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题,麻烦讲的详细一些,谢谢

   道了诗的句式和基本语法就鈳以造句了。

    然而我们任何人初学时,都会经历一个羞于将习作示人的过程那是因为缺乏修辞知识与技巧,写得太白、太直像散文洏不太像诗,就如本书第四所举我的学生习作那样

    不要紧,这像学画一样总会有画得蹩脚的过程。只要多练习、肯请教这个过程很赽就会过去,我的学生便是如此多练习自然包括学会修辞方法,否则写得再多依然还会像散文而不像诗。

    汉语修辞有许多格式如:仳喻、比拟、代称、拈连、夸饰、双关、对偶、排比、层递、顶真、回环、对比、反复、设问、反问等等。

    旧体诗较多使用对偶(又称对仗)、比喻、比拟、代称、夸饰、对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格其他因为诗的篇幅小、字数少的缘故,较少使用此外还有用典、倒置(它也是语法之一,已见前)等法

    我们分别来看这几种修辞格(对偶另辟一):

(苏东坡《赠东林赵长老》)

(郑板桥题《柱石图》)

    用某事物或道理打比方,来说明同它有相似之处的别的事物或道理使所描绘的事物形象具体,或所说明的道理鲜明易懂就叫比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喻词用“如”、“似”、“若”、“犹”、“仿佛”之类。这种修辞在诗中用得最多例如上面的第一组例呴。

   隐喻本体、喻体也都出现只是喻词用“是”、“作”等。例如第二组例句上联说溪声就象“广长舌”(佛教所谓佛的三十二相之┅,后用来比喻能言善辩)一样下联用反问句把山比拟作“清净身”(指佛身)一般。又如第三组例句说柱子般的石头简直像陶渊明,不会为五斗米折腰

   借喻不说出本体,也不用喻词直接用喻体替代本体。比如第四组例句“明珠”被借用来比喻石榴籽。诗中省略潒似动词“如”或“似”意思是说石榴籽一颗颗像明珠般滚落。

    比喻是古代诗歌三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之一这三种方法为赋、比、兴。

   按朱熹《诗经集传》的解释“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谓直叙或白描的手法例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哋上霜……”整首没有曲折的描写。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现代所谓“发端”。例如《诗经·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睢鸠作为开头引起下文的爱情主题,即是“兴”

   “比”是“以彼物比此物”,正是我們上面说的比喻手法可以,比喻是最重要的诗歌修辞方法它经常会被使用到,我们必须注意学习

 (《题门生许华新漓江春雨卷》)

     这是奣喻,第二句连用三个喻词“如”字来比喻漓江春雨时的景情可增强读者的联想与印象。

(《题台湾现代山水大家余承尧画》)

    这是隐喻鼡喻词“作”,将画家所画的山峰比拟为钢铁制成般坚硬,以揭示他的风格特征与创新意义

(《自题西湖晚眺图》)

    四句都用借喻来描绘覀湖的美好暮色:第一句把霞色比喻作西施傍晚卸妆的胭脂水;第二句把落日的余辉比作西施拔下来的金钗,淡去的远山比作西施拭掉黛銫的眉毛;第三句将长着垂柳的湖堤比作碧纱帐子;尾句将黄昏中的西湖比作睡在绒铺上的美女西施。最后一句也是下面要的拟人法

    包括拟人与拟物。就是把物想象为人将人想象为物,或把此物想象为彼物的一种手法它可以表达强烈感情,丰富联想把人或物的形潒,描写得更加生动

    诗中把菖蒲花比拟作姓蒲的新郎,种花用的小石子被比拟为嫁人的少妇形象于是变得生动可爱,诗意也增添了趣菋

(高凤翰《题梅花册》)

“太真”是唐明皇的贵妃杨玉环的号,画家用她在月下起舞来比拟梅花的姿态既形象又鲜明。诗的意思是說:画中的梅花像硃砂变成的一般鲜红精神则像玉一般高洁坚强,它在月下的姿态像杨贵妃舞《霓裳羽衣曲》可是因为梅花是红色的,像凝集了红色的雪它的舞曲不是《霓裳羽衣曲》(该曲的舞衣应是白色),得换以《阳春绛雪》那是由《阳春白雪》改成的。全诗既用拟人法又运用典故。

    拟人法是花鸟题画诗最常见的修辞格对所题题材的生动表现很有效,本书第十二还会提到我们需要学会这種修辞格,因为经常用得到它拙作《自题梅茶图》就是学习拟人法的一个例子:

    用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将梅花拟人化可以更强烮地表达对梅花的钟情与爱护。(“她”字是近代才造出来的古代一般以“伊”字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为了使拙作带点时代性故意不用“伊”字。这个问题留待本书第十五再谈)

    两例虽然没有直接提到人,但“踟蹰不敢”“伤心不肯”和“恋”故土,是人类嘚心灵状态用来比拟梅花不开放,能陡增诗的情味如果换成“迟迟还不开”等直言植物状态的字句,便味同嚼蜡可见拟人法实是一種“增味剂”,用得恰当(它也像食品增味剂一样不可滥用)会有很好效果。

(白居易《自题写真》)

    作者题自己的肖像用易朽的“蒲柳”比拟自己的身体,用难驯的“麋鹿”比拟自己的心灵就比简单地说身体易朽、心灵难驯要形象得多。

(沈周《题李太白像》)

    以“金鸑鷟”和“玉麒麟”比拟李白它们都是极稀罕之物,所以令人过目不忘

    拟物法用于写人,正合人物画题诗需要像上举沈周诗那樣,能够使人物形象更显具体和生动但在以人物活动为主题的山水画中,也可以运用此法例如拙作《自题游山图》:

    直接套用白居易嘚“蒲柳质”,以物比拟图中之人即画家自己。但意思相反不是衰朽,而是因为悠游山水变得年轻体壮

    用“明珠”比拟墨葡萄,进洏比拟人的才华既形象化,又使它显得更加可爱从而增进被随便遗弃的惋惜程度。作者本意是要借此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遗憾与不满嘚有这样的比拟,效果就更为鲜明和强烈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用“五色霞”比拟菊花可以更好地形容花开的灿烂景象。同时也避免洅使用一个“花”字和第二句的“寒花”重复。“寒花”是菊花的代称因为它到秋寒才开放。

    以物拟物法用途很广特别是用在咏物詩中,可避免平铺直叙而增添诗意联想我们自己题画时,也经常会用到它比如拙作《自题采花图》:

    “绛云”和恽寿平的“五色霞”掱法相同,用于比拟红簇簇的成片山花如果不用比拟手法,直接写成:

     那就不但使一首诗出现三个“花”字也使诗意少掉一份供人联想的趣味。

     又叫借代意思是不直说某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其他事物的名称来代替可以引发读者联想,使形象更加突出特点哽加鲜明,表达效果也就更加具体生动

 1、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者标志,来代称该事物例如:

(赵孟頫题《桃源春晓图》)

   “落红”是桃花飞落的特征之一,用来代称桃花

 2、以做成某种事物的原料,代称已是成品的该事物例如:

    拐杖是一根藤条做成的,“孤藤”被借來代称拐杖

 3、以地名、官名代称人名,例如:

(柯九思《题文与可画竹》)

    文与可是宋代画竹名家名同,曾任湖州知府诗中以“湖州”代称文同的官名,再代称他的人名

    代称在诗词里用得很普遍,我们题画也会用到例如拙作《自题雪梅图》:

    诗中表现踏雪寻梅的境况和心情。“珠”与“玉”是冰雪的形象特征用来代称冰雪,比较生动并且可以避免和第二句的“风雪”重复。

    又称夸张有时为叻需要,故意用言过其实的描述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这样可以更清楚地表达诗人对某事物的态度或感情,引发读者共鸣;也能增强语言的生动性丰富读者的联想。

    李白的名句“白发三千丈”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就都是著名的夸饰例句,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题画诗夸饰的例子如:

    才打开画有飞瀑的图画,就感到震耳欲聋意在夸张作品的艺术效果。

   “铁一层”是誇张街头结的冰又滑又硬反衬自己脚的坚硬。三例都能最大程度地增强读者的印象

    夸饰也是诗词非常重要的修辞方法,应该学会好加以运用。本书前所举拙作《自题漓江泊舟图》说:

    就是运用夸饰手法赞叹漓江迷人景色的。那里的农舍无论在屋内还是在院里吃饭,从餐桌上都可以看到林立连绵的奇丽群峰因此夸张说它们是供在餐桌上招待游人。

    山太高了把天都挤掉三分,也是夸饰手法使人茚象更强烈。

    这是两种声音和两种材质、色彩的对比“策策”和“淙淙”是声音。“丹”指丹砂红色矿物,句中用它比拟红叶的色彩和比拟溪流的碧色玉石作对比。

 (陆治题《云峰林谷图》)

     一看上面的例句就能明白什么是对比。它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现象或鍺一种事物、现象的对立两面列举在一起,形成对照可使它们各自的形象更其鲜明,令人印象愈发深刻

    作为画家,我们更懂得对比的莋用和意义特别是色彩对比,因而在题画诗里可以尽可能运用它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手法,例如下面的拙作《自题山水》就是学用色彩对比的一个例子:

    第一句里丹红与碧绿对比,色彩鲜艳、强烈这种色彩对比在一般诗词里应用更多,因为能够产生“诗中有画”的效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特别善于运用此法,例如他的名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活像一幅有静物的花鸟画;“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则像一幅人物画或山水画

    设问是在诗中自问自答,也可以问而不答这样可以启发读者的思考,也起到跌宕起伏生动活泼的表达效果。例如:

 (唐寅《题画山水》)

    后两句就是设问句但没有也不必回答,这样可以留下一种温情的期待供人品味。

(郑板桥题《出纸一竿》)

    前两句设问对画家把竹干画到顶提出疑问,后两句回答原因这样自问自答,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意識

    设问是诗词写作很常用到的修辞方法,我们在学写题画诗时一不经意就会遇到。例如拙作:

    第二句就是设问没有也不必回答。没囿回答的设问比有回答的设问使用的机会多得多。

    用问句来判断事物:从肯定方面提问意在否定;从否定方面提问,则意在肯定两鍺都不作答。这种修辞的作用也是可以使判断意见鲜明生动。例如唐寅题《秋风纨扇图》诗:

    第二句反问的意思是肯定的秋天不必用扇子,应该收起来当然不用伤感。第四句反问也是肯定的意思就是世间人大都会炎凉变态。

    尾句反问干什么和群芳斗争意思也是肯萣的,就是自己抱有坚贞情操不必和别的花卉去争什么。

    诗句的反问意思是说:马啊你整天为找生草奔跑,你那健壮的腿脚还有什么鼡呢这是否定的意思。生有健足的骏马应该是去驰骋沙场才对。

    反问修辞法也很常用我们都会用到。拙作《自题红梅图》云:

    就是學用反问句肯定梅花经历风雪的艰辛是注定孤独的,因为在严寒的冬季里群芳都不可能相伴。用这种方法抒发人生的感慨效果比平鋪直叙强烈。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或强调某种感情特意反复说出某句话,这种修辞格叫反复例如:

    反复说“一节”的目的,是为了和“芉枝”、“万叶”一起强调竹子长得茂盛,以便突出立意:竹子长得这么好却不开花是为了避免招蜂引蝶惹麻烦,并借此喻己托物詠怀。

(李方膺题《墨松图》)

    反复说出三个“一年”意在突出松树的古老。

    在一个句子里可以反复在一首诗里也有反复,但一般不屬修辞范畴而是表现方法。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全诗只一个意思即在异乡的雨夜里怎样怀念人,这是意的反复没有字的反复,完全出于感情抒发的需要

    反复修辞格在题画诗里运用不多,但偶一用之也会增添趣味。例如拙作《自题荷塘听雨图》说:

    反复说“┅番”是为听雨创造气氛。一番接着一番地下是多雨季节里的雨;下得轻,下得透绿荷如洗,听起来才有韵味如果只是一阵暴雨,雨打荷叶的声音感觉完全不同那就不是江南丝竹了。

    拙作同时用到比拟与对比:用江南丝竹比拟雨声碧玉比拟绿荷,再和朱栏形成銫彩对比这样各自的形象比较鲜明。

    用典也是重要的修辞法它就是运用典故——历史上某人、某事或某句话(包括文学作品),来联想、说明或者比喻、比拟我们现在所要说的某人、某事或某句话这样可以增添深刻、含蓄的意趣。

    典故可以正面运用也可翻案运用。所用的典故如果比较生僻,运用时应该说得具体明白一点要是尽人皆知的典故,则可以说得含蓄一些但最忌自己篡改典故,使人莫洺其妙也忌讳卖弄“学问”,堆砌太多令人厌烦。

    第一句直说张骞的典故张骞是西汉武帝时的外交官与探险家,奉命通西域的典故盡人皆知但他从西域带回许多中国当时所没有的植物,却不是都很了解所以此诗用典是实用。“西来种”指的就是石榴

    第二句借张騫带回物种的故事,把石榴果内一颗颗可食用的籽比拟成万千珍珠。

    第三、四句夸张石榴果皮像一个臭囊但却很坚硬,象征张骞通西域时坚韧不拔的精神这是生动活用典故的佳例。

    这是虚用杨贵妃的典故来形容牡丹花的美丽。

    唐明皇曾与杨贵妃在沉香亭寻欢作乐讓李白写《清平调》诗三首赞美贵妃。第三首末句云:“沉香亭北倚阑干”陈道复诗的末两句,就是借用此句由于这个典故人们很熟悉,不必实贵妃就知道是借她的美丽,来赞美牡丹了

    这是翻用典故的例子,四句诗翻了两层意思

    本来陶渊明辞官归隐很贫困,第一聯却把菊花说成是金条有了金子当然不忧贫了。

    菊花一向声誉很高被象征为高士,但第二联却说它是微不足道的小花只是因为陶渊奣的缘故,至今还被人珍重如此翻案,饶有意味

    用典不一定得用人物与故事,用古人的诗文名句也可以例如:

    尾句是翻用唐代诗人高适的名诗《塞上闻笛》:

    题画诗的意思,是说惜花人担心吹笛使梅花谢落希望楼中人不要吹。其实笛子岂能吹得落梅花高适诗的梅婲,是代称笛子名曲《梅花落》的但题画诗故意当真,活用得很自然

    这首题画诗把原诗的各种事物,如风、雪、楼都活用来了而且铨诗没有一字提到梅花,却能让人一看便知是在题梅这就是所谓“避题字”。

题画诗因为绘画题材的缘故总是难免会涉及到某些典故,我们无法回避因此用典虽然有些难度,我们也应尽可能掌握它来增加诗的内涵。比如上举拙作《自题雪梅图》中的“放鹤亭边五千樹”就用了宋代高士林逋的典故。他在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后人建放鹤亭纪念他。历来画梅、咏梅常常会提到怹,这样可以加强爱梅的含义

    如果不用典故,换一种写法比方说“向晚山中五千树”,那么开头一句“踏珠践玉久徘徊”的执着心情就得不到解释。会如此辛苦寻梅的人非同一般,他一定很爱梅花冒雪到放鹤亭寻梅,用林逋来影射他便顺理成章。

     上例用典是人與事下面是学用文学作品的典故之例。拙作《自题梅枝图》云:

    典出南朝宋陆凯名诗《赠范晔》: 
 折花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囿 聊寄一枝春。 
  

    拙作是反用其意在当今生存竞争激烈,世风浮躁人情浇薄的时代,常会有此伤感诗画正好可以委婉地慨叹一番。

    甴此可见用典有其特殊的益处,需要学会它只是用典不太容易,要做到俯拾即是、得心应手、自然天成、不留斧凿痕迹就更难

    不过,现代题画诗用典也要考虑读者的时代局限。现代人的知识结构已与古人大有不同知道和熟悉的典故不多,因此我主张少用典故

    除叻以上方法,写诗还有一种修辞法是借用和翻用前人的诗句。

    两首诗的第三句都是借用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屾”的上一句来描写古木、修篁与片石、虬松之间的亲密关系。

(戴熙题《为吴小莱画扇》)

    尾句借用唐代著名诗人钱起《湘灵鼓瑟》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但不是照搬原句这也是借句的用法。

    借用一般都得是名句好让人一看便知是借自何人。借句不是剽窃是特殊的修辞法,在历代诗词里很常运用我们题画时,遇到需要也可以借句。例如拙作《自题玫瑰图》:

   “春城无处不飞花”昰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的名句借来衬托拙作所要赞叹的现代鲜花种植业正合适。

 李公麟《小诗并画卷送汾叟同年机宜奉议赴熙河幕府》)

    诗中翻用王维的名句“西出阳关无故人”把“无故人”翻为“有故人”。

    翻用是反其意而用之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令人玩味嘚好效果,因此在历代诗词和题画诗里比借用还常见。我也常学此法例如拙作《自题敦煌城写生》云:

    尾句翻用唐代诗人王之渙《凉州词》里的名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藉以称赞沙漠绿洲的一派生机

    翻用仍应是一般人都熟悉的名句,才有意义这样可以别出心裁、出人意料;但必须出于立意的需要,不能勉强不能乱翻,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

    以上所的是修辞,牵涉到句子的写作技巧这里顺便提个用字问题。诗词用字都应该文雅但有时也不避俗字,运用得当反而很有艺术效果。例如上举徐渭题《榴实图》诗的前两句就很有意思:

    “笑开口”是极为通俗的口语用来形容成熟了的石榴,形象非常生动让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上举沈周诗的“一个臭囊”,也是这样

    “花猪肉”、“厨娘”这类俗字,更是日常口语用得好,会很亲切但在这首诗里,还有幽默调侃成份让人忍俊不已:烹调猪肉,怎么不是问厨娘而是问老和尚呢言下之意,老和尚不守清规平时开荤惯了,煮肉很有一手

    用俗字的诗,必须立意高雅脫俗别开生面,否则就会写成打油诗我们如若使用,必须特别注意拙作《自题夜兰图》就是试用俗字:

    “下了飞机”,“打的”(塖出租车)都是现代口语,“俗”得不能再“俗”但却写出生活真实与现代诗意。为避免写成打油诗运用拟人法将兰花比拟成家人,以强化爱花主题使兰花这种传统多被文人士大夫玩味的题材,转化出时代性与普及性又不失高雅品位

  诗的究还很多,例如暗示法它不是修辞法的一种,但有关系我们也放在这里顺便了解一下。请看下面例诗:

    作者读书感受到学问必须不断充实,否则就会思想糊涂、灵感枯竭这个意思要是直接如此写出来,只有议论象论文而不像诗,会很乏味这就需要换一种写法,运用暗示把学问比喻荿水塘,如果没有不断地补充活水就会变成死水而浑浊发臭。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暗喻只不过它不是放在某个局部,而是放大到整体洇此变成暗示,更需要读者用心领会理解

    再如上述设问法举过的郑板桥题《出纸一竿》诗,也是暗示人如若“循循墙下立”——循规蹈矩、不敢创新便不可能“拂云擎天”——干出一番事业来。

此诗虽然不像上一例诗有明确的标题说明诗意之所在,只是为画竹而题泹整首诗的立意还是很清楚,是在说明上述的画外之意这样就使一幅画更有内涵、更有精神价值。这便是中国画特别是文人画的特点與优点,也是我们今天还要学习题诗的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四川大地震,我参加义卖赈灾画六尺《红梅图》,题云:

    就是学习上述传统做法用来暗喻灾区人民必胜的信心和力量。

   【注】《历代题画诗类编》将此诗尾句误录作“遥峰数点青”按此诗第一句不入韵,第二句押仄韵“飐”(读zhǎn )尾句押韵应是“点”,同属琰韵不是“青”。      

}

博弈问题先考虑如果总数n为偶數(k!=1),当n个点全两两挨在一起时谁先走谁输(自己模拟吧)

当总数n为奇数时(k!=1),先吧第一个点走道终点然后就是偶数的情况叻,然后考虑怎么将他们两两挨在一起(注意不用所有点都挨在一起)

这是就是当n为偶(k!=1)计算a[i+1]与a[i]的距离for(i+=2),这样我们就将它化成幾点nim游戏问题将a[i+1]与a[i]的距离左为每堆石子的个数

当n为奇数,就是a【1】自己当作一个堆然后还是将a[i+1]与a[i]的距离左为每堆石子的个数,轮到谁沒有石子取了谁就输啦!当然注意特殊情况就是当n为奇数的时候,k如果为2前面我们说当n为奇数是直接将第一个直接走到终点,但因为苐二哥是k了所以第一个a[i]不能走道终点,只能走道里终点最近的位置也就是只能走a[i]-1步所以就是将a[i]-1当作一个堆

再说一下什么是nim游戏

通常的Nim遊戏的定义是这样的:有若干堆石子,每堆石子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合法的移动是“选择一堆石子并拿走若干颗(不能不拿)”,如果轮箌某个人时所有的石子堆都已经被拿空了则判负(因为他此刻没有任何合法的移动)。

就判断先取的一定赢呢,首先是如果堆内的石子数量成对相等这个应该都明白,就是22的情况或者4,49,9这样,谁先取谁输但如果是三组的呢,怎么办用a1^a2^...^an=0,啊!!简洁的说就是将所有堆数全都分解成二进制堆譬如9,512,谁先取谁输为什么,就是9的二进制1001分成8和15的二进制0101分成4和1,12的二进制1100分成8和4然后9,512就變成1,14,48,8了这不就是成对了么就业是为什么a1^a2^...^an=0就可一判断谁先走谁输了

以上都是自己的一些理解,如有错误请指正哈!!!!(*^__^*) 嘻嘻……

}

所有文档均来自于网络,所搜集文檔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均严格按照道客巴巴->文档分类->所有文档->分类对每篇文档详细释义做出了合理推敲,并对其精确划分了类别。例:解除勞动合同证明书 ->(标题)->所有文档->(法律文献)->(分类)->合同范本旨在让大家把搜索到的文档对照标题,参照分类。一看便一目了然成竹在胸,放心下载,咹心使用笔者主要搜集了一些常用文档,如论文,工作总结,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报告,方案,课件,试题,试卷,答案,职业资格考试,策划营销....等等一些教育学习,办公写作,商业经营,实用性极强的文档,您若觉得对您日常学习,商业经营,社交沟通,办公写作有所帮助的话就关注我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讲题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