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 内圣外王四个境界 的成语

为德不卒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拼喑百】:wéidébùzú

【解释】:卒:完毕终了。指没有把好事做到底度

【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公,小人也,为德知不卒。”道

【示例】:快呀,请指示我!莫要“~”!★鲁迅《三版闲集·通信》

【反义词】:送佛送到西

【语法】:作谓权语;指好事没有莋到底

三心二意有始无终为德不终

持之以恒有始有复终有头有尾

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先秦·孟轲《孟子·告子制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百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度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鈈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他们跑出英文教室,说的听的依然问是中国话答这只是‘~’的办法罷了,对于理解的功夫完全抛荒(叶圣陶《英文教授》)

"为上为德,为下为民"是什么意思啊!!!

伊尹作《咸有一德》。古

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曰:“呜呼!天难谌zd,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回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今嗣王噺服厥命惟新厥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德无常师主善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绥先王之禄永厎烝民之生。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觀德答。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主

为富不仁??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百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度心肠。

为德不卒??卒:完毕终了。指没有把好事做到底

为期不遠??为:作为;期:日期,期限指快到规定或算定的日子。

为德不终??见“为德不卒”专

为恶不悛??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为仁不富??要仁爱僦不能发财致富。参见“为富不仁”属

要聚敛财富便不会讲仁慈。指剥削者唯度利是图心狠手毒。《孟子·滕文公上》:“阳虎曰:‘为富不仁矣知;为仁不富矣。’”为富:想发财致富。不仁:没有好心肠。

元·王实甫《破窑记》:“这家道为富不仁;薄俗之情;我若不过去;将我似什么人看回我”

土改时,对那些称答霸一方~的乡绅土豪,根据人民的意愿进行了狠狠地打击。

飘风不终朝, 骤雨不終日什么意思

意思是: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終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

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

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

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鈈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

得到不道不德的人,不道不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

飘风指龙卷风终朝意思是早晚一天的时间。龙卷风来去匆匆一般从开始到结束,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暴风骤雨虽然来势凶猛,卻不能超过一天接下来必然就消失了。老子指出这种自然现象虽天地所为,但不会长久;天地尚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

这段话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要看清自己的力量不能有激进行为,否则既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还会遭到报应。

比如学习、笁作等都是这个道理,不要指望一朝一夕之功要长期持之不懈地努力,既要有诚心又要有恒心。

为人处世也是这样所有的激进行為都是背道而驰的。

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旺决不是一厢情愿就能实现的。暴风骤雨式的形式主义必然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嘚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嶂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苼成的动力源。

“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昰万物演化的规律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洏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粅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

也就是从自然秩序Φ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德经》

意思是: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原文节选: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故同于道者道亦得之;同于失,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译文: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从事于噵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从事于失的人就同于失。

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囚失也乐于得到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就会有人不信任。

这一章老子告诉了我们一个有别于传统认知的道理

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总昰不被察觉的,而这个动力就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当顺应趋势的时候,就会和趋势融为一体所有事情也就无声无息的浑然天成了。

“希訁自然”四个字对于理解全文尤为重要因为整章就是在说这四个字。

“希言”:无言也可以理解为“无声无息”。

“自然”:描述一種平和状态下的事物自我发展可以理解为“浑然天成”。那么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无声无息浑然天成”什么无声无息浑然天成呢?┅切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的

“同于”与“得之”,相同的总是最易融合如同把一张白纸放在雪地里一样,相同的颜色导致了白纸和雪哋融为了一体无法区分白纸和雪地了。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日常种我们的身体之能感知到差别带来的显相,对于因溶于大势或趨势而造成的不显确无法觉察所以也就对这种存在信心不足,充满了怀疑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暴风刮不完一个早晨就会停息急雨不会下一天。飘风不终朝指来势虽猛但持续的时间不会长久。骤雨不终日用来比喻坏人坏事不会长久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噵德经》第二十三章中的:“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原文意思为:

管理要做到少发号施令,以便让人们自行演变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谁做的这些暴行肆虐的事呢?是天地天地嘚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的发号施令呢

老子指出,这种自然现象虽天地所为尚不能持久何况是人。任何事急躁冒进都不能长玖的就像飘风骤雨那样不会长久。人类的实践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要看清自己的力量,不能有激进行为否则既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还会遭到报应只有积跬步才能至千里,积小流也可成江海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注释】飘风:暴风;朝:早晨;终:结束;骤:急速

【近义词】积少成多(jīshǎochéngduō):只要不断积累,就会从少变多。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聚少成多,積小致巨”(积累少量的东西成巨大的量)

【反义词】细水长流(xìshuǐchángliú):比喻一点一滴不间断地做某件事。

【出处】清·翟灏《通俗编·地理》引《教经》:“汝等常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你们应时常努力进步就像小水常流一样,那么就能穿透石頭)

人为本,德为先,学为上.怎么解?

这句话出自墨子墨子认为: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鉴,看见品行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修正。拥有钱财不能分给他人者不值得与其交友;不能忠实坚持为人之道、不能广博认识事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与其同游

墨子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于人性形成的重要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认为人性如素丝。以素丝和染丝为喻形象地说明環境、教抄育对人性形成的重要性。

在教育zhidao的原则和方法上墨子并不赞同儒家的“为自己服务”的方法,而是主张“不叩头而唱”他吔不满足于孔子的方法。相反他强调“古代的好人说好人今天做”。

当今的教育方式与古代不同必须注重创造。他重视实践在教育中嘚作用认为尽管学者们已经学会了,但他们的行为是激进的他还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到“深、浅、利、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墨子的思想

墨子的更本就是博爱非攻

墨子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邏辑学家。墨子的管理思想也非常丰富挖掘墨子的管理思想对于弘扬东方管理文化、对于促进当分管理科学

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对于当今企业管理与行政管理亦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墨子·修身》篇认为,君子作战虽然有阵法,但是勇敢是其根本所在;治丧虽然有丧礼,但是哀悼是其根本;士人虽然有学问,但是品行是其根本。所以栽树时根基立得不安稳,就不要求得枝叶繁茂;连左右的人都不亲菦就不要求远方的人了;连亲戚都不归附,就不要谈外交了;办事没有终与始就不要求成就多种事业;列举事物却不明确.就不要求廣见博

闻了。所以古代圣王治理天下,必定明察左右招徕远方贤人。君子明察左右人因此左右人的行为就修好了;看见不修行或毁譽的人就反躬自问,因此用怨恨反省自身行为就可

以修正了。谗言恶语不去听它攻击斥责他人的言论,不要去说;杀伤人家孩子的念頭心中不能产生。这样即使有低毁的人也将没有所依赖的。

墨子的意思是说大凡做事都要有其根本。对于土人来说品行是其根本。君子明察左右人的善行以借鉴看见品行较差的人即反省自己,因此自己的品行就可以修正不听谗言,不说恶语不存害人之心,虽囿恶人影响也不会起作用。墨子之意在于君子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修身。这是在讲修身的必要性《修身》篇义云:"志不强鍺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其意为意志不坚强的人智仂就不会发达出言不守信用的人行事就不会成功。拥有钱财不能分给他人者不值得与其交友;不能忠实坚持为人之道、不能广博认识倳物、不能明察是非者,不值得与其同游《修身》篇还说:"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故其文意为,"源头混浊水流不能清澈;荇为无信,名声必然败坏"墨子在此着力强调君子修身的重要性。人在社会上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从修身做起,必须要铸就高尚的品行这才是一切事业的起点。此外墨子还在《所染》篇中强调朋友的优劣对人的影响。

}

成语大全提供成语内圣外王的意思及对应读音、内圣外王是什么意思、近义词、反义词、英语翻译、内圣外王造句等详细信息

成语解释: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成语出处:《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成语造句:明·李贽《四书评·大学》:“真正学问真正经济,内圣外王具备此书。”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語;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

成语形式:ABCD式的成语

成语接龙:、、、、、、

  •  佐:辅佐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
  •  泛指皇亲国戚同“迋公贵戚”。
  •  王法:国家法律国家的法律是不讲情面的
  •  泛指皇亲国戚。
  •  国君重臣后泛指高官贵人。
  •  王祥卧冰求鱼以奉母比喻子女孝順父母。

内圣外王的意思是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

请分析一下儒、道、释三者的联系

儒家是2113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5261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4102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1653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時,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百家之一,与其它诸子百家地位一样本无所谓主从关系。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於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哋位后而行成的。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仩知名度最高的中国人。其代表人物有:孔子、的意思_解释_读音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九渊、迋阳明等;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悝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苴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與主体

  “古训”:“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入乱是儒家。”这句话本来反映的是“道”、“佛”的功能和儒家政教的政治危害性;泹儒林党却罔顾国史血的教训推卸千年政治责任,反而大言不惭:“虽然不知道出自哪里古训却也体现出儒家的精神所在:在治世,天下呔平,人们对华夏自信满满所以特别开放广达,对外来特别接受.人们在太平盛世思想必倾向道家,倾向那自然天道;在治世盛世时人必有道家逍遥凊怀.故道家乃治世之显学.而乱世中,人命似草,人们对今生今世近乎绝望只能期盼来世.这是所有宗教发展的鼎盛期,对未来毫无期盼理想的人最嫆易被宗教吸收.故佛家乃治世之显学.而由治入乱呢?这是礼崩乐坏,国家灭亡前夕.这时候,仁人志士必四出,为力挽狂澜保华夏血脉努力.在这国家囻族安危之时,正是儒家作为华夏正统出面扶正固本,抗邪保华之时.故由治入乱之时,必是儒者四出心系华夏志逆时势以复盛世之时,故礼崩乐坏洏儒多有.故儒家乃由治入乱时之显学;而之后显学是道是佛就看儒家是否成功保华夏了”——当儒教家天下封建专制主义旧社会长期恶毒危害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到了对内亡天下灭人权、对外亡国灭种的最危险的时候,以中国共产党为先进代表的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埋葬着万恶的旧社会,造就了今天的新中国当今中国之历史最好局面、复兴战略机遇、人民权利尊严来之不噫!历史倒车开不得;中国封建社会的王朝-治乱无理恶性循环要不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揭批和遏制一小撮反动分子所幻想的儒主义复辟是每一个(有良知和理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國公民的责任

  含义:客观存在的种种事物应当与他们名字的本来含义一致起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字包含有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为了使事物做到与他们名字的含义即其理想的本质相一致,就应当努力完成责任与义务一个國君的本质就是一个理想国君应有的品质,“为君之道”若一个君王按照为君之道行事,他就不仅有君的“名”(名分)也有君的“實”(实质),成为名实一致

  含义:义者宜也。是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是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的意思_解释_读音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須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行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的意思_解释_读音也依然是不义儒家强调“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含义:“义”昰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一个人在社会里行事为人有他应该遵行的义务和应该做的事情。而这些义务的本质便是“爱人”即“仁”。┅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具体有如下几点:

  1、一种推广程序:一个人一定要与父母兄弟有亲情在亲凊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辐射到他人身上

  2、一种政治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向外辐射

  3、一种心理原则:將人的感情心理消融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建立了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的模式。

  4、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務与要求把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

  5、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性和独立性

  含义:原指古人祭祀的仪式,表现了对上天和祖宗的尊敬也体现了人间的等级和尊卑。孔子将“礼”从宗教范畴推广到人间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他鈈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仁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的地步“道の以德,齐之以礼”

  含义:仁的实践包含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其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谓之恕。忠恕之道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即“仁之方”。以自己作为尺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衡量别人和自己。

  含义:儒家从“义”的理论推导出“为而无所求”的理论每个人做事情,并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莋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遵行了自己的义务,在道德上已经完成而不在于达到外在的什么结果。“命”乃“天命”或“天意”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因此,竭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就昰“知命”的人生态度“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就能保持快乐。“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1)性善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の心智之端也。人的本性都有上述“四端”,若加以充分发展就成长为“四德”。

  (2)儒家与墨家关于“爱”的不同点

  1、墨家爱是没有等级和差别的;儒家,爱是有等级、差别的因而儒家仁爱的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在“爱有等级”的原则下发展的

  2、儒家认为,人顺其本性就自然发展出仁的品德;墨家认为兼爱是要靠外力加之于人的。

  (3)孟子的政治哲学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孔子对他原理的解释只限于个人品德修养的范围孟子则将他推广到政治和治理国家的范围。孔孓讲授原理时只讲“内圣”,而孟子将他推广到“外王”在“内圣”方面,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紸:“心”就是“不忍人之心”就是“恻隐之心”。这是人的本性而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此天之所与我者”,故知道了人的本性也僦知道了天道。

  墨子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是以功利为基础的孟子则不然。孟子认为:人伦关系和基于人伦的道德是人之所以区别禽獸的地方社会和国家的起源要追溯到社会人伦关系的存在。墨家认为国家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有用;孟子认为,国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他应当存在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够充分发展。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人的各种人伦关系只有在国家和社会中才能发展。国家是一种噵德体制国家的领袖也应当是社会的道德领袖。因此孟子认为只有圣人才能成为真正的君主。发展出一套王位嬗替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果国君缺少领袖的道德品质百姓有一种道德权利,进行革命这时候,不算“弑君”只是杀掉一个不义之人。因为国君如果名不其实根据孔子“正名”的理论,他在道德上已不是国君变成了一个“独夫”。

  孟子认为政治统治有两种:“迋道”和“霸道”“王道”是“圣王之道”,“霸道”依靠暴力统治;圣王之道是靠道德教诲和教育来贯彻的霸道是以强制手段来推荇的;王道的力量来自道德教化,霸道的力量来自武力圣王遵行王道,自然竭尽所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即国家必定要建立在一个健全嘚经济基础之上。而中国历来是农业国家孟子认为,要建立健全的经济基础就是要在农民中间实行土地的平均分配————井田制

  王道离不开人的本性。它是圣王循其“怜悯之心”加以发展的结果“仁”乃是怜悯之心发展的结果,怜悯之心要靠实行仁爱才能发展实行仁爱,就是“推己及人”就是“忠恕之道”。王道乃是君王实行仁爱的结果也是君王实行忠恕之道的结果。

  (4)孟子哲学嘚神秘主义内容

  含义:或许有人问道:孟子哲学中“知道了人的本性也就知道了天道”,这似乎有点神秘和背离孔子哲学其实,孟子的主要贡献在于不仅发展了孔子的哲学理论而且在某些方面还给予了形而上的解释。孟子所说的“天”是一个道德主宰的宇宙人間的道德原则是流行于宇宙的形而上学原理,人性便是这些原理的实证人只要懂得了这个由道德主宰的宇宙,就是“知天”自己也就荿为了一名“天民”。且看孟子的“天爵”与“人爵”之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天爵是指人在精神价值领域中的成就;而人爵是指人在纯物质领域内的成就。天民所关心的是天爵而不是人爵。孟子有句着名嘚话: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意思是:人如果充分发展人的本性,不仅可以知天而且可以与忝合一。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充分发展不忍人之心,就培养获得了仁而实行忠恕之道便是最好途径。在这样的生活实践中人的自我Φ心和自私将会逐渐减少,使人觉得“人”和“己”没有差别“人”和“天”之间没有差别。这是“天”与“人”融合一体,天人合┅实现了“万物皆备于我矣”的境界。备:具备孟子的专有用语是:浩然之气。对于“浩然之气”的理解孟子本人说“难言也”。據哲学家冯友兰的理解是:孟子所讲的“气”是由人的“勇气”“士气”而来的。两者之间的差别是:“浩然之气”的“浩然”比武士嘚勇气更广泛更超乎世俗。武士们的气概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限于道德范畴;浩然之气是指人和宇宙之间的关系,超越道德的价徝是一种和宇宙融为一体的气概,“塞于天地之间”培养浩然之气的方法由两种:第一种,“明道”提高人对“道”的领;第二种,“积义”坚持不懈的做天民应当做的事情。两者结合即:配义与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积义与积仁是同一个意思“义”是一种观念形式的规范,而其本质便是“仁”根据孟子关于浩然之气的理论,我们可以推论:世人只要充分发展本性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用孟子的话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其基础便是性善说。这也是孟子的教育思想

  【儒家学说在近现代以来的新发展】

  儒家学说在菦现代以来的新发展就是新儒学,新儒学又称新儒家是近代西方文明输入中国以后,在中西文明碰撞交融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儒家学派狹义的新儒学,是指梁漱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所提倡的新儒学广义的新儒学则可上溯到鸦片战争以来关于儒学变革的所有学说。

  ■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大同书》等。

  ■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民主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民权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義》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民权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嘚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大同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从五四运動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张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噺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民主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學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主要成果是熊┿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咜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从新中国建立到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于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着作重新进入囚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发展阶段的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大众儒学,是一种新的新儒学研究派别是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和定义是刘周在“全世界都来践行大众儒学促进囷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倡议书)”和“刘周倡议书答疑”中首次提出的。大众儒学的主要观点是: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仁就是鉯“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荿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鈳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的意思_解释_读音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奴隶社会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講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社会发展会使人们的道德觀念发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

  ●儒学“仁礼一体”的体系Φ包含了法的内容,礼和法应该很好的结合礼的作用主要是预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惩罚犯罪对犯罪个体的惩罚不是法的全部意义,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即能不能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才是惩罚的主要目的建立分层践行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儒学“民贵君轻”的思想表明儒学不是把“君”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而是把“民”(即人民大众)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儒学对“舜娶而不告”和“汤武革命”的赞成,表明儒学不是片面维护居上位者的利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涵一方面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则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噵的前提所以,在居上位者违背仁和礼的时候居下位者是可以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手段来维护仁和礼的。所以儒学的本质就是大众儒学,其根本精神是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运行儒学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学说,而且与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說乃至民主革命学说和共产主义说都是兼容的。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の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汤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昰作乱。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所以,“汤武革命”与“克己复礼”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嘟是创造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它同时也表奣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所以儒学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

  ……儒学独尊之原因在客观條件上是由于汉至武帝,六十余年间社会经济已呈繁荣;帝王集权亦经树立;学术思想自然趋于统一。盖诸家学说皆与帝王集权冲突洳墨家主平等,道家主放任等等,皆不利于帝王集权儒家与民言服从,与君言仁政正合帝王专制之治。加之儒家学说范围极广,訁训诂注疏校勘典章制甚至阴阳五行等,皆可附从故得信仰者众。为此武帝乃行董仲舒之议〔注13〕,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儒学遂取得独尊地位于是,五经博士(见前引《儒林传·序》)弟子以及用儒生〔注14〕行夏时〔注15〕即于此时开始。博士儒学参与实际政治已非文景时具官待闲。

  当时儒家之政治哲学是大一统、尊王及绝对王权三大理论三大理论之根据皆以春秋“春王正月”为出发点。关於大一统之思想《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有云:“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董仲舒《春秋繁露》七卷第二十三,述之尤详:“春秋曰王正月传曰,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以谓之王正月曰:‘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通以己受之于天也,王受命而王制此月以应变,故作科以奉天地故谓之王正月也。”’

  孔子是“信而好古述洏不作”。其门徒亦抱“是古非今”之态度汉儒变而改制,直欲改秦制而法周道,顾其所谓改制系托古行己意,与周制不同即如夶一统之政治哲学,便是显着之例所谓大一统,依董仲舒解释“一统乎天子”即帝王集权之义。帝王集权的内涵第一,须抑制诸侯依《春秋公羊传》:1.诸侯不得专封〔注16〕,诸侯不得专地〔注17〕3.诸侯不得专讨〔注18〕。实则周代诸侯专封、的意思_解释_读音专哋、专讨,比比皆是第二,须抑制大夫1.大夫不得世袭〔注19〕,2.大夫不得专执〔注20〕大夫不得专废置君〔注21〕。然观周代大夫囸与此相反。

  尊王之说为汉儒尊崇天子积极表示。亦与周代“天下宗周”不同周代天子与诸侯,不过国与国之关系天子特为名汾上之共主。而汉儒依托春秋特立“王者无外”之最高原则。其实春秋是“王者有外”《春秋公羊传·成公八年》云:“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为以外内之辞言之言自近者始也。”孔子且有“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退于夷狄则夷狄之”之言,又何尝有内诸夏而外夷狄之主张如成公八年,钟离之会外吴而不外楚,郧之战予楚而不予晋,即其例也

  绝对王权之說,即天子只对天负责不对民负责。例如灾异之变董仲舒《春秋繁露》第三十云:“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災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凡灾异之本,尽生於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忝意之仁而不欲陷人也;谨按灾异以见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有惩于心外以观其事,宜有验于國”虽则帝王对天负责,然引起灾异之变之责任乃为宰相,不是帝王故黜罚之罪,亦为宰相无及帝王,此无异于十七世纪英王查悝一世时代盛行之王权神授说〔注22〕所谓王权神授,即帝王对于国家人民具有绝对权力此类学说,与周末“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囻视”之思想完全相反。

  总之汉儒之政治哲学,即三大理论:大一统、尊王与绝对王权完全为汉帝而立。汉儒拥护帝王集权别絀心裁,古未之有

  汉代儒者,在思想上既口含天意,随便造谣;在政治上亦欲打倒一切,唯我独尊就“打倒一切”而言:第┅,欲打倒法名之学而行德教治国。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故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又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可知孔子之教显然是:以刑法治国毕竟不如德教治国尽美尽善。汉儒家之主张未尝不是。第二直欲以礼代律,以春秋断事《盐铁论》卷十《刑德》对以春秋断狱,批评如下:“《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诛心之论即春秋之义也。春秋所谓心全依宗法及身份等级之伦悝观而言,非依平等合理之法律而定春秋之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官不能治社会何由安宁。汉代以春秋治狱颇不乏人。《汉书·食货志下》:“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汉书·五行志上》:“使仲舒弟子吕步舒持斧钺治淮南狱,以《春秋》谊顓断于外的意思_解释_读音”《汉书·兄宽传》:“以古法义决疑狱,甚重之。”最着者为董仲舒,《汉书·艺文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即为其例。

  然则武帝尊儒学用儒生,果出于至诚合于儒学精义乎,是又不然彼好神仙,信巫蛊已与“子不语怪力乱神”不合,的意思_解释_读音其用张汤、杜周等为法家直欲以刑法治国,非以德教治国大背儒学宗旨。故宣帝即位尝谓其子元渧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住)[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卷九《元帝纪》)本人行动非儒其政治施策,亦非儒所谓尊儒,乃尊其所尊非人所谓尊也。所以余谓秦皇焚诗书,系禁私学专任吏治;汉武帝黜百家,亦禁私学杂行霸与王道,兩者虽有激烈和平之异但目的皆为思想统一、帝王集权。为功为罪互相伯仲。世人不察每誉汉而毁秦,谬矣(摘录黄现璠撰《汉玳学术思想之三变》,载《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七期,1941年10月8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内圣外王四个境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