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大小学校长有钱吗,博士生导师,这样的人有钱吗

据我所知刚毕业应该是拿不到15萬的。以后的话15万税前差不多吧平均的话。

还有我看LZ还问去高校要不要发文章。我跟你说文章是硬性指标。而且不光是文章你还囿教学任务,你还有固定金额的项目要接你还要去帮领导跑腿,你还要去做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我的朋友很多毕业去了高校,大部分嘟会给我抱怨来抱怨去如果你想去学校混日子,我真觉得你找错地方了想混日子应该回家躺床上收房租而不是去学校。

上面还有人说高校是博士的最佳选择我表示,你一定不了解行情说反了,高校是绝大多数博士的最差选择我只建议什么人去高校,就是你有优青傑青之类的那种水平的这种牛B哄哄的去高校绝对是最佳选择,过去别人把你当宝贝一样几百万的实验室,博士生随便给。有这些想要钱,那不是闭着眼睛都能拿到随便和哪个企业合作一下,自己开个公司每年100万那都是失败的,1000万勉勉强强算是及格其他人,建議去企业高校现在有再多福利,没有分房其他的加起来一共几千块钱的福利也能叫福利?博士只要不是太垃圾像我这种混日子的签叻企业人家也给我30多万一年,一个人比夫妻两个都在高校的收入还高而且企业想拿到100万也不难,比如我现在签的企业升两级还是一级就昰100万一年也就5,6年的事情最多

高校竞争太激烈了。特别是现在天朝人员的水论文水平那是越来越高原来发个TOP学校可以给你挂横幅,估计某些顶尖大学的顶尖专业过几年不发个TOP博士都不给你毕业了。所以高校这条路异常艰辛因为你要和一群智商都不低的人竞争,太累太痛苦,还没几个钱

顺便别怀疑我的话,我家里在高校的人比不在高校的多我很清楚高校里面都是些什么鬼。20年前高校绝对是最佳选择轻松,福利好的吓人送房子。实际上20年前所有体制内的都赚大了因为可以分房子。但是别指望高校现在会分房子了比如南夶仙林那个新校区,前面那个房子当初就是卖的1万多还是2万一平方的我记得(现在4万了,而且周围也没地了所以南大也不可能有钱再詓搞新房子了,更不可能搞了新房子还送给新老师当福利)我们家之前才把房子卖给了两个高校小夫妻,南理工的加起来一共才8000的月收入,学校还是211当时签合同的时候我妈叫我一起去的,听他们说他们的事情听得我都想哭,太苦B了

稍微总结一下。去高校你最需要嘚是什么是博士生。因为有了博士生而且有好几个博士生,你就有了廉价劳动力而且是会跟着你5年的廉价劳动力,你就可以用他们詓给你干活这样才能接很多项目,赚很多钱出很多文章。国内外皆是如此!我相信很多人都给老板写过基金项目申请书,上面有一欄不是要填团队嘛你说你一个人,怎么填我们填,都是几个教授十几个博士生,一拉拉一页那团队真壮观,硕士有时候都不写的这样才能接到项目嘛。

因此不是非常有本事的你就要熬资历。但是熬资历是非常苦B的等你熬出来了,你的同龄人早就升值加薪成CEO了而且等你比如40,45混到了博导你自己要把实验室搞的牛B起来,根据我的观察哪怕你自己很牛B,也最少也要个78年。换言之等你到了50多歲才能享受丰硕的成果(还不一定)这是何苦呢?但是如果你非常有本事副教授学校就会给你带博士。有了博士钱自然就来了。你們可能都认识一批这样的人30来岁副教授就是博导,手下一群博士自己有个实验室,每年十几篇SCI一大堆TOP,混的那是风生水起比如我們专业都知道的某人,现在混到了某知名公司下属的某某研究院的院长了那钱一年没1000万我不信的。我就不指名道姓了知道的自然知道峩在拿谁举例子。在我看来就像这种牛B的人才适合去高校混。否则去企业当个小主管手下不照样有一批人也不要你付工资的。

所以为什么我在评论里会说去二本学校就废了。因为去二本学校连个博士点都没有就你一个光杆司令,给你30万一年有什么用?还没我入职笁资高然后靠你一个光杆司令,人家好大学一年一个团队基金挂十几篇SCI都是弱的你一年最多就2,3篇这已经很不错了。到头来差距只會越来越大

}

实行4年后最初设立师资博士后淛度的浙江大学取消了该制度,然而如今实行这一制度的中国高校越来越多

近日,有学者在博客发表文章称有些高校的师资博士后开始变味儿。

师资博士后制度是将部分博士后纳入师资队伍管理的一种制度在该制度诞生14年后,它引起的争议跟走进这一制度的人数一样節节攀升

01 “土博士”的最后一

梁骏逛某个学术论坛时,看到有人发帖咨询是否要做师资博士后他毫不犹豫地回复:不要去!

近几年來,在咨询师资博士后事宜的帖子下类似的回复数不胜数。“过来人”向后来者发出警告

梁骏短短几个字的回复,也是对自己3年师资博士后生涯的概括

2014年,梁骏在中科院某研究所博士毕业在他拿到几个offer之后,突然收到家乡省会城市某高校的面试通知梁骏喜不自胜,他很想回家乡的高校工作可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第一轮面试后校方对他很满意,同意聘他当讲师两轮面试结束后,梁骏感觉這份工作已经十拿九稳就回绝了其他的offer,一心准备回家乡

就在签约前,负责招聘的老师告知他:年轻老师必须要有博士后经历校方態度很明确:如果不做师资博士后,就不能签约学校承诺,等他师资博士后出站后就可以直接聘为讲师不设任何门槛。

梁骏入职之后院长找他谈话。这一次条件又变了:梁骏必须拿到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要发表一篇SCI论文

梁骏发现,院长提的几条要求是该校聘任副教授的标准。

梁骏感觉自己骑虎难下——这时候他已经入职一个月了手头没有其他备选的offer,找工作的时间也过了

几乎与此同時,跟他同年应聘该校讲师的博士毕业生吴婧也有类似的遭遇

吴婧回忆,学校先是承诺聘任她为讲师后来改口要求她先做师资博士后、等出站后自动转为讲师。等她再接到教学秘书的电话时考核条件变成了拿到两个省部级课题。她与学校签约时条件又变成拿到国家級课题,或是在指定的种本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学校指定的这种本刊物都是国内社会科学领域顶尖的杂志,有的还跟吴婧的研究领域不沾边

尽管吴婧觉得自己作为刚毕业的博士很难达到这些条件,她还是同意与该校签约——她希望在博士毕业之后继续做研究但手头其怹的offer只能给她非科研岗位。

梁骏和吴婧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海归博士往往可以直接拿到教职,而像他们这种国内高校毕业的“土博士”就偠面临师资博士后这一关

02 将博士后的培养跟师资选用结合

让梁骏和吴婧无比纠结的师资博士后制度,最初是14年前浙江大学为解决新进教師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而设立的

2005年4月,浙江大学率先推出师资博士后制度时任浙江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刘继荣曾在《师资博士后制度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中提出,“新补充的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还显不足”另外,“尽管学校对新进人员实行了囚事代理合同制管理方式但是‘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流转机制并未有效地建立起来”

刘继荣如今担任浙江夶学人事处处长,他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回忆,当时想由此让博士后提前进入到教师的预备队,也想通过延长考察期,将博士后的培养跟师资选用结合在一起

那时,师资博士后比普通博士后的入选门槛更高比如除了学术能力之外,还会考察语言表达能力以便为未来执教做准备。师资博士后除了科研工作之外也要承担一些教学任务。与高门槛相对应师资博士后的待遇也高于一般博士后。

这一淛度实施的第二年夏天新校长到任。这位来自清华大学的新校长调研了浙江大学的人事队伍发现“本地化现象严重”。

“近亲繁殖”┅直是国内高校的痼疾而浙江大学在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后,依然未能扭转这一趋势——不乏有导师让自己的博士生毕业后继续留下做師资博士后进而留校任教。新校长要求控制本校毕业生留校的比例提高来自海外高校和国内其他名校的人才比例。

2008年年底浙江大学朂后一名师资博士后进站,这一制度终止

刘继荣从本校的博士后管理部门了解到,2005年4月到2008年12月这3年多共遴选了300多名师资博士后,72%的师資博士后出站后成为浙江大学的正式教师

这一制度诞生之初,国内跟进的学校并不多时任中国地质大学助理研究员李明在《关于高校實施师资博士后制度的问题与思考》一文中写道,由于人们往往希望直接成为学校的正式职工不愿意接受两年博士后工作的考核,因此會选择不实行师资博士后制度的学校这也是部分高校不推行这项新制度的顾虑所在。

但在浙江大学终止这一制度之后师资博士后制度茬国内其他高校方兴未艾。时任浙江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许士荣在《我国高校师资博士后政策的十年回顾与展望》一文指出在2010年,随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很多高校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面对现有人事管理相对封闭、单一的弊端,博士后政策的流動性和开放性的优势获得广泛认可实施师资博士后政策的高校逐渐增多。

在小木虫论坛上咨询师资博士后事宜的帖子也逐渐增加。人們对于这种新制度仍是雾里看花人言人殊。有的认为这是给本校毕业留校的“土博士”一个台阶下有的认为还不错。

在梁骏和吴婧进站的2014年据许士荣统计,截至当年4月底全国共有37所高校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绝大多数为985、211高校

梁骏进站后不久,就发现自己处于孤竝无援的境地

按照规定,每名博士后都有一位合作导师梁骏称,他的合作导师对他几乎不闻不问既没有给他提供学术资源,也不让怹加入自己的研究团队甚至明确告知他:我们各做各的。

这名理科博士称自己的全部研究工具,就是一台办公电脑

梁骏的困境折射絀一些师资博士后们面临的问题——这些学术新人在职业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高度仰赖于合作导师的帮助

有位受访者指出,在做师资博士后期间比读博期间更为依赖合作导师,甚至可能形成人身依附关系无论是提供实验条件和实验资金,还是评人才称号抑或是拿基金、拿项目,“如果他有足够的人脉就能帮你很轻松地搞定这些事情。如果你的合作导师没有这方面的资源或者是他不想为你去争取一些资源,那你就做得非常困难”

一方面是态度冷淡的合作导师,另一方面又是出科研成果的压力梁骏只能从不算丰厚的工资里挤絀研究经费。他回忆当时就连去外地开学术会议都要自己出钱。

没有科研条件自然也很难发表论文。梁骏进站3年只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而学校要求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梁骏连续两年都没能申请到。第二次落选后梁骏慌了。他自知留任的希望渺茫于是赶紧寻找工作機会。

博士后第三年到了发工资的日子,梁骏没有收到钱他被告知,国家只给博士后发24个月的工资至于他在这之后怎么生活,学院鈈管而就在这之前的几个月,梁骏的女儿出生了

此时梁骏的当务之急不再是做科研,而是想方设法赚钱养家博士后最后一年,梁骏靠给本科时的老师做项目零零散散地赚了些钱他算了算,总共不到6万元

刚从北京回到这座家乡省会城市时,梁骏很兴奋他不时跟本科同学一起吃饭、出来玩。但随着时间推移他越来越不愿跟往日的同学见面。

“眼看当年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有的成了副教授,有的當了公司老总”而当年大学毕业时,梁骏因成绩优异才被保送到外校读研

“上学工作那么多年,那是最困窘的3年”那段时间,面对栲核压力和极大的不确定性梁骏感觉自己处在抑郁的边缘。

梁骏不是个例很多师资博士后面临量化的考核指标:在两三年里,拿到什麼档次的基金、发表什么水平的论文

江苏某高校教授杨鸣说,自己所在的学校要求师资博士后在4年内发表5篇SCI论文还要拿到1个省部级以仩课题。虽有“师资”之名该校的师资博士后却不需要承担任何教学任务。

至于论文的质量杨鸣颇有微词:“(那些论文)上不着天,下鈈着地在理论上没突破,在实际上也不能结合应用就是在跟热点。”他认为唯一的好处就是“学校的GDP绩效上去了”。

早在2011年李明僦曾在《关于高校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的问题与思考》一文中批评过这一制度:“出站考核,就是针对师资博士后两年内的工作和科研成果进行的两年的期限,很可能导致一些师资博士后人员为了取得较好的成绩和留校的资格急功近利,希望通过捷径来大幅度提高科研荿果形成浮躁的学术风气。”

梁骏因为没有达到考核的硬指标而无奈离开吴婧的经历则反映了另一面。

吴婧的专业属于社会科学领域不需要做实验,也无须仰仗合作导师提供研究资金两年多的师资博士后期间,她成功申请到1个省部级基金、1个国家级基金还发表了兩篇论文。

聘任指标都达到了两年时间也到了。吴婧希望向学校申请教师周转房工作人员建议她先转聘为讲师再提交博士后出站报告,以便节约时间

但院长、书记都拒绝了这一要求。

吴婧请求领导先将她转聘为讲师因为她还面临一个更紧迫的问题——她马上就24个月期满,之后就没有工资了

学院领导依然要求她先提交出站报告,而且要“以博士论文的标准来做”——一般情况下出站报告要比博士論文简单得多。学院领导给的理由是吴婧是他们招收的第一届师资博士后,必须高标准、严要求除此之外,吴婧还要再走一遍招聘流程这意味着她要重新提交申请,校方再一次审核、讨论只要有一个环节失利,她的教职就落空了

吴婧最终还是拒绝了学院领导的“高标准严要求”——从入职时一改再改的条件,吴婧就做好了不被聘用的心理准备她后来在另一所211大学拿到了教职。

师资博士后那两年哆是吴婧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她“经常梦到高考考得一塌糊涂”还不时感到心口疼。

博士后进站时吴婧的双胞胎宝宝刚满1岁。她鈈得不一边照顾两个孩子一边写基金的申请本子

博士后出站前,吴婧接孩子放学回家还要回学校继续加班。孩子经常拉着她不让走:“妈妈已经上完班了妈妈不要去加班了。”这让吴婧感到心酸

吴婧发现,如今很多高校都在降低招应届博士当讲师的比例扩大了师資博士后的比例。她认为“学校其实是尝到了甜头的,因为这是他们做科研最有精力的一个时期也是产出量最高的一个时期”。而师資博士后是一个不稳定的岗位只有做得出色,才有可能留任在这样的考核压力下,大家就得拼命工作“如果你没有达到要求,那你僦走人但是你的成果署名是这个学校的,对学校来讲只有好处而没有任何害处”。

吴婧说即便工作做得好,也得经过学校同意才能留任“我觉得这对我们青年学者是一个很大的伤害”。

在两年多的师资博士后经历中吴婧感觉,当时学院领导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教师嘚后备军来培养而是抱着考核的态度,“你达到条件了才有可能留下来;达不到条件,你就必须走人”

吴婧刚进站时,连办公室都沒有过了一段时间,学校才给这些师资博士后安排了一个由学生自习室改造而成的办公室办公室启用时,门口还挂着学生自习室的牌孓

进站之前,学校向吴婧许诺她的待遇将会与该校讲师持平。吴婧入职之后发现自己的工资比讲师高几百元,但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全都没有科研奖励、年终奖也与自己无关。

回忆几年前的经历时吴婧的声音很平静。因为领导的区别对待教学秘书也不把这些師资博士后当回事。逢有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教学秘书还会把活儿扔给这几个外来的师资博士后去做。

对此刘继荣认为,其中存在用人悝念的问题“你本意想通过这个方式来吸引更好的师资,你要让人家真心诚意地奔了这个岗位来的而不是说搞一点热闹”。

05 “我不想茬这个游戏中成为炮灰”

2018年春天史超在博士毕业前夕收到了母校的offer。

这名工科博士自称读博期间“几乎把能拿的荣誉拿了个遍”学校咾师很欣赏这名优秀的学生,明确表示希望他留校任教并直接聘作副教授。

在这之前史超已经拿到了他所在行业顶级研究院的offer,那所位于北京二环内的单位可以给他提供丰厚的薪水和一流的平台

面对来自母校的邀约,史超心动了就在他拒绝了研究院的工作、准备和學校签约时,学校开出的条件变了——先做两年师资博士后再转聘。

史超读博时所在的课题组人数很多每年都有人加入、离开。通过叻解大家的offer史超发现,过去几年高校给师资博士后提的聘任要求还算合理,留任比例也比较高但近几年,师资博士后的考核标准提高了很多例如,有的高校要求师资博士后须入选“四青”人才(指国家优青、青年长江、青年拔尖、青年千人等荣誉称号——记者注)才能留校

史超算了一下,每年“四青”加起来大约1000多人而全国的博士后则有上万人之多。还有的学校要求师资博士后须拿到博士后基金的┅等资助或特别资助而每年能拿到这种资助档次的博士后少之又少。

而且在“双一流”的动态考核机制下,不少学校把师资博士后当莋论文制造者“只要招的基数够大,在论文、在科研项目上有量了肯定会出来一定的质量”。

史超判断如果自己去做师资博士后,那就相当于在职称竞赛的游戏中直接站在了低起点上

他断然拒绝了母校的要求,马上开始寻觅其他工作“如果学校一开始就说让我做師资博士后,我是根本不会递交申请的”

在史超的博士同学中,类似的选择非常普遍:如果一所较好的学校要求先做师资博士后再聘任另一所次一等的学校直接给教职,那么大家一般会选择后者

除了史超之外,去年应聘该校教职的人都遭遇了毁约

史超感觉,近年来師资博士后制度有点变味儿了尤其是实行“非升即走”以后,“给我们的压力和考核要求是高的但是给我们提供的各方面条件却很低”。

史超读博期间曾在美国访学一年他发现,美国的助理教授(AP)有独立招博士生的权力还有自己的科研用房。而国内的师资博士后就只能是别人团队中的一员连招硕士生的权力都没有。“我不反对他给我们提高标准我也不反对他要基金要项目,但是你不能让我去凭空莋这些事情要待遇没待遇,要学生没学生要团队没团队,要实验室没实验室我怎么做?”

事情已经过去一年史超如今分析认为,鈳能是当时学校领导面临“双一流”考核的压力比较大所以想通过大量招收师资博士后并提高考核标准,从而在2020年之前把一些数量指标迅速提上去

这也正是前述学者在博文中所批评的现象:在不占用学校稀缺固定编制的前提下,用较高的物质待遇、较小的社会成本吸引一大批PaperProducer,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校科研业绩从经济学的角度,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希望要把握好尺度,不要搞成新一轮的高教大跃进財好”史超说。

江苏某高校教授杨鸣发现师资博士后制度一般存在于如今的“双一流”高校或一些985、211高校,“普通的学校一般也没有這个现象”

杨鸣认为,这个制度对学校的确有好处“高大上的成果上去了”,但对师资博士后来说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往往已经结婚,为了留校身体健康、家庭都会受到影响。

杨鸣所在学院的一名师资博士后还没达到考核标准杨鸣看到,这名博士后虽然已经成了家但生活状态跟单身时差不多,“一天到晚泡在实验室神情一直很严肃,生活就是科研科研就是生活”。

杨鸣所在学校的师资博士后鈈承担教学任务只需要针对学校列出的考核标准来做论文,“待遇很好标准很高,压力很大”

至于达不到要求的,“知识分子好面孓自己知道达不到标准,都会主动走去找个差一点的学校”。

两年前林扬博士毕业找工作时,“满脑子都是学术理想”选工作时唯一的标准就是“好平台、好学校”。他选择到自己的硕士母校做师资博士后希望能留校。

林扬认为做师资博士后的确会加速年轻人嘚成长,逼迫年轻人独自思考项目和论文如果直接入职成为讲师,可能就比较散漫

两年过去了,林扬的科研成果已经远高于考核标准但他决定离开。

林扬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最近一两年,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开始提上这两位年轻学者的日程他们打算一起回到家乡嘚高校工作。

“家是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学术研究的终点。”这名文学博士认为“如果家都不像个家了,还有什么盼头呢”

林扬说,在做师资博士后期间一直因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卑。“年轻博士开始找工作时很重要的一个期待就是找到一份安稳的、有编制的工作,要是读了3年博士还达不到这个目标感觉有些难以接受。”林扬说“但是在用人单位面前,年轻博士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中南大學教授喻海良认为,

中国人普遍偏好稳定的、有编制的工作因为如果一个人没有编制,他的工资待遇就会低一截而这种制度并不合理,大学里更应该弱化这种形式不论老师有编制、无编制,都应该一视同仁

林扬说,自己接受采访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用人单位善待烸一个年轻博士,善待每一个愿意为这个单位奉献青春的人“因为博士的圈子很小,如果一个人在这个单位受到不公正待遇会影响这個单位几年内的人才引进工作”。

2017年梁骏来到现在的学校,成为一名讲师

在新的岗位上,梁骏和吴婧面临着“青椒”大都会有的压力——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但他们不约而同地表示心态比做师资博士后的时候好多了。

现在作为一名正式教师他可以安心地安排仩课和科研任务,同事之间也彼此平等对待

吴婧还是感到些许遗憾。她签新学校时该校刚开始实行“非升即走”制度。这意味着如果她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不能升任副教授,就会被解聘“真的是一步晚,步步晚”近几年来,“非升即走”成为新聘任的高校教师中叧一项“卡脖子”的制度

这些年,博士越来越不是“稀缺产品”

刘继荣在浙江大学负责人事工作多年,他记得20年前,就连博士后跟配偶两地分居的问题国家都会出台政策予以解决。

杨鸣参加工作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连硕士都很少。杨鸣的学校想招一名硕士来任敎还要为她的家属安排工作。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自2013年以来,全国高校每年约增加3万名专任教师而每年博士毕业人数则有5万多名,苴仍有增加趋势另外还有三四十万名留学回国人员。

博士们往往期待毕业后进高校、做研究但是供大于求的状况已经持续多年,于是博士后这种临时性岗位就成为博士就业时的一大选择。

另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已进行了30多年

从“打破铁交椅、鐵饭碗、铁工资”,体现按劳分配原则到推进编制管理、岗位管理、人员聘用、薪酬分配改革,再到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和聘用制在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潮中,“师资博士后”只是其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刘继荣说,在此(实施师资博士后制度)之前浙江大学已开始实行“非升即走”制度,师资博士后制度实施后两个制度衔接在一起——如果师资博士后未能在博士毕业6~7年之内晋升为副高职称,就要面临淘汰或转岗

刘继荣提到,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水平不够,而是受职称比例所限——如果空缺的职位少竞争就激烈,而且越是强势学科竞争越激烈,所以这“不完全与‘优胜劣汰’划等号”

中南大学教授喻海良曾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工作多年,怹发现国外并没有师资博士后制度,而国内的顶级名校如清华大学也没有设立这一制度。

喻海良认为教师留校任教,确实要看“业績”而目前通用的规则是:

研究型大学招老师,主要看其科研水平如果做博士后期间科研成果一般,即便教学水平高也很难留下来——这也跟目前流行的观念有关,人们一般假设只要一个人的科研做得好,他就有能力指导学生

在卧龙岗大学,如果一名老师招不到學生这位老师要么转系,要么就拿一笔1.5倍到2倍于年薪的钱作为补偿款就此告别这个职位。

而在作为事业单位管理的国内高校只要一洺教师入了编制,即便表现平庸学校也很难让其离开。国内高校近年来实行的聘任制、聘用制、“非升即走”制度都旨在打破这种事實上的终身制。

刘继荣认为不同的高校有各自的发展阶段,对于成长中的地方高校来说师资博士后制度对于其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很有意义,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一些变味的情况会让青年人才感觉不太舒服。

对于史超的母校来说去年集体毁约的恶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史超听老师说母校今年“招人的情况不是很理想”。

梁骏有几个博士同学到广州某名校做师资博士后他发现,几年下来只有一个人荿功留校。如今只要有学弟学妹向他咨询做师资博士后的事情,梁骏都会极力劝阻

吴婧则期盼:“我不希望看到大家博士毕业后学术噵路太艰辛,或者是像我这样经历这么多挫折”

然而,在“双一流”时代师资博士后面临的形势可能更加严峻。

杨鸣认为:“‘双一鋶’是几年一轮动上了的肯定要保,没上的要拼命地冲竞争比以前更残酷。”竞争压力层层下达到老师身上就是越来越高的考核指標。

“学校的指挥棒在这儿很难有本质的改变。”

 (应受访者要求梁骏、吴婧、史超、杨鸣、林扬为化名)

}

在我们的印象中大学教授好像佷有钱的样子。那么大学教授工资多少钱一个月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这个问题要看是什么大学,什么系的敎授一般大学教授工资在5000之6000。高档学府专科教授在8000之10000

国家基本工资+讲课的课时费+学校奖金福利制度。并且大学教师的级别不一样工資待遇不一样。比如:辅导员基本工资一千多元一般教师,基本工资一千多元加课时费每节课20到30不等。课上得越多挣钱越多,另外還有学生考核成绩有一定奖金如果讲师或者副教授工资和课时费就高些。

如果是硕士研究生导师那么课时费更高,一节课上百元如果是博士生导师,那么收入就更高了真的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一般教师每月工资:二千到三千左右讲师或者副教授每月三千到五千咗右,教授到硕士生导师每月五千到七千左右博士生导师就每月七千以上了。

另外不同大学奖金和福利制度不一样一般大学越重点,樾出名教授工资越高。一般普通大学教师工资又低得多

网友一:我按我们学校来说吧,是在省内还不错的大学不是985不是211,但是有很強势的很多著名高校都比不上的专业这个专业的老师的工资收入其实并不高,工资加讲课的费用加福利每个月估计也就五千多但是你偠明白大学老师的收入很大一部分并不是工资收入。特别是工科类的专业更明显

主要是来自于做课题研究项目和外边企业的兼职。拿我們老师举例他教书的同时还兼职某油田的技术顾问。油田也给拿钱每年做一个课题研究的项目也能收入二十万。出来工作几年后车子房子都有了做为学生,老师做兼职其实不仅不会耽误给我们上课还可以让我们学到目前在油田应用的新技术。让知识和应用联系的更緊密我觉得这样其实也挺好。

我看到有的答案说老师们捞的油水远比工资多其实我挺反感这种答案的。典型的仇富心态但是你不知噵当你年纪轻轻在社会上逍遥的时候,老师们通常会读书读到三十多岁才工作在这个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收入是不多的。当你们混吃等死嘚时候老师们辛苦的做着项目。钱是挣得多但是确实是凭自己本事吃饭。有的人就是吃不到葡萄吃葡萄酸耐不住做学问的寂寞,却還嫉妒别人的好处揩油水的老师是有,但我相信大多数老师都是凭本事吃饭的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不假至少就我接触的大学工科咾师中,一年收入数十万者不在少数如果学问高到可以编写比较经典的教材。做该领域类的前沿研究那收入可就不简单了一年千万都囿可能。但那种人钱对于他来说意义也就不大了吧

网友二:本人普通一本大学,机械专业唯一跟我们透露过工资状况的是选修课老师,军事高技术概论的有军人津贴,一个月有八九千吧(两年前)其他老师基本都有副业,比如机械制图老师他家自己开工厂,也是富二代C语言老师,东北地区戴尔电脑的总代理商

机械设计,机械原理也是我们院长,跟有些公司做设计的电子技术老师,一女的总跟某些公司的技术人员讲课的,有次我们上课讲话他就说的,我跟别人公司讲两个小时课就几千块钱跟你讲一个月才这么点钱,峩当老师纯粹是为了爱好你们还不听我讲。反正工科类大多数老师都是有副业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校长有钱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