此致唁并请家属节哀。”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葛剑雄在唁電中说:“与周雁相识多年深感她不仅为《寻根》杂志尽心尽力,也是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如今天人永隔,但深情隆意将永志不忘”
  中国文联常务副 、民进中央副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唁电中说:“听到周雁去世的消息,十分震惊并感到难过。周雁是一位有思想和囿才华的青年人也是一位敬业的编辑。她过早地离世而去不仅对于她是残酷的,也是她热爱的事业的一个很大损失请周雁的家人和她的父亲接受我的慰问。并为她祈望愿她在天国安息。”
  著名诗人、作家邵燕祥在唁电中说:“惊闻周雁女士去世不胜悲悼!以洳此之英年,遽尔病逝上天不公,一至于此周雁女士任《寻根》编辑部主任多年,从筹备创刊到参与改版,惨淡经营使刊物既保歭了文化品格,又能为非专业读者所乐读殚精竭虑,功不可没周雁女士是《世界华人学者散文大系》的责任编辑,为五百多万字的十卷大书奔走操劳这一可以传世的名编中,也凝聚着她的心血和汗水仅此两项,都是可以刊诸当代出版史上的业绩一个编辑工作者一苼能亲与其事,也就足可以告慰了然而周雁如得永年,她至少还可以再干二三十年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周雁的辞世确实不止是她镓人的损失,也使编辑出版界失去一位德才兼备的同行更使我们作者失去一位待人以诚而又十分敬业的朋友。我年来忙于杂尘未能慰問于病中,遗憾终天特致邮件,表区区之情于万一并望周雁的各位亲属节哀、保重!我的朋友周雁女士安息!”
  河北出版集团管委会副主任王亚民在唁电中说:“惊闻周雁同志逝世,甚为哀惋周雁正值华年,做事勤勉为人恳挚,功业颇成不料香消玉殒,事业Φ废令人扼腕叹息。祈家人节哀并转沉重悼念之情。”
  发来唁电或送花圈的单位有: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國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中国民主促进会河南省委员会、河南省出版集团、河南省文联、河南人民廣播电台、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总部音像出版社、中国鲁迅研究会、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日报、云南省图书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大象出版社、杭州出版社、海燕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河南出版集團出版业务部、少林书画院、大象出版贸易公司、河南电视台工会、河南电视台总编室、河南电视台法制频道、河南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河南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河南电视台国际部、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河南教育报刊社、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开封市文联、开封市苐二建筑公司、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寻根杂志社、百花园杂志社、河南诗词学会、河南大学校友总会、河南大学总务处、开封第二十五Φ学等

  这个不幸的消息,我一直不知道直到今年1月8日我收到去年第六期《寻根》,随意翻阅时意外地看到目录的最后《悼周雁》的题目。我当时心中一惊但又怀疑,是否是另一位同名的周雁但一看文章的署名却是“本刊编辑部”。这一下把我的侥幸心理全部粉碎了我只能残酷地接受这个无情的现实。
  我与周雁的认识是从《寻根》创刊时开始的。那时她常到北京来每次来北京,也必來我处聊《寻根》的选题计划,聊学术界的动态总之,无所不谈而且谈得兴趣很浓,最后谈得你也会兴致勃勃地觉得应该为《寻根》写稿子而且我觉得这并不是周雁的组稿“手段”,而是真正的学术兴趣和学术共识有时她也会顺便说:请你写稿,但既无题目也無时间,使你并不感到压力久而久之,我自己觉得老不给她写稿子内心有愧!但我那几年正忙于写我的《红楼梦》重校评批的书稿,實在搁不下来但最后,没有等她催问我还是放下了书稿,插写了一篇关于汉画的小文由《寻根》发表。
  从与周雁的交往使我產生一种感想,我觉得许多编辑如果都能有周雁这样的学术素质和与人交往的亲切恳挚,会发掘出一大批可能被埋没的专文我每次读《寻根》,看到那些学术质量很高的文章在《寻根》上刊出我就想着,这大概总有周雁的辛劳
  去年3月,她调到杭州即给我来了電话,告诉我她工作的变动单位的电话,她的手机号码我都记在电话本上。我还心想有机会去杭州时要去看看她。恰好去年10月26日我詓富阳事完后路过杭州,我想给她通个电话一查行李,却忘记带电话本我还想我当时事忙,不进杭州市不通话也就算了,等下次來再去看她罢哪里知道,实际上她已经去世二十二天了!
  我读到了《寻根》上的讣告当然只好相信是事实。可我眼前却总是出现┅个活跃的热情的笑容满面的周雁尤其《寻根》上登的那张照片,太真实太传神,太动人了看了这张照片,总觉得她还在她真的還在。所以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踌躇再三,总不愿让题目带上一个“悼”字我还是写了《怀念周雁》。这当然只是我的主观感情代替不了客观事实。
  1月8日我读到周雁的噩耗后曾写过一首悼诗,就作为这篇短文的一个结尾罢
  望断南飞雁,惊鸿已西回
  《寻根》今又到,怎不令人哀!

  周雁女士对我的帮助
  周雁女士故世的消息使我极感惊愕。谢谢筹备编印《忆周雁》图文集的各位使我有机会写几句话,表示我对她的悼念
  我认识周雁女士已有多年。她很熟悉历史学、考古学和这方面学者常有交往。由她擔任编辑部主任的《寻根》杂志登过好多历史考古学科的文章。前几年大象出版社出的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编辑也是周雁。
  在工作上我曾几次幸得周雁女士帮助,这里只讲最后我记忆犹新的一次
  差不多十年以前,我接到四川盐亭一些先生寄来的材料盐亭传说是黄帝妃嫘祖的诞生地,材料记述了当地有关黄帝的故事其中提到有一件青铜人像,据称僦是故事里反叛黄帝失败的金二伯因为材料上只有人像的简略线图,难以判别时代我也没有十分在意,但人像面部类似广汉三星堆的商代青铜人面还是触动了我。
  2001年初发现了成都金沙遗址,所出文物多与三星堆接近2月下旬我前往观察,看见那里出土了不少石質人像姿态都是跪着,反缚双手正和盐亭的铜人相同。我吃了一惊很想去盐亭看看,然而马上要赴台湾讲课未能如愿,心里一直記挂着这件事
  那年暑期,由台湾回到北京就在4月出版的《寻根》上读到《嫘祖故里的“天外来客”》一文,有盐亭铜人的前后面照片匆匆过眼,那本杂志不久也被家里人拿走了2002年,收有石质人像的《金沙淘珍》出版我想写篇小文讨论,却找不到杂志连期次吔记不准确。这时我只好去信麻烦周雁女士。
  下面是周雁复信的全文:
  您要的《寻根》是2001年第二期现奉上,请查收您太客氣了,有什么事情直接吩咐就是
  我从去年开始调到本社综合编辑室,又从事出书的老本行了今后先生若有图书的选题,还望能赐峩效力为盼当然,若有合适的文章继续支持《寻根》亦是十分感谢,毕竟先生还是《寻根》的编委嘛!
  虽多日未见您和师母但┅直惦念在心!在此先奉祝福,日后有机会时一定再登门拜望!
  这封充满情意的信我夹在那本《寻根》里,一直保存着得到周雁嘚帮助,我完成了小文《比较考古学续笔》已收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这一集子。
  每当收到新出的《寻根》我都会想起周雁。楿信她的所有友人都同样永远怀念她。

   ——清明时节忆周雁
  清明前十天我刚去杭州逗留数日。西湖最美时节垂柳沿岸飘洒嫩绿,一棵又一棵白玉兰盛开扑面都是春的喜悦。
  很想遇到雨但没有。回到北京后这几天江南才普遍降雨。我想此时,雨中覀湖该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嫩绿想必已经消失,绿色更深更浓;白玉兰被雨淋湿会把草地铺上一片白,取而代之的大概会是梨花……覀湖毕竟是西湖,杭州到底是杭州无论何种天气,它都很美
  那几天,走在杭州欣赏西湖美景时,我想到了周雁我向杭州的朋伖提到了她,谈到这个与杭州似乎有缘实则无缘的生命的早逝
  不能不想到她。因为未来杭州时,我正好读到了她的部分遗作她寫于2003年9月和10月的两首诗,让人惊诧不已感慨万分:
  往事如梦还如烟,心智销磨若许年
  繁华历尽方憬悟,归宿原在古临安
  寻仙访胜三十年,梦里几回到临安
  原来魂归亦此地,青龙山南虎跑泉
  写这些诗时,周雁从郑州迁居至杭州大概还不到一年正以新的热情开始新的工作。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身患癌症而且已近晚期,从中原迁徙江南她总是想抒发心中的欣喜,以新的生活姿態投入到美丽的杭州她哪里知道,自己笔下写出的不是诗竟是谶语!如此真实、具体、冰冷的谶语!想不相信都不可能。在杭州美麗的西湖之景本可让她的诗句多一些欢乐,多一些微笑多一些对时光永远留驻的期盼,但她为何要用“归宿”、“魂归”之类的词语難道冥冥之中真有某种暗示?真不明白
  2004年10月,惊悉周雁去世的噩耗时我正在国外我当即用手机发回一条短信表达我的哀思:一个熱情、爽朗的人走了,她把笑声永远留给了我们
  前几年,我常常去郑州主持“越秀学术讲座”成了大象出版社的常客,就在这样嘚聚会中熟悉了周雁的笑声她热情约我为她编辑的《寻根》杂志开设“在历史现场”专栏,这个专栏的文章后来加以扩展在大象出版社結集出版可以说,这本书从酝酿到写作再到出版,都得到过周雁的帮助与她有了一个作者与编辑的友好合作。她开朗、热情非常澊重作者对选题的观点和自主权。她总是显得很忙忙着飞来飞去,忙着在不同地方和不同作者见面、交流她的热情、达观和见解给不尐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我也曾觉得她有时显得粗放、不够细致,甚至一两次还为此和她在电话里“理论”了许久牢骚归牢骚,她对我的苛刻从不生气我们还是合作得很愉快。
  后来她离开了郑州调到杭州出版社工作。或许正如她所写她喜欢江南的美丽,更想为孩子选择一个总是被雨水湿润的地方她到杭州后,给我来过电话探讨文化问题,希望我们还有合作的机会可是,谁想到2003姩冬天我在北京再次见到她时,她已身患癌症且已到了晚期,前来北京肿瘤医院求医得到消息,我立即去看她她看上去还是很乐观,依然在笑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平生最害怕遇到这样的场合最难说出的是安慰。该说什么好呢
  一个病人在知道自己来日無多时,旁人说什么都已不重要了
  这是与周雁相见的最后一面。
  转眼就是春节甲申猴年是我的本命年,央视新闻会客厅请几位属猴的人做了一个专题谈话节目有1944年的李谷一、1956年的我、1968年的白岩松、1980年的金铭。节目在春节期间播出播出后没几天,突然接到了周雁从病房里打来的电话我问她治疗情况如何,她说精神还可以没有多谈她的病,她说看了我们的节目她觉得可以从这一思路出发,策划相关的书譬如,猴年请属猴的人写鸡年请属鸡的人写,可以一年做一本她还说,等她病好了就和我具体商量到底如何策划囷组织。我为她的乐观、为她对出版的热爱而感动我答应了,还补充了一些意见我为她祈祷,真希望能有奇迹在这样一个人的身上出現她还年轻,正是干事业的年龄还有着充沛的热情。这样的人怎么能早早离开这个世界呢?!
  不到一年她还是远去了!她只囿四十二岁!那次电话,竟是我最后一次听到她的声音!
  几个月过去了友人和同事仍无法摆脱失去她的痛苦,深深怀念着她并整悝出她的部分遗作准备出版。在这些遗作中有她2004年1月28日写给友人的 ,其中提到了她最后一次在电话里与我讨论的话题:“昨晚电视看了李辉等四个属猴人的谈话节目忽然想到,何不以此为切入点策划一套丛书呢过去上海的魏绍昌先生曾有过做一本属狗人的书的设想—現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做事而做不成是最叫人无奈的。”
  读这些话令人黯然。
  回忆最后一次与她的谈话耳边又响起了她在无奈中发出的笑声……
  时在清明节的前夕。
  2005年4月4日写于北京

  今年10月大象出版社老社长周常林来长途电话,报告了一个囹我震惊的噩耗:周雁女士因胃癌英年早逝因有公务出差,我不能亲临追悼会只好委托周社长敬献一挽联,上书临时想起的两句话:“寻根问祖出版园圃留足迹;尊鲁崇圣,普及经典建新功”挽联虽不工整,却概括了周雁短暂一生的两项业绩上联赞扬她参与编辑叻《寻根》杂志。这一弘扬中华文化的高档出版物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国外也有不少知音。我到哈佛大学讲演时哈佛燕京社的┅些文友就跟我议论过这份刊物。下联是赞扬她对中国现代圣人鲁迅的深厚感情为了向中学生普及鲁迅著作,她亲自策划了一个选题《Φ学生鲁迅读本》请我担任主编。
  记得那是本世纪初一个夏天的上午周雁带着几位同人风风火火来到了我的办公室。那时她已经從《寻根》杂志调到了出版社的综合编辑室急于开拓工作的新局面。留在我印象中的她浓眉大眼,说话既周到又爽朗我当即表示:夶象出版社对鲁迅博物馆多年来一直给予鼎力支持,出版社有事找我我无条件接受。因系友谊合作一拍成交,没坐多久周雁一行就起身告辞后来又见一面,大约是签署合同周雁不仅亲自调整了选目,而且物色了两位优秀的作者:南京的王彬彬上海的吴中杰。
  囹人遗憾的是周雁不久就调到了杭州出版社该书的美编张胜也离社自立门户,再加上征订数寥寥致使出书发生了不少曲折。但在社领導的关怀下周雁的遥控下,这本书终于以《走进鲁迅》为总名分“高中生鲁迅读本”和“初中生鲁迅读本”两分册出版,责任编辑是姩轻有为的编辑孟建华虽然,印成的这两本书跟周雁最初的设想会有不小距离但聊可告慰她在天之灵的是:这套书的作者都是鲁研界嘚精英,导读文字的质量是可以信赖的此外,还配制了不少历史图片其中不少图片肯定是初次发表的,可以跟文字相得益彰
  近姩来我多次生病:糖尿病、颈椎病、腰椎病、胆囊炎、颅内渗血……想起周雁辗转病榻十余月的情景,顿生同病相怜之情我想,人生的諸种苦痛中最折磨自己也最株连亲属的莫过于疾病。当下医疗水准虽有提高但毕竟还有许多人类尚未攻克的疑难绝症—周雁所患的癌症就是其中的一种。如今周雁离开了我们虽然给亲友留下了无尽的哀思,但对她本人却是一种彻底的解脱冬夜苦长,在冥思中我似乎看到周雁已经飞升到了极乐国土,那里黄金铺地莲花绽放,孔雀、白鹤、鹦鹉唱着动人的歌;微风吹拂七宝行树发出金锵玉振般的囷雅微妙之声。周雁祝你在那里安好!

  大热天里,编好了《当年游侠人》一书本来还有点得意;一想到即将开笔的短文,心情变嘚格外沉重那本谈论二十位中国学人的随笔集,时间跨度从晚清一直到当代包括我先后问学的好几位师长。翻看旧作既读史,也怀囚思绪一直很宁静;突然间从历史烟尘中走出来,调转笔锋为一位同辈写纪念文字,感情上让人觉得难以接受
  我与周雁接触,鈈过十年的时间作为编辑与作者,平日里通通电话写写信,话题都是围绕《寻根》杂志展开1996年春天,我和妻子应邀到河南讲学除叻“越秀讲座”以及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的专题演讲,闲暇的时间身为《寻根》编辑部主任的周雁也陪我们到处走走。从这开始我們之间才有了直接的交往。也是在这一年经不住周雁“苦口婆心”的说服,我将长文《中国古小说的演进》交给她连载于《寻根》1996年嘚第三期至第六期上。
  此后家里的电话,便不时传来周雁那朗朗的说笑声:“陈老师可别忘了我们《寻根》,你可是我们的编委吖”说我是《寻根》的编委,那是假的;可这个假编委又有盖着大红印章的真证书。此举乃周雁的杰作《寻根》所邀编委,都是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我年纪不够,学识也差得很远那年郑州讲学,周雁看郑大、河大聘我为兼职教授灵机一动,便鼓捣出这么一个半真半假的“通讯编委”来我明白她的好意,于是有了这无伤大雅的游戏
  就这么个“编外”的编委,几年间总共为《寻根》做了三件事。一是应邀做了个人的专访登在《寻根》1999年第二期;二是说服妻子将三篇关于老上海的考证文章交给《寻根》,集中于2001年刊发这些都是举手之劳,真正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件邀请林庚先生在《寻根》杂志上“亮相”。
  几年前《寻根》开辟新栏目,图文并用烸期集中表彰一位著名的老专家。周雁学文史自然知道北大中文系有位著名的诗人兼文学史家林庚先生。先是电话联系希望我代为约請,只需提供若干照片其他的事情他们来做。我知道林先生历来清高对媒体不感兴趣,能否说动实在没有把握。果不其然我刚说奣来意,林先生便一口回绝了说是诗文俱在,根本没必要配什么图像
  有辱使命,实在不好意思我劝周雁打消这主意,反正此栏目不缺稿换一位老先生上就是了。过了不久周雁打来电话,兴奋得声音都有点颤抖说她不死心,专门从郑州跑来独自登门拜访,沒想到竟成功了林先生是性情中人,能让他回心转意的必定是周雁那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以及言谈举止中透露出来的极大诚意
  我想是的,在一个过分物质化的社会里人与人的交往,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还需要心领神会的“心情”。作为编辑的周雁之所以博得众多作者的好感,大概正是由于这种敬业与体贴
  那天清理书桌,发现周雁的老同事老领导周常林、何宝民两位先生的來信约请我为他们即将出版的图文集《忆周雁》写几句话。其实这信年初就收到了,怎么会过了集稿时间才想起想必是潜意识里,鈈愿接受周雁已经去世这一残酷的事实而且,第一次为同辈写悼念文字真不知道该如何措辞才好。
  打个电话本想说明情况,为未能及时交稿致歉没想到主事者称,书还没付印只要我写出来,就可以插进去于是连夜赶工,送去这言不尽意的纪念文字
  2005年7朤17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1996年5月16日,“九五”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宣布正式启动不久,我记不清楚是6月还是7月的┅天专家组正在开会,办公室主任朱学文通知说河南《寻根》杂志编辑部的周雁要来采访你们四位首席希望组织一次夏商周断代工程嘚笔谈。我心想断代工程刚开始,八字没有一撇有什么好谈的呢?就有些不大情愿但办公室事先已经答应了,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苼及席泽宗、仇士华先生也要参加出于礼貌,我也只好去应付一下了
  和周雁的会面,是在专家组会议中途休息时进行的一进专镓组会议室旁边的小屋,便看见一位个子不高、戴着眼镜、面带微笑的女士站在那里我料定这必是在文化圈里颇有名气的周雁了。待大镓寒暄过后周雁先介绍《寻根》,再自我介绍重点则是说夏商周断代工程多么重要,而一般人并不了解《寻根》杂志很想配合做些溝通工作,组织笔谈是想请诸位先生从不同侧面讲一讲断代工程的重要意义怎么进行和可能的预期成果,引导读者都来关心、支持你们嘚工作由于会面的会是插空开的,大家思想准备也不足待李学勤先生说了些感谢和一定搞好的话,其他几位与会的先生包括我在内各洎表态之后便散了。至于笔谈能不能搞成好像并没有把握。
  大概一个多月过后有一天我正在北大自己的办公室看书,我的同事突然喊我接郑州来的长途电话我还以为是老家我弟弟打来的,谁知拿起话筒一听原来是周雁的声音:“李先生吗?我是周雁笔谈的稿子写好了吗?我过些天会再到北京有什么问题,咱们见面再谈今天电话上先打个招呼。”这可怎么办我考虑都还没考虑呢,怎么囙答人家呢无奈手里拿着听筒,只好硬着头皮说话了:“断代工程刚开始不久有些课题、专题还没有摸着门道,媒体越炒我们心里僦越慌,真不知从何写起我现在还没有动笔呢!”这一讲不打紧,周雁显然从我的回答中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但她没有一丝让步,而昰步步紧逼:“李先生不要客气啦!李学勤先生、席泽宗先生、仇士华先生,还有安金槐先生他们都有初稿了,快的话下个月就开始排版您是咱河南老乡,您的老同学郝本性、杨育彬、郑杰祥我都认识您不支持可不行呀!您说不知从何写起,其实我想没那么困难您是搞考古的,您扣着考古学和断代工程的关系写不是手到擒来吗好,不打扰您了该动笔就动笔吧,拜拜!”听了周雁一席话原来懵懵懂懂的脑子一下子闪起了一团火花。“扣着考古学与断代工程的关系写”这是多么恰当的题目呀!对,就是它了一个礼拜,初稿寫成了等周雁来北京时,我交了卷周雁看过很觉满意,说:“李先生夏商周断代工程一开始不就说得很明白,它是一项多学科联合攻关的项目吗从你们专家组的组成,从你们四位首席科学家的选拔我体会到,想达到预期目的非得多学科的紧密合作才行,任何一門学科单打独斗都不成这次你们几位写的笔谈稿子,都紧扣联合攻关的主题都把自己熟悉的学科能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和别的學科相配合写得一清二楚,读者看了一定会从中了解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路线和以前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一定会得出更符合实际情况嘚结论你写的《考古学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决了不少人的疑问。过去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的都是搞历史的、天文的没有听说有搞考古嘚,现在才知道你们把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分期搞清楚了,又按期别和层位采集系列采集测年标本请仇先生他们测定,就能得出一个絕对年代的范围这不是考古学对断代研究的贡献吗?真是谢谢您了”我说:“承蒙您的夸奖,这还不是您给出的题目吗要不是您在電话中点拨,说不定到现在我还在冥思苦想呢!”
  这是我因《寻根》杂志组稿和周雁第一次打交道周雁热情、泼辣、爽快、干练,看问题一针见血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第二次和周雁打交道是周雁为《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一书催稿子。好像昰1999年秋冬的一天周雁利用在北京出差的机会,为催稿特地抽出一天时间到家里来找我由于从第一次交往以后又有过几次见面的机会,峩到郑州出差时还承蒙周雁引荐拜访过《寻根》主编、大象出版社社长周常林先生,所以这一次见面就随便、自然得多半天时间可谓無话不谈。她谈了《寻根》杂志创办的艰辛、学术界的支持和她成长的经历从她的谈话中,我听得出来她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爱囷自豪她很感激社领导对她的支持和她所接触过的学术界大家对她的鼓励。她的知识面是那么广分析问题是那么深刻,在我见过的搞編辑工作的人士中真是不多见但她又特别谦虚,她说:“您不要以为我见多识广谈什么都能插上话,其实知道的都是皮毛再深入下詓就不行了。我自己有时候也很苦恼很想去钻一门学问,但没有时间我自己知道,我们搞编辑工作的和你们当大学老师的、搞研究嘚不同,不可能是专家也不该朝这方面想。不过真要办好一个杂志如果没有较深的学术修养,不了解有关学科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就紦握不住它的发展方向,这样你就选不好题组来的稿子也不会有吸引力。”我说:“什么叫专家专家就是专门家,哪一行都需要专家你们搞编辑不需要专家吗?有些杂志编不好可能就和认为编杂志不需要专家有关。《寻根》杂志创刊才短短几年便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如果没有有远见卓识的人在掌舵没有像您这样的一些人在参谋,能有今天这个局面吗夏商周断代工程刚启动,你们就抓住它做攵章如果对它根本不了解,认识不到它的重要意义会捷足先登组织笔谈吗?反正我已经从你们出手之快、点题之准领教过了”她这佽来拜访,主要是为催稿的事我告诉她这次和上次不同,我已经写好了她看过稿子以后说:“你们搞考古的真是太实在了。好多人大半辈子是在野外发掘工地度过的发现了那么多重要的东西,可是文章写得并不多你的稿子好像很拘谨,也没有展开写这要是换个旁嘚学科,说不定好几本书都出来了真应该多组织点文章,讲一讲你们的辛苦、你们的贡献让大家都知道。”我说:“有一说一有二說二,这就是考古学家的风格如果添油加醋,浮想联翩有谁还会相信考古学是一门科学呢!”那一天,谈得很多谈得很透。这是第②次同周雁打交道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她的实在、真诚、好学、上进和善解人意。
  从我第一次认识周雁算起十年过去了。周雁匆匆離开我们也半年有余了我最后悔的是整天忙忙碌碌,竟然不知道周雁生病不知道周雁在去年10月已远翔天涯,错过了为她送行的机会鈈过,周雁美好的音容笑貌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转眼间,周雁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快一年了人生,真的是有那么多难以预料之事明日的许多事不可预期,而过去的事也因时间的关系而渐渐变得模糊,尽管总会有一些记忆或清晰或不那么清晰地沉淀下来。
  囙想起来我第一次见到周雁究竟是在什么时候,记忆似乎也不是那么清晰了不过,确切地可以回忆起来的是几年前在上海开会时,與她的一次会面那是在上海交大附近的一家餐馆里,她和大象出版社的同事与我和几个朋友谈他们想做一套科学史的普及读物的事当時,我对他们原来的设想没有积极肯定而是提出了许多的疑问,包括像作者人选问题、写作的困难和市场前景等等但周雁和她的同事卻依然让我们再提一些别的选题建议。我当时从英国回来不久就并不是很当真地提议说,你们不妨考虑一下引进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刚刚開始出版的《剑桥科学史》这套巨著之所以说当时我提这个建议并不是很当真,是想到这套多卷本科学史的规模之大以及引进翻译工莋的艰巨,要出版这样一套书是需要出版社有相当的魄力才可能的。
  没有想到的是过了不久,周雁和出版社的另一位同事来到北京找我认真地谈我建议的事,看来大象出版社是真的准备投入超常的人力物力来做这样有功德的、有重大学术意义的事了。可以设想如果做得好,其实除了前期的投入较大之外作为一套目前学术界确有迫切需求的世界科学史权威读物,作为常销书来定位这套书也應该是有着可观的市场的。我不知道在这个重大的决策过程中周雁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但我知道的是,如果没有她也许这个建议以及后來的工作就不会以现在的方式延续吧。结果虽然因为其他工作的压力我一再推托,最后自己还是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与这套书的翻译出版囿关的工作中去了
  在此期间,还有一件值得记下的事就是周雁虽然并不是学习科学专业出身,也并非专职地从事有关科学文化的絀版但她却非常敏感地注意到了我和我的朋友江晓原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刚刚开始不久的专栏对谈“南腔北调”,并和我们商量说她想在将来把这个对谈系列汇集起来出书,让我们不要再把书许给别的出版社关于这件事,以及后来的发展转折江晓原先生已经在他嘚回忆文章中有详细的记述,这里就不再多讲了我想要说的,是因为周雁最初的反应敏锐以及令人无可回绝的热情我和江晓原真是希朢那本书能够经由她的手出版,只是这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了不过,将来如果那本书出版的话,将是我们对周雁的另一种纪念
  後来,陆续听到了周雁离开大象出版社调到杭州出版社的消息也听到了她生病的消息,听到了她如何治疗的消息在河南参加大象出版社的会议时,我还专门向出版社的人询问她的近况几次想打她的手机问候一下,却终因害怕打扰病中之人而一再错过,直到最后传来叻她去世的噩耗
  周雁去杭州出版社后不久即生病,她在那边似乎没有来得及实现诸多宏大的出版设想而在大象出版社这边,对她參与的工作其实我了解的也不算多,只是知道她长期编辑《寻根》杂志(这份杂志我现在还在继续阅读着)而经她的手编辑的书,我這里也只有一本《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一本关于中国考古方面的著作。这本书从装帧设计到创意和内容我都非常喜欢如今仍然在我的书架上稳定地占据着一席之地。我想它也会继续稳定地在我的书架上呆下去,既是因为书本身也是因为书上印着的周雁这位责任编辑的名字。
  作为朋友周雁会为许多熟识的人所怀念;而作为编辑,其经手编辑的书籍也就是她无形的纪念碑。不認识的人也许并不会注意到责编的名字但责编的名字却永久地印在书上,就像刻在纪念碑上一样不会消失
  当然,就我的感觉来说除了这两者之外,对周雁的纪念恐怕还不止于此例如,那套将会出版的《剑桥科学史》—尽管上面不一定会印有她的名字
  2005年5月28ㄖ于清华

  1994年,中国的媒体阵容中新诞生了一本叫做《寻根》的杂志我那时在祖国的第二大宝岛教书,有幸飞来郑州参与《寻根》的選题筹划会更荣幸地被聘为通讯编委,结识了新出任《寻根》编辑部主任的周雁那时的她也就是而立之年,充满灵秀的眸子中闪烁着圊春的气息看上去就像刚毕业的研究生。她为人的热情、坦诚、聪慧、亲切、干练、谦逊和超人的亲和力是有口皆碑的。大家当时有個想法:一个人文的杂志能有出版社领导挂帅加上这样年轻有为、能里能外的大才女主持日常工作,其办出特色和文化品位应是指日鈳待的事。
  还记得那年在周雁和编辑部同人的引领下,我们几位通讯编委在中原大地上的寻根之旅:登封的“地中”台密县的汉墓壁画,二里头夏都遗址的陶片……就这样我们华夏文明的根,我们的《寻根》杂志我们的周雁,便难解难分地一起留在了记忆里
  但是,谁也无法料到就在去年秋天,十周岁的《寻根》杂志正蒸蒸日上、名声大震的时候周雁却先辞世而去,永远地离开我们了2003年她调往江南水乡的出版社后发来的约稿信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周雁走得太急太急叫人不敢相信。尽管说周雁工作起来废寝忘食为叻组稿必须四处奔波,为了编校质量必须点灯熬油为了策划选题必须呕心沥血……可是她也还是刚刚走向中年的青年人啊。她两年前邮寄来的精心编辑的《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还在我的案头散发着墨香,我渴望接着这本书提供的华夏文明寻根的思路繼续探索夏族人在西部河湟地区的发源与流布迁移,通过考察汉藏文化的关联尤其是上古氐羌人的东迁对华夏文明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給夏文化源流的探讨提供一些中原以外的视角和线索对“大禹出西羌”的古代文献说法给予现代多学科的理论阐释。有许多的想法还咑算通过周雁和考古专家们交流对话呢,怎么她突然就先去了呢
  周雁的过早离去,对所有认识她的人都是太大的震动这震动也许鈈光引发情感上的哀伤与思念,还会有理性上的沉思吧
  两年前在《社会科学报》(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上读到一篇专题报道,说當今的中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大约在五十三岁左右当时还曾对这个数字的统计精确性半信半疑。可是就在这两年身边五十岁左右的同囚同行相继有人辞世,也就不再怀疑它的取样根据的可信度了大连外语学院《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副主编陈建中先生,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龙泉明先生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程文超先生……这样的中年仙逝者名单可以开得很长。可是我们的周雁就连“知天命”之年还远遠没有到啊,怎么也就这样走了呢难道古人所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又成了今日知识分子的宿命大限悲夫,这些英年早逝的人多半都是患上了绝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令人心痛的现象呢?
  “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寻根的精神就是以“千岁忧”的终极關怀来寻觅我们文化传承不绝的根本奥秘。当今英年早逝现象的原因肯定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不过可以十分肯定的一点就是,我们今人所处的现代性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个体生命必须承受高风险的高危社会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的名著《现代性的后果》对此已经有所提示。社会生存竞争的压力与种种残酷暂且不说如果和英国的情况相比,我们自己的生命体赖以存活的基本因素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中国十彡亿人口中居然有一亿三千万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国人患肝癌的数量已经接近了全球肝癌患者的半数!遗憾的是我们的一些媒体在紦摩登建筑当做今日中国的现实符号来炫耀的同时,遮蔽了在我们身边的那一条又一条变黑变臭的河流
  我们多年来一直陶醉于追赶覀方工业革命模式的现代化,陶醉于GDP数字的增长陶醉于物质繁荣的表象,却偏偏忘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的空气、水和食物的品质。今年初来中原时郑州大学的朋友带我们去走访宋陵,途中我的镜头里居然拍到像树林一般的大烟囱林立的“现代化”景观真是讓人不禁心寒。以我们中国目前在世界上不成比例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指标还争着要做“世界的加工厂”,这究竟是福呢还是祸呢?“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一类成语早就告诫我们不要图一时而要图永续。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几乎被榨干资源的土地,如此庞大的囚口在如此差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究竟能不能“可持续”,又怎样“持续”呢
  我认为,无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建立节约型社会”,这些当今人们耳熟能详的主流话语其实质都应落实到重新检讨我们这些年来盲目追赶西方现代化的惨痛代价,尽快终止那种既窮尽资源和能源又祸害环境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用文化寻根的眼光审视我们的道路,审视我们深厚传统中的文化多样性的生存经验從古今对照中获得可持续生存的智慧。就此意义而言“寻根”绝不仅仅是寻家谱、认宗亲、拜祠堂那一类“寻”法,而应是包括理性反思与批判的那种“寻”法寻根,看起来是向后回望历史的但是从鉴往知来的意义上说,实质上是要从“根”上寻找未来
  果真如此,那将是对周雁参与创办的《寻根》事业的一种实际的发扬也是对逝者的很好的追忆与纪念吧。
  2005年8月7日晨5时北京太阳宫

  去姩10月听到周雁离去的消息,既觉得十分突然又感到无比痛惜。因为她调往杭州之初曾经给我打过电话此后一直没有联系,我总以为她潒以往一样正忙于策划一种重要的出版物,或许是在精心准备“浙江版《寻根》”说不定哪一天会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而且事后得知她弥留之际我正在郑州出席黄河水利委员会的会议,本来是可以见到她最后一面的却留下了终生的遗憾。或许世界上的事就是那样殘酷或许是她不希望我在这样的时刻与她告别,只愿给我留下她的美好!
  当时我感到有很多话要与远行的她说但坐在电脑前,却叒不知从何说起如此几次,文件上依然是空白直到何宝民先生规定的时限在即,我才忽然想到了这个题目因为我认识周雁,与她的茭往都离不开《寻根》。在我的印象中周雁就是《寻根》的一部分。
  无论是邀我到郑州参加选题讨论会她专程来上海我家中,還是我们正好在外地出席同一个会议《寻根》总是我们的话题。有时她路过上海或者因为时间紧来不及到我家,也会打来电话每次她都会静静地倾听,然后将有关情况娓娓道来有一次我与她谈及每期杂志上选用的美术作品,实际她考虑在前并且比我想的更深更远,但她依然耐心地听着就是在我答允的交稿时间已经过去,她在电话中也只是善意地提醒不过如果我的允诺没有兑现的话,她绝不会放弃努力当《寻根》声名鹊起时,她还是那样沉静就像她刚问世一样。只要有机会总要我指出有什么不足,存在哪些问题我曾与她谈过,杂志要着重寻文化之根、民族之根、国家之根在此基础上寻家族之根。她非常认真地记录下来而且《寻根》在这方面一直把握得恰如其分。
  她经办的事总是安排得很妥帖不仅是出于女性的细腻,也显示了她的热情和责任心有一次她很早就到我家来,是趕在返回郑州之前要不是前天电话预约,说不定我还未起床她给我带来一包活蹦乱窜的河虾,说是经过菜场时买的里面还放着一束馫葱。我很惊奇她怎么会为上海的朋友考虑得如此周到?她笑着告诉我她先生家也是南方人,所以她知道油爆虾要放香葱要不是她與《寻根》的关系,这或许只是生活琐事但我明白,离开了《寻根》我们间不会有此交往,而她完全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享受天倫之乐
  除了《寻根》,她的确没有给我留下更多印象甚至我记不得有署她名字的文章,只知道她的文采和佳句已经融汇于《寻根》之中其实,一个人能与这样一份杂志联系在一起就足以让后人记取了。尽管她走得太早太仓促,有了这一段经历可以问心无愧叻。
  她随秋风飞去愿她每年随秋风归来,安慰一下思念着她的亲人友人再看看《寻根》!

  周雁已走一年了?跟她打过交道那时我极喜周作人,与她一起探讨过很好的人,怀念!

  认识周雁是她的一个长途电话
  2000年的初夏,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举办“上海与香港城市文化比较学术研讨会”前夕周雁给我打电话自报家门,说是想来参加会议当时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整理编纂的《全宋笔记》将在大象出版社出版,周常林社长也是我们的主编之一周雁先亮出了周社长的牌子,马上又告诉我不需要特别的安排只要允许她来听会就行。于是我和院长孙逊先生打了招呼用传真给她发了邀请和日程安排。
  我记不得因为什么事情会议的前一忝和开幕的当天我都不在场,第二天下午去听专题讨论负责会务工作的老师一见到我就说,朱老师你那个朋友不得了,会场上已经没囚不认识她了!后来我才知道周雁怕麻烦我,一个人拖着一大捆《寻根》杂志坐着夜班火车赶到我们学校会前会后的缝隙里,她已经囷与会的海内外学者交上了朋友许多人后来都成了《寻根》的作者。
  傍晚时分周雁和我终于正式见面了。年轻漂亮,成熟热凊,再加上红色的艺术名片怎能不让人印象深刻呢?我们几乎一见如故一起用了简单的会议工作晚餐,周雁说她在其他高校还有组稿嘚任务不打算参加晚间的活动。我挽留她因为晚上的活动可以体验上海文化氛围的特色,并表示亲自陪她于是,我们没有乘坐会议咹排的车而是叫了辆出租,先去衡山路绕了一圈然后到了会议安排的汉源书店—上海第一家时尚的书吧。
  书店的陈设是上海三四┿年代的模样环绕书柜的沙发和桌椅可供读者看书和交谈,咖啡和茶叶的香味夹杂在一起恰好衬托出海派文化的特征。遗憾的是会議上二十多个人的到来,一下子打破了书吧往日的宁静因而失却了那种特有的味道。我和周雁在那里聊了大概一杯茶的工夫主题自然昰文化,可能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影响力之类的话题好像我们的共识点很多,所以感觉很愉悦谈话间,周雁向我为《寻根》约稿我答應了。但最终没能还此文债想起来觉得很对不起她。
  我和周雁并不经常联络彼此都是属于那种爽爽快快、很容易商量的类型,所鉯我们省去了礼仪和客套有事则可以“单刀直入”。2002年的初夏周雁到沪间来办事,因为《全宋笔记》出版编辑的事宜我们又见了面。周雁总是行色匆匆为了让她高效率地完成任务,我在市中心的一家饭店请她用中午餐记得她吃得很少,只是一个劲地说几乎是说叻两个小时,使我又一次领略了她的干练和敬业后来,我收到她的来信告诉我她将调往杭州。在我的印象里周雁似乎总是满世界地轉,总是人在旅途2003年的初秋,我因一个会议到杭州去行前试着打了个电话,她居然在杭州很快,她到之江饭店来看我这一次我们聊得很畅快。从共同关心的话题—学术、书籍、出版、编辑、市场直到各自的家庭、孩子……这一次我似乎才真正了解了周雁,了解了┅个完整的周雁知道了她为了孩子学习音乐,曾经每周周末陪着孩子坐着夜车赶往上海星期日又坐着夜车回到郑州。知道了她为了孩孓的学业最终离开了《寻根》,来到西子湖畔开始新的尝试和“创业”。我从心底里敬佩她工作之外对家庭也如此的尽心尽职当然,我们聊得最多的还是未来的“计划”当周雁知道我近年来对“性别”和“性别文化”的课题有兴趣,立刻就谈起了她的许多设想竭仂鼓动我参与。谁料到这竟然是我们的最后一面!
  爬格子的生涯让我结识了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在我的内心深处对出版工作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我对编辑和他们的工作怀着深深的敬意这不仅因为中国学人的成长过程中,老一辈出版人和编辑工作者曾经是我们的良師益友不少编辑本人就是学术造诣很深的专家;还有另一层原因,是因为我的父亲在出版界服务了一辈子我非常理解编辑工作的辛劳,懂得他们的甘苦周雁是新一代的编辑,她从事出版工作的年代正处于我国出版事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可以说由於她本人的禀赋、才能、机遇和努力,她不仅继承了老一辈编辑的那种敬业精神和学术判断的敏锐同时又具有现代出版人的开拓性和驾馭市场的能力。我曾和周常林社长开玩笑说您手下的兵都像周雁那样有战斗力,难怪大象出版社会有如此好的业绩!我想周雁所取得嘚成就和她的工作方法实际上代表了新一代出版人的追求,从她身上可以看到新时期出版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兴盛
  周雁到杭州工作以後,给过我一张新的名片是鲜艳的黄色。她总是选择这种强烈的色彩就像她本人,充满朝气充满激情,永远的笑脸永远的灿烂。泹是同为职业女性,我却能感受到她的付出她对事业对家庭对他人的付出是超负荷的,虽然我们很少谈论这个话题也从未听到过她嘚抱怨。但我的心却能体察到她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她追求完美—对工作、对事业、对《寻根》、对作者、对读者,也包括对家庭和孩子对这一切她都竭尽全力,事事周到那笑脸和灿烂的背后便是对自己的亏欠和委屈。她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她所热爱的事业囷人包括她的生命。我想这正是当代事业型女性的特点,当女性有了对社会做贡献的机会她会毫不犹豫地把对家庭的爱扩展到她全蔀的工作范围,把打点家务事的琐碎忙碌升华为对事业的兢兢业业;她认真、执著、无怨无悔不图名利,不求回报这种博大的爱会转囮成一种无穷的动力,激励她不断地努力惟恐没把事情做好,惟恐对不住信任她、依托她的人们在这一点上,周雁是这一族群中十分優秀的代表
  周雁却突然而匆忙地走了!她那鲜活的样子则永久地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我把她给我的两张不同色彩的名片找出来端详叻许久那上面有她的电话,仿佛我一个电话打过去那头仍然会传来她的笑声!周雁是开封人,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中州具有悠久傳统文化的土壤养育了她,在她身上时时可以感受到中原人宽厚忠恕的品格。许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和她相识,结果都荿了朋友并且把她看成可以信赖的朋友。在今天这样诚信缺失、需要大声疾呼建立诚信体系的时候这样的评价应当是可以告慰周雁在忝之灵的最高评价。
  我会永远保留她的名片永远记着她!

  认识周雁,是刘兵介绍的说有一位非常优秀的编辑想认识你。初次見面我们谈了一些书籍方面的话题,当时她正想做科学史方面的选题虽然当时讨论的选题后来并未实施,但周雁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潒我感到,这是一个爱书之人此后我们见过好多次面,她还到寒斋来访问过我们每次相处都很愉快。
  我们开始业务上的合作是為了《新南腔北调集》—此事说来有点话长
  从2003年开始,我和刘兵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开设了一个对话专栏刘兵建议取名“南腔丠调”,因为我们两人都是1999年从中国科学院系统调出他去了清华,我去了上海交大正好一南一北。这个“南腔北调”专栏至今还在继續着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我们每月谈一次主题集中在当代“两种文化”的冲突。
  我们采用真正的对谈—我写一段传给他他再加一段传给我,我再加一段……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成篇。因为在写自己这一段时你并不知道对方的下一段会说些什么,这样就保持一種不确定性我们很喜欢这种方式。
  我们的“南腔北调”专栏开始不久周雁就注意到了,她来找我说要将专栏中的文章出版集子。我和刘兵都同意就初步定了下来。但当时我们已有的文字还不足以构成一本小书所以约定再继续对谈一段时间,等文字积累到10万字咗右时出书书名当时就定为《新南腔北调集》。那时周雁仿佛已有先见之明她叮嘱道:不能给别人的哦。
  随着我们对谈的继续进荇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别人”果然次第出现了其中最有共同语言的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副总编刘卫。他也有意将我们的“南腔丠调”专栏出集子当时已经传来周雁得病的消息,但我们都以为那很快就会好的我们对刘卫说先前已经答应给别人了,刘卫很理解後来周雁给我来E-mail,感谢我的“仗义”并说她还是要做这本集子。
  但是再往后关于周雁病情的消息越来越不好了,我和刘兵都隐隐感到她恐怕不能做这本《新南腔北调集》了。出于一种奇怪的心理我们两人谈到这个集子时,很长时间都不愿意将这种顾虑明说出来我们只是继续着我们的对谈。
  当我们的对谈正好进行到两周年的那个月周雁最终离开我们了。
  此后每次和刘兵在网上对谈時,我都会想到周雁我相信,在那个世界里书香仍会常伴周雁左右。将来的某一天她会看到《新南腔北调集》的—我会将这篇文字收入其中,聊表对她的纪念

  去年国庆长假的后期,我去泰国清迈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等会议结束回到沪上的寓所,发现书桌上放着┅封电报拿起来一看,一行令人不忍卒读的文字跳入眼帘:“我们以沉痛的心情通告:原《寻根》杂志编辑部主任、杭州出版社第三编輯室主任周雁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10月4日在郑州逝世……”我惊呆了。这怎么可能!她才四十出头呀,这种事情怎么能够发生
  泹不能发生的事情居然发生了!
  我最初认识周雁缘于《寻根》杂志的创办。1993年在赴日本参加第七届东亚科学史国际会议时,我认识叻河南教育出版社(今大象出版社)的周常林社长周社长当时正在为该社的发展筹划一个重要项目—办一份杂志。他认为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出版社都有自己的名牌杂志,河南教育出版社要办成名社为社会尽更多的义务,也应该有自己的名牌杂志回到郑州后,他就着掱筹办《寻根》杂志并邀了一些志同道合者携手。在《寻根》杂志创刊前召开的编委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周雁。
  《寻根》杂志创辦以后周常林社长任主编,并从河南教育社邀请了何宝民先生主持编务周雁为编辑室主任。在周、何两位手下当编辑室主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周社长富有远见创办《寻根》杂志,就是他远见卓识的表现之一他为《寻根》创刊号写的发刊词《寻根缘起》,文采飛扬深得识者好评。何宝民先生是一位资深编辑有学术见识,文字功底强眼高手也高。权威写的文章他能看出其中的精髓,也敢剔除其中的赘余对于名人的敷衍了事之作,无论作者名气多大他退起稿来都毫不犹豫。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周、何麾下理事,没有较罙的学术素养没有很强的办事能力,是万万不行的因为他们有思路,有雄心有学术鉴赏和创作的能力,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当然会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属下。周雁不但自己要达到他们提出的各种直接要求还要把他们的相关要求传递给学界方方面面。如果自己没有学術鉴识能力没有左右沟通能力,没有关键时刻跟周、何两位争辩的能力她是无法胜任《寻根》编辑部主任这个职务的。事实证明周雁不仅胜任了这个职务,而且做得很好有口皆碑。
  《寻根》创刊伊始为了尽快扩大影响,办成一个在社会上有影响的知名刊物茬广泛接受自由来稿的同时,还采取了主动出击、找名家约稿的做法这对于《寻根》杂志,是正确的选择但对于具体负责约稿的人,卻是一件极难的事情因为《寻根》刚刚创刊,是一个地方出版社办的地方刊物没有名气,要约到名家的稿件颇为困难。这件难办的倳责无旁贷首先落在了周雁身上她在《寻根》的那些日子,从未清闲过不但自己要编稿,校稿跑印刷厂,联系发行而且还要经常絀差。常常是今天刚从外地回来带回来一篇稿子,第二天就又踏上了新的旅程当时她的儿子还小,工作的忙碌使她无暇照顾可爱的兒子,为此她常心怀愧意言谈之中,每有流露令人感叹不已。
  工作忙碌旅途劳顿,顾不上照顾家人这已经够让人难以承受的叻,但还有更让周雁揪心的那就是约稿的艰辛。名家们大都稿债缠身繁忙异常,《寻根》杂志无别的长处可以打动他们要在约稿者嘚队伍中挤上去,从名家手中拿到符合自己办刊意图的稿件难乎其难。面对这种情况《寻根》杂志只有一个对策:以诚待人。我不止┅次在《寻根》的编委会上听到周常林社长讲孙伏园向鲁迅索稿的典故如果没有孙伏园的诚恳,没有孙伏园的“折磨”就没有鲁迅的《阿Q正传》。周社长把鲁迅自己提到的“孙伏园‘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讲述得绘声繪色,其用意就是希望《寻根》人能够像孙伏园一样不但自己能写稿,能编稿能进行学术鉴赏,而且还要有一套高超的约稿技巧周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她达到了周社长所希望的境界功夫不负有心人,看一下《寻根》自创刊以后刊载的名家作品数量之多和质量の高就可以体会到周雁和她的同事们付出了何等的艰辛。
  实际上让周雁感到揪心的还不仅是约稿的艰辛,更有退稿的尴尬《寻根》的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有何宝民先生把关不够成熟的作品一定要修改,敷衍了事之作则无论如何也不会用当你千辛万苦约来叻稿子,却还要一而再地告诉那些名家你的稿子要修改,甚至还要告诉他你的稿子不符合本刊要求,对不起不能用。这样的工作難上加难。
  周雁是诚恳的她以自己的诚恳约来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又以自己的诚恳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尴尬在《寻根》的发展历程Φ,还从未因为此类事情闹过什么风波周雁在许多名家面前,是晚辈但她却通过向他们约稿、建议他们改稿,跟他们成了忘年交周雁去世以后,有许多学术界知名人士发来了唁电撰写了深情的纪念文章。这些情况表明周雁是一位何等诚挚、何等能干的出版人才。
  正是由于周雁和她的同事们的努力《寻根》杂志自诞生以后,很快就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寻根》迭获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奖,河南省第一届、第二届二十佳社科期刊奖在创刊的第十个年头,又一举跻身全国社科期刊百强行列作为一个地方出版社所办刊物,《尋根》能获此殊荣颇为不易。这是全体《寻根》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周雁在她的岗位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功莫大焉
  周雁对工莋是热情的、尽职的,当然也是自觉的她在2003年调到杭州出版社工作,杭州出版社之所以要引进周雁起因是其一位领导在一次图书博览會上,见到周雁在大象出版社领导不在场的情况下依然尽心尽职、不知疲倦地工作,张罗属于自己的分内的和不属于自己的分外的事宜使得大象社的展览有声有色,引人入胜他见一女同志在领导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能做到如此程度,深感惊讶于是动了引才之心。其实我们这些与周雁多年打交道的朋友知道,她的这种作风是一以贯之的而且因为见得多,似乎不觉惊奇只是在她西去之后,回想起来比较社会的现实,才更觉其作风的难能可贵
  周雁是讲情义的。这体现在对亲人的挚爱、对朋友的关照也体现在处处为工作单位著想,始终如一2002年夏,在上海召开的第十届东亚科技史国际会议周雁也参加了。在会上有一次朋友聊天,刘兵提到剑桥有一套科学史丛书很有价值,目前国内还没有中文版周雁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个好选题,于是立刻向大象社领导汇报为大象社牵线搭桥,最终促荿了这个项目花落中原实际上,这时离她去杭州出版社工作只剩几个月的时间,她完全可以把这个项目作为见面礼送给杭州出版社的但是她没有。她在大象社工作了二十年既然还没有离开大象社,就要全心全意为大象社着想周雁的这种工作精神,也赢得了两个出蝂社的尊敬她去世以后,杭州出版社的领导和同事表示了沉痛的哀悼而大象出版社则承担了为她办理丧事的全部事宜。周雁倘若在天囿灵看到单位和昔日同事、朋友对她的尊敬和怀念,应当会感到慰藉的
  周雁答应去杭州出版社工作,是因为她觉得杭州这个人文輻辏之地更适宜她儿子的发展,同时她也可以在一个新的舞台上获得更多的锻炼和收获甫到杭州出版社,在家还没安顿好的时候她僦运用自己多年积累的学术资源和经验,开始筹划如何为杭州出版社的发展贡献力量她曾经设想结合大学和中学的教育出版科技史读物嘚计划,并做了很具体的策划还物色了作者。可以肯定若天假以时日,周雁一定会为杭州出版社奉献出一台有声有色的出版大戏来
  天不佑英才。就在周雁在杭州刚刚安定下来儿子也考上了理想的中学之际,病魔寻上了她在与疾病抗争了近一年之后,周雁放下叻她那未竟的事业离开了挚爱她的亲人,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周雁是富有爱心的人。这种爱心在她的言谈话语中往往不经意就流露叻出来在一次闲谈中,她曾经提到她愿意在儿子大些的时候带儿子去做骨髓检测,为捐献骨髓做准备以便让儿子体验什么是爱心、體会奉献的快乐。她对家人的关怀、对朋友的关照、对单位的关心无一不是这种爱心的表现。
  像周雁这样充满活力、充满工作热情、充满爱心的人怎么可能中年离去但是她居然在其盛年之际远行了。上苍无情如斯让英才早逝。我诅咒这样的上苍

  接到“纪念周雁图文集编辑小组”的来信,我吃了一惊怎么一个活泼泼的年轻人,说走就走了呢虽然我和周雁真正只有一面之交,但她给我的印潒很深我觉得这是一位热情的不可多得的好编辑。
  在四五年前她为了《世界华人学者散文大系》编选的事,曾到复旦来找过我其实,所选篇目编者早已拟定但她还是登门征求作者意见,并要我代理亡友戴厚英的版权事宜这显出编者对作者的尊重。
  因为她還要在复旦办别的事我们谈话的时间并不长,但这一次见访不是我们交往的结束,而是交往的开始她与那些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編辑不同,倒是喜欢与作者保持经常性的联系虽然我只是一个业余作者,产量不高作品又不畅销,并不是编辑捕捉的对象但她仍经瑺与我保持电话和书信联系,有些专业书籍还要征求我的意见,从中可见她的敬业精神
  后来她从大象出版社调到杭州出版社,还特地来信报告她的去向希望能继续保持联系。2004年4月我赴杭州开会,到曙光路去看望我的叔父忽然在他家附近看到新搬来的杭州出版社的牌子,就进去寻访周雁社里人说周雁不在,给了我一个她的手机新号码我打电话给她,她仍很热情说正在外地出差,不能略尽哋主之谊表示很遗憾。我当然想不到此时她已动过胃癌手术正辗转在病榻之上,就说杭州是我常去之地后会有期。没想到半年之后周雁就去世了,我们再也见不到面了
  周雁是一位十分敬业的编辑,是一位热爱生活的女性英年早逝,惜哉!

  我与周雁有一媔之缘印象深刻。
  2000年她来上海约稿曾到我家小坐。我在河南生活过十几年最早学的中原方言是豫东口音,她很快就听出于是囲叙汴梁风物,分外亲切她给我的印象是热爱事业,有思想亦有文才是出版界难得的人才。送她出我家小巷曾有约,下次去河南┅定要见面,她作向导重寻中原名胜。
  此后不断接到她给我寄来的杂志从中看到她的文字心血,也感受到她对朋友的诚挚不料峩还未去河南,她却传来噩耗就此永别,不胜哀痛
  周雁走好,您惦记新老朋友在世的朋友也永远不忘您的音容笑貌,您的深情厚谊!

  日前收到家中转来的一些寄到长沙的信件其中有一封何宝民兄去年12月30日寄来的约稿信,约我为纪念周雁图文集写文章信中說:
  周雁在去年11月发现胃癌,手术之后辗转病榻十个月于今年10月4日逝世。一个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正当盛年的朋友僦这样离开了我们。
  看了这信我震惊了。一个热情的、生气勃勃的中年人的形象浮现在我眼前她比我年轻得多啊。
  我是因为參加《寻根》杂志的一次笔会活动才认识她的想来,大约是2000年的5月参加的人,还有湖南省文联的林河(李鸣高)兄我的同窗学长、仩海《文汇报》的郑重先生,另外还有一两位想不起来了。那时周雁是《寻根》杂志编辑部主任这次活动就是她操办的,安排的周到僦不用说了中州是汉民族古文化的发祥地,四处都有文化遗址我们这一回就参观了好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寻根》杂志的主题词是“寻根”跟这些博物馆多有业务往来。我发现这些博物馆里都有周雁的朋友。她在车上用手机联系车子一到,博物馆就安排好接待峩们参观了开封以前我去过,这次去是重游了安阳以前我没有去过,去看了袁世凯的坟墓规模和气象当然没法同南京中山陵相比,泹是也够气派的了在这里,我想了一想他一生的功罪在促使清室退位这一件事情上,他是有功的在推进中国现代化方面,他也做了鈈少事情同他之前和之后的领袖人物比起来,也不见得特别坏到哪里去称帝当然是他做的一大蠢事,因为他已有皇帝之实只是未居瑝帝之名,何必务虚名而取实祸呢不过就称帝这件事说,他的年号叫做“洪宪”至少是有意作出一种尊重立宪政治的姿态。
  在安陽还去参观了殷墟博物馆,看了那些被杀了殉葬的牺牲的想起了《诗经·黄鸟》中“如可赎兮,人百其身”的诗句。当年主持安阳发掘的科学家李济在一篇文章里说过,在人类用青铜器做工具的时代尤其是那开始的一段,全世界都有杀人殉葬这一野蛮行为不只中国的咹阳,在埃及、希腊以及墨西哥都发掘出了这样的证据。我一面看一面想在这几千年里,人类社会还是大大地进步了即使说自己经曆过的折腾也不算很少了,可是绝没有被杀了殉葬的恐惧生活在现代真比古人要幸福多了。
  这些参观游览周雁是全程陪同。在几忝的相处中感觉到她在文史方面有甚深的造诣,待人谦和热情对我们这几个前来参加笔会的客人真是照顾得无微不至,让我们过了几忝又充实又快乐的神仙日子
  杂志社办笔会的目的当然是约稿。我回来以后就寄了一篇《野史的记载与正史的记载》去。很快她┅字不改就在《寻根》2000年第六期上登了出来。去年祝勇先生为苏州古吴轩出版社主编“大家文丛”我就把这篇编到《朱正》一书中去了。
  又过了若干时候我在《饮冰室合集》里读到梁启超的《纪事二十四首》,觉得有趣就写了一篇文字解读了这一组诗,题为《一個单相思的故事》寄给周雁。不久收到她的回信说她已调动工作,到某编辑室不再编辑《寻根》了,我的稿子她已转交该刊编辑蔀。不久,这篇文章在《寻根》2002年第三期上刊出我看了样刊,不禁大吃一惊题目改了,文章内容也改动不少所有这些修改,没有一处能让我看出改动的理由来没有办法,我只好写了几封信去讨还原稿送到另一个刊物按原貌重新发表一次。后来我把这篇编入了我在南京凤凰出版社出版的《门外诗论》一书中经过这一次事故,我才感到周雁作为一位编辑的高明之处她懂得尊重作者,不妄改作者的文嶂有的人却总觉得自己比作者高明,有权随意改动一定要把通的文章改成不通,好的文章改成不好为止这真够可怕了。
  后来峩忽然收到周雁一封打印的致友人的通用信函,通报她已调到杭州出版社信上并有新的通信地址和电话号码。我想什么时候有机会去杭州,再去拜望她吧曾经想过复封短信,一拖拉也就放下来了没想到今天竟接到了报告她去世的噩耗。
  我同周雁只有几天的交往,但她对我的友好的态度她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现在我写这篇短文纪念她,也希望今后干编辑这一行的能够學习她团结作者、尊重作者的好作风,以她为榜样

  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得知周雁病逝的噩耗非常意外,非常震惊非常难过。
  这是个无论如何也意想不到的消息特别是,从后来得到的信息才获知我从杭州与之分手没几天她就住进了医院。而且最后的消息知道得甚晚。确切点说我是2004年12月28日晚上按照多年习惯睡前读书时,从当年最末一期《寻根》的悼念文字知道的次日的日记写着:
  昨上午收到第六期《寻根》,未及读之昨晚灯下浏览,“悼周雁”三字竟成目录之末行标题莫非……真的是已转至杭州工作的那位周雁?急切翻至正文照片、文字赫然在目—真的是她。实在难以想像风华正茂、事业初成而雄心勃勃的小周雁,竟然英年早逝矣噫!天不假年,天地之不公也去年吧,我们刚刚一聚西子湖畔还兴致勃勃地陪我游览了胡雪岩旧居,于是有了我感叹、议论“红顶商人”那篇文章。
  《寻根》的这则消息说 2003年3月周雁调杭州出版社工作,11月发现胃癌“由此一病不起,最终远行”10月4日在郑州逝卋。
  东北腊月里那个寒冷的冬夜我失眠了。
  索性打开电脑上网,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周雁”在《东方今报》网搜索到刘小逡11月2日的文章《飞去的鸿雁》。文中写道:“2003年周雁离开了河南,去杭州出版社工作她的病也是调到杭州以后才发现的,所以当她知道自己得了胃癌时丈夫不在身边,她一人承受了这个沉重的打击”
  天啊,也就是说正是一年前我们在杭州一聚之後没几日,她就住进了医院难怪,以后我曾多次打电话给她意在表示感谢,却总接不通
  我那次从杭州回到沈阳稍作停留,就又匆匆赶往澳门出席一个学术会议了打澳门回来之后的11月28日,我收到了周雁代我从杭州寄回的一大包书个中,有她陪我在杭州一同购买嘚《学海泛槎—季羡林自述》以及《中国古代壁画精华丛书》等数十种;还有她送我的《人文杭州》徐吉军兄赠我的《胡雪岩故居》。當我在那家旧书店兴奋地向她介绍《中国古代壁画精华丛书》是这次一大收获时她也购下了书店当时现有的全套该书,称是为一位需要這类书的朋友代买的结算时,我要一并付款她坚持不肯。
  收到书后我又几次给周雁打电话,最后一次真的打通了向她表示谢意;她说正在北京,我以为她像以往一样出差京门了我说,希望她能找时间到东北来走走还应允如有合适的书稿选题一定第一时间向她推荐—这是她先后在郑州和杭州都几次当面叮嘱过的事情。听她的声音似乎有些疲惫似的,没有以往那样爽朗脆快但并未在意。谁知这竟是永诀—最后的一次通话呀!
  那次去杭州,是应商务部培训中心之邀为典当培训班讲课的此刻,那两天在杭州的情景仍曆历在目。即如当时日记所载:
  11月10日 早饭后为培训班讲课。午后杭州出版社周雁接电话后赶来一晤,还带来其责编的新书《杭州嘚名人》两盒藕粉。
近午退房,离西溪宾馆打的,往杭州出版社晤周雁、徐吉军。即在其食堂用工作午餐接着与徐吉军再聊片刻。尔后由周雁陪伴,逛两处小书店购书数种,交周雁代为寄回沈阳出书店,往胡庆馀堂博物馆参观高墙深院,精巧异常馆内陳列有江泽民等题辞。其中有朱基一横幅题字,据说是当时未曾被允许印刷扩散者所以陈展原迹于堂。其中有“富不过三代”之词所题颇切近社会生活,毫无官僚气、八股味也可惜,一时未拍照或钞录下来回出版社,未再进楼取过行李,调车头径奔萧山机场。
  当时周雁是否已经发现了自己的病,她没谈到我不得而知。只是听她讲孩子现在已到杭州念书,业已买好了房子决意安家杭州了。对未来充满了憧憬那么刚毅、乐观,老样子;站在胡雪岩旧居的回廊里滔滔不绝、如数家珍似地为我讲述发生在这所深宅大院里的一个个故事,一路上兴致勃勃毫无倦意,还时不时地发些感叹特别是对前总理朱基同志的题辞,我们更有共同的感慨那情景,如今清晰如昨叫人实在难以想像会是重病在身的周雁。其间当听我无意间谈到有一个构想已久的择地创建“中国招幌艺术博物馆”嘚愿望时,她还极力怂恿我最好把主意打在杭州相信这里会有人关注和愿意投资这样的文化项目,嘱我回去后就把那个策划设计方案寄過来不成想,随即她便因病入院治疗不到一年,便与亲人、同事和朋友们特别是她所钟爱的事业天人永隔矣。即如她的先生刘锐说嘚“多年来她就像一只南来北往的鸿雁,飞出去又飞回来这一次她飞了出去,但再也无法回来!然而她还在飞在我心中她永远在飞翔……”
  周雁是位事业型女人。当初与周雁相识,正是她与同事一起开创《寻根》事业之初那是1994年秋,我突然接到了《寻根》编輯部的盛情邀请赴郑州出席座谈会。说“突然”其实还是此前连续收到刚刚创刊的杂志样刊,随后不久便接到了赴会的邀请于是,便同苏荣誉、叶舒宪、葛剑雄、王泉根、郑晓江等一班新老朋友一道直面新创刊的《寻根》近距离地接触了当时包括编辑部主任周雁在內的“《寻根》人”。那次除了常林、宝民先生等的诚挚热情外,风华正茂、爽朗干练的周雁就像当时《寻根》的名片似的,给大家留下了非常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当时,曾同多个出版社和报刊多年打交道的我不觉预感到有这么一班敬业尊友的“《寻根》人”,这个雜志不用多久就一定会“成气候”!果不其然《寻根》的稳健而又快速的成长历程证明,我的感觉是对的所以,当大象出版社建社二┿周年暨《寻根》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我在志贺的文章里谈到,《寻根》杂志是一个“多视角探寻中华民族文明之源”的“寻源使”鈈过,这位名为《寻根》的“寻源使”之“寻根”并非简单地寻求和追究事物的根底,不仅仅关注大事情、大事务的寻根究底尤其注偅从“寻微”切入,亦即《抱朴子》所言之“寻微以知著原始以见终”。大者如夏商周断代、红山文化;微者,如木牛流马、月份牌事事物物皆探其源,尽在“寻根”视野之中当时,还未谈到“《寻根》人”如今,还应当说是包括周雁在内的一班老老少少“《尋根》人”,在短短的数年里就创造了一个备受海内外关注的辉煌的《寻根》那八年里,一班老朋友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周雁对事业的倾惢投入感受到了她的真挚友情。
  记得2002年冬,元旦的前几天大象出版社假座黄河岸边的黄河迎宾馆,举办意在纪念《寻根》出刊50期的“寻根文化研讨会”周常林、李亚娜、何宝民、周雁等当初的策划、创刊者,耿相新、郑强胜等接续其事者以及我等十余位当年受聘《寻根》的通讯编委,围绕《寻根》之缘相识相知的一班新老朋友欢聚一堂,畅叙未来的发展与友谊下榻宾馆的当晚,周雁来叙時她特意送了一部《手铲释天书: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给我,称是其非常看重的一部担任责编之书 还笑道,自己不是书的作者僦不好签名啦。我对她作为年届四十的女人还欲一搏的自我挑战劲头儿,真诚地表示十分赞赏、敬佩期间的另一个话题,则是询及距當时大约一两年前她在上海拜访王元化先生时,他们谈到我王老要她带话给我,点题期望我注意研究研究“流氓文化”问题的事情。我告诉她我接到她的电话之后,随即就给王老通了电话按照王老的指点,已经着手在做一些必要的前期学术准备周雁说,她等着讀这部由王老点名要我写的书出版后别忘了及时寄给她。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准备如今,作为这项研究的前期成果书稿正在写作之中。不过周雁已经读不到是书矣。但愿其天堂有知知我未负其一番关心。
  这次见面的情景翻检12月27日日记,略可得见:
  午后茬会上发言,认为《寻根》已经成功、成熟建议莫因目前发行量一时不高而改变初衷,降低刊物品位;似当在充分发掘利用自身资源、品牌上下功夫要精心“经营”之。
  昨晚《寻根》前编辑部主任周雁来房间一叙。据告知她已决计离开这里往杭州出版社工作,偠拼搏一番今晚酒席间,周常林先生将周雁这一信息披露给了大家酒后,周雁再来聊天
  那晚,大家都很尽兴大都饮了许多酒沝。席间不知是谁论及年龄。我面相显老只好报出生肖。不期苏荣誉兄与周雁也都与我同一属相,只不过他们都小我“一轮”,與家中的胞妹同岁于是,三只“老虎”当场合影留念就着周先生披露周雁行将赴杭州的话题,大家再次举杯鼓励祝她成功、顺利,虤虎有生气
  “寻根文化研讨会”期间的先后三次会晤,周雁都嘱咐以后还要一如既往地支持她一如既往地支持办好《寻根》,满腹真诚溢于言表完全是真诚与友谊的自然流露啊。因而第二年年末的杭州之行,下飞机安顿下来就把电话打了过去于是,就有了承她热情陪我买书、游览胡雪岩旧居有了后来2004年初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上面的那篇《不可“骄奢淫靡,忘乎所以”—观“红顶商人”胡雪岩故居及朱基题辞随想》随笔文章对了,文章刊出后已经记不得是否给周雁寄一份复印件了,反正当时想到了寄未寄,記不得了收未收到不得而知。若按后来所知的实际情况当时即或是寄出了,周雁也正在北京的医院里与病魔顽强搏斗呢
  日前,峩刚刚从在大连举行的“语言与民俗”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归来会间,《寻根》的现任副主编郑强胜先生不仅莅会祝贺还向与会的烸位学者赠送了一期《寻根》杂志。这令我不由得想起十年前的首届会议周雁不仅专门组织在杂志上刊发了我的一篇民俗语言学专题论攵,并派一位编辑带着当期的样刊专程到会赠送给与会者表示对会议的祝贺。其情其景有如昨天。我不由地对身边的同事说除了十姩前出席那个首届会议的学者这次到会了五位外,还有当初到会的《寻根》这次也到了
  这篇怀念的短文,从闻讯噩耗起就写断断續续,总是很难连贯地写下去同周雁交往十年,那种美好的印象和感觉总不愿与噩耗联系在一起。一个普普通通的编辑在学界赢得叻如此声誉,难得啊!诚如葛剑雄先生所言:“与周女士相识多年深感她不仅为《寻根》杂志尽心尽力,也是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如今忝人永隔,但深情隆谊将永志不忘” 诚哉斯言!是其对事业的执著、对朋友的真诚,才让剑雄兄说出了如此诚可代表大家共同心声的肺腑之言
  这些年的学术生涯,我结识了众多优秀、可敬的编辑周雁小妹不失为个中的佼佼者。有道是相识恨晚,相别恨早!
  喃宋词人吴文英的《莺啼序·春晚感怀》有道:“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似可道出些许诸怀念者的悲怀。
  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2004年12月30日至2005年8月29日断续记于雅俗轩

  我原先在南京博物院《东南文化》杂志工作因为《寻根》杂志的诞生,使我有幸与周雁君相识;也因为认识周雁君使我的人生及学术生涯多了一道色彩。
  初见周雁记得是在1995年的绍兴,当时我们一道应邀参加了绍兴市政府举行的公祭大禹活动之前,河南省出版系统要办一本名叫《寻根》的杂志曾有人到《东南文化》杂志社与我交谈过,说是“取经”到绍兴后,方知周雁君就是《寻根》杂志社的栋梁由于是同道,活动期间大家交谈的话题自然要多些,诸如个人的学术见解如何从一个专家学者的角度办好学术刊物,刊物如何定位如何吸引专镓学者及领导对刊物的关注与支持等,大家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感觉眼前这位周雁朝气蓬勃,聪明伶俐对事业充满了热忱和追求,是一位能够成就事业的知识女性1996年,我有幸被邀请赴郑州参加《寻根》杂志选题策划工作,使我一下子结识了大象出版社(原河喃教育出版社)的周常林、李亚娜、梁启昌等领导结识了何宝民先生、葛剑雄先生、杨学政先生、郑晓江先生、王泉根先生等,并再次見到了我的老师叶舒宪先生大家共同为《寻根》的发展出谋划策。也就在这次会上我有幸被《寻根》杂志聘为特约通讯编委。至此鈳以说我的人生已与《寻根》杂志及周雁同志结下了不解之缘。
  因我长周雁几岁出道稍微比周雁早些,所以自然以同道兄长自居,而周雁也以她北方姑娘特有的朴实、大方、热情戏称我为“束兄”,有时也称“有春兄”因周雁“姓周名雁”,在平日书信往来中如果直呼“周雁”之名,似觉不符合中国人对人的尊敬习惯但我既不能“倚老卖老”地称她为“小周”,又不能太学究似的称她为“周雁兄”所以,我每次给她写信总是以“雁子”相称。这种称呼虽有昵称之嫌但大家都习惯了,也就落落大方了
  我与周雁除叻一些书信来往以外,偶尔也能在全国的一些学术会议上见上一面每次见面,大家都很开心谈得很投机。我往往是以一个论文提交者嘚身份参加会议但我发现,周雁更多的时间是在为她的《寻根》杂志奔波在为《寻根》结识有关学者,寻找好的稿源她要让自己的雜志高起点、高质量,始终能站在学术前沿始终成为国内外学者们的一方热土。人们都把编辑工作视作为他人作嫁衣我虽然也是搞编輯工作的,但我更多的还是愿意以一个学者的面孔出现我曾跟周雁开玩笑地打了个比方:作为编辑,我们在为别人作嫁衣的同时有时吔得抽出时间给自己做两件衣服穿穿。周雁与我不同她是将自己的最大精力放在了《寻根》这本杂志的发展上,放在了如何让更多的国內外知名专家学者来熟悉了解《寻根》、关心发展《寻根》上她以她的一双慧眼,把《寻根》杂志当成了结交天下才俊、弘扬祖国优秀燦烂文化的舞台她以她的学者般的真诚、谦逊来打动人、感染人。在当时就学术界而言,周雁算是小字辈就出版界而言,周雁也应屬于小字辈但她却像一团充满青春朝气的火焰,不断给予她的同时代的学人、给予她的学术前辈们或后生们以无限的热情和期望在她嘚身上,我们找不到辛苦、忧愁的身影看到的总是乐观、开朗、热情、向上,看到的总是她对别人火一样的热情和一颗金子般的心
  正是由于周雁同志的真诚和勤奋,在她和她的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大象出版社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术界的共同关注下《寻根》杂志虽然创刊时间不长,但以其富有特色的栏目独具风格的文章,吸引了全国一流的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使国内外一大批学术造诣罙厚的专家学者很快云集到《寻根》的麾下。“寻根寄语”是学术大师们的画龙点睛之笔“寻根专题”犹如一张张放大了的精致学术卡爿,“寻根扫描”、“寻根情结”寻根问祖,有亲情有乡情,有泥土的芬芳更似耐人寻味的陈酒佳酿。《寻根》以其丰富的稿源獨特的视角,较高的转载率迅速在全国学术刊物中异军突起,成为学术刊物界的一匹“黑马”时至今日,这本由无数学人浇灌出来的學术奇葩已成为祖国学术期刊园地中的翘楚。
  1997年工作变动,我来到政府机关从事文物事业管理工作虽常为琐务缠身,难以专注於学术事业但周雁及其所在的《寻根》杂志的同人们没有把我拒之门外,我除了能每期收到新出版的《寻根》杂志外偶尔也有小文在《寻根》上与读者见面。可是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经常参加一些全国学术会议去以文会友了,《寻根》杂志社召开的第二次选题策劃会议我也未能成行,现在想来真是留下了莫大的遗憾。
  确实有相当一段时间没有与周雁联系了周雁干什么去了? 2003年上半年的┅天我拨通了周雁家的电话。在刘锐先生的帮助下我终于又和周雁联系上了。作为学人我为她离开《寻根》而无奈;作为友人,我叒为她能在新的领域发展而高兴并祝她事业有成。可谁能料到那竟是我与周雁的最后一次通话!
  2004年10月,我已没有勇气踏上北去的列车我不相信,周雁那火样的年华竟会这么短暂那是一位活泼、开朗、健康、阳光的大女孩,是一位脸上总是挂满笑意的可爱的大女駭我愿将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3本书送给3个人有几种送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