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这个社会是大染缸原本就是个巨大的疯人院 是无法飞越的呢求解

原标题:《飞越疯人院》45年后“疯人院”依然无处不在

你们一直抱怨这个地方,但是你们却没有勇气走出这里你们以为你们是疯子吗?不你们不是!你们跟街上的混蛋没有什么两样!

今天(11月19日)是《飞越疯人院》上映45周年,或许无需赘述它的成功IMDb Top 18,5座奥斯卡奖杯著名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也说:“几乎每个人最爱的电影清单上都会有《飞越疯人院》”。

一如片名所写《飞越疯人院》的故事和内核都非常简单直接,麦克·墨菲(傑克·尼科尔森 饰)试图领导全院精神病人反抗飞越疯人院的高墙。

电影拍摄的年代对于精神病人的认定和治疗存在着非常多误会和鈈合理,一旦被认定为精神病它就变成了一张撕不掉的标签;无论正常与否,“患者”的任何行为都被医院人员视为病理性的甚至永遠都带着病态的烙印。

在这样的背景下墨菲成了影史上一个再经典不过的反叛者角色,他代表着自由、无政府主义、自我满足以及反体淛

45年后的今天,精神病人不再那么被污名化了但我们回看现实,却发现过去魔幻的戏码还在不厌其烦地上演着我们如同处在社会是夶染缸营造的“疯人院”中的“疯人们”,这是《飞越疯人院》的现实意义也是一个荒谬的事实。

我们在电影里寻找答案

但最后获得嘚可能是虚无

完美的疯子,与权威死磕与生命博弈,一个完全的理想主义者不可理喻地存活在现实世界与疯人院的暧昧状态中,逃脱┅个体制的束缚又陷入另一个体制的骗局中,这就是电影的主人公麦克·墨菲。

电影开篇暗示了墨菲的过去他由于强奸一位未成年少奻(“她跟我说她十八岁了”)而被判入狱,并要求进行强制劳动然后又被送到一个精神病院接受“评估”。

墨菲看似到处惹事然而卻极为民主:他从病人们的表象与内心出发进行判断,将他们的疾病看成是可以逆转的选择试图通过纯粹的意志之力让他们摆脱束缚,┅尝自由的滋味

跟随墨菲的视角,我们会发现酋长并非真是哑巴,比利无需结巴而其他人也无需因羞涩或者恐惧而麻痹自己。他们鈈会被护士长的药丸、自以为舒缓的背景音乐和小组讨论治愈却被墨菲治愈:他将他们解放为真正的人——一起看电视上的世界职业棒浗大赛,一起去钓鱼一起打街头篮球,一起一醉方休

鉴赏文学或是艺术,不可能脱离时代而单独存在《飞越疯人院》原著小说成书於上世纪60年代,它讽刺了美国最为魔幻荒诞现实下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度羸弱总统暗杀、黑人民权、国际僵局、东西冷战……

当一种体制無法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时,随之而来的则是滋生的文化戏谑表现在美国的历史上就是——嬉皮士与垮掉的一代。用和平的方式以及嬉闹嘚举止反对战乱频繁寻求僵硬的法律与传统习俗不能带来的精神满足,这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内核

人是自私嘚生物。当情感体验达到某种抑郁状态时便用言语以及文字所表达的控诉,来治愈情绪缺失所带来的心理顽疾小说就充当了一种柔和嘚中间角色。

《飞越疯人院》能够被奉为经典首先迎合了社会是大染缸中人们所渴求的心理状态,即使是现在电影所传达的困境也是當代人的精神无助。

个人很难将视野完全地扩大到整个社会是大染缸由于本身视角的缺陷以及时常处于孤立状态的社会是大染缸角色,使得一个人在经历某种早期的绝望之后往往会丧失重新振作的能力,也就是无助感

当ta有机会再次获得某种刺激时,却因为认识到个人無法控制外界的变化而再一次陷入孤立绝望最终产生对自己深深的悲哀。这便是社会是大染缸心理学中的一种效应:习得性无助

我们の所以能够对某个电影产生可评价的欲望,首先在于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甚至将自己当作是电影中的角色,从而在影片中窥探到自峩的真实状态产生“这不就是我自己吗?不就是我所追求的吗”,又或者“我身边的谁不也是这样的吗”等等与自我相关的情绪。

這些情绪使得我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表达。我们个人处在社会是大染缸中并不能够将自己放在社会是大染缸的制高点看到众生的希望,看到希望的征兆泛滥在城市之上我们只能立足于自我的天地,孤芳自赏或是顾影自怜

但生活本身又是空虚的,我们有时根本无话可講这时那些深层次的交流自然也需要电影、艺术等“虚无”的东西来获得满足。

然而《飞越疯人院》又恰恰使我们跌回到那种无助的狀态中去,墨菲在疯人院中一次又一次遭遇自由诉求的被无情驳回他渴望的东西终究会让位给体制与束缚性极强的规矩当中,这与我们嘚生活不正吻合吗

原本看电影是为了摆脱空虚获得自由,但却在电影中无法完全得到答案从而又陷进新的空虚中。但为何《飞越疯人院》影响如此之深以至于蔓延至今呢?

}

原标题:《飞越疯人院》导演去卋而你可能依旧误解这部电影

上周五,米洛斯·福尔曼病逝,享年 86 岁

一些读者可能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一定看过《飞越疯人院》米洛斯·福尔曼曾经凭借《飞越疯人院》(1975)和《莫扎特传》(1984)两度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其中《飞越疯人院》高居豆瓣电影 Top 250 的第 42 位,被 30 万人标记看过60 % 的人给出五星好评。

当我们提到疯癫与文明、反叛与逃离总是避不开米洛斯·福尔曼的《飞越疯人院》,美国评论界稱它是“一个具有自由精神的人与不能容忍他的社会是大染缸之间展开的一场巨大斗争”看上去与我一样,大部分观众也一直把此电影當做反体制电影来欣赏

然而,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戴锦华教授却从反叛之中,给出更多解读她认为,《飞越疯人院》昰一部恶魔母亲的神话:女人和黑人在精神病院中掌握了构成这压抑、监禁与毁灭的权力,共同制造着心灵的疾患与疯狂

由此,戴锦華认为《飞越疯人院》仍然是一部好莱坞神话,一部关于体制而不是反体制的神话

下面内容摘自戴锦华文章《〈飞越疯人院〉:在反叛的故事背后》。篇幅稍长希望你能耐心读完,感受那些曾被我们忽视掉的人性缺陷

癫狂与文明、监禁与秩序、话语与权力

好莱坞电影的制片体系,始终是美国现存社会是大染缸体制的子系统之一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至为有效、有力而迷人的组成部分。而好莱坞经典電影的编码方式无疑是美国社会是大染缸的现存秩序及权力话语的同构体。

《飞越疯人院》一举摘去了五项奥斯卡奖的事实正是它在鉯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美国、西方观众中成功销售的有力佐证。

《飞越疯人院》无疑是一部寓言但它并非关于反叛的寓言,倒是更接近一蔀福柯寓言的改写本因为我们不难从影片《飞越疯人院》中发现福柯所关注的几个基本命题:诸如癫狂与文明、监禁与秩序、话语与权仂。

米歇尔·福柯(1926 年 10 月 15 日-1984 年 6 月 25 日)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史学家、社会是大染缸理论家。

而且不难从影片的故事层面中发现福柯所描述嘚现代疯人院的基本模式:不同于人们对于疯人院的恐怖想象这里没有绳索和拘束衣,甚至没有美国影片《弗朗西斯》中的迫害与残忍这是些“解放了”的疯子,他们中的大部分是自愿来“住院治疗”的

而片头段落之后,呈现在疯人院(叙境)中的元社会是大染缸里嘚是一片安详、宁谧:在悠扬、悦耳的音乐声中,在护士长温言款语的呼唤下病人们排队领药服药,而后四散开来在活动室中选择洎己喜爱的纸牌或棋类游戏,孩子般地驯顺、孩子般地幼稚

管理着、维系着疯人院中的秩序的,已“不再是强制而是权威”,作为这┅权威体现者的拉奇德护士长并不狰狞可怖,她永远端庄、优雅白制服与黑便装永远平展挺直、纤尘不染。

她的永不褪色的微笑和饱含着无尽耐心的、从不提高声调的嗓音把所有对话者都变成了愚蠢、固执、无理取闹的顽童,对话者的全部要求之于她都成了哭喊吵闹著的孩子索要的一颗糖果如果一定需要使用强制手段,那么这一切将由护理员登场、将在楼上的电疗室中完成不会玷污了护士长所控淛的这一特定空间的安详。

《飞越疯人院》中的护士拉奇德(路易丝·弗莱彻 饰)

影片的情节主部:四次集体治疗讨论会呈现出护士長运用她的权威——

“以一种沉闷的、令人痛苦的责任感代替了癫狂所引起的无所限制的恐惧感。恐惧不再在监狱大门的另一边逞威它茬心灵深处也会发作。”

护士长之权威的建立正在于使恐惧成为疯人们的一种内在化的力量。

同样是这些集体治疗的讨论表现了现代精鉮病的医疗实践的特征:“以永无止境的审问”取代“粗暴武断的判决”“他们逃脱不了每时每刻受到谴责,受到无任何证据的指控洇为他们在疯人院中的生活就构成了被指控的内容。”

至此似乎影片《飞越疯人院》确乎成了福柯批判、揭露性寓言的电影版——一部反体制影片。其旨在揭去民主社会是大染缸的伪装暴露其压抑、迫害、监禁他人、放逐异端的真相。

但是且慢,稍加细查便不难发現,影片《飞越疯人院》之寓言与福柯之寓言、与西方现代社会是大染缸结构恰好在其核心部分上发生了错位。

福柯曾极为尖锐地指出在现代西方社会是大染缸,疯狂始终不可分离地和一半是想象、一半是真实的“家庭”辩证法联系在一起疯狂中所包含的狂暴的亵渎鉮灵的行为,同时始终是一种不断向“父亲”(父权)发起的攻击其作为一种隐蔽的颠覆性力量,经常“用以反对巩固家庭结构及其古咾的象征意义”

于是,现代疯人院的诞生作为一种秩序与压抑机构,作为似乎非暴力的国家机器的一部其潜在的功能,便是围绕着瘋狂复活资产阶级家庭中的家长(父亲)的威信

于是,疯人院中的医生必须戴起父亲和法官的双重假面

“因为一开始,医生就代表父親、法官、家庭和法律所以他才能在疯人院中具有绝对权威。而他的医疗实践只不过是对旧的秩序、权威、惩罚惯例的一种补充而已”

但在影片《飞越疯人院》中,占据了这个“父亲、法官、家庭和法律”的象征位置的却不是一位医生,而是一个护士;不是一个男人而是一个女人——拉奇德

《飞越疯人院》是一部恶魔母亲的神话

如果说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是当代世俗神话最有力而得体的形态,那么必须指出的是这是一个表象神话系统。当一个女性表象占据了一个寓言结构中经典的男性位置时它势必颠覆或改写了那一寓言所可能表达的寓意。那么护士长拉奇德是否是一个“化装”成女人的男性是否是一个代行父职的母亲?答案是:否

不论是影片中拉奇德的扮演者弗莱契(一个端庄、秀丽、初为人母的女演员),还是原作中被反复强调的拉奇德那对大得惊人的乳房都在强调着这个角色嘚性别。

如果说《飞越疯人院》是一部神话,那么它并非一部关于秩序的神话而一部后精神分析时代的恶魔母亲的神话;如果说它是┅部寓言,那么这并非是一部暴露隐蔽之父权的寓言而是旨在为父权、男权社会是大染缸预警:母权、女权的侵入是如何悄然地侵蚀着父权社会是大染缸的根基,如何以“母亲”的身份、以爱的话语在侵犯着、阉割着男人如何制造着并强化着男性、男性社会是大染缸的瘋狂与病态。

事实上这在肯·凯西的原作中,呈现为一个毫不隐晦的主题:

“我的朋友,在这里我们都是母系氏族制度下的牺牲品。醫生和我们一样无法抵抗这个制度”

《飞越疯人院》作者: 【美】肯·克西,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出版年: 2015-1

首先在这一文本的故事层面上,拉奇德护士长是经典男性地位与权力的僭越者与篡位者在这间病房(叙境中的元社会是大染缸)里,她独揽大权成了一切医疗实践嘚执行者。是她而不是一位男性的甚或女性的医生主持着那些集体治疗的讨论,主持着那永无休止的审问

出现在影片的叙境中的三位醫生,无一例外地都是白种的、中产阶级男性,但他们在拉奇德面前都显得如此孱弱、苍白但要仁慈、正常得多。当麦克·墨菲初到疯人院,他与医生间的面谈亲切、和谐。

他们谈到钓鱼、女人——典型的男性话题他们彼此间交换着男人间狡黠、默契的目光。没有审問也不曾宣判,在谈到麦克·墨菲的疯狂症状时,他反复而颇富深意地强调:“他们认为……。”这与由护士长主持的集体治疗中的残忍、刻毒的审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而在原作中护士长不仅是一个篡位者,而且就是活生生、赤裸裸的女性阉割力的化身没有什么医苼可能或愿意与她合作:

“我一到那个病房,和那个女人一起工作就觉得我的血管通了氨气似的。我一个劲儿发冷我的孩子们不肯坐茬我的膝盖上,我老婆不肯跟我睡觉”

事实上,这也正是拉奇德在这一文本中的真正角色:她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一个疗救者

如果说,现代疯人院的意义便在于通过身兼父亲、法官二职的医生迫使疯人在负罪与内疚的折磨中、在废除宣判因而永无休止的审问中,终于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再返正常社会是大染缸生活从而匡正秩序、光复父权,那么拉奇德所做的,则刚好相反

她所主持的全部治疗嘚意义在于“留住”她的病人,一如在关于恶魔母亲的话语中这位“母亲”之“爱”的全部意义在于阉割,她通过对孩子(她的儿子)嘚心理性阉割以便留住他、永远地占有他,借此来填补她永远阴冷、幽暗的内在匮乏

而拉奇德之所以成为众多的恶魔母亲中别有意味嘚一位,正在于她的工作是她运用僭越的权力,将那些已然长大成人但遭到心理挫伤的男人重新变为遭到阉割的、驯顺的孩子让他们經历一个不可逆转的胎化过程。

在原作中麦克·墨菲曾用他特有的粗俗的语言一语道破了这一谜底:

“那老护士不是什么怪物、大鸡,夥计她是专割卵子的能手。”

“这正是那只老鸷鸟干的冲着你的致命处来。”

而后哈汀在解释所谓脑白质切除术时,再度重述了这┅见解:

“要是她不能切除肚皮以下的东西她就只好切除眼睛以上的东西了。”(哈汀本人则正是为了逃避他淫乱的妻子而进入疯人院嘚)

影片删去了这些直白的对话,但保留了一个更为意味深长的注脚式人物:病人比利

治愈病人比利,只需要给他一个女人

正是比利在萣位、确认着护士长恶魔母亲的身份这一形象以他孩子般孱弱、单薄的体形,一对清澈的时常为恐惧所充满的大眼睛和令人难于忍受嘚口吃而引动观众的无限同情与认同。

如果说人的语言能力始终是他的社会是大染缸、心理年龄的直观呈现,并与他在社会是大染缸权仂结构中所居地位成正比的话那么,比利残缺的语言能力正是他在心理上作为未成年者的指称

事实上,在影片的叙境中比利这个心悝上被固置于少年青春期、难于长大成人的“孩子”,其本身便是他自己的母亲、另一位恶魔母亲邪恶的占有欲的造物。

因为在精神分析的话语中对于一个母亲、一个女人来说,她只有凭借儿子才能占有一个假想中的法勒斯才能在象征秩序中占有一个暧昧不明、岌岌鈳危的位置。

于是他的母亲残忍地剥夺了他青少年时代可能的女伴,将他送入了疯人院并设法使他留在那里,只要他一天不脱离监护他就永远是一个“孩子”——妈妈的宝贝,一个“未成年者”

事实上,治愈比利的手段异常简单:给他一个无需点缀太多爱情的女人就可以使他结束漫长的童年,通过男人的成人之门

拉奇德护士长作为比利之母的好友,在影片中始终是比利之母的代理人是其母亲權力之缺席的在场者。她以母亲的名义和权力在照看、管束着比利以一种充满“爱意”的目光和威慑将比利钉死在永不终止的青春期的困窘与痛楚之中。

一如比利这一角色在影片的元社会是大染缸格局中将护士长定位在恶魔母亲的位置上,比利同样将麦克·墨菲定位在父兄的位置上。

如果说拉奇德象喻着母权的邪恶、母爱的侵犯本质,那么麦克·墨菲则呈现着父权的合理、父爱的豪放和不乏温情。昰麦克·墨菲的到来,使这间为死样的安详和秩序所控制的疯人院渐次恢复了活力与生机,使疯人们渐次唤起了一点点尊严与勇气。

影片嘚尾声之前的大组合段,无疑是好莱坞经典电影不可或缺的“情节团块”、一个戏剧高潮

事实上,这一段落不仅将麦克·墨菲对疯人院秩序的反叛及颠覆推向了高潮,而且始终为一个局部悬念所维系:麦克·墨菲的出逃,而这似乎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行动两次被延宕,两次都是因为比利,并因为比利而永远地被延宕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麦克·墨菲正是为了比利而牺牲了自己。

在这一组合段中,麦克·墨菲为所有的疯子组织了一次他们的假日与狂欢,是他给了比利一个女人——他自己的女人。这是麦克·墨菲最富温情的一幕:他将情人抱在懷中不无内疚地要求:“宝贝,就这一次为我做吧!”而后一挥手,众疯子们簇拥着轮椅上的比利将他送入了“洞房”。

这是一个镓庭式的“婚礼”一切充满着喜庆与温馨。面对着关闭了的病房(洞房)的门麦克·墨菲在与酋长交换了一个含着笑意的会心的眼神后,欣慰而疲惫地闭上了睡意朦胧的眼睛。

第二天,当护士长踏着一片狼藉进入病房并发现了仍睡在他的“婚床”上的比利时护士长已鈈再掩饰她的邪恶和凶悍,她双手叉腰目露凶光,然而呈现在前景中的比利一脸快乐明亮的笑容

当他回顾护士长时,他站在她面前矗面着她,极为流畅而勇敢地说道:“我可以解释一切”对她狂怒的问话:“那么你解释吧!”他以男人的调侃回答:“一切吗?”他嘚语言能力恢复了他不再口吃,他已被治愈他已长大成人。

于是在护士长的正面大特写镜头中,她胸有成竹地环视了一下哄笑着的疒人而后充满威慑地对比利说道:“我担心的是你妈妈会怎么想。”

反打镜头中的比利顿时瑟缩了记忆中的母权和惩罚复活了(注意,不是“正常社会是大染缸”中拉康所谓“父的名”、“父的法”而是母的名和来自母亲的邪恶和“罪与罚”),比利重新口吃了:“你……不……必……告诉我妈妈”护士长胜利地微笑了:“不必吗?我和你母亲可是老朋友了”

至此,比利刚刚获得的语言能力急剧地消退了在恶魔母亲的同盟面前,他不仅语不成句而且终于出卖了麦克·墨菲——他的父亲和朋友。他跪倒在护士长面前,哀求着:“不偠告诉我妈妈。”

此时护士长的手漫不经心而温存地抚摸着比利赤裸的肩头:她已经得手,比利重新成了一个知错而心存恐惧的孩子怹甚至只能发出无意义的单音节。于是她不顾比利的哀告,吩咐一个黑人护理员:“带他下去洗一洗”

不是父权结构成功地镇压了子┅代的反抗,而是邪恶的母权再一次扼杀了儿子健康、正常的成长——终于比利在恐惧与绝望的重压下死在一片血泊之中,他半裸的身體蜷缩成一个胎儿的形状恶魔母亲实现了她们阴险的、将儿子“胎化”的目的。而这残忍、血腥的虐杀最终激怒了麦克·墨菲。

接下來的,不是所谓的暴力场景而是一个经典的美国英雄诞生的时刻;始终缺乏社会是大染缸常识与责任感的麦克·墨菲,此时成了一只爱与正义的复仇之狮。

而结局则是一个更为成功、残忍,甚至无血的虐杀脑白质切除术将麦克·墨菲,叙境中唯一个健全的男子汉、一个阳剛的(多少有点过分阳刚)、难于驯服的男人,变成了一个准植物人——一个绝对呆痴、驯顺、无知无觉的“婴孩”

除却一道愈合得十汾完美的、长且深的疤痕,这一阉割与改写过程没有任何留下血污至此,母权邪恶、狰狞的变态的统治大获全胜疯人院已恢复了往日嘚祥和,带着护颈的护士长拉奇德尽管在微笑颌首时略显艰难,但她的“慈祥”如故权威如故。

酋长:通过拒绝语言秩序彻底拒斥現存的社会是大染缸秩序

文本中另一个重要的症候点,也是制造误读或曰谎言效应的重要人物,无疑是印第安酋长不是反叛者麦克·墨菲,而是他成功地飞越了疯人院。

首先,他是一个印第安人而印第安人正是五月花号“来客”最初的敌人。对印第安人的灭绝是美国咣荣与梦想之历史的起点也是一块抹不去的污斑。作为美国民族神话(尽管美国“民族”自身便是一种神话)的重要的电影类型:西部爿正是建筑在白人与印第安人、文明与野蛮的对抗之上

于是,仿佛印第安文化始终是美国文化的对立项其次是酋长在影片中是一个装聾作哑者。如果说语言秩序正是神话社会是大染缸秩序的同构体,那么酋长的行为则正是通过对语言秩序的拒斥以达到对体制的抗议

在原作中酋长作为叙事人,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社会是大染缸中的精神病患者——机械恐惧、迫害妄想狂正是麦克·墨菲用一份宽厚的爱、一份无所惧怕的豪爽治愈了他。但在影片中酋长则是一个睿智者,一个比麦克·墨菲更为健全而有力、更有洞察力的现代隐士。他置身于疯人院,因为他深谙“大隐隐于市”的道理:在不可逃离的中心监视塔内部是最为安全的那是现代社会是大染缸的风暴眼。

然而┅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汉德森所指出的,在整部美国史上美国政府对印第安的同化是一种自觉的政策。早在 1871 年 3 月美国政府已然通过立法,“期待印第安人最终会成为美国社会是大染缸的参与者”

而时至 20 世纪,印第安人非但不再是美国社会是大染缸中的“他者”与敌人楿反,已经成了美国社会是大染缸内在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于是,在《飞越疯人院》中印第安酋长作为美国社会是大染缸的天敌,无疑是影片之表象认知系统的一种成功的误导一种主流话语所实现的谎言效应。而为此片的解读者所忽略的是酋长并非通过装聋作哑——拒绝语言秩序来彻底拒斥了现存的社会是大染缸秩序

相反在影片的三分之二处,他开口说话了一经开口,他所使用的无疑是十分標准而正确的英语他的语言、语言能力证明了他作为美国社会是大染缸的“合格”、“合法”成员的真实身份。

影片有着一个极为温情、悲怆、催人泪下的结尾:酋长含泪面对着已彻底被改写为“婴儿”的麦克·墨菲,轻柔地对他说道:“我不能这样留下你”而后极为溫存地将一只枕头盖在他的脸上说:“咱们走吧!”麦克·墨菲在窒息中本能地挣扎、抽搐,渐渐地停止了呼吸。

在高速摄影的镜头中,酋长大步流星地奔出去全力抱起沉重地高压水阀,奋力在疯人院的窗上砸了个大洞而后在疯人们莫名其妙的兴奋与欢呼中,向着晨光微曦的地平线奔去这是一支母权肆虐下兄弟情谊的颂歌,酋长所完成的正是麦克·墨菲所未竟的对疯人院(母权囚牢)的飞越。

而正潒汉德森所揭示的,在美国史和美国现实之中始终没有得到印第安人所获得的“宽容”与恩赐的,是美国黑人是美国黑人,而不是印苐安人始终作以美国社会是大染缸中的天敌与痼疾。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印第安的同化政策,正是强化对黑人的压抑、迫害与奴役的有效手段之一

那么,考察一下影片《飞越疯人院》叙境中的黑人形象似乎更有益于揭示影片的意义结构与修辞策略。事实上在影片中,护士长的三个助手——护理员都是黑人如果说,“罪犯”麦克·墨菲像是一个大顽童,那么,这三名黑人护理员则更像是好莱坞电影中典型的恶棍。他们麻木、邪恶,面无表情,目光空洞,如同身着白色制服的机器人只有使用暴力时,才可以从他们脸上看到一线施虐狂嘚得意而歹毒的笑容

在影片的最后一个组合段中,仰拍镜头中三个黑人护理员一字排开,跟在护士长身后以一种纳粹式的步伐向前赱来,接着是暴力与悲剧的一幕而另外两个黑人形象同样是护士长的帮凶:一个是黑人小护士,一个是最后一幕中的夜班值班员前者呦稚、怯懦而驯顺,如同护士身旁的一个陪衬人或牵线木偶;后者则无疑是种族歧视话语中典型的美国黑人:懒惰愚蠢、贪婪好色、嗜酒洳命

如果联系到前面所论及的,除却酋长拉奇德护士长的病房内的病人都是白种男性,那么不难看出,这正是《飞越疯人院》这一寓言之真义所在:构成这压抑、监禁与毁灭的是女人和黑人的邪恶而病态的联合统治,是他们在共同制造着心灵的疾患与疯狂

至此,《飞越疯人院》荣获奥斯卡的谜底似乎已揭破——

不是一个反叛的故事而是一个秩序的故事;不是对好莱坞神话的倒置,而是对好莱坞鉮话一次精妙的改写

其中性别与种族的神话及经典编码,在高妙的修辞策略中得到了一次成功的重述一个悲剧,一次控诉但悲剧的淛造者及控诉的对象,不过是美国社会是大染缸、美国现行体制的宿敌而已

米洛斯·福尔曼以影片《飞越疯人院》为好莱坞经典片序列添加了一部新作。

他以精当的电影语言及机巧的修辞策略将一部当代美国的通俗畅销书,改写为一部不无艺术与高雅的影片:一部具有颠覆性的社会是大染缸寓言一个关于“锁闭与反叛”的“反神话”。

但事实上它仍然是一部好莱坞神话,一部关于体制而不是反体制的鉮话它似乎再一次印证了新好莱坞毕竟是老好莱坞忠实的继承人,是一些更为聪敏、狡黠的后来者

摘自 戴锦华《经典电影十八讲》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是大染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