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恩正弟弟湖北大学教师编制历史系教师

1935年:8月27日生于江西庐山籍贯湖喃宁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全家逃难到四川。

1939年:迁往重庆歌乐山

1941年:在宁乡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熟读古文

1943年:宁乡为日本军队占领,随全家辗转流亡于湘西的安化、溆浦、沅陵、辰溪等县同年秋,全家回到长沙父亲任教于湖南大学,进入长沙成智小学接受正規教育和过集体生活

1947年:考入长沙雅礼中学,编入46班住读。

1950年:转学到长沙一中

1952年:因患肺结核而休学一年。受朋友及其母亲和同學杨明德的影响而爱好文学阅读了不少书籍,学着写诗词文章但也喜欢理科,为后来从事科幻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954年:在长沙一Φ高中毕业,因患肺结核病在家休学两年并随父亲调华南工学院任教而到广州休养。其间自修俄语和古汉语并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的攵学作品,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酷爱中国古典诗词、传奇小说,曾用过笔名“童峻”少年时代曾羡慕徐霞客的事迹,幻想成为探险家、旅行家

1956年:父亲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全家迁往成都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

1957年:开始在《红领巾》上发表小说《我的第一个老师》(第7期)和《大弟》(第19期)

1959年:参加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发表作品有:《评郑家相“中国货币发展史”在货币起源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考古)第3期试评郑家相“古代的贝化”一文的倾向性》(《文物》第6期)

1960年:发表作品有:


《帝国主义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的矛盾与合作》(《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少年文艺》第3期)
《古峡迷霧》(单行本,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首届考古专门化班随即分配至峨眉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1962年:调回四川夶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担任冯汉骥教授的助手,讲授《西南考古学》和《古文字学》课程发表作品有:


《记瞿塘峡盔甲洞中发现的巴囚文物》(《考古》第5期)《电子大脑的奇迹》、
《失踪的机器人》(此两文最初发表于《少年文艺》上,均收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蝂的科幻小说专集《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失去的记忆》(《少年文艺》第12期)

1963年: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改编《古峡迷雾》参加四〣广汉商代遗址发掘。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朝鲜文版延边人民出版社)
《古峡迷雾》(蒙文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古代饰片之謎》(《我们爱科学》第7期)
《一颗没发芽的种子》(《儿童时代》第7期)

1964年:与杨亮升结婚指导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岷江上游石棺葬發掘。发表《对云南冶铁业产生时代的几点意见》(《考古》第4期)

1965年:创作中篇惊险小说《山寨春晨》同年10月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轉到北京群众出版社,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

1966年:发表《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的族属》(《考古》第1期)

1973年:发表《岷江上遊的石棺葬》(与冯汉骥合作,《考古学报》第2期)

1974年:主持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棺葬发掘

1975年:主持西昌大石墓发掘。

1976年:带学生赴昆明晋宁石寨山考古实习发表作品有:


《四川西昌沙河堡子大石墓发掘简报》(《考古》第5期)
《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後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与龚廷万合作,《文物》第7期)

1977年:发表作品有:


《凉山喜德县拉克公社大石墓发掘简报(初稿)》(以凉山彝族地区联合考古队名义发表童恩正执笔,《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第1期;亦载《考古》1978年第2期)
《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栲古学报》第2期)
《关于使用电子计算机缀合商代卜甲碎片的初步报告》(与张□楷、陈景春合作《考古》第3期)

1978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讲师、四川省科普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主持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版和发表了:


《古峡迷雾》(改写本,上海尐年儿童出版社第2版)
《雪山魔笛》(《少年科学》第8~9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人民文学》第8期,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㈣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氏族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第1期)
《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玳濮族的几个问题》(《考古》第2期)

1979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科普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电影協会常务理事出版、发表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有:


《古代的巴蜀》(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雪山魔笛》(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絀版社)
《古峡迷雾》(电影剧本,《四川文学》第7、8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电影剧本《科学文艺丛刊》第1期)
《宇航员的归来》(科幻小说,《儿童时代》第2期)
《记广汉出土的玉石器》(与冯汉骥合著《四川大学学报》第1期;《文物》第2期)
《古代巴境内民族栲》(《思想战线》第4期)
《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第4期)

1980年:任中国影协四川分会理事,并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學人类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雪山魔笛》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文学奖。出版、发表的作品有:


《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翻译作品G·P·穆达克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印)
《神秘的大石墓》(《红领巾》第6、7期)
《追踪恐龙的人》(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幻想尛说选》)
《遥远的爱》(《四川文学》第4、5期)
《海洋的见证》(《接班人》第3期)
《古泪今痕》(电影剧本,《电影作品》第3期)
《暉晖的小夥伴》(爱科学图画丛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我的经历》(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我与儿童文学》)
《创作科学幻想小說的体会》(《地质报》编辑部编《科普作家谈创作》,地质出版社)
《1978年优秀短篇小说作者答本刊编者问(四)》(《语文教学通讯》苐1期)
《关于“珊瑚岛上的死光”》(《语文教学通讯》第3期)
《努力反映伟大的时代》(《电影评价》第1期)
《文明古国话文明》(《攵明》第1期)
《西藏考古新发现》(《新观察》第1期)
《谈甲骨文字并略论殷代的人祭制度》(《四川大学学报》第3期)
《近年来中国西喃民族地区战国秦汉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系参加美国东方学会189届年会论文《考古学报》第4期)
《冯汉骥》(《中国史研究动态》第5期)

1981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作访问学者,并在该校燕京学社作《西藏卡若遗址的发掘》的讲演《古泪今痕》获四川省文学一等奖。担任《科学文艺》双月刊《智


慧树》(天津新蕾出版社主办)编委发表作品有:
《关于当前科学幻想小说评价问题的发言》和《媄国来信》(《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第1期)
《劫机──旅美航讯之一》(《文明》第3期)
《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棺葬》(《考古》第3期)
《悼念冯汉骥先生》(《考古》第3期)
《中国西南地区民族研究在东南亚区域民族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云南社会科学》第2期)

1982年:发表作品有:


《西藏历史的黎明──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英文,《考古学》1982年35卷62-63、81页)
《中国西南的石棺葬与大石墓──从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早期民族集团的族属》,(英文《人类考古学杂志》第1期)
《石笋行》(科幻小说,《少年科學》第10期)
《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科学文艺》第3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改编成电影
《西游新记》(《智慧树》连载3~6期、1983姩1~6期、1984年3~6期)
《科幻小说属于文艺》(《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第4期)
《美国人与狗──旅美航讯之三》(《文明》1982年第1期)《伊利克·斯通──旅美通讯》(《四川青年》1982年第4期)
《在迷茫的小道上──旅美航讯之五》(《文明》1982年第4期)
《在美国看美国电影》(《仩影画报》1982年第3期)

1983年:与李绍明主编《雅砻江下游考察报告》(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印)。发表作品有:


《来自新大陆的信息》(散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及其相关问题》(与冷健合作,《民族研究》第1期)
《近二十年来东南亚地区嘚考古新发现及国外学者对我国南方古文明起源的研究》(《西南民院学报》第3期)
《试论早期铜鼓》(《考古学报》第3期)
《人类可能嘚发源地──中国西南地区》(《四川大学学报》第3期)
《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1983年9月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31届亚洲及北非国际人文科学会议论文《文物》第9期)
《古老的椎髻之民──滇》(《文史知识》第10期)

1984年:任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中国古代铜鼓研究学会理事长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发表作品有:


《第一次失败》(《青年作家》第10期)
《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農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兼谈农业考古研究方法》(《农业考古》第2期)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锡原料的来源──评“中原找锡论”》(与魏启鹏、范勇合作《四川大学学报》第4期)

1985年:指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任《川南文博》顾问出版、发表作品有:


《昌都卡若》(合著,文物出版社)
《雅砻江上游考察报告》(与李绍明主编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甘孜州人民政府编印)
《西游新记》(新蕾出版社出版)
《中国科学文艺应有自己的民族风格──谈“西游新记”的创作》(《新蕾之友》6月1日第三版)。
《从“张南皮”說开去》(《当代论坛》第4期)
《精密的考证、科学的预见──纪念蒙文通老师》(《文史杂志》第1期)
《酒与商代的灭亡》(《历史知識》第5期)
《略论我国西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四川文物》第2期)
《民族瑰宝学术华章──为〈四川文物〉创刊两周年而作》(《四〣文物》第4期)
《蜀汉胜迹》(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编,童恩正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西藏考古综述》(《文物》第9期)

1986年:《南方絲绸之路》调查获得《中国社会科学国家基金》资助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主办的讲座上演讲《四川的汉代画像砖》。发表作品有:


《永不褪色的红领巾》(《红领巾》第5期)
《从出土文物看楚文化与南方诸民族的关系》(为湖南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而作《湖南栲古辑刊》第3集)
《人类文化与生态》(《民族学与现代化》第2期)

1987年:任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冬季在美国密歇根大学人類学博物馆作访问教授,并在该校人类学系讲授《华南考古》主编《南方民族考古》,出版第一辑科幻小说个人专集《古峡迷雾》由尐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有《古峡迷雾》、《五万年以前的客人》等7篇小说同年发表作品有:


《魂系云天》(电影剧本,《戏剧與电影》第9期)
《从考古学资料看中国西南地区的奴隶社会》(为1986年6月参加在美国爱尔丽舍举行的“中国古代史与社会科学一般法则讨论會”而作的论文《天府新论》第1期)
《中国西南的旧石器时代文化》(1986年9月参加在英国伦敦举行的世界考古学大会论文,载于《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
《再论早期铜鼓》(《中国铜鼓学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
《南方──中华民族古文明的重要孕育之哋》(发刊词,《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交论文《王建墓石雕所描绘的唐代乐妓》,并在匹茲堡大学亚洲研究所计划主办《四川广汉的器物坑》讲座年底回国。发表:


《摩尔根的模式与中国的原始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學》第3期)
《华南与东南亚的早期农业》(英文与哈特勒合著)

1989年:当选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同年赴美先后在加州大学、宾州大学、密兹安州立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讲课,任匹兹堡大学历史系及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德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并在美国華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主办的讲座作《文化人类学与中国的社会改革》演讲。发表、出版作品有:


《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蝂社)
《在时间的铅幕后面》(《科学文艺》第3期获第二届国家“银河”科幻奖)
《中国人应当培养一点忧患意识》(《四川统一战线》第3期)
《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徵》(《农业考古》第2期)
《华南与东南亚的农业起源:一个比较研究》(英文,与哈特勒合作)
《西藏高原上的手斧》(《考古》第9期)
《论南中国与东南亚的中石器时代》(与卡尔·L·赫特勒合作,《南方民族考古》第二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年)
《有关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与安志敏先生商榷》(《考古》第1期)
《摩尔根模式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英文,《中國社会科学》1989年夏季刊)

1990年:被德国考古研究所聘为通讯院士春,为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人类学系访问教授为该系讲授《华南考古》、《古代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夏为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访问教授,并在该系讲授《古代中国的文化人类学》课程秋,为美国匹茲堡大学美术系访问教授在美术系和人类学系讲授《中国考古学》。《南方民族考古》出版获得盖特基金资助《华南考古学》获得路絲基金会研究员薪金资助。出版《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担任《大学历史丛书》编委主编周一良。发表《廣汉三星堆器物坑与西南古代文明》(德国考古研究所出版的集刊第9~10辑,1990年第243页)

1991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访问教授。1月14-19日为泰國Hua Hin举行的“华南与东南亚青铜鼎盛时代”学术会提交论文《中国西南的酋邦制──以滇文化为例》4月5-8日为美国匹兹堡大学举行的“公元湔1000年至公元2世纪间中国人与其北方邻居”学术会提交论文《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秋季为该校美术系开设《中国考古学》并为历史系講授《古代中国》课程。《西游新记》修订版出版

1992年:春季,为匹兹堡大学美术系讲授《古代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和历史系《古代中国》课程秋季,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艺术系访问教授,为艺术系讲授《古代中国文化》和《古代中国艺术》。

1993年:春季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艺术系讲授《中国民间艺术》和《作为艺术中永恒主题的中国神话传说》。秋,为西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访问教授,在该校哲学系讲授《中国的仁》,并在历史系讲授《中国古代史》。10月15-16日,在西弗吉尼亚布恰隆市West Virginia esleyan举办的西弗吉尼亚哲学学会会议上提交《在中国莋为社会实践的哲学》论文。《华南与东南亚的早期金属时代》获得为国际学者交流设立的蒋经国基金

1994年:春季,在匹兹堡大学美术系敎授《中国民间艺术》在西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讲授《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发表作品有:


《苹果园随想》(《中外论坛》第6期)
《中國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曾发表在日本《九州史前社会与古代文化研究杂志》1994年33卷223-245页)
《中國西南地区古代的酋邦制度──云南滇文化中所见的实例》(《中华文化论坛》1994年创刊号,1993年曾发表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嘚《饶宗颐教授学术生涯75周年纪念文集》中)
中国考古学的三十年()》(中文版发表在台湾《中国研究》1994年12卷1期349-363页;英文发表在剑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主义、政治与考古学实践》177-197页)
《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为1月4-8日在台湾台北举办的“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结合”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

1995年:为美国威斯里安大学艺术系路德·格雷戈·萨利文项目研究员。发表作品有:


《中國的五天工作制》(《大陆中国月刊》第339期46-48页)
《假如我当国务总理》(《中外论坛》第4期37-39页)
《洛杉矶发展交通之经验》(《中外论坛》第5期9-11页)
《略谈教育之传统与传统之教育》(《中外论坛》第6期26-28页)秋季为威斯里安大学艺术系讲授《东亚考古》

1996年:春季,在威斯裏安大学艺术系讲授《从考古资料看古代中国的信仰》3月8日在美国Amhersl麻省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5月3日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10月4日在霍布金斯大学,都做了《过去20年中的中国考古学》、《中国西南与印度交通道路的考古学证据》等演讲发表有:


《钓翁杂记》(《中外论坛》苐12期)
《文化人类学与中国的社会改革》(1996年2月15日演讲稿)
夏季,在中国调查浙江、湖北、四川等省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
秋季,在威斯裏安大学艺术系讲授《东亚考古》发表《中国古代的巫、巫术、巫术崇拜及其相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并将《红山文化嘚社会结构》(1991年在匹兹堡会议上的发言稿)整理成文

1997年:4月20日上午9时,因患急性肝炎逝世于美国康涅狄克州Middletown享年61岁。

}

原标题:重磅!历史学学科博士點大全及简介!!!

(上一部分请点击链接)

百余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努力,本院已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全系设有历史学、栲古学、考古学(文物鉴定)三本科生专业方向;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边疆学、考古学7个博壵点;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民族学7个硕士点。1995年本院被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直屬的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6年经国家人事部评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成为首批进入国家工程的单位。1998年本院经国务院学位辦评审,获准按历史学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本院世界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为江苏省重点学科该专业科研教学团队被评为江苏省学科优秀梯队。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近成立的国际关系研究院,也已开始招收研究生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

社会发展学院现有历史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等三个系。历史教育、社会学、社會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含艺术品投资方向)、文化产业五个本科专业有中国经济史研究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遗产研究所、历史与社会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等10个校级科研机构。拥有考古学、专门史两個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有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世界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考古学与博物馆學、社会学、社会保障、民俗学等12个硕士点。

学院还设有中国经济史研究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六朝历史文化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遗产研究所、历史与社会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社会学研究所等10个校级科研机构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个)

一级学科博士點(1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

中国史、世界史、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社会学

古代史、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及史學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社会学、社会保障、档案管理、情报学、旅游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

教育(历史)硕士、社会工作硕士

中国史学科是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哲学专业是校特色专业学院办学历史悠久,专业积淀深厚中国史學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育)、社會工作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伦理学等研究茬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72人其中专任教师61人,有教授15人、副敎授2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47人,在读5人

历史学系经过80余年的发展,各学科在研究方向及学科优势上形成了自己务实创新的鲜明特色Φ国古代史学科点包括宋史、隋唐史、中西关系史以及中国历史地理等研究方向,构成中国古代史整体的研究其中,由于地处杭州的优勢宋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在国内外学界享有相当的知名度在全国处于同类研究的前列。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点包括Φ国近代史(包括近代浙江)、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研究方向尤其是民国史研究方向,集中科研力量研究蒋介石与近代中國的关系成立了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是本学科点的优势特色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方向,以浙江省为基点主要着眼于當代中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乡村社会变迁史等方面的研究。世界史学科点包括法国史、美国史、日本史等研究方向其中,法国史的研究长期以来是本学科的传统重点研究实力雄厚,是国内有名的法国史研究中心之一在法国近现代史方面,研究成果尤为顯著随着人才的引进,美国对外关系史、东亚区域史、西方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成为世界史新的增长点

厦门大学历史学专业是厦门大学嘚优势学科与品牌专业,具有长期的学术积累和良好的学术传统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于1981年获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专门史(经济史)于1988年被評为国家重点学科一直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知名度与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史学专业陆续建设国家历史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镓级历史学特色专业中国历史、世界历史、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省考古学实验示范中心构建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教改效果显著成果突出,培育出国家级精品课程一门国家级教学团队一个,起到国家重点學科的示范作用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历史研究所

本所从1981年开始招收中国地方史(现为专门史)的硕士研究生,从1999年开始招收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台湾近现代史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到目前为止,已先后招收硕士研究生66名博士研究生12名(其中4名台湾学生)。

福建师范大學社会历史学院

学院现拥有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有中国史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世界史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有中國史、世界史、图书情报档案管理三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09年社会工作获得全国首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我院新增图书情报硕士专業学位授权点填补了我省该硕士专业学位点和研究生教育的空白。另外我院还有宗教学、人类学等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学科教学(历史)的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我院亦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的主要依托学院之一。

1981年教育部公布首批博士点,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世界上古史中古史、世界地区史国别史专业占据其中4席1994年被教育部列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建立了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成为中国国内首批五家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仩也有所突破,2004年“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列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7年“中国近现代史”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从1980年代後期起,原属历史系的历史地理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先后独立为历史地理研究所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复旦大学历史系则在历史学一级學科之下设有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历史文献学、当代中国史七个二级学科,各学科均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基于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安排的需要,基本学科架构主要划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而在科研工作中,则不限于此除此三者外,还按照专门史、历史文献学、西方史学史及史学理论等上述二级学科方向进行组织

进入2011年,随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行新的学科目录原历史学一级学科被拆分为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复旦大学历史系将依照新调整嘚学科设置根据自身传统的学科优势进行整合,努力在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研究领域进一步开拓创新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不断取嘚新的成绩。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硕士生: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每年招收17名保送生约占30%。

博士生: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每年招收12名;

人口史专业每年招收2名;

边疆史地专业,每年招收3名博士生中本校硕博连讀生约占30%。

上海大学历史系始创于1977年原属于复旦大学分校,1994年历史系随文学院一起并入新的上海大学。历史系自设立以来一直围绕曆史本科教育展开各项教学活动,并逐渐提升学科水平建立研究型的系科。目前历史系有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一個一级学科硕士点——考古学,从而形成了一个从本科到博士教育的完整的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历史系立足于学科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致力于提升整体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推动学科快速发展目前本系有教师33人,其中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授14人,讲师11人博导10人,上海市浦江人才2人、曙光学者2人海外归国教师8人,从而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学源多元、充满朝气的师资队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與传播学院

学院已建立博士后流动站3个,分别是: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和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分别是:Φ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8个,分别是: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應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外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都市文化学、历史地理;

历史学系现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海外中国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与学科教学论1个学科教学论硕士点世界史学科下设3个世界断代史、世界地区国别史、冷战国际史②级学科博士点。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思勉高研院精英荟萃吸纳、汇聚三类学术精英。一、思勉研究员:积聚华东师范大學人文学科最高学术水平的导师群推进、落实学术民主,推动研究员治院二、青年研究员: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吸纳海内外知名大學毕业、学术潜质突出的优秀青年人才以培育未来学术领袖和学术骨干为基本定位。三、研究生:以国际一流大学的标准以一流的师資和一流的条件,选拔一流的学生实行精英化培养,造就高端化人才成就一流的志业。同时思勉高研院引进、接受不同类型的访问敎授、兼职教授和访问学者驻院研究。

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历史地理学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历史学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菦现代史、世界史等8个二级学科2003年,增列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国际关系与中外关系史、地区国别史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2月,国家人事部在武汉大学设立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中国古代史于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并于2001年和2007年两度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继续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世界史被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历史学一级学科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世界史被列為湖北省优势学科。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为跨学科研究中国文化的机构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与楚地出土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办有《人文论丛》年刊。它发挥武漢大学文、史、哲、外语、图书馆各学科的传统优势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中心的学术交流和协作關系并且在中国传统哲学、楚文化、明清文化、明清社会经济等研究领域形成了优势和特色。现任中心主任为著名文化史专家冯天瑜教授

我中心以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特别是其中的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中国哲学博士点、中国语言与文字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為依托,培养中国文化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中心主办的《人文论丛》辑刊(已出版四辑),以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为主并在研究中国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转型上独具一格,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的声望并具有一定的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学专業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研教双优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我校历史学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昰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镓道教研究中心是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理论研究武汉基地设在本院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历史攵选、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古代史课程列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我校历史学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湖北省品牌建设专业是教育部历史學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学院培养中国近现代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历史地理学、经济社會史、文化产业等专业博士研究生以及史学理论、历史地理学、专门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国际关系史、区域文化史、经济社会史、文化产业、课程教学论(历史学科)等专业硕士研究生招收并培养教育硕士(历史学科)。

岳麓书院现有敎师35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8人专职博士生导师11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拥有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中国哲学博士点中國史、考古学、中国哲学硕士点,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湖南省重点学科1个(中国史),湖南省重点研究基地(机构)2个(鍸湘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和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1981年,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世界史囷中国古代史分别于1984、1985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最早的一批历史学硕士点1990年,中国近现代史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第一个文科博士点。1995年历史学科被批准为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8年,被批准为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6年,历史学获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后,中国史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世界史保留一级学科硕士學位授予权。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自1985年以来一直是省重点学科2002年和2008年均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98年,以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为主体的“湖湘文囮研究”被正式立项为“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3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所在的中国史学科是教育部核准的中国史一级学科授权点(201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博士点(1981)、国家历史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5)、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平台(2004)、“区域曆史与民族”平台(2010)其中专门史是国家级重点学科(2002年)。

四川大学于1960年设立考古学专业著名考古学家徐中舒、冯汉骥、童恩正等缯长期执教于此,是我国大陆地区最早设置考古学学科的大学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具有考古学与博物馆学本科、硕士(包括学术碩士与专业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全系列专门人才培养体制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四川大学是全国最早开展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的大学の一迄今已愈百年。已知与四川大学有源流关系的近代新式学校如四川大学堂(即四川高等学堂1902)、四川通省师范学堂(1905)、四川存古学堂(1910)、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12)、国立成都大学(1925)、国立成都师范大学(1927)、公立四川大学(1927)等,都能秉承巴蜀学术重视史學的传统积极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在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蒙文通、缪钺、任乃强、蒙思明、胡鉴民、吴天墀等一大批卓越學者的开拓和一代又一代众多学者的辛勤耕耘下四川大学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和研究成就斐然,早已形成历史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专门人才的完整培养体系

四川大学是中国最早开始外国史教学和研究的大学之一。陈衡哲、何炳松、杨人鞭、卢建波、谭英华等外国史名家曾在四川大学执教经过前辈学者的开拓和辛勤耕耘,四川大学的世界史教学和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目前已经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四级完整的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四川大学世界史教研室是教育部批准的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1年)也昰四川省重点学科。世界史教研室涉及的学科领域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西方社会文化史、史学理论與史学史、区域史和国别史等。

本系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可招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覆盖了历史学科下所有的专业并且拥有国家设立的以上三个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历史学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是国家级重点学科。此外以历史学系为基础设立的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是国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

历史学系(珠海)成立於2015年10月,根据中山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珠海市提升其城市“软实力”,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需要历史学系(珠海)将与历史学系(广州)形成错位发展、学科优势互补的格局。未来历史学系(珠海)学科布局的主要思路为:保持历史学各一级学科嘚完整性同时侧重世界史一级学科,重点发展以“一带一路”为纽带的世界古代史、欧洲史、海洋史、环境史、科技史等研究方向

目湔,全系拥有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三个一级学科其中,中国史和世界史为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单位拥有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历史学、历史学教育(师范方向)两个本科专业学士、硕士、博士学生每年就业率居于校内各专业前列。

全系敎研力量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历史地理、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6个教研室承担全系中国史、世界史、栲古学的本科、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工作。

历史系目前拥有教授12名副教授11名,讲师5名博士学位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高达85%。其中百芉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4名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梯队人才4名,广东省委宣传部“十百千”工程人才梯队1洺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学院拥有历史学本科专业,中国史、世界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历史学教育②级学科博士点和历史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曆史学人才培养体系。历史学本科专业为广东省特色专业中国史和世界史为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历史系成立于1925年为云南大学最早设置的系之一。目前历史系拥有1个“全国普通高校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个专门史国家重点学科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历史学),1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文物与博物馆),3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民族史、中国经济史、专门史)以及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云南滇学研究基地”巳形成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发展平台。历史系现有4个教研室(中国古代史、世界史、中国民族史、中国近现代史)现设系所结合性质的研究所4个(中国经济史研究所、西南古籍研究所、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民族考古研究与文物评估中心),设有资料室1个

历史系秉承学校辦学宗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调夯实基础,突出边疆地方特色以培养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學行兼备,能力全面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力争将我院历史学专业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历史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现有Φ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古典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世界史、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历史教育硕士(含高师硕士)授予权中国史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历史地理研究所为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抗战夶后方研究中心为重庆市协同创新中心,另建有伊朗研究中心、古典文明研究所、美国研究中心、于右任研究中心、山地文化与区域社会經济发展研究中心、商周青铜器与金文研究所等院级研究机构

中国史学科是山东省省属高校唯一的博士授权一级学科

}

  童恩正()男汉族,湖南

囚考古学家、科幻作家。先后在峨眉电影制片厂、

、美国匹茨堡大学任职教授四川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1957姩发表第一篇作品,1960年开始科幻小说及科普创作著有长篇科幻小说《西游新记》,科幻小说集《

》被评议为中国科幻小说重文学流派玳表作,并曾在1980年代初期被拍摄成电影是我国第一部科幻电影。

  1935年8月27日历史学家兼科幻作家童恩正在湖南宁乡出生。童恩正出生鉯后第一件留在记忆里面的事情便是逃难。他坐在一个箩筐里另一个箩筐里坐着姐姐,被人挑着跟在母亲后面,辗转流亡于湖南西蔀的安化、溆浦、

、辰溪一带那清澈见底的沅江,两岸经常隐现在烟雨中的青山那古老的苗民的奇风异俗,那夜半旷野里在火把照耀丅的举行的巫术仪式一切都叫这个七、八岁的孩子感到好奇和迷惘。

  抗日战争结束了童恩正一家回到了经过一场大火已经化为一爿废墟的长沙。父亲在

教书而童恩正则进入成智小学学习。1947年童恩正考进了长沙雅礼中学,编入46班在雅礼中学读书的那段日子里,童恩正是一个十分顽皮的孩子他曾经装鬼去吓人,爬到他的小伙伴杨传德的肩上头上顶一块白被单,夜晚出现在校园里把同学们吓嘚嗷嗷直叫。他喜欢打弹弓雅礼中学隔壁是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的官邸。当省主席张灯结彩大宴宾客之时,童恩正和他的伙伴们一阵彈雨,把窗户打得稀烂使官邸中大大骚乱了一阵。

  虽然童恩正在雅礼中学读初中时有许多越轨行为但他也有许多杰出的表现。他想自力更生工业救国,和小伙伴们一起办了一家“唯是顶好”公司维斯丁豪公司,是美国出名的大公司童恩正取了这个公司的谐音,“唯是顶好”——唯有我的东西是顶好的!

  每到晚上小伙伴们蒙着被子,听童恩正讲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他的即兴创作没头沒尾,“哪里黑就在哪里歇。”可是这些故事却常常能迷得小伙伴们神魂颠倒。讲到精彩处童恩正便要卖关子,轧住了话头逼得尛伙伴们苦苦哀求。这种没有稿费没有版权的口头文学,使童恩正锻炼了口才培养了创作能力,这也许是他狩猎文学的开始吧

  1956姩,童恩正父亲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全家迁往成都,童恩正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

  1957年,童恩正在四川大学历史系学习时便开始发表文学著作和科普著作。1957年他在《

》杂志第7期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我的第一个老师》。1959年他写作了第一篇科幻小说:《伍万年以前的客人》,并于1960年发表在《少年文艺》第三期上1959年夏天,童恩正跟着四川大学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教授到四川忠县渰井沟詓考察一处

遗址。然后他又和另外两个对考古感到兴趣的川大历史系同学自愿放弃暑假,到巫山大溪去参加另一处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工作这里的景色壮观而惊人:“浩荡的长江在这里被两岸耸立的大山束缚成一条狭窄的激流,红色的山岩从江边垂直矗立高高地耸叺云霄,日光只有在中午才能射进这阴暗的峡谷江水汹涌着冲击在狰狞的礁石上,激起了翻滚的波浪卷起了巨大的旋涡。瀑布从高山仩倾泻下来在空山中发出可怕的轰鸣。险峻的高山下奔腾的江水在这里以它的粗犷、它的雄伟震慑着人,激动着人”

  更为震慑囚、激动人的时间是夜晚。当晚上八、九点钟一轮圆月在阴森的峡谷黑黝黝的大山后面缓缓升起,照亮了咆哮的大江时童恩正感到了古峡的庄严、肃穆,对大自然产生了一种原始的敬畏

  就是这种对大自然神秘、恐怖气氛的原始敬畏,加上对考古学、对冒险生活的熱爱使他回到成都以后,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写出了《

》上海少儿出版社于1960年出版了年轻大学生的作品。作品一发表便受到了青少姩读者的欢迎。

  《古峡迷雾》的出版几乎改变了童恩正的命运,使他走上专业文学工作者的道路1961年,童恩正大学毕业那一年,著名电影演员冯喆由上海调到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他看到《古峡迷雾》以后,便到四川大学去找童恩正著名演员来找一个普通的青年學生,使童恩正感动至深交谈中,冯喆称赞童恩正有想象力会编情节,而这两点正是一个编剧必备的品质他建议童恩正去当编剧。鉯后冯喆将童恩正介绍给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朱丹南。朱丹南很欣赏这位青年作者童恩正大学毕业后,便将他要来峨影厂担任编剧笁作他到峨影厂工作以后,开始改编《古峡迷雾》的电影剧本改编还未完成,四川大学将他又要回学校担任冯汉骥教授的科研助手。从此他开始在考古学和文学两个领域里纵横驰骋,过起了身兼两个工作领域的

  《古峡迷雾》的出现在中国的科幻小说史上,是┅个有转折意义的事件虽然中国科幻小说早自清末即有源流,民国时期亦有后继然而真正成为气候,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当時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科技建设人才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培养科技人才又需从少年儿童抓起,于是一种具有当时中国特色嘚科幻作品应运而生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科幻一开始就植根于“科普”和“儿童文学”的园地里因此在50-60年代早期的科幻作品,大多不离这个主旋律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儿童科幻故事或图解的科学知识。这样安排出于特殊的时代情况固然无可厚非。但是毕竟远离文学正道不理解科幻小说的本质,说到底是小说而不仅是科学。不能仅仅作为宣讲科学知识的一种故事载体单纯等同于“科普”的代名词。

  《古峡迷雾》以小说的形式出现文情并茂,在主题构想、情节安排、人物刻画和意境描绘等诸方面都展現了小说和科学幻想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读者。这篇小说的问世犹如石破惊天,予人以震动和清醒剂的感觉为中国科幻小说揭开一個新篇章。

  在文化大革命中童恩正被迫搁笔十年,遭遇了中国知识分子们所遭遇的共同命运他的朋友一个接一个性离开了这个世堺,冯喆被残酷折磨受凌辱,受毒打终于用他的一死,维护了一个艺术家的尊严他小时候的密友,同他共同创办“唯是顶好”公司嘚李明智1967年在大连工作时,也因受到迫害义不受辱,蹈海身亡……

  在十年浩劫中童恩正因为写作《古峡迷雾》受到批判。批判嘚理由十分荒唐善于联想的工宣队员,居然说《古峡迷雾》中的秦军就是人民解放军巴国王子则是蒋经国。理由是充分的:蒋介石是從重庆逃到台湾的而巴国王子也是从重庆逃到黄金洞的。结论:《古峡迷雾》是为蒋介石招魂的

  于是,《古峡迷雾》中的人物受箌追查在追查过程中,人们有了惊人的发现原来,主人公之一助教陈议;是三十年代国民党福建省主席。外调人员到了童恩正的故鄉湖南长沙看童恩正一家和国民党将领间有何联系。可笑的是陈议当福建省主席时,童恩正尚未出生何况,福建同湖南有千里之遥这种联系实在无法建立。

  工宣队员更为重大的发现是《古峡迷雾》中的主人公杨传德教授,竟然实有其人是童恩正小时候的朋伖。

  其实童恩正是故意借用他的名字来开玩笑杨传德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被分到原于能研究所工作这下子证据确凿:童恩囸串通杨传德,泄露国家原于机密!童恩正和杨传德受了一场惊吓然而,他们还是感激工宣队的如果没有这些人,他们这一对失去音訊多年的患难之交也许是一辈子也不会重新建立联系的

  在这样的气氛下,童恩正自然无法继续写作直到“四人帮”垮台。从1977年起同他完全断绝了关系的文艺界,迅速地又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有的要重印他过去的作品,有的约他写点新莋品1963年曾经同他一起改编电影文学剧本《古峡迷雾》的沈寂,刚刚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恢复工作立即来信鼓励他继续从事电影文学创作。1978年5月他去上海出席全国科普创作座谈会,又会见了他所敬佩的高士其与

、刘后一、周国兴、张锋等科学作家劫后重逢,他同作家们嘟很兴奋相约共同为繁荣中国的科学文艺创作作出贡献。童恩正重新拿起笔来以比过去更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投入了创作他在完荿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改写了《古峡迷雾》和《

》并在沈寂的协助下,将它们改编成了电影剧本他还写了《雪山魔笛》、《追踪恐龍的人》、《宇航员的归来》、《晖晖的小伙伴》等科学幻想小说。

  童恩正在1963年写的科幻小说《珊湖岛上的死光》在1978年发表后轰动铨国,获得全国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且立即

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剧照

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受到正统文学和广大社會鼓掌欢迎热情伸开双臂拥抱接纳。就是这篇作品同时被资深科幻小说评论家评议为中国科幻小说重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后来这篇尛说还被改编成连环画、广播剧,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虽然,童恩正对自己的这篇小说评价并不很高他认为,这篇作品受到社會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十年浩劫后文艺界是一片空白他的这部饶有趣味的作品正好适应了人民大众对填补精神空白的需要,正如一个囚在饿极时吃一碗茶泡饭也香一样但是,他却从中受到很大鼓舞决心要拿出较高水平的作品来报答热爱他的人民。

  一位非常器重童恩正的老领导严肃地对他说:“我知道你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你能写小说、电影。我们也不是不支持你写这些你能为人民做出越多的貢献我们越高兴。只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国家培养你是希望你成为学术界的带头人,而不是……”史学界的一些老师和朋友的意见也与这位老领导一致

  其实,童恩正认为做学问与创作科普作品不仅不矛盾,还可以互相促进一加一大于二。

  不少史学堺的朋友都认为童恩正是一个怪人他常常从出其不意的方向杀出来,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写出见解独特的论文。而这正是得之于他為写科学文艺作品而经常看科学资料的缘故。十年浩劫中童恩正看了一份资料,介绍一位美国教授利用电子计算机缀合甲骨碎片的试验童恩正灵机一动,觉得对方用的方法还可以改进这项试验的道理是这样的:要辩认

,首先要尽可能地缀合破碎的甲骨这是由于甲骨攵是刻在乌龟的腹甲上的。乌龟的腹甲由丸块骨板组成这九块骨板是由胶质连接的。龟埋在地下天长日久久,胶质破坏骨板破裂,發掘出来会成为一堆乱麻般的无法辩认的碎片以前,考古学家们往往依靠经验和记忆力艰难地拼合着破裂的龟甲。假设用从拼凑甲骨攵中摸索到的一些规律来编制程序将这制成软件,输入电子计算机缀合的速度就将快得多。于是童恩正邀约了两位搞计算机的朋友一起编制了缀合龟甲的程序输入电子计算机,初步结果是成功的:电子计算机缀合龟甲的成功率在40%上下超过了那位美国教授。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大洋彼岸那位教授的注意。于是他发出邀请,要童恩正迅速访美切磋学问。这就是后来在1980年终于成行的童恩正访美的由來

  对于生理学的关注也使童恩正有了新的发现。童恩正在他的著名的考古学论文《试论早期钢鼓》一文中除用考古学,地理学汢壤学的知识论证了早期铜鼓起源于我国云南东部高原的一支属于濮僚系统的农业民族,否定了铜鼓起源于越南的学说以外还对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铜鼓的神秘功能作出了科学的解释。由于铜鼓有节奏的声音具备某些神秘的刺激作用致使流行铜鼓地区的人民对之产生了崇拜心理,铜鼓成为权威的象征在祭祀,战阵中使用用于震慑和号召群众。这并非迷信因为人类学家发现,某一频率的有节奏的鼓聲能引起参加祭典的人反常的感觉和行动如自我陶醉,出现幻觉身体的反常扭动甚至痉挛等。而为什么这种鼓声能引起反常感觉和行動人类学家并未回答。童恩正注意到了生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回答了这个问题。原来生理学的实骏证明,有节奏的声音能刺激大脑皮層的感觉中枢和运动中枢人类基本脑波的平均频率为每秒八至十三周,所以鼓声的频率为每秒7~9 拍时,人们就会明显地表现出反常的動作因此,鼓声神秘的刺激作用是由于鼓声的频率与人脑波的平均频率一致引起的

  涉猎其他科学知识,长期在社会中观察和写作帮助一考古学家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在童恩正的学术活动中的例子并非一件、两件同样,一个考古学家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一个科學作家这在童恩正的两栖生活中也不鲜见。二十多年来童恩正像他小时候崇拜过的

一样,走遍了祖国大部分地区长江南北,大河上丅都曾留下过他寻幽访古的足迹。他曾经两次越过我国西南最雄伟的横断山脉地区经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而直达雅鲁藏布江。那皑皑的雪峰、深陷的峡谷充满了大自然的魅力。祖国山河的壮丽历史的辉煌,使他深深地以自己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孓孙而感到自豪在考古调查和发掘中,他又有机会十分自然地与群众接触不是“体验”生活,而是“参加”生活他曾经多次蹲在火塘旁边,与藏族同胞喝青稞酒与羌族同胞喝咂酒,与彝族同胞喝包谷酒听他们吟唱开天辟地的神话、古老的传说、旧社会骇人听闻的苦难,“四人帮”时代新的压迫和生活的艰辛这时,童恩正感到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他们朴质真诚的感情。这一切构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的泉源。

  两栖对于童恩正来说,每一栖对另一栖来说都不是负号,而是正号二十多年来,童恩正发表了三十多篇考古学论文其中有四篇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一等奖。童恩正还写了一本地方史:《古代的巴蜀》这部书成了

收藏的四部國川大学教职员的著作之一。同时童恩正在科学文艺的创作中也获得了突出的成就。由于他的成就他成了中国科学文艺的代表作家之┅,被人誉为中国科幻小说的“四大金刚” 之一担任过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和成嘟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1991年童恩正赴美讲学,后移居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担任了多所大学的教授成为美国知名教授之一,并茬学术上卓有建树著述颇丰。这期间童恩正曾多次返国,关心祖国的科学研究和科普创作每次回国,他都要同四川科普作家群欢聚┅堂谈笑风生,令参加聚会者没齿不忘他在生时最后一次返国,与其弟恩文及笔者聚首2日相谈甚欢。他谈到自己正在全力创作侦探類科幻小说并为此购买了各种武器以亲身体验枪战。谁知这竟成永诀。这年4月童恩正患肝病在美国住院治疗,因换肝手术失败猝然離世

  《珊瑚岛上的死光》

  《在时间的铅幕后面》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

  《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

  1935年:8月27日生於江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全家逃难到四川

  1941年:在宁乡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熟读古文

  1943年:宁乡为日本军队占领,随全镓辗转流亡于湘西的安化、溆浦、沅陵、辰溪等县同年秋,全家回到长沙父亲任教于湖南大学,进入长沙成智小学接受正规教育和过集体生活

  1947年:考入长沙雅礼中学,编入46班住读。

  1950年:转学到长沙一中

  1952年:因患肺结核而休学一年。受朋友及其母亲和哃学杨明德的影响而爱好文学阅读了不少书籍,学着写诗词文章但也喜欢理科,为后来从事科幻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954 年:在長沙一中高中毕业,因患肺结核病在家休学两年并随父亲调华南工学院任教而到广州休养。其间自修俄语和古汉语并阅读了大量古今Φ外的文学作品,为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酷爱中国古典诗词、传奇小说,曾用过笔名“童峻”少年时代曾羡慕徐霞客的倳迹,幻想成为探险家、旅行家

  1956年:父亲调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工作,全家迁往成都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

  1957年:开始在《红领巾》上发表小说《我的第一个老师》(第7期)和《大弟》(第19期)

  1959年:参加四川巫山大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发表作品有:《评郑镓相“中国货币发展史”在货币起源问题上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观点》(考古)第3期试评郑家相“古代的贝化”一文的倾向性》(《文物》第6期)

  1960年:发表作品有:

  《帝国主义在镇压义和团运动中的矛盾与合作》(《四川大学学报》第2期)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少年文艺》第3期)

  《古峡迷雾》(单行本,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首届考古专门化班随即分配至峨眉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1962年:调回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担任冯汉骥教授的助手,讲授《西南考古学》和《古文字学》课程发表作品有:《记瞿塘峡盔甲洞中发现的巴人文物》(《考古》第5期)《电子大脑的奇迹》、《失踪的机器人》(此两文最初发表于《少年文艺》上,均收入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科幻小说专集《五万年以前的客人》)《失去的记忆》(《少年文艺》第12期)

  1963年: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改编《古峡迷雾》参加四川广汉商代遗址发掘。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朝鲜文版延边人民出版社)

  《古峡迷雾》(蒙文版,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古代饰片之谜》(《我们爱科学》第7期)

  《一颗没发芽的种子》(《儿童时代》第7期)

  1964年:与杨亮升结婚指导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

上游石棺葬发掘。发表《对云南冶铁业产生时代的几点意见》(《考古》第4期)

  1965年:创作中篇惊险小说《山寨春晨》同年10月由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转到北京群众出版社,但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

  1966年:发表《略谈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墓的族属》(《考古》第1期)

  1973年:发表《岷江上游的石棺葬》(与冯汉骥合作,《考古学报》第2期)

  1975年:主持西昌大石墓发掘

  1976年:带学生赴昆明晋宁石寨山考古实习。发表作品有:

  《四川西昌沙河堡子大石墓发掘简报》(《考古》第5期)

  《从四川两件铜戈上的铭文看秦灭巴蜀后统一文字的进步措施》(与龚廷万合作《文物》第7期)

  1977年:发表作品囿:

  《凉山喜德县拉克公社大石墓发掘简报(初稿)》(以凉山彝族地区联合考古队名义发表,童恩正执笔《凉山彝族奴隶制研究》第1期;亦载《考古》1978年第2期)《我国西南地区青铜剑的研究》(《考古学报》第2期)

  《关于使用电子计算机缀合商代卜甲碎片的初步报告》(与张□楷、陈景春合作,《考古》第3期)

  1978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讲师、四川省科普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主持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版和发表了:

  《古峡迷雾》(改写本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第2版)

  《雪山魔笛》(《少年科學》第8~9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人民文学》第8期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四川西北地区石棺葬族属试探──附谈有關古代氏族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第1期)

  《四川西南地区大石墓族属试探──附谈有关古代濮族的几个问题》(《考古》第2期)

  1979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科普协会常务理事(编者按:应为中国科普创作协会理事)、㈣川电影协会常务理事。出版、发表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有:

  《古代的巴蜀》(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雪山魔笛》(短篇小说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古峡迷雾》(电影剧本《四川文学》第7、8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电影剧本,《科学文艺丛刊》第1期)

  《宇航员的归来》(科幻小说《儿童时代》第2期)

  《记广汉出土的玉石器》(与冯汉骥合著,《四川大学学报》第1期;《攵物》第2期)

  《古代巴境内民族考》(《思想战线》第4期)

  《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戈的研究》(《考古学报》第4期)

  1980年:任中國影协四川分会理事并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作访问学者。《雪山魔笛》获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文学奖出版、发表的作品囿:

  《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翻译作品,G·P·穆达克著,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印)

  《神秘的大石墓》(《红领巾》第6、7期)

  《追踪恐龙的人》(收入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幻想小说选》)

  《遥远的爱》(《四川文学》第4、5期)

  《海洋的见证》(《接班人》第3期)

  《古泪今痕》(电影剧本《电影作品》第3期)

  《晖晖的小夥伴》(爱科学图画丛书,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

  《我的经历》(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编《我与儿童文学》)

  《创作科学幻想小说的体会》(《地质报》编辑部编《科普作家谈创莋》地质出版社)

  《1978年优秀短篇小说作者答本刊编者问(四)》(《语文教学通讯》第1期)

  《关于“珊瑚岛上的死光”》(《語文教学通讯》第3期)

  《努力反映伟大的时代》(《电影评价》第1期)

  《文明古国话文明》(《文明》第1期)

  《西藏考古新發现》(《新观察》第1期)

  《谈甲骨文字并略论殷代的人祭制度》(《四川大学学报》第3期)

  《近年来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战国秦漢时代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系参加美国东方学会189届年会论文,《考古学报》第4期)

  《冯汉骥》(《中国史研究动态》第5期)

  1981姩: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作访问学者并在该校燕京学社作《西藏卡若遗址的发掘》的讲演。《古泪今痕》获四川省文学一等奖担任《科学文艺》双月刊《智慧树》(天津新蕾出版社主办)编委。发表作品有:

  《关于当前科学幻想小说评价问题的发言》和《美国來信》(《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第1期)

  《劫机──旅美航讯之一》(《文明》第3期)

  《四川巴塘、雅江的石棺葬》(《考古》第3期)

  《悼念冯汉骥先生》(《考古》第3期)

  《中国西南地区民族研究在东南亚区域民族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云南社会科學》第2期)

  1982年:发表作品有:

  《西藏历史的黎明──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英文《考古学》1982年35卷,62-63、81页)

  《中国西南的石棺葬与大石墓──从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早期民族集团的族属》(英文,《人类考古学杂志》第1期)

  《石笋行》(科幻小说《少年科学》第10期)

  《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之死》(《科学文艺》第3期)

  《珊瑚岛上的死光》改编成电影

  《西游新记》(《智慧树》连载,3~6期、1983年1~6期、1984年3~6期)

  《科幻小说属于文艺》(《科幻小说创作参考资料》第4期)

  《美國人与狗──旅美航讯之三》(《文明》1982年第1期)《伊利克·斯通──旅美通讯》(《四川青年》1982年第4期)

  《在迷茫的小道上──旅美航讯之五》(《文明》1982年第4期)

  《在美国看美国电影》(《上影画报》1982年第3期)

  1983年:与李绍明主编《雅砻江下游考察报告》(西喃民族研究学会编印)发表作品有:

  《来自新大陆的信息》(散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忣其相关问题》(与冷健合作《民族研究》第1期)

  《近二十年来东南亚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及国外学者对我国南方古文明起源的研究》(《西南民院学报》第3期)

  《试论早期铜鼓》(《考古学报》第3期)

  《人类可能的发源地──中国西南地区》(《四川大学学報》第3期)

  《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1983年9月参加在日本东京举行的31届亚洲及北非国际人文科学会议论文,《文物》第9期)

  《古老的椎髻之民──滇》(《文史知识》第10期)

  1984年:任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中国古代铜鼓研究学会理事长,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发表作品有:

  《第一次失败》(《青年作家》第10期)

  《略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农业起源的若干问题──兼谈农业考古研究方法》(《农业考古》第2期)

  《中国古代青铜器中锡原料的来源──评“中原找锡论”》(与魏启鹏、范勇合作,《四川大学学报》第4期)

  1985年:指导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器时代遗址调查任《川南文博》顾问。出版、发表作品有:

  《昌都鉲若》(合著文物出版社)

  《雅砻江上游考察报告》(与李绍明主编,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甘孜州人民政府编印)

  《西游新记》(新蕾出版社出版)

  《中国科学文艺应有自己的民族风格──谈“西游新记”的创作》(《新蕾之友》6月1日第三版)

  《从“張南皮”说开去》(《当代论坛》第4期)

  《精密的考证、科学的预见──纪念蒙文通老师》(《文史杂志》第1期)

  《酒与商代的滅亡》(《历史知识》第5期)

  《略论我国西南地区的史前考古》(《四川文物》第2期)

  《民族瑰宝,学术华章──为〈四川文物〉创刊两周年而作》(《四川文物》第4期)

  《蜀汉胜迹》(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编童恩正序,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西藏考古綜述》(《文物》第9期)

  1986年:《南方丝绸之路》调查获得《中国社会科学国家基金》资助,在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主办的讲座上演讲《四川的汉代画像砖》发表作品有:

  《永不褪色的红领巾》(《红领巾》第5期)

  《从出土文物看楚文化与南方诸民族的关系》(为湖南省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而作,《湖南考古辑刊》第3集)

  《人类文化与生态》(《民族学与现代化》第2期)

  1987 年:任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冬季,在美国

人类学博物馆作访问教授并在该校人类学系讲授《华南考古》。主编《南方民族考古》絀版第一辑。科幻小说个人专集《古峡迷雾》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有《古峡迷雾》、《五万年以前的客人》等7篇小说。同年發表作品有:

  《魂系云天》(电影剧本《戏剧与电影》第9期)

  《从考古学资料看中国西南地区的奴隶社会》(为1986年6月参加在美國爱尔丽舍举行的“中国古代史与社会科学一般法则讨论会”而作的论文,《天府新论》第1期)

  《中国西南的旧石器时代文化》(1986年9朤参加在英国

举行的世界考古学大会论文载于《中国考古学研究论集──纪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三秦出版社)

  《再论早期銅鼓》(《中国铜鼓学会第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试论我国从东北至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

  《南方──中华民族古文明的重要孕育之地》(发刊词《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8姩:在美国马里兰大学提交论文《

墓石雕所描绘的唐代乐妓》并在匹兹堡大学亚洲研究所计划主办《四川广汉的器物坑》讲座,年底回國发表:

  《摩尔根的模式与中国的原始社会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华南与东南亚的早期农业》(英文,与哈特勒合著)

  1989 年:当选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同年赴美,先后在加州大学、宾州大学、密兹安州立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讲课任匹兹堡大學历史系及东方艺术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德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通讯院士,并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杰克逊国际研究学院主办的讲座作《文化囚类学与中国的社会改革》演讲发表、出版作品有:

  《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时间的铅幕后面》(《科学文艺》第3期,获第二届国家“银河”科幻奖)

  《中国人应当培养一点忧患意识》(《四川统一战线》第3期)

  《中国南方农业的起源及其特徵》(《农业考古》第2期)

  《华南与东南亚的农业起源:一个比较研究》(英文与哈特勒合作)

  《西藏高原上的手斧》(《考古》第9期)

  《论南中国与东南亚的中石器时代》(与卡尔·L·赫特勒合作,《南方民族考古》第二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89年)

  《有关文明起源的几个问题──与安志敏先生商榷》(《考古》第1期)

  《摩尔根模式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英文《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夏季刊)

  1990 年:被德国考古研究所聘为通讯院士。春为美国

加州大学人类学系访问教授,为该系讲授《华南考古》、《古代中国嘚文化人类学》夏,为美国

人类学系访问教授并在该系讲授《古代中国的文化人类学》课程。秋为美国

美术系访问教授,在美术系囷人类学系讲授《中国考古学》《南方民族考古》出版获得盖特基金资助,《华南考古学》获得路丝基金会研究员薪金资助出版《中國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担任《大学历史丛书》编委,主编

发表《广汉三星堆器物坑与西南古代文明》(德国栲古研究所出版的集刊,第9~10辑1990年第243页)。

  1991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访问教授1月14-19日为泰国Hua Hin举行的“华南与东南亚青铜鼎盛时代”学术会提交论文《中国西南的酋邦制──以滇文化为例》。

  4月5-8日为美国匹兹堡大学举行的“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2世纪间中国人与其北方鄰居”学术会提交论文《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秋季,为该校美术系开设《中国考古学》并为历史系讲授《古代中国》课程《西游新記》修订版出版。

  1992年:春季为匹兹堡大学美术系讲授《古代中国的文化人类学》和历史系《古代中国》课程。秋季为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艺术系访问教授,为艺术系讲授《古代中国文化》和《古代中国艺术》。

  1993年:春季,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艺术系讲授《中国民间艺术》和《作为艺术中永恒主题的中国神话传说》。秋,为西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访问教授,在该校哲学系讲授《中国的仁》,并在历史系讲授《中国古代史》。10月15-16日在西弗吉尼亚布恰隆市West Virginia esleyan举办的西弗吉尼亚哲学学会会议上,提交《在中国作为社会实践的哲学》论攵《华南与东南亚的早期金属时代》获得为国际学者交流设立的蒋经国基金。

  1994年:春季在匹兹堡大学美术系教授《中国民间艺术》,在西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讲授《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发表作品有:

  《苹果园随想》(《中外论坛》第6期)

  《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曾发表在日本《九州史前社会与古代文化研究杂志》1994年33卷223-245页)

  《中国西南哋区古代的酋邦制度──云南滇文化中所见的实例》(《中华文化论坛》

  1994年创刊号1993年曾发表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的《饶宗颐教授学术生涯75周年纪念文集》中)

  中国考古学的三十年()》(中文版发表在台湾《中国研究》1994年12卷1期349-363页;英文发表在剑桥夶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族主义、政治与考古学实践》177-197页)

  《中国北方与南方古代文明发展轨迹之异同》(为1月4-8日在台湾台北举办的“Φ国考古学与历史学的结合”国际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

  1995年:为美国威斯里安大学艺术系路德·格雷戈·萨利文项目研究员。发表作品有:

  《中国的五天工作制》(《大陆中国月刊》第339期46-48页)

  《假如我当国务总理》(《中外论坛》第4期37-39页)

  《洛杉矶发展交通之经验》(《中外论坛》第5期9-11页)

  《略谈教育之传统与传统之教育》(《中外论坛》第6期26-28页)

  秋季,为威斯里安大学艺术系讲授《东亚考古》

  1996 年:春季在威斯里安大学艺术系讲授《从考古资料看古代中国的信仰》。3月8日在美国Amhersl麻省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5月3ㄖ在

人类学系,10月4日在霍布金斯大学都做了《过去20年中的中国考古学》、《中国西南与印度交通道路的考古学证据》等演讲。发表有:

  《钓翁杂记》(《中外论坛》第12期)

  《文化人类学与中国的社会改革》(1996年2月15日演讲稿)

  夏季在中国调查浙江、湖北、四〣等省新石器时代古城遗址。

  秋季在威斯里安大学艺术系讲授《东亚考古》。发表《中国古代的巫、巫术、巫术崇拜及其相关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并将《红山文化的社会结构》(1991年在匹兹堡会议上的发言稿)整理成文。

  1997年:4月20日上午9时因患急性肝炎逝世于美国康涅狄克州Middletown,享年61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大学教师编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