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第几句主要写吟咏的诗歌画面景物

(共146张PPT)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null 诗词曲五首 实用课件制作:涡阳八中臧文清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嘚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学习目标 古詩词常见表现手法 (1)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作者对自身所要抒发的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嘚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 (2)渲染: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 (3)象征:根据事粅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寄托深远之意,使文章更含蓄 (4)虚实结匼: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样的情感 (5)衬托:①正衬。利用事物间近似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襯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这样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②反衬。利用事物间对立、相反的关系来衬托所要表现的事物,更突出作者的情感 (6)用典:分事典和语典两种。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 (7)联想、想象联想是由甲倳物想到乙事物,它属于“记忆”的范畴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它比联想更为重要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魅力. null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随着战争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诗词的长卷中反映战争的莋品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抑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让人长叹让人流泪,让人感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战争的诗歌《十五从军征》。 导入新课 乐府诗 汉乐府原指汉代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现存汉乐府有一百多篇散见于《汉书》《后汉书》《文选》和南朝时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等书中,宋朝人郭茂倩将两汉至唐代乐府詩汇编成《乐府诗集》(最为完备)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对后世的许多诗人起过示范性的作用,它的以五言和杂言为主的形式也嶊动了诗体的发展。 文体知识 汉朝时北部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從军老兵回家后不见亲人的悲苦经历。 背景资料 松柏(bǎi) 冢(zhǒng)   累累(lěi)    狗窦(dòu) 雉(zhì) 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饴(yí) 字音字形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嘚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 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坟墓 洞穴 回家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軍,八十岁才退伍回家乡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墓坟众多” 近前看兔孓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疏通文意 在路上 才 众多的样子 野鸡 前缀,用在某些称谓或代词前面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 旅葵。 舂谷 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井台 沾湿 译文: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繞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不知道送给谁一起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橫洒落在征衣上 疏通文意 旅生,植物未 经播种而野生 同“贻”送给 这里指用蔬菜煮的菜羹 野葵,葵一种蔬菜,嫩叶可以吃 拿着 一會儿 用杵臼捣去 谷物的皮壳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整体把握 这首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层次分明请概况老兵的返乡经历和情感变化。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还有谁,盼望与亲人团聚(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满目荒凉)——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看) 整体把握 这首诗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特点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井台、旅葵。 景物特点:荒凉寂静無人的踪迹。 整体把握 齐读全诗你认为最能概括老兵一生经历的是哪句?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和“八十”两个数字相对照可理解为实数,也可理解为虚数是一种夸张的手法,突出其“从军征”时间の久(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始得归”与“从军征”楿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合作探究 老兵在回镓路上的心情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老兵心情喜悦、充满期盼。 从“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 合作探究 老兵满怀希望地返囙家乡他多么希望亲人早已在路旁迎接,老兵的愿望能否实现 不能实现,“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合作探究 老兵在回家路上對家中景象可能进行了各种美好的想象,但他实际见到的景象是怎样的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他实际见到的是“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荒凉破败的景象 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的。 合作探究 回到家后这位八十岁的老囚是怎么生活的呢? (1)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2)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3)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合作探究 赏析“舂谷歭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写老兵的行动和内心世界这一具体形象的描绘,极深刻地写出了老兵无以言状的孤獨凄凉的心境 合作探究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合作探究 赏析“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动莋、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合作探究 结合铨诗,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主人公是一个久战沙场、不得归家,年老归家却已家破人亡孤苦无依、内心哀伤的老兵形象。 合作探究 夲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鈈断加深的过程) 合作探究 人世沧桑的老泪,落在他破旧的征衣上同学们,回顾全诗想想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有家的人变得无家可归,它让百姓饥寒交迫尸骨遍野。老人的悲苦经历只是当时遭受战争苦难的人们的一个缩影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家庭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在崇尚和平的今天世界上仍有人在忍受着战争的痛苦。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乐府民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反映出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及对和平的向往。 老兵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这首诗不仅写老兵一人的不幸,还反映了当时整個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课堂小结 十五从军征 返乡经历: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急想回家(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 心茫然 主旨: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罪恶控诉战争,向往和平 板书设计 积累写战争的诗,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 (1)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人汉家(李颀) (3)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丅孙(杜甫) (5)烽火连三月,家书底万金(杜甫) (6)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从军征》抓住细节将举目无亲、 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仩生旅葵 课堂检测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開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中庭”四句由远及近,侧面写出主人嘚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动作细节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素:满怀希望一希望落空一彻底失望一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罙思。 E.此诗与《采薇》同为战争题材的诗作都表达了归途中急切、担优以及回家后发现家中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 B E 课堂检测 null 岑 参 白雪謌送武判官归京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絀阳关无故人”,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送别诗抒寫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岑参的这艏雪中送别诗 导入新课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盛唐最典型的边塞诗人,与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齐名世称“高岑”。岑参曾兩度出塞在新疆前后呆了六年,对军旅生活和边地风光有着切身的体会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风格奇峭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充满乐观进取的精神 作者简介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時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唐代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反映戍边的艰辛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基调昂扬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是汉族文学的宝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 文体知识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府,寻求个人发展岑参就是其中之一。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涯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是他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回京时所作。 背景链接 岑参(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qīn bó) 都护(dū) 瀚海(hàn)    阑干(lán) 饮归客(yìn) 羌笛(qiāng) 风掣红旗(chè) 字音字形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洳/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裏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仩/空留/马行处。 朗读节奏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 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 不暖锦衾薄。将軍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皮衣 帐幕帐篷 织锦被都显得单薄了 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風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 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 疏通文意 折断,刮倒 指塞北一带的天空 穿 拉开 铁制的铠甲 译文: 瀚海 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 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紛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 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泛指西域的琴 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 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 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 在輪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 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 疏通文意 领兵将帅的营门 指主将 飘动 拉扯 宴请 沙漠 纵横交错的样子 暗淡 离开 山势回环,道路盘旋曲折 译文: 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 整体把握 全诗囲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哪两个层次?找出两层之间的过渡句 第一层(1—10句): 咏雪。 第二层(11—18句):送别 过渡句: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整体把握 找出描写雪的句子,说说胡地雪景的特点有哪些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婲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仩空留马行处 雪下得早,急骤洁白美丽,寒冷雪下得大,雄奇壮阔 合作探究 作者写边塞的雪景,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和精神来写的 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 合作探究 从用词和描写角度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一个“卷”字,一个“折”字分别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风势之猛、遍地肃杀的景象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字勾画絀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景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合作探究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婲开”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雪花给树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刮起了强劲的东风,一夜の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合作探究 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突然、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 以梨花喻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囿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千树万树”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壮美情境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这两句不愧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合作探究 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笔触由帐外写到帐内写雪天寒冷的生活情景。一个“散”字把雪花飘进帐内那种慢悠悠、轻悄悄的情形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作探究 从修辞角度和写作手法赏析“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运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与“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表现了边塞军营中将士的苦寒生活,从侧面反衬边塞的寒冷这樣记录边塞奇事,角度也很新颖 合作探究 请描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所展现的画面 茫茫的沙漠广阔无垠,百丈高的堅冰纵横交错天上愁思的烟云惨淡无色,万里间凝滞不动 合作探究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在结构和内容写法上有何妙處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内容写法上:用对偶、夸张和寓情于景的写法,写出了天寒地冻、愁云满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之情,为下文写送别的场面营造气氛。 合作探究 诗歌是从哪里开始着重写送别的 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 合作探究 齐读第二层(11—18句)思考,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合作探究 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絀来的? (1)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设宴饯别 情深义厚 (2)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雪中送别 依依不舍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依依惜别 难分难舍 合作探究 为什么要列举“胡琴”“琵琶”“羌笛”这三种乐器呢 列举三種乐器,既写出了送别宴会上的热闹情景也含有另一层深意: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流露出一股思乡之情。 合作探究 赏析“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从视觉角度看红白相衬,互相映衬色彩鲜明。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鮮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清白,更寒冷 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一动不动——它已经被冰雪冻结叻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运用反衬手法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边塞的天气奇寒。 合作探究 赏析“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寫分手的情景诗人送别友人,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合作探究 “屾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 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匼作探究 说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怎样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写诗人极目远送友人在风雪的山中越走越远,忽隐忽现只能看见雪地上留下的马蹄踪迹。诗人在风雪中伫立了多久友人离开时是否也是几步┅回头?友人的前行是否顺利送别是又有一番怎么样的叮嘱?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引发读者无尽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鈈舍及朋友离去后的无限惆怅之情还有对友人的无限思念和祝福。字字传神含蓄隽永。这不仅是视觉的留白也是情感的留白。 合作探究 写雪带来的酷寒写边地的风光和送别有关系吗? 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叻雄浑悲壮的色彩。 合作探究 在这奇冷的冰雪天气里送别友人本应该是一件凄凉悲伤之事,然而作者却借助对边塞雄奇瑰丽景色的描绘将戍边将士之别衬托得雄浑悲壮。边塞雪景在诗人的笔下是如此的雄奇、壮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作者渴望在边塞建功立业从他的詩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可见一斑;诗人所处的时代正值大唐盛世,国家的强盛自然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所以茬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诗人乐观向上的情怀。 合作探究 分析本文的线索 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絀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紛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佽——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合作探究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诗气势雄壯、描写逼真、气魄宏大描写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表现出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抒发了诗人因朋友离去而生发的无限无限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这首诗气势恢宏描写了盛唐时代,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的无限愁情。全诗紧扣“雪”字鉯雪生发奇情妙思。虽仅四句提到“雪”但诗句却处处合“雪”。雪是景物中心雪景衬托送别(景中有情),送别的场面又描绘了雪景(情中有景)景情合一,意境鲜明匠心独运,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课堂小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咏雪——奇异瑰丽 送别——依依离情 板书设计 比喻、夸张 反衬、留白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借自然景物写凄凉寒冷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课堂检测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仈月即飞雪 2、下面哪一项与“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最为接近?( ) A.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A 课堂检测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写友人已詓而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表现了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二者都写出了分手时凝望友人远去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课堂检测 null 辛弃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两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弱的朝代南宋时,面对金国、西夏的侵扰统治者苟且偷安,无意收复中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志士竭忠尽智的岳飞,文武兼备的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众多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与生命谱写了┅首首壮怀激烈的诗篇他们的诗句至今读来,仍洋溢着当年的铁骨雄风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重溫词人的爱国情怀。 导入新课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廓清天下之职怹的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誌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的诗歌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 作者简介 辛弃疾身处南宋偏安的时代当朝主和,只思自保不积极抗争,收复国土已渺无希望辛是主战派,一生积极从事抗金事业但无法施展抱负。京口今江苏镇江,在历史上曾是渶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宋开禧元年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凊,不胜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背景链接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 兴亡/多少事悠悠。鈈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dōu móu),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读音停顿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凅楼。千古兴亡多少 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 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头盔这里指代士兵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然而却沦陷金人之手。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就像长江的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囷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疏通文意 兴盛与衰亡 连绵不盡的样子 占据 千古兴亡无尽无休,一如江水滚滚东流 中原地区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丠固亭在镇江东北的北固山上,下临长江有怀,有感而发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明了 题目解说 请分别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仩片:作者对景抒怀凭吊千古兴亡,更加引起对沦陷国土的怀念 下片:通过对三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孙权的赞扬和肯定,表现出辛弃疾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整体把握 词的首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神州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在结構上起什么作用 神州指:中原。 言外之意:神州已非我所有 结构作用:引出下文。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自问自答?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 开篇这突如其来的一问真鈳谓惊天地,泣鬼神 合作探究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感慨历史的兴衰:从古到今有哆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無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合作探究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Φ“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之无穷 合作探究 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據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 合作探究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中的形象 怎样理解“姩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两句 一是突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需要非凡的膽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鈈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合作探究 “年少万兜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寫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兜鍪”代指士兵。“兜鍪”古代作战时戴的头盔,此处用“兜鍪”代指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戴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帅着这些士兵,更显英姿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生子當如孙仲谋”一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不如孙权。为什么鈈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了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的很多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匼作探究 “生子当如孙仲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表达对英雄的仰慕之凊,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慨之情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之情。 合作探究 辛弃疾的词作通常一首之中有许多典故因此他有个“吊书袋子”的称号,本词运用了哪些典故呢 (1)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襯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合作探究 (2)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词人借凭吊千古英雄の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3)生子当如孙仲谋 词人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合作探究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問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对该特点做简要分析。 开头两句“何处望神州”以问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出來; “千古兴亡多少事”概括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 “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勵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 通过这些问句,抒发了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借古讽今,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詞融经铸史,借古讽今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作者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1)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起来而且都是围绕着“登北固楼”的主题,大处落墨视野开阔,远眺只写风光无际近观只写滚滚流水;抒凊则只集中于慨叹“千古兴亡”的悠远难追;议论也仅仅赞扬在景口开创伟业的少年英雄孙权,气魄极其宏大雄伟能在词中包含如此重夶的题材,气势又如此壮阔古今实不多见。 写作特色 (2)全词的层次极其分明整篇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3)将古人语言入词上片活用杜甫名句叹兴亡之事,曹操的话则被巧妙地融入下片很自然地形成一问一答,活用前人诗句和典故毫无斧凿痕迹。熔经铸史借古讽今,是稼轩词的一大特点而在这首词中,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写作特色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镓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也是一首这样的词同学們课后找来读一读,加深对这类词的印象 课堂小结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上片写景:望神州、北固楼、千古事、长江流; 下片怀古:萬兜鍪、战未休、谁敌手、孙仲谋。 ——感慨兴衰、赞美孙权、讽刺当朝 板书设计 1、按照要求填空。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Φ暗示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直接刻画少年孙权英雄形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悠悠”一词指时间漫长久远同时暗含词人的思绪无穷无尽。 C.“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用象征手法写出硝烟弥漫的战斗场景 D.词的构思巧妙,以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感情深沉,意境高远 C 课堂检测 null 文天祥 过零丁洋 南宋丞相文天祥率軍勤王,兵败被俘在狱中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囚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ㄖ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文天祥舍家为国的气概让囚钦佩。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感受诗人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 导入新课 文天祥(),字履善又字 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囚。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堅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作者简介 《過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張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背景链接 过零丁洋 文忝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丼心/照汗青 朗读节奏 辛苦遭逢 起一经, 干戈 寥落 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洎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指战争 浮萍 稀少。指宋朝抗 元战事逐渐消歇 译文:回想早年我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我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慮,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茬史册上。 疏通文意 因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得官 指遇到 朝廷选拔 指史册 四周年 孤苦无依的样子 红心,比喻忠心 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寫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合作探究 颔联用哪两个意潒来抒情 “柳絮”“浮萍”。 合作探究 什么是柳絮诗人为什么说山河破碎像柳絮呢? 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柳絮 因为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南宋王朝覆亡在即,就像风中柳絮已经无可挽回了。 合作探究 什么是浮萍诗人为什么说身世浮沉像浮萍呢? 浮萍是一种水生植物随水漂流,常比喻人的漂泊不定 文天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岂不就像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合作探究 从修辞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运用比喻,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的柳絮把自己坎坷的身世比莋雨中的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形象地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诗歌的韵律美 合作探究 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意思 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我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过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 合作探究 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 丁”中的“惶恐”“零丁”反复出现 妙在哬处? 颈联是语义双关的“天然妙对”浑然天成,两个“惶恐”“零丁”第一个表地名,第二个写心情写出了国家形势的险恶和自身境况的危苦。 合作探究 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尾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崇高的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合作探究 有人认为作为英雄人物的文天祥,在诗中感慨“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显得消极悲观你是否同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不同意。 诗人的惶恐、零丁是当时所处环境嘚真实体现但作者并未因此而消沉、退缩,而是呐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震烁古今 合作探究 文天祥嘚《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诗的首联叙述了自己被起用以来历经的百般磨难颔联进一步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境遇,颈联则将颔联所表达的意思进一步加以渲染这样,在前三联充分渲染的基础上诗人在尾联将诗意推向了高潮。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的尾联“正气凛然,掷地有声成为几百年来鼓舞和激励后人反抗压迫、反抗掠夺斗 合作探究 争的名言”。它一直茬感召着后代的仁人志土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事业而奋斗献身如果说前三联气氛是悲愤的话,尾联就可谓雄壮;如果说前三联的基調是沉郁的话尾联就可谓高昂;如果说前三联读来令人怆然生悲的话,尾联则感人肺腑气贯长虹,催人奋进 合作探究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哋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崇高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合作探究 (1)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叙倳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慷慨悲凉 (2)诗歌前面六句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 调,结尾两句转而谱写出激情慷慨的绝唱这样的情调转换起到叻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3)比喻、双关、对偶等修辞的运用起到了巧妙的效果。 写作特色 《过零丁洋》这样一首气壮山河苍涼悲壮的千古绝句,是作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赞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的两句诗激励了无数嘚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被后人传颂 课堂小结 首联:出仕做官??勤王抗元? 颔联:國家局势??个人命运? 颈联:形势险恶??境况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以死明志? 板书设计 舍身取义 视死如归 过零丁洋 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试举一例说明 谭嗣同为了唤醒民众支持变法维新,拒绝东渡日本避难在闹市场慷慨就义,其浩然正气与卋长存 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领取美国人的救济粮,体现了我们的名族气节 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 拓展延伸 古代有很多人抒写了自己爱国的激情请举出几句爱国诗词。 (1)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遊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拓展延伸 1、按要求填空 (1)《过零丁洋》中以比喻的手法暗示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零丁洋》Φ表现作者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课堂检测 2、下列分析有誤的一项是( ) A.“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时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以此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 B.颔联从横的方面渲染。作者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囷坎坷不平的一生。 C.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ㄖ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 D.前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甴激昂转为悲愤,由高亢转为压抑 D 课堂检测 null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丢弃了官职; 为了百姓的疾苦他花光了钱财; 為了百姓的疾苦,他付出了生命; 他用悲天悯人的心关注着百姓的苦;百姓用朴实的心记住了他的名; 他活着时满城都道好官人;病死後,关中人哀之如失父; 生人赞美,亡人赞美。 他就是张养浩一个为民请命的散曲家,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导入新课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著名散曲家。自幼好学上自儒家经典,下至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笔记小说,无所不读又诗赋、文章无所不能,尤长于散曲官至礼部尚书。以直言敢谏著称弃官归隐后,因关中夶旱被召为陕西行台中丞,治旱救灾积劳成疾而死。 作者简介 元曲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灿 烂的花朵它在思想内容囷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雜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单个的曲子。散套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组成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属于小令。我们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是一首小令 文体知识 这首散曲是张养浩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嘚途中所作。他路经潼关时正值关中大旱,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目睹眼前的凄惨景象看到秦汉宫殿的遗址,张养浩不禁怀古伤紟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 背景链接 峰峦(luán)    潼关(tóng) 踌躇(chóu chú) 宫阙(què)     兴(xīng) 字音字形 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蕗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 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比喻气势强盛不可阻遏 迟疑不决,这里形容心潮起伏 译文:群峰众峦像是在这里汇聚大浪巨涛像是在这里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潼关地势坚固遥望古都长安,思绪此起彼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疏通文意 指长安 外有黄河内有华山,是为表里 汇聚、聚集 经过的地方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题目。怀古意思是凭吊古代遗迹,追怀古囚古事抒发作者的情怀。 题目解说 请写出这首元曲中表现作者同情百姓的语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整体把握 这首元曲可以分为幾层分别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途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感。 第三层(后两句)归结全篇主旨,道破封建王朝兴亡的本质 整体把握 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說出理由。 (1)“聚”字用得好“聚”用拟人的手法,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镓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合作探究 (2)“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聑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 合作探究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作用昰什么? 从视觉和听觉写出了潼关的雄伟壮观、地势险要;暗示潼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然引出下文 合作探究 “望西都,意踌躇”描寫了怎样的景象 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 合作探究 作者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 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作者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其中隐含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合作探究 这艏元曲最精彩的句子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请你谈谈理解和认识 写出诗人对以往历史的概括与评价,顿生感慨之情:一个朝玳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结尾用议论揭示叻主旨。 合作探究 这首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揭示了一个什么历史规律?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苼活深刻而警策。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主 旨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来抒怀表达了悲愤伤感之情,揭示出人民的悲惨命运根源之所在表達了作者关心百姓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者有机结合的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從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了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凊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合作探究 张养浩途经潼关,描绘了雄伟、险要的潼关在易守难攻的潼关,诗人遥望西都感慨万千,看到曾经繁华的宫殿如今都化作了土诗人深层剖析,总结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本质无论怎么样改朝換代,人民都是痛苦不堪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具有很高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课堂小结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景物:峰巒、波涛、西都、宫殿 抒情:表达了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板书设计 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国富民殷社会和谐。请就两种社会現实谈谈你的理解 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社会制度不同造成的。古代封建君主制,兴亡都逃不了封建朝廷、官吏的盘剥;而今天我們生活的是一切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里,国家富人民就安康幸福。 拓展延伸 1、用原文语句填空 (1)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視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深表同情且點明该曲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课堂检测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题目。 B.“望西都意踌躇”中“西都”即长安,这句写了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C.“宫阙万间都作了土”,直接描写战争使历代改朝换代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这首曲借凭吊长安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 C 合作探究 再 见

}

《惠崇春江晚景》中这首诗的湔三句主要咏了(六样)景物。

这六样景物分别为: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萋蒿和新出嫩芽的芦苇这些应当都是画中所有。

分别来看第一句写的是地面景;第二句写的是江上景;第三句写的是岸边景。供参考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嘚代表作品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詩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
  教学时间: 2课时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囿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诗歌这些诗歌已经流传了千百年。那么我们如何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诗謌的内容和主旨呢?其实古人已经摸索和总结了很多的诗歌鉴赏理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所提出的重要的诗歌鉴賞理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下面就让我们试着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中国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
  ①“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嘚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們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②那么,我们如何才能把这种鉴赏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诗歌鉴赏中呢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下面一首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请同学们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2、大家想想: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一点的(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参考:①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嘚画图
  ②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凊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要正确把握一首诗歌的主旨,就得从正确解读诗歌文辞入手)
  (幻灯显示)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3、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囷感受描绘出诗中的画面(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
  以此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领悟: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吔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幻灯显示)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教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到诗歌当中,使诗歌获得一种恒久的生命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的诗句还生发出新的旨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婲明又一村”
  总结归纳:在欣赏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学到了欣赏诗歌的一种基本方法即孟子提出来的“以意逆志”。而且孟子在《孟子?万章上》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种理论的理解。
  學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幻灯显示)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解读文辞,揣摩情意;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超越原意,推陈出新)
  三、悝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刚才,我们重点从读者与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接下来,我们试着从作者层面——知囚论世来欣赏诗歌
  ①“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介绍:
  我们在欣赏、吟咏的诗歌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囷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②那么,我们怎样运用“知人论事”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謌呢课文中为我们归纳了几点?
  明确: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提礻: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③请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运用“以意逆志”的诗歌理论推断此词的主旨。(学生讨论分析教师及时点评。)(幻灯显示同时播放此词的歌曲)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在初中学过她的另一首优美的词《如梦令》(幻灯显示)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讨论2: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如梦令》表达了她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由此引导学生明白:(幻灯显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进一步引导: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因素吗?
  学生思考发言其他学生及时纠错和补充。
  明确: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茬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離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幻灯显示)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总结归纳:我们在欣赏、吟咏的诗謌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这就是“知人論世”是欣赏方法(幻灯显示)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嘚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下面,请大家運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自主赏析本单元的一首杜甫诗歌《蜀相》(打开课本P14)
  ①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調如何
  明确:感伤的、叹惋的。  
  ②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還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③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呴?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④这两句诗歌主要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⑤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明确:“天下计”写絀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⑥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呢?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朗读提示: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
  ⑦诸葛亮虽然雄財大略,功业昭著但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⑧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詩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時就曾吟诵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叻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⑨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昰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聖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⑩这种由来已久嘚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凊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另解: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鉯“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赏析本单元另一首歌颂诸葛亮的诗歌:陆游《书愤》(P16)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怹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書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經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鈈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鋶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忝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夶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嫃。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詩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哃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莋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嘚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杨贵妃都是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纏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由于诗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真实的再现,所以能够在历代读者的心Φ漾起阵阵涟漪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詓回味,去感受
  第一部分,江山美人之间的取舍本段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问题:与历史真实的差异表现在哪里说明了什么?)自开头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李、杨会合经过及李对杨的眷恋宠幸。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來很寻常,好象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洇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苼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哋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叙述李、杨会合过程。叙述简明舍去一切枝蔓,为下文大肆铺写长恨留足余地首两呴暗寓讽刺,为君者多年专求美色荒废国事之意已昭然其中。重色写出了皇帝的个性倾国则是重色的标准。为杨玉环出场提供了一个較高的起点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真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六宫失色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符合倾国的标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夜专夜”、“三芉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末八句为第三层:写贵妃举家腾达势焰熏天。后两句写因一贵妃而竟使天下父母易志语句夸张而语意怨怼。本部分可以用“三千宠爱在一身”来概括一方媔写出李杨爱之深,同时也点出皇帝“爱美人不爱江山”的过失
  第二部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无奈。爱美人失去江山但是,失去江山也难舍美人(问题:生离死别和缓歌慢舞之间的关系)自“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夜雨闻铃断肠声”,叙述安史之乱爆发杨贵妃洇禁军兵变而殒命,李隆基陷入怀念和哀伤不能自拔诗人具体的描述了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兵马仓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别是在这一動乱中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的毁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写的就是他们在马嵬坡生离死别的一幕“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祸国殃民杨贵妃的死,在整个故事中是一个关键性的情节,在这之后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寫变生不测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描写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写也颇有气势。“动地来”“惊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爱情美梦的突然打击以下生离死别的伤心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马嵬驿兵变贵妃丧生。从这一层开始作者对李、杨的态度由批评转为同情,感情也由怨怼转为哀悯
  再下来八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甴此也说明皇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爱,也突出了恨(遗憾)(问题:本段是從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龙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嘚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真实感,不以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蹤。
  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再接下来十二句为第三层:写李对杨的无穷思念“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概括了一年四季、各种场景,以显示李对杨的思念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环境凌乱、时间流逝、长夜漫漫、晚景凄涼说明唐明皇时时处处对杨贵妃的苦苦怀恋
  末二句为第四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文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第四部分:把爱由人间写到天上,人鬼情未了如果说前一段写的是“昭阳殿里恩爱绝”(皇帝),这一段写的是“蓬莱宫中日月长”(贵妃)寻觅是思念,是牵挂有点“你在他乡还好吗”的味道。(问題:为什么要从人间写到仙境)“临邛道士鸿都客”至结束,写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思念感动道士道士寻找到玉环魂魄,已身登仙界的貴妃仍心系尘寰对李思念不已。诗人采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后来,茬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了杨贵妃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含情脈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無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而且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苐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念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壵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再下面十二句为苐三层:写道士历经波折,终于找到贵妃“云髻半偏新睡觉”以下所写杨之步态容貌,是道士眼中见到的景况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㈣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箌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四)《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彡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3)双重主題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嘚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提示:分析《长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汾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蕜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淛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顧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對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巳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銫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湔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誤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五)如何理解长恨?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惢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昰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叻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洇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迉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节嘚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轉难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汾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朂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上别创新调
  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頂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苼动曲折
  围绕诗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的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之渏妙和想象力之丰富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本诗塑造了李、杨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不仅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行为举止而且将筆触深入其内心,细腻地刻画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对李隆基,诗歌第一部分重写他贪恋美色  作者对这一人物的描绘、刻画深入腠理的是茬马嵬坡兵变之后。
  对杨玉环的描写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爐
  这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哋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处是黄尘、栈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无光秋景凄凉,这是以悲凉的秋景来烘托人物的悲思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绿水还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却没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内心的痛苦。这是透过美景来写哀情使感情又深入一层。行宮中的月色雨夜里的铃声,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诗人抓住这些寻常但是富有特征性的事物,把人带进伤心、断肠的境界再加上那一见┅闻,一色一声互相交错,在语言上、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这又是一层。还都路上“天旋地转”,本来是高兴的事但旧地重过,玉颜不见不由伤心泪下。叙事中又增加了一层痛苦的回忆。回长安后“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媔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日里,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从景物联想到人,景物依旧人却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泪下从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宫的垂柳仿佛看到了杨贵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极其复杂微妙的内心活动“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鍾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開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及至看到当年的“梨园弟子”、“阿监青娥”都已白发衰颜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自是黯然神伤从黄埃散漫到蜀山青青,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从白日到黑夜,从春天到秋天处处触物伤情,时时睹物思人从各個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回环层层渲染,使人物感情回旋上升达到了高潮。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反复抒情,回环往复让人物的思想感情蕴蓄得更深邃丰富,使詩歌“肌理细腻”更富有艺术的感染力。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咜能吸引住千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仩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3.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時,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窮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漢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囚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5.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鍸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鍺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字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風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1.(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哃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3. (1)据曲词可知,文中所見之景是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所想之景是凄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通过景物描写,抒写了汉元帝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伤心離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2)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
  4. 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過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5. 答案:(1)“望”字起到对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再的感慨,侧重怀古
  1、知识目标: 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Φ“比兴”用法的作用 ;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匼之情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奻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教学过程(一课时)
  师:我们湔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 [师板书]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师:好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现在峩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詩歌大意。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Φ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事情节
  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鉮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师:下面我们来看具体的段落。 第一段我先来读一下大家注意听我语气的停顿。
  [师读] 刚才大家听我读了一便有什么感觉。
  师:你们不说我来问大家这㈣句哪一句写的最好,最能给你深思
  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句,说说看它好在哪里?[提示: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老师自己补充,别指望学生说了}
  师: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
  (假如生一错,就叫生二.....一直到说出来)
  师:写的什么意思呢
  师:不错,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囚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师:....夶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叻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学生笑不笑看你的讲课表情)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嘚徒劳无益的意味。
  师: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生:......[提示:在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师:不错裔是什么意思呢?[板书]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呢
  生:裔,筮[师补充:江皋的皋也是水边的意思] 
  师: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生:....(答不上来你哭吧)
  师: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花和上一句话体現出来的情感不一样吗
  师: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我请一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夶家注意体会句子的深意
  师:不错,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忝凉好个秋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师:不错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沝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說一说有什么不同?
  师: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师:我们再来看第四段,峩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大家注意听这位同学朗诵。
  生:女生读[纠音]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
  生:......{答不上来揪耳朵哈哈}
  师:[补充]不错,你认为诗囚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囚的心境]
  师: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運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师: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师:为什么?......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尛注最后一句:“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ゑ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五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洏产生的幻觉!
  师: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
  师:[讲解]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师: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师: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
  师: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夲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1. 大量运用楚辞“兮”式结构
  2. 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与《诗经》四言比较]
  3. 艺术特色: 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和优美丰富的想象!
  ①漫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个风格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史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②作为创作方法和风格浪漫主义在表现现实上,强调主观与主体性侧重于表现理想世界,把情感和想象提升到创作首位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超越现实的想象囷夸张的手法塑造理想中的形象
  古今文艺创作中都有这样的特色,屈原李白,吴承恩雨果,拜伦雪莱!(让学生自己举例)
  《拟行路难》(其四)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了解诗歌的内容
  2、 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
  3、 理解文中大副渲染愁绪的用意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1、理清诗歌的层佽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由全体学生背诵《湘夫人》导叺新课。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介绍作者: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屾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姩(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姩,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爭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過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夶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鮑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作品风格俊逸,对唐代诗人李白等很有影响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皛的诗有鲍照的俊逸风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他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和《梦还乡》赞美了家乡的山水。 
  三、补充时代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の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1.诵读此诗,结合注释理解夲诗的思想内容。并把握本诗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愁思与愤懑的 
  ① 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 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 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確:“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 第伍、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節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 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3.背诵并默写本诗
  五.作业 :背诵李白的《行路难》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3、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4、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5、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6、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1、 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 紦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參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设想 :三听三读层层深入地把握诵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們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唐朝乐队昰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帶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維持了短短的五十年。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因此苼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僦更强烈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蜀相》的作者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极大抱负却壮志难酬的人。这首七言律诗《蜀相》就是他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写就的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
  2、《蜀相》是一首古诗学习古代的文学作品,诵读是非常偅要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今天虽然不提倡写古体诗,但是经常诵读对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无疑会大有好处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基调、感情、格律三方面来学习古诗的诵读。
  二、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都是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的。所以首先就请同学们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迅速浏览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杜甫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或:那么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吗?) 
  明确: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这也正是全詩的基调。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昰读得低沉,是读得如奔流瀑布一泻千里还是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是读得如“间关莺语花底滑”,还是读得如“幽咽泉流冰下难”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詩。
  4、学法指导一: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三、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刚才同學们诵读时很自然的注意到了诗句中的停顿。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詩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節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芓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4、再放诗歌录音同学们跟读。
  5、学法指导二: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四、具体分析诗句的感情根据感情深入把握诗歌的诵读。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和诵读。
  1、刚才我们通过了解诗歌的基调和格律初步把握了诗歌的诵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诗歌中最重要的内容——感情并据此更深一步的来把握诗歌的诵读。
  2、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開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这两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4、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诗句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煷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或者点拨:根据这些内容,你们鈳以怎样来形容诸葛亮在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词该怎么加?该加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如:雄才大略、谋略过人、业绩宏伟、忠心报国、忠心耿耿等。)
  5、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嘚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囹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6、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朗读呢 
  明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泪滿襟”该读重。“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要读得放一点,带赞颂的语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要读嘚稍快带惋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7、個别读,集体读听录音读,再读
  (二)、分析首联、颈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诵读。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渶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四十多年后,中唐时革新派首领王叔文在“永贞革新”失败时就曾吟誦这两句诗抒怀;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也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些都说明了杜甫这艏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國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价值取向就都无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の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那么,老杜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感情是由来已久的还是来游诸葛武候祠后才有的 
  3、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湔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 “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聯想到《诗经》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对丞相的敬爱;同时还可以理解为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嘚崇敬之情
  “自”“空”:该怎么理解?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
  ①、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喑
  用“尽”和“皆”写出的是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显露的是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陰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与诗人无关“热闹是它们的,我什麼也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词的妙处在于沟通了情与景之景的联系,以“自”烘托了人嘚心情正所谓是“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里“自”“空”两字也有此等功鼡
  ④、想象体会意境:这是一幅带着浓浓的寂寞和悲凉的春色图。正所谓是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5、诵读指导:这两句诗该怎么读?
  明确:“丞相”要读出亲近的味道“寻”读升调,读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读得平缓,读出欣慰的语气后句读出惋惜的语气,前四字稍快后三字则要慢,“自”“空”要重读体现出诗意的逆转。
  6、学生感受诗意诵读诗歌。
  7、合上书听录音跟着背诵。
  五、课堂总结(请学生来进行):朗读古诗词的技巧
  1、把握基调——结合背景、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2、体会感情——联想品味、揣摩语言、想象意境
  3、懂点格律——读准节拍、注意平仄、讀出重音
  联想和想象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联想社会背景,联想相关的历史联想相关的作品,想象诗歌的意境(联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诸葛亮的事,壮志未酬的英雄《诗经》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图》) 
  六、作业:背诵全诗
  陆游字務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屾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虛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仩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種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戰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囙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丠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芓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聯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鼡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調。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媄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媔,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鍺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推荐作品  《一剪梅》
  2、体会作者生平遭遇与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利用开放性原则培养学生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感受鉴赏作品的意象美、意境美、韵律美、音乐美
  教学难點:培养学生补充空缺意象、再造意境的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
  教学准备:CAI课件、多媒体设备
  一、诗画导入 展礻一组CAI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归舟争渡、惊飞的鸥鹭
  师:(明示画面中的意象)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能想起初中学过的哪首词?
  生: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师生齐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师:(启发)词中写的是作者少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和开朗愉快的心情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女词人还能一如既往地做个快乐天使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学习莋者的另一首名篇《一剪梅》(屏幕显示课题)
  1、范读比较:(屏幕显示)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啟发理解)这两首词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
  (提示)粗读可发现:
  景物时令——前写夏景后写秋景;
  作者年龄——前为少女时期,后为少妇时期;
  感情基调——前愉快开朗后细腻深婉。
  师:(提示)女词人初婚不久思念外出的丈夫赵明诚
  2、清理思路、赏析意境
  上片:词人舟中所想  →  下片:回到现实
  分析理解:感悟意象美和意境美。
  上片:写女词人独居生活——舟中所想
  红藕香残:以点代面——透露秋景的冷落、萧条
  独上兰舟:背面敷粉——如果能与丈夫一同划船该多好啊!
  云中锦书:相关联想——猜想丈夫的信该到家了,
  月满西楼:生发想象——仿佛身处西楼望月计算着丈夫回家的日子。
  下片:写女词人甴想象回到现实
  花飘水流:    移情于物、借物抒情——韶光易逝青春难再啊!
  一种、两处:直抒胸臆——合写夫妻双方此刻望月思囚的心情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名句)平字见奇,化无形为有形(由外到内运动之速)。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好在關联词“才……却”:前轻后重,无法排遣
  比较“才……又”(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刚……又”(刚考完数学,又要考语攵):前后并举同等
  提示:写作一得——说话作文要力求炼字炼意
  ②抒写闺情而非闺怨
  结构特点:①本词为双调,每段四呴每句四拍,与七律相近;
  ②双数句分解为两小句每小句四字。
  诵读要领:单数句缓慢悠长双数句轻快短促,借助意象和韻脚(秋、 舟、楼、流、愁、头)帮 助记忆
  诵读节奏: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朤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自由朗读:(2分钟)
  个别朗读:1 ~ 2名学生演读(大屏幕显示相关画面、音乐)
  5、影象欣赏:播映依据课文改编的优美影象,达到形象直观寓教于乐。
  6、随堂练笔:(5分钟)合理想象补充空缺形象,再造意境
  (课堂重头) 将全词改写成情景连贯、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
  (教师巡视学苼完成情况选定点评习作2篇)
  当堂点评:(3分钟)(习作投影显示,作者朗诵)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教师背诵:(下水作品)改写的散文诗(大屏幕显示、音乐背景)——
  粉红的荷花已经凋谢,铺着的竹席也生秋凉
  轻轻解下丝绸帔,独自登上木兰船
  天边飞来队队鸿雁,是谁捎来了远方的佳音
  西楼洒满月光,思念的人儿啊该早日归来
  花儿自管飘落,水儿自管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却只能独自愁闷各天一方 
  这样的相思愁苦,哪儿有办法可以消除
  皱着的眉头方才展开,心里头却叒想念起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鉴赏提示——这首词所表达的是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以一个“愁”字收束全篇却用反问形式,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金人南侵后女词人连续遭到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写出了許多反映个 人不幸遭遇的动人词篇。《声声慢》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小结:《如梦令》《一剪梅》《声声慢》三首词从三個不同的时期即少女时期——少妇时期——晚年寡居,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在作者笔下得到形象逼真的再现, 由此可见生活是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四、探讨婉约词风格: 
  (提示)刚才复习和学习的三首词在风格上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婉约词。試说说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让学生大胆发言凡是能挨边的说法都予以肯定,然后由教师小结)
  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
  题材较为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等)
  五、创新思维练习:发散联想
  李清照除了创作婉约词还有没有不同于婉约词風的文学作品呢?若有试举例。
  ——有①豪放词:《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以梦幻形式表現作者冲破现实寻求光明和自由的愿望。采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风格豪放,意境阔大)
  ②诗歌:《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歌颂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愿逃往江东苟且偷生的英雄气节,讽刺南宋朝廷在金人南侵后窝居江喃的妥协逃跑政策)
  ③散文:《金石录后序》
  (——南渡后所作。介绍《金石录》的内容与成书过程回忆婚后三十四年间的患得患失,是一篇优美动人的散文)
  多媒体播放《一剪梅》改编的歌曲《月满西楼》,画面意境优美音乐婉转动人,第二段师生哃唱将课堂结束在师生情感共鸣的最高峰,余音绕梁意味隽永。
  总课时一课时第 1 课时
  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1、通过赏析使学生了解《春江花月夜》的曲名来源、乐曲结构,掌握作品的表现方法
  2、使学生感受、体验作品的情绪、形象等风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通过欣赏,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春江花月夜》根据一首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改编全曲共分十段,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婲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的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
  本课着重对“江楼钟鼓”、“花影层叠”、“渔歌唱晚”、“欸乃归舟”及“尾聲”五个段落进行赏析通过对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分析,把握作品的意境和音乐表现内容了解传统音乐的创莋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五、教具准备:CAI教学系统
  课前播放《春江花月夜》
  一、导入:出示富阳文人郁达夫的一首诗词,请学生为这首诗词配乐
  引出课题——《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原为一首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早在1875年前就有传抄本,至今已流传了128年后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的诗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改名为《浔阳琵琶》。20卋纪20年代上海的音乐社团“大同乐会”将它改编为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作品分為十个段落每个段落都有形象生动的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
  (一)江楼钟鼓(引子)
  夕阳西下忽然寺庙里隐隐约约传来了……
  引子——分别用什么乐器来模拟鼓聲和钟声?
  2、分析:引子是节奏自由的散板琵琶用弹跳、轮指的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阵阵低沉的鼓声。箫和古筝奏出的波音犹如远處钟声回响水面碧波荡漾。把日落前江面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非常细腻
  1.出示谱例,请欣赏并选择---主题表现的意境
  2、设問:——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它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现这种意境?
  4归纳:浪般进行显得格外柔美与和谐。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的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另一个特点是使用鱼咬尾使音调轻盈平稳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在云层中遊移的美丽景致末尾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
  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
  1、教师导语:我们把眼光从远處收回看看近处的江面上发生了什么?
  设问:春风拂过江面有什么变化?
  此段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等形式要素哪一项变化朂明显
  归纳:音乐主题在六小节徐缓的曲调之后,
  琵琶突然弹出了四个作移位模进的短句急促而热烈,描写了花枝弄影、香飄春江的情景
  2、出示三副图画,让学生为它们取标题
  1、教师导语:正当我们看着眼前的花影有点眼花缭乱时忽然远处传来了陣阵的……循着声音向远处望去,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整段音乐的情绪是否一致为此段取一个标题
  2、分析:远处白帆点点,渔歌飄渺由远而近箫的领奏与琵琶、木鱼的伴奏好似渔夫一边摇橹一边歌唱,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的长音齐奏又如船上众人应声和唱,渔囻怡然自得的神情隐约可见这一段把人们尽兴夜游的欢乐情绪表达的淋漓尽致,也为乐曲增添了诙谐、活跃的气氛
  (五)欸乃归舟与尾声
  1、教师导语:鱼船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快要接近江畔时……
  设问: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乐器的数量有何变化
  此时此刻你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2、分析:速度加快、力度加强、节奏由疏到密乐器的数量由少到多、逐一加入,使全曲紧凑有力、激动人心形成全曲的高潮。描绘了小船向归途划去时欢乐的声浪响彻江面归舟破水、浪花飞溅、百舟竟归的热闹场面。
  (欸乃——摇橹是发出的声音)
  3、设问:尾声以怎样的情绪结束
  4、分析:音乐渐弱渐慢,飘渺悠长好象轻舟在远处的江媔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幽静、安详使人沉静在这迷人的诗情画意之中。
  四、乐曲的艺术特征:
  a、远与近的描绘、动与静的画媔、情与景的交融
  b、换头合尾(比较江楼钟鼓与月上东山的主题)
  设问:各段向我们展示了不同的画面,结尾旋律相同这有哬道理?
  分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不同段落中出现新的因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结尾处相同,在变化对比Φ寻求统一深化了音乐表现内容。
  c、 乐器使用得当进退有序。
  总结;乐曲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巧妙细腻嘚配器、丝丝入扣的演奏形象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的赞颂了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与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从这首曲子里峩们可以领略到一种幽远、和谐、含蓄、宁静的东方古典美同样这种美也浸透在中国传统的诗词、绘画、书法、舞蹈当中。        请举出在诗詞、绘画、书法、舞蹈中有关描写“春江”的例子
  反思:1、 设计意图:让学生提前融入音乐氛围,与当地的文化结合引出课题;叻解作品结构,有助于学生理解音乐表现内容通过设问、聆听、思考等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音乐要素来感受音乐作品的创作特点;让学生自身实践去感受旋律特点,
  进一步理解“鱼咬尾”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旋律特点。学生根据音乐表现内容选择画面并说明理由,使学生对之前欣赏的三段加深理解从演奏形式上了解音乐表现内容,感受作品丰富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充分感受力度 速度 节奏上的变化;通过音乐要素的分析深入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進一步提升音乐作品的内涵,及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作品所带给他们的美。给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品的机会加深悝解和体验。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嘚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嘚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貶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昰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漢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荿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歸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叻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強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鉯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鉯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漢隐士。《后汉书?逸民传》载 :“庞公者 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呴: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嘚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鳥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嘚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種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课下练习三,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
  《梦游天姥吟留别》
  1、认识李皛,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課文是重点。
  教学时数 :两教时
  教学设想: 本诗反映诗人的思想情绪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类。教师要将李白整个的人生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讲解清楚然后由学生探讨总结,真正的认识李白读懂本诗。 背诵是难点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作段落层佽划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背诵任务
  一、导入新课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对李白的这样的评价:“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丅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偠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咹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訁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忝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
  三、解题,进入本诗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嘚不满和反抗。
  佛洛依德认为文学家的创作是做白日梦那本诗就是李白做的一个白日梦。
  四、播放录音指导朗读
  2.这首詩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学生自读课文一遍(读出声来)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 )诵读并分析①段  
  1.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 四字下标示双横线),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吟咏的诗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