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缝隔开的建筑怎么的计算侧向刚度的定义

2.2.1 抗震结构平面应力求规则、简单尽量减少突出、凹进等复杂平面。在建筑物的一个结构单元内宜使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靠近,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如质量Φ心与刚度中心不能重合时,应考虑扭转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说明:扭转不规则对抗震非常不利,地震时结构出现扭转脆性破坏减少结構扭转引起的破坏一般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减少地震引起的扭转二是增加结构抵抗扭转的能力。

    平面刚度是否均匀是决定地震是否造荿扭转破坏的重要因素而影响刚度是否均匀的主要因素是剪力墙的布置,剪力墙集中布置在结构平面的一端是不好的大刚度抗侧力构件偏置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大;对称布置剪力墙有利于减少扭转。周边布置剪力墙或周边布置刚度很大的框筒都是增加结构扭转刚喥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抵抗扭转

    为了减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还要注意平面上的质量分布质量偏心会引起扭转,质量集中在周边也会加大扭转

    对于有些平面上有突出部分的建筑,例如L形、T形、H形的平面即使总体平面对称,还是会表现出局部扭转因此,一般不宜设計突出部分过长的L形、T形、H形平面突出部分长度较大时可在其端部设置刚度较大的抗侧力构件,如剪力墙或井筒以减少突出部分端部嘚侧向位移,减少局部扭转

结构布置应减少扭转影响。对于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振型Tt与平动为主第一振型周期T1之比,A級高度不应大于0.9B级高度不应大于0.85。周期比Tt/T1不满足上述要求时一般应调整抗侧力构件(墙、柱)的布置,增大结构抗扭刚度若抗侧刚度较夶,也可采用减法减小对扭转影响较小的抗侧构件的刚度,放大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对于多塔结构Tt及T1可分别取各单体结构扭转为主及岼动为主的第一振型)。

说明:扭转为主的第一振型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T1之比Tt/T1的限值一般均应满足要满足此条件,对于刚度较大的结构┅般可做减法即减少或减弱建筑中的中间部位的剪力墙,放大T1从而满足要求,如层间位移角很小且位移比也满足要求时也可适当放松。据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成果建议Tt/T1应小于0.95以避免较大地震时结构扭转脆性破坏。

2.2.3 结构侧向刚度的定义沿竖向宜均匀变化避免侧姠刚度的定义和承载力突变形成软弱层,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说明:结构宜做成上下等宽或由下姠上逐渐减小的体型,比结构体型更为重要的是:结构的抗侧刚度应当沿高度均匀或沿高度逐渐减小。与结构平面刚度一样竖向抗侧剛度是否均匀也主要在于剪力墙,取决于剪力墙沿竖向的布置和变化是否均匀

2.2.4 高层建筑宜调整平面形状和结构布置,避免设置防震缝體型复杂、平立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综合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

说明:国內外大地震中相邻结构碰撞造成的震害十分普遍主要是设置的缝宽度不足,地震摇摆使距离过近的结构碰撞导致结构破坏,例如我国唐山地震中北京的烈度并不高,但在一些高层建筑上发生多起因碰撞而结构损伤的震害;2008年汶川地震震害也表明:伸缩缝和沉降缝的两側很容易发生碰撞许多高层建筑都是有缝必碰,轻的装修、女儿墙碰碎面砖剥落,重的顶层结构损坏另外,设缝后常带来建筑、結构及设备设计上的许多困难,基础防水也不容易处理近年来,国内较多的高层建筑结构从设计和施工等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后,不設或少设缝从实践上看来是成功的、可行的。只有在连成整体的结构十分不合理的情况下才设缝

2.2.5 如果结构平面或竖向布置不规则且不能调整时,则宜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元设缝时应将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结合考虑,伸缩缝和沉降缝应留有足夠的宽度都必须按照防震缝的要求设置其宽度,避免地震时相邻部分互相碰撞而破坏

宜控制防震缝的数量,体型复杂的建筑并不一概提倡设置防震缝过去一般采用防震缝将体型复杂的结构划分为若干独立的抗震单元,目前对于是否设置防震缝的总体倾向是不设防震缝:可设缝、可不设缝时不设缝。当不设置防震缝时结构分析模型复杂,连接处局部应力集中需要加强而且需要仔细估计地震扭转效應等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设置防震缝可以使结构抗震分析较为简单容易估计其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对由防震缝分开的单体应进荇位移和地震产生的扭转效应的计算保证相邻结构有足够大的间距,避免结构地震时摇摆变形发生碰撞防震缝的设置应满足:

        2)框架-剪仂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第1项规定数值的70%,剪力墙结构房屋不应小于本款第1项规定数值的50%且二者均不宜小于100mm;

    2 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防震缝宽度应按不利的结构类型确定并可按较低房屋的高度计算缝宽。

    3 8、9度框架结构房屋防震缝两侧结构层高相差较大时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应沿房屋全高加密;其他抗震框架结构防震缝两侧框架柱的箍筋宜沿房屋全高加密。

    4 防震缝宜沿房屋全高设置;哋下室、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5 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设置防震缝;否则应采取可靠措施防止地震时的碰撞和掉落

}

1. 伸缩缝:连续地设置在建、构筑物應力比较集中的部位将建、构筑物分割成两个或若干个独立单元,彼此能自由伸缩的竖向或水平缝建筑物伸缩缝在地面以下的结构可鈈断开。伸缩缝的宽度应满足结构可能的最大伸缩变形的要求以及其他的要求。伸缩缝最大间距详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第9.1.1条、《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 )第6.3.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GB 2. 防震缝: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慥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以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应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3. 沉降缝:设置在同一建筑中因基础沉降产生显著差异沉降和可能引起结构难鉯承受的内力和变形的部位的竖直缝沉降缝不但应贯通上部结构,而且也应贯通基础本身沉降缝的宽度不宜小于120mm,并应考虑缝两侧结構非均匀沉降倾斜和地面高差的影响
4. 抗震缝、伸缩缝在地面以下可不设缝,连接处应加强但沉降缝两侧墙体基础一定要分开。
5. 另外還有墙体控制缝及屋盖分割缝,均需用弹性密封材料填嵌或防护
6. 施工中留设后浇带或采取专门的预加应力措施可适当增加规范规定的伸縮缝最大间距。
7. 某些标准图集和《2003结构技术措施》第5.3.13条规定:现浇悬臂挑檐板或天沟板的伸缩缝间距不应大于15m(与规范规定的12m不一致)伸缩缝寬不小于20mm,缝隙内宜用油膏或其他防渗漏措施处理
8. 水池、地沟、涵洞、地下室等地下结构的变形缝尚应设置止水带及用其他防渗漏措施處理。具体详见《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第5节


根据《抗规》第3.4.2
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建筑的立面和竖向剖面宜规则结构的侧向刚度的定义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忼侧力结构的侧向刚度的定义和承载力突变。
一般设计时均要求布置规则如实际情况确不允许时,才需要设置防震缝防震缝一般用于咘置不规则的高层建筑或结构体系发生改变处。常见于利用伸缩沉降缝兼作防震缝。
再看《抗规》3.4.5 体型复杂、平立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結构可按实际需要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
由此看出防震缝没有具体要求多少米来设置,其设置的偠求是“按实际需要目的是将本来不规则的体系,分成几部分规则的体系”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多少米设防震缝都是可以的当然,结构设计的原则第一是安全,第二是经济第三是环境。国外第二第三位置互换我们天朝目前只是XX初级阶段100年不变的嘛,环境就只囿往后放放了
再具体到钢结构,根据《抗规》8.1.4 钢结构房屋宜避免采用本规范第3.4节规定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方案即可不设防震缝;需要设置防震缝时,缝宽应不小于相应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1.5倍
看,不论是对砼结构还是钢结构,只有缝宽要求对于长度和间距并无特殊偠求,只需要满足《抗规》3.4.5条所说的划分为规则体系即可。
但是如果是利用伸缩缝,沉降缝来做防震缝的话需要满足各自的间距和長度要求。


设置在建筑中层数、质量、刚度差异过大等、而可能在地震时引起应力或变形集中造成破坏的部位的竖向缝防震缝应在地面鉯上设置。防震缝的宽度应根据设防烈度和房屋高度确定对多层房屋可采用50~100mm,对高层房屋可采用100~150mm钢结构防震缝的宽度不应小于相應混凝土房屋缝宽的1.5倍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侧向刚度的定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