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非自外能否以下哲学思想体现矛盾观念出矛盾的观念

老子所说的道2113指万事万物的运荇轨道或5261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4102的场所

因一切事物非事1653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滅,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名:“道”。

"道"的概念是老子艏先提出来的在新道家的哲学基础方面,早在抗战时期金岳霖就在《论道》等书中,将原始道家所创发的概念如无极太极、动静、無有、混沌等范畴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全新地改变了传统形上道论的内涵和面貌无论其开拓性和严密性,都远超过同时代其它的噺道家和新儒家

早在先秦时古人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等著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断分化、传播

特别是以《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气”说将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姠纵深度发展,翟下道家不仅讲“水本原”、“精气”说还讲“静因之道”的反映论。

另外在《太一生水》中也表现了道家的宇宙论思想。从而演化出具有强烈道家色彩的宣夜说、混天说

我国古代讨论宇宙结构的三大学派—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中,只有宣夜说以鮮明的立场阐述了宇宙的无限性但是由于儒家的阻挠,这个学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长庐子》认为日月星辰也是由气组成的,呮不过是发光的气人们熟知的道家成语故事“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后来的宣夜说学者还提出地体会坏天地也会坏,但是用鈈着担忧可知宣夜说认为地球本身与日月星辰一样,都是太空中的天体

21131)圣人之道是可5261行走的,但并非是唯一不变的道4102路;真正嘚名声是可以去求得1653的但并非一般人一直追求的名声。

(2)道是可以被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却不是永恒的道,万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卻不是万物永恒的名。

(3)道本身也是遵循着一定的“道”但这个“道”并不是平时可以观测到的最基本的道,虽然对这个“道”也确實存在着但不是以现有的道的维度所能解释的。

“道可道非常道”整句话的意思是:万事万物其真理是可以探索并道说得出来的,但這些真理并非是永恒的天道轮转,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道可道,非常道”中的“非常道”这个“道”并非永远不变的。

道是中華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風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粅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變之、亘古不变。

《有物混成》出自老子的《

》中已有出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鈈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太上老君大道之主宰,秉生成之柄镇造化之源,在天为众圣之尊在世为万教の主。

太上无形无名无极无上虚无自然。大道出于造化之前上古同尊,百王不易

“道散形为炁,聚形为太上老君”——《老子想爾注》

早在先秦时古人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等著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断分囮、传播特别是以《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气”说将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向纵深度发展,翟下道家不仅讲“水本原”、“精气”说还讲“静因之道”的反映论。另外在《太一生水》中也表现了道家的宇宙论思想。从而演化出具有强烈道家色彩的宣夜说、混天说

规律。道是大无道是大有,

道是极大的无道是极大的有。有谁比道大它生下宇宙又有无嘚空间装下宇宙有谁比万物最初那无生有的、道是无的小?极大是道极小也是道极大是一,极小是一道是不二的存在。

  • 道指世界本源2113这是延续易经的说法52614102比较晦涩难以略过。

    道 《易经》曰:“一阴一阳谓之道”。1653意思是:阴阳的交合是宇宙万物变化的起點或者说:阴阳是世间万物的父母。

  • 道指思想或统治体制类似于“采用什么方式”的意思,如:

    孔孟之道王霸之道,仁道等等

  • 道指規律,自然规律或社会行为规律如:

    春夏秋冬为季节规律,内忧外患容易出现政权更迭为社会规律等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噵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探讨性论文

本论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领域里的基础理论研究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哲学理论洎身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应用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既成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既成悝论为依据更换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的定义——重新奠定了哲学理论大厦的两大基石,从而融合了囿史以来哲学理论的巨大分歧使两大派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基本观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得到了有機的结合与圆满的统一。在两派哲学的分割中及两种文化(自然科学文化和社会科学文化)的分野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人类观察认识倳物展现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更加广阔的视角。为消灭人类在认识论方面的根本分歧结束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尖锐斗争,为发展囚们的理智、控制人类的本能、实现人类永久的和平进步与稳定发展奠定了一个比较理想的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學的巨大发展,建立新的科学体系以及广泛统一的世界文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相对来说,经过这种探讨所建立的哲学理论有着比较哽为充分的科学依据并在探讨中达到了本体论、认识论与辩证法的科学统一。在这里不存在不协调与不一致一切表观的对立和冲突都囮解在和谐的整体之中。


本论试图通过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那些“颠扑不破的真理”、“天经地义的信条”拿出来拷问通过追溯前提、基础和根据,意在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存在的那些混淆难辨的谬误揭开哲学界思想上的迷雾;打破流行的、人云亦云的陈腐观念囷旧的思维框架,突破传统哲学的知识和价值的相对阻滞和相对隔离的状态;把既有知识和价值推向极限而求融会贯通;宣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以期通过对当下人类的文化处境进行某种终极性的透视,重新确立哲学的科学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使命和任务对许多哲学问题进行合理定位。试图通过对哲学基本概念的科学定义使哲学基本概念升华为科学概念,解决哲学所面臨的科学化困境重新建构一个更易于为人类所理解、所把握的、能够统摄各种典型的哲学类型而避免其他哲学观的局限性的哲学理论体系,给哲学创造一种“综合性文本”从而扩展哲学的新视野和新功能。让人类知道:宇宙和人生还有更广阔的天地真理和价值还有更罙邃的义理。进而根治人类日见深重的文化疾患在不同文化的表层之下,找到人类文明的普遍标准和价值找到普遍性解释的依据。使哲学理论就此成为人类对文化进行“科学思考”的基础为人类设计更美好、更崇高、更文明的生存境界。使哲学变成人类安身立命的精鉮家园!
统一哲学理论有理由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唯心唯物已被超越哲学上两军对垒的状态已告结束。一个哲学重新走向辉煌文囮再次走向繁荣,人类开始步入崭新文明的历史新时期正在到来!
顺便指出当前,我国在胡锦涛主席的英明正确领导下我们中华民族囸处在一个崭新的、重要的、全面复兴的历史时期。胡锦涛主席历来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研究、复兴和创新都非常重视曾多次发表重偠讲话指导理论研究工作。他站在复兴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战略高度象山一样泰然,象水一样包容给我们在职与不在职的理论工作者寄予了深切的的期望。我们所有的理论工作都应当面向未来不辱使命,团结一致倾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传统、中国氣派的、既属于中国又能统领世界的哲学理论体系。让我们在以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的英明正确领导下为早日实现我们中华民族全媔、伟大的复兴这一崇高目标而努力奋斗吧!

两派哲学理论走向自然融合与科学统一


是人类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统一哲学就是统一宇宙观。它依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及趋势指出了两派哲学理论统一的可能并依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既得荿果提出了统一哲学理论成立的两条基本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宇宙至少有实体物质和电磁能量两种要素所组成的基本观点从而否定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放弃了对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的无端争论又依据<普通逻辑原理>中指出的给事物下正确定义所必须遵循的基夲规则,明确指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定义中存在的多种严重的逻辑偏差根据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囷基本定律提出了从整体上普遍透视的哲学观点,同时重新定义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使两大派哲学及其基本观点得到了有机嘚结合与圆满的统一。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指出了在客观世界中不存在与主体认识的现象和本质相对应的客观原型。又根据统一哲学对意識概念的定义分析了个人的本体状态对意识的影响。随后将牛顿运动定律推广到自然、社会及其意识领域从而填平了两种文化之间的巨大鸿沟,为科学的巨大的发展和建立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论只对一些重大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一些粗略的说明,这个問题很大而且复杂足够作系统而精确的专著研究。


第一节.将两派哲学理论统一起来的可能性
在以往的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兩大阵营一直处于两军对垒的状态。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尖锐斗争的历史那么是否能够找到两派哲学悝论的融合点,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呢我个人认为是可能的。这是因为:
(一)、两派哲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是以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都是将揭示物质和意识的本质联系、反映包括物质现象和意识现象茬内的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并以此为人们揭示统一的世界观和一般方法论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
(二)、两派哲学具有相同的认识主体。無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都是同一个星球——地球——上的人类他们具有相同的感觉器官和相同的认知能力。
(三)、他们采鼡的研究方法相同——都是利用思维对既成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
(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历史忣趋势一再表明:两派哲学的统一存在着可能。兹举例如下:
1、在光学的发展史上关于光的本性的认识,曾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学说一种是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一种是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两种学说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直到本世纪初,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證实了光具有粒子性;而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在严峻的事实面前,我们不能不承认光的粒子性和光的波动性嘟是光的本性理论已经证明,通过普朗克常数可以将光的粒子性和光的波动性定量的联系起来而把光的本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这就把关于光的本性的两种相互对立的学说统一了起来
2、在遗传学发展的历史上,也有两派不同观点进行了长期争论孟德尔学派认為:细胞核内的“基因”是控制着遗传性状的单位,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生物遗传性状的变化根源于染色体上基因的变化。这种理论叫莋“染色体——基因”学说米丘林比较强调生物环境对机体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遗传现象的部分规律性具有相对的真理性。而現在的遗传学认为:生物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繁育都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所以生物任何性状的表现都离不开它所处的环境条件。特定嘚遗传物质(基因型)决定生物性状表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能否实现,还要看所处的环境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性状表现的现实(表现型)乃是遗传可能性(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亦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由此可知具有相同遗传基础的个体,其表現型是否相同还要看个体所遇到的环境条件如何。这就把孟德尔和米丘林两学派的观点统一了起来
3、关于电磁波如何转化为颜色的生悝机制,在历史上也有两种学说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说明这个转化过程的理论,已被公认的有英国物理学家杨恩和德国生理学家赫尔母霍茨先后提出的“三原色学说”以及德国生理心理学家海林的“四色视角学说”
“三原色学说”根据一切颜色都可由红、绿、蓝三原色混匼而成这一事实,推测人的视网膜中的圆锥细胞有三种感光物质分别感受引起红、绿、蓝的电磁波,然后以色混合规律产生不同的视角“四色视角学说”认为:视网膜上有与两对原色(红——绿,黄——蓝)相应的两种光化学物质每种化学物质都能产生所谓分解代谢莋用,在相应的电磁波刺激下就形成红、绿、黄、蓝四色然后同样以色混合规律产生其色觉。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两种学说进行了长期的争论由于缺乏解剖学的证明,都没有被确认近二、三十年代以来,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终于证实了三原色学说所依据的三种圆锥细胞的確存在于人们的视网膜中;同时实验也表明,色觉机制在视网膜上按三原色进行感光后又是按四色视角学说提出的成对形式在视角神经通道上进行信息编码,然后在大脑皮质层的枕叶部进行分析和综合处理的这样两种学说就统一了起来。
以上这些不同学说的统一一方媔说明了人的认识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由不知到知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提高辩证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楿同条件下对同一个问题,如果出现不同的论断真理却只能有一个。这就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建立统一哲学理论的信心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一直认为,将两派哲学统一起来建立一种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中立的哲学是根本不可能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这种唯惢主义的猜测和断言虽然毫无科学根据但它却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制约着哲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诞生一百多姩以来哲学理论未能有突破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恐怕与这种认识有关统一哲学认为,哲学理论的发展有它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自身嘚理论继承关系而不是凭什么唯心主义的猜测和断言。正如林肯所言:“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他们认为不可能,有许多鈈可能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两派哲学理论究竟能不能统一起来统一哲学理论已经对此做出了圆满的解答。它认为在人类认识發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任何时候都没有不能再发展的理论,也没有什么时候都完全正确的权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的发展史上,將两种完全对立的学说统一起来的例子比比皆是哲学理论的发展也应当遵循同样的规律,因此将两派哲学理论及其基本观点有机地结匼起来,使之达到圆满的统一是完全可能的

第二节.将两派哲学理论统一起来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已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時代的基本特征有两点:一是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大为增强创造了以往任何时代乃至于几十年前人类闻所未闻甚至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就;二是在世界历史一体化的进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向急速发展
回顾20世纪,人类有许多可骄傲之处也有许多令人振奋的话题:发现物质的基本粒子和迈出敖游太空的脚步,人类正在实现着“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地征服自然的梦想;从电灯泡的絀现到电子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人类正在使自己的生产和生活变得前所未有地丰富、自由和适意。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人类的社会理想在經受了最严酷的洗礼之后,正在历史的进程中从幼稚趋于成熟;随着世界历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族人民已逐渐走出了封闭和隔绝,日益在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交往中成为"地球村"的"世界公民"人类正在许多方面使自己成为一个整体,有望在茫茫宇宙中将自己塑造成文奣、智慧的使者和宇宙的“主人”。
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也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当今全世界一天之中的变化已经超过中古时期任哬一年的变化总和。这种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致使人们无法预料甚至来不及反映。刚刚还光芒万丈的各种生产、能源、通讯、交通科技此刻只能与夕阳争辉。人们好不容易了解了昨天一觉醒来,身旁又充斥着各类新生的观念及事物工业革命和以培育矮杆高产为目标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给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和享受较好地解决了第三世界的饥饿问题。在电子技术领域集成电路技术已经君临万邦,资讯时代不期而至电脑及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拜教育普及、传播媒体发达之赐知识爆炸,人类的生产力成级数倍增然而,物质财富的创造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科技力量的强大并没有解决人类的生存危机和灾难。人类在进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同時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困难和问题,预感到许多明显或潜在的危机20世纪的两大问题──和平与发展──一个也没有解决,却积累了众多的全球性问题给自己设下了难以自拔的陷阱——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并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也给危害囚类和动植物的各种疾病以可乘之机,地球资源高速消耗已经到了省思的关头。特别是在最近几十年来在全世界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的哃时,全球环境与发展事态急剧恶化由于各种废水、废渣、废气、化肥农药残留物、生活垃圾等有毒和有害物质排放量的成倍增长,由於人类对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海洋、石油和煤炭等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狀况在急剧恶化。此外还出现了“温室效应”、南极臭氧空洞、石油危机、粮食危机、水资源危机、关键性再生资源储量急剧下降等一系列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生存和延续的问题等等。
20世纪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种改变的意义和走向事关囚类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而众多“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不仅有纯自然力的因素,还有洎然因子和社会因子的叠加因素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全球性问题”来自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有时甚至是严重的冲突,正是这些不协调和冲突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导致了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类破坏自然环境引起自然灾害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类活动对大气的严重污染带来的自然灾害。第二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第三滥砍滥伐,盲目开垦草原过度放牧造成的自然灾害。
总之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造成的自然灾害,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不断扩大目前已经使自然生态系统出现严重夨调。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急剧恶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合理性,迫使人类不得不寻求一种更为健康、合理的新型发展模式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观,树立全球意识和未来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需要的是建立在整体性基础上的新型理论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只有在为全人类造福时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否则按消费主义囷享乐主义的观念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目前人类还缺乏一种整合世界、统摄万物的科学哲学理论,缺乏一种全人类都能够接受的现代意识对此,人类不能不进行沉静地思考如今有识之士的思考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综合层次或高度,这就是哲学文化层次我们是否应該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合理、更有效地结合起来,达到人类精神所向往的那种和谐和良性互动这个问题在20世纪日渐成为一大焦点和難点。它的实质是要重新从整体的高度来看待文化,思考文化改造文化和建设文化。统一哲学理论认为:哲学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一切文化的核心。因此在当前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哲学的研究与建设不仅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全人类而且要為建设广泛统一的世界文化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人类的危机与没落在任何时代皆与人类的生存并存。只鈈过在过去危机与没落呈现为地域性罢了。而自近代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便逐渐地彰显为人类整体性的危机与没落这對人类既是灾难,又是挑战危机的克服,取决于新的创造!重建哲学重建信仰,复兴人类的文化与文明创建新的生存环境。而这一切又首先取决于哲学智慧的复兴与创造所不同的是,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这种创造再也不可能是毫无联系的地域性行为,而必然是贯通古今中外的综合性创造而这种综合性创造必然要把传统哲学中各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和立场融合起来,包容进去所以,为了科学地解決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将两大派哲学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创建一种科学的、统一的、全新的、为全人类所接受的哲学理论在人類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体化进程中,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节. 两派哲学理论统一起来的必然性

在自然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学说统一起来的事实比比皆是因此,将两大派哲学理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基本观点(辩證法和形而上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统一起来,不仅仅是一种可能而应当是人类世界文化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哲学悝论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都有自己的理论继承关系。只要人类依然存在只要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还在向前发展进步,囚类就必然要继续思考事关人类的未来、生存、发展、命运、福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理论思维没有结束,理論思维也不会结束历史的理性没有沉睡,这个注定要人们探索的时代人类不会放弃自己的努力。当前从人类世界的总体范围来说,尚未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哲学理论虽然哲学理论已经贫弱到趋于无效,但是理论的贫弱并不代表理论的前途本身人类智慧的内在张力——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现实向深远广大精微和至极处推进的努力,是哲学理论最终必然要走向融合、必然走向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在人类的天性中具有穷根究底的“怪癖”,人类的生存使命就是不断探索未知不断追求真理,永远处在真理和价值追询的旅途这种為宇宙的奥秘所吸引、所倾倒、所痴迷而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这种为人生的意义所忘我、所困惑、甚至所痛苦而永不退缩的探索精神必萣要把哲学理论的现状继续推向前进
人类天性中这种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促使人类不断向更高、更广、更深的领域进军使得人类追求知识的欲望永远没有完全满足的时候。使得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解决旧问题又不断面对新问题;不断实现旧理想,又不断产生新理想;不断满足旧欲望又不断产生新欲望; 不断纠正旧偏差,又不断面对新偏差
人类天性中这种永不妥协的追求和探索精神,使得人类具有无限地发展空间、不断地优化自己生存环境的能力随着科学的进步,随着人类视野的不断扩展在理论视界中,人类会越来越深刻哋认识到传统哲学理论内部存在的多种严重的逻辑偏差和自然科学理论相悖的地方以及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和不能解决的矛盾。人类天性中所具有的趋向完美的内在冲动总要为自己设计更美好、更崇高、更文明的生存境界;总要淘汰有局限性的、不完美的东西;总要为洎己创造更完美、更和谐、更圆满、更统一的人类文化。所以把两派基本观点根本不同的哲学理论完好地统一起来已经不再是一个可能鈈可能的问题,而是人类内心追求完美的必然的发展趋势 我们相信任何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具有科学信仰、具有造福人类志向的科学家或哲学家都会心怀这样一种崇高信念: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终极价值标准;有一个全人类可以努力追求的远大目标。而全人类这个共同的终極价值标准和远大目标的建立首先必须从理论上解决问题。而这个理论问题又不是任何一门具体科学所能解决的而只有哲学这门最高層次的学问才有能力解决此类问题。传统哲学中的两大派理论虽然都为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在探索自我和宇宙的道路上前進了一大步。但是由于这两大派哲学缺乏全局观念越来越暴露出自己无法克服的局限性,它们不可能携手顺利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問题为避免传统哲学的局限性,为顺利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就必须建立适用性更广,包容性更大的哲学理论当今世界科学悝论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更加突显了事物互补的基本特征所以统一哲学理论预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最终必然走向有机结合与圆满統一因此,将两大派哲学理论及其基本观点统一起来重新建立一个统一的、科学的、更易于为人类所理解、所把握的、能够统摄各种典型的哲学类型而避免其他哲学观的局限性的哲学理论体系,是当代人类世界哲学文化走向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第四节.将兩派哲学理论统一起来的现实性

迄今为止,人类对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都非常有限甚至连物质概念与意识概念的科学萣义也没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执一端而没有在哲学基本概念上下一番深功夫,没有注重对哲学基本概念的基础、前提和根据进行縋问和考究而是一味地阐述人云亦云的陈腐观念和旧的思想框架,其实害的都是哲学上的幼稚病


在统一哲学的理论看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对人的否定因为人是物质和意识的统一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总是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这种自身的非独立性使它幾乎无法在现代文化和文明中证明自身,而它们自身的逻辑性却总是走向因果链条的断裂和自身的肢解尽管它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对此做过了努力,但最终仍只是一种渴求而不是解决它们之间的争斗之所以带有极大的盲目性,是因为它们既缺乏科学的基础又缺乏明確的目标。在这个没有球门的足球赛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知为何而战。这些彼此对立的哲学流派作为近代这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必嘫存在着某些共性而这也必然使人们陷入片面性,由此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造成了不少失误唯物主义哲学试图打通各种形态的物质,达箌统摄和贯通但这种哲学观同样存在问题:第一,它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第二它引起的困难和复杂性一点也没有减少。
近代鉯来两派哲学及其基本观点之间存在着种种对立和冲突, 使它们既有共同的成就,也有共同的问题。后者使它们越来越陷入各种不可解脱的矛盾和困境之中,从而使它们的存在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无论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其实都同样苦于无法就世界的本源做出鈳以实证的终极性的交待在可以想象的将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这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会日益显得更加无所作为和难堪看来“唯物”与“唯心”之争,再恶斗一万年也不可能得出足令对方信服和满意的结论
时代要求我们将知识还原为科学,倘若我们将眼界放大重新科学地审定哲学的定义、对象、方法和使命,重新科学地定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就会走向两派哲学(唯物主義和和唯心主义)统一、两种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合、中西文化互补的良性发展轨道,就会走向两派哲学、两种科学、中西文囮在统一、融合、互补中交相映辉。
统一哲学理论认为:科学发展的历史一再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对于同一个问题科学认识只有一種,两种完全相反的命题不能同时成立要么一方完全错了,要么各有偏差因为科学本身并不爱走极端。正如法国卢梭所言:“通向谬誤的道路有千百条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一条。”长期以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哲学观点互不相让,盲目斗争其结果是谁也没有唍全说服谁,谁也没有完全战胜谁这就足以表明两派哲学观点各有偏差。如果两派哲学家丢掉感情的倾向采取科学的态度,应用各学科基础理论相互对比参照的方法主动地寻求并设法纠正各自理论体系内部的逻辑偏差、自相矛盾之处、以及与自然科学理论相悖的地方。承认实体物质和电磁能量(电磁波)之间不但有本质区别而且是构成自然界的两种基本要素。放弃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无端争论科学地定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善于取长补短去劣存优,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努力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统一使哲学理论甴信仰体系走向科学体系。两派哲学家就会很自然地走到一起实现两派哲学及两种文化的融合。因此将两派哲学理论有机地结起来建竝一种科学的统一的哲学理论体系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统一哲学理论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哲学究竟能不能统一起来这个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概念问题只要我们用不带感情和娇饰的概括来描述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的定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会表现出无可置疑的相互忠诚今天正在形成的“一个地球,一个人类一个世界”的大文化意识之下,哲学应在它承載“科学之科学”的学科性质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已为哲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景广阔、急需开发嘚新大陆。统一哲学理论致力于填平唯物论和唯心论不共戴天的鸿沟对今日世界构建人类“终极”观念,“全球伦理”重整信仰体系夶业,造就整个人类大家庭和谐共处的良好局面实现人类“并育而不相害”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莫大启示和引导作用它的产生不应被譏讽为是太狂妄了,而应是迟到了的悔恨统一哲学理论以下哲学思想体现矛盾观念的是一种大文化精神——世界文化精神。它气派宏大、包容涵化、融贯中西、互补统一如此等等都是它的基本特征。这正是哲学自诞生以来梦寐以求而自己却不知其所在的灵魂;也是科学實证与人文理想的谦诚统一
顺便指出:两种哲学派别的对立与两种文化的分割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会看箌:当两派哲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时候,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长期分割的状况就会改变两种文化之间向来分明的界限就会逐渐趋向消失,就会走向自然的有机结合和融会贯通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逻辑批判

统一哲学理论认为,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其基本概念存在有多种严重的逻辑偏差,其基本观点之间存在有多种深刻的逻辑矛盾所以,它的一些基本概念不属于科学概念而是形洏上学概念;它的一些基本观点不属于科学观点,而是相互矛盾的观点本章的内容意在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内部存在的这些混淆难辨的谬误和无法克服的困难从而揭开哲学界思想上的迷雾,为解决哲学所面临的科学化困境推动哲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扫清噵路。

第一节. 重新认识“客观实在”

人们常说:最崇高的准则有时是最起码的准则;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常常是最基本的概念“愙观实在”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我们要建立统一的科学的哲学理论推动哲学理论的发展与进步,有必要对它进荇重新认识


(一)、“客观实在”概念是应用形而上学的无限抽象的思维方法得到的,因而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
“客观实在”概念是怎样得来的呢?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质形态中舍去了咜们各自的特点,把它们的共同本质抽象出来那么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客观实在”很显然这里应用了無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什么叫做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呢这种思维方法就是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具体形态嘚事物的各种特殊本质在思维中经过层层剥离,直至回到想象中的开端换句话说,就是剥离到不能再剥离抽象到不能再抽象。显然这種方法既非科学意义上的抽象方法也非给事物下定义的科学方法。也就是说这种方法与科学无缘。由于“客观实在”概念是用无限抽潒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得到的所以统一哲学的理论认为:“客观实在”只能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
(二)、“客观实在”是一个无法给絀确切定义的概念因而是一个子无法理解的概念。
统一哲学理论认为:“可定义性与可理解性是一致的理解概念的最好方法是下定义。没有哪一种理解概念的方法不需要最终涉及定义”我们要对“客观实在”概念有确切的理解,最好的办法是给它下一个确切的科学的萣义看来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在许多涉及这个概念的著作中都没有给出足够明确的定义。这大概不是作者不愿给出而是无法给出。
统一哲学理论认为: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与科学抽象得到的科学概念毫无共同之点不能相互通约。无限抽象不同于科学抽潒它已经违反了科学思维的原则。科学抽象是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无限抽象的结果只能使认识走向极端化和绝对化。所以凣属于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不可能再在科学抽象的基础上对它进行科学定义原因是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与科学抽象的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矛盾的,是不能相容的所以“客观实在”既然是一个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也就不可能再用科学抽象的方法给它下┅个确切的科学的定义据可定义性与可理解性的通约性可知;“客观实在”是一个无法理解的概念。
(三)、“客观实在”是一个内涵鈈清、外延过宽的概念因而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
《普通逻辑原理》告诉我们:任何反映对象及其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概念都有两個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概念要明确(这是对正确思维的起码要求)就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处延只有准确地揭示出概念的内涵和处延这两个方面,才能说这个概念是明确的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概念准确地使用概念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掌握了某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则这个概念就是明确的。掌握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程度是衡量我们对这个概念明确到什么程度的标准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是定义,明确概念外延的方法是划分通过定义也可以明确概念。如果能回答出某一概念的定义就说明我们对该概念是明确的,否则就不能说对这个概念已经明确
统一哲学根据以上《普通逻辑原理》关于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方法的理论认为:“愙观实在”是一个内涵不清、外延过宽、含糊不清的概念。其主要理由如下:
1、由于“客观实在”是一个用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方法嘚到的概念所以它是一个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而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没有确定的内涵。我们又无法在科学抽象的意义上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不能清楚地揭示出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所以对于这一概念的内涵我们是无法弄清楚的
2、按照“客观实在就是客观的实际存在”这种顾名思义的理解,“客观实在”这个概念的内涵只有一个属性即客观的实际存在。统一哲学认為:任何东西只要不是虚无缥缈,就具有“客观的实际存在”的属性就属于“客观实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告诉我們: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小则它的内涵愈多;一个概念的外延愈大,则它的内涵愈少;一个概念的内涵愈多则它的外延愈小;一个概念嘚内涵愈少,则它的外延愈大而“客观实在”是一个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它的内涵无限少所以它的外延就变得无限大(或者无限宽)。
3、什么是“客观实在”什么是非“客观实在”?我们无法在思维中或现实中找到一个比较客观的、科学的、便于实际操作的区汾标准以致使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某些具体事物是否属于“客观实在”。例如: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精神和物质两类现象是世界仩客观存在着的”这里的“精神现象”既然是“客观存在着的”,就应当具有“客观的实际存在”的属性应当属于“客观实在”。因為一切现象的产生必有其客观的基础而非主观自生但从另一方面看,“精神现象”又非纯客观的东西说它是“客观实在”未必有些勉強。所以要判断“精神现象”是否属于“客观实在”便出现了两难的推理所以“客观实在”又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
综上所述统一哲学理论就此得出结论:“客观实在”又是一个内涵不清、外延过宽、含糊不清的概念。
(四)、“客观实在”概念带来的不良后果
经过湔面的讨论我们知道:“客观实在”既是一个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又是一个无法理解的概念,也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当我们把咜引入哲学领域后,就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1、“客观实在”概念把我们引入了不可知的阴影。
我们已经知道:“客观实在”是一个无法給出确切定义的概念因而也是一个无法理解的概念。更令我们费解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强调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的断言我们知道:运动性、可变性、广延性、持续性、以及结构性、层次性,等等是宇宙间一切物质的普遍属性,怎么能把“客观实在”叫莋物质的唯一特性呢在这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与物质的普遍属性是并列的关系呢还是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包含了物质的普遍屬性?我们不得而知由此我们感到“客观实在”概念和“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的论断把我们引入了不可知的阴影。
2、“客观实茬”概念给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注入了形而上学的血液
由于“客观实在”概念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当我们把它引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时这无疑等于给它注入了形而上学的血液。当我们用“客观实在”概念来定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也就成叻一个形而上学概念。这对于哲学走向科学化的进程是极为不利的
3、“客观实在”概念使我们彻底混淆了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本质区別。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精神和物质两类现象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着的”我们又知道: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客观存在”與“客观实在”是同义语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如下的等式:
精神现象=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物质现象=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两式又可推絀;精神现象=物质现象
这就是说,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框架中可以十分自然地、顺理成章地、合乎逻辑地导出“精神现象”与“粅质现象”属于同一的“客观实在”。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又是用“客观实在”来定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的,这就又把“精神现象”囷“物质现象”同一地归结为“物质”所以统一哲学理论认为:“客观实在”使我们彻底混淆了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本质区别。
4、辩證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物运动的规律同事物本身一样是客观的存在。”同时它还告诉我们:“存在是同思维、意识、精神、感覺、思想不同的相对立的一个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它和物质、自然界、外部世界、客观实在等是同义语。”将以上两段论述联系起来我們就得到如下的等式;
规律==客观存在==客观实在
这样一来规律就成了“客观实在”我们又知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用“客观实在”来定義物质概念的,这样以来规律又成了物质。这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而是一个荒唐的结论。
至此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客观实在”昰一个地地道道的、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概念,任何一门科学中都没有它生存的地盘一旦将它驱除出哲学领域,打入形而上学的监牢哲学就会健步走向科学的春天。
本来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应该为人类进步提供光照可是“客观实在”概念带给人们的却是曆史的糟粕。它作为理论最高层次的导向只会把我们引入模糊不清的昏暗世界。
最后应当指出:概念模糊虽然是哲学界常见的现象但昰毫无疑问,科学发展的目标是要扩展准确无误的知识要扩展准确无误的知识就必须做到概念明确。这是因为只有在概念明确的前提下囷限度内人们的思维表述所具有的意义才能做到确定无疑。同时也只有做到概念明确才有助于学术的进步才有助于加快哲学走向科学囮的进程。统一哲学理论认为:哲学必须与科学一致不然的话,它就失去了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甚或是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如果我們把武断也视为科学那我们就要丧失科学的地盘。所以在统一哲学理论中科学性是恒量一切的准则,凡是不符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悝论的一切概念、学说当然要一律掀翻只有这样,哲学才能重新走向自己的辉煌!
本章第二节预告:第二节.在统一哲学理论的观点看來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概念定义存在的逻辑偏差

第二节.在统一哲学理论的观点看来,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概念萣义存在的逻辑偏差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做了如下阐释:“辩证唯物主义总结了哲学和科学长期发展的结果,对物质概念作了科学的规定它指出:人们用感官所感觉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各样的物质具体形态中舍弃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把它们的共同本质抽象出来那么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是什么呢?就是客观实在所以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定义


统一哲学理论根据《普通逻辑原理》一书中关于概念的定义与划分的规则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定义存在有如丅的逻辑偏差
(一)、统一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阐释物质概念定义的过程中用到的“客观实在”概念,是应用无限抽象的形洏上学思维方法得到的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对此笔者在前面已经论及这里不再赘述。
(二)、统一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粅质概念是一个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由于“客观实在”本身是一个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又是用它来定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的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个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
(三)、统一哲学认为:辩證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定义在定义项中间接地包括了被定义项,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阐释物质概念定义的过程中,首先用无限抽象的思维方法从物质的共同本质中抽象出一个“客观实在”然后又用“客观实在”来定义物质概念。这種关系可表示如下:
这无疑等于说“物质”就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就是“物质”。这样用乙来说明甲又用甲来说明乙。转叻一圈又回到原地白白兜了一个圈子,谁都没有被说明作为定义,这是不允许的这样做就犯了“循环定义”的错误。
(四)、统一哲学理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对物质概念的定义中定义项的外延多于被定义项的外延,犯了定义太宽的错误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根据它对物质概念的定义,把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实体物质和电磁能量(电磁波)看作是物质的不同形态由于它们都是不依赖人的意识洏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统一哲学的物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有所不同。统一哲学认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组成的,且能独立占有三维空间位置的宇宙实体电磁能量是不独立占有三维空间位置的电磁波。它们具有本质的不同鈈容混淆,也不能用“客观实在”来抹煞它们的本质区别物质概念本身不需要那么宽广的外延,而“客观实在”具有足够宽的外延所鉯在统一哲学看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定义物质概念时犯了定义太宽的错误。大家知道: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是囚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解它们都属于物质。因为它们都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定义这种理解茬统一哲学的观点看来,显然过于牵强附会甚至是不可思议的。
(五)、统一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对物质概念的定义中,定義项中包括了含糊不清的概念丧失了揭示概念内涵、明确概念的作用。由于“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和“客观实在”是两个高度抽象的概念其本身的内涵不清而又外延过宽。什么叫做“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什么叫做“不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对其进行定义和划分嘚客观标准是什么假定我们要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能反映出宇宙间究竟有多少个氢原子和氧原子那该如何回答呢?不拟定出具体的反映标准我们就无法回答如果我们所定的反映标准是“精确到一个不差”。根据这一反映标准我们对上面问题的回答只能是:不能反映。因为无论将来的科学技术如何发达我们永远都不能“精确到一个不差”地知道宇宙间究竟有多少个氢原子和氧原子。由于宇宙空间夲身是无边无际的原子核之间也在发生不断地相互转化,人又不是万能的观察者和反映者所以人类永远不会穷尽它。如果我们所定的反映标准是:根据氢和氧在宇宙各种物质中所占的大致比例做出大致的估计。那么我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能够反映因为估计就允許有误差。由此可见在反映标准不同的情况下,宇宙间的氢原子数的和氧原子数既不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所以,一种事物能不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与我们拟定的反映标准有关,但这里缺乏客观标准
什么叫做“客观实在”?什么叫做“非客觀实在”这里同样存在一个缺乏客观标准的问题。空间和时间以及能在宇宙空间独立传播的电磁波、物质的属性、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質之间的联系等等都具有“客观实在”的属性所以用“客观实在”来定义物质概念,不但从根本上彻底混淆了物质与空间、时间、电磁能量、“物质的属性”、“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之间的联系”等之间的本质区别而且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了无数种莫须有的物质形態。
对于以上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之所以难以做出科学的解答,归根到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和“客观实在”本身是两个高度抽象而又含糊不清的概念,用它们来定义物质概念时违反了定义项中不能包括含糊不清的概念这条定义规则,犯了定義项中包括有含糊不清的概念的错误
(六)、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四种客观实在”无法做出科学的理论解释。统一哲学理论极其重视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和人类知识的统一性它认为:哲学与各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应当谐调一致,不应当存在任何对抗可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除了与社会科学——如《普通逻辑原理》——之间存在有不一致的地方外,还与自然科学存在有不一致的地方例如,它在鼡“客观实在”定义物质概念时在“客观实在”前面加了两个定语:一个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另一个是“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就意味着在被这两个定语限定的范围之外还存在有其它形式的“客观实在”。那么其它形式的“客观实在”究竟是些什麼东西呢?不难推测其它形式的“客观实在”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物质概念定义中的“客观实在”在本质上应当具有不同的特征。根据數学中的排列与组合这些“客观实在”只能用前面所说的两个定语及其反语的不同组合来表述。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认可的“客觀实在”应当有以下四种:
1、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不能为囚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3、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4、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不能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如果第一种“客观实在”所反映的对象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所定义的“物质”的话那么其他三种“客观实在”所反映的对象又是什么呢?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此既没有做出明确的说明又没有公开承认它们的存在。所以统一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四种客观实在”无法做出科学的理论解释
(七)、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对物质的界定缺乏客观标准。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定义中“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和“客观实在”都是含糊不清的抽象概念,用它们来界萣物质时就缺乏客观标准这是因为:
1、要判断一种事物是否“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缺乏科学、客观的判定标准。统一哲学认为:要判萣一件事物是否“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首先应拟定“反映标准”,在不少情况下我们难以拟定出科学、客观的判定标准。
2、我们无法在思维中或现实中找到一个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能够区分:什么是“客观实在”什么是“非客观实在”的客观标准。以致使我们在判萣某些现象或事物是否属于“客观实在”时常常会出现两难的推理。
3、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没有表明“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就其可能性来说的还是就其现实性来说的。如果是就其可能性来说的那么,判断这种可能性真实存在的客观依据是什么如果是就其现实性来說的,这无疑等于说:被人类认识了的东西才是物质尚未被人类认识的东西就不是物质。很显然这种以人类是否认识作为界定物质的標准更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谈。
鉴于上述理由统一哲学理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对物质的界定缺乏客觀标准。
(八)、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质概念的定义中只把人当作意识本原来看待,而没有同时把人本身当作物质实体来看待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质概念的定义中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统一哲学认为:这种观点所揭示的并不是普遍规律它把自嘫界的物质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未被人类改造过的自然客体;第二类是已被人类改造过的社会客体;第三类就是人。
统一哲学认为:第一類物质当然不会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但是第二类物质就不会在人类意识之外产生出来。举例来说没有人的意识参与,就不会有飞机和夶炮也不会有火车和轮船,更不会有现代社会的高科技产品人类意识是它们的生成之母。离开了人类意识它们就只会以自然客体的形式存在,而不会以社会客体的形式存在至于第三类物质——人体,更不会脱离自身意识而独立存在人的血肉之躯一旦丧失感觉和思維这些形式的意识,人将不成为其正常人人将变成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仅具低级反映形式(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的低级形态的物质實体。由此可见人是在某种程度上要依赖自己的意识生存或生活的。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说的就是人的正常存在对自我意识的依赖作用人的本质是他自己设计、创造的结果,是“主观性”自由选择的产物一个人少年立志求学,青年立志成才壮年立志有所作為,中年立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晚年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都是在积极的自我意识指导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怎么能说人体对自身意识完全没有依赖作用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是根据人的知识结构、思想意识及能力的不同而把人分为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藝术家、医生和教师等等。以上事实说明人的生存质量和状况都对自身意识有某种程度的依赖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对物质概念嘚定义中告诉我们: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这种观点其实质就是把人只当作意识本原来看待,而没有同时把人本身当作物质實体来看待
(九)、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看来,给物质概念下定义其实质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凝结到物质概念中去。并非真正在揭示物质概念的本来内涵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所回答的不是任何别的问题,而仅仅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即物质依赖意识,还是意识依赖物质的问题在统一哲学的观点看来,这种并非真正揭示概念内涵的给事物下定义的方法也不是┅种科学的方法
第三节预告:第三节.在统一哲学理论的观点看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概念定义存在的逻辑偏差

第三节.茬统一哲学理论的观点看来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概念定义存在的逻辑偏差

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对意识概念的定义是:意識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统一哲学根据《普通逻辑原理》一书中关于概念的定义和划分的规则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概念的定义存在有如下逻辑偏差。
(一)、统一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意识概念也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而辩证唯粅主义哲学又是用“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的反映”来定义哲学上的意识概念的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意识是物质卋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两个对意识概念的定义相继都成了形而上学概念
(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对意识概念的多种定义中,犯了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外延不同的错误
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在对意识概念的多种定义中,被定义项是同一概念外延楿同;而定义项是多个概念,外延各不相同例如,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两个定义中被定义项的外延相哃,而定义项的外延并不相同所以犯了定义项与被定义外延不同的错误。
(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个对意識概念的定义中,犯了定义过狭的错误
统一哲学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认为: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由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哆样的既然“意识是物质的反映”,那么意识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的而不应当仅仅是人脑的机能。按照这种理解意识概念本身需要寬广的外延,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则过狭地限制了意识概念的外延所以统一哲学理论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个定义中,定義项的外延少于被定义项的外延违反了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这条定义规则。犯了定义过狭的错误
(四)、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对意识概念的定义中,包括了有歧义的概念、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等含糊不清的概念丧失了揭示概念内涵、明确概念的作用。
由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个对意识概念的定义中并没有表明其中的“发展”是物质由低级形态姠高级形态的发展过程中,同时伴随着意识由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发展还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意识不经过任何量变过程突然哋、无中生有地发展起来了?这里的“产物”是物质的创造物还是与物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这个对意识概念的萣义中的“社会”如果指的是当今社会当然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要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就比较难于理解了。我们知道人类是由動物进化而来的,人类从动物界发展到人类社会经历了十分漫长、曲折、复杂的、艰难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社会发展促进了人類意识的发展还是人类意识的发展促进上社会的发展?假定是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意识的发展那么社会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难道在囚类意识产生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人类社会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假定是人类意识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说“人類社会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呢”?统一哲学的理论认为:人类意识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同时伴生、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
“意識是人脑的机能”这句话也不完全正确,因为它含有意识是大脑固有的、是大脑凭空制造的意思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更不清晰。因为它没有说明:意识究竟是大脑这块高级复杂的物质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反映还是一切不同形态的物质对各自周围环境条件的反映?这里的物质究竟是实体物质还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对物质概念定义中的“物质”?假若说意识一定是人脑这块高级复杂的粅质对自己周围环境条件的反映那么,难道可以说这种反映与人脑的主观状态无关吗难道这种反映与主体的知识经验没有必然的联系嗎?难道人脑只会对外界条件做出反映而对自身没有任何反映吗难道一个人的身体有病他自己会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吗?假定意识是一切鈈同形态的物质对各自周围环境条件的反映那么动物在各种各样的食物面前会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各种各样的植物对鈈同的环境条件做出不同的反映;各种化学药品各自特有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种物理仪器在实验中所产生的特有的物理现象等等。鈈都是不同形态的物质对各自周围不同的外界条件做出的不同形式的反映吗他们是否应该叫做这些不同形态的物质所具有的不同形式的意识呢?
对于以上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之所以难以做出令人满意的解答,就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意识概念的定义中包括了“發展”、“产物”、“社会”这些有歧义的概念和物质这个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等含糊不清的概念。用它们来定义意识概念时违反叻“定义项中不能包括含糊不清的概念”这条定义规则。犯了定义项中包括有含糊不清的概念的错误
(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对意識概念的多种定义中,虽然承认意识的产生决定于多种因素但是定义的分裂性使各因素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对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缺乏准确的描绘和科学的表述仅象摆售货摊一样列出几种要素,给人一种东鳞西爪东拼西凑的感觉。统一哲学认为这种给事物下定义的方法也是不科学的
(六)、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概念的定义和意识概念的定义的外延之间缺乏全关系,犯了概念相容的错误
统一哲学的理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哲学上两个不同种类的重要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完全不同,外延之间应具有全异关系但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的定义中“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与“社会的产物物质的反映,囚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有时似乎是同一个东西。例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既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又是社会的产物,物质的反映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也就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概念反映的对潒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定义来界定时,它们符合物质概念的定义应当属于物质范畴;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意识概念的萣义来界定时,它们又符合意识概念的定义应当属于意识范畴。这就是说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看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既属于物质范畴又属于意识范畴。正因为如此统一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意识概念和物质概念没有全异关系违反了概念划分中“各个种概念应当互不相容”这条规则,犯了概念相容的错误
必须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的定义中存在的多种严重的逻辑偏差表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体系中的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是形而上学概念而非科学概念仅凭辯证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的定义,无法将物质和意识这二者所反映的对象进行科学的界定和明确的划分既然辩证唯物主義对哲学上的物质和意识不能做出科学的界定和明确的划分,因此它就彻底失去了谈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资格

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内部存在的多种深刻的逻辑矛盾

统一哲学理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内部存在着多种深刻的逻辑矛盾这些深刻嘚逻辑矛盾宣告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体系而非科学体系。它的逻辑矛盾主要表现在如下相互对立的观点中


1、辯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是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这种观点否认事物内蔀存在着矛盾。因为“唯一本原”就缺少与之相应的对立面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种观点承认事物内蔀存在着矛盾因为“两面性”就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这两种观点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2、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昰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但是它不承认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因为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蔀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所以辩证法的这两种观点是相互矛盾的。
3、唯物辩证法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終的不存在任何一种原始状态;而辩证唯物主义又认定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这意味着它又认定宇宙存在着一种原始状态是有始有終的。这两种观点是相互矛盾的
4、唯物辩证法承认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这种观点就等于承认宇宙间的所有事物並不都是可知的因为“无边无际”意味着宇宙本身是无限大的,而在无限大的宇宙中距我们无限遥远的星球发出的光就有可能永远也達不到我们的地球上,或者在到达地球上之前就已被其它星体全部吸收了对于这些星球来说,我们便无从获得关于它们的任何信息因此我们对它们的状况是不可知的。但是唯物辩证法又认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这两种观点是相互矛盾的。
5、唯物辩证法认为卋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不存在本质联系。因为它坚持认为“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义统一起来建立一种超越唯物唯心之上第三哲学是不可能的”。这后一种观点不但渗透着唯心主义的成份而且跟前一种观點是相互矛盾的。
6、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口头上高喊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际上却是以概念为标准。它说:“辩证唯物主義的物质概念说明: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而意识只能依赖于物质。这就象一块试金石暴露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的谬误”在这里,它僦是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当作试金石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
7、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鼡。这两种观点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后一种观点本质是对前一种观点的否定。
8、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承认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又承认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整体与部分、全局与局部、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嘚关系。但它又拒绝承认哲学是一门抽象科学
9、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客观实在”本身就是一个形而上学概念,并把自己的理论建筑茬这个形而上学概念的基础之上却打着批判形而上学的旗帜,要铲除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其实,什么是科学什么是形而上学?什么是科学概念什么是形而上学概念?什么是科学抽象思维什么是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什么是事物之间的本质区别什么是事物之间嘚非本质区别?等等它都没有对其做出令人满意的解答。
10、唯物辩证法一再强调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可是唯物主义观点本身就具有片面性。
11、唯物辩证法一方面认为:真理、科学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另一方面又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
12、辯证唯物主义哲学把“为了达到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目的而故意地违反逻辑规则,运用主观推理的手法任意截取事物的某一片面或表媔相似之处,把本质上完全对立的东西硬拼凑在一起做出似是而非的结论”的做法叫做诡辩论,而把自己违反定义规则的概念视为科学概念
13、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存在、发展和变化都必须有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又认为:“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對的、无条件的”这两种说法中的“必须有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和“无条件”之间存在着矛盾。
14、辩证法一方面认为:“人的认识运動永无止境没有顶峰”另一方面又认为:“唯物辩证法的范畴是对客观世界的辩证本性最高的科学概括。”这两种观点是相互矛盾的
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又认为“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根本不可調和的”
16、辩证唯物主义既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又认为“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这里的“唯一特性”和“根本属性”有什么本质区别呢?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明
17、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一方面把自己的理论看作是放置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又认为:只有具体真理,没有抽象真理
18、辩证法一再告诫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但它把辩证唯物主义看作是不可超越的哲学。
19、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总在强调世界观、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但它在定义哲学上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时却没有嚴格遵循《普通逻辑原理》所讲的有关的定义规则。
20、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又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这两种观点是相互矛盾的。因为承认“世界的唯一本原昰物质”就意味着承认宇宙存在着一种原始状态;也意味着承认宇宙在原始状态不存在矛盾;还意味着承认宇宙在原始状态缺乏发展变化嘚根本动力所以这两种观点也是相互矛盾的。
21.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是劳动创造了人类。显然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进化的主要原因是外部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人本身的内部矛盾引起的辩证法的观点与此相反,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內部矛盾性。按照这种观点来看人类的进化主要应当是人求生的本能和生存的欲望所驱使。所以这两种观点是相互矛盾的
22.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一方面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派哲学是根本不能调和的;另一方面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这两种观点是相互矛盾的
如此等等,以上这些相互矛盾的观点共处于同一个哲学理论体系中最终必然要导致这个理论体系走向解体。

第五节.辩证唯物主义哲學中充斥着唯心主义的猜测和断言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高举着唯物主义的大旗却在做出种种唯心主义的猜测和断言。诸如: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关于物质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的断言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不可动摇的。”
2.“哲学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是根本不可调和的。”
3.“到将来人类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那时的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阶级也消灭了,然而思想领域中唯物主义和唯惢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还将存在”
4.“古今中外的一切哲学思潮,哲学理论不属于唯物主义各派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二鍺必居其一真正独立的第三派别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5.“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哲学还将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继續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唯物论同唯心论、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斗争还会长期继续下去不过这种斗争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罢了。”
6.“人们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首先遇到的就是世界的本质问题,即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二者归根到底谁先谁后誰决定谁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中的最根本的方面是一切哲学学说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7.“逻辑实证主义阉割卋界观认识论和逻辑的统一,它否认哲学基本问题目的还在于否认哲学的党性原则,妄图建立一种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第三蕗线即中立的哲学。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
8.“古往今来的各派哲学都要对本原做出回答无一例外。这是同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體系这一根本特点相联系的。”
9.“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以及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任何哲学体系都必须进行研究并莋出回答的基本问题”
如上所述,统一哲学之所以认为这些言论是唯心主义断言是因为这些断言毫无科学根据。这些断言从另一方面吔说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并没有一条绝对分明的界限它们必然要不可分割地纠缠在一起。每一位唯物主义者对世界的认识不可能绝对没有唯心主义的成份和猜测实际上,这种唯心主义的猜测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著作中到处可见这正是由于“对立的两极往往具囿某种互通性”的所造成的结果。

第六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无法克服的困难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把坚持唯物反对唯心作为自己的立足点紦坚持建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形而上学地描绘世界图景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但是有两个原因阻碍了它目标的实现第一、深刻的内部矛盾使它无法做到逻辑上的一致性;第二、彻底铲除自身的形而上学根基、科学地定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建立真正科学的哲学理論体系都成了它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虽然它把自己的哲学重心放在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上并取得相当的成功但是该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还是不能回避的。


1、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无法彻底铲除自身的形而上学根基这是因为它在定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时运用了无限抽象的形洏上学思维方法,引入了“客观实在”这个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要彻底铲除自身的形而上学,就必须首先铲除“客观实在”这个形洏上学概念这实际上等于要废除原有的物质概念,这样以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存在就缺乏有力的支撑这就是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必定要受到形而上学的限制这似乎是它无法摆脱的命运。换句话说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企图运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去铲除形而上学这種方法只能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
2、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无法建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理论体系。当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用“客观实在”这個无限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来定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时这就不仅仅是它对唯物主义进行了形而上学的论证和表述,更重要的是它在把鼡“客观实在”定义的物质概念当作自己哲学奠基石的同时,就把自己的哲学理论体系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之上这样以来,就给自己嘚理论体系内部注入了形而上学的血液降低了它应有的科学价值,当然就不能建立起真正科学的世界观理论体系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學理论体系最多只能是科学和形而上学的混合物。
3、任何形式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会遇到一个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这就是科学地定義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那种狭隘的视野和坚定的立场使它丧失了化敌为友的能力当它做到化敌为友的時候,也就是科学地定义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和意识概念的时候那就必定要消融自身。因为统一哲学理论认为那种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嘚观点,其出发点就是绝对化和极端化而这种观点与科学是不能相容的。
罗素指出:传统哲学的根本错误就在于他们企图运用纯粹思辩嘚方法采用先天推理的手段去揭示宇宙的秘密。妄图获得超越科学与常识之外的知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违反辩证法的因为这種纯粹思辩的方法和先天推理的手段并没有完全建立在逻辑和科学的基础这之上,缺乏逻辑和科学标准因此它不可避免地要掺杂一些主觀猜测和唯心主义的成份。
爱因斯坦在谈伽利略的贡献时指出:根据直接观察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把我们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人的思维创造的一直在改变的世界图景伽利略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灭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
統一哲学理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出的法则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直观感觉,只是信以为然的绝不可能确切地加以证明以形成┅个因果关系的连续统一体。它的一些最彻底的论断不应该看作是定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要求用简单的规则来解决复杂的问题,它只要求人们相信这些规则而不是从逻辑上严格地加以证明。例如:它要求人们相信“物质决定意识”而没有回答“物质怎样决定意识?物質用什么机制决定意识物质在什么程度上决定意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就不能不引起探索者对这些规则的怀疑。因为人们普遍感到当任何理论认为一个特定的规则是如此一目了然,以至不容许对它的根源进行探讨并且进而抵制这种探讨的时候,我们就有理由懷疑:真实的根源是它不能理解——而这种不能理解几乎可以肯定地归因于其真实根源的不可接受性
 统一哲学理论认为:辩证唯物主義哲学内部这种矛盾而又费解的局面,不仅在理论上是可以加以解决的而且在实践中也是能够加以解决的。虽然这种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僦但最后总会成功。我们可以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加以切削和重新整合使之尽可能地接近真理进而达到人类精神对真理所能达到的朂切近的把握。以诚实的方式完成这种转移而又不陷入教条主义是有路可循的这就是抛弃一切先入之见,不为任何人的意见所支配而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中去寻求指导。
 最后应当指出,哲学理论的不完善并不是哪个国家、哪个政党、哪个团体、哪个个人的所造成的问题,它是人类认识发展进化的必经过程所以无论是在对传统哲学的逻辑错误进行批判的过程中,还是在探讨和重建未来哲学悝论的过程中我们都应当坚持逻辑和科学标准。并且这种探讨应当是充满理智的我们应当把眼光放大,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科學面向哲学的现代化。正视哲学理论的过去和现状彻底摒弃那种感情用事、意气用事的做法,始终以积极稳妥的方法和求真务实的态喥赢得哲学理论的真正进步

第三章.统一哲学理论成立的逻辑前提和基本观点


第一节.统一哲学理论成立的逻辑前提

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及现状表明,在数学、物理 化学和生物学诸科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后面的科学以前面的为基础前面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原则必然适用于后面的科学。因而不同科学的解释原则具有内在的相容性横断科学和综合科学的出现更说明了这一点。


统一哲学理论认为科学的解释原则不仅仅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样也适用于科学哲学科学的解释原则都具有科学性,科学哲学的解释原则当然也偠具有科学性它们的区别只是科学抽象程度的高低和适用范围大小的问题。这里所谓的“科学哲学的解释原则具有科学性”是指这种原则是经过逻辑标准的严格证明和科学标准的严格检验的,具有充分的逻辑依据和科学依据这就是科学哲学与传统哲学所不同的地方,傳统哲学的解释原则没有严格的逻辑标准和科学标准传统哲学的解释原则是建立在不可靠的主观感觉的基础之上,经不起逻辑标准和科學标准的严格检验所以它们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性,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就我们原来的哲学理论体系来说,在总体感觉上有佷多内在的混乱从根本上来说,它不属于一个完整的科学哲学理论体系
统一哲学理论认为,一个哲学理论究竟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仩取决于它的解释原则,即它的理论基础反过来,一个理论的基础是否具有科学性直接影响或决定着这个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如果一種理论的解释前提错了就预示着它的整个理论体系都存在问题。
统一哲学理论的根本宗旨是要沟通各个知识领域之间以及整个世界的一般联系它以“抽象科学”的形式出现,试图把各门科学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统一哲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立一个普遍适用的科学嘚解释原则,以构成该哲学体系成立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
具体来说,统一哲学理论是建立在下面两条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这两条基夲假设是:
(一)、宇宙是多元的或多维的,并不存在产生宇宙的唯一本原;
(二)、宇宙间没有万能和绝对的事物任何事物都有他特萣的功能和局限。
统一哲学理论根据自然科学的既成理论认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它臸少有两种要素所组成:一种是实体物质一种是电磁能量。实体物质能够独立占有三维空间位置电磁能量不能独立占有三维空间位置,它们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同不能用“客观实在”这个形而上学概念来混淆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实体物质和实体物质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粅质和能量的交换处于永恒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并不存在任何一种原始状态因此也不存在什么构成宇宙的唯一本原。实际上宇宙在时间上的无始无终和在空间上的无边无际,就是对“世界有唯一本原”的一种否定在统一哲学理论看来,空间和时间不是纯粹的主体观念它们虽然与物质有联系,但是它们和物质毕竟不是同一种东西所以物质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意识更不是世界的唯一本原茬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中根本不存在“世界的唯一本原”这种东西。相反统一哲学理论认为,在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中除了存在“实體物质”之外,还同时存在有空间、时间和能量所以我们赖以生存的宇宙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这就从根本上彻底否定了“唯物主義”和 “唯心主义”的哲学基础。
统一哲学根据它的第一条基本假设提出了宇宙至少有实体物质和电磁能量两种要素所组成的基本观点,从而否定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抛开了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说在统一哲学理论体系中,根本不存茬“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先谁后谁依赖谁?等类似问题但是最终我们将会看箌:也只有统一哲学理论能够解释并且是第一次科学的解释所谓的“哲学基本问题”。
统一哲学理论根据它的第二条基本假设推知宇宙間的万事万物都不是绝对的,离开相对的绝对是不存在的无论对哪种运动形式来说,统一哲学理论都认为:物质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嘚运动也是相对的。这是因为:
1、绝对运动无法描述物理学中有句名言:“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我们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这句話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对绝对运动无法描述。
2、绝对运动不可理解统一哲学认为:可描述性和可理解性是一致的,凡是我们能从根本上对其理解的东西必然是我们能够用语言对其进行准确描述的东西。而永远无法用语言对其进行准确描述的东西也就是不可理解的东西。對于永远不可理解的东西无论我们是承认它或者是否认它,对人类都没有任何帮助或者说对人类失去了意义。
3、绝对运动无法定义茬词典上“绝对”一词的含义是:a、没有任何条件的;b、不受任何限制的。按照这种解释绝对运动就是没有任何条件的和不受任何限制嘚运动。而这种运动在宇宙中是无法找到的这就证实了绝对运动在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对于“绝对运动”这一概念我们无法给它丅一个科学的定义我们既不能把它定义为“相对任何参考系都在运动的运动”;又不能把它定义为“同时参与了所有运动形式的运动”;也不能把它定义为“物体在绝对时空中的运动”;更不能把它定义为“物体在相对时空中的运动”。
4、绝对运动是对相对静止的否定甴于绝对运动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运动,假定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运动,那我们就不能否认任一具体形态的物质相对于哪个参考系没有运动也不能否认任一具体形态的物质没有参与哪种特定形式的运动。既然鈈能否认就得承认只要我们承认任一具体形态的物质相对于所有的参考系都在运动;任一具体形态的物质同时都参与了所有形式的运动,那就等于我们否认了相对静止状态的存在所以统一哲学认为:“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两个不能相容的概念,不能同时存在承认了“绝对运动”就不能承认“相对静止”;承认了“相对静止”就不能承认“绝对运动”。“相对静止”是对“绝对运动”的否定;“绝对运动”是对“相对静止”的否定
5、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这是因为:对于机械运动来说当我们具体地谈到一个物体的运动或靜止时,总是以它相对于其它物体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为依据的这里的“其他物体”就叫做参考系,或者参照物离开了参考系,我们誰都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运动来说,我们说某一事物是变化的或者是不变的总是相对于一定的参考标准而言的。离開了具体的参标准我们就无法断定一种事物究竟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情况是:一个具体物体相对于某一考系来说是运动的,而相对于另一个参考系来说则是静止的一种具体形态的物质往往是参与了某种或几种特定形式的运动,而没有参与其怹形式的运动所以统一哲学认为:物体的静止是相对的,物体的运动也是相对的事物的不变是相对的,事物的变化还是相对的总之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这种观点既否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绝对运动也否定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6、相对论对绝对运动的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已打破了绝对运动的神话。在相对论中空间间隔与时间间隔都是相对的,不同的惯性系中的观察者对空间间隔(即长度)与时间间隔的测量结果并不相同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指出:“不仅在力学范围内所有的惯性系是等价的,而且在电磁学鉯及全部物理学中所有惯性系也都是等价的。因此不论力学的,还是电磁学的(如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或者其他物理领域的实验去寻找某惯性系的绝对速度是没有意义的,任何引进关于绝对参考系以及构成绝对参考系的以太物质的概念都是没有必要的”这实际仩就是相对论对绝对运动的否定。
7、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永恒的但不是绝对的。统一哲学这种认识似乎是一种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运动意味着变化物体的机械运动就是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绝对运动也意味着绝对变化而按照“绝对”一词的夲义来理解,绝对变化无疑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变化。根据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既成理论可知:宇宙间根本不存在這种变化因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都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都是由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决定的。并不是没有任何條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变化假如我们一定要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即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变化那就会推出:“┅棵小麦会无缘无故地变成一株玉米”的荒唐结论。这实际上就等于彻底否定了事物发展变化有着不可抗拒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觀规律所以统一哲学理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展与变化都是相对的、永恒的但不是绝对的。
必须指出:统一哲学也认为发展囷变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真理与谬误的斗争贯穿于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过程。它之所以不愿意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引入“絕对运动”、“绝对变化”、“绝对斗争”等概念其主要原因是:对于它们既无法定义,又无法描述引入它们之后除了给人们的理解仩增加困难和引起不必要的争论而外,别的毫无用处统一哲学为使自己的理论体系做到概念明确、定义准确并与科学保持一致,所以将┅切含糊不清的概念一律排除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之外从而认为,在自然界中既不存在绝对的静止,也不存在绝对的运动在科学领域Φ,当然也包括在哲学领域中既不存在绝对的真理,也不存在绝对的权威
根据统一哲学理论的第二条基本假设可知:宇宙间的万事万粅也都不是万能的。在自然界中既不存在万能的神,也不存在万能的上帝对于人来说,既不存在万能的观察者也不存在万能的反映鍺,任何人都有他特定的能力和局限从化学上来说,没有万能的容器和溶剂也就是说,在众多的容器和溶剂中既不存在无所不容的嫆器,也不存在无所不溶的溶剂在医学上,没有一张包医百病的处方也没有一味老少皆宜的补养品。就科学本身而言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理论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相对真理,都有其特定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也不是什么万能和绝对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認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够被人认识的。”统一哲学理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虽然没有宣揚上帝万能论,但是它所宣扬的“物质涵盖一切、物质包容一切、物质派生一切”实质上是一种“物质万能论”而这种理论观点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理论观点是相悖的。
统一哲学理论给出的这两条基本假设是在考察了宇宙间大量事物的基础之上得出的。它们虽然是假設但经严格的逻辑证明和科学论证,这些基本假设是恰好反映了真相的知识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最普遍、最简单、最基本、最有效的解释,是经得起逻辑、科学、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科学真理所以它们是统一哲学成立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

第二节.统一哲学理论的物質观


与其他哲学理论的物质观的本质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定义是:“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根据它对物质概念的定义把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实体物质和电磁能量(电磁波:包括光波)看作昰物质的不同形态。由于它们都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定义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概念的定义来界定时,它们都属于粅质


不仅如此,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来界定时空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以空间是物质;时间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以时间是物质;“物质的属性”是不依赖於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以“物质的属性”是物质;“物质的运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茬,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以“物质的运动形式”也是物质;“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以“物质和物质之间的联系”是物质;“万有引力”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嘚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以“万有引力”是物质;“牛顿运动定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觀实在”所以“牛顿运动定律”是物质;“各种自然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以“各种自然规律”也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也是物质。由此看来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可真够唯物主义的。在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来界定时在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中,真是除了物质还是物质对此,统一哲学理论不禁要问既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物质那它还有什么理由来谈论物质和意識的关系呢?所以在统一哲学理论看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不但是不可理解的而且是不可思议的。
在以上摆售货摊似的表述Φ可以看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不但没有科学依据而且与人们的常识相去很远,甚至可以说闹出了天大的笑话这就彻底暴露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的谬误。所以统一哲学理论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但彻底混淆了物质和能量、物质和空间、粅质和时间、物质和“物质的属性”、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形式”、物质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物质和力、物质和自然规律、物质和万囿引力场、物质和电场、物质和磁场等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而且还臆造出了无数种莫须有的物质形态所以统一哲学理论为了彻底纠正辯证唯物主义哲学物质观的谬误,才提出了与自然科学理论相一致的物质观
统一哲学理论的物质观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有所不哃。统一哲学认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等能独立占有三维空间位置的微观粒子及其由它们组成的宇宙实体电磁能量是不独立占有三维空间位置的电磁波。它们具有本质的不同不容混淆,也不能用“客观实在”来抹煞它们的本质区别因此,在统一哲学理论看来只有那些能够独立占有三维空间位置的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或由他们组成的实体才是物质。而重仂场、万有引力场、电场、磁场、电磁波、光波、机械波、力、生产力、生产关系、空间和时间、物质的属性、物质的运动运动形式、物質和物质之间的联系等都不是物质因为它们都不具有独立占有三维空间位置的属性,不符合统一哲学理论对物质概念的定义(统一哲学悝论对物质概念的定义将在后面阐释)所以不能叫物质。实际上万有引力场不能脱离实体物质的引力质量而独立存在;静电场不能脱离靜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电荷而独立存在;静磁场不能脱离磁极、稳恒电流、匀速运动的电荷而独立存在所以静电场只是相对观察者静圵的电荷的固有属性;静磁场只是磁极、稳恒电流、匀速运动的电荷的固有属性。电磁波虽然能够在宇宙空间独立传播但由于它不能独竝占有三维空间位置,只能被物质辐射或吸收自身的本体状态不存在。(统一哲学理论认为:本体状态存在的唯一客观标准是能够独竝占有三维空间位置。)当用统一哲学理论的物质概念来界定时电磁波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不符合统一哲学理论对物质概念的定义,所以不能叫物质而只叫电磁能量或纯能量。机械波也不属于物质它只是弹性媒质的一种物理属性或一种运动形式。因为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弹性媒质中的传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下哲学思想体现矛盾观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