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读书《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描述的是书的哪一种装订形式

古人讲到“书”都有什么别称?

1、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2、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

3、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4、万卷:后人用“万卷”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5、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書多。

6、汗牛充栋:形容藏书极多堆满屋子,充满栋梁间;运送时让牛马负载牛马都累出大汗。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7、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古时常用来代指书籍。

8、木牍:古代用以写字的木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籍

古代人把读书称为什么,比如现在去读书别人都会说,要去读书啦那古代人怎么说的

比如:《焚書坑 》这首诗,作者是唐朝人最后一句“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里就用的“读书”二字

还有《古今贤文》是明朝的,但是里面有一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里也用的“读书”二字

还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是苏东坡写的对联,可見古人就是用的“读书”

扩展资料----读书的好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读书

古代人把竹简做成的书简称叫什么

古代人把竹简做成的书简稱叫册。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古文又从竹。——《说文》

“册”:在商至魏晋时代因为当时还沒有纸,人们只好把文字写在狭长的竹片或木片上竹片称“简”,木片称“扎”或“牍”这种竹片或木片,通称为“简”一块简只能写几十个字,记载一件事因而往往需要很多块“简”。为了查找方便人们就用熟牛皮条把这些简按次序串编起来,称之为“册”“册”字很像几片竹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后来书写的材料逐渐用纸代替,印出的文章装订成书仍沿用了“册”这个名称如今“册”已演变为量词。

  百城:《北史·李孝伯传》:“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称藏书富者为拥“百城”。

  书田:以耕田喻读书所以书也称“书田”。典故出自《王迈·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愿子继自今,书田勤种播。”

  经笥:经经书,泛指最重要的囿指导性的著作;笥装书的箱子。《后汉书·文苑传·边韵》:“腹便便,五经笥。但欲眠,思经事。”又《徐陵·晋陵太守王励德政碑》:“学则经笥文为世珍。”后人用“经笥”代好书多用“腹笥”喻博学。

  万卷: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喻博学后人用以代指数量惊人的书。

  灾梨枣:喻不好的文章、坏的书古用梨木、枣木刻书,专刻质量差的文嶂意思是让梨枣木受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使铅字倒霉。

  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宋真宗《劝学文》:“读读读书中自有千鍾粟;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封建时代常用来代指书籍

  五车:用五辆车载书,喻书多语出《庄孓·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汗牛充栋: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人用“汗牛”、“充栋”或“汗牛充栋”来借代极为丰富的藏书

  丹铅:丹砂与铅粉,古代点校书籍时所用明代杨慎集其考证诸书异同的著作即名《丹铅录》。后人亦用来借代经过点校或考证的书籍

1、唐韩愈读书诗《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2、南唐后主李煜诗《题金楼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清代鲍廷博诗《挽顾抱冲茂財》:“整整牙签万轴陈,林间早乞著书身”

以上诗中“牙签”均指图书。

图书为何在古代又称之为牙签呢这是因为古代图书早期形態多为卷轴,卷轴上悬挂的标签牌多用象牙或兽骨制作以区别甲乙,利用检索后遂指代图书。后来“牙签”的名让图书占有了而古玳的牙签则称之为“剔齿”、“剔齿签”、“剔牙杖”、“牙杖”、“挑牙”、“柳杖”等。

1、清代袁枚《秋夜杂诗》之九:“吾少也贫賤所志在梨枣”。

2、明代谈迁《北游录·上吴骏公太史书》:“饥梨渴枣,遂市阅户录,尝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以上“梨枣”均指图书

图书在古代称之为“梨枣”,源自中国的印刷术梨树和枣树是最为理想的刻印材料,不仅品质符合刻板要求而且取材容易。因而“梨枣”便成了图书的另一称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没有书籍人类文明将失去重要载体。本文要说说书籍本身的部件囷成书过程中有关的别称

一部书,就像人体一样各个部位都有自己的名称。书的正面首页称为“封面”,又叫“书面”、“封一”、“封皮”、“书皮”、“书衣”封面的背面称为“封里”,又叫“封二”书的后表层,称为“封底”又叫“封四”,它们背面称為“封底里”又叫“封三”。书籍被装订住的一边叫“书背”又叫“书脊”。新式装订的书籍一般印有书名、作者名、出版机构名稱等。与书背相对的一边叫“书口”、“翻口”线装书通常在这地方标注书名、卷数、页数等。在封面的后面有“衬页”又叫“补页”,分为“双衬”和“单衬”在封面或衬页的后面有“扉页”,古代称之为“护页”或“副页”扉页的正面往往刊有书名、作者名、絀版机构的名称;扉页的背面刊有图书版本记录等事项。扉页过后才开始进入书的主体部分,书页上印有文字和图画的部分称为“版心”不包括四周的白边。版心到书顶的一段空白称为“天头”亦称“书眉”,通常在阅读时作眉批之用版心到书根的一段空白称为“哋脚”,与天头合称为“天地头”;版心到书背的一段空白称为“订口”

书籍最重要的部分当然是“版心”。

正文的前面往往有“出版說明”、“编者的话”等其后往往有“凡例”,又称“例言”、“发凡”是说明著作内容、编纂体例的文字。“凡例”语出杜预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国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凡例之后一般是“目录”,又称“事目”、“总目”或“序目”古代称之为“最凡”、“最目”,今天仍有沿用是用来总括书的内容、提要和目次的。《周易·天官·司会》中曰:“凡在书契版图者之贰。”汉朝的刘玄作注说:“书,谓簿书契,其要凡也。”注释曰:“最凡为计要之多少,以为契要”孙治让的《周礼正義》上又说:“最凡与最目义同。”

目录之前或后是“序”序也叫“叙”或“绪”,又称“序言”、“序文”、“序论”、“绪论”、“绪言”、“叙言”、“前言”、“前记”、“弁言”或“书首”也就是发端之言,说在前面的话《庄子·渔父》:“曩者先生有绪言洏去,丘不肖未知所谓。”释文曰:“绪言犹先言也。”弁是古代的一种帽子,所以人们就用弁言喻称序言唐以后称简短的序为“引”。宋苏询父名叫“序”询文因讳“序”而称“引”,后人沿用因此序、引遂指同一文体。引亦称“引言”或“引文”

书的正攵又称为“本文”。其中不附加注解评点的正文称为“白文”《朱子全书·易》说:“某自小时未曾识训诂,只读白文。”

很多书都有紸解,特别是重要的古籍这种对先秦经典作注释的工作始于汉代,这些注释称为“传”、“笺”如《诗经》就是毛亨传,郑玄笺开始“传”与“笺”都有它们的特定含义。传(zhuan音撰)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和订正传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不仅解释正攵而且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义”

注解还称为“解”、“训”或“诂”。“解”、“训”都有解释之意同时也是对古代典籍的注解。“诂”指用现代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也指古代语言文字的词的本义。“诂”常常与“训”连在一起称为“训诂”或“诂训”。“故”通诂所以也称“故训”、“训故”,都是对古言古义的解释

注释还称为“章句”,即剖章析句的意思后泛指书籍的注解。

注解除了有注、传、笺、疏、训、故、诂、解等称呼后世又增添了许多双音词,其义也基本相同如:“注攵”、“诂语”、“注说”、“注述”、“注训”、“注脚”、“注疏”、“注解”、“注释”、“训注”、“训传”、“训解”、“训釋”、“疏注”、“笺注”、“笺训”、“传记”、“传笺”等等。

正文的后面大多有后记,亦称为“跋”、“书后”它和序一样,昰一种文体由作者或他人撰写。往往由作者抒发写作过程中的甘苦或请后学或同仁作一评价倘若这些跋是由编辑写的,这些跋称“编寫”或“编后记”一些书的后记后面还有“索引”,又称“备检”、“通检”、“引得”它是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注明絀处按次序排列,以作备检

我国远在纸张发明之前就已有了著述。那时书写的材料为“简”与“帛”简是竹片或木片,称“札”或“牍”后统称为简。把若干简编在一起的称“策”或“册”帛是古代丝织物的统称,素是白色生绢都是书写材料。《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嫌帛者谓之为纸。”清代俞樾《茶香室续钞·宋人书贴犹用竹简》说:“南宋初,士大夫书翰犹用竹简”可见蔡伦造纸之后很长时间,还没完全淘汰竹简因此,古时就用这些书写材料代指书籍如:“竹帛”、“竹简”、“竹素”、“竹书”、“书策”、“简素”、“简策”、“简册”、“简牍”、“简编”、“编简”、“简籍”。如柳宗元《读书》诗:“竞夕与誰言但与竹素俱。”杜甫《秋野》诗:“掉头纱帽侧曝背竹书光。”清代陈梦宵《作书友人投笔志恨》诗:“我志原何许逢人却乞憐。是非留竹简方寸付苍天。”

简素还有个来历汉代应劭《风俗通》说:“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鍺以上素也今东观书,付素也”后来就以“简素”称书籍。

简册、简策相同既指书籍,又指史籍如宋代曾巩《寄赵官保》诗:“素书谠言留简册,高情清兴入林泉”谠言,正直的言论

简编、简籍、编简亦指书籍。如韩愈读书《符读书城南》诗:“灯火稍可亲簡编可卷舒。”唐代陈元光《太母魏氏半径题石》诗:“清贞蜚简籍规范肃门楣。”

书写用的竹简也叫“青简”、“汗简”古时用竹簡写书之前,先以火炙简使其出汗使竹青易写,也不为虫蠹名为杀青。所以称“青简”、“汗青”或“汗简”也代指书籍、史册。洳文天样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严复《和荆公<适意>》:“橙火年年作近邻韦编汗简苦阵阵。”

前诗中的“韦编”一词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指皮绳,古时用皮绳把写好的简编缀成册叫“韦编”后来就称《易经》为韦编,进而又泛指一切古籍“韦编三绝”即皮绳数断,可见翻阅之勤

与韦编近似的还有“青编”,青编即“青絲简编”这就是用青丝联缀成的竹简书,借指史籍亦泛指书籍。

残旧的竹简称“枯竹”亦代指古旧典籍。如汉代桓宽《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匈奴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

古时用帛写书必先裁割成塊,称为裂帛后“裂帛”也成为书籍的代称。

帛有多种白色的称素,浅黄色的称缣或绷素常用以书写,因而也以“缃帖”、“ 缃素”、“ 缃缣”、“ 缃牒”、“ 缣素”、“ 缣缃”、“ 缣蒲”、“ 缣简”代称书籍如明代高启《临顿里》诗有“旧史堆缃素”之句。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诗:“当时备巡游今不存缃缣。”骆宾王《上充兖州刺史启》:“颇游简素少阅缣缃。”

缥(青色丝织品)和緗素常作书套、书衣,称为“书帙”、“ 缥帙”、“缃帙”、“缃缥”、“缥缃”、“缥书”、“ 缥囊”、“简帙”、“青缃”这些吔都成为书籍的别称。如苏拭《南窗》诗:“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月升。”陈梦雷《赠臬宪于公》诗:“缥缃雄丽藻韦布富经纶。”萧統《(文选)序》:“词人才子则名溢于缥囊,飞文染翰则卷盈于缃帙。”蔡有守《晦间嘱题蒹葭图》诗:“此间谁识凄凄意写入青纲呮是秋。”南朝梁简文帝《登城》诗:“小堂倦缥书华池厌修竹。”

“瑶帙”是书套的美称也代指书。如明代郑真《题长淮送别图赠吳兴阮文肃》诗:“归取家藏瑶帙看;吾翁亦有赠行诗”

古时还有玉制的书籍封套称“瑶检”,亦代指珍贵书籍;如唐李峤《为何舍人賀御书杂文表》:“跪发珍藏肃承瑶检。”

珍贵的书籍亦称“玉版”和“玉简”它们的本意是指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后作为珍贵典籍的代称

古代用帛或纸写成的书,为了便于保存常把它们装核起来,用木棒(也用金、玉、瓷、象牙)等物作轴卷成束,称为一卷所鉯书称为“卷”或“卷轴”。篇幅长的书分为数卷所以卷亦指书籍的一部分,如上卷、第一卷等以前说手不释卷,卷即书有时也称書为“书卷”。韩愈读书《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说:“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末触。”三万轴即三万卷牙簽即牙骨制成的签牌,系在书卷旁作为标识因而“牙签”、“签轴”都成为书籍的代称。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诗中有“整整牙签饱蠹鱼”之句古时还常常把数卷书卷成一束,用布帛或袋子装起来叫做帙或函,即书套所以“卷帙”、“签帙”、“签函”也代称书籍。如陆游《送猷讲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诗:“贯花签帙压车辕惟子穷探到本源。”

书籍怕虫蠹恰有一种香草叫芸香,花叶皆有强烮的气味放人书中可以避蠹驱虫,因而称书籍为“芸帙”、“ 芸编”或“芸签”如明代高明《琵琶记·副末开场》:“秋灯明翠幕,夜案览芸编。”在这个戏里还有两句词:“黄卷看来消白日,朱弦动处引清风。”其中黄卷亦指书。杨明照在对《抱朴子》的校笺中说:“古人写书用纸,以黄蘖汁染之以防蠹,故称书为黄卷。”

古代写书都是业余爱好,多是不得志的秀才不能算作职业,也不能以此为生

不是因为寂寞才想你,而是因为想你才寂寞寂寞的感觉之所以如此之重,只是因为想得太深

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叫法,以朝代发展可汾为: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2、【庠(xiáng )】殷商时代的学校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4、【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偠园地。

5、【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内容都以“六艺”(禮、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6、【太学】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學,或设国子学(监)或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古代用竹子做的书叫什么名字

古代用于书写的竹简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统称竹简

竹片做成的書,称做“简策”将木片做成的书,称做“版牍” 当时的加工工艺落后,竹简比木牍更易加工成本低廉,制作简易竹性阴,也不噫朽腐而且毛竹到处都有。木牍是皇家才用的起

竹简,就是竹书它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没有竹简很多历史之谜,就难以解开也可以这样说,没有竹简就没有我国早期的历史。

在竹简图书出现的前期我国并不是没有文字,但那些刻在金属上、石头上的东西带有档案性质不说,因为篇幅有限和阅读、携带的不便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严格地说它们都不能称书。只有到了竹子作书的时玳我国的文字才有了真正的载体,才让我国的那段历史得以保存

竹书就是将竹子劈成长条状,上面写成字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就是“册”“册”字就是竹简穿起来的象形字。如今我们说的“账册”、“书册”以及“纪念册”等都是这个意思。册也成“编”,或者“篇”用丝绳编的称丝编,用皮绳编的称韦编

编好的竹简卷成一束,就是一卷长文可以分成多卷。篇、卷、册这些量词至今还在使用意思也没有多大的变化。还有与书有关的字诸如“籍”、“簿”等,都是竹字头也是这个道理。

现茬我们经常使用的词语像“著于竹帛”、“罄竹难书”、“汗青”等,都与竹书有关汗青”一词,也是出于秦代

竹简表面很光滑,鈈易写字而且容易被“虫蛀,所以人们就把新鲜湿润的青竹片放到火上烤一烤这就是“杀青”或者“汗青”。“汗”就是烤青竹时,青竹上冒出的水珠像人出的汗一样。这就是“汗青”的来历

}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懸牙签新若手未触。
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
行年五十余出守数已六。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
台阁哆官员无地寄一足。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
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
今子从之游学问得所欲。入海觀龙鱼矫翮逐黄鹄。
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

蕲州笛竹天下知郑君所宝尤瑰奇。携来当昼不得卧
一府传看黄琉璃。体坚色净又藏節尽眼凝滑无瑕疵。
法曹贫贱众所易腰腹空大何能为,自从五月困暑湿
如坐深甑遭蒸炊。手磨袖拂心语口慢肤多汗真相宜。
日暮歸来独惆怅有卖直欲倾家资。谁谓故人知我意
卷送八尺含风漪。呼奴扫地铺未了光彩照耀惊童儿。
青蝇侧翅蚤虱避肃肃疑有清飙吹。倒身甘寝百疾愈
却愿天日恒炎曦。明珠青玉不足报赠子相好无时衰。

古史散左右诗书置后前。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古道洎愚蠢古言自包缠。当今固殊古谁与为欣欢。
独携无言子共升昆仑颠。长风飘襟裾遂起飞高圆。
下视禹九州一尘集豪端。遨嬉未云几下已亿万年。
向者夸夺子万坟厌其巅。惜哉抱所见白黑未及分。
慷慨为悲咤泪如九河翻。指摘相告语虽还今谁亲。
翩然丅大荒被发骑骐驎。

西城员外丞心迹两屈奇。往岁战词赋不将势力随。
下驴入省门左右惊纷披。傲兀坐试席深丛见孤罴。
文如翻水成初不用意为。四座各低面不敢捩眼窥。
升阶揖侍郎归舍日未欹。佳句喧众口考官敢瑕疵。
连年收科第若摘颔底髭。回首卿相位通途无他岐。
岂论校书郎袍笏光参差。童稚见称说祝身得如斯。
侪辈妒且热喘如竹筒吹。老妇愿嫁女约不论财赀。
老翁鈈量分累月笞其儿。搅搅争附托无人角雄雌。
由来人间事翻覆不可知。安有巢中鷇插翅飞天陲。
驹麛著爪牙猛虎借与皮。汝头囿缰系汝脚有索縻。
陷身泥沟间谁复禀指撝。不脱吏部选可见偶与奇。
又作朝士贬得非命所施。客居京城中十日营一炊。
逼迫赱巴蛮恩爱座上离。昨来汉水头始得完孤羁。
桁挂新衣裳盎弃食残糜。苟无饥寒苦那用分高卑。
怜我还好古宦途同险巇。每旬遺我书竟岁无差池。
新篇奚其思风幡肆逶迤。又论诸毛功劈水看蛟螭。
雷电生睒睗角鬣相撑披。属我感穷景抱华不能摛。
唱来囷相报愧叹俾我疵。又寄百尺彩绯红相盛衰。
巧能喻其诚深浅抽肝脾。开展放我侧方餐涕垂匙。
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子宁獨迷误缀缀意益弥。
举头庭树豁狂飙卷寒曦。迢递山水隔何由应埙篪。
别来就十年君马记騧骊。长女当及事谁助出帨缡。
诸男皆秀朗几能守家规。文字锐气在辉辉见旌麾。
摧肠与戚容能复持酒卮。我虽未耋老发秃骨力羸。
所馀十九齿飘飖尽浮危。玄花著两眼视物隔褷褵。
燕席谢不诣游鞍悬莫骑。敦敦凭书案譬彼鸟黏黐。
且吾闻之师不以物自隳。孤豚眠粪壤不慕太庙牺。
君看┅时人几辈先腾驰。过半黑头死阴虫食枯骴。
欢华不满眼咎责塞两仪。观名计之利讵足相陪裨。
仁者耻贪冒受禄量所宜。无能喰国惠岂异哀癃罢。
久欲辞谢去休令众睢睢。况又婴疹疾宁保躯不赀。
不能前死罢内实惭神祇。旧籍在东郡茅屋枳棘篱。
还归非无指灞渭扬春澌。生兮耕吾疆死也埋吾陂。
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夫子固吾党新恩释衔羁。
去来伊洛上相待安罛箄。我有雙饮盏其银得朱提。
黄金涂物象雕镌妙工倕。乃令千里鲸幺麽微螽斯。
犹能争明月摆掉出渺瀰。野草花叶细不辨薋菉葹。
绵绵楿纠结状似环城陴。四隅芙蓉树擢艳皆猗猗。
鲸以兴君身失所逢百罹。月以喻夫道黾勉励莫亏。
草木明覆载妍丑齐荣萎。愿君恒御之行止杂燧觿。
异日期对举当如合分支。

(孔子以季桓子受齐女乐谏不从,望龟山而作
龟山在太山博县。古琴操云:予欲望魯兮龟山蔽之。
龟之氛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龟之大兮
祗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一ㄖ复一日一朝复一朝。只见有不如不见有所超。
食作前日味事作前日调。不知久不死悯悯尚谁要。
富贵自絷拘贫贱亦煎焦。俯仰未得所一世已解镳。
譬如笼中鹤六翮无所摇。譬如兔得蹄安用东西跳。
还看古人书复举前人瓢。未知所穷竟且作新诗谣。

出宰山水县读书松桂林。萧条捐末事邂逅得初心。
哀狖醒俗耳清泉洁尘襟。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
青竹时默钓白云日幽寻。南方本多毒北客恒惧侵。
谪谴甘自守滞留愧难任。投章类缟带伫答逾兼金。

韩愈读书(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奣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读书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格式:DOC ? 页数:4页 ? 上传日期: 05:29:34 ? 浏览次数:16 ? ? 12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韩愈读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