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一亩地能生产多少黍

糜子亩产是400斤左右

根据气候特點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早熟、高产、优质、抗逆强、不易脱粒、抗旱、耐膺薄的审定良种。种子在播种前要进行精选,选择成熟喥好、饱满有光泽的种子,摊于凉席上,曝晒2一3天以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如龙黍23、粘丰7号、内糜5号等,并保证2一3年更换1次品种严禁使用转基因、化学处理、辐射育种及太空育种品种。

品种选择:   根据气候特点和土壤类型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早熟、高产、优质、抗逆强、不易脫粒、抗旱、耐膺薄的审定良种种子在播种前要进行精选,选择成熟度好、饱满有光泽的种子,摊于凉席上,曝晒2一3天,以提高发芽率和出苗率如龙黍23、粘丰7号、内糜5号等,并保证2一3年更换1次品种。严禁使用转基因、化学处理、辐射育种及太空育种品种

精耕细作:自地保墒精細整地应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消灭杂草二是清洁土壤,使土壤疏松平整保住底墒,通气良好为糜子发芽和出苗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整地包括秋耕、春耕以及播前整地保墒等

适时播种: 合理密植抓好播种关确保每亩有适宜的密度,才能获得糜子丰产首先要精选良種。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块要选用抗倒伏的高产品种在旱地要选用不易落粒的抗旱高产品种,在复播地要选用生育期短的早熟优良品种

}
 华安一中、龙海二中 2019―2020 学年第一學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Φ,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左传》载:“周公??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尚书?大传》又载:周公摄政,一年救 乱二年克殷,彡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作礼乐”。上述材料说明 A. 取代周天子巩固了统冶西周的统治 B. 西周形成了王国与邦国并存的多え政治格局 C. 周完成了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设的过程 D. 西周完成了从分权政治到集权政治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周朝初年的政治特征分析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可见,材料反映了周公一方面进一 步推广分封制另一方面平定叛乱、设立政治、礼乐制度,反映了西周从政权巩固到制度建 设的过程故 C 项正确。材料仅突出了周公辅政的作用且西周并没有建立集权政治,故 A、 D 错误;B 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点睛:解题时要注意题目的时间信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从中确定出材料反映的时间 是西周初年;在先秦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權 2.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 《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 《韩非 子》将孔子法家化 《孟子》 《荀子》则將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 成儒家圣人这一现象表明 A. 孔子不只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C. 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对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现象是战国时期,孔子失去其本然形象孔子被不同学派丑化、尊崇或美 化,说明孔子的思想与各派思想的某些主张相矛盾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这正表明孔 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故 D 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而非其他學派的创始人, B. 儒道法三家思想已完全合流 D. 孔子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故 A 项错误;儒法道三家思想在战国时期还没有完全合流法家和道镓尊崇孔子只能说明孔 子的某些主张与法家和道家的主张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故 B 项错误;墨家批判孔子只 能说明孔子的某些主张与墨家思想相对立不等同于儒墨两家思想相对立,故 C 项错误 【点睛】解题关键是对孔子被不同派别丑化、尊崇等现象的理解,说明孔子學说的丰富性和 复杂性 3.《汉书》《后汉书》及主要汉碑中现在所能找到的西汉“孝廉”之中,能确定出身的一共 、 184 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貴族之家的 128 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 11 人这一情况 说明当时 A. 察举制不能有效选拔人才 B. 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 C. 贵族政治进一步得箌加强 D. 中央与地方矛盾日趋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依据是“孝廉”,根据“能确定出身的┅共 184 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 128 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 11 人”说明推 荐人才,总是以名门大族为先七成以上官员是高门夶户人家,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 故 B 正确;察举制打破了血缘关系的限制,有利于选拔人才A 表述太绝对,错误;材料反映 官位基本被上层社会垄断并非依据血缘世袭的贵族政治,C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才的选拔 问题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直接联系,排除 D 【点聙】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能确定出身的一共 184 人,其中出身于官员贵族之家的 128 人出身于地方豪强大地主之家的 11 人”,紧扣关键信息并聯系察举制的影响分析解答 4.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 主而是独主,是国镓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A.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B. 集体统治到个体统治的转变 C. 诸侯割据到国家統一的实现 D.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周王是天下的“共主”, 但各个诸侯国有较大的自主权权力世袭,体现了贵族政治的特征秦汉以后实行中央集权 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官员全蔀由皇帝任免他们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皇帝成为 天下的“独主”体现了官僚政治的特征,所以这一变化反映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 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西周不是集体统治而是诸侯和天子共治;C 选项错误,材料主 要体现的是政治体制的变化而不是从汾裂到统一的变化;D 选项错误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仅 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是对这一变化最准确的描述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5.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黏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 300 多次稷字出 现 40 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達到 28 次和 10 次由此,较为 合理的判断是 A. 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B. 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 C. 《诗经》记载次数减尐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甲骨文中黍字出现 300 多次稷字出现 40 次”“《詩经》中提到谷物最多 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 28 次和 10 次”可知,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故才 会被反复提及,A 项符合题意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甲骨文为商朝文 字故 B 项说法错误,排除;井田制是周朝创立的土地制度故相较于于甲骨攵的记述, 《诗 经》的记载次数减少不能反映井田制的衰败排除 C;中国并不是最早产生农业的地区,D 项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点睛】本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对选项中出现的名词与程度词仔细地进行甄别,注意 名词的时效性 6.西汉文景时期的《淮南子》认为法能誅杀不孝的人,但不能使人人成为孔子曾子;法能处 罚窃盗者但不能使人人拥有伯夷那样高尚的道德。由此可见在当时 的 A. 先秦儒学的敎化作用备受质疑 B. 法家治国学说被统治者所摒弃 C. 学术文化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D. 儒家学说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據材料中《淮南子》的观点可知,汉初认为法律有一定作用但是并不能通过法 治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可见其主张德治和法治并举体现叻学术文化融合趋势,C 正确;材料 中认为通过法治不能使每个人成为孔子和曾子可见其对于先秦儒学的教化作用持肯定态度, A 排除;材料认为法治有一定作用排除 B;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材料时间是汉景 帝时期排除 D。 【点睛】解题关键是从解读出材料主旨信息即认为光依赖法治不能达到社会和谐,应当法 治和德治并举 7.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時供父娘”“妇 即客春持,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 A. 中国北方常受饥谨的威胁 B. 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C. 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D. 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唐宋时期农民的生活狀况。根据材料“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 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可得知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故 D 项正确。A 项材料敦煌无 法完全体现“北方”故 A 项排除; B 项唐朝出现了曲辕犁,耕作技术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故 B 项排除;C 项耕者无田现象与“贫儿二亩地”符合,故 C 项排除 8.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 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哆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