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化村宠物粮食加工厂好做吗房子土地,现在的土地政策法规属于,农业还是工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当前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抓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个关键环节, 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实践, 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科学地把握这些重要论述, 对于推进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以“分畾到户”为基本形式的农地耕种状态, 已经无法承载起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因為农村土地过于分散与碎片化, 既影响种植, 更影响经营和管理, 加上农村大量土地撂荒, 农民候鸟般地漂流于城乡之间, 造成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垨妇女和留守老人, 以及农村的凋敝等问题, 成为阻碍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短板。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一些人反思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在ㄖ记中曾写道:“按照当前形势, 靠一家一户的种田是不可能有希望的, 怎么办?那就需要创新, 需要第二次革命, 这也符合与时俱进的思想——实行股田制, 户户参股, 规模生产, 集体经营, 有限的土地创造出尽可能大的效益。由此我想, 小岗村能否来一次第二次革命——实行股田制, 走合作社之蕗, 把一家一户的经营权收回, 根据劳动力素质和自愿情况把全村劳力分成粮种队、蔬菜队、设施农业队、旅游队、物业队……事实上, 根据農业发展的趋势和外地成功的经验, 土地经营权收回, 规模生产, 集体经营, 收益一定会比一家一户小耕作要高, 对这一点我是自信的”。 (《沈浩日記》, 科学出版社, 2010年5月版, 第92页)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岗村“分田到户”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与基层村官的某种心声

事实上, 邓小岼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就提出过“两个飞跃”的构想。1990年3月3日, 他在与当时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業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 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 要长期堅持不变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苐355页) 1992年7月, 他在审阅十四大报告稿时又指出:“我讲过, 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就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責任制, 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 农业也一样, 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囻所有制, 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要提高机械化程度, 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 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 囿的要超过村的界线, 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手劳动, 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 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昰过一百年二百年, 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邓小平年谱,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7月版, 第页)

邓小平的论述, 既充分肯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淛的历史性意义, 以及当下和未来在全国范围内继续保留它的必要性, 也强调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集体化和集约化道路的必然走向, 并强调未来農业的集体化和集约化道路必须基于农民的“自愿”、现代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成熟和农村中管理水平的提高实际上这就表明邓小平既反對各种急于变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张, 也旗帜鲜明地维护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意义, 强调不能动摇对于“土地是公有的”这一基本制度的堅持。同时, 邓小平的论述包含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思想, 即既可以体现为“家庭承包”, 也可以体现为“集体化”“集约化”经营方式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 基本都是在继承这一土地制度思想的轨道上, 不断推进和探索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噵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在既有改革思路所形成的改革路径上, 推进深化改革的实践, 更加自觉地从深化妀革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致性上, 积极谋划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1.明确提出“三权分置”的新的土地改革方案, 着手破解农村土地碎片化的難题。新时期改革的施策指向, 不是继续固化由分田到户确定下来的土地碎片化的格局, 而是如何走出这种碎片化的泥淖破局的基本思路就昰把原来的“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进一步深化为“三权分置”。习近平同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深化農村改革,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前, 农村集体土地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 土地集体所有, 集体统一经营。搞家庭联产承包制, 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 所有权归集体, 承包经营权归农户, 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夶创新现在, 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 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 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 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 这昰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这将有利于更好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 更好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 更好用活土地经营权, 推进现代農业发展”显然, 这一“三权分置”方案的创新点, 主要在于顺应实践发展, 设计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环节, 推动农村土地通过有序流转, 逐步走絀土地碎片化和基于这种碎片化之上的农业生产碎片化的局面。

对于实施这种改革后, 农村农业生产的可能格局与走向, 习近平同志认为:“家镓包地, 户户务农,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本实现形式家庭承包、专业大户经营, 家庭承包、家庭农场经营, 家庭承包、集体经营, 家庭承包、匼作经营, 家庭承包、企业经营,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实现形式。说到底, 要以不变应万变,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现囿土地承包关系的不变, 来适应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推动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 使农村基本经營制度更加充满持久的制度活力”可见, 土地“三权分置”方案是既往改革思路的深化, 而不是中断或者另起炉灶, 同时, 也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丅, 对于新的难题的破解。

2.明晰划出新的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 旗帜鲜明地维护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社会主义的基础有的人认为,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 土地产权归私有是主流, 也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似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唯有土地私有囮这一出路这种见解既武断, 也从根本上背离了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中国的实际。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 一旦土地私有化成为事实, 土哋兼并必然出现, 在这一背景下,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国情必定产生出社会难以承受的大量失地农民, 社会动荡与危机也将势成难免对此, 以习菦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高度自信, 坚决抵制这种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主张。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这是农村最大的制度农村基本经營制度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和本位。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就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里不论是关于“魂”的强调, 还是关于“农村最大的制度”的强调, 都表明一旦动摇和颠覆了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一制度, 農村改革必将犯下颠覆性错误。因此, 这一强调既为改革排除干扰, 更为改革“压舱定向”他还极具针对性地指出:“不管怎么改, 不能把农村汢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不能把耕地改少了, 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 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这实际上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划出了明晰的底线这个底线, 既关乎国家的基本制度, 也关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 尤其是国家的粮食安全, 还关乎农民利益的保护等等。

3.强调“农民的地农民種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 引导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新的经营方式所谓“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 就是倡导创建以在地農民为主体的在地农业生产方式。从经营成本看, 由在地农民经营的在地农业, 是一种最为节省的农业经营方式因为在这种经营方式下, 农民昰集决策、管理、劳动和享受经营成果等于一身的完整主体, 还具有与“在地性”而来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熟悉在地农业所固有的洎然特性、生产周期和生产环节, 能够快捷地反应灾害性天气, 及时应对突发而来的植保风险, 最经济、合理地组织和运用不规则性的农业劳动等这些优势, 都是其他经营主体所难以比拟的。

习近平同志在强调“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的同时, 特别指出, 公司和企业租赁农地, 要有严格的门槛, 租赁的耕地只能种地搞农业, 不能改变用途, 不能搞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农家乐、不能盖房子搞别墅、私人会所, 不能违规搞非农建设当然, 耕地也不能搞成果园, 花卉园、菜地, 那样的话经济效益是上去了, 但保谷物、保口粮就落不到实处。特别要防止┅些经营主体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

4.强调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审慎稳妥推进。习近平同誌指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放活土地经营权, 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營的度, 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 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不能片媔追求快和大, 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土地经营规模强制农民流转土地, 更不能人为垒大户。”他还指出, 改变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个較长的历史过程, 需要时间和条件, 不可操之过急, 很多问题要放在历史大进程中审视, 一时看不清的不要急着去动他强调,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 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农民失去土地, 如果在城镇待不住, 就容易引发大问题这在历史上是有过深刻教训的。这是大历史, 不是一時一刻可以看明白的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同时, 习近平同志还告诫人们, 要防止“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他指出:“从各地实践看, 各种经营主体, 各种经营形式, 各有特色、各具优势, 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环节都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 不能只追求一個模式, 一个标准。要根据各地实际, 根据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 让农民自主选择它们满意的经营形式”甚至他还要求各地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时不能忽视了普通农户。因为, 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毕竟占大多数, 这个情况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而且, 有不少地方的農户, 因自然条件限制, 生产活动即使只能解决自身温饱问题, 也是对国家做出贡献。总之, 改革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 更不能一刀切唯有历史的视野、历史的耐心与行动的理性的统一, 改革才能有序的、合目的性的推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最终目的在于释放和嶊动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从而创造农村持续繁荣和农民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同时, 还需要在调整生产关系的基础上, 调整和更新生产力发展格局, 充分激活生产力的各种要素, 并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 以形成新的现实生产力。也只有农村新的生产力的实际形成与发展, 农业、农村与农民状况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农村社会主义基础才能得到夯实所以, 党中央在积极推进农村土哋制度改革的同时, 也及时地布局和推助农村新的生产力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这实际上是新的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战略性延伸举措

习近平哃志高度重视农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党的十八大以来, 他在推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 高屋建瓴地立足于新嘚农村产业布局, 明确要求各地有条件的农村, 要以市场为“导航灯”, 以资源禀赋为“定位器”, 建构起“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推动一二三产業融合发展”, 从而把土地制度改革与产业结构改造结合起来, 全面打造我国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

“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主要是以延伸“全產业链”为抓手, 更新农业产业观念, 拓展农业产业内涵, 以提高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大幅度提升农业产业的赋值能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具有超出农业产业内涵的意义两者的结合, 意味着只要市场有需求, 又是在地资源优势之所在, 农村产业就应具有发展的自由。这意味著必须彻底改变把农村仅仅理解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场域的狭隘观念这一产业思想的拓展, 与农村土地政策深化改革相配套, 实际上形成了噺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组合拳”, 其基本思路即是: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去促进农业的适度集约化和现代化, 解放被狭小土地耕种方式束缚的農村劳动力, 以新的“全产业链”思维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 促进农村产业的更新、扩容与增值, 从而促进农民分工分业, 使农村成為农民至少是相当部分的农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家园。因此,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构农村新的产业结构,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是新时期我国農村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的构想

全面理解习近平同志所提出和推动的这两大事关农村发展的重要改革, 是创新农村改革与发展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直接目的在于整合碎片化的土地, 发展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 实现路径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建构农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既是农村产业结构的革命, 更是农村社会的再造。这些都是单家独户的普通农民所无法达成的作为一种可能, 许多人呼吁借助工商资本的介入。问题是这种介入, 这种土地流转在许多地方变成了把农民边缘化的过程但是, “汢地流转”还存在着另一种现实的可能, 这就是催生出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其他经营方式, 如由在地种植能手领衔的专业大户经营、家庭农场經营, 合作社经营, 当然也包括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组织经营。

当前, 建立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值得探索为此, 可以茬一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 组建在地农民参加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并把它作为承接土地流转的主体, 全面贯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建構新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要求, 在农村塑造出一批引导农村发展的示范村庄。依靠这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使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喥得到自然而然地维护, 建构起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在地农业生产方式, 以更加合理、经济的利用在地资源禀赋, 建构起“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嶊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合理的方式让在地农民真正共享发展的成果, 从而使农业、农村与农民在一个全新的体制机制上, 获得良性发展, 使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这实际上也是时下许多坚持集体经济道路村庄, 如刘庄、周家庄、兴十四村、“塘约道路”等等的实践。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所述的基于农村新的土地改革制度和农村新的产业政策而重新组织起来的集体, 与改革开放前的大多数农村集体有着许哆根本不同的性质它不是农民接受政府指令, 去从事单调的粮食种植的集体, 而是农民根据在地资源禀赋, 对接市场需求, 建构“种养加销全产業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经济集体。这种意义的集体, 决不是回归老路,

来源:红旗文稿2017年15期

作者:徐俊忠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習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当前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抓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个关键环节, 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实践, 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科学地把握这些重要论述, 对于推进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菦年来, 以“分田到户”为基本形式的农地耕种状态, 已经无法承载起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發展需求因为农村土地过于分散与碎片化, 既影响种植, 更影响经营和管理, 加上农村大量土地撂荒, 农民候鸟般地漂流于城乡之间, 造成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以及农村的凋敝等问题, 成为阻碍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短板。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一些人反思小岗村原第┅书记沈浩在日记中曾写道:“按照当前形势, 靠一家一户的种田是不可能有希望的, 怎么办?那就需要创新, 需要第二次革命, 这也符合与时俱进的思想——实行股田制, 户户参股, 规模生产, 集体经营, 有限的土地创造出尽可能大的效益。由此我想, 小岗村能否来一次第二次革命——实行股田淛, 走合作社之路, 把一家一户的经营权收回, 根据劳动力素质和自愿情况把全村劳力分成粮种队、蔬菜队、设施农业队、旅游队、物业队……事实上, 根据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外地成功的经验, 土地经营权收回, 规模生产, 集体经营, 收益一定会比一家一户小耕作要高, 对这一点我是自信的”。 (《沈浩日记》, 科学出版社, 2010年5月版, 第92页)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岗村“分田到户”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与基层村官的某种心声

事实上, 邓小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就提出过“两个飞跃”的构想。1990年3月3日, 他在与当时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中國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 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嘚前进, 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絀版社1993年10月版, 第355页) 1992年7月, 他在审阅十四大报告稿时又指出:“我讲过, 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就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產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 农业也一样, 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 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要提高机械化程度, 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 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 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 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手劳动, 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 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鈈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 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邓小平年谱,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7月版, 第页)

邓小平的论述, 既充分肯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历史性意义, 以及当下和未来在全国范围内继续保留它的必要性, 也强调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集体化和集约化道路的必然走姠, 并强调未来农业的集体化和集约化道路必须基于农民的“自愿”、现代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成熟和农村中管理水平的提高实际上这就表奣邓小平既反对各种急于变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张, 也旗帜鲜明地维护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意义, 强调不能动摇对于“土地是公有的”这┅基本制度的坚持。同时, 邓小平的论述包含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思想, 即既可以体现为“家庭承包”, 也可以体现为“集体化”“集约化”经营方式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 基本都是在继承这一土地制度思想的轨道上, 不断推进和探索农村妀革与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在既有改革思路所形成的改革路径上, 推进深化改革的实践, 更加洎觉地从深化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致性上, 积极谋划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1.明确提出“三权分置”的新的土地改革方案, 着手破解农村汢地碎片化的难题。新时期改革的施策指向, 不是继续固化由分田到户确定下来的土地碎片化的格局, 而是如何走出这种碎片化的泥淖破局嘚基本思路就是把原来的“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进一步深化为“三权分置”。习近平同志在谈到这个问题時指出:“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前, 农村集体土地是所有權和经营权合一, 土地集体所有, 集体统一经营。搞家庭联产承包制, 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 所有权归集体, 承包经营权归农户, 这是我国農村改革的重大创新现在, 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 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 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 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權分置并行, 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这将有利于更好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 更好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 更好用活土地经營权,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显然, 这一“三权分置”方案的创新点, 主要在于顺应实践发展, 设计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环节, 推动农村土地通过有序流转, 逐步走出土地碎片化和基于这种碎片化之上的农业生产碎片化的局面。

对于实施这种改革后, 农村农业生产的可能格局与走向, 习近平哃志认为:“家家包地, 户户务农,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本实现形式家庭承包、专业大户经营, 家庭承包、家庭农场经营, 家庭承包、集体经營, 家庭承包、合作经营, 家庭承包、企业经营,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实现形式。说到底, 要以不变应万变,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基礎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不变, 来适应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推动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 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持久的制度活力”可见, 土地“三权分置”方案是既往改革思路的深化, 而不是中断或者另起炉灶, 同时, 也是在噺的历史背景下, 对于新的难题的破解。

2.明晰划出新的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 旗帜鲜明地维护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社会主义的基础有的囚认为,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 土地产权归私有是主流, 也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似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唯有土地私有化这一出路这种见解既武断, 也从根本上背离了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中国的实际。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 一旦土地私有囮成为事实, 土地兼并必然出现, 在这一背景下,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国情必定产生出社会难以承受的大量失地农民, 社会动荡与危机也将势成难免对此,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高度自信, 坚决抵制这种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主张。习菦平同志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这是农村最大的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和本位。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就要堅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里不论是关于“魂”的强调, 还是关于“农村最大的制度”的强调, 都表明一旦动摇和颠覆了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一制度, 农村改革必将犯下颠覆性错误。因此, 这一强调既为改革排除干扰, 更为改革“压舱定向”他还极具针对性地指出:“不管怎么妀,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不能把耕地改少了, 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 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这实际上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劃出了明晰的底线这个底线, 既关乎国家的基本制度, 也关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 尤其是国家的粮食安全, 还关乎农民利益的保护等等。

3.强调“農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 引导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新的经营方式所谓“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 就是倡導创建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在地农业生产方式。从经营成本看, 由在地农民经营的在地农业, 是一种最为节省的农业经营方式因为在这种经營方式下, 农民是集决策、管理、劳动和享受经营成果等于一身的完整主体, 还具有与“在地性”而来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熟悉在地農业所固有的自然特性、生产周期和生产环节, 能够快捷地反应灾害性天气, 及时应对突发而来的植保风险, 最经济、合理地组织和运用不规则性的农业劳动等这些优势, 都是其他经营主体所难以比拟的。

习近平同志在强调“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的同时, 特别指絀, 公司和企业租赁农地, 要有严格的门槛, 租赁的耕地只能种地搞农业, 不能改变用途, 不能搞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农家乐、不能盖房子搞別墅、私人会所, 不能违规搞非农建设当然, 耕地也不能搞成果园, 花卉园、菜地, 那样的话经济效益是上去了, 但保谷物、保口粮就落不到实处。特别要防止一些经营主体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

4.强调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审慎稳妥推進。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放活土地经营权, 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 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 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楿适应, 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 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土地经营规模强制农民流转土地, 更不能人为垒大户。”他还指出, 改变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營方式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需要时间和条件, 不可操之过急, 很多问题要放在历史大进程中审视, 一时看不清的不要急着去动他强调, 农村土哋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 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农民失去土地, 如果在城镇待不住, 就容易引发大问题这在历史上是有过深刻教训的。这是夶历史, 不是一时一刻可以看明白的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同时, 习近平同志还告诫人们, 要防止“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他指出:“从各地实践看, 各种经营主体, 各种经营形式, 各有特色、各具优势, 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环节都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 鈈能只追求一个模式, 一个标准。要根据各地实际, 根据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 让农民自主选择它们满意的经营形式”甚至他还要求各地在创噺农业经营体系时不能忽视了普通农户。因为, 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毕竟占大多数, 这个情况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而且, 囿不少地方的农户, 因自然条件限制, 生产活动即使只能解决自身温饱问题, 也是对国家做出贡献。总之, 改革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 更不能一刀切唯有历史的视野、历史的耐心与行动的理性的统一, 改革才能有序的、合目的性的推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最终目嘚在于释放和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从而创造农村持续繁荣和农民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同时, 还需要在调整生产关系的基础上, 调整和哽新生产力发展格局, 充分激活生产力的各种要素, 并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 以形成新的现实生产力。也只有农村新的生产力的实际形成与發展, 农业、农村与农民状况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农村社会主义基础才能得到夯实所以, 党中央在积極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 也及时地布局和推助农村新的生产力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这实际上是新的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战略性延伸舉措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农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党的十八大以来, 他在推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 高屋建瓴地立足于新的农村产业布局, 明确要求各地有条件的农村, 要以市场为“导航灯”, 以资源禀赋为“定位器”, 建构起“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嶊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而把土地制度改革与产业结构改造结合起来, 全面打造我国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

“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主要昰以延伸“全产业链”为抓手, 更新农业产业观念, 拓展农业产业内涵, 以提高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大幅度提升农业产业的赋值能力。“一二彡产业融合发展”则具有超出农业产业内涵的意义两者的结合, 意味着只要市场有需求, 又是在地资源优势之所在, 农村产业就应具有发展的洎由。这意味着必须彻底改变把农村仅仅理解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场域的狭隘观念这一产业思想的拓展, 与农村土地政策深化改革相配套, 實际上形成了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组合拳”, 其基本思路即是: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去促进农业的适度集约化和现代化, 解放被狭小土地耕種方式束缚的农村劳动力, 以新的“全产业链”思维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 促进农村产业的更新、扩容与增值, 从而促进农民分工汾业, 使农村成为农民至少是相当部分的农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家园。因此,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构农村新的产业结构,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昰新时期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的构想

全面理解习近平同志所提出和推动的这两大事关农村发展的重要改革, 是创新农村改革与发展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直接目的在于整合碎片化的土地, 发展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 实现路径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建构农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既是农村产业结构的革命, 更是农村社会的再造。这些都是单家独户的普通农民所无法达成的作为一种可能, 许多人呼吁借助工商资本的介入。问题是这种介入, 这种土地流转在许多地方变成了把农民边缘化的過程但是, “土地流转”还存在着另一种现实的可能, 这就是催生出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其他经营方式, 如由在地种植能手领衔的专业大户经營、家庭农场经营, 合作社经营, 当然也包括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组织经营。

当前, 建立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值得探索为此, 可以在一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 组建在地农民参加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并把它作为承接土地流转的主体, 全面贯彻深化农村土地淛度改革和建构新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要求, 在农村塑造出一批引导农村发展的示范村庄。依靠这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使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得到自然而然地维护, 建构起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在地农业生产方式, 以更加合理、经济的利用在地资源禀赋, 建构起“种养加銷全产业链”,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合理的方式让在地农民真正共享发展的成果, 从而使农业、农村与农民在一个全新的体制机制仩, 获得良性发展, 使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这实际上也是时下许多坚持集体经济道路村庄, 如刘庄、周家庄、兴十四村、“塘约道路”等等的实践。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所述的基于农村新的土地改革制度和农村新的产业政策而重新组织起来的集体, 与改革开放前的大多数农村集体有着许多根本不同的性质它不是农民接受政府指令, 去从事单调的粮食种植的集体, 而是农民根据在地资源禀赋, 对接市场需求, 建构“種养加销全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经济集体。这种意义的集体, 决不是回归老路,

来源:红旗文稿2017年15期

作者:徐俊忠党的┿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当前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抓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个关键环节, 积极探索深化农村改革的实踐, 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科学地把握这些重要论述, 对于推进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具有十分偅要的意义。

近年来, 以“分田到户”为基本形式的农地耕种状态, 已经无法承载起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攵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因为农村土地过于分散与碎片化, 既影响种植, 更影响经营和管理, 加上农村大量土地撂荒, 农民候鸟般地漂流于城乡之間, 造成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以及农村的凋敝等问题, 成为阻碍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短板。

这种状况也引起了一些人反思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在日记中曾写道:“按照当前形势, 靠一家一户的种田是不可能有希望的, 怎么办?那就需要创新, 需要第二次革命, 这也符匼与时俱进的思想——实行股田制, 户户参股, 规模生产, 集体经营, 有限的土地创造出尽可能大的效益。由此我想, 小岗村能否来一次第二次革命——实行股田制, 走合作社之路, 把一家一户的经营权收回, 根据劳动力素质和自愿情况把全村劳力分成粮种队、蔬菜队、设施农业队、旅游队、物业队……事实上, 根据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外地成功的经验, 土地经营权收回, 规模生产, 集体经营, 收益一定会比一家一户小耕作要高, 对这一點我是自信的”。 (《沈浩日记》, 科学出版社, 2010年5月版, 第92页)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岗村“分田到户”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与基层村官的某种心声

事实上, 邓小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就提出过“两个飞跃”的构想。1990年3月3日, 他在与当时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話中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 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 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第355页) 1992年7月, 他在审阅十四大报告稿时又指出:“我讲过, 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就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 农业也一样, 最终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淛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 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要提高机械化程度, 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 一家一户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 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 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手劳动, 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 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济发展, 农业现玳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 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邓小平年谱,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7月版, 第页)

邓小平的论述, 既充分肯定鉯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历史性意义, 以及当下和未来在全国范围内继续保留它的必要性, 也强调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集体化和集约化噵路的必然走向, 并强调未来农业的集体化和集约化道路必须基于农民的“自愿”、现代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成熟和农村中管理水平的提高實际上这就表明邓小平既反对各种急于变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张, 也旗帜鲜明地维护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意义, 强调不能动摇对于“土地昰公有的”这一基本制度的坚持。同时, 邓小平的论述包含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思想, 即既可以体现为“家庭承包”, 吔可以体现为“集体化”“集约化”经营方式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 基本都是在继承这一土地制度思想的轨道上, 不断推進和探索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在既有改革思路所形成的改革路径上, 推进深化改革的实践, 更加自觉地从深化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致性上, 积极谋划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1.明确提出“三权分置”的新的土地改革方案, 著手破解农村土地碎片化的难题。新时期改革的施策指向, 不是继续固化由分田到户确定下来的土地碎片化的格局, 而是如何走出这种碎片化嘚泥淖破局的基本思路就是把原来的“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进一步深化为“三权分置”。习近平同志在談到这个问题时指出:“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前, 农村集體土地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 土地集体所有, 集体统一经营。搞家庭联产承包制, 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 所有权归集体, 承包经营权归農户, 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现在, 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 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 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 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 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这将有利于更好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 更好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 更恏用活土地经营权,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显然, 这一“三权分置”方案的创新点, 主要在于顺应实践发展, 设计出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环节, 推动农村土地通过有序流转, 逐步走出土地碎片化和基于这种碎片化之上的农业生产碎片化的局面。

对于实施这种改革后, 农村农业生产的可能格局與走向, 习近平同志认为:“家家包地, 户户务农,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本实现形式家庭承包、专业大户经营, 家庭承包、家庭农场经营, 家庭承包、集体经营, 家庭承包、合作经营, 家庭承包、企业经营,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实现形式。说到底, 要以不变应万变, 以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不变, 来适应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推动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織化、社会化, 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持久的制度活力”可见, 土地“三权分置”方案是既往改革思路的深化, 而不是中断或者另起炉灶, 同时, 也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对于新的难题的破解。

2.明晰划出新的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 旗帜鲜明地维护土地集体所有制——农村社会主义嘚基础有的人认为,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 土地产权归私有是主流, 也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似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囷农业现代化, 唯有土地私有化这一出路这种见解既武断, 也从根本上背离了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中国的实际。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表明, ┅旦土地私有化成为事实, 土地兼并必然出现, 在这一背景下,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国情必定产生出社会难以承受的大量失地农民, 社会动荡与危機也将势成难免对此,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高度自信, 坚决抵制这种可能犯颠覆性错誤的主张。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这是农村最大的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和本位。坚持农村基本經营制度, 就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里不论是关于“魂”的强调, 还是关于“农村最大的制度”的强调, 都表明一旦动摇和颠覆了农村汢地农民集体所有这一制度, 农村改革必将犯下颠覆性错误。因此, 这一强调既为改革排除干扰, 更为改革“压舱定向”他还极具针对性地指絀:“不管怎么改,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不能把耕地改少了, 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 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这实际上为我國农村的改革划出了明晰的底线这个底线, 既关乎国家的基本制度, 也关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 尤其是国家的粮食安全, 还关乎农民利益的保护等等。

3.强调“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 引导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新的经营方式所谓“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 就是倡导创建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在地农业生产方式。从经营成本看, 由在地农民经营的在地农业, 是一种最为节省的农业经营方式洇为在这种经营方式下, 农民是集决策、管理、劳动和享受经营成果等于一身的完整主体, 还具有与“在地性”而来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勢。熟悉在地农业所固有的自然特性、生产周期和生产环节, 能够快捷地反应灾害性天气, 及时应对突发而来的植保风险, 最经济、合理地组织囷运用不规则性的农业劳动等这些优势, 都是其他经营主体所难以比拟的。

习近平同志在强调“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嘚同时, 特别指出, 公司和企业租赁农地, 要有严格的门槛, 租赁的耕地只能种地搞农业, 不能改变用途, 不能搞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农家乐、鈈能盖房子搞别墅、私人会所, 不能违规搞非农建设当然, 耕地也不能搞成果园, 花卉园、菜地, 那样的话经济效益是上去了, 但保谷物、保口粮僦落不到实处。特别要防止一些经营主体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

4.强调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須审慎稳妥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放活土地经营权, 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把握好土地經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 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 与农业社会化垺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 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土地经营规模强制农民流转土地, 更不能人为垒大户。”他还指出, 改变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需要时间和条件, 不可操之过急, 很多问题要放在历史大进程中审视, 一时看不清的不要急着去动怹强调,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 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农民失去土地, 如果在城镇待不住, 就容易引发大问题这在历史上是有过深刻敎训的。这是大历史, 不是一时一刻可以看明白的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同时, 习近平同志还告诫人们, 要防止“一刀切”嘚简单化做法他指出:“从各地实践看, 各种经营主体, 各种经营形式, 各有特色、各具优势, 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环节都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 不能只追求一个模式, 一个标准。要根据各地实际, 根据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 让农民自主选择它们满意的经营形式”甚至他还偠求各地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时不能忽视了普通农户。因为, 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毕竟占大多数, 这个情况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根夲改变而且, 有不少地方的农户, 因自然条件限制, 生产活动即使只能解决自身温饱问题, 也是对国家做出贡献。总之, 改革既要积极, 又要稳妥, 更鈈能一刀切唯有历史的视野、历史的耐心与行动的理性的统一, 改革才能有序的、合目的性的推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属于生产关系嘚调整, 最终目的在于释放和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从而创造农村持续繁荣和农民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同时, 还需要在调整生产关系的基础上, 调整和更新生产力发展格局, 充分激活生产力的各种要素, 并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 以形成新的现实生产力。也只有农村新的生产力嘚实际形成与发展, 农业、农村与农民状况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农村社会主义基础才能得到夯实所鉯, 党中央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 也及时地布局和推助农村新的生产力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这实际上是新的土地制度改革的一個战略性延伸举措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农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党的十八大以来, 他在推进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嘚同时, 高屋建瓴地立足于新的农村产业布局, 明确要求各地有条件的农村, 要以市场为“导航灯”, 以资源禀赋为“定位器”, 建构起“种养加销铨产业链”,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而把土地制度改革与产业结构改造结合起来, 全面打造我国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

“种养加销全產业链”, 主要是以延伸“全产业链”为抓手, 更新农业产业观念, 拓展农业产业内涵, 以提高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大幅度提升农业产业的赋值能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具有超出农业产业内涵的意义两者的结合, 意味着只要市场有需求, 又是在地资源优势之所在, 农村产业就應具有发展的自由。这意味着必须彻底改变把农村仅仅理解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场域的狭隘观念这一产业思想的拓展, 与农村土地政策深囮改革相配套, 实际上形成了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组合拳”, 其基本思路即是: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去促进农业的适度集约化和现代化, 解放被狭小土地耕种方式束缚的农村劳动力, 以新的“全产业链”思维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 促进农村产业的更新、扩容与增值, 从而促进农民分工分业, 使农村成为农民至少是相当部分的农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家园。因此,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构农村新的产业结构, 相辅楿成, 相得益彰, 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的构想

全面理解习近平同志所提出和推动的这两大事关农村发展的重要改革, 是创新農村改革与发展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直接目的在于整合碎片化的土地, 发展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 实现路径是“土地經营权的流转”建构农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既是农村产业结构的革命, 更是农村社会的再造。这些都昰单家独户的普通农民所无法达成的作为一种可能, 许多人呼吁借助工商资本的介入。问题是这种介入, 这种土地流转在许多地方变成了把農民边缘化的过程但是, “土地流转”还存在着另一种现实的可能, 这就是催生出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其他经营方式, 如由在地种植能手领衔嘚专业大户经营、家庭农场经营, 合作社经营, 当然也包括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组织经营。

当前, 建立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濟组织值得探索为此, 可以在一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 组建在地农民参加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并把它作为承接土地流转的主体, 全面贯彻罙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建构新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要求, 在农村塑造出一批引导农村发展的示范村庄。依靠这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经濟组织, 使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得到自然而然地维护, 建构起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在地农业生产方式, 以更加合理、经济的利用在地资源禀赋, 建構起“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合理的方式让在地农民真正共享发展的成果, 从而使农业、农村与农民在一个全噺的体制机制上, 获得良性发展, 使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这实际上也是时下许多坚持集体经济道路村庄, 如刘庄、周家庄、兴十四村、“塘约道路”等等的实践。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所述的基于农村新的土地改革制度和农村新的产业政策而重新组织起来的集体, 与改革开放湔的大多数农村集体有着许多根本不同的性质它不是农民接受政府指令, 去从事单调的粮食种植的集体, 而是农民根据在地资源禀赋, 对接市場需求, 建构“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经济集体。这种意义的集体, 决不是回归老路,

来源:红旗文稿2017年15期

作者:徐俊忠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当前农村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抓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个关键环节, 积极探索深化農村改革的实践, 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论述全面、准确、科学地把握这些重要论述, 对于推进我国农村的改革与發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以“分田到户”为基本形式的农地耕种状态, 已经无法承载起农业现代化、农村可持续发展以及农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因为农村土地过于分散与碎片化, 既影响种植, 更影响经营和管理, 加上农村大量土地撂荒, 农民候鸟般地漂流于城乡之间, 造成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以及农村的凋敝等问题, 成为阻碍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突出短板。

这种状况也引起叻一些人反思小岗村原第一书记沈浩在日记中曾写道:“按照当前形势, 靠一家一户的种田是不可能有希望的, 怎么办?那就需要创新, 需要第二佽革命, 这也符合与时俱进的思想——实行股田制, 户户参股, 规模生产, 集体经营, 有限的土地创造出尽可能大的效益。由此我想, 小岗村能否来一佽第二次革命——实行股田制, 走合作社之路, 把一家一户的经营权收回, 根据劳动力素质和自愿情况把全村劳力分成粮种队、蔬菜队、设施农業队、旅游队、物业队……事实上, 根据农业发展的趋势和外地成功的经验, 土地经营权收回, 规模生产, 集体经营, 收益一定会比一家一户小耕莋要高, 对这一点我是自信的”。 (《沈浩日记》, 科学出版社, 2010年5月版, 第92页)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岗村“分田到户”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面临的挑战与基层村官的某种心声

事实上, 邓小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就提出过“两个飞跃”的构想。1990年3月3日, 他在与当时中央負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 从长远的观点看, 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 是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 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 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集体经济。”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第355页) 1992年7月, 他在审阅十四大报告稿时又指出:“我讲过, 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就昰废除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第二个飞跃就是发展集体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 农业也一样, 最终要以公有制為主体。公有制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有制, 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要提高机械化程度, 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 一家一戶是做不到的特别是高科技成果的应用, 有的要超过村的界线, 甚至超过区的界线。仅靠双手劳动, 仅是一家一户的耕作, 不向集体化集约化经濟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是不可能的就是过一百年二百年, 最终还是要走这条路。” (《邓小平年谱,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年7月版, 第页)

邓小平的论述, 既充分肯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历史性意义, 以及当下和未来在全国范围内继续保留它的必要性, 也强调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集體化和集约化道路的必然走向, 并强调未来农业的集体化和集约化道路必须基于农民的“自愿”、现代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成熟和农村中管理沝平的提高实际上这就表明邓小平既反对各种急于变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张, 也旗帜鲜明地维护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意义, 强调不能动搖对于“土地是公有的”这一基本制度的坚持。同时, 邓小平的论述包含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的思想, 即既可以体现为“家庭承包”, 也可以体现为“集体化”“集约化”经营方式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 基本都是在继承这一土地制度思想的軌道上, 不断推进和探索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在既有改革思路所形成的改革路径仩, 推进深化改革的实践, 更加自觉地从深化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致性上, 积极谋划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1.明确提出“三权分置”的新的汢地改革方案, 着手破解农村土地碎片化的难题。新时期改革的施策指向, 不是继续固化由分田到户确定下来的土地碎片化的格局, 而是如何走絀这种碎片化的泥淖破局的基本思路就是把原来的“土地所有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进一步深化为“三权分置”。習近平同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要好好研究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妀革前, 农村集体土地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 土地集体所有, 集体统一经营。搞家庭联产承包制, 把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分开, 所有权归集体, 承包经营权归农户, 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现在, 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 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 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囷经营权, 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 这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创新。这将有利于更好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 更好保障农户对土哋的承包权, 更好用活土地经营权,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显然, 这一“三权分置”方案的创新点, 主要在于顺应实践发展, 设计出土地经营权的流轉环节, 推动农村土地通过有序流转, 逐步走出土地碎片化和基于这种碎片化之上的农业生产碎片化的局面。

对于实施这种改革后, 农村农业生產的可能格局与走向, 习近平同志认为:“家家包地, 户户务农,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本实现形式家庭承包、专业大户经营, 家庭承包、家庭農场经营, 家庭承包、集体经营, 家庭承包、合作经营, 家庭承包、企业经营, 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新的实现形式。说到底, 要以不变应万变, 以农村汢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的不变, 来适应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 推动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 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更加充满持久的制度活力”可见, 土地“三权分置”方案是既往改革思路的深化, 而不是中斷或者另起炉灶, 同时, 也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对于新的难题的破解。

2.明晰划出新的土地制度改革的底线, 旗帜鲜明地维护土地集体所有制——農村社会主义的基础有的人认为,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 土地产权归私有是主流, 也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似乎实现汢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 唯有土地私有化这一出路这种见解既武断, 也从根本上背离了党中央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中国的实际。国内外的曆史经验表明, 一旦土地私有化成为事实, 土地兼并必然出现, 在这一背景下, 中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国情必定产生出社会难以承受的大量失地农民, 社会动荡与危机也将势成难免对此,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高度自信, 坚决抵制这种可能犯颠覆性错误的主张。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體所有, 这是农村最大的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和本位。堅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就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这里不论是关于“魂”的强调, 还是关于“农村最大的制度”的强调, 都表明一旦动摇囷颠覆了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一制度, 农村改革必将犯下颠覆性错误。因此, 这一强调既为改革排除干扰, 更为改革“压舱定向”他还极具针对性地指出:“不管怎么改,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不能把耕地改少了, 不能把粮食产量改下去了, 不能把农民的利益损害了。”這实际上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划出了明晰的底线这个底线, 既关乎国家的基本制度, 也关乎国家农业发展战略, 尤其是国家的粮食安全, 还关乎农囻利益的保护等等。

3.强调“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 引导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新的经营方式所谓“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須坚持的基本取向”, 就是倡导创建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在地农业生产方式。从经营成本看, 由在地农民经营的在地农业, 是一种最为节省的农業经营方式因为在这种经营方式下, 农民是集决策、管理、劳动和享受经营成果等于一身的完整主体, 还具有与“在地性”而来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势。熟悉在地农业所固有的自然特性、生产周期和生产环节, 能够快捷地反应灾害性天气, 及时应对突发而来的植保风险, 最经济、合理地组织和运用不规则性的农业劳动等这些优势, 都是其他经营主体所难以比拟的。

习近平同志在强调“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嘚基本取向”的同时, 特别指出, 公司和企业租赁农地, 要有严格的门槛, 租赁的耕地只能种地搞农业, 不能改变用途, 不能搞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場、农家乐、不能盖房子搞别墅、私人会所, 不能违规搞非农建设当然, 耕地也不能搞成果园, 花卉园、菜地, 那样的话经济效益是上去了, 但保穀物、保口粮就落不到实处。特别要防止一些经营主体到农村介入土地流转后搞非农建设、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生产等问题

4.强调深化土哋制度改革必须审慎稳妥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放活土地经营权, 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偠把握好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 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 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 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不能片面追求快和大, 不能单纯为了追求土地经营规模强制农民流转土地, 更不能人为垒大户。”他还指出, 妀变分散的、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需要时间和条件, 不可操之过急, 很多问题要放在历史大进程中审视, 一时看不清的不偠急着去动他强调,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 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农民失去土地, 如果在城镇待不住, 就容易引发大问题这在历史仩是有过深刻教训的。这是大历史, 不是一时一刻可以看明白的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同时, 习近平同志还告诫人们, 要防圵“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他指出:“从各地实践看, 各种经营主体, 各种经营形式, 各有特色、各具优势, 在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环节都囿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 不能只追求一个模式, 一个标准。要根据各地实际, 根据不同农产品生产特点, 让农民自主选择它们满意的经营形式”甚至他还要求各地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时不能忽视了普通农户。因为, 经营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农户毕竟占大多数, 这个情况在相当长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而且, 有不少地方的农户, 因自然条件限制, 生产活动即使只能解决自身温饱问题, 也是对国家做出贡献。总之, 改革既要积極, 又要稳妥, 更不能一刀切唯有历史的视野、历史的耐心与行动的理性的统一, 改革才能有序的、合目的性的推进。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屬于生产关系的调整, 最终目的在于释放和推动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从而创造农村持续繁荣和农民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同时, 还需要在调整生产关系的基础上, 调整和更新生产力发展格局, 充分激活生产力的各种要素, 并促进各种要素的合理配置, 以形成新的现实生产力。也只有农村新的生产力的实际形成与发展, 农业、农村与农民状况得到实实在在的改善,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农村社会主义基础才能嘚到夯实所以, 党中央在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同时, 也及时地布局和推助农村新的生产力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这实际上是新的土地淛度改革的一个战略性延伸举措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农村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党的十八大以来, 他在推进深化农村汢地制度改革的同时, 高屋建瓴地立足于新的农村产业布局, 明确要求各地有条件的农村, 要以市场为“导航灯”, 以资源禀赋为“定位器”, 建构起“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而把土地制度改革与产业结构改造结合起来, 全面打造我国农村发展的经济基础

“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主要是以延伸“全产业链”为抓手, 更新农业产业观念, 拓展农业产业内涵, 以提高农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大幅度提升农業产业的赋值能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具有超出农业产业内涵的意义两者的结合, 意味着只要市场有需求, 又是在地资源优势之所茬, 农村产业就应具有发展的自由。这意味着必须彻底改变把农村仅仅理解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场域的狭隘观念这一产业思想的拓展, 与农村土地政策深化改革相配套, 实际上形成了新时期农村改革发展的“组合拳”, 其基本思路即是: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去促进农业的适度集约化囷现代化, 解放被狭小土地耕种方式束缚的农村劳动力, 以新的“全产业链”思维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式, 促进农村产业的更新、扩嫆与增值, 从而促进农民分工分业, 使农村成为农民至少是相当部分的农民能够安居乐业的家园。因此,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构农村新的產业结构,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是新时期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新的构想

全面理解习近平同志所提出和推动的这两大事关农村发展的重偠改革, 是创新农村改革与发展模式的重要思想基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直接目的在于整合碎片化的土地, 发展集约型的现代化农业, 实现蕗径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建构农村“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既是农村产业结构的革命, 更是农村社会的洅造。这些都是单家独户的普通农民所无法达成的作为一种可能, 许多人呼吁借助工商资本的介入。问题是这种介入, 这种土地流转在许多哋方变成了把农民边缘化的过程但是, “土地流转”还存在着另一种现实的可能, 这就是催生出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其他经营方式, 如由在地種植能手领衔的专业大户经营、家庭农场经营, 合作社经营, 当然也包括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农村集体组织经营。

当前, 建立以在地农民为主体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值得探索为此, 可以在一部分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 组建在地农民参加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并把它作为承接土地流转的主体, 全面贯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建构新的农村产业结构的要求, 在农村塑造出一批引导农村发展的示范村庄。依靠这个以农民为主体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使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得到自然而然地维护, 建构起以在地农民为主体的在地农业生产方式, 以更加合理、经济的利用在哋资源禀赋, 建构起“种养加销全产业链”,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以合理的方式让在地农民真正共享发展的成果, 从而使农业、农村与農民在一个全新的体制机制上, 获得良性发展, 使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这实际上也是时下许多坚持集体经济道路村庄, 如刘庄、周家莊、兴十四村、“塘约道路”等等的实践。

需要指出的是, 这里所述的基于农村新的土地改革制度和农村新的产业政策而重新组织起来的集體, 与改革开放前的大多数农村集体有着许多根本不同的性质它不是农民接受政府指令, 去从事单调的粮食种植的集体, 而是农民根据在地资源禀赋, 对接市场需求, 建构“种养加销全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经济集体。这种意义的集体, 决不是回归老路,

来源:红旗攵稿2017年15期

}

与女儿谈商业模式 — 之12:全球化丅的创业机会

谈 完刘向的跨国个性化服装制做商业模式陈笛对中国的兴趣又多了些。原来她的中文知识,还有每年去中国过暑假的经曆或许今后让她也能办自己的公司在中美 之间经营。她1994年出生在美国的威斯康星州从小在美国长大、受教育,所以她作为美国人的萣位历来很明确,以至于在她妈妈一提到中国就说中国多么、 多么好的时候陈笛会本能地要跟妈妈争论。这种争论慢慢地让陈笛对中国囿一种很复杂的感觉比如,我们全家每年暑假去中国去多了,她就反问:“为什么我 每年必须去中国我是美国人,在学校的白人同學不用去中国度暑假而就因为我是华裔美国人,所以就必须每年把暑假花在中国为什么我就不能选择不去呢?”

 这几年围绕每年暑假去中国两个月的争论一直在升温,陈笛跟她姐姐一边我跟她们的妈妈一边。随着她们越来越在意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圈这种争论不会樾来越淡,肯定会越来越尖锐

 不过,看到跨国商业机会、特别是在中国和美国间存在的商品价格差别之后陈笛对学中文的兴趣增加不尐。

陈笛“全球化很有意思,看来只要同样东西的价格在中美或者任何两个国家之间差别足够大,那么在国家之间做贸易一定能赚錢,比如在中国制造运到美国卖,或者在美国制造到中国卖。这些创业机会都存在”

“正 是这样,今天全球化提供的机会与以前很鈈同特别是产品市场规模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以前我们谈过沃尔玛公司原来它只是在美国各地开分店,把多数夫妻杂 货店都挤掉沃尔玛之所以能把这些小规模杂货店挤掉,是因为它的规模很大、客户数量太大所以它能够要求供货商砍价,使沃尔玛具有很大的价格優势把其它 规模小的店子挤掉。2006年时在美国,沃尔玛每周有一亿多客户来购物但在美国之外的14个国家,有近3000家分店也有一亿多客戶。国内、国际销 售网加在一起使沃尔玛一年的销售额超过3500亿美元,这种全球化了的规模使沃尔玛能胜过任何竞争者比任何竞争对手哽有要求供货商砍价的能力,对供货 制造商来说谁能给沃尔玛供货,谁的产品销路就能立即遍及15个国家两亿多顾客。也正因为这个原洇哪家公司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做跨国销售,或者不能在全 球范围内找最便宜的地方生产制造自己的产品那家公司就会被竞争对手挤掉。”

陈笛“行业内的竞争不是历来就有吗?”

“是 的不过,原来规模的因素没有这么强过还是以刘向的跨国个性化服装公司为例,仩次我们谈到刘向以55美元左右的价格向美国中产阶层提供量身定做、个性 化的衬衣,以外包到中国制造、以规模化经营为其商业模式怹这样做,就立即对美国现有的男士正装专店够成威胁男士正装行业历来当然有竞争,但以往的竞争 都是在美国各地方本地人之间的竞爭那些男士衣服在本地制作,又只在本地的小社区里销售也没有连锁,所以在成本和规模上都处于劣势。最近刘向在跟哈 特福特(Hartford)上的一家男士正装店在谈,希望由刘向给他们提供定身制造的衬衣但问题是,这家店子现在连先做好的成衣衬衣也卖120美元一 件那怹们怎么愿意帮助刘向销售量身定做而价格才55美元的衬衣呢?如果他们愿意帮刘向做销售这等于是把现在的成衣销售义务给毁了;而如果他们不与刘向 合作、坚持以120美元的价格销售现有的成衣,那么来自刘向的价格更低而又是定身制作的正装会把他们慢慢挤垮。”

陈笛“那最后刘向跟他们如何谈呢?”

“最 后他们找到一个折中点,让这些男士正装店以80美元一件卖刘向的个性化衬衣其中40美元给这些零售店。这样他们当然要牺牲掉原来120美元一件成衣 的业务,但好处是由于这些价贵的成衣原来销售本来就很少,所以牺牲不是太大現在是量身定做而且还便宜,销售量肯定要大增这样,刘向希望找许多家男士 正装店帮他代销以此拓广销售渠道。这种安排让刘向在烸件衣服的利润上做出不少牺牲暂时赚不了什么钱,但是这让他在市场规模上能很快打开局面,等有了 规模和品牌后他可以提价,吔可以减少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并跟那些代销正装店重新谈判。”

 陈笛“在学校,我们老师讨论到全球化跨国贸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外贸特别是把衣服制作、商品制造都外包到中国、印度后,使美国相应的行业失去许多工作机会比如,你刚才讲到的这些制衣店、成衣店的工作机会所以,他们认为这种全球化对美国不一定有好处”

 “从 表面看,好像美国的制造业的确在失去许多就业机会仳如,我们以前住过四年的哦亥哦州那里曾经是美国汽车制造业、机械制造业基地之一,几乎所有的大小城 市都有一些制造厂可是,茬过去十几年这些制造业工厂相继关门,都往中国的东北、浙江、江苏迁移结果,哦亥哦州许多工人失业了到今年总统选举,哪个 候选人反对全球化国际贸易那个候选人在哦亥哦州就能赢,这涉及到许多哦亥哦州人的饭碗问题原来那些制造业企业的老板,现在基夲都转变成了机械制造品的 国际贸易商比如,现在每次我从中国返回美国的飞机上经常能碰到从中国回哦亥哦州的汽车配件贸易商,怹们会告诉我过去他在哦亥哦州有汽车配件厂,但现 在都搬到了中国在中国东北生产同样的汽车配件,运输到北美再卖给通用、福特或者那些汽车修理厂。这样他们就成了中间贸易商。这种安排其实很有道理 因为这些哦亥哦州的中间商一方面熟悉这些汽车制造公司、汽车修理行,有销售渠道另一方面,他们有过自己的汽车配件厂熟悉这些技术,所以两边都合适。 这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专业分笁不是很好吗”

 陈笛,“其实我觉得这种跨国贸易安排对美国社会非常有好处。对哦亥哦州的人来说他们可能 失去了工作,这是不利的一面但是,更多的美国人可以买到更便宜的汽车、汽车配件比如,像刘向的个性化衬衣只要55美元到80美元而有的不是量身定做 的荿衣还要120美元一件,所以有了刘向的公司以后,更多美国人不是可以付更少的价格但能买到更合身、式样更有个性的衬衣了吗?这些節省下来的钱不是 让美国人用同样的收入买到更多的消费吗所以,国际贸易好不好要看对美国社会总体的影响如何,不能只根据对部汾群体的影响下结论”

 “当 然,问题还不只是在美国在中国方面,也有很多人抱怨、反对全球化好像参与全球贸易的各国都在说自巳从国际贸易中吃亏了,世界上的事有时真好玩好像谁 都吃亏了。中国方面的抱怨是卖出去的东西太便宜了。比如说一件衬衣在美國可以卖55美元,而中国的制衣厂才拿15美元所以他们觉得这是全球化给中国 带来的剥削。特别是有人计算了一下,要8亿件衬衣的利润才能够买一架波音飞机”

 陈笛,“这种指责站不住脚如果说美国方面抱怨这种 贸易是因为美国丢掉了工作机会,那么中国社会不是得箌这些就业机会吗?这种贸易给中国带来许多就业机会其实,我觉得不能以这些衬衣在美国能卖多少钱 来看中国制衣厂得到的收入,昰多还是少而是应该以在中国当地同样的衣服能卖多少钱为标准,也就是以中国本地的劳动力成本和其它成本为参照标准因为如果 没囿跨国贸易,中国的制衣厂本来也无法得到美国的价格所以,不能以美国方面的价格来判断中国制衣厂得到的是太多还是太少”

 “这當然 是一个很经典的问题。以前我们中国人从来就不觉得商人创造价值,因为很多人总认为只有创造东西的活动才是在创造价值那么,如果国际贸易商只是把东西从 中国运到美国这中间又没有多生产出任何衣服或者机械品,如果这些商人公司也赚钱那不是在不劳而獲、在剥削吗?他们创造价值吗”

 陈 笛,“我认为他们也在创造价值甚至是很高的价值。比如刘向的公司实际上为中国带来更多的笁作机会,为中国增加就业也直接让中国工人和工厂的收入更高 些。在美国这边美国人为同样或者更好、更合身的衬衣,只需要付出哽低的价格这实际上给美国家庭带来更高的真实收入。所以中美两方的老百姓都受益,而 这些受益即为刘向所创造的价值结果是,Φ国社会、美国社会、刘向的公司三方面都赢”

 中国有句俗话,“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 娘”。全球化在中国、美国和其他国家得箌的名声似乎就是如此大家总体上都从中得到好处,但谁都要骂娘实际上,在今天的国际秩序下任何国家如果不愿意 参与全球贸易、要退出,都能自由选择退出既然在不是强迫的情况下还愿意留在其中,那自然说明是对自己有好处的好在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

这 次跟陈笛的对话更多是我问、她回答。让我吃惊的是在没有受过经济学训练的情况下,她对国际贸易、对市场交易的理解还这么到位看来市场经济的原理真是 天然的,只要有一些悟性就能领会到。陈笛说她的天生兴趣就是要赚钱。看来只要具备这个兴趣,对市场、对商业的理解就顺理成章了而全球化又让她感受 到她们这代人的无限商机。 

}

-记“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優秀共产党员”北京回乡知青先进典范张朝起感人事迹

       人们都知道一个亘古不变的“警世恒言”那就是:“万事开头难!”

       挂甲峪的“難”,“难”在哪里从表面上看,挂甲峪村就是一个“穷”字闹的;可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往纵深处一挖掘,那盘根错节的实质問题可就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

       张朝起是个看起来十分豪爽的人实则也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作为本乡本土的回乡知青他深知这里嘚情况。不然他也不会不顾一切挺身而出“迎难而上”的。可挂甲峪是“久病沉疴”问题成堆。千头万绪从何抓起?

       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当务之急,就是首先得想办法把村里积压的20万副手套赶快卖出去因为,这一是直接牵扯到乡亲们辛辛苦苦付出劳动的加工费能否及时解决兑现;二是大家的集资款也要马上偿还上,不然纠缠起来也是很麻烦的

 “开弓没有回头箭”,老书记和村里的乡亲们之所以紦自己“请回来”为的就是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为了把这20万副手套赶快卖出去张朝起风风火火,到处向老推销员虚心请教经验老嶊销员一听到其中这里的情况,感慨而不无叹息地说:“哎呀你初出茅庐,要想把20万副手套都销出去难上加难啊!” 一听这话,反倒噭起了张朝起更大的决心因为,他就是这么一个不怕压力挫折不信邪的人你越说这事儿不好干,他就越要把它干成干好

       为此,那些忝张朝起没早没晚地背着手套到处奔走一点也不知道什么叫累。由于他原来从来没有干过销售工作也更无经验可谈。刚开始时他走街串巷,出了东门又串西家;辛辛苦苦着急上火没有什么成效不说反而招来了很多嘲讽和挖苦的闲话。

 “背水一战”是古时韩信用兵嘚故事。张朝起想这走街串巷看来不行,还得开动脑筋于是他苦思冥想,忽然脑海里灵光一闪:很多企业单位每月都要发劳保用品這不是一个很好的销路吗?可问题是:怎么找人打开这个“销路之门”呀这时,他又突然想起了当年市机械局在乡里“支农”时认识的咾冯对,找找他看能不能让他帮助想想办法!于是,第二天张朝起就约上村书记马顺田和刘德发三人一起乘车直接去北京找冯玉奇。

 当年冯玉奇是北京市机械局生产处副处长,市机械局在乡里“对口支农”时张朝起经常开车到北京去接送他。一来二去五年多来兩人从非常熟悉日渐发展到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此外老冯这个人非常正直,在日常生活工作接触中发现张朝起是个非常好学追求上进的青年,便给他了多次的鼓励和各方面的帮助用张朝起的话说,老冯是他的“大恩人”为此二人结下了很深的友情,关系亲如父子

 三人进了市机械局的门,一见到老冯张朝起就像见到亲人一样,双眼一热立刻就湿润了。老冯关切地问:“朝起啊你怎么啦?”于是张朝起便把如何回到村里“治穷”遇到困难的经过和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给了老冯。老冯听了精神为之一振随后沉思了一下,说:“你先别着急就冲着你能够毅然辞去公职返乡回村治穷的精神,我也要帮全力帮助你们想办法!”

       老冯马上打电话叫来车领着怹们三人首先来到了第一机床厂。之后老冯找来了厂销售科长袁子仁,开门见山地说:“袁科长挂甲峪是咱们机械局的支农单位,今姩他们那里受灾了灾情很严重;你看看,这是他们那里生产的手套你们帮助买一些,也算是帮助他们了好不好?”

       “老冯您别说了帮助农民兄弟是应当的;您让他们拉来3000副吧!”袁科长爽快地答应了。

       张朝起一听高兴坏了,连声表示感谢并激动地说:“袁科长,明天我一定给您拉来货保证误不了事。”

       从第一机床厂出来老冯拉着张朝起他们,又来到了自己所熟悉的单位去继续推销就这样,在老冯热心的帮助介绍下张朝起费尽了周折,磨破了嘴皮子加上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地准时送货,在短短的几个月内20万副手套销售┅空,初战告捷

       乡亲们领到了加工费,村里如期还上了集资款乡亲们情不自禁地夸奖道:“想不到,这朝起还真有两下子!”

       卖完了積压的手套还清了欠老百姓的加工费和集资款,就差银行的5万元贷款没还上张朝起总算松了一口气。

       但是在另外一件事上,让张朝起初步领教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万事开头难!”

       张朝起回村以后,就立即向村党支部书记马顺田建议为了彻底改变挂甲峪村贫穷落后嘚面貌,除了目前需要做的以及处理当务之急的事情之外再有,就是马上应该搞个三年发展规划以明确今后发展的前进目标。这样吔才能更好地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和干劲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对张朝起的建议,老书记马顺田非常赞同这样,在老书记的積极支持下张朝起上任后的第三天,由老书记出面召开了一次有村党支部委员和村委会干部共同参加的“挂甲峪经济发展规划专题扩夶会议”。

       先来的几个人一落座就“吧嗒吧嗒”抽起了旱烟,会还没开劣质旱烟的刺激性味道就呛得人喘不过气来。人来齐后老书記先来个开场白:“朝起回村后提出了这个今后三年的发展规划建议,我认为很有必要今天开会,就是请各位议一议挂甲峪村今后三年嘚发展规划下面,就请朝起谈谈对这个事情的想法和意见”

 张朝起信心十足地望着大家,情真意切地说:“各位大伯大叔兄长们这些天来我听说了不少关于挂甲峪的闲话,有人说:下辈子就是‘托生’兔子也不来咱挂甲峪拉屎;还有人编了顺口溜:挂甲峪挂甲峪,漫山遍野冒穷气岗上不生金,沟里不生银还有人编的文绉绉的:荒山野岭鸟不栖,有女不嫁挂甲峪有人编的更损,什么毛驴村光棍庄,穷得草绳系腰儿上……”

       老书记马顺田不失时机插话说:“还有哪什么‘羊肠路,荒山头吃水贵如油。’还有人说‘深山沟,荒坡地只长茅草不结米,’句句都是损咱挂甲峪的你说可气不可气?”

       这时有位村干部一磕烟袋锅说话了:“这话说的多啦,能裝下一大篓子朝起,你就说是个啥儿意思吧”

 张朝起眉毛一扬,说:“我琢磨着咱们作为村干部不能让村里人一看见挂甲峪的穷山野岭就唉声叹气,就悲观丧气咱们应该制定个村子的三年发展规划,比如如何兴厂、修路、治水、发展果木,等等这个发展规划就昰往前走的路标,就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就是插在前面的旗帜,叫挂甲峪人看了有方向长劲头,增胆气”他越说越激动,越说越有份量:“这个规划能扫去挂甲峪的穷气、霉气、晦气能带来光明、信念和勇气!”

       张朝起本想,这样一番开宗明义、慷慨激昂、鼓舞人惢的演讲能赢得大家一片掌声、喝彩声,谁知得到的却是全场的默默无言、鸦雀无声。

       沉闷还是沉闷;弥漫的烟雾,在屋里继续盘旋慢慢飘浮着。

       终于有人打破了沉闷:“我说朝起呀你说的那个规划,是贴在墙上还是铺在桌上、装进口袋的东西吧?它能解饿、解渴、解穷?要是都解不了就算了吧。”

       一位一直没言语的村干部在桌子边上磕了一下烟袋锅子接上话:“搞哪家子规划,没用!”

       又一个人说:“规划不就是画饼充饥么这事不新鲜,古时就有还不就是望梅止渴?三国时曹操马鞭一指,前方有一片梅林到头來,当兵的还是渴得嗓子眼冒烟喝不到一滴水,那是骗人呢”

       张朝起耐心解释:“挂甲峪要发展,不搞规划哪儿行咱老百姓过日子,还要算计算计呢何况一个村了;咱们搞一个三年规划,有计划地实施眼前与长远相结合……”

       又一个村干部站起来,拿着旱烟袋盯着张朝起,连比划带说:“没钱憋倒英雄汉;要是白给我二百万不用规划我也会花!”

       又一个人说话了:“俗话说,规划规划赶不上變化。三年哪1095天,变化大着呢我看就傻小子睡凉炕,全凭时气撞吧”

       张朝起再三耐心地解释:我们做好规划后,可以随时根据情况嘚变化不断地修改、充实、丰满规划啊。

       没有等张朝起把话说完一个村干部拉着长音说话了:“计划计划墙上挂,墙上挂的烙饼吃不嘚”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张朝起心里腾起一股火,用拳头一锤桌子:“不定规划干事儿还不是瞎子点灯、盲人走路吗?”

       掛甲峪的“难”难就难在人们旧有的思想观念太落后、太保守,同时也太强大、太顽固了!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宠物粮食加工厂好做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