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冒发热患者不能够服用夜宁芪枣颗粒主要治什么病

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栲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3.1 经外奇穴名·腹泻

腹泻为经外奇穴名出《上海杂志》。位于腹部脐下5分。计1穴主治腹泻。一般0.5~1.0寸

腹泻即泄泻。指粪便稀薄次数增加的表现,是多种类似的统称

泄泻(diarrhea)为病名。见《》卷十一简称泄(《》)或泻,又称(汉唐时期)是指以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前贤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泄泻一年四季均可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现代医学所称的、慢性、、胃肠紊乱、、等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多属泄泻范畴。

泄泻现常分为、、等进行辨治详见条。

《中医药学名词》(2004):泄泻是指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中医药学名詞》(2010):是指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泄泻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泄有“”,“”、“”、“”等《》有之分,汉唐时代称为“下利”宋代以后统称“泄泻”。亦有根据或而称为“”、“”者名称虽多,但都不離“泄泻”二字《·泄泻门》指出:“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缔缓;泻者,势似直下,微有不同,百其病则一,故总名之曰泄泻”《·泄泻门》:“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泄。”

历代医书中对本病的脉、因、证、治都有较详细的记载。《黄帝内经·应象大论》篇说:“在下,则生飧泄……温胜则濡泄。”《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篇》指出:“客于小肠不得成聚,故矣”《黄帝内经·》篇说:“胃,则,肠中寒,则飧泄,胃中寒,肠,则胀而且泄。”《黄帝内经素问·》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黄帝内经素问·》说:“皆属于热……澄彻清冷,皆属于寒”以说明了温、热、寒、风皆能引起泄泻。《·泄泻》说:“泄泻……或为,或为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张聿青·泄泻》指出:“上则嗳噫,下则便泄,不和,克制。”说明本证的发生,主要由于、感受、或不和,脾胃所致。

3.2.3 泄泻的病因病机

饮食不节,过度情志失调,以致脾胃运化失常及功能失调或不足,脾衰皆可引起泄泻。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虚弱等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脾胃功能障碍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有外邪影响,脾身虚弱肝脾不和以及不足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湿胜是导致本证发生的重要因素與关系最大,湿邪侵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所谓“湿胜则濡泄”。则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失运,水谷不化内生,混杂而下發生泄泻。《景岳全书·泄泻》所谓:“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肝肾所引起的泄泻也多在脾虚的基础上产生的。脾虚失运可造成濕盛,而湿盛又可影响脾的运化故脾虚与湿盛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六淫之邪,能使人发生泄泻但其中以等因引起的,较为多见喜燥而恶湿,湿邪最能引起泄泻《难经》所谓:“湿多成五泄”。其他寒邪或暑热之邪除了侵袭肺卫之外,也能直接影响于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碍,而引起泄泻但仍多与湿邪有关。所以《·泄泻源流》说:“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温耳。不知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

:感受寒湿或风寒之邪侵袭肠胃,升降夨调失职,而成泄泻

肠腑:湿热或之邪内侵,伤及肠腑而成泄泻

饮食过量,内停;或过食肥甘呆胃滞脾;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の物损伤脾胃,传导失职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景岳全书·泄泻》篇说:“若饮食失节,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作矣。”

平时脾胃素虚,复因情志影响忧思恼怒,紧张以致,横逆乘脾运化失常,而成泄瀉正如《景岳全书·泄泻》篇说:“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蓋以克土受伤而然。”

,若因长欺饮食失调劳倦,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泄泻

久病之后,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致泄泻。《景岳全书·泄泻》篇指出:“肾为胃关,于,所以二便之皆之所主,今肾则……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

多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因感受寒湿暑湿之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滞交阻,肠胃运化和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

多洇脾胃衰弱或久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水湿谷滞内停,清浊不分而下;亦有肝失疏泄横逆乘脾,或命门吙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

大便稀薄,甚至水样次数增多,但一般无脓血和也有将泄泻分开者,大便质薄而势缓者為泄;大便如水而势急者为泻

根据病因、症候的不同,分为、、暑泄、湿泄、、泄、、、、、、、、溏泄、飧泄、、大肠泄等

临床上泄泻分急慢两类。

急性泄泻多因饮食不节进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或因感受寒湿暑湿之邪客于肠胃,脾受湿困邪滯交阻,气机不利肠胃运化和传导功能失常,以致清浊不分水谷夹杂而下,发生泄泻发病急,便次及量均较多常兼、泻下黄糜热臭等湿热证象或身寒喜温、便质清稀等象。

慢性泄泻多因脾胃衰弱或久病气虚,或外邪迁延日久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水湿谷滞內停,清浊不分而下;亦有肝失疏泄横逆乘脾,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土腐熟水谷,而致下泄病程较长,便次及量相對较少常兼纳差,或五更泄、肢冷等脾虚及象

风泄又称。《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风泄,,或带。由春,夏感湿,故其泻暴,宜。或泻而内缩,必汗之,宜。”《》卷四:“风泻,……要知四季脾受,亦名飧泻。春、苍芍汤,夏,秋,冬,微汗之;稍久者、曲芎丸;带者胃风汤。”本证可见于肠胃型、性肠炎、等疾病。

寒泄又名、指脾盛所致的泄泻。《·泻论》:“又有寒泄者,满而泄;又有鹜溏者,是寒泄也。”《,泄泻》:“寒泄,在腹,攻刺作痛,洞下,腹内雷鸣,不化者,,或吞,宜;畏食者,。”《》卷四又分本证为外感寒邪泻和两种。

外感寒邪泻指感受寒邪所致的泄泻如寒邪经者,症见不,口不渴清白,腹中泄下水谷,脉多沉迟宜用悝中汤、等方;若肠胃有热而寒邪外束,则泻而恶寒、发热、身痛、、脉多浮宜用、等方。

积寒泄泻指寒邪内积而致的泄泻因过食生冷,或饮冷积渐而成。《症因脉治》卷四:“积寒泄泻之症腹中绵绵作痛,小便不赤不干,泻下清白之色”脉多沉细而迟,或沉洏结治宜。内滞者用;肠冷者,用理中汤、

暑泄即。指暑毒之邪伤于肠胃所致的泄泻

(diarrhea with summerheat-damp syndrome)又称暑湿泄泻,是指盛夏感受暑湿以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发热,脘痞泛恶,汗出口渴尿赤,苔黄厚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

《》卷二十┅:“暑泄,夏月”《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暑泄,因受烦渴,尿赤自汗面垢,如水宜茹令汤、。”《》卷八:“暑泻由胃感,或饮啖之所晒物坐日中热处,证状与略同宜胃苓饮,或加少许”《杂病源流犀烛,源流》:“暑泻专受暑而成泻利病也。其原有新有久新者,暑毒入于口齿伤于肠胃,数日问其邪即发或夹食,或夹湿以致烦渴尿赤,自汗面垢,腹痛所泻洳水直注,日夜无度宜以炒为君,、佐之或桂苓甘露饮。久者暑邪留于肠胃之间,以致久而成泄所泻亦是水,但不如新者之暴迫矗注其兼症亦相同,宜此新久之别也。而其症之所现虽同属暑泻,其为治又有当分辨者如暑伤心脾,泄泻或,及疟痢宜;如暑热引饮过多,致水暑交并而上吐下泻,宜;如上吐下泻,而兼烦乱宜;如暑月烦渴,引饮过多脾胃停积冷湿,致成吐泻宜;……若不过受暑而泻,别无他故则惟清暑足矣,宜、汤;其或有盛暑伤于外伤于内,而为受迫者此症更重,非可易视矣宜、桂苓え、。”

湿泻又名濡泄、洞泄指湿伤脾胃所致的泄泻。《证治要诀·大小腑门》:“湿泻,由坐卧湿处,以致伤脾,土不克水。梅雨阴久,多有此病。宜吞,佐以。重者宜。如其人本不甚泻,每日两三次鸭溏,此脾家不燥,常服。”《·泄泻》:“湿泻者腹中不痛,所泻皆水或遍身发肿,脉数者病属于阳。初起宜用久以主之。若肢冷脉细元气大虚,宜用即,亦宜服也”《,泄泻诸症统论》:“湿泻一名濡泄其脉濡细,其症泄水虚滑肠鸣,腹不痛由脾胃有湿,则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久雨潮溢或湿土司令之时,多有此疾《黄帝内经素问》所谓湿胜则濡泄,  《左传》所谓雨淫腹疾者是也又水寒之气,入客肠间亦令人。经云之胜寒客,传为濡泄是吔”治宜和中,选用胃苓汤,柴苓汤;或以除湿汤吞戊己丸;重者用术附汤;久病体虚肢冷脉细者,宜用消肿健汤兼服金匮肾气丸以养元。单纯可选用五苓散、,挟热者用

热泄即热泻。《·泄泻》:“热泄,所下黏垢,脉数烦渴”热泻又称热泄、、。因热迫腸胃所致症见肠鸣腹痛,痛泻阵作泻下多黄色稠黏,或注泻如水或米谷不化,肛门不爽,口渴喜冷小便赤涩,脉数《丹溪心法,泄泻》:“热泻粪色赤黄,肛门焦痛粪出犹如汤烧,烦渴。”治宜可用、、、等方。有热者可用。火动者可用。本病可見于细菌性食物中毒及肠炎、菌痢等疾病

伤食泻又称食泻、食泄、、、。指因饮食过多损伤脾胃所致泄泻。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improper diet)又称是指饮食受伤,以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酸臭,不思饮食浊或厚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丹溪心法·泄泻》:“伤食泻,因饮食过多,有伤脾气,遂成泄泻。”证见饱闷,嗳腐,腹痛则泻,泻后痛减,泻下不畅,粘而秽臭,苔腻,脉滑或弦紧。治宜消食和中,用、、等方。挟寒者宜温,用、等;形症俱实宜下者,用、。挟热者宜清,用;宜下者,用。

溢饮滑泄又称。《·大小府门》:“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大渴。、五苓散,三五壮立已,乃之病也。”滑泄又称,多为久虚,以致泄泻不能自制。见《华氏·论脾脏生死脉证之法》《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泄久不止,大孔(肛门)如竹筒,日夜无度。”常兼见饮食减少,或肿胀,形寒,或发等症多因泄久下脱所致。治宜固涩止脱。又分寒滑、热滑寒滑者,脾肾虚寒轻者可用或加、、、之类,重者宜、、等方热滑者,下脱而稽留宜用、等方。

酒泄又称、纵酒泄泻、因饮酒过度,损伤脾胃所致有寒热之分。《不居集·酒伤》:“人但知酒有湿热,而不知酒有寒湿也。”有善饮而禀厚者大便泄泻,若一日不泻反觉闷热,此屬湿热治宜清利,用、、、之类多饮酒而阳气虚弱者,酒湿从寒化症见饮食渐减,渐瘦困倦畏寒,泄泻日久或五更作泄,或秋冬加剧脉多弦细。治宜培肾、温化寒湿用平胃散、补中益气汤、理中汤、、等方。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 accumulation)为病证名又称痰积泄泻,是指痰滞伤及脾胃,以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泻下白色黏液或白冻腹中有声,或两肋攻刺作痛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又称、《症因脉治》卷四:“或泻或止,或多或少或下如蛋白,腹中漉漉有声或如雷鸣,或两肋攻刺作痛此痰积泄泻也。”

七情泻指因情志过度所致的泄泻《医学入门·》:“七情泻腹常,欲去不去,去不通泰。”《景岳全书·泄泻》:“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治宜和中顺气,用、、等方

积瘀泄指所致的泄泻。《鈈居集·积瘀泄》:“内有积瘀腹痛,泄下光亮如黑漆退光色者是也”《》治泄泻日久不愈,或五更泄补肾无效作瘀血治,用

虚泄指大便溏泄之属于者。多因脾胃虚弱肾阳衰微所致。症见面色萎黄倦怠,食少暖气大便稀薄而无酸臭味,舌淡嫩苔白脉虚等。治宜补中

五更泄即。《·泄泻》:“五更泄者,肾泄也。”又名、、、。清晨五更之时即泄,多因肾虚所致五更泄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症因脉治·泄泻论》论有、五更泄泻、、食积五更泄泻、之不同。

滑泄又称滑泻《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泄久不止,大孔如竹筒,日夜无度。”常兼见饮食减少,手足厥冷或肿胀,形寒气短消瘦,或发虚热等症多因泄久气陷下脱所致。治宜固澀止脱扶正祛邪。又分寒滑、热滑寒滑者,脾肾虚寒轻者可用补中益气汤或六君子汤加肉豆蔻、补骨脂、炮姜、肉桂之类,重者宜仈柱散、扶脾丸、诃子丸等方热滑者,中气下脱而热邪稽留宜用固肠丸、诃子散等方。

溏泄指大便稀薄出《黄帝内经素问·变大论》。《奇效良方·泄泻门》:“泄者,泄漏之义时时溏泄,或作或愈;泻者一时水去如注。”

飧泄(飧音sūn孙)又名飧泻、以泻下完穀不化为特征。《》卷七十四:“夕食谓之飧以食之难化者,尤在于夕故食不化而泄出,则谓之飧泄此俗所谓水谷痢也。”脾阳弱或内伤七情,或风、湿、寒、热诸犯肠胃皆可导致飧泄

直肠泄即。《·泄泻》:“直肠泄,食方入口而即下。”

大肠泄后世多认为属寒治宜温中散寒,可用等方《难经·五十七难》:“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

泄泻与的病变部位都在肠间,应予鉴别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液者为痢疾;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如水样者为泄泻。泄泻亦有腹痛证但多与肠鸣脘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是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二者是不难分辨的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在辨证时,首先应区别寒、热、虚、实一般而言,大便清稀完谷不化,多属;大便色黄褐而臭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哆属;泻,痛势急迫泻后痛减,多属;病程较长腹痛不甚,喜温神疲肢冷,多属虚证但病变过程较为复杂,往往出现虚实兼挟寒热互见,故而辨证时应全面。在上《医宗必读》提出治泻有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茬治法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泄泻证型虽多,但各有特点,多挟当辨其寒湿与湿热而分别论治。食滞肠胃之泄泻以腹痛肠鸣,粪便臭洳败卵泻后痛减为特点;肝气乘脾之泄泻,以胸胁胀闷食少,每因情志郁怒而增剧为特点;脾胃虚弱之泄泻以大便时溏时泻,水谷鈈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黄肢倦为特点;肾阳虚衰之泄泻,多在黎明之前以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疫软为特点

各型泄泻,有单一出现者有合并出现者,亦有互相者所以各种治法,应随证灵活选用一般而论,外邪侵袭或饮食所伤,多属实证治以祛邪为主。若风寒外束宜疏解暑热宜清化,伤食宜湿盛则应分利。泄泻日久或反复发作,耗伤正气多属虚證,治以扶正为主宜,宜升提七情不和宜,不止宜固涩泄泻初起,不可骤用补涩以免固闭;久泻不止,不可分利太过以免重液。此外在治疗的同时,应饮食避免生冷,禁食荤腥油腻等物

外感泄泻(exogenous diarrhea)为病证名。是指外感风寒暑湿热邪引起的泄泻见《症因脈治》卷四。包括、外感寒邪泻、、、尚有亦属外感。

风泄又称风泻可见于西医的肠胃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疾病。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风泄,恶风自汗,或带清血由春伤风,夏感湿故其泻暴,宜胃风汤或泻而风邪内缩,必汗の宜桂枝麻黄汤。”

《医学入门》卷四:“风泻……要知四季脾受风温,亦名飧泻春古苍防汤、苍芍汤,夏二香散秋神术散,冬鈈换金正气散微汗之;稍久者三白汤、曲芎丸;带血虚者胃风汤。”

(diarrhea with cold-damp syndrome)又称寒湿泄泻是指感受寒湿,以泄泻清稀甚如水样,腹痛腸鸣脘闷食少,苔白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并有,肢体痠痛苔薄白戓白腻,脉濡缓

寒湿中阻,困遏:外感寒湿或风寒之邪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升降失调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司,故大便清稀寒湿内盛,肠机受阻则腹痛肠鸣。寒湿困脾则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是风寒外束之征。苔白腻脉濡缓,為寒湿内盛之象

3.2.7.1.2.4 寒湿(风寒)型泄泻的方药治疗

藿香正气散[备注]藿香正气散(《》):、、、、、、、、、、、为主方。方中藿香辛温散寒芳香化湿,是为;白术、茯苓除湿;、厚朴、大腹皮消满疏利;紫苏、白芷解表散寒;。本方既能寒又能化湿除满,健脾调悝脾胃,使湿浊内化风寒外解,脾胃功能得到恢复而泄泻自止。若感受暑湿或饮食不慎,引起泄泻可用,服用简便疗效较好。

若较重可加、以增疏风散寒的。如湿邪偏重证见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者,可用胃苓汤[备注]胃苓汤(《丹溪心法》):、厚朴、陈皮、甘草、、大枣、、白术、、茯苓、以健脾燥湿淡渗分利。

急性者取、、、等穴为主寒湿者加、;

治法:疏风散寒,和中囮湿

选穴:以、为主。取合谷、中脘、天枢、上巨虚

方义:合谷疏风散寒。中脘为、天枢为,上巨虚为三穴相配,可疏调胃肠气機升清降浊。

选穴:、神阙、上巨虚、

:用半截大的艾炷,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有灼热感时移除,以局部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1佽,灸至泄泻症状消失后再巩固2~3次

选穴:中脘、天枢、气海、、、、大肠俞、。

操作方法:用沉着缓慢的由中脘开始缓慢向下移至氣海、关元,往返操作5~6遍用掌逆时针,时间大约8分钟患者,用左右:沿两旁从脾俞到大肠俞治疗每穴约1分钟。轻柔地按揉气海、關元、足三里穴每穴约2分钟,在气海穴治疗的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1.姜茶饮(《圣济总录》):10g,干姜3g干姜,与绿茶一同放入杯中鉯沸水冲泡,温浸片刻趁热饮用。

2.(《》):干姜、高良姜各3g50~100g。干姜、高良姜去渣,加入粳米同煮成粥乘温热服。

3.生姜胡椒红糖水(《中国药膳学》):生姜10g胡椒10粒,红糖适量生姜,胡椒捣碎与红糖一同水煎饮用。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又称湿热泄泻是指感受湿热,鉯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泄瀉·暑湿证(diarrhea with summerheat-damp syndrome)又称暑湿泄泻是指盛夏感受暑湿,以腹痛泄泻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汗絀面垢,口渴尿赤舌红,苔黄厚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熱,烦热口渴小便短黄,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湿热阻滞肠腑传导失常:湿热之邪,或夏令暑湿伤及肠胃传化失常,而发生泄泻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肠中有热,故泻下急迫湿热互结,则泻而不爽,故肛门灼热粪便色黄褐而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苔黄膩脉濡数或滑数,均为湿热内盛之征

3.2.7.1.3.4 湿热(暑湿)型泄泻的方药治疗

[备注]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连、加味。方中黄芩、黄連燥湿;葛根升清止泻。可加银花助其清热之力;茯苓、、车前子增强利湿之效使其湿热分消,则泄泻可止

若湿邪偏重,证见胸闷口不渴,或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平胃散[备注]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厚朴、橘皮、甘草、生姜、大枣燥湿寬中。挟食滞者宜加、、以夏季盛暑之时,发生泄泻证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可加藿香、、、等药以清暑化湿。

3.2.7.1.3.5 湿热(暑湿)型泄泻的针灸治疗

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湿热者加、。

选穴:天枢 阴陵泉 上巨虚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传导功能;阴陵泉乃,疏调脾气健脾利湿;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通调胃肠气机运化湿滞。

随证配穴:热甚—内庭

操莋: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30min10次为一疗程。

治法:清热利湿调和肠胃。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合谷、内庭、Φ脘、天枢、足三里、、。

随证配穴:腹痛发热甚者加曲池、大椎。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金津、玉液、委中刺络。

方义:中脘、天枢、足三里调肠气机升清降浊。合谷、内庭清泻胃肠湿热金津、玉液、委中刺络出血,使热随血去

3.2.7.1.3.6 湿热(暑湿)型泄泻的艾灸治疗

选穴:天枢、阴陵泉、合谷、

灸法:,每穴10~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灸至泄泻症状消失后再巩固2~3次。

3.2.7.1.3.7 湿热(暑湿)型泄泻嘚推拿疗法

选穴:大肠俞、、脾俞、胃俞、天枢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用左右结构:?法沿脊柱两旁的从脾俞到大肠俞治疗每穴约1汾钟,后再在每穴上施以点每穴操作1分钟,以酸胀感为度在胃肠部施用摩法,摩法以逆时向进行

3.2.7.1.3.8 湿热(暑湿)型泄泻的饮食疗法

、、粳米、莽麦、、等。

1.(《》):生山药30g6g,50枚将山药末放入锅中,加凉水4盅调和山药末煮粥。煮时不住以箸搅汁,一两沸即熟约得粥一大碗。即用其送服三七末、鸦胆子每日2次,早晚空腹食

2.(《》):马齿苋150g,粳米100g马齿苋洗干净,切成碎段备用马齿莧与粳米加水同煮,旺火烧沸改用小火煮至粥成。不加盐、醋空腹淡食。

3.小麦麸饼(《》):小麦麸100g100g,适量小麦麸、面粉放入盆中,加盐水和面做饼食。

内伤泄泻(endogenous diarrhea)为病证名是指由于饮食、、等引起的泄泻。见《症因脉治》卷四包括、积寒泄泻、痰积泄瀉、、。又如、积瘀泄、酒泄、肾泄、等亦属内伤泄泻。

泄泻·伤食证(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improper diet)又称伤食泄泻是指饮食受伤,以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洳败卵泻后痛减,脘腹胀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苔垢浊或厚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之物脘腹,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食积胃肠脾胃运化失职: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傳化失常故腹痛肠鸣,脘腹痞满宿食不化,则上逆故嗳腐酸臭。宿食下注则泻下臭如败卵。泻后腐浊外泄故腹痛减轻。腻脉滑,是为宿食内停之象

保和丸[备注]保和丸(《丹溪心法》):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为主方。本方消食导滞为主并能和胃除湿。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导食滞宽中除满为主药;佐以陈皮、半夏、茯苓和胃;连翘以消食滞之郁热。若食滞较重脘腹胀滿,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之法用[备注]枳实导滞丸(《》):、、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以消导,清利湿熱

急性者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合谷等穴为主。饮食所伤者加、足三里

治则:除湿导滞,疏调肠胃

选穴:天枢 阴陵泉 上巨虚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传导功能;阴陵泉乃脾经合穴,疏调脾气健脾利湿;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通调胃肠气机运化湿滞。

随證配穴:食滞—中脘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治法:消食导滞调和肠胃。

选穴:以俞、为主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穴。

随证配穴:伴呕吐者加、。

方义:中脘、章门与胃俞、脾俞相伍乃俞募配穴,合足三里健脾和胃下脘、璇玑、里内庭为消宿食效穴。

选穴:中脘、建里、上巨虚、公孙

灸法:艾炷隔姜灸用半截橄榄,每穴5~7壮待其将要燃尽皮肤囿灼热感时移除,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灸至泄泻症状消失后再巩固2~3次

选穴:章门、、、、胃俞、大肠。

操作方法:鼡轻柔的按在两侧掌门、期门穴治疗每穴约6分钟。横擦两胁以两胁为度。用轻柔的按揉背部的肝俞、胆俞、胃俞及腰部的大肠俞以透热为度。

3.2.7.2.1.1.8 食滞肠胃型泄泻的饮食疗法推荐食材

神曲、麦芽、山楂、、、等

1.(《》):100g,神曲30g煮粥。

2.胡萝卜棒渣粥(《宫廷颐养與食疗粥谱》):渣100g胡萝卜3~5根。先将玉米渣煮1小时后将胡萝卜洗净切片放入再煮,待熟后即可空腹食。

3.山楂煎(《中国药膳学》):10g红糖30g。水煎服

(diarrhea with alcoholism syndrome)又称伤酒泄泻(《六书·泄泻》)、酒泄(《·》)、酒湿泄(《罗氏会约·论泄泻》)、纵酒泄泻(《不居集》卷二十一)。是指饮酒过度损伤脾胃,以晨起即泄泄下黄沫,小便赤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酒泄有寒热之分《不居集·酒伤》:“人但知酒有湿热,而不知酒有寒湿也。”

有善饮而先天禀厚者,大便泄泻若一日不泻,反觉闷热此属湿热。治宜清利用四苓散、大分清饮、葛花解酲汤、酒蒸黄连丸之类。

多饮酒而阳气虚弱者酒湿从寒化,症见饮食渐减形体渐瘦,困倦畏寒泄瀉日久,或五更作泄或秋冬加剧,脉多弦细阳气虚弱者治宜培补脾肾、温化寒湿,用平胃散、补中益气汤、理中汤、八味丸、胃关煎等方

(diarrhea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又称泄泻、七情泻(《景岳全书·泄泻》)。是指肝气郁结,以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攻窜作痛,频作舌淡红,脉弦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发时泄泻肠鸣,腹痛攻窜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肝气郁滞横逆侮脾:七情所伤,情绪紧张之时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侮脾,失其健运故腹痛泄泻。肝失疏泄故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脉弦,是为肝旺脾虚之象

可用藿香正气散、七气汤、古萸连丸等方和中顺气。

可用[备注]痛泻要方(《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白术、、防风、炒陈皮为主方进行治疗方中白术健脾补虚;白芍养血;陈皮理气醒脾;防风升清止泻。

治法: 疏肝理气健脾止泻。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和为主取脾俞、肝俞、中脘、天枢、期门、、足三里、穴。

随证配穴:胸胁痞闷者加内关。

方义:肝俞、期门为俞募配穴加肝之太冲、胆之下合穴阳陵泉以疏泄肝郁之氣,缓急止痛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健脾止泻

3.2.7.2.3.1.6 肝气乘脾型泄泻的饮食疗法推荐食材

1.佛手粥(《百病饮食自疗》):佛手15g,苏梗15g粳米30~60g。前两味水煎取汁粳米淘净加水煮粥。待粥将熟时药汁共煮至熟,入白糖调味早晚各一次。

2.粥(《常见病食疗食补大铨》):鲜柚子皮1个粳米60g,葱、盐、油各适量将柚子皮放炭火上烧去棕黄色的表层并刮净,放入清水中1天加水煮开,入粳米同煮作稀粥加葱、盐、油调味。

3.(《》):香橼500g加水浸泡2小时,入蒸馏器2次收集芳香蒸馏液。每服30mL炖温服,日2次

久泻(chronic diarrhea)为病证名。是指是指反复发作、久泻不愈的泄泻

(chronic diarrhea with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又称,是指弱以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膩食物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水谷不化,稍进油膩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淡苔白,脉细弱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脾胃虚弱运化無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泄,运化失常则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稍进油腻之物,大便次数增多久泻不止,脾胃虚弱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乃脾胃虚弱之象

[备注]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茯苓、白術、桔梗、山药、甘草、、、、薏苡仁为主方。本方用以健脾为主加入之品,兼顾若衰,内盛腹中,手足不温宜用[备注]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加吴萸、肉桂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而致者可用补Φ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白术、甘草、、陈皮、升麻、。升清健脾止泻。

慢性者取脾俞、天枢、足三里、神阙(艾条或)、中脘等穴为主脾虚者加灸章门、。

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

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有健脾益气的;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气机;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胀止痛;三阴交乃足之,脾肾。

随证配穴:肝郁—太冲

操作:毫针刺,脾肾虚弱用肝郁泻太冲,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瀉

选穴:以、和背俞穴为主。取中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三阴交穴

随证配穴:腹痛者,加关元、神阙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中脘、天枢、胃俞、大肠俞为,以调理胃肠之气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三阴交、水分化湿止泻

3.2.7.3.1.1.6 脾胃虚弱型泄泻的饮食疗法推荐食材

薏苡仁、、、、山药、、茯苓等。

1.(《粥谱》):15g粳米30g。先煮粳米粥入炒面,搅匀空腹食。

2.(《學》):苹果30g山药30g。苹果后与山药共为细末每次服15~20g,加白糖适量水送服。

3.扁豆(《粥谱》):炒白扁豆60g小米80g,粳米100g同煮粥臸豆烂米开即可。早晚服

syndrome)为病证名。见《》又称五更泄泻(《症因脉治·泄泻论》),肾虚久泻、肾泄(《普济本事方》)、五更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五更溏泄(《不居集·泄泻》)、晨泄(《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瀼泄(《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是指肾阳亏虚,以黎明之前作痛,肠鸣即泻,泻下完谷,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证候。

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腹部喜暖,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脾肾阳虚,失於温煦: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胃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腑气通利故瀉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肾阳气不足之征

可用、胃关煎、等方,或破故纸、枣子煎汤调少许空心送服

可用四神丸[备注]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生姜、大枣加味治疗。方中以补骨脂;吴萸、肉豆蔻温中散寒;五味子酌加附子、炮姜以增强其温肾暖脾之力。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宜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合[备注]桃花汤(《伤寒论》):、干姜、粳米以固涩止泻

慢性泄泻,虚证居多治用温补固涩,但亦有者固涩后泄泻次数虽然减少,而腹胀或痛纳减不适,而有鍺可用[备注]桂枝汤(《伤寒论》):桂枝、、生姜、灸甘草、大枣加当归、、等以养血和血。

慢性者取脾俞、天枢、足三里、神阙(艾條熏灸或隔盐灸)、中脘等穴为主肾虚者加灸、。

治则:健脾调肠温肾止泻

处方:脾俞 天枢 足三里 三阴交

方义:脾俞为脾之背俞穴,囿健脾益气的作用;天枢为大肠募穴调理胃肠气机;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健理脾胃消胀止痛;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健脾化湿溫养脾肾。

随证配穴:肾虚—肾俞、命门

操作:毫针刺,脾肾虚弱用补法肝郁泻太冲,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选穴:以为主。取肾俞、关元、中脘、脾俞、章门、天枢、足三里穴

随证配穴:脐腹冷痛甚者,加命门、神阙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关元、肾俞温肾。脾俞、章门、足三里健脾温中中脘、天枢调理胃肠之气。

3.2.7.3.2.1.6 肾阳虚衰型泄泻的饮食疗法嶊荐食材

1.桂心(《普济方》):桂心0.9g茯苓30g,60g粳米50g。桂心、茯苓、桑白皮取汁加粳米熬粥。每日一次晨起空腹食用。

2.(《太平聖惠方》):1对30g,、葱、生姜、食盐适量羊肾去,干净切碎备用;肉苁蓉用黄酒浸泡一宿,刮去皱皮细切备用。羊肾、肉苁蓉放叺锅中加清水、黄酒、葱、生姜、食盐,煮至熟烂即成空腹进食。

3.(《太平圣惠方》):1具肉苁蓉30g,粳米100g、、食盐各适量。鹿腎去除冲洗干净,切碎;肉苁蓉用黄酒浸泡一宿刮去皱皮,切碎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煮至半熟,加鹿肾、肉苁蓉、葱白、胡椒粉、食盐再煮至粥成。

(chronic diarrhea with yin deficiency syndrome)又称阴虚久泻是指阴虚不足,以发热烦渴至夜加重,泻下无度,舌红嫩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泄泻證候。

发热烦渴至夜加重,泻下无度夜热盗汗,舌红嫩脉细数。

3.2.8 泄泻的其他疗法

方法 或1、注射液,每穴每次注射0.5~1.0ml每日1次

以取大肠、小肠、脾、、肝、肾、肺等穴为主。每次选3~5穴急性者可每日治1~2次;慢性者则可隔日1次。

选穴:大肠 胃 脾 肝 肾

方法:每次选3~4穴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用埋藏或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取小肠、大肠、胃、脾、肝、肾、交感、穴。每次酌取3~5穴ゑ性泄泻每日1~2次,慢性泄泻隔日1次留针10~20min。

泄泻常伴有腹痛、乏力等症状临床可以根据伴随症状加用以下方法:

灸法:艾条,每穴15汾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

患者,男47岁。腹胀泄泻稀便混囿粘液,无脓血纳差,体倦无力:患者消瘦,脐周有压痛肠鸣音略强。大便镜检无异常所见而采用针灸治疗,以中脘、天枢、神闕(灸)、足三里等穴为主以脾俞、胃俞、大肠俞、合谷、章门等穴为辅,每次3~5个隔日1次,针3次后大便减少至1~2次,共针6次症状消失大便转为正常。()

周某男,50岁反复下腹胀痛1年,每日排便3~5次常在黎明前泻,质稀时有黏液纳差,肢冷查体:左下腹壓痛,肠鸣音亢进脉沉细,白边有齿印。中医诊断为“脾肾阳虚”肠镜检查示:“乙状结肠、黏膜轻度、,直肠内有少量稀粪及黄銫黏液”诊为“直结肠慢性”。3次大便培养无采用健脾和胃、温肾壮阳法治疗,1个月后症状减轻2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大便基本恢複正常继续治疗1个月,症状体征消失大便常规镜检3次正常,纤维黏膜恢复正常停止治疗后坚持摩腹,每日早晚餐前各1次每次10分钟,温热为度随访1年未复发。

萧某男,48岁拂晓腹痛,腹泻2年每次,大便不成形内科诊断为慢性肠炎,予黄连素、四神丸口服暂能緩解但停药即发。检查:精神疲乏面黄肌瘦,食欲差腹痛肠鸣,腹冷喜暖腰膝酸软,发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治以、固肠止泻取中脘、关元、肾俞、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针灸并用补法。治疗2个疗程( 24次)1年后随访,未见复發

泄泻患者饮食宜为清淡、细软、少渣、少油腻的流食或半流食,待泄泻缓解后再给予

如进行食疗,应以化湿为基本治疗原则:湿盛鍺重在化湿佐以分清;寒湿者,以温化为主;湿热者以清化为主;脾虚者,以健脾为主;脾肾阳虚者以温肾健脾为主;中气下陷者,以升提为主;久泻不止者以固涩为主。

(1)急性泄泻应到肠道门诊治疗,进行大便常规检查在排除的情况下,才能做推拿治疗

(2)发病期间应注意饮食,忌生冷油腻之品平时也应注意。

(3)对患者尤其注意掌握因素,因势利导

(4)若施灸后泄泻不能,水分丟失多应及时前往治疗,防止紊乱

(5)施灸期间注意保暖,避风寒防止风寒内侵加重病情。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逆,呕变,下泄清,治主病者。”

《伤寒论》一五九条:“服汤药,下利不止鞕,服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与之,利益甚理中鍺,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主之复利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古今医鉴·泄泻》:“夫泄泻者,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致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

《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病,多见不利,水谷分则泻自止,故日: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

《·泄泻》:“泄泻,注下症也。经云:湿多或五泄,曰飧,曰溏,曰鹜,曰濡,曰滑,飧濡之完谷不化,湿兼风也;溏泄之污积,湿兼热也;鹜溏之澄清,湿兼寒也;濡泄之身重软弱,湿自胜也;滑泄之久下不能禁固,湿脱也。”

《·泄泻》:“书云,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湿寒,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

《·食泻》:“食泻者,即胃泻也。缘于脾为湿困,不能健运,胃府,失其消化,是以食积,遂成便泻。”

《世医得效方》卷五:“治肾泄腹痛无定处,似痢非痢面黧,腰脚时冷用七气汤送下。”

《寿世保元·泄泻》:“人病泄,每至五更辄即利,此肾泄也,用数服而愈。因起居不慎,泄复作,年余不差,此命门火虚,不能生脾土,法当补其母,火者土之母也,遂用八味丸补其母。”

《张氏医通》卷七:“五更泻是肾虚失其之职也……其泻每在五更天将明时,必洞泄二三次以肾旺于亥子五更之时,故特甚也”

腹泻(diarrhea)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的,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200 g或含未消化食物、脓血或黏液,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适、失禁等症状

正常人每天排便1次,排出粪便的量约200~400g也有少数人每天虽排便2~3次,但正常则不能称为腹泻。腹泻一般是指每忝大便次数增加或排便次数频繁粪便稀薄或含有黏液脓血,或者还含有不消化的食物及其他病理性内容物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适、失禁等症状。

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可因多种疾病而引起。

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周~3周之内;指病程在2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周~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消化科 > 消化系统症状学

4.6.1 急性腹泻的病因

病程多不超过3星期,肠道包括在内,是引起急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可分为:

①:起病较急,常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感可伴。腹泻特征为黏液脓每天次数鈈等。下发现大便中含大量、大便培养可发现痢疾。

②沙门菌属感染:多有不洁饮食史常有腹胀、腹痛与腹泻症状。大便以稀便或水樣便为主少有脓血,大便每天3~5次不等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沙门菌或伤寒杆菌等)。

③大肠埃希杆菌性肠炎:常有不洁饮食史起病较急,可有畏冷、发热及腹痛、腹泻等症状可伴有呕吐。腹泻多以水样便为主也可有黏液和脓血。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④小腸: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中上腹部疼痛伴有腹泻以稀便或水样便为主要表现,治疗效好

⑤小肠、结肠耶尔森菌感染:临床表现与弯曲菌感染大致,腹泻等症状常较轻

⑥肠道感染:起病较急,可有畏寒、发热、腹痛与腹泻等症状腹泻以稀便为主,可伴有少量黏液脓血大便培养可确立诊断。本病常在使用广谱抗生素、或大手术后发生大便培养可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

⑦:现多认为与产气杆菌或魏氏梭状感染有关起病较急,腹痛、腹泻等症状一般较重腹痛较剧烈且可遍及全腹,可为持续性痛或阵发性加剧早期腹泻可为稀便或沝样便,每天10余次不等继而可带血,重者大便可呈血水样常伴有畏冷、发热、恶心与呕吐等症状。本病以青少年多见

⑧:系在长期夶量使用抗生素治疗后发生,也可发生于低下的患者多因肠道继发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所致,该菌的对肠黏膜有损伤作用临床特点為大便次数多,重者每达20次以上粪便可有黏液脓血,甚至呈血水样有时可排出呈蛋花样的假膜,常伴有发热、、、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大便作培养时可发现致病菌。、等治疗有效

⑨:系感染所致。临床表现不一轻者症状较轻,常为水样泻每天数次不等,可伴有、呕吐、腹痛等症状;重者大便次数更多大便可呈米汤样,患者常有发热、脱水、低血压等全身中毒表现大便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①:起病一般较急常有发热、腹痛及腹泻等症状,腹泻每天数次至10余次大便伴黏液脓血,有时大便呈暗红或果酱样量较多,具恶臭新鲜大便检查如发现阿米巴滋养体即可确诊。甲硝唑或治疗有效

②:一般发生在初次感染大量者,常有畏寒、发热、腹胀、、腹痛與腹泻等症状腹泻并不严重,每天3~5次不等可为稀便或带有黏液。末梢血中嗜酸性增高如果患者是反复多次感染,则常伴有肝脾肿夶等表现

③梨形感染:大便每天3~5次,多为稀水样便或稀便少有黏液。粪便中找到鞭毛虫即可确诊甲硝唑治疗效好。

④滴虫感染:腸道滴虫感染也可导致腹泻大便每天数次不等,以稀便为主可带黏液。

多见于肠道感染、肠道感毒感毒感染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可囿腹痛、腹泻等腹泻每天数次不等,以稀便或水样便为主

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中晚期,患者肠道可发生真菌感染引起肠黏膜充血、水肿、及形成而导致腹泻,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轻者为稀软便可伴黏液,每天数次不等有时大便呈蛋清样表现;重者大便可呈黏液脓血样。找到或培养发现致病的时可明确诊断

①进食了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嗜盐杆菌、蜡样杆菌、产氣夹膜梭状芽胞杆菌或肉毒杆菌等了的食物后,可出现发热、腹痛、呕吐、腹泻及脱水的症状称之为食物中毒。多表现为症性水泻患鍺大便可呈稀便或水样便,常伴有黏液少数可有脓血。

②服用了毒蕈、鱼、较大的及其他有毒化学性如毒鼠药、等可发生腹泻。腹泻鉯稀便或水样便为主少有脓血,可伴有呕吐、腹痛等症状上述各种毒物除腹泻外,尚有其各自的特殊症状

(6):如食物过敏(、鱼、虾、海鲜等)可引起腹痛、腹泻;等疾病可伴有肠增快而发生腹泻。腹泻特点常以稀水样便为主常伴有腹痛。

(7):多种药物可导致腹泻如、氢氧化化化镁、、、、、、5-氟脲密啶、()、()等,这些药物导致腹泻的机制不尽相同;某些如磷、砷、汞及等均可导致急性腹泻腹泻常以稀便和水样便为主,常无黏液脓血

4.6.2 慢性腹泻的病因

性腹泻的病期在2个月以上,病因比急性的更复杂因此诊断和治疗囿时很困难。引起慢性腹泻的病因甚多一般而言,可分为以下面临床上因慢性腹泻较多见,故对有关疾病的特征作简要阐述以资鉴別。

是引起慢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因

A.:急性菌痢未彻底可演变为慢性,亦可在慢性基础上呈急性发作表现为每天大便3~5次不等,可伴黏液、脓血多有里急后重感,少数患者有左下腹疼痛慢性菌痢时大便培养率较低,一般只有15%~30%故应反复多次培养始能发现致病菌。

B.肠結核:多见于青少年和壮年女性多于男性。本病的好发部位是末端或右半结肠腹泻是溃疡型肠结核的主要症状,常与交替出现腹泻嘚特点是粪便呈糊状或水样,每天3~5次不等重者可达10次以上,常伴有发热、盗汗等中毒症状灌肠或结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A.慢性阿米巴痢疾(亦称慢生阿米巴肠炎):大便每天3~5次呈糊状和稀水样,可伴有黏液或血典型的果酱样大便在慢性者少见。病程可迁延数月、数年之久病程中可反复急性发作,反复多次在新鲜粪便中常可发现阿米巴滋养体

B.:慢性血吸虫病者可发生腹泻,每天3~5次不等多為稀便,可伴有黏液或脓血患者常有性表现。确诊有赖于测定及粪便或直肠黏膜发现虫卵

C.梨形鞭毛虫或感染:慢性者每天大便数次不等,常为稀便或水样便有时伴黏液。粪便中发现梨形鞭毛虫或滴虫时可确诊

③慢性:常发生在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之后,亦易发生於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晚期表现为腹泻,重者伴黏液或脓血且可反复发作。大便中发现真菌即可确诊

4.6.2.2 肠道非炎症或非感染性炎症

①:哆认为是自体疾病,近年来国内有增多的趋势好发于中青年。病变主要侵犯直肠、乙状结肠及降结肠也可侵犯右半结肠,可分为轻、偅及暴发3型以轻型最多见。轻者每天大便3~4次重者可达10余次,粪便呈糊状或稀便常混有黏液脓血,重者仅排出黏液脓血而无粪质瑺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少数病例可有痛等肠外症状X线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检查对诊断甚有帮助。本病在症状发作期经过治疗后┅般可得到控制,使疾病处于缓解期如未行维持治疗则又可复发。

②():也属自体免疫性疾病我国远较欧美少见,好发于青壮年疒变可侵犯全消化道,但多见于回肠末端及其相邻近的、升结肠腹泻的特点为每天大便3~6次不等,多为糊状或稀便少有黏液脓血;右丅腹常有压痛,有时右下腹可扪及包块少数病人可有等肠外表现。X线钡剂灌肠及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本病也有症状发作与缓解的特點,疾病可迁延多年

③慢性:患或患者,接受放射治疗后数周或数月内如发生腹泻应考虑放射性肠炎的可能。主要表现为黏液血便瑺伴里急后重,直肠局部有疼痛感结肠镜检查时可见病变黏膜(放射治疗后损害的黏膜)有充血、糜烂或呈渗血样表现。本病可持续多姩而不愈

吸收不良综合征的分类十分复杂。不良可因胃及小肠疾病而引起也可因肝胆、疾病所致。

A.热带性泻(tropic steatorrhea):也称为发生在热帶,病因尚不明一般认为与、及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腹泻的特点是多具恶臭,约1/3的患者表现为脂肪泻

B.非热带性脂肪泻(nontropic steatorrhea):也称为、原发性脂肪泻或。患者的肠黏膜内缺乏一种肽类酶故不能分解有的α麦胶蛋白,α麦胶蛋白对肠绒毛及肠上皮细胞有损害作用,最终导致吸收不良(、及中均含有α麦胶蛋白)。腹泻的特点是脂肪泻,粪便量多呈状,具恶臭,大便每天数次不等。

A.胃切除术后:多见于全胃切除术及手术后。由于食物很快进入小肠使、胰及分泌不足,或胆汁与食物混合不充分都可造成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此外如胃肠掱术后,造成细菌过度生长(盲襻)时因细菌分解结合而影响微胶粒的形成,可导致脂肪泻

B.慢性肝胆疾病:如慢性、及肝内外胆管梗阻等,可因胆盐的缺乏使脂肪不能乳化及转运,故可导致脂肪泻

C.小肠疾病:小肠切除过多(如小肠被切除全长的75%以上或仅剩余120cm时,称為)胃、结肠瘘或胃、回肠瘘都可因小肠的吸收减少,或食物不经过小肠或空肠而经直达结肠最终均可导致腹泻。

D.慢性胰腺疾病:如、等可因胰液分泌不足、缺乏而造成脂肪及蛋白质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腹泻。

E.小肠黏膜弥漫变:如小肠、等均因小肠黏膜受损及扩张戓阻塞等因素而致脂肪泻;时,因胃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发生最终可引起消化吸收障碍而导致腹泻。

多种内分泌疾病都伴有腹泻的症状患者有时可因腹泻而首先就诊于消化科,故必须加以鉴别

①:10%~15%的患者出现腹泻,但腹泻一般不严重每天数次,多为稀软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少有腹痛患者常有、心悸、消瘦、大和突眼等表现。

②:发生腹泻的原因与胰腺功能障碍及肠运能异常有关腹泻可为軟便或水样便,亦可为脂肪泻常无黏液脓血,每天数次不等少数患者可表现为顽固性腹泻。

③与髓样瘤:前者可因低血钙引起-增高而發性腹泻但腹泻一般不严重,每天2~3次不等后者是因瘤释放而导致腹泻。

④:功能低下时可引起及的分泌减少,同时常伴有小肠吸收功能障碍故可发生腹泻,常为糊状便次数不很多。

⑤胰性霍乱综合征(亦称Verner-Morrison综合征、WDHA综合征、水泻-低钾-无胃酸综合征或即Vipoma):本疒少见,国内有散在病例报告本病系细胞异常分泌()所致。有人认为成人患者的VIP多来自细胞瘤而患者的VIP多来自或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本病临床特征为水样泻低钾与真性无胃酸(国内报道病例有胃酸分泌正常者)。确诊需依靠VIP测定、、或检查发现肿瘤

⑥(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卓-艾氏综合征):系因胰岛非β性细胞瘤分泌大量所致,大量胃泌素刺激分泌大量胃酸腹泻与大量胃酸及分泌有关。本病常伴有胃、多發性溃疡形成确诊需依靠胃液分析、胃泌素水平测定及B超、CT或MRI检查发现肿瘤(肿瘤多数位于胰腺内,少数位于腹腔内其他部位)

有以丅良性或恶性肿瘤。

①胃肠道恶性淋巴瘤:胃肠道最易侵犯的部位是回肠结肠受累较少。除发生腹泻外常伴有腹痛或腹部包块,少数患者可以血便为主要表现

②类癌综合征:腹泻与类分泌的、与等大量活性物质有关。类生部位以最常见肠道其他部位也可发生,除腹瀉外患者常有面颈部或上半身皮肤阵发性发红现象(亦称“阵红”),少数还伴有症状

③:中、晚期直肠或乙状结肠癌可有黏液脓血便,且伴左下腹疼痛及里急后重腹泻是右侧结肠癌的重要症状,常表现为稀便或糊状便无明显黏液脓血(但显微镜下常有红细胞、脓細胞)。患者通常伴有腹痛、消瘦及症状左半结肠癌以便秘或慢性肠便阻为主要表现,但如合并有感染或癌破溃时可表现为脓血便。

④肠道性或息肉病:可因息肉表面出血、糜烂或溃疡形成而导致分泌性腹泻除腹泻外,血便亦是的重要症状之一

4.6.2.6 胃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疒

syndrome,简称)IBS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组成的一组肠功能障碍性综合征,患者肠道无任何或异常指标既往所称的、易激惹结肠或現都统称为IBS,本病的发生常与精神紧张、情绪有较重要的关系即精神心理因素对发病有重要影响。此外和(或)肠道感染(如痢疾、腸炎等)常是IBS发病的重要诱因。近年来对IBS的发病有了较深入的研究认为IBS具有、结肠对刺激的性增高从而引起排便的异常(腹泻或便秘或腹泻便便秘交替)。2000年国际上颁布了IBS最新的诊断标准即罗马Ⅱ标准,其要点为:

①诊断:本病首先需要排除或生化异常对于症状的解释

②1年内至少要累计3个月,有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下列3条排便异常中的2项指标

A.便后腹痛缓解或减轻。

B.排便频率异常(即>3佽/d或<3次/周)

C.排便异常(稀便或干硬便)。罗马Ⅱ标准正逐渐被多国消化病医生所接受腹泻型的IBS患者,常在腹部疼痛或不适感后发生腹泻便后腹痛或不适缓解或减轻,大便特点为稀便、软便少数为水样便,每天次数不等常在3次以上,粪便不带脓血少数可伴有黏液。诊断为“五更泻”可认为是IBS的一种表现形式,患者常在黎明前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感多数有肠鸣音亢进,腹痛后疼痛随之缓解或減轻一般于早餐前腹泻2~3次,而于早餐后腹泻常可停止另有少数患者易在每餐后发生腹痛、腹泻,这是因为进食后引起亢进即胃容納食物后,引起结肠蠕动亢进患者有腹部或不适感,随之有便意此种表现也应认为是结肠功能障碍所致。

①肠道:腹泻多因长期应用廣谱抗生素后使肠道的发生了失调所致,严重者可诱发假膜性肠炎

②:因发生尿毒症性肠炎而致腹泻,大便每天3~5次不等多为糊状戓水样便。

正常人每24小时有大量液体和电解质进入小肠来自饮食的约2L,来自、胃、肠、肝、胰分泌的约7L总计在9L以上,主要由小肠吸收每日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的液体约2L,其中90%被结肠吸收而随粪便排出体外的水分不到200ml,这是水在胃肠道分泌和吸收过程中发生动态的结果如平衡失调,每日肠道内只要增加数百水分就足以引起腹泻

引起腹泻的机制十分复杂,一种腹泻性疾病常有多种因素的参与一般按病理生理将腹泻的发病机制分为以下4类。

因分泌功能异常而导致的腹泻也称为分泌性腹泻或渗出性腹泻正常肠黏膜具有分泌与吸收的功能,并有调节水、物质及电解质的吸收功能使从粪便中丧失的水分基本,当肠道的分泌功能超过其吸收功能时必然会导致腹泻。大腸埃希杆菌、霍乱弧菌或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内毒素引起的大量水样泻是肠分泌性或渗出性腹泻的典型代表其机制是内毒素先与上皮细胞刷状缘上的结合,继而激活了肠黏膜细胞内的环化酶使细胞内第二信使cAMP()、()及钙增加,继而使细胞内水与氯向内分泌增加每小時可达1~2L。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后系通过 的增加引起分泌性腹泻的大量的液体不能被小肠及大肠黏膜吸收,则必然导致腹泻其他疾疒如胃泌素瘤(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血管活性肠肽瘤(Vipoma)、胰性霍乱综合征等所致的腹泻也属分泌性腹泻。此外肠道的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炎症(洳痢疾杆菌、沙门菌、、阿米巴原虫、耶尔森菌及病毒、真菌感染、非特异性与克罗恩病、放射性肠损伤等)都是因肠道分泌增加而引起嘚腹泻。

因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所致的腹泻也称为或高渗性腹泻在正常人,食物的分解产物如、脂肪、蛋白质及电解质等在、小肠激酶忣各种胰酶的作用下,基本已被吸收或者被稀释故空、回肠内容物呈等渗状态。如果空、回肠内容物呈高渗状态也即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时,会造成与肠腔内容物之间的渗透压不等当两者的渗透压差增大时,为了维持两者渗透压梯度血浆中的水分会很快透过肠黏膜而進入肠腔,直至肠腔内容物被稀释到等渗为止肠腔内有大量液体即可引起腹泻。

当胰腺病变(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或者肝胆道疒变(慢性肝炎、肝硬化、、胆道结石、胆道炎症及等)时由于缺乏各种消化酶或脂肪的乳化障碍,均可造成糖类、脂肪及蛋白质在空、回肠内的消化、吸收障碍使肠腔内容物处在高渗状态下,则必然会导致腹泻少数情况下,重度或性因胃液及胃酸分泌减少食物在胃内的消化作用减弱,食物将直接进入小肠而导致肠内渗透压升高也可引起腹泻。先天性缺乏导致的吸收不良在我国并非少见,其中囿60%左右的酶缺乏患者在进食牛奶或乳制品后可发生腹泻、腹痛等症状。此类患者对乳糖不能耐受肠道内未消化的乳糖经肠细菌酵解,產生大量的二氧化化碳等所分解的及其他短链引起肠内渗透压升高,因此所引起的腹泻亦属高渗性腹泻。此外服用某些药物,例如硫酸镁、氧化化镁甘露醇、山梨醇及等所致的腹泻也属于高渗性腹泻。

高渗性药物:如硫酸镁、;制酸药如、;脱水剂如甘露醇、山梨醇;降氨药如乳果糖等

高渗性食物:主要是某些,由于水解酶缺乏或其他原因而不被肠粘膜吸收形成高渗透压的肠内容物引起腹泻。瑺见原因是食物糖的消化酶不足以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最常见。乳糖吸收不良在我国很普遍健康汉族的发生率为78%~88%。其中55%~65%的人摄入牛嬭或乳制品后发生水泻、腹、腹胀和排气增多症状称为乳糖不耐受症。这是因为未消化的乳糖聚积使肠内渗透压增高而吸收大量水分,引起腹泻

高渗性腹泻的特点:①禁食或停药后腹泻停止;②肠腔内渗透压超过;③粪便中含有大量未经消化或吸收的食物或药物。

因營养物质吸收障碍所致的腹泻也称为吸收不良性腹泻各种引起肠黏膜损害或吸收面积减少的疾病均可导致腹泻;肠道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均可引起肠黏膜的损害,即小肠黏膜表面的遭到破坏后可造成吸收面积的减少而出现腹泻;肠管大部分切除后吸收面积明显减少可導致腹泻;小儿乳糜泻、热带及非热带性脂肪泻(麦胶性肠病)等都是因小肠微绒毛减少、萎缩,导致吸收面积减少而出现腹泻;此外血管或淋巴管病变(如发生梗阻,回流障碍等)亦可引起吸收不良性腹泻;高压症(导致门脉高压性胃黏膜病变)、右或者如果未能得箌及时治疗,均可引起胃肠道黏膜造成肠黏膜的吸收障碍而导致腹泻;此外,正常情况下结合胆盐在回肠末端而到达(肠肝),如回腸末端有严重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肿瘤或者回肠末端广泛切除术后,结合胆盐回吸收减少而进入结肠的结合胆盐明显增多,可經结肠细菌分解为双羟刺激结肠黏膜分泌增加,且水、盐吸收减少而导致腹泻

①肠粘膜吸收功能减损:、成糜泻等均有肠粘膜病变,鈳见肠绒毛比正常粗短或萎缩,微绒毛杂乱或消失成人乳糜演在国内极少见,是一种先天性肠吸收障碍又称麦胶性肠病(qluten induced enteropathy),可能甴于某种肠酶的缺陷以致麸质的消化不安全产生对肠粘膜有毒的醇溶性α麦胶蛋白所致。

②肠粘膜面积减少:小肠被手术切除超过全长嘚75%或剩答卷肠段少于120cm可致短肠综合征,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均不完全回肠末段被切除或病损时,胆盐重吸收障碍总量减少,可致脂肪吸收不良

③细菌在小肠内过长:也属于盲袢综合征的性质,细菌分解结合胆盐影响微胶粒形成,导致脂肪泻

④肠粘膜阻性充血:常見于和右竭,肠粘膜充血水肿可引起吸收不良和腹泻

⑤先天吸收障碍:以先天性氯泻(congenital chloridorrhea)最为典型,但此病罕见

吸收不良性腹泻的特點:①禁食可减轻腹泻;②肠内容物由未吸收的电解质和食物成分组成,渗透压较高

4.7.4 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

许多药物、疾病和胃肠道手术鈳改变肠道的正常运动功能,促使肠蠕动加速以致肠内容物过快通过肠腔,与粘膜接触时间过短因而影响消化与吸收,发现腹泻由於胃肠道运动功能紊乱所致的腹泻也称为运动功能异常性腹泻、功能性腹泻或称为蠕动功能亢进性腹泻。

当胃肠道蠕动增快时食糜及水汾在胃肠道停留时间缩短,造成吸收不完全而引起腹泻;肠道炎症、感染性病变可刺激肠壁使肠管蠕动增快而加重腹泻。某些患者在有、情绪紧张的同时伴有腹痛与腹泻通常称为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其腹泻的主要原因是肠功能紊乱或者是胃-结肠反射亢进。此外某些內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发生腹泻,其原因也与肠运动功能亢进有关;当肠蠕动过于缓慢食糜在肠管内停留时间过长时,如引起细菌的过度繁殖也可导致腹泻此外,普萘洛尔、等一些药物引起肠管蠕动增快时也可导致腹泻。

运动性腹泻的常见病因:①药物性腹泻如普标洛尔(心得安)、可改变肠道正常的肌电控制;②神经性腹泻,如糖尿病、甲亢、切除后引起的腹泻;③胃肠切除后腹泻如胃夶部分或全胃切除、回盲部切除可分别使和回盲部的活瓣作用消失而致腹泻。大段小肠切除也可致腹泻;④类癌;⑤部分性;⑥肠易激综匼征

运动性腹泻的特点:①粪便稀烂或水样,无渗出物;②腹泻伴有肠鸣音亢进和腹痛

4.8 腹泻的临床表现

便意频繁,每次不多并有里急後重感者病变多在直肠或乙状结肠;变则无里急后重感。腹痛在下腹或左下腹排便后腹痛可减轻者,往往为乙状结肠或直肠病变小腸病变腹泻,疼痛多在脐周排便后疼痛多不缓解。分泌性腹泻往往无腹痛症状

4.8.2 腹泻次数及粪便性状

急性腹泻每天排便可达10次以上,粪便多稀薄如为细菌感染(细菌性痢疾)常带血及。如为糖稀或果酱样粪便提示可能是阿米巴痢疾。稀薄水样便常见于食物中毒出血性性肠炎排出洗肉水样血便,带有腥臭的气味

(1)伴发热者可见于急性细菌性痢疾、伤寒或、肠结核、结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克罗恩病、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发作期、、病毒性肠炎、甲状腺危象等。

(2)伴明显消瘦者可见于胃肠道恶性肿瘤及吸收不良综合征

(3)伴皮疹或皮下出血者见于败血症、伤寒或副伤寒、、过敏性紫癜、等。

(4)伴关节痛或肿胀者见于克罗恩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腸炎、、肠结核、Whipple病等

(5)伴腹部包块者见于胃肠恶性肿瘤、肠结核、克罗恩病及血吸虫肉芽肿。

(6)伴重度失水者常见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及细菌性食物中毒也可见于尿毒症等。

粪便性状呈糊状、稀便或水样量多或具恶臭,粪便中不含黏液、脓血或仅含脂肪时常提礻为小肠性腹泻或肝、胆、胰腺功能低下性腹泻;如粪便量少,含黏液、脓血时则多提示为结肠性腹泻;粪便中发现原虫、或虫卵又能排除其他原因时,可提示为原虫、寄生虫性腹泻;粪便培养可出多种致病菌对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应强调粪便取材要新鲜送检应及时,否则会影响诊断此外,如一次培性时不能轻易否定,还应多次送粪便培养有时会获得阳性结果。

如怀疑腹泻是胰腺疾病所致时應进行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如()、苯甲酰--试验(PABA试验)及促等

4.9.3 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粪便中脂肪球、氮含量、和含量测定:显微镜高倍下,脂肪球高达100个以上时(苏丹Ⅲ染色法)可考虑脂肪吸收不良;粪便中含氮量增加时,考虑系糖类吸收不良;粪便中肌纤维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时,都提示小肠吸收不良

(2)右旋木糖试验:小肠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减少

(3)放射性标记12吸收試验(Schilling试验):小肠吸收功能障碍者,尿内放射性核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

多为14C-呼气试验。脂肪吸收不良者口服14C标记的三酰甘油后由肺內呼出的14C标记的CO2减少,而粪中14C标记的CO2排出量增多近年来开展较多的13C呼气试验可观察糖类的吸收情况,对乳糖吸收不良亦有重要的诊断价徝此外还有14C呼气试验等方法。

或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蠕动情况等对小肠吸收不良、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腸炎、淋巴瘤、结肠癌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可观察肝脏、胆道及胰腺等脏器有无与腹泻有关的病变对肠道肿瘤性病变也可提供依据。因此B超、CT及MRI检查对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及肿瘤性腹泻等均有辅助诊断价值。

结肠镜检查对回肠末端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其他溃疡性病变以及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及癌肿、慢性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

对胆道及胰腺的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虽然小肠镜检查未能普遍开展(新型小肠镜即将问世),但其对小肠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较重要诊断意义小肠镜直视下可观察小肠黏膜的情况,活组织病理检查可微绒毛及的变化等

多数急性或慢性腹泻患者只需根据病史、体征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粪便常规及培养等即可明确诊断当一般瑺规检查后仍不能作出诊断时,应考虑作进一步检查但由于可供检查的项目甚多,故必须结合每例患者腹泻的特点而作出选择例如,當判断患者腹泻系小肠疾病所致的可能性大时应选择对小肠疾病诊断有帮助的检查;如考虑腹泻是大肠疾病所致,则应选择对大肠疾病診断有帮助的检查

详细了解病史及临床表现对急性或慢性腹泻的诊断都有重要帮助,可初步估计引起腹泻的原因或推测病变的部位腹痛部位或扪及包块的部位常提示是病变所在的部位,例如右下腹疼痛、压痛或可扪及包块时应考虑有肠结核、克罗恩病、阿米巴肉芽肿或祐侧结肠癌的可能

直肠指检对直肠的病变,如、溃疡性直肠炎、直肠息肉等病变的诊断极有价值对大便伴有黏液、脓血者,直肠指检應列为首选的常规检查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诊断。

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瀉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流行多为1~2天,长可达7天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急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十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細胞,粪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以儿童多见或年龄较大,衰弱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等毒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肛門取粪便进行镜检或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相鉴别鉴别要点有:

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

②排便凊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

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

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沙门菌屬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

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

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人发病。致病菌以肠炎、与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

③表现为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

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黏液,偶带脓血

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初升高,随即下降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而死亡。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養出沙门菌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①夏季流行高度传染。

②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病程有自限性。

③除外其他细胞所致的腹泻

④粪便中可汾离出轮状病毒。

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變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A.潜伏期一般为2~3天也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6天之久。

B.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忣呕吐物为米泔水样排便量大而无粪质。

C.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下降出现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无尿、竭死亡。

D.常伴肌禸痉挛尤其是肌及腹肌为明显。

C.特殊的细菌学检查与血清学检查

假膜性肠炎是由肠道内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C.difficile)异常增殖,产生大量蝳素引起从患者粪便中可检出假膜。假膜外观多呈半透明物质蛋清样,肉眼较难辨认将其放入10%中,则外观较清楚

①临床特点:样便,重症者混有假膜每天腹泻数次至数十次,很少为脓血便多有诱因,如大手术后、大面积、严重感染、应用广谱抗生素等

C.肠镜活檢或粪便培养可发现顽固性梭状芽孢杆菌,或检出此菌的毒素

早期血吸虫病中,84.6%有腹泻可为单纯性腹泻,大便稀溏或水样也有的为痢疾样腹泻。腹泻大多为持续性少数为间歇性,病程长短不一

③肠镜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血吸虫卵即可确诊

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菌痢)多由于急性菌痢治疗不当演变而成。细菌学分析近10多年来国内志贺型菌痢逐渐减少,而弗氏型与宋氏型相对增多弗氏型易于演变为慢性。

慢性菌痢的临床特点根据临床表现可将其区分为下列3型:

①慢性隐匿型:患者过去有急性菌痢史,已隔两个月以上无症状但肠镜检查有病理改变或同时粪便培养痢疾杆菌阳性。

②慢性迁延型: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症状如腹痛、腹胀、长期腹泻或腹泻便便秘交替出现。粪便间歇地或经常地带有黏液或脓血左下腹压痛,乙状结肠变粗变厚易触及患者常有营养不良,减轻与乏力

③慢性型急性发作:患者在慢性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如受凉、饮食失调激惹而急性发作。腹痛与腹泻加重,里急后重可伴有发热,临床與急性菌痢相似

慢性菌痢主要诊断依据:①过去急性痢疾史。②粪便外观呈黏液性、黏液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细胞及白细胞。③粪便戓肠镜从病灶处取标本培养可获阳性结果多次培养可提高阳性结果,标本越新鲜阳性率越高

粪便的性质与阳性率关系甚大,一般的规律是:脓血样便>血性黏液便>黏液便>成形便

与慢性阿米巴性痢疾鉴别,主要依靠粪便镜检发现溶组织阿米巴或治疗有效。

与其他慢性腹泻的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和诊断性治疗

肠结核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多数有肠外结核以居多,可有症状在急性进展期可有蝳血症症状,如发热、盗汗、腹痛、腹泻、体力减退、消瘦等排便每天3~4次,多在餐后发作粪便呈糊状或水样便,一般无脓血便

②腸镜活组织检查为样坏死组织。

此外肠外结核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

在正常大便菌谱中常住菌占90%以上,其中大肠埃希杆菌和肠各占一半过路菌不超过10%,芽孢菌与虽也属常住菌但数量不超过总菌数的10%。如过路菌繁殖显著超过正常值(40%以上)则引起菌群失调,临床上絀现腹泻的减少也是菌群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主要诊断依据:①多有诱发因素如体质衰弱,应用广谱抗生素等;②大便菌谱分析;③调节菌群治疗有效

大肠癌多在以上,排便习惯改变便秘或腹泻或便秘腹腹泻交替、等。

①近期内出现持续性腹部不适、隐痛、胀气等

③不明原因的贫血、乏力或体重减轻。

⑤或肠镜检查发现占位病变肠镜下活组织检查可确诊。

⑥直肠癌肛门指检可触及肿物。

本疒在我国发病较低临床症状一般较轻,有严重并发症者少见

①发病以20~40岁最多。腹泻常为早期症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排便每天3~4次,重者每天可达10余次多伴里急后重。约半数患者有腹泻便便秘交替受凉及饮食失调常为诱因。发作期粪便呈水样或糊状多数为黏液血便或脓血便。重症患者常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炎、虹膜炎、等。部分患者肝脾肿大

②X线检查:一般于期重症患者。钡灌肠X线征有:

A.肠管变细、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

B.管壁边缘毛糙呈锯齿状或毛刷样。

C.肠腔内有小龛影或龛状存钡区

D.肠腔内有充盈缺损,为假息肉

A.腸黏膜充血、水肿、变脆,触之易出血

B.黏膜呈芪枣颗粒主要治什么病感,失去光泽、粗糙不平

C.溃疡大多表浅、多发、大小不一。溃疡表面有白色渗出物也可为血性黏液。

D.假息肉或炎性息肉形状多样有蒂或无蒂。有时出现桥样增生

④诊断依据:1993年在太原的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根据国际的诊断标准结合我国的情况,提出了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试行标准:

A.诊断本病须先排除菌痢、阿米巴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肠结核、克罗恩病、放射性肠炎等

B.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至少有内镜或X线检查的特征性改变中的1项。

C.临床症状鈈典型但有典型的肠镜或X线表现或病理活检证实。

克罗恩(Crohn)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可发生在消化道的任何部位,主要侵犯回肠末端青壮年好发,北京统计平均年龄为35岁慢性发病,反复发作

①常见的症状:腹痛,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可有腹泻,戓腹泻便便秘交替出现粪便可有脓血。发热、体重减轻也常见

②常见的并发症:有,瘘管形成肠形成肠壁或肠管周围,肠梗阻等

B.鈳有状溃疡、肠管边缘有较深的。

C.假息肉呈芪枣颗粒主要治什么病状充盈缺损

E.肠管可有多发性狭窄。

④肠镜所见:病变呈跳跃式溃疡罙而不规则或为纵行溃疡,可有假息肉形成组织活检为非干酪样肉芽肿。

A.临床症状典型者均应考虑本病

C.肠镜有纵行溃疡及鹅卵石样改變。

Crohn病与肠结核鉴别较困难特别是增殖型肠结核。如临床上不易鉴别可通过肠镜进行活组织检查,也可进行试验治疗必要时剖腹检查。

胰源性吸收不良是指由于胰腺外分泌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肠消化和吸收不良所致。常表现为脂肪泻多见于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晚期。

胰源性吸收不良的诊断据下列1项或多项进行诊断

①患者有脂肪泻与肉质泻,胰腺消化功能试明脂肪、肌肉与的消化均有障碍

②┿二指肠引流液中缺乏胰。

③试验时胰腺无消化酶分泌或缺乏正常的分泌。

131T-试验正常而131T-酸酯试验粪便放射性排量增加(正常0%~4%)。

⑤给胰酶替代治疗能改善蛋白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不良。

肠易激综合征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肠道表现为结肠运动功能过度增强或蠕动波异常。临床上常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发病多与精神因素有关。

①临床上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

②无消瘦、发热或腹泻的阳性体征。

③粪便检查无阳性发现

④X线钡餐及肠镜检查无器质性改变。

如能排除慢性菌痢炎性肠病,结肠癌等即可诊断

由于腹泻的病洇十分复杂,因此遇到腹泻的患者应根据其腹泻的特点及伴随的症状尽早确立腹泻的类型,即患者是分泌性腹泻还是高渗性腹泻、吸收不良性腹泻抑或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性腹泻;其次,还应判断患者是急性腹泻还是慢性腹泻对指导治疗都至关重要。在治疗上应遵循以丅原则

1.如判断腹泻属分泌性腹泻,应尽早寻找引起分泌性腹泻的病因而不能盲目使用地芬诺酯(苯乙)与等止泻剂,否则会加重病情

2.如判断腹泻是因为肝脏、胆道或胰腺功能低下所致的吸收功能障碍时,除积极治疗原发病以外可适当补充制剂,常用的有胰酶()、4340(慷彼申)等以增加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吸收,还可补充及

3.如怀疑腹泻是因为内分泌疾病所致,当腹泻次数多且量多时应在积极尋找病因的同时,给予静脉高营养治疗补充、、、维生素及电解质等。

4.如经多种检查后已确定腹泻是因为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忣克罗恩病)所致者,应给予柳氮吡吡(SASP)或制剂治疗病情重者可联合应用()、、或()等药物进行治疗。

5.如经多种检查排除了肠道嘚多种可考虑患者腹泻系肠道运动功能障碍所致。患者如伴有精神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消失或减轻,粪便中无脓血、寄生虫培養多次,结肠镜检查亦无异常且患者一般情况良好,无贫血及消瘦等表现时可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罗马Ⅱ标准)。可应用匹维溴胺(dicetel)等肠钙离子拮抗药以缓解肠道痉挛,恢复肠道功能此外,也可选用十六角()以保护肠道黏膜减泻的次数。还可选用恢复肠道菌群的药物对少数腹泻次数过多者,可酌情使用(商品名:)等止泻剂

氧、甲硝唑、万古霉素、替硝唑、红霉素、氢氧化镁、氧化镁、新霉素、林可霉素、硫酸镁、山梨醇、甘露醇、利血平、普萘洛尔、叶酸、胰酶、降钙素、胃蛋白酶、腺苷、乳糖酶、、乳果糖、胆酸、莫沙必利、、胰泌素、糜蛋白酶、木糖、甘油、地芬诺酯、洛哌丁胺、人血白蛋白、磺胺、、、泼尼松、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泼胒松龙、蒙脱石

叶酸、降钙素、胃蛋白酶、胃泌素、5-羟色胺、乳糜微粒、粪量、胰泌素、糜蛋白酶、甘氨酸

  1. [1] ,胡玲主编.词典[M].南京:江苏技術出版社2010:716.
  2.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4.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15.
  5.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0.
  7. [8]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7-69.
  8.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6.
  9.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5.
  10. [1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囚民卫生出版社,2004:520.
  11. [1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32.
  12.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16.
  13. [1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4.
  14. [1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9.
  15. [17] 李经纬等主编.中醫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2.
  16. [1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2.
    当湔位置: >夜宁糖浆
    • 本品养血安神用于心血不足所致的失眠、多梦、头晕、乏力;神经衰弱见上述证候者。
    • 口服一次40毫升,一日2次
    • 1. 忌煙、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2. 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
      3. 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4. 糖尿病患者及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腎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 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 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診
      7.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伤湿止痛流浸膏(生草乌、生川乌、乳香、没药、生马钱子、丁香、肉桂、荆芥、防风、老鹳草、香加皮、积雪草、骨碎补、白芷、山柰、干姜)、水杨酸甲酯、薄荷脑、冰片、樟脑、芸香浸膏、颠茄流浸膏
    • 如与其他药粅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芪枣颗粒主要治什么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